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量寿经 - (第五十四集)
无量寿经  (第五十四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54

  请掀开经本第八十一面:

  【惑尽见佛第四十一。】

  这一品经是接著上一品而来的。我们既然知道这个西方「边地」往生的业因,当然最好是能够避免,也就是对於佛智、对於自己的善根要生决定的信心,这才是九品往生的基础。如果有怀疑,怀疑还是真正用功,这个「信愿行」还是要具足;如果怀疑,这个「三资粮」不具足,这是决定不能得生,这一点我们要知道。今天底下这一段文是说明「边地」往生的人,怎样他才能够恢复信心,再转入九品,要给我们说明这一桩事情。

  【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牀。栏窗榻座。妙饰奇珍。饮食衣服。如转轮王。而以金鏁。系其两足。诸小王子。宁乐此不。】

  佛在此地举了一个比喻,这都是对弥勒菩萨、对阿难所说的,对他们所说的,其实他们就是代表我们,对他们说的其实就是对我们说的。这是把『转轮圣王』比喻阿弥陀佛,「边地」往生的就是比喻犯了罪的王子,『七宝』牢『狱』比喻「边地」。

  「转轮圣王」这个名词出在佛经里面,是世界上众生多数都能修福,才能感应「转轮圣王」出世。可是现在人对这些事情不相信,几乎完全否定掉了,认为从前这个国王是家天下,一个人做主宰,这是很不公平的。现在要讲求民主,民主就是正确的,君主那就不知道有多大的罪过了,现在人的观念是如此。要扭转这个观念相当不容易,为什么?它已经成了风气,已经成了潮流。必须要非常冷静,非常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细细的去念一念历史,读一读古圣先贤的教训,你才真正明白是非、善恶、果报的得失。

  「转轮圣王」是世间的国王,是帝王,是一个非常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一心一意为人民、为老百姓谋幸福的这样一个国王。这是圣人,不是普通人。众生要有福,才会有这个人出现。众生没有福报,这些圣贤人是不会出现在世间的。你要问什么原因?那就是俗话讲的「物以类聚」。善人跟善人聚在一起,仁人跟仁人聚集在一起,就这么一个道理。人心向善,大家有福,就会感得有大福德的人来替大家服务。

  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去读历史,中国历代许许多多的帝王都是很有智慧、很明理、很爱护老百姓,真正替老百姓谋幸福。凡是要为了自私自利,图自己享受,这样的君王要一出现,他这个朝代大概快要灭亡了,顶多传三代就完了,甚至於自己一生都完了,你看中国的历史就是如此。那么得到政权之后,这个开国的君王培养他的继承人,这是他最大的一桩事情。他在王子当中选择,选择的是德行第一,然后请国家最好的老师来教导他,他确实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知道仁民爱物,知道如何将这个政权维系下去,不至於灭亡。他的确负责任。可惜现在人真正读历史、读圣贤书的人少了,大家不念了,不念则人云亦云,这个在因果上讲也叫造业,造什么业?冤枉好人。帝王固然有糊涂的、有不好的,是少数,这个我们要知道。

  「转轮圣王」有四种,在佛经里面讲的是「金、银、铜、铁」,用这个来比喻。金轮王,这是最大的「转轮圣王」,他所统辖的区域是多大呢?在佛经里面叫「一四天下」,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他管一个太阳系。也许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有这个「转轮圣王」,但是不住在地球上,他这个首都不在地球上。他来不来巡视?可能偶尔也派人来巡视一下。银轮王,就是这个「一四天下」的二分之一,也就是半个太阳系,一半的,这是银轮王,半个。铜轮王是「一四天下」,这个一四天下,就是一个太阳系的四分之一,这个里头的星球也不在少数。最小的是铁轮王,这个铁轮王照佛经上讲法,就是统治整个地球,这样的国王在我们有史以来还没有见过,没有出现过。这个是无论中国历史、外国历史,统治我们今天讲全球、全世界的,还没有这样的王朝。

  为什么叫他做「轮王」?佛说这个国王他有七宝,这个七宝当中他有「轮宝」,「轮宝」一定是非常的殊胜。这个「轮宝」是他的武器,他以这个,等於说是征服统治他的辖区。「轮宝」也是他的交通工具。在从前我们读经文,读这个很难想像,现在好像许许多多地方发现有飞碟,这个飞碟是不是「转轮圣王」的「轮宝」?常常出现这个东西,是不是「转轮圣王」派的这些人到这儿来巡视巡视?看看这边的环境,这都很难讲。那么要用现代的名词来讲,这个「转轮圣王」就是外太空人,不是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在其他的星球上,属於我们这一个星系;这一个星系是他的势力范围,他这个势力就是他的「轮宝」能够达到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到飞碟这个消息就想到佛经上讲的「转轮圣王」,这个的确是有可能的。

  飞碟,确确实实有这个事情,因为我自己亲眼看见过的。这是在很多年前,好像那个时候我还没学佛,我在石牌做事情的时候,有一个下午,突然之间看到空中有一个光点,愈来愈大,愈来愈大,到最后的时候,像一盏灯一样那么大,奇怪的就是它停在空中,它不动,大概停了有四、五分钟的样子。我还找了很多同事,指给他们看,他们都认为那是信号弹,放光信号弹。我们也不晓得是一回什么事情。看了之后,大家就晓得不对了,它慢慢移动,愈移动愈快,一刹那之间就不见了。到第二天,报纸上登了,有不少人看见,可见得这不是我们几个人看见的,报纸上登到出现这个不明的飞行的物体,是一个圆的,距离还是相当的远。所以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那么这是说「譬如转轮圣王」,这是世间很大福报的人。他这个福报是仅次於天神,比起「忉利天」、「夜摩天」,那他比不上;人间的富贵没有人能比得上「转轮圣王」。这是比喻他有「七宝狱」,这个监狱都是七宝造的,那何况宫殿,那都不用说了。『王子得罪,禁闭其中』。这个王子犯罪也要关到监狱去,这个监狱是「七宝狱」。监狱里面也是有『层楼』,有『绮殿』,有『宝帐』,有『金牀』,一切物质的享受跟在皇宫里面没有两样。那不一样的呢?就是这一些王子失去自由了,他们身上带著有刑具,『而以金鏁,系其两足』,就是脚镣手铐,这个脚镣手铐也是七宝的。那么佛就假设这么一桩事,就问这个弥勒菩萨『诸小王子,宁乐此不?』小王子住在这个七宝监狱里面,快不快乐?

  【慈氏白言。不也。】

  当然弥勒菩萨跟我们看法也差不多,决定不快乐,失去自由他快乐什么。

  【世尊。彼幽絷时。心不自在。】

  他失去自由,他不得自在。

  【但以种种方便。欲求出离。】

  关在监牢狱里头,没有其他的念头,总是希望能赶快出去。王子跟我们世间都没有两样,在监牢狱里面的时候希望快一点能出去,能够恢复自由。

  【求诸近臣。终不从心。】

  这个事情找别人帮忙还找不上,这些大臣们都帮不上忙。

  【轮王欢喜。方得解脱。】

  一定要『轮王欢喜』,才能够自在,才能够『解脱』。这个地方把心比作「王」,「心王」;大臣比喻作「心所」,比喻作「诸法」。以其他的方法没有办法「解脱」,一定要清净心,甚深信心,这就得「解脱」了。所以此地「王臣」不是指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这个事情求诸大菩萨、求阿弥陀佛没用处,阿弥陀佛是巴不得你快快成佛。这个障碍是在你自己的身边,最重要是心理。所以「轮王」表心,你这个心不疑惑了,信心清净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个问题解决了。

  【佛告弥勒。】

  这底下合比喻来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边地」的事实,这是告诉弥勒说:

  【此诸众生。亦复如是。】

  这个生到「边地」的人就像这个比喻一样。

  【若有堕於疑悔。希求佛智。至广大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由闻佛名。起信心故。虽生彼国。於莲华中。不得出现。】

  这叫「边地」。可见得这个「边地」不是极乐世界的边界,不是,而是在『莲华』当中,这「莲华」不开,不能见佛,不能闻法,就称之为「边地」,这个意思在此地。原因就是前面讲的两种疑惑,一种是对於佛的究竟圆满智慧上生了疑惑,另外一种是对自己的善根有疑惑,这两种疑惑造成这样一个困难,一种障碍。

  他为什么能往生?『由闻佛名,起信心故』,换句话说,他对於西方净土,「信、愿、一心持名」,他做到了。阿弥陀佛跟我们说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得生净土的条件就是这三个,「信愿行」。所以他具足这三个条件,他能往生。

  为什么生「边地」?虽然具足「信愿行」,对佛的圆满智慧有疑问、有怀疑。这个事实没有搞清楚,这才怀疑。虽然佛说一切五逆十恶的众生念佛都能生净土,总觉得自己一生造作罪业太重,不妨试试看,以这样的心态,他也能得生,这都是生「边地」的业因。

  【彼处华胎。犹如园苑宫殿之想。】

  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莲花化生。在莲花里面,这个莲花大小也不一定,大小是他念佛功夫浅深所成的。虽有怀疑,念佛念得很真、念得很诚,花一样很大,不见得「边地」往生的,花就小,你不能弄错。而且昨天跟诸位报告得很清楚,真正的事实是这个往生的人,这一生当中遇缘不同而造成的。如果他遇的缘殊胜,他遇到好老师、好的善知识,对於净宗的理论、事实、因果能透彻的了解,把他这些疑问全部都解除了,他就入品了,他怎么会生「边地」!或者是虽然一生遇不到善知识,听到阿弥陀佛,老实念,也能入品,也没有问题。

  怕的是遇到恶知识,这个事情麻烦了。恶知识问你「你一生造的罪业这么重,就凭你就能往生?」他这一听,这一怀疑,「果然啊!他讲的话很有道理啊!」,这就耽误了。这个叫遇恶知识。再有听人说「佛也有不能,佛的智慧不是圆满的」,对佛智就生起疑惑了,这个不是遇到善知识,是遇恶知识。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给我们讲得很多。这些恶知识也很了不起,也能叫你很佩服、很敬仰,为什么?他通宗通教,他来给你说,引经据典,说得你不能不信。

  佛的经典,你要是初看,矛盾的地方太多太多了;这个经典讲「有」,那个经典讲「空」,那到底是「有」是「空」?这个经典上这是对的,那个经典上那是错的,那到底是谁对谁错?所以经典读多了,人就念糊涂了。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诸位一定要晓得佛当年在世说法是无有定法可说。佛说法是根据什么?根据众生的执著,根据众生的病,我把你的病治好就对了。你执著一切有,佛就跟你讲「万法皆空」,空是什么?破你执著有的,他对这种人说的;那个人执著一切皆空,佛就跟他讲是「一切皆有,一样也不空」,破他的执著,执著的不同,所以佛讲的都没有讲错。

  何况佛在《金刚经》上说,佛不但没有定法可说,佛根本就没有说法,哪有说法?无非是替众生解粘去缚而已。你有什么病,他教给你方法,把你的病根除掉就行了,教你恢复正常。佛哪有法可说!哪有法予人!你不明了这个事实,看到这里有,你就以为真有,就执著有了;看那个空,你又执著空了,那你就无所适从。这是你不善读经,不知道佛这一句话是对什么人说的。好像用药,这个药到底是给害什么病的人吃的,不能乱吃。

  所以《华严》上才明白的告诉我们「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个世间再聪明智慧的人,也不会懂得佛的意思;不懂,就把佛的意思错解了。我们要遇到这一类的知识,往往就被他误导了。纵然自己「信愿行」三资粮不缺,那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堕在「边地疑城」,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为什么常常劝勉我们亲近善友,这个很重要。

  真正是善友,他成全你而不破坏你,那是真正的善友。真正的善友必定有观机的能力。换句话说,他能了解你在一切法门里面,你适合於修学哪一个法门,真正善知识有这个能力,他会帮助你,他会劝勉你。

  在我们大藏经里面,诸位去看《高僧传》、《居士传》,在家修行成就的,这些人往往去亲近一个善知识,跟善知识见了面了,谈了几句话了,这位善知识就指导他,你到某个地方去,亲近某一个人,你的因缘在那个地方。他接受指导,到那个地方去,果然三年五载他成就了,他开悟了,他证果了。那我们要问,这个指点的人难道没有能力?没有能力他怎么晓得?他怎么指得那么正确?我们中国文字自古以来讲求简练,简单不复杂,所以文字里面虽然只是写了几句,其实谈话的时间很长,给你谈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记下来就是几个字。他必定问你,你到这个地方来向他请教,他一定问你「你叫什么名字?」「你家住在哪里?」像这些都不记录,文章上都没有,这必然的道理。「你住在什么地方?」「你为什么想学佛?」「你学佛多久了?」「你有没有听过经?」「有没有读过哪些经典?」他一定会问的。这一问问了很多了,这个善知识就知道了,你对於佛教经典、宗派你喜欢哪一方面的。他要说「我对於哪一方面有兴趣、有爱好」,那善知识就可以介绍了,「你喜欢禅的,某某是禅宗大师,禅宗道场,你到那里亲近他就行了」,是这样指引的。

  那么对於那个道场,对於那个法师,特别赞扬一番,增长他的信心。这个学业跟道业的成就,就看学生对老师诚敬的程度,像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这个善友就是一定要帮助他建立信心。这个学生对这个善友已经很佩服了、很尊敬了,这个善友说「我不如他,他比我强得多」,那他的信心就增长了,这个到那里去才能成功。他对我这里只有五分信心,我这么一加强,到他那里去,他有十分信心,他就有十分成就。

  所以古来的大德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你要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成就众生。决定没有自赞毁他,自己赞叹「我怎么怎么好,怎么了不起,他们都不如我」,那就完了,没有听到这种说法的,绝对没有自赞毁他的,都是赞叹别人。是这么介绍的。所以他为什么会有成就,这个善友对他的帮助非常大。所以那一种苦心、教导,跟这个亲自接引教授的那个老师,功德是相等的,没有两样。

  那么这是说明我们缘因之中,这个善友难逢。恶知识现在在这个世间多,就跟《楞严经》上所讲的,我们末法时期五浊恶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恒河沙」是比喻多。我们找谁?我们是肉眼凡夫,不认识,听这些人说得头头是道,我们没有能力辨别。实实在在说,佛是真正慈悲,在他老人家圆寂之前,给我们留了几句话,叫「四依法」,留了四条。佛不在世了,我们如果能遵守这个四条教诫,如同佛在世没有两样。

  第一条就是「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经典。「经」是佛说的,这就没错了。不依人,人所说的,人所写的,我们可以做参考,不可以依赖,为什么?他一百句里面,九十九句说的是对的,只有一句有问题,那一句就把你害惨了,这个要知道。这是最毒的,也最可怕的,最不容易辨别。所以「法」是经典。

  那么今天有人拿这个「四依法」,也是讲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四依法」是佛说的,用「四依法」来说明这个经典不可靠,你怎么办?为什么不可靠?「这个经典是会集本,不是佛的原本,不是原译本;原译本也不可靠,不是梵文本,是经过那个人翻译的,也许他把它翻错」,我们想想听听有道理,确实有东西被人翻错的。这样一来就没有依从了,梵文的经典到哪去找去?找到了也不认识,也没有人教给你。现在这样知解的人很多。

  所以在早年我对於佛经翻译,曾经向方东美先生请教过,我倒不怀疑别的,为什么?因为我觉得玄奘大师,这是唐朝时候人,佛教传到中国是后汉时候,这开始译经了,到玄奘那个时候差不多已经有六、七百年了,所译的佛经数量相当可观。玄奘大师为什么到印度去?就是多疑,怀疑翻译得不太可靠,不真实,所以自己亲自到印度去,直接去修学,这个很了不起。那个时候非常非常的艰难,他跑到印度去,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来之后,对於中国古来所译的经,没有说一句话,那就是什么?承认了,没有错。这是给我们做了一个证明。

  特别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传到今天,居然有人说《阿弥陀经》是伪造的,不是真的,西方极乐世界根本没有这个东西,把阿弥陀佛看作什么?太阳神,这还是出家人来告诉我的。他们在佛学院念书,老师跟他讲「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太阳神」,这成什么话!他们来问我。这个上课的法师我也认识他,我也不能得罪他,所以我只好说「我没有听说过,这个大藏经我没有仔细看,含糊笼统浏览也记不得。哪一个法师讲的,请他把大藏经找出来看看,哪一段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是太阳神」。真叫胡说。

  我们最有力的证明是窥基大师《阿弥陀经》的注解,就是《阿弥陀经通赞疏》。窥基是玄奘大师的传人,玄奘大师第一弟子。中国法相唯识宗,这个「法相」是玄奘大师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但是传到中国来了,并没有建立一个学派,没有成立一宗,而成立一宗就是在窥基的手上,所以法相宗第一代祖师不是玄奘,是窥基。

  我们知道玄奘大师翻译的有《阿弥陀经》,这是梵文原本,他带到中国来的,他重新做了一次翻译。那么他所翻的,他的学生窥基大师给《阿弥陀经》做一部注解,没有用老师新译的这个本子,还用旧的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这什么意思?如果说玄奘大师翻译的不及罗什,那就没有翻译的必要,如果说翻译的绝不在罗什大师之下,现在人讲学生注解应该是注老师的本子,新经,不会再去注旧经。古人跟我们今人不同,用心不一样,罗什的本子跟老师的本子一样好,罗什的本子已经流通了,不如就赞叹它,让它大量再去流通,不要再加以改了。窥基注解《阿弥陀经》,选择的本子是鸠摩罗什的译本,这就是师徒两个人都承认罗什大师译得好,值得流通。玄奘大师译得也不错,供给大家做参考,提供做参考。这才叫弘法利生,没有一点私心,决定没有名闻利养,这叫大公无私,利益大众。

  所以这两位给我们做了非常有力的证明,《阿弥陀经》当然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玄奘大师早就把它否定了,还要等现代人?现代人真聪明,古人都没有发现,现在人发现了?我们要被这些人误导了,那就惨了,这是无量劫难遭遇的机缘就被他给毁掉了,那就太可惜、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记住「依法不依人」。

  第二,也帮助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有很多人疑问的,翻译未必能翻得很正确。佛告诉我们「依义不依语」,只要意思对了就行了。语言记录下来的文字,文字翻的多也好,翻的少也好,这个翻也好,那个翻也好,只要意思对了就可以了。语言文字不重要,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就行了,这替我们解决了好大的一个难题。这个会集本我们正好「依义不依语」,它意思正确了,没有错。

  第三句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条非常重要。因为佛讲经有「了义」、有「不了义」,这是佛讲经的时候是别人向他请教,有些问题问的不是「了义」的问题,只要有人问,佛一定解答。有些问题问的是「了义」的,什么叫「了义」?能够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证佛道,这个经典方法叫「了义」的。如果教你断恶修善,来生得人天福报,还不能超越轮回,这个就是「不了义」的。不管你怎么修,修得很好,来生确实得人天大福报,那福报享完怎么办?总归在六道里头轮转,这一类的经典教学就属於「不了义」。但是世间人,眼光短小的人很多,你跟他讲超越六道轮回,他不相信;你给他讲得人天福报,他非常有兴趣。佛是非常慈悲,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想富贵就教你求富贵的方法,想儿女就教给你得儿女的方法,想长寿就教给你得长寿的方法。佛是什么都教,所以佛所教导众生的有「了义」、有「不了义」。那个心思远大的、眼光远大的,他所向佛请教是「了义」的,他说「六道轮回苦,我如何能超越?」这个就是属於「了义」的。

  末后教给我们修学态度,「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识」是感情。决定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智。

  这个四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如果能够遵守,就如同佛在面前教导我们一样。所以经典,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一定要依可靠的经典。这个不可靠的、伪造的经典,这个我们不能相信。可靠的经典在大藏经里面决定有出处,这部经典什么人翻译的,哪个朝代翻译的,在哪个地方翻译的,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这是可靠的。不可靠的经典决定不能够依从,我们就不会吃亏、不会上当,不会误入「边地疑城」。

  底下一段是说明他在莲花里面的生活状况。『彼处华胎』,这个「胎」就是比喻他有苦,他有障碍,他不自在,是比喻这个意思。『犹如园苑宫殿之想』,这个物质生活他很自在。

  【何以故。彼中清净。】

  莲花里面『清净』,没有污染。

  【无诸秽恶。】

  『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染污,它没有,它里面是清净的。『恶』就是十恶。不但没有恶事,连恶的念头都不会生,那确实是非常清净安乐的环境。那么他的苦,苦在什么地方?

  【然於五百岁中。不见三宝。】

  这就是他的苦处,他要耽误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在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是很短的,不算是很长的时间,他『不见三宝』。

  【不得供养奉事诸佛。】

  凡是入品,就是下下品往生的人,像经上所讲的,每一天他们都能够『供养』十方无量『诸佛』,这个很自在,来来去去,听佛讲经说法,遇到有缘的人也能够教化众生,真是「上求下化」,他这个生活非常舒适、非常自在。他得不到,他不能离开这个莲花,所以不能像入品的那些人那么样自在去供佛闻法。

  【远离一切殊胜善根。以此为苦。】

  这个『一切殊胜善根』都是指供佛闻法,「供佛」是增长福德,「闻法」是增长智慧。由此可知,佛给我们讲的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不到极乐世界,这一句话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做得到的。我们这个地方法门无量?法门有量,哪里是无量!释迦牟尼佛讲的四十九年就是有量的。四十九年天天讲,他也不会讲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没人听。顶多每天讲个三、四个小时,充其量讲八个小时,不得了。四十九年是有量的,哪里是无量。无量是十方一切诸佛所说的法,那是无量的。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一定到西方世界才能办得到。你有时间,你有无量寿,你有能力,念念都可以参访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他有这个能力。

  所以他的福德、他的智慧,佛在经上常教给我们「积功累德」,我们在这个世间生生世世无量劫修积来的,不及人家一天,你想想对不对?人家一天亲近无量无边诸佛,闻无量无边法门,我们不是;我们无量劫到今天,抵不到人家一天。所以「积功累德」要到西方世界去才真正能做得到,在我们这个地方,这是有名无实,说说听听而已,做不到的。这是事实,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就真正是『苦』事情。

  【不生欣乐。】

  所以他在这个里面不像入品那一些菩萨们那么快乐,他没有。他在那里,关在那个地方独自在进修,不能参与大众共修的法会。

  【若此众生。识其罪本。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往昔世中。过失尽已。然后乃出。】

  这就是说明必须要忏悔,要忏罪,他就离开「边地疑城」了,他就入品了。在这个地方佛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最长的时间是五百岁,他一定会后悔,不会有更长的时间。还有一些到「边地」,到那个地方一、两天他就后悔了,那就很快,一后悔马上就离开了。像我们《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的袁中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生在「边地」,但是他悔过非常快,到那个地方去,几乎立刻就知道自己错了,所以他很快就离开「边地」了。这就是给我们证明,你什么时候能离开这个「边地」?你什么时候悔过,什么时候就离开,知道自己疑惑错了。他离开「边地」就跟其他入品的人一样了:

  【即得往诣无量寿所。听闻经法。】

  只要能悔过,能知道自己错了,这个就是觉悟。所以他在过去这些疑惑、这些障碍,全部都化除了,这个时候他就见到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

  【久久亦当开解欢喜。】

  这个要一段时间。那么这一段时间究竟多长?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有的人长一点,有的人很短,与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

  【亦得徧供无数无量诸佛。修诸功德。】

  既然见阿弥陀佛了,当然他的智慧、道力、神通、受用,也都跟诸菩萨们一样,每一天一定也参访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那就『修诸功德』了,这个「功德」是福慧双修。

  【汝阿逸多。】

  佛在此地叫著弥勒菩萨的名字,『阿逸多』是弥勒菩萨的名字,叫著他的名字,提醒他注意,下面这个开示就非常重要了:

  【当知疑惑。於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往往对佛、对菩萨没有真正的信心,学佛是半疑半信。如果真的学佛了,还去找鬼神吗?还去算命、看相、看风水?还去搞这个吗?搞这个,换句话说,就是根本不相信佛菩萨。虽然信佛念佛,对佛菩萨确实没有信心,还要求吉凶祸福,这个心里面夹杂,不干净,那么对於你这个利益就有很大的损失。利益是什么?利益是「清净心」,在我们净土宗是「一心不乱」。你什么时候能得一心?什么时候能得禅定?什么时候能开智慧?这些全都是障碍。

  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一些事叫「世间意」,世间的意思。吉凶祸福,这个看相、算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这都是世俗之意,佛跟我们讲「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这不可以的。你相信佛,真正信佛,没有不吉祥的。尤其是信这个法门,这个法门,这一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前面跟诸位说了,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你不必要去找人给你灌顶,人的能力比佛差远了,何况不是一尊佛,是一切诸佛,你还求什么?再有求於人,岂不是对佛菩萨不相信?这就是怀疑。

  所以『当知疑惑,於诸菩萨为大损害』,对「菩萨」来讲都是「大损害」,何况我们初学?那这个损害就更严重了,更可怕了。『为失大利』,菩萨要疑惑,不能往生,不求净土,这个利益就失大了。我们对於这个法门、经典要有疑惑,决定轮回,决定堕三恶道,我们所受的害比菩萨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

  末后佛在此地劝我们,因为这个缘故,『应当明』,「明」是明了、明白。可见得这个信不是迷信,你得把这桩事实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深信不疑,相信诸佛无上的智慧。『诸佛』给我们说的,「诸佛」教导我们的,决定没有错误。正如同我们自己一样,我们自己如果是将妄想、执著断尽了,自性的智慧能力完全恢复了,我们教别人会有错误吗?我们会误导众生吗?不可能的。诸佛如来他们的业障完全消除了,没有障碍,所以自性智慧能力圆满的现前,这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要恢复自性无量的德能,应当学佛,依照他这个样子来学习。

  【慈氏白言。】

  弥勒菩萨又对佛说了。

  【云何此界。】

  『此界』是指我们娑婆世界,也就是指我们地球上的这些众生。

  【一类众生。】

  这不是完全的,就是有一部分人。

  【虽亦修善。而不求生。】

  他也『修善』,他也学佛,他也真正用功精进,但是他不愿意『求生』净土。这个问题也许我们都有,弥勒菩萨替我们问出来了,他为什么不愿意生净土?净土这样殊胜。还有最奇怪的,什么呢?他也讲《弥陀经》,也劝你修净土,他不修净土,他不念阿弥陀佛。大概弥勒菩萨所问的就是这一类的怪人。劝人修,自己不修,别人虽然听了他的劝,也都怀疑,怀疑什么?「大概不是最好的法门,最好的法门为什么你不肯修?你来叫我修?」

  【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

  这是佛说出原因。什么原因?那些人认为这个法门高,那个法门胜,净土法门没有什么,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经典就三经一论,现在顶多五经一论,这个宗派经典这么少,方法这么简单,这个是安慰一些老太婆、没有能力的人,学别的法门他没有能力,就学这个简单容易的,安慰安慰你,未必是真实的。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大错特错,实在是『智慧微浅』,佛讲的是真对。他如果稍微有一点智慧,他在这个经上念到,连文殊、普贤都求生西方,那文殊、普贤也是老太婆啊?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他每一会都听到的,没有一会是遗漏的,他在这个法门里讲他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也要求生西方。难道阿难的智慧不如我们?比我们差?所以确实是贡高我慢,「智慧微浅」,业障深厚,那没有法子,他不肯修这个法门。

  『分别西方,不及天界』,他修「禅定」、修「四禅天」、修「四空天」,他搞这个。实在讲这个难,很难很难。他要以这种功夫转过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差不多都是上三品往生的。很可惜他没有这个愿望。

  【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

  弥勒菩萨在此地跟我们做证明,这个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要晓得『轮回』不容易出去。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都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我们凡夫有三大类的烦恼,盖覆了本性,所以虽有「性德」,这个「性德」一点都流露不出来,得不到受用。三类的障碍,第一类就是「见思烦恼」,第二类叫「尘沙烦恼」,第三类叫「无明烦恼」。整个佛法的教学是什么?把这三种烦恼去掉而已,没有别的,佛教给我们就是断烦恼。

  我们六道里面的众生,这个三大类的烦恼具足,统统都有。佛给我们说了,六道从哪里来的?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三大类里面的一类。只要「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就超越了。那么现在问一问,你的「见思烦恼」你有能力断得了吗?断烦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定功,一种是智慧。有定功,能把烦恼伏住,它不起现行,但是要很深的定功。佛在经典上把这个定功也分为等级,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往上去,要到第九个等级才能出得了三界,很难。

  第一种定是「初禅天」,第二定就是「二禅天」,到第四定就是「四禅」,「四禅」再往上面去是「无色界」,就是「四空天」,所以这八个定叫世间禅定,就是「四禅八定」。到第九定,这超越三界了。第九定是什么人?你得到第九定就是「阿罗汉」,你的名字就叫「阿罗汉」,「阿罗汉」才超越六道轮回。我们试试看有没有这个能力?不要讲第九定,讲第一定,最初的禅定。最初的禅定是什么境界?五欲「财色名食睡」,七情五欲不动心了。不是说没有事,是不动这个念头,你有资格到「初禅天」了。你们想想看,试试看,能不能做得到?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摆在我面前,动不动念头?如果还起一个念头,你在「欲界」,「初禅」没分。纵然修定,那个定叫什么呢?叫「未到定」,功夫还不到,为什么?还会起心动念。这个不是骗人的,这个不是假的,自己可以冷静去观察观察,想想看自己功夫能不能到「初禅」。往上面去,愈往上面去,定功愈深。那个深的定不说,就是起码的这个「初禅」,我学佛想想不行,会动心,会起心动念,换句话说,不要说三界出不了,「欲界」都出不去,这个就糟糕了。「欲界」出不去,「色界」都没分,何况「无色界」?这才知道真难。

  所以虽然大乘八个宗派这么多法门,没有办法,这个七情五欲摆在面前,真不动心了吗?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两个。所以这个不是骗人的事情。骗人好骗,骗自己骗不过,自己清楚,真的没有能力。所以幸亏有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这个法门,我烦恼不要断,只要一句佛号,一句顶一句念著,虽有烦恼,烦恼不起作用,这就行了。这个比修定要方便太多了。「未到定」不能生「初禅」,「未到定」能往生,能带业往生。那个带业往生的利益比生「初禅天」,那个不能比。「初禅天」、「四禅天」、「四空天」还要搞「轮回」,他六道没出去。咱们这个只要「未到定」就可以超越三界了,那这个利益怎么能比?不能比。所以这是一定要知道的。

  弥勒菩萨这一句话是对我们当头一棒。这些众生『虚妄分别』,不肯老实念佛,自以为是,所以『不求佛刹』,「不求佛刹」是什么?就是不求往生,怎么能够脱离轮回?我们要把这个事实看清楚了,把这一桩事情想通了,我们对於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自然就坚定了,自然就不疑了。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包括「四禅」、「四空天」都不是真实。人生像梦一场,你要生到「四禅天」,你的感觉也是梦一场,绝对不真实。天天在作恶梦,很苦恼。

  唯一的真实,不仅是释迦牟尼佛这样告诉我们,十方一切如来异口同声的劝导我们,西方世界是真实的。那么你要问为什么真实?最简单的这个现象,第一个是「无量寿」,第二个是「没有生老病死」,这就真了。我们这个世间,纵然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还有终了的时候。三界之内不免生死,所以叫「生死轮回」。

  西方世界没有生死。怎么没有「生」呢?是生著去的,不是去投胎,投胎才有「生」,不是去投胎。像我们从台湾移民到美国来,我到美国来了,我有没有「生」?没有「生」,我从那边来的,不是到这边来投胎的。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是活著去的,这个诸位要知道,不是死了去的,是活著去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生苦」,没有「生」。怎么是活著去的?你在临终的时候没断气,没死,你的头脑很清楚、很清醒,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跟他去了,是这样走的。没有说是人死了以后,佛来接引,没有。都是佛来接引你走的,所以在你自己感觉当中的时候,你没有苦,纵然害病了,佛来一接引,佛光一照,病好了,跟他走了,你的感觉是「病好了,跟佛走了」。所以他不是去投胎,他没有「生」,等於是移民过去的。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跟佛寿命相同,是「无量寿」。一生当中圆满成佛,所以这个法门是千真万确不死的法门。人都有死,唯独这个法门不死,就是他不需要再投胎。它是真的,古人讲「当生成就」的佛法。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当生,不是来生来世,是当生,这一个事实必须要搞清楚、要认识清楚。时间过得很快,到这个地方也刚好是一个段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