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五十三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53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九面倒数第三行:
【边地疑城第四十。】
在前面一品,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虽然是对阿难跟弥勒菩萨说,其实是对与会的全体大众来宣说,这是阿弥陀佛以及十方一切诸佛所展现的境界,当时参加法会的人是人人都见到了。这样的经文足以启发我们清净的信心,使我们对於这个事实决定可信,不至於再怀疑了。
末后这是问到弥勒菩萨,西方极乐世界还有部分是属於胎生的,问他有没有见到这些事情。弥勒菩萨答应了,他见到了。而且对於这一部分的人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生活的状况,可以说也描绘得相当清楚。他说这些人就像我们世间「夜摩天人」一样,那么样的自在、那么样的快乐。除这个之外,他所看到的有莲花化生的,这个莲花化生就是九品往生的。所以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往生的、还有所谓胎生的?其实西方世界决定没有胎生,这一点我们要晓得。那为什么说胎生?是他们这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障碍,换句话说,有苦。这个四种「生」:胎、卵、湿、化。西方世界里全是化生。以胎生最苦,所以他们在这里受苦比喻作胎生。
他受的什么苦?第一个是不见佛,不像九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就见到观音、势至,他见不到。不能见佛当然就不能闻法。第二种苦,不能闻法。第三种苦,不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第四种苦,不能随意离开极乐世界到他方世界去供佛闻法,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四种苦,所以叫他做胎生,实际上他也是莲花化生。为什么他们有这几种苦处?今天这一章就要详细的说明了,这与我们有很密切的关系。请看经文: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於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大致上堕在这个『边地』。实际上,这个「边地」不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边缘地区,不是的。只要有这个障碍,即使生在阿弥陀佛七宝莲池里面,也叫做「边地」。那么这个障碍不是佛给他的,是他自己找来的,还是自己的因,自己结果。当然佛力也加持,佛力加持,他自己的疑根不断,佛在这一方面加不上,力量加不上,他本身有抗拒的力量,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总而言之,他是『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一句是总说。
对西方极乐世界怀疑,为什么还会往生?他这个怀疑不是完全怀疑,是半信半疑,「听说西方世界这么好,这么多人往生去了,我也试试看,那真能往生更好,不能往生就算了」。这一种心态,这个就是「边地疑城」一类的人。所以他也真干,他不是不干。他是抱这么一个心态来念佛,他也念到能伏烦恼,能伏烦恼就能往生,还算不错了,还是很难得。生到西方世界所耽误的时间并不算很长,这个经上给我们讲五百岁不能见佛闻法。五百岁是个限度,换句话说,只比这个短,没有比这个长。五百岁是从哪里算起?不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前面讲过,它里头没有年月日时,所以这个五百岁,《观经》里面讲的这个时劫的长短,都是以我们这个世界算的。我们这个世界五百岁,在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是非常短暂的一个时间。换句话说,他到那里去之后,经过一段时期他就觉悟了,他这个疑惑完全没有了,那么他就能恢复正常。
所以这是把所有一切疑惑分为两大类。这个第一大类是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这个底下就说了,『不了佛智,不思议智』,我们刚才念的这是第一类的,对於佛的智慧有怀疑。实在说,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明诸佛如来具足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佛说得很明白了,真正能接受的人实在讲太少太少。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承认佛的智慧比人高,比我们一般人高,我们一般人没有能力讲出那么多经典、讲出那么多道理,所以承认佛的智慧是非常了不起,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但是说他是究竟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有不少人摇头了,就怀疑了,「这个话可能是对佛的赞叹,不是真实的」,抱这样态度的人很多很多。甚至於出家学佛修行一辈子,他也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是全知全能的。所以常常说法的时候还跟人说「佛也有不能,佛也有不知」,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那么他这样人如果念佛往生,那这都生到「边地」。
我们必须要晓得这不是佛的惩罚,不相信佛的智慧是究竟圆满,与佛不相干。关系在哪里?是不相信自己自性本能是究竟圆满的,这个问题严重。佛跟我们众生的差别在哪里?没有差别,佛跟众生完全相同,这是要知道的。佛是自性能力完全恢复了,我们的自性能力是因妄想、执著把它障碍住了,不能现前。如果我们把妄想、执著离开了,我们自性本能就完全恢复,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换句话说,不相信佛的智慧、德能就是否定自性智慧、德能,他的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与佛有什么相干?不相干。
你这个一念疑情对自己造成重大的障碍。所以这个「疑」是烦恼障,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那个「疑」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怀疑自己自性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没有那么大的智慧,也没有那么大的功德,是不相信自己。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他「不了佛智」。佛不过是修证到圆满而已,我们今天修证的功夫不够。
下面给我们举出「不思议智」,这个「不思议智」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他的能力,佛的能力是不可思议的。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事物他没有一样不会,真是现在人所讲的多才多艺。双手万能,什么都会做,而且都做得非常非常的美妙,那么这个就是「成所作智」,「成」是成就,「作」就是所作所为,「成所作智」。
『不可称智』,「称」是称说。实在讲「不思议」、「不可称说」,意思都相彷佛,说不出的,没有法子称说的,这个就是唯识经论里面所讲的「妙观察智」。我们讲佛的慧眼,我们凡夫看人看事看物常常看错,佛有能力看得清楚、看得真切,一点错误都没有,能够看到过去,能够看到未来,能够看到十方世界,没有看错的,这个叫「不可称智」。
下面一种叫『大乘广智』,这一句就是唯识经论里面所讲的「平等性智」,唯有「平等」,就广大无边。我们今天心胸都很窄小,为什么心胸窄小?有分别、有执著、不平等,心量就小。佛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他的心是平等的。智慧是哪里来的?智慧是心的起用。清净平等心,这个心量广大无边,所以它起的作用叫「大乘广智」。广到什么地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性,就是一个真心。这一个清净平等的真心起作用了,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哪有一样不知道的!你要问他为什么会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他怎么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失了自性,你才会不知道,所以不知道是不正常的现象,尽虚空遍法界一切都知道,这是正常的现象。要依六祖大师的话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依正庄严,这个「万法」是指这个。既然是自性所生的,这个「生」就是显现、变现出来的,那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知道是正常,不知道是不正常,不知道叫「迷」,知道叫「悟」。
佛法对我们的教学没有别的,恢复自性而已,所以佛没有东西教人。佛给我们讲的话是句句真实,佛哪有法教人?等到你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复了,那是你本有的,你不是从外面新得来的。本来没有,现在有了,那叫你真正得来的。你所有的,还是你原先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新得来的。所以大乘经上常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心经》大家常常念的,常常读到的,《心经》在末后讲「无智亦无得」,「智」是什么?就是此地讲的这五种智。这个五种智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怎么说「无智」?这是你本有的,不是你新得的。这个「无智」就是没有一样新得的智;「无得」,没有一样新的你所得,没有。你所知、你所得,全是你自性的本能,你自性本来具足的。这个叫「大乘广智」。所以「广智」就是「平等性智」。
末后,『无等』,「等」是等於,没有跟这个相等的。『无伦』,「伦」是同类的,没有与这个同类的。『最上胜智』,这是什么?这就是唯识里面讲的「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真如本性的本体,前面讲的「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是它的作用,这个是它的本体,实在讲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如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它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在此地叫做「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佛这个智德都显现了,为什么?他障碍没有了,他这个迷惑都淘汰尽了,没有一丝毫障碍了,所以他的自性,体、相、作用统统都恢复了。而我们呢?真心自性在哪里还不晓得,还搞不清楚,听到佛给我们讲的,还在半信半疑,还在处处都打问号,那么几时我们才能够恢复自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晓得,佛在经里面说如来的分上,就是说到我们自己本性的分上。
『於此诸智』,这个上面讲了五种智,那个总的是「佛智」。『疑惑不信』,对这个不能接受。但是对於佛所讲的这个善恶因果,他能接受,所以『犹信罪福,修习善本』,也就是佛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念佛得生净土,这个他相信,他还可以接受。这个「修习善本」就是本经里面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他还能做到,他以一个真诚的心来念佛,来求生净土。
「修习」这两个字是关键的字眼。「修」是修正,修正,那就是断恶修善。恶里面范围包括非常的广泛,三恶道是恶,三恶道跟三善道比较起来,三恶道是恶,三善道是善;三善道要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三善道是恶,为什么?不能出三界,西方净土是善。你才晓得修行这个断恶修善,我们要断娑婆三界六道,要修西方四种净土,这叫「修」。不是这样修法,他怎么能往生?生在「边地」也是往生,生在「边地」也非常难能可贵,不能轻视他,他真的超越三界了,永远不再轮回了,也是一生圆满成佛。
「习」是日常过日子,生活。换句话说,这个真正修净土的人,我们要过净土的日子,要把我们这个生活改变,我们不能过娑婆世界这一般人的日子,我们要过净土的日子。「习」是实习,就是生活。西方世界人的生活跟娑婆世界人的生活,差别在哪里?这个不能不知道。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净,娑婆世界的人心染污,那么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样修学了。我们虽然现在身在娑婆世界,必须对娑婆世界一尘不染,那我们过的日子就与西方世界就相应了,这个气氛就差不多了。衣食住行,知足常乐,随缘而不攀缘,现前就得大自在,清净心就现前。所谓「心净则土净」,这一句佛号念得才管用,所以才相应。这个相应,与心相应,与行相应,与生活相应。『愿生其国』,自己有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来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一类生「边地」的人。可见得我们要想生「边地」,恐怕还靠不住。
那么佛这一段经文,实在上说,教我们对於佛智、对於自己都不要怀疑。对於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怀疑,对於佛智、自性本能不怀疑,这个样子往生是九品往生,比这些人殊胜太多了。所以这一段经文主要的用意是在此地,真正是佛慈悲到了极处。那么再看第二类的: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这个是一类。这一类跟前一类同样是有疑惑,不过疑惑的事项不相同。前面是疑惑佛的智慧,这个是疑惑自己的善根。有没有这些人?有,我就遇到不少,跟他讲西方极乐世界,他非常欢喜、非常崇敬,他不敢念佛。你问他「为什么?」「那都是佛菩萨住的,我一身罪业,我怎么能去!」不相信自己有善根、有福德,不相信自己能跟佛菩萨相处。这个障碍实在讲比前面那个障碍还要严重,但是他为什么也能生?经上也讲得很清楚。这一段经文前面这一半是说明他对於佛的智慧没有怀疑,但是这几种智跟前面所讲的名相不相同,如果是一个人翻译的,当然他翻译的就相同。因为这个本子是夏莲老会集五种不同的译本,保持五种原译本的面目,没有改动一个字。看看这个本子这样说的,那个本子是那么说的,文字不一样,意思相同。所以这是会集本的一种形式。
他『积集善根,希求佛智』,向往「佛智」,仰慕「佛智」,所以对佛的『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里面说得很详细,这就是前面所讲的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意思是完全相同),这个他不怀疑。他所怀疑的是『於自善根,不能生信』。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可以说都是大福德之人,那就是《弥陀经》上讲得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以说凡是往生的,即使下下品往生的,都具足了圆满的善根、福德、因缘,否则的话,他去不了。他对自己的善根怀疑,实在讲是他自己不知道他自己过去生中累积的善根,他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一生,这一生做的善事不多,大概做的恶事超过了善的,这一生当中想一想,恶多善少,但是他不知道多生多劫的那个善根,他不晓得,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自己的前世。
我们从这个经上读来,大家应当明了,凡是真正能够信受奉行的人、发愿往生的人,心地信愿坚固,那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是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说的。佛这一句话等於是给我们念佛人摩顶授记,这个我们要相信。像阿闍王子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求生净土的意愿还不能兴起,你才晓得这个法门,那个西方极乐世界真的不是随便能去得了的。所以它那个世界特殊,它要求的条件,说实在话,我们能明白这个事实,才知道阿弥陀佛要求往生的人这个条件不简单的,不要把它看得太容易了。他这个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人家选的是这个,不是这一生。
在这一生当中来看,那是太容易了,真是「万修万人去」。问题就是他肯不肯修?「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什么不肯修?善根福德不具足,他这个心不会动。因此,我们也能体会到西方世界为什么各个都是上善之人,原来他的善根福德是累劫所修,绝非寻常。我们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了解了、明白了,自己要珍惜这一生的因缘。你只要真信真愿,那就证明你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你这一生超出三界成佛的机缘就成熟了,这是决定不怀疑的。如果还有犹豫,像这个经上所讲的,你并不是十分的成熟。换句话说,距离成熟虽然不远,你的因缘成熟了,善根福德还稍微差一点。因缘,就是机会碰到了,这也等於说提前往生了,提前往生没有入九品,上了预备班、预科也不错了。所以这些人实在讲也很难能可贵,不容易。所以他的『意志犹豫,无所专据』。
在佛门里面,宗派很多、法门很多,他的心不专,一会儿想学这个,一会儿想学那个,我们也遇到不少人。我在台湾,过去一个老友钟景德老居士,我是好几年前在屏东碰到他,他那个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大概有八十五、六岁的样子,这是个老佛教徒,年轻的时候就学佛,学禅、学密、学教,学得很杂。碰到我之后,他就跟我讲,他说:法师,现在年岁大了,体力也衰了,想一想过去所学所有的法门都不成功,都用不上,我现在老实念佛了。我说:那很难得了,毕竟回头了。他告诉我他一天念三万声佛号。退休了,八十多岁了,没事情做了,一天到晚就是念佛。他念佛怎么念?他住在屏东乡下,每一天在外面散步,他说:我走一步念一声佛号,每一天念三万声佛号,走三万步。所以虽然八十五、六岁,满面红光,音声响亮,身体好,真好!心清净了,运动量也够了。老年人散步这个运动是非常之好,他一天走三万步,非常难得。他这个是到晚年意志才专,换句话说,八十岁他还不服气,他还不专,还「意志犹豫」;到八十四、五岁的时候这才专,他的寿命长,这很难得。在一般人没有这个好的身体,没有这么长的寿命,那就不行了,一生就空过了,那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专修。他的好处,虽然杂修,他这个念佛没忘掉,每一天还念几句佛号,这就讲『犹续念不绝』。
最常见的就是修那个「十念法」,每一天早晚修「十念法」,平常有功夫去参禅、去念咒、去学教,叫杂修,这个就是属於杂修的,这不是属於专修的,属於杂修。杂修,他这个念佛一天都不中断,到临命终时,其他那个功夫统统用不上力,他那个念头一转转到这里,他能往生。可是这个也是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深厚的这个善根,临命终时那一念转不过来,那这一生就耽误了。只要转不过来,无论修学什么功夫,总而言之,出不了三界。这个事情很麻烦,也非常严重,我们要觉悟,不是个开玩笑的事情。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
那么这一类人,一个是对佛的智慧怀疑,一个是对於自己善根缺乏坚定的信心,但是他们的好处,念佛功夫没有间断,所以也凭著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生到西方世界了。虽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够立刻见阿弥陀佛。这『无量寿所』就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场所,他不能参加这个法会,见不到佛。『道止佛国界边』这就是前面所讲的边地。『七宝城中』,「城」是比喻,给诸位说,那边没有城,哪有城?这个「城」表示什么?不自由,把你关在里头,你出不去,是比喻。就跟前面那个「胎生」一样,也是比喻。「胎生」,你不自在,「城」,也是不自由,把你圈到里面去了,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七宝城」。
【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这一句说得好,这是说明了这一桩事不是阿弥陀佛的意思,这个「边地」、「胎生」不是阿弥陀佛造出来的,阿弥陀佛没这个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身行所作』,还是你自作自受。平常我们只听说「因果通三世」,这是佛法常讲的,现在在此地我们又发现「因果通凡圣」,到西方极乐世界也离不开因果。我们做什么样的因,将来受什么样的果报,完全是『心自趣向』,与任何人都不相干,与佛菩萨不相干,与天地鬼神更不相干,这个是佛法里面给我们讲的真理。
佛没有欺骗我们,我们求佛菩萨保佑,我们想想佛菩萨能保佑我们吗?不能。如果佛菩萨说「我能保佑你」,那是骗你,哪是真的?谁保佑你?自己保佑自己。你自己能行善,你所得的果报都是善的,都是吉的;你心行不善,你所得的果报就是不如意的。佛菩萨跟我们讲真话,不骗我们,一切要靠自己的心行。
【亦有宝池莲华。】
那么他生在「佛国边界」、「七宝城中」,这是比喻,他还是莲花化生,还是七宝莲花,换句话说,这个居住环境跟九品往生没有两样,这个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加持。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物质生活环境是阿弥陀佛提供的,阿弥陀佛提供的是平等的,不会说是你这个疑根还没有断,还有一点疑惑,你的待遇差一点,没有,西方世界真的阿弥陀佛很公平,对他们这个物质生活的提供是完全相同。所以他有『宝池莲华』。
【自然受身。】
『自然受身』就是化生,就不是胎生的了,胎生不可能「自然受身」,这个就是说明他也是化生。
【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这个地方是佛说的。前面说他的快乐像「夜摩天」,那是弥勒菩萨说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他的快乐像『忉利天』。换句话说,这个生活的享受不是我们凡人能想像得到的。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
这是他第一种苦。换句话说,他离不开这个环境,不能够自由自在见佛闻法,这是他的第一个苦处。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
他所居住的环境,佛提供的是没错,佛提供的九品往生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他不行。他这个房子在地,不能够升到空中,不能够自由变大变小,这就是他不自在之处了,他苦处了。
【於五百岁。】
这是说明他的时间,这个『五百岁』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
【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这就是五百年当中,他见不到三宝,他的苦处就在此地。
【其人智慧不明。】
不见佛,不闻法,不能够参与菩萨大会,这个『智慧』进步就会很慢。一个人进修,所谓是「闭门造车」,进步慢,进度很慢;大众在一起共修,天天研究讨论,那个进步就非常快,这都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
【知经复少。】
这是跟前面连到的,他不能够听佛讲经,也不能够每一天去供养十方诸佛。这每一天供养十方诸佛一定听佛说法,天天听佛讲经说法,这个智慧进步就非常非常的快速,所以他听经多。到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听经多,同时听到无量无边的法门。
【心不开解。】
这个『开』就是开悟,『解』就是了解、明了的意思。
【意不欢乐。】
这个「心不开解」是「所知障」,『意不欢乐』是「烦恼障」,说明这两种障还相当深厚。
【是故於彼。谓之胎生。】
因为这个缘故,叫他做『胎生』。这个「胎生」是比喻的意思,不是真的胎生。胎生才不自在,所以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初期他很不自在。那么佛终於把这桩事实跟我们说清楚了、说明了了。
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个结论。「念佛法门」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智慧所建立的,我们从这一部经,从第一品念到此地,对於这一个事实我们可以肯定,我们能相信,我们能承认。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不思议智」所立的,「不可称智」所成就的,「大乘广智」所感的,「无上胜智」所发的。所以这个法门为什么这样殊胜,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为什么一切诸佛尊崇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尊称绝对不是偶然得来的。
诸佛菩萨决定没有妄语,《金刚经》上说佛的言语是「真语、实语、如语者」。这个「如语」就是说得恰到好处,完全讲的是事实,也不给你添一点,也不减一点,不增不减,这叫「如语」。那么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那就是西方世界的事实,真实的状况。向下经文,佛勉励我们,希望我们断疑生信,生到西方就入三辈九品,不必耽误五百年,用不著耽误这个。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
『明』是明了,『信』是深信。我们明白,我们深信不疑,佛的智慧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什么?这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六祖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本来具足的,所以你相信佛的圆满智慧就是相信自己本性本来具足。
【断除疑惑。】
这是我们第一类的障碍没有了。
【信己善根。】
对於自己的『善根』决定不怀疑。尤其是读了这部经之后,这个经上等於佛跟我们授记,我们今天有缘遇到这一部经典,遇到这一个法门,这就不是寻常的事情,这是什么?这是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缘遇到了。遇到这个因缘,就是我们俗话讲的机会,这个机会你碰到了,这个不是偶然。偶然会遇到,没有那么好的事情,哪有偶然的?必定过去生中修的有善根、福德,你才有机会遇到。遇到了,你能信、能解、能愿,那就是佛在经上给你授记了,你的「善根」就很深厚了,不是普通的「善根」。所以你要相信自己的「善根」,要珍惜这一次的机会。
【作诸功德。至心回向。】
这个『功德』怎么个修法?依照世尊在这一部经上给我们所说的,我们尽心尽力把它做到。心里面念念有阿弥陀佛,念念有极乐世界,念念如同诸佛如来,将这个法门尽力的宣扬,也就是说尽自己的能力广为介绍,推荐给大众;我们得到利益了,希望别人都能够得到。至於他听了信不信,不必去问,为什么?那是他自己善根、福德的事情。他如果真正有大善根、大福德,他一听,他就接受,他就会有兴趣。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勉强,但是我们不能够不介绍,不能够不推荐,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这就是「作诸功德,至心回向」。
【皆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这是说没有疑惑的,是九品往生的,这个跟前面不一样。『皆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这个三句是通指一般往生的状况,生到「边地」的也是这样的,也是这样往生去的。不同的呢?底下所说的就不一样了。九品往生的,『须臾之顷』,他这个果报就现前了。那个带著有疑惑去往生的,他要过五百岁之后,西方极乐世界那种殊胜的庄严他才能够得到,才能够现前。不是像九品往生的人这么快,到西方极乐世界「须臾之顷」。这个「须臾」是指快速,那么要照古人的说法,合我们现在大概是几分钟的事情,是非常的快速。
他的『身相』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阿弥陀佛本愿,这四十八愿里头有。『光明』也跟佛一样,『智慧』也一样,『功德』也一样。诸位要知道,我们平常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如果心地清净,没有怀疑,心里面什么杂念都没有,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不得了!把阿弥陀佛的智慧功德,就靠这个心念,念念的变成自己的。你要问有可能吗?为什么可能?阿弥陀佛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所生的,不是心外之物,所以才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用这个方法恢复自己的性德,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有什么不可能?你说不能,那才奇怪!说真的,用这个方法把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变成自己的,这是真的可能,这是事实。
所以佛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常说,一切诸法都是自己心里面变现出来的。我们如果细细的去思惟,明白这个道理了,肯定这个事实了,怎么不能转变!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识」是真心的起用,真心的作用。这个作用里面有觉、有迷。觉,就是本经上讲的佛的五种不思议的智慧,那是觉悟的「用」;不觉,迷了,就叫做「八识」,八识是真心迷了的作用,都没有离开真心,没有离开自性。所以把佛的光明、佛的智慧、功德变成自己的,这是决定可能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平常我们不懂方法,这个经上真的难得,经文并不很长,这些最重要的开示可以说一句都没有遗漏,所以这个经,古大德称为第一经,没有错。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这个『化生』就是讲九品往生的。『智慧胜』是什么?他不怀疑,断疑生信,所以他是入九品位。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
『胎生』,智慧弱一点,疑根没断,智慧差一点,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见阿弥陀佛,不能听佛说法,不见菩萨圣众。
【不知菩萨法式。】
这个『法式』就是『菩萨』修学的状况,他没有参与这个法会,他不知道。换句话说,不知道「菩萨」平常是怎么修学的,「菩萨」是怎么生活的,这些事情他都不知道。像我们现在一样,没有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没有参与他们的法会,对这个不熟悉。
【不得修习功德。】
这个地方『不得修习』不是指个人的,是团体的,不能参与这个菩萨大众的共修。如果说要是自己修行都不能的话,他五百岁怎么能恢复!怎么能开悟!这是自己一个人关起来修就是了,不是跟大众在一块共修。大众共修的那个功德,殊胜的利益,那是不可思议的。
【无因奉事无量寿佛。】
他因为有障碍,在五百岁这个障碍当中,他还不能够亲近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这是有障碍。
【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这是佛把他的原因告诉我们。这是什么缘故?这个人『宿世』,「宿世」是指这一生,并不限定指他的多生多劫,指这一生,这一生为什么会有这个样子?多生多劫修习的善根,为什么这一生会有这个样子?这个还是善导大师把我们这个疑惑解答了。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观经》的内容主要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理论的依据:「三辈」、「九品」(这个「九品」的因果说得非常详细),还有「往生的方法」,所以《观经》上讲三个东西。在「九品」里面,大师就说得太好了,「九品」怎么形成的?是众生遇缘不同。那同样一个道理,此地我们也明白了,他为什么会生到边地?遇缘不同。就是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给他开导,他始终有这个『疑惑』。所以归结到根本的原因,确确实实是遇缘不同,这个说得太好了。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遇缘殊胜,上品上生我们有分;遇缘不殊胜,这个品位就下了,甚至於「边地」去往生了。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根熟众生。根熟是什么?你真信、真愿、真肯念佛,这就是缘都熟了。虽然大家统统根熟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不相同,这个原因就是你遇缘不一样。
在过去,过去的缘比我们今天的缘不一定殊胜,如果从遇善知识来说,过去善知识比我们现在多,这一点说的是他的缘比我们的胜。那个善知识能不能把这些事情辨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又不一定了。善导大师虽然讲得那么清楚,讲得那么明白,依照善导大师去修学的人也不见得很多。因为《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还有一部智者大师的注解,在我们中国非常流行。因为智者是「天台大师」,「天台宗」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都非常兴盛,所以智者大师这个注子,读的人、研究的人、依照修学的人比善导大师的还要多。
那么讲起《无量寿经》,这是我们净宗第一经,净宗所依据的第一经,《无量寿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概说,面面都说到,那过去就不如今天了,为什么?过去没有一个很圆满的会集本,五种原译本是很难有机会遇到的。会集本在过去有两种:宋朝王龙舒居士的《大阿弥陀经》;前清魏源(魏默深)居士,他是咸丰年间人,有一个会集本。这是古德公认他这个本子有瑕疵,瑕疵里面有取舍不当,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我们不要去论它,这一点太重要了。我们今天能遇到夏莲居老居士这一个会集本,确确实实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取舍精当,五种原译的精华全在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印的《净土五经读本》,诸位可以去对照,这是我们今天的缘比古人殊胜。
更难得的是黄念祖老居士,这是夏莲居的传人,受老师之命给这个经作一部注解。他也很难得,没有辜负老师,真的把这个注解做出来了,参考古今中外的大德对於三经的注疏,综合成一个新的注解本子。老师是会集五经,黄念老是会集古今的注解。他那个《无量寿经解》是《无量寿经》的大辞典,非常的难得,这是我们今天的缘殊胜。他也真正不可思议,三宝加持,在大陆上这样困难的环境。所以我那个时候怀疑,「你参考的这些书从哪来的?你怎么可能找到那么多参考书?」他告诉我,以前也是一个老居士、一个大德手上有这些书,请他代为保管,所以他能够看到不少的这些典籍,很不容易。因为在文化大革命,几乎东西都毁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他平反之后回到北京,遇到这样殊胜的一个缘分。实在讲,这真是三宝加持,能够完成这样一部注解。
完成之后,他告诉我,他说「我非常担心这东西恐怕不能出版,人家再把我丢到字纸篓烧掉,那就太可惜了」。所以D.C.同修请他到美国来,他赶快就带了一部来。因为初版是油印印的,油印印的数量最多不可能超过两百册,印两百册,腊纸都坏掉了。这是流通到海外的时候,东西才能够保存下去。我们在台湾看到这个本子,大量的给它流通,普遍给它介绍,这是讲我们的缘分在这一点说比古人强,古人没有这个缘分。所以要珍惜机会,珍惜这个缘分,相信自己善根,相信佛的智慧,决定不怀疑,我们这一生一定能圆满成就。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九面倒数第三行:
【边地疑城第四十。】
在前面一品,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虽然是对阿难跟弥勒菩萨说,其实是对与会的全体大众来宣说,这是阿弥陀佛以及十方一切诸佛所展现的境界,当时参加法会的人是人人都见到了。这样的经文足以启发我们清净的信心,使我们对於这个事实决定可信,不至於再怀疑了。
末后这是问到弥勒菩萨,西方极乐世界还有部分是属於胎生的,问他有没有见到这些事情。弥勒菩萨答应了,他见到了。而且对於这一部分的人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生活的状况,可以说也描绘得相当清楚。他说这些人就像我们世间「夜摩天人」一样,那么样的自在、那么样的快乐。除这个之外,他所看到的有莲花化生的,这个莲花化生就是九品往生的。所以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往生的、还有所谓胎生的?其实西方世界决定没有胎生,这一点我们要晓得。那为什么说胎生?是他们这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障碍,换句话说,有苦。这个四种「生」:胎、卵、湿、化。西方世界里全是化生。以胎生最苦,所以他们在这里受苦比喻作胎生。
他受的什么苦?第一个是不见佛,不像九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就见到观音、势至,他见不到。不能见佛当然就不能闻法。第二种苦,不能闻法。第三种苦,不得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第四种苦,不能随意离开极乐世界到他方世界去供佛闻法,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四种苦,所以叫他做胎生,实际上他也是莲花化生。为什么他们有这几种苦处?今天这一章就要详细的说明了,这与我们有很密切的关系。请看经文: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於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大致上堕在这个『边地』。实际上,这个「边地」不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边缘地区,不是的。只要有这个障碍,即使生在阿弥陀佛七宝莲池里面,也叫做「边地」。那么这个障碍不是佛给他的,是他自己找来的,还是自己的因,自己结果。当然佛力也加持,佛力加持,他自己的疑根不断,佛在这一方面加不上,力量加不上,他本身有抗拒的力量,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总而言之,他是『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一句是总说。
对西方极乐世界怀疑,为什么还会往生?他这个怀疑不是完全怀疑,是半信半疑,「听说西方世界这么好,这么多人往生去了,我也试试看,那真能往生更好,不能往生就算了」。这一种心态,这个就是「边地疑城」一类的人。所以他也真干,他不是不干。他是抱这么一个心态来念佛,他也念到能伏烦恼,能伏烦恼就能往生,还算不错了,还是很难得。生到西方世界所耽误的时间并不算很长,这个经上给我们讲五百岁不能见佛闻法。五百岁是个限度,换句话说,只比这个短,没有比这个长。五百岁是从哪里算起?不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前面讲过,它里头没有年月日时,所以这个五百岁,《观经》里面讲的这个时劫的长短,都是以我们这个世界算的。我们这个世界五百岁,在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是非常短暂的一个时间。换句话说,他到那里去之后,经过一段时期他就觉悟了,他这个疑惑完全没有了,那么他就能恢复正常。
所以这是把所有一切疑惑分为两大类。这个第一大类是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这个底下就说了,『不了佛智,不思议智』,我们刚才念的这是第一类的,对於佛的智慧有怀疑。实在说,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明诸佛如来具足究竟圆满的智慧,但是佛说得很明白了,真正能接受的人实在讲太少太少。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承认佛的智慧比人高,比我们一般人高,我们一般人没有能力讲出那么多经典、讲出那么多道理,所以承认佛的智慧是非常了不起,没有一个人不佩服。但是说他是究竟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有不少人摇头了,就怀疑了,「这个话可能是对佛的赞叹,不是真实的」,抱这样态度的人很多很多。甚至於出家学佛修行一辈子,他也不相信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是全知全能的。所以常常说法的时候还跟人说「佛也有不能,佛也有不知」,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那么他这样人如果念佛往生,那这都生到「边地」。
我们必须要晓得这不是佛的惩罚,不相信佛的智慧是究竟圆满,与佛不相干。关系在哪里?是不相信自己自性本能是究竟圆满的,这个问题严重。佛跟我们众生的差别在哪里?没有差别,佛跟众生完全相同,这是要知道的。佛是自性能力完全恢复了,我们的自性能力是因妄想、执著把它障碍住了,不能现前。如果我们把妄想、执著离开了,我们自性本能就完全恢复,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换句话说,不相信佛的智慧、德能就是否定自性智慧、德能,他的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与佛有什么相干?不相干。
你这个一念疑情对自己造成重大的障碍。所以这个「疑」是烦恼障,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那个「疑」是什么?实在讲就是怀疑自己自性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没有那么大的智慧,也没有那么大的功德,是不相信自己。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他「不了佛智」。佛不过是修证到圆满而已,我们今天修证的功夫不够。
下面给我们举出「不思议智」,这个「不思议智」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他的能力,佛的能力是不可思议的。换句话说,世出世间一切事物他没有一样不会,真是现在人所讲的多才多艺。双手万能,什么都会做,而且都做得非常非常的美妙,那么这个就是「成所作智」,「成」是成就,「作」就是所作所为,「成所作智」。
『不可称智』,「称」是称说。实在讲「不思议」、「不可称说」,意思都相彷佛,说不出的,没有法子称说的,这个就是唯识经论里面所讲的「妙观察智」。我们讲佛的慧眼,我们凡夫看人看事看物常常看错,佛有能力看得清楚、看得真切,一点错误都没有,能够看到过去,能够看到未来,能够看到十方世界,没有看错的,这个叫「不可称智」。
下面一种叫『大乘广智』,这一句就是唯识经论里面所讲的「平等性智」,唯有「平等」,就广大无边。我们今天心胸都很窄小,为什么心胸窄小?有分别、有执著、不平等,心量就小。佛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的心是清净的,他的心是平等的。智慧是哪里来的?智慧是心的起用。清净平等心,这个心量广大无边,所以它起的作用叫「大乘广智」。广到什么地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性,就是一个真心。这一个清净平等的真心起作用了,所以尽虚空遍法界哪有一样不知道的!你要问他为什么会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他怎么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失了自性,你才会不知道,所以不知道是不正常的现象,尽虚空遍法界一切都知道,这是正常的现象。要依六祖大师的话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万法」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的依正庄严,这个「万法」是指这个。既然是自性所生的,这个「生」就是显现、变现出来的,那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所以知道是正常,不知道是不正常,不知道叫「迷」,知道叫「悟」。
佛法对我们的教学没有别的,恢复自性而已,所以佛没有东西教人。佛给我们讲的话是句句真实,佛哪有法教人?等到你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复了,那是你本有的,你不是从外面新得来的。本来没有,现在有了,那叫你真正得来的。你所有的,还是你原先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新得来的。所以大乘经上常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心经》大家常常念的,常常读到的,《心经》在末后讲「无智亦无得」,「智」是什么?就是此地讲的这五种智。这个五种智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怎么说「无智」?这是你本有的,不是你新得的。这个「无智」就是没有一样新得的智;「无得」,没有一样新的你所得,没有。你所知、你所得,全是你自性的本能,你自性本来具足的。这个叫「大乘广智」。所以「广智」就是「平等性智」。
末后,『无等』,「等」是等於,没有跟这个相等的。『无伦』,「伦」是同类的,没有与这个同类的。『最上胜智』,这是什么?这就是唯识里面讲的「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真如本性的本体,前面讲的「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是它的作用,这个是它的本体,实在讲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如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它有一个另外的名字,在此地叫做「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佛这个智德都显现了,为什么?他障碍没有了,他这个迷惑都淘汰尽了,没有一丝毫障碍了,所以他的自性,体、相、作用统统都恢复了。而我们呢?真心自性在哪里还不晓得,还搞不清楚,听到佛给我们讲的,还在半信半疑,还在处处都打问号,那么几时我们才能够恢复自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晓得,佛在经里面说如来的分上,就是说到我们自己本性的分上。
『於此诸智』,这个上面讲了五种智,那个总的是「佛智」。『疑惑不信』,对这个不能接受。但是对於佛所讲的这个善恶因果,他能接受,所以『犹信罪福,修习善本』,也就是佛讲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念佛得生净土,这个他相信,他还可以接受。这个「修习善本」就是本经里面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他还能做到,他以一个真诚的心来念佛,来求生净土。
「修习」这两个字是关键的字眼。「修」是修正,修正,那就是断恶修善。恶里面范围包括非常的广泛,三恶道是恶,三恶道跟三善道比较起来,三恶道是恶,三善道是善;三善道要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三善道是恶,为什么?不能出三界,西方净土是善。你才晓得修行这个断恶修善,我们要断娑婆三界六道,要修西方四种净土,这叫「修」。不是这样修法,他怎么能往生?生在「边地」也是往生,生在「边地」也非常难能可贵,不能轻视他,他真的超越三界了,永远不再轮回了,也是一生圆满成佛。
「习」是日常过日子,生活。换句话说,这个真正修净土的人,我们要过净土的日子,要把我们这个生活改变,我们不能过娑婆世界这一般人的日子,我们要过净土的日子。「习」是实习,就是生活。西方世界人的生活跟娑婆世界人的生活,差别在哪里?这个不能不知道。西方世界的人心清净,娑婆世界的人心染污,那么我们就知道应该怎么样修学了。我们虽然现在身在娑婆世界,必须对娑婆世界一尘不染,那我们过的日子就与西方世界就相应了,这个气氛就差不多了。衣食住行,知足常乐,随缘而不攀缘,现前就得大自在,清净心就现前。所谓「心净则土净」,这一句佛号念得才管用,所以才相应。这个相应,与心相应,与行相应,与生活相应。『愿生其国』,自己有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来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一类生「边地」的人。可见得我们要想生「边地」,恐怕还靠不住。
那么佛这一段经文,实在上说,教我们对於佛智、对於自己都不要怀疑。对於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怀疑,对於佛智、自性本能不怀疑,这个样子往生是九品往生,比这些人殊胜太多了。所以这一段经文主要的用意是在此地,真正是佛慈悲到了极处。那么再看第二类的: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这个是一类。这一类跟前一类同样是有疑惑,不过疑惑的事项不相同。前面是疑惑佛的智慧,这个是疑惑自己的善根。有没有这些人?有,我就遇到不少,跟他讲西方极乐世界,他非常欢喜、非常崇敬,他不敢念佛。你问他「为什么?」「那都是佛菩萨住的,我一身罪业,我怎么能去!」不相信自己有善根、有福德,不相信自己能跟佛菩萨相处。这个障碍实在讲比前面那个障碍还要严重,但是他为什么也能生?经上也讲得很清楚。这一段经文前面这一半是说明他对於佛的智慧没有怀疑,但是这几种智跟前面所讲的名相不相同,如果是一个人翻译的,当然他翻译的就相同。因为这个本子是夏莲老会集五种不同的译本,保持五种原译本的面目,没有改动一个字。看看这个本子这样说的,那个本子是那么说的,文字不一样,意思相同。所以这是会集本的一种形式。
他『积集善根,希求佛智』,向往「佛智」,仰慕「佛智」,所以对佛的『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黄念祖老居士在注解里面说得很详细,这就是前面所讲的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意思是完全相同),这个他不怀疑。他所怀疑的是『於自善根,不能生信』。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可以说都是大福德之人,那就是《弥陀经》上讲得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以说凡是往生的,即使下下品往生的,都具足了圆满的善根、福德、因缘,否则的话,他去不了。他对自己的善根怀疑,实在讲是他自己不知道他自己过去生中累积的善根,他不知道。他只知道这一生,这一生做的善事不多,大概做的恶事超过了善的,这一生当中想一想,恶多善少,但是他不知道多生多劫的那个善根,他不晓得,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自己的前世。
我们从这个经上读来,大家应当明了,凡是真正能够信受奉行的人、发愿往生的人,心地信愿坚固,那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是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说的。佛这一句话等於是给我们念佛人摩顶授记,这个我们要相信。像阿闍王子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求生净土的意愿还不能兴起,你才晓得这个法门,那个西方极乐世界真的不是随便能去得了的。所以它那个世界特殊,它要求的条件,说实在话,我们能明白这个事实,才知道阿弥陀佛要求往生的人这个条件不简单的,不要把它看得太容易了。他这个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人家选的是这个,不是这一生。
在这一生当中来看,那是太容易了,真是「万修万人去」。问题就是他肯不肯修?「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什么不肯修?善根福德不具足,他这个心不会动。因此,我们也能体会到西方世界为什么各个都是上善之人,原来他的善根福德是累劫所修,绝非寻常。我们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了解了、明白了,自己要珍惜这一生的因缘。你只要真信真愿,那就证明你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你这一生超出三界成佛的机缘就成熟了,这是决定不怀疑的。如果还有犹豫,像这个经上所讲的,你并不是十分的成熟。换句话说,距离成熟虽然不远,你的因缘成熟了,善根福德还稍微差一点。因缘,就是机会碰到了,这也等於说提前往生了,提前往生没有入九品,上了预备班、预科也不错了。所以这些人实在讲也很难能可贵,不容易。所以他的『意志犹豫,无所专据』。
在佛门里面,宗派很多、法门很多,他的心不专,一会儿想学这个,一会儿想学那个,我们也遇到不少人。我在台湾,过去一个老友钟景德老居士,我是好几年前在屏东碰到他,他那个时候已经八十多岁了,大概有八十五、六岁的样子,这是个老佛教徒,年轻的时候就学佛,学禅、学密、学教,学得很杂。碰到我之后,他就跟我讲,他说:法师,现在年岁大了,体力也衰了,想一想过去所学所有的法门都不成功,都用不上,我现在老实念佛了。我说:那很难得了,毕竟回头了。他告诉我他一天念三万声佛号。退休了,八十多岁了,没事情做了,一天到晚就是念佛。他念佛怎么念?他住在屏东乡下,每一天在外面散步,他说:我走一步念一声佛号,每一天念三万声佛号,走三万步。所以虽然八十五、六岁,满面红光,音声响亮,身体好,真好!心清净了,运动量也够了。老年人散步这个运动是非常之好,他一天走三万步,非常难得。他这个是到晚年意志才专,换句话说,八十岁他还不服气,他还不专,还「意志犹豫」;到八十四、五岁的时候这才专,他的寿命长,这很难得。在一般人没有这个好的身体,没有这么长的寿命,那就不行了,一生就空过了,那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专修。他的好处,虽然杂修,他这个念佛没忘掉,每一天还念几句佛号,这就讲『犹续念不绝』。
最常见的就是修那个「十念法」,每一天早晚修「十念法」,平常有功夫去参禅、去念咒、去学教,叫杂修,这个就是属於杂修的,这不是属於专修的,属於杂修。杂修,他这个念佛一天都不中断,到临命终时,其他那个功夫统统用不上力,他那个念头一转转到这里,他能往生。可是这个也是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深厚的这个善根,临命终时那一念转不过来,那这一生就耽误了。只要转不过来,无论修学什么功夫,总而言之,出不了三界。这个事情很麻烦,也非常严重,我们要觉悟,不是个开玩笑的事情。
【是诸人等。以此因缘。虽生彼国。不能前至无量寿所。道止佛国界边。七宝城中。】
那么这一类人,一个是对佛的智慧怀疑,一个是对於自己善根缺乏坚定的信心,但是他们的好处,念佛功夫没有间断,所以也凭著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生到西方世界了。虽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够立刻见阿弥陀佛。这『无量寿所』就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场所,他不能参加这个法会,见不到佛。『道止佛国界边』这就是前面所讲的边地。『七宝城中』,「城」是比喻,给诸位说,那边没有城,哪有城?这个「城」表示什么?不自由,把你关在里头,你出不去,是比喻。就跟前面那个「胎生」一样,也是比喻。「胎生」,你不自在,「城」,也是不自由,把你圈到里面去了,是这个意思,不是真的有「七宝城」。
【佛不使尔。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这一句说得好,这是说明了这一桩事不是阿弥陀佛的意思,这个「边地」、「胎生」不是阿弥陀佛造出来的,阿弥陀佛没这个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身行所作』,还是你自作自受。平常我们只听说「因果通三世」,这是佛法常讲的,现在在此地我们又发现「因果通凡圣」,到西方极乐世界也离不开因果。我们做什么样的因,将来受什么样的果报,完全是『心自趣向』,与任何人都不相干,与佛菩萨不相干,与天地鬼神更不相干,这个是佛法里面给我们讲的真理。
佛没有欺骗我们,我们求佛菩萨保佑,我们想想佛菩萨能保佑我们吗?不能。如果佛菩萨说「我能保佑你」,那是骗你,哪是真的?谁保佑你?自己保佑自己。你自己能行善,你所得的果报都是善的,都是吉的;你心行不善,你所得的果报就是不如意的。佛菩萨跟我们讲真话,不骗我们,一切要靠自己的心行。
【亦有宝池莲华。】
那么他生在「佛国边界」、「七宝城中」,这是比喻,他还是莲花化生,还是七宝莲花,换句话说,这个居住环境跟九品往生没有两样,这个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加持。换句话说,西方极乐世界物质生活环境是阿弥陀佛提供的,阿弥陀佛提供的是平等的,不会说是你这个疑根还没有断,还有一点疑惑,你的待遇差一点,没有,西方世界真的阿弥陀佛很公平,对他们这个物质生活的提供是完全相同。所以他有『宝池莲华』。
【自然受身。】
『自然受身』就是化生,就不是胎生的了,胎生不可能「自然受身」,这个就是说明他也是化生。
【饮食快乐。如忉利天。】
这个地方是佛说的。前面说他的快乐像「夜摩天」,那是弥勒菩萨说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他的快乐像『忉利天』。换句话说,这个生活的享受不是我们凡人能想像得到的。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
这是他第一种苦。换句话说,他离不开这个环境,不能够自由自在见佛闻法,这是他的第一个苦处。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
他所居住的环境,佛提供的是没错,佛提供的九品往生的人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他不行。他这个房子在地,不能够升到空中,不能够自由变大变小,这就是他不自在之处了,他苦处了。
【於五百岁。】
这是说明他的时间,这个『五百岁』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
【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
这就是五百年当中,他见不到三宝,他的苦处就在此地。
【其人智慧不明。】
不见佛,不闻法,不能够参与菩萨大会,这个『智慧』进步就会很慢。一个人进修,所谓是「闭门造车」,进步慢,进度很慢;大众在一起共修,天天研究讨论,那个进步就非常快,这都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
【知经复少。】
这是跟前面连到的,他不能够听佛讲经,也不能够每一天去供养十方诸佛。这每一天供养十方诸佛一定听佛说法,天天听佛讲经说法,这个智慧进步就非常非常的快速,所以他听经多。到西方极乐世界才真正听经多,同时听到无量无边的法门。
【心不开解。】
这个『开』就是开悟,『解』就是了解、明了的意思。
【意不欢乐。】
这个「心不开解」是「所知障」,『意不欢乐』是「烦恼障」,说明这两种障还相当深厚。
【是故於彼。谓之胎生。】
因为这个缘故,叫他做『胎生』。这个「胎生」是比喻的意思,不是真的胎生。胎生才不自在,所以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初期他很不自在。那么佛终於把这桩事实跟我们说清楚了、说明了了。
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个结论。「念佛法门」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智慧所建立的,我们从这一部经,从第一品念到此地,对於这一个事实我们可以肯定,我们能相信,我们能承认。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不思议智」所立的,「不可称智」所成就的,「大乘广智」所感的,「无上胜智」所发的。所以这个法门为什么这样殊胜,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为什么一切诸佛尊崇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个尊称绝对不是偶然得来的。
诸佛菩萨决定没有妄语,《金刚经》上说佛的言语是「真语、实语、如语者」。这个「如语」就是说得恰到好处,完全讲的是事实,也不给你添一点,也不减一点,不增不减,这叫「如语」。那么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那就是西方世界的事实,真实的状况。向下经文,佛勉励我们,希望我们断疑生信,生到西方就入三辈九品,不必耽误五百年,用不著耽误这个。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
『明』是明了,『信』是深信。我们明白,我们深信不疑,佛的智慧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为什么?这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六祖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本来具足的,所以你相信佛的圆满智慧就是相信自己本性本来具足。
【断除疑惑。】
这是我们第一类的障碍没有了。
【信己善根。】
对於自己的『善根』决定不怀疑。尤其是读了这部经之后,这个经上等於佛跟我们授记,我们今天有缘遇到这一部经典,遇到这一个法门,这就不是寻常的事情,这是什么?这是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缘遇到了。遇到这个因缘,就是我们俗话讲的机会,这个机会你碰到了,这个不是偶然。偶然会遇到,没有那么好的事情,哪有偶然的?必定过去生中修的有善根、福德,你才有机会遇到。遇到了,你能信、能解、能愿,那就是佛在经上给你授记了,你的「善根」就很深厚了,不是普通的「善根」。所以你要相信自己的「善根」,要珍惜这一次的机会。
【作诸功德。至心回向。】
这个『功德』怎么个修法?依照世尊在这一部经上给我们所说的,我们尽心尽力把它做到。心里面念念有阿弥陀佛,念念有极乐世界,念念如同诸佛如来,将这个法门尽力的宣扬,也就是说尽自己的能力广为介绍,推荐给大众;我们得到利益了,希望别人都能够得到。至於他听了信不信,不必去问,为什么?那是他自己善根、福德的事情。他如果真正有大善根、大福德,他一听,他就接受,他就会有兴趣。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勉强,但是我们不能够不介绍,不能够不推荐,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这就是「作诸功德,至心回向」。
【皆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这是说没有疑惑的,是九品往生的,这个跟前面不一样。『皆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这个三句是通指一般往生的状况,生到「边地」的也是这样的,也是这样往生去的。不同的呢?底下所说的就不一样了。九品往生的,『须臾之顷』,他这个果报就现前了。那个带著有疑惑去往生的,他要过五百岁之后,西方极乐世界那种殊胜的庄严他才能够得到,才能够现前。不是像九品往生的人这么快,到西方极乐世界「须臾之顷」。这个「须臾」是指快速,那么要照古人的说法,合我们现在大概是几分钟的事情,是非常的快速。
他的『身相』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阿弥陀佛本愿,这四十八愿里头有。『光明』也跟佛一样,『智慧』也一样,『功德』也一样。诸位要知道,我们平常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如果心地清净,没有怀疑,心里面什么杂念都没有,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不得了!把阿弥陀佛的智慧功德,就靠这个心念,念念的变成自己的。你要问有可能吗?为什么可能?阿弥陀佛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性所生的,不是心外之物,所以才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用这个方法恢复自己的性德,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有什么不可能?你说不能,那才奇怪!说真的,用这个方法把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变成自己的,这是真的可能,这是事实。
所以佛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常说,一切诸法都是自己心里面变现出来的。我们如果细细的去思惟,明白这个道理了,肯定这个事实了,怎么不能转变!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识」是真心的起用,真心的作用。这个作用里面有觉、有迷。觉,就是本经上讲的佛的五种不思议的智慧,那是觉悟的「用」;不觉,迷了,就叫做「八识」,八识是真心迷了的作用,都没有离开真心,没有离开自性。所以把佛的光明、佛的智慧、功德变成自己的,这是决定可能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平常我们不懂方法,这个经上真的难得,经文并不很长,这些最重要的开示可以说一句都没有遗漏,所以这个经,古大德称为第一经,没有错。
【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
这个『化生』就是讲九品往生的。『智慧胜』是什么?他不怀疑,断疑生信,所以他是入九品位。
【其胎生者。五百岁中。不见三宝。】
『胎生』,智慧弱一点,疑根没断,智慧差一点,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见阿弥陀佛,不能听佛说法,不见菩萨圣众。
【不知菩萨法式。】
这个『法式』就是『菩萨』修学的状况,他没有参与这个法会,他不知道。换句话说,不知道「菩萨」平常是怎么修学的,「菩萨」是怎么生活的,这些事情他都不知道。像我们现在一样,没有见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没有参与他们的法会,对这个不熟悉。
【不得修习功德。】
这个地方『不得修习』不是指个人的,是团体的,不能参与这个菩萨大众的共修。如果说要是自己修行都不能的话,他五百岁怎么能恢复!怎么能开悟!这是自己一个人关起来修就是了,不是跟大众在一块共修。大众共修的那个功德,殊胜的利益,那是不可思议的。
【无因奉事无量寿佛。】
他因为有障碍,在五百岁这个障碍当中,他还不能够亲近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这是有障碍。
【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这是佛把他的原因告诉我们。这是什么缘故?这个人『宿世』,「宿世」是指这一生,并不限定指他的多生多劫,指这一生,这一生为什么会有这个样子?多生多劫修习的善根,为什么这一生会有这个样子?这个还是善导大师把我们这个疑惑解答了。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观经》的内容主要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理论的依据:「三辈」、「九品」(这个「九品」的因果说得非常详细),还有「往生的方法」,所以《观经》上讲三个东西。在「九品」里面,大师就说得太好了,「九品」怎么形成的?是众生遇缘不同。那同样一个道理,此地我们也明白了,他为什么会生到边地?遇缘不同。就是这一生当中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给他开导,他始终有这个『疑惑』。所以归结到根本的原因,确确实实是遇缘不同,这个说得太好了。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遇缘殊胜,上品上生我们有分;遇缘不殊胜,这个品位就下了,甚至於「边地」去往生了。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根熟众生。根熟是什么?你真信、真愿、真肯念佛,这就是缘都熟了。虽然大家统统根熟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不相同,这个原因就是你遇缘不一样。
在过去,过去的缘比我们今天的缘不一定殊胜,如果从遇善知识来说,过去善知识比我们现在多,这一点说的是他的缘比我们的胜。那个善知识能不能把这些事情辨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又不一定了。善导大师虽然讲得那么清楚,讲得那么明白,依照善导大师去修学的人也不见得很多。因为《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还有一部智者大师的注解,在我们中国非常流行。因为智者是「天台大师」,「天台宗」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都非常兴盛,所以智者大师这个注子,读的人、研究的人、依照修学的人比善导大师的还要多。
那么讲起《无量寿经》,这是我们净宗第一经,净宗所依据的第一经,《无量寿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概论、概说,面面都说到,那过去就不如今天了,为什么?过去没有一个很圆满的会集本,五种原译本是很难有机会遇到的。会集本在过去有两种:宋朝王龙舒居士的《大阿弥陀经》;前清魏源(魏默深)居士,他是咸丰年间人,有一个会集本。这是古德公认他这个本子有瑕疵,瑕疵里面有取舍不当,这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我们不要去论它,这一点太重要了。我们今天能遇到夏莲居老居士这一个会集本,确确实实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取舍精当,五种原译的精华全在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印的《净土五经读本》,诸位可以去对照,这是我们今天的缘比古人殊胜。
更难得的是黄念祖老居士,这是夏莲居的传人,受老师之命给这个经作一部注解。他也很难得,没有辜负老师,真的把这个注解做出来了,参考古今中外的大德对於三经的注疏,综合成一个新的注解本子。老师是会集五经,黄念老是会集古今的注解。他那个《无量寿经解》是《无量寿经》的大辞典,非常的难得,这是我们今天的缘殊胜。他也真正不可思议,三宝加持,在大陆上这样困难的环境。所以我那个时候怀疑,「你参考的这些书从哪来的?你怎么可能找到那么多参考书?」他告诉我,以前也是一个老居士、一个大德手上有这些书,请他代为保管,所以他能够看到不少的这些典籍,很不容易。因为在文化大革命,几乎东西都毁掉了,这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他平反之后回到北京,遇到这样殊胜的一个缘分。实在讲,这真是三宝加持,能够完成这样一部注解。
完成之后,他告诉我,他说「我非常担心这东西恐怕不能出版,人家再把我丢到字纸篓烧掉,那就太可惜了」。所以D.C.同修请他到美国来,他赶快就带了一部来。因为初版是油印印的,油印印的数量最多不可能超过两百册,印两百册,腊纸都坏掉了。这是流通到海外的时候,东西才能够保存下去。我们在台湾看到这个本子,大量的给它流通,普遍给它介绍,这是讲我们的缘分在这一点说比古人强,古人没有这个缘分。所以要珍惜机会,珍惜这个缘分,相信自己善根,相信佛的智慧,决定不怀疑,我们这一生一定能圆满成就。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