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量寿经玄义 - (第十三集)
无量寿经玄义  (第十三集)  1989/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02-014-0013

  请掀开讲义,第二十五页第五行:

  【盖此法门。乃弥陀住真实慧。从真实之际之所开化显示。故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融具德。超情离见。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故不可思议也。】

  在这一节里面,本经所讲的三种真实我们都看到了。这个地方也有两句,在底下一节里头有「惠众生真实之利」,所以这三种真实是本经的特色。这部经主要就是说这三种真实。『真实之际』,我们前面也曾经讨论过,在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一点,前面有同修没有听到的。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诸法通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切法里面的真相。《华严经》给我们说得很好,这在哲学里面是一个根本问题,对於一切有情众生来说,这个问题特别的重要。佛法讲迷悟,迷的是什么?悟的是什么?就是这个问题。悟了叫佛知佛见,迷了叫邪知邪见。可见知见都有,佛也有知见,众生也有知见,这里头迷悟之分,也就是讲到真实之际。

  《华严》上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是一个东西,所以能现跟所现不二。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心理作用。这心理作用就能够把所现的这个现象改变;纵然改变,它还是真的。我们用个比喻来说,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好像我们有一块黄金,今天我们喜欢要一个手镯,我们就把它做个手镯。黄金就好比是心现的,那个手镯是我们唯心所变的,我们把它变成一个手镯。手镯戴了几天,我们不喜欢了,我们想把它改成几个戒指,那它又变成戒指。那黄金还没有变,它始终不变的,它的形状可以随著你的心在变。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许许多多森罗万象。森罗万象,识变的,相现出来是真心现的,能现的是真心,真心决定现相。有体当然就有现相,有现相当然就有作用,所以从体上讲。从能现上讲,唯心所现,我们讲它不异,没有两样,从所现,从心现的,不异;从识变,我们讲不一,这两个问题不二。这很难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佛法常讲「一切法不一不异」,不异就是一样的,不一就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说它是一样的,又说它是不一样的?就好比那个金一样,你从金上看这个东西是一不异,但你从那个样子看,手镯、戒指各式各样它又不一,道理是这样的,这不一跟不异也是不二。这就是古人拿这个东西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真如本性能现的相是不异的,可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识变的,所以它又不一。虽然不一,实在还是不异,就是讲不异是从性上讲,不一是从相上讲。

  我们再举个比喻,不异我们从金上(黄金上)讲,它是一样的,不一是从款式上来讲,从形状、样子上来讲,它不一,很多的花样。很多的花样统统都是金,所以一个说体,一个说相。体从哪里来的?真心现的。相从哪里来的?识心变的,就是分别执著变的。要是你真正离开了分别执著,万法一如。总而言之,不著相了!相虽然森罗万象,差别很大,不执著了。不执著,这个相就平等,不执著相。好像这个金器一样,我不在乎什么样子,我只要黄金,论论重量看多少,那就不管型式样子,不选择样子,就不著相了。这叫做返妄归真,归是这么个归法的,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有体有相,它一定产生了作用,像我们这个经里讲的「力用」。前面一章讨论过力用,它有力量,它有作用。这个力量作用在本经来说,可以说本经的作用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我们讲到宗用。严格来讲可以用四个字都概括「精、一、中、和」。精纯,精是不杂,一是专一,中是中道,和跟儒家所讲的完全相同,和睦,和平共处。这就是本经所说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精一,它在作用的时候,就是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自自然然显露出来就是中和,所以我们把它归纳这四个字精、一、中、和。这也就是佛知佛见,就是定慧等持,也可以说,它是三学的力用,戒定慧三学的力用。慧就是正见,正知正见就是佛知佛见。这个戒定可以说戒就是中和,定就是精一,我们用精一中和,佛之知见,就把它的作用全部概括了。

  所以一切法一定有融通的可能;换句话说,一切法绝对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所有这些矛盾冲突从哪来的?从情执(妄想执著)上发生的。离开一切妄想执著,整个宇宙一切众生,的确都是和睦相处的,绝对不会有冲突。为什么?一个本性里头变现的,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这个世间纠纷太多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这麻烦大!所以大家都想找一个解决的道理,到哪儿去找?真正道理在佛法里头。儒家有,儒家没有佛法讲的彻底,没有佛法讲的这么清楚。所以这个地方讲到『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远离一切妄想就理事无碍,远离一切执著就事事无碍,道理就在此地。这我们把它找到了,这是佛法之精髓,也是本经的精华。

  如果我们再把这个「力用」深入的去观察,精一不但是定,而且是性定。净土法门所求的一心不乱是性定,真如本性本来具足的大定。像《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中和就是大慈大悲。心中,中是没有偏心,这叫中,没有偏移。和平,这是大慈大悲。精一从果上讲是大涅盘,因上讲是性定,称性的本定。中和因上讲是大慈悲,果上讲就是大菩提。这是菩萨所追求的,大涅盘、大菩提。它显露出来的,就是表现在德相上的是心心平等,我们为什么用两个心?第一个心是真心,第二个心是妄心,真心跟妄心平等的,妄心没有离开真心,真妄不二,所以它是平等的。

  这三句话,如果我们把它配在三宝上来说,就是自性三宝。这不是我们随便说的,经典上、古德的注解上都是这样讲的。前面说无量寿是我们的本觉,念佛是我们的始觉,所以能念之心是始觉,所念的佛号是本觉,始本不二,这叫做究竟觉。由此可知,真实之际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真实之际就是无量寿,这是佛宝;住真实慧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真实之利就是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势至是僧宝,弥陀是佛宝,这三句真实就是法宝。换句话,阿弥陀佛从哪里来的?是从真实之际流出来的,现出来的。观音菩萨从哪来的?是从真实之利变现出来,大势至菩萨就是住真实慧变现出来的。所以这三个真实就是法宝,就是佛法僧三宝。

  这三真实就是我们自性三宝,也是自性全体大用。如果广说,展开来就是十方一切诸佛法藏。一切诸佛法藏绝对不离开这三个真实。不离开三真实,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是「从真实之际之所开化显示」,开化显示就是度化众生。开是开示,化是教化,显是显明,示是指示,这是讲佛对一切众生,佛教给我们什么?佛就是教给我们这三样东西「真实之际,住真实慧,真实之利」,整个归纳起来就这三句话,所以这三种真实。你看黄老居士在注解里特别强调这三种真实。

  把它归纳起来,把它缩小来就是这部《无量寿经》,你就能体会到这《无量寿经》的价值。《无量寿经》一展开是十方一切诸佛的经藏、法藏。一切诸佛法藏把它合起来、归纳起来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我们才知道这个经之不可思议,这个经的好处。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精华,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一切经的精华。所以我们皈依三宝,皈依哪三宝?要皈依这个三宝才对、才没错。佛宝,阿弥陀佛;法宝就是真实之际、住真实慧、真实之利这是法宝;僧宝,观音、势至,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所以这个境界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

  『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愿海是指本经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还是比喻广大。他这个四十八愿是普度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众生,所以这个愿力太大了,广大没有边际。把这些众生度到哪里去?一个个都度他成佛,一乘就是佛乘,比大乘还要深。《法华经》上所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二是大乘、小乘,三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那都是佛的方便说,真正的佛法就是一乘法;换句话说,阿弥陀佛这部经典,这个方法是直接叫凡夫成佛的,所以是一乘愿海,直接叫凡夫成佛,它不是二乘,不是三乘。六字洪名,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本宗修行的秘诀。

  『圆融具德』。如果我们对於这三种真实不能透彻的了解认识,圆融具德我们很难体会。明白这三种真实,我们才能够体会到这一句阿弥陀佛,四个字也好,六个字也好,确实是具足万德,这句佛号不可思议。『超情离见』,情是情识,见是见解,超越九法界众生。这个九法界众生就是从六道,包括等觉菩萨在内,超过了他们的见解,超过他们的意识,所以就不可思议!

  『举体是事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境界在一切经里面,只有《华严经》独有。佛在其他经上没有说过,只有在《华严经》上说得很多。这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没有障碍?所以我们也是从《华严经》里面读到的,佛给我们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就想,如果我们断妄想,理事无碍,断执著就事事无碍。我是从这个地方体会过来的。你有妄想,决定理与事就有碍;你有执著,事事就有碍。所以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他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所以他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今天日子过得这么苦,就是有妄想、有执著。

  但是要知道,妄想执著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如本性里头,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无明变现出来的,无明就是迷。如果真正能够离开妄想执著,那就是一真法界,就不叫做十法界,十法界就变成一真。可见得十法界里头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十法界就合而为一的,成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没有十法界?有。相上有,理上没有;事上有,作用上没有。所以佛与大菩萨到地狱度化众生,他住哪里?他还是住他的一真法界。佛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应化成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他住什么法界?他还是住一真法界。我们跟他两个虽然是平肩坐到的,我们住在十法界的人法界,他老人家肩膀虽然碰肩膀,他住的是一真法界。这没法子的,所以他永远不退转。如果说到人道来度这个众生,现的人身,他就变成人法界,他从一真法界掉下来了,退转了,没这个道理,决定不退转的。

  为什么他住一真法界?就是他因为没有妄想、没执著,就这么回事情。他没有妄想、没有执著,他看一切法界是平等的。我们因为有妄想、有执著,看一切法不平等。也就是我们的心不平等,人家的心是平等的。我们的心不清净,他的心清净的。所以绝对不是十法界以外有个一真法界,你这样想法就错了,那叫妄想,这就是妄想执著。所以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同时存在的,不但同时,同处存在的。一个真如本性变现的!怎么会有差别?所以变现的相是一样的。为什么一真法界里头还有这些差别相?差别相是那些没有觉悟的众生,他在那里妄想分别执著变现的。诸位要懂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现相是有。

  所以佛法里面讲清净,清净从哪里求?从自己心地求。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外面境界就清净。平等也是从内心求。我心平了,外面境界就平等。心不平等,要想在外面境界求平等,这是万万做不到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一真法界,故不可思议』,是我们思想达不到的,我们连议论也说不出来。这个东西要自己细心去体会。

  【行人若能於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

  『行人』是修行人,也就是学佛的人。『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就是指这部《无量寿经》,也就是指持名念佛的法门。的的确确它是「无上甚深微妙之法」。

  【能稍生信解。】

  这不要说是多,稍稍能够相信、能够理解,不是讲你信得很深,你解得很多,不是的!稍稍有一点信解。

  【其人必是上根。】

  一定是上根。不是上根,稍稍相信都不可能,他没有法子接受。这是真正上根。

  【如来从真实慧中。开演此法门者。欲惠众生真实之利也。】

  这个『如来』,从狭义上来讲就是阿弥陀如来,他从真实慧中开演出西方净土;如果从广义上说,这个如来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为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一切众生求生净土。所以此地这个「如来」,有两个意思在里面,我们中国人讲双关语,不是一个单纯的意思。『开演』这个法门,才能真正惠施众生真实之利。这个利益是最真实的,叫你究竟圆满的明心见性,叫你在一生当中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没有比这个更真实的!

  【故此法门必方便究竟。】

  这就说明为什么这个法门这么容易修。如果不是很容易,修起来很难、很繁杂;换句话说,必然有很多人没法子修,佛就不能算是真正慈悲,不能普度一切众生。为了要普度一切众生,要迁就那钝根的,那你这个方法一定容易、一定简单。人人都能修,人人都很容易修得成,这才叫做方便法门。才真正显示出佛度生的大慈悲,也显示出如来真正的智慧德能。

  我们从前学佛的时候,对於如来这个智慧,我们都会怀疑。现在实在讲,还有很多老和尚,很有名气的老和尚,对佛的智慧德能都怀疑。这经上常讲如来是万德万能,他说哪里,这赞叹的话,佛也有不能。佛也有不能,我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的错觉,佛没有不能的,佛的的确确是万德万能。我们就得问,这个人造了阿鼻地狱罪,马上堕阿鼻地狱,佛能不能叫他立刻成佛?如果佛说能立刻叫他成佛,那佛我们承认他万德万能,佛如果不能叫这个堕地狱的众生马上成佛,佛的德能有限。我们读了这个经之后才恍然大悟,佛确实有能力叫阿鼻地狱众生立刻成佛。这十八大愿,十念必生的弘愿。现在我们明了不是佛没有能力,是众生肯不肯接受、肯不肯相信。你要怀疑佛的智慧,怀疑佛的德能,那当然不行。怀疑,还肯念佛,还愿意求往生,经上讲「生边地疑城」。你看看这样的人佛都还接引他,不过在那个地方多待五百岁而已,真是慈悲到了极处,一切经里头找不到!

  所以说这个法门一定是、必定是方便究竟,方便不究竟不行,究竟不方便也不行,一定要既方便又究竟。既方便又究竟,给诸位说找遍《大藏经》就这两种—《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就这两种既方便又究竟。像《十六观经》,《十六观经》究竟是究竟,不方便,因为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不容易成就,那个不方便,没有这个方便。像《华严》、《法华》、《楞严》,像《解深密经》、《般若经》都究竟,但是修起来不方便。像《阿含经》里面有很多很方便的,不究竟,只能修到人天果报。所以既方便又究竟,这两个条件都符合,不容易,太不容易。究竟是成佛了,成圆教的佛,不是普通佛;换句话说,一切根性没有一个不包括在其中的,

  【普令现在当来一切凡愚浊恶众生。悉登彼岸。】

  这真正是不得了,他的对象现在是的、将来是的,一切『凡夫愚人』、浊世造十恶的这些众生都能够同登彼岸,都能够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样的好事,我想我们从来都没听说过,到哪里去找?所以这一生当中,能遇到这个法门实在是大因缘,绝对不是普通因缘,你在一生当中能够遇得到的。《弥陀经》里面所讲的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三个条件同时具足,这很难。有的时候,我们有善根没有福德,有福德没有因缘。可以说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就是这三桩事情,都没有能够在同一个时候找到。如果同一个时候得到了,那你决定已经成佛;不成佛,你在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绝对不会在这里六道轮回。这一生当中真正难得,三桩事情一下碰到了。如果我们真正相信,真正发愿,依教奉行,修学这个法门,决定成功!

  【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愿。】

  『十八愿』就是十念必生。

  【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

  这实在讲许多教下的大德,因为经是佛说的,他不敢反对,但是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认为这个经上讲,一般经上都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要无量劫,哪有说十念就成功的?这么便宜的事情他不能相信。我们自己要记住,绝对不能因为这些名气很大的大德不相信,我们也怀疑,我们也不敢相信,那就大错特错。他学问深、见识广、德望高、名气大,那是另外一回事情。如果这个意思会不过来,你就想想谛闲法师那个不认识字的徒弟,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的。你想想这桩事情,他往生还站了三天,等老法师替他办后事,人死了还站三天。这个人一生没有听过经,没有读过经,不认识字,就是师父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叫他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去歇会,歇好了再念,他就老老实实依教奉行,三年成功。我们想想这个事情。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赞叹!说他的成就来讲,天下讲经说法的这些大德,「天下」是指我们中国,名山大庙的方丈住持比不上!

  所以我们不要被那些名气大、学问深、见识广被这些人给唬住了,那就错了。对这些人我们很恭敬,不管他对我们净土法门怎么批评,我们也不要跟他辩驳。用不著跟他辩驳,他怎么说我们就阿弥陀佛,他说净土不行,不究竟。我说「阿弥陀佛」,不管他怎么说,我们就是一句话答覆他,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好了。我们这句阿弥陀佛自行化他,我自己念念不忘,我一句佛号念出来,他听进去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我还度了他!要晓得这个意思。决定不跟人反驳,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说我迷信也好,说我愚痴也好,不管他,我们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我们自己心里清楚、明白,我们前途一片光明。所以不要被这些人唬住,这很重要。『十念必生』这是究竟方便到了极处,的确一切经里头没有的,唯独《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有这个。

  【实由於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

  这句话说得很难得,是真正的把这个事实真相说出来。这也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发愿,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发愿。他也发愿成佛,而且超过诸佛。凭什么超过?就凭这个究竟方便超过了。因为一切诸佛没有这种究竟方便,唯独弥陀如来有。

  【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

  刚才说过『定慧』是自性的全体大用,只有弥陀如来把这个自性全体大用发挥到了极处,可以说一丝毫的缺陷都没有。真正像月亮它是满月,没有一丝毫欠缺。其他诸佛如来在理上讲是平等的;可是在行愿上来讲,没有一尊的如来能够有这样的方便,帮助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证无上菩提。这是我们查遍《大藏经》上没有过的。

  【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视之。而轻此法门乎。】

  这是真的,许多人就是因为这个法门好像太容易、太简单了,没看在眼里,没瞧得起,这是给我们当头的棒喝。这个现象自古以来就很普遍,现在更普遍,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的,就是万不可在这一生错过。这一生如果错过了,将来当然还会遇到,但是要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遇得到?相当不容易,这是真正给我们的忠告。我们自己真正是一个佛弟子,真正依教奉行,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至诚恭敬。无论别人怎么样批判我们,我们要能够容受,不必计较。我们对别人赞叹,谨守自己所修的这个法门,绝不改变,这才能成功!这是我们自己一生成功的保证。末后这一条:

  【疏钞云。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

  前面这一句是个纲领,只要你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你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面这举个例子说,『或高或下』是讲我们程度,有程度高的、有程度下的。『或圣或凡』,这讲九界众生。菩萨、声闻、缘觉,这是圣人,六道是凡夫。

  【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

  『赞』是赞叹这个法门,『毁』是毁谤。

  【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

  莲池大师这段开示,我们听了之后,这个心就定了。我们不要看到有很多人相信这个法门的,我们很喜欢;怀疑不相信的,我们就起烦恼,没有必要。赞叹这个法门的,我们欢喜;毁谤的、侮辱这个法门,我们就受不了了,这也错了。要知道,他怀疑、毁谤,比那个没有怀疑、不毁谤的人要好,为什么?他不怀疑、不毁谤,他没接触这个法门,他不知道!这个人就真正可怜,阿弥陀佛的种子都没有。他怀疑毁谤,他心里有阿弥陀佛,他有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得他那个阿赖耶识里头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种子。我们知道,这个种子他现在烦恼重不能起现行。将来多生多劫之后,『多劫多生,俱蒙解脱』,将来他的业障慢慢消除,善根增长了,他还是凭这个种子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有什么不好?

  所以这个种子要普遍去种。我们构想当中,在报纸上刊登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印阿弥陀佛的佛像,不要怕人丢字纸篓,没有关系。丢字纸篓,他也看了一下,他也会看一下。他看一下,他这个种子已经种到阿赖耶识里头去了,我们的目标达到了。所以不要顾忌这些,顾忌这些的话,多少人在这一生当中没有机会看到,这个种子都不能得到,这很可惜。所以让他糟蹋不怕,他阿赖耶识里的种子种下去了,我们为这些人下种子。

  问:师父,但是外国人他字看不懂。

  答:拼音,我们用英文的东西拼,可以的。

  问:看中文的话种子种下去。

  答:看英文也是一样,「阿弥陀佛」,外国人知道。外国人,我们给他用,最好能用一个佛像,阿弥陀佛的佛像,上面用英文拼的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都可以。我们以前做汽车贴纸后面有音译的,贴个佛像,他的印象就更深,要这样做法。

  问:那个佛像要像西方人

  答:那都不必要,现在通讯旅游很发达,对、对。我们东方人的佛像,他们也看得很多,到东方去旅游的人,观光的非常多,这可以。

  所以这段开示非常非常之好。

  【至於当世。何人当机。】

  『当世』就是我们现前,我们现在世。什么样的人是这个法门最适合的,最适合修学的这个人。

  【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

  这都不须论,他这个『不论』两个字是一直贯下来的,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富贵贫贱』,不论『上智下愚』,一直贯下来的;换句话说,这些都不要紧。

  【只要於此法门。能生实信。】

  你能够真正相信,『能生实信』。

  【因信发愿。】

  你相信,自然他就发愿,愿见阿弥陀佛,愿生西方净土。这个愿是从真实信心里面生出来的。

  【从愿起行。】

  这个『起行』就是一向专念,就要学谛闲老法师教人的,这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我们有工作的时候,工作来了认真工作,工作放下了,佛号就提起来,这就叫专念。能够时时刻刻把这句佛号提起来:

  【如是之人。正是当机。】

  这章是讨论这个法门当机的。莲池大师这段话可以说,说得非常的具体、非常的明确。我们读了之后,一切疑虑都没有了,晓得我们自己正是这个法门当机者。玄义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前面这五章,后面的五章就简单得多。因为前面五章有许多是理论的存在,后面多半都从事相上说,那就很容易了解。我们看第六「藏教所摄」。这段要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部经典在整个《大藏经》里面,它的分类应该分属於哪一类的,是这个意思。如学校教学也就是分科,这个课程应该把它分在第几年,第几个年度来教学,就有这个课程标准的味道在里面,就是这个意思。

  【凡体究经典。】

  『体』是体会,『究』是研究,或者我们讲参究,对於佛的经典。

  【宜先知此经属於何藏。】

  应该要先要了解,就是在三藏里面,它属於哪一藏,这就是它是哪一类的。

  【说在何时。】

  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说的。

  【判属何教。】

  这个『教』就是教学的仪式,教学的方法,这都是教。

  【知此。则有助於理解全经。】

  对於这个经典的理解有帮助。

  【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

  佛经到中国来才分类的。印度虽然有经律论,但是并没有把它整理归类。这是佛经到中国之后,到宋朝的时候,才有人发心把整个佛经搜集起来,把它整理分类,这才成为《大藏经》。所以称为三藏经典,经藏、律藏、论藏,宋朝时候。到明朝末年,我们中国人把自己自古以来的典籍,仿照佛经的方法分类编辑,《永乐大典》,分类编辑,编成丛书。到清朝的时候就分得更明显,雍正、乾隆的时候,编成了《四库全书》,库跟藏是一个意思,藏就是库藏。我们讲书库,藏书,就是这个意思。

  讲到「藏」,在佛法有两种,一种是三藏,就是把它分成三类。实际上现在一共有四类,现在除了经律论,第四叫杂藏,大概都是后人的著作,后人的著作不属於经律论的,收到这里面,有关於佛教的文献,这些文字收在这一类。像现在一般的佛学概论,佛教史之类的,佛教研究法之类,大概都属於杂藏,归到杂藏,这一类。

  第一类就是经藏,契经,第二类是律藏,第三类是论藏。经律论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有,论里面又分为宗经论、释经论两大类。这附带跟诸位说明一下。宗经论这两种论都是解释经的,或者是解释戒律的,宗经就是根据经典的意义来发挥、来说明,并不是按照经文一句一句的来注解,不是这样说的。像《瑜伽师地论》,广泛讨论一切佛法,它不是根据某一部经典,不是某一部经的注解,像《大乘起信论》,这都是属於宗经论。我们净土里面像《往生论》也是宗经论,因为它不是解释一部经的,它是根据净土三经意思写的,不是一部经的注解,像这样的论就是属於宗经论。像黄念祖居士最近给我们讲的《华严念佛三昧论》都是属於宗经论,它不是解释《华严经》的,是把《华严经》里面念佛的意义特别提出来给我们介绍,所以这些的论都叫做宗经论。

  释经论就是经的注解,像佛门里面的《大智度论》。《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经》的注解。菩萨注解佛经,这个注解称为论。这一类的注经的按照经的经文,一段一段,一句一句来解释,所以这叫解释经的,释经论。后人对於佛经的注解不用论。用注、用疏、用演义,用这些名称。像清凉注解《华严经》,他用疏钞,《华严经疏钞》用这个名字,实际上他那个是属於释经论。像李长者注的《华严经》,它就叫《论》。

  论跟注疏有什么差别?给诸位说有差别,佛家这个论相当儒家讲的传一样。我们读五经,五经里面有《左传》,十三经里面有《左传》、有《谷梁传》、有《公羊传》有三传。那个传什么?传是注解。儒家后人也不敢用传,都用注、用解、用疏都用这些名词。凡是这个注解,用论这个字,这个意思就是说我所注的跟佛讲的意思是一样的,决定没有错,后人只要照这个解释就行了,我讲的这个东西决定不能更改,注的跟佛的意思一样。用疏钞就客气一点,我所注的可能还有不到的地方,请你们大家可以给我修改、指导,有这个意思、这个意味在。如果用论,这个语气就非常肯定,跟儒家用传,用传这个注解,就是孔老夫子的意思,后人不能更改的。所以后来的人是愈来愈谦虚、愈来愈客气,不用传。

  实在讲的这是像蕅益大师注的《弥陀经》应该就是《弥陀经论》,他用《要解》,用解这都是谦虚、都是客气。像莲池大师作的《弥陀经疏钞》,实在也是论,这是个人谦虚不用这个字,用疏。疏是疏通,钞就是钞略,用这种非常谦虚、客气的话,实际上都是属於释经论。这是常识,我们应当要晓得。第二种就是:

  【二藏。】

  这都是佛经里面的,『二藏』就是把经典分成两大类,也就是我们一般所习惯称的大乘、小乘。声闻藏、菩萨藏。声闻藏就是小乘法,菩萨藏是大乘法,把它分成两大类。

  【本经广演大乘。】

  《无量寿经》是广说大乘的教义。

  【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净佛国土。依正庄严。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

  这个『道』就含著两个意思,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方法。普度一切众生的理论与方法。

  【故为菩萨藏摄。】

  所以他这几句话就是把《弥陀经》全经的内容给我们说出来,这经里说的什么?这个经说的是大乘,是讲信愿往生的因果,讲西方极乐世界的概况,依正庄严;说阿弥陀佛的弘愿,普度众生的理论跟方法。简简单单的这部经所说的都介绍出来了,所以在二藏它是属於『菩萨藏摄』,在三藏里面它属於经藏,这是属於经。

  经律论三藏简单的说,经多半讲定学,讲定讲得多,律是讲戒讲得多,论是讲慧讲得多,就是讨论的文字讲得多。实在讲佛当年讲经很少是专讲一个问题的,很少。一般佛的开示大概戒定慧三学统统都讲,像我们这个经上也是如此,戒定慧三学统统都讲到。但是定学讲得多,所以分类就把它分到经藏。如果严格的来分就没法子分,就是看它偏重在哪里,讲哪一类的文字比较多,分量比较重再归入哪一类,是这么个分法的。第二个问题就讨论这部经佛在什么时候说的。佛说法一共四十九年,古德将它分判为五个时期。

  【说时有五。】

  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

  【华严时。】

  这是释迦牟尼佛刚刚成佛,一成佛:

  【最初三七日中。】

  他老人家在菩提树下入定,《华严经》是定中说的。所以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树下打坐,哪里晓得他在那里讲《华严经》。所以这是凡夫没有办法入他这个境界的,凡夫、二乘都没分的。《华严经》当机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才有能力参加释迦牟尼佛定中的法会。所以现在有一些学者称为「华严非佛说」,不是佛说的;还有说龙树菩萨传出来的,说龙树菩萨伪造的,龙树菩萨造的,不承认是佛说的,这我们要晓得。因为现在人他都论迹象,迹象上的确看不到佛什么时候说过《华严经》,《华严经》真的世间人不晓得,一直到龙树菩萨,到见了大龙菩萨之后,在龙宫里面看到《华严经》这才带出来的,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三七日中』所讲的。

  《华严》,我们用个比喻来说。好像一个做生意卖珠宝,这第一天开张,把他所有家里的货统统陈列出来,《华严经》就好比这个意思,全部陈列出来,非常之美观、壮观。结果看看这些来的人,来的人不识货,不识货怎么办?把那个好的收起来,不识货,把最差的摆出来,为什么?价廉物美,大家很喜欢。好的东西看的不起眼,价钱那么高,没人要,没人要赶紧收起来。所以《华严》是开张的头一天,统统摆出来了,全是如来境界。这不契机,没有人认识,不识货。

  佛到这个世间来是主要度凡夫,这怎么办?开始讲《阿含》,这就好像办学,《阿含》就好像办小学。阿含十二年,讲人天小乘,如何保住人身,如何生天,如何出离三界证阿罗汉果。阿罗汉、辟支佛都属於这个时期,所以小乘教。这个时期的教,现在流传在南洋,像泰国、锡兰都是小乘法。所以小乘最高只讲到阿罗汉,没有成菩萨的、没有成佛的。我们今天到泰国去参观,泰国的寺庙佛像很多,统统是释迦牟尼佛的像。你看那个寺庙供养几百尊佛像,几千尊佛像统统是释迦牟尼佛的像,他不承认有第二尊佛。这就是他们小乘人很执著,分别执著很重。第三时就是:

  【方等时。次八年说。广演四教。均被众机。】

  这就是大乘,大乘的开始。『方』是方便,『等』是平等。所以这个时候,天台家所判的教是藏通别圆,这是统统都说了。不像前面十二年专讲藏教(小乘的三藏教)不讲大乘。有这十二年的基础打下去,佛看到弟子当中可以接受大乘佛法,於是乎这才开始讲大乘法,这是八年。

  【第四时讲般若。】

  『般若』是二十二年,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一共是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般若占了二十二年,你才晓得佛的教法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般若。由方等引导你到般若,所以说般若是佛母,不学《般若》不能成就。最后就是法华。

  【法华涅盘时。后八年说法华。一日一夜说涅盘。】

  释迦牟尼佛在入灭之前,先到忉利天度他的母亲,为他母亲说法。说完之后,这从忉利天下来,示现入般涅盘。就在从忉利天下来的时候讲《大涅盘经》,讲了一天一夜他就入灭了。这是五个时期。五个时期,阿含好比小学,方等好比是中学,般若好比是大学,法华就好比是研究所,慢慢、慢慢的把学生程度往上提升。

  【说此法时。在第三方等时。】

  我们要问《弥陀经》跟《无量寿经》佛是在什么时候说的?这是在『方等时』说的。换句话说,佛一开始说大乘法就说这个经典。可是前面我们曾经讨论到,这部经是佛多次宣说。不像其他的经典释迦牟尼佛一生只说了一遍,这个经是说过很多遍。

  【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於一时。】

  实在讲佛劝人念佛,这五时都有。你看华严时最后的时候,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法华,《法华经》第二十三品「药王菩萨本事品」里面,也是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彻始彻终。『多次宣说』,这是在经上能够找得到证据的,确实是多次宣说。由此可知,佛对於这个经典的重视,这部经典的重要,从这个地方可以能看得出来。我们今天就说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