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三十九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9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三面第二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於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这是第四类,说明十方世界诸菩萨众,这些人并不是专修净宗的,而是修学一切其他大乘法门,只要他能够回向求生,也都能够生到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跟这些专修的人,他的果报是平等的,在这里我们完全看到了。
『皆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指七地以上菩萨的果位;换句话说,诸菩萨在他方世界自行化他,要达到七地这个境界是相当不容易。通常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的,那释迦牟尼佛很保守的说法,实在讲也是方便的说法,修到七地需要两个阿僧只劫,要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是发愿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那这一生当中就圆满了。所以在时劫上来说,那是没有办法相比的,西方极乐世界成就非常殊胜。
到达西方世界,这是讲菩萨愿意往生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愿意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都跟本愿里面所说的相同,所得的身相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一生当中决定作佛。
到哪里去作佛?这个就要看因缘了。佛不像我们,我们常常用凡夫的心去想佛菩萨,想经里面讲的境界,那总是打妄想,决定想不到的;换句话说,不管你怎么想都不是事实,这个一定要知道,事实真的是出乎我们想像之外。如果我们体会到这一层,我们就会老实念佛,就不打妄想了。经典里面所说的,古德教我们仰信就可以了。仰是仰慕,信是深信不疑。我们对西方世界,世尊给我们说的,仰慕、向往,深信不疑,这就对了。真正的情况,到极乐世界统统都明白了、都知道了。所以如其打妄想,不如老实念佛,这个多好。心愈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纯度,有时候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会现前,你会看到,这个古今都有人真正见到的。
作佛一定要有缘分,所以我们现在学佛一定要记住,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缘结得多,结得广了,众生的根机成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那你就现佛身而为说法,这就叫成佛;成佛是这个意思。不是自己愿意化一个身;自己要有意思,那就不是佛菩萨了,那还是凡夫;凡夫自己才有意思,佛菩萨自己没有意思。所以佛心清净,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我们今天是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环境。我们过去生中的事情不知道,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过去无始劫中生生世世的情形,我们统统都知道了,都明了了。
我们生活在这一个世界,今天就是讲这个资讯非常发达,我们活动空间限於这个地球,实在太渺小了;到达西方世界,你的活动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你六根的能力蒙佛本愿威神加持,几几乎乎达到圆满了。我们睁开眼睛见,能够见到虚空法界,能够见到过去未来。这个四十八愿我们都读过,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我们活动的空间太广大了。真的,我们这个地球像个鸟笼一样,我们今天被关在里头,出不去;一出去之后,海阔天空。这个关久了,不知道外面境界,你说多可怜!世界无量无边,至於到哪里作佛;哪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了,机缘是与自己的缘分,不是别人,与自己的缘分;成熟了,到那个地方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去度化众生。此地是举一个例子,你想到哪一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只要那一边众生有感,你必定就有应。
『随其精进早晚』,这个「早晚」就是迟早。有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得很快、很早,有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就比较晚、比较慢。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因为他精进,精进不懈的,成就就快;那个懈怠懒惰一点,就比较慢。
但是诸位要记住,我们这边懒惰会退转,西方世界再懒惰的人都不会退转,只是进步得慢一点就是了。那个精进的人,进步快速;这个懈怠一点,进度比较慢,决定没有后退的,没有退转的。
『求道不休』,这一句是形容精进。「求道」,他从来不停止的,这个成就当然快速了。
『会当得之』,他一定会得到,这个得到,是无上菩提。
「不失所愿」是他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这是他自己的本愿,一定会实现的。
这一段里面讲的是十方菩萨。十方菩萨里面所说的修行,实在讲就是两句话,「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你看看这个经文里面,所以菩萨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菩萨精进动力的来源,就是什么力量推动他?大慈悲心,怜悯法界一切苦难的众生;为了要救度这些众生,那就精进努力,先成就自己,然后才有能力度化众生。自己悲心再重,如果没有能力,救不了众生的。后面这个两行是结劝:
【阿难。以此义利故。】
『义』是道理,前面所讲的这个道理;『利』是利益,这样殊胜的利益,也就是好处。前面所说的道理,有这么多好处利益,这个缘故。
【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
这一句都是讲的数字,这个数字太大了,没有法子计算,这么多的世界。
【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我们前面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的。为什么要赞叹他?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也补充说出来了。西方世界利益第一,九法界的众生,包括菩萨在内,都得到最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一切诸佛赞叹。诸佛赞叹,实在讲,就是劝大众发心求往生,他目的是在此地。
因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也知道这个「义利」了,知道之后就应该向往诸佛,与一切诸佛同愿同行。诸佛菩萨做的,我们也模仿,我们也效法也照做。怎么做法?就是赞叹『无量寿佛所有功德』。怎么赞叹?执持名号就是赞叹,读诵《无量寿经》的经典就是赞叹,随时随地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说给别人听。说全部的经,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也许我没这个能力,我能记得几句就说几句,记得几段就说几段,这就对了,跟诸佛菩萨赞叹无二无别。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品。底下要跟我们说明西方世界那边的大众们,他们日常生活的状况,也就是他们活动的状况。当然我们也非常关心,因为将来我们也要到那里去,佛在此地特别为我们介绍。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首先说明他方世界的菩萨,这一些菩萨们常常到极乐世界供养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所以那个世界很热闹。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
这个经文正好紧接著前面这一段而来的。
【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
这是说明因由,什么原因、什么理由?他是为了来『瞻礼』,瞻视来礼拜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然这个里面一定有听经、有请法,我们说请教,有疑问来问佛。
【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
到佛那里去,也跟我们世间人往来一样,总要带一点礼物去供养佛。他们的礼物跟我们的礼物不一样,他们的礼物,给诸位说,是象徵性的,不是像我们这边礼物是实用的。这个礼物是自自然然变现出来的,也不是有意带去的。每一个人自然变现的礼物,像这些东西,香花、幢幡、宝盖,大小色彩也不一样,统统是无心显现出来的。
既然都是无心,自然变现,为什么有大小光色不相同?这与个人修行的功夫有关系,换句话说,是你性德所现,修德所变的。香跟花是从持戒清净纯度变现出来的,幢幡、宝盖是从心地清净程度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这个里面,总而言之,离不开「戒定慧」三学。戒学,自然流露出来的是香花;定学,流露出来的是宝盖,宝盖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宝盖是防灰尘的,所以它代表的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幢幡,是弘法的标帜,它是慧学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他不是有意的,自自然然的。戒定慧三学功深,他这个供养具就非常的庄严;戒定慧三学要是差一点,他显露出来的供养具,光色大小也差一点,所以这个变现出来的。从这里看到他修学真实的功夫,这个要懂得。这是到阿弥陀佛那个地方恭敬供养。
【听受经法。】
这是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菩萨们常去的,他有这个能力随时可以去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听完之后,他又:
【宣布道化。】
又回到十方世界去宣扬流布阿弥陀佛道德教化众生的真实利益。
【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就像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无量寿经》,对於西方世界的佛、大众以及居处的环境,种种赞叹。所以许许多多菩萨我们在前面所看到,那个数字是没法子计算的,经常不断的往来西方世界,为我们传递西方世界的讯息。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下面是五言颂,一共有十七首半;四句是一首,有十七首半。我们看第一首:
【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往礼无量寿。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前面两首是先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对於十方菩萨的赞叹,这些菩萨真正是难得。东方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刹。佛刹就是世界,而且都是指的一尊佛的教化区,通常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叫一个佛刹,一尊佛教化的。数量多少?像恒河沙一样,太多太多了。每一个佛刹里面有恒河沙数的菩萨众,这是指一个佛刹里头有『恒沙菩萨众』。恒沙佛刹,这个数量就太多太多。
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礼拜阿弥陀佛,用现代的话来说,对阿弥陀佛的仰慕,到西方世界去求学。但是这些人不是像前面三辈往生的,三辈往生的是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等於是常随众,一天到晚在一起。这一些十方菩萨他们是通学的,上课完了,他就回家去了,他不住在学校里,所以他是来来往往。是这些人,所以这是很值得赞叹的,到极乐世界来求学,回去之后教化众生。他们这个生活方式、状况,大致上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些。像东方一样,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全是这个样子。
『咸以尊重心』,就是统统都以极其尊重之心,以真诚、恭敬来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西方世界诸上善人。绝对不会说是只供佛,把大众都忘掉了,没有这回事情,一定供众。供佛,佛是代表。这一句指的是财供养。当然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物质都是随心所欲变化而作,任何财供养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法供养。我们看下面这个经文就属於法供养:
【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
这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大德,这些菩萨们都能够以和雅之音,赞叹都是歌颂,歌颂赞叹。『最胜尊』就是阿弥陀佛,前面读过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最胜尊」就是阿弥陀佛。『究达神通慧』,「究」是究竟,「达」是通达,究竟通达神通智慧,这是说阿弥陀佛的神通智慧超过诸佛,超胜诸佛。『游入深法门』,这个「深法」在一般讲就是法性之根源,穷尽法性的根源,彻底透彻明了法性的作用,这个就是「深法门」的意思。
【闻佛圣德名。安隐得大利。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
这一首偈子是专门赞叹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世界可以说是最殊胜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简单容易、快速成就,稳稳当当,不会有一点差错。『圣德名』就是阿弥陀佛名号。执持名号,你就能『安隐得大利』。「安」是安全,「隐」是稳当,「大利」是什么?是当生,就是这一生当中就得到往生不退成佛,这个是真实的大利。
『种种供养中』,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一切法供养当中,第一个是「如法修行供养」。这就说出来了,你看「种种供养中」,『勤修』,如法修行,不可以懈怠,不可以疲倦。
初学的同修,『懈倦』一定有,从哪来的?无始劫来的业障。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一定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后功夫就提升了一层。你像我们一般念二十四小时的佛,就会念得精疲力倦,再念下去身体就支持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振作起来,要克服障碍,克服困难;你真正克服了,你念起来就轻松愉快。这个要真干,不要怕,这个关口要突破。
我们在台北有一位许秋雄居士,开计程车,他差不多一个月都会念两次佛,半个月念一次,他是念两天两夜,他愈念精神愈好,他这个关突破了,愈念精神愈好。两天两夜念完了,他说只要休息两个小时,他就工作去了,精神饱满,这叫功夫得力。我们念一两个钟点,身体就不行了,这是业障现前,一定要把它熬过去,咬紧牙根熬过去,不可以倒下来,这一关才能突破。
【观彼殊胜刹。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
这是赞叹西方世界的环境,环境之美,环境的殊胜,微妙不可思议。『功德』是指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普庄严』,「普」是普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所显现出来的。庄严里面,有正报的庄严,有依报的庄严。正报是人事环境的美好,没有一丝毫缺陷;依报是生活环境。『诸佛国难比』,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不能为比。
【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这是见到这个世界这样殊胜微妙,这些菩萨们见到,他们常常去。他们发的心是无上菩提心,他们的大愿是希望自己快速成等正觉,也就是快速的圆满成佛。
【应时无量尊。微笑现金容。】
这是说感应道交的快速。菩萨有感,阿弥陀佛立刻就有应。『无量尊』就是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立刻就有感应。『微笑现金容』,这个「微笑」是表示欢迎,十方来的菩萨,阿弥陀佛非常欢喜。
【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
凡是一切众生,包括菩萨在内,跟阿弥陀佛接触,佛一定是先放光加持。这个光从口出的,口说法。『遍照十方国』,因为这些菩萨从十方诸佛国土而来,因此跟佛的本愿完全相应,所以佛放光遍照十方国土。
【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
这两句话含有为一切大众授记的意思。光从口出,遍照十方,最后收起来的时候,绕佛三匝,绕三圈,光从佛顶收进去,表示佛所说的是无上的顶法。正是前面讲灌顶的意思,佛所说的法,无上顶法。所以我们从这一段经文里面看,从无量寿佛「微笑现金容」这五句,或者加上前面「应时无量尊」这六句,就是灌顶。
我们知道了,我们明了了,《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这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我没念一遍,我念几句,念几句也灌顶一次。只要你念,只要你听到这个经典、听到佛号生欢喜心;你生欢喜心,阿弥陀佛也微笑。
不过我们自己业障太重,佛光灌我们的顶,我们不能够觉察,是自己业障太重。业障太重,佛的光明能不能帮助我们消业?给诸位说,决定消业。所以你常常读诵,常常念佛,不知不觉你业障消掉了,你智慧增长了,心地清净了,一切开明,这个就是佛光加持的效果。你不必作意,自自然然得到殊胜的利益。
【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
圆证三不退。这些菩萨绝对不是普通菩萨,因为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来去自如,都不是普通人。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现在还去不了,由此可知,这一些菩萨必定都是法身大士,这是一定的道理。在圆教讲,初住以上菩萨,法身大士,十方诸佛国土来去自如。但是要知道,圆初住的地位,『即证不退位』,「不退位」是圆证三不退,前面说过了,这是七地以上,八地菩萨的境界。十方国土,初住、二住的菩萨,初行、二行的菩萨,或者是十回向的菩萨,西方极乐世界一去一个往返,他的阶位,实在说,还是初住、二住,但是他的神通、智慧、能力跟八地菩萨一样,他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就跟我们往生一样,往生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是我们自己功夫成就的,实际上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神通、智慧、能力就跟八地菩萨一样,那是佛本愿加持的,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所以十方菩萨同样得到殊胜不可思议的加持。
【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时会一切众』是讲十方来西方世界参学的这些大众,这个不是指极乐世界里面的人,参学的大众,哪一个不庆幸,彼此互相庆贺,非常欢喜。因为要靠自己修行到这样的智慧、能力还要很长的时间,不是一下就能得到的。这个不必用很长的时间修学,亲近阿弥陀佛立刻就能得到。所以互相的庆贺,生无量欢喜心。这些话到此地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从第九首到第十五首,这有五首偈,就是二十句。这个二十句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二十句当中前面两句是释迦牟尼佛的赞叹,从第三句是阿弥陀佛自己说法了。
【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
这两句是释迦牟尼佛对於阿弥陀佛的赞叹。『梵』是清净的意思,形容阿弥陀佛说法清净无染。我们世间人说法总有一个希求、有个愿望,这个希求、愿望就是心地的污染,心不清净了。佛说一切法绝对无求,佛有愿,没有求,愿度一切众生,并不希望你快快成佛,为什么?有希望就有失望。我愿是这样做,成不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成就,欢喜,很好;你不成就,慢慢来,不著急,所以佛,这个要学的。有愿无求,无求就随缘了。如果没有愿,弘法利生的工作就不能推动,所以有大愿,但对於众生是一无所求。虽然愿你快快成佛,你不成佛,他也不著急,这一点我们要学他的本事。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一尘不染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音声叫梵音。佛有,我们也能有。为什么要染著?一染著,「梵」就没有了。
『雷』是指远闻的意思,你看「雷」一响的时候,音声很大,范围很广。这个意思就是比喻佛说法像雷震动一样,十方世界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是取这个意思。这是世尊对於阿弥陀佛的赞叹,他的音声清净、远闻。
『八音畅妙声』,这个「八音」是大乘经上常说的,形容他音声的美妙。这个八音,哪八种?黄老居士注解里头有,注解你们都有,回家查查就晓得,我就不要再罗唆了。赞叹佛音声的圆满。我们世间人音声再好都不圆满,佛的音声微妙圆满。下面这是阿弥陀佛所说的:
【十方来正士。】
『正士』是菩萨的称号。「正」是正觉,「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识分子,从前讲读书人,是正知正见的有学问的学者,称赞这些菩萨,正知正见的学者们。
【吾悉知彼愿。】
『吾』是阿弥陀佛自称。你们的心,你们的愿,阿弥陀佛说,我统统都知道。十方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这些菩萨们的愿望纯净专一。
【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
他们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来看阿弥陀佛,目的何在?目的就在此地,是来庄严净土的。这个净土里面的内容包含的是无尽的深广。它是一个双关语,不是单单来庄严西方极乐世界的,同时庄严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个意思就圆满了;不仅仅是庄严西方的净土,庄严十方一切佛刹的净土,它这个意思。求阿弥陀佛指导,为他们授记,帮助他们快速的成佛。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这个心愿,所以阿弥陀佛非常清楚。
下面就教给他庄严净土作佛的修学要领。所以下面这个经文不多,教菩萨修学的方法统统在里面,真是精彩绝伦。所以这个一段经文,全部经文背不下来,这段经文要把它背熟,要常常念,常常想,常常记在心里,这是阿弥陀佛教十方菩萨众的重要开示,很要紧。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这是教给菩萨。这首偈,就是四句,前面两句是智,后面两句是愿。要有真实的智慧,真正觉悟,彻底觉悟、明了,一切法都不真实。你如果完全觉悟了,真正明了了,你在一切法里头,你自然就不动心了;不动心就是入定,於一切法中入甚深禅定;不动心,於一切法是真实明了。明了是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定,定慧等学,定慧圆满了。我们修定、修慧从这个地方修,这是真实的。
晓得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露是早晨的露水,时间很短;「亦如电」,电是闪电;「应作如是观」,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是事实的真相。所以在一切法里头没有得失,再给诸位说,也没有真假,也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也没有利害,你这个心完全清净了。
佛给我们讲真假,讲邪正,讲是非,讲利害,对谁说的?对凡夫说的,对那些看不破人说的。看不破是什么?他有执著;只要有一念分别、执著,这个法里头就有真假,就有是非,就有邪正。佛对这些人不得不说方便法,教你断恶修善。你要晓得,所说的全是相对的;这个相对是什么?帮助你不堕三恶道。首先第一步,把你提升到三善道,避免堕三恶道,这个不是佛教化众生真正的目的。佛教化众生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能帮助你超越三界,帮助你一生成佛,这个是他真正的目的。但是真正的这个目标达不到,你不能接受,这才给你说方便法。这个真实法是无法可说。此地阿弥陀佛为菩萨开示的,句句是真实法,这个不是方便法。
『满足诸妙愿』,「妙愿」,愿上加一个「妙」字,怎么说?我们常在《般若经》里面所看的,「真空妙有」,空上加个「真」字,有上加个「妙」字。真空,这个空如果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空不叫真空。真空是什么?空里头有,有要果然是实有,就不妙了,有而无就妙了。所以真空跟妙有是一个意思,所谓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跟有是一椿事情,空有不二,空有一如,空有是同时存在的,从来也没有分成两个,那叫妙。你懂得这个意思,此地讲的「妙愿」也是这个意思。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妙愿,也就是愿愿都是妙有。愿而无愿,这个就妙了;愿,执著这个愿就不妙了。如果真有执著,有执著就变成凡夫了。
所以这个经文真是很不容易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说「我作佛时」,那就有我执,「作佛」底下那个「愿」是法执,我法两执都在,那他根本就是凡夫,他怎么能成佛?他之能成佛,愿而无愿,无愿而愿。愿有没有?有。有没有执著?决定没有执著。说「我」,不执著我;说「愿」,不执著愿。确实有,虽有,当体离开我法二执,这个愿叫妙愿。愿天天在发,决定不执著;虽然不执著,心心念念要兑现。有愿必有行;虽然有愿有行,对於愿行也不执著,得大自在。
菩萨怎么成佛的?他就是这么成佛的。我们今天发个愿,执著在愿上,执著在我上,这永远是一个障碍,这个愿就很难兑现了。他是发愿,没有我执,又没有法执,所以他的愿能圆满,他的愿能够兑现,道理在此地。
『必成如是刹』,「如是刹」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意思是说,你们这些菩萨,依照我这个纲领去修学,你们将来成佛住的刹土跟我极乐世界一样,依正庄严。
【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
阿弥陀佛说法确实满他们的愿。『知土如影像』,前面讲了「必成如是刹」,又怕你执著这个刹土,就是执著净土这个相,那就又错了,不可以执著。如果执著净土这个相,就又变成法执了;有法执当然有我执,没有我,谁执著法执?所以这两种执著又会现前,那就不是真正清净了。
所以一定要明了「诸法皆空」,了诸法空,不会堕落在空里面。如果执著在空里面,还是执著,你并没有离开执著,你还是有执著。空也不执著。空怎么不执著?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你这就不落空了。
所以菩萨所修的,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虽修净土,知道净土像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然知道虚妄,一心一意专心求生净土;空有两边不执著,这真正是中道第一义。
所以相是假的,只要你不执著,你可以尽情去享受,没有障碍,事事无碍。凡夫为什么有这么多苦难?他要处处执著,起心动念妄想执著,这个苦难叫自己找来的,本来没有,自作自受。六道轮回怎么变现出来?就是这个变现出来的。如果身心清净,於一切法一尘不染,自在受用,你所享受的是净土,哪有六道!
阿弥陀佛在此地给我们讲,这是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真正知道十方国土,包括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如影如像。影像有没有?影像真有。我们都知道,电视影像有,电影银幕上影像有,可以享受它,你不能执著它,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虽了不可得,是可以享受的。
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说空有,总把空有分开,一边是空,一边有,总是不能够了解佛说法的真实义。佛给我们讲的真实义,空有是一,不是二,相有体空,因此你决定不能执著,执著是错误的。
『恒发弘誓心』,「恒」是恒常,从来不间断。像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愿愿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一般在大乘佛法里面,跟我们讲四弘誓愿,讲四条。实在讲这四条也完全包括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也没有办法超越这四大愿。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愿可以说把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无量无边的大愿,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愿。所以四弘是总愿,四十八愿是别愿。等於说四弘是总纲,四十八愿是别目,有纲有目。「恒发弘誓心」
『究竟菩萨道』,「菩萨道」是讲行,要在生活当中完全表现出来。所以菩萨在六道、在九界叫游戏神通,他在这个世间跟世间人打成一片,和光同尘,快快乐乐,他一点都不执著,能够帮世间人解释一切疑难的问题。你要说他为什么有能力解决这些疑难杂症?实在说穿了的话,也很容易懂。我们中国人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菩萨是旁观者。当局者为什么迷?他有切身利害,每一念头都要想到自己利害。菩萨,与自己什么都不相干,所以他的看法就客观,他的看法就明了。
我们所有一切考虑先想到自己,这就是迷。所谓是主观观念存在,把这个事实就看错了。菩萨没有成见,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所以他永远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於一切事物前因后果,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也学成一个旁观者,那就跟菩萨一样了,不但是利害不相关,乃至於生死都不相干,这才是真自在。此地开示的,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究竟菩萨道」。
我们在这个法门里面来帮助初学的同学,把菩萨道的纲目具体的列出来,他就好下手。如果不晓得,从原理上讲,这个标准太高,我们学不到。我们懂得这个原理,从哪里学起?我们从《观经》三福学起。所以我给净宗学会的同修提出修行五个科目,好记!第一个,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个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的十愿。我们只要依照这五个科目来修学,就是究竟菩萨道。因为到普贤这个大愿就究竟了,以普贤大愿这个心量来修三福、六和,三福六和也是究竟菩萨道。小的都变大了,为什么?心量大,心清净,所以三福六和都变成了清净,都变成了究竟。
【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
『具』是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六字洪名。这一句就是教你老实念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能够遵守阿弥陀佛这一段开示的人,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觉了不迷,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胜』是殊胜,修最殊胜的『菩提行』。这个「菩提行」就是不迷、不邪、不染,换句话说,就是本经经题上标示的「清净平等觉」。觉就不迷,清净就不染,平等就不邪,这是最殊胜的「菩提行」。
【受记当作佛。】
这是讲的成就,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要能这样去修学,你必定成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最后这一首是阿弥陀佛勉励十方诸菩萨,作他说法的一个总结。要『通达诸法性』,这讲相应。「法」,一切法;「性」是本质,我们今天讲的本体。一切诸法的本体是空寂的,佛法里面讲「万法皆空」,这个空是体空,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当体皆空,『一切空无我』。「我」当作主宰讲,一切法没有主宰。怎么来的?众缘和合而生的,无量的因缘凑合变现出来的。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这个一定要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了,你对於一切万法决定不执著,不会起心动念;你对於一切万法,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觉的;觉就是认识的清楚,不迷。
『专求净佛土』,这个「净佛土」,这一句话也是双关语。第一个是求自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这是自己真正住了净土。净土在哪里?清净心是真的净土,与十方诸佛的净土相应,心净则土净。第二个意思是庄严一切诸佛净土,用什么庄严?用自己的清净心来庄严。用什么方法庄严?帮助一切众生心恢复到清净,这是方法;手段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是讲手段。以无量无边的法门,教化众生,帮助他恢复清净心,就是庄严一切诸佛净土。
『必成如是刹』,你将来自己受用的,跟阿弥陀佛净土无二无别,你是真正住净土了。
阿弥陀佛的开示到这里就圆满了。所以这末后两句是劝人修善;要知道修善,才能够有真实的成就。下面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叙述的:
【闻法乐受行。】
这个『闻法』,是十方这些菩萨们听了阿弥陀佛开示,听了阿弥陀佛说法,欢喜奉行,依教奉行。
【得至清净处。必於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因为接受阿弥陀佛的开示教导,他身心清净了,他真正得到净土了。『清净处』就是净土。在什么地方?随所在处无不是净土。这些菩萨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住秽土,他住净土。你要问,什么原因?他心清净,他住净土。我们为什么住秽土?我们心不清净,我们要分别、要执著,所以我们住的这个环境就不一样了。真的,境随心转,这佛说的,没错。所以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手拉手,他住净土,我们住秽土,不一样,确实不相同。我们搞六道轮回,他是清净国土。
『必於无量尊』,必定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受记成等觉』。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这是说明菩萨亲近阿弥陀佛得圆证三不退的利益。『无边殊胜刹』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广大,这个世界无量无边,无比的殊胜,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变现出来的。『闻名欲往生』,十方世界的菩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知道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没有一个不愿意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都想去。到那个地方,『自致』,自自然然就得到『不退转』;这个「不退转」是圆证三不退,就能得到。
【菩萨兴至愿。】
『至』是当真实讲,『兴』就是发起。这一些菩萨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十分明了,所以他是真心发愿。
【愿己国无异。】
希望自己这个国土跟阿弥陀佛的国土一样;换句话说,以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做一个样子,做一个典型,来建立自己的清净佛刹,向西方世界来学习。
【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菩萨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当然自己发大愿,这个愿『普念度一切』,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各发菩提心』是讲他教化众生的目标,在第一个阶段要劝导一切众生真正觉悟。菩提心是觉心,菩提翻作觉悟的意思。换句话说,首先要教他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如阿弥陀佛前面所说的,前面他这几句所讲的,实在讲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这就好办了,自自然然舍了『轮回身』,就脱离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怎么来?迷了才有六道轮回;觉了,六道轮回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所以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那个梦是迷梦,迷梦的人明明有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不但轮回没有了,大千世界也没有了。换句话说,不但六道没有了,声闻、缘觉、菩萨、佛也了不可得,就是这个意思。要你真正觉悟,一觉就舍「轮回身」。
『俱令登彼岸』,超凡入圣,从凡夫地成佛了,圆成佛道了。即使成佛,实在讲也是归无所得;要有所得就不会成佛了,有所得还是有执著。所以《楞严》上说得很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所得才是真正的圆满,无所得是尽虚空遍法界统统都得到了。有所得,你得到的很有限;无所得是一切尽得,一切尽得叫无所得。无有一法你会放在心里,无有一法你会去执著它的,都不执著了。
【奉事万亿佛。】
这个下面是讲,所谓是成佛之后,倒驾慈航,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奉事万亿佛』,从佛位子上,自己成佛了,退到菩萨的地位,给一切迷惑颠倒众生做一个榜样,如何敬佛,如何孝亲,做样子表演给大家看。
【飞化遍诸刹。】
飞行自在,变化自在。
【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
『恭敬』,这是讲这些菩萨们接受佛的教化,欢欢喜喜、恭恭敬敬,一会儿到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再过不久他又回来了,又到这里来又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了。十方世界的菩萨,他们在极乐世界生活的状况,我们在这一品经里面看到了。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三面第二行,最后两个字看起: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於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这是第四类,说明十方世界诸菩萨众,这些人并不是专修净宗的,而是修学一切其他大乘法门,只要他能够回向求生,也都能够生到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跟这些专修的人,他的果报是平等的,在这里我们完全看到了。
『皆得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指七地以上菩萨的果位;换句话说,诸菩萨在他方世界自行化他,要达到七地这个境界是相当不容易。通常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的,那释迦牟尼佛很保守的说法,实在讲也是方便的说法,修到七地需要两个阿僧只劫,要这么长的时间;如果是发愿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那这一生当中就圆满了。所以在时劫上来说,那是没有办法相比的,西方极乐世界成就非常殊胜。
到达西方世界,这是讲菩萨愿意往生的,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愿意往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都跟本愿里面所说的相同,所得的身相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一生当中决定作佛。
到哪里去作佛?这个就要看因缘了。佛不像我们,我们常常用凡夫的心去想佛菩萨,想经里面讲的境界,那总是打妄想,决定想不到的;换句话说,不管你怎么想都不是事实,这个一定要知道,事实真的是出乎我们想像之外。如果我们体会到这一层,我们就会老实念佛,就不打妄想了。经典里面所说的,古德教我们仰信就可以了。仰是仰慕,信是深信不疑。我们对西方世界,世尊给我们说的,仰慕、向往,深信不疑,这就对了。真正的情况,到极乐世界统统都明白了、都知道了。所以如其打妄想,不如老实念佛,这个多好。心愈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纯度,有时候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会现前,你会看到,这个古今都有人真正见到的。
作佛一定要有缘分,所以我们现在学佛一定要记住,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缘结得多,结得广了,众生的根机成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那你就现佛身而为说法,这就叫成佛;成佛是这个意思。不是自己愿意化一个身;自己要有意思,那就不是佛菩萨了,那还是凡夫;凡夫自己才有意思,佛菩萨自己没有意思。所以佛心清净,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我们今天是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环境。我们过去生中的事情不知道,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过去无始劫中生生世世的情形,我们统统都知道了,都明了了。
我们生活在这一个世界,今天就是讲这个资讯非常发达,我们活动空间限於这个地球,实在太渺小了;到达西方世界,你的活动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么?你六根的能力蒙佛本愿威神加持,几几乎乎达到圆满了。我们睁开眼睛见,能够见到虚空法界,能够见到过去未来。这个四十八愿我们都读过,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我们活动的空间太广大了。真的,我们这个地球像个鸟笼一样,我们今天被关在里头,出不去;一出去之后,海阔天空。这个关久了,不知道外面境界,你说多可怜!世界无量无边,至於到哪里作佛;哪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了,机缘是与自己的缘分,不是别人,与自己的缘分;成熟了,到那个地方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去度化众生。此地是举一个例子,你想到哪一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只要那一边众生有感,你必定就有应。
『随其精进早晚』,这个「早晚」就是迟早。有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得很快、很早,有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就比较晚、比较慢。原因在哪里?原因是因为他精进,精进不懈的,成就就快;那个懈怠懒惰一点,就比较慢。
但是诸位要记住,我们这边懒惰会退转,西方世界再懒惰的人都不会退转,只是进步得慢一点就是了。那个精进的人,进步快速;这个懈怠一点,进度比较慢,决定没有后退的,没有退转的。
『求道不休』,这一句是形容精进。「求道」,他从来不停止的,这个成就当然快速了。
『会当得之』,他一定会得到,这个得到,是无上菩提。
「不失所愿」是他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这是他自己的本愿,一定会实现的。
这一段里面讲的是十方菩萨。十方菩萨里面所说的修行,实在讲就是两句话,「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你看看这个经文里面,所以菩萨唯一的善根就是精进。菩萨精进动力的来源,就是什么力量推动他?大慈悲心,怜悯法界一切苦难的众生;为了要救度这些众生,那就精进努力,先成就自己,然后才有能力度化众生。自己悲心再重,如果没有能力,救不了众生的。后面这个两行是结劝:
【阿难。以此义利故。】
『义』是道理,前面所讲的这个道理;『利』是利益,这样殊胜的利益,也就是好处。前面所说的道理,有这么多好处利益,这个缘故。
【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
这一句都是讲的数字,这个数字太大了,没有法子计算,这么多的世界。
【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我们前面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的。为什么要赞叹他?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也补充说出来了。西方世界利益第一,九法界的众生,包括菩萨在内,都得到最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一切诸佛赞叹。诸佛赞叹,实在讲,就是劝大众发心求往生,他目的是在此地。
因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也知道这个「义利」了,知道之后就应该向往诸佛,与一切诸佛同愿同行。诸佛菩萨做的,我们也模仿,我们也效法也照做。怎么做法?就是赞叹『无量寿佛所有功德』。怎么赞叹?执持名号就是赞叹,读诵《无量寿经》的经典就是赞叹,随时随地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说给别人听。说全部的经,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也许我没这个能力,我能记得几句就说几句,记得几段就说几段,这就对了,跟诸佛菩萨赞叹无二无别。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品。底下要跟我们说明西方世界那边的大众们,他们日常生活的状况,也就是他们活动的状况。当然我们也非常关心,因为将来我们也要到那里去,佛在此地特别为我们介绍。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首先说明他方世界的菩萨,这一些菩萨们常常到极乐世界供养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所以那个世界很热闹。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
这个经文正好紧接著前面这一段而来的。
【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
这是说明因由,什么原因、什么理由?他是为了来『瞻礼』,瞻视来礼拜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然这个里面一定有听经、有请法,我们说请教,有疑问来问佛。
【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
到佛那里去,也跟我们世间人往来一样,总要带一点礼物去供养佛。他们的礼物跟我们的礼物不一样,他们的礼物,给诸位说,是象徵性的,不是像我们这边礼物是实用的。这个礼物是自自然然变现出来的,也不是有意带去的。每一个人自然变现的礼物,像这些东西,香花、幢幡、宝盖,大小色彩也不一样,统统是无心显现出来的。
既然都是无心,自然变现,为什么有大小光色不相同?这与个人修行的功夫有关系,换句话说,是你性德所现,修德所变的。香跟花是从持戒清净纯度变现出来的,幢幡、宝盖是从心地清净程度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这个里面,总而言之,离不开「戒定慧」三学。戒学,自然流露出来的是香花;定学,流露出来的是宝盖,宝盖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宝盖是防灰尘的,所以它代表的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幢幡,是弘法的标帜,它是慧学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他不是有意的,自自然然的。戒定慧三学功深,他这个供养具就非常的庄严;戒定慧三学要是差一点,他显露出来的供养具,光色大小也差一点,所以这个变现出来的。从这里看到他修学真实的功夫,这个要懂得。这是到阿弥陀佛那个地方恭敬供养。
【听受经法。】
这是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菩萨们常去的,他有这个能力随时可以去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听完之后,他又:
【宣布道化。】
又回到十方世界去宣扬流布阿弥陀佛道德教化众生的真实利益。
【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就像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无量寿经》,对於西方世界的佛、大众以及居处的环境,种种赞叹。所以许许多多菩萨我们在前面所看到,那个数字是没法子计算的,经常不断的往来西方世界,为我们传递西方世界的讯息。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下面是五言颂,一共有十七首半;四句是一首,有十七首半。我们看第一首:
【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往礼无量寿。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前面两首是先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对於十方菩萨的赞叹,这些菩萨真正是难得。东方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刹。佛刹就是世界,而且都是指的一尊佛的教化区,通常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叫一个佛刹,一尊佛教化的。数量多少?像恒河沙一样,太多太多了。每一个佛刹里面有恒河沙数的菩萨众,这是指一个佛刹里头有『恒沙菩萨众』。恒沙佛刹,这个数量就太多太多。
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礼拜阿弥陀佛,用现代的话来说,对阿弥陀佛的仰慕,到西方世界去求学。但是这些人不是像前面三辈往生的,三辈往生的是住在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等於是常随众,一天到晚在一起。这一些十方菩萨他们是通学的,上课完了,他就回家去了,他不住在学校里,所以他是来来往往。是这些人,所以这是很值得赞叹的,到极乐世界来求学,回去之后教化众生。他们这个生活方式、状况,大致上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些。像东方一样,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全是这个样子。
『咸以尊重心』,就是统统都以极其尊重之心,以真诚、恭敬来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西方世界诸上善人。绝对不会说是只供佛,把大众都忘掉了,没有这回事情,一定供众。供佛,佛是代表。这一句指的是财供养。当然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物质都是随心所欲变化而作,任何财供养对他们来说都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法供养。我们看下面这个经文就属於法供养:
【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
这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大德,这些菩萨们都能够以和雅之音,赞叹都是歌颂,歌颂赞叹。『最胜尊』就是阿弥陀佛,前面读过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最胜尊」就是阿弥陀佛。『究达神通慧』,「究」是究竟,「达」是通达,究竟通达神通智慧,这是说阿弥陀佛的神通智慧超过诸佛,超胜诸佛。『游入深法门』,这个「深法」在一般讲就是法性之根源,穷尽法性的根源,彻底透彻明了法性的作用,这个就是「深法门」的意思。
【闻佛圣德名。安隐得大利。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
这一首偈子是专门赞叹佛号功德不可思议。这是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世界可以说是最殊胜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简单容易、快速成就,稳稳当当,不会有一点差错。『圣德名』就是阿弥陀佛名号。执持名号,你就能『安隐得大利』。「安」是安全,「隐」是稳当,「大利」是什么?是当生,就是这一生当中就得到往生不退成佛,这个是真实的大利。
『种种供养中』,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为最。一切法供养当中,第一个是「如法修行供养」。这就说出来了,你看「种种供养中」,『勤修』,如法修行,不可以懈怠,不可以疲倦。
初学的同修,『懈倦』一定有,从哪来的?无始劫来的业障。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一定要把它突破,突破之后功夫就提升了一层。你像我们一般念二十四小时的佛,就会念得精疲力倦,再念下去身体就支持不下去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振作起来,要克服障碍,克服困难;你真正克服了,你念起来就轻松愉快。这个要真干,不要怕,这个关口要突破。
我们在台北有一位许秋雄居士,开计程车,他差不多一个月都会念两次佛,半个月念一次,他是念两天两夜,他愈念精神愈好,他这个关突破了,愈念精神愈好。两天两夜念完了,他说只要休息两个小时,他就工作去了,精神饱满,这叫功夫得力。我们念一两个钟点,身体就不行了,这是业障现前,一定要把它熬过去,咬紧牙根熬过去,不可以倒下来,这一关才能突破。
【观彼殊胜刹。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
这是赞叹西方世界的环境,环境之美,环境的殊胜,微妙不可思议。『功德』是指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普庄严』,「普」是普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所显现出来的。庄严里面,有正报的庄严,有依报的庄严。正报是人事环境的美好,没有一丝毫缺陷;依报是生活环境。『诸佛国难比』,十方一切诸佛国土不能为比。
【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这是见到这个世界这样殊胜微妙,这些菩萨们见到,他们常常去。他们发的心是无上菩提心,他们的大愿是希望自己快速成等正觉,也就是快速的圆满成佛。
【应时无量尊。微笑现金容。】
这是说感应道交的快速。菩萨有感,阿弥陀佛立刻就有应。『无量尊』就是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立刻就有感应。『微笑现金容』,这个「微笑」是表示欢迎,十方来的菩萨,阿弥陀佛非常欢喜。
【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
凡是一切众生,包括菩萨在内,跟阿弥陀佛接触,佛一定是先放光加持。这个光从口出的,口说法。『遍照十方国』,因为这些菩萨从十方诸佛国土而来,因此跟佛的本愿完全相应,所以佛放光遍照十方国土。
【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
这两句话含有为一切大众授记的意思。光从口出,遍照十方,最后收起来的时候,绕佛三匝,绕三圈,光从佛顶收进去,表示佛所说的是无上的顶法。正是前面讲灌顶的意思,佛所说的法,无上顶法。所以我们从这一段经文里面看,从无量寿佛「微笑现金容」这五句,或者加上前面「应时无量尊」这六句,就是灌顶。
我们知道了,我们明了了,《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这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我没念一遍,我念几句,念几句也灌顶一次。只要你念,只要你听到这个经典、听到佛号生欢喜心;你生欢喜心,阿弥陀佛也微笑。
不过我们自己业障太重,佛光灌我们的顶,我们不能够觉察,是自己业障太重。业障太重,佛的光明能不能帮助我们消业?给诸位说,决定消业。所以你常常读诵,常常念佛,不知不觉你业障消掉了,你智慧增长了,心地清净了,一切开明,这个就是佛光加持的效果。你不必作意,自自然然得到殊胜的利益。
【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
圆证三不退。这些菩萨绝对不是普通菩萨,因为他到西方极乐世界来去自如,都不是普通人。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现在还去不了,由此可知,这一些菩萨必定都是法身大士,这是一定的道理。在圆教讲,初住以上菩萨,法身大士,十方诸佛国土来去自如。但是要知道,圆初住的地位,『即证不退位』,「不退位」是圆证三不退,前面说过了,这是七地以上,八地菩萨的境界。十方国土,初住、二住的菩萨,初行、二行的菩萨,或者是十回向的菩萨,西方极乐世界一去一个往返,他的阶位,实在说,还是初住、二住,但是他的神通、智慧、能力跟八地菩萨一样,他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就跟我们往生一样,往生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是我们自己功夫成就的,实际上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神通、智慧、能力就跟八地菩萨一样,那是佛本愿加持的,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所以十方菩萨同样得到殊胜不可思议的加持。
【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时会一切众』是讲十方来西方世界参学的这些大众,这个不是指极乐世界里面的人,参学的大众,哪一个不庆幸,彼此互相庆贺,非常欢喜。因为要靠自己修行到这样的智慧、能力还要很长的时间,不是一下就能得到的。这个不必用很长的时间修学,亲近阿弥陀佛立刻就能得到。所以互相的庆贺,生无量欢喜心。这些话到此地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从第九首到第十五首,这有五首偈,就是二十句。这个二十句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二十句当中前面两句是释迦牟尼佛的赞叹,从第三句是阿弥陀佛自己说法了。
【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
这两句是释迦牟尼佛对於阿弥陀佛的赞叹。『梵』是清净的意思,形容阿弥陀佛说法清净无染。我们世间人说法总有一个希求、有个愿望,这个希求、愿望就是心地的污染,心不清净了。佛说一切法绝对无求,佛有愿,没有求,愿度一切众生,并不希望你快快成佛,为什么?有希望就有失望。我愿是这样做,成不成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成就,欢喜,很好;你不成就,慢慢来,不著急,所以佛,这个要学的。有愿无求,无求就随缘了。如果没有愿,弘法利生的工作就不能推动,所以有大愿,但对於众生是一无所求。虽然愿你快快成佛,你不成佛,他也不著急,这一点我们要学他的本事。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一尘不染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音声叫梵音。佛有,我们也能有。为什么要染著?一染著,「梵」就没有了。
『雷』是指远闻的意思,你看「雷」一响的时候,音声很大,范围很广。这个意思就是比喻佛说法像雷震动一样,十方世界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是取这个意思。这是世尊对於阿弥陀佛的赞叹,他的音声清净、远闻。
『八音畅妙声』,这个「八音」是大乘经上常说的,形容他音声的美妙。这个八音,哪八种?黄老居士注解里头有,注解你们都有,回家查查就晓得,我就不要再罗唆了。赞叹佛音声的圆满。我们世间人音声再好都不圆满,佛的音声微妙圆满。下面这是阿弥陀佛所说的:
【十方来正士。】
『正士』是菩萨的称号。「正」是正觉,「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识分子,从前讲读书人,是正知正见的有学问的学者,称赞这些菩萨,正知正见的学者们。
【吾悉知彼愿。】
『吾』是阿弥陀佛自称。你们的心,你们的愿,阿弥陀佛说,我统统都知道。十方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佛都知道。这些菩萨们的愿望纯净专一。
【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
他们来到西方极乐世界,来看阿弥陀佛,目的何在?目的就在此地,是来庄严净土的。这个净土里面的内容包含的是无尽的深广。它是一个双关语,不是单单来庄严西方极乐世界的,同时庄严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个意思就圆满了;不仅仅是庄严西方的净土,庄严十方一切佛刹的净土,它这个意思。求阿弥陀佛指导,为他们授记,帮助他们快速的成佛。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这个心愿,所以阿弥陀佛非常清楚。
下面就教给他庄严净土作佛的修学要领。所以下面这个经文不多,教菩萨修学的方法统统在里面,真是精彩绝伦。所以这个一段经文,全部经文背不下来,这段经文要把它背熟,要常常念,常常想,常常记在心里,这是阿弥陀佛教十方菩萨众的重要开示,很要紧。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
这是教给菩萨。这首偈,就是四句,前面两句是智,后面两句是愿。要有真实的智慧,真正觉悟,彻底觉悟、明了,一切法都不真实。你如果完全觉悟了,真正明了了,你在一切法里头,你自然就不动心了;不动心就是入定,於一切法中入甚深禅定;不动心,於一切法是真实明了。明了是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是定,定慧等学,定慧圆满了。我们修定、修慧从这个地方修,这是真实的。
晓得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露是早晨的露水,时间很短;「亦如电」,电是闪电;「应作如是观」,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是事实的真相。所以在一切法里头没有得失,再给诸位说,也没有真假,也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也没有利害,你这个心完全清净了。
佛给我们讲真假,讲邪正,讲是非,讲利害,对谁说的?对凡夫说的,对那些看不破人说的。看不破是什么?他有执著;只要有一念分别、执著,这个法里头就有真假,就有是非,就有邪正。佛对这些人不得不说方便法,教你断恶修善。你要晓得,所说的全是相对的;这个相对是什么?帮助你不堕三恶道。首先第一步,把你提升到三善道,避免堕三恶道,这个不是佛教化众生真正的目的。佛教化众生真正的目的,是希望能帮助你超越三界,帮助你一生成佛,这个是他真正的目的。但是真正的这个目标达不到,你不能接受,这才给你说方便法。这个真实法是无法可说。此地阿弥陀佛为菩萨开示的,句句是真实法,这个不是方便法。
『满足诸妙愿』,「妙愿」,愿上加一个「妙」字,怎么说?我们常在《般若经》里面所看的,「真空妙有」,空上加个「真」字,有上加个「妙」字。真空,这个空如果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空不叫真空。真空是什么?空里头有,有要果然是实有,就不妙了,有而无就妙了。所以真空跟妙有是一个意思,所谓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跟有是一椿事情,空有不二,空有一如,空有是同时存在的,从来也没有分成两个,那叫妙。你懂得这个意思,此地讲的「妙愿」也是这个意思。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这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妙愿,也就是愿愿都是妙有。愿而无愿,这个就妙了;愿,执著这个愿就不妙了。如果真有执著,有执著就变成凡夫了。
所以这个经文真是很不容易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说「我作佛时」,那就有我执,「作佛」底下那个「愿」是法执,我法两执都在,那他根本就是凡夫,他怎么能成佛?他之能成佛,愿而无愿,无愿而愿。愿有没有?有。有没有执著?决定没有执著。说「我」,不执著我;说「愿」,不执著愿。确实有,虽有,当体离开我法二执,这个愿叫妙愿。愿天天在发,决定不执著;虽然不执著,心心念念要兑现。有愿必有行;虽然有愿有行,对於愿行也不执著,得大自在。
菩萨怎么成佛的?他就是这么成佛的。我们今天发个愿,执著在愿上,执著在我上,这永远是一个障碍,这个愿就很难兑现了。他是发愿,没有我执,又没有法执,所以他的愿能圆满,他的愿能够兑现,道理在此地。
『必成如是刹』,「如是刹」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意思是说,你们这些菩萨,依照我这个纲领去修学,你们将来成佛住的刹土跟我极乐世界一样,依正庄严。
【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
阿弥陀佛说法确实满他们的愿。『知土如影像』,前面讲了「必成如是刹」,又怕你执著这个刹土,就是执著净土这个相,那就又错了,不可以执著。如果执著净土这个相,就又变成法执了;有法执当然有我执,没有我,谁执著法执?所以这两种执著又会现前,那就不是真正清净了。
所以一定要明了「诸法皆空」,了诸法空,不会堕落在空里面。如果执著在空里面,还是执著,你并没有离开执著,你还是有执著。空也不执著。空怎么不执著?我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你这就不落空了。
所以菩萨所修的,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虽修净土,知道净土像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然知道虚妄,一心一意专心求生净土;空有两边不执著,这真正是中道第一义。
所以相是假的,只要你不执著,你可以尽情去享受,没有障碍,事事无碍。凡夫为什么有这么多苦难?他要处处执著,起心动念妄想执著,这个苦难叫自己找来的,本来没有,自作自受。六道轮回怎么变现出来?就是这个变现出来的。如果身心清净,於一切法一尘不染,自在受用,你所享受的是净土,哪有六道!
阿弥陀佛在此地给我们讲,这是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真正知道十方国土,包括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如影如像。影像有没有?影像真有。我们都知道,电视影像有,电影银幕上影像有,可以享受它,你不能执著它,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虽了不可得,是可以享受的。
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说空有,总把空有分开,一边是空,一边有,总是不能够了解佛说法的真实义。佛给我们讲的真实义,空有是一,不是二,相有体空,因此你决定不能执著,执著是错误的。
『恒发弘誓心』,「恒」是恒常,从来不间断。像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愿愿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一般在大乘佛法里面,跟我们讲四弘誓愿,讲四条。实在讲这四条也完全包括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也没有办法超越这四大愿。四弘誓愿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愿可以说把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所发无量无边的大愿,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大愿。所以四弘是总愿,四十八愿是别愿。等於说四弘是总纲,四十八愿是别目,有纲有目。「恒发弘誓心」
『究竟菩萨道』,「菩萨道」是讲行,要在生活当中完全表现出来。所以菩萨在六道、在九界叫游戏神通,他在这个世间跟世间人打成一片,和光同尘,快快乐乐,他一点都不执著,能够帮世间人解释一切疑难的问题。你要说他为什么有能力解决这些疑难杂症?实在说穿了的话,也很容易懂。我们中国人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菩萨是旁观者。当局者为什么迷?他有切身利害,每一念头都要想到自己利害。菩萨,与自己什么都不相干,所以他的看法就客观,他的看法就明了。
我们所有一切考虑先想到自己,这就是迷。所谓是主观观念存在,把这个事实就看错了。菩萨没有成见,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所以他永远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於一切事物前因后果,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我们在这个世间也学成一个旁观者,那就跟菩萨一样了,不但是利害不相关,乃至於生死都不相干,这才是真自在。此地开示的,就是说的这个道理,「究竟菩萨道」。
我们在这个法门里面来帮助初学的同学,把菩萨道的纲目具体的列出来,他就好下手。如果不晓得,从原理上讲,这个标准太高,我们学不到。我们懂得这个原理,从哪里学起?我们从《观经》三福学起。所以我给净宗学会的同修提出修行五个科目,好记!第一个,三福;第二个,六和,第三个是三学,戒定慧三学,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十大愿王,普贤菩萨的十愿。我们只要依照这五个科目来修学,就是究竟菩萨道。因为到普贤这个大愿就究竟了,以普贤大愿这个心量来修三福、六和,三福六和也是究竟菩萨道。小的都变大了,为什么?心量大,心清净,所以三福六和都变成了清净,都变成了究竟。
【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
『具』是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就是六字洪名。这一句就是教你老实念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能够遵守阿弥陀佛这一段开示的人,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觉了不迷,发愿求生,老实念佛。『胜』是殊胜,修最殊胜的『菩提行』。这个「菩提行」就是不迷、不邪、不染,换句话说,就是本经经题上标示的「清净平等觉」。觉就不迷,清净就不染,平等就不邪,这是最殊胜的「菩提行」。
【受记当作佛。】
这是讲的成就,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要能这样去修学,你必定成佛。
【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最后这一首是阿弥陀佛勉励十方诸菩萨,作他说法的一个总结。要『通达诸法性』,这讲相应。「法」,一切法;「性」是本质,我们今天讲的本体。一切诸法的本体是空寂的,佛法里面讲「万法皆空」,这个空是体空,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当体皆空,『一切空无我』。「我」当作主宰讲,一切法没有主宰。怎么来的?众缘和合而生的,无量的因缘凑合变现出来的。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这个一定要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了,你对於一切万法决定不执著,不会起心动念;你对於一切万法,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是觉的;觉就是认识的清楚,不迷。
『专求净佛土』,这个「净佛土」,这一句话也是双关语。第一个是求自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这是自己真正住了净土。净土在哪里?清净心是真的净土,与十方诸佛的净土相应,心净则土净。第二个意思是庄严一切诸佛净土,用什么庄严?用自己的清净心来庄严。用什么方法庄严?帮助一切众生心恢复到清净,这是方法;手段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是讲手段。以无量无边的法门,教化众生,帮助他恢复清净心,就是庄严一切诸佛净土。
『必成如是刹』,你将来自己受用的,跟阿弥陀佛净土无二无别,你是真正住净土了。
阿弥陀佛的开示到这里就圆满了。所以这末后两句是劝人修善;要知道修善,才能够有真实的成就。下面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叙述的:
【闻法乐受行。】
这个『闻法』,是十方这些菩萨们听了阿弥陀佛开示,听了阿弥陀佛说法,欢喜奉行,依教奉行。
【得至清净处。必於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因为接受阿弥陀佛的开示教导,他身心清净了,他真正得到净土了。『清净处』就是净土。在什么地方?随所在处无不是净土。这些菩萨跟我们住在一起,我们住秽土,他住净土。你要问,什么原因?他心清净,他住净土。我们为什么住秽土?我们心不清净,我们要分别、要执著,所以我们住的这个环境就不一样了。真的,境随心转,这佛说的,没错。所以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手拉手,他住净土,我们住秽土,不一样,确实不相同。我们搞六道轮回,他是清净国土。
『必於无量尊』,必定在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受记成等觉』。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这是说明菩萨亲近阿弥陀佛得圆证三不退的利益。『无边殊胜刹』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广大,这个世界无量无边,无比的殊胜,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变现出来的。『闻名欲往生』,十方世界的菩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知道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没有一个不愿意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都想去。到那个地方,『自致』,自自然然就得到『不退转』;这个「不退转」是圆证三不退,就能得到。
【菩萨兴至愿。】
『至』是当真实讲,『兴』就是发起。这一些菩萨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十分明了,所以他是真心发愿。
【愿己国无异。】
希望自己这个国土跟阿弥陀佛的国土一样;换句话说,以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做一个样子,做一个典型,来建立自己的清净佛刹,向西方世界来学习。
【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菩萨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当然自己发大愿,这个愿『普念度一切』,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各发菩提心』是讲他教化众生的目标,在第一个阶段要劝导一切众生真正觉悟。菩提心是觉心,菩提翻作觉悟的意思。换句话说,首先要教他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如阿弥陀佛前面所说的,前面他这几句所讲的,实在讲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这就好办了,自自然然舍了『轮回身』,就脱离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怎么来?迷了才有六道轮回;觉了,六道轮回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所以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那个梦是迷梦,迷梦的人明明有六道轮回。「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之后,不但轮回没有了,大千世界也没有了。换句话说,不但六道没有了,声闻、缘觉、菩萨、佛也了不可得,就是这个意思。要你真正觉悟,一觉就舍「轮回身」。
『俱令登彼岸』,超凡入圣,从凡夫地成佛了,圆成佛道了。即使成佛,实在讲也是归无所得;要有所得就不会成佛了,有所得还是有执著。所以《楞严》上说得很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所得才是真正的圆满,无所得是尽虚空遍法界统统都得到了。有所得,你得到的很有限;无所得是一切尽得,一切尽得叫无所得。无有一法你会放在心里,无有一法你会去执著它的,都不执著了。
【奉事万亿佛。】
这个下面是讲,所谓是成佛之后,倒驾慈航,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奉事万亿佛』,从佛位子上,自己成佛了,退到菩萨的地位,给一切迷惑颠倒众生做一个榜样,如何敬佛,如何孝亲,做样子表演给大家看。
【飞化遍诸刹。】
飞行自在,变化自在。
【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
『恭敬』,这是讲这些菩萨们接受佛的教化,欢欢喜喜、恭恭敬敬,一会儿到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再过不久他又回来了,又到这里来又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了。十方世界的菩萨,他们在极乐世界生活的状况,我们在这一品经里面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