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三十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30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一面第三行,最后一句: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偈颂第六首。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就知道这个经典法门,它的力用不可思议。此地这个『我』是阿弥陀佛自称,佛以智慧光明,这是讲他的相与作用。『普照十方刹』,一切佛都有光明,但是这个光明普照十方是阿弥陀佛独有的;诸佛当然也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放光才能够普照。阿弥陀佛这是常光普照,不必放光,是恒常普照十方。它的作用能够消业障,『消除三垢冥』,就是我们通常讲消业障,佛的光明能帮助我们消业障。「三垢」是指的「贪瞋痴」这三种,这三种对於清净心的染污最为严重。冥就是无明,无明烦恼。「三垢冥」合起讲就是无明烦恼。
『明济众厄难』。这是以智慧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佛菩萨在十法界普遍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就是佛门常说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在那个地方推动。
『悉舍三途苦』,这是离苦。「三途」是指的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佛法教学最低的一个阶段,最低的限度教我们不堕三途,这个还是属於消极的,不是积极的。这一生不堕三途,来生不堕三途,后生怎么办?换句话说,如果不能超越三界,三途可以暂时不去,任何一尊佛也没有办法保证你永久不会堕落的,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消业是属於消极,只能够得暂时的利益,所以底下一句这就是恒久的了。
『灭诸烦恼暗』,「烦恼暗」跟前面「三垢冥」意思完全相同,就是烦恼跟无明。前面这是消业,此地这是讲灭业。灭业,这个就是真实的利益,这是永久的利益了。佛光明帮助我们消业,教化帮助我们灭业,我们必须要接受佛的教化,要认真去修学,佛的威神加持我们。如果我们自己不肯认真的去修学,佛虽然想加也加不上,想帮忙帮不上忙,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底下说:
『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这就是佛协助我们、帮助我们开智慧。智慧是我们本来具足的,是本有的;虽然有,现在我们的智慧失掉了。智慧怎么失掉?就是因为你有烦恼,你有无明,所以智慧失掉了。如果要想智慧再现前、再恢复,必须把烦恼无明舍掉,我们的智慧本能就恢复了。所以这个事情佛帮忙只能帮到这个地方,只能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至於断烦恼、破无明是自己的事情,这个就不是佛的事情。老师只能教我们,做还是要自己去做。譬如说指路的人,他把路指的明白,路还是要自己走;自己不走,指路的人指得再清楚,我们也达不到目的地。
「获得光明身」,这是身业清净。身清净,当然是心清净。「开彼智慧眼」,实在讲就是心清净,智慧现前了。身心清净。
身心到真正清净了,才会永离诸恶,「闭塞诸恶道」。不但一切恶的事你不会去做,你也不可能去做;一个恶的念头,你也不可能生起,那就是真正断恶断得干净。
『通达善趣门』。这是离苦得乐,得真实之乐。「通达」,再没有障碍了。这个地方讲的「善」,纯善,不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还是恶,这个诸位要晓得。前面讲「闭塞诸恶道」,这个善恶的善都是恶。善恶两边都离开了,这叫真善,佛法里面讲的善,大概都是指这些。有善有恶,相对的不是真善。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为一切众生开示佛法里面的秘藏,秘密的宝藏。佛法里头的秘密宝藏是什么?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所以这个地方「为众开法藏」,就是为大家宣扬这个法门,教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是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广施功德宝」。
这个一切功德都是像本经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成就的,这是阿弥陀佛以这样一个殊胜方便的办法,来帮助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但是我们要晓得,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嗜好不相同,乃至於生活环境背景都不相同,我们今天讲文化背景不相同。因此佛教化众生,实实在在,他是方法非常的善巧,为众生开无量法门;不是用一个方法,用无量的法门来教导一切众生。
所以法门一定要契机,法门不契机就不能成就。你譬如这个念佛的法门,参禅的人就不契它的机;所以宗门的修行人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都漱不干净。这就是说门庭施设不相同,众生根器不一样。你喜欢哪一个法门,你就专修哪一个法门;这个修行的原理原则决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一门深入。同时修几个法门而成就的,这种人有,不是没有,太少了;自古至今,能可以算得出来的,不多。从一门深入而得成就的,那就太多太多了,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所以法门贵专不贵多,要专要精。如果讲求解,我不是讲修行,我求解,可以;你同时涉猎许多法门行,我目的是在想多了解,这个可以。如果讲修,修是什么?修清净心,要断烦恼,要证菩提,这是讲修;修,涉及经论法门太多是决定有妨碍。所以这是两个目标,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这个我们要知道。
所以自古以来有许多讲经的法师,他们这两种方法同时都进行。他要广学,他广学为什么?是为别人,不是为自己;他专修,专修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这是正确的。这都是值得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做一个很好的参考。我们今天目的在哪里?如果目的是要在真正在断烦恼,在超越六到轮回,那我们就要在修行上下功夫。如果我们想广泛的接引大众,那在教理上下功夫。
但是我们要知道客观的环境,在客观环境上来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乱世,不是一个承平的时代,众生苦难很多,灾难不一定在哪个地方出现;换句话说,生命财产确确实实没有保障。我们今天处在这么一个时代,危机重重,这是客观环境,我们能有时间去研究许许多多经论法门吗?有这么多时间吗?来的及吗?如果把客观环境认清楚了,我们自然会死心塌地守住这一门。这一门是最容易成就的一门,其他的法门也行,不是不行,难易确实不相同;所有法门比较起来,这个法门容易,非常适合於我们现代的生活环境,它的好处就在此地。
再看第九、第十这两首偈,这两首偈是法藏发愿要跟佛一样。
【如佛无碍智。】
智慧没有障碍,就是无所不知。如果还有不知道的,那就是障碍了;到无所不知,这是无障碍,「智同佛」。
【所行慈愍行。】
「慈悲同佛」,对於一切众生以清净平等的慈悲,对待九界众生,一视同仁。
【常作天人师。】
这一句里面是讲「行同佛」,教化同佛。成了佛之后做什么?成佛之后,就是教化众生;换句话说,在九法界里面帮助一切大众。
【得为三界雄。】
在三界里面称为大雄。这个「雄」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英雄,英雄豪杰。什么叫英雄?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够做到,这就称为英雄了。佛称为大雄,我们在寺院里看到佛殿叫大雄宝殿,就是大英雄宝殿,这是对佛的称赞。一般人没有能力断烦恼,他有能力断烦恼;一般人没有能力超越生死轮回,他有能力超越生死轮回;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够做的到,这称为大雄。这讲「德同佛」。
【说法师子吼。】
这是讲「说法同佛」。『师子吼』是比喻,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一吼,小的野兽听到狮子一叫腿都发软,跑都跑不动,它有这么大的威力。这是形容佛说法能够降伏一切外道,佛的知见正,能够摧邪显正,譬如「师子吼」。
【广度诸有情。】
这一句是显示弥陀无论在因地、在果地,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度众生。
【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
这个两句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我们要问,为什么一切诸佛、一切菩萨对阿弥陀佛那么样的尊重、那么样的敬仰?也许我们也会遇到别人,你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你用这两句答覆就很圆满了。『圆满昔所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圆满了。为什么?为了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这还得了!这个不可思议,这确确实实把阿弥陀佛心愿的核心说出来了。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愿?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这个末后一首是求感应,由感应来给他做证明。我的愿要是真实,大千世界里面所有一切圣众都应当『感动』;这个「感动」是阿弥陀佛在虚空法界当中,转真实微妙的大法轮。
此地这个『大千』,意思是双关的,通常我们讲「大千」是讲一尊佛的教化区;一尊佛的教区,佛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当然三千大千世界是个概数,并不是指一个确定的数字。为什么?每一尊佛教化的区域有大小不相同,有的佛大千世界很大,有的佛大千世界比较小。这一些事实上的形成,都是佛在因地上每一个人发愿心量不相同,所以到成佛,他感的果报大小不一样。唯独阿弥陀佛这个愿特别大,超过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上所发的愿,所以阿弥陀佛的世界广大无边。它这个地方如果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的世间自在王佛的教区,大千世界;如果广义来说,那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统统都受震动。
『虚空诸天神』。每一个世界都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诸佛这个刹土大致都差不多的,都相同。欲界,四王天、忉利天是在地面上,夜摩以上都在虚空中,叫空居天。这是称三界虚空当中这些天神,他们在这里听佛讲经,都可以给法藏做证明。如果法藏的愿是真实不虚,法藏菩萨要求这些天神雨华供养,来给他做证明。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
这就是「大千应感动」,他真的立刻就感应现前。
【天雨妙华。以散其上。】
果然天神在空中雨花,感应太快了。
【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这是天神、菩萨都来给他做证明。
底下一章是叙说菩萨累劫的修行,这都是说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上,他怎么个修的。像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要认真的去学习。我们今天在因地,佛当时在因地用什么方法修,我们今天也在因地,应当要学习,所以底下这一章就非常重要了。
【阿难。】
这是释迦牟尼佛叫著阿难尊者,凡是叫他的名字,下面的说话就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阿难是我们大家的代表,叫他也就等於叫我们是一样的,叫我们要特别留意,底下有重要的开示。
【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
这是讲他四十八愿。
【住真实慧。】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地方。本经讲的三种真实,这是第三种,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了;前面读过「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那个两种都是境界,都是事实。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里教给我们的方法,一定要『住真实慧』。「真」是说的行,表现在我们日常行为之中,决定不是虚妄的。可见得佛法确确实实是建立在真实慧的基础上,绝对不是情执,不是妄情,不是执著。
【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他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是这么成就的,是真实智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成就极乐世界这个道场。
【所修佛国。】
『佛国』就是极乐世界。
【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经文虽然只有四句,已经将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轮廓给我们描绘出来了。第一句说他这个世界大。大到什么程度,没有办法计算,也没有法子说的出来,这个世界之大。不但这个世界之大不可思议,就是这十劫当中,他所成就的这些学生人数之多,我们在前面读过,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计算的出来。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口,经过调查有四十几亿,可以统计的出来;西方世界没有法子能够计算的出来,可见得那个世界确实是大。
『超胜独妙』,「超」是超越,超越一切诸佛的刹土;「胜」是胜过,胜过一切诸佛的国土,显示出西方极乐世界独特奇妙。
它到底哪些地方超胜?哪些地方独妙?下面两句给我们说出来了。『建立常然』,这就超胜、就独妙了。为什么?十方刹土,可以说都是无常的,都是变化的。有情的众生有「生老病死」,动物有生老病死,有生老病死是无常;植物有「生住异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变化的;矿物有「成住坏空」,无常!这个世间小的变化,沧海桑田;大的变化,星球的成住坏空,都是无常的。西方极乐世界建立常然,换句话说,那一边有情的众生不生不灭,这里讲长生不老,这是很奇怪的,跟其他世界不一样的;它们那边的植物、那边的树、那边的花不会凋零的,样样都是长久的,都不会有变化的。『无衰无变』,决定没有衰退,决定没有变化,这就是它超胜独妙之处。
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这就叫我们生起仰慕之心,这不能不去!在这个世界纵然你长寿,年岁大了就衰老了;长寿是好,但是老苦不好。西方极乐世界长寿不老,我们的意愿就会达到了,永远不老,永远不生病,永远不愁生活,有这么多好的优越条件,怎么能不去!
底下要叙说它这个超胜独妙的来由,它怎么来的?为什么其他诸佛世界里头没有?
【於无量劫。积植德行。】
这一句使我们明白了,阿弥陀佛成佛到今天十劫,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讲的『於无量劫,积植德行』;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不是真的他刚刚成佛,不是的,他久远劫就成佛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他的化土,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世间成佛这个状况相同。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成佛?《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老人家到这个世界上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释迦是久远劫就成佛了,不是这一次八相成道,夜睹明星,恍然大悟。那是唱戏表演的,给我们看的。实际上,久远劫已经成佛了。阿弥陀佛也是如此,也是久远劫就成佛了,这一次示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实实在在殊胜,要追究它殊胜的原因,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来了。他是连他过去无量劫中,「积植德行」,这一句是总说。什么是「德行」?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
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今天有这个念头,『想』就是念头,有贪瞋痴慢这些念头;人家不起,没这个念头,心多清净,这是属於定。
【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我们外面的环境,「色」是指眼所对的,都叫做色;眼睛能看的见的统统用这个字作代表。耳能够听的,就叫做「声」。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对外面的六种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外境。外境有,外境存在,外境不执著,不著。这两句合起来看,内不动心,就是『不起贪瞋痴欲诸想』,外不著相。你要问,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当中,他修的是什么?就修这个东西,内不动心,外不著相。
实在讲,所有一切大乘法都是以这两句作为修学纲领,禅也是如此,净也是如此,密也是如此,教下里面止观还是修这个东西,离了这两句就不叫做佛法了。我们要想学佛,学佛就学这个东西。可是我们很想学,学不到,境界一现前,里面烦恼又起来了,外头有执著了。这个难,难在这里。我们看看人家怎么修的。
【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
这是提供我们一个方法。『乐』是爱好,「但乐」,我只爱好一桩,哪一桩?过去诸佛所修的善根。诸佛所修的善根是什么?佛佛相念,就是念佛。所以这一句里面教给我们一个方法,这一生当中唯爱念佛;除了喜欢念佛之外,其他的什么都放下了,这个提示不可思议。
佛在《观经》里面告诉我们,「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一个人念佛的时候,心里面想佛的时候,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想佛,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佛了,就成佛了;想菩萨就成菩萨,想罗汉就成罗汉,想什么就成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念佛。
念佛,一切佛中,阿弥陀第一,这一点我们要知道,这是释迦牟尼佛在一切经里面常常赞叹的;而且世尊告诉我们,不但他一个人赞叹,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赞叹。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赞叹到极处了,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所以我们念佛,释迦牟尼佛没有教我们念他,单单教我们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弥陀佛,这是佛对於我们的教导。
【行寂静行。】
『行』是行动,是行为。我们一个人在世间,不可能没有行为,不可能没有行动。我们要学佛,佛菩萨的「行」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佛菩萨的行是不动的。这个不动不是说身不动,是说心不动。身动,心不动,这是佛菩萨。身有,心空,所以佛法、佛门用的标志用法轮作代表。轮就是圆,圆的作用是周,永远不停的在转动,它是一个动相。
动中有不动,不动是什么?圆心不动。圆是有,心没有,找不到圆心。心有没有?绝对有。在哪里?找不到。所以唯独这个圆能代表空有不二,动静一如,佛心是清净的,寂灭的,从来没有动过。我们通常讲「身口意」,意是不动的,意是清净寂灭的;身动,口也动,口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口在那里动;身也在那里动,身在那里表演,演说;但是心不动,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远离虚妄。】
什么叫『虚妄』?心动了就是「虚妄」的。心本来是不动的,怎么可以动。会动的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佛在经上常讲叫生灭心,我们讲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这是虚妄的;要「远离虚妄」。
【依真谛门。植众德本。】
这个『真谛』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真理,要依真实之理来种植德本。『德本』是什么?「本」是根本,能生万德,万德庄严,那个能生的才是根本。在本宗,「德本」就是一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是德本。这六个字,我们这个经讲到此地,虽然还没有讲圆满,如果一直来听,我相信同修逐渐逐渐能够体会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句名号确确实实是众德的根本。专修这个法门,二六时中执持名号,用这一句名号帮助我们真正做到内不动心,就是内不起烦恼,所有一切分别执著统统不起,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来修。实在讲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修内不动心、外不著相,都修这个。
一切法门比较起来,这个法门容易,这个里头容易;容易的道理,真正透彻明了的人还不多。一般人,方法容易,一句「阿弥陀佛」都会念,随时随地也会念,行住坐卧都可以念,这的确很方便,他们只能够领略到此地;更深一层,他不知道了。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神力加持,十方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威神加持,这个大家不知道,这是其他一切法门跟这个名号功德不能比的,就在此地。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像这些地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用得上。一切苦难不要去计较,逆来顺受。苦难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要是知道因缘,你就会甘心情愿去忍受了,都是过去今生所造不善业的感召,怎么能怪人!我们如何面对现实?就是不要去计较,专心念佛。
『少欲知足』,会减轻烦恼;我的欲望很少,我能够知足。每一天三餐饭能吃得饱,衣服可以穿得暖,有个小房子能遮蔽风雨,足了!还要什么?知足就常乐。你知足,你求的就少;你求的愈少,你就愈自在、愈快乐,真正能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比神仙还快乐。你这个心才容易得定,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才能够达到。
『专求白法』。这个「白」是古印度人常用的,我们中国人常用善恶,善法、恶法,印度人用白法、黑法,白就是善,黑就叫做恶。所以他们讲白业、黑业,业是造业的业,白业就是善业,黑业就是恶业。「专求白法」,这是自利的,对自己专求善法。这个善,刚才跟诸位说过了,不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那个善不是真善,善恶两边都离开,这就真善了,这才叫白法。
『惠利群生』,这是讲对人。前面一个是对自己,这一句是对别人;前面是自受用,这一句是讲他受用。我们如何对别人?「惠利群生」,「惠」是惠施,就是布施;「利」是利益,要利益众生;去做这个事情,舍己为人,就是这个意思。
『志愿无倦』,不疲不厌,认真努力的去做。我们要问,什么力量推动他在那里做?这是真实的智慧,就是前面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什么力量推动?是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自行化他,不疲不厌。
『忍力成就』,成就菩萨六度里面的忍辱波罗蜜,难忍能忍。
【於诸有情。常怀慈忍。】
『诸有情』是讲一切众生,特别是苦难的众生、造作恶业的众生、迷惑颠倒的众生,总是以一种悲悯的心态去看他、去对待他。
【和颜爱语。】
这是态度,态度温和。『慈忍』就是很有耐心,和颜悦色。这个『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这两个字不能错会了意思,是真正爱护他的言语,这就是对他有真正利益的。真正利益他,骂他、教训他,都是爱语;你要不真的爱他,你何必去骂他、去管他?所以「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是真正利益他,帮助他破迷开悟,这是爱语。像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说的,句句都是爱语。
【劝谕策进。】
『劝』是劝勉,『谕』是晓谕,就是开导。劝他,开导他,勉励他,『策进』就是勉励的意思。这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应当有的心态,所以在这一品里面,我们学的东西很多很多。佛法确确实实教导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你照这个去做,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统统可以达到。这是真实的教育,最完善的教学。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教学的大根大本,就在这四句。世法教学,我们看中国过去的儒家,中国从汉高祖建立政权之后,就以孔孟的教学作为国家教育的方针,一直到前清,真的是一脉相承,所以尊称孔老夫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儒家教学,这个「敬」摆在第一个,我们翻开《礼记》,《礼记》里头第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毋不敬」;佛经里面,你看课诵本里面,我们翻开许多忏悔文,第一句是「一切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都是把这个「敬」摆在第一个。所以你要问什么叫教育?教育是教孝教敬,孝敬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今天世间为什么这么乱?还要乱,众生还有很大的苦难在后面。原因在哪里?孝敬没有了。你今天跟人讲,人家不相信,人家说这个思想是封建的思想,这个思想是落伍的思想。换句话说,不要孝,不要敬,天下大乱!几时大家能把儒佛教学的真面目再重新看清楚了,重新肯定了,世界才有和平的一天,这个世界才会慢慢恢复到好的秩序。如果孝敬不要了,要想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不可能!
这是教育,无关什么专制独裁、民主,与这个都不相干;不管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都不能离开孝敬。《学记》里面讲得很清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老百姓,哪一条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什么?教孝亲尊师。我们接受佛的教育,佛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孝亲,教给我们尊师,『恭敬三宝』。
「三宝」,最重要的是自性三宝。换句话说,首先要恭敬谁?要恭敬你自己,换句话说,人要自重,要自爱。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一定要自重自爱。
三宝是「觉正净」,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就是自性清净心,这是我们自性三宝,这个最重要,要恭敬。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要想到我是不是觉悟了?不觉就迷,觉就不迷了。我是不是正知正见?我的思想见解纯不纯正?不纯就邪。我的心清不清净?不清净就污染了。「觉正净」是三宝。
自性三宝外面有住持三宝,这是有形相的。住持三宝的作用在哪里?作用在时时提醒自性三宝,作用在此地。我们接受佛教育,以佛为师,我们供养佛像,见到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不忘本,是纪念的意思。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这个教学是他老人家传下来的,是纪念,念念不忘的意思。供养佛像是这个意思。第二,是更重要的意思,提醒自性觉。佛是什么?佛是觉而不迷,我今天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我有没有迷惑?这个佛像就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我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顺逆境界当中,都要保持觉而不迷,保持心地清净,不受污染,保持纯正的思想见解,这叫「恭敬三宝」。
『奉事师长』。「师长」是老师。这样良好的教学,我从哪里得来的?从老师那里得来。如何奉事师长?师长对我的教导,我能够理解,我能够照做,依教奉行,这是「奉事师长」。老师对我的期望,我能够不辜负他,这是对老师的奉事,这个要知道。
绝对不是在生活上来照顾,这当然是应该的,那是小事。一个真正的好老师,生活一定很简单的,为什么?因为他少欲知足,一定是非常节俭。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清高,清就贫,生活一定过得很清苦,他真正做到少欲知足,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所以他心是定的,是清净的,他看到一切事物看的比别人清楚。俗话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在这个世间他是旁观者,他不当局;所谓不当局,这个世间对他讲没有利害,所以他的心就清净了,他看的就明白了。一般人在这个世间为什么看不清楚是非得失?他有利害,有得失,有取予,所以他思考一个问题,统统站在自私自利的角度里面来衡量,所以事实的真相往往就有很大的距离,有差距。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这是事师之道。我们对待老师要真诚,然后以这样真诚之心来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绝对不是说,只有对老师不可以虚伪谄曲,对其他的人就可以,那就错了。从老师这里学,学到之后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处人接物统统要遵守老师的教诫。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庄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真善美慧」,美好,完美而没有缺陷,这是「庄严」。无论在任何一个方面,你都做得非常的完美,能够为一切大众的表率。『轨范』,「轨」是轨道,「范」是模范,你可以作为这个社会大众的榜样,大众的模范。
这一句里面的含义无尽的深广。你是一个佛弟子,你是佛弟子当中的模范;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是所有一切公司老板的典范;如果你是员工,你是员工之中的模范;你是家庭主妇,你是所有一切家庭主妇的典范,是这个意思。你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是什么样的身分、是什么样的地位,统统是所有一切众生模范榜样,这是佛法。所以佛的教学,弟子里面是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有,没有一个不是「轨范具足」,各个皆是。
这两句是老师对於学生的期望,我们有没有做到?有没有辜负老师?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在学业,我们学某一个科系,学成之后,在社会上我们从事某一种行业,要满足佛对我们的期望。「庄严众行」,行就是行业,或者我们中国人讲的行业,就是这个意思;各行各业都是典范。所以是菩萨住世。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是智慧,第一句是智慧,真实的智慧,教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宇宙观。人生宇宙真相如何?幻化无常。『法』是一切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人生宇宙,是幻化无常的。因此你不要去计较,你也不要去认真;你认真计较,那你叫自找苦吃,那叫迷惑颠倒。知道事实真相,自然心就定了,就不计较、不执著,真正能放下,放下就自在。
『三昧常寂』,「三昧」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什么?内不起念,外不著相,就是正常的享受。内里面起心动念,外有执著,这个享受就不正常。所以说「苦乐忧喜」都不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苦乐忧喜」统统没有;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禅定,我们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就是正常的享受。所以「三昧常寂」,心地是清净寂灭的,没有一个妄念。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表现在外面。前面两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是内在的功夫,智慧。「观法如化」是慧,「三昧常寂」是定,你真的有定有慧,表现在外面、在行为上,自自然然的就『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见到一切人的过失,不会说。
实在是不见别人过失。你看六祖大师《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晓得,为什么不见世间过?「观法如化」,哪来的过!没有过,也没有功;没有恶,也没有善;他心境是平等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分别执著,哪来的善恶、是非、真假,统统都没有。一切善恶是非真假是你们世间人在虚妄分别;修道人再不搞这个,所以根本就不见了,见不到了,他当然不会说别人过失,「不讥他过」。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律仪』,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风度,礼节规矩,自自然然符合,不失礼,不犯过,『身业』。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意』是心地,心地清净,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所污染。这个外境怎么污染?执著就污染了。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顺自己意思起欢喜心了,被污染了,欢喜污染了;不顺意思生起烦恼了,被烦恼污染了。诸位要晓得,「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都是污染,你的心就不清净了;远离七情五欲,心就清净了,就不会被污染了。这个是表现在外面,所以你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才是真正的典范。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一面第三行,最后一句: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偈颂第六首。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就知道这个经典法门,它的力用不可思议。此地这个『我』是阿弥陀佛自称,佛以智慧光明,这是讲他的相与作用。『普照十方刹』,一切佛都有光明,但是这个光明普照十方是阿弥陀佛独有的;诸佛当然也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放光才能够普照。阿弥陀佛这是常光普照,不必放光,是恒常普照十方。它的作用能够消业障,『消除三垢冥』,就是我们通常讲消业障,佛的光明能帮助我们消业障。「三垢」是指的「贪瞋痴」这三种,这三种对於清净心的染污最为严重。冥就是无明,无明烦恼。「三垢冥」合起讲就是无明烦恼。
『明济众厄难』。这是以智慧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佛菩萨在十法界普遍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就是佛门常说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在那个地方推动。
『悉舍三途苦』,这是离苦。「三途」是指的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佛法教学最低的一个阶段,最低的限度教我们不堕三途,这个还是属於消极的,不是积极的。这一生不堕三途,来生不堕三途,后生怎么办?换句话说,如果不能超越三界,三途可以暂时不去,任何一尊佛也没有办法保证你永久不会堕落的,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消业是属於消极,只能够得暂时的利益,所以底下一句这就是恒久的了。
『灭诸烦恼暗』,「烦恼暗」跟前面「三垢冥」意思完全相同,就是烦恼跟无明。前面这是消业,此地这是讲灭业。灭业,这个就是真实的利益,这是永久的利益了。佛光明帮助我们消业,教化帮助我们灭业,我们必须要接受佛的教化,要认真去修学,佛的威神加持我们。如果我们自己不肯认真的去修学,佛虽然想加也加不上,想帮忙帮不上忙,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底下说:
『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这就是佛协助我们、帮助我们开智慧。智慧是我们本来具足的,是本有的;虽然有,现在我们的智慧失掉了。智慧怎么失掉?就是因为你有烦恼,你有无明,所以智慧失掉了。如果要想智慧再现前、再恢复,必须把烦恼无明舍掉,我们的智慧本能就恢复了。所以这个事情佛帮忙只能帮到这个地方,只能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至於断烦恼、破无明是自己的事情,这个就不是佛的事情。老师只能教我们,做还是要自己去做。譬如说指路的人,他把路指的明白,路还是要自己走;自己不走,指路的人指得再清楚,我们也达不到目的地。
「获得光明身」,这是身业清净。身清净,当然是心清净。「开彼智慧眼」,实在讲就是心清净,智慧现前了。身心清净。
身心到真正清净了,才会永离诸恶,「闭塞诸恶道」。不但一切恶的事你不会去做,你也不可能去做;一个恶的念头,你也不可能生起,那就是真正断恶断得干净。
『通达善趣门』。这是离苦得乐,得真实之乐。「通达」,再没有障碍了。这个地方讲的「善」,纯善,不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还是恶,这个诸位要晓得。前面讲「闭塞诸恶道」,这个善恶的善都是恶。善恶两边都离开了,这叫真善,佛法里面讲的善,大概都是指这些。有善有恶,相对的不是真善。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为一切众生开示佛法里面的秘藏,秘密的宝藏。佛法里头的秘密宝藏是什么?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所以这个地方「为众开法藏」,就是为大家宣扬这个法门,教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是阿弥陀佛对一切众生「广施功德宝」。
这个一切功德都是像本经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成就的,这是阿弥陀佛以这样一个殊胜方便的办法,来帮助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但是我们要晓得,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嗜好不相同,乃至於生活环境背景都不相同,我们今天讲文化背景不相同。因此佛教化众生,实实在在,他是方法非常的善巧,为众生开无量法门;不是用一个方法,用无量的法门来教导一切众生。
所以法门一定要契机,法门不契机就不能成就。你譬如这个念佛的法门,参禅的人就不契它的机;所以宗门的修行人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都漱不干净。这就是说门庭施设不相同,众生根器不一样。你喜欢哪一个法门,你就专修哪一个法门;这个修行的原理原则决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一门深入。同时修几个法门而成就的,这种人有,不是没有,太少了;自古至今,能可以算得出来的,不多。从一门深入而得成就的,那就太多太多了,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所以法门贵专不贵多,要专要精。如果讲求解,我不是讲修行,我求解,可以;你同时涉猎许多法门行,我目的是在想多了解,这个可以。如果讲修,修是什么?修清净心,要断烦恼,要证菩提,这是讲修;修,涉及经论法门太多是决定有妨碍。所以这是两个目标,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这个我们要知道。
所以自古以来有许多讲经的法师,他们这两种方法同时都进行。他要广学,他广学为什么?是为别人,不是为自己;他专修,专修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这是正确的。这都是值得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做一个很好的参考。我们今天目的在哪里?如果目的是要在真正在断烦恼,在超越六到轮回,那我们就要在修行上下功夫。如果我们想广泛的接引大众,那在教理上下功夫。
但是我们要知道客观的环境,在客观环境上来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乱世,不是一个承平的时代,众生苦难很多,灾难不一定在哪个地方出现;换句话说,生命财产确确实实没有保障。我们今天处在这么一个时代,危机重重,这是客观环境,我们能有时间去研究许许多多经论法门吗?有这么多时间吗?来的及吗?如果把客观环境认清楚了,我们自然会死心塌地守住这一门。这一门是最容易成就的一门,其他的法门也行,不是不行,难易确实不相同;所有法门比较起来,这个法门容易,非常适合於我们现代的生活环境,它的好处就在此地。
再看第九、第十这两首偈,这两首偈是法藏发愿要跟佛一样。
【如佛无碍智。】
智慧没有障碍,就是无所不知。如果还有不知道的,那就是障碍了;到无所不知,这是无障碍,「智同佛」。
【所行慈愍行。】
「慈悲同佛」,对於一切众生以清净平等的慈悲,对待九界众生,一视同仁。
【常作天人师。】
这一句里面是讲「行同佛」,教化同佛。成了佛之后做什么?成佛之后,就是教化众生;换句话说,在九法界里面帮助一切大众。
【得为三界雄。】
在三界里面称为大雄。这个「雄」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英雄,英雄豪杰。什么叫英雄?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够做到,这就称为英雄了。佛称为大雄,我们在寺院里看到佛殿叫大雄宝殿,就是大英雄宝殿,这是对佛的称赞。一般人没有能力断烦恼,他有能力断烦恼;一般人没有能力超越生死轮回,他有能力超越生死轮回;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够做的到,这称为大雄。这讲「德同佛」。
【说法师子吼。】
这是讲「说法同佛」。『师子吼』是比喻,狮子是兽中之王,狮子一吼,小的野兽听到狮子一叫腿都发软,跑都跑不动,它有这么大的威力。这是形容佛说法能够降伏一切外道,佛的知见正,能够摧邪显正,譬如「师子吼」。
【广度诸有情。】
这一句是显示弥陀无论在因地、在果地,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了度众生。
【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
这个两句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我们要问,为什么一切诸佛、一切菩萨对阿弥陀佛那么样的尊重、那么样的敬仰?也许我们也会遇到别人,你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修净土法门?你用这两句答覆就很圆满了。『圆满昔所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圆满了。为什么?为了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这还得了!这个不可思议,这确确实实把阿弥陀佛心愿的核心说出来了。阿弥陀佛究竟是什么愿?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虚空诸天神。当雨珍妙华。】
这个末后一首是求感应,由感应来给他做证明。我的愿要是真实,大千世界里面所有一切圣众都应当『感动』;这个「感动」是阿弥陀佛在虚空法界当中,转真实微妙的大法轮。
此地这个『大千』,意思是双关的,通常我们讲「大千」是讲一尊佛的教化区;一尊佛的教区,佛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当然三千大千世界是个概数,并不是指一个确定的数字。为什么?每一尊佛教化的区域有大小不相同,有的佛大千世界很大,有的佛大千世界比较小。这一些事实上的形成,都是佛在因地上每一个人发愿心量不相同,所以到成佛,他感的果报大小不一样。唯独阿弥陀佛这个愿特别大,超过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上所发的愿,所以阿弥陀佛的世界广大无边。它这个地方如果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的世间自在王佛的教区,大千世界;如果广义来说,那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统统都受震动。
『虚空诸天神』。每一个世界都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诸佛这个刹土大致都差不多的,都相同。欲界,四王天、忉利天是在地面上,夜摩以上都在虚空中,叫空居天。这是称三界虚空当中这些天神,他们在这里听佛讲经,都可以给法藏做证明。如果法藏的愿是真实不虚,法藏菩萨要求这些天神雨华供养,来给他做证明。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
这就是「大千应感动」,他真的立刻就感应现前。
【天雨妙华。以散其上。】
果然天神在空中雨花,感应太快了。
【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这是天神、菩萨都来给他做证明。
底下一章是叙说菩萨累劫的修行,这都是说的阿弥陀佛在因地上,他怎么个修的。像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要认真的去学习。我们今天在因地,佛当时在因地用什么方法修,我们今天也在因地,应当要学习,所以底下这一章就非常重要了。
【阿难。】
这是释迦牟尼佛叫著阿难尊者,凡是叫他的名字,下面的说话就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阿难是我们大家的代表,叫他也就等於叫我们是一样的,叫我们要特别留意,底下有重要的开示。
【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
这是讲他四十八愿。
【住真实慧。】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地方。本经讲的三种真实,这是第三种,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了;前面读过「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那个两种都是境界,都是事实。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里教给我们的方法,一定要『住真实慧』。「真」是说的行,表现在我们日常行为之中,决定不是虚妄的。可见得佛法确确实实是建立在真实慧的基础上,绝对不是情执,不是妄情,不是执著。
【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他这个西方极乐世界是这么成就的,是真实智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成就极乐世界这个道场。
【所修佛国。】
『佛国』就是极乐世界。
【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经文虽然只有四句,已经将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轮廓给我们描绘出来了。第一句说他这个世界大。大到什么程度,没有办法计算,也没有法子说的出来,这个世界之大。不但这个世界之大不可思议,就是这十劫当中,他所成就的这些学生人数之多,我们在前面读过,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计算的出来。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口,经过调查有四十几亿,可以统计的出来;西方世界没有法子能够计算的出来,可见得那个世界确实是大。
『超胜独妙』,「超」是超越,超越一切诸佛的刹土;「胜」是胜过,胜过一切诸佛的国土,显示出西方极乐世界独特奇妙。
它到底哪些地方超胜?哪些地方独妙?下面两句给我们说出来了。『建立常然』,这就超胜、就独妙了。为什么?十方刹土,可以说都是无常的,都是变化的。有情的众生有「生老病死」,动物有生老病死,有生老病死是无常;植物有「生住异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变化的;矿物有「成住坏空」,无常!这个世间小的变化,沧海桑田;大的变化,星球的成住坏空,都是无常的。西方极乐世界建立常然,换句话说,那一边有情的众生不生不灭,这里讲长生不老,这是很奇怪的,跟其他世界不一样的;它们那边的植物、那边的树、那边的花不会凋零的,样样都是长久的,都不会有变化的。『无衰无变』,决定没有衰退,决定没有变化,这就是它超胜独妙之处。
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这就叫我们生起仰慕之心,这不能不去!在这个世界纵然你长寿,年岁大了就衰老了;长寿是好,但是老苦不好。西方极乐世界长寿不老,我们的意愿就会达到了,永远不老,永远不生病,永远不愁生活,有这么多好的优越条件,怎么能不去!
底下要叙说它这个超胜独妙的来由,它怎么来的?为什么其他诸佛世界里头没有?
【於无量劫。积植德行。】
这一句使我们明白了,阿弥陀佛成佛到今天十劫,在这个经上给我们讲的『於无量劫,积植德行』;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不是真的他刚刚成佛,不是的,他久远劫就成佛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他的化土,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世间成佛这个状况相同。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成佛?《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老人家到这个世界上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释迦是久远劫就成佛了,不是这一次八相成道,夜睹明星,恍然大悟。那是唱戏表演的,给我们看的。实际上,久远劫已经成佛了。阿弥陀佛也是如此,也是久远劫就成佛了,这一次示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实实在在殊胜,要追究它殊胜的原因,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来了。他是连他过去无量劫中,「积植德行」,这一句是总说。什么是「德行」?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
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今天有这个念头,『想』就是念头,有贪瞋痴慢这些念头;人家不起,没这个念头,心多清净,这是属於定。
【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我们外面的环境,「色」是指眼所对的,都叫做色;眼睛能看的见的统统用这个字作代表。耳能够听的,就叫做「声」。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对外面的六种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外境。外境有,外境存在,外境不执著,不著。这两句合起来看,内不动心,就是『不起贪瞋痴欲诸想』,外不著相。你要问,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当中,他修的是什么?就修这个东西,内不动心,外不著相。
实在讲,所有一切大乘法都是以这两句作为修学纲领,禅也是如此,净也是如此,密也是如此,教下里面止观还是修这个东西,离了这两句就不叫做佛法了。我们要想学佛,学佛就学这个东西。可是我们很想学,学不到,境界一现前,里面烦恼又起来了,外头有执著了。这个难,难在这里。我们看看人家怎么修的。
【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
这是提供我们一个方法。『乐』是爱好,「但乐」,我只爱好一桩,哪一桩?过去诸佛所修的善根。诸佛所修的善根是什么?佛佛相念,就是念佛。所以这一句里面教给我们一个方法,这一生当中唯爱念佛;除了喜欢念佛之外,其他的什么都放下了,这个提示不可思议。
佛在《观经》里面告诉我们,「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一个人念佛的时候,心里面想佛的时候,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想佛,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佛了,就成佛了;想菩萨就成菩萨,想罗汉就成罗汉,想什么就成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在此地教我们念佛。
念佛,一切佛中,阿弥陀第一,这一点我们要知道,这是释迦牟尼佛在一切经里面常常赞叹的;而且世尊告诉我们,不但他一个人赞叹,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赞叹。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赞叹到极处了,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了。所以我们念佛,释迦牟尼佛没有教我们念他,单单教我们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弥陀佛,这是佛对於我们的教导。
【行寂静行。】
『行』是行动,是行为。我们一个人在世间,不可能没有行为,不可能没有行动。我们要学佛,佛菩萨的「行」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佛菩萨的行是不动的。这个不动不是说身不动,是说心不动。身动,心不动,这是佛菩萨。身有,心空,所以佛法、佛门用的标志用法轮作代表。轮就是圆,圆的作用是周,永远不停的在转动,它是一个动相。
动中有不动,不动是什么?圆心不动。圆是有,心没有,找不到圆心。心有没有?绝对有。在哪里?找不到。所以唯独这个圆能代表空有不二,动静一如,佛心是清净的,寂灭的,从来没有动过。我们通常讲「身口意」,意是不动的,意是清净寂灭的;身动,口也动,口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口在那里动;身也在那里动,身在那里表演,演说;但是心不动,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远离虚妄。】
什么叫『虚妄』?心动了就是「虚妄」的。心本来是不动的,怎么可以动。会动的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佛在经上常讲叫生灭心,我们讲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这是虚妄的;要「远离虚妄」。
【依真谛门。植众德本。】
这个『真谛』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真理,要依真实之理来种植德本。『德本』是什么?「本」是根本,能生万德,万德庄严,那个能生的才是根本。在本宗,「德本」就是一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是德本。这六个字,我们这个经讲到此地,虽然还没有讲圆满,如果一直来听,我相信同修逐渐逐渐能够体会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这一句名号确确实实是众德的根本。专修这个法门,二六时中执持名号,用这一句名号帮助我们真正做到内不动心,就是内不起烦恼,所有一切分别执著统统不起,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来修。实在讲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修内不动心、外不著相,都修这个。
一切法门比较起来,这个法门容易,这个里头容易;容易的道理,真正透彻明了的人还不多。一般人,方法容易,一句「阿弥陀佛」都会念,随时随地也会念,行住坐卧都可以念,这的确很方便,他们只能够领略到此地;更深一层,他不知道了。这一句名号,阿弥陀佛神力加持,十方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威神加持,这个大家不知道,这是其他一切法门跟这个名号功德不能比的,就在此地。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像这些地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能用得上。一切苦难不要去计较,逆来顺受。苦难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要是知道因缘,你就会甘心情愿去忍受了,都是过去今生所造不善业的感召,怎么能怪人!我们如何面对现实?就是不要去计较,专心念佛。
『少欲知足』,会减轻烦恼;我的欲望很少,我能够知足。每一天三餐饭能吃得饱,衣服可以穿得暖,有个小房子能遮蔽风雨,足了!还要什么?知足就常乐。你知足,你求的就少;你求的愈少,你就愈自在、愈快乐,真正能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比神仙还快乐。你这个心才容易得定,内不动心,外不著相,才能够达到。
『专求白法』。这个「白」是古印度人常用的,我们中国人常用善恶,善法、恶法,印度人用白法、黑法,白就是善,黑就叫做恶。所以他们讲白业、黑业,业是造业的业,白业就是善业,黑业就是恶业。「专求白法」,这是自利的,对自己专求善法。这个善,刚才跟诸位说过了,不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那个善不是真善,善恶两边都离开,这就真善了,这才叫白法。
『惠利群生』,这是讲对人。前面一个是对自己,这一句是对别人;前面是自受用,这一句是讲他受用。我们如何对别人?「惠利群生」,「惠」是惠施,就是布施;「利」是利益,要利益众生;去做这个事情,舍己为人,就是这个意思。
『志愿无倦』,不疲不厌,认真努力的去做。我们要问,什么力量推动他在那里做?这是真实的智慧,就是前面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什么力量推动?是真实的智慧。所以他自行化他,不疲不厌。
『忍力成就』,成就菩萨六度里面的忍辱波罗蜜,难忍能忍。
【於诸有情。常怀慈忍。】
『诸有情』是讲一切众生,特别是苦难的众生、造作恶业的众生、迷惑颠倒的众生,总是以一种悲悯的心态去看他、去对待他。
【和颜爱语。】
这是态度,态度温和。『慈忍』就是很有耐心,和颜悦色。这个『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这两个字不能错会了意思,是真正爱护他的言语,这就是对他有真正利益的。真正利益他,骂他、教训他,都是爱语;你要不真的爱他,你何必去骂他、去管他?所以「爱语」不是说好听的话,是真正利益他,帮助他破迷开悟,这是爱语。像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说的,句句都是爱语。
【劝谕策进。】
『劝』是劝勉,『谕』是晓谕,就是开导。劝他,开导他,勉励他,『策进』就是勉励的意思。这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应当有的心态,所以在这一品里面,我们学的东西很多很多。佛法确确实实教导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你照这个去做,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统统可以达到。这是真实的教育,最完善的教学。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教学的大根大本,就在这四句。世法教学,我们看中国过去的儒家,中国从汉高祖建立政权之后,就以孔孟的教学作为国家教育的方针,一直到前清,真的是一脉相承,所以尊称孔老夫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儒家教学,这个「敬」摆在第一个,我们翻开《礼记》,《礼记》里头第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毋不敬」;佛经里面,你看课诵本里面,我们翻开许多忏悔文,第一句是「一切恭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都是把这个「敬」摆在第一个。所以你要问什么叫教育?教育是教孝教敬,孝敬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今天世间为什么这么乱?还要乱,众生还有很大的苦难在后面。原因在哪里?孝敬没有了。你今天跟人讲,人家不相信,人家说这个思想是封建的思想,这个思想是落伍的思想。换句话说,不要孝,不要敬,天下大乱!几时大家能把儒佛教学的真面目再重新看清楚了,重新肯定了,世界才有和平的一天,这个世界才会慢慢恢复到好的秩序。如果孝敬不要了,要想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不可能!
这是教育,无关什么专制独裁、民主,与这个都不相干;不管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都不能离开孝敬。《学记》里面讲得很清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老百姓,哪一条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什么?教孝亲尊师。我们接受佛的教育,佛教给我们什么?教给我们孝亲,教给我们尊师,『恭敬三宝』。
「三宝」,最重要的是自性三宝。换句话说,首先要恭敬谁?要恭敬你自己,换句话说,人要自重,要自爱。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一定要自重自爱。
三宝是「觉正净」,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就是自性清净心,这是我们自性三宝,这个最重要,要恭敬。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要想到我是不是觉悟了?不觉就迷,觉就不迷了。我是不是正知正见?我的思想见解纯不纯正?不纯就邪。我的心清不清净?不清净就污染了。「觉正净」是三宝。
自性三宝外面有住持三宝,这是有形相的。住持三宝的作用在哪里?作用在时时提醒自性三宝,作用在此地。我们接受佛教育,以佛为师,我们供养佛像,见到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不忘本,是纪念的意思。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这个教学是他老人家传下来的,是纪念,念念不忘的意思。供养佛像是这个意思。第二,是更重要的意思,提醒自性觉。佛是什么?佛是觉而不迷,我今天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我有没有迷惑?这个佛像就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我要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顺逆境界当中,都要保持觉而不迷,保持心地清净,不受污染,保持纯正的思想见解,这叫「恭敬三宝」。
『奉事师长』。「师长」是老师。这样良好的教学,我从哪里得来的?从老师那里得来。如何奉事师长?师长对我的教导,我能够理解,我能够照做,依教奉行,这是「奉事师长」。老师对我的期望,我能够不辜负他,这是对老师的奉事,这个要知道。
绝对不是在生活上来照顾,这当然是应该的,那是小事。一个真正的好老师,生活一定很简单的,为什么?因为他少欲知足,一定是非常节俭。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清高,清就贫,生活一定过得很清苦,他真正做到少欲知足,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所以他心是定的,是清净的,他看到一切事物看的比别人清楚。俗话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在这个世间他是旁观者,他不当局;所谓不当局,这个世间对他讲没有利害,所以他的心就清净了,他看的就明白了。一般人在这个世间为什么看不清楚是非得失?他有利害,有得失,有取予,所以他思考一个问题,统统站在自私自利的角度里面来衡量,所以事实的真相往往就有很大的距离,有差距。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这是事师之道。我们对待老师要真诚,然后以这样真诚之心来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绝对不是说,只有对老师不可以虚伪谄曲,对其他的人就可以,那就错了。从老师这里学,学到之后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处人接物统统要遵守老师的教诫。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庄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真善美慧」,美好,完美而没有缺陷,这是「庄严」。无论在任何一个方面,你都做得非常的完美,能够为一切大众的表率。『轨范』,「轨」是轨道,「范」是模范,你可以作为这个社会大众的榜样,大众的模范。
这一句里面的含义无尽的深广。你是一个佛弟子,你是佛弟子当中的模范;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是所有一切公司老板的典范;如果你是员工,你是员工之中的模范;你是家庭主妇,你是所有一切家庭主妇的典范,是这个意思。你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是什么样的身分、是什么样的地位,统统是所有一切众生模范榜样,这是佛法。所以佛的教学,弟子里面是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有,没有一个不是「轨范具足」,各个皆是。
这两句是老师对於学生的期望,我们有没有做到?有没有辜负老师?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在学业,我们学某一个科系,学成之后,在社会上我们从事某一种行业,要满足佛对我们的期望。「庄严众行」,行就是行业,或者我们中国人讲的行业,就是这个意思;各行各业都是典范。所以是菩萨住世。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是智慧,第一句是智慧,真实的智慧,教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宇宙观。人生宇宙真相如何?幻化无常。『法』是一切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人生宇宙,是幻化无常的。因此你不要去计较,你也不要去认真;你认真计较,那你叫自找苦吃,那叫迷惑颠倒。知道事实真相,自然心就定了,就不计较、不执著,真正能放下,放下就自在。
『三昧常寂』,「三昧」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什么?内不起念,外不著相,就是正常的享受。内里面起心动念,外有执著,这个享受就不正常。所以说「苦乐忧喜」都不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苦乐忧喜」统统没有;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禅定,我们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就是正常的享受。所以「三昧常寂」,心地是清净寂灭的,没有一个妄念。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表现在外面。前面两句,「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是内在的功夫,智慧。「观法如化」是慧,「三昧常寂」是定,你真的有定有慧,表现在外面、在行为上,自自然然的就『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见到一切人的过失,不会说。
实在是不见别人过失。你看六祖大师《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晓得,为什么不见世间过?「观法如化」,哪来的过!没有过,也没有功;没有恶,也没有善;他心境是平等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分别执著,哪来的善恶、是非、真假,统统都没有。一切善恶是非真假是你们世间人在虚妄分别;修道人再不搞这个,所以根本就不见了,见不到了,他当然不会说别人过失,「不讥他过」。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律仪』,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风度,礼节规矩,自自然然符合,不失礼,不犯过,『身业』。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意』是心地,心地清净,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所污染。这个外境怎么污染?执著就污染了。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顺自己意思起欢喜心了,被污染了,欢喜污染了;不顺意思生起烦恼了,被烦恼污染了。诸位要晓得,「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都是污染,你的心就不清净了;远离七情五欲,心就清净了,就不会被污染了。这个是表现在外面,所以你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才是真正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