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四十二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42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面第五行,从第二句看起:
【何以故。彼诸菩萨。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从这一段看起。这一品经里面,为我们说出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平时的修学。当然这个经文不长,世尊给我们介绍都是说明重要的纲领,让我们了解那边一些的状况,同时勉励我们尽量的向这个目标、向这个方向去努力。菩萨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离相,心地要清净。今天这一段经文就是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他为什么即相离相,事上不离,心地清净,为什么这样做。
『何以故』就是问话。
『彼诸菩萨,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这就是他何以要上求下化。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菩萨们时时刻刻只要遇到有缘;缘有已经成熟,有未成熟,还有没有缘的。没有缘的,要去结缘;未成熟的,帮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接引他往生。所以这个地方的成熟跟其他宗里面不一样,其他宗里面是讲烦恼断尽,大彻大悟,那修行证果,那个难;我们净宗成熟,就是对於这个法门,真正能相信,能肯定,能发愿,肯念佛,这个就是这一宗的成熟。所以这个成熟依照程度上来讲,比其他宗容易,容易太多了!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要是从累劫的善根福德上来说,他宗确实不如净宗。所以这个话要看从哪一个方面来观察,净宗确实有它不可思议殊胜之处。这是他慈悲,不违背本愿,要帮助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如果上求佛法,著求佛法的相;下化众生,又执著化众生的相,这个就堕落了,这个就会退转。极乐菩萨何以不退转?就是人家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以他就不会退转。所以这一句很重要,我们要多念,多体会,多学习。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无碍」是没有障碍。无碍慧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不执著,就是一切都不执著,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心不清净,这个慧就有碍;心清净了,智慧就无碍了,这就是真实的智慧。所以能够「解法如如」,解是了解、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如如,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彻底明了一切法的真相。相跟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叫如如。事跟理也是一,不是二,叫如如。假如事跟理不一样,事是事,理是理,那就不如;性跟相要是分了家,也不如了,那就不能叫如如。如如是一,性如其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理如其事,无有一法不如,这个法界才真正平等,真实不二。所以这个法门也叫做「不二法门」。佛家常讲入不二法门,怎么个入不二法门?就是解法如如。解法如如就叫做入不二法门。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个在教化众生,如果要没有方便,就很难叫别人也能契入这个境界,因此一定要有方便法。「善」是善巧,「知」是知道、是明白,「集灭音声」就是世间法。从「苦集灭道」,这个「集灭」,省略两个字。「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灭」是出世间的果报,「道」是出世间的因,所以讲「苦集灭道」就是世间跟出世间两重因果。这个地方文字省略,只说集灭;换句话就是世出世间这个因因果果统统都了解、都明了,那说法当然不会说错,再加上善巧方便,就是很好的教学法,教学必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欣世语』,「欣」是喜欢。世间所有的学术,没有放在心上。
『乐在正论』,他的爱好、欢喜是在诸佛正法,在这里。「正论」就是一切诸佛的正法,正法就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世语」都是从情感里面所生的,特别是世间文学作品,都是有丰富的感情。所以古人讲「自古诗人多妄想」,他要不打妄想就写不出好诗,所以诗词歌赋、编的剧本的时候,都是打妄想。在中国最著名的《西游记》、《封神榜》都是妄想,非常出名的妄想。所以菩萨们对这个没有什么兴趣。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这个『一切法』是包括世间跟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余』就是习气,「余」是剩下来的习气,烦恼的习气。『生身』,这是属於尘沙的习气,统统都尽了。或者我们讲『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的习气都尽了。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
这是修学的目标完全放在无上正等正觉这一个目标上。『究竟一乘』就是无上菩提,也是圆教的佛果,这是他所修的方向、目标。
【至於彼岸。】
『彼岸』是成就、是达到,一定要达到无上菩提。
【决断疑网。证无所得。】
无上菩提究竟是什么?佛在大乘经里面给我们不少的提示,像《楞严》讲得就很圆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归」就是你证得了。你证到那个地方是一样也没得到。也许我们听到觉得很消极,一样都得不到,我学它干什么?诸位要知道,这一样都得不到就是统统都得到。统统得到了,为什么说一样都得不到?统统得到之后,才晓得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是自性之外的。所以你虽然得到,等於没有得到,没有得到是真正得到。为什么?虽然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迷,迷了本来具足的这些德能,它不起作用。到我们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复了,恢复了,不是从外头得来的,全是自心本来具足的。了解这个事实,还一定要真修;真修,我们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才能够显现的出来,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以方便智。增长了知。】
这个地方『增长了知』是说的后得智。什么叫后得智?是了解十法界里面的状况,了解六道里面的形形色色,这个叫「增长了知」,所以这叫后得智。你看菩萨在参学的时候,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在文殊菩萨会,那是他的老师,他在那里证得的就是「决断疑网,证无所得」。文殊菩萨,成就根本智,明心见性。然后出来参学,出来参学是看看这个社会,看看这些凡夫,这些凡夫打些什么妄想,干些什么事情;这一看,统统了解了,了解才能帮助他,才知道你什么地方想错了、哪些地方看错了、做错了,才指导你,帮助你修正过来。所以这个叫后得智,后得智完全是利益众生的。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末后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从本以来,安住神通』,「神」是神奇,换句话就是超越我们的常识、超越我们的思惟、超越我们的想像,我们这个智慧、能力、常识达不到的,叫「神奇」;「通」是通达,他是样样都通达。人家身心是安住在这个地方,安住在这里,所以他才能够像观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他神通。哪个地方有苦难,哪个地方想修学,遇到障碍,心里面一想,佛菩萨就来应,感应道交。
『得一乘道』,「一乘道」是无上菩提,一乘道是圆教的佛果。
『不由他悟』,这一句话很要紧,我们学佛如果要依靠别人,不能成就的;一定要依靠自己,这是诸佛菩萨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可不能错会意。底下一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这一品是接著前面,说明菩萨自利利他的德行。经文首先用比喻,这个地方总共说了十五种比喻,这个比喻都是形容极乐世界菩萨智慧、德能。这一段不但让我们了解极乐世界菩萨他们的智慧、神通、能力不可思议,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在此地念佛,将来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智慧、德能就像经上讲的一般。所以他说的与我们自己关系非常密切,等於佛给我们授记一样;你好好的学,只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有这些能力。因此也激发我们向往之心,也坚定我们求生的本愿。请看经文: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这以大海来比喻他的智慧之深广,没有法子说的。比喻是不是能够比喻得恰到好处?这不可能的。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不可能比喻得恰到好处。实际上,他们智慧、德能决定是超过比喻太多了。
【菩提高广。喻若须弥。】
『须弥』是高山,这个世间最高的一座山就称作须弥山。『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他的觉性非常非常之高。实在讲我们今天虽然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没有这么大的智慧,没有这么高的觉性,可是智慧、觉性决定不能够把它疏忽掉了,日常生活当中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就迷惑,就会做错事,要有理性。
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现在社会非常复杂,处处都是陷阱,处处都是火坑,要提高警觉。「菩提」就是警觉,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自己有高度的警觉。警觉从什么地方看?一切时、一切处,我不会把佛号失掉,这就是很高的警觉。一切境界里面,决定守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句佛号决定不放松,这就是警觉性很高;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这一句佛号不会失掉。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这是说身相威仪殊胜。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雪山远望是一片白色的,此地的雪山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的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佛常常用这个山比喻洁净,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时时念地德。所以这个学佛,大乘学佛,从地藏菩萨学起,《地藏本愿经》学起,这是大乘入门第一本教科书。地藏菩萨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要开发心地的无量功德,「地」就是说的大地,「藏」是宝藏。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地。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这是地的宝藏;地下面埋藏著有金银七宝,提供我们的受用。所以菩萨的名号以这个为比喻,比喻什么?比喻心地。心地里面含藏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开发。所以这个大地,你要懂得耕耘,才有收获;你要懂得冶炼,你才能把地里面的宝藏拿出来得到受用。那我们心地要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地藏经》教给我们孝亲尊师,孝亲尊师就是耕耘,就是开采、冶炼。这个比喻得非常之好。
这个地方教给我们忍辱,忍辱要像大地一样,『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大地,你给它洒上香水,它也不喜欢;你洒些便粪,它也不讨厌,它一律平等的承受。我们修忍辱,看到这个大地,想到忍辱波罗蜜,我们心要像大地一样,这忍辱波罗蜜就圆满了,就成功了。所以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无论什么境界,这个心总是平等的。
【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清净』是讲的心,心要清净;『尘垢』是指的烦恼、污染,要把烦恼、污染洗得干干净净。用什么方法洗?在本宗就是用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把烦恼念掉了,把污染也念掉了。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这是讲的智慧。《般若经》里面常常将般若比喻作大火、猛火,把烦恼比喻作柴火,一把火就会把柴火烧尽了,所以般若智慧一现前,烦恼就没有了,烦恼黑暗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烦恼生起,正是智慧失掉了,没有智慧人才会生烦恼;有智慧的人怎么会生烦恼!
【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著』是执著。「执」是手拿得紧紧的,不放松;「著」是心里面真的有了它,怎么也离不开。这个叫执著。有执著就有我,所以这个执著叫「我执」。人到无我了,他还执著什么?那谁执著?既有执著,你问谁执著?我执著,这就有了我。有我就有生死,就有六道轮回。什么时候无我了,那恭喜你,你生死轮回没有了。
在佛门里面,什么程度的人做到无我?小乘阿罗汉。阿罗汉我执破了,所以他超越三界六道,永远没有轮回了。大乘圆教菩萨是第七信位的菩萨。这第一个十个位次叫十信位,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我执没破,到第七信位,我执破了,所以他在断烦恼,就是破我执,跟小乘阿罗汉相等,三界轮回超越了。但是大乘圆教的菩萨,只有这一方面跟阿罗汉相等,其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超过阿罗汉太多太多了,那是阿罗汉不能跟他相比的。
所以要知道,「我」绝对不是一个好东西。今天我们执著这个我,不是真的我,完全是一个抽象错误的概念,根本没有这回事情,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很大的误会。
除了这个假我之外,佛告诉我们有真我。所以你真正证得无上菩提,你就证得「常乐我净」,这四个字它都有。「常」,不生不灭。「乐」,永远没苦,跟西方极乐世界人一样,永远没苦。「我」,有真的我,我的定义是什么?经上虽然讲得很多,最重要的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主宰的意思,我自己做得了主。那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都执著这个身是我,你能做得了主吗?我想不老,它偏偏要老,那做不了主;我想不病,它天天有病,这个做不了主。你做不了主,这个我就不是真我;真我是自己做得了主宰。所以佛法里头不是没有我,真有我;你不执著这个假我,真我就现前了。你执著这个假我,真我就不起作用,这个亏吃大了。
这一桩事情,一切众生都在迷,不晓得事实真相,所以佛教我们一定要舍弃我执,破除我执;舍弃法执,法执是什么?执著一切法是真的,这个也错了,一切法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跟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对一切万法也不执著。
不执著我,不执著法,这个我、法就能够随缘自在了,可以得到它的殊胜的作用,不生烦恼,决定没有任何的副作用。一执著,那副作用太多太多了,那是毛病百出;不执著的话,没有毛病。所以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不著如风」。你看风没有执著,这个地方有阻碍,它从旁边过去了,它不执著,教我们要学风。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
这是讲为众生说法,为大众们讲经说法,目的是破迷开悟,希望这些大众们没有觉悟的都能够闻法觉悟。
【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这一句也是以佛法利益一切众生,像甘露对一切植物一样,一切植物必须要雨水,没有充沛的雨水,它就不能生长得茂盛。所以佛讲经说法,我们常常把它比喻作法雨,滋润一切众生菩提根芽,用这个来比喻。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这一句是讲的心量。量要大,像太虚空一样,一切人事物都能够包容,不要去计较。
【如净莲华。离染污故。】
这也是比喻身心的洁净,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是一个浊恶、污染最严重的一个地区,而我们在这个里面不染,能保持自己身心的洁净。
【如尼拘树。覆荫大故。】
『尼拘树』是印度热带地方高大的树木的名称。这个没有翻过来,我们中国没有这个树,叶子很大,这个树遮荫很广;比喻菩萨能够带给一切众生清凉,能帮他断烦恼,能帮他解除一切苦难,带给他清凉自在快乐,取这个意思。
【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金刚杵』是古时候兵器里面最坚固的一种,所有的兵器遇到金刚杵,都被金刚杵砸坏了,没有东西能够破坏金刚。这是比喻以最锋利的利器来破除一切众生错误的执著。『邪执』就是错误的执著。所以在历代,不仅是现在,我们都能够看到,特别是中国人所讲的先入为主。假如我们不幸学佛最初遇到知见不正的人,跟他学,到以后纵然遇到正法了,他也不相信。为什么?他有成见。要把他这个成见破除,这是要高度的智慧,要巧妙的方法。所以「金刚杵」代表智慧。这个经典里面金刚般若,般若是智慧,用金刚来做比喻,要用高度的智慧,巧妙的方法,使众生错误的执著能够舍掉,能够放下。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铁围山』是大山,娑婆世界周边的大山,一切魔王外道没有力量摇动「铁围山」。我们这个定力、信念清净坚固,不为任何『魔外』动摇,像铁围山一样。
这总共十五个比喻,十五个比喻都是以事,明显的事来喻难知之理。这些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都可能遇到,遇到就要能够体会到佛教诫的深义。我们看到大海了,就要想到我们的智慧要像海一样。我们看到山脉,很长的山脉,就像经上讲的铁围一样,我们的信心、我们的定力要像山一样,不为任何境界所动摇。见到清净的水,想到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洁净。见到大地,想我们的忍辱、耐心要像大地一样。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耳目六根所接触一切境界,怎么不是佛法?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间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六尘天天说,时时说,从来没有中断的说,只是你自己不闻不见而已,你自己没有感触;你会有感触的话,这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我们家里供佛像,供这个佛像就是表法的,就是提醒我们的。提醒什么?提醒我们见色、闻声、接触所有的境界,全是佛菩萨为我们说法。所以这一段经文要把它念熟,念熟之后,你才感觉得我们现前也是六尘说法,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提醒自己的正念。
再看下文,底下这是讲的弘法利生之德: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
心地,这个『正直』就是真诚。《起信论》里面讲菩提心,就是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明白的开导我们,直心是道场,「其心正直」。『善巧决定』,「决定」,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肯定,所说的事、理,言词都是肯定的,让人听了决定不会生模棱两可的意念。
【论法无厌。求法不倦。】
『论』是讨论,也就是教导别人,教导别人没有厌倦之心。『求法』,这是自求,自己求法不疲倦,不疲不倦。这两句是自求教他的态度。实在讲,相当不容易做到,无论是自求跟教他,障碍就是在厌倦。教一个聪明的学生,好教;教一个笨学生,就难了。孔老夫子教学,「举一隅」,举像房子这个角,告诉你直角,「不以三隅反」,那三个角你都不知道,孔老夫子不教。孔老夫子不教,佛教,所以佛比孔老夫子慈悲,孔老夫子有时候还觉得厌倦,佛菩萨没有厌倦。
这个事情,我们曾经见过李老师,我曾经见到他一次教学,我很受感动。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问老师,那时候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了,问了多久?问了三个小时,所以这些学生太不近人情,太不懂事,我们在旁边看得著急,实在觉得讨厌。李老师很从容,还是给他解答,不能不佩服。像我们年轻人的时候,遇到这样罗哩罗嗦的,而且强词夺理,都会厌倦;他能够那么有耐心,那是使我们真正受感动,才晓得佛菩萨教众生不简单,不疲不倦。所以我们知道这很不容易做到。
自学感到厌倦的,那就更多了,所以他就退转了,他不能精进。那我们要问他,为什么会厌倦?实在讲,他所学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学了没兴趣。假如学的是真正得利益,他怎么会疲倦?不可能的。所以这一些学人,心都太粗了,目标很浅显,只要懂一点常识就满足了,不肯深求。
我遇到的学生不少,在台北有很多大专学生,我们告诉他,哪个地方法师在那里讲经,他说这个我听过了,不要再听了;他说我听过一遍了,我看过了,不要再听了。这就是疲厌之心。如果他真的尝到法味了,不一样。中国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一部经都听很多遍,哪有一遍就满足了,没这个道理!除非是没有机会。
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这是我们中国律宗的开山祖师,他学《四分律》。这个《四分律》分量相当大,从前这个线装本,那个毛边纸的线装本,几十册,大概二十多册。他老人家,哪个地方有讲《四分律》的,无论远近,他一定要去听;前后听了二十多遍,所以他能成为一代祖师。那不是短,小经;大部,那个分量超过《法华》一倍都不止。哪有说是一遍、两遍就不想再听了,这就难了。
我在台中听李老师讲《佛学十四讲》,听得最多。因为那是对大专学生开的课程;大专讲座在台中一年是三次,一年就可以听三遍。我听他老人家讲那个课程总共听了十一遍,熟透了!我讲那个课程,连讲稿都不要了,熟透了,这个里头才真的有味道,决定不是一遍、两遍。
古时候清凉大师一生专讲《华严经》,讲都讲了五十遍。《华严经》对出家人讲,就好像学校上课一样,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一部圆满。清凉讲五十部,一年一部就要讲五十年。好在他寿命长,他活了一百多岁。他一生经历九朝,就是九个皇帝,他作七个皇帝的老师,清凉国师,活了一百多岁,讲五十遍《华严》,不可思议;过去没有,清凉以后也再见不到这样的人。必须一天要讲八小时才行,一年圆满。
从前李老师在台中发心讲《华严经》,那是我们启请的,我是其中一个,八个人。李老师讲经,一个星期讲一个小时,所以他这一部《华严经》讲圆满,我跟他计算计算,差不多要六、七十年才能讲圆满。他那个时候已经七、八十岁了,所以我希望他能够活到一百五、六十岁;否则的话,他讲不完。讲得再快也讲不完,因为经典的分量摆在那里,不容易。
我是民国六十年在台北开讲《华严》,也讲了十几年,这部经没讲完,讲了一大半。我总共讲了大概有两千七百多个小时,讲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所以缘很重要,这个相当不容易,要有场所,要有听众。这么长的经,我讲《华严经》,大概搬了六、七个地方,那是自己没有道场,借人家道场;借几个月,人家不借了,想办法搬家,找另外地方。所以《华严经》七处九会,我大概也差不多,也有这样的情形。
但是一部经没有讲圆满是很遗憾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像清凉一样,自己有道场,大家同修,志同道合,专修专弘。如果一天能讲四小时,讲八小时,实在讲,我们的体力没有办法。清凉真是佛菩萨再来的,那不是凡夫,他有那么好的体力,一天上八个钟点课,一年到头不间断,真不容易。我们现在衡量自己的体力,一天讲四个小时还可以;一天讲四个小时,这一部《华严经》要一天不缺的话,两年圆满;一天讲两个小时,要四年圆满。所以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这个大经就难了。所以像这样的大经,往后宣讲的机会非常难得,真的不容易。这是说到古今这些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自行化他不疲不厌。
【戒若琉璃。内外明洁。】
这是讲持戒,戒清净。持戒的目的是身心清净,这个就是戒律的效果达到,身心清净这才能得定。所以戒律是禅定的前方便,是禅定的基础。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讲经说法让大众听了欢喜,当然听者能理解、能接受、能奉行,这才会『悦服』。「服」是心服口服,「悦」是法喜充满,这个弘法的效果才达到。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
这四句是比喻,是形容利他之德达到真正的圆满。『法鼓』,鼓的音声可以远闻,就是很远都能听的到,形容说法的影响,能够影响得很远,影响到远方。『法幢』是道场,比喻建立道场。在从前是建立寺院,像现在是建立讲堂,因为寺院、庵这些名称是中国古代佛教道场的通称。
现在一般社会大众对於佛教误会很多,最大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的,佛教是多神教,佛教在所有宗教里面属於低级的宗教,这大家误会了。因此在现在这个阶段,首要要做的工作,正名。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我三十三岁出家,就跟佛教会提出建议,佛教要做正名的工作;这个建议送去,听说他们很欢喜,也讨论了,但是没有照做,就算了。
名字要怎么改法?要加两个字,佛教,「佛陀教育」,使大家看到这个名称,那个误会能够消除。道场,寺院、庵堂这些名称不要了,不要用这些名称,这个名称,说实在话,现在没有人懂。你看现在的时候,一讲寺庙,把「寺」跟「庙」连在一起,这就完了,寺跟庙性质完全不同。庙是什么?庙是供养鬼神的。过去皇帝祭祀他祖宗,叫太庙,称庙。普通一般百姓不叫做庙,叫祠堂,祠堂供什么?供祖先的,祭鬼神的。庙跟祠堂性质完全相同。佛教的寺院是学校,学校要跟祠庙合在一块,学校也完了;这是现代人对於佛教的误会,很深很深,一定要把它扭转过来。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这个建议就非常恰当,道场再多,从性质上来分,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教学,重点是明理,研讨佛法的理论,培养弘法的人才,这样的道场称为学院,我们现在学校里称学院,这个建议很好。像净土宗,净宗学院;学禅的,禅宗学院;学华严的,华严学院;学天台的,天台学院。把道场门口招牌换一换就好了,不要用寺了。
第二一类的就是四众同修在一块修行的,就这一类的道场,偏重在修行的,夏老居士用「学会」,好!我们用「净宗学会」,不用什么寺,这个寺院、庵堂我们不用了。所以用学会、用学院,这个叫人家耳目一新,不容易产生误会,这个好!所以他这个建议值得我们提倡。所以在美国,像我们一般佛教到美国来,在美国政府里面登记的都是用的会,跟一般教会一样,它都是用的会。一个佛教会底下再一个寺就不好了,寺最好不要,不要用寺就好了。所以说是一定要做正名,使大家对於佛教有一个崭新的看法,正确的探讨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所以它真的是佛陀的教育。「建法幢」就是建场。
『曜慧日』,佛法的教学是智慧,所以是智慧的教学,智慧的修持,目的是破迷开悟。
『破痴暗』,「痴」是愚痴,破除愚迷,开启智慧,这是佛法教学的宗旨。
【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这是说日常生活当中的仪态。我们的仪表、我们的态度,显示出佛教育的真实受用,也就是常说的离苦得乐。『淳』是淳朴、淳厚,人厚道。『净』是清净。诸位要晓得,「淳」是有福,人有福报;「净」是有慧;有福报又有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福德人。『温和』,他所显现出来的态度。我们读《论语》,看到孔老夫子的学生对夫子的赞叹,大家来说说夫子有哪些德行,头一个就说到「温和」,「温良恭俭让」,所有学生承认夫子这个五德非常明显,第一个就是温和。善良。恭慎,就是做事情小心谨慎。节俭、忍让。我们学佛,佛法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假如我们不能具足孔夫子的五德,我们的佛法根基就有问题,基础有问题。所以佛法的修学要建立在夫子五德的基础上,这个一段明明的教给我们,温和。
『寂定明察』,「寂定」是,要用现在的话来讲,举止安详,就像在定中一样。佛经里面常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龙象;龙象,龙未必是龙,龙是大的意思。我们看到大象,我们见过,你看那个大象的样子很稳重、很安详,好像在定中一样,这个态度好;一举一动,他不是那么行动那样仓促,他很稳,慢慢的,转个身也慢慢的,所以表现在外面是这种威仪。「明察」是讲内心,心地光明,外面境界样样他都清楚,他都看得很明白,他一点也不糊涂。装糊涂,这是有的,不是真糊涂,他是假糊涂,他有他的大道理在。
【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大导师』就是对佛的尊称,像一个学校里面,对校长尊称为「大导师」,这是主持教化这一方的。『调伏自他』,自己必须要给大众做榜样,给大众做典型,所以言语造作、一举一动都是教学。不仅是言教,他有身教,他有意教,「身语意」都在那里教化众生。
【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
这个是他教学的方针跟目标都说出来了。他引导一切众生,『舍诸爱著』,「爱著」是三界六道的业因;如果不能够舍离,就不能出三界,就免不了轮回,这是大苦。现在在这个世间,你这一生数十年当中,你也没有办法离开苦恼,这个执著愈重,苦难愈多,苦受愈深。所以佛教我们觉悟,一定要晓得一切法是无常的,一切法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我们要问佛,为什么要舍一切爱著?它不是真的,佛是教我们取真的,不要取假的。对於一切虚妄、不实在的要舍,对於真实的一定要取,所以要知道如何取舍。
我们能够断一切贪爱执著,就『永离三垢』,「三垢」是指的贪瞋痴,你的三毒烦恼就断掉了,三界也就能超越了。你在这个世间之快乐就像佛菩萨乘愿再来的人一样;乘愿再来的,到这里教化众生的,他没有爱著,没有取舍,所以他得自在。我们迷,他觉悟;我们执著,他不执著;我们贪爱,他不贪爱,所以他得大自在。
他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游戏」就好像唱戏一样,舞台上表演,演得很逼真,他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不执著。我们现在这些凡夫是把这些假戏当真,所以这个亏就吃大了,不知道这是假的。你要是一旦觉悟了,这是假的,你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立刻就得到真正的解脱,得大自在了。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
这以下的经文略略的介绍一点真实的功德,真正的好处。『因缘』是过去多生多劫积功累德,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这一生遇到了阿弥陀佛,遇到了《无量寿经》,知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因缘愿力」;我们也效法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依照阿弥陀佛教训来修学,这『出生善根』。这个「善根」,真实的,这个善根有力量:
【摧伏一切魔军。】
魔就是来扰乱我们的,来障碍我们的。所有一切扰乱障碍,我们都不会理他,都不会执著了。换句话说,不会把它当作一桩事,这些障碍扰乱我们可以统统不接受。不是说没有这些事情,有这些事情,我不接受,对我不产生作用,这就是『摧伏魔军』。
为什么不产生作用?我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专求西方净土,对於一切有缘的众生,我专弘这一个法门,专劝人念佛,所以什么障碍对我们都不起作用,这个心定了。
【尊重奉事诸佛。】
这个地方讲的『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我们在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里面,《疏钞》、《要解》里面,都读到过的,古大德告诉我们,「诸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
【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这是讲菩萨教化众生,示现在六道,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为一切众生指出一条了生死、出三界的明路;这就像世间的明灯,夜晚的灯塔一样,告诉你一个方向,这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他有能力能够接受、能够消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凡是真正修道之人,这不要说菩萨了,真正修道之人,对於供养只求温饱,多余的就不要了。为什么?多余的再要,容易引起贪心,引起烦恼。那么多余的怎么办?多余的辗转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就对了。为大家修福,为大家增福,这就完全正确了。决定不能用在个人的享受上,那就坏了,那对这个世界就有了贪念,一有贪心就会堕落。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不但赞叹他的智慧,学问、教学的方法、威仪,从任何一方面来讲,才德无不圆满,世间一般之人没有能够跟他相等的,这是赞叹到了极处。这个赞叹,前面说过,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赞叹得恰到好处,菩萨真的都做到了。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菩萨应当修学的,他都修、都学,而且认真把它做得很圆满,所以得到一切诸佛的嘉勉,诸佛的称赞。
【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
这是说他的心,心安住在哪里?这一句话其实跟《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不生不灭。『诸三摩地』是正受,是定,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
【行遍道场。远二乘境。】
『二乘』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是人家请他,他才给人说法;还得看他高兴,他要看到你没有缘分,他根本就不教你,不理你。菩萨不一样,菩萨是主动的帮助一切众生,所以他跟二乘人的心态完全不一样。
【阿难。我今略说。】
这是很简略的把西方世界这些菩萨日常生活给我们说一点。
【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
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实报土上上品,统统是这样的。
【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这只可以略说;细说,说不尽。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面第五行,从第二句看起:
【何以故。彼诸菩萨。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从这一段看起。这一品经里面,为我们说出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平时的修学。当然这个经文不长,世尊给我们介绍都是说明重要的纲领,让我们了解那边一些的状况,同时勉励我们尽量的向这个目标、向这个方向去努力。菩萨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离相,心地要清净。今天这一段经文就是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他为什么即相离相,事上不离,心地清净,为什么这样做。
『何以故』就是问话。
『彼诸菩萨,於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这就是他何以要上求下化。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菩萨们时时刻刻只要遇到有缘;缘有已经成熟,有未成熟,还有没有缘的。没有缘的,要去结缘;未成熟的,帮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接引他往生。所以这个地方的成熟跟其他宗里面不一样,其他宗里面是讲烦恼断尽,大彻大悟,那修行证果,那个难;我们净宗成熟,就是对於这个法门,真正能相信,能肯定,能发愿,肯念佛,这个就是这一宗的成熟。所以这个成熟依照程度上来讲,比其他宗容易,容易太多了!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要是从累劫的善根福德上来说,他宗确实不如净宗。所以这个话要看从哪一个方面来观察,净宗确实有它不可思议殊胜之处。这是他慈悲,不违背本愿,要帮助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如果上求佛法,著求佛法的相;下化众生,又执著化众生的相,这个就堕落了,这个就会退转。极乐菩萨何以不退转?就是人家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以他就不会退转。所以这一句很重要,我们要多念,多体会,多学习。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无碍」是没有障碍。无碍慧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不执著,就是一切都不执著,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心不清净,这个慧就有碍;心清净了,智慧就无碍了,这就是真实的智慧。所以能够「解法如如」,解是了解、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如如,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彻底明了一切法的真相。相跟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叫如如。事跟理也是一,不是二,叫如如。假如事跟理不一样,事是事,理是理,那就不如;性跟相要是分了家,也不如了,那就不能叫如如。如如是一,性如其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理如其事,无有一法不如,这个法界才真正平等,真实不二。所以这个法门也叫做「不二法门」。佛家常讲入不二法门,怎么个入不二法门?就是解法如如。解法如如就叫做入不二法门。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个在教化众生,如果要没有方便,就很难叫别人也能契入这个境界,因此一定要有方便法。「善」是善巧,「知」是知道、是明白,「集灭音声」就是世间法。从「苦集灭道」,这个「集灭」,省略两个字。「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灭」是出世间的果报,「道」是出世间的因,所以讲「苦集灭道」就是世间跟出世间两重因果。这个地方文字省略,只说集灭;换句话就是世出世间这个因因果果统统都了解、都明了,那说法当然不会说错,再加上善巧方便,就是很好的教学法,教学必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欣世语』,「欣」是喜欢。世间所有的学术,没有放在心上。
『乐在正论』,他的爱好、欢喜是在诸佛正法,在这里。「正论」就是一切诸佛的正法,正法就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世语」都是从情感里面所生的,特别是世间文学作品,都是有丰富的感情。所以古人讲「自古诗人多妄想」,他要不打妄想就写不出好诗,所以诗词歌赋、编的剧本的时候,都是打妄想。在中国最著名的《西游记》、《封神榜》都是妄想,非常出名的妄想。所以菩萨们对这个没有什么兴趣。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这个『一切法』是包括世间跟出世间所有「一切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
『余』就是习气,「余」是剩下来的习气,烦恼的习气。『生身』,这是属於尘沙的习气,统统都尽了。或者我们讲『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的习气都尽了。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
这是修学的目标完全放在无上正等正觉这一个目标上。『究竟一乘』就是无上菩提,也是圆教的佛果,这是他所修的方向、目标。
【至於彼岸。】
『彼岸』是成就、是达到,一定要达到无上菩提。
【决断疑网。证无所得。】
无上菩提究竟是什么?佛在大乘经里面给我们不少的提示,像《楞严》讲得就很圆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归」就是你证得了。你证到那个地方是一样也没得到。也许我们听到觉得很消极,一样都得不到,我学它干什么?诸位要知道,这一样都得不到就是统统都得到。统统得到了,为什么说一样都得不到?统统得到之后,才晓得全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是自性之外的。所以你虽然得到,等於没有得到,没有得到是真正得到。为什么?虽然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迷,迷了本来具足的这些德能,它不起作用。到我们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复了,恢复了,不是从外头得来的,全是自心本来具足的。了解这个事实,还一定要真修;真修,我们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才能够显现的出来,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以方便智。增长了知。】
这个地方『增长了知』是说的后得智。什么叫后得智?是了解十法界里面的状况,了解六道里面的形形色色,这个叫「增长了知」,所以这叫后得智。你看菩萨在参学的时候,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在文殊菩萨会,那是他的老师,他在那里证得的就是「决断疑网,证无所得」。文殊菩萨,成就根本智,明心见性。然后出来参学,出来参学是看看这个社会,看看这些凡夫,这些凡夫打些什么妄想,干些什么事情;这一看,统统了解了,了解才能帮助他,才知道你什么地方想错了、哪些地方看错了、做错了,才指导你,帮助你修正过来。所以这个叫后得智,后得智完全是利益众生的。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末后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从本以来,安住神通』,「神」是神奇,换句话就是超越我们的常识、超越我们的思惟、超越我们的想像,我们这个智慧、能力、常识达不到的,叫「神奇」;「通」是通达,他是样样都通达。人家身心是安住在这个地方,安住在这里,所以他才能够像观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他神通。哪个地方有苦难,哪个地方想修学,遇到障碍,心里面一想,佛菩萨就来应,感应道交。
『得一乘道』,「一乘道」是无上菩提,一乘道是圆教的佛果。
『不由他悟』,这一句话很要紧,我们学佛如果要依靠别人,不能成就的;一定要依靠自己,这是诸佛菩萨在经典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可不能错会意。底下一品: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这一品是接著前面,说明菩萨自利利他的德行。经文首先用比喻,这个地方总共说了十五种比喻,这个比喻都是形容极乐世界菩萨智慧、德能。这一段不但让我们了解极乐世界菩萨他们的智慧、神通、能力不可思议,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在此地念佛,将来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智慧、德能就像经上讲的一般。所以他说的与我们自己关系非常密切,等於佛给我们授记一样;你好好的学,只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有这些能力。因此也激发我们向往之心,也坚定我们求生的本愿。请看经文: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
这以大海来比喻他的智慧之深广,没有法子说的。比喻是不是能够比喻得恰到好处?这不可能的。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不可能比喻得恰到好处。实际上,他们智慧、德能决定是超过比喻太多了。
【菩提高广。喻若须弥。】
『须弥』是高山,这个世间最高的一座山就称作须弥山。『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他的觉性非常非常之高。实在讲我们今天虽然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没有这么大的智慧,没有这么高的觉性,可是智慧、觉性决定不能够把它疏忽掉了,日常生活当中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就迷惑,就会做错事,要有理性。
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现在社会非常复杂,处处都是陷阱,处处都是火坑,要提高警觉。「菩提」就是警觉,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自己有高度的警觉。警觉从什么地方看?一切时、一切处,我不会把佛号失掉,这就是很高的警觉。一切境界里面,决定守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句佛号决定不放松,这就是警觉性很高;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这一句佛号不会失掉。
【自身威光。超於日月。】
这是说身相威仪殊胜。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
雪山远望是一片白色的,此地的雪山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的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佛常常用这个山比喻洁净,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时时念地德。所以这个学佛,大乘学佛,从地藏菩萨学起,《地藏本愿经》学起,这是大乘入门第一本教科书。地藏菩萨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要开发心地的无量功德,「地」就是说的大地,「藏」是宝藏。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地。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这是地的宝藏;地下面埋藏著有金银七宝,提供我们的受用。所以菩萨的名号以这个为比喻,比喻什么?比喻心地。心地里面含藏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要知道怎样去开发。所以这个大地,你要懂得耕耘,才有收获;你要懂得冶炼,你才能把地里面的宝藏拿出来得到受用。那我们心地要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地藏经》教给我们孝亲尊师,孝亲尊师就是耕耘,就是开采、冶炼。这个比喻得非常之好。
这个地方教给我们忍辱,忍辱要像大地一样,『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大地,你给它洒上香水,它也不喜欢;你洒些便粪,它也不讨厌,它一律平等的承受。我们修忍辱,看到这个大地,想到忍辱波罗蜜,我们心要像大地一样,这忍辱波罗蜜就圆满了,就成功了。所以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无论什么境界,这个心总是平等的。
【清净如水。洗诸尘垢。】
『清净』是讲的心,心要清净;『尘垢』是指的烦恼、污染,要把烦恼、污染洗得干干净净。用什么方法洗?在本宗就是用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把烦恼念掉了,把污染也念掉了。
【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这是讲的智慧。《般若经》里面常常将般若比喻作大火、猛火,把烦恼比喻作柴火,一把火就会把柴火烧尽了,所以般若智慧一现前,烦恼就没有了,烦恼黑暗就没有了。由此可知,烦恼生起,正是智慧失掉了,没有智慧人才会生烦恼;有智慧的人怎么会生烦恼!
【不著如风。无诸障碍。】
『著』是执著。「执」是手拿得紧紧的,不放松;「著」是心里面真的有了它,怎么也离不开。这个叫执著。有执著就有我,所以这个执著叫「我执」。人到无我了,他还执著什么?那谁执著?既有执著,你问谁执著?我执著,这就有了我。有我就有生死,就有六道轮回。什么时候无我了,那恭喜你,你生死轮回没有了。
在佛门里面,什么程度的人做到无我?小乘阿罗汉。阿罗汉我执破了,所以他超越三界六道,永远没有轮回了。大乘圆教菩萨是第七信位的菩萨。这第一个十个位次叫十信位,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我执没破,到第七信位,我执破了,所以他在断烦恼,就是破我执,跟小乘阿罗汉相等,三界轮回超越了。但是大乘圆教的菩萨,只有这一方面跟阿罗汉相等,其他的智慧、神通、道力超过阿罗汉太多太多了,那是阿罗汉不能跟他相比的。
所以要知道,「我」绝对不是一个好东西。今天我们执著这个我,不是真的我,完全是一个抽象错误的概念,根本没有这回事情,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很大的误会。
除了这个假我之外,佛告诉我们有真我。所以你真正证得无上菩提,你就证得「常乐我净」,这四个字它都有。「常」,不生不灭。「乐」,永远没苦,跟西方极乐世界人一样,永远没苦。「我」,有真的我,我的定义是什么?经上虽然讲得很多,最重要的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主宰的意思,我自己做得了主。那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都执著这个身是我,你能做得了主吗?我想不老,它偏偏要老,那做不了主;我想不病,它天天有病,这个做不了主。你做不了主,这个我就不是真我;真我是自己做得了主宰。所以佛法里头不是没有我,真有我;你不执著这个假我,真我就现前了。你执著这个假我,真我就不起作用,这个亏吃大了。
这一桩事情,一切众生都在迷,不晓得事实真相,所以佛教我们一定要舍弃我执,破除我执;舍弃法执,法执是什么?执著一切法是真的,这个也错了,一切法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跟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对一切万法也不执著。
不执著我,不执著法,这个我、法就能够随缘自在了,可以得到它的殊胜的作用,不生烦恼,决定没有任何的副作用。一执著,那副作用太多太多了,那是毛病百出;不执著的话,没有毛病。所以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不著如风」。你看风没有执著,这个地方有阻碍,它从旁边过去了,它不执著,教我们要学风。
【法音雷震。觉未觉故。】
这是讲为众生说法,为大众们讲经说法,目的是破迷开悟,希望这些大众们没有觉悟的都能够闻法觉悟。
【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这一句也是以佛法利益一切众生,像甘露对一切植物一样,一切植物必须要雨水,没有充沛的雨水,它就不能生长得茂盛。所以佛讲经说法,我们常常把它比喻作法雨,滋润一切众生菩提根芽,用这个来比喻。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这一句是讲的心量。量要大,像太虚空一样,一切人事物都能够包容,不要去计较。
【如净莲华。离染污故。】
这也是比喻身心的洁净,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我们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是五浊恶世,是一个浊恶、污染最严重的一个地区,而我们在这个里面不染,能保持自己身心的洁净。
【如尼拘树。覆荫大故。】
『尼拘树』是印度热带地方高大的树木的名称。这个没有翻过来,我们中国没有这个树,叶子很大,这个树遮荫很广;比喻菩萨能够带给一切众生清凉,能帮他断烦恼,能帮他解除一切苦难,带给他清凉自在快乐,取这个意思。
【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金刚杵』是古时候兵器里面最坚固的一种,所有的兵器遇到金刚杵,都被金刚杵砸坏了,没有东西能够破坏金刚。这是比喻以最锋利的利器来破除一切众生错误的执著。『邪执』就是错误的执著。所以在历代,不仅是现在,我们都能够看到,特别是中国人所讲的先入为主。假如我们不幸学佛最初遇到知见不正的人,跟他学,到以后纵然遇到正法了,他也不相信。为什么?他有成见。要把他这个成见破除,这是要高度的智慧,要巧妙的方法。所以「金刚杵」代表智慧。这个经典里面金刚般若,般若是智慧,用金刚来做比喻,要用高度的智慧,巧妙的方法,使众生错误的执著能够舍掉,能够放下。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铁围山』是大山,娑婆世界周边的大山,一切魔王外道没有力量摇动「铁围山」。我们这个定力、信念清净坚固,不为任何『魔外』动摇,像铁围山一样。
这总共十五个比喻,十五个比喻都是以事,明显的事来喻难知之理。这些事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都可能遇到,遇到就要能够体会到佛教诫的深义。我们看到大海了,就要想到我们的智慧要像海一样。我们看到山脉,很长的山脉,就像经上讲的铁围一样,我们的信心、我们的定力要像山一样,不为任何境界所动摇。见到清净的水,想到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洁净。见到大地,想我们的忍辱、耐心要像大地一样。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耳目六根所接触一切境界,怎么不是佛法?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间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六尘天天说,时时说,从来没有中断的说,只是你自己不闻不见而已,你自己没有感触;你会有感触的话,这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我们家里供佛像,供这个佛像就是表法的,就是提醒我们的。提醒什么?提醒我们见色、闻声、接触所有的境界,全是佛菩萨为我们说法。所以这一段经文要把它念熟,念熟之后,你才感觉得我们现前也是六尘说法,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提醒自己的正念。
再看下文,底下这是讲的弘法利生之德: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
心地,这个『正直』就是真诚。《起信论》里面讲菩提心,就是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许多大乘经论里面,明白的开导我们,直心是道场,「其心正直」。『善巧决定』,「决定」,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肯定,所说的事、理,言词都是肯定的,让人听了决定不会生模棱两可的意念。
【论法无厌。求法不倦。】
『论』是讨论,也就是教导别人,教导别人没有厌倦之心。『求法』,这是自求,自己求法不疲倦,不疲不倦。这两句是自求教他的态度。实在讲,相当不容易做到,无论是自求跟教他,障碍就是在厌倦。教一个聪明的学生,好教;教一个笨学生,就难了。孔老夫子教学,「举一隅」,举像房子这个角,告诉你直角,「不以三隅反」,那三个角你都不知道,孔老夫子不教。孔老夫子不教,佛教,所以佛比孔老夫子慈悲,孔老夫子有时候还觉得厌倦,佛菩萨没有厌倦。
这个事情,我们曾经见过李老师,我曾经见到他一次教学,我很受感动。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问老师,那时候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了,问了多久?问了三个小时,所以这些学生太不近人情,太不懂事,我们在旁边看得著急,实在觉得讨厌。李老师很从容,还是给他解答,不能不佩服。像我们年轻人的时候,遇到这样罗哩罗嗦的,而且强词夺理,都会厌倦;他能够那么有耐心,那是使我们真正受感动,才晓得佛菩萨教众生不简单,不疲不倦。所以我们知道这很不容易做到。
自学感到厌倦的,那就更多了,所以他就退转了,他不能精进。那我们要问他,为什么会厌倦?实在讲,他所学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学了没兴趣。假如学的是真正得利益,他怎么会疲倦?不可能的。所以这一些学人,心都太粗了,目标很浅显,只要懂一点常识就满足了,不肯深求。
我遇到的学生不少,在台北有很多大专学生,我们告诉他,哪个地方法师在那里讲经,他说这个我听过了,不要再听了;他说我听过一遍了,我看过了,不要再听了。这就是疲厌之心。如果他真的尝到法味了,不一样。中国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一部经都听很多遍,哪有一遍就满足了,没这个道理!除非是没有机会。
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这是我们中国律宗的开山祖师,他学《四分律》。这个《四分律》分量相当大,从前这个线装本,那个毛边纸的线装本,几十册,大概二十多册。他老人家,哪个地方有讲《四分律》的,无论远近,他一定要去听;前后听了二十多遍,所以他能成为一代祖师。那不是短,小经;大部,那个分量超过《法华》一倍都不止。哪有说是一遍、两遍就不想再听了,这就难了。
我在台中听李老师讲《佛学十四讲》,听得最多。因为那是对大专学生开的课程;大专讲座在台中一年是三次,一年就可以听三遍。我听他老人家讲那个课程总共听了十一遍,熟透了!我讲那个课程,连讲稿都不要了,熟透了,这个里头才真的有味道,决定不是一遍、两遍。
古时候清凉大师一生专讲《华严经》,讲都讲了五十遍。《华严经》对出家人讲,就好像学校上课一样,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一部圆满。清凉讲五十部,一年一部就要讲五十年。好在他寿命长,他活了一百多岁。他一生经历九朝,就是九个皇帝,他作七个皇帝的老师,清凉国师,活了一百多岁,讲五十遍《华严》,不可思议;过去没有,清凉以后也再见不到这样的人。必须一天要讲八小时才行,一年圆满。
从前李老师在台中发心讲《华严经》,那是我们启请的,我是其中一个,八个人。李老师讲经,一个星期讲一个小时,所以他这一部《华严经》讲圆满,我跟他计算计算,差不多要六、七十年才能讲圆满。他那个时候已经七、八十岁了,所以我希望他能够活到一百五、六十岁;否则的话,他讲不完。讲得再快也讲不完,因为经典的分量摆在那里,不容易。
我是民国六十年在台北开讲《华严》,也讲了十几年,这部经没讲完,讲了一大半。我总共讲了大概有两千七百多个小时,讲了三分之二,还有三分之一。所以缘很重要,这个相当不容易,要有场所,要有听众。这么长的经,我讲《华严经》,大概搬了六、七个地方,那是自己没有道场,借人家道场;借几个月,人家不借了,想办法搬家,找另外地方。所以《华严经》七处九会,我大概也差不多,也有这样的情形。
但是一部经没有讲圆满是很遗憾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像清凉一样,自己有道场,大家同修,志同道合,专修专弘。如果一天能讲四小时,讲八小时,实在讲,我们的体力没有办法。清凉真是佛菩萨再来的,那不是凡夫,他有那么好的体力,一天上八个钟点课,一年到头不间断,真不容易。我们现在衡量自己的体力,一天讲四个小时还可以;一天讲四个小时,这一部《华严经》要一天不缺的话,两年圆满;一天讲两个小时,要四年圆满。所以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这个大经就难了。所以像这样的大经,往后宣讲的机会非常难得,真的不容易。这是说到古今这些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自行化他不疲不厌。
【戒若琉璃。内外明洁。】
这是讲持戒,戒清净。持戒的目的是身心清净,这个就是戒律的效果达到,身心清净这才能得定。所以戒律是禅定的前方便,是禅定的基础。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讲经说法让大众听了欢喜,当然听者能理解、能接受、能奉行,这才会『悦服』。「服」是心服口服,「悦」是法喜充满,这个弘法的效果才达到。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
这四句是比喻,是形容利他之德达到真正的圆满。『法鼓』,鼓的音声可以远闻,就是很远都能听的到,形容说法的影响,能够影响得很远,影响到远方。『法幢』是道场,比喻建立道场。在从前是建立寺院,像现在是建立讲堂,因为寺院、庵这些名称是中国古代佛教道场的通称。
现在一般社会大众对於佛教误会很多,最大的误会认为佛教是迷信的,佛教是多神教,佛教在所有宗教里面属於低级的宗教,这大家误会了。因此在现在这个阶段,首要要做的工作,正名。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我三十三岁出家,就跟佛教会提出建议,佛教要做正名的工作;这个建议送去,听说他们很欢喜,也讨论了,但是没有照做,就算了。
名字要怎么改法?要加两个字,佛教,「佛陀教育」,使大家看到这个名称,那个误会能够消除。道场,寺院、庵堂这些名称不要了,不要用这些名称,这个名称,说实在话,现在没有人懂。你看现在的时候,一讲寺庙,把「寺」跟「庙」连在一起,这就完了,寺跟庙性质完全不同。庙是什么?庙是供养鬼神的。过去皇帝祭祀他祖宗,叫太庙,称庙。普通一般百姓不叫做庙,叫祠堂,祠堂供什么?供祖先的,祭鬼神的。庙跟祠堂性质完全相同。佛教的寺院是学校,学校要跟祠庙合在一块,学校也完了;这是现代人对於佛教的误会,很深很深,一定要把它扭转过来。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他老人家这个建议就非常恰当,道场再多,从性质上来分,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教学,重点是明理,研讨佛法的理论,培养弘法的人才,这样的道场称为学院,我们现在学校里称学院,这个建议很好。像净土宗,净宗学院;学禅的,禅宗学院;学华严的,华严学院;学天台的,天台学院。把道场门口招牌换一换就好了,不要用寺了。
第二一类的就是四众同修在一块修行的,就这一类的道场,偏重在修行的,夏老居士用「学会」,好!我们用「净宗学会」,不用什么寺,这个寺院、庵堂我们不用了。所以用学会、用学院,这个叫人家耳目一新,不容易产生误会,这个好!所以他这个建议值得我们提倡。所以在美国,像我们一般佛教到美国来,在美国政府里面登记的都是用的会,跟一般教会一样,它都是用的会。一个佛教会底下再一个寺就不好了,寺最好不要,不要用寺就好了。所以说是一定要做正名,使大家对於佛教有一个崭新的看法,正确的探讨佛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所以它真的是佛陀的教育。「建法幢」就是建场。
『曜慧日』,佛法的教学是智慧,所以是智慧的教学,智慧的修持,目的是破迷开悟。
『破痴暗』,「痴」是愚痴,破除愚迷,开启智慧,这是佛法教学的宗旨。
【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这是说日常生活当中的仪态。我们的仪表、我们的态度,显示出佛教育的真实受用,也就是常说的离苦得乐。『淳』是淳朴、淳厚,人厚道。『净』是清净。诸位要晓得,「淳」是有福,人有福报;「净」是有慧;有福报又有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福德人。『温和』,他所显现出来的态度。我们读《论语》,看到孔老夫子的学生对夫子的赞叹,大家来说说夫子有哪些德行,头一个就说到「温和」,「温良恭俭让」,所有学生承认夫子这个五德非常明显,第一个就是温和。善良。恭慎,就是做事情小心谨慎。节俭、忍让。我们学佛,佛法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假如我们不能具足孔夫子的五德,我们的佛法根基就有问题,基础有问题。所以佛法的修学要建立在夫子五德的基础上,这个一段明明的教给我们,温和。
『寂定明察』,「寂定」是,要用现在的话来讲,举止安详,就像在定中一样。佛经里面常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龙象;龙象,龙未必是龙,龙是大的意思。我们看到大象,我们见过,你看那个大象的样子很稳重、很安详,好像在定中一样,这个态度好;一举一动,他不是那么行动那样仓促,他很稳,慢慢的,转个身也慢慢的,所以表现在外面是这种威仪。「明察」是讲内心,心地光明,外面境界样样他都清楚,他都看得很明白,他一点也不糊涂。装糊涂,这是有的,不是真糊涂,他是假糊涂,他有他的大道理在。
【为大导师。调伏自他。】
『大导师』就是对佛的尊称,像一个学校里面,对校长尊称为「大导师」,这是主持教化这一方的。『调伏自他』,自己必须要给大众做榜样,给大众做典型,所以言语造作、一举一动都是教学。不仅是言教,他有身教,他有意教,「身语意」都在那里教化众生。
【引导群生。舍诸爱著。永离三垢。游戏神通。】
这个是他教学的方针跟目标都说出来了。他引导一切众生,『舍诸爱著』,「爱著」是三界六道的业因;如果不能够舍离,就不能出三界,就免不了轮回,这是大苦。现在在这个世间,你这一生数十年当中,你也没有办法离开苦恼,这个执著愈重,苦难愈多,苦受愈深。所以佛教我们觉悟,一定要晓得一切法是无常的,一切法是虚妄的,决定不是真实的。我们要问佛,为什么要舍一切爱著?它不是真的,佛是教我们取真的,不要取假的。对於一切虚妄、不实在的要舍,对於真实的一定要取,所以要知道如何取舍。
我们能够断一切贪爱执著,就『永离三垢』,「三垢」是指的贪瞋痴,你的三毒烦恼就断掉了,三界也就能超越了。你在这个世间之快乐就像佛菩萨乘愿再来的人一样;乘愿再来的,到这里教化众生的,他没有爱著,没有取舍,所以他得自在。我们迷,他觉悟;我们执著,他不执著;我们贪爱,他不贪爱,所以他得大自在。
他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游戏」就好像唱戏一样,舞台上表演,演得很逼真,他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不执著。我们现在这些凡夫是把这些假戏当真,所以这个亏就吃大了,不知道这是假的。你要是一旦觉悟了,这是假的,你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立刻就得到真正的解脱,得大自在了。
【因缘愿力。出生善根。】
这以下的经文略略的介绍一点真实的功德,真正的好处。『因缘』是过去多生多劫积功累德,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这一生遇到了阿弥陀佛,遇到了《无量寿经》,知道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因缘愿力」;我们也效法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依照阿弥陀佛教训来修学,这『出生善根』。这个「善根」,真实的,这个善根有力量:
【摧伏一切魔军。】
魔就是来扰乱我们的,来障碍我们的。所有一切扰乱障碍,我们都不会理他,都不会执著了。换句话说,不会把它当作一桩事,这些障碍扰乱我们可以统统不接受。不是说没有这些事情,有这些事情,我不接受,对我不产生作用,这就是『摧伏魔军』。
为什么不产生作用?我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专求西方净土,对於一切有缘的众生,我专弘这一个法门,专劝人念佛,所以什么障碍对我们都不起作用,这个心定了。
【尊重奉事诸佛。】
这个地方讲的『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我们在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里面,《疏钞》、《要解》里面,都读到过的,古大德告诉我们,「诸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
【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
这是讲菩萨教化众生,示现在六道,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为一切众生指出一条了生死、出三界的明路;这就像世间的明灯,夜晚的灯塔一样,告诉你一个方向,这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他有能力能够接受、能够消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凡是真正修道之人,这不要说菩萨了,真正修道之人,对於供养只求温饱,多余的就不要了。为什么?多余的再要,容易引起贪心,引起烦恼。那么多余的怎么办?多余的辗转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就对了。为大家修福,为大家增福,这就完全正确了。决定不能用在个人的享受上,那就坏了,那对这个世界就有了贪念,一有贪心就会堕落。
【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
不但赞叹他的智慧,学问、教学的方法、威仪,从任何一方面来讲,才德无不圆满,世间一般之人没有能够跟他相等的,这是赞叹到了极处。这个赞叹,前面说过,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赞叹得恰到好处,菩萨真的都做到了。
【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菩萨应当修学的,他都修、都学,而且认真把它做得很圆满,所以得到一切诸佛的嘉勉,诸佛的称赞。
【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
这是说他的心,心安住在哪里?这一句话其实跟《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不生不灭。『诸三摩地』是正受,是定,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
【行遍道场。远二乘境。】
『二乘』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是人家请他,他才给人说法;还得看他高兴,他要看到你没有缘分,他根本就不教你,不理你。菩萨不一样,菩萨是主动的帮助一切众生,所以他跟二乘人的心态完全不一样。
【阿难。我今略说。】
这是很简略的把西方世界这些菩萨日常生活给我们说一点。
【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
从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实报土上上品,统统是这样的。
【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这只可以略说;细说,说不尽。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