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一集) 1992/6 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 档名:02-012-0001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机缘,在美国第一次宣讲《无量寿经》全部的经文。在这个教室,我们从今天开始,一直到九月十八号,每一个星期有六堂课,星期一至星期五,我们的时间是晚上八点半到十点,星期六是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半,这样连续大概有十二个星期一百多个小时,所以我们对於大经的研究,在时间上讲是足够了。我们用的经本,今天也都带来了,这是《无量寿经》的经本,同修们拿到之后可以带回家去,平常常常去读诵,来听讲的时候这个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个小本子是概要,《无量寿经》的概要,是从前讲经所谓的玄义,也就是没有讲经文之前,先把这一部经的概要给诸位提出报告,使大家对这一部经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再进入经文的研究探讨。因此,我们这一次讲演就从概要开始。这个经本诸位带回去,这个本子我们送到此地来的不多,大家带去也没关系,希望来听经的时候再带来。因为这个本子不多,经本很多。
好,我们掀开这个概要的第二面。《无量寿经》在台湾、在香港、新加坡以及在美国,我们都讲了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听过许多的录音带。这个听多了,我相信诸位能够体会到每一次所讲的,每一遍都不一样,当然这一次讲的跟以往的还是会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这就是经典,跟学校的教科书不相同。学校的教科书,只有一个意思,只有一种讲法。而佛教的经典,无论是哪一部经典,它这个内容可以说都是深广无边;换句话说,它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略说、也可以广说。
究竟我们要用哪一种讲法?实在讲,这必须是讲经的人他自己的修养、他自己的领悟,像凡夫讲跟阿罗汉讲,当然不一样;阿罗汉讲跟菩萨讲,绝对不会相同。由此可知,我过去虽然讲过很多遍,为什么后面讲的好像比前面讲得好,是不是有所保留?不是的。每一次讲演都是尽了全部的心力了,而是这个境界必然是年年不相同,次次不相同,於是这个经典的讲解,也就是后后胜於前前,总是后面一遍一定要超过前面,於是后听的人福报是愈大。这是事实,决不是吝法,佛法讲演它确实有这个情形,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个讲义是在「图书馆」第一次宣讲的时候所讲的,是七年前编印的。第一次宣讲是七年前,这也可以看到《无量寿经》在海外弘扬的历史;在这个以前,在台湾只有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国三十九年讲过一次;这个第二次,我们就编这个讲义来宣讲了,所以七年前在台湾算第二次。以后在许许多多地方演讲,我们还是以这个讲义作依据,今天我们还是用这个本子。
这个讲义的编写,前面第一大段是讲因缘,这个我们把它省略掉了,那是按当时情况来说的。我们看第二段前言,也是因缘的简单的报告。所讲的资料,编写这个资料,以及演讲全经的这个依据,都是根据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版本以后会跟诸位详细报告。这个注解最初只依据李炳南老居士的提纲,也就是眉注。我们这个大本子,这个里面的注解是李炳南老居士亲自写的,他是用毛笔写的,这就是民国三十九年他在台中讲经所写的这个本子,我们将他这个本子影印出来,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纪念。另外,就是参考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这个注解已经流通得非常之广泛了。
同修们多数看到的还是老居士这个初版,因为早些年来他送给我这个本子是初版,我们带回台湾翻印。去年他老人家将这个注解做了一番整理,重新修订,所以他有个修订本,这个本子也交给我了,现在在台湾作版也印出来了,这是个定本。老居士今年年初往生了,这是我们佛门很大的一个损失。这个本子,我们就修订本出版,我们计画印两万册。依照我们过去印经的经验,最困难的是校对,错误总是在所不免,甚至於对了七、八次十几次还是有错误。由於这个经验,我们这个两万册先印五千册,流通送给大家看,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发现有错误通知我们,使后面这个一万五千册统统能把这个错字改过来,希望它没有一个错字,这个本子就可以普遍的流传了,将来别人要印,照这个本子影印,就不会有错误了。
第一次在「图书馆」宣讲是依照两位大德提供不少的参考资料,以后我在每一个地方宣讲,甚至於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我第二次讲的,也是在今年讲圆满,总共讲了一百零七次,每一次是一个半小时,跟我们这一次的时间相当。这一次宣讲就没有依照他们的注解了,我想他们既然有注解,诸位可以作参考。他们两位老人家没有讲到的,我这些年修学的心得体验,特别提出来给诸位报告,提供诸位同修作一个参考,所以可以说我们这个讲座是研习报告。经文里面的名词、术语、典故,我统统把它省略掉了;因为那些注解里面都有,可以在注解上查得到,就省了不少的时间。关於概论的部分,依然用这一个纲领,就是今天给诸位这个小册子。
首先我们学佛一定要认识佛法,不能够误会。佛教究竟是什么?现在在整个世界,每一个社会阶层都认为佛教是宗教,是世界上六大宗教之一;换句话说,现在的佛教确确实实是变成宗教了。为什么我说它变成宗教了?因为它原本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因此,我们对佛法的探讨,首先要认清它的本来面目。
在现在的社会里面,可以说佛教有五种不同的型态存在当前。第一种,就是刚才讲的,它变成宗教了。第二种,它变成学术了,有不少人把它当作哲学来研究,佛经哲学,它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第三种,这是近代二、三十年我们才看到的,它变成邪教了。宗教跟学术,说实在话,不至於害人,虽然不能得到佛法真正圆满的修学目标,还不会有太大的伤害。这个变成邪教,接触到之后会深受其害。第四种,这是近代,在最近几年这个佛教变成作秀了,我们在许多地方看到佛教在表演,讲经说法也变成表演了。第五种,就是我们要认真修学探讨传统的佛教,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而没有变质的这个教义。这是什么?实在说,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於九法界众生一种究竟圆满的教育。
我们中国古人喜欢简单,无论是文章、是言语,要求的标准都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也要详细明白。中国人怕麻烦、怕罗嗦,所以我们把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就简称为「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现在为了怕大家对它误会起见,不得不多加两个字「佛陀教育」,你看到这个名词就不至於发生误会了。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今天接受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这个要认识清楚。
佛教本身称宗教,而所称的宗教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宗教的概念是完全不相同。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因为它的教义非常的博大精深,绝对不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完全学习接受的,於是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就将它分成宗派,就好像一个完整的大学里面分院系,你只要学一个科系就能成就。所以佛法这个大的就是宗,分成了十个宗,宗底下再分派,即使是一部经、一个法门也决定能成就。为什么称为宗教?这个「宗」是专指禅宗,禅宗的教学法很特别,跟其他的宗不相同;这个「教」就是禅宗以外九个宗派,都叫作教。所以「宗门教下」,那个宗门的「门」字省掉了,教下的「下」字不要了,这就称「宗教」。所以佛门称宗教,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意义不相同。
为什么佛法又把它这样子分作宗门教下?刚才讲了,它的教学手段不一样。这个宗门,它不从文字下手。禅宗以外,无论哪一个宗都是从经典下手,经典就是教科书;换句话说,它从教科书下手。禅宗不要教科书,所以说「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它这个手段跟一般教学完全不相同。禅宗是悟了以后再读经的,没有开悟就不必读经。其他宗派修学方法都是从经典下手,从经典里面慢慢来开悟,所以这个叫渐悟;禅宗是顿悟。但是禅的根机不容易,必须很聪明,根性很利,所谓上根利智;要拿我们现代话来说,那是天才儿童,不是普通人,特殊的天才,他可以不必经过这个次第,他能够躐等的来修学。所以禅宗教学跟教下不一样,是这样一个分法的,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
佛教教育究竟教给我们什么?它的目的、宗旨何在?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然后我们才知道这个教育我们应不应该学习、值不值得学习。佛教的教学,宗旨内容要用经典里面的术语,就是「诸法实相」。这一句话,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讲,「诸法」就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一切法把它分成两大类:一个是人生,一个是宇宙,这就统统包括了;换句话说,佛法教学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们自己本人,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因为我本人以外,以外还有许多人,那是我的生活环境,不是我本人。所以人生是指自己,除自己之外都属於环境,我们讲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除自己身外的统统是环境。由此可知,佛教它所讲的、所探讨的是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如果我们明白这一个事实,这才知道这个教育一定要接受,一定要修学。
我们常常听佛门里面讲迷悟,迷了是凡夫,悟了是佛菩萨。迷悟个什么?就是迷悟自己与生活的真相。我对於自己、对於我的环境真正明白了,那你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萨;如果对自己、对於生活环境不明白,还是迷惑颠倒,那就叫凡夫。所以佛菩萨不过是一个明白人而已!对於自己、对环境明白;凡夫对於自己、对於环境不明白。除此之外,凡夫与佛没有两样。所以佛法对於整个大宇宙的观察,都列在真正平等的基础上,为什么平等?因为本来平等,事实上就是平等,绝对没有高下。这是佛法教学的内容,我们一定要清楚。
我们现在对於自己、对於自己生活的真相确确实实是迷,那要怎样才能觉悟,怎样才能真正明了?佛有一套方法教给我们,帮助我们明了,帮助我们觉悟。诸位一定要记住,佛只是提供经验、方法;因为他从前也是个迷惑人,他开悟了,他明了,他把他觉悟明了的经验、方法提供给我们作参考,他不能帮我们开悟。怎么样才能开悟?还是要自悟。所以一定要自修、自悟、自证,统统还得靠自己;离开自己,谁也帮不上忙。这是佛给我们说出真话。
所以佛法号称「无依道人」,学佛的人没有依靠,不能依靠别人,佛菩萨靠不住,天神、鬼神也靠不住。佛教给我们要靠谁?靠自己。所以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只教导我们,我们要依教奉行、要去做到,那才是自己得受用。再好的老师,他有再好的方法,如果我们不接受,不肯去照作,依旧是枉然,还是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所以佛法是师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才是真正传统的佛教教育。
佛教到中国,这一千多年来都保持这个传统。变成了宗教,说实在话,最早变成宗教是日本。以后我们自己这个佛教逐渐逐渐也变质,现在社会上,我们所看到这个佛教的仪式确确实实是宗教,这个也不能够否认的。可是我们了解这一些事实的存在,我们自己如何选择,这是智慧,这个也是经典里面讲的福德、因缘。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这一部经论,这是佛教十个宗派里面的净土宗。十个宗派,我在此地也不必详细的介绍,有专门介绍的书籍很多。简单的讲,在整个佛法里面,有三个宗派可以说是共同科目,任何一宗与它都有关联。第一个是律宗,就是戒律,无论修学哪一宗,显教密教、各宗各派,总不能不守戒律!这个律宗虽然它是一个独立的宗派,实际上它是共同科目。当然有专研究律宗的,那就变成这一个宗派了。但是任何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都必须接受戒律,遵守戒律,所以它是佛门的共同科目。另外一个是法相唯识,法相唯识是讲的理论,也是任何一个宗派都需要研究的,是理论的基础。第三个共同科目就是净土,净土是归宿,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即使禅宗都不例外。
你看看百丈大师定的禅门清规,这是唐朝时代禅宗第八代马祖道一和尚,我们称他马祖,他俗家姓马,他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师,我们称他作马祖,不是台湾妈祖庙的妈祖,他的法名是道一,道德的道,一二三四的一。他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革命者,是一个划时代的创始人。因为佛教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起,一直到中国,佛教没有共修的,没有大家在一起共同修学的。只有佛讲经说法的时候,大家来听经,来上课;上完之后,个人修个人的。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去看,如果说是打一个佛七、打一个禅七,那是大事!经典应该有记载。查遍《大藏经》,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在哪个地方打过一次禅七的、打过一次佛七的。所以修行是个人修个人的,佛从来不干涉,也从来不过问,个人修个人的。只有上课听讲,你有疑问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一生都从事於教学的工作。
早期的人,无论中国外国,这个世界上人口少,资源也很丰富,生活能过得很自在。人很老实,很真诚,所以接受到佛法,说实在话,个个都有成就。传到中国来之后,从汉到唐七、八百年,这个法传久了,逐渐逐渐就变质了,於是大家对经典研究讨论很喜欢,真正修行就懈怠了。佛法要不是真修,决定得不到利益。所以马祖跟百丈禅师这两个人志同道合,就想挽救这个修学的弊病。提倡什么?提倡共修。当然在他之前,提倡共修的有人,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制度。譬如我们净土宗最早的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结莲社,「东林莲社」,这个比百丈禅师早,但是它没有形成一个制度。百丈禅师跟马祖建立了丛林的制度,就好像我们这个一般教育,从私人教学变成有完整制度的一个大学,中国的丛林就是制度非常健全的佛教大学。
我们现在叫大学,那个时候叫丛林,名称不一样,里面内容是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都相同。丛林的主席叫方丈,相当於学校的校长,维那师相当於训导长,首座和尚相当於教务长,监院(我们常讲当家师)相当於总务长。他们的职权确实是如此的,这个管教学的、管训导的、管总务的,所以住持下面是三个纲领执事,分这三个单位,名称不相同,职权完全相同。所以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完整佛教大学,这是从马祖跟百丈提倡建立的。
这样建立之后,这就集合全国的精英,大家在一块共同修学。所以往往一个丛林里面有几千人、几万人,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丛林的建立,主要的精神是提倡依众靠众,一个人容易懈怠、容易偷懒,大家在一块儿,彼此互相看著、互相勉励,就不好意思了,看到别人精进,自己不如人,惭愧心生起来了。所以这个制度确确实实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以后日本的佛教、韩国的佛教,在中国留学者也把这个制度带回去了。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佛教的一次革命。
百丈大师这是禅宗的大德。禅宗的丛林,我们看它朝暮的课诵,它晚课也念《弥陀经》,临死的时候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由此可知,即使是宗门,最后也回归到净土。这个教下其他不同宗派的,求生净土,那就太多了,华严宗的、天台宗的,天台宗是最多了,这是智者大师带头的。所以净宗是佛教的归宿,这是我们从中国佛教史里面看到的事实。
如果从一切经典里面去探讨,你就更能够觉察到,就像古人所说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都归到净土。净土的经典,在各宗来说,它的经典最少,少就容易学。在过去,净宗依据的经典只有「三经一论」,这个三部经都不大,最大的就是《无量寿经》了,其他的《阿弥陀经》,诸位看到的,那比这个少得多了,《阿弥陀经》恐怕比我们这个小册子还少;《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比我们这个《无量寿经》也要少;《往生论》也不长。所以它的典籍最少,依据的经典很少。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净土五经,这五经从哪里来的,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前清咸丰年间,咸丰是慈禧太后的丈夫,慈禧是西太后,是咸丰的西太后。我们讲咸丰很多人不知道,说慈禧太后这名气很大,没人不知道的。大家就知道,它距离我们不算太远。咸丰年间有一位魏源居士,我们将来这里面还会提到他。魏居士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佛学家,对於净宗的修持有很大的成就。他老人家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就是普贤行愿品最后的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把它附在三经的后面,这样就变成「净土四经」了,四经是这么来的。所以诸位将来读古书,有时候看到净土四经,这样净土才有了四经。
他把这一品加进去有没有道理?他不加进去,我们往往疏忽了,没有留意这一椿事情。他这一加,我们特别注意,仔细去看一看,有道理。因为《无量寿经》从四十八愿一直到全部的经文,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关系非常密切,你看经文一开端,就说明「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修普贤行,像这个句子就很多,而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最明显的证据。所以把这个经合在三经之后,称为四经,这个非常完美,确实有道理,有慧眼,有见识,发前人之未发,对於后世有很大的贡献。
这个第五部是《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经是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将这一章经特别提出来,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变成五经了,这样变成「净土五经」了。同样的一个道理,我过去学佛,在李老师会下十年,我是主攻《楞严》的,我的基础是《楞严》。而《楞严》至少也讲过七、八遍,《楞严》很熟,但是从来没有体会到「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重要性。到以后看到净土五经之后,这就提起注意,为什么印光法师把这一章,这一章经文不长,总共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他老人家这一提出来,我们仔细回头,再到《楞严》里面去观察,才看出真正了不起,才真正明了这一章就是《楞严经》的心经,是整个《楞严》的精华。不是老法师这样一个举动,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得到。附在四经后面,这样变成五经。
实在讲,这一章经是净土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而且是一大藏教的心经,诸位要是明白《无量寿经》之后,你就能够认识它,你就能够体会它,才知道这一章经,才知道大势至菩萨在净宗法门的地位,在净宗法门的重要性,我们才真正认清楚、才搞明白,五经是这么来的。我想将来如果我们有这个机缘,我们这一部讲完之后,这个五经要有机缘的话,我都希望在此地好好的再讲一遍,缘是无比的殊胜。净宗的特色,要在这一段时间,依据这一部经典,给同学们作详细的报告。
我们现在看第二页的第二段:
【确认净土法门,为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出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
这是把这个法门简单明显的介绍给我们。佛给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法门,我们常听到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些无量无边的法门,哪一个法门最好?哪一个法门最殊胜?哪一个法门最有把握成就?这是要选择的。选择对了,那就非常幸运,你这一生当中就圆满成佛了。选择不当,这一生当中成就不了。
佛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从凡夫修行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要这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怎么个算法?从前李老师在台中佛学讲座给同学们编了一个《佛学概要十四讲》,里面讲到这个问题,讲到这个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有好几种计算法,他这里讲最简单的,以我们中国这个数字单位是个、十、百、千、万,万万是亿,万亿是兆,用这个「兆」作单位,那是多少兆?老师告诉我们,上面是一千,下面八个万字,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是一个阿僧只劫,还要乘三倍。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所以这个修学成就,那不是一生、两生的,生生世世的。
小乘的成就,经上给我们讲得最多,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佛告诉我们,我们常讲忉利天,中国人讲玉皇大帝,外国人讲上帝,大概都是讲的忉利天。佛告诉我们,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所以忉利天看我们这个人间,对我们这个人非常的怜悯,寿命很短,朝生暮死,寿命只有一天,多可怜!那么也算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也照我们人间这个算法,他的寿命是忉利天的一千岁,那在我们人间算,不晓得是多少千万年。
再往上面去,愈上一层,他的寿命加一倍。我们常常讲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兜率天,比忉利天又高了两层了。忉利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再上去是兜率。所以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他的寿命是四千岁,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所以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他的寿命在那里是四千岁,必须到他那里寿命终止了,这才到人间来示现成佛。换算到我们人间,这个时间多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我们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兜率天的四千年。所以《弥勒下生经》上,这个时间是这样算法的。
他还不是最高,往上去还有化乐天,还有他化自在天,在欲界。再往上去,四禅十八层天;再上去有四空天;最高的天,寿命是八万大劫,那不能用时间算了,论劫来算。这是讲我们娑婆世界,才知道这个成就在时间上来讲,真难!
我们每一个同学,不是只有今生;只有今生,那问题太容易了,可以说没什么问题。我们有过去,我们也有未来。你要知道有过去、未来,那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我们过去世有没有听到佛法?有没有依照佛法来修行?给诸位说,决定是有。为什么说决定是有?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有前因后果。今天我们听到佛法,能生欢喜心,能信能愿、还能修行,特别是这一个法门,证明了你在过去生中曾经学过。你如果没有学过,你会感觉到非常生疏,格格不入,入不进去!听了喜欢,想学,愿意学,愈学愈欢喜,过去那个修学跟这一生连起来了。
那我们过去修了多久?修了到底是几生几世?《无量寿经》上佛给我们授记,佛告诉我们的话: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修。也许大家听了问题又来了,佛说成佛三个阿僧只劫就成,那我们修了无量劫,怎么还没成佛?我们生生世世所修的都不算数。好像念书一样,天天念,很用功的念,考试都是零分,始终不及格,始终不能升一级,这有什么用?所以都不算数。虽不算数,你确实学过,确实有善根,确实有福德,这是不能否认的;只是你从来没有一次考试及格过,麻烦出在这个地方。如果有一次考试及格过,你今天就不在此地了。
那我们要问,什么标准叫及格?在小乘讲初果须陀洹,在我们大乘圆教里面讲初信位的菩萨。净宗是大乘,是圆实大乘,是圆教真实的大乘。大乘菩萨总共有五十一个阶级,好像我们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到五十一年级。我们生生世世修学,就从来没有上一年级;换句话说,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园,没有学籍,所以那个不算数。佛给我们讲的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初信位算起,就好像你在学校多少年可以毕业了,你要入了一年级,这才能算数。一年级还没有上,那怎么能算!那不能算。
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努力的修学,能不能上个一年级?恐怕还有问题,大多数人上不了。难在哪里?难在必须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你才能入一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标准。什么叫见惑?错误的见解。佛给我们讲烦恼的根源是两个错误,一个是见解的错误,一个是思想的错误。错误的见解叫见惑,三界有八十八品,品是品类。思惑是思想的错误,三界有八十一品。那个思惑要是断尽了,那就证阿罗汉果了,那就不止一年级了,在大乘里面讲,大概是六年级。一年级断见惑,六年级就断思惑了,就不退转了,那个三大阿僧只劫会修到第五十二个阶级;五十一个阶级毕业了,五十二个就成佛,第五十二个位次就成佛。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听起来,难!太难太难了!断烦恼是真正不容易。
有没有能够不需要断烦恼的,我们这一生也能成就的?给诸位说,只有这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除这一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要断烦恼,断惑证真。所以佛菩萨、古大德常说,那些法门叫难行道,真难!这个法门不要断烦恼,容易!叫易行道。比较起来,确实难易是非常的清楚。可是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太容易你也出了问题,还是去不了。这个法门虽然不讲断烦恼,要讲伏烦恼。你能够把烦恼控制住,不叫它起作用,这就行了。其他这个法门,你能把烦恼控制住,不管用,为什么?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换句话说,你就免不了轮回,这个难了。
所以这个法门是一个特别法门,这一个法门是真实法门,是真实的智慧。什么人能够接受?华严会上讲的十地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等觉也叫作十一地,这是十一个位次;等觉再上去就成佛了。他们为什么会接受这个法门?他们的智慧将近圆满、接近圆满了,佛给他一说,他就明了了,他接受了。第二种,像我们凡夫,凡夫里面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这种人会接受。这是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能够接受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是什么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是《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对这个法门真信、真愿、真肯念佛,那就证明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善根深厚。
有这样深厚的善根,这是「自力」;现在接触这个法门,必然得到一切诸佛如来冥冥当中以威神加持我们,我们才能生欢喜心,这叫「他力」,这是诸佛如来帮助我们。我们善根现前,自己不觉得,确实有诸佛菩萨在帮助。到你修学到相当一个程度,佛菩萨加持,你会感觉到。你在初学还不太容易感觉到,你学个几年之后,果然认真修学,学个几年,你就会感觉到佛菩萨在加持你,佛菩萨在协助你。到什么时候才感触?在心清净的时候,清净心与诸佛菩萨就感应道交。
这是讲到净土,这个净宗修学的方法,它的方法也很多,统统叫作念佛。大分分为四大类,有实相念佛(实相念佛跟禅没有两样),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我们在所有方法里面,我们选择的是持名念佛。这个方法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一切诸佛如来弘扬的,一切诸佛如来普遍劝导一切众生修学这个法门。
这个法门容易,真正是不可思议的特别法门,所以这是「一乘了义」!一乘是佛法里面最究竟、最真实法,不是方便法,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读到《法华经》,《法华经》是世尊末期的教科书、末期的教学,完全说真实的,开权显实,告诉大家,佛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我们晓得佛讲的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些都是佛的方便说;要讲真实,真实是一乘。一乘是什么?一乘是直接成佛。
我们要问,什么叫作成佛?佛是什么?我们总要搞清楚。所谓佛,在佛教教育里面是一个学位的名称。像我们现在这个学校里面,学位有三等:最低的是学士,再上面一层是硕士,最高的是博士。佛门里面也有这三个学位,名称跟他说的不一样,最低的学位叫阿罗汉,阿罗汉相当於我们一般学校的学士;往上一层叫菩萨,相当我们的硕士;最高的学位称佛陀。所以诸位要知道,罗汉、菩萨、佛是学位的名称,一定要搞清楚。
要什么样的资格才能拿到佛陀的学位?必须要智慧究竟圆满。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智慧要圆满了,那就是无所不知,这才圆满。有一样东西你不知道,你的智慧没有圆满。不但我们这个世界的事情,你样样知道,别的世界也知道,这个很不可思议。靠近我们的星球月亮,你知道多少?太阳,你知道多少?扩大一点,我们银河系,你知道多少?再大一点,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你知道多少?如果你拿到这个学位了,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今天宗教里面赞美上帝全知全能,全知全能不是上帝,全知全能是佛。
佛不止一个,哪一个人修成了都成佛。所以佛跟我们讲,可能吗?能。为什么能呢?佛告诉我们,全知全能是你的本能,它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我们今天把本能失掉了。佛教育没有别的,是教我们本能再恢复,这就可能。如果我们本来没有,要想有,这就不容易,这个就难了。本来有的要恢复,那就容易了。所以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说明本能是个个都具足的,个个都圆满的,一切诸佛如来的智慧,我们统统都有。德相是能力。智慧能力统统都有。他是完全恢复了;我们虽有,丧失掉了。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了,那也不容易恢复。佛给我们说是迷失了,不是真失掉,是迷失了。你几时一觉悟的时候,你的能力立刻就恢复了。可见得这个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怎么失掉的呢?佛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怎么失掉的?因为有妄想有执著,把你的能力失掉了。有妄想,智慧失掉了;有执著,有烦恼,德能失掉了。这一个事实真相,要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我们会永远迷惑,永远不知道,不会明白;佛对我们的恩德利益太大太大了。
佛给我们的教学,学什么?无非就是教我们断烦恼断妄想而已,所以他教给我们修学的总枢纽就在禅定。定是什么?把妄想分别执著去掉,心就定了;心一定,我们的德能就恢复了。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简单说就是定的功夫浅深区别这些位次。我们今天用念佛这个法门,念佛这个方法、这个手段,修什么?修定。所以净宗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一心是定,不乱是禅。方法手段不一样,境界目的完全相同。
诸位同修,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殊胜的机缘,在美国第一次宣讲《无量寿经》全部的经文。在这个教室,我们从今天开始,一直到九月十八号,每一个星期有六堂课,星期一至星期五,我们的时间是晚上八点半到十点,星期六是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半,这样连续大概有十二个星期一百多个小时,所以我们对於大经的研究,在时间上讲是足够了。我们用的经本,今天也都带来了,这是《无量寿经》的经本,同修们拿到之后可以带回家去,平常常常去读诵,来听讲的时候这个效果就不一样了。
这个小本子是概要,《无量寿经》的概要,是从前讲经所谓的玄义,也就是没有讲经文之前,先把这一部经的概要给诸位提出报告,使大家对这一部经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再进入经文的研究探讨。因此,我们这一次讲演就从概要开始。这个经本诸位带回去,这个本子我们送到此地来的不多,大家带去也没关系,希望来听经的时候再带来。因为这个本子不多,经本很多。
好,我们掀开这个概要的第二面。《无量寿经》在台湾、在香港、新加坡以及在美国,我们都讲了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听过许多的录音带。这个听多了,我相信诸位能够体会到每一次所讲的,每一遍都不一样,当然这一次讲的跟以往的还是会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这就是经典,跟学校的教科书不相同。学校的教科书,只有一个意思,只有一种讲法。而佛教的经典,无论是哪一部经典,它这个内容可以说都是深广无边;换句话说,它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略说、也可以广说。
究竟我们要用哪一种讲法?实在讲,这必须是讲经的人他自己的修养、他自己的领悟,像凡夫讲跟阿罗汉讲,当然不一样;阿罗汉讲跟菩萨讲,绝对不会相同。由此可知,我过去虽然讲过很多遍,为什么后面讲的好像比前面讲得好,是不是有所保留?不是的。每一次讲演都是尽了全部的心力了,而是这个境界必然是年年不相同,次次不相同,於是这个经典的讲解,也就是后后胜於前前,总是后面一遍一定要超过前面,於是后听的人福报是愈大。这是事实,决不是吝法,佛法讲演它确实有这个情形,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个讲义是在「图书馆」第一次宣讲的时候所讲的,是七年前编印的。第一次宣讲是七年前,这也可以看到《无量寿经》在海外弘扬的历史;在这个以前,在台湾只有李炳南老居士在民国三十九年讲过一次;这个第二次,我们就编这个讲义来宣讲了,所以七年前在台湾算第二次。以后在许许多多地方演讲,我们还是以这个讲义作依据,今天我们还是用这个本子。
这个讲义的编写,前面第一大段是讲因缘,这个我们把它省略掉了,那是按当时情况来说的。我们看第二段前言,也是因缘的简单的报告。所讲的资料,编写这个资料,以及演讲全经的这个依据,都是根据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版本以后会跟诸位详细报告。这个注解最初只依据李炳南老居士的提纲,也就是眉注。我们这个大本子,这个里面的注解是李炳南老居士亲自写的,他是用毛笔写的,这就是民国三十九年他在台中讲经所写的这个本子,我们将他这个本子影印出来,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纪念。另外,就是参考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这个注解已经流通得非常之广泛了。
同修们多数看到的还是老居士这个初版,因为早些年来他送给我这个本子是初版,我们带回台湾翻印。去年他老人家将这个注解做了一番整理,重新修订,所以他有个修订本,这个本子也交给我了,现在在台湾作版也印出来了,这是个定本。老居士今年年初往生了,这是我们佛门很大的一个损失。这个本子,我们就修订本出版,我们计画印两万册。依照我们过去印经的经验,最困难的是校对,错误总是在所不免,甚至於对了七、八次十几次还是有错误。由於这个经验,我们这个两万册先印五千册,流通送给大家看,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发现有错误通知我们,使后面这个一万五千册统统能把这个错字改过来,希望它没有一个错字,这个本子就可以普遍的流传了,将来别人要印,照这个本子影印,就不会有错误了。
第一次在「图书馆」宣讲是依照两位大德提供不少的参考资料,以后我在每一个地方宣讲,甚至於在台北华藏图书馆,我第二次讲的,也是在今年讲圆满,总共讲了一百零七次,每一次是一个半小时,跟我们这一次的时间相当。这一次宣讲就没有依照他们的注解了,我想他们既然有注解,诸位可以作参考。他们两位老人家没有讲到的,我这些年修学的心得体验,特别提出来给诸位报告,提供诸位同修作一个参考,所以可以说我们这个讲座是研习报告。经文里面的名词、术语、典故,我统统把它省略掉了;因为那些注解里面都有,可以在注解上查得到,就省了不少的时间。关於概论的部分,依然用这一个纲领,就是今天给诸位这个小册子。
首先我们学佛一定要认识佛法,不能够误会。佛教究竟是什么?现在在整个世界,每一个社会阶层都认为佛教是宗教,是世界上六大宗教之一;换句话说,现在的佛教确确实实是变成宗教了。为什么我说它变成宗教了?因为它原本不是宗教,现在变成宗教了。因此,我们对佛法的探讨,首先要认清它的本来面目。
在现在的社会里面,可以说佛教有五种不同的型态存在当前。第一种,就是刚才讲的,它变成宗教了。第二种,它变成学术了,有不少人把它当作哲学来研究,佛经哲学,它变成学术,变成哲学了。第三种,这是近代二、三十年我们才看到的,它变成邪教了。宗教跟学术,说实在话,不至於害人,虽然不能得到佛法真正圆满的修学目标,还不会有太大的伤害。这个变成邪教,接触到之后会深受其害。第四种,这是近代,在最近几年这个佛教变成作秀了,我们在许多地方看到佛教在表演,讲经说法也变成表演了。第五种,就是我们要认真修学探讨传统的佛教,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而没有变质的这个教义。这是什么?实在说,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对於九法界众生一种究竟圆满的教育。
我们中国古人喜欢简单,无论是文章、是言语,要求的标准都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也要详细明白。中国人怕麻烦、怕罗嗦,所以我们把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就简称为「佛教」,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现在为了怕大家对它误会起见,不得不多加两个字「佛陀教育」,你看到这个名词就不至於发生误会了。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今天接受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这个要认识清楚。
佛教本身称宗教,而所称的宗教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宗教的概念是完全不相同。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因为它的教义非常的博大精深,绝对不是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完全学习接受的,於是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就将它分成宗派,就好像一个完整的大学里面分院系,你只要学一个科系就能成就。所以佛法这个大的就是宗,分成了十个宗,宗底下再分派,即使是一部经、一个法门也决定能成就。为什么称为宗教?这个「宗」是专指禅宗,禅宗的教学法很特别,跟其他的宗不相同;这个「教」就是禅宗以外九个宗派,都叫作教。所以「宗门教下」,那个宗门的「门」字省掉了,教下的「下」字不要了,这就称「宗教」。所以佛门称宗教,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意义不相同。
为什么佛法又把它这样子分作宗门教下?刚才讲了,它的教学手段不一样。这个宗门,它不从文字下手。禅宗以外,无论哪一个宗都是从经典下手,经典就是教科书;换句话说,它从教科书下手。禅宗不要教科书,所以说「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它这个手段跟一般教学完全不相同。禅宗是悟了以后再读经的,没有开悟就不必读经。其他宗派修学方法都是从经典下手,从经典里面慢慢来开悟,所以这个叫渐悟;禅宗是顿悟。但是禅的根机不容易,必须很聪明,根性很利,所谓上根利智;要拿我们现代话来说,那是天才儿童,不是普通人,特殊的天才,他可以不必经过这个次第,他能够躐等的来修学。所以禅宗教学跟教下不一样,是这样一个分法的,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
佛教教育究竟教给我们什么?它的目的、宗旨何在?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然后我们才知道这个教育我们应不应该学习、值不值得学习。佛教的教学,宗旨内容要用经典里面的术语,就是「诸法实相」。这一句话,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讲,「诸法」就是一切法,「实相」就是真相。一切法把它分成两大类:一个是人生,一个是宇宙,这就统统包括了;换句话说,佛法教学无非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们自己本人,这一点诸位要知道。因为我本人以外,以外还有许多人,那是我的生活环境,不是我本人。所以人生是指自己,除自己之外都属於环境,我们讲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除自己身外的统统是环境。由此可知,佛教它所讲的、所探讨的是自己与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如果我们明白这一个事实,这才知道这个教育一定要接受,一定要修学。
我们常常听佛门里面讲迷悟,迷了是凡夫,悟了是佛菩萨。迷悟个什么?就是迷悟自己与生活的真相。我对於自己、对於我的环境真正明白了,那你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萨;如果对自己、对於生活环境不明白,还是迷惑颠倒,那就叫凡夫。所以佛菩萨不过是一个明白人而已!对於自己、对环境明白;凡夫对於自己、对於环境不明白。除此之外,凡夫与佛没有两样。所以佛法对於整个大宇宙的观察,都列在真正平等的基础上,为什么平等?因为本来平等,事实上就是平等,绝对没有高下。这是佛法教学的内容,我们一定要清楚。
我们现在对於自己、对於自己生活的真相确确实实是迷,那要怎样才能觉悟,怎样才能真正明了?佛有一套方法教给我们,帮助我们明了,帮助我们觉悟。诸位一定要记住,佛只是提供经验、方法;因为他从前也是个迷惑人,他开悟了,他明了,他把他觉悟明了的经验、方法提供给我们作参考,他不能帮我们开悟。怎么样才能开悟?还是要自悟。所以一定要自修、自悟、自证,统统还得靠自己;离开自己,谁也帮不上忙。这是佛给我们说出真话。
所以佛法号称「无依道人」,学佛的人没有依靠,不能依靠别人,佛菩萨靠不住,天神、鬼神也靠不住。佛教给我们要靠谁?靠自己。所以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只教导我们,我们要依教奉行、要去做到,那才是自己得受用。再好的老师,他有再好的方法,如果我们不接受,不肯去照作,依旧是枉然,还是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所以佛法是师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这才是真正传统的佛教教育。
佛教到中国,这一千多年来都保持这个传统。变成了宗教,说实在话,最早变成宗教是日本。以后我们自己这个佛教逐渐逐渐也变质,现在社会上,我们所看到这个佛教的仪式确确实实是宗教,这个也不能够否认的。可是我们了解这一些事实的存在,我们自己如何选择,这是智慧,这个也是经典里面讲的福德、因缘。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这一部经论,这是佛教十个宗派里面的净土宗。十个宗派,我在此地也不必详细的介绍,有专门介绍的书籍很多。简单的讲,在整个佛法里面,有三个宗派可以说是共同科目,任何一宗与它都有关联。第一个是律宗,就是戒律,无论修学哪一宗,显教密教、各宗各派,总不能不守戒律!这个律宗虽然它是一个独立的宗派,实际上它是共同科目。当然有专研究律宗的,那就变成这一个宗派了。但是任何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都必须接受戒律,遵守戒律,所以它是佛门的共同科目。另外一个是法相唯识,法相唯识是讲的理论,也是任何一个宗派都需要研究的,是理论的基础。第三个共同科目就是净土,净土是归宿,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即使禅宗都不例外。
你看看百丈大师定的禅门清规,这是唐朝时代禅宗第八代马祖道一和尚,我们称他马祖,他俗家姓马,他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师,我们称他作马祖,不是台湾妈祖庙的妈祖,他的法名是道一,道德的道,一二三四的一。他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革命者,是一个划时代的创始人。因为佛教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起,一直到中国,佛教没有共修的,没有大家在一起共同修学的。只有佛讲经说法的时候,大家来听经,来上课;上完之后,个人修个人的。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去看,如果说是打一个佛七、打一个禅七,那是大事!经典应该有记载。查遍《大藏经》,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在哪个地方打过一次禅七的、打过一次佛七的。所以修行是个人修个人的,佛从来不干涉,也从来不过问,个人修个人的。只有上课听讲,你有疑问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所以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一生都从事於教学的工作。
早期的人,无论中国外国,这个世界上人口少,资源也很丰富,生活能过得很自在。人很老实,很真诚,所以接受到佛法,说实在话,个个都有成就。传到中国来之后,从汉到唐七、八百年,这个法传久了,逐渐逐渐就变质了,於是大家对经典研究讨论很喜欢,真正修行就懈怠了。佛法要不是真修,决定得不到利益。所以马祖跟百丈禅师这两个人志同道合,就想挽救这个修学的弊病。提倡什么?提倡共修。当然在他之前,提倡共修的有人,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制度。譬如我们净土宗最早的是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个人结莲社,「东林莲社」,这个比百丈禅师早,但是它没有形成一个制度。百丈禅师跟马祖建立了丛林的制度,就好像我们这个一般教育,从私人教学变成有完整制度的一个大学,中国的丛林就是制度非常健全的佛教大学。
我们现在叫大学,那个时候叫丛林,名称不一样,里面内容是完全相同的,组织结构都相同。丛林的主席叫方丈,相当於学校的校长,维那师相当於训导长,首座和尚相当於教务长,监院(我们常讲当家师)相当於总务长。他们的职权确实是如此的,这个管教学的、管训导的、管总务的,所以住持下面是三个纲领执事,分这三个单位,名称不相同,职权完全相同。所以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完整佛教大学,这是从马祖跟百丈提倡建立的。
这样建立之后,这就集合全国的精英,大家在一块共同修学。所以往往一个丛林里面有几千人、几万人,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丛林的建立,主要的精神是提倡依众靠众,一个人容易懈怠、容易偷懒,大家在一块儿,彼此互相看著、互相勉励,就不好意思了,看到别人精进,自己不如人,惭愧心生起来了。所以这个制度确确实实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以后日本的佛教、韩国的佛教,在中国留学者也把这个制度带回去了。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佛教的一次革命。
百丈大师这是禅宗的大德。禅宗的丛林,我们看它朝暮的课诵,它晚课也念《弥陀经》,临死的时候也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由此可知,即使是宗门,最后也回归到净土。这个教下其他不同宗派的,求生净土,那就太多了,华严宗的、天台宗的,天台宗是最多了,这是智者大师带头的。所以净宗是佛教的归宿,这是我们从中国佛教史里面看到的事实。
如果从一切经典里面去探讨,你就更能够觉察到,就像古人所说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都归到净土。净土的经典,在各宗来说,它的经典最少,少就容易学。在过去,净宗依据的经典只有「三经一论」,这个三部经都不大,最大的就是《无量寿经》了,其他的《阿弥陀经》,诸位看到的,那比这个少得多了,《阿弥陀经》恐怕比我们这个小册子还少;《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比我们这个《无量寿经》也要少;《往生论》也不长。所以它的典籍最少,依据的经典很少。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净土五经,这五经从哪里来的,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前清咸丰年间,咸丰是慈禧太后的丈夫,慈禧是西太后,是咸丰的西太后。我们讲咸丰很多人不知道,说慈禧太后这名气很大,没人不知道的。大家就知道,它距离我们不算太远。咸丰年间有一位魏源居士,我们将来这里面还会提到他。魏居士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佛学家,对於净宗的修持有很大的成就。他老人家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就是普贤行愿品最后的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把它附在三经的后面,这样就变成「净土四经」了,四经是这么来的。所以诸位将来读古书,有时候看到净土四经,这样净土才有了四经。
他把这一品加进去有没有道理?他不加进去,我们往往疏忽了,没有留意这一椿事情。他这一加,我们特别注意,仔细去看一看,有道理。因为《无量寿经》从四十八愿一直到全部的经文,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关系非常密切,你看经文一开端,就说明「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修普贤行,像这个句子就很多,而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最明显的证据。所以把这个经合在三经之后,称为四经,这个非常完美,确实有道理,有慧眼,有见识,发前人之未发,对於后世有很大的贡献。
这个第五部是《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经是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将这一章经特别提出来,附在净土四经的后面,变成五经了,这样变成「净土五经」了。同样的一个道理,我过去学佛,在李老师会下十年,我是主攻《楞严》的,我的基础是《楞严》。而《楞严》至少也讲过七、八遍,《楞严》很熟,但是从来没有体会到「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的重要性。到以后看到净土五经之后,这就提起注意,为什么印光法师把这一章,这一章经文不长,总共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他老人家这一提出来,我们仔细回头,再到《楞严》里面去观察,才看出真正了不起,才真正明了这一章就是《楞严经》的心经,是整个《楞严》的精华。不是老法师这样一个举动,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得到。附在四经后面,这样变成五经。
实在讲,这一章经是净土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而且是一大藏教的心经,诸位要是明白《无量寿经》之后,你就能够认识它,你就能够体会它,才知道这一章经,才知道大势至菩萨在净宗法门的地位,在净宗法门的重要性,我们才真正认清楚、才搞明白,五经是这么来的。我想将来如果我们有这个机缘,我们这一部讲完之后,这个五经要有机缘的话,我都希望在此地好好的再讲一遍,缘是无比的殊胜。净宗的特色,要在这一段时间,依据这一部经典,给同学们作详细的报告。
我们现在看第二页的第二段:
【确认净土法门,为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出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
这是把这个法门简单明显的介绍给我们。佛给我们说了许许多多的法门,我们常听到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些无量无边的法门,哪一个法门最好?哪一个法门最殊胜?哪一个法门最有把握成就?这是要选择的。选择对了,那就非常幸运,你这一生当中就圆满成佛了。选择不当,这一生当中成就不了。
佛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从凡夫修行成佛,需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要这么长的时间。这个时间怎么个算法?从前李老师在台中佛学讲座给同学们编了一个《佛学概要十四讲》,里面讲到这个问题,讲到这个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有好几种计算法,他这里讲最简单的,以我们中国这个数字单位是个、十、百、千、万,万万是亿,万亿是兆,用这个「兆」作单位,那是多少兆?老师告诉我们,上面是一千,下面八个万字,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是一个阿僧只劫,还要乘三倍。我们今天听到这个数字,是天文数字!所以这个修学成就,那不是一生、两生的,生生世世的。
小乘的成就,经上给我们讲得最多,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佛告诉我们,我们常讲忉利天,中国人讲玉皇大帝,外国人讲上帝,大概都是讲的忉利天。佛告诉我们,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所以忉利天看我们这个人间,对我们这个人非常的怜悯,寿命很短,朝生暮死,寿命只有一天,多可怜!那么也算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也照我们人间这个算法,他的寿命是忉利天的一千岁,那在我们人间算,不晓得是多少千万年。
再往上面去,愈上一层,他的寿命加一倍。我们常常讲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兜率天,比忉利天又高了两层了。忉利再往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再上去是兜率。所以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他的寿命是四千岁,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所以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他的寿命在那里是四千岁,必须到他那里寿命终止了,这才到人间来示现成佛。换算到我们人间,这个时间多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我们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兜率天的四千年。所以《弥勒下生经》上,这个时间是这样算法的。
他还不是最高,往上去还有化乐天,还有他化自在天,在欲界。再往上去,四禅十八层天;再上去有四空天;最高的天,寿命是八万大劫,那不能用时间算了,论劫来算。这是讲我们娑婆世界,才知道这个成就在时间上来讲,真难!
我们每一个同学,不是只有今生;只有今生,那问题太容易了,可以说没什么问题。我们有过去,我们也有未来。你要知道有过去、未来,那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我们过去世有没有听到佛法?有没有依照佛法来修行?给诸位说,决定是有。为什么说决定是有?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有前因后果。今天我们听到佛法,能生欢喜心,能信能愿、还能修行,特别是这一个法门,证明了你在过去生中曾经学过。你如果没有学过,你会感觉到非常生疏,格格不入,入不进去!听了喜欢,想学,愿意学,愈学愈欢喜,过去那个修学跟这一生连起来了。
那我们过去修了多久?修了到底是几生几世?《无量寿经》上佛给我们授记,佛告诉我们的话: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修。也许大家听了问题又来了,佛说成佛三个阿僧只劫就成,那我们修了无量劫,怎么还没成佛?我们生生世世所修的都不算数。好像念书一样,天天念,很用功的念,考试都是零分,始终不及格,始终不能升一级,这有什么用?所以都不算数。虽不算数,你确实学过,确实有善根,确实有福德,这是不能否认的;只是你从来没有一次考试及格过,麻烦出在这个地方。如果有一次考试及格过,你今天就不在此地了。
那我们要问,什么标准叫及格?在小乘讲初果须陀洹,在我们大乘圆教里面讲初信位的菩萨。净宗是大乘,是圆实大乘,是圆教真实的大乘。大乘菩萨总共有五十一个阶级,好像我们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到五十一年级。我们生生世世修学,就从来没有上一年级;换句话说,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园,没有学籍,所以那个不算数。佛给我们讲的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初信位算起,就好像你在学校多少年可以毕业了,你要入了一年级,这才能算数。一年级还没有上,那怎么能算!那不能算。
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努力的修学,能不能上个一年级?恐怕还有问题,大多数人上不了。难在哪里?难在必须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你才能入一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标准。什么叫见惑?错误的见解。佛给我们讲烦恼的根源是两个错误,一个是见解的错误,一个是思想的错误。错误的见解叫见惑,三界有八十八品,品是品类。思惑是思想的错误,三界有八十一品。那个思惑要是断尽了,那就证阿罗汉果了,那就不止一年级了,在大乘里面讲,大概是六年级。一年级断见惑,六年级就断思惑了,就不退转了,那个三大阿僧只劫会修到第五十二个阶级;五十一个阶级毕业了,五十二个就成佛,第五十二个位次就成佛。要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听起来,难!太难太难了!断烦恼是真正不容易。
有没有能够不需要断烦恼的,我们这一生也能成就的?给诸位说,只有这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除这一个法门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要断烦恼,断惑证真。所以佛菩萨、古大德常说,那些法门叫难行道,真难!这个法门不要断烦恼,容易!叫易行道。比较起来,确实难易是非常的清楚。可是你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太容易你也出了问题,还是去不了。这个法门虽然不讲断烦恼,要讲伏烦恼。你能够把烦恼控制住,不叫它起作用,这就行了。其他这个法门,你能把烦恼控制住,不管用,为什么?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换句话说,你就免不了轮回,这个难了。
所以这个法门是一个特别法门,这一个法门是真实法门,是真实的智慧。什么人能够接受?华严会上讲的十地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等觉。等觉也叫作十一地,这是十一个位次;等觉再上去就成佛了。他们为什么会接受这个法门?他们的智慧将近圆满、接近圆满了,佛给他一说,他就明了了,他接受了。第二种,像我们凡夫,凡夫里面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这种人会接受。这是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能够接受这个法门,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是什么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是《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对这个法门真信、真愿、真肯念佛,那就证明你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善根深厚。
有这样深厚的善根,这是「自力」;现在接触这个法门,必然得到一切诸佛如来冥冥当中以威神加持我们,我们才能生欢喜心,这叫「他力」,这是诸佛如来帮助我们。我们善根现前,自己不觉得,确实有诸佛菩萨在帮助。到你修学到相当一个程度,佛菩萨加持,你会感觉到。你在初学还不太容易感觉到,你学个几年之后,果然认真修学,学个几年,你就会感觉到佛菩萨在加持你,佛菩萨在协助你。到什么时候才感触?在心清净的时候,清净心与诸佛菩萨就感应道交。
这是讲到净土,这个净宗修学的方法,它的方法也很多,统统叫作念佛。大分分为四大类,有实相念佛(实相念佛跟禅没有两样),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我们在所有方法里面,我们选择的是持名念佛。这个方法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一切诸佛如来弘扬的,一切诸佛如来普遍劝导一切众生修学这个法门。
这个法门容易,真正是不可思议的特别法门,所以这是「一乘了义」!一乘是佛法里面最究竟、最真实法,不是方便法,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读到《法华经》,《法华经》是世尊末期的教科书、末期的教学,完全说真实的,开权显实,告诉大家,佛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我们晓得佛讲的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这些都是佛的方便说;要讲真实,真实是一乘。一乘是什么?一乘是直接成佛。
我们要问,什么叫作成佛?佛是什么?我们总要搞清楚。所谓佛,在佛教教育里面是一个学位的名称。像我们现在这个学校里面,学位有三等:最低的是学士,再上面一层是硕士,最高的是博士。佛门里面也有这三个学位,名称跟他说的不一样,最低的学位叫阿罗汉,阿罗汉相当於我们一般学校的学士;往上一层叫菩萨,相当我们的硕士;最高的学位称佛陀。所以诸位要知道,罗汉、菩萨、佛是学位的名称,一定要搞清楚。
要什么样的资格才能拿到佛陀的学位?必须要智慧究竟圆满。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智慧要圆满了,那就是无所不知,这才圆满。有一样东西你不知道,你的智慧没有圆满。不但我们这个世界的事情,你样样知道,别的世界也知道,这个很不可思议。靠近我们的星球月亮,你知道多少?太阳,你知道多少?扩大一点,我们银河系,你知道多少?再大一点,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你知道多少?如果你拿到这个学位了,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今天宗教里面赞美上帝全知全能,全知全能不是上帝,全知全能是佛。
佛不止一个,哪一个人修成了都成佛。所以佛跟我们讲,可能吗?能。为什么能呢?佛告诉我们,全知全能是你的本能,它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我们今天把本能失掉了。佛教育没有别的,是教我们本能再恢复,这就可能。如果我们本来没有,要想有,这就不容易,这个就难了。本来有的要恢复,那就容易了。所以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说明本能是个个都具足的,个个都圆满的,一切诸佛如来的智慧,我们统统都有。德相是能力。智慧能力统统都有。他是完全恢复了;我们虽有,丧失掉了。这个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了,那也不容易恢复。佛给我们说是迷失了,不是真失掉,是迷失了。你几时一觉悟的时候,你的能力立刻就恢复了。可见得这个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怎么失掉的呢?佛把这个真相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怎么失掉的?因为有妄想有执著,把你的能力失掉了。有妄想,智慧失掉了;有执著,有烦恼,德能失掉了。这一个事实真相,要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我们会永远迷惑,永远不知道,不会明白;佛对我们的恩德利益太大太大了。
佛给我们的教学,学什么?无非就是教我们断烦恼断妄想而已,所以他教给我们修学的总枢纽就在禅定。定是什么?把妄想分别执著去掉,心就定了;心一定,我们的德能就恢复了。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简单说就是定的功夫浅深区别这些位次。我们今天用念佛这个法门,念佛这个方法、这个手段,修什么?修定。所以净宗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一心是定,不乱是禅。方法手段不一样,境界目的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