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玄义 (第八集) 1989/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02-014-0008
请掀开讲义第十二页第四行,就是第三大段「一经宗趣」。这就是说明本经就是《无量寿经》的宗旨归趣。第一条就是把这宗趣的定义给我们标识出来。
【宗谓宗旨。又修行之要径也。趣者。趣向。归趣也。体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
这可以说很简单的把「宗趣」这两个字的意义说得很明白、很清楚。前面是讨论本经的体性,体性明了之后,一定要知道这部经的宗趣,就是修行的方法。前面是理论的依据,有了理论的依据,我们应该要怎样做法。
『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里面包括思想,所谓是身、语、意三业的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从前面这几次我们在一块研究的,要是以本经教义为标准,可以说我们身语意三业的行为就有很多很多的错误,要依照佛在经上讲的理论,一桩一桩的修正过来。完全没有缺点,这个人就是佛;还有一些缺点,缺点不太多,这叫菩萨;如果缺点很多很多,那这叫凡夫。佛、菩萨、凡夫可以这样子来区别。佛是我们世间法常讲「完人」,一丝毫缺点都没有,这是完人。
这「修行」两个字我们把它认识清楚,因此这个修行绝对不是在形式上。真正的修行是在起心动念。我们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面六种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接触外境,我们心动了,这心动就错了,为什么?前面我们念过「觉心不动」,动了是什么?动了是迷,迷才会动!觉心不动。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纲领。只要我们自己动了心,自己就要知道我又迷了,我又错了。怎么办?赶快把它修正过来,用什么方法修正?本经教给我们的方法很好,「阿弥陀佛」。就是第一个念头动了,动了心,第二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把你动的那个心伏住,又恢复到平静。
尤其这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前面跟我们说过,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理体,就是真如实相。如果依照天亲菩萨《往生论》里面所说的,那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句名号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一般人念佛不晓得念佛号的好处,不知道这个意义,虽不知道,他要是认真去念也有功德。他心念到相当清净的时候,这个境界自然现前,所以他一定是有成就的。这个宗旨就是修行的原则,修行的纲要。
『趣』是『趣向』。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修的结果是什么,『归趣』就是结果。底下再给我们解释体,前面这一章。本经的体性是讲理,讲理论。『宗』这是讲行,讲修行。『是故依经宗旨』。依照这部经典所指示我们的宗旨,也就是我们依照这个法门修行最高的指导纲领,或者说指导的原则,这就是宗旨。下面这三句话说得很好。『明其所为』。明是明了。所为就是所作,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识其所求』。识是认识,也是明了的意思,知道我求的是什么。『究其所至』。究还是明了。这是中国文字之美,三个字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意思是相同的,如果用三个相同的字,在文字上就不好看。所以三个不同的字,意思是一样的。究其所至是目的,我知道我现在是在修什么,我晓得我的愿望是什么(求就是愿望),我也知道我将来达到目的是什么,统统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趣。他把宗跟趣解释得很清楚。底下这一条就把本经的宗趣、纲领指出来,然后再加以解释,再说明。
【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
这就是修行的方法。
【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这就是我们所求,我们的归宿,我们想要达到的。这个宗与趣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下面就分开来解释,先说宗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第三「明宗」。
【经云。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
这是在本经上,经文明白的告诉我们,上辈、中辈、下辈,其他的因缘不相同,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句经文是三辈统统都有。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这个经文上这样说的,可以说已经是我们很好的依据。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面,也是明白的这样告诉我们,那我们就根本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了。
【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
四十八愿这十八愿、十九愿是大愿的中心,最重要就是这两愿。
【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
『本愿』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的中心,四十八愿的精髓就是这个两愿。
【全部大经之宗要。】
这个『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整个这部《无量寿经》的宗旨、精要就是在这两句话。
【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
我们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就必定要修学。这个『必』是非常肯定的语气,一定要这样修法,不能够不修的。下面这句是『方便度生之慈航』。前面这句是讲我们自性,后头一句是讲我们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也要用这个法门来帮助其他的人。
【本经所崇。全在於此。】
『崇』是崇尚,推崇,就在这两句经文。
【修行要径。唯斯捷要。】
『捷』是快捷。『要』也就是最重要的。
【故为本经之宗。】
所以修行的方法在这个经里面,可以说讲得很明白、很清楚。现在这个问题就是发菩提心,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要怎么个发法?这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修净土的纲领就抓不到。底下这段都是《往生论》上的话:
【发心有二义。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这三种我们要离开,要能够远离,你的菩提心,发菩提心才没有障碍。第一个:
【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一切众生菩提心所以发不出来,他第一个障碍就是这个障碍。为什么?他贪图『自身』,贪图名闻利养,这是菩提心的第一大障碍!换句话说,这就是迷,这就不是觉悟。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菩提翻作觉,菩提心就是觉心。前面我们读过觉心不动,《圆觉经》上说的,心动了就不觉。你看起一念贪著,这个心就动了,就不觉了,就迷了,菩提心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文章我们看起来很容易,念过去好像很容易懂,自己想想很不容易做到。不但对於世间一切法不动,心不动,出世间法心也不能动。你心动,动就是不觉。譬如说我们今天,这在佛门里很普遍的现象,这是诸位自己一定要知道,我们自己修学这个法门,我们很欢喜、很高兴,看到别人修跟我们法门不一样的,我们心里看到就有点不舒服,甚至於不以为然,这是你心动了,心动就是不觉,菩提心没有了,我们用什么心在念佛?用迷惑颠倒的心在念佛,不是用觉心。
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你能够与这三心相应,这是菩提心,这才对。不是说邪正是非不分,邪正是非是要分、是要清楚,但是决不能动心。不能看到正法我就欢喜,邪法我就讨厌,这不可以。这个欢喜心、讨厌的心都是烦恼。欢喜贪心,讨厌是瞋恚心,都动了烦恼。如何在一切邪法、正法、顺境、逆境里面修清净心,平等心,就在这个境界里头完全不动心,完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众生修正法,好,修邪法也好。要这样才行!为什么说修邪法也好?他缘如此!换句话说,他业障。那个业障不消除怎么办?菩萨大慈大悲不像我们动感情,我们比不上菩萨,我们在境界里动感情;菩萨在境界里不动感情。无论是邪正,无论是善恶,他都心境平等,没有一法不平等,为什么?前面理上讲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正法是个相,实实在在没有高下,法门真的是平等,没有高下。真如本性里面,我们前讲的理体里头,不但没有善恶,没有邪正,连迷悟都没有。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多干脆,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是什么?觉。觉心不动!不动当然就是一法,一动心就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你说有迷、有觉,迷与觉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你说有邪、有正,邪正是二法,二法也不是佛法。所以他在现在的光孝寺,就是六祖剃度的地方,他在那里遇到印宗。那个风吹幡,风动幡动。那个风幡堂已经没有了,那个堂不在了,但是那个旗杆还在,挂那个旗杆的还在。我到那里去看有两只旗杆,那个堂那边现在都是瓦堆。
印宗就问六祖,知道他从黄梅来的,是五祖的传法弟子,就向他请教,五祖平常跟大家说法有没有讲禅定解脱?这是禅宗里头很重要的。六祖回答,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回答他这两句话,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处处点醒印宗法师会归自性,只要能守住这个清净心,就是真正的佛法,真实的佛法。所以我们念佛人念到真正如法,不管什么境界现前,「阿弥陀佛」,统统归到这个。正法阿弥陀佛,邪法阿弥陀佛,没有一法不归到阿弥陀佛来的。阿弥陀佛是个大冶炉,所有一切法统统归到这儿来,平等归一了。他一切法统统会归自性,心决定不随外境所转,我们自己才真正得受用,这个受用叫称性。经上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怎么相应?这就相应,这就是觉,这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没错,就是这个。说真实智慧在哪里?就是这个。『不求自乐』。自己得到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是清净心。清净心是真乐,决不是求外面的荣华富贵,名闻利养,不是求这个。所以『远离我心贪著』。不但於世间法不贪,於佛法也不贪著。
《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我们修行人的好榜样。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五十三位菩萨都是法身大士。五十三个里面五个出家,其余有四十八位是在家的。你看在家多,出家少。这些人里面男女老少统统都有,而且是各行各业,他们所修学的是各种不同的法门,里面还有外道的,我们今天讲邪教,外道的。代表外道的有好几个,像胜热婆罗门、伐苏蜜多女、甘露火王、遍行外道,有好几个,在菩萨眼光当中一律平等,那是什么?真正是一个好榜样,做出来给我们看,没有一个人心不清净,他表的那个相—外道。外道,他心也清净,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他修学他自己这个法门,他绝不毁谤其他的法门。在那里我们看到外道,他不谤正法,修正法的人也不谤外道,他们可以和平共存,所以真正能够导致天下太平,互相尊重。这了不起,这真正叫有道!这是第一条,我们应当要知道。
学佛的人眼光要远大,这一生的辛苦、勤苦是很短的时间。佛在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就是一生勤苦也不过是须臾间尔!将来我们所得到的幸福真正是永恒的,所以这一生的勤苦值得。第二:
【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前面一条纯粹是对自己说的,人都有贪心,这一条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对自己来讲要做到无贪,对一切大众来说要慈悲。慈悲心很难发,这是个障碍。『无安众生心』。也就是不肯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身心安稳。自己不愿意做,这个心要远离。所以菩萨在在处处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身心安稳,这就是『拔一切众生苦』。第三:
【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大经上佛告诉我们,菩萨要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现在一个人,他虽然是个很好的人,如果这个众生对他礼貌欠周或者供养太少,他就不愿意教,他就要走了,这个现象我们见过。甚至於还有出家的法师,在外面讲经先谈好价钱,我在这里讲一部经,你要对我有多少供养,这个事情是真有不是假的。供养少了,他就不讲,他不愿意来;甚至於供养少了,他心里不高兴,讲经也打折扣,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就这么过去。这诸位要知道,他佛法再通达,经教再熟悉,所谓是讲得天花乱坠,他的贪瞋痴慢没有断,烦恼没断;换句话说,他的菩提心发不起来。菩提心真正要是发出来,不但那个众生没有供养,对你没有礼貌,你反而去恭敬他,反而去供养他,请他来听佛法;不但我要法布施,我还要财布施。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菩萨发心确实是如此,这是人之所难。
天亲菩萨告诉我们,这种心要远离。这是不必要人家恭敬供养。当然这是对於什么?对於初学佛法的人,不知道佛法的好处,不晓得恭敬,不晓得供养。如果是懂得佛法的人,久学之人,那如果人家对你不恭敬、不供养;换句话说,他根本就不欢迎你来,那可以不要来,可以不必来。但是如果对一个初学的,他们完全不知道佛法,这决定不能见怪,不可以,我们要倒过头来供养他。所以这里头有事有理,我们都要搞得清楚。这是方便门,要真正能够怜悯一切众生。
【次须知三种顺菩提门。】
前面这三种是障碍菩提心的,叫我们要远离;后面这三种是顺菩提门的,我们要培养。实在讲这三种就是前面三种反过来就是了,你能够远离就是的。所以第一个是无染清净心,第二个是安清净心,第三个是乐清净心。这三种都用清净,你才晓得清净心是多么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修什么?在现前上来讲就是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心清净了没有不往生的,谁也拦不住,为什么?他感应道交,他自自然然感应。第一:
【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
可见得就是前面的第一条反过来,一个修道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他心都是清净的,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不染著。《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这个意思,於一切法不染著。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决定『不为自身求安乐』。所以自身是随遇而安,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自在、都欢喜。第二个是:
【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拔一切众生苦』。诸位要晓得,自己本身是一个众生,要先从拔自身苦做起,自己这个苦拔掉了,一切众生的苦你才晓得怎样能够拔除。自身的苦不能拔除,你去帮助众生,往往是叫那个众生苦上再加苦,不但没有帮助他拔苦,反而加了苦。这是『安清净心』。第三种:
【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生彼国土故。】
这就是首先自己要发坚定的愿心,愿生西方净土,先要自己愿意去,然后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哪些人?我们一般讲的缘分,要帮那个有缘之人。有缘人里面还要帮助缘熟之人,他的缘熟了。缘熟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听了这个经,听了这个法门决定信受;换句话说,他这一生一定往生,这是缘熟的。有缘,缘没熟,这就是修其他一切大乘佛法的人,这是与佛有缘,与佛没有缘他怎么学佛?他不是学的这个方法,他学的另外的方法,这是有缘人,我们要帮助他。像黄念祖老居士,劝一切学密的人,劝他念《无量寿经》,念《弥陀经要解》,念《普贤菩萨行愿品》,劝他念这三种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帮助有缘之人。
告诉他这个,他愿不愿意接受,那是他的事情,他要愿意接受,来发心兼修,他也很可能往生。善导大师说:杂修之人,一万人当中也差不多有四、五个可以往生。看看他是不是那一万人当中的四、五个。如果他不肯修学这个法门,也给他阿赖耶识里头种了种子,种了善根,这个善根总有一天会成熟,为什么?他与佛有缘,与阿弥陀佛有缘。这是给这些有缘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这是乐事,清净心里面帮助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最快乐无比。为什么?这是一切诸佛菩萨度生的本愿,我跟佛同心,我跟佛同愿,我跟佛同行,怎么不快乐?当然快乐!
第三种没缘的、没有善根的。没有缘的,要不要帮助?要帮助,怎么帮助法?用种种善巧方便使他眼睛看到阿弥陀佛,耳朵听到阿弥陀佛,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给他种上种子。这是对於没有缘的,没有缘的给他下种子;有缘的接引他,诱导他;根熟的直接帮他往生,这才符合普度一切众生。
像这种方法,我们净宗学会应该要开始做。怎么做法?在报纸上登广告。我们那一天讲经那个广告,那么大的一块多少钱?一百多块,登一天?登三天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一个月登一次,一个月登三天,登什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大字,多少人看报纸一看到,他阿赖耶识里头就种下去了,这个种子就种下去了。或者是《无量寿经》里面经文,那很容易懂的,我们现前马上用得到的,摘录几句登在下面。上面南无阿弥陀佛,大字,底下《无量寿经》的经文或者是祖师的语录,节一点点刊上去。一个月一次,一次可以登三天,我们就让它登三天,一个月一次;以后钱多了一个月就两次,我们半个月一次;将来财力再雄厚,我们一个礼拜登一次,这样会度很多很多的人。将来再有方法,能够把这个翻成英文,登在英文报纸上去,可以度一些外国人,让外国人阿赖耶识里也种下这个种子。现在登的是中文报纸,对象是中国人,能够看得懂中文的;希望将来扩大能够在美国最畅销的大报纸,我们买它的广告。这个效果非常非常之大,真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
过去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翻译的净土四经,他是翻成英文的。他不是整个翻的,他是摘录翻的;就是经里头重要的、节要翻的,不是翻全经。像我们这样一条、一条的写出来,那很好,一次给他看一条,看一条,上面那种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大字。我觉得这个工作,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去做。我们绝不宣扬自己,我们宣扬的是佛法,不宣扬自己。目的就是叫大家能对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个印象,这个印象在佛法里讲就是种子,帮助这些外国人,这个钱花得是很值得的。再看底下这一节。
【元晓师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
『明』是说明。『发菩提心』是说明往生的正因。
【又云发心有二。一随事发心。如四弘誓愿。二顺理发心。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
元晓是唐朝时候的人。他不是中国人,他是韩国人,当时在中国留学,非常有成就,以后回到韩国弘扬净土宗。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随事发心』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定要发这个心,诸位要晓得发这个心能不能做得到?都可以做得到,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譬如我刚才讲的,我们在报纸上刊登南无阿弥陀佛的,这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我们再有能力,好像我们是租借一个道场,临时租借一个场地,我们办个几天的讲座,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如果再有力量,我们可以建一个道场,有个永久的道场来弘扬佛法,这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甚至於还有这个方法,咱们不要重视,不搞这个形式的道场。这都是将来我们净宗学会要动脑筋做的,我做什么?我搞广播电台,我在广播电台上买个时间,一个星期或者是二次,或者是三次,一次一小时,我们来讲经。从广播电台上讲经,这我相信我们能做得到,因为费用不大。如果电视台,恐怕那个费用要多,我们目前力量还不能够负担。可是诸位要知道,如果在广播电台做个相当长的时间,听的人将来多了,真正有钱的人他知道这个事情,他要发心把钱送来,我们就可以在广播电台上来做节目。这个效果都非常之大,把佛法送到人家家庭里面去。
广播电台可以说普遍的,他没有事情,在外面在开车的时候都能听经,都能听到念佛佛号的声音。这我觉得比建一个道场还有意义。道场建了不能弘法,如果建的这个地区,别的人到这里太远了,不能来,反而效果不大。所以今天效果最大的,我觉得就是广播电台是最好,这个效果很大,我们一定要走这个道路。像我们所讲的这些东西,我们把它好好的整理,再把它好好的精简,转带子的时候,罗嗦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洗掉,凑成精简的音带就可以拿去广播。东西不多没有关系,譬如我们一样东西能够播个十次、八次,这是一个单元;这十次、八次播完了,我们从头再来,重复的去播。为什么?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听众,这要知道。这是真正在弘法利生,我们什么都不求,什么也不需要。我们自己筹募一笔经费来做这个事情,这做得很有意义。
我们今天看到建道场的人太多了,建道场干什么用?如果我有一千五百多万,我决定不盖一个寺庙。我会跟电视台订一个合同,我跟你讲多少年的经,我让你每天给我广播,把佛法送到每个人家里面去。不必要你来听,也不必要你拿红包来供养,用不著,不必要,把佛法送到你家里去。我觉得这比盖一个大庙的效果太多太多,真正利益许许多多的众生。所以我的做法跟他的做法不一样。
这是四弘誓愿第一个,真正想怎样去帮助众生。度众生,拿现代的话来说帮助他们,帮他破迷开悟,帮他离苦得乐。离苦要离究竟苦,究竟苦是什么?生死轮回!这要不脱离,那你帮他那点小忙,他今天没得吃,请他吃一顿;没得穿,送几件衣服给他,这个东西不是永久办法,这苦的根源没断。根源是六道轮回,要能够帮助他出离六道轮回,要帮助他在一生当中真正证得不生不灭,这是真实的果报。只要我们存心,我们念念当中有这个心愿,我们就会想出很多方法来帮助人。你看你们的车上,车上贴个阿弥陀佛,无形的就帮助很多人。你那个车一停,人家一看到「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一句,他眼睛看一句,他阿赖耶识都种了种子。这些都是方法。
四弘誓愿第二条是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条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条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后面这三愿都是为了第一愿。我要度一切众生,我自己有烦恼度不了众生;我自己知道的法门不多,我也度不了众生;我自己要不成佛道,我虽然能度众生不能圆满,为什么?等觉菩萨我就度不了,我跟等觉菩萨同等地位你就度不了他,要成了佛才能度等觉菩萨,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度。所以后三愿是为第一愿而发的。四弘誓愿是以第一愿为主要。简单的讲,断烦恼就是德行,学法门就是学问,品学兼优,品学兼优才能够服务社会,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成佛道是讲品学达到最高处,没有比它更上的。这是依事发心的。
依理发心比以事还要圆满,还要坚固。『顺理发心』是『信解诸法实相』,这一句那个字眼就是实相两个字。信解诸法容易,信解诸法实相不容易,能够信解诸法实相的是什么人?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这不是普通人。所以前面讲随事发心容易,一般人都能发这个心,真正明达实相而发心的不是普通人,真正觉悟的人,他当然不一样;换句话说,他这三种清净心都得到了。为什么?因为清净心就是实相。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行。】
这是这些大德们,他们对於净宗的修学看法是这样的。
【善导。灵芝。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
这就形成了两派。这两派所主张的恰恰相反,但是差异并不大,一个发菩提心,一个是念阿弥陀佛。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助?就是正助他们的看法不相同,可是都没有离开发菩提心念佛,都没有离开。
【莲池大师和会之曰。】
莲池大师这个话在《弥陀经疏钞》里面。
【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莲池大师这非常了不起的人,是净土宗中兴的大德。他把古人这两种见解合而为一,正助都是持名,持名就是发菩提心。这个意思跟后来蕅益大师所讲的完全相同。蕅益大师讲发菩提心,他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说的,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那我们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就是为了求生西方净土,所以你真正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无上菩提心」就在其中。所以是『正行』,也是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的说法完全相同。
【彻悟禅师云。】
『彻悟』虽然是禅宗的大德,他到晚年专修净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禅宗的一位大德,他有《语录》流传后世。《语录》里面多半都是劝人念佛的,他有句话说: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几句话也是在语录上的,《彻悟禅师语录》。与本经的宗旨完全相符合,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再看第十四页,这个地方引用到蕅益大师的话:
【蕅益大师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
这是《弥陀经要解》上的话,此地讲『一经』就是指的《阿弥陀经》。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他讲得很明白,你能够相信,你能够发愿,这是真实智慧。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你不可能相信,你也不可能真正的发愿。因为你能够真正的信愿,你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所以我们如果也要具足这样的信愿,与这些大菩萨实在说没有两样。诸位细细去想想,应该能够体会。所以这的确是大智慧,因为有很多人误会,认为念这一句佛号没有什么了不起,充其量有定而已,不承认净土宗有智慧。很多人误会,他不了解。因为净土宗讲一心不乱,念到心清净有一点定而已,决定没有智慧,教下研究这些经论他有智慧。殊不知他那个智慧说个不客气的话,世智辩聪而已,不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在信愿。
所以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的这些大德,他真正有成就最后都回归净土。像马鸣、龙树、永明延寿禅师、智者大师,前面提的彻悟禅师,这些人没智慧吗?没有智慧他就不会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念佛求生净土,可以说是世出世间第一等智慧的人,没有第一智慧不可能相信这个法门。尤其经上一再跟我们说,这个法门难信之法,没智慧怎么能相信?《弥陀经》上尤其讲得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就是智慧。要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这一生当中才能够不退成佛。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这是蕅益大师的名言。能不能往生就决定在信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就决定在持名。你看人家持名没有说「全由持名之多寡」,不是这样说法的,是在『持名之深浅』,持名不在多少,在功夫的深浅。功夫深的是什么?我前面跟大家讲过,所有一切法只要你六根一接触就融到阿弥陀佛里头去,这个功夫深;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你的心都平等了,心达到平等清净,这个功夫深。心虽然有一点点清净,但是还不能完全平等,这个功夫就浅。心清净未必平等,心平等必定清净。由此可知,这个平等很重要。
万法平等,为什么说万法平等?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没有离开自性。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梦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自心变现的,决不会外头有个人跑到你梦里头去的,没有的。你作梦,梦到别人,那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绝对不是那个人跑到你梦里面去的,没有这回事情,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是你自心变现的。
佛告诉我们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真如本性所现之物。《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离开自性。正法是自性,邪法还是自性;佛菩萨是自性,饿鬼、地狱、畜生还是自性;一性无二性,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无情的物质也没有离开自性。所以你看《华严》到最后,真是讲到平等。他讲参访善知识,到最后讲什么?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大概那时候没有椅子,所以板凳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这才真正说明《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统统是自性变现之物。所以你从它体上去看,平等的,体都是自性。从相上看,不平等,体上看平等。
贤首大师举个例子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不要看那个样子,你看样子不平等,有的是链条,有的是镯子,有的是戒指,有的是杯子,有的是瓶、碗,种种样子不一样,不平等;你看它的质料全是黄金,平等的,除了金之外没有第二样东西。这是拿金比作自性。所以看万法平等,从哪里看?从性上看。性体上决定平等,性体上没有迷悟,性体上没有善恶,性体上一法不可得,这叫明心见性。所以真正见了性的人心清净平等,真正是大慈大悲,因为他的慈悲没有条件的。称性的慈悲叫大慈大悲,它与性相应了。我们这一句佛号要跟性相应,也就是这一句佛号决定平等,跟法性完全一样;也就是这一句佛号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因此一切境界一切现相,一遇到这一句佛号都融到心里去、都平等了。这是真实受用,这个念佛功夫深。念佛听到那个不念佛的人就讨厌他的人,那很浅,那功夫很浅薄。所以这是讲『品位高下』,就是三辈九品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先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信愿好像前面领导我们,指路的。持名是正行,持名是开步走,这样才能走得到。信愿好像眼睛,持名念佛好像两条腿。眼睛看的方向没错,两条腿就会走去、会走到。
【又曰。】
这是蕅益大师说的。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这句话也是了不起的名言,蕅益大师前面两句话就是「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是古人没说过的。印光大师对於他这几句话批评,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意思,被蕅益大师说出来了。『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的的确确是西方净土的指南,你只要依这个去做,决定往生。
【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大本』是《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称为大本、小本,经文有多寡不同,义理境界没有差别。《无量寿经》因为文字多说得详细,《弥陀经》文字少说得简单。这两本经是同部,所以称为大本、小本。
【故今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莲池诸祖之垂教也。】
特别是莲池大师跟蕅益大师他们的教诫,的确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底下一条是《观无量寿经》上,佛也给我们讲菩提心。这在佛教界里头引用的非常的广泛。
【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这经文上说的,这三种心就列在下面,第一个是:
【至诚心。】
第二个是:
【深心。】
第三是:
【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至诚』。先说什么叫做诚?我们一般人都讲我这个心很诚。是不是我们观念上这种诚?跟诸位说不是的。曾国藩对这个「诚」字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可以在佛经上做个注解。他把这个诚下的定义是说「一念不生谓之诚」,心里有一个念头就不诚,可见得诚就是真心。心里有个念,有念就是妄念,就不是真心。何况这上面还加了个「至」,至是到了极处。我们这个心里一天到晚起念头,这个心怎么叫诚心?这是妄心,诚心是真心。
我们在《了凡四训》,古人注解里头有注的,因为他里面讲画符,讲符咒,注解里头就提到,以至诚心画的这个符咒就灵,不诚画的这个符咒就不灵。所以这个符咒平常要练,练得很熟,画的时候他这是一时的诚心。譬如说他的一道符画下来,几秒钟他就画下来,他这几秒钟当中他一念不生,他整个精神聚集在这里,他这一点下去,一道符画成了,没有一个杂念,一念不生这个符灵,没有别的诀窍。你要学符咒把这个秘诀学到,你画这个符,保险一定很灵;你这一道符画的时候,里面打了个妄想,这符就不灵。
画符如此,念咒也是如此,所以咒愈长愈不灵。譬如楞严咒,楞严咒很长,你从头到尾念下来,里头不晓得打多少个妄想,所以楞严咒不灵。如果楞严咒从头到尾一个妄想都没有,至诚心念下来,这个咒的力量大!力量大是你那个一心不乱,真诚心的时间相续很久,所以它力量大,就这么个道理。我们做不到这个功夫,所以念那个长的咒就不灵,不如念短的咒。念短咒的时候,聚精会神一念不生,你念念看。所以古人讲念经不如念咒,经比咒长,念咒不如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六个字这容易。叫我在一句佛号里头,一个妄念没有,这一句佛号灵。你用至诚心去念!我们是长久的至诚心我们做不到,但是很短暂的可以做得到,道理就在此地。
一定要学著一念不生,一个妄念不生。他是大乘经上讲的第一义谛,他没有妄念,他也不是无念。譬如我们念个咒,那个咒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掉了,没有念颠倒了,这不是无念,也不是有念,因为你没有妄念。所以是有念无念两边都离开,这是中道,这是真性的显露。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训练我们的至诚心,这个至诚心就是平等心,心不平等就不诚,平等心是真诚,我们用真诚的心处事待人接物,用真诚,就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不要分别执著计较,不要。他对我分别执著计较是他的,我不跟他计较。我要在这个境界里修至诚心,修平等心,修清净心。
『深心』,简单讲就是清净心。『回向发愿心』。回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我有福,我这个福自己不享,给一切众生大家去共享,这是回向。回向法界,回向一切众生,这就对了。发愿,就是发愿求生净土,发愿帮助一切众生求生净土,要发这个愿,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人能够具足这三心,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跟阿弥陀佛志同道合,自然就相应,这是《观经》上跟我们说的。第七小段说:
【菩提心义云。】
这是一本书。
【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於此。】
这些都是特别强调修学大乘对於菩提心的重要。
【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
你要是真正修学,菩提心现前,所谓现前什么?就是你能够应用在生活上,能够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就叫现前,就叫『出现』。菩提心是每个人本来有的,是你的真心。我们讲迷,迷什么?迷了自己的菩提心。心本来是觉悟的,本来是不动的,现在在一切境界里起心动念,这就是不觉,是迷。马鸣菩萨《起信论》上跟我们说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迷本来没有的,我们这个心起心动念,动的心本来没有,本来有的是什么?本来有的是不动的真心,觉心不动,那真心,本来有的。所以他后头接著说,本来有的决定可以证得,本来无的决定可以断除。这就讲的妄心决定可以断得了,真心决定可以证得。所以这个菩提心『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因为一切诸佛功德法都是真心里面显露出来的。所以只要你菩提心现前,一切诸佛的功德法你统统具足。所以『则为一切导师』,这是佛称为人天师,佛称为导师,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有能力引导一切众生。
【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密严土』是密宗里头说的,也就是大日如来的刹土。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净土法门不但是净、禅不二,净、密也是不二的。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密宗的祖师金刚萨埵菩萨,金刚首菩萨。密宗是金刚萨埵传下来的,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华严会上他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普贤菩萨化身。黄老居士注解里面引经据典讲得很清楚,普贤菩萨。所以说『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性德自然流露,所以诸位要晓得,你这一句佛号要念到称性,这功夫才深。这一句佛号是包括所有一切法门,蕅益大师所讲的我们就真正能体会,真正能够相信了。
【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由此可知,菩提心如果真正一发,他就成佛了,这是即身成佛。『父母所生身』是我们肉身,肉身菩萨。在我们中国所代表的惠能大师,惠能大师真正是肉身菩萨。你看《坛经》里面,他自己确确实实是明心见性,是证得清净平等。你看他应用在生活上,《坛经》上记载的,处事待人接物非常谦卑而尊敬别人。当时在这个寺庙里面,你看他称那些行者,行者是什么?是带发还没有剃度的,在寺庙里面发心要剃度还没有剃度;换句话说是学习,年岁都很轻,像小沙弥一样的,还不算是沙弥,六祖对於这样的人看到都合掌尊称为上人,你就晓得他对人多谦虚、多客气。决没有一丝毫自大,没有这种态度。没有傲慢,没有自大,谦恭有礼。别人瞧不起他,他尊重别人,这在《坛经》上诸位看到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如果我们对人态度傲慢,有点轻视别人,我们错了,所以学佛在哪里?就在这些地方上学。我们的至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从哪里学?就在这地方学。能够在一切法里头极不平里面我们学平等,我们把它看平了,真正平等了,这是受用,这是念佛功夫得力。一切法都归到这一清净句,这一清净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希望我们要认真的记取,所以这是讲的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够圆满成就。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故发心之要。不可言喻。】
『不可言喻』,没有法子比较,没有法子比喻。『发心』太重要了,发菩提心,这是《华严经》上说的,如果我们丧失了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统统是魔业,为什么?不能证正果。《华严经》把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都看作魔,为什么?没见性。《华严经》最低的标准是明心见性,是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是他最低标准。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的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这个标准就是《金刚经》的标准,《大乘起信论》的标准。
《金刚经》上破四相,「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的标准很高,跟《华严经》的标准是一样高的。不但有四相不是菩萨,有这四种见解都不是的,《金刚经》后半部「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说得更深入、更圆满,你有这个意念就不是菩萨,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心不平,不平等,不清净,所以连这个意念都没有,这个心真正平等了。所以他要求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不但是四相破除,还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四见,四种意念都没有了,这才承认这是个真正的菩萨,也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为什么?他真的有菩提心。有这四种意念,分别执著这个意念,菩提心就没有了。菩提心刚才讲至诚心,他心不诚。
我们用这一个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修至诚心,修深心,修回向发愿心,用一句佛号修这个心。发心念这个佛号,再用这一句佛号修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互为因果。一向专念是因,发菩提心是果;发菩提心是因,一向专念是果,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这样就对了。所以古人前面那个讲法都有道理,蕅益大师融会成一个,那融会的太妙了,融会的太圆满了。我们今天讲到此地,因为底下讲「一向专念」,这是一个段落。
请掀开讲义第十二页第四行,就是第三大段「一经宗趣」。这就是说明本经就是《无量寿经》的宗旨归趣。第一条就是把这宗趣的定义给我们标识出来。
【宗谓宗旨。又修行之要径也。趣者。趣向。归趣也。体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
这可以说很简单的把「宗趣」这两个字的意义说得很明白、很清楚。前面是讨论本经的体性,体性明了之后,一定要知道这部经的宗趣,就是修行的方法。前面是理论的依据,有了理论的依据,我们应该要怎样做法。
『修行』。这两个字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里面包括思想,所谓是身、语、意三业的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从前面这几次我们在一块研究的,要是以本经教义为标准,可以说我们身语意三业的行为就有很多很多的错误,要依照佛在经上讲的理论,一桩一桩的修正过来。完全没有缺点,这个人就是佛;还有一些缺点,缺点不太多,这叫菩萨;如果缺点很多很多,那这叫凡夫。佛、菩萨、凡夫可以这样子来区别。佛是我们世间法常讲「完人」,一丝毫缺点都没有,这是完人。
这「修行」两个字我们把它认识清楚,因此这个修行绝对不是在形式上。真正的修行是在起心动念。我们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面六种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接触外境,我们心动了,这心动就错了,为什么?前面我们念过「觉心不动」,动了是什么?动了是迷,迷才会动!觉心不动。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纲领。只要我们自己动了心,自己就要知道我又迷了,我又错了。怎么办?赶快把它修正过来,用什么方法修正?本经教给我们的方法很好,「阿弥陀佛」。就是第一个念头动了,动了心,第二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就把你动的那个心伏住,又恢复到平静。
尤其这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前面跟我们说过,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理体,就是真如实相。如果依照天亲菩萨《往生论》里面所说的,那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句名号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一般人念佛不晓得念佛号的好处,不知道这个意义,虽不知道,他要是认真去念也有功德。他心念到相当清净的时候,这个境界自然现前,所以他一定是有成就的。这个宗旨就是修行的原则,修行的纲要。
『趣』是『趣向』。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修的结果是什么,『归趣』就是结果。底下再给我们解释体,前面这一章。本经的体性是讲理,讲理论。『宗』这是讲行,讲修行。『是故依经宗旨』。依照这部经典所指示我们的宗旨,也就是我们依照这个法门修行最高的指导纲领,或者说指导的原则,这就是宗旨。下面这三句话说得很好。『明其所为』。明是明了。所为就是所作,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识其所求』。识是认识,也是明了的意思,知道我求的是什么。『究其所至』。究还是明了。这是中国文字之美,三个字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意思是相同的,如果用三个相同的字,在文字上就不好看。所以三个不同的字,意思是一样的。究其所至是目的,我知道我现在是在修什么,我晓得我的愿望是什么(求就是愿望),我也知道我将来达到目的是什么,统统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趣。他把宗跟趣解释得很清楚。底下这一条就把本经的宗趣、纲领指出来,然后再加以解释,再说明。
【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
这就是修行的方法。
【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这就是我们所求,我们的归宿,我们想要达到的。这个宗与趣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下面就分开来解释,先说宗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第三「明宗」。
【经云。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
这是在本经上,经文明白的告诉我们,上辈、中辈、下辈,其他的因缘不相同,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句经文是三辈统统都有。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这个经文上这样说的,可以说已经是我们很好的依据。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面,也是明白的这样告诉我们,那我们就根本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了。
【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
四十八愿这十八愿、十九愿是大愿的中心,最重要就是这两愿。
【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
『本愿』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的中心,四十八愿的精髓就是这个两愿。
【全部大经之宗要。】
这个『大经』就是《无量寿经》。整个这部《无量寿经》的宗旨、精要就是在这两句话。
【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
我们要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就必定要修学。这个『必』是非常肯定的语气,一定要这样修法,不能够不修的。下面这句是『方便度生之慈航』。前面这句是讲我们自性,后头一句是讲我们要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也要用这个法门来帮助其他的人。
【本经所崇。全在於此。】
『崇』是崇尚,推崇,就在这两句经文。
【修行要径。唯斯捷要。】
『捷』是快捷。『要』也就是最重要的。
【故为本经之宗。】
所以修行的方法在这个经里面,可以说讲得很明白、很清楚。现在这个问题就是发菩提心,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要怎么个发法?这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修净土的纲领就抓不到。底下这段都是《往生论》上的话:
【发心有二义。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这三种我们要离开,要能够远离,你的菩提心,发菩提心才没有障碍。第一个:
【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一切众生菩提心所以发不出来,他第一个障碍就是这个障碍。为什么?他贪图『自身』,贪图名闻利养,这是菩提心的第一大障碍!换句话说,这就是迷,这就不是觉悟。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菩提翻作觉,菩提心就是觉心。前面我们读过觉心不动,《圆觉经》上说的,心动了就不觉。你看起一念贪著,这个心就动了,就不觉了,就迷了,菩提心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文章我们看起来很容易,念过去好像很容易懂,自己想想很不容易做到。不但对於世间一切法不动,心不动,出世间法心也不能动。你心动,动就是不觉。譬如说我们今天,这在佛门里很普遍的现象,这是诸位自己一定要知道,我们自己修学这个法门,我们很欢喜、很高兴,看到别人修跟我们法门不一样的,我们心里看到就有点不舒服,甚至於不以为然,这是你心动了,心动就是不觉,菩提心没有了,我们用什么心在念佛?用迷惑颠倒的心在念佛,不是用觉心。
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你能够与这三心相应,这是菩提心,这才对。不是说邪正是非不分,邪正是非是要分、是要清楚,但是决不能动心。不能看到正法我就欢喜,邪法我就讨厌,这不可以。这个欢喜心、讨厌的心都是烦恼。欢喜贪心,讨厌是瞋恚心,都动了烦恼。如何在一切邪法、正法、顺境、逆境里面修清净心,平等心,就在这个境界里头完全不动心,完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众生修正法,好,修邪法也好。要这样才行!为什么说修邪法也好?他缘如此!换句话说,他业障。那个业障不消除怎么办?菩萨大慈大悲不像我们动感情,我们比不上菩萨,我们在境界里动感情;菩萨在境界里不动感情。无论是邪正,无论是善恶,他都心境平等,没有一法不平等,为什么?前面理上讲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正法是个相,实实在在没有高下,法门真的是平等,没有高下。真如本性里面,我们前讲的理体里头,不但没有善恶,没有邪正,连迷悟都没有。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多干脆,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是什么?觉。觉心不动!不动当然就是一法,一动心就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你说有迷、有觉,迷与觉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你说有邪、有正,邪正是二法,二法也不是佛法。所以他在现在的光孝寺,就是六祖剃度的地方,他在那里遇到印宗。那个风吹幡,风动幡动。那个风幡堂已经没有了,那个堂不在了,但是那个旗杆还在,挂那个旗杆的还在。我到那里去看有两只旗杆,那个堂那边现在都是瓦堆。
印宗就问六祖,知道他从黄梅来的,是五祖的传法弟子,就向他请教,五祖平常跟大家说法有没有讲禅定解脱?这是禅宗里头很重要的。六祖回答,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回答他这两句话,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处处点醒印宗法师会归自性,只要能守住这个清净心,就是真正的佛法,真实的佛法。所以我们念佛人念到真正如法,不管什么境界现前,「阿弥陀佛」,统统归到这个。正法阿弥陀佛,邪法阿弥陀佛,没有一法不归到阿弥陀佛来的。阿弥陀佛是个大冶炉,所有一切法统统归到这儿来,平等归一了。他一切法统统会归自性,心决定不随外境所转,我们自己才真正得受用,这个受用叫称性。经上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怎么相应?这就相应,这就是觉,这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没错,就是这个。说真实智慧在哪里?就是这个。『不求自乐』。自己得到真正的快乐。这个快乐是清净心。清净心是真乐,决不是求外面的荣华富贵,名闻利养,不是求这个。所以『远离我心贪著』。不但於世间法不贪,於佛法也不贪著。
《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我们修行人的好榜样。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五十三位菩萨都是法身大士。五十三个里面五个出家,其余有四十八位是在家的。你看在家多,出家少。这些人里面男女老少统统都有,而且是各行各业,他们所修学的是各种不同的法门,里面还有外道的,我们今天讲邪教,外道的。代表外道的有好几个,像胜热婆罗门、伐苏蜜多女、甘露火王、遍行外道,有好几个,在菩萨眼光当中一律平等,那是什么?真正是一个好榜样,做出来给我们看,没有一个人心不清净,他表的那个相—外道。外道,他心也清净,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他修学他自己这个法门,他绝不毁谤其他的法门。在那里我们看到外道,他不谤正法,修正法的人也不谤外道,他们可以和平共存,所以真正能够导致天下太平,互相尊重。这了不起,这真正叫有道!这是第一条,我们应当要知道。
学佛的人眼光要远大,这一生的辛苦、勤苦是很短的时间。佛在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就是一生勤苦也不过是须臾间尔!将来我们所得到的幸福真正是永恒的,所以这一生的勤苦值得。第二:
【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前面一条纯粹是对自己说的,人都有贪心,这一条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对自己来讲要做到无贪,对一切大众来说要慈悲。慈悲心很难发,这是个障碍。『无安众生心』。也就是不肯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身心安稳。自己不愿意做,这个心要远离。所以菩萨在在处处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身心安稳,这就是『拔一切众生苦』。第三:
【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大经上佛告诉我们,菩萨要做一切众生不请之友。现在一个人,他虽然是个很好的人,如果这个众生对他礼貌欠周或者供养太少,他就不愿意教,他就要走了,这个现象我们见过。甚至於还有出家的法师,在外面讲经先谈好价钱,我在这里讲一部经,你要对我有多少供养,这个事情是真有不是假的。供养少了,他就不讲,他不愿意来;甚至於供养少了,他心里不高兴,讲经也打折扣,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就这么过去。这诸位要知道,他佛法再通达,经教再熟悉,所谓是讲得天花乱坠,他的贪瞋痴慢没有断,烦恼没断;换句话说,他的菩提心发不起来。菩提心真正要是发出来,不但那个众生没有供养,对你没有礼貌,你反而去恭敬他,反而去供养他,请他来听佛法;不但我要法布施,我还要财布施。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菩萨发心确实是如此,这是人之所难。
天亲菩萨告诉我们,这种心要远离。这是不必要人家恭敬供养。当然这是对於什么?对於初学佛法的人,不知道佛法的好处,不晓得恭敬,不晓得供养。如果是懂得佛法的人,久学之人,那如果人家对你不恭敬、不供养;换句话说,他根本就不欢迎你来,那可以不要来,可以不必来。但是如果对一个初学的,他们完全不知道佛法,这决定不能见怪,不可以,我们要倒过头来供养他。所以这里头有事有理,我们都要搞得清楚。这是方便门,要真正能够怜悯一切众生。
【次须知三种顺菩提门。】
前面这三种是障碍菩提心的,叫我们要远离;后面这三种是顺菩提门的,我们要培养。实在讲这三种就是前面三种反过来就是了,你能够远离就是的。所以第一个是无染清净心,第二个是安清净心,第三个是乐清净心。这三种都用清净,你才晓得清净心是多么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修什么?在现前上来讲就是修清净心。心净则土净,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心清净了没有不往生的,谁也拦不住,为什么?他感应道交,他自自然然感应。第一:
【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
可见得就是前面的第一条反过来,一个修道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他心都是清净的,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都不染著。《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是这个意思,於一切法不染著。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决定『不为自身求安乐』。所以自身是随遇而安,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自在、都欢喜。第二个是:
【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拔一切众生苦』。诸位要晓得,自己本身是一个众生,要先从拔自身苦做起,自己这个苦拔掉了,一切众生的苦你才晓得怎样能够拔除。自身的苦不能拔除,你去帮助众生,往往是叫那个众生苦上再加苦,不但没有帮助他拔苦,反而加了苦。这是『安清净心』。第三种:
【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生彼国土故。】
这就是首先自己要发坚定的愿心,愿生西方净土,先要自己愿意去,然后才能帮助别人。帮助哪些人?我们一般讲的缘分,要帮那个有缘之人。有缘人里面还要帮助缘熟之人,他的缘熟了。缘熟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要听了这个经,听了这个法门决定信受;换句话说,他这一生一定往生,这是缘熟的。有缘,缘没熟,这就是修其他一切大乘佛法的人,这是与佛有缘,与佛没有缘他怎么学佛?他不是学的这个方法,他学的另外的方法,这是有缘人,我们要帮助他。像黄念祖老居士,劝一切学密的人,劝他念《无量寿经》,念《弥陀经要解》,念《普贤菩萨行愿品》,劝他念这三种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帮助有缘之人。
告诉他这个,他愿不愿意接受,那是他的事情,他要愿意接受,来发心兼修,他也很可能往生。善导大师说:杂修之人,一万人当中也差不多有四、五个可以往生。看看他是不是那一万人当中的四、五个。如果他不肯修学这个法门,也给他阿赖耶识里头种了种子,种了善根,这个善根总有一天会成熟,为什么?他与佛有缘,与阿弥陀佛有缘。这是给这些有缘的众生,我们要帮助他。这是乐事,清净心里面帮助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最快乐无比。为什么?这是一切诸佛菩萨度生的本愿,我跟佛同心,我跟佛同愿,我跟佛同行,怎么不快乐?当然快乐!
第三种没缘的、没有善根的。没有缘的,要不要帮助?要帮助,怎么帮助法?用种种善巧方便使他眼睛看到阿弥陀佛,耳朵听到阿弥陀佛,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给他种上种子。这是对於没有缘的,没有缘的给他下种子;有缘的接引他,诱导他;根熟的直接帮他往生,这才符合普度一切众生。
像这种方法,我们净宗学会应该要开始做。怎么做法?在报纸上登广告。我们那一天讲经那个广告,那么大的一块多少钱?一百多块,登一天?登三天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一个月登一次,一个月登三天,登什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大字,多少人看报纸一看到,他阿赖耶识里头就种下去了,这个种子就种下去了。或者是《无量寿经》里面经文,那很容易懂的,我们现前马上用得到的,摘录几句登在下面。上面南无阿弥陀佛,大字,底下《无量寿经》的经文或者是祖师的语录,节一点点刊上去。一个月一次,一次可以登三天,我们就让它登三天,一个月一次;以后钱多了一个月就两次,我们半个月一次;将来财力再雄厚,我们一个礼拜登一次,这样会度很多很多的人。将来再有方法,能够把这个翻成英文,登在英文报纸上去,可以度一些外国人,让外国人阿赖耶识里也种下这个种子。现在登的是中文报纸,对象是中国人,能够看得懂中文的;希望将来扩大能够在美国最畅销的大报纸,我们买它的广告。这个效果非常非常之大,真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
过去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翻译的净土四经,他是翻成英文的。他不是整个翻的,他是摘录翻的;就是经里头重要的、节要翻的,不是翻全经。像我们这样一条、一条的写出来,那很好,一次给他看一条,看一条,上面那种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大字。我觉得这个工作,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去做。我们绝不宣扬自己,我们宣扬的是佛法,不宣扬自己。目的就是叫大家能对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个印象,这个印象在佛法里讲就是种子,帮助这些外国人,这个钱花得是很值得的。再看底下这一节。
【元晓师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
『明』是说明。『发菩提心』是说明往生的正因。
【又云发心有二。一随事发心。如四弘誓愿。二顺理发心。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
元晓是唐朝时候的人。他不是中国人,他是韩国人,当时在中国留学,非常有成就,以后回到韩国弘扬净土宗。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随事发心』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定要发这个心,诸位要晓得发这个心能不能做得到?都可以做得到,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譬如我刚才讲的,我们在报纸上刊登南无阿弥陀佛的,这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我们再有能力,好像我们是租借一个道场,临时租借一个场地,我们办个几天的讲座,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如果再有力量,我们可以建一个道场,有个永久的道场来弘扬佛法,这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甚至於还有这个方法,咱们不要重视,不搞这个形式的道场。这都是将来我们净宗学会要动脑筋做的,我做什么?我搞广播电台,我在广播电台上买个时间,一个星期或者是二次,或者是三次,一次一小时,我们来讲经。从广播电台上讲经,这我相信我们能做得到,因为费用不大。如果电视台,恐怕那个费用要多,我们目前力量还不能够负担。可是诸位要知道,如果在广播电台做个相当长的时间,听的人将来多了,真正有钱的人他知道这个事情,他要发心把钱送来,我们就可以在广播电台上来做节目。这个效果都非常之大,把佛法送到人家家庭里面去。
广播电台可以说普遍的,他没有事情,在外面在开车的时候都能听经,都能听到念佛佛号的声音。这我觉得比建一个道场还有意义。道场建了不能弘法,如果建的这个地区,别的人到这里太远了,不能来,反而效果不大。所以今天效果最大的,我觉得就是广播电台是最好,这个效果很大,我们一定要走这个道路。像我们所讲的这些东西,我们把它好好的整理,再把它好好的精简,转带子的时候,罗嗦的东西我们就把它洗掉,凑成精简的音带就可以拿去广播。东西不多没有关系,譬如我们一样东西能够播个十次、八次,这是一个单元;这十次、八次播完了,我们从头再来,重复的去播。为什么?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听众,这要知道。这是真正在弘法利生,我们什么都不求,什么也不需要。我们自己筹募一笔经费来做这个事情,这做得很有意义。
我们今天看到建道场的人太多了,建道场干什么用?如果我有一千五百多万,我决定不盖一个寺庙。我会跟电视台订一个合同,我跟你讲多少年的经,我让你每天给我广播,把佛法送到每个人家里面去。不必要你来听,也不必要你拿红包来供养,用不著,不必要,把佛法送到你家里去。我觉得这比盖一个大庙的效果太多太多,真正利益许许多多的众生。所以我的做法跟他的做法不一样。
这是四弘誓愿第一个,真正想怎样去帮助众生。度众生,拿现代的话来说帮助他们,帮他破迷开悟,帮他离苦得乐。离苦要离究竟苦,究竟苦是什么?生死轮回!这要不脱离,那你帮他那点小忙,他今天没得吃,请他吃一顿;没得穿,送几件衣服给他,这个东西不是永久办法,这苦的根源没断。根源是六道轮回,要能够帮助他出离六道轮回,要帮助他在一生当中真正证得不生不灭,这是真实的果报。只要我们存心,我们念念当中有这个心愿,我们就会想出很多方法来帮助人。你看你们的车上,车上贴个阿弥陀佛,无形的就帮助很多人。你那个车一停,人家一看到「南无阿弥陀佛」,他念一句,他眼睛看一句,他阿赖耶识都种了种子。这些都是方法。
四弘誓愿第二条是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条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条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后面这三愿都是为了第一愿。我要度一切众生,我自己有烦恼度不了众生;我自己知道的法门不多,我也度不了众生;我自己要不成佛道,我虽然能度众生不能圆满,为什么?等觉菩萨我就度不了,我跟等觉菩萨同等地位你就度不了他,要成了佛才能度等觉菩萨,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度。所以后三愿是为第一愿而发的。四弘誓愿是以第一愿为主要。简单的讲,断烦恼就是德行,学法门就是学问,品学兼优,品学兼优才能够服务社会,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成佛道是讲品学达到最高处,没有比它更上的。这是依事发心的。
依理发心比以事还要圆满,还要坚固。『顺理发心』是『信解诸法实相』,这一句那个字眼就是实相两个字。信解诸法容易,信解诸法实相不容易,能够信解诸法实相的是什么人?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这不是普通人。所以前面讲随事发心容易,一般人都能发这个心,真正明达实相而发心的不是普通人,真正觉悟的人,他当然不一样;换句话说,他这三种清净心都得到了。为什么?因为清净心就是实相。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行。】
这是这些大德们,他们对於净宗的修学看法是这样的。
【善导。灵芝。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
这就形成了两派。这两派所主张的恰恰相反,但是差异并不大,一个发菩提心,一个是念阿弥陀佛。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助?就是正助他们的看法不相同,可是都没有离开发菩提心念佛,都没有离开。
【莲池大师和会之曰。】
莲池大师这个话在《弥陀经疏钞》里面。
【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莲池大师这非常了不起的人,是净土宗中兴的大德。他把古人这两种见解合而为一,正助都是持名,持名就是发菩提心。这个意思跟后来蕅益大师所讲的完全相同。蕅益大师讲发菩提心,他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说的,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那我们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就是为了求生西方净土,所以你真正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无上菩提心」就在其中。所以是『正行』,也是发菩提心。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的说法完全相同。
【彻悟禅师云。】
『彻悟』虽然是禅宗的大德,他到晚年专修净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禅宗的一位大德,他有《语录》流传后世。《语录》里面多半都是劝人念佛的,他有句话说: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几句话也是在语录上的,《彻悟禅师语录》。与本经的宗旨完全相符合,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们再看第十四页,这个地方引用到蕅益大师的话:
【蕅益大师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
这是《弥陀经要解》上的话,此地讲『一经』就是指的《阿弥陀经》。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
他讲得很明白,你能够相信,你能够发愿,这是真实智慧。如果没有真实的智慧,你不可能相信,你也不可能真正的发愿。因为你能够真正的信愿,你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所以我们如果也要具足这样的信愿,与这些大菩萨实在说没有两样。诸位细细去想想,应该能够体会。所以这的确是大智慧,因为有很多人误会,认为念这一句佛号没有什么了不起,充其量有定而已,不承认净土宗有智慧。很多人误会,他不了解。因为净土宗讲一心不乱,念到心清净有一点定而已,决定没有智慧,教下研究这些经论他有智慧。殊不知他那个智慧说个不客气的话,世智辩聪而已,不是真实智慧,真实智慧在信愿。
所以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的这些大德,他真正有成就最后都回归净土。像马鸣、龙树、永明延寿禅师、智者大师,前面提的彻悟禅师,这些人没智慧吗?没有智慧他就不会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念佛求生净土,可以说是世出世间第一等智慧的人,没有第一智慧不可能相信这个法门。尤其经上一再跟我们说,这个法门难信之法,没智慧怎么能相信?《弥陀经》上尤其讲得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就是智慧。要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这一生当中才能够不退成佛。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这是蕅益大师的名言。能不能往生就决定在信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就决定在持名。你看人家持名没有说「全由持名之多寡」,不是这样说法的,是在『持名之深浅』,持名不在多少,在功夫的深浅。功夫深的是什么?我前面跟大家讲过,所有一切法只要你六根一接触就融到阿弥陀佛里头去,这个功夫深;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你的心都平等了,心达到平等清净,这个功夫深。心虽然有一点点清净,但是还不能完全平等,这个功夫就浅。心清净未必平等,心平等必定清净。由此可知,这个平等很重要。
万法平等,为什么说万法平等?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没有离开自性。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梦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自心变现的,决不会外头有个人跑到你梦里头去的,没有的。你作梦,梦到别人,那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绝对不是那个人跑到你梦里面去的,没有这回事情,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是你自心变现的。
佛告诉我们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真如本性所现之物。《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没有离开自性。正法是自性,邪法还是自性;佛菩萨是自性,饿鬼、地狱、畜生还是自性;一性无二性,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无情的物质也没有离开自性。所以你看《华严》到最后,真是讲到平等。他讲参访善知识,到最后讲什么?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大概那时候没有椅子,所以板凳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这才真正说明《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统统是自性变现之物。所以你从它体上去看,平等的,体都是自性。从相上看,不平等,体上看平等。
贤首大师举个例子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不要看那个样子,你看样子不平等,有的是链条,有的是镯子,有的是戒指,有的是杯子,有的是瓶、碗,种种样子不一样,不平等;你看它的质料全是黄金,平等的,除了金之外没有第二样东西。这是拿金比作自性。所以看万法平等,从哪里看?从性上看。性体上决定平等,性体上没有迷悟,性体上没有善恶,性体上一法不可得,这叫明心见性。所以真正见了性的人心清净平等,真正是大慈大悲,因为他的慈悲没有条件的。称性的慈悲叫大慈大悲,它与性相应了。我们这一句佛号要跟性相应,也就是这一句佛号决定平等,跟法性完全一样;也就是这一句佛号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因此一切境界一切现相,一遇到这一句佛号都融到心里去、都平等了。这是真实受用,这个念佛功夫深。念佛听到那个不念佛的人就讨厌他的人,那很浅,那功夫很浅薄。所以这是讲『品位高下』,就是三辈九品全由持名之深浅。
【故慧行为先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信愿好像前面领导我们,指路的。持名是正行,持名是开步走,这样才能走得到。信愿好像眼睛,持名念佛好像两条腿。眼睛看的方向没错,两条腿就会走去、会走到。
【又曰。】
这是蕅益大师说的。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这句话也是了不起的名言,蕅益大师前面两句话就是「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是古人没说过的。印光大师对於他这几句话批评,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意思,被蕅益大师说出来了。『深信发愿』就是『无上菩提心』。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的的确确是西方净土的指南,你只要依这个去做,决定往生。
【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大本』是《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称为大本、小本,经文有多寡不同,义理境界没有差别。《无量寿经》因为文字多说得详细,《弥陀经》文字少说得简单。这两本经是同部,所以称为大本、小本。
【故今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莲池诸祖之垂教也。】
特别是莲池大师跟蕅益大师他们的教诫,的确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底下一条是《观无量寿经》上,佛也给我们讲菩提心。这在佛教界里头引用的非常的广泛。
【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这经文上说的,这三种心就列在下面,第一个是:
【至诚心。】
第二个是:
【深心。】
第三是:
【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至诚』。先说什么叫做诚?我们一般人都讲我这个心很诚。是不是我们观念上这种诚?跟诸位说不是的。曾国藩对这个「诚」字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可以在佛经上做个注解。他把这个诚下的定义是说「一念不生谓之诚」,心里有一个念头就不诚,可见得诚就是真心。心里有个念,有念就是妄念,就不是真心。何况这上面还加了个「至」,至是到了极处。我们这个心里一天到晚起念头,这个心怎么叫诚心?这是妄心,诚心是真心。
我们在《了凡四训》,古人注解里头有注的,因为他里面讲画符,讲符咒,注解里头就提到,以至诚心画的这个符咒就灵,不诚画的这个符咒就不灵。所以这个符咒平常要练,练得很熟,画的时候他这是一时的诚心。譬如说他的一道符画下来,几秒钟他就画下来,他这几秒钟当中他一念不生,他整个精神聚集在这里,他这一点下去,一道符画成了,没有一个杂念,一念不生这个符灵,没有别的诀窍。你要学符咒把这个秘诀学到,你画这个符,保险一定很灵;你这一道符画的时候,里面打了个妄想,这符就不灵。
画符如此,念咒也是如此,所以咒愈长愈不灵。譬如楞严咒,楞严咒很长,你从头到尾念下来,里头不晓得打多少个妄想,所以楞严咒不灵。如果楞严咒从头到尾一个妄想都没有,至诚心念下来,这个咒的力量大!力量大是你那个一心不乱,真诚心的时间相续很久,所以它力量大,就这么个道理。我们做不到这个功夫,所以念那个长的咒就不灵,不如念短的咒。念短咒的时候,聚精会神一念不生,你念念看。所以古人讲念经不如念咒,经比咒长,念咒不如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六个字这容易。叫我在一句佛号里头,一个妄念没有,这一句佛号灵。你用至诚心去念!我们是长久的至诚心我们做不到,但是很短暂的可以做得到,道理就在此地。
一定要学著一念不生,一个妄念不生。他是大乘经上讲的第一义谛,他没有妄念,他也不是无念。譬如我们念个咒,那个咒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掉了,没有念颠倒了,这不是无念,也不是有念,因为你没有妄念。所以是有念无念两边都离开,这是中道,这是真性的显露。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训练我们的至诚心,这个至诚心就是平等心,心不平等就不诚,平等心是真诚,我们用真诚的心处事待人接物,用真诚,就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不要分别执著计较,不要。他对我分别执著计较是他的,我不跟他计较。我要在这个境界里修至诚心,修平等心,修清净心。
『深心』,简单讲就是清净心。『回向发愿心』。回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我有福,我这个福自己不享,给一切众生大家去共享,这是回向。回向法界,回向一切众生,这就对了。发愿,就是发愿求生净土,发愿帮助一切众生求生净土,要发这个愿,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人能够具足这三心,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跟阿弥陀佛志同道合,自然就相应,这是《观经》上跟我们说的。第七小段说:
【菩提心义云。】
这是一本书。
【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於此。】
这些都是特别强调修学大乘对於菩提心的重要。
【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
你要是真正修学,菩提心现前,所谓现前什么?就是你能够应用在生活上,能够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就叫现前,就叫『出现』。菩提心是每个人本来有的,是你的真心。我们讲迷,迷什么?迷了自己的菩提心。心本来是觉悟的,本来是不动的,现在在一切境界里起心动念,这就是不觉,是迷。马鸣菩萨《起信论》上跟我们说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迷本来没有的,我们这个心起心动念,动的心本来没有,本来有的是什么?本来有的是不动的真心,觉心不动,那真心,本来有的。所以他后头接著说,本来有的决定可以证得,本来无的决定可以断除。这就讲的妄心决定可以断得了,真心决定可以证得。所以这个菩提心『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因为一切诸佛功德法都是真心里面显露出来的。所以只要你菩提心现前,一切诸佛的功德法你统统具足。所以『则为一切导师』,这是佛称为人天师,佛称为导师,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有能力引导一切众生。
【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
『密严土』是密宗里头说的,也就是大日如来的刹土。古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净土法门不但是净、禅不二,净、密也是不二的。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密宗的祖师金刚萨埵菩萨,金刚首菩萨。密宗是金刚萨埵传下来的,金刚萨埵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华严会上他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是普贤菩萨化身。黄老居士注解里面引经据典讲得很清楚,普贤菩萨。所以说『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性德自然流露,所以诸位要晓得,你这一句佛号要念到称性,这功夫才深。这一句佛号是包括所有一切法门,蕅益大师所讲的我们就真正能体会,真正能够相信了。
【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由此可知,菩提心如果真正一发,他就成佛了,这是即身成佛。『父母所生身』是我们肉身,肉身菩萨。在我们中国所代表的惠能大师,惠能大师真正是肉身菩萨。你看《坛经》里面,他自己确确实实是明心见性,是证得清净平等。你看他应用在生活上,《坛经》上记载的,处事待人接物非常谦卑而尊敬别人。当时在这个寺庙里面,你看他称那些行者,行者是什么?是带发还没有剃度的,在寺庙里面发心要剃度还没有剃度;换句话说是学习,年岁都很轻,像小沙弥一样的,还不算是沙弥,六祖对於这样的人看到都合掌尊称为上人,你就晓得他对人多谦虚、多客气。决没有一丝毫自大,没有这种态度。没有傲慢,没有自大,谦恭有礼。别人瞧不起他,他尊重别人,这在《坛经》上诸位看到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如果我们对人态度傲慢,有点轻视别人,我们错了,所以学佛在哪里?就在这些地方上学。我们的至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从哪里学?就在这地方学。能够在一切法里头极不平里面我们学平等,我们把它看平了,真正平等了,这是受用,这是念佛功夫得力。一切法都归到这一清净句,这一清净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希望我们要认真的记取,所以这是讲的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够圆满成就。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故发心之要。不可言喻。】
『不可言喻』,没有法子比较,没有法子比喻。『发心』太重要了,发菩提心,这是《华严经》上说的,如果我们丧失了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统统是魔业,为什么?不能证正果。《华严经》把声闻、缘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都看作魔,为什么?没见性。《华严经》最低的标准是明心见性,是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是他最低标准。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的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这个标准就是《金刚经》的标准,《大乘起信论》的标准。
《金刚经》上破四相,「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的标准很高,跟《华严经》的标准是一样高的。不但有四相不是菩萨,有这四种见解都不是的,《金刚经》后半部「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说得更深入、更圆满,你有这个意念就不是菩萨,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为什么?心不平,不平等,不清净,所以连这个意念都没有,这个心真正平等了。所以他要求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不但是四相破除,还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四见,四种意念都没有了,这才承认这是个真正的菩萨,也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为什么?他真的有菩提心。有这四种意念,分别执著这个意念,菩提心就没有了。菩提心刚才讲至诚心,他心不诚。
我们用这一个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修至诚心,修深心,修回向发愿心,用一句佛号修这个心。发心念这个佛号,再用这一句佛号修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互为因果。一向专念是因,发菩提心是果;发菩提心是因,一向专念是果,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这样就对了。所以古人前面那个讲法都有道理,蕅益大师融会成一个,那融会的太妙了,融会的太圆满了。我们今天讲到此地,因为底下讲「一向专念」,这是一个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