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玄义 (第十四集) 1989/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02-014-0014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七页倒数第六行:
【判教。】
『判教』,判是判别。简单的说,就好像是我们一般学校教务组要排课程,这个课本应该排在第几年、排在什么程度来学习,就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在世,绝对没有这种概念,所以判教是后人做的工作。就是把佛经整理之后,再把它依照浅深来区分,什么样的经典适合於初学,什么样的经典适合於程度高一点,就是这个意思。天台宗,我们常讲天台八教,它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仪就是讲仪式,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教学法(教学方法)。化法四教,就好像我们现在所讲的课程标准,就是这个意思。古时候这些名词跟我们现在教育里头用的名词不相同,意义相同。所以佛教,诸位要是仔细去研究,它并不是一个宗教。这就是不管是出家的法师也好,如果他把佛教看成一个宗教;换句话说,他对於佛教不了解、对佛教不认识。这是我们自己心里要明白,但是不能批评别人,用不著跟他争执这些,用不著,我们自己清楚。
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前面跟诸位说过,在唐朝时候佛教起了一个很大的革命,要拿现在讲就是革命,那就是丛林制度的建立。这是自古以来,印度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没有丛林制度。丛林是什么东西?拿现在来讲就是大学,就是一个正式的佛教大学。所以它的组织几乎跟我们现在学校没有两样,它的名称不相同,但是它的职务跟现在学校分科是一样的。丛林里面有方丈,方丈就好比校长,这是住持;首座和尚相当於现代的教务主任,指导教授,它有这两种意思在,指导教授就是首座和尚,教务主任也是首座和尚;维那就等於现代的训导长一样,大学里训导长一样;还有一个就是监院,我们常称为当家师,他是总务,管总务的。就是我们现在教育机关里面三个纲领职事,教务、训导、总务;我们丛林里面也是这三个纲领职事,名称不相同,业务是相同的,所以实际上它是一个大学。
过去方东美先生给我讲过很多次,他说如果丛林制度不能够恢复,那佛教就没有前途。他这个话跟我大概提过总有十几次,所以印象非常之深刻。当然他对於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但是现在要想恢复到从前那个丛林的规模,在目前的社会不可能。可是在目前应当把佛教真正变成教育,纳入教育的系统,那就是办佛教大学。
办佛教大学,不是佛教办大学。佛教办大学,那就是普通的大学。像基督教、天主教在我们台湾办的大学,东海大学基督教办的,辅仁是天主教办的,那是一般的大学。现在台湾佛教界也在那里闹著,这么多年闹著想办大学,也是办像辅仁、东海这样性质大学,这没有意义,这是一般社会福利的事业,谁都可以去办的,用不著佛教再来搞这个事情。真正要紧的是佛教本身要有一个学校,培养师资,佛教才会有前途。佛教办大学,在中国大小乘一共有十个宗派,这十个宗派就可以分做十个学院,十个学院合起来是一个大学。每个学院底下还有派别,这个派别就变成了科系。的确是应该要这样做法的。这虽然不是从前那个丛林的规模,但是用意与丛林没有两样,能够把佛教复兴,也能够叫世人对於佛教耳目一新,佛教不是迷信,这是我们应该要努力的、要提倡的。我们自己本身做不到,我们要把这个观念传播,将来有福德、有智慧的人让他们去做,要把这个种子传播出去。
自古以来,古德判教的人很多,在《华严经》里面就看到有十几位,对於佛的一切经判别讲法不一样,这就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当年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判别,后人来搞的,所以这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部经,有人说它是方等部的,有人说它是圆教的,说得很多。我们不要去为这些事情争执,知道古人有这么一回事就是了。我们要了解它,这就是启发我们,将来把佛法建立为正规的大学教育,可以说判教是最原始的一个想法。
如果说宗教,这判教就不敢说了。像基督教的经典,如果人要给它一判别,那人比神还要高,是不是?神的东西,人怎么可以判别?不能判。可见得佛教是教育,而且佛教里是人人平等,这是与一般宗教决定不相同。所以佛教今天之衰,衰到这个样子,主要就大家误会了,以为佛教是宗教,而且是低级的宗教。你看人家高级的宗教是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佛教里面,佛菩萨太多太多,变成泛神教、多神教,这多神教跟泛神教,这是很落伍的宗教、很低级的宗教。所以这本来是最殊胜、最高的东西,结果被人家看到瞧不起,这也是衰的一个大因素。
在许多家判教里面,可以说判得最有体系,而为世人公认的,就是天台与贤首。天台家判的比贤首要扼要,就是简单扼要,所以一般人都欢喜;贤首比较麻烦一点,也就是它判的比较微细一点,详细一点,可是这看法实在是大同小异。我们这次讲解的方式是用贤首的方法,就是我们把玄义分做十个纲目,「十门开启」,这是用贤首家的格式。如果是天台宗的,它只分五条,五个大纲领,叫五重玄义。贤首十条。
【天台宗立四教。一是藏教。二是通教。三是别教。四是圆教。】
刚才说过,这个判别法,实在上讲,是从众生根性上判别的。佛经,大乘经也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可见得这个经跟我们这世间的书,真的不相同。我们世间学校教科书,小学的教科书,中学都不适用,中学生念就太浅;中学的教科书,小学生不能用,小学生念太深了,它只能适合於一个阶段,不像佛经。佛经任何一部经典,都可以说从初学一直学到成佛,还是依这一部经典。它这经典文字是一样,就是意思可深可浅;浅讲也行,深讲也行,更深讲也行,它这义理是无尽的,这不可思议。
严格的讲,佛经,每部经,大乘、小乘每部经都是义理无有穷尽,我们怎么判它?任何一部经,藏、通、别、圆四个意思统统都有,所以就很难下断语。只能够说是众生根性不相同,众生根性有藏通别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藏教』就是小乘教,藏是三藏,指小乘的三藏,小乘的根性。『通教』是大乘,大乘的开始,它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大乘的开始。好像我们现在学校的课程,我们不太清楚了,像我以前念书的时候,大概像中学一年级,一年级的课程实际上就是小学的,等於再复习一遍,前面会通小学,后面的会通后面,就是这个意思。『别教』是纯大乘,不通於小乘,不通小乘,纯粹大乘。有个特别的,就是『圆教』,圆是圆满。圆教的内容,可以说四教都具足,所以才圆,没有一丝毫欠缺的,圆融自在,这是佛法最究竟方便处。最究竟、最方便的是圆教。
这四种人的根性,我们可以说,就拿《华严经.出现品》所讲的,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四种人就是妄想执著浅深不同而分的这四大类。小乘妄想执著最深,如果把妄想执著两个分开来讲,执著最深,妄想不见得深,执著最深的是小乘。通教的执著比小乘要浅一点,执著要浅一点,妄想很重;执著虽然轻一点,他的妄想比藏教、比小乘人要多。我们也就想这种人聪明,心不定,定功不如小乘人。小乘人心很定,但是很愚痴,什么东西他也不想知道,也不想研究,也不想深入了解,他只要修定就好了。
别教,这是相当聪明的人,我们常讲定慧等学,他的分别执著比通教都要淡。圆教根性的人,可以说是人绝顶聪明,分别执著非常之淡,所以他样样能够圆融,样样能够融通,他不计较、不执著。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决定是圆顿的根性。这种人好教,他有智慧,他能够领悟,他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就特别容易悟入。悟入什么?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前面讲的实相,实相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他容易体会。这天台家所建立的。
贤首就是华严宗,华严三祖是贤首国师。他立的是五教,五教跟四教意思差不多的。他第一个小乘教,小乘教就相当天台的藏教,是一样的意思。大乘始教,大乘是大乘开始,就是天台家的通教。第三个是大乘终教。一个开始,一个是终结,大乘终教就相当於天台的别教。末后顿教跟圆教,这两种都是天台的圆教的意思,所以他把这个圆开成两个,一个圆,一个顿,这样称为五教。可见得只是将天台圆教开成圆教与顿教,其他的都相同。
【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
我们在这一段说得很简单,只是提纲挈领介绍一下。因为详细的很繁琐,也没有必要去找这个麻烦,因为它并不很重要。『顿渐』这个看法,可以说在古时候有十几个判教的法师都同意,认为有渐修的、有顿超的。这个观念大家都同意。
【净影疏曰。】
这个「净影」是隋朝慧远法师,他跟初祖的名字相同。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是东晋庐山慧远大师。这个人他也叫慧远,他是隋朝人,所以在历史上就称他作小慧远。他当年住在净影寺,所以我们称他为净影法师,净影寺的,这是对他很尊敬的称呼。不称他的名,称他的寺庙,净影寺。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这在台湾也相当的流行。我们要想买到《无量寿经》注解,古注子,只有他这一种流通。他在注解里面说:
【今此经者。为根熟人顿教法门。】
这个看法相当重要。因为他讲是『根熟人顿教』。我们再把它念下去:
【云何知顿。】
『顿』是顿超,它不是渐修的,它是顿超的。
【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於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
什么人叫根熟的人?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提过,所谓根熟就是这个人他这一生决定可以作佛,这就是根熟了。如果叫你是成阿罗汉、成菩萨,不算是真正的根熟,那只是半熟,不是真正熟了。真正熟了,这个人一生要成佛的。我们晓得,唯有修学这个法门的才是叫根熟,真正成熟,因为他一生要成佛。修学其他的法门,修学小乘法,藏教、小乘教顶多成阿罗汉,通教、别教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唯独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的法门。那我们就知道这根熟人就是对於净土宗真正相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的人,这种人是根熟的。
它的教法,实在讲的确是顿教,决定一生成功,所以底下就顿这个意思来说,怎么晓得它是顿?这部《无量寿经》,『正是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这就是觉悟,这是真正的觉悟,可以说是彻底的觉悟,晓得生死可畏,六道麻烦。如果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这个六道是没完没了。像我们人生在世,过去生中,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前世。就想想这一生,从我们记事到现在,这一生当中,跟一切众生结多少冤仇、欠多少债务?这个能说欠了就算了的,没有这回事情。
佛法、世间法里,都给我们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如果没有因果报应,你们想一想,那怎么可能有命运?那有些算命的、看相的、看风水的,看得那么准,那是什么回事?有命运!什么叫命运?就是讨债还债,欠命还命,都干这些事情。何况我们无始劫以来,所结的这些恩怨没完没了。我们今天在社会上,处处好像不如意,好像为什么我们运气这么不好?不是你运气不好,是你生生世世结的冤家债主太多了,这下都碰到了,所以帮助你的人少,破坏你的人多,就这么回事情。
你要把这个世间看穿了,说一句话,对这个世界心就凉透了,这是觉悟。这问题怎么解决法?不能不解决,不解决是不可能的,要想真正解决,只有自己成就圆满的智慧,永远不迷,就有办法解决了。只要我永远不迷,我的能力统统恢复,我能知道过去未来,我对於一切众生前因后果都能够明察,跟我有恩的我报恩,跟我有怨的,我要用方法把他怨解除,这才是办法。要想获得这样智慧德能,只有成佛!所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去成佛的,为什么要去成佛?就恢复自己的智慧德能,就去干这个事情,这才叫做彻底觉悟。
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去避难,绝对不是逃避现实,不是的;我们在这个世间,也并不是怕死,也不是真正说害怕生死轮回,我们是要真正把这个事情得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是为这个去的。我们晓得不圆成佛道,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没有法子解决,纵然解决,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圆满的解决一定要圆成佛道。这个法门尤其殊胜,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佛虽然很慈悲教给我们修学,我们一生未必有把握能够修得成功。如果修不成功,这个事情又是麻烦,为什么?有隔阴之迷。隔阴之迷,怕造重大的罪业。我们看看古今,这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的领袖,这些人福报是最大的,他的福报从哪里修的?都是在佛门修的。一享福,就迷惑颠倒了,不肯继续再学佛。这一享福里面,就会造很多罪业。一个政策错误了,不晓得要害了多少人,那些人将来都是他的冤家债主,生生世世还不清,这个事情麻烦大!这是迷惑颠倒,所以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事情。
佛法里面讲三世怨,这一生学佛,学得很好,戒定慧三学都学得好,你没能往生,来生?来世在人间得大福报,福报享完了,第三世罪报就现前。第二世你的福报享完了,你享福不会再修福,享福就造业。不要说别的,就是饮食这一道就不得了,愈是富贵人家愈讲求饮食,饮食杀害多少众生?佛法讲因果,你吃它半斤,将来你要还它八两,你欠的这笔命债就不得了。贫苦人家想吃一点肉,吃不到,看起来他苦,实在讲,他那是少造罪业,他没有能力造罪业。普通一个人,杀一个人,两个人,犯法要抵命的;做官、做皇帝的杀几千万人,他不要偿命,福报大。虽然他不要偿命,人间他不要偿命,阴曹地府他要偿命,他生生世世要偿命。这就是说,福报大,造的罪业大,欠的债务多;福报小,他造的罪业小,还好一点。所以你要把这个人生看透了,什么人最幸福?到这个世间来还债的,还债不欠债,不造罪业,这种人生活的是最有价值的。这样的人有没有?有,佛门里面觉悟的修行人,一生老老实实念佛,不管什么事情问他,他都好,他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是最聪明的人。这是讲叫他发心求生净土。
『不从小故大』,这个法门是大乘,不是小乘,没有说从小乘一步一步提升上来的,没有。如果从小乘慢慢到大乘,这是渐教,好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念书一样。这个不必要,它是一下就成功了,所以它是顿教。特别在这个经上我们能看到,不但不是小乘,而且是如来第一弟子。这经上说得很清楚的,可见得它确确实实是顿教,所以这个法门,这部经典是顿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的大德都公认的、都承认。
【大佑判小本曰。】
大佑法师是元朝时候人,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同部,所以判小本,这个说法在《无量寿经》同样可以引用。
【渐顿分之。此属顿教。】
大佑法师也承认这部经,净土法门是顿教。
【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为顿教所摄。】
这就是从顿渐二教,这是属於顿超的。
【若依五教。古今中外净宗大德。莫不以本经实属圆顿教也。】
『实』是真实的。这是古今中外,这个外国是讲日本与韩国,修学净宗的这些大德们,可以说都公认《无量寿经》是圆教。
【蕅益指出。天台纯圆。】
天台是讲《法华经》,《法华经》是大家公认纯圆。
【贤首全圆。】
贤首是讲《华严经》,《华严经》是全圆。
【其秘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
蕅益大师说的,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指的《无量寿经》。这就是说明本经是属於圆教所摄的。
【圆中钞云。】
《阿弥陀经》自古以来注解很多,其中有三种注解,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弥陀经》权威的注解。第一部注解,就是莲池大师的《疏钞》,第二部是蕅益大师的《要解》,第三部就是《圆中钞》,幽溪大师注的。这三种注解是《弥陀经》的权威。这个注解在台湾有流通。因为《圆中钞》里面这个所注的,《要解》引用得很多。幽溪大师是蕅益大师以前的,所以蕅益读过他这个本子,所以几乎《圆中钞》里面东西,《要解》里面引用得很多。
【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证圆果。以阶不退。】
这是圆教里面渐修的。但是圆教虽然渐修,那比起其他的藏、通、别快多了,所以是圆顿法。它的次第,一定是先开解,就是理论、方法、境界你统统要明了,你才真正能够建立信心,修行的方法不会有错误。修行到某个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比我们走路一样,先要研究地图,认识路,然后选择一条近路,最近的路,最好走的路,我们按照那个,走到什么地方清清楚楚,我已经走了多少路,前面还有多远会达到,一点怀疑都没有,这就是这个意思。『次修圆行,破三惑』,三惑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样才能够圆成佛道。『圆果』是成佛,走的是这条路,『以阶不退』,这就是《华严》、《法华》都是走的这个路子。《华严》,《法华》以外,像《楞严经》、《圆觉经》也是走这个路子。
【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
『跋致』是阿鞞跋致。
【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
这一比较,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法华》、《华严》、《圆觉》、《楞严》,其他这些圆顿的法门,就不能跟它比。因为那些经论法门确实是要按次第的,而且修起来相当困难。『经』是指本经,指《无量寿经》、《弥陀经》,提倡持名念佛的方法。
『但说彼土依正二报』。《无量寿经》、《弥陀经》内容都是说明这些。当然是《无量寿经》说得详细。它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源起,这个世界怎么来的,什么因缘而来的;给我们说明西方世界的历史,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阿弥陀佛的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及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一切众生,往生不退成佛,这些事情说得很详细、很清楚。使用这个方法,帮助我们开解生信,使我们建立信心,从信发愿。
『七日持名,一心不乱』。这是讲修行,时间不必要很长,七天就成功了。这个七天指的是七日七夜,真正发愿修行决定成就,这个快!所以连法相宗的开山祖师(唯识法相宗,跟我们这里完全不相同的)—窥基大师,在《弥陀经通赞疏》里面,他就说这个法门圆顿至极。为什么?七天成就。他那个法门七天成不了功夫。你们诸位想想,哪个法门能够七天成就?这个法门是真的七天成就。我们七天修不成就,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修;信也不真,愿也不真,行更是马马虎虎,所以你不能成就。如果信愿行这三样都真实,真实信,真实愿,真实行,你七天决定成就。
我们过去在讲席里提过,宋朝的莹珂法师,人家三天三夜成就的。这《往生传》上有他的,《净土圣贤录》,《安士全书》后面的《西方直指》,都引用他这个公案。他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榜样。这个人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是破戒不守清规,我们现在讲不是一个好的出家人,造作罪业,破戒犯规,造作罪业。说他的好处,就是他还相信因果,他自己想想他的行持(生活行为),想到自己将来一定要堕地狱,他造的是地狱罪这个业因,将来一定要堕地狱。想到要堕地狱,他就害怕了,所以就问他们的同学,向同学请教,像我这个罪业有没有救?要用什么方法来救?同学就给他一本《往生传》,给他去看。
他读《往生传》,篇篇自己感动得流泪,所以就下定决心念佛求生净土。把自己寮房的门一关,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不喝水,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这样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就告诉他,他说你的寿命,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只要这样好好的修下去,到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就说,跟阿弥陀佛说,我的习气很重,禁不起诱惑,外面环境一诱惑,我又要造罪业,那我再活十年,不晓得造多少罪业?所以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走。阿弥陀佛就答应他,好!三天以后,我来接引你。他很高兴,他房门就一打开,告诉庙里的同参道友,我三天之后要往生了。寺院里面这些同仁没有一个相信,你这样的人,关了门念三天佛,三天以后,你就要往生了?但是他说的话,看他说的话,语气态度不像是骗人,三天时间很短,大家看你三天往生不往生?
到了第三天,早晨上早课的时候,他是洗了澡,换了新衣服,参加早课。早课要求同修不要照平常的课程,今天早课念《弥陀经》、念佛送他往生,那当然大家都会答应。所以早课就改成念《弥陀经》,念佛号。《弥陀经》念完,佛号还没有念几声,他就说,佛来了!我跟大家告假、辞行。他走了。你看人没有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往生了,所以这是我们非常好的一个例子。七日成功,七天是讲根性最钝的人;他三天成功,他是个中等根性的人;上根的人一天就成功。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成就?我们也可以说三个真实,《无量寿经》上讲三真实,经里面讲的「真实之际,真实慧,真实之利」,讲这三个真实。我们讲莹珂往生,也说三个真实,信真实,愿真实,行真实。我们今天念佛不能往生,念了多少年,消息都没有,自己一点都没有把握;换句话说,这三个都不真实,信愿行三个都不真实。如果是真实,决定有把握,决定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我们要发真实的信愿行。
所以这「七日持名,一心不乱」。这个修行的方法简单、直捷、无比的快速。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你们想想看,不能跟这个法门比!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那个《法语》里面,你们诸位去看去,那是他的讲演记录下来的,文字经过他改过的。他对於其他法门修学成就,讲得很清楚。里面特别讲到密宗的「即身成佛」,他说那个即身成佛,只是了分段生死而已,不是圆教的究竟佛果,不是的。这种即身成佛,说老实话,只相当於阿罗汉,阿罗汉也是了分段生死。如果说得高一点,像禅宗里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家所讲的分证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这样的佛,不是究竟圆满的佛。
天台家讲佛有六种:第一种是「理即佛」,理即佛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佛在《华严》、《圆觉》上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就是,理上讲的成佛,事上讲没有,所以从理上讲一切众生统统是佛。《华严》尤其说得究竟圆满,「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种智就是成佛,不但有情是佛,无情也是佛,这是讲得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这是理上讲的。从事上讲,第一个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名字位中。名字位中是给谁讲的?是给我们一般真正修行人讲的,虽然修行,你烦恼一品都没断,不管你怎么样用功,你不过是名字佛而已;也就是说,你修行的功夫都不得力。
所以说功夫什么叫得力?功夫能够伏烦恼才得力,能够把烦恼伏住,心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妄想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叫功夫得力。如果你有这种境界,那就不是名字佛,那叫「观行佛」。观行是你功夫得力了,行是修行,观就是禅家讲的观照。观照在修行里面讲是功夫得力,相当於我们念佛人所讲的功夫成片。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禅宗里面讲观照,这功夫得力,这叫观行佛。
功夫再往上提升一点,叫「相似佛」,相似,不是真的,有点像。相似位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相当於小乘阿罗汉,但是尘沙、无明没有断,所以他是相似位,他不是真的,就是很像了,但不是真的。在我们念佛门里面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相似位。再高一级,就是「分证佛」,是真的,不是假的,真佛,真正成佛。真正成佛,他是部分的不是圆满的,净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乱,禅家的?就是破尘沙,破一品无明,至少破一品,所以这个分证佛有多少个位次?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证佛有四十一个等级。最后叫「究竟佛」,那是圆满,他真正成佛。所以密宗里面讲即身成佛,充其量,我们讲到最高也不过就是分证佛而已。但是分证佛,我们不能小看他,为什么?他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了,这才是真的。假如他修那个法门,见思烦恼统统没断,那成什么佛?成的那个佛,要用天台家的话来讲,只好称名字佛,有名无实,那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是讲境界,不管哪一宗,不管哪一个派别,净土统统没有例外的。
所以净土讲一心,事一心要断见思,理一心要破无明。你念佛功夫不到这里,你没有办法,你不能证得。但是其他的宗派里面,如果不能够断见思,决定不能出三界,没有出三界的道理。伏见思烦恼,不能出三界,只能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二十八层天上有分,出三界没分,只有这个法门横超三界。伏烦恼也就是说,观行位里头就成就了,其他的一切宗派里面,必须到相似位才算成就。因为相似位,见思烦恼断了,你可以超越六道轮回,算是一个小成就,但是没有明心见性,不再轮回了,这是个小成就,等於阿罗汉。
这是学佛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我们自己修行究竟走到哪里心里有数,清楚,不会上当,不会被别人骗。别人要是欺骗你,譬如说我们从台北到高雄,走到板桥,人家告诉你,到了,这就是高雄了。好,你欢欢喜喜,以为到了,其实上了大当,现在一般就是骗人的,哪有不断烦恼的佛?哪有这种道理?不断烦恼,不各个人都成佛了,还要修什么?没有这回事情。甚至於还造许多恶业,他还是成佛,没这回事情的。所以头脑一定要清楚,不能被人骗。我们看到有很多受到高等教育,还被人骗了,这真是好笑,这是佛经里面讲的「可怜悯者」,真是可怜悯!你说没有受过教育,被人骗了,那还情有可原;大学毕业了,甚至於硕士、博士位子,还被人骗了,这人是很可怜,所以一定对境界搞清楚。
这不是说别的法门不好,难易不相同,不一样。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二力法门,还是要自己最低限度,你有伏烦恼的功夫,阿弥陀佛才帮得上忙。你伏烦恼的功夫都没有,阿弥陀佛想接引你去,不行,去不了。所以可见得他还是有条件的,不是完全无条件的。这个条件简单讲就是三种真实,真信,真愿,真行,真念!
『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这是讲他的结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三种不退,这是其他法门里面没有的。三种不退,前面说过,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些话都是有经典做根据的,句句话都是真实。阿鞞跋致一般讲七地菩萨以上的地位。『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无上醍醐是比喻,也就是无上的法门,特别是在浊世。下面一条:
【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甄解》,唐朝时候日本的一位法师,就是道隐,他有一本《无量寿经》的注解,名字叫《甄解》,《无量寿经甄解》。他在这个注解里面,对於这个经,本经的判教,他有几句话。他说这个经是『专中之专,顿中之顿』。专是专一。的确一切法门里面,没有比这个专的。也就是说这个经论,依据经论最简单、最少的。像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主,与《华严经》有关的经论有几十种之多。法华宗也是如此,唯识更不必说了,唯识所依据的经论就有六部经十一部论,与它有关的那就更多了。唯独净土宗它的东西最少,古时候只有三经,后来加一论,三经一论。到现代,有魏源居士、印光大师他们二位老人家,把「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也不过就是五经一论。比起任何一个宗派,它的东西最少,最简单、最容易,专中之专!
我们今天所印的《无量寿经》,五经,《净土五经读本》,这就是净土宗全部的经典。我们还收了一点参考的东西在里头,才这么一本,这一本就是完全的了,这是「专中之专,顿中之顿」。顿教的法门很多,没有比这个更顿的。顿是快速,七天成功!自古以来,真有例子,也不是假的。只要你信愿行三样真实,就决定成功。所以这三种真实,那真是拼命。换句话说,只有一念,我立刻要见佛,立刻要往生,其他什么都不要了,真的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真实,真中之真。这是我昨天跟大家讲的三种真实。
三种真实,唯独此经讲得圆满。说实在话,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这三种真实流出来的,真实之际,真实慧,真实之利。但是讲到究竟方便,那这部经是第一。所以其他的经论,讲的是究竟,不方便。小乘诸经是有方便,但是不究竟。既究竟是又方便,唯独此经,唯独这个法门,所以这是『真中之真,圆中之圆』。这个意思更明显,《华严》,圆教,《法华》,圆教,《法华》、《华严》的精髓就是这部经。所以它是圆中之圆,具备『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一乘是佛果,不是菩萨。这是《甄解》,这几句话可以说把这个经判到一切经里面的第一经。
【印光大师赞要解云。】
因为他引用这一段,我们把这一段特别摘录出来。
【理事各臻其极。】
就是蕅益大师注解《弥陀经》,理事都达到了极处。
【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
这他老人家赞叹的。佛说《阿弥陀经》以来,一切注解,古今一切注解,要算《要解》为第一,要算《要解》为第一。
【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这是把这个注解真是捧到了极处。就是诸佛如来再来做一个注解,也没有办法超过他。
【可见上之判教。】
上面以莲池、蕅益大师这个意思来判教。
【如佛亲判。】
如同佛亲自判的一样。
【疏钞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深意苦心。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於圆教。实不容或疑也。】
《疏钞》是莲池大师作的。莲池大师判本经,他是判《弥陀经》。他给《阿弥陀经》写的注解,他说《弥陀经》是分圆,就是它是圆教所摄的,判为分圆。这个黄老居士在讲义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这说的是事实。莲池大师那个时代,净土宗非常衰微,所以莲池是净土中兴的大德,把净土宗再复兴起来了,是这么样一个大德。那个时候在中国国内禅风非常之盛,学禅的人瞧不起念佛的人,所以他做这个注解要顾及禅宗的反抗的力量,处处要牵就他们,不敢得罪他们,所以不敢说这个经是完全是圆教、是顿教,只能说是部分圆,部分的顿。但是他这个注解里头,引用《华严经》地方特别多,这就是暗中的意思,用《华严》来注解《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华严经》。所以他这个意思暗含在里面,把《弥陀经》的身分提得跟《华严》一样,有这么一番苦心在。这是大智慧,能够在那个时代,用这种善巧方便的方法把净土宗复兴起来,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如果你要是得罪了那批人,那些反抗、障碍的力量非常之大,这是要考虑到的。所以黄老居士在《无量寿经》这段经文里面,他就把《华严经》的十玄门全部引用在此地。《华严》的特色就是十玄,然后引用本经的经文来对照。《华严》的十玄,本经经文句句都有,证明我们这部经跟《华严》没有两样。所以古人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就是这个道理。
【黄念祖居士依疏钞义。】
就是依莲池大师《疏钞》的意思。
【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之相。取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
实实在在具备《华严经》上讲的十玄。
【於是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
《华严》分量多,我们称大本;这个经分量少,称中本,它不称小本,因为还有《阿弥陀经》。本经既然跟《华严》相同,小本《阿弥陀经》也不例外。所以这个小本就是称《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这证明它确确实实是圆教。
【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绝对不是净土宗修净土的人,自己夸耀自己,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这样说法,那就错误了。这是我们非常客观、非常冷静的来观察,得到的结论是这个样子的。
【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华严》讲到真正的究竟,实在是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就不能算是究竟圆满,可见得它的究竟圆满是在西方极乐世界。
【今本经全显极乐。】
《华严》到最后才讲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经自始至终全部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
【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
这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说本经为《中本华严》,是哪个人讲的?是清朝彭际清居士讲的。就是作《华严念佛三昧论》的彭际清他讲的,这讲的的确是有根据,是很高明的见解。下面第七段「部类差别」。这就是看世尊在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与本经理论、方法、境界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同部。局部相同,而不是整个相同的,那就是同类。哪些是同部?哪些是同类?先讲同部。
【本经与小本弥陀。】
就是《阿弥陀经》。
【是同部经典。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同部』就这个意思。只是在文字上有多寡不相同,就是《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比较起来,内容是一样的。
【小本现有三种。】
就是《阿弥陀经》。
【秦唐二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
秦译的,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念的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唐译的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内容大同小异。
【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
因为罗什大师翻译的,他是意译的,没有照文字翻,他是把意思全部说出来,所以文字非常流畅,就像中国人自己做的文章一样,大家非常喜欢读诵。
【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玄奘译的是直译的,就是按照梵文句句这样译下来的。这译下来的文法有印度梵文文法的存在,有很多倒装句,我们中国人看了不太习惯,所以译的虽然好,比罗什大师译的要详细。
【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夫之二十一字。】
秦译大概是历代抄写漏掉了二十一个字。但是这个在石经里头,就是从前怕经典失传,刻在石头上。这个石碑发现了,这个石碑上的《阿弥陀经》,比我们现在流通的多了二十一个字,所以把二十一个字也补进去了。
【按襄阳石经乃六朝手书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就是这二十一个字。六朝那个时候距离鸠摩罗什大师很近,可见得这个石碑上所刻的不可能有错误,总是后来抄写漏掉,一直到现代,成为一个定本。如果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那它的文意就足了,就非常的圆满。
【会本依古德意。补入此二十一字。大有益於圣教也。】
对於净土宗的弘扬、修学利益非常之大。这个本子,我们现在《净土五经读本》里面统统都收了。所以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人善根福德非常之大,古人所看不到的,我们现在经本统统都看到了,这非常非常的希有难逢。这是同部,与本经同部的只有一本,《阿弥陀经》。其余的,像这五经其余三种,都属於同类里面释的,不是同部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七页倒数第六行:
【判教。】
『判教』,判是判别。简单的说,就好像是我们一般学校教务组要排课程,这个课本应该排在第几年、排在什么程度来学习,就是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在世,绝对没有这种概念,所以判教是后人做的工作。就是把佛经整理之后,再把它依照浅深来区分,什么样的经典适合於初学,什么样的经典适合於程度高一点,就是这个意思。天台宗,我们常讲天台八教,它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仪就是讲仪式,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教学法(教学方法)。化法四教,就好像我们现在所讲的课程标准,就是这个意思。古时候这些名词跟我们现在教育里头用的名词不相同,意义相同。所以佛教,诸位要是仔细去研究,它并不是一个宗教。这就是不管是出家的法师也好,如果他把佛教看成一个宗教;换句话说,他对於佛教不了解、对佛教不认识。这是我们自己心里要明白,但是不能批评别人,用不著跟他争执这些,用不著,我们自己清楚。
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前面跟诸位说过,在唐朝时候佛教起了一个很大的革命,要拿现在讲就是革命,那就是丛林制度的建立。这是自古以来,印度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没有丛林制度。丛林是什么东西?拿现在来讲就是大学,就是一个正式的佛教大学。所以它的组织几乎跟我们现在学校没有两样,它的名称不相同,但是它的职务跟现在学校分科是一样的。丛林里面有方丈,方丈就好比校长,这是住持;首座和尚相当於现代的教务主任,指导教授,它有这两种意思在,指导教授就是首座和尚,教务主任也是首座和尚;维那就等於现代的训导长一样,大学里训导长一样;还有一个就是监院,我们常称为当家师,他是总务,管总务的。就是我们现在教育机关里面三个纲领职事,教务、训导、总务;我们丛林里面也是这三个纲领职事,名称不相同,业务是相同的,所以实际上它是一个大学。
过去方东美先生给我讲过很多次,他说如果丛林制度不能够恢复,那佛教就没有前途。他这个话跟我大概提过总有十几次,所以印象非常之深刻。当然他对於中国佛教的丛林制度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但是现在要想恢复到从前那个丛林的规模,在目前的社会不可能。可是在目前应当把佛教真正变成教育,纳入教育的系统,那就是办佛教大学。
办佛教大学,不是佛教办大学。佛教办大学,那就是普通的大学。像基督教、天主教在我们台湾办的大学,东海大学基督教办的,辅仁是天主教办的,那是一般的大学。现在台湾佛教界也在那里闹著,这么多年闹著想办大学,也是办像辅仁、东海这样性质大学,这没有意义,这是一般社会福利的事业,谁都可以去办的,用不著佛教再来搞这个事情。真正要紧的是佛教本身要有一个学校,培养师资,佛教才会有前途。佛教办大学,在中国大小乘一共有十个宗派,这十个宗派就可以分做十个学院,十个学院合起来是一个大学。每个学院底下还有派别,这个派别就变成了科系。的确是应该要这样做法的。这虽然不是从前那个丛林的规模,但是用意与丛林没有两样,能够把佛教复兴,也能够叫世人对於佛教耳目一新,佛教不是迷信,这是我们应该要努力的、要提倡的。我们自己本身做不到,我们要把这个观念传播,将来有福德、有智慧的人让他们去做,要把这个种子传播出去。
自古以来,古德判教的人很多,在《华严经》里面就看到有十几位,对於佛的一切经判别讲法不一样,这就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当年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判别,后人来搞的,所以这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这部经,有人说它是方等部的,有人说它是圆教的,说得很多。我们不要去为这些事情争执,知道古人有这么一回事就是了。我们要了解它,这就是启发我们,将来把佛法建立为正规的大学教育,可以说判教是最原始的一个想法。
如果说宗教,这判教就不敢说了。像基督教的经典,如果人要给它一判别,那人比神还要高,是不是?神的东西,人怎么可以判别?不能判。可见得佛教是教育,而且佛教里是人人平等,这是与一般宗教决定不相同。所以佛教今天之衰,衰到这个样子,主要就大家误会了,以为佛教是宗教,而且是低级的宗教。你看人家高级的宗教是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佛教里面,佛菩萨太多太多,变成泛神教、多神教,这多神教跟泛神教,这是很落伍的宗教、很低级的宗教。所以这本来是最殊胜、最高的东西,结果被人家看到瞧不起,这也是衰的一个大因素。
在许多家判教里面,可以说判得最有体系,而为世人公认的,就是天台与贤首。天台家判的比贤首要扼要,就是简单扼要,所以一般人都欢喜;贤首比较麻烦一点,也就是它判的比较微细一点,详细一点,可是这看法实在是大同小异。我们这次讲解的方式是用贤首的方法,就是我们把玄义分做十个纲目,「十门开启」,这是用贤首家的格式。如果是天台宗的,它只分五条,五个大纲领,叫五重玄义。贤首十条。
【天台宗立四教。一是藏教。二是通教。三是别教。四是圆教。】
刚才说过,这个判别法,实在上讲,是从众生根性上判别的。佛经,大乘经也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可见得这个经跟我们这世间的书,真的不相同。我们世间学校教科书,小学的教科书,中学都不适用,中学生念就太浅;中学的教科书,小学生不能用,小学生念太深了,它只能适合於一个阶段,不像佛经。佛经任何一部经典,都可以说从初学一直学到成佛,还是依这一部经典。它这经典文字是一样,就是意思可深可浅;浅讲也行,深讲也行,更深讲也行,它这义理是无尽的,这不可思议。
严格的讲,佛经,每部经,大乘、小乘每部经都是义理无有穷尽,我们怎么判它?任何一部经,藏、通、别、圆四个意思统统都有,所以就很难下断语。只能够说是众生根性不相同,众生根性有藏通别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藏教』就是小乘教,藏是三藏,指小乘的三藏,小乘的根性。『通教』是大乘,大乘的开始,它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大乘的开始。好像我们现在学校的课程,我们不太清楚了,像我以前念书的时候,大概像中学一年级,一年级的课程实际上就是小学的,等於再复习一遍,前面会通小学,后面的会通后面,就是这个意思。『别教』是纯大乘,不通於小乘,不通小乘,纯粹大乘。有个特别的,就是『圆教』,圆是圆满。圆教的内容,可以说四教都具足,所以才圆,没有一丝毫欠缺的,圆融自在,这是佛法最究竟方便处。最究竟、最方便的是圆教。
这四种人的根性,我们可以说,就拿《华严经.出现品》所讲的,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四种人就是妄想执著浅深不同而分的这四大类。小乘妄想执著最深,如果把妄想执著两个分开来讲,执著最深,妄想不见得深,执著最深的是小乘。通教的执著比小乘要浅一点,执著要浅一点,妄想很重;执著虽然轻一点,他的妄想比藏教、比小乘人要多。我们也就想这种人聪明,心不定,定功不如小乘人。小乘人心很定,但是很愚痴,什么东西他也不想知道,也不想研究,也不想深入了解,他只要修定就好了。
别教,这是相当聪明的人,我们常讲定慧等学,他的分别执著比通教都要淡。圆教根性的人,可以说是人绝顶聪明,分别执著非常之淡,所以他样样能够圆融,样样能够融通,他不计较、不执著。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决定是圆顿的根性。这种人好教,他有智慧,他能够领悟,他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就特别容易悟入。悟入什么?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前面讲的实相,实相是一切法的真实相,他容易体会。这天台家所建立的。
贤首就是华严宗,华严三祖是贤首国师。他立的是五教,五教跟四教意思差不多的。他第一个小乘教,小乘教就相当天台的藏教,是一样的意思。大乘始教,大乘是大乘开始,就是天台家的通教。第三个是大乘终教。一个开始,一个是终结,大乘终教就相当於天台的别教。末后顿教跟圆教,这两种都是天台的圆教的意思,所以他把这个圆开成两个,一个圆,一个顿,这样称为五教。可见得只是将天台圆教开成圆教与顿教,其他的都相同。
【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
我们在这一段说得很简单,只是提纲挈领介绍一下。因为详细的很繁琐,也没有必要去找这个麻烦,因为它并不很重要。『顿渐』这个看法,可以说在古时候有十几个判教的法师都同意,认为有渐修的、有顿超的。这个观念大家都同意。
【净影疏曰。】
这个「净影」是隋朝慧远法师,他跟初祖的名字相同。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是东晋庐山慧远大师。这个人他也叫慧远,他是隋朝人,所以在历史上就称他作小慧远。他当年住在净影寺,所以我们称他为净影法师,净影寺的,这是对他很尊敬的称呼。不称他的名,称他的寺庙,净影寺。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这在台湾也相当的流行。我们要想买到《无量寿经》注解,古注子,只有他这一种流通。他在注解里面说:
【今此经者。为根熟人顿教法门。】
这个看法相当重要。因为他讲是『根熟人顿教』。我们再把它念下去:
【云何知顿。】
『顿』是顿超,它不是渐修的,它是顿超的。
【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於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
什么人叫根熟的人?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提过,所谓根熟就是这个人他这一生决定可以作佛,这就是根熟了。如果叫你是成阿罗汉、成菩萨,不算是真正的根熟,那只是半熟,不是真正熟了。真正熟了,这个人一生要成佛的。我们晓得,唯有修学这个法门的才是叫根熟,真正成熟,因为他一生要成佛。修学其他的法门,修学小乘法,藏教、小乘教顶多成阿罗汉,通教、别教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唯独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的法门。那我们就知道这根熟人就是对於净土宗真正相信,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的人,这种人是根熟的。
它的教法,实在讲的确是顿教,决定一生成功,所以底下就顿这个意思来说,怎么晓得它是顿?这部《无量寿经》,『正是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这就是觉悟,这是真正的觉悟,可以说是彻底的觉悟,晓得生死可畏,六道麻烦。如果不能够了生死,出轮回,这个六道是没完没了。像我们人生在世,过去生中,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前世。就想想这一生,从我们记事到现在,这一生当中,跟一切众生结多少冤仇、欠多少债务?这个能说欠了就算了的,没有这回事情。
佛法、世间法里,都给我们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如果没有因果报应,你们想一想,那怎么可能有命运?那有些算命的、看相的、看风水的,看得那么准,那是什么回事?有命运!什么叫命运?就是讨债还债,欠命还命,都干这些事情。何况我们无始劫以来,所结的这些恩怨没完没了。我们今天在社会上,处处好像不如意,好像为什么我们运气这么不好?不是你运气不好,是你生生世世结的冤家债主太多了,这下都碰到了,所以帮助你的人少,破坏你的人多,就这么回事情。
你要把这个世间看穿了,说一句话,对这个世界心就凉透了,这是觉悟。这问题怎么解决法?不能不解决,不解决是不可能的,要想真正解决,只有自己成就圆满的智慧,永远不迷,就有办法解决了。只要我永远不迷,我的能力统统恢复,我能知道过去未来,我对於一切众生前因后果都能够明察,跟我有恩的我报恩,跟我有怨的,我要用方法把他怨解除,这才是办法。要想获得这样智慧德能,只有成佛!所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去干什么?去成佛的,为什么要去成佛?就恢复自己的智慧德能,就去干这个事情,这才叫做彻底觉悟。
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去避难,绝对不是逃避现实,不是的;我们在这个世间,也并不是怕死,也不是真正说害怕生死轮回,我们是要真正把这个事情得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是为这个去的。我们晓得不圆成佛道,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没有法子解决,纵然解决,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圆满的解决一定要圆成佛道。这个法门尤其殊胜,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佛虽然很慈悲教给我们修学,我们一生未必有把握能够修得成功。如果修不成功,这个事情又是麻烦,为什么?有隔阴之迷。隔阴之迷,怕造重大的罪业。我们看看古今,这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的领袖,这些人福报是最大的,他的福报从哪里修的?都是在佛门修的。一享福,就迷惑颠倒了,不肯继续再学佛。这一享福里面,就会造很多罪业。一个政策错误了,不晓得要害了多少人,那些人将来都是他的冤家债主,生生世世还不清,这个事情麻烦大!这是迷惑颠倒,所以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事情。
佛法里面讲三世怨,这一生学佛,学得很好,戒定慧三学都学得好,你没能往生,来生?来世在人间得大福报,福报享完了,第三世罪报就现前。第二世你的福报享完了,你享福不会再修福,享福就造业。不要说别的,就是饮食这一道就不得了,愈是富贵人家愈讲求饮食,饮食杀害多少众生?佛法讲因果,你吃它半斤,将来你要还它八两,你欠的这笔命债就不得了。贫苦人家想吃一点肉,吃不到,看起来他苦,实在讲,他那是少造罪业,他没有能力造罪业。普通一个人,杀一个人,两个人,犯法要抵命的;做官、做皇帝的杀几千万人,他不要偿命,福报大。虽然他不要偿命,人间他不要偿命,阴曹地府他要偿命,他生生世世要偿命。这就是说,福报大,造的罪业大,欠的债务多;福报小,他造的罪业小,还好一点。所以你要把这个人生看透了,什么人最幸福?到这个世间来还债的,还债不欠债,不造罪业,这种人生活的是最有价值的。这样的人有没有?有,佛门里面觉悟的修行人,一生老老实实念佛,不管什么事情问他,他都好,他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是最聪明的人。这是讲叫他发心求生净土。
『不从小故大』,这个法门是大乘,不是小乘,没有说从小乘一步一步提升上来的,没有。如果从小乘慢慢到大乘,这是渐教,好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念书一样。这个不必要,它是一下就成功了,所以它是顿教。特别在这个经上我们能看到,不但不是小乘,而且是如来第一弟子。这经上说得很清楚的,可见得它确确实实是顿教,所以这个法门,这部经典是顿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的大德都公认的、都承认。
【大佑判小本曰。】
大佑法师是元朝时候人,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同部,所以判小本,这个说法在《无量寿经》同样可以引用。
【渐顿分之。此属顿教。】
大佑法师也承认这部经,净土法门是顿教。
【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为顿教所摄。】
这就是从顿渐二教,这是属於顿超的。
【若依五教。古今中外净宗大德。莫不以本经实属圆顿教也。】
『实』是真实的。这是古今中外,这个外国是讲日本与韩国,修学净宗的这些大德们,可以说都公认《无量寿经》是圆教。
【蕅益指出。天台纯圆。】
天台是讲《法华经》,《法华经》是大家公认纯圆。
【贤首全圆。】
贤首是讲《华严经》,《华严经》是全圆。
【其秘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
蕅益大师说的,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指的《无量寿经》。这就是说明本经是属於圆教所摄的。
【圆中钞云。】
《阿弥陀经》自古以来注解很多,其中有三种注解,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弥陀经》权威的注解。第一部注解,就是莲池大师的《疏钞》,第二部是蕅益大师的《要解》,第三部就是《圆中钞》,幽溪大师注的。这三种注解是《弥陀经》的权威。这个注解在台湾有流通。因为《圆中钞》里面这个所注的,《要解》引用得很多。幽溪大师是蕅益大师以前的,所以蕅益读过他这个本子,所以几乎《圆中钞》里面东西,《要解》里面引用得很多。
【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证圆果。以阶不退。】
这是圆教里面渐修的。但是圆教虽然渐修,那比起其他的藏、通、别快多了,所以是圆顿法。它的次第,一定是先开解,就是理论、方法、境界你统统要明了,你才真正能够建立信心,修行的方法不会有错误。修行到某个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比我们走路一样,先要研究地图,认识路,然后选择一条近路,最近的路,最好走的路,我们按照那个,走到什么地方清清楚楚,我已经走了多少路,前面还有多远会达到,一点怀疑都没有,这就是这个意思。『次修圆行,破三惑』,三惑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样才能够圆成佛道。『圆果』是成佛,走的是这条路,『以阶不退』,这就是《华严》、《法华》都是走的这个路子。《华严》,《法华》以外,像《楞严经》、《圆觉经》也是走这个路子。
【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
『跋致』是阿鞞跋致。
【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
这一比较,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法华》、《华严》、《圆觉》、《楞严》,其他这些圆顿的法门,就不能跟它比。因为那些经论法门确实是要按次第的,而且修起来相当困难。『经』是指本经,指《无量寿经》、《弥陀经》,提倡持名念佛的方法。
『但说彼土依正二报』。《无量寿经》、《弥陀经》内容都是说明这些。当然是《无量寿经》说得详细。它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源起,这个世界怎么来的,什么因缘而来的;给我们说明西方世界的历史,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阿弥陀佛的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及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一切众生,往生不退成佛,这些事情说得很详细、很清楚。使用这个方法,帮助我们开解生信,使我们建立信心,从信发愿。
『七日持名,一心不乱』。这是讲修行,时间不必要很长,七天就成功了。这个七天指的是七日七夜,真正发愿修行决定成就,这个快!所以连法相宗的开山祖师(唯识法相宗,跟我们这里完全不相同的)—窥基大师,在《弥陀经通赞疏》里面,他就说这个法门圆顿至极。为什么?七天成就。他那个法门七天成不了功夫。你们诸位想想,哪个法门能够七天成就?这个法门是真的七天成就。我们七天修不成就,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修;信也不真,愿也不真,行更是马马虎虎,所以你不能成就。如果信愿行这三样都真实,真实信,真实愿,真实行,你七天决定成就。
我们过去在讲席里提过,宋朝的莹珂法师,人家三天三夜成就的。这《往生传》上有他的,《净土圣贤录》,《安士全书》后面的《西方直指》,都引用他这个公案。他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榜样。这个人虽然是个出家人,但是破戒不守清规,我们现在讲不是一个好的出家人,造作罪业,破戒犯规,造作罪业。说他的好处,就是他还相信因果,他自己想想他的行持(生活行为),想到自己将来一定要堕地狱,他造的是地狱罪这个业因,将来一定要堕地狱。想到要堕地狱,他就害怕了,所以就问他们的同学,向同学请教,像我这个罪业有没有救?要用什么方法来救?同学就给他一本《往生传》,给他去看。
他读《往生传》,篇篇自己感动得流泪,所以就下定决心念佛求生净土。把自己寮房的门一关,三天三夜,不吃饭,不睡觉,不喝水,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这样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就告诉他,他说你的寿命,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只要这样好好的修下去,到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就说,跟阿弥陀佛说,我的习气很重,禁不起诱惑,外面环境一诱惑,我又要造罪业,那我再活十年,不晓得造多少罪业?所以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走。阿弥陀佛就答应他,好!三天以后,我来接引你。他很高兴,他房门就一打开,告诉庙里的同参道友,我三天之后要往生了。寺院里面这些同仁没有一个相信,你这样的人,关了门念三天佛,三天以后,你就要往生了?但是他说的话,看他说的话,语气态度不像是骗人,三天时间很短,大家看你三天往生不往生?
到了第三天,早晨上早课的时候,他是洗了澡,换了新衣服,参加早课。早课要求同修不要照平常的课程,今天早课念《弥陀经》、念佛送他往生,那当然大家都会答应。所以早课就改成念《弥陀经》,念佛号。《弥陀经》念完,佛号还没有念几声,他就说,佛来了!我跟大家告假、辞行。他走了。你看人没有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往生了,所以这是我们非常好的一个例子。七日成功,七天是讲根性最钝的人;他三天成功,他是个中等根性的人;上根的人一天就成功。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成就?我们也可以说三个真实,《无量寿经》上讲三真实,经里面讲的「真实之际,真实慧,真实之利」,讲这三个真实。我们讲莹珂往生,也说三个真实,信真实,愿真实,行真实。我们今天念佛不能往生,念了多少年,消息都没有,自己一点都没有把握;换句话说,这三个都不真实,信愿行三个都不真实。如果是真实,决定有把握,决定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我们要发真实的信愿行。
所以这「七日持名,一心不乱」。这个修行的方法简单、直捷、无比的快速。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你们想想看,不能跟这个法门比!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那个《法语》里面,你们诸位去看去,那是他的讲演记录下来的,文字经过他改过的。他对於其他法门修学成就,讲得很清楚。里面特别讲到密宗的「即身成佛」,他说那个即身成佛,只是了分段生死而已,不是圆教的究竟佛果,不是的。这种即身成佛,说老实话,只相当於阿罗汉,阿罗汉也是了分段生死。如果说得高一点,像禅宗里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天台家所讲的分证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这样的佛,不是究竟圆满的佛。
天台家讲佛有六种:第一种是「理即佛」,理即佛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就是佛在《华严》、《圆觉》上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就是,理上讲的成佛,事上讲没有,所以从理上讲一切众生统统是佛。《华严》尤其说得究竟圆满,「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种智就是成佛,不但有情是佛,无情也是佛,这是讲得最彻底、最究竟、最圆满,这是理上讲的。从事上讲,第一个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名字位中。名字位中是给谁讲的?是给我们一般真正修行人讲的,虽然修行,你烦恼一品都没断,不管你怎么样用功,你不过是名字佛而已;也就是说,你修行的功夫都不得力。
所以说功夫什么叫得力?功夫能够伏烦恼才得力,能够把烦恼伏住,心一天比一天清净,烦恼一天比一天少,妄想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叫功夫得力。如果你有这种境界,那就不是名字佛,那叫「观行佛」。观行是你功夫得力了,行是修行,观就是禅家讲的观照。观照在修行里面讲是功夫得力,相当於我们念佛人所讲的功夫成片。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禅宗里面讲观照,这功夫得力,这叫观行佛。
功夫再往上提升一点,叫「相似佛」,相似,不是真的,有点像。相似位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相当於小乘阿罗汉,但是尘沙、无明没有断,所以他是相似位,他不是真的,就是很像了,但不是真的。在我们念佛门里面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是相似位。再高一级,就是「分证佛」,是真的,不是假的,真佛,真正成佛。真正成佛,他是部分的不是圆满的,净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乱,禅家的?就是破尘沙,破一品无明,至少破一品,所以这个分证佛有多少个位次?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证佛有四十一个等级。最后叫「究竟佛」,那是圆满,他真正成佛。所以密宗里面讲即身成佛,充其量,我们讲到最高也不过就是分证佛而已。但是分证佛,我们不能小看他,为什么?他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了,这才是真的。假如他修那个法门,见思烦恼统统没断,那成什么佛?成的那个佛,要用天台家的话来讲,只好称名字佛,有名无实,那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是讲境界,不管哪一宗,不管哪一个派别,净土统统没有例外的。
所以净土讲一心,事一心要断见思,理一心要破无明。你念佛功夫不到这里,你没有办法,你不能证得。但是其他的宗派里面,如果不能够断见思,决定不能出三界,没有出三界的道理。伏见思烦恼,不能出三界,只能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二十八层天上有分,出三界没分,只有这个法门横超三界。伏烦恼也就是说,观行位里头就成就了,其他的一切宗派里面,必须到相似位才算成就。因为相似位,见思烦恼断了,你可以超越六道轮回,算是一个小成就,但是没有明心见性,不再轮回了,这是个小成就,等於阿罗汉。
这是学佛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我们自己修行究竟走到哪里心里有数,清楚,不会上当,不会被别人骗。别人要是欺骗你,譬如说我们从台北到高雄,走到板桥,人家告诉你,到了,这就是高雄了。好,你欢欢喜喜,以为到了,其实上了大当,现在一般就是骗人的,哪有不断烦恼的佛?哪有这种道理?不断烦恼,不各个人都成佛了,还要修什么?没有这回事情。甚至於还造许多恶业,他还是成佛,没这回事情的。所以头脑一定要清楚,不能被人骗。我们看到有很多受到高等教育,还被人骗了,这真是好笑,这是佛经里面讲的「可怜悯者」,真是可怜悯!你说没有受过教育,被人骗了,那还情有可原;大学毕业了,甚至於硕士、博士位子,还被人骗了,这人是很可怜,所以一定对境界搞清楚。
这不是说别的法门不好,难易不相同,不一样。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二力法门,还是要自己最低限度,你有伏烦恼的功夫,阿弥陀佛才帮得上忙。你伏烦恼的功夫都没有,阿弥陀佛想接引你去,不行,去不了。所以可见得他还是有条件的,不是完全无条件的。这个条件简单讲就是三种真实,真信,真愿,真行,真念!
『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这是讲他的结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证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三种不退,这是其他法门里面没有的。三种不退,前面说过,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些话都是有经典做根据的,句句话都是真实。阿鞞跋致一般讲七地菩萨以上的地位。『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无上醍醐是比喻,也就是无上的法门,特别是在浊世。下面一条:
【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甄解》,唐朝时候日本的一位法师,就是道隐,他有一本《无量寿经》的注解,名字叫《甄解》,《无量寿经甄解》。他在这个注解里面,对於这个经,本经的判教,他有几句话。他说这个经是『专中之专,顿中之顿』。专是专一。的确一切法门里面,没有比这个专的。也就是说这个经论,依据经论最简单、最少的。像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主,与《华严经》有关的经论有几十种之多。法华宗也是如此,唯识更不必说了,唯识所依据的经论就有六部经十一部论,与它有关的那就更多了。唯独净土宗它的东西最少,古时候只有三经,后来加一论,三经一论。到现代,有魏源居士、印光大师他们二位老人家,把「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也不过就是五经一论。比起任何一个宗派,它的东西最少,最简单、最容易,专中之专!
我们今天所印的《无量寿经》,五经,《净土五经读本》,这就是净土宗全部的经典。我们还收了一点参考的东西在里头,才这么一本,这一本就是完全的了,这是「专中之专,顿中之顿」。顿教的法门很多,没有比这个更顿的。顿是快速,七天成功!自古以来,真有例子,也不是假的。只要你信愿行三样真实,就决定成功。所以这三种真实,那真是拼命。换句话说,只有一念,我立刻要见佛,立刻要往生,其他什么都不要了,真的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真实,真中之真。这是我昨天跟大家讲的三种真实。
三种真实,唯独此经讲得圆满。说实在话,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这三种真实流出来的,真实之际,真实慧,真实之利。但是讲到究竟方便,那这部经是第一。所以其他的经论,讲的是究竟,不方便。小乘诸经是有方便,但是不究竟。既究竟是又方便,唯独此经,唯独这个法门,所以这是『真中之真,圆中之圆』。这个意思更明显,《华严》,圆教,《法华》,圆教,《法华》、《华严》的精髓就是这部经。所以它是圆中之圆,具备『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一乘是佛果,不是菩萨。这是《甄解》,这几句话可以说把这个经判到一切经里面的第一经。
【印光大师赞要解云。】
因为他引用这一段,我们把这一段特别摘录出来。
【理事各臻其极。】
就是蕅益大师注解《弥陀经》,理事都达到了极处。
【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
这他老人家赞叹的。佛说《阿弥陀经》以来,一切注解,古今一切注解,要算《要解》为第一,要算《要解》为第一。
【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这是把这个注解真是捧到了极处。就是诸佛如来再来做一个注解,也没有办法超过他。
【可见上之判教。】
上面以莲池、蕅益大师这个意思来判教。
【如佛亲判。】
如同佛亲自判的一样。
【疏钞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深意苦心。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於圆教。实不容或疑也。】
《疏钞》是莲池大师作的。莲池大师判本经,他是判《弥陀经》。他给《阿弥陀经》写的注解,他说《弥陀经》是分圆,就是它是圆教所摄的,判为分圆。这个黄老居士在讲义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这说的是事实。莲池大师那个时代,净土宗非常衰微,所以莲池是净土中兴的大德,把净土宗再复兴起来了,是这么样一个大德。那个时候在中国国内禅风非常之盛,学禅的人瞧不起念佛的人,所以他做这个注解要顾及禅宗的反抗的力量,处处要牵就他们,不敢得罪他们,所以不敢说这个经是完全是圆教、是顿教,只能说是部分圆,部分的顿。但是他这个注解里头,引用《华严经》地方特别多,这就是暗中的意思,用《华严》来注解《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华严经》。所以他这个意思暗含在里面,把《弥陀经》的身分提得跟《华严》一样,有这么一番苦心在。这是大智慧,能够在那个时代,用这种善巧方便的方法把净土宗复兴起来,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如果你要是得罪了那批人,那些反抗、障碍的力量非常之大,这是要考虑到的。所以黄老居士在《无量寿经》这段经文里面,他就把《华严经》的十玄门全部引用在此地。《华严》的特色就是十玄,然后引用本经的经文来对照。《华严》的十玄,本经经文句句都有,证明我们这部经跟《华严》没有两样。所以古人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就是这个道理。
【黄念祖居士依疏钞义。】
就是依莲池大师《疏钞》的意思。
【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之相。取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
实实在在具备《华严经》上讲的十玄。
【於是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
《华严》分量多,我们称大本;这个经分量少,称中本,它不称小本,因为还有《阿弥陀经》。本经既然跟《华严》相同,小本《阿弥陀经》也不例外。所以这个小本就是称《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这证明它确确实实是圆教。
【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绝对不是净土宗修净土的人,自己夸耀自己,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这样说法,那就错误了。这是我们非常客观、非常冷静的来观察,得到的结论是这个样子的。
【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华严》讲到真正的究竟,实在是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如果没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就不能算是究竟圆满,可见得它的究竟圆满是在西方极乐世界。
【今本经全显极乐。】
《华严》到最后才讲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经自始至终全部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
【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
这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说本经为《中本华严》,是哪个人讲的?是清朝彭际清居士讲的。就是作《华严念佛三昧论》的彭际清他讲的,这讲的的确是有根据,是很高明的见解。下面第七段「部类差别」。这就是看世尊在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与本经理论、方法、境界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同部。局部相同,而不是整个相同的,那就是同类。哪些是同部?哪些是同类?先讲同部。
【本经与小本弥陀。】
就是《阿弥陀经》。
【是同部经典。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同部』就这个意思。只是在文字上有多寡不相同,就是《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比较起来,内容是一样的。
【小本现有三种。】
就是《阿弥陀经》。
【秦唐二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
秦译的,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念的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唐译的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内容大同小异。
【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
因为罗什大师翻译的,他是意译的,没有照文字翻,他是把意思全部说出来,所以文字非常流畅,就像中国人自己做的文章一样,大家非常喜欢读诵。
【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玄奘译的是直译的,就是按照梵文句句这样译下来的。这译下来的文法有印度梵文文法的存在,有很多倒装句,我们中国人看了不太习惯,所以译的虽然好,比罗什大师译的要详细。
【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夫之二十一字。】
秦译大概是历代抄写漏掉了二十一个字。但是这个在石经里头,就是从前怕经典失传,刻在石头上。这个石碑发现了,这个石碑上的《阿弥陀经》,比我们现在流通的多了二十一个字,所以把二十一个字也补进去了。
【按襄阳石经乃六朝手书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就是这二十一个字。六朝那个时候距离鸠摩罗什大师很近,可见得这个石碑上所刻的不可能有错误,总是后来抄写漏掉,一直到现代,成为一个定本。如果把这二十一个字补进去,那它的文意就足了,就非常的圆满。
【会本依古德意。补入此二十一字。大有益於圣教也。】
对於净土宗的弘扬、修学利益非常之大。这个本子,我们现在《净土五经读本》里面统统都收了。所以这是我们这一代的人善根福德非常之大,古人所看不到的,我们现在经本统统都看到了,这非常非常的希有难逢。这是同部,与本经同部的只有一本,《阿弥陀经》。其余的,像这五经其余三种,都属於同类里面释的,不是同部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