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四十一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41
上一次讲到「愿力宏深第二十九」,五十八页,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八页。「愿力宏深第二十九」,在这一品的前面一段我们讲过,我们从第二段看起。在这一面,就是五十八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
我们从这一段看起。这个一段是深深的能够认识阿弥陀佛愿力度生的不可思议。『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从这个经前面一直读下来,自然能够明了,佛在因地,也就是像我们现在这种身分,是人身的身分,这叫因地,成佛是果地。因地发心,就是希望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快速的成佛。当然他到成佛之后,他的大愿都实现了,没有一愿落空。这个地方,世尊为我们再叙说,弥陀的本意是要『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这一句包括了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除佛之外,都称作众生;众生不仅是指六道,还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所以是九法界的众生,我们通常讲九界众生。
阿弥陀佛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这些人?是让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教学的道场;一切众生只要生到他这个地方去,他就可以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能力帮助众生。你要不去,那个帮助是有限度的,不是圆满的;到达西方世界,他的帮助是究竟圆满。这就好比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办了一个学校,你要是到他学校去,他照顾就周到了,是面面都周到;你不到那个学校去,他对你照顾就有限度了,不能说是圆满周到。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
那么他帮助我们,到底帮助多少?这底下说得很清楚,『悉令得泥洹道』。「泥洹」就是般涅盘,大般涅盘是成佛了。无量寿佛对我们的帮助,一定帮助我们成佛,跟他境界完全相同。
『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此地说「作菩萨者」,不是指那些往生的;这是我们前面读过了,这是十方世界的菩萨,仰慕阿弥陀佛,常常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这一类的菩萨,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这些人已经有非常深厚的基础,阿弥陀佛一定帮助他们成佛,这些人是现在已经居菩萨位了。
下面这就说了,这些人统统都成佛了,成佛之后干些什么?成佛之后,一定不违本愿。像我们现在常常发愿,四弘誓愿每一个学佛的同修都曾经发过,是不是从心里发的?那就不一定了。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所有诸佛菩萨在因地当中的总愿;换句话说,无论你发什么愿,你总超不出这四个范围。这四个范围把所有一切诸佛菩萨所发的愿都包括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不例外,也不能出四弘誓愿范围之外。
还有我们常常或者是念佛诵经,完毕之后都念一个回向偈,回向也是发愿。古人作的回向文,还是回向偈,种类很多,但是也不出四弘誓愿的范围。而四弘誓愿最重要的是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现在发这个愿,我今天智慧不足,能力不够,虽想度众生,度不了;那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到无量寿佛的帮助,我们自己也成佛了;成佛之后,从前发的这个愿,一定会兑现的;换句话说,也要像诸佛菩萨一样,时时处处去普度众生。
所以说『既作佛已,转相教授』,就如过去、现在佛一样,以善巧方便度脱众生,『转相度脱』。
『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将来这一尊佛所教的学生,他又成佛了,那个学生成佛,再度众生,这样辗转,那就无量无边了。
【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
这一段文是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所度的那些学生,这一些学生当中现在已经成佛的这个数字,都没有办法计算,太多太多了,『不可胜数』,数不出来。
我们想一想,这么多的佛,在阿弥陀佛会下成就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十劫当中度这么多人成佛,这是难信之法,真正不可思议。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娑婆世界在这个一大劫当中,现在这个劫叫「贤劫」。这一大劫当中,世尊告诉我们,成佛的人很多很多,所以这个劫的名字叫贤劫。很多很多,多到多少?一千尊佛。跟极乐世界比,不能成比例。我们这个一劫是最多最多的了,这才一千尊佛;人家那个地方十劫,它也是大劫,十劫时间是我们的十倍,成佛的数字没有办法计算,怎么能比!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环境比我们殊胜,那个地方成就容易,这个地方成就困难;那个地方成就人多,这个地方成就人少。
【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
这是结归阿弥陀佛性德的作用不可思议。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人口不断的在增加,地球上面积又不能扩大,人满为患,现在大家都有这个感触,生存就有了问题;人太多,地太小了,出产不够供应,这问题严重。西方世界每一天去往生的人数也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地球上人去,十方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人去,世界无量无边,就算一个世界一天一个人去,这个数字都不得了,他那个地方人口增长率是没有办法想像的,没有法子计算的。那么西方世界人口会不会爆炸?这是个大问题。
不过如果诸位冷静想想,这个疑问可以解释的。我们不必说阿弥陀佛不思议的威神,就用普通常识来说,像办学校,学校每年要招新生,可是每年有毕业出去的,西方世界时时刻刻都有菩萨成佛,成了佛的这些人,必定又到他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萨,教化众生去了,毕业出去的。天天有来的,天天也有出去的,这是一个事实。同时是阿弥陀佛这个世界跟一般诸佛刹土不一样,一切诸佛刹土是佛的愿力、众生的业力,善业、恶业、无记业,混杂而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十方众生清净的业力。
所以念佛往生,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念得再多也不行,古人所讲的,这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不是清净心念佛。蕅益大师说「功夫浅深」,那得有功夫才行,没有功夫不能往生。功夫是什么?最浅的叫「功夫成片」,你真有受用,功夫成片就是这一句佛号有了力量。有什么力量?把你的妄想烦恼控制住,它不起作用,佛号起作用。虽有烦恼,烦恼没有断,这叫伏烦恼;佛号有力量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发作,这就叫功夫成片,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更高一层条件就是「事一心不乱」,再高一层是「理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这是属於净业,就是清净心。
佛的心与众生的清净心成就不思议的国土,所以他这个国土『常如一法』。无论再多的人往生,那个世界不嫌人多。多少菩萨成佛,离开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人数没看到减少,不增不减,这是不思议的境界。
下面世尊给我们举了一个比喻,『所以者何』,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犹如大海』。我们这个地球上水最多的是海洋,陆地上所有的河流都向海里面流,每一天不晓得流了多少水到大海里去,没有看到大海水涨了,大海水落了,没有看到。佛用这个比喻来形容西方世界人口的流动量,虽然非常非常之大,没有法子计算,但是那个世间永远看不出有增减,就像海水一样。
【八方上下。】
『八方』加个上方、下方,就是十方世界了。
【佛国无数。】
『佛国』就是大千世界,真的是无量无边。
【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
这一节是对西方世界的赞叹。赞叹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生起羡慕之心,希望我们生起向往之心,发愿求生净土,目的在此地。这也是做一个比较,十方一切诸佛世界要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相比,统统比不上。『长久』是指的寿命,佛无量寿,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无量寿。『广大』是形容其依报,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太大了,没有人能够说的出来。『明』是光明,『好』是妙好,形容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快乐,最为独胜』,在所有世界里面比较,它是第一,最为殊胜,任何一个世界里面都不能跟它相比。
【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
这也说明弥陀对一切众生之恩德,殊胜不可思议。是他老人家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我们曾经在经里面看到,他是千亿岁的学教,听经闻法,五劫修行,积功累德,成就西方这一个道场。
【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
他建立这个道场不是为自己享受,是为供养十方一切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的这一些众生,提供这个环境让他们来修学,成就十方众生在一生之中快速的圆成佛道。所以他这个布施真大,「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具足;不但具足,究竟圆满的具足。真是布施波罗蜜,真的是圆满了。一切诸佛圆满,跟阿弥陀佛比起来,还差远了;阿弥陀佛是真正圆满了。无论在理上、事上,确实这个是不可思议的。
【深大无量。】
『深大无量』都是赞叹他的恩德,对一切众生恩德之深,恩德之大,无量无边。
【不可胜言。】
这些话统统都是赞叹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帮助十法界一切众生这种深恩大德。
下面这一品:
【菩萨修持第三十。】
这一品里面有不少经句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特别留意。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
『一切菩萨』是指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实报土上上品往生,三辈九品全部包括了。我们发愿往生净土,当然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这个经文对於我们就非常非常的亲切,非常的重要。这一切菩萨:
【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这是讲所得的。这是真的,这个也就叫难信之法。难信,而不是说实报土,也不讲方便土,专讲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像我们这样带业往生的,可以说是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就单单靠念佛成功的,这一句佛号成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咱们没有禅定,到那里就得禅定;没有智慧,到那就有智慧;没有神通,一到西方世界就神通具足;我们在这里没有威德,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身相庄严跟阿弥陀佛一样。就是只要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统统都得到了,无不圆满。所以这个法门真真实实的叫「难信之法」,不相信的人太多太多了。因为看到经上讲的,这太便宜了,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这一定不是真实的,抱这种心态的人非常非常多。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密』是深密。诸位要知道,佛法里头没有秘密,秘密总不是好事情。秘密不可以告人,总不是好事情。佛法里面这个密是太深了,众生程度太浅,讲,他也讲不懂,讲也讲不清楚,听也听不明白,这叫深密。理太深,义太广大了。粗心之人,没有法子理解,所以称之为「密」。『藏』是含藏的意思。佛的大智、大德、大能,佛度众生的善巧方便,都非常深密,都叫我们没有法子理解;而这一些菩萨,就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都明了,『究竟明了』。
我们现在要问了,「诸佛密藏」是什么?前面我们念过,我也跟诸位说过,一切诸佛的密藏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密藏。你对它真正明了了,彻底明了了,你跟西方世界的菩萨就没有两样;真实明了,彻底明了,你一定死心塌地老实去念,决定不怀疑。这个人就是极乐世界的菩萨;虽然现在他没去,他决定去。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修什么法门?西方世界是究竟圆满。所谓究竟圆满,我想学哪一个法门就得到哪一个法门,这才叫究竟圆满。小乘根性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菩萨讲的法是小乘法;大乘根性的人,到那边所听的全是大乘佛法。随众生根性不相同,愿听立刻就听到,愿见的立刻就现前,这个才叫做大圆满,这才叫做真究竟。因此在那个环境里面,他六根所接触的全是佛法的境界,全是弥陀性德的流露。人在那个环境里面,怎么会迷?怎么可能起烦恼?所以自自然然就『调伏诸根』。
「根」,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身体。「调伏诸根」,你的身体一定强壮,身体没有毛病。我们在这个世间,哪一个人不想得到一个强壮的身体?强壮身体怎么得来?这里就学到了,要调伏诸根,你身体才能强壮。
调伏诸根的方法很多,禅定,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法;止观是方法,观照是方法,持咒是方法,念佛是方法。这些方法当中,你只要选择一种。但是诸位要晓得,所有一切方法当中,无过於念佛。为什么?因为念佛有佛力加持。也许有人说,念咒也有佛菩萨加持。没错,密宗念咒也靠佛菩萨加持,但是不如阿弥陀佛名号。你要问为什么?念咒,佛菩萨加持是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佛就不得了。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统统加持,一个都没漏掉,这个不能比,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一个人,二六时中,一心称名,心里头妄想没有了,杂念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忧虑没有了,牵挂没有了,就一句佛号,就调伏诸根,『身心柔软』,这就达到了,身心健康。
『深入正慧』,你的智慧就现前了,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慧」。所以这个不但是西方世界他们得到是圆满的,我们今天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我们身心健康,百病不生。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世间人所有一切疾病的总来源,都是心不清净,这是所有一切疾病的总根源。心清净了,哪里会生病!心清净,身就调伏;身这个调伏就是生理的组织它正常,完全符合自然的原则;它一切正常,正常就不会有病,不会有障碍。人有烦恼,有忧虑,这个生理的组织起变化,这一变化就不正常;不正常,不是这里有障碍,就是那里不通,这毛病就来了。
这个道理,这些事实,我们要晓得,然后才修一个健康无病之身。更进一步,修成生死自在,将来走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说走就走,这叫真正的功夫,真实的成就。
『无复余习』,「习」是习气,连习气都断掉了。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这一句很难做到,习气实在是不容易断。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习气一定是断掉的,这个我们总可以放心。
【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我们修行依什么为标准?一定要依佛。我们对於法门的抉择也一定要依佛。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念佛人一定要依诸佛所说;唯有诸佛因圆果满,他的智慧、德能已经达到圆满究竟的境界了。所有一切菩萨,包括等觉菩萨在内,他还没成佛;没有成佛,他还在做学生,他还有余习未断。因此,我们要决定法门,不能问菩萨,一定要问佛,这就对了。
大师说这个话没错,我今天有疑问,佛也不在了,那我问谁?现在菩萨也没有,找个法师来问问,那更靠不住。怎么办?经典就是佛在说话,只要依照经典教训去做,这就叫依佛。所以我们每一天读经,每一天就是与佛同在。宗教里头讲与神同在,与上帝同在,我们就是与阿弥陀佛同在。
你一定要读经,读经,听佛开示,你只要诚心诚意去读,必然遍遍都有新的启示。绝对不是佛每一天给我讲的话都一样的,有什么意思。不一样,确实不一样。你每念一遍,那个一遍的味道、体会不一样。如果你的心不真、不诚、不敬,你天天念的就是一样的,为什么?你得不到东西,每天念文字都一样,遍数念多了,就厌倦了,就不想再念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你去念,你就会遍遍不一样,遍遍都有新的意思,有新的悟处,这个才有味道。这个经就是永远念不厌,为什么?它永远都有新的意思,你悟入,你会得到法喜,那真正快乐。所以一定是『依佛所行』。
『七觉圣道』就是通常讲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佛法。不要以为三十七道品都是小乘修的,那不见得;大乘圆教,说实在话,也离不开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师讲三十七道品,他用「藏、通、别、圆」来讲,那就是包括了所有的佛法。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的这是大乘的初学,别教是菩萨所修的三十七道品,圆教是一乘法身大士们所修学的,所以道品它是通一切法。
这里只举了两条,七觉支、八圣道。这个觉支,就是七觉支,也叫做七菩提分。圣道就是八圣道。这是任何宗派法门都不能够离开的,这也是佛法的总持法门。像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纲领,要把纲领抓住。下面给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确确实实是教我们以佛为标准。
『修行五眼』,一切圣众之中,唯独佛是五眼圆明,「修行五眼」。
『照真达俗』,这是目标。「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真如本性。「照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达俗」,「俗」是指的十法界;十法界是现象,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的活动,没有不知道的,样样都晓得,这才能普度众生,才有能力观机说法。
『肉眼简择』,「简」是拣别,「择」是选择。我们今天有肉眼,必须要以智慧之眼来抉择法门。选对了,那非常幸运;选错了,那就误了这一生。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的选择。实在讲这个选择靠我们自己,没有这个能力;靠别人帮助,那别人把我们误导了,那不就害了这一生。怎么办?一定要用真诚恭敬心求三宝加持,这就最正确的。与诸佛菩萨感应,没有别的,就是真诚恭敬,就一定有感应。选择不当的,自然有种种因缘把你破坏掉了;选择恰当的,就一帆风顺。这个就是三宝冥冥当中的加持。
『天眼通达』,「通达」是解意,意思明了,不会错解了意思。
『法眼清净』,「清净」是不执著,即相离相,这是「法眼」的功能。
『慧眼见真』,「慧眼」是见性,见到一切诸法都是不二,所谓万法一如,性相不二,这是慧眼。
『佛眼具足』,就是圆圆满满,所有一切功能一样都不欠缺。
『觉了法性』,「觉」是觉悟,「了」是明了,一切诸法的真相。「法性」就是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一切诸法的体性,要用现代名词来讲,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一切万法都是从这一个根源生出来的,现出来的。这是对於法性明了,彻法底源,一切法的底源统统觉悟了。
以上所说是自力得,我们自己所得到的,自己修学所成就的。自己成就之后,记住,要帮助别人。下面讲利他的行持,我们怎么样去帮助别人。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
前面讲是两桩事情。第一个是『辩才』。特别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你看《楞严经》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就是选的耳根,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就是音声,耳闻声,这个是最利的。这个眼睛看东西看得不明白,一听就明了,听的理解能力比看的能力要大。所以要教化这一个世间的众生,「辩才」列在第一位。你要有辩才才能够帮助人。
第二,你要有『总持』,「总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纲领。你要真正能把佛法的纲领掌握到,你教学就方便了;如果抓不到纲领,这个佛法像恒河沙一样,从哪里讲起,讲不出来。中国从前一般人对这个经典之感叹,说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晓得从哪里看起了。《二十四史》不算多,才不过一千多卷,已经就不晓得从哪里下手了;佛法比《二十四史》多多少倍,多一百倍都不止,从哪里学起?真的,初学的人看到大藏经,不得其门而入。所以你一定要有总持,你能够抓到纲领,你教学就方便了。所以你的辩才,你教学的方法、内容都『自在无碍』了。
在一切佛法里面,我们初学的人应当从哪里下手?近代弘一大师是许许多多人敬仰的一位善知识,这位法师实在讲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没有出家之前,是才子,生在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在前清的时候作盐务使。这个盐务使在那个时候是最有钱的一个机关,等於像我们现在国家的公卖局一样。盐是老百姓天天不能缺少的,专卖这个东西,这是属於国营的事业,所以在那个时候称为肥缺,所以他生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
人聪明,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有天赋,他的诗词歌赋都胜绝一时。现在在台湾学校里,毕业时候唱的「送别」,就是弘一大师作的。这一首歌,歌跟曲都是他自己作的。曾经有人说,在这一百年当中,全世界,中国、西方,两支歌是最好的,东方就是选的送别,西方的是哪一首我记不得了,以前我记得,忘掉了。这两首歌是全世界选为第一流的。
以后出家修行非常认真。他教人学佛从哪里入门?从《华严经疏钞》入门,这是他的指导,这个确确实实他是抓到了总持法门。但是这个总持在他那个时候可以,现在不行了。现在为什么不行?现在我们国文水准降低了,《华严经疏钞》摆在前面,你看不懂,有什么办法?它文言文写的,文字上就有障碍了。
在民国初年,一般差不多讲中学生,读《华严疏钞》在文字上没有障碍,他们从小学就学文言文,所以他文字上没障碍,中学生就可以能够读的懂。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大学中文系的都不行,都没办法读的懂。所以他老人家是那个时代的人,现在这个时代非常非常困难。
到我们台中李老师,这个就距离我们更接近了,他老人家教现在的大专学生们,台湾几乎每一个大专学院都有佛学社,都有学佛的这一些教授与学生。所以他老人家的建议,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学佛要从哪里学起?他选的是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觉得应该从这一部书下手。为什么选这一部书?江居士写的深入浅出,文字比《华严疏钞》浅得太多了。而且初入佛门最困难的是佛经的名词术语,你对於这个名词术语的含义不懂,这是个很大的障碍。他说江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就是佛学大辞典,确实有道理,他把每一个名相都解释得很清楚,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一本佛学常识来念,非常丰富,非常精彩。即使不能深入般若,那当然是不容易,那是要有天分的;但是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读,这个利益只要看这个《讲义》可以说都能得到;对以后研究佛法,无论研究哪一部经论,名相上基础就奠定了,所以他这个也是一个好方法。
【善解世间无边方便。】
这一句话是讲的教学方法,我们今天讲的教学法。佛家不叫教学法,叫善巧方便。诸位要知道,善巧方便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教学方法。他有很巧妙的方法能够叫你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所以这就叫「方便」;这个方法太多太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千变万化。总而言之,叫接受的人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能够得到。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
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这两句话用现代的话怎么讲?是教学的态度。前面是方法。你有好方法,你没有态度,学生所入的浅,不能深入。你有良好的态度,你的方法不行,学生入的也有相当深度。这个教学态度,真心教导,不是敷衍塞责,是以真诚的心来教;这种真诚就能感动人,就能够摄受人,使学生对於老师有一种感恩之心、敬仰之心,老师对我真好,他学习心态就不相同,他会认真努力的去学习,所以学生能得到东西。
有好的教学方法,又有良好的教学态度,这个老师就不容易找了,那就真难了。所以他是言语真诚,『深入义味』。「义」是理论,他对这个道理通达明了;「味」就是欢喜、法喜,他学的这个东西,他有味道在里头。你深入义味,真的就是欲罢不能;他在这个学习当中,真的生了欢喜心,必定能够勇猛精进。老师有这些好的方法、态度,教学就热心,教得有味道,教得欢喜,学生必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成绩。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这两句是应用在事相上,应用在教学里。『度』这一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帮助,帮助学生,协助学生,为他们『演说正法』。「演」是表演,「说」是言说。表演是怎么做法?表演是你自己做到,做成一个榜样。换句话说,自己如教修行,我做到这个样子了,我所说的就是真的。如果我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不相应,听的人未必肯信。我教你们念佛,我自己不念佛,你们会相信吗?你们不会相信。我教你念佛,我真念佛,你才会相信。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这叫演。所以这个演不是装模作样给人看的,这个就是实际上的时候自己完完全全做到,把佛在经典里面这些教训,理论明白了,这些教训统统都做到了。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就照做;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就决定禁止,依教奉行,确实要把它做到,这叫演。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这个四句所说的完全是真实智慧。教化众生一定要有真实智慧;如果没有真实智慧,这度众生,往往不知不觉就被众生度跑掉了,太多太多了。自古以来,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不度众生,做学生的时候,守规矩,接触的层面不大,有约束,人还很规矩,还有点道心。这一度众生,麻烦就来了。度众生,你要接触群众,群众里面男女老少统统都有,很容易发生感情。还有名闻利养都来了;本来没有贪心,这个东西愈来愈多,他慢慢就把贪心培养成了,增长了,所以就被众生度跑掉了。很可怕!因此,你看这经典上的好处,佛真是教导的面面周到,一定要有真实智慧。
『无相无为』,「无相」是决定不能著相,就是在一切现象里面不可以执著。「为」是作为,不可以刻意去作为,这就对了。为什么?始终保持你的清净心。弘法利生要随缘,不可以攀缘;攀缘就错了。攀缘是什么?你别有用心。随缘则自在,攀缘就不自在了。这是教我们不要著相,不可以攀缘。「无为」就是不攀缘,「无相」就是不著相,不攀缘。
『无缚无脱』,「缚、脱」都是指的烦恼。缚是烦恼,脱是解脱。烦恼断了,就解脱,就自在了。这也不能执著,不可以自寻烦恼,也不能执著我很自在;你要很自在的话,你就有机会也不帮助众生了,我帮助众生不是自找苦恼,这个也不能执著。
跟儒家所讲「安安而能迁」,《礼记》上讲的,是一个意思。这一个圣贤君子之人,有道德、有学问,身安、心也安,这个很自在。可是社会大众需要你,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不能安,你要出来替大家办事,能舍弃自己安定的生活。在我们中国,像诸葛孔明就是一个好榜样,他在隆中真的在隐居的时候,确实心安、身安,天下大乱与我无关,过的自在田园幸福的生活。刘备三顾茅庐,他就不能不出来,「安安而能迁」。所以此地讲的「无脱」,这个「脱」就是儒家讲的「安安而能迁」的意思。我们虽然不攀缘,但是有这个机会,一定要替众生多做一点好事,多多的去帮助他们。
虽然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无诸分别,远离颠倒』,这两句话很要紧,这是真实智慧的受用。我在一切法里头,远离分别、执著,「颠倒」是妄想;换句话说,始终保持清净心,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永远不失真实的智慧,心地清净,智慧现前,这就对了。这个才是真正有能力教化众生,成就众生,同时也成就自己,自他两利。
【於所受用。皆无摄取。】
受用,可以的,不要有一个占有的念头,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有一栋房子,房子可不可以有?可以有,我需要住,不要以为这个房子是我的。明明所有权状是你的。是的,事上是的,心里上没有,将来往生才自在,没有牵挂。如果这里有房子、有财产,往生的时候还舍不得,那就完了,就去不成了,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一切尽舍,这个舍不是事上舍,是心上舍,心上决定不能有。就是你一切受用,有,可以,受用随缘。每一个人过去生中修的福报不一样,修的福报多,你这一生在物质享受就丰盛;修的福报少,在物质上就比较清苦。没有关系,儒家所谓是富贵就安於富贵,贫贱安於贫贱,这个态度是最正确的。贫贱不羡慕富贵,富贵也不会骄慢,对贫贱也一样尊重,这是真正有学问,真正有智慧,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全、社会的秩序。所以『皆无摄取』很重要、很重要。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西方世界的菩萨常常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有的佛刹很庄严,七宝庄严,有的佛刹非常的污秽、恶劣。像我们在这个世间,哪个地方请我们去讲经说法,有的地方环境非常好,有些地方一切设备都不够;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有缘都去,於一切境界没有爱厌这个念头。这个地方一切丰盛,就喜欢这个地方;那个地方一切欠缺,就讨厌。你有贪爱、有厌倦,你的心就不清净。所以把这些统统舍弃掉,我们得平等心,这个经题上的清净心、平等心,这就对了。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希求是错误的,你有求;有求就有苦,有得就有失,这个很痛苦。那不希求;不希求也错了,你还是在执著,你执著个不希求,也错了,要随缘。希求是攀缘,不希求也是攀缘。不希求是什么?所有缘拒绝掉了,也是错误的。所以菩萨教化众生,一切随缘,这个就自在了。
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要学习的,就要格外谨慎。对於佛在经典的教训,要善解,要细心去领会,不能把意思解错了;意思解错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必然会做错,会造成障碍。如果你善解佛意,解得不错,你智慧增长,在一切境缘之中;这个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换句话说,一切人事环境当中、一切物质条件当中,都不执著,都能得清净、平等,能够自利利他,这个功德就殊胜。
所以顺逆境界都要去。顺境里面去考验考验自己动不动心,还动不动贪心?贪爱之心有没有?如果没有,自己功夫得力了。恶境里面,也去看看自己有没有讨厌的心;如果这个厌恶的心没有,自己功夫得力了。
所以自己功夫不要问人,问人,当然高明的人知道,你的言语、态度能看的出来。功夫得力的人是心清净,无论在哪个环境里头,环境障碍不了他,这个功夫得力。所谓是「八风吹不动」,你赞叹他,他也不会真喜欢;你毁谤他,他也不生烦恼,这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的,环境一现前,马上就被境界转,顺心的就贪恋,不顺心的立刻就厌恶,这是功夫不得力。所以这是教给我们希求、不希求都不要去想。
学佛之人在这个世间有愿无求。我愿生净土,我有强烈的愿望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天天在佛菩萨面前求,我赶快去,这个不行。为什么?求是贪心,不是清净心。愿是真心,真心里面发的是愿。妄心里面是求,求是属於识心,就是第六意识心,它是感情的;愿是理智的。
我们念佛,当然求一心不乱。可是有一个求一心不乱的念头在,你永远不能得一心。为什么?求一心不乱,就是障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里头还夹杂著一个求一心不乱,这就糟糕了。我愿意得一心不乱,我这个求一心不乱的念头没有,就是一句佛号一直念到底,念到功夫纯熟,一心不乱现前,自然得到。功夫到了,境界就现前;功夫没有到,求是障碍。这是举一个例子。
一切事相当中,无不如是,世法、佛法都一样。不要求,但是不能没有愿;没有愿,我们修学就没有方向,就没有目标。一定要有愿,愿是方向,愿是努力的目标。立下大愿之后,努力往这个方向走就对了,自然一步一步接近,一天一天接近,一定有满愿的一天。不能著急,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这才会成就。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这一句意思更深、更明显了。前面所说的都是对境界、对事,这对人,『彼我』就是人我,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就指的这一些。『违怨』,「违」是违背自己意思,你就起了怨恨;顺自己意思,就会起贪爱。这一句它的真正的意思,是在一切人事方面,无论是善人,无论是恶人,我们一定要用平等心;用平等心才能成就清净心,意思在此地。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贪爱、违怨都叫妄想,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我们清净平等就成就了。这个清净平等必定是觉而不迷。经题里面给我们提的大总持法门是「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念佛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经典在在处处教给我们如何修学。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次讲到「愿力宏深第二十九」,五十八页,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八页。「愿力宏深第二十九」,在这一品的前面一段我们讲过,我们从第二段看起。在这一面,就是五十八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
我们从这一段看起。这个一段是深深的能够认识阿弥陀佛愿力度生的不可思议。『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从这个经前面一直读下来,自然能够明了,佛在因地,也就是像我们现在这种身分,是人身的身分,这叫因地,成佛是果地。因地发心,就是希望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快速的成佛。当然他到成佛之后,他的大愿都实现了,没有一愿落空。这个地方,世尊为我们再叙说,弥陀的本意是要『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这一句包括了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除佛之外,都称作众生;众生不仅是指六道,还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所以是九法界的众生,我们通常讲九界众生。
阿弥陀佛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这些人?是让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教学的道场;一切众生只要生到他这个地方去,他就可以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能力帮助众生。你要不去,那个帮助是有限度的,不是圆满的;到达西方世界,他的帮助是究竟圆满。这就好比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办了一个学校,你要是到他学校去,他照顾就周到了,是面面都周到;你不到那个学校去,他对你照顾就有限度了,不能说是圆满周到。这一点我们要认识清楚。
那么他帮助我们,到底帮助多少?这底下说得很清楚,『悉令得泥洹道』。「泥洹」就是般涅盘,大般涅盘是成佛了。无量寿佛对我们的帮助,一定帮助我们成佛,跟他境界完全相同。
『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此地说「作菩萨者」,不是指那些往生的;这是我们前面读过了,这是十方世界的菩萨,仰慕阿弥陀佛,常常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这一类的菩萨,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这些人已经有非常深厚的基础,阿弥陀佛一定帮助他们成佛,这些人是现在已经居菩萨位了。
下面这就说了,这些人统统都成佛了,成佛之后干些什么?成佛之后,一定不违本愿。像我们现在常常发愿,四弘誓愿每一个学佛的同修都曾经发过,是不是从心里发的?那就不一定了。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所有诸佛菩萨在因地当中的总愿;换句话说,无论你发什么愿,你总超不出这四个范围。这四个范围把所有一切诸佛菩萨所发的愿都包括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不例外,也不能出四弘誓愿范围之外。
还有我们常常或者是念佛诵经,完毕之后都念一个回向偈,回向也是发愿。古人作的回向文,还是回向偈,种类很多,但是也不出四弘誓愿的范围。而四弘誓愿最重要的是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现在发这个愿,我今天智慧不足,能力不够,虽想度众生,度不了;那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到无量寿佛的帮助,我们自己也成佛了;成佛之后,从前发的这个愿,一定会兑现的;换句话说,也要像诸佛菩萨一样,时时处处去普度众生。
所以说『既作佛已,转相教授』,就如过去、现在佛一样,以善巧方便度脱众生,『转相度脱』。
『如是辗转,不可复计』。将来这一尊佛所教的学生,他又成佛了,那个学生成佛,再度众生,这样辗转,那就无量无边了。
【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
这一段文是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所度的那些学生,这一些学生当中现在已经成佛的这个数字,都没有办法计算,太多太多了,『不可胜数』,数不出来。
我们想一想,这么多的佛,在阿弥陀佛会下成就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十劫当中度这么多人成佛,这是难信之法,真正不可思议。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娑婆世界在这个一大劫当中,现在这个劫叫「贤劫」。这一大劫当中,世尊告诉我们,成佛的人很多很多,所以这个劫的名字叫贤劫。很多很多,多到多少?一千尊佛。跟极乐世界比,不能成比例。我们这个一劫是最多最多的了,这才一千尊佛;人家那个地方十劫,它也是大劫,十劫时间是我们的十倍,成佛的数字没有办法计算,怎么能比!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环境比我们殊胜,那个地方成就容易,这个地方成就困难;那个地方成就人多,这个地方成就人少。
【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
这是结归阿弥陀佛性德的作用不可思议。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人口不断的在增加,地球上面积又不能扩大,人满为患,现在大家都有这个感触,生存就有了问题;人太多,地太小了,出产不够供应,这问题严重。西方世界每一天去往生的人数也不可思议,不是我们地球上人去,十方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人去,世界无量无边,就算一个世界一天一个人去,这个数字都不得了,他那个地方人口增长率是没有办法想像的,没有法子计算的。那么西方世界人口会不会爆炸?这是个大问题。
不过如果诸位冷静想想,这个疑问可以解释的。我们不必说阿弥陀佛不思议的威神,就用普通常识来说,像办学校,学校每年要招新生,可是每年有毕业出去的,西方世界时时刻刻都有菩萨成佛,成了佛的这些人,必定又到他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萨,教化众生去了,毕业出去的。天天有来的,天天也有出去的,这是一个事实。同时是阿弥陀佛这个世界跟一般诸佛刹土不一样,一切诸佛刹土是佛的愿力、众生的业力,善业、恶业、无记业,混杂而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十方众生清净的业力。
所以念佛往生,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念得再多也不行,古人所讲的,这是「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不是清净心念佛。蕅益大师说「功夫浅深」,那得有功夫才行,没有功夫不能往生。功夫是什么?最浅的叫「功夫成片」,你真有受用,功夫成片就是这一句佛号有了力量。有什么力量?把你的妄想烦恼控制住,它不起作用,佛号起作用。虽有烦恼,烦恼没有断,这叫伏烦恼;佛号有力量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发作,这就叫功夫成片,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条件。更高一层条件就是「事一心不乱」,再高一层是「理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所以这是属於净业,就是清净心。
佛的心与众生的清净心成就不思议的国土,所以他这个国土『常如一法』。无论再多的人往生,那个世界不嫌人多。多少菩萨成佛,离开极乐世界去了,极乐世界人数没看到减少,不增不减,这是不思议的境界。
下面世尊给我们举了一个比喻,『所以者何』,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犹如大海』。我们这个地球上水最多的是海洋,陆地上所有的河流都向海里面流,每一天不晓得流了多少水到大海里去,没有看到大海水涨了,大海水落了,没有看到。佛用这个比喻来形容西方世界人口的流动量,虽然非常非常之大,没有法子计算,但是那个世间永远看不出有增减,就像海水一样。
【八方上下。】
『八方』加个上方、下方,就是十方世界了。
【佛国无数。】
『佛国』就是大千世界,真的是无量无边。
【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
这一节是对西方世界的赞叹。赞叹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生起羡慕之心,希望我们生起向往之心,发愿求生净土,目的在此地。这也是做一个比较,十方一切诸佛世界要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相比,统统比不上。『长久』是指的寿命,佛无量寿,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无量寿。『广大』是形容其依报,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太大了,没有人能够说的出来。『明』是光明,『好』是妙好,形容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快乐,最为独胜』,在所有世界里面比较,它是第一,最为殊胜,任何一个世界里面都不能跟它相比。
【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
这也说明弥陀对一切众生之恩德,殊胜不可思议。是他老人家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我们曾经在经里面看到,他是千亿岁的学教,听经闻法,五劫修行,积功累德,成就西方这一个道场。
【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
他建立这个道场不是为自己享受,是为供养十方一切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的这一些众生,提供这个环境让他们来修学,成就十方众生在一生之中快速的圆成佛道。所以他这个布施真大,「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具足;不但具足,究竟圆满的具足。真是布施波罗蜜,真的是圆满了。一切诸佛圆满,跟阿弥陀佛比起来,还差远了;阿弥陀佛是真正圆满了。无论在理上、事上,确实这个是不可思议的。
【深大无量。】
『深大无量』都是赞叹他的恩德,对一切众生恩德之深,恩德之大,无量无边。
【不可胜言。】
这些话统统都是赞叹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帮助十法界一切众生这种深恩大德。
下面这一品:
【菩萨修持第三十。】
这一品里面有不少经句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特别留意。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
『一切菩萨』是指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直到实报土上上品往生,三辈九品全部包括了。我们发愿往生净土,当然我们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这个经文对於我们就非常非常的亲切,非常的重要。这一切菩萨:
【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这是讲所得的。这是真的,这个也就叫难信之法。难信,而不是说实报土,也不讲方便土,专讲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像我们这样带业往生的,可以说是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就单单靠念佛成功的,这一句佛号成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咱们没有禅定,到那里就得禅定;没有智慧,到那就有智慧;没有神通,一到西方世界就神通具足;我们在这里没有威德,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身相庄严跟阿弥陀佛一样。就是只要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统统都得到了,无不圆满。所以这个法门真真实实的叫「难信之法」,不相信的人太多太多了。因为看到经上讲的,这太便宜了,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这一定不是真实的,抱这种心态的人非常非常多。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
『密』是深密。诸位要知道,佛法里头没有秘密,秘密总不是好事情。秘密不可以告人,总不是好事情。佛法里面这个密是太深了,众生程度太浅,讲,他也讲不懂,讲也讲不清楚,听也听不明白,这叫深密。理太深,义太广大了。粗心之人,没有法子理解,所以称之为「密」。『藏』是含藏的意思。佛的大智、大德、大能,佛度众生的善巧方便,都非常深密,都叫我们没有法子理解;而这一些菩萨,就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都明了,『究竟明了』。
我们现在要问了,「诸佛密藏」是什么?前面我们念过,我也跟诸位说过,一切诸佛的密藏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密藏。你对它真正明了了,彻底明了了,你跟西方世界的菩萨就没有两样;真实明了,彻底明了,你一定死心塌地老实去念,决定不怀疑。这个人就是极乐世界的菩萨;虽然现在他没去,他决定去。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深入正慧。无复余习。】
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修什么法门?西方世界是究竟圆满。所谓究竟圆满,我想学哪一个法门就得到哪一个法门,这才叫究竟圆满。小乘根性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菩萨讲的法是小乘法;大乘根性的人,到那边所听的全是大乘佛法。随众生根性不相同,愿听立刻就听到,愿见的立刻就现前,这个才叫做大圆满,这才叫做真究竟。因此在那个环境里面,他六根所接触的全是佛法的境界,全是弥陀性德的流露。人在那个环境里面,怎么会迷?怎么可能起烦恼?所以自自然然就『调伏诸根』。
「根」,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身体。「调伏诸根」,你的身体一定强壮,身体没有毛病。我们在这个世间,哪一个人不想得到一个强壮的身体?强壮身体怎么得来?这里就学到了,要调伏诸根,你身体才能强壮。
调伏诸根的方法很多,禅定,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方法;止观是方法,观照是方法,持咒是方法,念佛是方法。这些方法当中,你只要选择一种。但是诸位要晓得,所有一切方法当中,无过於念佛。为什么?因为念佛有佛力加持。也许有人说,念咒也有佛菩萨加持。没错,密宗念咒也靠佛菩萨加持,但是不如阿弥陀佛名号。你要问为什么?念咒,佛菩萨加持是一尊佛、两尊佛,三、四、五佛就不得了。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统统加持,一个都没漏掉,这个不能比,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一个人,二六时中,一心称名,心里头妄想没有了,杂念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忧虑没有了,牵挂没有了,就一句佛号,就调伏诸根,『身心柔软』,这就达到了,身心健康。
『深入正慧』,你的智慧就现前了,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慧」。所以这个不但是西方世界他们得到是圆满的,我们今天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我们身心健康,百病不生。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世间人所有一切疾病的总来源,都是心不清净,这是所有一切疾病的总根源。心清净了,哪里会生病!心清净,身就调伏;身这个调伏就是生理的组织它正常,完全符合自然的原则;它一切正常,正常就不会有病,不会有障碍。人有烦恼,有忧虑,这个生理的组织起变化,这一变化就不正常;不正常,不是这里有障碍,就是那里不通,这毛病就来了。
这个道理,这些事实,我们要晓得,然后才修一个健康无病之身。更进一步,修成生死自在,将来走的时候,预知时至,没有病苦,说走就走,这叫真正的功夫,真实的成就。
『无复余习』,「习」是习气,连习气都断掉了。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这一句很难做到,习气实在是不容易断。但是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习气一定是断掉的,这个我们总可以放心。
【依佛所行。七觉圣道。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我们修行依什么为标准?一定要依佛。我们对於法门的抉择也一定要依佛。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念佛人一定要依诸佛所说;唯有诸佛因圆果满,他的智慧、德能已经达到圆满究竟的境界了。所有一切菩萨,包括等觉菩萨在内,他还没成佛;没有成佛,他还在做学生,他还有余习未断。因此,我们要决定法门,不能问菩萨,一定要问佛,这就对了。
大师说这个话没错,我今天有疑问,佛也不在了,那我问谁?现在菩萨也没有,找个法师来问问,那更靠不住。怎么办?经典就是佛在说话,只要依照经典教训去做,这就叫依佛。所以我们每一天读经,每一天就是与佛同在。宗教里头讲与神同在,与上帝同在,我们就是与阿弥陀佛同在。
你一定要读经,读经,听佛开示,你只要诚心诚意去读,必然遍遍都有新的启示。绝对不是佛每一天给我讲的话都一样的,有什么意思。不一样,确实不一样。你每念一遍,那个一遍的味道、体会不一样。如果你的心不真、不诚、不敬,你天天念的就是一样的,为什么?你得不到东西,每天念文字都一样,遍数念多了,就厌倦了,就不想再念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你去念,你就会遍遍不一样,遍遍都有新的意思,有新的悟处,这个才有味道。这个经就是永远念不厌,为什么?它永远都有新的意思,你悟入,你会得到法喜,那真正快乐。所以一定是『依佛所行』。
『七觉圣道』就是通常讲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佛法。不要以为三十七道品都是小乘修的,那不见得;大乘圆教,说实在话,也离不开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师讲三十七道品,他用「藏、通、别、圆」来讲,那就是包括了所有的佛法。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的这是大乘的初学,别教是菩萨所修的三十七道品,圆教是一乘法身大士们所修学的,所以道品它是通一切法。
这里只举了两条,七觉支、八圣道。这个觉支,就是七觉支,也叫做七菩提分。圣道就是八圣道。这是任何宗派法门都不能够离开的,这也是佛法的总持法门。像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纲领,要把纲领抓住。下面给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确确实实是教我们以佛为标准。
『修行五眼』,一切圣众之中,唯独佛是五眼圆明,「修行五眼」。
『照真达俗』,这是目标。「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真如本性。「照真」,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达俗」,「俗」是指的十法界;十法界是现象,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的活动,没有不知道的,样样都晓得,这才能普度众生,才有能力观机说法。
『肉眼简择』,「简」是拣别,「择」是选择。我们今天有肉眼,必须要以智慧之眼来抉择法门。选对了,那非常幸运;选错了,那就误了这一生。所以一定要小心谨慎的选择。实在讲这个选择靠我们自己,没有这个能力;靠别人帮助,那别人把我们误导了,那不就害了这一生。怎么办?一定要用真诚恭敬心求三宝加持,这就最正确的。与诸佛菩萨感应,没有别的,就是真诚恭敬,就一定有感应。选择不当的,自然有种种因缘把你破坏掉了;选择恰当的,就一帆风顺。这个就是三宝冥冥当中的加持。
『天眼通达』,「通达」是解意,意思明了,不会错解了意思。
『法眼清净』,「清净」是不执著,即相离相,这是「法眼」的功能。
『慧眼见真』,「慧眼」是见性,见到一切诸法都是不二,所谓万法一如,性相不二,这是慧眼。
『佛眼具足』,就是圆圆满满,所有一切功能一样都不欠缺。
『觉了法性』,「觉」是觉悟,「了」是明了,一切诸法的真相。「法性」就是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一切诸法的体性,要用现代名词来讲,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一切万法都是从这一个根源生出来的,现出来的。这是对於法性明了,彻法底源,一切法的底源统统觉悟了。
以上所说是自力得,我们自己所得到的,自己修学所成就的。自己成就之后,记住,要帮助别人。下面讲利他的行持,我们怎么样去帮助别人。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
前面讲是两桩事情。第一个是『辩才』。特别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你看《楞严经》上文殊菩萨拣选圆通,就是选的耳根,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就是音声,耳闻声,这个是最利的。这个眼睛看东西看得不明白,一听就明了,听的理解能力比看的能力要大。所以要教化这一个世间的众生,「辩才」列在第一位。你要有辩才才能够帮助人。
第二,你要有『总持』,「总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纲领。你要真正能把佛法的纲领掌握到,你教学就方便了;如果抓不到纲领,这个佛法像恒河沙一样,从哪里讲起,讲不出来。中国从前一般人对这个经典之感叹,说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晓得从哪里看起了。《二十四史》不算多,才不过一千多卷,已经就不晓得从哪里下手了;佛法比《二十四史》多多少倍,多一百倍都不止,从哪里学起?真的,初学的人看到大藏经,不得其门而入。所以你一定要有总持,你能够抓到纲领,你教学就方便了。所以你的辩才,你教学的方法、内容都『自在无碍』了。
在一切佛法里面,我们初学的人应当从哪里下手?近代弘一大师是许许多多人敬仰的一位善知识,这位法师实在讲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没有出家之前,是才子,生在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在前清的时候作盐务使。这个盐务使在那个时候是最有钱的一个机关,等於像我们现在国家的公卖局一样。盐是老百姓天天不能缺少的,专卖这个东西,这是属於国营的事业,所以在那个时候称为肥缺,所以他生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
人聪明,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有天赋,他的诗词歌赋都胜绝一时。现在在台湾学校里,毕业时候唱的「送别」,就是弘一大师作的。这一首歌,歌跟曲都是他自己作的。曾经有人说,在这一百年当中,全世界,中国、西方,两支歌是最好的,东方就是选的送别,西方的是哪一首我记不得了,以前我记得,忘掉了。这两首歌是全世界选为第一流的。
以后出家修行非常认真。他教人学佛从哪里入门?从《华严经疏钞》入门,这是他的指导,这个确确实实他是抓到了总持法门。但是这个总持在他那个时候可以,现在不行了。现在为什么不行?现在我们国文水准降低了,《华严经疏钞》摆在前面,你看不懂,有什么办法?它文言文写的,文字上就有障碍了。
在民国初年,一般差不多讲中学生,读《华严疏钞》在文字上没有障碍,他们从小学就学文言文,所以他文字上没障碍,中学生就可以能够读的懂。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大学中文系的都不行,都没办法读的懂。所以他老人家是那个时代的人,现在这个时代非常非常困难。
到我们台中李老师,这个就距离我们更接近了,他老人家教现在的大专学生们,台湾几乎每一个大专学院都有佛学社,都有学佛的这一些教授与学生。所以他老人家的建议,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学佛要从哪里学起?他选的是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他觉得应该从这一部书下手。为什么选这一部书?江居士写的深入浅出,文字比《华严疏钞》浅得太多了。而且初入佛门最困难的是佛经的名词术语,你对於这个名词术语的含义不懂,这是个很大的障碍。他说江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就是佛学大辞典,确实有道理,他把每一个名相都解释得很清楚,所以可以把它当作一本佛学常识来念,非常丰富,非常精彩。即使不能深入般若,那当然是不容易,那是要有天分的;但是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读,这个利益只要看这个《讲义》可以说都能得到;对以后研究佛法,无论研究哪一部经论,名相上基础就奠定了,所以他这个也是一个好方法。
【善解世间无边方便。】
这一句话是讲的教学方法,我们今天讲的教学法。佛家不叫教学法,叫善巧方便。诸位要知道,善巧方便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教学方法。他有很巧妙的方法能够叫你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所以这就叫「方便」;这个方法太多太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千变万化。总而言之,叫接受的人是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能够得到。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
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这两句话用现代的话怎么讲?是教学的态度。前面是方法。你有好方法,你没有态度,学生所入的浅,不能深入。你有良好的态度,你的方法不行,学生入的也有相当深度。这个教学态度,真心教导,不是敷衍塞责,是以真诚的心来教;这种真诚就能感动人,就能够摄受人,使学生对於老师有一种感恩之心、敬仰之心,老师对我真好,他学习心态就不相同,他会认真努力的去学习,所以学生能得到东西。
有好的教学方法,又有良好的教学态度,这个老师就不容易找了,那就真难了。所以他是言语真诚,『深入义味』。「义」是理论,他对这个道理通达明了;「味」就是欢喜、法喜,他学的这个东西,他有味道在里头。你深入义味,真的就是欲罢不能;他在这个学习当中,真的生了欢喜心,必定能够勇猛精进。老师有这些好的方法、态度,教学就热心,教得有味道,教得欢喜,学生必定能够得到很好的成绩。
【度诸有情。演说正法。】
这两句是应用在事相上,应用在教学里。『度』这一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帮助,帮助学生,协助学生,为他们『演说正法』。「演」是表演,「说」是言说。表演是怎么做法?表演是你自己做到,做成一个榜样。换句话说,自己如教修行,我做到这个样子了,我所说的就是真的。如果我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言行不相应,听的人未必肯信。我教你们念佛,我自己不念佛,你们会相信吗?你们不会相信。我教你念佛,我真念佛,你才会相信。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这叫演。所以这个演不是装模作样给人看的,这个就是实际上的时候自己完完全全做到,把佛在经典里面这些教训,理论明白了,这些教训统统都做到了。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就照做;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就决定禁止,依教奉行,确实要把它做到,这叫演。
【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这个四句所说的完全是真实智慧。教化众生一定要有真实智慧;如果没有真实智慧,这度众生,往往不知不觉就被众生度跑掉了,太多太多了。自古以来,太多太多了。为什么?不度众生,做学生的时候,守规矩,接触的层面不大,有约束,人还很规矩,还有点道心。这一度众生,麻烦就来了。度众生,你要接触群众,群众里面男女老少统统都有,很容易发生感情。还有名闻利养都来了;本来没有贪心,这个东西愈来愈多,他慢慢就把贪心培养成了,增长了,所以就被众生度跑掉了。很可怕!因此,你看这经典上的好处,佛真是教导的面面周到,一定要有真实智慧。
『无相无为』,「无相」是决定不能著相,就是在一切现象里面不可以执著。「为」是作为,不可以刻意去作为,这就对了。为什么?始终保持你的清净心。弘法利生要随缘,不可以攀缘;攀缘就错了。攀缘是什么?你别有用心。随缘则自在,攀缘就不自在了。这是教我们不要著相,不可以攀缘。「无为」就是不攀缘,「无相」就是不著相,不攀缘。
『无缚无脱』,「缚、脱」都是指的烦恼。缚是烦恼,脱是解脱。烦恼断了,就解脱,就自在了。这也不能执著,不可以自寻烦恼,也不能执著我很自在;你要很自在的话,你就有机会也不帮助众生了,我帮助众生不是自找苦恼,这个也不能执著。
跟儒家所讲「安安而能迁」,《礼记》上讲的,是一个意思。这一个圣贤君子之人,有道德、有学问,身安、心也安,这个很自在。可是社会大众需要你,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不能安,你要出来替大家办事,能舍弃自己安定的生活。在我们中国,像诸葛孔明就是一个好榜样,他在隆中真的在隐居的时候,确实心安、身安,天下大乱与我无关,过的自在田园幸福的生活。刘备三顾茅庐,他就不能不出来,「安安而能迁」。所以此地讲的「无脱」,这个「脱」就是儒家讲的「安安而能迁」的意思。我们虽然不攀缘,但是有这个机会,一定要替众生多做一点好事,多多的去帮助他们。
虽然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成就众生,『无诸分别,远离颠倒』,这两句话很要紧,这是真实智慧的受用。我在一切法里头,远离分别、执著,「颠倒」是妄想;换句话说,始终保持清净心,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永远不失真实的智慧,心地清净,智慧现前,这就对了。这个才是真正有能力教化众生,成就众生,同时也成就自己,自他两利。
【於所受用。皆无摄取。】
受用,可以的,不要有一个占有的念头,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有一栋房子,房子可不可以有?可以有,我需要住,不要以为这个房子是我的。明明所有权状是你的。是的,事上是的,心里上没有,将来往生才自在,没有牵挂。如果这里有房子、有财产,往生的时候还舍不得,那就完了,就去不成了,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一切尽舍,这个舍不是事上舍,是心上舍,心上决定不能有。就是你一切受用,有,可以,受用随缘。每一个人过去生中修的福报不一样,修的福报多,你这一生在物质享受就丰盛;修的福报少,在物质上就比较清苦。没有关系,儒家所谓是富贵就安於富贵,贫贱安於贫贱,这个态度是最正确的。贫贱不羡慕富贵,富贵也不会骄慢,对贫贱也一样尊重,这是真正有学问,真正有智慧,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全、社会的秩序。所以『皆无摄取』很重要、很重要。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西方世界的菩萨常常到十方世界度化众生,有的佛刹很庄严,七宝庄严,有的佛刹非常的污秽、恶劣。像我们在这个世间,哪个地方请我们去讲经说法,有的地方环境非常好,有些地方一切设备都不够;无论顺境、逆境,只要有缘都去,於一切境界没有爱厌这个念头。这个地方一切丰盛,就喜欢这个地方;那个地方一切欠缺,就讨厌。你有贪爱、有厌倦,你的心就不清净。所以把这些统统舍弃掉,我们得平等心,这个经题上的清净心、平等心,这就对了。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希求是错误的,你有求;有求就有苦,有得就有失,这个很痛苦。那不希求;不希求也错了,你还是在执著,你执著个不希求,也错了,要随缘。希求是攀缘,不希求也是攀缘。不希求是什么?所有缘拒绝掉了,也是错误的。所以菩萨教化众生,一切随缘,这个就自在了。
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要学习的,就要格外谨慎。对於佛在经典的教训,要善解,要细心去领会,不能把意思解错了;意思解错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必然会做错,会造成障碍。如果你善解佛意,解得不错,你智慧增长,在一切境缘之中;这个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换句话说,一切人事环境当中、一切物质条件当中,都不执著,都能得清净、平等,能够自利利他,这个功德就殊胜。
所以顺逆境界都要去。顺境里面去考验考验自己动不动心,还动不动贪心?贪爱之心有没有?如果没有,自己功夫得力了。恶境里面,也去看看自己有没有讨厌的心;如果这个厌恶的心没有,自己功夫得力了。
所以自己功夫不要问人,问人,当然高明的人知道,你的言语、态度能看的出来。功夫得力的人是心清净,无论在哪个环境里头,环境障碍不了他,这个功夫得力。所谓是「八风吹不动」,你赞叹他,他也不会真喜欢;你毁谤他,他也不生烦恼,这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的,环境一现前,马上就被境界转,顺心的就贪恋,不顺心的立刻就厌恶,这是功夫不得力。所以这是教给我们希求、不希求都不要去想。
学佛之人在这个世间有愿无求。我愿生净土,我有强烈的愿望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天天在佛菩萨面前求,我赶快去,这个不行。为什么?求是贪心,不是清净心。愿是真心,真心里面发的是愿。妄心里面是求,求是属於识心,就是第六意识心,它是感情的;愿是理智的。
我们念佛,当然求一心不乱。可是有一个求一心不乱的念头在,你永远不能得一心。为什么?求一心不乱,就是障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里头还夹杂著一个求一心不乱,这就糟糕了。我愿意得一心不乱,我这个求一心不乱的念头没有,就是一句佛号一直念到底,念到功夫纯熟,一心不乱现前,自然得到。功夫到了,境界就现前;功夫没有到,求是障碍。这是举一个例子。
一切事相当中,无不如是,世法、佛法都一样。不要求,但是不能没有愿;没有愿,我们修学就没有方向,就没有目标。一定要有愿,愿是方向,愿是努力的目标。立下大愿之后,努力往这个方向走就对了,自然一步一步接近,一天一天接近,一定有满愿的一天。不能著急,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这才会成就。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这一句意思更深、更明显了。前面所说的都是对境界、对事,这对人,『彼我』就是人我,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就指的这一些。『违怨』,「违」是违背自己意思,你就起了怨恨;顺自己意思,就会起贪爱。这一句它的真正的意思,是在一切人事方面,无论是善人,无论是恶人,我们一定要用平等心;用平等心才能成就清净心,意思在此地。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贪爱、违怨都叫妄想,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我们清净平等就成就了。这个清净平等必定是觉而不迷。经题里面给我们提的大总持法门是「清净平等觉」,这是我们念佛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经典在在处处教给我们如何修学。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