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十六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16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五页第四行,看第七段:
【平等觉:经云: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不二法门。】
昨天跟诸位简单的报告过。
【今题中平等觉有四解:】
综合它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
【平等普觉一切众生。即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这个意思非常重要,因为佛可以说在所有大乘经典里面,跟我们讲许许多多理论与修学的方法,但是从来没有说平等成佛的方法。天台讲四教:藏、通、别、圆,换句话说,就是四种不平等的佛,四教都称佛;贤首讲五教,内容跟天台大致是相同的,大同小异。为什么不能平等?这个不能平等,在我们想像当中是合理的;因为人的根性不平等、智慧不平等、能力不平等、修学的功夫也不平等,怎么可能会平等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说,因不平等,果一定不平等,这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很容易接受,很能够理解。
但是这个法门很特殊,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这个法门是如来果地上的法门,它不是因地上的。就是佛在其他经论上所讲的,全是修因证果,是这个说法;唯独这个法门,跟从前讲法完全相反,它是从果地上下手的,以果为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这就平等了。
所以这个法门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难信,因为佛从来没有这么说过,突然之间这样说,我们乍听起来会怀疑,不知道佛在说些什么。这是乍听,如果你要是深入,冷静仔细去研究,不难体会到它的道理。佛给我们提出来修行的方法是「信愿行」,信愿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信了,真正相信,你才会发愿;你有愿,才肯念佛。换句话说,真肯念佛,这个信愿行统统都具足了。为什么?行里面一定有信、愿,愿里面一定有信。信,不见得会有愿;有愿,不见得会有行。真正到肯念佛,这些条件统统具足了。
这一种修因,与如来果地上最接近;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我们讲修学的因缘,都是向成佛这一个目标、这一个方向,但是距离有远近不相同,这个方法是最贴近的。为什么说如来是以果地的方法传授给我们的?这就是讲所有一切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他到最后成佛用什么方法修的?就是最后那一个阶段,前面不算,只说最后那个阶段,他怎么成佛的?就用这个方法成佛的。所以学这个法门,等於前面所有一切方法我们可以统统不理,单取这个方法,那就妙不可言了。
单取这个方法,我们要问了,我们是业障这么深重的凡夫,也行吗?大家总以为单取这个方法;等觉菩萨用这个方法马上就成佛,这个我们点头,这是应该的!我们用这个方法也行吗?殊不知道也行。为什么行呢?前面你听过我昨天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把这个道理会通了,你就不会怀疑了。
何况净宗在理上讲得非常透彻,言语很简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净宗所依据的理论,话只有两句,含义极其深广、究竟圆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就应当成佛。我们今天用诸佛修学的方法,同样有效,同样的成就。所以这个法门,不但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也帮助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我们现在要问,跟谁平等?跟阿弥陀佛平等,跟释迦牟尼佛平等,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平等。它是个平等成佛的心,平等成佛修行的方法,这个要知道。第二是:
【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平等法是什么?就是佛讲的这一部《无量寿经》。有很多同修,初学佛的人来问我,我们初学佛的人从哪一部经学起?这个话问得好。你看《楞严经》里面一开端,佛就讲到最初方便;我们学东西总按次第,有程序的。最初方便,再到初方便,慢慢往上提升。像一般教下所讲的由小乘到大乘,这都是次第;大乘里面,由方等到般若,再到法华、华严,也是有次第的。要晓得从哪里入门。
经典这么多,宗派也这么多,到底学哪一个好?这个就一定要有有经验的人,有修学的人,请他们来帮助我们,这就是要有好的老师、善知识指导,协助我们。可是这个法门是平等法,平等法就是我们初学的人也可以修。
实在讲,介绍这一本经给初学的人入门,比选择大小乘要妥当得太多了。为什么?大小乘经论非常之多,未必选择的很适合,这是真的;选择不适合,不仅修学困难,学了之后,用不上。世出世间法都一样要学以致用,学了马上就能够应用在生活之中,这个学习就有价值,就有意义,没有白学了,学了立刻就得到好处。这一部经是非常恰当的,学了之后,立刻就能用。你懂得一句,有一句的受用;懂一段,有一段的受用。所以这个经,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统统用的上。
这种教科书很特别,就是这本教科书。拿我们现在这个学校来讲,从幼稚园一直到博士班,都用这一本书,这个书很奇妙,实在讲是找不到的。所以它这个法,才叫真正平等法;幼稚园可以用它,小学、中学、大学、博士班都可以用它,这叫平等。如果一定把它限定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年级来学,这就不平等了。这个法门是平等法,平等觉悟众生,所以我们介绍这一部经是非常非常妥当的,决定没有过失,不会误导大众。第三是:
【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
我们晓得,阿罗汉就称为正觉了,菩萨称为正等正觉,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诸位立刻就能够明了,它不平等,它有三个阶段,这是不平等的。可是我们这个地方讲平等觉是平等的,不但缘觉、菩萨、佛平等,以至於到六道众生、十法界,凡圣统统平等,这是这一部经里面所说平等的意思。唯有真正平等,这叫成佛。
所以此地这个平等觉,就是具足包含著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在;而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用这个法门来修,初发心的人都可以修学,初发心的人都可以成就。这个到以后跟诸位介绍三辈九品时,会详细跟大家报告。第四个意思是:
【专就本经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
这个「平等觉」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阿弥陀佛的称号,所以阿弥陀佛也称作平等觉。这个怎么解释?佛这个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佛翻作觉者,前面跟诸位说过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阿弥陀就是平等的意思。前面跟诸位介绍过,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它的本意是无量,无量是平等的,无量不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不平等了,所以阿弥陀佛就是平等觉。本经里面,佛曾经叫著阿难,你愿不愿意见平等觉?就是你愿不愿意见阿弥陀佛。所以称阿弥陀佛为平等觉。
经题中,别题里面的意思,我们把它合起来看一看。「佛说」是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与会的大众,在现前,就是这个时候,成佛的机缘成熟了,这是希有难得的因缘。你现在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成佛的机会到了,在这个时候帮助你一把,使你立刻圆满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佛度众生的本愿。佛对於一切众生,念念期望的,希望他立刻成佛。现在机会到了,你说他怎么不欢喜!他这种欢喜,我们没有办法想像得到,无法想像的。
这才给我们说出成佛的方法,这个经典就是成佛的法门。无论什么人,讲这个成佛机缘成熟是不分在哪一个等级的,或是菩萨,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罗汉,或者是天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饿鬼、地狱,不论在哪一道,他这个缘成熟了,再给你讲这个成佛的方法,无论在哪一道统统可以成佛,平等法!因平等,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平等。
说实在话,我们跟罗汉、跟菩萨比,智慧不如他,我们的神通道力不如他,我们的福德也不如他,这就有差别了。但是今天我们接受佛教给我们修行成佛的方法,佛传给我们《无量寿经》,传给阿罗汉也是《无量寿经》,传给菩萨还是这一本《无量寿经》,我们得的这个经本相同;佛教给我们修学,用「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修学,我们用信愿行,菩萨也用信愿行。换句话说,我们修行的方法相同,依据的经典相同,那果报怎么可能有差别?当然没有差别。
所以西方世界是什么世界?是平等世界。不管你在九法界,你是哪一法界的人,你统统依据一个理论、一个方法到达极乐世界去的。我们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对於西方世界这个平等的受用、平等的果报,才不会怀疑,才会相信。所以经上讲得很清楚,就是连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说得很明白,任何一个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的相貌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你的身体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绝对不会阿弥陀佛长的比我们好一点,个子比我们高一点,那就不平等了;面貌完全相同。
也许有人就怀疑了,这面貌都相同,我还认得谁?到底哪个是佛,哪个不是佛?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你自己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都恢复了,自自然然认得,不会认错一个人;虽然面貌完全相同,不会错的。阿弥陀佛无量寿,生到那边的人个个都无量寿,无论在精神、物质受用上,统统是平等的;这个平等叫真平等。真平等,随心所欲,那叫真平等;不能随心所欲,他喜欢的,我不喜欢,这就不平等了;随心所欲是真平等。所以「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圣号之一。这是佛给我们说出这样殊胜圆满的法门。
「大乘」,是特别拣别有一些人误会修念佛法门是小乘,为什么?叫自了汉,逃避现实,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没有广大的慈悲心,发度众生的愿望;说我们念佛人逃避现实,世界太苦了,赶紧自己躲避。佛在此地,特别给我们说出,这个法门决定不是小乘。不但不是小乘,实在讲是大乘当中的大乘,真实究竟圆满的大乘,那我们这个心定了。我们学到这个法门,这是至高无上的法门,不是人家所说的权巧方便,这是接引初机,度没有知识老太婆的;不会受他们这些影响,题上就给我们说清楚了。
如果说是佛度这些知识水准很低的人,没什么知识人的,那我们在《华严》上看到,文殊菩萨知识水准很低吗?普贤菩萨能力很差吗?这些人都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怎么去的?他也是信愿、老实念佛,他用这个方法去的。我们今天效法文殊普贤,难道错了吗?所以自己要冷静,要有智慧,要有判断的能力,不能随人家说,我们的心就动了,这是错误的。看看别人几本书,信心就动摇了,说实在话,这是根性没成熟;成熟的人,不会动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学什么?念佛求生净土,那是广学多闻,还是一心归向净土。这是大乘。
「无量寿」,是本体,是自性,是理体,我们今天哲学里面所讲宇宙万有的本体。
「庄严」,是现相,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现代的名词叫宇宙人生,这是讲现相。庄严,不但讲现相;现相里面,极其美好。
「清净」,是德用,清净平等是用,无论是自受用,或者是他受用,你能够守住这个原则,才会得到真实的自在幸福。自在幸福美满,从哪儿来的?从清净心来的,从平等心来的。世间事,不平等,不清净;别人对我不平等,不清净,那是外面的事情,不要叫外面的事情扰乱了自性,这叫功夫。我们佛门有个术语常说「八风吹不动」,风是什么?是外面的境界。遇到外面境界,我的心还是清净,还是平等,绝对不被外境动摇,这个修行功夫才叫得力,有一点功夫。外面一点风吹草动,这个心就动摇了,这是修行没有功夫,不得力。修行没有功夫,不得力;换句话说,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在这个境界里自己作不了主宰。
说实在话,不但是世间人事不能动摇我们,佛菩萨也不能动摇我们,这就本事大了。佛这么说,我就跟他这么走;佛那么说,我就跟他那么走,你就被佛玩弄了。说老实话,佛菩萨不玩弄人,是人迷了佛菩萨,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佛菩萨无意玩弄你,但是你迷了佛菩萨,佛菩萨这么说,你这么做,那么说,你那么做,不是佛错,是你错了。
佛为什么说许许多多法门,佛是对不同人说的。佛这个法子,对他说的,不是对你说的;你听了之后,你也去学,这个错了。佛对另外一个人又说一个法门,你听到这个不错,好,你又跟他学,还不是给你说的。所以,佛没有冤枉人,人自己冤枉自己。由此可知,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佛都是有对象说的,都是对某个人说的。
我们读小本《阿弥陀经》,小本《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没人问他,佛自己说的;自己说的,对象是哪些?对象是我们现在这些人,没有见到佛,没有跟佛见过面的,所以这个方法是留给我们的,这个要懂得。
何况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讲他灭度之后,这个佛法分作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期,戒律成就。这是距离佛很接近的时代,一个人真正能够持戒,依照佛的规矩去修行,都能证果,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能成就。
像法时期,距离佛远了,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比从前人来得严重,持戒不能成就了,所以要修定,禅定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像法;正法是一千年,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所以正好是佛的像法时代。在这一千年当中,禅定成就,在中国禅宗最发达,成就的人不少。
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生在佛两千年以后,这是末法。照中国的算法,今年是佛灭度之后三千零十八年;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我们在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在这个时代。佛讲这一个时代,净土成就,我们接受净土教,老实念佛,那这个就是佛针对我们说的,这是佛在《大集经》上所讲的。所以我们修什么?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
【经。】
末后一个字是『经』。经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
【义为契经,第一契理,第二契机。】
契是契合的意思。「契理」,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这是真的;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因为所有一切法,都是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是真的,所变的是虚妄的。所变的千变万化,它不稳定,它会变化;能变的这个东西,它是永远不会变化的,所以它是真的。
佛所说的一切经论,绝对不违背自性。因此,佛所说的经,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因为自性是一,不是二,佛的自性跟我们的自性是一个自性;换句话说,相信佛的自性,就是相信自己的自性。昨天也曾经跟诸位提出,这一部经通了,为什么一切经都通了?这一部经通,通什么?通达自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他怎么会不通!道理在此地。
所以你只要证得了自性,禅宗讲明心见性,你见了性,见到自性;这个自性,就是此地讲的理。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你通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你也通了。为什么?还是这个自性变现出来的。佛法通达了,那世间法呢?世间法也通达了。这个世间法,六道轮回,过去、现在、未来也是自性变现的,哪一样不通?样样都通了。
今天佛传授我们这个方法,就是教我们如何证得自性的方法,这个契理,这是真实不虚。所以学佛,绝对不是学我们心外的东西,完全是修学如何恢复自性。所以佛学称之为「内学」,是向心性里面去求,然后才能够一切都得到。
第二个「契机」。这个机,就是根机,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适合修学人的程度。无论哪一种人,他的程度统统适合,这就很奇妙了,这个法门能够适合一切不同的程度。文殊普贤程度高的,非常非常之高,适合他;阿罗汉、辟支佛比菩萨程度差远了,比我们也高出多多,也适合;我们今天烦恼重重,智慧没有,但是这个法门还是适合;不但适合我们,比我们智慧更差的,能力更差的,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适合。因为它是平等法,所以它也是平等的契机。
这个法门难信,真难信!佛讲其他的经典是适合於某一阶层程度的,不是完全都适合。譬如,六祖在《坛经》里面讲的这个禅,他说得很清楚,他教学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他契机就能契上上根,就这一个阶段;换句话说,上上根以下不适合。他教学确确实实是契合一类的根机,这个我们听了觉得很合乎道理。
譬如,我们今天学校教科书,这个课程摆在第几年级、哪一班来教学,我们会点头,这是对的。这一本教科书是从幼稚园念到博士班,我们都会摇头,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世间有没有这个事情?有。你举个例子我听听。我们中国人念的《四书》。在从前,小孩七岁去上学念书了,老师就教他念《四书》,将来念到胡须白了,还念《四书》。那一本教科书不是念了一辈子吗?这给外国人讲的话,讲不通,外国人摇头,怎么会相信?怎么可能?在外国找不到这样的教科书。
在佛法里面,虽然它不像世间这么样的严格,它还是有层次。唯独净土法门,它这几部经典特别奇怪,能适合所有不同的根机,个个都能得利益。换句话说,你程度浅的,程度深的,所得的利益是相等的,这个奇怪了,真叫人难信!或者讲程度浅的得浅利益,程度深的得深利益,这个我们也能懂得。像我们念《四书》,念《四书》的确程度浅的,懂的就少一点;程度深的,他明白就多一点。这一部书里面趣味无穷,深广无边,所以念一辈子都有味道,都有兴趣,不会念厌。它虽然是一本教科书,里面所得到的东西,还有浅深次第不同。不同这本经,这本经你的程度不同,你所得的利益也相同,这不可思议!
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但是你们很难相信。我们现在读这个经,明明我们感受的就有浅深差别,这个浅深差别的现象从哪儿来的?是从你自己清净心、平等心上面差别出来的,不是别的;除这个之外,你所得到的绝对是平等的。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不平等,从哪儿出来的?就从我们清净心、平等心,我们这里有差别,有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很不明显。我们这个地方给你讲,你想像到这个差别会很大;西方极乐世界看不出来,这个差别是你内心里面的。你所表现在外面,你的智慧、你的神通、你的道力、你的才艺,你的才华、能干几乎都平等,几乎都一样;换句话说,就是那个清净心、平等心的纯度不一样,这还是自己功夫没有圆满的关系。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不平等。这都是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许许多多事实的真相。
所以此地讲的契机,那个意味就非常之深了,跟其他经典上讲的契机不相同。我们把这一些事实真的搞清楚了,自己的信心十足,决定没有怀疑,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下面说:
【具贯摄常法四义。】
这是一般经典里面的解释,这个经字,就它的含义来讲,它有四个意思。第一个「贯」,贯是贯穿。
【贯则贯穿所说之理。】
这个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言语、文字,它有组织,有体系,有条不紊;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符合於科学的原则。言语文字有条理、有层次、有体系,也就说明它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它不是紊乱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科学的精神。特别是佛经,佛经如果我们看到科判;这个科判,中国古代讲的章句之学;这个章句之学是从佛法科判里面演变过来的,所以佛教对於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像这个拼音,拼音是从佛法来的;因为佛法梵文,它是四十个字母拼音的。所以中国古时候反切法,就是从梵文演变过来的,那么科判就是组织体系。这个经无论大小、无论长短,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把它分析出来,把它排列出来,才知道言语文字之美。中国人批评一篇文章,最好的文章是做到一个字不能增,一个字不能减,这个文章就作绝了。多这一个字,可以把它删掉,没有妨碍;少了一个字,这个文章就不通了;做到一个字不能增加,一个字不能缺少的时候,这个文章就到了极处。
如果用这个态度来看佛经,佛经确确实实是达到这个标准。从科判一排列就晓得了,如果里头漏掉一句,这就断掉了,这有缺陷了;你再添几个字的时候,添不上,那没用的可以去掉,可以删掉。像《华严经》,《华严经》有科判表解,现在台湾我们印的有单行本,诸位可以看看,那很有趣味。你看《般若经》,六百卷《大般若》,那么大部头的书,也有精确的科判,那个科判就很多册了。
像我们这一部经,夏老居士会集的初稿,第一次印出来,还没有经过修订的,那个时候慈舟法师就依照这一部经来讲演,在济南讲过。他当时给这一部经作了一个科判,这个科判我们后来印的这个经本附印在后面,诸位同修可以能看到。因为这个科判非常珍贵,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没有被毁掉,黄念祖老居士还保留著一份,我到北京之后,他把这一份东西拷贝给我,我拿来之后,真的视同珍宝,唯恐遗失,所以就把它印在经的后面,印多了就不会失掉了,也是对研究这一部经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们现在的经本是经过多次修订的本子,跟他那个科判里面有许多地方不同。因为夏老居士在修订的时候,曾经增订了很多的经文。他最初的原稿分为三十七品,现在我们这个经本是四十八品,所以这个段落的分法也有变更。但是他那个科判能作参考,从那个科判看到夏老最初这个经本的面貌,所以我们保存它。从这个能够看出贯穿的意思,贯穿的形式都能看的出来。第二有「摄」的意思。
【摄则摄持所化之生。】
这个「生」,就是学生,凡是接受这一门科目修学的学生,这个经的能力就像一个磁铁一样,它能吸引住你,叫你接触之后,欲罢不能,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世间的文学作品,好的东西,你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这就是摄受的能力。你看一般的报纸杂志,看一遍,绝对不想再看第二遍,这个摄的能力没有,你不会想去看第二遍。好的书会看二十遍、三十遍,但是三十遍以后,就不想再看了;换句话说,它这个摄受的力量有限度的。中国著名的好小说,现在人看得少了;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这四大小说,我在念小学的时候,小说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大概每一种我都看了十遍以上,有些特别好的、特别喜欢的看二、三十遍;现在听都不想听,那个力量没有了。《四书》可以百读不厌,真的读到一生都不会厌,这个摄受的力量强,这些小说不能跟它相比,它有耐力。
佛经更不得了了,像《无量寿经》,从初发心到成佛都念不厌,这个时间要照一般经典来讲,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这一本东西都念不厌,你才晓得它这个摄受力量,强大的无比!为什么会有这么强?为什么有这么浓厚的兴趣?每念一遍,有一遍新的发现,所以它就念不厌了。假如这个书是死的,遍遍都一样,顶多二、三十遍,不再想念了,都一样的。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不相同,那这个味道就长了。确实如此。你们诸位要是去读这个经,读经要用清净心读,要用平等心去读;心地清净平等,读经的时候什么念头都放下,什么事情都放下,专心去读,就有悟处;不要去研究,自自然然有悟处,这个就很有味道了;天天念,天天有悟处。
我讲这个经,讲了十多遍了,有很多同修听过的,遍遍不相同。为什么不同?每一天都有悟处,不一样!读一遍,有一遍悟处;读十遍,有十遍的悟处;积小悟就有大悟处。所以这个经典,深广无边。而且这一部经,这里面你所觉悟的,能够通达一切经,这很有味道!其他的经典,从来没有接触过,你拿到手上时候,你明了,你能够讲解。
所以,讲经跟学校教书不一样。学校教书老师要准备,要找资料。经典不能准备,不能找资料,你要是准备找资料,全是死的。它是活的东西,最要紧的,就是要清净平等觉,就要这个东西。这个不在文字里头,不在书本里头,不在经典里面,是在你自己心里头。所以任何经论展开面前,你一看就明了,你所明了的深度、明了的范围,与你的清净平等觉成正比例。换句话说,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你看这个经,一天比一天深,一天比一天广;心要不清净了,马上就迷惑了,里面意思都没有了,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初学的时候会有这个现象,有时候清楚,有时候迷惑颠倒,到你修学到相当一个程度,就不会了,至少可以保持住,不会退转,不会迷,会渐渐的有进步。初学的时候,会有退转。这是它摄受能力非常的强大。第三有「常」的意思。
【常则古今不易。】
这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真理,永远不变;也是现在人所讲的超越时空。这一本教科书,三千年前那些人读这个有受用,三千年之后我们念了还有受用,没有被时间所淘汰掉,这是真理。三千年前,印度人读这个有受用;三千年之后,中国人、外国人念了也有受用,没有被空间淘汰掉,超越时空。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任何国家民族的人民,读到这个课本,统统有受用,这叫真理。这在佛法叫「常」的意思,永远不变,万古常新,这是经典的特色。在世间法里面,也有这个意思,像我们中国,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有一部分的子学,诸子百家,但不是全部,有一部分它到达这个境界,也能够超越时空。
第四个是「法」的意思。法是方法,也是我们今天讲的原理原则。
【法则近远同遵】。
遵是遵守。它所说的理论、它所讲的方法,因为超越时空,所以古人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学,他成就了;现在人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一样成就。古时候印度人用这个方法,他成就了;我们中国人用这个方法也成就。现在人学佛,成绩不如古人,不是现在人的根性不如古人,也不是现在人的智慧不如古人,而是没有遵守古人的方法,总认为古时候这个方法旧了,应该淘汰,要找一套新的方法来。殊不知这个新的方法没有经过考验,新的方法是个错误的方法;古时候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经过考验的,确确实实是一个正确的方法,我们要知道。
在中国有一句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他有经验,他看多了,绝对不是胡思乱想,虚构出来的。他有他的经验,他有他历史的累积,不是随便说出来的。佛法可以说是无量劫累积下来的经验,这要知道,要相信,哪里会有错误!
学佛的次第,最常见的,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给我们判教,「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第一个你要相信,第二个你要理解,第三个你要做到,最后你才把你所信的证实,再证明了。
通常我们一般人,人人都会念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也是修学的四个次第,非常重要。第一个教你发心,发什么心?发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教你发这个心?如果没有这个心,你修学会懈怠,会懒惰,没有力量把你推动。
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这么多人,每一天非常勤苦的工作,他为什么?有个力量在推动他。什么力量?名利。假如没有名、没有利,你还干不干?不干了。过去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前那个阶段,你看尼克森最初去访问,回来的时候很感叹的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懒惰的民族,没有一个人愿意做工。为什么不做?做也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每一个月只能拿三十六块,这个动力没有了。台湾同胞为什么这么勤快,平均每一天做工十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星期天也不休息,为什么拼命干?有钱可赚,愈做钱愈多,是这个力量在推动他。现在大陆上人勤快了,为什么?个体户,赚的自己可以得到了,大家拼命干,有个力量在推动他。
那么佛法,既不求名,也不贪利,什么力量推动他?是为了慈悲心,怜悯一切苦难众生,我要帮助他离苦得乐。你有这个大愿心,这个力量比那个名利,不晓得要大多少。你在佛法修学的过程当中,会勇猛精进,不会退转。为什么?一退转的时候,看到这么多苦难人等著我去帮助他,我没有能力、没有学问,我拿什么帮助他?我今天的修学,成就自己的能力,成就自己的学问,使我真正有能力去帮助这些人。所以这第一愿是动力,今天讲能源,这是无尽的能源,是从自性里面发出来的,这个力量太大太大了;所有的菩萨、诸佛都是这个力量把他们推上去的。
那么从哪里下手?断烦恼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今天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就是断烦恼。如何修清净心?把心里面的五欲七情淘汰干净,你的心就清净了。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样,这是烦恼。把这个洗涤干净,恢复了清净心,这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修平等心,把我们自尊、自大、贡高我慢的这个习气把它断尽,知道万事万物与我是平等的。所以清净平等是断烦恼的结果;烦恼断了,清净平等的性德就现前了。
底下还有个「觉」,觉就是破所知障的结果。所知障是什么?妄想,妄想断掉就觉悟了。所以佛说我们不能觉悟,就是妄想执著,执著是烦恼。妄想执著断尽了,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现前了,觉也现前了。
四弘誓愿的第二愿是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修学下手处先断烦恼;然后进一步,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成就智慧,断烦恼成就品德、德行,然后学问才踏实,这都给我们讲的次第。
现在人学佛,前面第一个愿不要,第二个断烦恼也不要,从哪里下手?「法门无量誓愿学」,从这下手。这不学还好,愈学愈不得了。怎么个不得了?贡高我慢,眼睛慢慢长到头顶上去了,谁也瞧不起,愈学愈自大,愈学愈贡高,愈学愈瞧不起人。错了!愈学烦恼愈重,愈学业障愈深,毛病发生在这个地方,没有按照次第。
最后这是圆成佛道,「佛道无上誓愿成」。它真的是有次第,有方法的。按照佛菩萨、古圣先贤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没有不成就的。方法错误了,不能怪佛法,只能怪自己迷惑颠倒,不听佛菩萨祖师的教训,才落得这样的结果。
经题里面含摄的意思很丰富。通常,我们在佛法里面讲的是「戒定慧」三学,我们这个题目上有没有?三学具足,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就是慧。戒定慧三学就包括了三藏经典,包括了整个的佛法。我们学这一部经,三藏具足,三学具足,所以这些意思不能不明了。
无论大小乘,一入佛门先受三归依;三归依是自性的三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明白,什么是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什么是法?法是正知正见,佛的知见、正知正见,自性正,正而不邪。什么是僧?僧是自性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一入佛门想学佛,佛将修学的三大纲领教给我们;我们从今以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个纲领修学,这是佛的学生,这是佛弟子。
这个三宝,我们这里也具足,佛宝是觉这个字,法宝平等,僧宝清净。所以这个题目里面三宝具足,三学具足,三藏具足,到哪里去找!能把无尽的佛法,融会在一部经上,而且这一部经不长,很容易受持,很容易读诵,真正明了了,你接受它,学习它,立刻就得到受用。因为我们所学的东西,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上。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是什么?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物质的生活;无量寿庄严,变成我们精神的生活,你说多美!
在这个世间不管你从事於某一种学术的研究,社会上无论你从事哪一种行业,都会给你带来真实的幸福,真实的美满;什么人修,什么人就得到。这个不是我一个人得到,得到的人很多;他们得到都来告诉我,我很欢喜;有这么多人得到,那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愈是认真学,你得到的受用愈多,愈丰富。所以佛给我们讲的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一点都不错。
由此可知,这个经典讲到契机,非常适合於我们现代人,非常适合於现代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比起其他法门,确实要容易很多,修学起来便利很多。
这个题目后面还有一些意思,底下是七种立题。这是古人讲经的时候,告诉我们佛经的题目它也是有原则的,它不是随便定的。我们看所有的经典,《大藏经》里面几千部经典,你仔细去观察,它的题目确确实实不超过这七个范围。如果在这七个范围之外的,那这个经一定是假的,一定不是真实的。
这七个范围就是人、法、比喻,以这个为三纲,这就三种形式。另外有人跟法的,有人跟比喻,法跟比喻,这就变成六种;还有一种人法喻统统都有的,所以总共是七种,这是题目的原则。
像我们常常见到的《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里头,纯粹是以人立题的。第一个佛说,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是人;说的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也是人,这叫单人立题。
我们看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两种立题。「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是法跟比喻合起来建这个题目。
《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所以它是人法喻三种统统都有,叫具足立题。
我们这一部经,也是人法喻统统都有。「佛」是人,「无量寿」这是无量寿佛,也是人,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清净平等觉」,这是法;「大乘」是比喻。所以在这一个题目当中,也是人法喻具足立题。
下面三段,我们留到底下一堂课,我们就讲到经文了,经文非常有趣味。这个经本我们印得很多,诸位同修可以带回家去;带回家多读几遍,你再来听,你的感受会不相同。
请掀开讲义,第三十五页第四行,看第七段:
【平等觉:经云: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不二法门。】
昨天跟诸位简单的报告过。
【今题中平等觉有四解:】
综合它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
【平等普觉一切众生。即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这个意思非常重要,因为佛可以说在所有大乘经典里面,跟我们讲许许多多理论与修学的方法,但是从来没有说平等成佛的方法。天台讲四教:藏、通、别、圆,换句话说,就是四种不平等的佛,四教都称佛;贤首讲五教,内容跟天台大致是相同的,大同小异。为什么不能平等?这个不能平等,在我们想像当中是合理的;因为人的根性不平等、智慧不平等、能力不平等、修学的功夫也不平等,怎么可能会平等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说,因不平等,果一定不平等,这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很容易接受,很能够理解。
但是这个法门很特殊,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这个法门是如来果地上的法门,它不是因地上的。就是佛在其他经论上所讲的,全是修因证果,是这个说法;唯独这个法门,跟从前讲法完全相反,它是从果地上下手的,以果为因,因就是果,果就是因,这就平等了。
所以这个法门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难信,因为佛从来没有这么说过,突然之间这样说,我们乍听起来会怀疑,不知道佛在说些什么。这是乍听,如果你要是深入,冷静仔细去研究,不难体会到它的道理。佛给我们提出来修行的方法是「信愿行」,信愿行是一而三,三而一。你信了,真正相信,你才会发愿;你有愿,才肯念佛。换句话说,真肯念佛,这个信愿行统统都具足了。为什么?行里面一定有信、愿,愿里面一定有信。信,不见得会有愿;有愿,不见得会有行。真正到肯念佛,这些条件统统具足了。
这一种修因,与如来果地上最接近;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我们讲修学的因缘,都是向成佛这一个目标、这一个方向,但是距离有远近不相同,这个方法是最贴近的。为什么说如来是以果地的方法传授给我们的?这就是讲所有一切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他到最后成佛用什么方法修的?就是最后那一个阶段,前面不算,只说最后那个阶段,他怎么成佛的?就用这个方法成佛的。所以学这个法门,等於前面所有一切方法我们可以统统不理,单取这个方法,那就妙不可言了。
单取这个方法,我们要问了,我们是业障这么深重的凡夫,也行吗?大家总以为单取这个方法;等觉菩萨用这个方法马上就成佛,这个我们点头,这是应该的!我们用这个方法也行吗?殊不知道也行。为什么行呢?前面你听过我昨天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把这个道理会通了,你就不会怀疑了。
何况净宗在理上讲得非常透彻,言语很简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净宗所依据的理论,话只有两句,含义极其深广、究竟圆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就应当成佛。我们今天用诸佛修学的方法,同样有效,同样的成就。所以这个法门,不但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也帮助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我们现在要问,跟谁平等?跟阿弥陀佛平等,跟释迦牟尼佛平等,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平等。它是个平等成佛的心,平等成佛修行的方法,这个要知道。第二是:
【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平等法是什么?就是佛讲的这一部《无量寿经》。有很多同修,初学佛的人来问我,我们初学佛的人从哪一部经学起?这个话问得好。你看《楞严经》里面一开端,佛就讲到最初方便;我们学东西总按次第,有程序的。最初方便,再到初方便,慢慢往上提升。像一般教下所讲的由小乘到大乘,这都是次第;大乘里面,由方等到般若,再到法华、华严,也是有次第的。要晓得从哪里入门。
经典这么多,宗派也这么多,到底学哪一个好?这个就一定要有有经验的人,有修学的人,请他们来帮助我们,这就是要有好的老师、善知识指导,协助我们。可是这个法门是平等法,平等法就是我们初学的人也可以修。
实在讲,介绍这一本经给初学的人入门,比选择大小乘要妥当得太多了。为什么?大小乘经论非常之多,未必选择的很适合,这是真的;选择不适合,不仅修学困难,学了之后,用不上。世出世间法都一样要学以致用,学了马上就能够应用在生活之中,这个学习就有价值,就有意义,没有白学了,学了立刻就得到好处。这一部经是非常恰当的,学了之后,立刻就能用。你懂得一句,有一句的受用;懂一段,有一段的受用。所以这个经,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统统用的上。
这种教科书很特别,就是这本教科书。拿我们现在这个学校来讲,从幼稚园一直到博士班,都用这一本书,这个书很奇妙,实在讲是找不到的。所以它这个法,才叫真正平等法;幼稚园可以用它,小学、中学、大学、博士班都可以用它,这叫平等。如果一定把它限定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年级来学,这就不平等了。这个法门是平等法,平等觉悟众生,所以我们介绍这一部经是非常非常妥当的,决定没有过失,不会误导大众。第三是:
【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
我们晓得,阿罗汉就称为正觉了,菩萨称为正等正觉,佛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诸位立刻就能够明了,它不平等,它有三个阶段,这是不平等的。可是我们这个地方讲平等觉是平等的,不但缘觉、菩萨、佛平等,以至於到六道众生、十法界,凡圣统统平等,这是这一部经里面所说平等的意思。唯有真正平等,这叫成佛。
所以此地这个平等觉,就是具足包含著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在;而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用这个法门来修,初发心的人都可以修学,初发心的人都可以成就。这个到以后跟诸位介绍三辈九品时,会详细跟大家报告。第四个意思是:
【专就本经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
这个「平等觉」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阿弥陀佛的称号,所以阿弥陀佛也称作平等觉。这个怎么解释?佛这个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觉;佛翻作觉者,前面跟诸位说过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阿弥陀就是平等的意思。前面跟诸位介绍过,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它的本意是无量,无量是平等的,无量不是有差别的,有差别就不平等了,所以阿弥陀佛就是平等觉。本经里面,佛曾经叫著阿难,你愿不愿意见平等觉?就是你愿不愿意见阿弥陀佛。所以称阿弥陀佛为平等觉。
经题中,别题里面的意思,我们把它合起来看一看。「佛说」是释迦牟尼佛看到我们与会的大众,在现前,就是这个时候,成佛的机缘成熟了,这是希有难得的因缘。你现在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成佛的机会到了,在这个时候帮助你一把,使你立刻圆满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佛度众生的本愿。佛对於一切众生,念念期望的,希望他立刻成佛。现在机会到了,你说他怎么不欢喜!他这种欢喜,我们没有办法想像得到,无法想像的。
这才给我们说出成佛的方法,这个经典就是成佛的法门。无论什么人,讲这个成佛机缘成熟是不分在哪一个等级的,或是菩萨,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罗汉,或者是天人,或者是畜生,或者是饿鬼、地狱,不论在哪一道,他这个缘成熟了,再给你讲这个成佛的方法,无论在哪一道统统可以成佛,平等法!因平等,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平等。
说实在话,我们跟罗汉、跟菩萨比,智慧不如他,我们的神通道力不如他,我们的福德也不如他,这就有差别了。但是今天我们接受佛教给我们修行成佛的方法,佛传给我们《无量寿经》,传给阿罗汉也是《无量寿经》,传给菩萨还是这一本《无量寿经》,我们得的这个经本相同;佛教给我们修学,用「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修学,我们用信愿行,菩萨也用信愿行。换句话说,我们修行的方法相同,依据的经典相同,那果报怎么可能有差别?当然没有差别。
所以西方世界是什么世界?是平等世界。不管你在九法界,你是哪一法界的人,你统统依据一个理论、一个方法到达极乐世界去的。我们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对於西方世界这个平等的受用、平等的果报,才不会怀疑,才会相信。所以经上讲得很清楚,就是连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说得很明白,任何一个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的相貌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你的身体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绝对不会阿弥陀佛长的比我们好一点,个子比我们高一点,那就不平等了;面貌完全相同。
也许有人就怀疑了,这面貌都相同,我还认得谁?到底哪个是佛,哪个不是佛?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你自己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都恢复了,自自然然认得,不会认错一个人;虽然面貌完全相同,不会错的。阿弥陀佛无量寿,生到那边的人个个都无量寿,无论在精神、物质受用上,统统是平等的;这个平等叫真平等。真平等,随心所欲,那叫真平等;不能随心所欲,他喜欢的,我不喜欢,这就不平等了;随心所欲是真平等。所以「平等觉」是阿弥陀佛的圣号之一。这是佛给我们说出这样殊胜圆满的法门。
「大乘」,是特别拣别有一些人误会修念佛法门是小乘,为什么?叫自了汉,逃避现实,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没有广大的慈悲心,发度众生的愿望;说我们念佛人逃避现实,世界太苦了,赶紧自己躲避。佛在此地,特别给我们说出,这个法门决定不是小乘。不但不是小乘,实在讲是大乘当中的大乘,真实究竟圆满的大乘,那我们这个心定了。我们学到这个法门,这是至高无上的法门,不是人家所说的权巧方便,这是接引初机,度没有知识老太婆的;不会受他们这些影响,题上就给我们说清楚了。
如果说是佛度这些知识水准很低的人,没什么知识人的,那我们在《华严》上看到,文殊菩萨知识水准很低吗?普贤菩萨能力很差吗?这些人都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他怎么去的?他也是信愿、老实念佛,他用这个方法去的。我们今天效法文殊普贤,难道错了吗?所以自己要冷静,要有智慧,要有判断的能力,不能随人家说,我们的心就动了,这是错误的。看看别人几本书,信心就动摇了,说实在话,这是根性没成熟;成熟的人,不会动摇。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学什么?念佛求生净土,那是广学多闻,还是一心归向净土。这是大乘。
「无量寿」,是本体,是自性,是理体,我们今天哲学里面所讲宇宙万有的本体。
「庄严」,是现相,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现代的名词叫宇宙人生,这是讲现相。庄严,不但讲现相;现相里面,极其美好。
「清净」,是德用,清净平等是用,无论是自受用,或者是他受用,你能够守住这个原则,才会得到真实的自在幸福。自在幸福美满,从哪儿来的?从清净心来的,从平等心来的。世间事,不平等,不清净;别人对我不平等,不清净,那是外面的事情,不要叫外面的事情扰乱了自性,这叫功夫。我们佛门有个术语常说「八风吹不动」,风是什么?是外面的境界。遇到外面境界,我的心还是清净,还是平等,绝对不被外境动摇,这个修行功夫才叫得力,有一点功夫。外面一点风吹草动,这个心就动摇了,这是修行没有功夫,不得力。修行没有功夫,不得力;换句话说,还是要搞六道轮回,在这个境界里自己作不了主宰。
说实在话,不但是世间人事不能动摇我们,佛菩萨也不能动摇我们,这就本事大了。佛这么说,我就跟他这么走;佛那么说,我就跟他那么走,你就被佛玩弄了。说老实话,佛菩萨不玩弄人,是人迷了佛菩萨,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佛菩萨无意玩弄你,但是你迷了佛菩萨,佛菩萨这么说,你这么做,那么说,你那么做,不是佛错,是你错了。
佛为什么说许许多多法门,佛是对不同人说的。佛这个法子,对他说的,不是对你说的;你听了之后,你也去学,这个错了。佛对另外一个人又说一个法门,你听到这个不错,好,你又跟他学,还不是给你说的。所以,佛没有冤枉人,人自己冤枉自己。由此可知,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佛都是有对象说的,都是对某个人说的。
我们读小本《阿弥陀经》,小本《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没人问他,佛自己说的;自己说的,对象是哪些?对象是我们现在这些人,没有见到佛,没有跟佛见过面的,所以这个方法是留给我们的,这个要懂得。
何况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讲他灭度之后,这个佛法分作三个时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时期,戒律成就。这是距离佛很接近的时代,一个人真正能够持戒,依照佛的规矩去修行,都能证果,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能成就。
像法时期,距离佛远了,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比从前人来得严重,持戒不能成就了,所以要修定,禅定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像法;正法是一千年,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所以正好是佛的像法时代。在这一千年当中,禅定成就,在中国禅宗最发达,成就的人不少。
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今天生在佛两千年以后,这是末法。照中国的算法,今年是佛灭度之后三千零十八年;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我们在末法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在这个时代。佛讲这一个时代,净土成就,我们接受净土教,老实念佛,那这个就是佛针对我们说的,这是佛在《大集经》上所讲的。所以我们修什么?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
【经。】
末后一个字是『经』。经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
【义为契经,第一契理,第二契机。】
契是契合的意思。「契理」,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这是真的;只有这个是真的,其他都不是真的。因为所有一切法,都是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能变的是真的,所变的是虚妄的。所变的千变万化,它不稳定,它会变化;能变的这个东西,它是永远不会变化的,所以它是真的。
佛所说的一切经论,绝对不违背自性。因此,佛所说的经,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因为自性是一,不是二,佛的自性跟我们的自性是一个自性;换句话说,相信佛的自性,就是相信自己的自性。昨天也曾经跟诸位提出,这一部经通了,为什么一切经都通了?这一部经通,通什么?通达自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他怎么会不通!道理在此地。
所以你只要证得了自性,禅宗讲明心见性,你见了性,见到自性;这个自性,就是此地讲的理。不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你通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你也通了。为什么?还是这个自性变现出来的。佛法通达了,那世间法呢?世间法也通达了。这个世间法,六道轮回,过去、现在、未来也是自性变现的,哪一样不通?样样都通了。
今天佛传授我们这个方法,就是教我们如何证得自性的方法,这个契理,这是真实不虚。所以学佛,绝对不是学我们心外的东西,完全是修学如何恢复自性。所以佛学称之为「内学」,是向心性里面去求,然后才能够一切都得到。
第二个「契机」。这个机,就是根机,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适合修学人的程度。无论哪一种人,他的程度统统适合,这就很奇妙了,这个法门能够适合一切不同的程度。文殊普贤程度高的,非常非常之高,适合他;阿罗汉、辟支佛比菩萨程度差远了,比我们也高出多多,也适合;我们今天烦恼重重,智慧没有,但是这个法门还是适合;不但适合我们,比我们智慧更差的,能力更差的,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适合。因为它是平等法,所以它也是平等的契机。
这个法门难信,真难信!佛讲其他的经典是适合於某一阶层程度的,不是完全都适合。譬如,六祖在《坛经》里面讲的这个禅,他说得很清楚,他教学的对象是上上根人,他契机就能契上上根,就这一个阶段;换句话说,上上根以下不适合。他教学确确实实是契合一类的根机,这个我们听了觉得很合乎道理。
譬如,我们今天学校教科书,这个课程摆在第几年级、哪一班来教学,我们会点头,这是对的。这一本教科书是从幼稚园念到博士班,我们都会摇头,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世间有没有这个事情?有。你举个例子我听听。我们中国人念的《四书》。在从前,小孩七岁去上学念书了,老师就教他念《四书》,将来念到胡须白了,还念《四书》。那一本教科书不是念了一辈子吗?这给外国人讲的话,讲不通,外国人摇头,怎么会相信?怎么可能?在外国找不到这样的教科书。
在佛法里面,虽然它不像世间这么样的严格,它还是有层次。唯独净土法门,它这几部经典特别奇怪,能适合所有不同的根机,个个都能得利益。换句话说,你程度浅的,程度深的,所得的利益是相等的,这个奇怪了,真叫人难信!或者讲程度浅的得浅利益,程度深的得深利益,这个我们也能懂得。像我们念《四书》,念《四书》的确程度浅的,懂的就少一点;程度深的,他明白就多一点。这一部书里面趣味无穷,深广无边,所以念一辈子都有味道,都有兴趣,不会念厌。它虽然是一本教科书,里面所得到的东西,还有浅深次第不同。不同这本经,这本经你的程度不同,你所得的利益也相同,这不可思议!
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但是你们很难相信。我们现在读这个经,明明我们感受的就有浅深差别,这个浅深差别的现象从哪儿来的?是从你自己清净心、平等心上面差别出来的,不是别的;除这个之外,你所得到的绝对是平等的。西方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不平等,从哪儿出来的?就从我们清净心、平等心,我们这里有差别,有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在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很不明显。我们这个地方给你讲,你想像到这个差别会很大;西方极乐世界看不出来,这个差别是你内心里面的。你所表现在外面,你的智慧、你的神通、你的道力、你的才艺,你的才华、能干几乎都平等,几乎都一样;换句话说,就是那个清净心、平等心的纯度不一样,这还是自己功夫没有圆满的关系。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不平等。这都是佛在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许许多多事实的真相。
所以此地讲的契机,那个意味就非常之深了,跟其他经典上讲的契机不相同。我们把这一些事实真的搞清楚了,自己的信心十足,决定没有怀疑,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下面说:
【具贯摄常法四义。】
这是一般经典里面的解释,这个经字,就它的含义来讲,它有四个意思。第一个「贯」,贯是贯穿。
【贯则贯穿所说之理。】
这个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言语、文字,它有组织,有体系,有条不紊;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符合於科学的原则。言语文字有条理、有层次、有体系,也就说明它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它不是紊乱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科学的精神。特别是佛经,佛经如果我们看到科判;这个科判,中国古代讲的章句之学;这个章句之学是从佛法科判里面演变过来的,所以佛教对於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像这个拼音,拼音是从佛法来的;因为佛法梵文,它是四十个字母拼音的。所以中国古时候反切法,就是从梵文演变过来的,那么科判就是组织体系。这个经无论大小、无论长短,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把它分析出来,把它排列出来,才知道言语文字之美。中国人批评一篇文章,最好的文章是做到一个字不能增,一个字不能减,这个文章就作绝了。多这一个字,可以把它删掉,没有妨碍;少了一个字,这个文章就不通了;做到一个字不能增加,一个字不能缺少的时候,这个文章就到了极处。
如果用这个态度来看佛经,佛经确确实实是达到这个标准。从科判一排列就晓得了,如果里头漏掉一句,这就断掉了,这有缺陷了;你再添几个字的时候,添不上,那没用的可以去掉,可以删掉。像《华严经》,《华严经》有科判表解,现在台湾我们印的有单行本,诸位可以看看,那很有趣味。你看《般若经》,六百卷《大般若》,那么大部头的书,也有精确的科判,那个科判就很多册了。
像我们这一部经,夏老居士会集的初稿,第一次印出来,还没有经过修订的,那个时候慈舟法师就依照这一部经来讲演,在济南讲过。他当时给这一部经作了一个科判,这个科判我们后来印的这个经本附印在后面,诸位同修可以能看到。因为这个科判非常珍贵,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没有被毁掉,黄念祖老居士还保留著一份,我到北京之后,他把这一份东西拷贝给我,我拿来之后,真的视同珍宝,唯恐遗失,所以就把它印在经的后面,印多了就不会失掉了,也是对研究这一部经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我们现在的经本是经过多次修订的本子,跟他那个科判里面有许多地方不同。因为夏老居士在修订的时候,曾经增订了很多的经文。他最初的原稿分为三十七品,现在我们这个经本是四十八品,所以这个段落的分法也有变更。但是他那个科判能作参考,从那个科判看到夏老最初这个经本的面貌,所以我们保存它。从这个能够看出贯穿的意思,贯穿的形式都能看的出来。第二有「摄」的意思。
【摄则摄持所化之生。】
这个「生」,就是学生,凡是接受这一门科目修学的学生,这个经的能力就像一个磁铁一样,它能吸引住你,叫你接触之后,欲罢不能,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世间的文学作品,好的东西,你读了一遍,还想读第二遍,这就是摄受的能力。你看一般的报纸杂志,看一遍,绝对不想再看第二遍,这个摄的能力没有,你不会想去看第二遍。好的书会看二十遍、三十遍,但是三十遍以后,就不想再看了;换句话说,它这个摄受的力量有限度的。中国著名的好小说,现在人看得少了;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这四大小说,我在念小学的时候,小说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大概每一种我都看了十遍以上,有些特别好的、特别喜欢的看二、三十遍;现在听都不想听,那个力量没有了。《四书》可以百读不厌,真的读到一生都不会厌,这个摄受的力量强,这些小说不能跟它相比,它有耐力。
佛经更不得了了,像《无量寿经》,从初发心到成佛都念不厌,这个时间要照一般经典来讲,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这一本东西都念不厌,你才晓得它这个摄受力量,强大的无比!为什么会有这么强?为什么有这么浓厚的兴趣?每念一遍,有一遍新的发现,所以它就念不厌了。假如这个书是死的,遍遍都一样,顶多二、三十遍,不再想念了,都一样的。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不相同,那这个味道就长了。确实如此。你们诸位要是去读这个经,读经要用清净心读,要用平等心去读;心地清净平等,读经的时候什么念头都放下,什么事情都放下,专心去读,就有悟处;不要去研究,自自然然有悟处,这个就很有味道了;天天念,天天有悟处。
我讲这个经,讲了十多遍了,有很多同修听过的,遍遍不相同。为什么不同?每一天都有悟处,不一样!读一遍,有一遍悟处;读十遍,有十遍的悟处;积小悟就有大悟处。所以这个经典,深广无边。而且这一部经,这里面你所觉悟的,能够通达一切经,这很有味道!其他的经典,从来没有接触过,你拿到手上时候,你明了,你能够讲解。
所以,讲经跟学校教书不一样。学校教书老师要准备,要找资料。经典不能准备,不能找资料,你要是准备找资料,全是死的。它是活的东西,最要紧的,就是要清净平等觉,就要这个东西。这个不在文字里头,不在书本里头,不在经典里面,是在你自己心里头。所以任何经论展开面前,你一看就明了,你所明了的深度、明了的范围,与你的清净平等觉成正比例。换句话说,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你看这个经,一天比一天深,一天比一天广;心要不清净了,马上就迷惑了,里面意思都没有了,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初学的时候会有这个现象,有时候清楚,有时候迷惑颠倒,到你修学到相当一个程度,就不会了,至少可以保持住,不会退转,不会迷,会渐渐的有进步。初学的时候,会有退转。这是它摄受能力非常的强大。第三有「常」的意思。
【常则古今不易。】
这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真理,永远不变;也是现在人所讲的超越时空。这一本教科书,三千年前那些人读这个有受用,三千年之后我们念了还有受用,没有被时间所淘汰掉,这是真理。三千年前,印度人读这个有受用;三千年之后,中国人、外国人念了也有受用,没有被空间淘汰掉,超越时空。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任何国家民族的人民,读到这个课本,统统有受用,这叫真理。这在佛法叫「常」的意思,永远不变,万古常新,这是经典的特色。在世间法里面,也有这个意思,像我们中国,儒家的经典、道家的经典,有一部分的子学,诸子百家,但不是全部,有一部分它到达这个境界,也能够超越时空。
第四个是「法」的意思。法是方法,也是我们今天讲的原理原则。
【法则近远同遵】。
遵是遵守。它所说的理论、它所讲的方法,因为超越时空,所以古人依照这个理论方法修学,他成就了;现在人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一样成就。古时候印度人用这个方法,他成就了;我们中国人用这个方法也成就。现在人学佛,成绩不如古人,不是现在人的根性不如古人,也不是现在人的智慧不如古人,而是没有遵守古人的方法,总认为古时候这个方法旧了,应该淘汰,要找一套新的方法来。殊不知这个新的方法没有经过考验,新的方法是个错误的方法;古时候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经过考验的,确确实实是一个正确的方法,我们要知道。
在中国有一句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他有经验,他看多了,绝对不是胡思乱想,虚构出来的。他有他的经验,他有他历史的累积,不是随便说出来的。佛法可以说是无量劫累积下来的经验,这要知道,要相信,哪里会有错误!
学佛的次第,最常见的,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给我们判教,「信解行证」这四个阶段:第一个你要相信,第二个你要理解,第三个你要做到,最后你才把你所信的证实,再证明了。
通常我们一般人,人人都会念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也是修学的四个次第,非常重要。第一个教你发心,发什么心?发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教你发这个心?如果没有这个心,你修学会懈怠,会懒惰,没有力量把你推动。
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上这么多人,每一天非常勤苦的工作,他为什么?有个力量在推动他。什么力量?名利。假如没有名、没有利,你还干不干?不干了。过去中国文化大革命以前那个阶段,你看尼克森最初去访问,回来的时候很感叹的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懒惰的民族,没有一个人愿意做工。为什么不做?做也三十六,不做也是三十六,每一个月只能拿三十六块,这个动力没有了。台湾同胞为什么这么勤快,平均每一天做工十个小时到十二个小时,星期天也不休息,为什么拼命干?有钱可赚,愈做钱愈多,是这个力量在推动他。现在大陆上人勤快了,为什么?个体户,赚的自己可以得到了,大家拼命干,有个力量在推动他。
那么佛法,既不求名,也不贪利,什么力量推动他?是为了慈悲心,怜悯一切苦难众生,我要帮助他离苦得乐。你有这个大愿心,这个力量比那个名利,不晓得要大多少。你在佛法修学的过程当中,会勇猛精进,不会退转。为什么?一退转的时候,看到这么多苦难人等著我去帮助他,我没有能力、没有学问,我拿什么帮助他?我今天的修学,成就自己的能力,成就自己的学问,使我真正有能力去帮助这些人。所以这第一愿是动力,今天讲能源,这是无尽的能源,是从自性里面发出来的,这个力量太大太大了;所有的菩萨、诸佛都是这个力量把他们推上去的。
那么从哪里下手?断烦恼下手,「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今天这个经题上「清净平等」,就是断烦恼。如何修清净心?把心里面的五欲七情淘汰干净,你的心就清净了。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样,这是烦恼。把这个洗涤干净,恢复了清净心,这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修平等心,把我们自尊、自大、贡高我慢的这个习气把它断尽,知道万事万物与我是平等的。所以清净平等是断烦恼的结果;烦恼断了,清净平等的性德就现前了。
底下还有个「觉」,觉就是破所知障的结果。所知障是什么?妄想,妄想断掉就觉悟了。所以佛说我们不能觉悟,就是妄想执著,执著是烦恼。妄想执著断尽了,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现前了,觉也现前了。
四弘誓愿的第二愿是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修学下手处先断烦恼;然后进一步,再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成就智慧,断烦恼成就品德、德行,然后学问才踏实,这都给我们讲的次第。
现在人学佛,前面第一个愿不要,第二个断烦恼也不要,从哪里下手?「法门无量誓愿学」,从这下手。这不学还好,愈学愈不得了。怎么个不得了?贡高我慢,眼睛慢慢长到头顶上去了,谁也瞧不起,愈学愈自大,愈学愈贡高,愈学愈瞧不起人。错了!愈学烦恼愈重,愈学业障愈深,毛病发生在这个地方,没有按照次第。
最后这是圆成佛道,「佛道无上誓愿成」。它真的是有次第,有方法的。按照佛菩萨、古圣先贤教给我们这个方法,没有不成就的。方法错误了,不能怪佛法,只能怪自己迷惑颠倒,不听佛菩萨祖师的教训,才落得这样的结果。
经题里面含摄的意思很丰富。通常,我们在佛法里面讲的是「戒定慧」三学,我们这个题目上有没有?三学具足,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就是慧。戒定慧三学就包括了三藏经典,包括了整个的佛法。我们学这一部经,三藏具足,三学具足,所以这些意思不能不明了。
无论大小乘,一入佛门先受三归依;三归依是自性的三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明白,什么是佛?佛是觉悟的意思,觉而不迷。什么是法?法是正知正见,佛的知见、正知正见,自性正,正而不邪。什么是僧?僧是自性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一入佛门想学佛,佛将修学的三大纲领教给我们;我们从今以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个纲领修学,这是佛的学生,这是佛弟子。
这个三宝,我们这里也具足,佛宝是觉这个字,法宝平等,僧宝清净。所以这个题目里面三宝具足,三学具足,三藏具足,到哪里去找!能把无尽的佛法,融会在一部经上,而且这一部经不长,很容易受持,很容易读诵,真正明了了,你接受它,学习它,立刻就得到受用。因为我们所学的东西,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上。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是什么?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物质的生活;无量寿庄严,变成我们精神的生活,你说多美!
在这个世间不管你从事於某一种学术的研究,社会上无论你从事哪一种行业,都会给你带来真实的幸福,真实的美满;什么人修,什么人就得到。这个不是我一个人得到,得到的人很多;他们得到都来告诉我,我很欢喜;有这么多人得到,那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愈是认真学,你得到的受用愈多,愈丰富。所以佛给我们讲的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一点都不错。
由此可知,这个经典讲到契机,非常适合於我们现代人,非常适合於现代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比起其他法门,确实要容易很多,修学起来便利很多。
这个题目后面还有一些意思,底下是七种立题。这是古人讲经的时候,告诉我们佛经的题目它也是有原则的,它不是随便定的。我们看所有的经典,《大藏经》里面几千部经典,你仔细去观察,它的题目确确实实不超过这七个范围。如果在这七个范围之外的,那这个经一定是假的,一定不是真实的。
这七个范围就是人、法、比喻,以这个为三纲,这就三种形式。另外有人跟法的,有人跟比喻,法跟比喻,这就变成六种;还有一种人法喻统统都有的,所以总共是七种,这是题目的原则。
像我们常常见到的《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里头,纯粹是以人立题的。第一个佛说,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是人;说的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也是人,这叫单人立题。
我们看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两种立题。「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是法跟比喻合起来建这个题目。
《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所以它是人法喻三种统统都有,叫具足立题。
我们这一部经,也是人法喻统统都有。「佛」是人,「无量寿」这是无量寿佛,也是人,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清净平等觉」,这是法;「大乘」是比喻。所以在这一个题目当中,也是人法喻具足立题。
下面三段,我们留到底下一堂课,我们就讲到经文了,经文非常有趣味。这个经本我们印得很多,诸位同修可以带回家去;带回家多读几遍,你再来听,你的感受会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