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三十六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6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九面,倒数第四行: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这一品在全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前面将西方世界都给我们介绍了,我们的信愿都确实的建立了。有了真信切愿,我们应该怎样行?这一品经要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
不仅仅是净宗特别注意「信愿行」所谓的三资粮,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得生净土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里面,实在说最难的是信,真的叫「难信之法」。不但是菩萨祖师大德们说这个法门难信,即使诸佛如来也异口同声说这个法门难信。可是行就不难了,行很容易,难信易行。
因此,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再引起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同声称赞,证实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共同劝勉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所以对这个法门如果怀疑不相信,那就是对於所有一切诸佛都不能信任。这个障碍是自己障碍自己,绝对不是法门本身有障碍,而是自家障碍了自家,这个第一殊胜的利益就会当面错过。
我们既然有了信心,信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假如对西方极乐世界认识不清楚,了解不够透彻,这个信心就很难生起,必得要依靠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我们读多了,仔细去研究思量,把这个道理明了了,我们的信心才能够建立。从信心生起愿力,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是从信心里面生的。一心称念这个动力又是从愿心里面发出来的。所以因信这才发愿,因愿这才立行。
我们今天讲到了行了,行也有功夫浅深不相同,所以有三辈九品。《无量寿经》对於这方面讲得简单扼要,只说三辈;《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讲得比较详细,讲九品,三辈每一辈里面都有九品。我们知道这一些事实,就晓得自己应当怎样的修学才能够增高品位。
唐朝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总是众生遇缘不同而有差别。他这一句话讲得好,讲得太好了,这是事实,西方世界真实的状况。我们了解这个事实,才知道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分;这个问题就是看你遇到的缘怎么样。
遇缘殊胜,殊胜在哪里?遇的老师好,老师正知正见,对於法门了解的透彻,教导我们全程肯定,我们听了不怀疑,信心增长,这缘殊胜。如果遇到一个老师,对这个法门虽然相信,但是不够坚决,给你介绍这个法门也模棱两可,我们听了半信半疑,这样修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当然就低了。再遇到些善知识,也许他修别的法门的,对这个法门也赞叹,但是对於另外法门他更是加倍的推崇,使我们修学就拿不定主意了。像这种情形,我们同修当中,常常遇到,常常听到,这就是遇缘不同。
缘里面,遇到老师是缘,遇到同学是缘,遇到经典也是缘。这个经典之缘,我们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这一点值得我们自己庆幸,值得我们自己安慰。自古以来对西方净土的介绍,再没有像夏莲老会集本这样的完备,五种译本的精华全都在这一个本子里面,所以他这个本子确确实实是集五种原译本的大成,集得非常圆满。
连一代专修禅密的,就是禅密双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赞叹。慧老和尚在那个时代,在中国很出名,很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大德。慧老也没念过书的,真的从禅里面开悟的;开悟之后,他会讲经,所以称他法师,不称他禅师,不称他上师;称他法师,讲经讲得好,没有念过书,会讲经。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
在这一句里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法门度化众生的对象,主要的是六道凡夫,不是圣人。我们在此地很清楚、很明显的看出来,他的对象是『十方世界』,十方无量无边恒沙世界里面的六道众生。
【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这是讲的「信愿行」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可见得清净的信心、真诚之心是成功的基础。
【凡有三辈。】
这是大分,把它大别的分为三个等级,往生有三等,『三辈』就是三等。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上辈所具备的条件,经文不多,但是这个里面义理就很深、很广。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十方世界诸天人民」,现在又讲『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到底怎么回事情?一再强调是以在家同修为主的。我们在序分里面看到「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那都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人数超过出家的菩萨。因此,此地所讲的「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要从他本质上来说的,不是从形象上说的;不是从外表说的,从实质说的。
佛在经上常给我们说,家有四种。第一个,我们凡夫执著的这个家,这叫田宅之家;我有土地,我有房屋,这个土地房屋是我的家,这都凡夫的执著,这个是第一类的。实在讲,这个家无所谓的,不关紧要。第二种,佛给我们讲烦恼是家,你能不能出烦恼家?第三种,佛说生死是家,你能不能超越生死?第四种,佛说三界是家,就是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佛叫我们出家,这个田宅之家不碍事,碍事的,烦恼、生死、六道,这个东西碍事。
家有四种,出也有四个讲法。出,第一种,是心出,身不出;心出家了,身在家,这就是一般同修在家学佛的。第二种,身出家,心没有出;身出家了,是像个出家人样子,心里面还是牵挂著世间五欲六尘,心没出家。第三种,身心都出了。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不是指没学佛的人?没学佛的人不在这里面。已经学佛了,在家学佛,身没出;虽然学佛,五欲六尘常常牵挂,一样也放不下,心也没出。这一类学佛的居士们,这一生不能成就。虽不能成就,这个佛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里头,永远不坏,他得的好处是在远益;就是长远的利益他有,眼前的利益他没有。
我们晓得四种家跟四种出,此地所说的「舍家」,这个出家,应该是心出,心出离三界,出离生死,出离烦恼,这个高。所以贤护他们十六位在家居士都是等觉菩萨,他们所证得的境界,跟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没有两样,是平等的。这个就是此地讲出家这个意思。
「欲」,这个欲是广义,不是狭义的。狭义的,我们通常讲爱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五大类,这个地方不是这个范围。欲是什么?欲望,一个人有欲望,心就不清净。不但世间五欲六尘舍弃了,诸佛如来所说一切妙法也不想,也放下,无量无边法门我只取一门。前面跟同修们介绍很多了。
古大德告诉我们,如果是求解,我目的不在修行,求解,就是刚才讲了,身心都不出,都没出家。如果是出家人专门在解上下功夫,不在行上下功夫,身出心不出,心没出家。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佛法自始至终著重在行,如果讲修行,那就一门深入。目标在求解,可以涉猎全经,一切经可以多看。
如果讲自己修行,自己要得三昧,三昧是无量无边。修禅,学密,学教,修净,持戒,都能得三昧。我们念佛的人讲的是「念佛三昧」,这是功夫。念佛三昧是什么?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假如你要是真正讲功夫的话,那只有一门,一门才能成就。我们今天著重是真实的功夫,这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个法门重行不重解。
除非你发愿弘扬大乘,要讲经说法,那就必须要参考一些经论了。如果不是如是,那的确没有必要。即使是弘扬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器、我的智慧、我的定力、我的法缘,种种条件是不是统统具足。如果这些条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我们净宗古代的祖师就有好几个人,他一生当中也讲经,专讲《阿弥陀经》,一生就讲一部经,一部经讲了三百多遍,那叫熟透了。这种例子很多,一生专讲一部经的。
你看倓虚法师那个《念佛论》里面举的那个例子,郑锡宾,这是我们民国年间人,他原来做生意的,以后学会讲《弥陀经》,他就到处替人讲《弥陀经》,他一生就专讲一部经,人家往生多自在,这一点都不假。
所以我们发愿弘经,如果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涉猎许多经典,那不如就学一部。一部,实在讲,对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既能自利是又能利他,这个好。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古来这一些祖师大德是我们的好榜样。
所以要把所有一切经论也统统放下,自己深深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虽然一切经通了,还是弘扬一部经。我们弘扬这一部经,对於任何经典我们都赞叹。为什么?任何一部经典都能达到圆满的成就,只要是正法,没有不成就。这是什么叫舍家,什么叫弃欲,这是一定要清楚的。
「而作沙门」。沙门是梵语,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这是古时候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在印度有许许多多的宗教,佛经上常讲的九十六种外道,这些都是在印度很著名学派,宗教有这么多。为什么叫做外道?外道不是贬低他们,外道的定义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叫做外道。佛法是求内心的,求自性的,不是求心外;换句话说,除了佛法之外,统统是外道。
在佛法里面严格的说,只有大乘圆教是真实的佛法,二乘、三乘也属於外道;那个外道跟这个内比较接近一点,很接近了,距离不远了。为什么?他还是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这是心外才有的,自性清净心中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心外求法的,这是外道。
在印度,所有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门。沙门的意思翻成中国的叫做「勤息」。勤是勤奋的勤,息是息灭的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诸位要晓得,「戒定慧」三学在印度不是佛教里头的专利品,所有高级的宗教学派统统都讲求戒定慧。不但印度如此,即使在中国儒家、道家,那个时候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儒家、道家也讲戒定慧。定慧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没有看到戒,但是儒家讲礼,礼就是戒,所以意思都相同。凡是一个勤修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的,这样的人都称他作沙门。
我们今天这个经典是大乘圆教,这古德所判的;不但是圆教,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确确实实是在末法时期度一切苦难众生,一生了生死、圆成佛道的第一法门。
「而作沙门」,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认真的修行。我这样讲法,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这两句话合起来讲,「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佛在这一部经里面教导我们的,哪些地方应该要放下的,应该要舍弃的,我们统统舍弃掉;哪些应当要学习的,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劝我们求生净土,我们就决心一意求往生;劝我们舍离娑婆,我们就要认真把娑婆世界放下。这就叫沙门。
由此可知,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依本经的教训就够了,所以这个经典是我们修行的本法。孔夫子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一定要尊重本法,我们的根本法,依照根本法认真的学习。这是这个两句的大义。
实际上,我在过去讲席当中常常说,我讲三辈九品跟古大德讲法,有一点不相同。我讲的大家好懂,我相信我不会讲错。我的说法,如果我们依照这一部经典教训来修行,百分之百的依从,统统做到了,那就上品上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做到,只做到百分之九十,就降下一点,上品中生;如果只做到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就上品下生。这样逐渐逐渐往下降,下品下生也应该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恐怕往生没有把握了。
我是这样一个说法,诸位想想看有没有道理?古人那个讲法很麻烦,听了也不懂;懂了也不晓得从哪做起。我们这个容易懂,也知道怎么个做法。
像这就是佛教给我们要舍家,舍家,诸位要记住,不是叫你家不要了,那就错了;也不是叫你真的去出家。说老实话,你也出不了家,出了家比在家还麻烦,比在家障碍还多。你想想看,你在家里一天要应付多少人、多少事,你家里几个人?如果你出家了,如果那个寺庙愈大就愈不得了,为什么?信徒太多,你天天就应付那些人,你要想修到清净心,谈何容易!所以这个地方,舍家是心地舍,不是事上舍;事上有,心里头没有,心里清净。换句话说,心上不可以有家室的牵挂,不可以有家室的忧虑,要把这个放下。
也许有人说,家里有很多琐碎事情,明天还要生活,日子怎么过,要不多想一想,那怎么行?实在讲,这些统统叫妄想,与事实全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去念《了凡四训》。我常常教人,学佛应该首先把《了凡四训》一口气念上三百遍,然后你就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想什么!你想,怎么想,还是那么多,不想也是那么多,那你何必去打妄想?这统统叫妄想。
我们想日子过得舒服一点,绝不是想得来的,是你命里头有那个福报,是修得来的。我们今生这一生的受用,前生所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今生所修的,是来生的果报。假如我们知道这个事实,断恶修善,勇猛精进,这个果报不要等来生。因为什么?它积得太厚、积得太多了,这一生就可以看到;换句话说,你晚年的日子愈来愈自在,愈来愈舒适,这一生果报就现前。所以这种果报叫现世果报,这一世当中就看到了。由此可知,打妄想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决定无济於事。下面佛教给我们要: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个在净土法门叫正修、正行。
【修诸功德。】
那叫助修、叫助行。正助双修。
『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给我们讲的三心,这是佛在《观经》上讲的菩提心。因为这个经典一定要「发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说得很详细了。《观经》的三心,第一个是「至诚心」,至是到了极处,诚是真诚。我们用心用真诚之心,决定没有一丝毫虚妄,真诚就是真心,这个不是妄心,这是菩提心之体。「深心」,就是至诚心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好善好德,是自受用。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那是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以真诚的心对待别人是大慈大悲,对待自己是清净好善。这是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用什么心与净土法门才能相应,你要用这种心。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讲发菩提心,那就更容易懂了,更踏实了。他的说法是自古以来没人说过的,这是蕅益大师的发明;我们想想他老人家讲的话,愈想愈有道理。他的讲法,就是一个真诚的心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想想,他的话对不对?很有道理。一心一意专求西方净土,这就是深心;他专求西方净土,其他的一切妄念都舍掉了,他心清净了。所以好善,这是善中之善,止於至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至善、好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成佛、成菩萨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岂不就是回向发愿心,那才叫真正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后,利益众生。所以他讲得很简单,只要我们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说起来很好懂,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人都懂。
菩提心里面讲的是信愿,真信真愿。下面这就是真行了,怎么个行法?『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一向」是专的意思,一向就是专。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法门,这都叫专;甚至於连观想、观像都用不著。念佛法门本来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统统用不上;《弥陀经》跟《无量寿经》都是教给我们持名念佛。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我心里头有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要真的有,没有不行。
什么时候会有?我相信同修们这个境界你自己会体会。你念上一年了,到第二年想想,去年心里没有阿弥陀佛,现在才有;再过一年,前一年还没有,现在才有。到你心里真有阿弥陀佛,不一样。真有是一个什么境界?世出世间一切事,你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时你知道,可是没有一丝毫牵挂,没有一丝毫执著;而且心里面确确实实明了,决定往生,对於往生西方世界,愈来愈有把握,愈来愈有信心,这是你真有了。
起心动念都是庄严净土。我们回向偈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从哪里庄严?实际上庄严自己的身心就是庄严净土。这个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污染一天比一天减少,烦恼、忧虑、牵挂天天少了,清净心天天增长,智慧天天增长,这是庄严自己的心。心庄严了,身就庄严了。中国人常说「相随心转」,这个身是个相,相随心转;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身体就健康长寿,不生病。将来往生,走得自在,走得很潇洒,这就是庄严净土。所以庄严净土是从庄严自己的清净心,庄严自己的清净身。
庄严诸佛菩萨,这是尽自己的心力,将这一个殊胜无比的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奉劝大家共同来修学这个法门,这是庄严诸佛。佛的心愿没有别的,我们在这个经典从头到尾大家都看到了,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心愿就是希望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就出三界,就断烦恼,就成佛道。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所有法门当中只有这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是决定可以达到的,决定可以满愿的。因此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宣扬这个法门的,没有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的。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尽心尽力来把这个法门到处去劝人,这叫庄严诸佛。这是诸佛度生的本愿。我们的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所以有人来问我:法师,你常说往生有把握,你到底有什么把握?我今天给你们宣布了,这就是我的把握,真有把握,确实有把握。如果你们也能这样做的时候,大家都有把握,决定不空过。
所以叫专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法门,这叫真经。我们想想,古大德为我们说明的,他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个第一?找哪个第一。大家都公认《华严》第一,《华严》的确是圆满的法轮;也就是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是最完整的教科书,无论在理、无论在事,在各方面它都讲到,没有一样有缺陷,一切经里面最圆满的是《华严》,所以推它为第一。
《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则《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说《无量寿经》第一?《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华严》不能圆满,还有缺陷。《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讲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它第一,这把《华严》比下去了。让我们认识这个法门,古人比到这个地方。
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经本,这经本总共分了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再继续不断的追。这在全经一看,当然四十八愿是第一。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这是净宗的大根大本。即使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净土,我们从这个经文上看,确实没有一字一句违背四十八愿的,可以说都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都是四十八愿的阐扬而已,没有违背。四十八愿是本经的第六品,这是我们把本经第一的这一段经文找出来了。
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愿第一?这个我们不必找了,古人替我们找了,古人公认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样子慢慢找,找到那个顶尖,原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我们反过来看,才知道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原来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最高最高顶尖的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注解,《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这一部整部大藏经,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华严经》的注解。於是我们才恍然大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才知道这一句名号是真真实实的大总持法门。
如果单讲总持,密宗里头许多的神咒,禅宗里面许多的偈语,都可以说是总持法门;但是跟阿弥陀佛这一句话来比,统统比下去了。因为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纲领;不仅如此,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前面十方佛赞,这才体会原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也不离这一个总持法门。所以这四个字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第一法,这哪里能比!
今天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大家都会念,会念的人太多了,知道这一句名号功德的人不多,所以他念的感应就不相同了。真正知道它的功德,念这一句佛号的心真诚,感应特别显著;不晓得名号功德,反正人家念,我也跟著念,有口无心,所以没有感应。所以真心去念,感应不可思议。
这是教给我们正行,一定要一向专念。千万要记住,念这一句名号,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修了,全修了。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你都修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法也都修了,一个也不漏。念这一句名号,再给诸位说,整个《无量寿经》都念了,《无量寿经》最后结归就是这一句名号;不但《无量寿经》,所有一切大小乘经典都念了,一句全部都包括了。知道这个事实的人真的不多,真正明白人拼命干。
所以黄念祖居士,你看在往生之前几个月,一天念十六万声。为什么拼命去干?因为他了解、他认识、他清楚,这个就是一修一切修。
底下这一句『修诸功德』,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功德」,总而言之,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善行是帮助人念佛,帮助人认识净宗法门,才叫第一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
「愿生净土」,自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生净土。为什么?因为不生净土,你就决定免不了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纵然我们这一生修得很好,心也好,愿行也好,来生果报在三善道;这一投胎,一转世,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这些都是事实。
我们在座的同修,哪一个人记得前生的事情?都忘掉了。纵然再学佛,又要从头学起。从头学起很麻烦。刚才讲了,善导大师说遇缘不同,万一你遇到的缘里面有问题的话,那个障碍麻烦就大了。这个人一生遇缘,实在讲也是宿世的善根、福德。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同参道友,自古以来都说可遇不可求。你要找,到哪去找到?宿世有善根、福德的人,他就碰到了,这个就是缘好;缘好,自己不走冤枉路,尽量减少染污,这就是缘胜。所以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感应得来的。
这个感应,说实在话,里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孝敬。所以「三福」里头,真的,第一句话是「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很有道理。那个好的老师不是不愿意教,教了你不相信,那有什么法子!他就不说了。所以密宗里头讲四皈依,我们平常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密宗里还皈依上师,要皈依老师,它是四皈依。密宗里头有形式上的四皈依,显宗里头没有,显宗没有形式,有实质。
所以在显教里面,我们入佛门,皈依的老师不重要,哪一个老师替我们授皈依的不重要。传戒的老师也不重要,在家、出家都一样。出家了,剃度师父不重要,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一些剃度师、传戒的师父、在家的皈依的师父、授戒的师父,都是介绍人,介绍你入佛门来的,这个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传法的师父,跟密宗的上师没有两样。所以它没有形式上的皈依,真正要皈依,要依靠要接受老师的教导,依教奉行,所以跟密宗没有差别。
学生对老师要有决定的信心,不能有丝毫的怀疑,老师的教导要认真去奉行,要把它做到,这是依师。所以世出世间,说实在的话,师非常非常重要,关系我们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失败;无论是道业、学业、事业,师的关系非常重要。
这是把上辈往生的人,他所具备的条件,它这个条件,经文虽然不多,但是它的条件是圆满的。实在讲,它是周圆的。下面要告诉我们满愿往生,这个愿圆满了。
【此等众生。】
就是像上面所说修行的这些众生。
【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这是临终佛来接引。这个经上讲的简单,《观经》里面讲的详细。如果上品上生,佛与一千尊化佛来接引他。所以临终的时候,看到许许多多佛来接引,这是上品上生;看到统统是诸佛来接引,千佛接引。
【经须臾间。】
这是时间的短暂,『须臾』是刹那之间。
【即随彼佛往生其国。】
所以西方世界在哪里,你不要去操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打妄想。为什么?到时候是佛来带你去,不必要你自己去找。你今天老老实实念佛就行了,不要打妄想。
【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这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生处,前面都介绍过了,莲花化生。西方世界莲花化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的实现,但是那个花的大小不一样,光色不一样,光跟色彩不一样。前面我们念过,小的莲花半由旬,大的莲花百千由旬,不成比例。半由旬,要照古人的计算法,合我们中国的里,二十里,这是讲小由旬。就算大由旬,半由旬,也只有四十里。四十里要以现在公里来讲,那就是二十公里,这个花的面积小的花面积这么大。那个大的花比地球还大,我们地球跟它不能比。这一千由旬还得了,比地球大太多了。这经上说的,没错!
所以有同修就来问我,他说:法师,这个是跟经上讲的有了矛盾。什么地方矛盾?四十八愿里头明明说的,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身相都一样,都是「白毫婉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身相都一样;那个身相不止一由旬,那怎么会那么小?问得很好。西方世界跟华藏世界一样,是属於不思议解脱境界,它大小不二,性相一如,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你看看身相,跟阿弥陀佛是一样,没错;看看莲花确实是有大有小,大小不二。所以它不是我们这个凡夫境界,不能用我们的思惟想像能够测度的。所以就像大乘经上常讲的不可思议,思是思惟,议是讨论。因为我们的言语、思量达不到,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它是这个境界,这是事实。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体会,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苦心,勉励我们精进。凡夫总贪心,贪莲花大一点,他就拼命念;愈念心就愈清净,往生就愈有把握。所以这是世尊的一番苦心,善巧方便的教学,这个意思也讲的通。
但是佛决定没有妄语,佛的诱导也是真实的,绝对不是用欺骗的方法来诱导我们。纵然是好心,但是后来有好结果。虽然是好心好结果,但是手段总未免还有一点遗憾,那就不圆满了。佛绝对不会用这个手段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决定不妄语,他所讲的一定是事实;但是这个事实,不是我们思议的境界。所以这个法门,第一,需要仰信,我们对它要敬仰,深信不疑。真实的状况到西方极乐世界自然明了了,现在不明了没有关系,老实念就好,这个很重要。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这两句,我们在前面都详细报告过了。那一边的智慧、道力、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差不多他的智慧、神通能力也等於八地菩萨,这个也就是难信之法。
【是故阿难。】
下面这一段是世尊劝勉我们的话。『是故』就是像前面所说的这些事实。因为这样一个缘故,我们怎么能不发心求生净土?这是在十方世界所有一切法门里找不到的,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决定不能空过。佛这一番真的是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嘱咐叮咛。
【其有众生欲於今世见阿弥陀佛者。】
阿弥陀佛,前面我们读到过,「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见到阿弥陀佛,有没有方法?有。有什么方法?佛在此地告诉我们:
【应发无上菩提之心。】
『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无上菩提之心」就是真正彻底觉悟之心。真正彻底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这个世事无常,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长远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那你就不要执著了,你就要放下。虚妄之事不妨碍,事事无碍。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别、执著的心,把这个东西舍掉,然后我们在这个事里面就得自在了。所以一切可以受用,不能执著,不要去分别;一分别、执著,就生烦恼了,就造业了。如果一切不分别、不执著,事上虽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造业。那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这是彻底觉悟了。
现在佛给我们说了,西方极乐世界是究竟圆满,我们相信,不怀疑,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这才叫究竟彻底的觉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你修学其他任何一个法门,你这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唯独这个法门保证你决定成就。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统统加持你,统统保佑你,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复当专念极乐国土。】
这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当然阿弥陀佛的国土就包括在其中了。你念极乐世界,不一定包括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一定包括这个世界。这就是教我们、劝我们要专念佛。
【积集善根。】
断恶修善,自行化他,完全舍弃自利,一心只是利益众生,一心弘扬佛法,特别是弘扬这一个法门。
【应持回向。】
就是应该把我们的所有一切功德『回向』。「回」是回转,向西方世界。换句话说,我一生所作所为,我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决定不求现世的福报,也不求来生的福报,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对了。
【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这就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一生圆满成就无上的佛果,圆教究竟佛位。到那边证的果位,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这一生成就。这是上辈往生的概况。再看中辈的: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
中辈人懂得这个道理,不是不明了,为什么做不到?业障深重,我心里想做,但是有很多条件没有办法做到,环境不许可,或者是人事很复杂,不能称心如意去做,有业障。
『不能行作沙门』,换句话说,有很多忧虑牵挂放不下,这就是障碍,不能够全心全力去断恶修善,去积功累德。没有办法全心全力去做,应该怎么办?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在修行,就是正行,跟上辈人没有两样,下辈也是这几句话。由此可知,往生西方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能不能往生就在这一句,这一句就是教给我们去的方法,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
【随己修行。诸善功德。】
这是一句总说。不能像前面全心全力贯注来修学,总得要随分随力,随自己的能力来修行『诸善功德』。「诸善功德」包括的范围很大,下面略略的举几条,提供我们做一个参考。像:
【奉持斋戒。】
这个应该可以做得到的,就是持戒、持斋。这个斋,主要就是清净心,斋是斋心。现在一般人把斋都看作素食,这是错误的。这个斋,像八关斋戒,它那个就特别著重在斋。它有八条戒,有一个是斋,斋就是过午不食;换句话说,在一年、或者是一个月,能够修一天、修两天,修清净心,把所有一切万缘统统放下。不能完全这个时间来修学,我们一个月修一天总可以。一个月一天找不到,一年修一天。这就是这个方法,叫你尽自己的力量。一年总可以找个一、两天时间来认真的去修一下,这就是这个方式。其他的像:
【起立塔像。】
『立』是建立,『塔』在此地就包括道场。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我们在这个地方建一个道场,使这一个地方的人都有机会接触佛法。因为有道场就可以礼请法师大德长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一方,这个功德很大。『像』是塑造佛像,这个造像比建道场要容易很多。尤其现在我们用彩画的像,现在印刷术发达,非常方便。所以这个造像功德很殊胜。
【饭食沙门。】
这就是供养出家人,对於出家人生活我们照顾到,使他这个身能够安;身能够安,他就能专心修道。因为是凡夫,凡夫离不开衣食,如果生活没有来源,要想真正放下修道,那个不容易,那就不是普通人。一般凡夫僧,他对这个还是有忧虑。假如他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他能过得去,没有忧虑,他就有道心了,身安则道隆。
但是供养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反而造罪业。怎么说?如果让这些法师在生活上起了贪心,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所以从前供养是供养常住,不是供养个人。出家人个人没有私财,没有钱财。供养这个团体,出家人有需要的,常住供给他,所以他的心很安定,真的在修道。
但现在社会结构完全变更了,哪个出家人没钱?每个人都有私财;这一有私财,道就没有了,天天想著这个钱财怎么支配、怎么再多赚一点,这个糟糕了,阿弥陀佛早都忘得干干净净。
所以现在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成就多,成就的高,出家人比不上。从前出家的环境好,只要一出家,真正能持戒,好好的修行,吃住没有问题,任何寺庙都可以挂单,它都会收容。现在这个也有问题了,这是社会背景不一样了,十方丛林现在已经没有了。到一个寺院,你想去住几天,一定跟这个寺院很熟悉。否则的话,人家不敢留你,怕惹麻烦。这是时势所逼,要知道,今非昔比,这个佛门也不一样了。所以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底下说:
【悬缯然灯。散华烧香。】
这是从形式上讲,庄严道场,实际是宣传佛法。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这是举出几个例子。今天时间到了,我就讲到此地,明天我再细细跟诸位分析。我们读经重视它真正的含义,我们要学习怎么个做法。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九面,倒数第四行: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这一品在全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前面将西方世界都给我们介绍了,我们的信愿都确实的建立了。有了真信切愿,我们应该怎样行?这一品经要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
不仅仅是净宗特别注意「信愿行」所谓的三资粮,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得生净土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里面,实在说最难的是信,真的叫「难信之法」。不但是菩萨祖师大德们说这个法门难信,即使诸佛如来也异口同声说这个法门难信。可是行就不难了,行很容易,难信易行。
因此,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再引起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同声称赞,证实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共同劝勉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所以对这个法门如果怀疑不相信,那就是对於所有一切诸佛都不能信任。这个障碍是自己障碍自己,绝对不是法门本身有障碍,而是自家障碍了自家,这个第一殊胜的利益就会当面错过。
我们既然有了信心,信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假如对西方极乐世界认识不清楚,了解不够透彻,这个信心就很难生起,必得要依靠大乘经典。大乘经典我们读多了,仔细去研究思量,把这个道理明了了,我们的信心才能够建立。从信心生起愿力,我们愿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是从信心里面生的。一心称念这个动力又是从愿心里面发出来的。所以因信这才发愿,因愿这才立行。
我们今天讲到了行了,行也有功夫浅深不相同,所以有三辈九品。《无量寿经》对於这方面讲得简单扼要,只说三辈;《观无量寿佛经》里面就讲得比较详细,讲九品,三辈每一辈里面都有九品。我们知道这一些事实,就晓得自己应当怎样的修学才能够增高品位。
唐朝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西方世界三辈九品,总是众生遇缘不同而有差别。他这一句话讲得好,讲得太好了,这是事实,西方世界真实的状况。我们了解这个事实,才知道上上品往生也是人人有分;这个问题就是看你遇到的缘怎么样。
遇缘殊胜,殊胜在哪里?遇的老师好,老师正知正见,对於法门了解的透彻,教导我们全程肯定,我们听了不怀疑,信心增长,这缘殊胜。如果遇到一个老师,对这个法门虽然相信,但是不够坚决,给你介绍这个法门也模棱两可,我们听了半信半疑,这样修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当然就低了。再遇到些善知识,也许他修别的法门的,对这个法门也赞叹,但是对於另外法门他更是加倍的推崇,使我们修学就拿不定主意了。像这种情形,我们同修当中,常常遇到,常常听到,这就是遇缘不同。
缘里面,遇到老师是缘,遇到同学是缘,遇到经典也是缘。这个经典之缘,我们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这一点值得我们自己庆幸,值得我们自己安慰。自古以来对西方净土的介绍,再没有像夏莲老会集本这样的完备,五种译本的精华全都在这一个本子里面,所以他这个本子确确实实是集五种原译本的大成,集得非常圆满。
连一代专修禅密的,就是禅密双修的慧明老和尚都赞叹。慧老和尚在那个时代,在中国很出名,很了不起的一位高僧大德。慧老也没念过书的,真的从禅里面开悟的;开悟之后,他会讲经,所以称他法师,不称他禅师,不称他上师;称他法师,讲经讲得好,没有念过书,会讲经。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
在这一句里面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法门度化众生的对象,主要的是六道凡夫,不是圣人。我们在此地很清楚、很明显的看出来,他的对象是『十方世界』,十方无量无边恒沙世界里面的六道众生。
【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这是讲的「信愿行」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至心』就是真心,真心建立在真信。《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可见得清净的信心、真诚之心是成功的基础。
【凡有三辈。】
这是大分,把它大别的分为三个等级,往生有三等,『三辈』就是三等。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上辈所具备的条件,经文不多,但是这个里面义理就很深、很广。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十方世界诸天人民」,现在又讲『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到底怎么回事情?一再强调是以在家同修为主的。我们在序分里面看到「贤护等十六正士」在家菩萨,那都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人数超过出家的菩萨。因此,此地所讲的「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要从他本质上来说的,不是从形象上说的;不是从外表说的,从实质说的。
佛在经上常给我们说,家有四种。第一个,我们凡夫执著的这个家,这叫田宅之家;我有土地,我有房屋,这个土地房屋是我的家,这都凡夫的执著,这个是第一类的。实在讲,这个家无所谓的,不关紧要。第二种,佛给我们讲烦恼是家,你能不能出烦恼家?第三种,佛说生死是家,你能不能超越生死?第四种,佛说三界是家,就是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佛叫我们出家,这个田宅之家不碍事,碍事的,烦恼、生死、六道,这个东西碍事。
家有四种,出也有四个讲法。出,第一种,是心出,身不出;心出家了,身在家,这就是一般同修在家学佛的。第二种,身出家,心没有出;身出家了,是像个出家人样子,心里面还是牵挂著世间五欲六尘,心没出家。第三种,身心都出了。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不是指没学佛的人?没学佛的人不在这里面。已经学佛了,在家学佛,身没出;虽然学佛,五欲六尘常常牵挂,一样也放不下,心也没出。这一类学佛的居士们,这一生不能成就。虽不能成就,这个佛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里头,永远不坏,他得的好处是在远益;就是长远的利益他有,眼前的利益他没有。
我们晓得四种家跟四种出,此地所说的「舍家」,这个出家,应该是心出,心出离三界,出离生死,出离烦恼,这个高。所以贤护他们十六位在家居士都是等觉菩萨,他们所证得的境界,跟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菩萨没有两样,是平等的。这个就是此地讲出家这个意思。
「欲」,这个欲是广义,不是狭义的。狭义的,我们通常讲爱欲、五欲,「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五大类,这个地方不是这个范围。欲是什么?欲望,一个人有欲望,心就不清净。不但世间五欲六尘舍弃了,诸佛如来所说一切妙法也不想,也放下,无量无边法门我只取一门。前面跟同修们介绍很多了。
古大德告诉我们,如果是求解,我目的不在修行,求解,就是刚才讲了,身心都不出,都没出家。如果是出家人专门在解上下功夫,不在行上下功夫,身出心不出,心没出家。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佛法自始至终著重在行,如果讲修行,那就一门深入。目标在求解,可以涉猎全经,一切经可以多看。
如果讲自己修行,自己要得三昧,三昧是无量无边。修禅,学密,学教,修净,持戒,都能得三昧。我们念佛的人讲的是「念佛三昧」,这是功夫。念佛三昧是什么?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假如你要是真正讲功夫的话,那只有一门,一门才能成就。我们今天著重是真实的功夫,这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个法门重行不重解。
除非你发愿弘扬大乘,要讲经说法,那就必须要参考一些经论了。如果不是如是,那的确没有必要。即使是弘扬大乘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器、我的智慧、我的定力、我的法缘,种种条件是不是统统具足。如果这些条件不具足,古人也有例子;我们净宗古代的祖师就有好几个人,他一生当中也讲经,专讲《阿弥陀经》,一生就讲一部经,一部经讲了三百多遍,那叫熟透了。这种例子很多,一生专讲一部经的。
你看倓虚法师那个《念佛论》里面举的那个例子,郑锡宾,这是我们民国年间人,他原来做生意的,以后学会讲《弥陀经》,他就到处替人讲《弥陀经》,他一生就专讲一部经,人家往生多自在,这一点都不假。
所以我们发愿弘经,如果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涉猎许多经典,那不如就学一部。一部,实在讲,对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既能自利是又能利他,这个好。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古来这一些祖师大德是我们的好榜样。
所以要把所有一切经论也统统放下,自己深深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虽然一切经通了,还是弘扬一部经。我们弘扬这一部经,对於任何经典我们都赞叹。为什么?任何一部经典都能达到圆满的成就,只要是正法,没有不成就。这是什么叫舍家,什么叫弃欲,这是一定要清楚的。
「而作沙门」。沙门是梵语,是从梵语音译过来的,这是古时候印度修行人的通称。在印度有许许多多的宗教,佛经上常讲的九十六种外道,这些都是在印度很著名学派,宗教有这么多。为什么叫做外道?外道不是贬低他们,外道的定义是心外求道,心外求道叫做外道。佛法是求内心的,求自性的,不是求心外;换句话说,除了佛法之外,统统是外道。
在佛法里面严格的说,只有大乘圆教是真实的佛法,二乘、三乘也属於外道;那个外道跟这个内比较接近一点,很接近了,距离不远了。为什么?他还是有分别、有执著。有分别、有执著,这是心外才有的,自性清净心中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心外求法的,这是外道。
在印度,所有这一些修行人都叫沙门。沙门的意思翻成中国的叫做「勤息」。勤是勤奋的勤,息是息灭的息,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诸位要晓得,「戒定慧」三学在印度不是佛教里头的专利品,所有高级的宗教学派统统都讲求戒定慧。不但印度如此,即使在中国儒家、道家,那个时候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儒家、道家也讲戒定慧。定慧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没有看到戒,但是儒家讲礼,礼就是戒,所以意思都相同。凡是一个勤修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的,这样的人都称他作沙门。
我们今天这个经典是大乘圆教,这古德所判的;不但是圆教,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确确实实是在末法时期度一切苦难众生,一生了生死、圆成佛道的第一法门。
「而作沙门」,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认真的修行。我这样讲法,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这两句话合起来讲,「舍家弃欲而作沙门」,佛在这一部经里面教导我们的,哪些地方应该要放下的,应该要舍弃的,我们统统舍弃掉;哪些应当要学习的,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劝我们求生净土,我们就决心一意求往生;劝我们舍离娑婆,我们就要认真把娑婆世界放下。这就叫沙门。
由此可知,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依本经的教训就够了,所以这个经典是我们修行的本法。孔夫子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一定要尊重本法,我们的根本法,依照根本法认真的学习。这是这个两句的大义。
实际上,我在过去讲席当中常常说,我讲三辈九品跟古大德讲法,有一点不相同。我讲的大家好懂,我相信我不会讲错。我的说法,如果我们依照这一部经典教训来修行,百分之百的依从,统统做到了,那就上品上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做到,只做到百分之九十,就降下一点,上品中生;如果只做到百分之八十,还有百分之二十做不到,那就上品下生。这样逐渐逐渐往下降,下品下生也应该做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做不到,恐怕往生没有把握了。
我是这样一个说法,诸位想想看有没有道理?古人那个讲法很麻烦,听了也不懂;懂了也不晓得从哪做起。我们这个容易懂,也知道怎么个做法。
像这就是佛教给我们要舍家,舍家,诸位要记住,不是叫你家不要了,那就错了;也不是叫你真的去出家。说老实话,你也出不了家,出了家比在家还麻烦,比在家障碍还多。你想想看,你在家里一天要应付多少人、多少事,你家里几个人?如果你出家了,如果那个寺庙愈大就愈不得了,为什么?信徒太多,你天天就应付那些人,你要想修到清净心,谈何容易!所以这个地方,舍家是心地舍,不是事上舍;事上有,心里头没有,心里清净。换句话说,心上不可以有家室的牵挂,不可以有家室的忧虑,要把这个放下。
也许有人说,家里有很多琐碎事情,明天还要生活,日子怎么过,要不多想一想,那怎么行?实在讲,这些统统叫妄想,与事实全不相干。你要不相信,你去念《了凡四训》。我常常教人,学佛应该首先把《了凡四训》一口气念上三百遍,然后你就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想什么!你想,怎么想,还是那么多,不想也是那么多,那你何必去打妄想?这统统叫妄想。
我们想日子过得舒服一点,绝不是想得来的,是你命里头有那个福报,是修得来的。我们今生这一生的受用,前生所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今生所修的,是来生的果报。假如我们知道这个事实,断恶修善,勇猛精进,这个果报不要等来生。因为什么?它积得太厚、积得太多了,这一生就可以看到;换句话说,你晚年的日子愈来愈自在,愈来愈舒适,这一生果报就现前。所以这种果报叫现世果报,这一世当中就看到了。由此可知,打妄想是很冤枉的一桩事情,决定无济於事。下面佛教给我们要: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个在净土法门叫正修、正行。
【修诸功德。】
那叫助修、叫助行。正助双修。
『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给我们讲的三心,这是佛在《观经》上讲的菩提心。因为这个经典一定要「发菩提心」,所以菩提心就说得很详细了。《观经》的三心,第一个是「至诚心」,至是到了极处,诚是真诚。我们用心用真诚之心,决定没有一丝毫虚妄,真诚就是真心,这个不是妄心,这是菩提心之体。「深心」,就是至诚心的作用,这个作用是好善好德,是自受用。第三个是「回向发愿心」,那是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以真诚的心对待别人是大慈大悲,对待自己是清净好善。这是讲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用什么心与净土法门才能相应,你要用这种心。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讲发菩提心,那就更容易懂了,更踏实了。他的说法是自古以来没人说过的,这是蕅益大师的发明;我们想想他老人家讲的话,愈想愈有道理。他的讲法,就是一个真诚的心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想想,他的话对不对?很有道理。一心一意专求西方净土,这就是深心;他专求西方净土,其他的一切妄念都舍掉了,他心清净了。所以好善,这是善中之善,止於至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至善、好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成佛、成菩萨到十方世界普度众生,岂不就是回向发愿心,那才叫真正大慈悲心;自己成就之后,利益众生。所以他讲得很简单,只要我们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话说起来很好懂,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人都懂。
菩提心里面讲的是信愿,真信真愿。下面这就是真行了,怎么个行法?『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一向」是专的意思,一向就是专。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法门,这都叫专;甚至於连观想、观像都用不著。念佛法门本来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统统用不上;《弥陀经》跟《无量寿经》都是教给我们持名念佛。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我心里头有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要真的有,没有不行。
什么时候会有?我相信同修们这个境界你自己会体会。你念上一年了,到第二年想想,去年心里没有阿弥陀佛,现在才有;再过一年,前一年还没有,现在才有。到你心里真有阿弥陀佛,不一样。真有是一个什么境界?世出世间一切事,你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时你知道,可是没有一丝毫牵挂,没有一丝毫执著;而且心里面确确实实明了,决定往生,对於往生西方世界,愈来愈有把握,愈来愈有信心,这是你真有了。
起心动念都是庄严净土。我们回向偈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从哪里庄严?实际上庄严自己的身心就是庄严净土。这个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污染一天比一天减少,烦恼、忧虑、牵挂天天少了,清净心天天增长,智慧天天增长,这是庄严自己的心。心庄严了,身就庄严了。中国人常说「相随心转」,这个身是个相,相随心转;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身体就健康长寿,不生病。将来往生,走得自在,走得很潇洒,这就是庄严净土。所以庄严净土是从庄严自己的清净心,庄严自己的清净身。
庄严诸佛菩萨,这是尽自己的心力,将这一个殊胜无比的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奉劝大家共同来修学这个法门,这是庄严诸佛。佛的心愿没有别的,我们在这个经典从头到尾大家都看到了,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心愿就是希望众生在这一生当中,就出三界,就断烦恼,就成佛道。如果要达到这个目的,所有法门当中只有这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是决定可以达到的,决定可以满愿的。因此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不宣扬这个法门的,没有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的。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尽心尽力来把这个法门到处去劝人,这叫庄严诸佛。这是诸佛度生的本愿。我们的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所以有人来问我:法师,你常说往生有把握,你到底有什么把握?我今天给你们宣布了,这就是我的把握,真有把握,确实有把握。如果你们也能这样做的时候,大家都有把握,决定不空过。
所以叫专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一切佛法的大总持法门,这叫真经。我们想想,古大德为我们说明的,他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个第一?找哪个第一。大家都公认《华严》第一,《华严》的确是圆满的法轮;也就是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是最完整的教科书,无论在理、无论在事,在各方面它都讲到,没有一样有缺陷,一切经里面最圆满的是《华严》,所以推它为第一。
《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则《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说《无量寿经》第一?《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华严》不能圆满,还有缺陷。《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讲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华严》的归宿,是《华严》的总结,它第一,这把《华严》比下去了。让我们认识这个法门,古人比到这个地方。
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经本,这经本总共分了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再继续不断的追。这在全经一看,当然四十八愿是第一。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这是净宗的大根大本。即使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净土,我们从这个经文上看,确实没有一字一句违背四十八愿的,可以说都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都是四十八愿的阐扬而已,没有违背。四十八愿是本经的第六品,这是我们把本经第一的这一段经文找出来了。
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愿第一?这个我们不必找了,古人替我们找了,古人公认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样子慢慢找,找到那个顶尖,原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我们反过来看,才知道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原来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最高最高顶尖的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注解,《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这一部整部大藏经,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华严经》的注解。於是我们才恍然大悟,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才知道这一句名号是真真实实的大总持法门。
如果单讲总持,密宗里头许多的神咒,禅宗里面许多的偈语,都可以说是总持法门;但是跟阿弥陀佛这一句话来比,统统比下去了。因为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总纲领;不仅如此,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前面十方佛赞,这才体会原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也不离这一个总持法门。所以这四个字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第一法,这哪里能比!
今天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大家都会念,会念的人太多了,知道这一句名号功德的人不多,所以他念的感应就不相同了。真正知道它的功德,念这一句佛号的心真诚,感应特别显著;不晓得名号功德,反正人家念,我也跟著念,有口无心,所以没有感应。所以真心去念,感应不可思议。
这是教给我们正行,一定要一向专念。千万要记住,念这一句名号,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修了,全修了。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法,你都修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法也都修了,一个也不漏。念这一句名号,再给诸位说,整个《无量寿经》都念了,《无量寿经》最后结归就是这一句名号;不但《无量寿经》,所有一切大小乘经典都念了,一句全部都包括了。知道这个事实的人真的不多,真正明白人拼命干。
所以黄念祖居士,你看在往生之前几个月,一天念十六万声。为什么拼命去干?因为他了解、他认识、他清楚,这个就是一修一切修。
底下这一句『修诸功德』,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功德」,总而言之,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善行是帮助人念佛,帮助人认识净宗法门,才叫第一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
「愿生净土」,自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生净土。为什么?因为不生净土,你就决定免不了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纵然我们这一生修得很好,心也好,愿行也好,来生果报在三善道;这一投胎,一转世,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这些都是事实。
我们在座的同修,哪一个人记得前生的事情?都忘掉了。纵然再学佛,又要从头学起。从头学起很麻烦。刚才讲了,善导大师说遇缘不同,万一你遇到的缘里面有问题的话,那个障碍麻烦就大了。这个人一生遇缘,实在讲也是宿世的善根、福德。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同参道友,自古以来都说可遇不可求。你要找,到哪去找到?宿世有善根、福德的人,他就碰到了,这个就是缘好;缘好,自己不走冤枉路,尽量减少染污,这就是缘胜。所以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感应得来的。
这个感应,说实在话,里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孝敬。所以「三福」里头,真的,第一句话是「孝顺父母,奉事师长」,很有道理。那个好的老师不是不愿意教,教了你不相信,那有什么法子!他就不说了。所以密宗里头讲四皈依,我们平常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密宗里还皈依上师,要皈依老师,它是四皈依。密宗里头有形式上的四皈依,显宗里头没有,显宗没有形式,有实质。
所以在显教里面,我们入佛门,皈依的老师不重要,哪一个老师替我们授皈依的不重要。传戒的老师也不重要,在家、出家都一样。出家了,剃度师父不重要,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一些剃度师、传戒的师父、在家的皈依的师父、授戒的师父,都是介绍人,介绍你入佛门来的,这个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传法的师父,跟密宗的上师没有两样。所以它没有形式上的皈依,真正要皈依,要依靠要接受老师的教导,依教奉行,所以跟密宗没有差别。
学生对老师要有决定的信心,不能有丝毫的怀疑,老师的教导要认真去奉行,要把它做到,这是依师。所以世出世间,说实在的话,师非常非常重要,关系我们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失败;无论是道业、学业、事业,师的关系非常重要。
这是把上辈往生的人,他所具备的条件,它这个条件,经文虽然不多,但是它的条件是圆满的。实在讲,它是周圆的。下面要告诉我们满愿往生,这个愿圆满了。
【此等众生。】
就是像上面所说修行的这些众生。
【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这是临终佛来接引。这个经上讲的简单,《观经》里面讲的详细。如果上品上生,佛与一千尊化佛来接引他。所以临终的时候,看到许许多多佛来接引,这是上品上生;看到统统是诸佛来接引,千佛接引。
【经须臾间。】
这是时间的短暂,『须臾』是刹那之间。
【即随彼佛往生其国。】
所以西方世界在哪里,你不要去操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打妄想。为什么?到时候是佛来带你去,不必要你自己去找。你今天老老实实念佛就行了,不要打妄想。
【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这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生处,前面都介绍过了,莲花化生。西方世界莲花化生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的实现,但是那个花的大小不一样,光色不一样,光跟色彩不一样。前面我们念过,小的莲花半由旬,大的莲花百千由旬,不成比例。半由旬,要照古人的计算法,合我们中国的里,二十里,这是讲小由旬。就算大由旬,半由旬,也只有四十里。四十里要以现在公里来讲,那就是二十公里,这个花的面积小的花面积这么大。那个大的花比地球还大,我们地球跟它不能比。这一千由旬还得了,比地球大太多了。这经上说的,没错!
所以有同修就来问我,他说:法师,这个是跟经上讲的有了矛盾。什么地方矛盾?四十八愿里头明明说的,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身相都一样,都是「白毫婉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身相都一样;那个身相不止一由旬,那怎么会那么小?问得很好。西方世界跟华藏世界一样,是属於不思议解脱境界,它大小不二,性相一如,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你看看身相,跟阿弥陀佛是一样,没错;看看莲花确实是有大有小,大小不二。所以它不是我们这个凡夫境界,不能用我们的思惟想像能够测度的。所以就像大乘经上常讲的不可思议,思是思惟,议是讨论。因为我们的言语、思量达不到,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它是这个境界,这是事实。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体会,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苦心,勉励我们精进。凡夫总贪心,贪莲花大一点,他就拼命念;愈念心就愈清净,往生就愈有把握。所以这是世尊的一番苦心,善巧方便的教学,这个意思也讲的通。
但是佛决定没有妄语,佛的诱导也是真实的,绝对不是用欺骗的方法来诱导我们。纵然是好心,但是后来有好结果。虽然是好心好结果,但是手段总未免还有一点遗憾,那就不圆满了。佛绝对不会用这个手段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决定不妄语,他所讲的一定是事实;但是这个事实,不是我们思议的境界。所以这个法门,第一,需要仰信,我们对它要敬仰,深信不疑。真实的状况到西方极乐世界自然明了了,现在不明了没有关系,老实念就好,这个很重要。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这两句,我们在前面都详细报告过了。那一边的智慧、道力、神通能力,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差不多他的智慧、神通能力也等於八地菩萨,这个也就是难信之法。
【是故阿难。】
下面这一段是世尊劝勉我们的话。『是故』就是像前面所说的这些事实。因为这样一个缘故,我们怎么能不发心求生净土?这是在十方世界所有一切法门里找不到的,我们今天遇到了,遇到决定不能空过。佛这一番真的是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嘱咐叮咛。
【其有众生欲於今世见阿弥陀佛者。】
阿弥陀佛,前面我们读到过,「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见到阿弥陀佛,有没有方法?有。有什么方法?佛在此地告诉我们:
【应发无上菩提之心。】
『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无上菩提之心」就是真正彻底觉悟之心。真正彻底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这个世事无常,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长远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那你就不要执著了,你就要放下。虚妄之事不妨碍,事事无碍。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别、执著的心,把这个东西舍掉,然后我们在这个事里面就得自在了。所以一切可以受用,不能执著,不要去分别;一分别、执著,就生烦恼了,就造业了。如果一切不分别、不执著,事上虽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造业。那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这是彻底觉悟了。
现在佛给我们说了,西方极乐世界是究竟圆满,我们相信,不怀疑,决定求生极乐世界,这才叫究竟彻底的觉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你修学其他任何一个法门,你这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唯独这个法门保证你决定成就。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统统加持你,统统保佑你,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复当专念极乐国土。】
这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当然阿弥陀佛的国土就包括在其中了。你念极乐世界,不一定包括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一定包括这个世界。这就是教我们、劝我们要专念佛。
【积集善根。】
断恶修善,自行化他,完全舍弃自利,一心只是利益众生,一心弘扬佛法,特别是弘扬这一个法门。
【应持回向。】
就是应该把我们的所有一切功德『回向』。「回」是回转,向西方世界。换句话说,我一生所作所为,我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决定不求现世的福报,也不求来生的福报,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对了。
【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这就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一生圆满成就无上的佛果,圆教究竟佛位。到那边证的果位,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这一生成就。这是上辈往生的概况。再看中辈的: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
中辈人懂得这个道理,不是不明了,为什么做不到?业障深重,我心里想做,但是有很多条件没有办法做到,环境不许可,或者是人事很复杂,不能称心如意去做,有业障。
『不能行作沙门』,换句话说,有很多忧虑牵挂放不下,这就是障碍,不能够全心全力去断恶修善,去积功累德。没有办法全心全力去做,应该怎么办?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在修行,就是正行,跟上辈人没有两样,下辈也是这几句话。由此可知,往生西方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能不能往生就在这一句,这一句就是教给我们去的方法,所以非常非常的重要。
【随己修行。诸善功德。】
这是一句总说。不能像前面全心全力贯注来修学,总得要随分随力,随自己的能力来修行『诸善功德』。「诸善功德」包括的范围很大,下面略略的举几条,提供我们做一个参考。像:
【奉持斋戒。】
这个应该可以做得到的,就是持戒、持斋。这个斋,主要就是清净心,斋是斋心。现在一般人把斋都看作素食,这是错误的。这个斋,像八关斋戒,它那个就特别著重在斋。它有八条戒,有一个是斋,斋就是过午不食;换句话说,在一年、或者是一个月,能够修一天、修两天,修清净心,把所有一切万缘统统放下。不能完全这个时间来修学,我们一个月修一天总可以。一个月一天找不到,一年修一天。这就是这个方法,叫你尽自己的力量。一年总可以找个一、两天时间来认真的去修一下,这就是这个方式。其他的像:
【起立塔像。】
『立』是建立,『塔』在此地就包括道场。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我们在这个地方建一个道场,使这一个地方的人都有机会接触佛法。因为有道场就可以礼请法师大德长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一方,这个功德很大。『像』是塑造佛像,这个造像比建道场要容易很多。尤其现在我们用彩画的像,现在印刷术发达,非常方便。所以这个造像功德很殊胜。
【饭食沙门。】
这就是供养出家人,对於出家人生活我们照顾到,使他这个身能够安;身能够安,他就能专心修道。因为是凡夫,凡夫离不开衣食,如果生活没有来源,要想真正放下修道,那个不容易,那就不是普通人。一般凡夫僧,他对这个还是有忧虑。假如他生活虽然清苦,但是他能过得去,没有忧虑,他就有道心了,身安则道隆。
但是供养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反而造罪业。怎么说?如果让这些法师在生活上起了贪心,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所以从前供养是供养常住,不是供养个人。出家人个人没有私财,没有钱财。供养这个团体,出家人有需要的,常住供给他,所以他的心很安定,真的在修道。
但现在社会结构完全变更了,哪个出家人没钱?每个人都有私财;这一有私财,道就没有了,天天想著这个钱财怎么支配、怎么再多赚一点,这个糟糕了,阿弥陀佛早都忘得干干净净。
所以现在出家人修行不如在家人,在家人成就多,成就的高,出家人比不上。从前出家的环境好,只要一出家,真正能持戒,好好的修行,吃住没有问题,任何寺庙都可以挂单,它都会收容。现在这个也有问题了,这是社会背景不一样了,十方丛林现在已经没有了。到一个寺院,你想去住几天,一定跟这个寺院很熟悉。否则的话,人家不敢留你,怕惹麻烦。这是时势所逼,要知道,今非昔比,这个佛门也不一样了。所以修行一定要靠自己。底下说:
【悬缯然灯。散华烧香。】
这是从形式上讲,庄严道场,实际是宣传佛法。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这是举出几个例子。今天时间到了,我就讲到此地,明天我再细细跟诸位分析。我们读经重视它真正的含义,我们要学习怎么个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