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量寿经 - (第三十七集)
无量寿经  (第三十七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7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面,倒数第三行,第四个字看起: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

  这一段是讲随愿往生。在中辈往生当中,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他的正行跟上辈完全相同;这个正行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实在说这是心量大小有很大的关系。上品人,心量广大,所以与佛心相应;中品往生的人,在心量上讲要差一等。在助修方面,虽然不能像前面大修功德;这个大修功德我们要明了,什么叫大修、什么叫功德少?在佛法里面统统是说的心量、智慧、善巧方便,从这上面来说的,而不重在事上。如果重在事上,清寒人家那就永远不能上品上生了,这个太不公平。所以它完全在心量上。这个清寒人家想做无量无边的功德,他没有力量、没有财富、没有机会,他不是不做。所以《楞严经》上讲「发意圆成」,就圆满功德了,看你发心大小。因此一切都决定在心量上,心地的清净平等,心量的广大慈悲,他念念当中都是修满了无量的功德,这一点我们要知道。

  在此地举的几桩事情,这几桩事情也随著心量大小。所以我们不一定要看上辈所说的这些,大概中辈里头没有,中辈讲的在上辈没有,这就不对了,统统都有。实在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西方境界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怎么个不思议法?《华严经》上讲的六相十玄。六相十玄是给我们说明这个不思议的法,有理有事。

  前面这一段说过了,后面再补充几句。「悬缯然灯」,「缯」是幢幡宝盖一类的,缯是总称,这都是属於很华丽的丝织品,属於这一类的,这些东西的用意是在宣传。古时候资讯不发达,佛法是属於教学,教学一定是尊师重道,有教学的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个师道非常尊严。又不会宣传,总不能到外面宣传,我的道德学问都很好,这说不出口的。所以你要是请教这些高僧大德,他都很谦虚,说我也没有修行,也没有学问,什么都不会,都这么谦虚客气。那么这种教育如何来推广?推广就用幡幢,用这个工具。寺庙的前面都有旗杆,旗杆不是挂国旗的,是悬挂这些幡幢的,让外面人看到,远处人看到,今天寺庙里旗杆上挂的幡幢,一定有讲经,或者有法会,喜欢的自然就来了,所以这就是一种通知。你看到不喜欢来,也不勉强。所以它是一种讯号。

  现在当然不需要了。现在通讯非常的发达,我们有发的通知,或者是报纸上刊广告,广播电视里头也可以用广告,或者私人用电话通知,都是属於这一类的。

  所以读到这个经文,不一定说我们要去做个幡、做个幢,到寺庙佛面前给它挂起来,不是,那你意思就搞错了。它重要的意思在此地,就是我们要把讲经、法会这些活动,尽量通知自己所认识的人,就这个意思。

  「然灯」,灯表智慧,灯也表舍己为人,所谓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就是一个人肯牺牲自己,为别人去服务,是这个意思,这真正「然灯」的意思。在这个灯当中,这个意思最显著的是蜡烛;你看蜡烛烧自己,愈烧愈少,烧到最后没有了,它的作用完全是照别人,这非常明显。再其次,就是一般寺院里用的油灯,油慢慢烧干了,都是照耀别人,取这个意思,舍己为人。

  「散华烧香」,这都是比喻宣传佛法。把这个花香比作如来的正法,我们以智慧、以善巧方便将它传播,推荐给一切大众。这样去做,做了不求人间任何的福报,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净土,这叫回向。只求往生净土,愿生彼国。这是中品人所修的,举出这几个例子。

  这个人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身来接引他。弥陀所化之身,这里说他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没有两样,这个我们要知道。法身、报身、应化身,在佛与大菩萨是一个身,一而三,三而一。在凡夫也都有三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但是三身都不见了,剩下来我们现在所感触到这个身是什么?这是业报身,造作的善恶业报。他们那个报身是愿力报的,是愿成就的;我们是业成就的,业成就的身就苦恼了,愿成就的身就得自在。所以佛的应化身是愿力变现出来的,与真身没有两样;换句话说,就是佛的真身。

  『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佛来接引,不是一个人来,一定有很多人同来。上辈往生的,所见与佛同来的都是诸佛;中辈往生的,有菩萨、有阿罗汉、也有诸天人民,这情形就不一样了。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些统统是化身,也是化身,跟到阿弥陀佛一道来的。大乘心量的人,临终所见到的像是菩萨,他见到生欢喜,与自己心愿相同;小乘根性的人,往生的时候跟到阿弥陀佛来的是阿罗汉,也与他的心愿相同。所以这个要知道。

  而这些来的这些人,说实在话,都与自己有密切关系。要知道,我们任何一个人,不是这一生,过去真是无量劫又无量劫,我们过去家亲眷属、同参道友,不晓得有多少,太多太多了,生生世世。有些我们从前的同参道友、家亲眷属念佛已经往生了,早在西方极乐世界成菩萨、成佛了,我们自己修行功夫不够,到现在还在搞轮回,还在六道。现在我们这一生成就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在西方极乐世界,看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去的时候,佛来接引,这些人统统都跟来了。换句话说,来接引你的人都是过去生中家亲眷属、同参好友。所以到极乐世界决定不寂寞,熟人太多了。那些人也不必介绍我跟你是什么关系,一到那个地方,你的能力也恢复了,智慧、神通、能力统统恢复了,一见面,一个个都认识了,彼此都认识了;这是多久不见,在西方极乐世界这又见面了。这个我们要晓得,这是实际的情形。

  所以佛给我们讲三辈九品往生,实在讲那个世界是很不思议,非常非常不思议。我们凡夫总是离不开分别、执著、妄想,所以对这个境界往往生疑惑心;实在讲应当读《华严》,真正读《华严》,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许许多多,解决许多问题,才知道佛说法密义之所在,才能够体会到一些。

  佛所讲的句句是真实,但是他那边的境界我们无法想像。譬如《华严》上给我们说「一毛端」,我们汗毛毛端尖端很小。这个面积有多大?佛给我们说有佛在那里讲经说法,有无量无边菩萨在围绕在听经。这个境界实在讲把大小这个现象,我们体会感触大小的现象消失了,它没有大小。这个是事实,诸佛菩萨没有变小,这个一毛端没有放大。又给我们讲「一微尘」,微尘太小了,我们肉眼都看不见,微尘里面包含著大千世界,一般形容,所谓「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我们晓得,芝麻那么大一样,须弥山装在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也没有缩小。怎么进去的?这是《华严》给我们讲的,不是凡夫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到的,也不是能够言说的出来的,但是它是事实,超越了大小。我们今天一句总话说,它超越了相对的,我们生活在相对的空间,它完全超越了。

  佛说法依二谛而说,依真谛是佛的密义,依俗谛是我们的常识,是依这两个方式来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凡夫只懂俗谛,不能体会真谛。而佛教给我们是要教我们在俗谛里面去领会真谛,然后真正体会到真俗不二,法法圆融,这才能够真正认清了事实的真相。

  临终这个人,见到佛来接引,一定是先接触到佛的光明。佛有光,佛在这个时候不但有身光,而且放光,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他这个时候见到了,见到佛光,闻到宝香,他的罪业就消失了,他的功夫就增进了。

  平常我们讲往生最低的条件是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天到晚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任何的牵挂,没有任何的思惟,所思所想统统是阿弥陀佛,这叫功夫成一片。没有到一心,这是烦恼是伏住,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烦恼并没有断,叫带业。临终接触到佛光,闻到宝香,就把你功夫提升了一倍。

  所以鸠摩罗什大师译的《阿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这个话没有讲错。但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那个原文里头不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鸠摩罗什大师译的。如果以一心不乱这个功夫往生,那往生的人就很少了,相当不容易。但是你自己只要到功夫成片,往生的时候一接触到佛光,佛来一接引,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了,所以他并没有说错。何况这个一心不乱里面,功夫有浅有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跟理一心也分很多等级。这是来接引。到了西方世界之后:

  【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转』都是一样的,圆证三不退。功夫,此地所讲的『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这是你自己的实学,是你自己的,不是说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阿弥陀佛本愿一加持,大家都一样,这一点要懂得。否则的话,一看的时候,这还是不平等。你自己能力的确是不平等,但是佛给你加持的,看起来就看不出哪个地方有什么多大差别了。所以我们要知道,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那个不可思议。再看下辈往生的: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前面不能大修功德,还可以小修;这个地方连小修也不够了,就是他『不能作诸功德』。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他这个正修跟中辈、上辈没有差别,这个完全是相同的。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实在讲,在我们这个世界,尤其是处在我们生活环境当中,念佛往生的绝大多数的是下辈往生,就是下三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这个是居大多数。实在讲,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还是少,一百个念佛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往生。我们要问原因在哪里?看看经文就知道。有没有发菩提心?有没有一向专念?如果把这个做到了,可以说这个人就决定往生。能不能修功德,还不关紧要,为什么?这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功德就在其中。

  所以这个身体还在这个世间,为报佛恩,处事待人接物,随缘随分的把佛教介绍给能信能行的人就好了,也不必刻意的去做;刻意去做,那就错了,随缘去做。遇到这个缘分,我们就做;遇不到,不要刻意去做;刻意去做,我们的心就不清净,也就不专了。所以一定要随缘去做。

  下面这四句是很重要了,这个也是关系能不能往生决定性的条件。一定要『欢喜信乐』,「乐」是爱好,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要真正生欢喜心。要相信,深信不疑。

  现在是末法时期,《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什么叫邪师?他所讲的也根据一些经论的道理,或是轻视这个法门,或是否定这个法门,或者是怀疑这个法门。我们要一听了,信心就动摇了,本来这一生往生的机会可以能够圆满的,结果听了这些人的话,信心怀疑了,这一生又耽误掉了,那就非常非常可惜。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到这个「深心」,善导大师解释深心就是深信之心,一点都不怀疑。不要说一般人来说,释迦牟尼佛这个是度老太婆的,不是真的,哪有真的这回事情,我们不能相信;阿罗汉、诸大菩萨也来给我们说,甚至於十方一切佛都来说,这是释迦牟尼佛权巧方便,不是真实的,我们也不相信,那个信心要坚定到这种程度。即使释迦牟尼佛来告诉你,我还有一个方法比这个还快、还容易,我也不相信。我要谢谢释迦牟尼佛,你教我这个法门,我一心一意就依这个法门修学,决定不改,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心,那就决定得生了。所以这个「信」字非常非常重要,『不生疑惑』。

  『以至诚心』,就是真诚的心,求生极乐世界。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前面,功夫深的,临终见到佛,不是在梦中,清醒的,他见到佛;或者是在念佛定中见到佛。这个是在梦中,所以梦中梦佛,好!梦佛,这也是你的功夫纯了,就是功夫接近一片的时候。因为你天天想佛,我们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天天想佛,天天念佛,就梦到佛了;梦到佛来说法,梦到佛灌顶,梦到佛授记,这都是非常好的瑞相。可是不要求,你如果要求,就错了;你有求,魔就得其便了,魔变成佛在你梦境当中出现,所以不能求。不求,梦到的,这个是感应;有求,梦到的,不是感应,而且很危险,这个要知道。

  即使梦到,他这个是在临终时梦到,这是真的,这是决定不错,这是佛来接引他往生。平常我们要梦到,也不必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决定不生欢喜心,决定不执著这个好相,这就对了,完全正确。

  【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是说往生的人大别有这三等,三等完全是自己功行不相同。读了这一段经文,我们应当勉励自己,力争上游,这才算是有志气。往生的机会很大,古人讲「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要争上品上生,结果落到中品中生,还不错!如果我们标准定得太低了,我只要下品下生就好了;万一不到那个地方,这一生就耽误掉了。所以一定要努力,要力争上游。

  这是说专修净土往生的。除这个之外,后头这一段就很了不起了。见到这个法门,这个经典实在是广大无际。我们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了,这一部经就涵盖了一切经,这一个法门也包括了无量无边的法门。有什么证据?这一段经文就是证据。佛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不是专修净土,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无论读诵哪一部经典,只要他念到心清净,临命终时把他的功德回向发愿求生净土,是统统得生,这个了不起。由此可见,净宗的确没有门户之见,所以对於任何宗派、任何法门,我们统统要赞叹。请看经文: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

  这个大乘法就太多太多了。凡是修学一切大乘法的,此地没有说小乘,为什么?小乘不相信有第二尊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有第二尊佛,小乘人不承认,也不承认有他方诸佛国土,他只认定释迦牟尼佛这个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他的心量局限在此地,这是他为什么不能生的原因。我们跟他说大乘法,他还否定,说大乘非佛说,大乘不是佛说的。现在像泰国、锡兰这些小乘国家,他们还是这样的执著。不过在最近几年,听说比较好多了。为什么?跟大乘佛法往来接触多了。下面这就是他往生的条件:

  【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

  这个语气非常肯定,他也是决定得生。这一段里面所说的,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像马鸣菩萨、龙树菩萨,都不是专修净土的。在中国,像永明延寿大师,他是学禅,由禅转过来的。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创始人,他所修的是三止三观;智者大师临终念佛求生净土,行。他有清净心,他对这个法门、对西方世界向往,希望能够追求阿弥陀佛。

  在民国初年,我们看到这个例子就更多了。诸位拿到江味农居士的《讲义》,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江居士一生专门研究《金刚经》,他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写成了这一部《金刚经讲义》。这个《讲义》在现代来讲,确实是《金刚经》注解的权威;研究《金刚经》,读他的《讲义》就够了,古今的注解可以说统统都融会包括在其中。但是他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近代往生传上有他。

  还有一个作《心经诠注》的周止庵居士也了不起,他在《心经》上跟江居士一样,也用了四十年,写成一部《心经诠注》,这个人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师当中,民国初年的应慈法师,一生弘扬《华严》,最后求生净土。

  这就说明了无论你在大乘法门里面,喜欢哪一部经、哪一部论,都一样的,成就必然是一门深入,这样才会成就,一门深入才能够达到清净心。这个清净心是功夫,清净心是真心,真心显露,然后以这个心求生净土,哪有不生的道理!他一生都念佛,或者念佛很少,他在临终一念十念也能往生;而且品位高下是由他清净心的纯度,他的心力,他的愿力,决定他往生的品位,所以有些品位非常高。

  经上说他往生的时候,『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他不是在梦中,「如在梦中」,这个「如」字是一个关键的字眼,跟下辈往生是梦见阿弥陀佛,那真正是在梦中。这个如在梦中,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往生那一刹那的时候见到佛,彷佛像梦中一样,他不是梦中,这个完全看他的功夫浅深。上品生的,也是见到千佛来迎接;中品生的时候,决定是见到无量的菩萨同佛来接引。这是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只要你能够专,只要修到心地清净,回向求生净土,一样成就。

  我们明白这个事实,有些人一生念观音菩萨、念《普门品》的,我们见到,欢喜赞叹,劝他一心一意回向求生西方就好,不必要改变。有人一生念《金刚经》的,念《地藏经》的,统统都能成就,不要改。他已经念熟了,念了那么多年,何必要去改他?用不著。只有在还没有选择经典,还没有选择法门,我们可以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已经在那里修学了,不要更改,让他功夫继续不断的去增进,这样就好。我们对他欢喜赞叹,加强他的信念,这对他是有真正的帮助。

  而不可以说《无量寿经》,对他讲,《无量寿经》是经中第一经。不错,是第一经;实在讲这个「一」的时候,我过去也曾经说过,这个「一」是任何一部经都是第一经,只要你专精就是第一经,不是专精,那就不能称第一了。一心修学那就是第一经,每一部经都是第一经,这个才是真正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但是最要紧的,就是一定要劝他回向发愿求生净土,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才符合阿弥陀佛的本愿。它这个一段经文就是接引所有一切修学大乘任何一个法门宗派的人,统统接引。下面这一章: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这一章是前面这一章的补充。前面这一章「三辈往生」里面,最重要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往生品位高下不同,对於往生的人,实际上的修行说得不多;但是怎么个修法,实在讲非常重要。所以佛在这一品里面,全都给我们补充说明了,因此这一品也非常重要。它的结构与前面相应,就是上辈、中辈、下辈。末后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就是修学其他法门的。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

  我们看这一段。『善男子,善女人』,这一边这个「善」字是一个关键的字眼,因为西方世界纯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善的标准,实在就在《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三福」,佛讲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因此三福是我们修学的大根大本。

  三福第一条里面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真正能做到,这才叫善男子、善女人。简单讲就是孝亲、尊师、慈悲、修十善,以慈悲心修十善,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标准。这样的人念佛求生西方世界,没有不生的。比这个标准再高一层的,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善心比前面讲的要深厚。最圆满的是具足第三菩萨善,「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总共十一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这十一句当作座右铭,常常放在心上,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不违背这十一句的教训,那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标准的善男子、善女人,以这个为基础。

  『闻此经典』,「此经」是《无量寿经》,就是指的这一部经。

  第一,你『受持』。「受」是完全接受。佛给我们讲的理论,我不怀疑,我相信接受了;佛在里面给我们讲的一些方法,我也接受了;佛的教训,我统统依照经训去做,不违背佛的教训。这是「受」这个字里面的含义,我真正接受了。「持」是保持,也就是说有耐心、有恒心、有决心,尽形寿去遵守。我不是做一天、做两天就舍弃了,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决定遵守经典的教训,这叫持,保持不失,这是真正修行。

  『读诵』,这也非常重要。为什么?不读就把佛的教训忘掉了,不读就跟佛远离了。我每天把经念一遍,就是跟佛见一次面,听佛教训一番;读经就是听佛的教训,读经就是跟佛最接近,就是听佛教训。如果以密法来说,读经就是接受佛的灌顶。你看黄念祖老居士解释灌顶,他解释决定不会错的,因为他本身是密宗的上师,他是诺那活佛的传法弟子,这个决定不错。他告诉我,「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顶」是至高无上的佛法,将至高无上的佛法传授给你,叫做灌顶。

  我们晓得,《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真的是顶法。我们将这个顶法恭恭敬敬念一遍,不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宣扬这一部经典,没有一尊佛不讲解这一部经典,没有一尊佛不劝人要修学这一部经典的;换句话说,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给你灌顶一次。你念一遍就是灌一次顶,你每天念两遍就一天诸佛给你灌两次顶,这个多殊胜!一定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你才会喜欢读它。

  要读诵,常常读诵,不知不觉的受诸佛如来的加持,不知不觉的把自己所有的习气、业障都消除掉了,所以智慧增长,体力也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感应,这是真正的感应。烦恼轻了,智慧长了,身体好了,健康强壮,纵然从前有些毛病,这毛病不要找医生,不要吃药,毛病都没有了。感应不是天天见神见鬼,那个感应不好,那个麻烦大了,这叫真正感应。以前对人对事出很多错误,现在都不会了,错误都没有了,这个就是好现象。所以就是读诵很要紧。

  『书写』,「书写」的目的是流通。因为从前印刷术没有发明,佛劝大家流通佛法,唯一的方法就劝大家书写。你能够写一部,这个世间就多一部经典,所以这个书写的功德很大。现在我们要不要书写?真正能书写也很好,尤其如果说是中国书法写得好的,这是一种艺术品,也能够传留给后世,是个好的艺术品。更重要的,我们晓得它的用意是在宣扬。今天印刷术发达,书写真正的意思就是要多印,广泛的流通,尽心尽力来做这一桩事情。当然我们还希望外国语文好的一些同修们,能把这个经典翻成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字,广泛的流通,使每一个人都知道阿弥陀佛,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能遵照佛的教训去修行,我们这个世界就祥和,众生真正有福。

  现在世界上为什么这么乱?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真的是身心不安,无所适从。原因何在?实在说,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生活的环境,产生了许多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招来了苦难。救护的方法,实在讲就在弘扬大乘。大乘经典里面,对我们现代人生活方式、意识形态,这一部经最适合。一切大乘经自己去比较,确实它最适合,而且很容易被人接受。

  这个经本我们推出来弘扬,时间并不长,好像是八三年、八四年,我们才开始来讲解这一部经,弘扬这一部经。到现在还不到十年,大概差不多有八年的时间,这个效果已经非常显著。原因在哪里?实在讲,不是我讲得好,而是一般同修一接触这个经典,他能生欢喜心,他觉得这个经典讲得很有道理,对我们现在生活还用的上,不太违背,容易接受。所以这个宣传效果就非常之好,几乎遍及到全世界了。

  我们最保守的估计,在这八年当中,这个本子至少印了有三百万本以上。当然这个世界很大,四十亿人口,三百万册算不了什么。但是很难得很难得,比起一切大乘经典,其他经典来讲,这个经的弘扬算是第一了。我们希望能够更多、更普遍,对於世界和平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书写就是印经流通,很重要!

  『供养』,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先把这个名词简单说明一下。「供养」跟布施的意思相同,换句话,是一椿事情。不说布施,说供养,这是一个非常虔诚恭敬的心,这称供养。我们对上称供养,对下称施舍,因为什么?没有那一种恭敬心。现在佛教给我们,我们要以对长辈、对父母、对师长、对佛菩萨这样恭敬的心,供养的心,去供养一切众生。

  这完全是普贤行。普贤菩萨「广修供养」,没有说布施。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平等心,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无二无别,所以都是恭敬供养,这是我们要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儒家也讲这些,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彻底,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坚决。儒家讲「礼」,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虚卑下,尊重别人,这是礼里面最重要的精神,所以跟普贤行愿非常接近。

  普贤菩萨又告诉我们说,供养有物质的供养,就是有财供养,财物供养,有法供养;两者比较,法供养为最。最殊胜的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行愿品》里面又给我们说了七个例子,法也是无量无边,给我们说了七条;这个七条可以说是七个大类,每一类里面细说是说不尽的。

  第一条讲「如说修行供养」。我们真正把这一部经典里面的教训统统做到,不但是供养阿弥陀佛,同时供养一切诸佛。一切诸佛都供养到了,我们要问一问,尽虚空遍法界这些菩萨、罗汉有没有供养到?十方世界六道众生有没有供养到?全供养到了。大家冷静去想一想,你认为对不对?全都供养到了,真的一修一切修。

  第二个说「利益众生供养」。实在讲利益众生供养,也是前面如说修行供养里面开出来的。你怎么知道利益众生?你用什么方法利益众生?这一部经典果然都做到了,这个利益众生的供养也包含在其中。所以说实在话,七类的供养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如说修行供养,全都包括了,你里面再说多少,都离不开这一句;这一句做到了,全部都做到了。

  它底下又说,「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说了这么多,都离不开如说修行,如说修行全部都包括到了。

  实在讲,这个经比《华严》好。好在哪里?好在它说得透彻。《华严》只是给我们讲一个纲领,例子有的时候是举得很多,究竟从哪里做起,《华严经》讲得太多、太繁杂,不晓得从哪里下手。这个经好,《华严》的纲领,《华严》的纲要。我们能够读这一部经,就等於天天在读《华严经》;依照这一部经修行,《华严》里面所有的法门统统都做到了、都修到了。这是这个经典无比殊胜之处。

  现在我们要把话说回来,具体的供养是什么?自己照这个修行,给别人做个榜样,这就是劝人,身教;接著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劝他修行。你劝他,人家问你,为什么劝我修行?实际上讲,如果人家来问这一句,这已经不是很完美了;很完美是要他来找你,这就是你自己修行有成就。你每天快快乐乐、欢欢喜喜,自己生活过得真正幸福,家庭美满,事业很顺利,哪一个不羡慕!人家问你,你怎么学的?我天天念《无量寿经》,照《无量寿经》修行,你要想像我这么一样幸福快乐,我这个经本送给你,你回家照做就行了。如果我们自己学佛学得很苦,那别人人家看你,送给他,他说,我这个我不学,你看你这个样子,我才不想这个样子。这个佛法就没有办法往外推广了。自己一定要做到。

  尤其是经上讲得好,一个人心想佛时,《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的,这三经是一部经,心想佛时,我们这个心就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随心转。常常想佛,想个几年,你自己不知不觉,你的相貌就非常圆满,就像佛相;心里有佛,它慢慢会变。佛的身心清净,我们在这个经上念到,佛的身,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所以他没有疾病。我们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觉把我们这个身体也转变成相似的清虚无极,所以百病不生,往生的时候自在。

  过去香港何东夫人,那是我们一个好榜样,就是何世礼的母亲;他一家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老太太一个人念佛。从前多多少少都受了一点儒家的教育,所以虽然宗教信仰不同,还不至於有很大的排斥。儿孙还很孝顺,老太太自己念她的佛,他们天天上他们的教堂,宗教上彼此不相干涉,这个家里面伦理还能够顾到,相当不容易。老太太往生是盘腿坐著往生的,预知时至。

  往生的那一天,把亲戚朋友统统都找来,我今天要到极乐世界去了,跟大家宣布,你们念几声佛号送送我。这是全家儿孙基督徒也来,最后一个要求,我们母子一场,我今天走了,一生我对你信教不干涉,今天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念几声阿弥陀佛送送我,算我们母子一场,这说得合情合理。念不到十五分钟,老太太坐著就走了。

  这一家基督教徒全念佛了,为什么?亲眼看到,这个一点不假。所以老太太度她家人,大慈大悲,她真有耐心。说实实在在话,她为什么念到这么好的功夫?为什么走得这么潇洒?在我们想像,老太太只有一个心愿,要度她一家人,自己要不成就,这一家人决定不相信。一句话不讲,临终时做给你看,你不能不信。一句话不说,全都学佛了,全都念佛了,这个很厉害。所以何东爵士夫人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度我们的家人,要度我们的亲戚朋友,你学她这个样子就对了。

  这个老太太往生,开往生大会。这种会要是到处多开几次,这个净土宗没有人不相信;什么人说假的,也没有办法动摇别人的信心。这都要靠我们来努力。我们要想真正提倡这个法门,真正把这个殊胜的利益供养给大众,自己要真修;凭口说没有用处,一定要真正去做。

  自己有殊胜的成就,实在讲这叫自利利他。自己为什么真干?因为要帮助这些人,自己在真干。这些苦难的人,把自己的品位抬高了;看到这些苦难人的时候,自己修学精进的动力就有了;是这么多人在这里受苦难,你大慈大悲要劝化他们,所以才勇猛精进,才有殊胜不思议的成就。这些都是真实的供养。

  『昼夜相续』,这是精进,决定不懈怠,知道这是一桩大事,利己利人,普度众生。所以一定要相续不断,信心坚定,信心清净,不受一切魔障,一切的阻碍,阻碍不了。凡是阻碍的人,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有意来阻碍的,这是魔障,他是别有用心的;还有一类是无意的障碍。虽然无心,他对这个法门不了解,迷惑颠倒所致,我们都要怜悯他,以善巧方便勇猛精进,不受他的障碍,这就对了。

  【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什么叫「发菩提心」?简单的讲,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这个用心总不外乎这三大类,对人、对事、对物就统统包含了。一定要用真诚心,决定不能欺骗,不能虚伪。真诚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的本体,《观经》讲的「至诚心」,就是真诚到了极处。以一个真诚的心待人、对事、对物,无论什么人都用真心去对待。也许有人问,我处处用真心,那我吃尽了亏了?吃亏怕什么,上当怕什么,你在这个世间能活几年?我吃一百年亏、上一百年当,也划得来,我往生西方世界,到那里无量寿,值得!不肯吃亏,不肯上当,好吧,来生再轮回,生生世世再搞这些东西。这个要认识清楚,然后才甘心情愿吃亏上当,我也不骗别人,我也不用一点虚伪的心来对人对事;决定不干,一定真诚。

  对自己,遵从佛的教训,一心称念。对人,也遵从佛的教训,佛教给我们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我们统统照做。这一些全在『禁戒』这一句里头。这个「禁戒」不必到别的地方去找,本经具足,本经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就是禁戒。

  所以我这些年来到处提倡,同修们真正修净土的,早晚课念《无量寿经》。如果时间不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早课念第六品,就是念四十八愿,就念这一品,然后念佛,佛号当然是愈多愈好,看你的时间;晚课念三十三到三十七,念这个五品,这五品是戒律。我们这样修法就是持戒念佛。念第六品,我们要发愿;念久了,慢慢的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变成自己的本愿,我们的愿跟阿弥陀佛就相同,心同愿同。三十三到三十七是阿弥陀佛处事待人的一个态度,我们要学,学阿弥陀佛的行为,我们的行同佛。所以戒律统统本经都具足了。三学具足,就是戒定慧三学,本经统统具足。

  『坚守不犯』,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就做;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就决定不做。

  【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我们自己一个人所修的,积功累德,将这个功德回向给众生,回向给世界。我们把范围缩小一点,不要讲法界,法界太大,回向这个世界,希望这个世界所有苦难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这就是法供养里面「代众生苦供养」。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这一个人修持,大众都托他的福,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些人要遭这个灾难,这里头有个大福德的人在此地,他不遭灾难;他在此地,大家灾难也就没有了,或者是减轻了很多。这是一个人有福,大家都沾光,都托他的福。福报一定要自己修,要认真的修学,可以能够消除世界的灾难。只要你真心做,努力做,念念为这一些苦难的众生去做;所做的功德自己决定不取,普遍施与一切众生,我为他们做的。所以菩萨勇猛精进,那个力量从哪来的?就是这一念的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不为个人,绝对不为自己。

  【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

  这个就是忆佛念佛。

  【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这一段是补充前面所讲上品上生修学的方法。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