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五十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50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三面第一行: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佛在这一章、这一品经里面要跟我们说善因善果,勉励我们精进,务必要断恶修善。请看经文: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
我们先看这一小段。『广植』,「植」是培植,就是培养的意思。『德本』有两个意思,在一般的说法,大乘菩萨修学的纲领就是六度,六度是万德之本,如果说小乘,则是三学「戒定慧」,这个是小乘德本,大乘则是以六度。要是以本宗来说,那就是「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但是名号一定要相应,那就是万德之本。如果不相应,光是口、嘴皮上念这一声佛号,这个心与口不相应,这就不行,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一定要相应。
怎么叫相应?前面一品讲得最好,顶重要的,端正自心。心端正,身自然就端正了。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唤醒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同佛,解行也同佛,那个名号功德完全显露无遗,这个是万德之本。由此可知,执持名号两种人相应,一种人对於经典非常熟悉,这一句佛号就把经里面所讲的义理、教训统统唤醒了,自己起心动念决定不敢违背教训,这是一种人。第二种人,虽然对於经教不熟,甚至於没有读过也没有听过,但是他能够老实执持名号,那也行,这一句名号使他妄念不生,这也是符合「德本」的意思,能够破一切妄想执著,使他的心恢复到清净光明。
这是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广植」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我们讲的顺境、逆境,不管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这一句佛号不能中断。这个精进念佛,实在讲就是平时的培养,养成一个念佛的习惯,要把这个习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当然你在道场念佛,因为有护持的人,有人照顾,没有人来打搅你;平常在你生活当中,你遇到许许多多的事,应该怎样善巧方便来应付,使自己的功夫不间断,这样就好。
『勿犯道禁』,这个「道禁」就是指的戒律。佛为我们初学的人、为老修行人,制定了许许多多的生活规范。这个禁戒,就是戒律,它的作用无非是防微杜渐,也就是防止我们犯过失,防止我们迷失本性,防止我们丧失清净心,它的作用在此地。所以佛家常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由此可知,这个戒律在佛法里面是属於手段,必须依这个手段才能够达到禅定,那么在我们这个本宗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必须要持戒。在我们这一部经里面,前面几章都是说的禁戒,这个地方教我们「勿犯」,就是一定要遵守。佛在前面教给我们的这些禁戒一定要遵守。
『忍辱精进』,「忍辱」在此地是讲的耐心。在世间处事待人接物要有耐心,决定不能够急躁,决定不能够仓促,前面讲「作事仓卒,败悔在后」。要有耐心,要有敬心,要小心谨慎,这些意思都包括在「忍辱」里面,就是要忍耐。学佛更应当有耐心。念佛法门在所有法门里面比较起来的确是易行道,那个易行道也不是我们想像当中那么容易,那你就错了,是跟其他法门比较,容易。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不是一蹴就能成就的,所以要有耐心去念,要有长远心去念,不要急躁。俗话常说「欲速则不达」,你要想求很快成就,不可能,决定达不到。那个求快成就的心,很勇猛,很急躁,容易著魔。这个念佛人,说实在话,遭魔障这个机会比较少,很少见到;这个最容易见到的是「禅」跟「密」,这是非常容易惹魔障的。净宗在精进念佛的时候,这个心太急、太躁了,也会遭到魔障,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学佛无论学哪个法门都要用平常心、平等心、清净心、长远心。这个平常心是这样讲法的。这就叫做「忍辱精进」。
『慈心专一』,人真正到「忍辱精进」,他对人对事自自然然就流露出慈悲了。慈悲,简单的讲就是利益众生之心,确确实实能够舍己为人。对自己看得非常淡薄,没有执著,所以他能够全心全力的帮助人、成就人,这是「慈心」。「专一」前面说过,这个地方特别是在道念上,就是前面佛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专一」。真正发愿希望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我们就老实持名,这就「专」了、就「一」了,是以执持名号为我们主修的法门。
【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这一句话要善於体会,否则的话,会错了意思,这麻烦就大了。这会错意思,「原来在我们这个地方修行,修一日一夜都胜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百岁,那还是不要去了」,要这样看法就错了。佛在此地讲的话有没有错?没错。这个话是一种勉励的话。为什么我们这边修行会超过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好,只有善,没有恶,只有善人,没有恶人,只有善事,没有恶事,在那边修行容易,容易就不希奇了。我们这个地方修行不容易,人事环境恶劣,物质环境也恶劣,在这样一个恶劣环境当中能修善,这个不容易,这是值得奖励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这个地方是真正不容易,诱惑的力量非常非常之大,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
所以我们修西方净土,在这个五浊恶世环境里面,以短短数十寒暑奠定求生西方净土的根基,这就对了。如果不求生净土,这一转世就有「隔阴之迷」,就有「退转」,这个是事实。「隔阴之迷」,前生所修的就忘得干干净净,纵然遇到缘,还得要从头来起,这叫「隔阴之迷」。「退转」,遇到退缘决定会退转。我们在前面看到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那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这些人在过去生中曾经修菩萨道,这经讲「住菩萨道」,那么换句话说,他是菩萨的地位,现在这一世做王子、做长者,这从菩萨退下来,这退转了。算他过去善根相当深厚,他过去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退转还没退到三恶道,退到人间还算不错,还有荣华富贵可享,过去生中善根深厚,这「退转」,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
古德对这一句经文也有个比喻,比喻得也很好。他比喻,譬如说布施,贫困之人布施供养一块钱,很难得,真不容易;那个家财万贯的,布施个一万、十万,那是九牛一毛,一点不希奇,佛菩萨对他不赞叹,对那个出一文、一块钱的,对那个赞叹,为什么?不容易,太难得了。难得是难得,这一块钱能做多少事?做不了事情。那个大富长者布施那些钱,虽然不值得赞叹,对他来讲太少太少了,可是有用处,它是一笔相当的数字,能做一些事情。这就把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比喻那个大富长者的施舍,我们娑婆世界修行是贫困的施舍,难能可贵,这我们一定要晓得。
知道难能可贵就更要认真努力精进,但是目的一定求生净土,决定不能动一个念头,「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好了」,不会如你意的。你生生世世在这个世界修行能不退转,那真的就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是决定保不住的,决定有隔阴之迷,决定有退转,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这一定要认识清楚。所以佛讲的话是非常正确,没有讲错,我们不能够把意思会错。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这我刚才讲了,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容易,积功累德是不足以为奇。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胜於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这个『他方』国土是指「他方」某些国土,不是全部的。因为他方世界有不少其中情况跟我们娑婆世界差不多,还有一些世界还不如我们娑婆世界。比我们好的有,不如我们的也有,跟我们差不多的也有。这是说比我们殊胜的,比我们好的这些世界。
『十日十夜』,这个念佛法门,佛教给我们精进念佛的方式,有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到七天七夜,这是我们讲打佛七,七天七夜。这个经里面跟我们讲十天十夜,还有一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三个月,就是九十天,这是时间长短不定,时间长短各有好处。时间短的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时间短,他这个精神力量凝聚集中,功夫容易得力;时间长也有时间长的好处,他能够在十天,或者在一个月、在三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守住一心不乱,这个也非常之难得。
但是佛给我们说的这一些,我们怎么个做法,总在缘分,没有缘分,这个不行,时间愈长,缘愈殊胜。因为有道场、有善知识领导,还要有一些真正发心的道友来护持。这个闭关叫护关,念佛叫护七,也就是说他们这一些人在旁边照顾,这都是非常之难得,这照顾的人很重要。念佛堂里面要人照顾,念佛堂外面也要人照顾,外面是什么?不能让别人来打搅。我们在这里念佛,譬如说念佛七天,这个七天闲杂人决定不能进来,你进来了,这个道场就破坏了,所以一定要有「外护」。还要照顾饮食起居,生活上要照顾到。「内护」,就是佛堂里面,这个「内护」多半是出家人,居士们自己护持也可以,也一样。
这个护七的人不是念佛的人,护七的人不念佛,他念佛就不能护七了。护七的时候要看到每一个念佛人的状况,他昏沉了,要去提醒他一下,不准讲话,用什么方法?在佛堂用幡,那个小小的幡。你昏沉的时候,譬如你坐著念佛的时候打瞌睡,点头了,这个幡在你脸上碰一下,让你警觉,不能说话,你自己警觉把精神提起来。如果实在不行,你就起来绕佛,或者起来拜佛,换一个方式。因为彼此都不讲话的,这个佛堂里头一句闲话不能讲。所以这个内护的人就要看每一个人的状况,这叫巡幡。每一个的人状况要看得清清楚楚,要照顾他们用功,用功要如法,要得力。所以缘不足就很难了。
但是现在实在讲比古时候有方便之处,会用心的人不亚於古人。现在我们可以用录音带,可以用念佛机。这个念佛机比录音带还好,录音带还要翻带子,很麻烦,这个不必翻带子,自己在家里面就可以用功。如果同参道友,两个人、三个人都行,都很好。两、三个人在一起,一个月念一次,念个一天一夜,人数不要多,最多不要超过五个人。家里面念佛,三个到五个是非常理想。这是讲「十日十夜」,这个在现代人是比较上难了,大概在一年长假期间可能有这个时间。有这个时间,还要你家里面得闲,抽出这么长的时间来念佛。这个叫有道场、有助缘才能够如法。这是说明我们这个世界浊恶,修行之难。他方世界比我们殊胜,那一边的众生修善的多,作恶的少,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造恶业的多,修善的少,这就显得非常非常的困难了。这底下就说了:
【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所以修行容易。我们这边难,难,所以才说胜过他们,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能够独自修善真正是不容易。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
就自己本身来说,我们如果认真反省一下,在没有接触到佛法之前,我们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学了佛之后,果然认真依教修行,逐渐逐渐我们起心动念、造作言行,慢慢的善多了、恶少了。恶还是有,不是没有,少了,善多了,这个是境界慢慢的转过来了。那么我们再看这个社会,看本国、看外国、看全世界,这是看大家的共业,佛讲的这个没错,善少恶多。
【饮苦食毒。】
这个是事实。说的是比喻,『苦』是什么?「三苦、八苦」,这是果报。『毒』,贪瞋痴三毒。
【未尝宁息。】
这一句说从来没有停止过。正因为如此,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八苦、三毒环境里面,他能够断恶修善,能修清净心,这个不容易,这是诸佛菩萨所赞叹的。佛在此地说这些话都是劝勉我们,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要知道回头。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佛对於世出世间的状况,也就是真相,看得太清楚了。看到我们堕落在轮回之中,起惑造业。「惑」是迷惑,迷惑就是对於自己本身、对於自己的生活环境的真相,完全不了解。因此,我们平常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也做错了。错了,后面有恶报,这个报应还是要自己去承当,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这是苦不堪言。佛看在眼里,今天缘成熟了。什么叫缘成熟了?我们能够相信佛的教训,能够接受佛的教训,这佛菩萨就来了。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也不会舍弃。要缘成熟,这能信、能愿、能行,这成熟了。
我们遇到这个经典,佛哀怜苦难的众生,苦口婆心教诲,晓谕我们。『授与经法』,「经」是经典,「法」是方法。经典给我们说明事实的真相,方法是教给我们如何离苦得乐,如何超越六道,如何圆成佛道。这个圆成佛道,换句话说,就是真正得到究竟圆满之乐。
那么佛既然把经典、方法给我们了,我们应当『悉持思之』,「悉」是完全接受,百分之百的接受过来,不但接受,要保持,永远不能够把它失掉。「思之」,常常能够思惟,能够想念,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要常忆常念,这就是「悉持思之」。
『悉奉行之』,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诲,佛教我们要断的,我们真的要把它断掉。譬如前面给我们讲的五恶、十恶,这个是要断的,佛说要断,我们就把它断掉。五善(五善就是五戒)、十善,佛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就照做。西方极乐世界佛劝我们去,我们就去,毫不犹豫;娑婆世界佛劝我们离开,我们就离开,没有留恋,一切顺从佛的教诲,这就是「悉奉行之」,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这才是经典上常讲的根熟众生。这个人根性真的成熟了,他确确实实是依教奉行,没有犹豫,没有怀疑。
【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
不但我们自己要遵从佛的教训,依教奉行,而且要尽心尽力去劝别人。我们的周边,『尊』是家庭里面的尊长,父母、长辈。『卑』是儿女、子侄,是晚一辈的。我们自己得到佛法真实殊胜的利益,不能把这些人忘记掉,要把佛法介绍给他们,劝勉他们来学习。『男女,眷属』,这是讲自己的亲族,从一家到一族,再到你的亲戚『朋友』。『转相教语』,他们得利益了,他们也会教别人,这才能真正报佛恩,把这个真实之法,互相的劝勉、互相的介绍推荐,扩展到一个乡、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再扩展到世界,社会才会祥和,世界才有和平。佛在此地教我们用这个方式把佛教教育推广,这是真正的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否则的话,每天念这个回向偈,口里是念了,没有去做。怎么做法?这一段经文里,佛就具体教给我们做的方法。所以回向这个偈子念了,要兑现的,不能空口说白话的,要认真去做,去影响别人。
【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这个三句说得非常好,不但我们自己修行,把佛法推荐给别人,不仅仅是有言说,而且有身教。我们自己给他做一个榜样,你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他才会有信心。如果我们说佛法怎么好怎么好,自己没做到,那别人听了未必肯相信。自己要做到,这样帮助别人启发信心,这就对了。所以『自相约检』,「约」是约束,「检」是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动作,都要根据经典的教诲,要知道约束自己,要知道检点身心。
与大众相处要『和顺』,「和」就是讲的「六和敬」,讲的六和,「顺」就是「恒顺众生」。「和」与「顺」不是以感情做基础,是以理性的,所以叫『义理』,这个非常重要。恒顺众生是有理论做依据的,不是感情的,感情的那还得了,众生要做「杀盗淫妄」,你也跟他随顺,那就不得了了,那这个世界就大乱。所以说它是理性的,是智慧的,在恒顺里面启发对方,转变对方,那就对了,这个就可以顺从了。不能令对方觉悟回头,这就不能够随顺。
『欢乐慈孝』,这个是处事待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佛菩萨对我们的要求,我们也必须真正的做到。正是大乘经上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欢是「欢乐」。菩萨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当然更没有伤害众生的行为,所以才能够得到「欢乐」,自己欢乐,人人见到都欢乐。慈悲是大慈大悲,这个慈悲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是平等的慈悲,清净的慈悲。
「孝」这个字,这是修学的大根大本。我过去讲《地藏经》,去年还讲了好几遍,就是讲一个「孝」字,整个的佛法就是孝道的发扬光大。这一个字在中国字汇里面,「六书」里头属於「会意」,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这就给我们说明了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你要看作二,那就错了。所以西洋人有代沟,我们中国没有,中国要一有代沟,「孝」字就没有了,分了家,就没有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佛法所说的「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就是「孝」字的意义。
外国人对於中国祭祖宗,他永远不了解为什么要祭祖宗,那就是他永远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他不晓得。这个「孝」字就是说: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的就是十方,整个宇宙就是自己一个人,就是自己的一体。所以这个慈悲爱心哪有分别!哪里有异见!不但没有分别,连知见都没有,所以这个叫大慈大悲。佛度众生,佛需要众生感激吗?不需要,绝对没有这个意念。为什么要帮助众生?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自己帮助自己还要感谢吗?所以这个字的真正意义,知道的人不多。
中国的文字充满了智慧,我们连远祖,没有见过面的,听也没听说过的祖先,还要祭祀,还要纪念他,眼前父母,哪有不敬、哪有不孝的道理!这不可能的。所以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一句话虽然说的在形式上,理论极其深广。「民德归厚」,这是讲风俗人心淳厚,这是讲祭祀的效果,殊不知这个效果是有非常深广的理论基础在。它不是一种对付一切人的一种手段,你这样想法它就错了,它实实在在是有原理的依据,那就是天地万物与自己确确实实是一体。
我们佛法里面讲「三身」,「三身」里面最重要的讲「法身」。「法身」是什么?法就是一切万法,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一切现象统统包含在其中。这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本身,真身。谁知道?如果你知道了,认识了,那就叫你证得了清净法身,你证得了。我们这个身也是「法身」里头的一部分,不是在「法身」之外,是「法身」一部分,这个意思很难懂,很难体会。
所以古来的祖师大德常常以梦境来做比喻,让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因为梦境,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的时间很短,醒来的时候还记得很清楚,这个好比喻。当我们在作梦的时候,梦中当然有自己。什么人曾经作梦,梦里头没有自己,这是不可能的,梦中决定有自己,还有别人,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醒过来之后好好去想一想,想什么?想那个梦从哪来的?整个梦境是自己心变现出来的,那个境、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现相的那个不虚妄,所现的相是虚妄的。能现相的是你的心,这就讲「全妄即真」,那真的是心。整个梦境是妄境,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全心即梦」,整个心就变成梦中的境界。我们要问,梦中哪一样不是自己?梦中自己是自己,梦中所有的人还是自己,自己心里变现的,梦里面山河大地还是自己,梦里头捡一块石头也是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一法可得,这个容易体会。
以小来立大。我们眼前山河大地、宇宙太空,哪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统统都是的。哪一天你要承认了,所有一切众生、山河大地全是自己,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证得了「法身」。证得「法身」,当然「报身」、「应化身」全都得到了。现在明明就在眼前,你死都不承认,这个没有法子了,死不承认,这叫迷惑颠倒。诸佛大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差别?他承认了,他明白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才能尽孝。这个孝要真正做到圆圆满满,成了佛才能做到,不成佛,决定做不到。不成佛的时候,你做得是非常非常有限,非常非常窄小,因为你只承认了一点点,这一点点之外,你统统不承认,所以这个孝道、孝慈就不能做到圆满了,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大慈大悲,我们做不到?道理就在此地。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
过失是决定免不了的,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人之中,在佛法讲是大圣才能够免除过失,贤人以下还是在所不免,哪能说没过失!「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最大的善就是改过,改过就是圣贤之道。人能够自己知道自己的过失,佛家讲的开悟、讲的自觉。自己觉悟了,自己知道了,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了。悟后要紧的是修行,修行是什么?修行是改过,改过是修行。知过是开悟、是觉悟。知过改过就是真实的功夫。这一些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不能把意思会错。
凡夫过失就太多太多了,自己不知道,不会发现的,所以叫迷惑颠倒。读经、读圣贤书,目的何在?目的是读这些书会发现自己的过失,藉著圣贤教诲、藉著经典善书,帮助我们开悟。藉著诸佛菩萨、圣人的教诫,帮助我们修行,这就是能够:
【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觉悟要快,改过要快,这个要讲求时效的。不能说今天知道过失了,「不要紧,再过两年再改」,那就坏了,那这问题就严重了。发现过失马上就改,这是真正修行,这叫真精进。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
这是叫我们把『经』、把『戒』要看重,为什么?「经」帮助我们开悟,「戒」帮助我们改过修行,没有这两样东西,我们就永远在迷,永远都在错,所以对於「经戒」就像贫人得到珍宝那样的爱惜。
【改往修来。】
以往过去了,知道过失,我将来就不会错了。
【洒心易行。】
『洒』就是洗刷,刷心。心里面污秽、肮脏的是什么?是烦恼、是妄想、是执著。把这些东西把它洗得干干净净,恢复到自己清净心。『行』是行为,像前面所说的,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这一些不善的行为,「易」是把它换过来、改过来,断恶修善。
【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一个人真正觉悟了、真正回头了、真正改过自新,与诸佛菩萨、天地善神,它就起感应的作用,所以『自然感降』,感应降临。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为什么有求必应?感应不可思议。『所愿辄得』,你的愿求没有一样不圆满。底下一段是具体给我们说出来有求必应,这一段文很重要,很难得,古大德在许多著述里面常常引用这一段文: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这一句是总说。『佛所行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所到的这些地方,佛反正到这个地方没有白来的,一定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教化一方,没有白来的。说来了就走了,没有这回事情。我们明白这个意思就晓得这一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佛陀教育推行普及的这个处所。我们用这个讲法,大家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就不会模糊了。是佛教教育在这个地方推行,在这一个地方传播,在这一个地方教学。
『国』是国家,『邑』是都市,『丘聚』是村庄。这个意思就是说:大,是一个国家;小,一个城市,或者一个村镇,只要有佛教的教化,有佛教的弘扬,那么这个地区就会蒙佛的教化。这个『化』是讲教学的成果。
古时候教育的目标跟我们现在不相同,我们现在教学的目的都是希望得一种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够谋生,它目的在此地。我们中国古人教育的目的不在此,佛家教育目的也不在此。古人教学的目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是希圣希贤。读书做什么?读书志在圣贤,做圣人、做贤人,目的在此地。佛法呢?佛法目的在超凡入圣,这叫「化」。我们凡夫,从凡夫一变化就成了圣人了,这个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儒家最低的标准是君子,再往上,贤人、圣人,它教学的目标是三个等级。我们佛法教学也是三个,阿罗汉、菩萨、佛。这叫「化」,变化气质,这是教学真正有了成就了。那么再说得简单一点,化恶为善,这些人过去都是恶行,现在统统感化了,全都断恶修善,化凶为吉,化祸为福,化暴戾为祥和,这个是它教学的目标。
【天下和顺。】
『和』是和睦,『顺』是顺而不逆。这个「顺」具体来说是人人明理、顺理,人人守法、顺法,这个社会当然祥和。
【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
这个四句就是前面所讲的「洒心易行,自然感降」。这是说的什么?说的是自然现象,我们今天讲的自然生态,自然现象包括了自然生态。现在人不相信,认为这些东西与我们没有关系。你跟他讲有关系,他死不承认。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刚才讲了,山河大地一切万物是自心变现的,心要善,外面环境就好,风调雨顺;心不善,心不善就天灾人祸,什么都来了,这一些灾祥(灾祸、祥瑞)统统是人心。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这个大家都知道。科学家在那里推测,如果要不加强防止污染,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上不适合人居住了。换句话说,人也像从前恐龙一样,从这个地球上绝迹了,不适合生存。所以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政府都要加强环保。我们要问有没有效?我们学佛的人可以断然说一句,没有效果。为什么没有效果?环境的污染是从心地污染感应来的。如果要防止环境的污染,从哪做起?从净化人心做起。人心清净了,外面环境自然就清净。现在人心那个染污的程度比环境污染不晓得严重多少倍,但是大家不觉悟,不知道如何来防范心理的污染,这个不得了!
我们佛法,经典上佛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环境,正报是人心,环境是随人心转。我们中国古代,大家读读历史就晓得,凡是国家有大灾难的时候,天灾人祸,从前皇帝都要斋戒素食,来认真反省我有什么过失,为什么遭这样大的难,这个有道理。在遇到灾难的时候,他会反省、他会思过,努力的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希望回转天意,就是这个自然的灾害,这很有道理,这个绝对不是迷信,非常合理的。但是现在人不相信,这是最可怕的一桩事情。
人人能够接受佛的教学,依教修行,「洒心易行」,这个自自然然天下和顺。人和,人和之后才能得到天和,大自然也和顺了。『日月清明,风雨以时』,风调雨顺。需要雨水的时候,这个雨下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这是人心之所感。你们在这个世间上,你要问,现在这个世界将来遭大灾难,哪个地区不受难?你从哪里去观察?不要迷信,那个什么风水算命、预言都不可靠。真正明理的人从哪里观察?哪一个地方的人心好,那个地方就安全,那个地方就不遭灾难。这一个地区的人善良,不造恶业,人民和善,这个地方决定是好地方,不会遭到大灾难的。居住的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人心不善,将来大灾难的时候,他也逃不了。
『灾厉不起』,「灾」就是灾难,天灾人祸。『国丰民安』,「国」是国家,「丰」是这个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安乐。
【兵戈无用。】
没有战争。
【崇德兴仁。】
『崇』是崇尚、遵从。『德』是道德。每一个人都崇尚道德,都能够以仁慈的心待人接物。『兴』是兴起,就是心里面发出来都是仁慈。
【务修礼让。】
『务』是务必,一定的。讲『礼』。彼此互相都能忍『让』,这就没有争执了。
【国无盗贼。】
前面是没有天灾,这里没有人祸。战争跟『盗贼』都是人祸,这没有了。
【无有怨枉。】
『怨枉』是冤屈。这个冤屈与底下一句有密切的关系:
【强不凌弱。】
『强』的欺负『弱』者,这就有冤枉了。这个势高的人,地位高、势力大,以势欺人,或者有财富的,以他雄厚的财富去侵没别人,这个都是社会不平的根源,也是社会动乱的根源。那么这些现象,在一个佛教育盛行的地区里面,因为大众都接受佛的薰陶,这些恶念、恶行都改过来了,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地区没有冤枉的,没有「强凌弱」的这些事情。
【各得其所。】
人人都得到安居乐业。所以说「富贵者安於富贵,贫贱者安於贫贱」,这很不容易。今天大家都晓得,这个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什么?贫富不均。一定要贫富均了,这个社会才不会动乱了,给诸位说,贫富永远不均,为什么永远不均?每一个人造的善恶业不相同,那怎么能均!要社会祥和,需要教育,人人知道事实真相:他富贵,他前生修的布施多,他应该收得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种得多,他收得多,应该的,我没种,没种就没得收。我看到他多得,我也不会嫉妒他,也不会怨天尤人,晓得什么?知道因果,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他心就安了。所以「富贵安於富贵,贫贱安於贫贱」,各人心都安了,富有的人家会布施帮助那一些清寒的。
中国这个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社会是长时期的安定,动乱的时间不多。动乱就是改朝换代,动乱时间都不长,长治久安的时候长、多,什么原因?教学,儒家的教学,从汉朝以后再加上佛法的教学。而中国过去对於教育是非常重视,在行政组织里面,教育列在第一位,在国家施政的项目里列为第一位,从前六部里头,第一个部是礼部,礼部是教育部。中国从汉以后是双重教育,宰相底下,这个礼部教育是推行孔孟的教育;直接归皇帝管的,这是佛教教育,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社会教育。因为他是皇帝,自己负责来推行,所以他这个教化的面,广与深度都超过了孔孟的教学。
所以大家彼此相安无事,大户人家欺负弱小的有没有?有,毕竟是少数,不是多数。因为这个富贵人家读书的机会就比较多,读书就明理,知道应该怎么做人、怎么处世,读书在明理。如何保全自己的富贵?如果是不仁不义,纵然有富贵荣华,那个时间非常短暂,很容易消失掉的。懂得如何来保持,他才能够传多少代,这个一定要明理。儒、佛这个教学对於世道人心的影响非常之大,对於这个社会的安全、人民的幸福有真实、直接的贡献。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三面第一行: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佛在这一章、这一品经里面要跟我们说善因善果,勉励我们精进,务必要断恶修善。请看经文: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
我们先看这一小段。『广植』,「植」是培植,就是培养的意思。『德本』有两个意思,在一般的说法,大乘菩萨修学的纲领就是六度,六度是万德之本,如果说小乘,则是三学「戒定慧」,这个是小乘德本,大乘则是以六度。要是以本宗来说,那就是「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但是名号一定要相应,那就是万德之本。如果不相应,光是口、嘴皮上念这一声佛号,这个心与口不相应,这就不行,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一定要相应。
怎么叫相应?前面一品讲得最好,顶重要的,端正自心。心端正,身自然就端正了。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唤醒自己,使自己的心愿同佛,解行也同佛,那个名号功德完全显露无遗,这个是万德之本。由此可知,执持名号两种人相应,一种人对於经典非常熟悉,这一句佛号就把经里面所讲的义理、教训统统唤醒了,自己起心动念决定不敢违背教训,这是一种人。第二种人,虽然对於经教不熟,甚至於没有读过也没有听过,但是他能够老实执持名号,那也行,这一句名号使他妄念不生,这也是符合「德本」的意思,能够破一切妄想执著,使他的心恢复到清净光明。
这是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广植」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我们讲的顺境、逆境,不管是顺境也好、逆境也好,这一句佛号不能中断。这个精进念佛,实在讲就是平时的培养,养成一个念佛的习惯,要把这个习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当然你在道场念佛,因为有护持的人,有人照顾,没有人来打搅你;平常在你生活当中,你遇到许许多多的事,应该怎样善巧方便来应付,使自己的功夫不间断,这样就好。
『勿犯道禁』,这个「道禁」就是指的戒律。佛为我们初学的人、为老修行人,制定了许许多多的生活规范。这个禁戒,就是戒律,它的作用无非是防微杜渐,也就是防止我们犯过失,防止我们迷失本性,防止我们丧失清净心,它的作用在此地。所以佛家常说「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由此可知,这个戒律在佛法里面是属於手段,必须依这个手段才能够达到禅定,那么在我们这个本宗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必须要持戒。在我们这一部经里面,前面几章都是说的禁戒,这个地方教我们「勿犯」,就是一定要遵守。佛在前面教给我们的这些禁戒一定要遵守。
『忍辱精进』,「忍辱」在此地是讲的耐心。在世间处事待人接物要有耐心,决定不能够急躁,决定不能够仓促,前面讲「作事仓卒,败悔在后」。要有耐心,要有敬心,要小心谨慎,这些意思都包括在「忍辱」里面,就是要忍耐。学佛更应当有耐心。念佛法门在所有法门里面比较起来的确是易行道,那个易行道也不是我们想像当中那么容易,那你就错了,是跟其他法门比较,容易。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不是一蹴就能成就的,所以要有耐心去念,要有长远心去念,不要急躁。俗话常说「欲速则不达」,你要想求很快成就,不可能,决定达不到。那个求快成就的心,很勇猛,很急躁,容易著魔。这个念佛人,说实在话,遭魔障这个机会比较少,很少见到;这个最容易见到的是「禅」跟「密」,这是非常容易惹魔障的。净宗在精进念佛的时候,这个心太急、太躁了,也会遭到魔障,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学佛无论学哪个法门都要用平常心、平等心、清净心、长远心。这个平常心是这样讲法的。这就叫做「忍辱精进」。
『慈心专一』,人真正到「忍辱精进」,他对人对事自自然然就流露出慈悲了。慈悲,简单的讲就是利益众生之心,确确实实能够舍己为人。对自己看得非常淡薄,没有执著,所以他能够全心全力的帮助人、成就人,这是「慈心」。「专一」前面说过,这个地方特别是在道念上,就是前面佛教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专一」。真正发愿希望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我们就老实持名,这就「专」了、就「一」了,是以执持名号为我们主修的法门。
【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这一句话要善於体会,否则的话,会错了意思,这麻烦就大了。这会错意思,「原来在我们这个地方修行,修一日一夜都胜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百岁,那还是不要去了」,要这样看法就错了。佛在此地讲的话有没有错?没错。这个话是一种勉励的话。为什么我们这边修行会超过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好,只有善,没有恶,只有善人,没有恶人,只有善事,没有恶事,在那边修行容易,容易就不希奇了。我们这个地方修行不容易,人事环境恶劣,物质环境也恶劣,在这样一个恶劣环境当中能修善,这个不容易,这是值得奖励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这个地方是真正不容易,诱惑的力量非常非常之大,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
所以我们修西方净土,在这个五浊恶世环境里面,以短短数十寒暑奠定求生西方净土的根基,这就对了。如果不求生净土,这一转世就有「隔阴之迷」,就有「退转」,这个是事实。「隔阴之迷」,前生所修的就忘得干干净净,纵然遇到缘,还得要从头来起,这叫「隔阴之迷」。「退转」,遇到退缘决定会退转。我们在前面看到阿闍王子与五百长者,那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这些人在过去生中曾经修菩萨道,这经讲「住菩萨道」,那么换句话说,他是菩萨的地位,现在这一世做王子、做长者,这从菩萨退下来,这退转了。算他过去善根相当深厚,他过去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退转还没退到三恶道,退到人间还算不错,还有荣华富贵可享,过去生中善根深厚,这「退转」,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
古德对这一句经文也有个比喻,比喻得也很好。他比喻,譬如说布施,贫困之人布施供养一块钱,很难得,真不容易;那个家财万贯的,布施个一万、十万,那是九牛一毛,一点不希奇,佛菩萨对他不赞叹,对那个出一文、一块钱的,对那个赞叹,为什么?不容易,太难得了。难得是难得,这一块钱能做多少事?做不了事情。那个大富长者布施那些钱,虽然不值得赞叹,对他来讲太少太少了,可是有用处,它是一笔相当的数字,能做一些事情。这就把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比喻那个大富长者的施舍,我们娑婆世界修行是贫困的施舍,难能可贵,这我们一定要晓得。
知道难能可贵就更要认真努力精进,但是目的一定求生净土,决定不能动一个念头,「我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好了」,不会如你意的。你生生世世在这个世界修行能不退转,那真的就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是决定保不住的,决定有隔阴之迷,决定有退转,还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这一定要认识清楚。所以佛讲的话是非常正确,没有讲错,我们不能够把意思会错。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这我刚才讲了,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容易,积功累德是不足以为奇。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胜於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这个『他方』国土是指「他方」某些国土,不是全部的。因为他方世界有不少其中情况跟我们娑婆世界差不多,还有一些世界还不如我们娑婆世界。比我们好的有,不如我们的也有,跟我们差不多的也有。这是说比我们殊胜的,比我们好的这些世界。
『十日十夜』,这个念佛法门,佛教给我们精进念佛的方式,有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到七天七夜,这是我们讲打佛七,七天七夜。这个经里面跟我们讲十天十夜,还有一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三个月,就是九十天,这是时间长短不定,时间长短各有好处。时间短的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时间短,他这个精神力量凝聚集中,功夫容易得力;时间长也有时间长的好处,他能够在十天,或者在一个月、在三个月,这么长的时间守住一心不乱,这个也非常之难得。
但是佛给我们说的这一些,我们怎么个做法,总在缘分,没有缘分,这个不行,时间愈长,缘愈殊胜。因为有道场、有善知识领导,还要有一些真正发心的道友来护持。这个闭关叫护关,念佛叫护七,也就是说他们这一些人在旁边照顾,这都是非常之难得,这照顾的人很重要。念佛堂里面要人照顾,念佛堂外面也要人照顾,外面是什么?不能让别人来打搅。我们在这里念佛,譬如说念佛七天,这个七天闲杂人决定不能进来,你进来了,这个道场就破坏了,所以一定要有「外护」。还要照顾饮食起居,生活上要照顾到。「内护」,就是佛堂里面,这个「内护」多半是出家人,居士们自己护持也可以,也一样。
这个护七的人不是念佛的人,护七的人不念佛,他念佛就不能护七了。护七的时候要看到每一个念佛人的状况,他昏沉了,要去提醒他一下,不准讲话,用什么方法?在佛堂用幡,那个小小的幡。你昏沉的时候,譬如你坐著念佛的时候打瞌睡,点头了,这个幡在你脸上碰一下,让你警觉,不能说话,你自己警觉把精神提起来。如果实在不行,你就起来绕佛,或者起来拜佛,换一个方式。因为彼此都不讲话的,这个佛堂里头一句闲话不能讲。所以这个内护的人就要看每一个人的状况,这叫巡幡。每一个的人状况要看得清清楚楚,要照顾他们用功,用功要如法,要得力。所以缘不足就很难了。
但是现在实在讲比古时候有方便之处,会用心的人不亚於古人。现在我们可以用录音带,可以用念佛机。这个念佛机比录音带还好,录音带还要翻带子,很麻烦,这个不必翻带子,自己在家里面就可以用功。如果同参道友,两个人、三个人都行,都很好。两、三个人在一起,一个月念一次,念个一天一夜,人数不要多,最多不要超过五个人。家里面念佛,三个到五个是非常理想。这是讲「十日十夜」,这个在现代人是比较上难了,大概在一年长假期间可能有这个时间。有这个时间,还要你家里面得闲,抽出这么长的时间来念佛。这个叫有道场、有助缘才能够如法。这是说明我们这个世界浊恶,修行之难。他方世界比我们殊胜,那一边的众生修善的多,作恶的少,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这个世间造恶业的多,修善的少,这就显得非常非常的困难了。这底下就说了:
【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所以修行容易。我们这边难,难,所以才说胜过他们,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能够独自修善真正是不容易。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
就自己本身来说,我们如果认真反省一下,在没有接触到佛法之前,我们起心动念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学了佛之后,果然认真依教修行,逐渐逐渐我们起心动念、造作言行,慢慢的善多了、恶少了。恶还是有,不是没有,少了,善多了,这个是境界慢慢的转过来了。那么我们再看这个社会,看本国、看外国、看全世界,这是看大家的共业,佛讲的这个没错,善少恶多。
【饮苦食毒。】
这个是事实。说的是比喻,『苦』是什么?「三苦、八苦」,这是果报。『毒』,贪瞋痴三毒。
【未尝宁息。】
这一句说从来没有停止过。正因为如此,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八苦、三毒环境里面,他能够断恶修善,能修清净心,这个不容易,这是诸佛菩萨所赞叹的。佛在此地说这些话都是劝勉我们,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要知道回头。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佛对於世出世间的状况,也就是真相,看得太清楚了。看到我们堕落在轮回之中,起惑造业。「惑」是迷惑,迷惑就是对於自己本身、对於自己的生活环境的真相,完全不了解。因此,我们平常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也做错了。错了,后面有恶报,这个报应还是要自己去承当,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这是苦不堪言。佛看在眼里,今天缘成熟了。什么叫缘成熟了?我们能够相信佛的教训,能够接受佛的教训,这佛菩萨就来了。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也不会舍弃。要缘成熟,这能信、能愿、能行,这成熟了。
我们遇到这个经典,佛哀怜苦难的众生,苦口婆心教诲,晓谕我们。『授与经法』,「经」是经典,「法」是方法。经典给我们说明事实的真相,方法是教给我们如何离苦得乐,如何超越六道,如何圆成佛道。这个圆成佛道,换句话说,就是真正得到究竟圆满之乐。
那么佛既然把经典、方法给我们了,我们应当『悉持思之』,「悉」是完全接受,百分之百的接受过来,不但接受,要保持,永远不能够把它失掉。「思之」,常常能够思惟,能够想念,如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要常忆常念,这就是「悉持思之」。
『悉奉行之』,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诲,佛教我们要断的,我们真的要把它断掉。譬如前面给我们讲的五恶、十恶,这个是要断的,佛说要断,我们就把它断掉。五善(五善就是五戒)、十善,佛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就照做。西方极乐世界佛劝我们去,我们就去,毫不犹豫;娑婆世界佛劝我们离开,我们就离开,没有留恋,一切顺从佛的教诲,这就是「悉奉行之」,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这才是经典上常讲的根熟众生。这个人根性真的成熟了,他确确实实是依教奉行,没有犹豫,没有怀疑。
【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
不但我们自己要遵从佛的教训,依教奉行,而且要尽心尽力去劝别人。我们的周边,『尊』是家庭里面的尊长,父母、长辈。『卑』是儿女、子侄,是晚一辈的。我们自己得到佛法真实殊胜的利益,不能把这些人忘记掉,要把佛法介绍给他们,劝勉他们来学习。『男女,眷属』,这是讲自己的亲族,从一家到一族,再到你的亲戚『朋友』。『转相教语』,他们得利益了,他们也会教别人,这才能真正报佛恩,把这个真实之法,互相的劝勉、互相的介绍推荐,扩展到一个乡、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再扩展到世界,社会才会祥和,世界才有和平。佛在此地教我们用这个方式把佛教教育推广,这是真正的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否则的话,每天念这个回向偈,口里是念了,没有去做。怎么做法?这一段经文里,佛就具体教给我们做的方法。所以回向这个偈子念了,要兑现的,不能空口说白话的,要认真去做,去影响别人。
【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这个三句说得非常好,不但我们自己修行,把佛法推荐给别人,不仅仅是有言说,而且有身教。我们自己给他做一个榜样,你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他才会有信心。如果我们说佛法怎么好怎么好,自己没做到,那别人听了未必肯相信。自己要做到,这样帮助别人启发信心,这就对了。所以『自相约检』,「约」是约束,「检」是检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动作,都要根据经典的教诲,要知道约束自己,要知道检点身心。
与大众相处要『和顺』,「和」就是讲的「六和敬」,讲的六和,「顺」就是「恒顺众生」。「和」与「顺」不是以感情做基础,是以理性的,所以叫『义理』,这个非常重要。恒顺众生是有理论做依据的,不是感情的,感情的那还得了,众生要做「杀盗淫妄」,你也跟他随顺,那就不得了了,那这个世界就大乱。所以说它是理性的,是智慧的,在恒顺里面启发对方,转变对方,那就对了,这个就可以顺从了。不能令对方觉悟回头,这就不能够随顺。
『欢乐慈孝』,这个是处事待人最基本的要求,是佛菩萨对我们的要求,我们也必须真正的做到。正是大乘经上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欢是「欢乐」。菩萨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当然更没有伤害众生的行为,所以才能够得到「欢乐」,自己欢乐,人人见到都欢乐。慈悲是大慈大悲,这个慈悲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是平等的慈悲,清净的慈悲。
「孝」这个字,这是修学的大根大本。我过去讲《地藏经》,去年还讲了好几遍,就是讲一个「孝」字,整个的佛法就是孝道的发扬光大。这一个字在中国字汇里面,「六书」里头属於「会意」,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这就给我们说明了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你要看作二,那就错了。所以西洋人有代沟,我们中国没有,中国要一有代沟,「孝」字就没有了,分了家,就没有了。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佛法所说的「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就是「孝」字的意义。
外国人对於中国祭祖宗,他永远不了解为什么要祭祖宗,那就是他永远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他不晓得。这个「孝」字就是说: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横的就是十方,整个宇宙就是自己一个人,就是自己的一体。所以这个慈悲爱心哪有分别!哪里有异见!不但没有分别,连知见都没有,所以这个叫大慈大悲。佛度众生,佛需要众生感激吗?不需要,绝对没有这个意念。为什么要帮助众生?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自己帮助自己还要感谢吗?所以这个字的真正意义,知道的人不多。
中国的文字充满了智慧,我们连远祖,没有见过面的,听也没听说过的祖先,还要祭祀,还要纪念他,眼前父母,哪有不敬、哪有不孝的道理!这不可能的。所以儒家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一句话虽然说的在形式上,理论极其深广。「民德归厚」,这是讲风俗人心淳厚,这是讲祭祀的效果,殊不知这个效果是有非常深广的理论基础在。它不是一种对付一切人的一种手段,你这样想法它就错了,它实实在在是有原理的依据,那就是天地万物与自己确确实实是一体。
我们佛法里面讲「三身」,「三身」里面最重要的讲「法身」。「法身」是什么?法就是一切万法,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一切现象统统包含在其中。这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本身,真身。谁知道?如果你知道了,认识了,那就叫你证得了清净法身,你证得了。我们这个身也是「法身」里头的一部分,不是在「法身」之外,是「法身」一部分,这个意思很难懂,很难体会。
所以古来的祖师大德常常以梦境来做比喻,让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因为梦境,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的时间很短,醒来的时候还记得很清楚,这个好比喻。当我们在作梦的时候,梦中当然有自己。什么人曾经作梦,梦里头没有自己,这是不可能的,梦中决定有自己,还有别人,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醒过来之后好好去想一想,想什么?想那个梦从哪来的?整个梦境是自己心变现出来的,那个境、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现相的那个不虚妄,所现的相是虚妄的。能现相的是你的心,这就讲「全妄即真」,那真的是心。整个梦境是妄境,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全心即梦」,整个心就变成梦中的境界。我们要问,梦中哪一样不是自己?梦中自己是自己,梦中所有的人还是自己,自己心里变现的,梦里面山河大地还是自己,梦里头捡一块石头也是自己,没有一样不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一法可得,这个容易体会。
以小来立大。我们眼前山河大地、宇宙太空,哪一法不是自性变现的?统统都是的。哪一天你要承认了,所有一切众生、山河大地全是自己,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证得了「法身」。证得「法身」,当然「报身」、「应化身」全都得到了。现在明明就在眼前,你死都不承认,这个没有法子了,死不承认,这叫迷惑颠倒。诸佛大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差别?他承认了,他明白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才能尽孝。这个孝要真正做到圆圆满满,成了佛才能做到,不成佛,决定做不到。不成佛的时候,你做得是非常非常有限,非常非常窄小,因为你只承认了一点点,这一点点之外,你统统不承认,所以这个孝道、孝慈就不能做到圆满了,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大慈大悲,我们做不到?道理就在此地。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
过失是决定免不了的,古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人之中,在佛法讲是大圣才能够免除过失,贤人以下还是在所不免,哪能说没过失!「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最大的善就是改过,改过就是圣贤之道。人能够自己知道自己的过失,佛家讲的开悟、讲的自觉。自己觉悟了,自己知道了,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了。悟后要紧的是修行,修行是什么?修行是改过,改过是修行。知过是开悟、是觉悟。知过改过就是真实的功夫。这一些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不能把意思会错。
凡夫过失就太多太多了,自己不知道,不会发现的,所以叫迷惑颠倒。读经、读圣贤书,目的何在?目的是读这些书会发现自己的过失,藉著圣贤教诲、藉著经典善书,帮助我们开悟。藉著诸佛菩萨、圣人的教诫,帮助我们修行,这就是能够:
【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觉悟要快,改过要快,这个要讲求时效的。不能说今天知道过失了,「不要紧,再过两年再改」,那就坏了,那这问题就严重了。发现过失马上就改,这是真正修行,这叫真精进。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
这是叫我们把『经』、把『戒』要看重,为什么?「经」帮助我们开悟,「戒」帮助我们改过修行,没有这两样东西,我们就永远在迷,永远都在错,所以对於「经戒」就像贫人得到珍宝那样的爱惜。
【改往修来。】
以往过去了,知道过失,我将来就不会错了。
【洒心易行。】
『洒』就是洗刷,刷心。心里面污秽、肮脏的是什么?是烦恼、是妄想、是执著。把这些东西把它洗得干干净净,恢复到自己清净心。『行』是行为,像前面所说的,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这一些不善的行为,「易」是把它换过来、改过来,断恶修善。
【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一个人真正觉悟了、真正回头了、真正改过自新,与诸佛菩萨、天地善神,它就起感应的作用,所以『自然感降』,感应降临。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为什么有求必应?感应不可思议。『所愿辄得』,你的愿求没有一样不圆满。底下一段是具体给我们说出来有求必应,这一段文很重要,很难得,古大德在许多著述里面常常引用这一段文: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这一句是总说。『佛所行处』,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所到的这些地方,佛反正到这个地方没有白来的,一定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教化一方,没有白来的。说来了就走了,没有这回事情。我们明白这个意思就晓得这一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佛陀教育推行普及的这个处所。我们用这个讲法,大家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就不会模糊了。是佛教教育在这个地方推行,在这一个地方传播,在这一个地方教学。
『国』是国家,『邑』是都市,『丘聚』是村庄。这个意思就是说:大,是一个国家;小,一个城市,或者一个村镇,只要有佛教的教化,有佛教的弘扬,那么这个地区就会蒙佛的教化。这个『化』是讲教学的成果。
古时候教育的目标跟我们现在不相同,我们现在教学的目的都是希望得一种技能,将来在社会上能够谋生,它目的在此地。我们中国古人教育的目的不在此,佛家教育目的也不在此。古人教学的目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是希圣希贤。读书做什么?读书志在圣贤,做圣人、做贤人,目的在此地。佛法呢?佛法目的在超凡入圣,这叫「化」。我们凡夫,从凡夫一变化就成了圣人了,这个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儒家最低的标准是君子,再往上,贤人、圣人,它教学的目标是三个等级。我们佛法教学也是三个,阿罗汉、菩萨、佛。这叫「化」,变化气质,这是教学真正有了成就了。那么再说得简单一点,化恶为善,这些人过去都是恶行,现在统统感化了,全都断恶修善,化凶为吉,化祸为福,化暴戾为祥和,这个是它教学的目标。
【天下和顺。】
『和』是和睦,『顺』是顺而不逆。这个「顺」具体来说是人人明理、顺理,人人守法、顺法,这个社会当然祥和。
【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
这个四句就是前面所讲的「洒心易行,自然感降」。这是说的什么?说的是自然现象,我们今天讲的自然生态,自然现象包括了自然生态。现在人不相信,认为这些东西与我们没有关系。你跟他讲有关系,他死不承认。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刚才讲了,山河大地一切万物是自心变现的,心要善,外面环境就好,风调雨顺;心不善,心不善就天灾人祸,什么都来了,这一些灾祥(灾祸、祥瑞)统统是人心。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这个大家都知道。科学家在那里推测,如果要不加强防止污染,五十年之后这个地球上不适合人居住了。换句话说,人也像从前恐龙一样,从这个地球上绝迹了,不适合生存。所以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政府都要加强环保。我们要问有没有效?我们学佛的人可以断然说一句,没有效果。为什么没有效果?环境的污染是从心地污染感应来的。如果要防止环境的污染,从哪做起?从净化人心做起。人心清净了,外面环境自然就清净。现在人心那个染污的程度比环境污染不晓得严重多少倍,但是大家不觉悟,不知道如何来防范心理的污染,这个不得了!
我们佛法,经典上佛常说「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环境,正报是人心,环境是随人心转。我们中国古代,大家读读历史就晓得,凡是国家有大灾难的时候,天灾人祸,从前皇帝都要斋戒素食,来认真反省我有什么过失,为什么遭这样大的难,这个有道理。在遇到灾难的时候,他会反省、他会思过,努力的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希望回转天意,就是这个自然的灾害,这很有道理,这个绝对不是迷信,非常合理的。但是现在人不相信,这是最可怕的一桩事情。
人人能够接受佛的教学,依教修行,「洒心易行」,这个自自然然天下和顺。人和,人和之后才能得到天和,大自然也和顺了。『日月清明,风雨以时』,风调雨顺。需要雨水的时候,这个雨下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这是人心之所感。你们在这个世间上,你要问,现在这个世界将来遭大灾难,哪个地区不受难?你从哪里去观察?不要迷信,那个什么风水算命、预言都不可靠。真正明理的人从哪里观察?哪一个地方的人心好,那个地方就安全,那个地方就不遭灾难。这一个地区的人善良,不造恶业,人民和善,这个地方决定是好地方,不会遭到大灾难的。居住的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人心不善,将来大灾难的时候,他也逃不了。
『灾厉不起』,「灾」就是灾难,天灾人祸。『国丰民安』,「国」是国家,「丰」是这个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安乐。
【兵戈无用。】
没有战争。
【崇德兴仁。】
『崇』是崇尚、遵从。『德』是道德。每一个人都崇尚道德,都能够以仁慈的心待人接物。『兴』是兴起,就是心里面发出来都是仁慈。
【务修礼让。】
『务』是务必,一定的。讲『礼』。彼此互相都能忍『让』,这就没有争执了。
【国无盗贼。】
前面是没有天灾,这里没有人祸。战争跟『盗贼』都是人祸,这没有了。
【无有怨枉。】
『怨枉』是冤屈。这个冤屈与底下一句有密切的关系:
【强不凌弱。】
『强』的欺负『弱』者,这就有冤枉了。这个势高的人,地位高、势力大,以势欺人,或者有财富的,以他雄厚的财富去侵没别人,这个都是社会不平的根源,也是社会动乱的根源。那么这些现象,在一个佛教育盛行的地区里面,因为大众都接受佛的薰陶,这些恶念、恶行都改过来了,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地区没有冤枉的,没有「强凌弱」的这些事情。
【各得其所。】
人人都得到安居乐业。所以说「富贵者安於富贵,贫贱者安於贫贱」,这很不容易。今天大家都晓得,这个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什么?贫富不均。一定要贫富均了,这个社会才不会动乱了,给诸位说,贫富永远不均,为什么永远不均?每一个人造的善恶业不相同,那怎么能均!要社会祥和,需要教育,人人知道事实真相:他富贵,他前生修的布施多,他应该收得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种得多,他收得多,应该的,我没种,没种就没得收。我看到他多得,我也不会嫉妒他,也不会怨天尤人,晓得什么?知道因果,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他心就安了。所以「富贵安於富贵,贫贱安於贫贱」,各人心都安了,富有的人家会布施帮助那一些清寒的。
中国这个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社会是长时期的安定,动乱的时间不多。动乱就是改朝换代,动乱时间都不长,长治久安的时候长、多,什么原因?教学,儒家的教学,从汉朝以后再加上佛法的教学。而中国过去对於教育是非常重视,在行政组织里面,教育列在第一位,在国家施政的项目里列为第一位,从前六部里头,第一个部是礼部,礼部是教育部。中国从汉以后是双重教育,宰相底下,这个礼部教育是推行孔孟的教育;直接归皇帝管的,这是佛教教育,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社会教育。因为他是皇帝,自己负责来推行,所以他这个教化的面,广与深度都超过了孔孟的教学。
所以大家彼此相安无事,大户人家欺负弱小的有没有?有,毕竟是少数,不是多数。因为这个富贵人家读书的机会就比较多,读书就明理,知道应该怎么做人、怎么处世,读书在明理。如何保全自己的富贵?如果是不仁不义,纵然有富贵荣华,那个时间非常短暂,很容易消失掉的。懂得如何来保持,他才能够传多少代,这个一定要明理。儒、佛这个教学对於世道人心的影响非常之大,对於这个社会的安全、人民的幸福有真实、直接的贡献。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