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十八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18
请掀开经本,我们最好统统都用大本,页数就相同了。大本页数在第十二面,第二品,倒数第四行:
【德遵普贤第二】
这一品是接著前面一品而来的。在本经序分这六种成就,前面第一品已经圆满的具足了,这一品是前面一品的补充;经文也相当之长,内容非常的丰富。补充的,就是前面在叹德里面有「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两句是略赞;第二品是广赞,就是详细的给我们叙述这一些大菩萨,他们的智慧慈悲、神通德能。请看经文。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一上来就给我们举出十六位菩萨,这十六位菩萨全都是在家的菩萨,要以我们中国人来讲,他们都是在家居士,他们不是出家人。前面讲的普贤、文殊、弥勒是出家的菩萨,出家的菩萨只举了三个人,而在家的菩萨举了十六个人。这个意思就非常的明显,这一部经、这一个法门,主要的是以在家同修为度脱的对象。
这十六个菩萨也是表法。因为这个经在前面我们看出它的大义,实实在在像我们佛门一般所讲的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各宗各派的教义都不出本经,所以本经是圆融圆满到了极处。密宗是以「十六」表圆满。显教里面,像《弥陀经》用「七」代表圆满。七不是数字,是圆满的意思。七从哪里来的?是讲东、南、西、北、上、下、当中,这个就圆满,一点缺陷都没有了。七是这个说法,不是数字。《华严》用「十」代表圆满,十是一个整数,从一到十,十十就是百,它用十代表圆满。密宗里头用十六代表圆满。所以在此地举的这十六位菩萨,是代表圆满之数。
十六位菩萨,除了第一位贤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跟著佛学佛的一位菩萨。其他的十五个人,都是他方世界来的,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都是外太空人,从外太空来的。这是代表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如来统统讲这一部经;今天释迦牟尼佛也讲这个经,他们听到非常欢喜,来参加这个法会,替释迦牟尼佛作证明,证明这一部经、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所说的,有这个意思。
这些菩萨们,究竟是什么样果位的菩萨?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如果他的地位很低,这不必说了;如果很高的话,我们就觉得非常的惊奇了。此地所举的十六个人,统统是等觉菩萨,换句话说,他的地位跟普贤、文殊、弥勒、观音、大势至,完全相等。出家可以成等觉,在家一样能成就,而且成就的人比出家的还多,这是给在家同修修学一个很大的鼓励,这里面的含义就非常非常的深广了。所以在家修行,一样成大菩萨,一样成佛。
说到修行,在过去出家的环境比在家好,因为出家可以说是远离社会,都在深山里面建这个道场,与外界隔绝,环境清净,心就清净了,所以比在家人容易修。现在这个世界颠倒了,在家人修学比出家人要殊胜,为什么?这个寺院丛林都变成观光旅游的重点,出家人一天到晚接应不暇,哪有时间来修行?倒不如自己在家庭里面,你接触的人事都少,反而容易成就。
特别是在美国的家庭,我觉得美国的家庭都是非常理想的道场,应酬少。台湾的家庭比美国的家庭繁忙多了,应酬多,客人多,交际多,也很难用功。我到美国来,两、三天接不到一次电话,真清净!在台北,这个客人是每天都不间断的。所以只好定一个时间,下午三点以后见客。凡是来找我的,下午三点钟以后来找我。如果不定个时间,从早就忙到晚,那电话就更多了。所以,美国是修行非常理想的一个处所,在这个地方如果不肯真正用功,实在很可惜。有许多人在美国,尤其是老人住不惯,太寂寞了。实在讲,修行就要寂寞,就要清净,功夫才能够绵绵密密的不间断。这个机缘不容易得,所以能住在这个地方,真正用功,那是很有福报的人。
菩萨名号也是表法,这一点佛学常识诸位也必须要知道。佛菩萨没有名号,名是假名;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这一尊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叫这个名字,可能到别的世界,他的名字就换了。譬如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他叫这个名字,假如他到极乐世界去作佛,这是比喻,这个名字用不上,就不能用这个名字了,为什么?名字就是这一个时代、这一个地区教学的宗旨,以这个为名号。我们这一个时代、这一个地区众生,当然业障很重、也很多,许许多多业障里面,哪一种最严重?这个最严重的先要对治。
佛观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没有慈悲心,这是最严重的,自私自利,利己损人,所以佛的名号里面,就有释迦。释迦是梵语,它的意思就是仁慈,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一个教学目标。第二个我们的心散乱,一天到晚妄想纷飞,心不能得定,这是大病,所以名号就用牟尼;牟尼是寂灭的意思,清净寂灭;心地清净,寂灭是把妄想烦恼统统都消灭掉了,心得清净了。所以他的名号,就是他此时此地教学的宗旨、教学的方针。
他要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了,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大慈大悲,每一个人都清净寂灭,用不著这个名号了,这个名号到极乐世界一点用都没有。在这个地方很适用,到那里去就不适用了。到那个地方去作佛,一定要叫阿弥陀;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需要的。阿弥陀佛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假设来作佛,他也不能用阿弥陀,还得用释迦牟尼才行,才能够对症下药。所以,佛没有固定的名号,菩萨也没有固定的名号,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
第一位「贤护菩萨」,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这是本地的菩萨。这个名词,它代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金刚经》上说的,这个「正士」是菩萨的称呼。通常我们称菩萨大士,像我们一般称观音大士,也可以称正士;正士跟大士,这个意义是相通的,正是正等正觉,都是对大菩萨的称呼。另外一个称呼叫「开士」,开就是开悟,开悟之士。这个对於圆教三贤菩萨都可以称呼;圆教初住以上,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可以称他为开士,这是通常对菩萨的称呼。
下面这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萨来参与这一个法会的。第一尊是「善思惟菩萨」,他代表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必须要有真实的智慧。正智明了叫善思惟。思惟是表智断的意思,有智慧就有决断,他就不怀疑。这个法门要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够接受它,不怀疑,肯定它,这一位菩萨代表这个意思。
我们知道名号的表法,也就晓得贤护菩萨他所表的是十方圣贤都护念这一部经典,都护念这一个法门,也都护念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所谓善男子、善女人,只要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必定得十方圣贤的护持。我们常在大经里面看到,诸佛护念,龙天拥护,都在这个意义里面包含著。
第三位「慧辩才菩萨」。第一位善思惟菩萨是自受用,是自利;我们有智慧能决断,无量法门我们能采取这个法门,这是善思惟菩萨所表的。自己得到好处,要把它辗转介绍给别人;介绍给别人,那就得要有辩才,说的能让别人听了生起信心。所以必须要有真实的智慧辩才,才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
底下一位「观无住菩萨」。刚才说过,这一个法门是宗教显密、诸宗圆融的法门,因此无论在教义里面、在表法里面,几乎各种宗派的教义统统有。「观无住」是表宗门的,你看《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位菩萨表无住生心。这是宗门里面所景仰的,他也在这个法会,也听世尊讲《无量寿经》。
第四位「神通华菩萨」,这一位菩萨代表他有善巧方便,能够教化众生。神通,「神」是说他的能力非常的神奇,超出我们的想像之外,他有这一种特殊的能力;「通」是一切通达,没有障碍,这叫做神通。换句话说,神通是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你在生活里面,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通达无碍,这叫神通。
底下一位「光英菩萨」。光表智慧,光明英发的意思。这个光明,表现在外面,非常的炽盛,像火烧的非常猛烈一样,举这个比喻。
「宝幢菩萨」。幢是属於旗帜一类的。在佛门里面最常用的是幢幡;幡是长的,那个形状是扁的。在台湾,一般寺庙里面常常见到,寺庙佛殿大概两边都悬挂著幡。幢,在台湾比较少见,在大陆、在日本比我们台湾多,它也像幡一样,但是它是圆形的,当中是空的,也是布做的,有一点像我们现在飞机场那个风筒差不多,很长。这两种东西,在佛门里面不仅仅是庄严具,它有用处的;从前寺庙前面都有旗杆,现在寺庙没有了;旗杆上,它不是升国旗的,它是升这个幡幢的。
佛教是教育,教育一定要保持它的尊严,所谓「只问来学,未闻往教」,教学一定要尊师重道。如果学的人对於老师没有尊敬心,他决定得不到东西;学生能得到东西,与他对於老师、对於课程这种敬重,完全成正比例。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老师到学生家里去教,学生对老师一定会轻慢,「这个老师没什么了不起,我叫他,他就来;不想叫他,就叫他走」,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老师不值钱;换句话说,老师再好,学生也学不到东西。
佛门没有招生的,诸位打开《大藏经》,你看看哪一尊佛菩萨、祖师大德,当年在世曾经招过生的?没有招生,也不会劝人来听讲;劝人来听讲,觉得自己太傲慢了,自己究竟有什么能力、有什么资格去教人,不可以劝人。那讲经说法怎样叫人家自己来呢?这个旗杆上就悬挂幢幡。幢是圆形的,升在旗杆上,外面人看到了,晓得今天这个道场讲经说法;喜欢听经的,他自然就来了,所以是一个信号,他自己来了。如果悬挂的是幡,幡多半是做法会,今天这个道场有法会,喜欢来参加法会的,他就来了。
从前没有通知、没有宣传,用这个标志告诉大众,我们今天道场有些什么活动,向大家报告。你喜欢来参加,不喜欢也可以,很好,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个方法非常之好。即使讲经,这个法师讲得不好,法师没有请你来,是你自己来的,所以法师也非常谦虚。这是道场对於大众的一个宣传。
现在资讯发达了,许多地方比从前方便太多了,现在我们可以登广告,可以发通知,甚至於可以用电话联络,把这个活动的消息传播给大众,等於从前幢幡的效果。所以现在幢幡变成没用处了,只有在佛殿里面挂起来,当作庄严的工具了,不像从前有实际的用途。
宝幢,这是法幢高竖,代表这个地方经常不断的讲经说法。宝幢代表智慧殊胜的意思,表弘法利生。
「智上菩萨」,这个名字的意思非常显明,代表无上的智慧。这一些德号,可以说全部都是赞叹本经,都是赞叹这一个法门。
「寂根菩萨」。根是讲的六根,寂是寂净。我们通常讲六根清净,六根清净特别是指戒律,戒律的精神,就是帮助我们达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要净六根,也是最殊胜的戒律、最圆满的戒律,还是在这一部经上,还是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当中。所以这十六个菩萨名号,不但是赞经,赞法门,同时就是赞叹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真正对这个名号里面的含义、名号功德,知道的清清楚楚的人不多。
「信慧菩萨,愿慧菩萨」。这里非常显然告诉我们,「信愿行」都是以真实智慧为基础。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不会相信这个法门;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不会发愿求生净土;同样,没有真智慧,你就不肯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这两位菩萨,显示净宗三资粮不可思议的殊胜。
底下一位是「香象菩萨」,再下面是「宝英菩萨」。这两位菩萨,特别表示众生求生净土的大愿,不可思议。在古代没有机器,那个笨重的劳动力,都需要牲口来帮忙,所以马拉车、牛耕田,要借重牲口的力量。在畜生里面,力气最大的是象,所以表愿力不可思议,用这个香象代表。宝英是表愿海德严,万德的庄严,庄严什么?庄严求生的大愿。我们真正发了真实的愿心,这一生当中我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里面所有的德能智慧,你统统都具足了。
「中住菩萨」,表安住中道。在大乘圆教经典里面,都赞叹中道。有一些人对净宗没有深入的研究,以为念佛偏在有门,认为念佛法门不是中道第一义。这个实在是看得太浅了,太肤浅了,不知道念佛是真实的中道。中住菩萨在此地表这个意思。
「制行菩萨」,代表持戒念佛。制是法制,行是行持,所以制行表律仪。前面我们念过寂根,寂根菩萨是律仪的效果。如果从因果上来说,制行代表持戒的因行,寂根代表持戒的果德。
末后一位「解脱菩萨」。这一位菩萨他所代表的是得大自在,像我们普通念《心经》,《心经》上观自在菩萨,怎样才自在?必须要具备「深般若波罗蜜多」,要具足真实甚深的智慧,浅智慧不行;然后才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得大自在了。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所以解脱菩萨是表修行的成果、果德。
「而为上首」,这是说明这十六位是在家菩萨的上首。底下一句: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我们先看这几句,这几句含的意思既深又广。「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咸」字是总指前面所说的,从大比丘众到出家的菩萨众,再到贤护这一些在家的菩萨;换句话说,这是全体大众,我们在经文上面是看这个意思。其实,它意思外面还有意思,我们要能够更深一层去观察,不能只看到这个现场,那我们看的很浅,就不够透彻了。深一层是什么?深一层是表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广一层是讲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所有一切菩萨众,全都遵守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的教诲,修行普贤大士之德。
普贤大士之德都在《华严经》上,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说的是什么?可以说就是讲的普贤大士之德。诸位想想,彭际清居士将这一部经称为中本华严,不能说他说错,不能说他没有根据。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大士之德,在我们本经里面浓缩成一卷,我们想一想,我们愿意学哪一部经?当然愿意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文字少,内容跟《华严经》无二无别,所以这个经一展开,就是八十卷的《华严经》,《华严经》浓缩成《无量寿经》。
普贤大士之德,在《华严》最后归纳为十大纲领,我们称作「十大愿王」,是他所修学的十大纲领。《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换句话说,圆满的佛果菩萨不能证得;他要想证得,一定要修普贤行。
我们今天在本经里面修普贤行,实在是万万想不到,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普贤行圆圆满满的含摄在其中,这个太妙了!照《华严经》那个方法去修,我们决定做不到;纵然做到了,那真是万分之一、千分之一,没有办法圆满的。换一个法门用执持名号,不但简单容易,而且圆修圆证。
诸位如果真正能够透得这一层意思,你对古人所说的,《华严》、《法华》只不过是本经的导引而已,你才会对这一句话会心微笑,点头同意,说得没错。然后才认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典,这一部经确确实实是第一。绝对不是我们学净土,念这个经,自己夸大自己,不是的;没有一丝毫夸张,它确确实实是如此,我们说的一丝毫都不过分。
既然说到普贤大士之德,也要略略的介绍一下,《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非常重要。我们念佛人,刚才说过,这一句名号圆摄十大愿王,那是不是真的圆摄了?要看你怎么个念法。你这一句名号里头没有十大愿王,那就是一句空的名号,没有内容;你这一句名号里头,确确实实有十大愿王,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大菩萨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我们念阿弥陀佛的音是一样的,里面境界不相同,用心不一样。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真的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没有感应。为什么没有感应?心跟佛心不一样,愿跟佛愿也不一样。所以虽然念这一句佛号,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因此,经不能不明了,对经义明了通达,对於念这一句佛号相应,那有很大的帮助。
十愿里面,第一愿是「礼敬诸佛」。普贤行的特色,就在本经的经题上,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心,普贤菩萨的心是平等心。假如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去修礼敬诸佛,那个不叫普贤行;以清净心、平等心修礼敬诸佛,那叫普贤行,跟普贤菩萨修的完全一样了。
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所以生到西方之后,从实报土的上上品到同居土的下下品,为什么都平等?因为他的心平等、心清净。在我们这个世界,世尊给我们说有四土三辈九品,真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无论在哪个阶层,他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他们已经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了;离开分别执著,还有什么四土三辈九品,没有了。起这个念头,就是分别执著。这是佛对我们有分别、有执著的人说的,到那里念头都没有了。
但是程度上有没有参差不同?有,事实上有,大家都没这个念头。等觉菩萨也没有「我是等觉菩萨,你是凡夫」,没有这个念头。那个人见思烦恼断尽了,你还是带业的,他不会说「我断尽了,你还带业」,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著,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大家在一起统统平等。
你要问,实际上来说,确实有带业,有不带业的。可是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分别执著妄想统统没有了,所以它是平等的法界。这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的事情,西方世界特别。
我们现在看「礼敬」。礼是外表的,敬是内心的。礼是礼节,表里一如;内有恭敬,表现在外面自然就有礼节。敬是真诚心的流露,真心、诚心,真诚心的流露。
礼是表现在外面,表现在外面一定要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因为表现在外面,我们从礼节来说,古今的礼节不相同,中国跟外国的礼节不相同,所以古人常说「入境随俗」,你到别的地方去,一定要随顺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一切的礼仪,要随顺它,你才能够跟那些人相处,跟那些人在一起共修。
入境,最重要的先要了解风俗习惯。古人旅行,先要讲解,怕你到那个地方生疏。在过去,因为每一个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有很多的忌讳,说错话,做错事情,引起别人的忌讳,那真正是得罪人,真正是惹大众生烦恼,绝不是自己有意的,是无意的。所以入境问俗,非常非常的重要。
现代比从前方便太多了,纵然没有出过国,每一天看电视、看电影,差不多世界上各地风土人情都会知道很多,这个隔膜愈来愈少了。所以一般出国的时候,也用不著特别请教别人,特别去问了。从前确实不行,从前交通闭塞,资讯不发达,隔一县、隔一省就非常生疏。这是古今情况不一样。
礼节,这个礼有对人对事对物,因为普贤行非常广泛。对人,譬如从前帝王时代,老百姓对於皇帝,国家的元首行最敬礼。最敬礼规定是三跪九叩首,这是最敬礼。到民国,皇帝没有了,国家元首是总统,我们礼节上规定的最敬礼是行三鞠躬礼。你看外表这个仪式上变更了,内里面诚敬之心,没有两样,还是一样的,这个要知道。
不能说这个仪式改了,里面诚敬心也打了折扣,那就错误了。诚敬不变,外面的礼节随俗。哪一个朝代,随顺哪一个朝代,随时间。在中国,用中国的礼节;在外国,用外国的礼节,随地区。它是活的,不是死的。
所以一般人为什么乐於接受佛法,它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它讲的原理原则不变,但是应用在生活上是千变万化,绝对不是一个呆板的,是活活泼泼的,这就叫人生欢喜心。
「诸佛」,是指谁?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佛最高,九界众生对於佛都是真诚的恭敬。佛在《华严》、《圆觉》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诸佛就是一切众生。我们要把对佛真诚的敬意,用来对人对事对物,这才叫礼敬诸佛。我对佛很恭敬,对人就瞧不起他,错了!那就不是普贤行了。普贤行是平等的,对善人恭敬,对恶人也恭敬。
不但对人如此,对物也要恭敬。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这是物质,我们讲植物、矿物,无情众生有法性。法性、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在动物,我们叫做佛性;在植物、矿物,我们叫做法性。它是一个性,所以《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是一切种智,圆满一切种智,就是证得无上的佛果。
有情众生可以成佛,那桌椅板凳哪一天成佛?砖头草皮什么时候成佛?《华严》讲统统成佛。你要问这些无情的众生什么时候成佛?你成佛的时候,它就成佛;你不成佛,它也成不了佛。什么道理?依报随著正报转。到自己成佛了,你看到山河大地全是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山河大地全是自性,没有一样不是自性,怎么不是佛!
好像我们作梦,梦境是我们自己心变现的,大家知道,梦里面有自己,除自己之外,也梦到很多人,梦里也有山河大地,也有动物、植物、矿物,也有虚空,统统都是。梦醒了之后,自己好好去想一想,梦中哪一样不是自己的心?全是自心变成梦境。所以全梦即心,全心即梦,那就叫同圆种智。你一下觉悟了,原来整个梦境就是自性,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法身,这叫同圆种智。
所以我们对物要敬,对它要有礼。这个礼怎么个行法?我们现在见了人,在外国点点头就行了,它这个礼就是如此;你要给他九十度的鞠躬,他觉得奇怪,觉得不合适。到哪个地方,用哪个地方的礼节,日本的礼节是九十度的鞠躬。对桌椅板凳的礼节,就是要把它摆的整齐,把它擦得很干净,这就是对它的礼敬。对事,无论公事私事、大事小事,认真负责,把这一椿事情做得很圆满,这就是对事的礼敬。所以诸佛的范围非常非常的广大,一切有情的众生、无情的众生统统包括在其中,以真诚之心来修礼敬。
普贤行,这一条摆在第一。第一,就是根本的修持;没有第一,就不会有第二、第三。好像盖房子,这是第一层楼,没有这一层,怎么会有上面第二层?第二层是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这样我们就晓得礼敬的重要性!
我们再看看世间圣人的教学,《五经》是儒家读的经典,最重要的五种,扩大就是《十三经》,那就多了;《十三经》不能读,最低限度要读《五经》,我们讲四书五经。《五经》是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春秋是左传。这个五种,从前读书人必读的。翻开《五经》之一的「礼记」,第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那个意思完全相同。
儒家建立教学的仪式,佛法没有传到中国来,释迦牟尼佛跟孔子也没有见过面,他们两个人教学有许许多多地方相同,几乎完全相同,都是把礼敬摆在第一,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世法佛法要想成就,都在这个地方建立。
今天世界乱了,病根在哪里?人与人互相没有尊敬心,这就乱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尊重别人,即使没有法律,没有警察,社会一样有良好的秩序。为什么?每一个人的心里存的有诚敬,这个世界不会乱。儒佛的教学,教什么?就是教我们敬,教我们用真诚心,教我们敬人敬事敬物,这是圣教的总纲领,这一句决定不能够轻视了它。
我们学佛,就在这个地方学起。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对於佛号有怀疑,或者对於西方极乐世界有怀疑,或者我念佛心里面还有杂念,这都是不敬。普贤菩萨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我们念的为什么不一样?人家念这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怀疑、夹杂、间断,所以不一样。他这一句佛号里面有礼敬诸佛,我们这一句佛号里头没有。他这一句佛号句句唤醒自性,怎么唤醒自性?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平等,对人对事对物要清净,对人对事对物要礼敬。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不是光念这一句就行了。所以他这一句佛号与自性相应,与十方一切诸佛的心愿解行没有一样不相应,你才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跟我们念的,怎么会相同!
所以人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这个念佛,不知道念佛的真实功德,只学这一句音声,只学了「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符号,这个不管用。所以古人常常讽刺,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有口无心,口念的没错,音声很正确,心行不相应。必须要心行统统相应,这才叫念佛人。
第二「称赞如来」,称赞是赞叹。这个赞叹,它不用「诸佛」,换「如来」了;诸佛跟如来,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一样的,为什么第一句用礼敬诸佛,第二句为什么不用称赞诸佛,要换个如来?诸佛跟如来确实不一样。称诸佛是从外表称的,称如来是从性德上称的,那就不一样了。所以礼敬是从外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要礼敬。称赞就不是这样的,与性德相应才称赞,与性德不相应,不称赞。
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个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一回事?给诸位同修说,就是我们从早到晚,看到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人物,把它归纳起来分为五十三大类,这就是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出家的有五个,出家的少,在家的多。在家里面,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有,就是你从早到晚所接触的。善财五十三参,我们天天接触,不知道参!这一些人物里面,有心善行善的,你要赞叹;有心恶行恶的,不赞叹,不赞叹对他要有礼敬。所以礼敬里面没有分别,称赞里面有分别。
譬如,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面,我们看到有三个人他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一个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愚痴,所以善财童子对他礼敬,没有赞叹。第二位甘露火王,这一位善知识瞋恨心很大,报复心很重,你稍稍得罪他,他那个报复就不得了,把你送到刀山,下油濎来对付你。善财童子去参访他,礼敬不赞叹,代表瞋恚。第三个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伐苏蜜多女是什么身分?是个妓女,善财童子对她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所以这个称赞要用如来,不能用诸佛。
对人诚敬,决定没有分别;称赞,那就要看他的德行,这里面有差别的。他是善人善心善行,我们为什么要赞叹他?绝对不是他喜欢我们赞叹;我们赞叹他,宣扬他的德行,希望别人跟他学,是这个意思。我们赞佛、赞菩萨,佛菩萨自己不会称赞自己,自己都很谦虚,我没有智慧,我没有能力,我也没有东西教给人,你到我这儿来干什么?都是自己非常谦虚。没有一个说,我有智慧,我很能。现在有很多人这么说;从前没有,从前没有这个说法的。
以前选举,我们中国选举制度从汉朝建立的,选举不是自己出来竞选,是别人推选的;别人觉得我们这个地方,某个人很有智慧,很聪明、能干,又很热心为大家服务,我们推选他出来,不是他自己要出来的。所以称赞是介绍这个人的德行,标榜这个人的德行,希望大众效法他,希望大众向他学习,是这个意思。
这个善心善行,我们就要赞叹;恶心恶行,那就不能赞叹。儒家也常说「敬而远之」,对待这些恶人,恭敬心绝对没有差等,完全一样。远,就是不学他,不效法他,不跟他学,这个叫远。远,不是躲著他远远的,不是这个意思。天天接触的时候,我知道你哪些地方不足以取的,我不学你就是了,但是一定要恭敬。所以礼敬底下说的是诸佛,称赞必须要用如来。
请掀开经本,我们最好统统都用大本,页数就相同了。大本页数在第十二面,第二品,倒数第四行:
【德遵普贤第二】
这一品是接著前面一品而来的。在本经序分这六种成就,前面第一品已经圆满的具足了,这一品是前面一品的补充;经文也相当之长,内容非常的丰富。补充的,就是前面在叹德里面有「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两句是略赞;第二品是广赞,就是详细的给我们叙述这一些大菩萨,他们的智慧慈悲、神通德能。请看经文。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一上来就给我们举出十六位菩萨,这十六位菩萨全都是在家的菩萨,要以我们中国人来讲,他们都是在家居士,他们不是出家人。前面讲的普贤、文殊、弥勒是出家的菩萨,出家的菩萨只举了三个人,而在家的菩萨举了十六个人。这个意思就非常的明显,这一部经、这一个法门,主要的是以在家同修为度脱的对象。
这十六个菩萨也是表法。因为这个经在前面我们看出它的大义,实实在在像我们佛门一般所讲的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各宗各派的教义都不出本经,所以本经是圆融圆满到了极处。密宗是以「十六」表圆满。显教里面,像《弥陀经》用「七」代表圆满。七不是数字,是圆满的意思。七从哪里来的?是讲东、南、西、北、上、下、当中,这个就圆满,一点缺陷都没有了。七是这个说法,不是数字。《华严》用「十」代表圆满,十是一个整数,从一到十,十十就是百,它用十代表圆满。密宗里头用十六代表圆满。所以在此地举的这十六位菩萨,是代表圆满之数。
十六位菩萨,除了第一位贤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跟著佛学佛的一位菩萨。其他的十五个人,都是他方世界来的,不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的;要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都是外太空人,从外太空来的。这是代表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一切诸佛如来统统讲这一部经;今天释迦牟尼佛也讲这个经,他们听到非常欢喜,来参加这个法会,替释迦牟尼佛作证明,证明这一部经、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所说的,有这个意思。
这些菩萨们,究竟是什么样果位的菩萨?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如果他的地位很低,这不必说了;如果很高的话,我们就觉得非常的惊奇了。此地所举的十六个人,统统是等觉菩萨,换句话说,他的地位跟普贤、文殊、弥勒、观音、大势至,完全相等。出家可以成等觉,在家一样能成就,而且成就的人比出家的还多,这是给在家同修修学一个很大的鼓励,这里面的含义就非常非常的深广了。所以在家修行,一样成大菩萨,一样成佛。
说到修行,在过去出家的环境比在家好,因为出家可以说是远离社会,都在深山里面建这个道场,与外界隔绝,环境清净,心就清净了,所以比在家人容易修。现在这个世界颠倒了,在家人修学比出家人要殊胜,为什么?这个寺院丛林都变成观光旅游的重点,出家人一天到晚接应不暇,哪有时间来修行?倒不如自己在家庭里面,你接触的人事都少,反而容易成就。
特别是在美国的家庭,我觉得美国的家庭都是非常理想的道场,应酬少。台湾的家庭比美国的家庭繁忙多了,应酬多,客人多,交际多,也很难用功。我到美国来,两、三天接不到一次电话,真清净!在台北,这个客人是每天都不间断的。所以只好定一个时间,下午三点以后见客。凡是来找我的,下午三点钟以后来找我。如果不定个时间,从早就忙到晚,那电话就更多了。所以,美国是修行非常理想的一个处所,在这个地方如果不肯真正用功,实在很可惜。有许多人在美国,尤其是老人住不惯,太寂寞了。实在讲,修行就要寂寞,就要清净,功夫才能够绵绵密密的不间断。这个机缘不容易得,所以能住在这个地方,真正用功,那是很有福报的人。
菩萨名号也是表法,这一点佛学常识诸位也必须要知道。佛菩萨没有名号,名是假名;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这一尊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叫这个名字,可能到别的世界,他的名字就换了。譬如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他叫这个名字,假如他到极乐世界去作佛,这是比喻,这个名字用不上,就不能用这个名字了,为什么?名字就是这一个时代、这一个地区教学的宗旨,以这个为名号。我们这一个时代、这一个地区众生,当然业障很重、也很多,许许多多业障里面,哪一种最严重?这个最严重的先要对治。
佛观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没有慈悲心,这是最严重的,自私自利,利己损人,所以佛的名号里面,就有释迦。释迦是梵语,它的意思就是仁慈,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一个教学目标。第二个我们的心散乱,一天到晚妄想纷飞,心不能得定,这是大病,所以名号就用牟尼;牟尼是寂灭的意思,清净寂灭;心地清净,寂灭是把妄想烦恼统统都消灭掉了,心得清净了。所以他的名号,就是他此时此地教学的宗旨、教学的方针。
他要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了,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大慈大悲,每一个人都清净寂灭,用不著这个名号了,这个名号到极乐世界一点用都没有。在这个地方很适用,到那里去就不适用了。到那个地方去作佛,一定要叫阿弥陀;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需要的。阿弥陀佛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假设来作佛,他也不能用阿弥陀,还得用释迦牟尼才行,才能够对症下药。所以,佛没有固定的名号,菩萨也没有固定的名号,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
第一位「贤护菩萨」,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这是本地的菩萨。这个名词,它代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金刚经》上说的,这个「正士」是菩萨的称呼。通常我们称菩萨大士,像我们一般称观音大士,也可以称正士;正士跟大士,这个意义是相通的,正是正等正觉,都是对大菩萨的称呼。另外一个称呼叫「开士」,开就是开悟,开悟之士。这个对於圆教三贤菩萨都可以称呼;圆教初住以上,都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可以称他为开士,这是通常对菩萨的称呼。
下面这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萨来参与这一个法会的。第一尊是「善思惟菩萨」,他代表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典,必须要有真实的智慧。正智明了叫善思惟。思惟是表智断的意思,有智慧就有决断,他就不怀疑。这个法门要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够接受它,不怀疑,肯定它,这一位菩萨代表这个意思。
我们知道名号的表法,也就晓得贤护菩萨他所表的是十方圣贤都护念这一部经典,都护念这一个法门,也都护念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所谓善男子、善女人,只要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必定得十方圣贤的护持。我们常在大经里面看到,诸佛护念,龙天拥护,都在这个意义里面包含著。
第三位「慧辩才菩萨」。第一位善思惟菩萨是自受用,是自利;我们有智慧能决断,无量法门我们能采取这个法门,这是善思惟菩萨所表的。自己得到好处,要把它辗转介绍给别人;介绍给别人,那就得要有辩才,说的能让别人听了生起信心。所以必须要有真实的智慧辩才,才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
底下一位「观无住菩萨」。刚才说过,这一个法门是宗教显密、诸宗圆融的法门,因此无论在教义里面、在表法里面,几乎各种宗派的教义统统有。「观无住」是表宗门的,你看《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位菩萨表无住生心。这是宗门里面所景仰的,他也在这个法会,也听世尊讲《无量寿经》。
第四位「神通华菩萨」,这一位菩萨代表他有善巧方便,能够教化众生。神通,「神」是说他的能力非常的神奇,超出我们的想像之外,他有这一种特殊的能力;「通」是一切通达,没有障碍,这叫做神通。换句话说,神通是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你在生活里面,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通达无碍,这叫神通。
底下一位「光英菩萨」。光表智慧,光明英发的意思。这个光明,表现在外面,非常的炽盛,像火烧的非常猛烈一样,举这个比喻。
「宝幢菩萨」。幢是属於旗帜一类的。在佛门里面最常用的是幢幡;幡是长的,那个形状是扁的。在台湾,一般寺庙里面常常见到,寺庙佛殿大概两边都悬挂著幡。幢,在台湾比较少见,在大陆、在日本比我们台湾多,它也像幡一样,但是它是圆形的,当中是空的,也是布做的,有一点像我们现在飞机场那个风筒差不多,很长。这两种东西,在佛门里面不仅仅是庄严具,它有用处的;从前寺庙前面都有旗杆,现在寺庙没有了;旗杆上,它不是升国旗的,它是升这个幡幢的。
佛教是教育,教育一定要保持它的尊严,所谓「只问来学,未闻往教」,教学一定要尊师重道。如果学的人对於老师没有尊敬心,他决定得不到东西;学生能得到东西,与他对於老师、对於课程这种敬重,完全成正比例。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老师到学生家里去教,学生对老师一定会轻慢,「这个老师没什么了不起,我叫他,他就来;不想叫他,就叫他走」,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老师不值钱;换句话说,老师再好,学生也学不到东西。
佛门没有招生的,诸位打开《大藏经》,你看看哪一尊佛菩萨、祖师大德,当年在世曾经招过生的?没有招生,也不会劝人来听讲;劝人来听讲,觉得自己太傲慢了,自己究竟有什么能力、有什么资格去教人,不可以劝人。那讲经说法怎样叫人家自己来呢?这个旗杆上就悬挂幢幡。幢是圆形的,升在旗杆上,外面人看到了,晓得今天这个道场讲经说法;喜欢听经的,他自然就来了,所以是一个信号,他自己来了。如果悬挂的是幡,幡多半是做法会,今天这个道场有法会,喜欢来参加法会的,他就来了。
从前没有通知、没有宣传,用这个标志告诉大众,我们今天道场有些什么活动,向大家报告。你喜欢来参加,不喜欢也可以,很好,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个方法非常之好。即使讲经,这个法师讲得不好,法师没有请你来,是你自己来的,所以法师也非常谦虚。这是道场对於大众的一个宣传。
现在资讯发达了,许多地方比从前方便太多了,现在我们可以登广告,可以发通知,甚至於可以用电话联络,把这个活动的消息传播给大众,等於从前幢幡的效果。所以现在幢幡变成没用处了,只有在佛殿里面挂起来,当作庄严的工具了,不像从前有实际的用途。
宝幢,这是法幢高竖,代表这个地方经常不断的讲经说法。宝幢代表智慧殊胜的意思,表弘法利生。
「智上菩萨」,这个名字的意思非常显明,代表无上的智慧。这一些德号,可以说全部都是赞叹本经,都是赞叹这一个法门。
「寂根菩萨」。根是讲的六根,寂是寂净。我们通常讲六根清净,六根清净特别是指戒律,戒律的精神,就是帮助我们达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要净六根,也是最殊胜的戒律、最圆满的戒律,还是在这一部经上,还是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当中。所以这十六个菩萨名号,不但是赞经,赞法门,同时就是赞叹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真正对这个名号里面的含义、名号功德,知道的清清楚楚的人不多。
「信慧菩萨,愿慧菩萨」。这里非常显然告诉我们,「信愿行」都是以真实智慧为基础。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不会相信这个法门;没有真正的智慧,你不会发愿求生净土;同样,没有真智慧,你就不肯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这两位菩萨,显示净宗三资粮不可思议的殊胜。
底下一位是「香象菩萨」,再下面是「宝英菩萨」。这两位菩萨,特别表示众生求生净土的大愿,不可思议。在古代没有机器,那个笨重的劳动力,都需要牲口来帮忙,所以马拉车、牛耕田,要借重牲口的力量。在畜生里面,力气最大的是象,所以表愿力不可思议,用这个香象代表。宝英是表愿海德严,万德的庄严,庄严什么?庄严求生的大愿。我们真正发了真实的愿心,这一生当中我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里面所有的德能智慧,你统统都具足了。
「中住菩萨」,表安住中道。在大乘圆教经典里面,都赞叹中道。有一些人对净宗没有深入的研究,以为念佛偏在有门,认为念佛法门不是中道第一义。这个实在是看得太浅了,太肤浅了,不知道念佛是真实的中道。中住菩萨在此地表这个意思。
「制行菩萨」,代表持戒念佛。制是法制,行是行持,所以制行表律仪。前面我们念过寂根,寂根菩萨是律仪的效果。如果从因果上来说,制行代表持戒的因行,寂根代表持戒的果德。
末后一位「解脱菩萨」。这一位菩萨他所代表的是得大自在,像我们普通念《心经》,《心经》上观自在菩萨,怎样才自在?必须要具备「深般若波罗蜜多」,要具足真实甚深的智慧,浅智慧不行;然后才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得大自在了。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所以解脱菩萨是表修行的成果、果德。
「而为上首」,这是说明这十六位是在家菩萨的上首。底下一句: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我们先看这几句,这几句含的意思既深又广。「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咸」字是总指前面所说的,从大比丘众到出家的菩萨众,再到贤护这一些在家的菩萨;换句话说,这是全体大众,我们在经文上面是看这个意思。其实,它意思外面还有意思,我们要能够更深一层去观察,不能只看到这个现场,那我们看的很浅,就不够透彻了。深一层是什么?深一层是表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广一层是讲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所有一切菩萨众,全都遵守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上的教诲,修行普贤大士之德。
普贤大士之德都在《华严经》上,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说的是什么?可以说就是讲的普贤大士之德。诸位想想,彭际清居士将这一部经称为中本华严,不能说他说错,不能说他没有根据。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大士之德,在我们本经里面浓缩成一卷,我们想一想,我们愿意学哪一部经?当然愿意学《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文字少,内容跟《华严经》无二无别,所以这个经一展开,就是八十卷的《华严经》,《华严经》浓缩成《无量寿经》。
普贤大士之德,在《华严》最后归纳为十大纲领,我们称作「十大愿王」,是他所修学的十大纲领。《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换句话说,圆满的佛果菩萨不能证得;他要想证得,一定要修普贤行。
我们今天在本经里面修普贤行,实在是万万想不到,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把普贤行圆圆满满的含摄在其中,这个太妙了!照《华严经》那个方法去修,我们决定做不到;纵然做到了,那真是万分之一、千分之一,没有办法圆满的。换一个法门用执持名号,不但简单容易,而且圆修圆证。
诸位如果真正能够透得这一层意思,你对古人所说的,《华严》、《法华》只不过是本经的导引而已,你才会对这一句话会心微笑,点头同意,说得没错。然后才认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典,这一部经确确实实是第一。绝对不是我们学净土,念这个经,自己夸大自己,不是的;没有一丝毫夸张,它确确实实是如此,我们说的一丝毫都不过分。
既然说到普贤大士之德,也要略略的介绍一下,《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非常重要。我们念佛人,刚才说过,这一句名号圆摄十大愿王,那是不是真的圆摄了?要看你怎么个念法。你这一句名号里头没有十大愿王,那就是一句空的名号,没有内容;你这一句名号里头,确确实实有十大愿王,那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大菩萨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我们念阿弥陀佛的音是一样的,里面境界不相同,用心不一样。他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真的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没有感应。为什么没有感应?心跟佛心不一样,愿跟佛愿也不一样。所以虽然念这一句佛号,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因此,经不能不明了,对经义明了通达,对於念这一句佛号相应,那有很大的帮助。
十愿里面,第一愿是「礼敬诸佛」。普贤行的特色,就在本经的经题上,普贤菩萨的心是清净心,普贤菩萨的心是平等心。假如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去修礼敬诸佛,那个不叫普贤行;以清净心、平等心修礼敬诸佛,那叫普贤行,跟普贤菩萨修的完全一样了。
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所以生到西方之后,从实报土的上上品到同居土的下下品,为什么都平等?因为他的心平等、心清净。在我们这个世界,世尊给我们说有四土三辈九品,真正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无论在哪个阶层,他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他们已经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了;离开分别执著,还有什么四土三辈九品,没有了。起这个念头,就是分别执著。这是佛对我们有分别、有执著的人说的,到那里念头都没有了。
但是程度上有没有参差不同?有,事实上有,大家都没这个念头。等觉菩萨也没有「我是等觉菩萨,你是凡夫」,没有这个念头。那个人见思烦恼断尽了,你还是带业的,他不会说「我断尽了,你还带业」,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著,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大家在一起统统平等。
你要问,实际上来说,确实有带业,有不带业的。可是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分别执著妄想统统没有了,所以它是平等的法界。这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没有的事情,西方世界特别。
我们现在看「礼敬」。礼是外表的,敬是内心的。礼是礼节,表里一如;内有恭敬,表现在外面自然就有礼节。敬是真诚心的流露,真心、诚心,真诚心的流露。
礼是表现在外面,表现在外面一定要知道现代化与本土化。因为表现在外面,我们从礼节来说,古今的礼节不相同,中国跟外国的礼节不相同,所以古人常说「入境随俗」,你到别的地方去,一定要随顺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一切的礼仪,要随顺它,你才能够跟那些人相处,跟那些人在一起共修。
入境,最重要的先要了解风俗习惯。古人旅行,先要讲解,怕你到那个地方生疏。在过去,因为每一个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有很多的忌讳,说错话,做错事情,引起别人的忌讳,那真正是得罪人,真正是惹大众生烦恼,绝不是自己有意的,是无意的。所以入境问俗,非常非常的重要。
现代比从前方便太多了,纵然没有出过国,每一天看电视、看电影,差不多世界上各地风土人情都会知道很多,这个隔膜愈来愈少了。所以一般出国的时候,也用不著特别请教别人,特别去问了。从前确实不行,从前交通闭塞,资讯不发达,隔一县、隔一省就非常生疏。这是古今情况不一样。
礼节,这个礼有对人对事对物,因为普贤行非常广泛。对人,譬如从前帝王时代,老百姓对於皇帝,国家的元首行最敬礼。最敬礼规定是三跪九叩首,这是最敬礼。到民国,皇帝没有了,国家元首是总统,我们礼节上规定的最敬礼是行三鞠躬礼。你看外表这个仪式上变更了,内里面诚敬之心,没有两样,还是一样的,这个要知道。
不能说这个仪式改了,里面诚敬心也打了折扣,那就错误了。诚敬不变,外面的礼节随俗。哪一个朝代,随顺哪一个朝代,随时间。在中国,用中国的礼节;在外国,用外国的礼节,随地区。它是活的,不是死的。
所以一般人为什么乐於接受佛法,它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它讲的原理原则不变,但是应用在生活上是千变万化,绝对不是一个呆板的,是活活泼泼的,这就叫人生欢喜心。
「诸佛」,是指谁?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里面佛最高,九界众生对於佛都是真诚的恭敬。佛在《华严》、《圆觉》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诸佛就是一切众生。我们要把对佛真诚的敬意,用来对人对事对物,这才叫礼敬诸佛。我对佛很恭敬,对人就瞧不起他,错了!那就不是普贤行了。普贤行是平等的,对善人恭敬,对恶人也恭敬。
不但对人如此,对物也要恭敬。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这是物质,我们讲植物、矿物,无情众生有法性。法性、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在动物,我们叫做佛性;在植物、矿物,我们叫做法性。它是一个性,所以《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是一切种智,圆满一切种智,就是证得无上的佛果。
有情众生可以成佛,那桌椅板凳哪一天成佛?砖头草皮什么时候成佛?《华严》讲统统成佛。你要问这些无情的众生什么时候成佛?你成佛的时候,它就成佛;你不成佛,它也成不了佛。什么道理?依报随著正报转。到自己成佛了,你看到山河大地全是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山河大地全是自性,没有一样不是自性,怎么不是佛!
好像我们作梦,梦境是我们自己心变现的,大家知道,梦里面有自己,除自己之外,也梦到很多人,梦里也有山河大地,也有动物、植物、矿物,也有虚空,统统都是。梦醒了之后,自己好好去想一想,梦中哪一样不是自己的心?全是自心变成梦境。所以全梦即心,全心即梦,那就叫同圆种智。你一下觉悟了,原来整个梦境就是自性,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法身,这叫同圆种智。
所以我们对物要敬,对它要有礼。这个礼怎么个行法?我们现在见了人,在外国点点头就行了,它这个礼就是如此;你要给他九十度的鞠躬,他觉得奇怪,觉得不合适。到哪个地方,用哪个地方的礼节,日本的礼节是九十度的鞠躬。对桌椅板凳的礼节,就是要把它摆的整齐,把它擦得很干净,这就是对它的礼敬。对事,无论公事私事、大事小事,认真负责,把这一椿事情做得很圆满,这就是对事的礼敬。所以诸佛的范围非常非常的广大,一切有情的众生、无情的众生统统包括在其中,以真诚之心来修礼敬。
普贤行,这一条摆在第一。第一,就是根本的修持;没有第一,就不会有第二、第三。好像盖房子,这是第一层楼,没有这一层,怎么会有上面第二层?第二层是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这样我们就晓得礼敬的重要性!
我们再看看世间圣人的教学,《五经》是儒家读的经典,最重要的五种,扩大就是《十三经》,那就多了;《十三经》不能读,最低限度要读《五经》,我们讲四书五经。《五经》是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春秋是左传。这个五种,从前读书人必读的。翻开《五经》之一的「礼记」,第一句话就是「曲礼曰,毋不敬」,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那个意思完全相同。
儒家建立教学的仪式,佛法没有传到中国来,释迦牟尼佛跟孔子也没有见过面,他们两个人教学有许许多多地方相同,几乎完全相同,都是把礼敬摆在第一,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世法佛法要想成就,都在这个地方建立。
今天世界乱了,病根在哪里?人与人互相没有尊敬心,这就乱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尊重别人,即使没有法律,没有警察,社会一样有良好的秩序。为什么?每一个人的心里存的有诚敬,这个世界不会乱。儒佛的教学,教什么?就是教我们敬,教我们用真诚心,教我们敬人敬事敬物,这是圣教的总纲领,这一句决定不能够轻视了它。
我们学佛,就在这个地方学起。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对於佛号有怀疑,或者对於西方极乐世界有怀疑,或者我念佛心里面还有杂念,这都是不敬。普贤菩萨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我们念的为什么不一样?人家念这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我们念这一句佛号,怀疑、夹杂、间断,所以不一样。他这一句佛号里面有礼敬诸佛,我们这一句佛号里头没有。他这一句佛号句句唤醒自性,怎么唤醒自性?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平等,对人对事对物要清净,对人对事对物要礼敬。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含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不是光念这一句就行了。所以他这一句佛号与自性相应,与十方一切诸佛的心愿解行没有一样不相应,你才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跟我们念的,怎么会相同!
所以人家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这个念佛,不知道念佛的真实功德,只学这一句音声,只学了「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符号,这个不管用。所以古人常常讽刺,你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有口无心,口念的没错,音声很正确,心行不相应。必须要心行统统相应,这才叫念佛人。
第二「称赞如来」,称赞是赞叹。这个赞叹,它不用「诸佛」,换「如来」了;诸佛跟如来,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一样的,为什么第一句用礼敬诸佛,第二句为什么不用称赞诸佛,要换个如来?诸佛跟如来确实不一样。称诸佛是从外表称的,称如来是从性德上称的,那就不一样了。所以礼敬是从外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要礼敬。称赞就不是这样的,与性德相应才称赞,与性德不相应,不称赞。
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个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什么一回事?给诸位同修说,就是我们从早到晚,看到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人物,把它归纳起来分为五十三大类,这就是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出家的有五个,出家的少,在家的多。在家里面,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有,就是你从早到晚所接触的。善财五十三参,我们天天接触,不知道参!这一些人物里面,有心善行善的,你要赞叹;有心恶行恶的,不赞叹,不赞叹对他要有礼敬。所以礼敬里面没有分别,称赞里面有分别。
譬如,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里面,我们看到有三个人他有礼敬,没有赞叹。第一个是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愚痴,所以善财童子对他礼敬,没有赞叹。第二位甘露火王,这一位善知识瞋恨心很大,报复心很重,你稍稍得罪他,他那个报复就不得了,把你送到刀山,下油濎来对付你。善财童子去参访他,礼敬不赞叹,代表瞋恚。第三个伐苏蜜多女,代表贪爱,伐苏蜜多女是什么身分?是个妓女,善财童子对她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所以这个称赞要用如来,不能用诸佛。
对人诚敬,决定没有分别;称赞,那就要看他的德行,这里面有差别的。他是善人善心善行,我们为什么要赞叹他?绝对不是他喜欢我们赞叹;我们赞叹他,宣扬他的德行,希望别人跟他学,是这个意思。我们赞佛、赞菩萨,佛菩萨自己不会称赞自己,自己都很谦虚,我没有智慧,我没有能力,我也没有东西教给人,你到我这儿来干什么?都是自己非常谦虚。没有一个说,我有智慧,我很能。现在有很多人这么说;从前没有,从前没有这个说法的。
以前选举,我们中国选举制度从汉朝建立的,选举不是自己出来竞选,是别人推选的;别人觉得我们这个地方,某个人很有智慧,很聪明、能干,又很热心为大家服务,我们推选他出来,不是他自己要出来的。所以称赞是介绍这个人的德行,标榜这个人的德行,希望大众效法他,希望大众向他学习,是这个意思。
这个善心善行,我们就要赞叹;恶心恶行,那就不能赞叹。儒家也常说「敬而远之」,对待这些恶人,恭敬心绝对没有差等,完全一样。远,就是不学他,不效法他,不跟他学,这个叫远。远,不是躲著他远远的,不是这个意思。天天接触的时候,我知道你哪些地方不足以取的,我不学你就是了,但是一定要恭敬。所以礼敬底下说的是诸佛,称赞必须要用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