当前位置:首页 - 无量寿经玄义 - (第十八集)
无量寿经玄义  (第十八集)  1989/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02-014-0018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五页倒数第五行,经题最后这段。

  【经。义为契经。一是契理。二契机。】

  我们先把这两个意思简单的介绍一下。印度原来没有『经』这个名词,梵语称为修多罗,修多罗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线,就是一条线。线它有贯穿的意思。因为印度从前梵文的经典是贝叶所写的,写成之后,贝叶树叶也厚,裁出来长长一条一条的,通常这一片叶上只写四行,所以当中打一个洞用线穿起来,那个线叫修多罗,这就穿成一册一册的。

  在我们中国对於古圣先贤的著作,我们尊称为「经」,尊称为经典。所以中国人对经典看得非常重,佛经传到中国来之后,就用经来翻这个修多罗,不是修多罗的本义,这我们要了解。为了区别与中国经典的差别,所以加上一个『契』,这意思就比较上圆满。契是契合的意思,也就是相应的意思。第一个它『契理』,理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实相理体,它与这个相契,也可以说是真如本性。佛的言语是从真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说是决定真实。如果就本经这三种真实来说,这个意思就非常的具体。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惠,真实之利」,这三种真实就是理。它与这三种真实之理(就是本性)相应,所以这叫契理。如果与本性不相应的,不能称之为经;换句话说,佛所说的都有真理做依据。我们现在人讲真理,这理就是真理,在佛法讲就是本性,就是真如实相。

  第二要『契机』,机是众生的根机,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众生的程度。要适合於众生的程度,适合於众生的需要,适合於他的生活环境,他才会乐意接受。否则理固然很好,这理我用不上,我们生活用不上,理虽然是真的,对他未必是需要的。所以又要契理,又要契合众生根性。一定要符合这两个原则,这才能叫经,才称之为契经。可见得佛经确确实实做到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这就是契机!前面是真实之际,真实惠,那是理。真实之惠,这个惠是恩惠,就是施舍,那这是最契机的。佛经里面常常给我们说,契机不契理,这是魔说,佛说跟魔说差别就在此地。魔说法契机不契理;如果是契理不契机?佛说这是戏论,拿现在话就是废话,讲了怎么?讲了很高,确实不错,没用处,於众生没有利益,等於白说。可见得凡是佛经一定要要这两个意义统统具足,才能称之为经典。

  【具贯摄常法四义。】

  『具』是具足或者具备。一定符合这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第一个是贯。

  【贯则贯穿所说之理。】

  这个字要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他讲的有条不紊,有次第、有顺序,言语、文章都可以说是第一流的。『贯』这个字在佛的经典里面,后人有所谓编的叫科判,不管这个经的长短,用这科判都能够把整个经自始至终全部把它贯穿下去。这种学问是佛法里头特有的,以后儒家学去了,学去之后就变成章句之学,所以儒家的章句是学佛法的科判。

  这个字在世间法里面,好的文章确实都做到了这个原则。前面曾经跟诸位提过,真正的好文章,你没有法子加一个字,也没有法子把它删掉一个字,它的文章做到不增不减。你不能跟它颠倒,不但段落不能颠倒,字都不能够颠倒,文章做到这么好,这都是贯字。绝对不像现在人,像报纸杂志里面的文章,你可以随便给它改,改了意思还不变,那这就不是个好文章。真正好文章是做到不增不减。在这个经典虽然是翻译的,翻得都好。第二个意思是摄:

  【摄则摄持所化之生。】

  这个『生』是众生。『摄』是讲它有一种摄受的能力。这在世间书籍里面,有些也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叫人读了之后,百读不厌,这就是摄受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的,普通一般文章你看了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那就是它没有这个力量。所以世间文学的作品,它的价值就看这摄受的功能如何。

  我们以小说来说,很多人喜欢看小说,但是平常的小说看一遍、二遍就不想再看了;这故事知道了,不想再看了。真正好的小说,的确看个几十遍都看不厌,那它就有摄的功夫在里面。可是小说摄持的能力毕竟还是有限,你看上二十遍、三十遍就不想看了。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看小说,对於中国四大说部是特别的欣赏,大概都看了二、三十遍,这就很不容易!二、三十遍之后,现在这个小说摆在我面前,不想看了,一点兴趣都没有了。这就是它文章好,能够叫你读二、三十遍,它有这个能力。

  更好的文章,真是叫你百读不厌,从小念到老,愈念愈有兴趣,那个摄持的力量就强,像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年轻的时候读了没有味道,老师教的不能不读,可是读到年岁大的时候,那真是愈读愈有味道,可以叫你念一辈子,这是中国典籍跟西洋的教科书不一样。四书五经在我们中国这么一本教科书也是一生需要学习的。从七岁开始上学就念这个东西,那时候念的、背的,不讲的,过去都跟诸位说过了,只叫你念不讲解的,念上几百遍念到会背;到十三、四岁以后,这就开讲,讲完之后,那是研究,研究、体验是一生的事情。所以到七、八十岁,展开书卷,你念起来还是其味无穷。可见得它这个摄持的功能,那就不是后人作小说的能够跟它相比了,这在文学价值上是第一流的。

  像我们中国儒家的四书好东西,道家的不是道教,《老子》、《庄子》这些东西都是最精华的东西,也是第一流的文章。佛经之妙,它这个法味之浓远胜过世间的典籍,远远的胜过。经典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你成佛都读不厌,那这就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像一般经上讲成佛三大阿僧只劫,《华严》里面说是无量大劫,永远读不厌的。为什么读不厌?因为它与真如本性相应。性理至深没有边际,所以它的法味就无穷,成了佛法味还是无有穷尽,就是前面讲的契理。

  所以任何一部经典,前面曾经跟诸位谈过判教,判教是就众生根性上判的,实在讲佛经上不能判。佛经,说实在的话没有浅深,尤其是大乘经上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可见得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那是众生的根性。经典,藏教的人读《华严经》也是藏教;圆教的人读《阿含经》,《阿含经》也是圆教,这是真的。第二就是摄受众生。它像一个磁铁一样,它真正能把你吸住,除非你不去读它,你不去研究它。你要是喜欢读、喜欢研究,这里面味道太浓了,到最后真正是欲罢不能。在一部经里面所体会到的意思触类旁通,世出世间法没有不通达的,这是摄受的力量。第三个意思是常的意思:

  【常则古今不易。】

  这我们世间人所谓是真理,永远不变的,无论放在什么地方。佛过去在印度讲的,适合於印度人,佛教传到中国也适合於中国人,由中国传到韩国、传到日本也适合於他们,也就是这个经典永远不会变。它讲的是原理原则,符合於任何一个地区,任何国家民族,任何时代,它统统适合,这很了不起。不像世间有很多作品,它有时代性。能够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是了不起的著作。儒家、道家实在讲他们的东西也是超越了时空,所以被后人尊称为经典是有道理的,佛法也是如此。『古今不易』,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的。因为有很多人认为是古老的东西应该要淘汰了,时代天天在进步,我们回过头来读几千年人家的著作,好像这是落伍,其实那个看法是错误的。

  一般讲解佛经,就说佛教不能够发扬光大,这个地方也是有一个因素,实在讲就是真正修学的人太少了。佛法不仅仅你要理解,里头要有实证,解与行决定是相应的。从理解你就会去实践,从实践当中又能够体会到它的经义,所以解行辗转互为因缘,这样才能够真正契入实相。真修的人少!单单从文字上的讲解这是不可以的,这是佛家很大的忌讳。佛门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依照经文来解这个意思,三世诸佛就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喊冤枉,为什么?你不懂他的意思。《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一定自己要有实际修学的功夫,你才能体会到他的意思。所以他的意思实在意在言外!意在言外,换句话,在文字之外,文字里面你去找,找不到意思。言语里面找不到意思,为什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要从言语文字,那等於是个指路标一样,你顺著这个方向去体会,你才能得到真实的东西。所以这是『常』。

  【法则近远同遵。】

  远近这两个字是双关语,既是空间又是时间。时间近就是现代,远就是古时候,或者指未来,这都是远,所以说时空都包括在其中。就是一切众生必须要遵照的,如果你想你自己的生活能够幸福,那你就得要遵守。真正的幸福决定在佛的经典里面;换句话说,佛经典所说的,说的是我们自性,就是真正的幸福是在自性里面,经典是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自性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一切众生必须要遵守。

  所以佛法它的伟大之处,不是牵著人的鼻子走,不是叫你跟我走,不是的,它是启发我们自性,教我们顺著自性走。顺性,不与自性相悖,与自性相顺著的,这叫悟、叫觉。如果与自性相违背,这就是迷,是愚迷。顺性是觉悟!所以佛法讲破迷开悟,顺著你的自性才能破迷开悟。你跟释迦牟尼佛走,决定是迷惑颠倒,这个诸位要知道。我们今天学佛的佛教变成宗教,为什么?把佛菩萨当作神看待,一切都跟著他走,这就完了,这不是佛的意思。佛是启发我们、教我们自发自觉,顺自性,这就对了,跟佛一样,没有两样。所以佛称作无依道人,依是依靠,没有依靠,顶天立地,他伟大就伟大在此地,教我们每个人都顶天立地。

  三皈依,皈依是皈依你自性三宝,是这个意思,不是皈依外面的人,皈依外面人这就糟糕!那就大错特错。三皈里面第一个是皈依佛,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觉,这是真佛!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有自性觉;换句话说,就是《华严》、《圆觉》里面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要皈依你自己的本来佛就没错,这就对了,所以叫三自皈。也就是从一切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

  法,法是正确的思想、见解、行为,正知、正见、正行!这个正从哪里做标准?就是你自性觉是标准,你迷了当然你的思想、见解、行为就会发生错误、就会有偏差。你要是觉悟了,当然一切都得其正。所以从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回过头来依自性正。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是和合的意思。六和合!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从一切染污、从一切不平等回过头来依清净平等,这就是僧,这叫皈依僧。这是佛家讲的真正的三自皈,你才能有成就,你才不会迷,绝对不是叫你皈依外面的人。外面的三宝,我们是佛弟子,我们要尊重,我们要拥护,为什么?因为是三宝的形象。就好像我们国家,国家做一面国旗,这国旗代表我们国家,我们对它要尊重,那是什么?那是代表我们形象的,一定要懂得道理。

  形象里面有实质,实质是自性三宝,外面那个三宝是形象。形象需要,因为没有形象,佛的教化不能推行,这个教育不能普及,一切众生得不到利益。因此,这种教学的形象我们要尊重,我们要维护,要大力的发扬光大,要懂这个意义。所以不要把形象看作特别的神圣,把自性三宝实质忘掉,那就坏了,那就完全颠倒了。皈依佛,佛是什么?泥塑木雕的佛像,那就错了,古人常讲「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它怎么能保佑你?就错了,可是佛像我们要不要供养?要供养。为什么要供养?供养它启发我们自性。所以佛弟子供养佛菩萨形像,不是摆设的,这点大家一定要记住。所以他没有一切的忌讳,什么选日子、选时辰统统没有,哪有这些!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它表达一个意义,启发我们自性。譬如我们挂观音菩萨像,观音菩萨是代表大慈大悲,我们见到他的像,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慈悲心,是这个意思,它来提醒我们的!

  一般讲佛像是表性德的,菩萨像是表修德,性修不二,也就是菩萨代表是因,佛代表是果。像我们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供养本师有两个意思,实在讲可以说一切佛都是本师,毗卢遮那是本师,阿弥陀佛也是本师。本师是根本的老师,这是不忘恩,像我们一般中国人供祖先,意思完全相同,纪念的意思,不忘本。人对於远祖都不忘,近的人恩情一定非常浓厚。所以讲是报本反始,民德归厚,人心培养厚道。厚道从哪里培养?就从这培养。人能够怀念远祖,这人是不忘本。培养心地,心地的淳厚、善良从这里来培养。所以这是根本的老师。

  第二个意思有见贤思齐。他成佛了,所谓成佛,就是他的觉正净统统圆满,他一点也不迷,一点也不邪,一点也不染污。他成就了,我为什么不成就?我应当要好好的学习。他是我们一个榜样,我天天照著这个榜样来塑造自己,希望自己跟他一样,是这个意思。所以跟供神不一样,宗教里面供奉上帝,他总不能说我要跟上帝一样,将来我要作上帝,那就篡位了,是不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佛不是如此,我供养佛像,我要成佛,我要跟他一样,这个意思不相同。

  第三个它也代表性修、德能。譬如释迦,释迦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仁慈。牟尼是寂默,寂默就是清净的意思。他这个名号就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我们对人要仁慈,对自己要清净,清净是自受用,仁慈是他受用,是对别人的,自己要清净。

  所以佛菩萨形象、名号里面的含义你要晓得。见到这个相,就想到我应该要怎么修学法。这种修学实在讲就是日常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我们都有一个准则、都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统统是以性德为基础,这是法!法是法则。『近远同遵』,所以经典,称得上经典一定要具足这四个意思「贯摄常法」,具足这四个意思才能称之为经典,这是佛经的标准。

  在题目里面,前面「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这十五个字是别题,就是只有这部经是这个经题,其他的经题目不一样。末后这个「经」叫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像《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都称为经,所以这是「经」字是通题,前面这十五个字是别题。它有通、别两种题。我们再翻开三十六页开端给我们讲:

  【七种立题中。本经属具足立题。】

  佛经的题目是有原则的,题目的建立有七个方法,所以这个经典是真的假的,我们看经题能看得出来。因为它不符合这七个原则,那决定是假的,一定要符合这七个原则。这七个原则就是人、法、比喻(人、法、喻)。有的经单人,经题里面只有人,没有别的,像《佛说阿弥陀经》它只有人,「佛说」,释迦牟尼佛说的,「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这都是人,所以这个题目里面没有法,没有比喻。也有单用「法」做经题的,像《大般若经》,「大般若」是法。《大涅盘经》,「大涅盘」是法,这里头没有人,没有比喻。也有单用比喻做题目的,像《梵网经》,「梵网」是比喻,大梵天的罗网,这里头没有人,没有法,这是三个例子。另外有三种是两个合在一起的,人法、人喻、法喻,这就变成六种,最后一种(第七种)是人法喻这三种统统有,这叫『具足立题』。所以总共是七种例子,叫七立选题。这在通常一般讲经的时候可以不讲,像在美国这场合当中可以不必讲这些,但是自己要知道,如果有人问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不晓得。所以自己一定要知道,不必去讲解。这部经属於具足立题的,第一个是佛:

  【佛是此土果人。】

  『果』就是证果的人。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证到究竟果位的人。

  【无量寿是彼土果人。】

  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所以这个题目里头有人。

  【庄严清净平等觉。】

  这七个字:

  【是法。大乘是比喻。】

  所以这个题目里面是人、法、喻统统都有,属於具足立题。

  【诸经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故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

  这就是一切经,如果从内容上分析,它一定是有教、有理、有行,这是决定不能少的。「教」是什么?教是言教,就是言语、文字。也可以拿我们现在讲,它是教科书。教科书根据什么?根据理论而建立的,所以『本理立教』。依据什么理论?像本经依据实相理体建立的教学。『依教修行』,一定要依照佛陀的教训、教学来修行。行是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有了错误要把它修正过来,修正的标准用什么?就是用佛的教训,依照佛的教训,把我们自己所有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从行显理』。我们的心行正确,本性自然就显露,所以佛教给我们的行是什么?这个行是顺性的,这个行是与真如本性相应的,也就是与真理相应的行为,所以它行理。这个行里面就有乐,这我们通常讲的行里头有悟,有悟处。因此在这经题里面,也要把这个意思透出来。

  【佛说大乘是教。依无量寿之理体。宣众生本具之大经。】

  『无量寿』。前面一再给我们说明是我们的本觉,是我们的真性理体,无量寿。依这个本觉理体,佛是宣说众生本具的『大经』,这个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谁?是我们每个人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如果你说这个佛经是释迦牟尼佛的,错了,释迦牟尼佛的经我们永远得不到受用。实在讲,这个经典一展开,会归自性,佛心、我心是一个心,佛性、我性也是一个性。这个经从释迦牟尼佛口里头流出来,流出来是什么经?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经典,不是别人的。经是这么来的,所以你要学,一定要懂得这个原理原则。依照经一定要开发自性,自性一开发,那就成佛。成佛实在讲就是成就自己圆满的大觉。佛是大觉,对於世出世间,古今中外一切法,从此以后再不迷惑了,这叫做成佛。第二是:

  【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一句弥陀。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即是依教修行。】

  所以本经在题目里头就给我们显示,我们修行修什么行?修清净行,修平等行。清净、平等里面自然具足庄严。庄严不必去学的,心清净,身就清净,世界就清净;心平等,境界就平等,清净平等是真正的庄严。庄严要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美好,没有比这个更美好的。用什么方法修?经典里面教给我们的执持名号,用这句名号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你这句佛号念得叫什么?得力了,这个原理原则非常重要。

  也许就有人问,那我不念阿弥陀佛,我念别的行不行?行,可以的。如果单单讲清净平等,用其他的方法能达到。可是诸位晓得,前面有个「庄严」,后面有个「觉」,这其他的方法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这「阿弥陀」是我们本觉,你念其他的名号,它不是本觉,始觉与本觉不相应;念阿弥陀,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本觉,始本相应,不同的就在这一点。如果单单讲我要求心清净,我要修平等,那什么方法可以。这是真的,这就是佛法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其他的又是经、又是咒,那方法很多,但是不能叫你一生成佛。就是你的始觉跟本觉不相应,这不能叫你一生成佛。

  一生成佛,唯独这个法门。前面一再说,说得很明白,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把成佛的方法和盘托出来教给我们,传授给我们。这不是成菩萨,不是成阿罗汉,更不是成人天之法,直捷成佛的方法,非常的难得,非常的可贵!我们在一生当中遇到,实在是大幸。彭际清居士讲过,遇到这个法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一日给你碰到了,希有难逢,这一下碰到了,真正是不容易!他这句话梅光羲居士引用在序文里面。所以这个是行经。

  【无量寿是理。】

  因为它是本觉。

  【表三际一如。】

  『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在我们凡夫观念,过去、现在、未来当中是有间断的、是有障碍的,实际上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几时你能够证得,过去、现在、未来是一,那就恭喜你,你见了性。因为是一,所以你统统都知道,过去也知道,未来也知道,你统统都知道。如果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那你怎么会知道?你不可能知道三际,因为三际是一不是三,凡夫迷了误以为有三,实际上没有三。在法相唯识学里面,佛给我们讲时间与空间,都是我们错误的观念,实际上没有的,时空都没有的,拿现在的话说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事实上没有。

  但是这个时间我们讲没有,没有这个时间,现在渐渐会体会到一些。像现在我们人可以飞到太空去,飞到太空这个时间就没有了。因为我们现在时间观是地球转一圈一个日夜,我们飞到太空当中就没有这个观念,没有这个观念就没有时间,时间观念就没有了。佛告诉我们,时空都是一,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时空现相从哪里来的?一念当中生的。念劫圆融,劫是大劫,过去、现在、未来,念是一念,念劫圆融。空间亦复如是,这是真的,这是自性里面的性德,迷了才变成十方三世,悟了法界原来是一真!一真,所以一是真,十法界就是迷了,迷了才有十,才有十方三世,觉悟了没有,原来是一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华严》华藏世界也是一真法界,这是理,这个理等我们去证实,我们今天为什么证不到这个理?因为心不清净、心不平等,所以你证不得。要想证得,就是心真正到清净平等,一念不生,这法界就是一个。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自古以来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的,就是训练清净心跟平等心,不让我们知道太多,知道太多心就乱了,就不清净、不平等了。你看《般若》,般若是大智慧,可是般若里面,般若无知!无知是什么?无知就是一真法界,无知就是绝对的清净平等,他一念不生。可是无知里面有无所不知,为什么?他十方三世都知道,念劫圆融。像《华严》里面所讲的「大小不二」,一微尘里面能容纳无量无边大千世界,尘包刹土!比《维摩经》上讲的还不可思议,《维摩经》里面只讲的「芥子纳须弥」,所以古人讲《小不思议经》,不可思议,《华严》是大不可思议经,《华严》什么?微尘里面装大千世界,这比芥菜子装须弥山更不可思议,所以叫《大不可思议经》。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入这个境界,就「三际一如」。所以这个功夫分三个等级,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这个法门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方法简单,功效神速,比任何一个法门都来得快。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死心塌地去念,遵照佛的教训。在日常生活当中,於这个社会,人不能够离开社会,在这个社会上用什么样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这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依照这个方法做人处事,够了。怎么样修行也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是我个人的事情,个人修行,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处事待人接物。所以这个经典真是一切圆备,世出世间法统统都有。

  你晓得「无量寿」的意思,你就知道阿弥陀的意思。阿弥陀是梵语,翻成无量寿。晓得我们念这一句佛号这个意义、这个功德,真实不可思议,你才念得欢喜,你才肯念!换句话说,念这佛号什么意思,天天老是念这个名字,没有味道,所以他不知道,这里头东西是奇妙无穷。

  【涅盘常住之法身本体。】

  阿弥陀就是这个,所以是性体。

  【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

  我们说「无量寿」,说「阿弥陀」就更清楚。阿弥陀就是三际一如,就是『涅盘常住法身本体』,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本来具足的真如本性,佛性就是真如本性。是净土宗里面所说:

  【是心是佛之本心。实际理体也。】

  这就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经上所开示的,教给我们显示的是我们自己的真实之际,所以这句阿弥陀不是外面,的确是自性本体。

  在过去,倓虚老法师曾经讲了一个公案,实在讲这是事实。他早年在长春建了一个庙,那个地方教育非常落后,东北教育很落后,所以庙里面他们就办了一个义学,就办了个学校招生。因为出家人都没有做校长的资格,所以就请了一位居士。这个居士姓张,以后他学了佛之后改了个名字,改作念西,就是念西方。

  这张先生听老法师讲佛法,很有受用,他悟性也很高,受过高等教育的。有一天就是看书,看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他就问老法师:既然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那我何必还要念?西方阿弥陀佛就不必念了!老和尚听了之后就点点头,他说:很好,很难得,你讲的话没错。他说我可得问问你,你这个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这当中界限在哪里?唯心净土跟西方净土边界在什么地方?他这一问,这张先生想了很久,他说:好像没有边界。他说:没有边界,你还得念下去好了。他说:对。确实如此,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自己的自性变现的,阿弥陀佛也是自性变现,自他不二!我们为什么要念这句名号?念这句名号刚才讲了,恢复自己的清净心跟平等心。如果你心地真正得到清净平等,不念可以。我现在理是明白了,可是我现在境界达不到,我心得不到平等,也得不到清净,那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最妙了,还得用这个方法。倓老的确是很有智慧,一句话把人家的迷惑点破了,不容易。

  所有一切方法启发自性,就像这经上所讲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是我们学佛真的唯一的一个目标。无量法门,十大宗派无量的经论统统是要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说就是经上所讲的「无上正等正觉」,名词讲的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所有这些方法,没有这个方法巧妙,所有一切方法,没有这个方法来得简单。这个方法的确人人都用得上,人人都会念,人人都能成就。确实它是个平等法门,其余的八万四千法门不平等,适合一部分的根机,不是适合全部的根机,这个法门适合於全部根机。遇到这个法门可以说是,你就尽管放心大胆,不用选择了,它决定契合;其他法门你遇到了,心里还得想一想适不适合我。就好像古人有比喻,把这个法门比作阿伽陀药,印度有一种药,这个药什么病都可以治,都能治得好的。我们有病了,看到药总得想想这个药对不对我的症?总得要去考虑,万一不对症吃坏了还麻烦。这个药要拿到手不必考虑,绝对没有副作用,只有利益没有弊病的,放心大胆,这法门之殊胜不可思议。

  下面经题的意义非常丰富,实在讲说不尽的。我们提要的说也只说几个比较重要的,这个地方是:

  【以经题配三觉。无量寿佛。是我本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觉。即是题中清净平等觉。】

  这是『配三觉』,三觉是《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所讲的:始觉、本觉、究竟觉。始觉一定要合本觉,才是真正的始觉。始觉诸位要晓得,绝对不是指我们今天开始念佛我们是始觉。没有成佛之前都是始觉。所以始觉可以说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都是始觉。等觉菩萨破无明,我今天才开悟。所以我们的始觉,天天都是始觉,年年都是始觉。你每天都有觉悟,你这个心地觉悟就是始觉,所以始觉是从初发心到等觉统统是始觉。

  这个「觉」里面有正、有邪。与本觉相应的这是正觉,与本觉不相应的这个觉就不正,标准在此地。所以我们依照这部经典来修学,天天与这经典所说的理论方法相应,年年相应,月月相应,天天相应,这就是决定『始觉合本觉』。你的心一定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心清净平等里面没有界限,这个界限是什么?分别执著。就没有分别执著,没有界限。离了一切分别执著,法界就逐渐逐渐变成一真,就变成一个。法界为什么有十?因为有分别。我们有分别过去、现在、未来才称为三际,分别东南西北上下这才变成十方!所以你没有分别执著,十方三世都没有了。然后没有妄念就没有无明,没有无明,一切统统都明了,一切通达。我们今天不通达是因为有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我不明了,不明了就叫做无明。所以无明从哪里来的?从妄念来的,妄想。没有妄想就无明断了,没有分别执著,这个执著就没有了,这个界限就没有了。所以这些意思统统在经题里面都可以看到。末后这一段说:

  【又可解为。平等觉是我本觉。起心念佛。以自庄严。是为始觉。】

  这个讲法也能讲得通。

  【始本不离。】

  就是始觉不离本觉,本觉不离始觉。

  【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无量寿。】

  『无量寿』,这就是前面所讲的「真实之际,真如本性」,这与禅宗里面「明心见性」的境界完全相同。

  【如是则平等觉是我因心。】

  它这里面,你作为『因心』可以,作为「果觉」也可以,因心跟果觉是一不是二。所以它这个法门是从果上来修的,因果是一不是二,这不可思议的。不是其他法门修因逐渐再证果,它因果是同时的。

  【无量寿是我果觉。妙义辗转无尽。悉在一题之中。】

  这些意思统统都在这一个经题的里面。这也不过只是略举几条,我们知道一个大概而已,要细说,确实是说之不尽。

  【故云。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

  这个话是不错,可是你要了解它的意思才有『无量功德』,你要不了解意思,功德得不到的。所以日本人就搞错了,日本人听古人说的这两句话,你看日莲宗,他就念经题,《南无妙法莲华经》,问他什么意思?不知道,统统不晓得。这个不行!这个意义得不到。所以这是什么?他错了,他听人家的话只听了一半,只听了这一句话,这句话里面的含义他不知道,他不晓得。

  所以你要晓得真正能够获无量功德,是要把这题里头的意思透彻、明了,那就功德无量。因为什么?一听经题或者一念经题,自己就契入这个境界,就入了境界。如果你对这个题的意思完全不知道,那就像小孩唱歌一样,有口无心,唱得一个字没有唱错,问什么意思?他不懂,他不晓得,所以他入不了这个境界。这就是念佛的人很多,为什么有人念的有成就,有人念一生都不成就。我们晓得这个意思,你才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我们自己念出,或者是我们自己听到,我们会会到清净心跟平等心,会体入这个境界。一般人对这个意义不明了的,虽然口里念一句阿弥陀佛,他的心境跟平常完全一样。甚至於念了几十年,他的思想、见解、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那这有什么用处?这一句名号是什么?是用它来修行的,修正我们思想、见解、行为。他也念,但是於思想行为一点没修正,那个没用处,古人也所以说「喊破喉咙也枉然」。这就是什么?这是不明了意义的。光是唱这个名题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一句话应该告诉一下日本人,「喊破喉咙也枉然」,他不了解这个意义。

  《妙法莲华经》这五个字的意思,智者大师说的那真是奇妙无穷,所以智者大师当年讲这个经题,讲《法华经》的经题,「九旬谈妙」,这一个经题讲了九十天。所以『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要那样闻才行!要听智者大师讲九十天,那才是获无量功德。他们现在不了解这个意义。拿这个去教人,那真是误了许许多多的众生。人家好心来学佛,他就教他念一句「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个比喻不行的,这是大错特错。

  「九旬谈妙」就是《法华经玄义》,以后四明尊者给它做了一个注解,叫《玄义释签》,差不多像我们这个本子,这么厚的本子,精装本,三本,就是一个经题,解释经题这么三大本。从前线装本的书是二十本,现在把它印成精装,三大本,就是《法华经》的经题。如果对这个不了解,念这一句「南无妙法莲华经」,我觉得没什么功德,不如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暗合道妙,念《法华经》没有这个效果大。但是念阿弥陀佛还是要真正把《无量寿经》或者净土三经、五经有真正的认识,那就不一样。那个念了,他会念到法喜,是福慧双修,里面有定有慧。如果说不晓得,单单念这个是可以得定,定到相当一个程度会开慧,智慧会开,也就是到理一心的时候才会开慧。

  由此可知,经论之探讨、研究也是重要的,但是在我们初学期间,一定要以读诵为主。为什么先给你讲解?讲解之后你才肯去念,否则的话,叫你去念你不肯念。这个事实统统明白了,这才肯念,发心念。晓得我念经,念这句「阿弥陀」的佛号,其目的都是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庄严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我们是在做这个功夫,这个功夫是真实功夫。在这个世间这是最重要的一桩事情,这是真实功夫。

  下面我们就要研究黄老居士这个注解的读法,从明天大家把这个本子带来。前面这一篇,提供诸位做个参考。这个本子还有几本,大家都可以带回去,我们这个本子很多,此地没有寄到。玄义的部分我们就讲到此地。我想用两天的时间,跟诸位研究一下这个本子怎么个读法。在古时候看到这个注解、疏钞太繁琐了,太大了,可以把它做个节本,就是节要。古人这个方法大家自己去做。我们举几个例子,用两天时间举几个例子,你们自己去做,自己去写,依照它这个本子写就好。明天带这个本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