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玄义 (第十六集) 1989/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02-014-0016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三页最后一行「总释名题」。这个题上面应该漏掉一个字,这是第九。「九,总释名题」。从这个地方开始,可以说是讲到本经。诸位将来如果在外面讲经,像前面这样玄义的部分,现在实在说是不契机。因为一般人如果说很长的时间他都听不到经文,他就不来了,兴趣就没有了。所以前面的玄义,那么长的玄义应当一次就把它讲完。就等於说第一次介绍全经大义,第二次就得要讲经题,顶多第三次就讲到经文,这样很紧凑,听众心理能够掌握得到。如果玄义不讲也可以,讲一个讲经的因缘。把讲经因缘跟经题合在一起就是一次讲完,第二次就讲到经文,这是在一般在外面讲经用这个方法最适当。
对於老同修,那就有细讲玄义的必要。真正对这个佛法有修学的人,实在说他不愿意听经,因为经文他自己知道,他读读注解没有什么问题,他要听,就听玄义。玄义是什么?玄义是你自己研读这部经的心得报告,他要听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的确可以当作自己修学的参考,换句话,这玄义就是全部经的精华。我们前面曾经讲到经律论,宗经论,释经论;玄义的部分就是宗经论,从经题以后都叫释经论,解释经论,按照经文一句一句解释。所以像这种注解,它这个论两个意思都有,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所以自己要知道,对外面人讲要看听众的根机,他能不能接受。同时,在讲台上讲演的时候一定要观机。观机就是我们常讲察言观色,看这个听众的表情动态,能够看到他能不能理解,有没有困难。你看这个表情变化,你讲的方法马上就要变化,这样才能够契机。该深的要深,该浅的浅。所以讲东西很难说,我们自己预先充分做一个准备,上了台上之后,统统用我准备这个来讲,这个讲固然是契理,不见得契机,那就好比什么?医生先把药方开好了,然后再给人看病,看了之后,药方就给人家,这个意思就是你得照我药方生病才行,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这个虽契理不契机。由此可知,准备是要充分,但是上了讲台,可能你所准备那个东西是一样都用不著。但是准备是不可以不准备的,愈充分愈好。上讲台那是千变万化,不是自己的变化,是随听众的表情态度而变化,这叫契机,这一点非常非常不容易!那要很有经验,自己常识要丰富,才能够面面都应付到。初学的人不容易,初学的人还得是照处方给别人,还得用这种方法比较牢靠一点。
我们这一篇提要也是从黄老居士注解里面摘录下来的,这可以给诸位做一个参考。就是注解我们拿到手了,应该怎样取舍,你会取舍,这个经大概你就可以讲了。取舍的标准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真正能看得懂的这部分,我们取它,他注的有些地方我们看不懂,我们就把它舍掉,就不要他的,所以自己一定要能够看得懂。我懂一句,我就取他一句,我懂两句就取两句,用这个方法。第二个原则就是我讲出来,听的人懂不懂。如果听的人不懂,我也不能讲,讲出来,要听的人也能够理解,也能够听得懂,所以取注要守住这两个原则。
注解的人跟讲演的人不一样。注解的人是提供资料的人,换句话说,他所提供的资料愈丰富愈好。讲演的人是台上表演要观机的,换句话,有许多资料未必能够用得上。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做注解的人好比是采买的,讲演的人好比是厨师。采买的人,那个街上有的是什么菜,你最好统统都买来。你买得很齐全,厨师要配菜的话,随手拈来,拈几道配得色香味具美,但是不一定说把你买的东西,我统统都用上,不一定。可是你采买的时候,不能漏掉,你要漏掉,他要要的话,没有,这不可以;他所要的,你统统都有,他不要的也都有。所以注跟讲不一样。诸位明白这个情形,你就会看注解,就会取注解。
初学讲经最好自己编一套讲义,这样讲起来有体系,不零乱,有条不紊,浅深长短自在,这就是个非常好的标准。取注这个地方特别注意的,就是要取一家的注解,不能取多家,为什么不能取多家?每个人注解的,他自己修学的,他有一个体系,每个人的不一样,体系、思想、修行境界不相同。比如同样一部经,你要是参考多种的注解,必然是杂乱无章,那是吃力不讨好的。好像一句经文,我参考十几种注解,这个注怎么讲,那个注怎么讲,统统讲完了,花了很长的时间,这句经文讲完,听的人听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不知道你教了个什么,不知道,这个弊病就很大!
所以注解只能取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学习,只能跟一个老师,一个老师带的路,他会把你这个路带离出去。两个老师两条路,三个老师三条路,你就无所适从。这个在我们中国古时候,所谓的师承就是这个道理,跟定一个老师。所谓是一家之言,他的确才能够奠定深厚的基础,由这个基础里面开智慧,所谓起大的方便利益。他决定不能够乱。在古时候世间法教学重视师承,佛法是更重视师承。如果说是一个人亲近很多人学来的,这在过去人,对你的看法绝对不会重视。为什么?你太多了,太乱了。充其量说你知道的很渊博,你没有中心,你所懂得的说个不好听的话,都是佛学常识,佛学的皮毛。这是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都要跟一个老师。在古时候亲近一个老师,十年、二十年很平常的事情。一般可以说中等以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中等以下根性的人跟定一个老师至少要十年;那上根的人,他时间可以短一点;中根以下,如果说没有十年的话,很难有成就,这是我们都应该要晓得的。
我们用这个笔记,讲述笔记,诸位可以跟黄老居士的注解对起来看,你就知道我在这个注解里取了哪几句,这是我在每个地方讲解用这分资料。如果诸位学讲经,我这是给你提供参考。你觉得我这里面讲的东西,还有比较新一点的,初学的人难以理解的,你还可以去掉,再参考;换句话说,愈简单愈好。不要讲得太深,不要讲得太长,这是我们一般学讲的两个原则。要浅、要短,听众能够掌握得住。譬如说我讲这部经,我十天讲完,或者更短五天讲完,听众兴趣很浓厚,觉得捧场他也乐意,没几天!比如说我一个月、二个月讲完,大家听了一、二次没有味道,下次不来了,听众会愈来愈少,到最后甚至於自己都讲不下去了,这是一定要想到的。这种情形,古今中外凡是讲演的人都有这个经验,把听众讲跑掉了。所以自己要小心、要谨慎。
还有一点我也奉劝诸位不能宣传。开始初学讲的时候不要宣传,宣传麻烦在哪里?这一宣传大家好奇,头天来了几百人,这一听没有兴趣,第二天大概一半都不到了,第三天又少了一半,这是什么?这是道场的衰相。人数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是衰相,这些人有衰相,讲的人心里面就感觉到恐怖了,他就很难支持得下去,所以不宣传。不宣传,譬如说我讲的时候,两个人听,他们两个听得有兴趣,他就拉同学来,第二天有四个人,这是盛了,盛之相,为什么?人数天天在增加,一倍一倍的增加,二个人、四个人就加一倍了,是不是?六个人就加一倍半了,倍倍往上增加,这对於情绪上有鼓励的作用,这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一般人他不晓得登报纸、宣传,一次、二次可以,三次的你要没有能力抓住群众,最好不要搞这个,搞这个没好处。我们看三十四页。第一段就是说明,为什么讲经先要解释经题。
【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这说明经典名题之重要性。实在讲这部经就好比是一篇文章,经题就是文章的题目,你一看到这个题目,你就晓得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篇文章的纲领你就能够掌握得到。黄老居士在解释里面给我们直接说出来,『显本经之要旨』,经要的旨趣。『使学者因名达体』你见到这个名题,你就了解全经,就知道全经大意。天台家他们讲注的方法是用五重玄义,五重玄义第一条就是解释经题,他跟贤首家不一样;贤首家一开头是讲教起因缘。我们这是用贤首家的规矩,分成十大段,叫「十门开启」。贤首它把这个解释经题排在第九,第十那就是解释经文。所以实际上的玄义只是到解释名题,总共是九个大段。
天台五个段落里面,首先就解释经题,所以他们对於经题非常的重视。第二个段落,这是辩体,相当於贤首家,也是在第二段里面辨别一经的体性。第三段是明宗,就是宗趣。第四段是论用,讨论这个经的用处,就是论用。第五段就是判教。天台家讲的东西是精简扼要,所以后来这讲注采取天台家五重玄义的人非常之多,大家嫌贤首太繁琐一点,没有天台流传的普遍,道理也在此地。
下面我们就正式解释本经的题名了。在这个经的经题它的来源我们要晓得,因为本经是会集本,夏莲居老居士根据五种原译重新编辑的,重新编辑的会集本。他老人家选的这个经题实在是非常之巧妙,他就把五种原译的经题会合起来,还是用原来的题目,这是他巧妙之处。以前像王龙舒居士,他这个题叫《大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这个意思有,古德翻译的有,这个「大」没有根据,所以这就是题目是自己撰的。他的题目还是会集的,不是自己撰的,所以这是相当之高明。
五种会集本里面,第一种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是汉朝翻译的,最后一种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这是宋朝时候翻译的,他把这两个名字合起来,这五个题目是统统都有了,意思都具足了,这是他的妙处。所以他这个题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这一句是宋朝翻译的,宋朝翻译的题目等於是他全取了,完全取了;底下是《清净平等觉经》,这是取汉译的后译版,因为汉译前面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那个「无量」,宋译也有无量,汉译也有无量,就取一个无量,所以这两个题目合起来,等於说一个是十二种翻译。一个是最初的,一个是最后的,这两个题目合起来恰恰好把十二种的意思统统圆满的含摄在里面。所以他这个题目选的实在太好了,题也是会集的,也不是自己撰写的。在经题里面,我们把它分成七个段落来介绍,第一个是:
【佛。】
这个地方『佛』的意思先要解释。「佛」这个字的定义,纵然在前面玄义里面讲过,到讲到经题还是要细讲,为什么原因?诸位一定要知道,讲经跟学校课堂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佛堂里面讲经,听众不固定,有前头没有听到今天刚刚来的。前面没有听到,所以必须要细说,因为什么?讲到经题,也是一部经的开端。前面玄义没有听到,从今天开始听起,也是一整部的经,所以必须要详细介绍。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中国古时候社会结构,大众生活简单,所以需要用的文字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个文字是陆陆续续增加的,古时候中国没有这个字。这个字是佛经翻到中国来之后新造的字,就是佛学里头的专门的术语,新造的。
中国造字有六个原则,我们常讲六书。六书就是中国造字有六个原则。这个字是一个会意字,在六书里头是属於会意。没有人字边这个「弗」,我们中国古字有,这是一个否定词,弗就是不是的意思,否定的意思。佛教传到中国来,这个音跟这个音相同,但是佛是个人,所以就借用,假借借用这个字的音加一个人,这是佛教的专有名词。这叫假借,六书里叫假借会意,两个意思造出这么一个字来。
中国人民族性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跟印度这个民族性可以说恰恰相反。印度人喜欢繁琐,中国人喜欢简单,愈简单愈好。所以中国的文章,中国人的言语,在古时候讲求的原则是简要详明这四个字,简单扼要,还要详细、还要明白,这样的言语才是好的言语,这样的文章才是第一流的文章。所以这个好的文章做到什么?一个字不能增减,你增加这个字,多余的可以删掉,你不能少,少了这个字,它意思不完整,所以文章做到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这个文章才算是最好的文章。诸位要看看我们一般流通的《古文观止》,差不多这里面三百多篇的文章,都够得上这个标准。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这许多大文学家他们的文章,选来选去挑选出来的,挑选出第一流的文章,的确做到了这个功夫。所以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们,他说你们试试看,拿《古文观止》,你替它改一改看,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改成几个字,或者把它删掉,或者你自己增加一点,然后比较比较看看,才知道人家那文章做得好,但是对於自己作文有很大的帮助。梵文原音是佛陀耶,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把那个尾音都省掉了,单用一个佛。是音译过来的,它是什么意思?这下面再解释:
【义为觉者。】
意思是『觉』,觉的意思。既然意思是觉,我们就翻作觉就可以了,何必再把它翻成佛?这个在翻经体例里面,这一个字是含多义。在中国这个觉没有它完全的意思,只有它这个意思里头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的。因为这个佛里头有智慧的意思、有觉悟的意思。何况这个智与觉跟我们中国智觉的本意浅深广狭又有很大的差别,这才不得已用音译再加以解释。譬如这里面讲智,智是体,觉是用。智里面它有三个意思,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个意思在,这都不是我们中国这个智的意思所有的。它觉的意思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也有这三个意思,所以这必须要加以注解。我们这个地方取的简要,把那三种智省掉了,单单讲这个觉。第一个是『自觉』,自觉拣别就是不同於一般不觉的人,或者是一般错觉的人。错就是虽觉悟,他觉悟是错误的,他不是正觉,他是错觉,拣别跟他们不相同。佛的觉悟是正确的,决定正确。在另外一个术语,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的,就是无上菩提,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自觉就是正觉。正觉跟一般有觉悟而不正,这个差别在哪里?这总得有个标准。所以佛的标准非常的严格、也非常清楚。那就是说你还有见思烦恼,你虽有觉,这个觉就不正,如果这个觉能够将见思烦恼都断得干干净净的,这个觉叫正觉。所以这个标准是既严格也非常的清楚,绝对不含糊。
见思烦恼,见烦恼就是错误的见解,思烦恼就是错误的思想,你的看法、想法错了,那当然你那个觉怎么能叫正?想法、看法都错了,你这个觉绝对就不是正确。所以这个说法很能叫我们听了之后服,服他。这个错误的见解当然很多,佛把它归纳成五大类,这就是五种见惑,就是见解上的迷惑,就是错误的看法。第一个是身见,身体,把身体当作我。佛说这个见解是错误的,这我们就很难懂,哪个人不把他的身体当作我?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每个人见解都有问题,都是想错了、看错了。
第二个问题边见,边见拿现代的话来讲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相对的见解。我们说一个大反面就有个小,说个长反面就有个短,所以我们凡夫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面。佛说这个见解是错误的,错在哪里?我们学了佛以后知道,二的世界。真正的世界,一真法界,你始终都有个二,这就永远到不了一真法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四,所以这个见解就非常非常的复杂。所以你想想看,过去印宗问六祖,黄梅有没有讲禅定、解脱?他老人家随口答出来,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佛法就是觉法,真正觉悟里面没有二,就是没有相对的。你还有相对的,你没有入佛的境界,所以这是个错误的见解。
第三个就是见取见,第四个是戒取见,这两种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成见。我们常说某人成见很深,戒取见是修因上的成见,就是修行方法,修因的成见;见取见是果报上的成见。一个属於因,一个属於果,两种都属於成见。第五种叫邪见。这个邪见范围很广,就是除了上面四种以外。用这个标准来观察自己,自己来反省,我有没有自觉,这自己就晓得了。用这个标准来看别人,我们心里就有数了,但是不要去批评人,心里有数什么?不会上当,不会被人骗了。我们对他能认识他,他到底是觉悟了没有,所以不要被人骗了,我有这个本事。所以说没有本事度人,但是有本事不被人骗,这就很了不起了,这就相当不错了。
错误的想法就是烦恼。贪,这个贪欲、瞋恚、愚痴、傲慢,对於圣教怀疑,就是对於佛菩萨的教训怀疑,这是思想上五种错误,就这五大类的错误。你想想看,这见解、思想一共是十大类,这个错误都没有了,才叫做自觉,才算是正觉。这是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统统要达到这个标准,不达到这个标准,不算成就。
你看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是最底下这个。佛法它有三个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好比小学,你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小学没有毕业。中学是正等正觉,大学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第一关!佛门第一关。这一关通过了,也就是见思烦恼断掉了,在我们佛法里头有一个学位,像现在学校一样有个学位,这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你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在佛门里讲,你小学毕业了,佛门的小学我们讲小乘,小学毕业了。小学毕业,不要看轻了他,他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了,绝对不会在六道轮回里面打转,他证得了位不退,三不退里头,他证了位不退。我们把这一些理论事实明了了,我们才真正理解,佛法各种法门的修学适不适合我自己。我修一个阶段,我自己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或者我能够成就几成?成就几成还出不了轮回!这是佛门里祖师大德常讲的难行道,不容易。
第二『觉他』。自觉而后才能够觉他,自己没有觉悟,要度化众生,这危险太大了。他的热情很可佩服,那真是佛都佩服他,但是他所造的结果太可怕了!太恐怖了,这个因果责任他要负。古德有个比喻叫「以盲引盲」,自己是个瞎子不认识路,要帮助别人,替人家带路,带一群瞎子相牵入火坑。你不带路你自己走,那你掉到火坑里,这个因果责任小,我自作自受;我带领别人,陪我一起入火坑,这个责任要负。不能说我是好心,我不是故意的,这个不行,这讲不通的。这一句话不能够抵罪的。所以一定要自觉,而后才能够觉他。所以佛在经上一再的教诫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决定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因为你自己意思是错误的。你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你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你已经自觉了,你已经得到正觉了,你可以相信你自己,这是我们应当要记取的教训。
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怎么办?佛在世,他老人家可以依靠。佛不在世怎么办?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考虑到了,不是没有考虑到,考虑到了。佛陀不在世,后来这些想学佛的人依靠什么?佛给我们四句话做依靠,叫「四依法」,你要依靠佛这四句话,等於佛在世。这四句话,第一句就是「依法不依人」。法是佛所说的经典。你依照经典,你不要相信人,就是佛来了也不行,为什么?佛佛道同,后面的佛所讲的经与前面的佛一定相同,不会说一部经里面完全不相同的,没有这个道理,佛佛道同,所以坚定要求我们学依法不依人。
第二条叫我们「依义不依语」。大概佛早已经看出来了,经典将来流传一定有很多翻译,翻译当然人家翻的,用的字词句不一样,翻的只要意思一样就行了,意思没有错就可以了,言语文字那上面的讲求、变化、多寡、浅深没有关系,意思不错就可以了。有这么依据,那这一部经多少人翻译,翻译的文字不一样,就不会打架了,就不会有争论了。你翻的这一句不对,你翻的那个字不大妥当,就不会了,只要意思对了就行。同时像后人编这个会集本,也没有问题了,只要意思对了就可以了。「依义不依语」,免了许许多多的争执。现在学术界里为这个争执的很多,所以一定要找到梵文来校对。梵文纵然找到了,你凡夫的见解比不上翻经那些大德。在中国翻经的这些大德,诸位要仔细去考证一下,差不多都是证到正觉,都有这个功夫的,没有这种功夫,他不敢翻经,怕把经的意思翻错了。因为经义实在讲,往往是意在言外,你要是依文解义,佛经上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要喊冤枉,为什么?不是这个意思,你把他意思解错了。
譬如说我们前面讲的「实相」。这是个名词。有一年,那一年正好我也在台中,有位美国的学佛的人到台中去请教李老师。李老师给他讲了一点佛法,他摇头,当然有翻译,他们不服,不以为然。李老师请他讲他所了解的佛法,李老师也摇头,也不以为然,彼此都不服。最后是因为外国人他带了两本书,李老师就问他:你那个厚厚的那是什么东西?他说是《佛学字典》。李老师灵机一动,《佛学字典》,好。英文翻译的佛学字典,李老师就问他说:佛就讲实相,你把这「实相」查查,你讲给我听听。他翻,翻了半天查到了,通过翻译解释给李老师听,实相就真实的外表,实是真实,相是外表,真实的外表。
李老师听了之后,然后又问他一个,李老师就晓得,他们的翻译完全是从文字表面上翻译的,李老师马上就提一个「二足尊」,佛教里面说佛陀二足尊,就翻二足尊,查到了,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李老师笑了笑,不谈了,不谈了。以后他讲经的时候,把这个告诉我们,他说英文翻译的简直是胡说八道,这种英文翻译的佛经糟蹋佛法,这东西你说问题严重了。所以不能依这个语,依语就糟糕了,要懂得这个意思。在我们中国,这是初学、浅学佛的人都晓得,「二」是二类,两大类,「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尊」是尊贵,这两大类是什么?一个是福报,一个是智慧,福慧二足尊,如来的福德圆满了,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如来的智慧也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这两样他都圆满了,所以这是最尊贵的。怎么能分两条腿里头最尊贵的?这个就笑话闹大了。所以这是往往依文解义那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这是说明什么?纵然梵文经典,他真的找到了,他必定也是依文解义,错误百出。不像中国这些翻经的大师,人家有修、有学、有证!他那个知见也就是跟佛是很接近,差不多的,所以不至於翻错。现在讲外国这些把中文经典或者西藏文、巴利文、梵文经典翻成英文的,只懂得文字,自己没有修证的功夫,所以才有这个毛病。从文字表面上,他并没有翻错,二是两个,足是两条腿,他没有翻错,这都是望文生义。所以佛在第二句的教给我们的依义不依语。
第三句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因为佛在一切经典里面的确有讲到了义,有讲到不了义,什么叫了义?我们用最高的标准来说,能够叫我们这一生就成佛的,这是了义。叫我们这一生成个菩萨、成个阿罗汉,都不是真正的了义。所以讲究竟了义,是叫我们这一生成佛。所以佛法的标准就很多了,有的人学佛为什么?为了家里平安,为了升官发财,为这个来求的,求人天福报的。这是真正的不了义,这是最不了义的。还有的人说是人间很苦,天上好,喜欢生天,生天也不是了义,为什么?没有能出六道轮回。天的福报虽然大,寿命虽然长,但是他寿命有到的时候,寿命到了之后,还要随著业力流转,所以这个人天是不了义。再往上去,这聪明智慧高一点,知道六道轮回可怕,希望超越六道轮回,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了,比人天是了义,比菩萨、比佛就不了义,为什么?他没有明心见性。所以这个了义是有比较性的。当然佛讲这个话的意思是讲究竟了义,究竟了义的经典跟诸位说,就是《无量寿经》。真正讲究竟圆满了义,只有这部经,只有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所以《华严经》虽然纯圆之教,它到最后不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不能算是究竟了义;后头因为有这一段,它那个经才是究竟了义。这就教给我们,对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教给你如何取舍。
最后一句教训是讲我们求学佛的态度,「依智不依识」。智是什么?拿今天最普通的讲法就是理智,识就是感情,学佛的人不要感情用事,头脑要冷静一点,要理智一点,你才不至於做错事情。所以要冷静、要理智,决定不能感情冲动。看一个问题要多方面的观察,不能够烂慈悲。像我在台北基金会里面,以及过去李老师在台中主持那么多道场,外面有僧人到我们这儿来的,虽然是学佛的,我们很欢迎,但是我们有很高的警觉性。千万不要,他是学佛的,学佛的都是好人。不错,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但是坏人也可以冒充学佛的人。
所以过去简丰文居士,他就是热心过度,只要一看出了家,剃了头,他都很欢迎,接待,到我们这儿来住。我说:不可以,他说:他到台北来没地方住,我们给他行个方便。我说:台北市寺庙那么多,道场那么多,为什么人家都不留?显得我们比别人慈悲。我就警告他,这是个乱世,有些坏人假借佛名来破坏佛教,甚至於别有企图,将来我们这个基金会受累。这是不能不小心的,因为是个乱世!所以我们一定要知根知底,要晓得他的来历。他到我们这儿来,什么人介绍?他什么关系,清楚了,我们当然很欢迎。不认识很生疏,不清楚的,不能说一看剃光头的,这就是热心过度,这个危险,太危险了。这是我们一定都要知道依智不依识,这绝对不是说不慈悲,这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护教。希望佛教里头不要有一丝毫瑕疵,不要有被社会人批评、糟蹋的地方,要我们自己谨慎、要小心,决定不能够感情用事。
还有像有一次,我看到台中放生的,有些人抓到海龟,大海龟,李老师在图书馆讲经,他们就摆到图书馆大门口卖。当然同修一看到这么大的乌龟,赶紧买来放生。头一次看到了,这总是至少是十五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就一千多块。那时候钱很值钱,一千多块!买下来了。第二天放生了,过了几天之后,又抓了一个来了,李老师就生气了,叫大家统统不要买。李老师说,你要买他就会抓,你不买,他下次拉出来没用,卖不掉,他就不抓了!这就不买了,这是理智,这不是说看它那么可怜,见死不救,不是的。你救它一命,将来不晓得多少乌龟要丧命的,你就让它牺牲一条,以后的乌龟都平安了,都没有人去抓它了。这要智慧,不能感情用事,这个不可以的。
所以守住四依法就等於跟佛在世没有两样,可见得这个正觉不容易。我们今天佛教里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依人不依法。皈依也是的,皈依人不是皈依法,这是大错特错。佛法之所以衰,佛法之所以变质,根本的原因不在此地,所以一定是自觉,而后才能够觉他,才能够真正帮助别人。觉他,这是菩萨。
『觉满』是圆满,满是圆满,圆满怎么讲法?诸位必须要知道,菩萨度化众生实际上还是度化自己,这个话怎么说?我们世间教学里头也都说到教学相长,你不肯教,你自己很难有进步。你愿意去教,愿意跟这一切众生接触,众生奇奇怪怪的这些问题,都提出来问你,你才会真正有进步,真正开智慧;换句话说,你的烦恼尽了,这是无明烦恼都尽了,断尽了,智慧圆满了,这就叫觉满。自行化他都圆满了,可见得教化众生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求自己的福慧,两样的圆满,就是二足尊。
烦恼断尽是福,一个人没有烦恼就是有福。像今天上午胡居士带她婆婆、妈妈两位到这来看我,来问佛法,我就告诉她,我说像我们这样年龄,人生的路已经走到终点站了,一切事物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就过来人了。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你能够吃得饱,你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我说你快不快乐?她说:是,这是最有福的人!绝对不是有很多钱,有很高的地位,不是的,那些人反而苦。有钱,钱愈多,出门一个人都不敢走,还要带好多保镖,为什么?怕人家杀他,谋财害命,处处担心,所以那都是苦事。地位高了,有了财富,他精神生活痛苦,他忧虑、牵挂、烦恼很多,那个虽富而不乐。要乐才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的幸福。
如果能够念阿弥陀佛,那福报更大,为什么?永脱生死轮回,这个福报多大。修学任何一个法门,你这一生未必能够出得了轮回。刚才讲了,你见思烦恼有没有能力断?尘沙、无明有没有能力断?我跟诸位说明学密的条件,至少要破一品无明,这是什么?这是你勉强够资格学密。真正学密的条件是圆教八地,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掉三十七品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有资格。所以跟诸位说,密法是高级的佛法,是佛法里头最高级的佛法,等於世间的博士班。决定不能毁谤,那毁谤罪过很重。可是你试试看,你去修修看,为什么说不成佛就会堕地狱?你是初住以上的菩萨,虽然学不成功不会堕,为什么?他不迷。凡夫修的,为什么你不成功就堕地狱?说老实话不成功是真的,决定不会成功,堕地狱也是真的,真的会堕地狱。你不学这个法门不堕地狱,学这个法门准堕地狱,你不会成功的。为什么不会成功?就是你的见思烦恼没断,见思烦恼不断,这里面的魔障就不得了。《楞严经》里面讲的五十种阴魔,那个五十种是五十种类,每一类里头数量是无量无边。所以你必须要有智慧能够觉察,认识魔,你有定力可以降魔,你才能成功。你没有定慧,你走这个路子那是险道,太危险了!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
所以密宗为什么人家这样欢喜?因为密宗是事事无碍,等於说完全开放了,我吃肉也可以。吃肉是可以,你有慧有定,你真能够消得了它的灾,你吃它,的确你能够度它,你有这个本事。它把这个身体奉献给你,你的确能够帮助它超生,你也有这个能力。如果好,我吃你,我也没有本事来超度,那将来人家问你讨命。我把我的身体供养你了,你救不了我的时候,你这个帐怎么算法?那个麻烦大,比一般吃肉的问题还严重。一般吃肉是什么?它是还债,你这个是什么?它牺牲供养给你,奉献给你的,你不能度它,这罪上加罪!所以大家不知道这个道理,一窝蜂讲开放;换句话,杀盗淫妄都无所谓!密宗确实如此,杀盗淫妄都干。所以你没有这个本事,你不堕地狱,谁堕地狱?这是跟诸位讲真话,我不骗人。所以我佩服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给我讲真话,不骗人,绝对不欺骗人。他说你要是学,从哪里学起?从戒律学起,从戒定慧。慧开了之后,才有资格学密,换句话说,你没有相当定慧的基础,你沾都沾不得。所以开心法师讲的有道理,他说密宗一兴盛,佛教就灭亡,世间就大乱,就大灾难就来了。这我是知道,但是我们不敢讲。开心法师他敢讲出来,我很佩服他,这个见解就很可贵。这个地方,这个佛,就是:
【本师释迦牟尼佛。】
因为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宣说的。如果广义的讲,这个「佛」,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有,四十八愿里面也有,所以这个佛可以称为广义的佛,就是一切诸佛。
【说。悦也。悦所怀也。】
『说』跟『悦』在古时候是同一个字,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说」字。这个喜「悦」的悦是后来才有的,古字没有。古字说跟悦是同一个字。所以诸位读《论语》,《论语》还是用这个古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是说字,古时候的这个字是通用的。所以这是心里面欢喜,喜悦的意思。
【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故今乐说。以畅本怀。】
这些解释都是黄念祖居士注解里面的,也是秉承古德《无量寿经》、《弥陀经》注解上讲的。佛是以度众生为本愿,佛出现在世没有其他的愿望,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圆成佛道,这是佛的愿望。只有这么一个愿望,其他的什么愿望都没有。看看众生根机成熟了,就是可以接受这个法门了,佛当然欢喜,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
这个感应一共有四种,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有显隐。显是明显,隐是自己都不能觉察,是无始劫自己的善根动了我们自己虽然不晓得,佛菩萨知道。佛菩萨他的能力比我们强,我们微弱的一点意念他晓得,我们自己不知道,他知道。所以说显感有显应,有显感有冥应,冥应就是佛来应的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就是佛菩萨加持。佛菩萨加持我们,我们自己不晓得,这种加持就是隐,就是隐应。另外两句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是隐感,我们自己这个感自己不晓得,佛应了。佛应有两种,一种显应,一种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是感应有四句要认识到,有这四种现象。
『机熟』就是感。但是这个机熟,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不晓得我们根机成熟,佛知道,那就是我们是冥感,佛明显的加持我们就是显应,佛加持给我们,我们自己也不知道,那就是冥感冥应。所以佛为我们说这个经典,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得更为明显。《要解》里面说「佛以度生为怀」,怀是本怀,跟这个愿的意思相彷佛,是以度生为本怀。说众生成佛机熟。他这里只说个机熟,没有说成佛的机熟,所以《要解》好!《要解》真是把佛的本意说出来。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佛给我们说这难信之法,叫我们究竟解脱,这当然欢喜。
所以单单讲机熟,那个熟就有程度的不同。譬如说有人天机熟、有二乘机熟、有菩萨机熟,最高的是成佛的机熟了。这个熟就是他能够相信这个法门,能够理解这个法门,能够修学这个法门,这就是熟了。这个人根机就熟了,这一个人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了。所以把这个成佛的方法就说出来了,那可以说佛四十九年说经,这是最欢喜的,没有比说这部经更欢喜。因为这部经是度成佛机熟的众生,所以是无比的欢悦。跟说其他一切经典情形不一样。其他的经典,大乘是度菩萨的,就是菩萨机熟,小乘经论是二乘的机熟,再等而下之是人天机熟。这个人有一点警觉性,不做坏事,希望来生还得人身,不至於堕三恶道,佛给他讲这一类的因果,修学的方法。所以这个法门,我们前面玄义上读过,无上法门,这部经是一切经里面的第一经,这都是应当要认识的。第三段就是:
【大乘。】
『大乘』是比喻,这个字念古音要念乘(ㄕㄥˋ),因为念乘是名词,念乘是动词,它本意是动词,就是大的车。车是车乘,大的车。我们知道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这个大车就是马车,一个马车可以坐十几个人。我们过去在大陆的时代,这大概现在都很少看到了。我在抗战胜利之后,我在南京念书,念中学,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一个马车一匹马拉,坐十四个人,马车坐十四个人,那是大车。小车?羊车、鹿车,那只能坐一个人。拉一个人的,那是小乘。所以古时候大乘、小乘用这个来做比喻。《法华经》里面讲「大白牛车」,这个大白牛车是什么车?就是马车。大乘,大车大它坐的人多,不像小车,所以比喻作菩萨。菩萨能够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这是大乘。
【乘以运载为义。】
这个意思就是运载。
【此经所示。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强名大乘。】
这个解释的意思非常的圆满,比起其他的意思要深、要圆。『能念之心』,就是念这一句佛号的心。前面古德一再告诉我们,能念佛的这个心就是始觉,你真的发心念佛了,你真正开始觉悟了,这是始觉心。所念的这一句佛号是我们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就是始觉和本觉,始本不二,这就是究竟觉。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才明白这一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一句话绝对说得不过分,绝对不夸张,是真真实实的事实。才知道念这个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能乘、能念的心。
『起心念佛,是念念作佛』,所念的,所念的这一句佛号。『所乘者大』,因为所念的这个佛号是我们的本觉,说『大乘』这是勉强而说的,实在上这里面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只能够体会,没有法子言传。言语说不出来的,心思也想像不到的,意思你要去体会。这部经是大乘经,而且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了义当中的了义,所以是一部无上的成佛的经典。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三页最后一行「总释名题」。这个题上面应该漏掉一个字,这是第九。「九,总释名题」。从这个地方开始,可以说是讲到本经。诸位将来如果在外面讲经,像前面这样玄义的部分,现在实在说是不契机。因为一般人如果说很长的时间他都听不到经文,他就不来了,兴趣就没有了。所以前面的玄义,那么长的玄义应当一次就把它讲完。就等於说第一次介绍全经大义,第二次就得要讲经题,顶多第三次就讲到经文,这样很紧凑,听众心理能够掌握得到。如果玄义不讲也可以,讲一个讲经的因缘。把讲经因缘跟经题合在一起就是一次讲完,第二次就讲到经文,这是在一般在外面讲经用这个方法最适当。
对於老同修,那就有细讲玄义的必要。真正对这个佛法有修学的人,实在说他不愿意听经,因为经文他自己知道,他读读注解没有什么问题,他要听,就听玄义。玄义是什么?玄义是你自己研读这部经的心得报告,他要听这个东西。这个东西的确可以当作自己修学的参考,换句话,这玄义就是全部经的精华。我们前面曾经讲到经律论,宗经论,释经论;玄义的部分就是宗经论,从经题以后都叫释经论,解释经论,按照经文一句一句解释。所以像这种注解,它这个论两个意思都有,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
所以自己要知道,对外面人讲要看听众的根机,他能不能接受。同时,在讲台上讲演的时候一定要观机。观机就是我们常讲察言观色,看这个听众的表情动态,能够看到他能不能理解,有没有困难。你看这个表情变化,你讲的方法马上就要变化,这样才能够契机。该深的要深,该浅的浅。所以讲东西很难说,我们自己预先充分做一个准备,上了台上之后,统统用我准备这个来讲,这个讲固然是契理,不见得契机,那就好比什么?医生先把药方开好了,然后再给人看病,看了之后,药方就给人家,这个意思就是你得照我药方生病才行,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这个虽契理不契机。由此可知,准备是要充分,但是上了讲台,可能你所准备那个东西是一样都用不著。但是准备是不可以不准备的,愈充分愈好。上讲台那是千变万化,不是自己的变化,是随听众的表情态度而变化,这叫契机,这一点非常非常不容易!那要很有经验,自己常识要丰富,才能够面面都应付到。初学的人不容易,初学的人还得是照处方给别人,还得用这种方法比较牢靠一点。
我们这一篇提要也是从黄老居士注解里面摘录下来的,这可以给诸位做一个参考。就是注解我们拿到手了,应该怎样取舍,你会取舍,这个经大概你就可以讲了。取舍的标准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真正能看得懂的这部分,我们取它,他注的有些地方我们看不懂,我们就把它舍掉,就不要他的,所以自己一定要能够看得懂。我懂一句,我就取他一句,我懂两句就取两句,用这个方法。第二个原则就是我讲出来,听的人懂不懂。如果听的人不懂,我也不能讲,讲出来,要听的人也能够理解,也能够听得懂,所以取注要守住这两个原则。
注解的人跟讲演的人不一样。注解的人是提供资料的人,换句话说,他所提供的资料愈丰富愈好。讲演的人是台上表演要观机的,换句话,有许多资料未必能够用得上。我们再用一个比喻来说,做注解的人好比是采买的,讲演的人好比是厨师。采买的人,那个街上有的是什么菜,你最好统统都买来。你买得很齐全,厨师要配菜的话,随手拈来,拈几道配得色香味具美,但是不一定说把你买的东西,我统统都用上,不一定。可是你采买的时候,不能漏掉,你要漏掉,他要要的话,没有,这不可以;他所要的,你统统都有,他不要的也都有。所以注跟讲不一样。诸位明白这个情形,你就会看注解,就会取注解。
初学讲经最好自己编一套讲义,这样讲起来有体系,不零乱,有条不紊,浅深长短自在,这就是个非常好的标准。取注这个地方特别注意的,就是要取一家的注解,不能取多家,为什么不能取多家?每个人注解的,他自己修学的,他有一个体系,每个人的不一样,体系、思想、修行境界不相同。比如同样一部经,你要是参考多种的注解,必然是杂乱无章,那是吃力不讨好的。好像一句经文,我参考十几种注解,这个注怎么讲,那个注怎么讲,统统讲完了,花了很长的时间,这句经文讲完,听的人听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不知道你教了个什么,不知道,这个弊病就很大!
所以注解只能取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学习,只能跟一个老师,一个老师带的路,他会把你这个路带离出去。两个老师两条路,三个老师三条路,你就无所适从。这个在我们中国古时候,所谓的师承就是这个道理,跟定一个老师。所谓是一家之言,他的确才能够奠定深厚的基础,由这个基础里面开智慧,所谓起大的方便利益。他决定不能够乱。在古时候世间法教学重视师承,佛法是更重视师承。如果说是一个人亲近很多人学来的,这在过去人,对你的看法绝对不会重视。为什么?你太多了,太乱了。充其量说你知道的很渊博,你没有中心,你所懂得的说个不好听的话,都是佛学常识,佛学的皮毛。这是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都要跟一个老师。在古时候亲近一个老师,十年、二十年很平常的事情。一般可以说中等以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中等以下根性的人跟定一个老师至少要十年;那上根的人,他时间可以短一点;中根以下,如果说没有十年的话,很难有成就,这是我们都应该要晓得的。
我们用这个笔记,讲述笔记,诸位可以跟黄老居士的注解对起来看,你就知道我在这个注解里取了哪几句,这是我在每个地方讲解用这分资料。如果诸位学讲经,我这是给你提供参考。你觉得我这里面讲的东西,还有比较新一点的,初学的人难以理解的,你还可以去掉,再参考;换句话说,愈简单愈好。不要讲得太深,不要讲得太长,这是我们一般学讲的两个原则。要浅、要短,听众能够掌握得住。譬如说我讲这部经,我十天讲完,或者更短五天讲完,听众兴趣很浓厚,觉得捧场他也乐意,没几天!比如说我一个月、二个月讲完,大家听了一、二次没有味道,下次不来了,听众会愈来愈少,到最后甚至於自己都讲不下去了,这是一定要想到的。这种情形,古今中外凡是讲演的人都有这个经验,把听众讲跑掉了。所以自己要小心、要谨慎。
还有一点我也奉劝诸位不能宣传。开始初学讲的时候不要宣传,宣传麻烦在哪里?这一宣传大家好奇,头天来了几百人,这一听没有兴趣,第二天大概一半都不到了,第三天又少了一半,这是什么?这是道场的衰相。人数一天比一天减少,这是衰相,这些人有衰相,讲的人心里面就感觉到恐怖了,他就很难支持得下去,所以不宣传。不宣传,譬如说我讲的时候,两个人听,他们两个听得有兴趣,他就拉同学来,第二天有四个人,这是盛了,盛之相,为什么?人数天天在增加,一倍一倍的增加,二个人、四个人就加一倍了,是不是?六个人就加一倍半了,倍倍往上增加,这对於情绪上有鼓励的作用,这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一般人他不晓得登报纸、宣传,一次、二次可以,三次的你要没有能力抓住群众,最好不要搞这个,搞这个没好处。我们看三十四页。第一段就是说明,为什么讲经先要解释经题。
【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这说明经典名题之重要性。实在讲这部经就好比是一篇文章,经题就是文章的题目,你一看到这个题目,你就晓得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篇文章的纲领你就能够掌握得到。黄老居士在解释里面给我们直接说出来,『显本经之要旨』,经要的旨趣。『使学者因名达体』你见到这个名题,你就了解全经,就知道全经大意。天台家他们讲注的方法是用五重玄义,五重玄义第一条就是解释经题,他跟贤首家不一样;贤首家一开头是讲教起因缘。我们这是用贤首家的规矩,分成十大段,叫「十门开启」。贤首它把这个解释经题排在第九,第十那就是解释经文。所以实际上的玄义只是到解释名题,总共是九个大段。
天台五个段落里面,首先就解释经题,所以他们对於经题非常的重视。第二个段落,这是辩体,相当於贤首家,也是在第二段里面辨别一经的体性。第三段是明宗,就是宗趣。第四段是论用,讨论这个经的用处,就是论用。第五段就是判教。天台家讲的东西是精简扼要,所以后来这讲注采取天台家五重玄义的人非常之多,大家嫌贤首太繁琐一点,没有天台流传的普遍,道理也在此地。
下面我们就正式解释本经的题名了。在这个经的经题它的来源我们要晓得,因为本经是会集本,夏莲居老居士根据五种原译重新编辑的,重新编辑的会集本。他老人家选的这个经题实在是非常之巧妙,他就把五种原译的经题会合起来,还是用原来的题目,这是他巧妙之处。以前像王龙舒居士,他这个题叫《大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这个意思有,古德翻译的有,这个「大」没有根据,所以这就是题目是自己撰的。他的题目还是会集的,不是自己撰的,所以这是相当之高明。
五种会集本里面,第一种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是汉朝翻译的,最后一种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这是宋朝时候翻译的,他把这两个名字合起来,这五个题目是统统都有了,意思都具足了,这是他的妙处。所以他这个题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这一句是宋朝翻译的,宋朝翻译的题目等於是他全取了,完全取了;底下是《清净平等觉经》,这是取汉译的后译版,因为汉译前面有《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那个「无量」,宋译也有无量,汉译也有无量,就取一个无量,所以这两个题目合起来,等於说一个是十二种翻译。一个是最初的,一个是最后的,这两个题目合起来恰恰好把十二种的意思统统圆满的含摄在里面。所以他这个题目选的实在太好了,题也是会集的,也不是自己撰写的。在经题里面,我们把它分成七个段落来介绍,第一个是:
【佛。】
这个地方『佛』的意思先要解释。「佛」这个字的定义,纵然在前面玄义里面讲过,到讲到经题还是要细讲,为什么原因?诸位一定要知道,讲经跟学校课堂上课不一样。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佛堂里面讲经,听众不固定,有前头没有听到今天刚刚来的。前面没有听到,所以必须要细说,因为什么?讲到经题,也是一部经的开端。前面玄义没有听到,从今天开始听起,也是一整部的经,所以必须要详细介绍。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中国古时候社会结构,大众生活简单,所以需要用的文字没有现在这么多。这个文字是陆陆续续增加的,古时候中国没有这个字。这个字是佛经翻到中国来之后新造的字,就是佛学里头的专门的术语,新造的。
中国造字有六个原则,我们常讲六书。六书就是中国造字有六个原则。这个字是一个会意字,在六书里头是属於会意。没有人字边这个「弗」,我们中国古字有,这是一个否定词,弗就是不是的意思,否定的意思。佛教传到中国来,这个音跟这个音相同,但是佛是个人,所以就借用,假借借用这个字的音加一个人,这是佛教的专有名词。这叫假借,六书里叫假借会意,两个意思造出这么一个字来。
中国人民族性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跟印度这个民族性可以说恰恰相反。印度人喜欢繁琐,中国人喜欢简单,愈简单愈好。所以中国的文章,中国人的言语,在古时候讲求的原则是简要详明这四个字,简单扼要,还要详细、还要明白,这样的言语才是好的言语,这样的文章才是第一流的文章。所以这个好的文章做到什么?一个字不能增减,你增加这个字,多余的可以删掉,你不能少,少了这个字,它意思不完整,所以文章做到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这个文章才算是最好的文章。诸位要看看我们一般流通的《古文观止》,差不多这里面三百多篇的文章,都够得上这个标准。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这许多大文学家他们的文章,选来选去挑选出来的,挑选出第一流的文章,的确做到了这个功夫。所以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们,他说你们试试看,拿《古文观止》,你替它改一改看,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改成几个字,或者把它删掉,或者你自己增加一点,然后比较比较看看,才知道人家那文章做得好,但是对於自己作文有很大的帮助。梵文原音是佛陀耶,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把那个尾音都省掉了,单用一个佛。是音译过来的,它是什么意思?这下面再解释:
【义为觉者。】
意思是『觉』,觉的意思。既然意思是觉,我们就翻作觉就可以了,何必再把它翻成佛?这个在翻经体例里面,这一个字是含多义。在中国这个觉没有它完全的意思,只有它这个意思里头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的。因为这个佛里头有智慧的意思、有觉悟的意思。何况这个智与觉跟我们中国智觉的本意浅深广狭又有很大的差别,这才不得已用音译再加以解释。譬如这里面讲智,智是体,觉是用。智里面它有三个意思,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个意思在,这都不是我们中国这个智的意思所有的。它觉的意思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也有这三个意思,所以这必须要加以注解。我们这个地方取的简要,把那三种智省掉了,单单讲这个觉。第一个是『自觉』,自觉拣别就是不同於一般不觉的人,或者是一般错觉的人。错就是虽觉悟,他觉悟是错误的,他不是正觉,他是错觉,拣别跟他们不相同。佛的觉悟是正确的,决定正确。在另外一个术语,我们在经论上常常看到的,就是无上菩提,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自觉就是正觉。正觉跟一般有觉悟而不正,这个差别在哪里?这总得有个标准。所以佛的标准非常的严格、也非常清楚。那就是说你还有见思烦恼,你虽有觉,这个觉就不正,如果这个觉能够将见思烦恼都断得干干净净的,这个觉叫正觉。所以这个标准是既严格也非常的清楚,绝对不含糊。
见思烦恼,见烦恼就是错误的见解,思烦恼就是错误的思想,你的看法、想法错了,那当然你那个觉怎么能叫正?想法、看法都错了,你这个觉绝对就不是正确。所以这个说法很能叫我们听了之后服,服他。这个错误的见解当然很多,佛把它归纳成五大类,这就是五种见惑,就是见解上的迷惑,就是错误的看法。第一个是身见,身体,把身体当作我。佛说这个见解是错误的,这我们就很难懂,哪个人不把他的身体当作我?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每个人见解都有问题,都是想错了、看错了。
第二个问题边见,边见拿现代的话来讲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相对的见解。我们说一个大反面就有个小,说个长反面就有个短,所以我们凡夫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面。佛说这个见解是错误的,错在哪里?我们学了佛以后知道,二的世界。真正的世界,一真法界,你始终都有个二,这就永远到不了一真法界。有二就有三,有三就有四,所以这个见解就非常非常的复杂。所以你想想看,过去印宗问六祖,黄梅有没有讲禅定、解脱?他老人家随口答出来,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佛法就是觉法,真正觉悟里面没有二,就是没有相对的。你还有相对的,你没有入佛的境界,所以这是个错误的见解。
第三个就是见取见,第四个是戒取见,这两种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成见。我们常说某人成见很深,戒取见是修因上的成见,就是修行方法,修因的成见;见取见是果报上的成见。一个属於因,一个属於果,两种都属於成见。第五种叫邪见。这个邪见范围很广,就是除了上面四种以外。用这个标准来观察自己,自己来反省,我有没有自觉,这自己就晓得了。用这个标准来看别人,我们心里就有数了,但是不要去批评人,心里有数什么?不会上当,不会被人骗了。我们对他能认识他,他到底是觉悟了没有,所以不要被人骗了,我有这个本事。所以说没有本事度人,但是有本事不被人骗,这就很了不起了,这就相当不错了。
错误的想法就是烦恼。贪,这个贪欲、瞋恚、愚痴、傲慢,对於圣教怀疑,就是对於佛菩萨的教训怀疑,这是思想上五种错误,就这五大类的错误。你想想看,这见解、思想一共是十大类,这个错误都没有了,才叫做自觉,才算是正觉。这是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统统要达到这个标准,不达到这个标准,不算成就。
你看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是最底下这个。佛法它有三个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好比小学,你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小学没有毕业。中学是正等正觉,大学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第一关!佛门第一关。这一关通过了,也就是见思烦恼断掉了,在我们佛法里头有一个学位,像现在学校一样有个学位,这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你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在佛门里讲,你小学毕业了,佛门的小学我们讲小乘,小学毕业了。小学毕业,不要看轻了他,他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了,绝对不会在六道轮回里面打转,他证得了位不退,三不退里头,他证了位不退。我们把这一些理论事实明了了,我们才真正理解,佛法各种法门的修学适不适合我自己。我修一个阶段,我自己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或者我能够成就几成?成就几成还出不了轮回!这是佛门里祖师大德常讲的难行道,不容易。
第二『觉他』。自觉而后才能够觉他,自己没有觉悟,要度化众生,这危险太大了。他的热情很可佩服,那真是佛都佩服他,但是他所造的结果太可怕了!太恐怖了,这个因果责任他要负。古德有个比喻叫「以盲引盲」,自己是个瞎子不认识路,要帮助别人,替人家带路,带一群瞎子相牵入火坑。你不带路你自己走,那你掉到火坑里,这个因果责任小,我自作自受;我带领别人,陪我一起入火坑,这个责任要负。不能说我是好心,我不是故意的,这个不行,这讲不通的。这一句话不能够抵罪的。所以一定要自觉,而后才能够觉他。所以佛在经上一再的教诫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决定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因为你自己意思是错误的。你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你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你已经自觉了,你已经得到正觉了,你可以相信你自己,这是我们应当要记取的教训。
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怎么办?佛在世,他老人家可以依靠。佛不在世怎么办?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考虑到了,不是没有考虑到,考虑到了。佛陀不在世,后来这些想学佛的人依靠什么?佛给我们四句话做依靠,叫「四依法」,你要依靠佛这四句话,等於佛在世。这四句话,第一句就是「依法不依人」。法是佛所说的经典。你依照经典,你不要相信人,就是佛来了也不行,为什么?佛佛道同,后面的佛所讲的经与前面的佛一定相同,不会说一部经里面完全不相同的,没有这个道理,佛佛道同,所以坚定要求我们学依法不依人。
第二条叫我们「依义不依语」。大概佛早已经看出来了,经典将来流传一定有很多翻译,翻译当然人家翻的,用的字词句不一样,翻的只要意思一样就行了,意思没有错就可以了,言语文字那上面的讲求、变化、多寡、浅深没有关系,意思不错就可以了。有这么依据,那这一部经多少人翻译,翻译的文字不一样,就不会打架了,就不会有争论了。你翻的这一句不对,你翻的那个字不大妥当,就不会了,只要意思对了就行。同时像后人编这个会集本,也没有问题了,只要意思对了就可以了。「依义不依语」,免了许许多多的争执。现在学术界里为这个争执的很多,所以一定要找到梵文来校对。梵文纵然找到了,你凡夫的见解比不上翻经那些大德。在中国翻经的这些大德,诸位要仔细去考证一下,差不多都是证到正觉,都有这个功夫的,没有这种功夫,他不敢翻经,怕把经的意思翻错了。因为经义实在讲,往往是意在言外,你要是依文解义,佛经上有「三世佛冤」,三世诸佛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要喊冤枉,为什么?不是这个意思,你把他意思解错了。
譬如说我们前面讲的「实相」。这是个名词。有一年,那一年正好我也在台中,有位美国的学佛的人到台中去请教李老师。李老师给他讲了一点佛法,他摇头,当然有翻译,他们不服,不以为然。李老师请他讲他所了解的佛法,李老师也摇头,也不以为然,彼此都不服。最后是因为外国人他带了两本书,李老师就问他:你那个厚厚的那是什么东西?他说是《佛学字典》。李老师灵机一动,《佛学字典》,好。英文翻译的佛学字典,李老师就问他说:佛就讲实相,你把这「实相」查查,你讲给我听听。他翻,翻了半天查到了,通过翻译解释给李老师听,实相就真实的外表,实是真实,相是外表,真实的外表。
李老师听了之后,然后又问他一个,李老师就晓得,他们的翻译完全是从文字表面上翻译的,李老师马上就提一个「二足尊」,佛教里面说佛陀二足尊,就翻二足尊,查到了,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李老师笑了笑,不谈了,不谈了。以后他讲经的时候,把这个告诉我们,他说英文翻译的简直是胡说八道,这种英文翻译的佛经糟蹋佛法,这东西你说问题严重了。所以不能依这个语,依语就糟糕了,要懂得这个意思。在我们中国,这是初学、浅学佛的人都晓得,「二」是二类,两大类,「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尊」是尊贵,这两大类是什么?一个是福报,一个是智慧,福慧二足尊,如来的福德圆满了,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如来的智慧也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这两样他都圆满了,所以这是最尊贵的。怎么能分两条腿里头最尊贵的?这个就笑话闹大了。所以这是往往依文解义那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这是说明什么?纵然梵文经典,他真的找到了,他必定也是依文解义,错误百出。不像中国这些翻经的大师,人家有修、有学、有证!他那个知见也就是跟佛是很接近,差不多的,所以不至於翻错。现在讲外国这些把中文经典或者西藏文、巴利文、梵文经典翻成英文的,只懂得文字,自己没有修证的功夫,所以才有这个毛病。从文字表面上,他并没有翻错,二是两个,足是两条腿,他没有翻错,这都是望文生义。所以佛在第二句的教给我们的依义不依语。
第三句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因为佛在一切经典里面的确有讲到了义,有讲到不了义,什么叫了义?我们用最高的标准来说,能够叫我们这一生就成佛的,这是了义。叫我们这一生成个菩萨、成个阿罗汉,都不是真正的了义。所以讲究竟了义,是叫我们这一生成佛。所以佛法的标准就很多了,有的人学佛为什么?为了家里平安,为了升官发财,为这个来求的,求人天福报的。这是真正的不了义,这是最不了义的。还有的人说是人间很苦,天上好,喜欢生天,生天也不是了义,为什么?没有能出六道轮回。天的福报虽然大,寿命虽然长,但是他寿命有到的时候,寿命到了之后,还要随著业力流转,所以这个人天是不了义。再往上去,这聪明智慧高一点,知道六道轮回可怕,希望超越六道轮回,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了,比人天是了义,比菩萨、比佛就不了义,为什么?他没有明心见性。所以这个了义是有比较性的。当然佛讲这个话的意思是讲究竟了义,究竟了义的经典跟诸位说,就是《无量寿经》。真正讲究竟圆满了义,只有这部经,只有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所以《华严经》虽然纯圆之教,它到最后不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不能算是究竟了义;后头因为有这一段,它那个经才是究竟了义。这就教给我们,对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教给你如何取舍。
最后一句教训是讲我们求学佛的态度,「依智不依识」。智是什么?拿今天最普通的讲法就是理智,识就是感情,学佛的人不要感情用事,头脑要冷静一点,要理智一点,你才不至於做错事情。所以要冷静、要理智,决定不能感情冲动。看一个问题要多方面的观察,不能够烂慈悲。像我在台北基金会里面,以及过去李老师在台中主持那么多道场,外面有僧人到我们这儿来的,虽然是学佛的,我们很欢迎,但是我们有很高的警觉性。千万不要,他是学佛的,学佛的都是好人。不错,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但是坏人也可以冒充学佛的人。
所以过去简丰文居士,他就是热心过度,只要一看出了家,剃了头,他都很欢迎,接待,到我们这儿来住。我说:不可以,他说:他到台北来没地方住,我们给他行个方便。我说:台北市寺庙那么多,道场那么多,为什么人家都不留?显得我们比别人慈悲。我就警告他,这是个乱世,有些坏人假借佛名来破坏佛教,甚至於别有企图,将来我们这个基金会受累。这是不能不小心的,因为是个乱世!所以我们一定要知根知底,要晓得他的来历。他到我们这儿来,什么人介绍?他什么关系,清楚了,我们当然很欢迎。不认识很生疏,不清楚的,不能说一看剃光头的,这就是热心过度,这个危险,太危险了。这是我们一定都要知道依智不依识,这绝对不是说不慈悲,这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护教。希望佛教里头不要有一丝毫瑕疵,不要有被社会人批评、糟蹋的地方,要我们自己谨慎、要小心,决定不能够感情用事。
还有像有一次,我看到台中放生的,有些人抓到海龟,大海龟,李老师在图书馆讲经,他们就摆到图书馆大门口卖。当然同修一看到这么大的乌龟,赶紧买来放生。头一次看到了,这总是至少是十五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就一千多块。那时候钱很值钱,一千多块!买下来了。第二天放生了,过了几天之后,又抓了一个来了,李老师就生气了,叫大家统统不要买。李老师说,你要买他就会抓,你不买,他下次拉出来没用,卖不掉,他就不抓了!这就不买了,这是理智,这不是说看它那么可怜,见死不救,不是的。你救它一命,将来不晓得多少乌龟要丧命的,你就让它牺牲一条,以后的乌龟都平安了,都没有人去抓它了。这要智慧,不能感情用事,这个不可以的。
所以守住四依法就等於跟佛在世没有两样,可见得这个正觉不容易。我们今天佛教里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依人不依法。皈依也是的,皈依人不是皈依法,这是大错特错。佛法之所以衰,佛法之所以变质,根本的原因不在此地,所以一定是自觉,而后才能够觉他,才能够真正帮助别人。觉他,这是菩萨。
『觉满』是圆满,满是圆满,圆满怎么讲法?诸位必须要知道,菩萨度化众生实际上还是度化自己,这个话怎么说?我们世间教学里头也都说到教学相长,你不肯教,你自己很难有进步。你愿意去教,愿意跟这一切众生接触,众生奇奇怪怪的这些问题,都提出来问你,你才会真正有进步,真正开智慧;换句话说,你的烦恼尽了,这是无明烦恼都尽了,断尽了,智慧圆满了,这就叫觉满。自行化他都圆满了,可见得教化众生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求自己的福慧,两样的圆满,就是二足尊。
烦恼断尽是福,一个人没有烦恼就是有福。像今天上午胡居士带她婆婆、妈妈两位到这来看我,来问佛法,我就告诉她,我说像我们这样年龄,人生的路已经走到终点站了,一切事物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就过来人了。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你能够吃得饱,你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我说你快不快乐?她说:是,这是最有福的人!绝对不是有很多钱,有很高的地位,不是的,那些人反而苦。有钱,钱愈多,出门一个人都不敢走,还要带好多保镖,为什么?怕人家杀他,谋财害命,处处担心,所以那都是苦事。地位高了,有了财富,他精神生活痛苦,他忧虑、牵挂、烦恼很多,那个虽富而不乐。要乐才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的幸福。
如果能够念阿弥陀佛,那福报更大,为什么?永脱生死轮回,这个福报多大。修学任何一个法门,你这一生未必能够出得了轮回。刚才讲了,你见思烦恼有没有能力断?尘沙、无明有没有能力断?我跟诸位说明学密的条件,至少要破一品无明,这是什么?这是你勉强够资格学密。真正学密的条件是圆教八地,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掉三十七品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有资格。所以跟诸位说,密法是高级的佛法,是佛法里头最高级的佛法,等於世间的博士班。决定不能毁谤,那毁谤罪过很重。可是你试试看,你去修修看,为什么说不成佛就会堕地狱?你是初住以上的菩萨,虽然学不成功不会堕,为什么?他不迷。凡夫修的,为什么你不成功就堕地狱?说老实话不成功是真的,决定不会成功,堕地狱也是真的,真的会堕地狱。你不学这个法门不堕地狱,学这个法门准堕地狱,你不会成功的。为什么不会成功?就是你的见思烦恼没断,见思烦恼不断,这里面的魔障就不得了。《楞严经》里面讲的五十种阴魔,那个五十种是五十种类,每一类里头数量是无量无边。所以你必须要有智慧能够觉察,认识魔,你有定力可以降魔,你才能成功。你没有定慧,你走这个路子那是险道,太危险了!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
所以密宗为什么人家这样欢喜?因为密宗是事事无碍,等於说完全开放了,我吃肉也可以。吃肉是可以,你有慧有定,你真能够消得了它的灾,你吃它,的确你能够度它,你有这个本事。它把这个身体奉献给你,你的确能够帮助它超生,你也有这个能力。如果好,我吃你,我也没有本事来超度,那将来人家问你讨命。我把我的身体供养你了,你救不了我的时候,你这个帐怎么算法?那个麻烦大,比一般吃肉的问题还严重。一般吃肉是什么?它是还债,你这个是什么?它牺牲供养给你,奉献给你的,你不能度它,这罪上加罪!所以大家不知道这个道理,一窝蜂讲开放;换句话,杀盗淫妄都无所谓!密宗确实如此,杀盗淫妄都干。所以你没有这个本事,你不堕地狱,谁堕地狱?这是跟诸位讲真话,我不骗人。所以我佩服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给我讲真话,不骗人,绝对不欺骗人。他说你要是学,从哪里学起?从戒律学起,从戒定慧。慧开了之后,才有资格学密,换句话说,你没有相当定慧的基础,你沾都沾不得。所以开心法师讲的有道理,他说密宗一兴盛,佛教就灭亡,世间就大乱,就大灾难就来了。这我是知道,但是我们不敢讲。开心法师他敢讲出来,我很佩服他,这个见解就很可贵。这个地方,这个佛,就是:
【本师释迦牟尼佛。】
因为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宣说的。如果广义的讲,这个「佛」,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有,四十八愿里面也有,所以这个佛可以称为广义的佛,就是一切诸佛。
【说。悦也。悦所怀也。】
『说』跟『悦』在古时候是同一个字,就是我们现在念的「说」字。这个喜「悦」的悦是后来才有的,古字没有。古字说跟悦是同一个字。所以诸位读《论语》,《论语》还是用这个古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是说字,古时候的这个字是通用的。所以这是心里面欢喜,喜悦的意思。
【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故今乐说。以畅本怀。】
这些解释都是黄念祖居士注解里面的,也是秉承古德《无量寿经》、《弥陀经》注解上讲的。佛是以度众生为本愿,佛出现在世没有其他的愿望,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圆成佛道,这是佛的愿望。只有这么一个愿望,其他的什么愿望都没有。看看众生根机成熟了,就是可以接受这个法门了,佛当然欢喜,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
这个感应一共有四种,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有显隐。显是明显,隐是自己都不能觉察,是无始劫自己的善根动了我们自己虽然不晓得,佛菩萨知道。佛菩萨他的能力比我们强,我们微弱的一点意念他晓得,我们自己不知道,他知道。所以说显感有显应,有显感有冥应,冥应就是佛来应的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就是佛菩萨加持。佛菩萨加持我们,我们自己不晓得,这种加持就是隐,就是隐应。另外两句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是隐感,我们自己这个感自己不晓得,佛应了。佛应有两种,一种显应,一种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是感应有四句要认识到,有这四种现象。
『机熟』就是感。但是这个机熟,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不晓得我们根机成熟,佛知道,那就是我们是冥感,佛明显的加持我们就是显应,佛加持给我们,我们自己也不知道,那就是冥感冥应。所以佛为我们说这个经典,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得更为明显。《要解》里面说「佛以度生为怀」,怀是本怀,跟这个愿的意思相彷佛,是以度生为本怀。说众生成佛机熟。他这里只说个机熟,没有说成佛的机熟,所以《要解》好!《要解》真是把佛的本意说出来。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佛给我们说这难信之法,叫我们究竟解脱,这当然欢喜。
所以单单讲机熟,那个熟就有程度的不同。譬如说有人天机熟、有二乘机熟、有菩萨机熟,最高的是成佛的机熟了。这个熟就是他能够相信这个法门,能够理解这个法门,能够修学这个法门,这就是熟了。这个人根机就熟了,这一个人这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了。所以把这个成佛的方法就说出来了,那可以说佛四十九年说经,这是最欢喜的,没有比说这部经更欢喜。因为这部经是度成佛机熟的众生,所以是无比的欢悦。跟说其他一切经典情形不一样。其他的经典,大乘是度菩萨的,就是菩萨机熟,小乘经论是二乘的机熟,再等而下之是人天机熟。这个人有一点警觉性,不做坏事,希望来生还得人身,不至於堕三恶道,佛给他讲这一类的因果,修学的方法。所以这个法门,我们前面玄义上读过,无上法门,这部经是一切经里面的第一经,这都是应当要认识的。第三段就是:
【大乘。】
『大乘』是比喻,这个字念古音要念乘(ㄕㄥˋ),因为念乘是名词,念乘是动词,它本意是动词,就是大的车。车是车乘,大的车。我们知道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这个大车就是马车,一个马车可以坐十几个人。我们过去在大陆的时代,这大概现在都很少看到了。我在抗战胜利之后,我在南京念书,念中学,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一个马车一匹马拉,坐十四个人,马车坐十四个人,那是大车。小车?羊车、鹿车,那只能坐一个人。拉一个人的,那是小乘。所以古时候大乘、小乘用这个来做比喻。《法华经》里面讲「大白牛车」,这个大白牛车是什么车?就是马车。大乘,大车大它坐的人多,不像小车,所以比喻作菩萨。菩萨能够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这是大乘。
【乘以运载为义。】
这个意思就是运载。
【此经所示。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强名大乘。】
这个解释的意思非常的圆满,比起其他的意思要深、要圆。『能念之心』,就是念这一句佛号的心。前面古德一再告诉我们,能念佛的这个心就是始觉,你真的发心念佛了,你真正开始觉悟了,这是始觉心。所念的这一句佛号是我们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就是始觉和本觉,始本不二,这就是究竟觉。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才明白这一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一句话绝对说得不过分,绝对不夸张,是真真实实的事实。才知道念这个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能乘、能念的心。
『起心念佛,是念念作佛』,所念的,所念的这一句佛号。『所乘者大』,因为所念的这个佛号是我们的本觉,说『大乘』这是勉强而说的,实在上这里面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只能够体会,没有法子言传。言语说不出来的,心思也想像不到的,意思你要去体会。这部经是大乘经,而且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了义当中的了义,所以是一部无上的成佛的经典。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