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量寿经 - (第四十九集)
无量寿经  (第四十九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49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三面,我们从第二行念起,从第二行第二句: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昨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今天接著往下面看: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天道施张。自然糺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那么这个一段还是接著前面就因果,这是佛特别举出来说明可悲可伤之事。『富贵荣华』是世间人所追求的,但是必须要有节制,如果没有节制,它的副作用就非常可怕。真正懂得节制,这是真实的学问。我们在前清看到,这个清朝一代,官职第一显赫的无过於曾国藩,诸位要读清朝历史能看到。曾国藩他曾经做四个省的总督,清朝一般总督是管两个省的,他曾经做四个省的总督。他自己是个读书人,对於「富贵荣华」很了解,所以他自己的书房题的名字叫「求阙斋」,一般人求圆满,他说我要求要有一点欠缺,因为「满招损,谦受益」,他懂得这个道理。人生在世不要样样都圆满,样样圆满是决定不是一个好事情,欠缺一点好。所以这个地方的时候,佛在此地也教给我们要『忍辱』,「忍辱」是菩萨「六度」之一,它真正的意思就是要忍耐,不能够过分。

  真正聪明人,纵然自己得到荣华富贵,他自己不享受,把自己这一份荣华富贵让大家来享受,那这就很了不起了,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实在讲是一个最好的榜样。范仲淹做到宰相,一生他的生活都是过从前念书、做秀才时候的生活,在物质受用上从来没有改善过,这个官愈做愈大,收入愈来愈多,他把这些钱养了三百多户人家,从自己的亲族,就是亲戚朋友,扩展到社会大众,今天我们讲做慈善救济的工作。办义学,家境清寒这些童子有能力读书的,他来教养,所以他的果报实在讲是非常殊胜。他五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官职做的跟他一样,做到宰相,一个是做御史大夫,要用现在的话来讲,两个儿子曾经做过行政院长,一个儿子做过监察院长,一门显赫。但是真正能够「忍辱」,过一个清苦的生活,所有的收入都贡献给社会,范仲淹死的时候,棺材买不起。他家里子子孙孙代代相传,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我们一般世间人能够看到三代不衰就很难得了。范先生八百年不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二家。

  第一家是孔老夫子的家,孔老夫子两千多年,现在他的这个后裔孔德成先生在台湾还享受很高的地位,到美国来,美国人都尊重他,孔老夫子的后裔,两千五百多年这个家不衰。什么原因?积功累德,断恶修善。这些人是真正有智慧,不是以财富给子孙,是真正的以福德给子孙。子孙也好,世世代代能够守住自己的家风,能够致力於社会大众,不单独自己去享受荣华富贵。

  所以印光大师,你看在《文钞》里面时时赞叹的,这中国有史以来是三个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范仲淹,第三个是清朝初年的叶状元,一直到清末的时候,他的家是三百年不衰。这确确实实值得给我们做榜样的,这才叫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学问。

  刚才我们提到曾国藩,曾国藩也相当了不起,我们读他的家书,读他的家训,虽然在当时那样的显赫,他对於他家庭里面的子侄的教训非常严格,所以他的家也不错,这个曾宝荪现在在社会上还是受人尊敬,这是曾国藩的后裔。

  佛在此地这个经文里头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警觉,要知道「富贵荣华」是不能常保的。因此,得到的时候一定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那就对了。保持理智,不能够迷失了方向。可是真正享受荣华富贵头脑清醒的这种人毕竟是不多,那就跟经上讲的了,「不能忍辱」。『不务修善』,这就像前面所说的,人在这个环境里面容易迷失自性,容易造作罪业,不能忍,不肯修善。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这「威势」确确实实时间是短暂的,是不能够长久保持的。你的地位、你的财富一旦失去了,那怎么办?这个我们在社会上常常看到的,有「威势」的人下台之后,他「威势」就失掉了。有财富的人,他这个财富倒闭了,他也失掉了。在现在这个不景气的社会里面,我们看到就愈来愈多。佛在此地给我们讲的这个经典是文字,我们睁开眼睛看这个社会种种状况,那是活活泼泼的经典,就摆在我们眼前,一定要知道警觉。那么这个地方讲的完全是事实的状况。

  下面这是说的无形当中有业力在支配,有业力在主宰。『天道施张,自然糺举』,这两句话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果报是自然的,不是由鬼神、上帝、佛菩萨在那里主宰,不是的,自自然然有这些事。那你要问为什么自然有这些事?这个道理就很深很深。佛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给我们说得非常详细,像《华严》、《楞严》、《法华》这些大经,把这一些理论、事实、现象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糺举」,这也是比喻,如果浅而言之,我们世俗人常讲良心。常常做善事的人,心善、行善,晚上常常作好梦;常常作恶的人,心恶、行恶,是天天晚上作恶梦。我们要问他这个好梦、恶梦是谁在那里做主的?那就是此地讲的了,是「天道施张,自然糺举」,没有人在那个地方主宰的,完全是自己善恶业力变现出来的境界。我们从这个比喻能得到一点启示,实际上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整个六道轮回就是这么来的,并没有主宰,如果说主宰,那自己才是真实的主宰。

  『茕茕忪忪』这四个字是形容词,形容这个恶的果报现前的时候,那一种惊慌失措的样子。这就是惊慌失措的样子,没有依靠,神魂不能够安稳。『当入其中』,这个「其中」就是三恶道之中。『古今有是』,这个「是」就是有这么一桩事情,地狱、饿鬼、畜生确确实实有这个事。没有造这个业力的,这些事你永远见不到。造作恶业的,他能够见到,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病人,病得很重,将要死的人,这是我们看到很多。他躺在病床上,告诉自己的家亲眷属,说某个人来了,他看见了,某个人在什么地方,某个人在门口,我们看不到,他看到了。他所讲的那些人,全是已经过世的人,或者是与他有恩的人,或者是他的冤家对头。他那个时候是不是神识失常了呢?在那里胡说乱说呢?不是的,他确确实实见到,就跟此地讲的一样,他确实见到。造作恶业重的人,临命终时看到地狱,地狱相现前,饿鬼道现前,种种不善的境界现前的时候,这个时候没有法子了,所以见到那个境界会惊慌失措。

  而临终所见到家亲眷属,跟诸位说,都不是真的。他所见到那个样子是真的,但是确确实实不是家亲眷属来接引他。《地藏本愿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是些什么人?冤亲债主,这个时候来诱惑他。如果是冤亲债主的样子现前,他不会跟他走,他要现他的家亲眷属,他一看是亲人,就跟他去了,去了之后,那就要算帐了,那麻烦就来了,《地藏本愿经》上告诉我们的。

  所以念佛人临命终的时候,西方三圣来接引,这就没错了。西方三圣叫本尊,这是邪鬼邪神、冤亲债主虽然他也会变化,他决定不敢变本尊。念佛人临终,释迦牟尼佛来接引,这就是假的,这不是真的,这个是妖魔鬼怪变现的。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临终来接引,不是的,或者是药师佛、或者是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佛菩萨,那就不对了。

  前几年这个D.C.周广大居士往生的时候,在头一天见到地藏菩萨,这个都是不相应。好在他旁边有龚振华居士,那是个善知识,提醒他,如果不是阿弥陀佛来,什么佛菩萨来都不要跟他走,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提示。所以到第三天,他看到阿弥陀佛了,这个就对了。

  所以这个所有一切现象确确实实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在佛门里面,是菩萨的愿力,自己的愿力,现的净土的境界。这不念佛不求往生的人,是自己一生的业力,还有自己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业力,哪一个业力力量强大,先「现行」就先受报,所以这个善恶报应确确实实是很难讲的。但是一般在缘上来论,一生能够断恶修善总比较要好一点,稳当一点,但是还不能够保证,为什么?这个六道轮回决定的关键是在最后一念,那一念力量特别强大,那一念的时候决定来生,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平常念佛修善就跟练兵一样,临终那一念是打仗,胜负是在临终一念,不在平时。可是平时你念得愈熟,换句话说,临终就愈可靠,就愈有把握,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不能不谨慎的。再看底下经文: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

  那么这是佛教给我们,我们已经认识三界六道的状况,对於这个环境已经了解了,知道这个地方很苦,生死疲劳,轮回可怖。怎么样才能够免除?佛在这里教给我们的方法,只要能够对佛所说的,我们能信、能理解、能体会,依著这个方法去做,生死轮回不是不能够超越的,是可以超越的。如果不能超越,佛纵然说得再多再清楚,又有什么用?无济於事。一定要真真实实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佛给我们这个教诲就有价值了。

  佛法不迷信,这里首先教给我们,『汝等得佛经语』,这是你有机缘遇到佛法,看到经典了。看到之后,要『熟思惟之』,这个「熟思惟之」就是要真正明了、要理解它、要懂得佛所讲的真实义。所以佛法这个修学,古德教导我们「信、解、行、证」。不是说信了就行了,信了没有用处,你信得再诚恳,不理解也是没有用处,那叫迷信。一定要能理解,理解了,你这个信是有理论的基础,这个不叫迷信,这叫正信。正信是明理,不是感情的信,是理智的信。信了以后才真正肯接受佛的教训,佛教给我们应当怎么做,我们会遵守、会奉行。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要把佛的教训统统做到,尽可能的把它做到,精进不懈怠。『尊圣敬善』,对於世出世间的圣贤人,我们尊敬他;对於世间善人善事,我们也要尊敬他。「敬」是性德的流露,这是真正的善行。在《华严经》里面讲的「随喜功德」,它的效果能断自己无始劫的嫉妒、瞋恨的烦恼。一般人看到好人好事生嫉妒心,那个就错误,那就造罪业了。佛教给我们见到好人好事要生欢喜心,要能够随喜,更进一步的要能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成全他的善行,成全他的善事。他修善,他修德,我们能随喜,果报等同,没有差别,所得的善果是相同的。

  『仁慈博爱』,这「博爱」两个字是出自佛经里面的,外面说这两个字的很多,这两个字从哪里来的?这两个字从佛经里面来的,出在佛经里面。「仁慈」也有等差的,世间人的仁慈是基於爱心,是感情的,他喜欢他,他对他就「仁慈」,不喜欢就不「仁慈」了,就不会用慈悲心对他,所以叫做「爱缘慈」,他是建立在这个情爱的基础上,这是世间法。佛法讲到菩萨的慈悲是建立在「法缘慈」,比这个爱缘要看得真切,知道万法平等,对众生的慈悲应当和对自己一样,所以它这是有更深更真实的理论做基础。到佛的慈悲叫「大慈大悲」,这个大慈悲完全是从清净心、平等心、同体之心,他知道。这个是我们中国古圣也曾经说过,没有佛说得那么清楚,像老子所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读经器:语出释僧肇涅盘无名论。寒泉,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个跟佛法的这个大慈大悲就很类似,佛法说得详尽。这个是叫做真实的「仁慈博爱」,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

  『当求度世』,这个世间法佛劝我们不要求,为什么不要求?因为它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它不是永恒的,它刹那刹那在变化,苦多乐少。这个话说起来是方便语,如果给你说真实话,那是唯苦没有乐,哪有乐?这世法里头没有乐,所以教我们求真实法。真实法是什么?不生不灭,永恒存在。这个东西有没有?有。在哪里?在我们自己身上,在我们生活周边,我们「六根」所接触的没有一样不是。只要你能够认识,你能够明了,这是佛教我们求的。

  在我们自己身上是什么东西?「真心」。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大乘经典里面常说,叫「常住真心」。我们现在用的这个心,「妄心」,妄心是什么?妄心是念头。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叫「生灭心」。生灭心不是真心,但是诸位要知道,它不是真心,它也离不开真心。佛经古德有一个比喻,真心像水,比喻作水;妄心、生灭心比喻作波浪。你想想看,这个波浪能离开水吗?波浪就是水,水就是波。所以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真妄不二。佛要我们认真,要修真,不要修妄。什么是真?当你一念不生的时候,这个心是真心,有念就起波浪了,还是这个心。心迷了才动,觉了不动,觉跟迷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觉心不动,迷的心就动。迷,佛法里面讲无明,无明是个动相,觉性是不动的。

  所以佛法修行,它的总纲领就是「禅定」。不管修哪个法门,可以说只是方法不一样,手段不一样,你问修什么?都是修「定」。我们念佛,我们用的方法是用执持名号,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目的在哪里?目的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所以你就晓得佛法宗派多,法门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也不过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不同的手段,修什么?统统修「定」,目的是恢复自己的真心。

  真心是常住的,真心就超越世间,因为这个世间法不仅是讲六道,连「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是妄心变现的。真心清净,六祖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是真心,有一物就动了,就是妄心。真心做主宰,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这个清净心的用处,那就不可思议了,清净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现在的事、过去的事、未来的事,统统照在里面,叫「照见」。这个「见」是真正的见,真正清楚,不是推测,不是理想,是你真正见到了。这个心一动就见不到了,你所见到就有限、就有范围、就有障碍,能力就失掉了。

  真心在我们这个身体上,这心是一个,随著我们器官的不同,它产生不同的作用,就如同我们讲电一样。电是一种,那么在灯,它就放光;在这个地方,它可以录音。所以随著器官不相同,它产生不同的作用,其实是一个,所以在眼叫见,在耳叫听、叫闻,在鼻叫嗅,在舌叫尝,在意叫知。「见闻嗅尝觉知」,这是器官不一样,在真心在这里头起的作用不一样,就这么一个道理。

  我们现在是在迷位,因为心不清净,所以这些作用都局限在某一个器官,不能够贯通。如果修行修到相当的程度,这个程度是什么?心地清净,一般讲「得禅定」,在念佛人讲「得一心不乱」。那就像《楞严》上说了,他六根可以互用,眼可以见、也可以听、也可以嗅、也可以尝,六根可以互用。耳本来是听,耳也可以见。为什么?原以一精明。它原来的里面东西是一个,所以它这个器官可以互用,是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我们今天是迷,是有障碍,所以六根不能互用。到六根互用的时候,我这个身体也能见,这个眼睛四面八方都见到,不一定这一边,后面也看清楚了,可以互用的,这要有相当的定功。

  那么这是佛教给我们,凡是生灭法,凡是不是能常住的,刹那在那里变幻的,生灭的,我们不要去注重它。这个东西有没有?有。有这些事,不要去重视它、不要去执著它、不要去贪爱它。要知道虚妄之外有真实。六根的根性是真实的,一切万物法性是真实的。这个「相」是有差别,是有生灭,「性」无差别,没有生灭。如果我们会用「自性」,那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是成佛了,这个佛是「分证佛」,不是究竟圆满的,在这个大乘经里面讲「圆教初住菩萨」就见性。初住菩萨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就是《普门品》里面讲的了,哪个地方那些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萨到那里就示现成佛来给他说法。初住菩萨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过去在我们这个世间降生成道一样,他有能力示现。所以说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成这样的佛,不是究竟圆满的佛,离究竟圆满佛还早。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这个「生死众恶」的根本是什么?经论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叫「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这个要知道的。第一种就是「贪」,贪是生死根本。第二种是「瞋恚」。贪爱、瞋恚、愚痴、傲慢,对於圣人的教训怀疑,他这个「疑」不是普通的疑,对於圣教怀疑,不相信。最后一种叫「恶见」,就是错误的见解。这总共有这六大类。六大类如果嫌多,再把它归纳一下,那就归纳成三类,这三类叫贪瞋痴,所以贪瞋痴叫「三毒烦恼」。这三类实在讲还可以归纳,归纳成一个,这一个是什么?就是贪,所以这个贪是毒中之毒。六道怎么来的?轮回怎么来的?苦难怎么来的?统统是从这个根里头生出来的。所以佛跟菩萨制定修学的方法也有六种,叫六度。六度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是干什么用的?度贪爱,针对这个,这叫「拔除生死根本」。

  所以佛法修学的纲领总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学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法里面讲修学的纲领就全了。戒、定、慧也就是对付贪、瞋、痴,戒学对治贪心,定学对治瞋恚,慧学对治愚痴。六度就说得更详细,六度,布施对治悭贪,忍辱对治瞋恚,般若对治愚痴,这个都是教给我们「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小乘人修行偏重在三学,大乘菩萨重在六度,六度是三学的拓展、展开,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前面一章,就是第三十五品里面跟我们讲的「五恶、五痛、五烧」,我们要细细的去读,深刻的去研究,然后下定决心依教奉行,对我们今生来世有真实的利益。

  『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这个「道」叫三恶道,「三涂」是指的地狱、饿鬼、畜生。畜生道,我们看得见,这个没有问题,大家相信了。饿鬼道,我们看不见,地狱道就更看不见了,有没有?所以这个地方你就对圣人的话,你相不相信?圣人会不会欺骗我们?这个欺骗人总有欺骗的理由。没有理由却无缘无故的骗人,那这个人神经一定不正常。佛,释迦牟尼佛本身是王子,这世间的,经上讲「富贵荣华」,他都得到了,古人常讲「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这个「富贵荣华」是圆满得到了,他不需要再去求,何必骗人?没有理由骗人。何况他既得荣华富贵,他统统舍弃掉,他去修道去,哪有骗人的道理?这不可能。刚才说了,那无缘无故欺骗人的话,这神经不正常,神经不正常的人能够说出这么多经典,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从这些地方冷静去观察,诸佛菩萨没有理由骗人,句句话是真实的。

  他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有鬼道,这个世间有地狱。实在说,跟鬼接触的人很多,跟地狱接触的呢?那的确就没有。那就像经上讲的,地狱只有两种人见到,一个是罪业堕到地狱里头,他见到了,另外一个是菩萨到地狱里面度苦众生,他可以见到。《地藏经》上说,除这两种人之外,见不到地狱,所以地狱确实没有机会见到。那么见鬼的事情太多了,这个医院里的医生相信有鬼,荣民医院有几个主治的医生,主任级的,跟我是同学,我们碰到一块,问他相不相信?相信,真有,这些人相信,为什么?常常见到,真的见到。

  当一个人生病,在病重的时候往往也见到。是去年,不是今年,去年的我们中国农历年初一,大年初一早晨九点钟,我们这个韩馆长接到两次电话,鬼打来的。我们「台北华藏图书馆」我们不作佛事,我们那里只有讲经没有佛事,但是我们每一年有三次法会,这个法会是超度祖先。我们超度祖先不是超度某一家的,我们是超度中华民族百姓祖先。我们供的祖先牌位,从百家姓写的,我们是以清净、平等心普遍的来超度。大概这个法会都做三天,这一年三节,清明一次法会,中元一次,冬至一次,就是一年三次超度。平常是我们的同修,常常来听经的,很熟的,那么他的家亲眷属过世,请求我们,我们随喜给他做,不主动作佛事。那么过年这个期间,就是同修们我们也不答应,这过年嘛,不做这个事情,这是一律不准的。

  前年大年初一早晨九点钟,馆长在家里,突然来了个电话,这个电话的声音非常凄惨,非常痛苦,哀求馆长,她说她想到图书馆去。馆长以为是开玩笑,鬼叫鬼叫的,叫得那么苦、那么凄惨,就狠狠的凶了她一顿,「这个大年初一装神弄鬼,小心,我不会饶你的」,跟她凶了一顿,这把电话就挂下了。过了一会儿,这个电话又来了,来的时候她一听又是这个人,她的儿子高贵民,他说我来接。他一接之后,一听,他就给他妈妈讲,他说这个不是开玩笑,他说听这个声音大概是十一、二岁的小孩,是个女孩,音声非常悲惨,他说不是开玩笑。馆长就觉得非常奇怪,对电话讲「图书馆你要去,你喜欢去,你就去好了」,电话挂了,然后就回到图书馆来上班。

  这一进图书馆,徐居士带了有夫妻两个人来见馆长,见馆长就要求,他的女儿昨天被车压死了,车祸死了,馆长一听的时候,她说是不是女孩?他说是的。她多大?十二岁。她就知道了,刚才两次电话就是那个小孩打的。她的儿子不相信鬼神,这回相信了,接到这个电话相信了,真有鬼。上午九点钟打电话来找人,来到图书馆作佛事,这馆长不能不答应,所以给她立牌位。馆长来跟我讲,她说「奇怪,她为什么找我?」我说「图书馆你做主,找任何人也不行啊,她不找你找谁?」

  类似这个事情,这些年当中,我们遇到很多次。但是像她这种显著的,上午九点钟打电话,我还第一次遇到的。那么看到鬼来听经,这个有好几次。已经死了很多天了,但是我们不知道,听经的时候看到他在座,我们同修,馆长有的时候很熟,还跟他打招呼。过了几天说这个人死了好多天了,一想起来,前两天来了。但是一想的时候就觉得有问题,为什么?虽然跟他打招呼,他没有理会,有的时候去碰碰他,碰碰他的时候当时不知道,以后想一想,是落空,好像不是摸到一个人,这样的事情也有两、三次。鬼真有,不是假的,确确实实有。那么这是讲的是恶道,三恶道非常之苦,这是「忧怖苦痛之道」。末后这一段教给我们怎样端正身心、修学净业: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一切善行里面『第一』善,佛法跟世法的观点不相同。世间讲善,总是要利益社会大众,这个是世间善法;佛法里面讲「第一」善,是修「清净心」,为什么?你能够永脱轮回。唯有永脱轮回,圆成佛道,才能够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才叫「第一」善。佛在此地告诉我们:

  【当自端心。】

  『端』是端正,简单的讲,心地要正大光明,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落实在「事相」上来讲,就是真正学佛人,这一生所做的行业,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的,这是心地纯善。什么事情不能告人?恶事不能告人。好事怎么能不告人?当然可以告诉人的。那么在我们中国古代也有好榜样,司马光就是一个。司马光自小就诚实,以后他也是佛门里面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自己说他一生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真诚!这是此地讲的「端心」,心地确确实实正大光明,没有一丝毫隐私。

  佛在此地这个「端心」是不是就讲到这个境界?不止,这个境界是世善,决定不堕三恶道,但是不能出三界。出三界要清净心,这才能超越三界,学六祖「本来无一物」才行。这个虽然诚实,一生做的事情可以告人,但是里面还有不少物,还没有到无一物,所以这个依旧是染污的心,不是清净的心。恶染污,善也染污,善恶都染污,所以善业生三善道,恶业堕三恶道,总而言之,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佛在此地这个「端」跟世间的意思不一样,心要清净,唯有清净心才能够超越三界。心是主宰,心清净了,这个身、语、意没有一样不清净。心正直了,六根自然皆得其正。所以心是主宰,首先教给我们要「端心」。

  【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底下讲的这是身相。在初学的时候,外面境界会影响内心,所以佛教初学人特别重视戒律、威仪,帮助你「端心」,道理在此地。心真正清净了,这个耳、目、口、舌、身自然都端正了。在修学历程之中,禅家特别著重在「端心」。它对外面形相它不重视,它从根本修,心正了,没有一样不正。禅宗以外叫「教下」,教下里面有一个律宗,这是专门从外面修到里面的,禅是从里面修到外面,它是专从外面修到里面。戒律清净能帮助你得清净心。除这两宗之外,其它各宗都要从戒律上下手,渐渐的培养清净心、真诚心。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这个地方讲的『善』不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那个善也不善。此地所讲的这个「善」是本性本来就没有恶,本来无恶,善也是恶,这个诸位要知道的。清净心中善恶都没有,那就叫真「善」了。儒家讲「止於至善」,至善也是这个意思。凡是有相对的就不是真的,所以这个意思非常之深。身心完全离开相对,那你就得大自在,得真正的清净端直了,这是真正得到。

  【勿随嗜欲。】

  『嗜』是嗜好,『欲』是欲望,这些是烦恼,这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这些都叫生灭法,这是妄想、妄念,决定不能随它,这个要有高度的警觉心。有这一些妄念生起,立刻就警觉。

  【不犯诸恶。言色当和。】

  这个李老师在旁边这个小注,他注的「身、口、意」,也说得很好,这个也很踏实。「意」就是「贪、瞋、痴」。这『不犯诸恶』,「身」是「杀、盗、淫」。「言」是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总而言之,这个三句就是总结前面的三十五品所说的,这一句就把它总结了,决定不犯十恶,决定遵行五戒。

  【身行当专。】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世出世间法,无论是做学问,无论是从事任何的事业,出世间修行证果,关键都在这一句,要专要精,才能够成就。佛法法门很多,各随根性,真的跟世间法一样,对於许许多多的学术、许许多多的行业,你喜欢哪一种,你就可以选择哪一种。你在这一行业里面要有成就,必须要专心、要专注,那才有可能。

  佛法修学也是这个原则,大分,在中国佛教有十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大乘」八个宗派,一个人专求一宗,他一生当中会有成就。如果样样都想学,那要特殊的天才,不是人人可以能够做得到的。我们古人讲「通家」,他样样都通,那是非常了不起,特殊的才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般人不是不能成功,专一就一定成功。譬如我们学这个经典,我用十年的时间我学一部经,这一部经一定可观,下了十年功夫,现在讲专家了。我十年学十部经,这十部经都学得勉勉强强,一部也不能成为专家,跟人家比一比差不多,不能比人强。十年一部,我别的不如人,这一部人不如我,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一定要专精。

  现代人根性远不如古人,从什么地方说?就是专精、老成比不上古人。古人一生当中从一门深入,他有耐心,他愿意做,现在人不肯。现在人一下手就要博学多闻,学了一辈子一样也没学通,这就可惜了。所以我们看到历史,在佛门里面看到这个《高僧传》、《居士传》,读这些传记,我们常常会受感动,为什么别人修学,少的三年、五年,人家就开悟了,就有成就了,纵然是多的,也不过是十年、二十年,他就有成就了。我们跟人家比一比,我们的聪明、智慧、才华,说实在话不输於古人,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就?追究其根本的原因,他专,我们杂,弊病就在此地。他专精,我们是杂修乱修,所以用的时间比别人多,讲到成就是大大的比不上古人,这是我们应当要痛戒的。所以我在很早就提倡,劝勉年轻的同学们,下定决心用十年的时间学一部经,专精一部。

  我早年在佛光山,星云法师请我去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民国五十七年、五十八年的时候,佛光山是刚刚开山,办一个「东方佛教学院」,有一百多个学生,请我去做教务主任。我就跟他建议,一个学生学一部经,专攻一门,我们来辅导他。他听了我的话也很赞成,但是不能接受,什么原因?他说这种课程就不像佛学院。我说是的,是不像佛学院,但是决定成就人。你一百多个学生,打个对折,能有五、六十个人成就的话,各个是专家,那今天佛光普照全球!讲《阿弥陀经》的,有阿弥陀佛,这十年功夫下去,他专家了!哪一个能比得上?你要听《普门品》的,那一位是观音菩萨,专门攻《普门品》的。各个都是专家,不要做通家,去做专家。

  我过去跟李老师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就是「专」。我们那时候学生不多,只有二十几个人,但各个都成就了。我们教学的方式是采取中国古老私塾的教学。他也没有办佛学院,台中莲社叫经学班,专门学讲经的叫经学班,有二十几个学生跟李老师学讲经。他的方法,每一个人学一部。你想学两部,他就不教你,只可以学一部,专精一部就能够通了。所以我受的这个教育还是私塾教育,不是佛学院的教育。佛学院的教育很难有成就,为什么?心是散乱的,太多了。一天这个钟点上这个课,那个钟点上那个课。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我都常常问学生「学了什么?」「不知道学什么。」说得好听一点,学一点佛学常识,佛学皮毛,什么都不会。

  我们在李老师的会下,那就不是这样的,一个月要会讲一部经,你一个月要不能学一部经,就被淘汰掉了,但是他那里所教的经是小部经,没有这么长的。一部经最长讲十次,最短的讲三次,他要求学生的这个普通的标准是讲五次到七次,就是你学会到外面,有人请你讲经讲五天,讲一个星期。这个经典一个月要学会,一个月要学会一部,专攻啊!这个方法比现在一般佛学院的教学好,好得多,确实有成绩表现,这是他老人家的教学方法。

  虽然能成就,我在那个班上出来的,不够精,粗枝大叶懂了,没有真正深入。如果这一部经用十年的功夫入进去,那就不得了,那真的成为专家了。像我们学《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五次到七次讲圆满,这初学啊。学熟了,我在台北讲《弥陀经疏钞》,那个带子不晓得此地有没有,我是第二次保存的一套完整的录音带,总共好像是有一百三十多个,一部《阿弥陀经》。一次跟现在的一样,九十分钟,好像是一百三十五个带子,也是一部《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三次可以讲完,三百次也还讲不完,可浅可深,可长可短,要深入啊!真正深入了,样样通达,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虽然一切经通,还是专讲一样,专学一样,专弘一样,给后学人做一个模范,做一个典型,使人知道有一个入门之处,这个非常重要。这是『身行当专』。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这就是我们讲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要稳重、要大方,这是属於威仪,应当要学习的。

  【作事仓卒。】

  这个『仓卒』,「卒」(ㄗㄨˊ;zuˊ)念「卒」(ㄘㄨˋ;cuˋ),是古字。

  【败悔在后。】

  『败』是失败,『悔』是后悔。不能成功的。

  【为之不谛。】

  『谛』是真实,你做得不踏实,你做得不认真。

  【亡其功夫。】

  那么你这个是失败的。无论是世法与佛法,这个修学成败关键在哪里?我们不可以不知道。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