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量寿经玄义 - (第一集)
无量寿经玄义  (第一集)  1989/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02-014-0001

  今天我们利用这次的机会,跟诸位在一起研究净土宗里面最重要的第一经,就是《无量寿经》。这部经黄念祖老居士有一本注解,我想这个注解每位同修都有了。可是我们这次的研究并没有完全依照这个注解,他这个注解是在一个非常的状况之下写成的,所以与古德注经在体例上有一点不相同。他的方式都是引用前人的解释,就正如同一部《无量寿经》大辞典一样,对於我们学习研究是有很大的贡献,也有很大的帮助。前面这段玄义非常重要,这个玄义是古著里头没有的,我们要想对於老居士在净宗修学上的认识,读他的玄义就能够看得出来。我们这几天重点就是在研究这部分。

  在去年,我们印了这个小册子,也是在此地跟诸位做十天的研究,不知道你们有几位同修没有参加过这个研究会?这个小册子就是根据黄老居士的注解编写出来的。因为他的注解内容非常的丰富,要详细来解释是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把它重要的摘录出来,摘录成一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讲起来也需要二十个小时,便於讲席当中能用编这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印得很多,如果要没有的话,跟达拉斯要,达拉斯那边应该还有这个书。

  这次的研究我们就用这个提纲,内容都在注解里面。不过这是事隔一年,一年前我们在此地也是用了十天的时间来讨论这个科目。今年我到此地来之后,最大的一个感触,这个感触不仅是在美国、在台湾、在东南亚、在香港,可以说普遍的存在,就是佛法已经乱了;这也正如同我们李老师在往生之前给学生们嘱咐,他说「天下大乱」。佛门也不例外,现在是大乱,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都乱了。这个「乱」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我们要特别提高警觉。乱从哪里乱起?从观念上乱起,从想法、看法上乱起,这个事情麻烦就大!

  在过去,可以说是一百年以前,或者说七十年以前,那个时候乱是刚刚开始,但是还有原则可循。在东方,大家的看法、想法总还是以孔孟、以佛法为一个基础,作为一个标准。虽然有偏差,距离这个标准不至於太远,这是七十年前中国人都还念过四书五经,都有这个观念。七十年前的西方人,绝大多数只相信上帝,所以西方人的想法、看法还有一部《圣经》做他的标准。但是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国固有的文化、教学已经背弃得干干净净。在西方,纵然是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也不相信有上帝,人类登陆月球之后,可以说给一般人心目当中上帝已经打了许多问号。於是乎东西方的这些人们,思想上就造成了重大的混乱,思想一乱,就会影响到行为,行为一乱;换句话说,就是天下大乱。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劫难,最大的灾害,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都能够见得到,这是非常不幸的一桩事。我们正好生在这个时代,所以特别要提高警惕。

  人生最高的享受,也可以说是真正讲离苦得乐,这是佛法修学的标准。苦从哪里来?你要找那个苦的根源,可以说就是思想、见解错误,错了,那就是苦的根源。我们想法、看法就有了偏差,有了错误,这是苦本,是苦的根源。乐从哪里来?乐从你的看法、想法正确,没有错误,愈是正确就愈快乐。这就是佛经常讲的正知见与邪知见。正知见跟邪知见有什么标准?这个标准在中国无论是佛法,无论是世间法,在中国世间法就是讲孔孟、老庄,但是依然是以孔孟为主流;可以说儒跟佛是一个标准,都是讲本性。愈是与性相应、相接近的,这个思想境界就正确的,与真性相违背的,这是错误的,所以用这个来做标准。

  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曾经两次说到,讲到「性相近」,这个讲法正确。性相近就是讲一切众生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差不了好多的,这是孔老夫子说的。孟子是讲「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是孟子讲的。讲「性恶」是荀子讲的。孔老夫子没有说性善恶,只说这个性相近,大家都差不多。所以孔老夫子讲性是讲的本性,性相近;孟子与荀子讲的性是习性,我们讲「习惯成自然」是习性,不是讲本性。习性里面有善有恶,本性里面是相同的。所以他跟佛法非常非常的接近,都是以这个为标准。

  佛法修学其目的就是求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禅宗提出来的名词。其实不仅是禅宗,佛法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以见性为修学的目标;换句话说,他之所以有这么多宗派,有这么多法门,只是求见性的手段方法不相同,方向目标决定是相同的,所以佛法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门确实是平等的,但是虽然法门是平等,没有高下,但是这里面确实有难有易,这就讲难行道与易行道。难与易实在讲,还不是产生在法门上,我觉得法门里头没有什么难易,难易发生在哪里?发生在我们习性上,本性里头没有,习性里头有。习性里头无始劫以来我们这个习惯,这个东西麻烦事情,我们这个习惯,实在讲不是一生的,生生世世,所以佛经常讲「无始劫以来的习气」。

  这些习气我们怎么晓得?实在说如果你要是从作梦,梦境里面细细去体会会发现。我们作梦有时候做了糊里糊涂的梦,从来没想到这个事情会梦到,这些是什么事情?这是从哪里来的?决定是有原因的。在佛法说你阿赖耶识里头如果没有种子,决定不可能有这个事现前;那我们在一般社会里面讲意识。你这个意识里面决定有种子,因为在梦中的时候,你控制你自己的力量比较薄弱,所以那个种子它就起现行,就现相,所以梦是这么来的。有许多事情我们这一生当中从来没有经验,会在梦中发生,那个必定是前世的,或者是再前生的,无始劫以前的。如果过去世没有这些习性,你怎么可能会去作梦?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验得出来,确确实实我们有过去世,过去世还有过去世,生生世世这些善恶习气很重。

  这些习气在佛法里面讲就叫做业障,就有障碍!那个障碍多,你看哪个法门,他这个业障确实把这个法门障住了,这个法门对我们来讲就困难、就难学了。有些法门这些障碍障不住,障不住,这个法门对我们来说就容易。所以难易不是法门本身,法门本身的确还是平等的,他讲难与易是我们自己根性,否则的话,有些人学那个法门为什么很容易就成就,我们去学为什么就不行?可见得不是法门有难易,这的确是产生在我们自己本身上,也就是本身的习气障碍。这桩事情对我们修学成败关系非常大,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我们自己选择法门不能不慎重。法门选择有没有标准?这个标准又如何来建立?这就是我们选择法门关键的所在。佛法既然那么样著重於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本性、真如,名字不同,事实上是一桩事情,就是真心!所以禅宗讲明心见性,实际上就是恢复我们本来的真心。真心就是本性,你能够真心用事在佛教里头就叫做成佛;所以一切众生他不是用的真心,他用的妄心。你会用真心,那你就叫做佛。所以佛跟众生的差别就是一个会用真心,一个用妄心。

  什么叫真心?在净土宗里头最简单的讲法,真心就是清净心。你心清净就是真的,你的心不清净就是虚妄的。这句话净宗很重视,其实禅宗也不例外。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给五祖提出他悟的境界,第一句话就是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这个话要用现在话来说,怎么会想到,真如本性本来是清净的!这他见到的。他说了五句,这是第一句。你才晓得我们的自性、我们的真心本来清净,所以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一切法门选择就有了门路。

  也就是说,这么多法门摆在我们面前,我选择这个法门,能够确确实实恢复我心地的清净,那这个法门就很对我的根性,这就契机。如果选择这个法门,我修来修去,心得不到清净;换句话说,这个法门我有业障,我有障碍,不适合我修学。所以契机就正对著我们根性的法门,必然会收到这样一个效果。就是你的心,你最初来勘验是一年比一年清净,再进步就是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能够到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我可以告诉诸位,你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拍拍胸膛我决定往生。为什么?这个感应非常显著。功夫再要进展,那就是一天比一天清净,那不得了,到这种那真是祖师大德,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普通一个人能够觉察到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这样的人决定是上品往生,纵然不是上品上生,他总是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决定是上三品,他会觉得月月清净,这样才有效果。这是我们选择法门,你要注意到的。

  不要去批评一个法门,你去学学看,试试看,有没有这个效果。妄念的确少了,烦恼少了,就是分别执著少了,贪瞋痴慢少了,心逐渐逐渐定下来,看到一切境界不计较了,不要在这个境界里面计较是非人我,不去计较了;也不会在境界里计较得失好恶,不计较这个;他心在境界里能够很清净、很平淡,这是非常好的现象,非常好的境界,这就是你功夫得力了。这是说明我们怎样去选择法门。

  其实,佛法传到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在大体上来分不外乎禅、净、密这三样,在今天世界上流行的最为普遍。现在对於教下研究的人已经不太多了,为什么?因为现在人的观念第一个要求新,第二个要求变,第三个要求快。要求新、要求变、要求快速,教下是要费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教下在今天不容易振兴,正如同儒家、道家,只有极少数专门的人在大学哲学系里面去研究个几年,不能普及到这个社会。所以今天这个教里头无论是华严宗、天台宗、唯识三论研究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太少太少!

  在佛门里面,说老实话要符合这三个条件,要求新、求变、求快,还的确禅宗、密宗、净土宗很符合这三个条件,於是这三个宗派就普遍流传到全世界。但是这三个宗派里面,诸位要特别了解,这三个宗派里头,在现在的社会里头有正、有邪,我们要把这个辨别清楚。我们不能说禅宗不好,不能说密宗不好,禅与密都非常非常了不起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在《楞严》上所讲的「邪师说法」,禅里头如果邪师说法,禅就变成邪的,邪法不是正法。密里头如果是邪师说法,那个密也是邪法不是正法。这正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没错,那讲的人把它讲错了。错在什么地方?我们能不能看得出来?能,只要你细心。如果你接受他的教导,真正能够得到清净心,得到觉不迷,正不邪,清净不染,那它就对了,就正确了。如果我们跟他学习得不到这三条,就是觉正净我们得不到,那么他教的那个就有问题。所以你如果很冷静从这些个地方体会,邪正不难辨别。

  但是今天修行人,实在讲很不容易,如果自己不是大善根、大福德,在这个时代很难成就。为什么原因?因为我们的大环境不好,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你免不了要跟这些环境接触,你会受这些环境污染,这个问题严重。所以我们修学环境比不上古人,古人的修学环境,说实在话非常单纯,的确环境上它能够帮助你六根清净。

  所以你到中国大陆去看一看,寺院丛林都是建在山上,高山上。在从前,交通工具根本没有,你要到寺院里面去参访,走路要走好几天!从山下要到那个寺庙上,走到寺庙还要走三天。像九华山就是如此,你走到九华山下,到地藏菩萨那个庙要走三天。它都是石阶,几千阶!很不容易走上去。所以在山上修行的人,那个时候没有报纸、没有杂志,也没有无线电广播,他对於这个山下的事情,他不知道,山下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必须有人上来,才带来消息来,才晓得这发生什么事情。

  在过去这个社会,除了修行道场建立在山上,一般住在乡下的,有很多乡下的乡下人,就是邻近一个村庄,老死不相往来,他活动的空间就那么一点点大,他心多清净。不像现在人,每天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芝麻大一点的事情,天下事情发生了,我们统统都晓得,这个头脑里头都印上。您说这个头脑里头一天印多多少少这些我们可以不必知道的这些问题,这是什么?思想上的染污。现在人知识要丰富,天下事样样都晓得。样样都晓得如果你心能够得清净,能够如如不动这好事情,那是智慧。如果你没有这个定功,你知道太多,就是烦恼太多了。所以古人讲「知事少时,烦恼就少」。你知道事情少,烦恼就少了。「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所以古时候修学的环境就是接触得少,你认识的人也少,你知道的事情也少,心当然就清净了。

  所以佛法修学首先要训练清净心。心到真正清净了,佛法里是要开放的,儒家也开放,叫什么?叫参学,就是到处去旅行去了。所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时候叫你样样都知道,知道是什么?知道是智慧。你心地清净,你知道的事情多,你能够分析,你能够判断,决定不会有错误,所以那是无量的智慧。现在人没有这个定功,都是分别执著妄想,知道得愈多,真的烦恼愈多、妄想愈多,他心怎么能安静下来?

  这是说明我们现在的大环境不如古人,古人在那个环境里面,还讲求五年学戒。儒家的小学是训练什么?就是训练清净心,从小孩就培养起。现在我们晓得这个理论非常非常好,能做得到吗?没有人做,现在是做不到!这已经变成历史上的名词了。纵然说我们自己家里头的小孩,我们想这样做,不可能,为什么?他离开家出去跟别人混,人家不是这样教我的,你为什么这样教我?他不懂得,所以无法接受。换句话说,儒跟佛,说老实话都断了,在根本上就断除了。

  儒家小学从七岁开始,所以七岁就外傅,傅是师父。中国在过去的社会,每个家庭内外是有分的,通常再小的家庭住四合院,四合院就分内外,两面的厢房这是外面,所以老师叫西席、西宾,住在西面这个厢房,这是客房。东面就是主人,所以东道主,东面是主人住的,西面是客人住的,看老师为上宾。七岁的小孩就离开父母,完全跟老师。不仅是老师要教导他功课,生活都要跟老师在一起,所以他是接受生活教育。

  小学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教什么?教他洒扫应对,教他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也就是小学教育的教学宗旨,就是五伦八德,人与人的关系,教这个。从小培养他这个概念,所以他一生的想法看法有一个标准,他小时候培养的这个标准不会有太大的偏差。所以小学著重在德行、言语。

  孔老夫子教学的四科(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就是道德教育。第二个就是言语,这两条是在小学完成。除此之外,小学教育著重於读诵,就是背经。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重要的东西老师选择出来,让学生背诵、读诵。所以教童蒙,童蒙就是十二岁以前这小孩是不讲课文的,就是叫你背。能够背过之后,再背遍数。通常在我们中国过去教学的标准,天赋很高的(就是很聪明的人)背一百遍。你这个书会背了,会背了从头到尾背一百遍,为什么背这么多遍?你一生都不会忘记;中等天赋的人大概是一百五十遍到二百遍,根性最差的人要背三百遍到四百遍。这是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学法,目的都是叫你一生不忘记。像我们台中李老师就受过这个教育,所以你看他写文章,八、九十岁的时候写文章,引经据典,他不要去查参考资料,不要去查原文,他小时候统统背过。他写出来的,你去找原书查对,一个字不会错。这就是你一生受用不尽,也是你一生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因为他读得遍数多,记得太清楚,起心动念他就想到:孔老夫子怎么说的,佛怎么说的。他这个印象立刻就能够现前。确确实实他就能够约束自己,规范自己,这是读诵的利益。

  到十三岁之后,进太学,太学里面就是研究讨论讲解。所以中国过去教学分两个阶段,小孩的时候不懂事,记忆力好就专门利用这个记忆力,叫他把所有应该记的东西统统在这个时候都记住。到了十三、四岁慢慢理解了,开解的时候,这再跟他开解,跟他研究讨论,他把教学分成这两个阶段。同时一天叫他念几百遍书,他就不胡思乱想了。所以这个方法实在讲是训练他的根本智,也就是训练他清净心。否则的话,小孩喜欢玩,他会想著点子去玩去了,一天叫他念几百遍书,他没有法子了,他没有法子胡思乱想。用这个方法从小就训练他清净心,就训练他定力。

  所以一般看起来,你拿中国在一百年前东西方的小孩一比较,你就能非常显著看出来,中国小孩像小大人一样,规规矩矩的,外国的小孩活活泼泼,比不上他的活泼;但是如果论智慧,外国人比不上中国。在活泼外表,中国人比不上外国,各有优点。所以中国人能够深思远虑,眼光能看得很远。今天两种教学的得失后果,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两相一比较,我们能够肯定中国过去那种教学是成功的、是有价值的,西方民主自由放任,这个后果是不堪设想。这些地方实在是让我们很冷静的去思考、去观察,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在佛门里面无论在家出家,初学就五年学戒。五年学戒就是五年基本教育。基本教育里面也是著重於生活教育,跟儒家小学教育洒扫应对实在讲没什么两样。你到寺院里边去想学佛,一开始这五年当中,你就替寺庙做工,一切劳役的事情你统统都要做。因为佛教到中国来之后,可以说完全是中国化了,不再是印度那种方式;印度是托钵的制度,到中国来没有托钵了。佛教一到中国来就接受帝王的供养,就没有托钵了。到丛林制度建立之后,百丈大师提倡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所以像种菜,这是非常之普遍,种这个杂粮,挑水、砍柴、洒扫当然就更不必说了。寺院有那么大的环境,清洁,实在讲寺院的确非常干净,你到里面去,的确是一尘不染。这些工作谁去做?绝对不是去雇人去做去,是这些初来学佛的人他们做。期限五年,五年以后那由新的来接替,接替你就可以不必做这些粗活了,你再可以研究经论。所以初五年是要替常住服劳役。

  这个服劳役实在讲是我们佛门讲的修福!修福当中又修慧,福慧双修。修慧怎么个修法?修慧是读经,所以中国过去寺院丛林跟现在道场完全不一样,的确它有道风、它有学风。这是寺院丛林的特色,所以学风就是他专门修学哪些经论,实在讲就像我们现在教育里头专科大学,这个科目好像在全国它是第一,它是专修专弘。比如讲五台山,贤首宗他们是华严专门大学,专学华严的。所以说在中国全国,你想学《华严》到哪里去?就到五台山去,到咱中国。你看我们邻近的国家,南面像越南,越南的佛法是中国传过去的。韩国、日本想学《华严》的都到五台山去,那一面是《华严》等於说是专门大学,这就是它的学风。你想学《法华经》,那就在天台山,在浙江温州那附近。浙江的天台山,智者大师在那里创办的,专门教《法华经》。所以就变成一种权威。

  唐朝的窥基大师就是玄奘的学生,在洛阳慈恩寺创办了法相唯识宗,他根据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就是六经十一论,这差不多是一些宗派里面经论最多、最丰富的。六经十一论,建立了法相唯识宗。可见得他的确有专门修学的经典,他不杂,他不乱。除这个之外,像戒律。道宣律师,唐朝时候在终南山,依据《四分律藏》,这部书的分量相当於《华严经》,建立了律宗,三论,禅宗是从印度传过来的,禅是达摩祖师传来的;密宗也是从唐朝时候传来的,三藏无畏、不空三藏;净土宗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立的。中国人自己建立有四个宗派,在中国。律宗是道宣律师建立的,中国人建立的;净土宗是慧远大师,东晋时候在庐山办念佛堂,开宗从他建立的;华严跟天台,这四个宗派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立的。所以它有独特的学风。

  除了学之外还要修,所以修我们就称为道,它有独特修行的方法,我们叫道风。比如华严宗里面,修学的方法是修法界观、修止观的方法。禅宗用的是观心,以后改用参话头。天台宗用的是止观,摩诃止观、小止观。净土宗用的是持名念佛,执持名号。这些就是我们讲的道风。这个道场它依据哪种经论,用什么方法来修行,这非常重要。如果说这个道场里面没有所宗的经论,没有一定修行的方法,那就不能称为道场。李老师常常讲的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虽然有庙,虽然信徒很多,香火鼎盛,但是他没有依靠的经典,没有修行的方法,这不能算为真正的道场。真正道场一定要有学、有道。

  根据他所学的,五年学戒就是要读诵他主修的经论,像华严宗那一定要念《华严经》。《华严》在中国有三次翻译,我们称为《六十华严》,这是第一次翻译,东晋时候翻译的,因为它六十卷,我们称它《六十华严》。第二次唐朝时候翻译的,就是武则天时代翻译的,我们叫它做《八十华严》。第三部是唐德宗时候翻译的,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四十卷我们称为《四十华严》。所以《华严》有三种译本。学华严宗的这三种都要念,不学华严宗的大概只念《八十华严》,这是流通最广的。如果是专学华严宗的,这三大部都要念。原因在什么地方?当年杜顺和尚建立华严宗的时候,杜顺、智俨、贤首,华严宗前面三个祖师统统都是依靠《六十华严》。因为唐朝那时八十卷没翻译出来,他们都依据这个,他们有很多著疏、有很多论述都是依据《六十》,所以你不读《六十华严》你没有办法了解他们思想体系。从清凉以后,清凉宗立这就是《八十》跟《四十》,所以这三部统统要读诵,时间五年。

  像天台,天台学《法华》,《法华经》虽然比《华严》少,但是他们的老师要求也很厉害,他要念老师的注解,这就是智者大师的注解。《法华经文句》,他注解的名字叫《文句》,就是你要念《法华经文句》,要念《法华经玄义》,玄义就是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的经题,他著作讲经题,这是我们中国佛教里头很有名的「九旬谈妙」。九旬是九十天,光是《妙法莲华经》这个题目讲了九十天。这部书现在是精装本,这么厚的三大本,从前线装本是二十本,二十册,二十册就是解释《妙法莲华经》这个题目,就是天台家的五重玄义,所以叫九旬谈妙。要念这个,要背这个。要背《文句》,要背注解,还要背他们修行的方法,修的止观,《摩诃止观》。这三部书称作天台三大部,那个分量要是从前线装本堆起来六十册,堆起来会这么高。五年当中要把它念完。只要念不求解义,著重於念经。

  他念经的用意非常非常的殊胜,这是我们要知道,你不知道你不肯去念。念有什么意思?天天念这个东西,枯燥无味,你不晓得。念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念经的目的是修戒、修定、修慧,用这个方法。怎么知道他是学戒?戒律诸位要知道,虽然条文很多,它的精神就是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的精神,戒律的宗旨。所谓比丘戒就是小乘戒,小乘戒著重在诸恶莫作,大乘菩萨戒著重在众善奉行;凡是对於一切众生有利益的,菩萨都要做。所以你读经的时候,你脑子里头自然不打妄想;脑子里头没有妄想就是诸恶莫作,身不作恶了,连恶事想都不想了,天天在念经!所以诸恶莫作有了,圆满具足。

  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所以读经就是众善奉行。虽然那个善你没做,那个善根都在了,一切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你今天来培养这个善根,所以就是众善奉行;因此我们读经第一个修戒达到了,真是圆圆满满的达到。第二你读经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所以第二个目标达到了,修定的目的达到了,专心。第三个目标修慧,慧是什么?这个慧是讲根本的智慧,《般若经》所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要想无所不知先要修无知,无知然后才能够无所不知。无知是什么?就是清净心。所以读经是求根本智,修根本智,你对这个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没有念漏掉,这就是根本智,这就是般若智慧。到起作用的时候这是后得智、是权智。所以智慧给诸位说,对自己来讲是一念不生,外面一切境界了了分明,心里头一念不生,这是智慧,这是自受用。对别人你能够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别人能够开悟,那就叫无所不知。无所不知不是自己受用的,这个诸位要知道,是他受用的,是对别人来讲的。对自己来讲要无知,对别人来讲我无所不知,这是般若。

  所以你看经上有个小故事。有一个人曾经问释迦牟尼佛,他说:你弟子当中,舍利弗尊者智慧为什么会那么大?他好像真的是无所不知。释迦牟尼佛就指著讲堂旁边那个鼓,敲的鼓,指著鼓,他说:你看到那个鼓没有?他说:我看到了。他说:鼓的里面有没有东西?没东西,空空的。他说:就是因为它空,它一敲才会响,舍利弗尊者心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就像鼓一样,大扣则大鸣,小扣则小鸣,不扣就不鸣了。佛用这个来做比喻,所以你要真正有智慧,你心要清净,什么都没有,这是智慧。你看《般若心经》是《般若经》里面的精华,《般若经》里面的纲要,它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如果我们要粗看这两句,那不吓坏了,《般若经》修到最后无智亦无得,什么都没有了,我学它干什么?殊不知他那个无智是圆满的真智慧,他那个无得是一切统统得到了,尽虚空遍法界他统统得到了。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所以我们要想成就,最高的境界一定要学无智亦无得。

  无知就是根本智,无得就是没有得失。我们这个世间凡夫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这就是烦恼,心理上很大的负担。如果得失的念头没有了,你看这个心多清净、多自在!真的没有得失,一切法当中世出世法里头统统没有得失。没有得失是给你讲真话,有得有失是你的错觉,你看错了,你想错了,实在没有得失。没有得失才是跟你说的真话!这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会欢喜念经,为什么?我才晓得原来我念经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我一天念一个钟点,我修一个钟点,我念两个钟点修两个钟点,你这叫真正在修行!可是念经决定不能想经里头的意思,你一想这个经里什么意思,这怎么讲法,你三学都没有了。你的戒学、定学、慧学统统没有了,那变成什么?变成把佛法当作世间书来研究、来读了,就是佛法变成世间法了。所以佛法它的目的是求戒定慧,世间法它的目的是求知识。这统统是念书,所求的不一样,因此它念的方法态度不相同,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

  所以读经你只要选一本就够了,你说我应该读什么经?那是你自己去选择的,选择适合於自己根性的,适合於自己根机的。当然最好你所念的与你所修的这个法门相应,这对於你将来修学成就帮助非常之大,帮助很大。比方说学《华严》的,他最好是选择《华严经》来读;他要学天台的,最好是读《法华经》;专修净土的人最好是读《无量寿经》,这就是与自己修学相应,对於将来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单单讲得戒定慧(得三学),那任何经典没有差别,都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不但佛法能达到这个目标,就是世间书籍也行,念四书五经都可以,只有不求解,我照这个去念,我念它干什么?我修戒定慧,都能达到,可见得一切法的确是平等法。但是你一解义这个法就不平等了,不解义的时候一切法是平等法。哪一种方法都可以帮助你达到戒定慧三学的基础。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古人为什么一定这样强调五年当中要打这个根基,但是那是一般训练初学的,或者说初出家,或者在家同修初学的人,用这种方法。在那个社会环境里,每家、每个寺院、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教学,我们看到很自然,也不会觉得很奇怪,都是这个教学法。普遍都能够接受。现在不行了,现在开佛学院了。佛学院这一开,给诸位说,佛法的命就断掉了。为什么说佛法命断掉了,就是这五年学戒的精神没有了,方法废弃掉了。按照现在一般学校上课的方法,每天有几堂课,有几个老师来教,安排几种科目。第一个钟点讲《无量寿经》,第二个钟点讲唯识,第三个钟点讲般若,一个老师讲一样。这一个钟点听了还没有能消化,马上又换另外一个,这个又忘掉了。这样学个三年、四年,学了三、四十部经论,跟了十来个老师学习,三、四年之后只多懂得一点佛教常识皮毛,一样都不能深入。如果再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这四年满脑袋装上分别执著妄想,学的是这些东西,决定得不到清净心。

  所以佛学院是佛教重大的一个障碍,佛教怎么破坏的?就用这种方法破坏了。破坏佛法三个大因素:第一个是皈依,第二个是受戒,第三个是佛学院,这三样东西把佛教彻底破坏了,这也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所以今天佛学院训练不出高僧大德,从前老方法,你看哪个寺院丛林不出高手。由此可知,教学的方法非常重要,决定不能够疏忽。

  今天善知识难求。求不到善知识不是没有办法修学,有方法。我去年也曾经告诉诸位,学古人,私淑古人。这种方法是孟子开始的,孟子是第一个,他学孔老夫子。孔子那个时候已经不在世了,过世了,过世了想跟孔老夫子学,那怎么个学法?孔老夫子的著作在世间,他就专门念孔老夫子的书,用这个方法。念了之后,有不明了的地方再去请教孔老夫子的弟子,请他讲解,用这个方法来修。他学成功了,学得很像孔子,所以称之为亚圣。孔子我们中国尊称为至圣,孟夫子是亚圣。私淑古人就是跟古人学,他是第一个。

  他开了这个风气之后,在我们中国历代有许许多多的高手,几乎统统用这个方法来成就的。在历史上最著名的像司马迁,汉朝的大儒司马迁,写中国第一部历史的《史记》。司马迁就是学左丘明,左丘明的《左传》,这是在五经里面就有,五经、十三经里头都有《左传》,左丘明写的。《左传》可以说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纲是孔老夫子写的《春秋》,孔老夫子作的,《传》是注解。孔老夫子虽然写了一桩事情,但是没有详细书,左丘明就把这个事情详细记载了下来。这个文章写得好,司马迁他就专念《左传》,在我们想至少念了几千遍,所以他的文章写得跟《左传》一样,写得非常之好。司马迁是学左丘明的,他学成功了。

  唐朝,唐宋八大家第一位是韩愈,韩昌黎。韩昌黎学谁的?学《史记》,学司马迁。这个人是熟读《史记》,所以他学成功。他的文章是唐、宋两代第一人,也是把《史记》念得透熟!这是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们,讲文言文的时候,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念《古文观止》,他说你要想看得懂文言文,你能够熟背五十篇古文,文言文你就没有障碍了。因为佛的经典最晚都是宋朝翻译的,所以一定要有文言文的基础。你念五十篇古文,文言文就没有问题了;如果你要能够背诵一百篇古文,你就能写文言文了。我们想韩愈(韩昌黎)决定不止念一百篇,他的功夫下得深,所以他的文字能写得那么好。这些人说实在话并非天才,努力成功的!这值得我们效法的。

  李老师给我们这样说法,所以我们今天是不是再要从《古文观止》下手?我们跟他做学生的人是从《古文观止》下手的。《古文观止》三百多篇,李老师统统给我们讲完。但是讲的时候并没有按顺序,选的讲,可是选的讲,到最后把这部书统统讲完,前后大概讲了八年。一个星期讲一篇,讲了差不多七、八年,我在台中十年,听了他这一部《古文观止》。

  现在,我们觉得《无量寿经》很好。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一共四十八篇,距离五十篇就差两篇,所以非常接近。如果我们能够把《无量寿经》念它个三千遍到五千遍,我相信,不但你的文言文读没有问题,你也会写得非常好,自然就能够写了。这个文章是标准的汉文。它最大的好处就是通常,不难,不生涩,不太深,这是非常非常的难得。这种就是佛经的翻译跟古文的确不一样。所以诸位展开经典看,你把那个《古文观止》比较,不相同,《古文观止》的确它用的点很多。它的确是文言,当年翻经的人所翻译的也就是那个时候的白话文。因为佛经希望能够普遍流传,希望每个程度很浅的人都能看得懂,所以翻经用的这个文字不用很深的东西,都是用很浅很浅的,就是当时的白话文。这是我们要晓得翻经大师他们的一番苦心。尤其是夏莲居会集的这五种,把艰难生涩他都淘汰掉了,取这个很容易懂的。意思都非常明显的,这非常非常难得。

  当我们自己或者心不清净的时候,心不平的时候,你最好经卷展开,好好念一遍;这一遍念下去,心平气和。所以日常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能感情冲动,感情冲动很容易做错事情。做错之后我们会后悔,明了之后会后悔。与其后悔那倒不如我们不要犯错,不要犯错时候怎么办?保持自己冷静。保持不住?读经,用这个方法。所以你修戒定慧的时间愈多愈好,愈长愈好,天天真正要在这上用功。

  我们明白上面这些原理原则,这都是非常非常根本的问题。你如果真正明白了,我们在初学的这个阶段,可能就会被人家说我们有一点像开倒车的,趋於保守了。这是真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诸位晓得度自己要紧!刚才说了,知道事情太多了,接触人太多了,你戒定慧三学决定有障碍。

  我们从今天起确实是要把一切境缘远离。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真的,我们要趋於保守。但是绝对不是叫你永远保守,至少要三年,你把心定下来,定三年。我三年不与外界接触,除了我们自己现在的工作,工作是要谋生活的,这是没有办法,必须要去做的。除此之外,能够避免的尽量去避免,用这个时间来读经,修戒定慧。你能够把心静上三年以后,你再去接触这个社会,会迥然不同。为什么?你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境界只要一接触,一看一听就明了,你就有这个能力,为什么?清净心现前了,起作用了。所以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讲学佛有魔障,什么魔障?就是人与事的障碍。今天这个人来邀你,明天那个人来请你,你不能不去应酬,这叫做魔障。搞得心不能定、不能清净。我念这部书,还有几个电话打进来,这个东西多麻烦,这就叫魔障。所以要避免这个魔障,我在读经这一个钟点我把电话拔掉,我安静把这一部经念下来。念完之后,把电话再插上,再办事情,要这样做法,这样才行。换句话说,一定要保持身心清净,我们学东西才能上轨道。所以一定要晓得我学佛的目标在哪里。我们今天修净土,我们终极的目标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一生决定要成就,这个事情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

  在民国五十七年我在佛光山,星云法师那个时候正在那边开山,办东方佛教学院。那个山上只有一栋建筑物,就是那个佛学院一栋建筑物,其他的统统没有,一片荒山。下面有个小水塘,以后就做了个放生池,那个时候就是那个水塘,旁边都是草。我有一天晚上带了大概有十几、二十个学生,在那水塘旁边,月光很好,我们坐在那里讨论佛法。有个工人走到我们这个圈子里头,给我们说了一个多钟点的佛法,我们大家洗耳恭听。这个工人就是佛光山的长工,佛光山的工程可以说一直没有中断,所以他那个工人都是常年雇在那个地方,雇来做工的。他是台南将军乡的人,他给我们讲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个老太太念佛往生,是他家的邻居。所以他来劝我们念佛,他说念佛是真的不是假的。

  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事情告诉我们,那个时候给我讲的时候只一年,他说去年,一年。他说:这个老太太人非常之好,忠厚,待人很好,她以前也是神佛不分,到处都拜,初一、十五到处去烧香拜拜,神佛不分。三年前,就是距离她往生的三年前,她娶了个媳妇,她媳妇懂得一点佛法,就劝她不要到外面去乱拜,家里供个佛堂,专门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老太太很难得,她就听她媳妇的劝告,所以不到外面再走了,在家里老实念佛,念了三年。往生的那一天她并没有说她往生。她是晚上走的,只是告诉她儿子媳妇、家里人,她说:晚上你们吃晚饭不要等我,我要去洗个澡。可是儿子媳妇很孝顺,还是等她。她确确实实是洗了澡,洗了澡换了新衣服。家里人等吃饭,等久了就去看她,确实看她洗了澡,但是人没有在那里,叫她也没有人答应。最后看到她站在佛堂上,面对著佛像,穿得整整齐齐的,手上拿著念珠,叫她也不答应。走到边上一看,她已经走了,她是站著往生的,念三年佛。所以那个工人跟我们讲,这是他亲眼看到的事实,他劝我们要认真念佛。我们听他讲了一个钟点。

  这桩事情可以说是对我自己修学净土,印象最深刻的一桩事情。将军乡离佛光山很近,事情发生也不太远,那个时候只一年的时间。所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念佛三年站著走的,决定是预知时至。她预先不告诉家里人,告诉家里人怕障碍,怕家里人舍不得,又哭又闹那个麻烦事情就大!她不讲。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见证。

  以后我在台中,我在台中修学期间,李继华老居士往生,这是甘太太那一天在,甘太太是亲眼看到的,她参加这个法会,所以她清楚。我在台中,徐醒民居士第二天写了一封限时信,信里告诉我,他说求生净土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是李继华老居士。他说真的,老居士八十多岁,莲友念佛团是他创办的,李老居士也是皈依印光法师,所以他跟李炳南老居士是师兄弟。他那一天往生,根据他家里人告诉我们的,他是三个月之前就晓得的,预知时至。所以常常有亲戚朋友,好久没有见面都去拜访看看,就是辞行的意思。

  走的那一天,那个时候台北还没有计程车,坐三轮车。他跟他太太两个人坐三轮车到念佛团,在车上就告诉太太说:如果我要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一个人会不会感觉得很寂寞?跟他太太商量。因为他的小孩都在美国,在台湾就夫妻俩住一起。他太太大概也不晓得他那天晚上要往生,所以也就很慷慨的答应,她说:你能往生好事情,你就不必管我了。一口就答应了。

  到念佛团,他们是例行法会,大概是一个星期有一次法会,在一块共修。共修当中有半个小时讲开示,这些老居士们轮流讲,那天是一个魏老居士,是福建人,魏老居士,轮到他讲,结果他就跟魏老居士两个商量,他说:今天我来讲,我们两个换一换,下一次我的时间给你,所以就换了李老居士讲。讲开示通常是半个小时,他那一天讲了一个半钟点,言辞非常恳切,勉励大家要认真念佛,发愿求生净土。讲完以后他告诉大家,向大家辞行,我要回家去了。他八十多岁了,讲了一个半钟点,大家认为是他太累了,要回家去了。哪里晓得,他下了台,他们念佛堂旁边就是个客堂,客堂的沙发,他在沙发上一坐就往生了。甘太太她那一天参加这个法会,她亲眼看到这个情形,而且她敲引磬,助念、敲引磬,她那个时候年岁还很轻,助念、敲引磬,管秩序,她跟我讲的管秩序,所以讲亲眼看到的。因为徐醒民那一天晚上也参加,所以第二天写一封限时信告诉我: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他叫我在台中要好好的跟李老师学。

  这两桩事情给我的影响非常非常之深。最近就我上一次跟诸位提到的,我们台北图书馆陈老居士也预知时至往生的,大概距离今天才一个多月。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说是不相信人家坐著走,站著走,不生病,走之前活活泼泼,还讲经说法,讲了一个半钟点,下来了人家就走了,这么样的自在。

  一切法门里面确实这一个法门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何况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将来佛法灭了,一切法门统统没有了,佛还要慈悲讲《无量寿经》,就是讲念佛法门还要继续在留一百年;换句话说,这个法门是彻底度众生的法门。将来这个世界乱了,人心乱了,其他一切法门都难成就,都不能成就了,这个法门还可以成就。所以我们今天虽然没有像佛讲的灭法,但是我现在观察这个世间,虽然佛法没有灭,已经差不多了;换句话说,就好像一口气还没断,已经到这种严重地步了。所以一切法门对我们来讲都有障碍,都不容易成就。唯独这个法门,佛既然说还要留到法灭尽之后再一百年,我们今天学这个法门决定稳当、决定成就。我们选择这个法门有事实、有理论的依据,决定不会错。问题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像人家修的一样,预知时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不生病,没有病苦,这要靠我们自己努力。

  在前年,甘太太跟我说了一桩事情。她说她有个亲戚,这个亲戚念佛往生,这也很奇妙。大概是在外国,跟她的小孩住在一起,老人没有事情就做家事,早晨煮早饭都是她做。她在往生的这一天,她是晚上走的,晚上什么时候走的没有人晓得,她自己也没说。到第二天早晨,老太太没有起来做早饭,所以大家觉得很奇怪,再把她的房门一打开,她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的,盘著腿坐在床上已经走了,她说奇妙的,老太太妙,妙在哪里?她有遗嘱,她写得很详细,摆在她面前。而且儿子、孙子的孝服她也亲手做的,她统统做好了,一个人一份都摆到面前。她说:这个老太太很厉害。她做这个东西决定是晚上,人家没有看到,偷偷摸摸做的,或者小孩们上班去的时候在家里做的。她一样一样,一切后事统统准备好,她老人家打坐走了,没有吭声,这是甘太太的亲戚,她告诉我的。她说:她这么自在,她那个念佛的功夫平常没有人晓得,没有人觉察到,她能够这么走。

  所以我也就勉励甘太太,我说你亲眼看到这么多,你要好好的念。但是她妄念很多,她的功夫恐怕还不如她的女儿。应当要把一切万缘统统放下,这每个地方常常去跑庙这个东西,对她影响太大了,这使她心不能清净。所以一定要把外缘断掉,这决定不是不慈悲,是我们自己功夫不到家。帮助别人没帮得好,自己还得搞六道轮回,这个亏吃太大了。不如用个三、五年时间把自己的事情办妥,然后再帮助别人。我们可以放心,虽然帮助你,我还是决定可以往生,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由此可知,学佛不一定真的要亲近一个老师天天听讲,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重要的在家里读经、念佛,这个重要。研究讨论限於自己志同道合的几个同修。譬如你们这些十来个人,每个星期聚会一次,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平常专读,读一部经;专念,念阿弥陀佛名号。所以一天至少《无量寿经》念一遍,佛号念一万声,一万声佛号大概是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念的速度比较快,像我们一般念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的速度,两个小时可以念一万句。如果速度慢一点,念六个字的「南无阿弥陀佛」,那就要三个小时了。所以真正念佛,念四个字就可以了。一天至少要念一万声佛号,念一部《无量寿经》,我们才有决定的把握。你念上三年决定会有成就,心的确念清净了,的确定了。

  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本著清净平等慈悲,我们修什么?就修这三样,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如果想研究经教,《无量寿经》这个注解可以做入门,就从这里下手;研究的时间最好一天不超过一个小时就够了,每天看注解看一个钟点、半个钟点就行。读是非常重要的,以读为主,以研究为辅助、调剂。一天看个半个钟点、一个钟点。一个星期大家在一起做一个研究讨论。我虽然在台湾的时候,我们也非常方便,你们讨论结果,重点写出来,这个地方传真,我那边马上就可以收到了。我也能看看大家的成绩,所以这是确实相当方便。

  最大的问题如何不受环境的干扰?这是个大问题,关系我们成功失败。还有一点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法在今天这样的衰弱,如果你能够发愿专修专弘。佛在经上说,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阿弥陀佛会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日夜保护你,你什么样的磨难都不会遇到。菩萨护持!这是说你发心,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再发愿能够弘扬这部经典,净土宗的经典,那我相信不止二十五位菩萨,必然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为什么?你跟这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行,那怎么会不感应?自然感应道交。他一定要护持你,决定没有疑惑的,这是我们能够肯定的。

  唯有我们自己真正建立这样的清净心、坚固心,你才不会受外面一切境界的干扰。我心清净了,心定,一切诸佛必定护持,一切护法善神一定拥护,这毫无疑问的,只要心正、心清净。为什么?不但是代释迦牟尼佛弘扬这个法门,你是佛的替身;不但是代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也是代替十方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普度众生。因为劝一切众生求生净土是所有一切诸佛第一个愿望。诸位要细读《无量寿经》,细心的研究黄老居士注解,你就会明了,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没法子说得尽的,真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我们要有这个坚定的信心,你说这个经不会没有关系,只要你心地清净,自然有三宝加持,你会一切通达。

  古人所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他自然贯通。为什么自然贯通?心清净的,清净心就是佛心,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样,佛的语言你怎么会不懂?当然懂得,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开悟!定,定到一个相当程度就开悟了。所谓定就是心地清净,心清净到相当一个程度他就开悟了。悟了之后,你说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的,或者说你是自己的,都可以,都讲得通,为什么?悟了那个心是一心,自己的心跟佛心是一个心不是二心,所以你说这个经是佛说的,可以,说你自己说的也可以,自他不二,就能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勉强入,入不了的,是要从心地清净到极处了,自然就入了。

  所以大家修学,勘验自己的功夫,就从心地清净平等慈悲,从这三样来测验自己。我们这三个心是不是一天一天增长?是不是一年一年殊胜?我们功夫是不是得力?就知道了,所以这个事情不必问别人。我们问别人,往往被别人欺骗我们都不晓得,实在讲我们自己真正有修行,那我们的程度超过他了,所以不要心里老是有一个观念,一出家就比我们高,不见得,这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出家人不修行的话,没有在家人高。

  尤其黄念祖居士,在D.C所讲的几次讲演,他的录音带此地大概都有,D.C最初前面来美国的,他的四次讲演好像有八个带子,没有问他要?问达拉斯要就可以了。他有三个题目,一个是《无量寿经》大意,讲了一次两个小时,那就是两个带子,还有一次是《心经》,一次是《金刚经》,另外还有一个题目我记不清楚,一共是四个题目,他讲四次一次两小时一共八小时,你跟悟本要,叫他拷贝一套寄来。

  他另外还有一套带子就是《华严念佛三昧论》,那个有了?那是他从北京寄过来的。他那套带子里头,我听了听,他讲得很清楚,他讲末法所有一切都颠倒,这个讲法非常正确,一定要把我们观念纠正过来,他说这个颠倒什么?我们佛门也是颠倒的,现在修行在家女居士第一,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第四。从前排的顺序是出家男众第一,出家女众第二,在家男众第三,在家女众第四,现在颠倒了,这说得很有道理。你要不相信你看,所有一切听经法会上,在家女众人数最多。你再看看最近一些往生的,在家女众的确人数最多。

  你看刚才我们讲的两个往生的,将军乡的这个老太太往生站著走的,李继华老居士往生坐著走的,那坐著就不如站著的,女的走的是站著走的,男的走的是坐著走的。而且这个老太太念佛三年,李继华老居士念佛不会少过三十年,这不能比。你看甘老居士说,她那个亲戚也是女众,她坐著走的,预知时至,都不得了。确确实实在家女众现在是第一,我们想一想有道理,为什么?她真的,她知事少,她识人少,她是非少,她心清净。现在出家男众为什么很糟糕?他有个道场,天天攀缘,天天去靠拉信徒,满脑袋的是非烦恼、贪瞋痴慢,他心怎么能定得下来?的确是如此!所以现在出家人不如在家人,你们在家人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不要看轻了自己。看清自己,错估了别人,这也是障碍。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要努力来学习。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今天没有讲到正题,但是今天所讲的这个非常非常重要,是我们一个基础上的一个概念,我们能够把这个概念奠定之后,我们再入佛法就不一样了。所以听经我们常讲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听,这决定你的成败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