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践弥陀大愿 (第三集) 1989/10 台湾板桥体育馆 档名:02-010-0003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这一次讲座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三天跟诸位报告的都是大乘佛法里面最精采的部分,就是「如何实践弥陀大愿」。第一天跟大家报告的是我们修学理论的依据,这非常的重要,昨天开始跟诸位说明修行的方法。我们专修净宗必须要遵守五项的科目,第一个,《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三种净业,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了。三种净业里面,尤其重要的是受持三皈,昨天这一段我们也用了很长的时间把它介绍出来,这也就是与诸位同修传授了三皈。今天有一些同修要举行一个仪式,如果场地不太方便,仪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心地确实了解三皈的真实意义,真正发心依照三皈戒来修学,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持,这才叫真正的三皈。
今天要接著跟诸位说五个科目里面的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敬」,在这个表解的行门第二,六和敬。六和敬是僧团基本的戒条,僧团称为和合僧,出家人称为和合众,这是一切诸佛菩萨所称赞的。因此在《戒经》里面我们看到,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之一,果报在阿鼻地狱,你看这有多重!大概在十多年以前,我们华藏图书馆还没有的时候,华藏图书馆成立到今年十年,这个话总得是十几年以前了。我们佛门里面有一位赵默林老居士,有一些同修也许都认识他,这位老居士心地很慈悲,他有一天请我吃饭,在功德林吃饭。请我吃饭,我就问他,老居士今天为什么要请我吃饭?他说法师,我有一个疑难没有法子解决。我说你又遇到什么困难了?他说众生造罪业造得很重,造的是五逆罪,将来都要堕阿鼻地狱,这怎么办?这五逆罪的确很重,我就问他,你见什么人犯了五逆罪?他说你还不晓得?你看看出家、在家众,破和合僧,说这个法师怎么样,那个道场怎么样,天天在那批评毁谤,这是阿鼻地狱罪!他心里非常的难过。我听了这个话我很轻松,听了很轻松,我说你不要为这些事情操心,破和合僧真的是五逆罪之一,要堕阿鼻地狱的。我说老居士,你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看到有和合僧团?我问他。他想了半天,他说,真的,我没有见过。
现在寺庙里住了两个人他自己都打架,怎么能叫和合僧团?佛门的规定,四个人以上住在一个道场,遵守著六条戒条,才叫做僧团。如果这六个戒条不能够遵守,他就住一千人、一万人也不叫做僧团,僧团是和合众,因为他不和合,不和合,佛菩萨不护念,护法善神不会守护。所以我倒过头来问他,我说我学佛三十多年,我没有见到和合僧团,我说你在什么地方见到的,你告诉我。他想了半天说,真的,我也没有见到过。我说那咱们好好吃饭,不要想这个事情了。一个和合僧团的出现真正是不得了,是我们衷心所期望的,台湾如果有一个僧团出现,整个台湾人都有福报了,很可惜的我们没有见到这样的僧团。我们看看这六条的内容。
第一个是「见和同解」,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上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住在一块,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完全相同,这个是和睦相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我们对於一个问题想法、看法都不一样,当然就会有争执,就谈不上和合了。佛教之所以被人尊敬,佛教它之所以伟大,实在讲就是伟大在这一条。佛用什么方法来建立我们的思想见解能相同?他这个方法高明极了。佛不是说我的知见是正知正见,你们都是邪知邪见,你们要以我的知见为知见,那我们对於佛不会佩服他,我们也不服。佛的高明处不是教跟著他一样想法、一样看法,不是的。佛说我们的想法都是妄想,我们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我们能把想法、看法统统舍掉,让心地清净,那就同了。这个法子很高明!佛对於一切妄想执著他放下,我们把所有一切妄想执著也放下,这不就同了吗?
这种方式的确是任何一个人所乐意接受的。也不是我跟你,也不是你跟我,我们大家把这个妄想执著统统舍掉、统统放下,自自然然就同了,知见就同了。这就是咱们净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我一心不乱,你一心不乱,他一心不乱,我们大家住在一块的个个人都一心不乱,这个见解思想不是完全相同吗?所以他这个见和同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非常的正确,任何一个人都非常乐意接受的。这个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是相当之难,但是虽然是难,不是做不到,为什么?这个事情是求诸於己,不是求人。世间事最难的是求人难,这个事情求自己,我真的只要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我心就清净了,求自己。换句话说,佛的见和同解是建立在清净心、建立在一心不乱的基础上,这个是它最高的原则,六和里头最高的原则,也是它真正的基础。
如果我们一下做不到,佛有方便,方便法就是前面跟诸位同修提到的,佛法的修学,无论在家、出家,要入佛门是五年学戒。我们今天在佛法上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没有奠定这个基础,没有做这个工作。这五年学戒并不是戒定慧的戒,不是那个戒,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诫学生,实在讲,这五年教学生学什么?就是修清净心。像我过去跟李老师,李老师也是限制我五年,五年只准听他一个人讲经,读书、看东西都要经过他同意,从前所学的他一律不承认,一律都作废,这就是老师的教诫,要我守五年。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恢复自性清净心。心清净了、心定下来了,然后再接受教诫这就容易,真正能够体会、能够悟入,这是最初方便,也就是下手之处。实在讲这种修学与六和敬这个见和同解有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修见和同解的起步是这样修学的。
现在这样的老师很少,纵然有这个老师,没有人愿意跟他学。我从李老师的门下出来,在国内外弘法,深深感到孤单。所以过去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每一次到台中都向他老人家请求,希望老人家多教几个学生出来,我们才有些同学,共同来弘扬。这个话前后我总讲了十几遍,老师也听得不厌烦,到最后他就告诉我,不是我不愿意收学生,我很愿意教,你替我找学生好不好?我听了这句话之后,从此以后不敢再讲了。为什么?我想我找不到学生,我到哪里去找一个学生跟这个老师是百分之百的服从?这个学生找不到。现在的学生的确不好教,稍微严格一点他跑掉了,你这个老师有什么了不起,比你好的多得很,跑掉了。所以老师愿意教,没有学生。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是更难。由此可知,师承、师资道合是多么的尊贵,非常不容易,这个缘很殊胜、很难得。
昨天我跟诸位介绍过,虽然我们不能够亲近到真正的善知识,我们在「三皈」跟大家说得很具体,说得很明白,我们以阿弥陀佛为老师,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持希望都能够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的思想、见解、行持是怎样的?这一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无量寿经》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也就是我们要想学阿弥陀佛,你就读《无量寿经》,研究《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的理论、方法、教训、境界修正我们自己身心的行为,使我们变得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这个无量的光寿我们也能够在一生当中圆圆满满的得到。这是六和敬里面第一条,可以说是很具体的修学法。
第二条是「戒和同修」。世尊给我们讲的基本的戒条,《无量寿经》上统统都有,五戒、十戒,除了这个之外,许许多多处世做人的道理,经典上都有开示。除了佛这些教训、这些教诫我们要遵守,我们要认真的去学习,此外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都包括在这个戒律之中。佛弟子决定是一个最好守法的公民,不会在社会上为非作歹。所以戒和同修不仅要受持佛陀的教诫,还要遵守世间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所以这个戒的意思非常的广泛,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佛教,我们过的是团体生活,四个人以上叫一众,这个叫僧团,是团体生活。团体生活一定要有规律,决定要遵守生活的规矩,像寺院,每一个寺院它有常住公约,古时候称之为清规。所谓清规,实在讲就是戒律的现代化、戒律的本地化,戒律的精神能够与我们现实的生活融成一片,我们遵守就觉得很方便了,是这个意思。人人守规矩,人人守法,这个团体才会和睦。
这个第三好懂,「身和同住」。身和同住还得要跟诸位解释一下,这个同住,我们今天讲同住在一个寺院里面,是不是这个意思?实在讲比这个意思还要精。出家人在印度,那个时候,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们过的是这样的生活,没有财产,三衣一钵,过这样的生活。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因为中国的天气比印度寒冷,印度在南方,比印度寒冷,三衣不够,所以中国人就四季衣裳,春夏秋冬,那你没有衣服不能保暖。所以到中国来之后,三衣就变成了一个纪念的形式了,我们讲搭衣、披衣,三衣我们不够用,所以就变成纪念的形式了,还是穿我们一般的衣服,当然这个衣服的数量超过三件。也不必到外面去托钵了,也用不著树下一宿了,中国是帝王聘请法师来传道的,以国师之礼看待,所以国家供养。
这些法师们收的这些学生,诸位要看看从前老的寺庙才能看得出来,新的寺庙看不出来了,大家的生活居住叫睡广单,这个广单是什么?现在所讲的通铺。身和同住是要睡通铺的,不能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给诸位说,决定不会成就。因为人在许多人当中,他会很守规矩,装模作样很像样子;门一关,没有人了,他就放逸了,人就放逸了。所以佛想的方法,连晚上睡觉都要睡在一起,一个看著一个,也得乖乖的、老老实实的,这样才能成就。所以佛门里头决定不许可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道业没有法子成就,你要想道业成就,从早到晚二十四小时当中都是依众靠众。儒家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自然他就约束,他不敢放逸。所以身和同住最重要的得要睡广单。现在寺院都有钱了,每一个人都一个房间,还有套房,这个与真正修行是差得很远。
我前几年在香港讲经,香港有位圣一法师,这个人我非常佩服,我在海内外所见的出家人我最尊重他。这个法师还有旧观念、旧思想,他的庙睡广单,他那个庙里有四十多个人,他没有一个一个房间的,了不起。他是禅宗的,每一天禅堂里面坐香、讲开示,这是他的常课,我在海内外没有见到第二个这样庄严的道场。他常常到大陆去,大陆对他非常尊重。他是潮州人,香港潮州人很多,供养也很多,他自己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的,生活非常的节俭,这些供养统统送到大陆上去把这些庙统统复兴起来。所以大陆今天许许多多寺庙能够复兴,他的功德无量无边。他告诉我一桩事情,曾经大陆上修一个大的寺庙,修复的时候就想把这个广单改成小房间,出家人一个人一个房间。大陆上这些法师对圣一法师很尊敬,就向他请教,请教这样做好不好?圣一法师非常反对,他说如果这样做法,出家人没有一个人会有成就的。於是他们也采纳圣一法师的建议,还是做成广单,还是大家睡在一起。他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我对他很佩服。所以身和同住这个意义很深。
「口和无诤」,彼此在一起没有争论。「意和同悦」,学佛不管在家、出家,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就是得到佛法的好处,首先你能够生欢喜心,愈学愈快乐,的确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果佛法愈学愈苦,愈学烦恼愈多,愈学妄想愈多,那是你学佛的路子走错了,佛法没有错,是你自己学错了。你如果学得没有错,它的现象决定是一天比一天快乐,精神一天比一天好。今天中午有一个居士来告诉我,他说他有一个朋友,在我们景美听经听了一段时期,听到我讲的这个修行方法,他回去就照做,做了这二、三个月,本来他有一点小毛病,现在病都没有了,气色也很好,身体也很好,非常欢喜,心地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百病不生!这人身体生病,实在讲是心不清净。所以治身体也得从根本治疗,佛法修学讲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修心。所以你养身,第一个就是要懂得养心,培养自己的清净心,培养自己的平等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你就身心健康。不但是延年益寿,我再告诉诸位,青春永驻,你们喜不喜欢?
后面一句是「利和同均」,这一条很不容易做到。利是利养。真正的僧团决定没有私财,所有的供养都是常住的,自己没有私财。纵然是信徒供养我个人的,我个人也要交给常住,也得交给常住。这一条在台湾我还没有见到过,出家人多多少少都还有私财,这一条没有。所以这里面六条仔细去看一看,对照对照,我在台湾没有见到僧团。我非常期望、等待台湾有僧团出现,可是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僧团出现,这是我们众生福薄。如果众生真正有福,僧团会出现的。在世间里,一个僧团出现在世间,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护。这一个团体有福,我们全台湾省的老百姓都沾光了,都有福了。这就希望同修们真正要发心,真正要放下,把自己的名闻利养一切放下,才能做到六和敬。自己稍微有一点私心就做不到了,这六条就做不到了。一丝毫私心都没有,念念向无上道,一个心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个心真切才能够做得到。所以这六和敬相当不容易。
佛门里面讲的僧团,再告诉诸位,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仅仅是指出家人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修六和敬称之为僧团,在家人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守这六条戒也是僧团。所以这个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僧是指四个人以上依照佛的教诫,这六条六和敬的教诫,在一块共修的叫做僧。所以僧团有在家、有出家。甚至於你的家庭,你一家有四口以上,你一家人能够依照这六条修学的,你的家庭就是僧团,这是非常之殊胜。这个意思诸位要懂得,所谓的僧团绝不是仅限於出家人。明了这个意义,我们才知道应该如何的来学习,如何认真来修学。
僧团里面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羯摩的制度。羯摩,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民主会议议决的方式,这是最公平的了。僧团里面没有特权的阶级,不是哪一个人要听哪一个人、服从哪一个人,不是的。僧团里面有一个住持,住持是大家公选的,是选举出来的,他的任期是一年。在我们中国古时候就是正月初一上任,腊月三十总辞,重新再选举。所以是大家选举的,选出这个住持,实在讲就是会议当中的主席。重要的事情、重大的事情,这叫白四羯摩,拿现在的话来讲,四读通过,大事情要跟大家做四次的宣布,让大家考虑。通过的方式很简单,也不必举手、也不必投票,你一句话不说就同意了、默认了,就通过了;如果你不同意,反对,你起来说话。你要是同意了,同意就不说话,还是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个方法非常之好。次要的事情就是三读通过,最小的事情就叫白一羯摩,就是说一遍,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琐碎的事情,跟大家交代一下,报告一次就够了,这个小事情。所以佛门里面,三千年前它就讲民主了,它是真正的民主,这个民主制度是僧团里面最早采取的、最早实现的。
第三个科目就是「三无漏学」,三无漏学就是戒学、定学、慧学,这三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的内容大纲。经典虽然多,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中国人把它编辑分类,分类就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就是经藏、律藏、论藏,所以我们称经典为三藏经典。这个三类怎么分的?就是根据三学。经多半讲定,律这是讲戒,讲戒律,论是研究讨论,这是属於智慧,所以佛门三藏经典的内容就是戒学、定学、慧学。无论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总离不开戒、定、慧三学,佛法终极的目的是在智慧。这是在前一次我们聚会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了。佛法它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教给我们破迷开悟的方法。他教学的目的是以究竟圆满的智慧为目标,为教育的目标。这个在佛经的术语里面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说得粗浅一点,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佛法教学的目标。
要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佛告诉我们一定要修定,所以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佛门里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道很多,修什么?统统修的是定。所以定是佛法修学真实的关键。净土宗所用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我们现在采取的就是《无量寿经》里面所主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经》里面所主张的,统统用的是持名念佛。《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方法比较多,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有这三大类。但是在《无量寿经》跟小本《阿弥陀经》所采取的是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修定。在净宗里面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乱,《无量寿经》里面叫一向专念,一心不乱、一向专念就是定。所谓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目的是要开智慧。
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了,我还有几句很要紧的话要跟诸位报告。我们见到有不少非常精进,很用功在那里学戒,戒律持得很严,但是他没有得定;有很多人修定,定修得很成功,确实是有相当的定功,他不开慧。这是什么原因?你要想找到这个原因,你最好把《六祖坛经》展开来念上三百遍,你就明了了。佛法的修学,诸位一定要记住,只有自己一个人,你才能修得成功,只有自己一个人,就是学生只有我一个。你不信你去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他就是代表修学大乘的学生。所以《华严》好,《华严》是佛经里面最圆满的,它有理论、有方法,最后还表演,就是做给我们看,做个样子给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所以过去方东美先生说,在所有世出世间这一些教科书里面,他推崇的《华严经》最完美。全世界,他是个哲学家,所有的哲学书籍没有像《华严经》这样的完备,有最圆满的理论、最周密的方法,最后还带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太难得了。
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我们修行人的榜样。你看看善财有没有同学?没有,学生一个;老师?老师太多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教一个学生。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哪里?我告诉诸位,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包括出家、在家,里面还有外道,不是我们佛教的,其他宗教的,统统都是。学生就一个人。因为学生一个人才能够修学十大愿王,「礼敬诸佛」,对於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恭敬。为什么?他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学生我一个,没有同学。如果有一个同学,十大愿王修不成,礼敬里头就有欠缺了。为什么?我们两个同学,你跟我差不多,我何必对你那么恭敬?你看礼敬诸佛里头就缺了一块,就不圆满了。所以学生只有一个人,我们这个恭敬心才能够普遍圆满,才能够称性,这个多么重要。
你就晓得,这个学戒律的,他戒律学得很严,持戒很严,他为什么不能得定?他看到那个不持戒的人心里就不高兴,看到那个破戒的人他就生烦恼,这个人破了戒,那个人不持戒,你想想看他心能定得下来吗?心定不下来。六祖大师说得好,别人持戒不持戒与我不相关,所以他老人家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真正修道人见不到别人过失。为什么?自己改正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别人过失!「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你要看到别人的错处,你自己就往下堕落了,你自己的罪过就大了。这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教给我们的。
我们再看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做出的榜样,我们应当要觉悟、应当要明了,如何成就自己的戒学、定学、慧学。实在讲都在恭敬心里面成就的,决定不能够贡高我慢。自己修持,自己认为自以为是,愈是修持得好,愈是瞧不起别人,这就糟糕了。瞧不起别人是什么?是我慢,贪瞋痴慢,愈修烦恼愈增长,你想想看这个是问题来了。真正修行是断烦恼,不是增长烦恼,诸位要明了。如果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贪心增长了,瞋恚心增长了,脾气愈修愈大了,愚痴增长了,傲慢增长了,增长到最后都要到三途去了。他的果报不在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在天堂,果报在三恶道。
所以俗话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仔细一观察,心里很明白,他说得非常有理。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容易堕三途,出家人修学不如法,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既然出家了,做佛的弟子,不能够认真的修学,不能够与佛的教训相应,对不起佛、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对不起所有的众生,他怎么不堕三途?这是出家同修要格外警惕的。所以要想救自己,出家要想真正了生死出三界,别的法门很难,你只依照这一部《无量寿经》,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成就。你成就了,所有供养你的这些人他才得福;你要不成就,将来这个债有得还了。定学不能开慧,也是这个因素。所以离开贡高我慢,离开贪、瞋、愚痴,我们的戒学能够得定,定学能够开慧。因此处事待人接物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要用慈悲心。由此可知,修学的关键,实在讲在於我们会用心。
下面这讲的「六度」。六度是大乘菩萨共同修学的纲领,包括了菩萨无量的行门,也就是菩萨无量行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个六大纲领。这六条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不一定是我舍财物叫布施。现在大家看到布施这个意思很浅,实在讲是舍什么?舍烦恼、舍妄想、舍分别、舍执著,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佛门为什么又强调舍财的重要?的确很重要,舍财是断悭贪的缘。诸位晓得,佛法里面讲因缘果,舍缘。这个钱财愈有就愈想有,容易增长贪心,我们要把贪心舍掉。现在这个贪心不断在增长,这个不得了,这个与自己的道业完全相背。
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三衣一钵,什么都没有,他也没房子,没有居住的地方,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到外面托钵,什么都没有,舍得真的是干净,他心清净,不打妄想。如果自己钱财多了,麻烦就来了,那个麻烦就很多了。你要叫我说,我也说不出来,我晓得很多。我知道有钱的人很苦、很痛苦,没有钱的人很快乐,没有钱的人没有妄想,晚上一觉睡到天亮,有钱的人睡都睡不著,这个钱又怕贬值,又怕这个钱丢掉,又怕强盗、又怕小偷,那个麻烦大了,晚上睡觉都睡不好。满脑袋想的是钱,把阿弥陀佛早都忘掉了,这怎么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舍掉。就是在家同修真正是觉悟了,知道这个道业重要,我们生活能过得去就行了,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应当专心认真老实念佛,来生才有救,来生的好处数不尽。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远、放大,不要看眼前,眼前时光很短暂。如果我们短暂的时光里面能够忍受,咬紧牙根忍受,我们的前途无限的光明。在西方极乐世界,你把经典多念念,那个富贵人间没有,不但人间没有,天上也无!为什么十方诸大菩萨都想求生净土,你就知道这个地方的好处。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所居住的房子是七宝造成的,你走的地面、马路是黄金铺的,你想想多富。这是我们可以能够得到的,能够享受到的。可是今天在这个世间,如果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不能真正舍掉,西方极乐世界再好,你没有分。所以我们中国人口头上常讲「舍得」,你能够把这个世间、身心世界舍掉,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了,舍才可以得到;你要不肯舍,西方极乐世界你得不到,你没有分。
由此可知,这个布施非常的重要。特别是我们出家人,不要积钱财,十方来的供养马上十方就去掉,不要积。我是同修们供养我的钱财统统印经布施掉了,印经是最实在,是最真实的。这个是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一生统统是印经、布施。昨天发给诸位的小本子,你们可以看看,他在这小本子里面提到一桩事情,那个时候北方有灾难,大家想救济灾难,他从印经的款项拨三千银元去赈灾。由此可知,印光大师一生修法布施,他这个钱财,人家供养钱,没有做别的用处,统统印经布施,就是救灾,还从印经款子里面拨三千银元出去。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明了,这是我们出家人应当要效法的、应当要学习的。绝对不要以为我没有钱,没有钱我不方便,甚至於我生活没著落怎么办?你还要打这些妄想,你又何必出家?既然出家了,头一个要信佛,要相信,要建立真正的信心。
我们出家人的生活靠什么?靠三宝,三宝护持,靠护法神,韦陀菩萨护法。如果我们真正身心与道业相应,我要是饿死了、冻死了,给诸位说,韦陀菩萨一定是撤职查办,他干什么的!所以出家人到现在对这个话不相信了,自己想办法找钱,护法神一看到,你们各个都有办法了,他轻松了、他不管你了。你与道业不相应了,你对於佛菩萨、对於护法神根本就没有信心,你还谈什么,你怎么会不堕落?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身上一毛钱没有,不怕。明天没得吃?明天还没有到,你怎么晓得没得吃?还想明天、想后天,你的忧虑太多了,你想得太多了,打妄想。明天还没有来,想明天的事情,这叫打妄想,你为什么不好好的念佛?念佛才真正有感应。佛叫我们念佛,佛没有叫我们想明天、想后天,没有,佛没有叫我们想那么多。所以你要真正能够相信佛菩萨护念,真正相信护法龙天的护持,你说我们多自在!我们的靠山这么多,照顾我们有这么多诸佛菩萨,这么多的护法神明,我们还操什么心,还有什么可忧虑的!佛弟子在这个世间比任何人都安全,比任何一个人都有保障,自在、快乐,我们要从清净、信心里面去建立。所以要真正肯放下,要敢放下,你才能够得到感应道交。
第二是「持戒」。戒是戒律,持是保持,这在前面跟诸位也说了很多了,不仅仅是世尊给我们制定的戒律。小乘戒律是自律的,完全对自己不对别人,大乘戒律是处众的,就是跟大家一起生活我应该要怎样做,只限於我应该怎样做,不要求别人。这个是佛法戒律跟世间的法律规约不一样,世间法律规章是要求别人,要求大家要做的;佛法的戒律,无论大小乘的戒律,是要求我自己做的,与别人不相干。人人都能够自律,这个僧团就是六和敬的僧团,戒和同修,人人自律,不干涉别人,别人持戒犯戒与我不相干,我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个是戒律跟世间法令规章不相同的地方,实在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第三是「忍辱」。忍辱实在讲就是讲一个忍,忍非常的重要。你看《金刚经》里面,《金刚经》在我们中国,由於五祖、六祖特别提倡,所以这部经在中国流行最广,读诵的人最多。《金刚经》是般若经,般若是讲菩萨道,六度里面《金刚经》特别重视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你们念这部经就晓得了。布施是舍、是放下,这是你真正的积功累德。忍辱是保持,如果你要是不能忍,你就无法保持了,就保不住了,特别是你所修持的功德,功德要靠忍辱才能够保住。佛门里常说「火烧功德林」,功德不容易修,火是什么?瞋恚,这一发脾气,心里一不高兴,功德就烧光了。功德是什么东西?给诸位说就是定,就是清净心。这一发脾气,定没有了,清净心没有了,清净心、定心很不容易修成,一发脾气烧光了,功德就没有了。
所以你要是问,你问自己,你自己学佛这么多年,究竟修了多少功德?你得想一想,什么时候没发脾气。如果今天早晨发了脾气,你一生的功德统统烧光了,发脾气以后,到现在你有多少功德。如果你临死的时候,发个脾气那就完了,一切功德都完了。福德是可以保持的,功德,一发脾气就完了。所以你晓得忍辱多么重要。凡是一些事情让你不顺心的、不如意的那都是些魔。魔看到你修的功德,修得差不多了,所以在旁边搧火,魔不能破坏你,叫你自己破坏,叫你发脾气,劝你发脾气。你果然一发脾气,很听话,所以把你自己的功德烧掉了,愚痴!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原本六度里面只是讲忍,没有讲忍辱,翻到中国来特别加个辱字。因为中国人对这个辱看得很重,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可以,所以翻经的法师,你们把辱看得这么重,忍辱,辱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诸位要知道,《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这个世间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你还要认真干什么?了解事实真相,你自然在境界里面就不动心了,忍辱波罗蜜才能够成就。
忍之后再讲「精进」,精进是菩萨善根。我们通常讲善根,三善根,世间的善根。世间一切善法从三善根生,这个三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就是十善业道里面的最后三条。无贪、无瞋、无痴是世间法的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三个根里面生出来的。菩萨善根只有一个,精进。精进特别著重在精,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经典浩如烟海,我们修学下手取一门,在一门里面精进、专攻。你只要把这一门专透了,必然戒定慧三学都圆满了。到慧开的时候,大彻大悟,禅宗叫大彻大悟,教下叫大开圆解,净土宗里面讲一心不乱,唯有精进才能得到。你这个进步是很进步,但是不精,不精是决定得不到的,这一点希望同修们要特别注意。
所以我们初学佛的人,决定不能学太多,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与你的指导老师有很大的关系。我过去学佛,我学佛实在讲非常之单纯。我的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跟他学哲学,是他从哲学里面给我讲到佛经哲学。他说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两句话很动心,这才发心读经,才研究佛学。我研究佛学,先后只有两个老师指导,所以的确是不复杂。第一个老师章嘉大师,他指导我三年。章嘉大师圆寂了,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我那个章嘉大师指导我的三年他还不承认、还不算。我跟李炳老十年。我学佛,佛法两个老师,哲学一个老师,所以说非常单纯,头脑简单,没有复杂、没有被染污,老师对我非常的器重、非常的爱护。
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我想到台湾大学去旁听他的课,他要我到他家里去面谈,谈了之后他了解我,我发心学,还没有接触,还没有看过什么哲学的书,也没有听过人家讲演,这个是他很喜欢的。他就告诉我,叫我不要到学校旁听,不要到学校听课。当初我听了这句话,像一盆凉水浇到头上,老师拒绝了,这就完了。没想到老师真慈悲,他说你这样好了,每一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的课。所以我的哲学是在方东美先生家里,小客室里圆桌子,学生我一个,老师他一个,这样教出来的,真是难得。到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子,这么费事,特别来教,不让我到学校去听。到学校去听,一定认识很多同学,同学意见很多,听得很多、看得很多,脑袋就复杂了。他是怕我头脑受污染,到他家里去听,不受污染,了不起!我非常感谢老师。
学佛我也没有受到污染,一个老师教,只找一个人,不找第二个人,所以我学的东西非常之精,非常之纯。我跟李老师十年,十年学五部经,现在佛学院一个学期就学五部经,我十年学五部。李老师的教学方法,一部经没有完全学会不可以学第二部经。我这个五部经,第一部跟他学的是小乘经,他是从基础教起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一部学的。第二部跟他学的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楞严经》,十年当中学五部经。现在佛学院,我一听说你们上的这个经那个论,太多了,你们能够消化得了吗?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8150
所以东西要学得踏实、学得坚固。一经通一切经通。我没有学《华严》,我讲《华严》,我讲《华严》超过二千五百个小时,《华严经》讲了一大半,现在还继续在讲。我没有学过《法华》,我讲《法华经》;我没有学过《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我讲了很多遍。这一切大的经不需要学的。甚至於告诉诸位,我讲经不需要找参考资料,不需要预备,不管什么大乘经典展开我面前,大概我都能够讲得下去。所要准备的是什么?查查字典生字,生字不认识,念错了这个不行,所以我的预备工作就是查生字,给它做个注音符号,不要把字念白了,义理方面不需要了。所以我学佛方法跟大家不一样,老师指导我的,跟你们现在遇到的指导的老师方法不相同。我这个老师是用古老的方法传给我的,就是从前教私塾的方法,个别教学。你看我跟方先生,这个哲学,个别教学;章嘉大师也是个别教学,每一个星期都要去见他,也是两个小时;在李老师那边也是个别教学,教私塾的方法教出来的。这是提供诸位做一个参考。
精进,一定要精、要专,决定不要求多。佛法像一棵树一样,先修根本,有根、有本,自然枝条花叶它就茂盛,所以从根本修要紧。你的一开头就是枝叶花果,这个树没有根,一开头就这么好看,这个枝叶花果是什么?咱们花瓶里摆的花,没有根、没有本,几天就死掉了,它不是活的。咱们中国古老的方法培养一个人,它是活的,活活泼泼,它叫你开悟,它不叫你多记,你记的这些名相是死的,它叫你开悟,你开悟是活的。一切法,世出世间法,你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佛法教出的学生是希望得到这样的成果。
有精进而后才有「禅定」,精才会得定,不精不能得定,不精就杂了、乱了,哪里还会能得定?所以这个禅定是从精进得来的。我劝诸位同修精,学一种,至少三年的时间,当然最好你能够五年,五年读一部经,其他一切经论放下,暂时都不读,五年读一部。精,精进,心就定了;心定了,五年之后再看其他的一切经,给诸位说,你的眼睛放光,一接触,意思就通达、就明了。为什么?你有定、你有慧,智慧开了,藉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引发自性的智慧,这是真智慧。智慧绝对不是说我读的东西多,我看的东西多,我记得多,那个在孔老夫子讲叫「记问之学」,孔老夫子底下一句话说,「不足以为人师也」。为什么?全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不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所谓是道听涂说,听到别人这样讲的,不是自己的。可见这个精进是个关键。有精进才有禅定,有禅定才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够断烦恼,才能够破无明,才能够证得无上菩提。这个是六度。
末后第五科「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出自於《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第一个是「礼敬诸佛」。礼是外表,我们今天讲的礼貌,敬是讲的内心,真诚的恭敬,敬心自然表现在外面有礼。要注意的是对什么人礼敬?对诸佛。那是不是我们看到这些佛像,我们就恭恭敬敬的去拜三拜,是不是这个意思?给诸位说,不是的。他这个地方讲的诸佛范围非常广大。佛在《华严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仅仅佛在《华严经》上这样告诉我们,佛在《圆觉经》上也是这样子给我们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众生这两个字怎么讲法?众生这两个字的意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我们这个人是四大五蕴和合生起的现象,所以人叫众生;一切物也是众生,它也是许多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这个众生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统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佛法讲缘生论,一切万法是因缘所生的。《中论》上讲得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为什么?没有自体。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一切有相统统是因缘生的,因缘生没有自体。众生的本义是如此。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但我们一切动物(这动物有佛性)本来成佛,桌椅、板凳、植物、矿物统统都是本来成佛。《华严经》上讲得透彻,「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无情就是植物与矿物,同圆种智,同是平等、同时,圆是圆满,种智就是成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华严经》普贤菩萨这个行法它是平等法,所以这个礼敬对象是一切众生,情与无情。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礼节对待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待阿弥陀佛,我们要拿这个心态、拿这个礼节来对一切大众,因为一切大众就是佛。所以善财童子修学没有同伴,学生只有我一个,除了我之外,都是佛、都是菩萨,我怎么能不恭敬?
不仅仅一切大众是佛、是菩萨,我对他要礼敬,我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来修这个礼敬法。桌椅、板凳它有法性,一切物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性,一性无二性,我对待它也要跟对诸佛如来没有两样。那是不是说我们对桌椅、板凳每天也去跟它磕几个头?那就错了,人家看到你学佛学成神经病了。对这些物如何恭敬?把它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的礼敬。所以一个学佛人的家庭必定是整齐、清洁、井然有序,叫人家一踏进你的门,心里舒畅喜悦。为什么?礼敬的效果。对事,事也是诸佛,做事情我们要认真、要负责、要尽心、要尽力,把事情做好,这是对事的礼敬。
可见得这个礼敬的范围是多么的广大!不仅仅是见到佛菩萨磕几个头,佛菩萨才不要你磕头。我们见到佛菩萨形像我们向他礼拜磕头,这等於提醒我们,我们要拿这个恭敬心、拿这种礼节,真诚的礼节,对人、对物、对事,这才是普贤行愿。所以《华严经》上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你要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普贤行。所以普贤行对於修净土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因为能修普贤行,你的心量拓开了,海阔天空,清净无比,对於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尊重、礼敬,自己的欢喜心才真正能够透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喜悦是从自性里面生出来的,叫法喜充满。这是这一愿的浅说,不能细说,细说要听我讲《普贤行愿品》,这一愿要讲很多天才能讲得完,几分钟是讲不完的。
第二愿是「称赞如来」。你看用的字不一样,前面礼敬是诸佛,称赞的不是诸佛,是如来。如来不就是诸佛吗?诸佛不就是如来吗?给诸位说不一样,字换了意思就不相同。你看《金刚经》上有的时候说佛,有的时候说如来,如果如来跟佛是一个意思就不能够更换,决定是两个意思。说佛是从形相上说的,所以我们对於一切形相要至诚恭敬,这是身业。称赞这是语业,语业,这个称赞就不能随著形相,因为形相里头的确有善有恶,恶形也赞叹,鼓励人作恶,那这个社会就大乱了,这就害了人。如来是怎么说的?如来是指真如本性。换句话说,与真性相应的我们要称赞,与真性不相应的不称赞,我们也不毁谤,这样就好了。
这一桩事情可以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得到证据。五十三位善知识,刚才说了,他是代表我们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以善财童子每一天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从早到晚也是接触这五十三类的善知识,这善知识里面有善、有恶,善财童子遇到的也是有善、有恶。譬如说胜热婆罗门愚痴,他代表贪瞋痴的痴;甘露火王他代表著瞋恚,这个人脾气很大,小小得罪他,他就要整人,甚至於要害人、杀人,那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甘露火王;第三位伐苏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贪爱、贪淫。所以这三个人代表的贪瞋痴,也是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他,有礼敬没有赞叹。你去看经文,他对於每一个善知识去参访,有礼敬、有赞叹,唯独对於这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为什么?因为这三个人的行法与如来不相应。
这个在十愿修学的纲领里面我们要记住,对於好人、好事我们赞叹,它跟儒家的道理一样,「隐恶扬善」,人家做的好事情我们赞叹,他做的坏事情不说、不赞叹,不像礼敬。礼,不管是善人、恶人,我统统要以礼貌,都要以真诚心,对他表示恭敬,因为他都有佛性。赞叹就有分寸了,要看他这个言行善不善,言行符不符合真如本性,这个是有分寸、有标准的,跟前面用这个字不一样,意思就不相同。
第三是「广修供养」。供养是对上的,对下我们叫布施,对上才叫供养。普贤法里面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只有我自己是生死凡夫,所以只有供养,不讲布施。为什么?统统在我之上,统统是我的善知识,统统是我的老师,真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普贤菩萨的精神。三个人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叫三人。这三个人必定是我的老师,怎么说?善人我要学他的善,恶人我要反省,看到他的恶,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我有这个恶要改正,要改过来,所以恶人也是我的老师。所以善财童子去参访贪瞋痴,这三个人也是老师,看到他贪瞋痴,反省我有没有,我如果要有,改过自新,所以他是我的老师,我对他要恭敬,但是对他的行持不赞叹。你才真正晓得善人恶人、顺境逆境都是磨炼自己的,都是成就自己的,这个里面决定是平等,没有差别。我们今天讲禁得起考验、禁得起折磨,在这里面炼我们自己的清净心,炼我们自己的平等心,极不平等里面磨炼自己的平等心。
所以广修供养,对待一切人,我们用供养的心情,都把他当作佛、当作菩萨、当作老师、当作尊长这样的恭敬,而不是平辈的或者是对我们晚一辈的布施,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修自己真正的清净平等觉。所以经上讲这一些大德们统统都「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不是普贤大士之德,清净平等觉你是决定得不到的。为什么?你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你与无量寿就不相应。由此可知,普贤行愿是非常的重要。
第四「忏悔业障」。业障常常起现行,起心动念、妄想执著都是业障,这些妄念一起来,自己马上觉知,我的业障现行。业障如何忏除?赶快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业障消除掉了。所以忏除业障用这个方法奇妙无比!古德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就是业障,觉悟,业障就没有了。什么觉悟?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悟。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把它完全翻成中国的意思,南无是皈依,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皈依无量觉,觉就不迷了,一觉业障就没有了。所以你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消业障,无比殊胜的功德。所谓是「念一声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不是假的,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说得一点都不过分。所以忏悔业障用念佛的方法是最好。
今天时间到了,底下还有几愿,虽然没有时间跟诸位介绍出来,但是我们图书馆跟这个讲堂都有《普贤行愿品》的录音带。这部经我过去讲过很多遍,有长讲也有短讲,现在在华藏讲堂还继续不断的在讲。这次华藏讲堂我们选的是清凉大师的《疏》,宗密大师的《钞》,就是《普贤行愿品疏钞》,连《疏》带《钞》一起讲。这是要很长的时间,大概这一部经全部讲完至少要四年到五年的时间,但是非常的有价值。诸位有时间,欢迎诸位到那边去听,没有时间可以听录音带。
同修们,昨天跟大家说了我们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这个仪式简单隆重。诸位要记住,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千万要记住。你皈依之后,你是三宝弟子,不是某一位法师的弟子。所以我这个皈依证,我这里署名是「三皈证明阿闍黎」,我是给你做证明的,阿闍黎就是老师,我是给你做证明的,你不是皈依我的。你们如果说皈依我了,我不承认,你是皈依三宝。住持三宝,只要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师父,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来看待,这才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功德。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这一次讲座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三天跟诸位报告的都是大乘佛法里面最精采的部分,就是「如何实践弥陀大愿」。第一天跟大家报告的是我们修学理论的依据,这非常的重要,昨天开始跟诸位说明修行的方法。我们专修净宗必须要遵守五项的科目,第一个,《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三种净业,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了。三种净业里面,尤其重要的是受持三皈,昨天这一段我们也用了很长的时间把它介绍出来,这也就是与诸位同修传授了三皈。今天有一些同修要举行一个仪式,如果场地不太方便,仪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的心,心地确实了解三皈的真实意义,真正发心依照三皈戒来修学,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持,这才叫真正的三皈。
今天要接著跟诸位说五个科目里面的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敬」,在这个表解的行门第二,六和敬。六和敬是僧团基本的戒条,僧团称为和合僧,出家人称为和合众,这是一切诸佛菩萨所称赞的。因此在《戒经》里面我们看到,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之一,果报在阿鼻地狱,你看这有多重!大概在十多年以前,我们华藏图书馆还没有的时候,华藏图书馆成立到今年十年,这个话总得是十几年以前了。我们佛门里面有一位赵默林老居士,有一些同修也许都认识他,这位老居士心地很慈悲,他有一天请我吃饭,在功德林吃饭。请我吃饭,我就问他,老居士今天为什么要请我吃饭?他说法师,我有一个疑难没有法子解决。我说你又遇到什么困难了?他说众生造罪业造得很重,造的是五逆罪,将来都要堕阿鼻地狱,这怎么办?这五逆罪的确很重,我就问他,你见什么人犯了五逆罪?他说你还不晓得?你看看出家、在家众,破和合僧,说这个法师怎么样,那个道场怎么样,天天在那批评毁谤,这是阿鼻地狱罪!他心里非常的难过。我听了这个话我很轻松,听了很轻松,我说你不要为这些事情操心,破和合僧真的是五逆罪之一,要堕阿鼻地狱的。我说老居士,你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看到有和合僧团?我问他。他想了半天,他说,真的,我没有见过。
现在寺庙里住了两个人他自己都打架,怎么能叫和合僧团?佛门的规定,四个人以上住在一个道场,遵守著六条戒条,才叫做僧团。如果这六个戒条不能够遵守,他就住一千人、一万人也不叫做僧团,僧团是和合众,因为他不和合,不和合,佛菩萨不护念,护法善神不会守护。所以我倒过头来问他,我说我学佛三十多年,我没有见到和合僧团,我说你在什么地方见到的,你告诉我。他想了半天说,真的,我也没有见到过。我说那咱们好好吃饭,不要想这个事情了。一个和合僧团的出现真正是不得了,是我们衷心所期望的,台湾如果有一个僧团出现,整个台湾人都有福报了,很可惜的我们没有见到这样的僧团。我们看看这六条的内容。
第一个是「见和同解」,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上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大家住在一块,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完全相同,这个是和睦相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我们对於一个问题想法、看法都不一样,当然就会有争执,就谈不上和合了。佛教之所以被人尊敬,佛教它之所以伟大,实在讲就是伟大在这一条。佛用什么方法来建立我们的思想见解能相同?他这个方法高明极了。佛不是说我的知见是正知正见,你们都是邪知邪见,你们要以我的知见为知见,那我们对於佛不会佩服他,我们也不服。佛的高明处不是教跟著他一样想法、一样看法,不是的。佛说我们的想法都是妄想,我们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我们能把想法、看法统统舍掉,让心地清净,那就同了。这个法子很高明!佛对於一切妄想执著他放下,我们把所有一切妄想执著也放下,这不就同了吗?
这种方式的确是任何一个人所乐意接受的。也不是我跟你,也不是你跟我,我们大家把这个妄想执著统统舍掉、统统放下,自自然然就同了,知见就同了。这就是咱们净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我一心不乱,你一心不乱,他一心不乱,我们大家住在一块的个个人都一心不乱,这个见解思想不是完全相同吗?所以他这个见和同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非常的正确,任何一个人都非常乐意接受的。这个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是相当之难,但是虽然是难,不是做不到,为什么?这个事情是求诸於己,不是求人。世间事最难的是求人难,这个事情求自己,我真的只要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我心就清净了,求自己。换句话说,佛的见和同解是建立在清净心、建立在一心不乱的基础上,这个是它最高的原则,六和里头最高的原则,也是它真正的基础。
如果我们一下做不到,佛有方便,方便法就是前面跟诸位同修提到的,佛法的修学,无论在家、出家,要入佛门是五年学戒。我们今天在佛法上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没有奠定这个基础,没有做这个工作。这五年学戒并不是戒定慧的戒,不是那个戒,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诫学生,实在讲,这五年教学生学什么?就是修清净心。像我过去跟李老师,李老师也是限制我五年,五年只准听他一个人讲经,读书、看东西都要经过他同意,从前所学的他一律不承认,一律都作废,这就是老师的教诫,要我守五年。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恢复自性清净心。心清净了、心定下来了,然后再接受教诫这就容易,真正能够体会、能够悟入,这是最初方便,也就是下手之处。实在讲这种修学与六和敬这个见和同解有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修见和同解的起步是这样修学的。
现在这样的老师很少,纵然有这个老师,没有人愿意跟他学。我从李老师的门下出来,在国内外弘法,深深感到孤单。所以过去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每一次到台中都向他老人家请求,希望老人家多教几个学生出来,我们才有些同学,共同来弘扬。这个话前后我总讲了十几遍,老师也听得不厌烦,到最后他就告诉我,不是我不愿意收学生,我很愿意教,你替我找学生好不好?我听了这句话之后,从此以后不敢再讲了。为什么?我想我找不到学生,我到哪里去找一个学生跟这个老师是百分之百的服从?这个学生找不到。现在的学生的确不好教,稍微严格一点他跑掉了,你这个老师有什么了不起,比你好的多得很,跑掉了。所以老师愿意教,没有学生。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是更难。由此可知,师承、师资道合是多么的尊贵,非常不容易,这个缘很殊胜、很难得。
昨天我跟诸位介绍过,虽然我们不能够亲近到真正的善知识,我们在「三皈」跟大家说得很具体,说得很明白,我们以阿弥陀佛为老师,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持希望都能够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的思想、见解、行持是怎样的?这一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无量寿经》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也就是我们要想学阿弥陀佛,你就读《无量寿经》,研究《无量寿经》,依照《无量寿经》的理论、方法、教训、境界修正我们自己身心的行为,使我们变得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这个无量的光寿我们也能够在一生当中圆圆满满的得到。这是六和敬里面第一条,可以说是很具体的修学法。
第二条是「戒和同修」。世尊给我们讲的基本的戒条,《无量寿经》上统统都有,五戒、十戒,除了这个之外,许许多多处世做人的道理,经典上都有开示。除了佛这些教训、这些教诫我们要遵守,我们要认真的去学习,此外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都包括在这个戒律之中。佛弟子决定是一个最好守法的公民,不会在社会上为非作歹。所以戒和同修不仅要受持佛陀的教诫,还要遵守世间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所以这个戒的意思非常的广泛,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佛教,我们过的是团体生活,四个人以上叫一众,这个叫僧团,是团体生活。团体生活一定要有规律,决定要遵守生活的规矩,像寺院,每一个寺院它有常住公约,古时候称之为清规。所谓清规,实在讲就是戒律的现代化、戒律的本地化,戒律的精神能够与我们现实的生活融成一片,我们遵守就觉得很方便了,是这个意思。人人守规矩,人人守法,这个团体才会和睦。
这个第三好懂,「身和同住」。身和同住还得要跟诸位解释一下,这个同住,我们今天讲同住在一个寺院里面,是不是这个意思?实在讲比这个意思还要精。出家人在印度,那个时候,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们过的是这样的生活,没有财产,三衣一钵,过这样的生活。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因为中国的天气比印度寒冷,印度在南方,比印度寒冷,三衣不够,所以中国人就四季衣裳,春夏秋冬,那你没有衣服不能保暖。所以到中国来之后,三衣就变成了一个纪念的形式了,我们讲搭衣、披衣,三衣我们不够用,所以就变成纪念的形式了,还是穿我们一般的衣服,当然这个衣服的数量超过三件。也不必到外面去托钵了,也用不著树下一宿了,中国是帝王聘请法师来传道的,以国师之礼看待,所以国家供养。
这些法师们收的这些学生,诸位要看看从前老的寺庙才能看得出来,新的寺庙看不出来了,大家的生活居住叫睡广单,这个广单是什么?现在所讲的通铺。身和同住是要睡通铺的,不能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给诸位说,决定不会成就。因为人在许多人当中,他会很守规矩,装模作样很像样子;门一关,没有人了,他就放逸了,人就放逸了。所以佛想的方法,连晚上睡觉都要睡在一起,一个看著一个,也得乖乖的、老老实实的,这样才能成就。所以佛门里头决定不许可一个人一个房间,一个人一个房间道业没有法子成就,你要想道业成就,从早到晚二十四小时当中都是依众靠众。儒家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自然他就约束,他不敢放逸。所以身和同住最重要的得要睡广单。现在寺院都有钱了,每一个人都一个房间,还有套房,这个与真正修行是差得很远。
我前几年在香港讲经,香港有位圣一法师,这个人我非常佩服,我在海内外所见的出家人我最尊重他。这个法师还有旧观念、旧思想,他的庙睡广单,他那个庙里有四十多个人,他没有一个一个房间的,了不起。他是禅宗的,每一天禅堂里面坐香、讲开示,这是他的常课,我在海内外没有见到第二个这样庄严的道场。他常常到大陆去,大陆对他非常尊重。他是潮州人,香港潮州人很多,供养也很多,他自己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的,生活非常的节俭,这些供养统统送到大陆上去把这些庙统统复兴起来。所以大陆今天许许多多寺庙能够复兴,他的功德无量无边。他告诉我一桩事情,曾经大陆上修一个大的寺庙,修复的时候就想把这个广单改成小房间,出家人一个人一个房间。大陆上这些法师对圣一法师很尊敬,就向他请教,请教这样做好不好?圣一法师非常反对,他说如果这样做法,出家人没有一个人会有成就的。於是他们也采纳圣一法师的建议,还是做成广单,还是大家睡在一起。他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我对他很佩服。所以身和同住这个意义很深。
「口和无诤」,彼此在一起没有争论。「意和同悦」,学佛不管在家、出家,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就是得到佛法的好处,首先你能够生欢喜心,愈学愈快乐,的确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如果佛法愈学愈苦,愈学烦恼愈多,愈学妄想愈多,那是你学佛的路子走错了,佛法没有错,是你自己学错了。你如果学得没有错,它的现象决定是一天比一天快乐,精神一天比一天好。今天中午有一个居士来告诉我,他说他有一个朋友,在我们景美听经听了一段时期,听到我讲的这个修行方法,他回去就照做,做了这二、三个月,本来他有一点小毛病,现在病都没有了,气色也很好,身体也很好,非常欢喜,心地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百病不生!这人身体生病,实在讲是心不清净。所以治身体也得从根本治疗,佛法修学讲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修心。所以你养身,第一个就是要懂得养心,培养自己的清净心,培养自己的平等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你就身心健康。不但是延年益寿,我再告诉诸位,青春永驻,你们喜不喜欢?
后面一句是「利和同均」,这一条很不容易做到。利是利养。真正的僧团决定没有私财,所有的供养都是常住的,自己没有私财。纵然是信徒供养我个人的,我个人也要交给常住,也得交给常住。这一条在台湾我还没有见到过,出家人多多少少都还有私财,这一条没有。所以这里面六条仔细去看一看,对照对照,我在台湾没有见到僧团。我非常期望、等待台湾有僧团出现,可是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僧团出现,这是我们众生福薄。如果众生真正有福,僧团会出现的。在世间里,一个僧团出现在世间,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护。这一个团体有福,我们全台湾省的老百姓都沾光了,都有福了。这就希望同修们真正要发心,真正要放下,把自己的名闻利养一切放下,才能做到六和敬。自己稍微有一点私心就做不到了,这六条就做不到了。一丝毫私心都没有,念念向无上道,一个心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个心真切才能够做得到。所以这六和敬相当不容易。
佛门里面讲的僧团,再告诉诸位,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仅仅是指出家人四个人以上在一起修六和敬称之为僧团,在家人四个人在一起共修守这六条戒也是僧团。所以这个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僧是指四个人以上依照佛的教诫,这六条六和敬的教诫,在一块共修的叫做僧。所以僧团有在家、有出家。甚至於你的家庭,你一家有四口以上,你一家人能够依照这六条修学的,你的家庭就是僧团,这是非常之殊胜。这个意思诸位要懂得,所谓的僧团绝不是仅限於出家人。明了这个意义,我们才知道应该如何的来学习,如何认真来修学。
僧团里面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羯摩的制度。羯摩,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民主会议议决的方式,这是最公平的了。僧团里面没有特权的阶级,不是哪一个人要听哪一个人、服从哪一个人,不是的。僧团里面有一个住持,住持是大家公选的,是选举出来的,他的任期是一年。在我们中国古时候就是正月初一上任,腊月三十总辞,重新再选举。所以是大家选举的,选出这个住持,实在讲就是会议当中的主席。重要的事情、重大的事情,这叫白四羯摩,拿现在的话来讲,四读通过,大事情要跟大家做四次的宣布,让大家考虑。通过的方式很简单,也不必举手、也不必投票,你一句话不说就同意了、默认了,就通过了;如果你不同意,反对,你起来说话。你要是同意了,同意就不说话,还是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个方法非常之好。次要的事情就是三读通过,最小的事情就叫白一羯摩,就是说一遍,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琐碎的事情,跟大家交代一下,报告一次就够了,这个小事情。所以佛门里面,三千年前它就讲民主了,它是真正的民主,这个民主制度是僧团里面最早采取的、最早实现的。
第三个科目就是「三无漏学」,三无漏学就是戒学、定学、慧学,这三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的内容大纲。经典虽然多,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中国人把它编辑分类,分类就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就是经藏、律藏、论藏,所以我们称经典为三藏经典。这个三类怎么分的?就是根据三学。经多半讲定,律这是讲戒,讲戒律,论是研究讨论,这是属於智慧,所以佛门三藏经典的内容就是戒学、定学、慧学。无论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总离不开戒、定、慧三学,佛法终极的目的是在智慧。这是在前一次我们聚会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了。佛法它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教给我们破迷开悟的方法。他教学的目的是以究竟圆满的智慧为目标,为教育的目标。这个在佛经的术语里面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说得粗浅一点,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佛法教学的目标。
要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佛告诉我们一定要修定,所以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佛门里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道很多,修什么?统统修的是定。所以定是佛法修学真实的关键。净土宗所用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我们现在采取的就是《无量寿经》里面所主张的阿弥陀佛,《阿弥陀经》里面所主张的,统统用的是持名念佛。《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方法比较多,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有这三大类。但是在《无量寿经》跟小本《阿弥陀经》所采取的是持名念佛,我们用这个方法来修定。在净宗里面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乱,《无量寿经》里面叫一向专念,一心不乱、一向专念就是定。所谓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目的是要开智慧。
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了,我还有几句很要紧的话要跟诸位报告。我们见到有不少非常精进,很用功在那里学戒,戒律持得很严,但是他没有得定;有很多人修定,定修得很成功,确实是有相当的定功,他不开慧。这是什么原因?你要想找到这个原因,你最好把《六祖坛经》展开来念上三百遍,你就明了了。佛法的修学,诸位一定要记住,只有自己一个人,你才能修得成功,只有自己一个人,就是学生只有我一个。你不信你去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他就是代表修学大乘的学生。所以《华严》好,《华严》是佛经里面最圆满的,它有理论、有方法,最后还表演,就是做给我们看,做个样子给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所以过去方东美先生说,在所有世出世间这一些教科书里面,他推崇的《华严经》最完美。全世界,他是个哲学家,所有的哲学书籍没有像《华严经》这样的完备,有最圆满的理论、最周密的方法,最后还带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太难得了。
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我们修行人的榜样。你看看善财有没有同学?没有,学生一个;老师?老师太多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教一个学生。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哪里?我告诉诸位,这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的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包括出家、在家,里面还有外道,不是我们佛教的,其他宗教的,统统都是。学生就一个人。因为学生一个人才能够修学十大愿王,「礼敬诸佛」,对於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恭敬。为什么?他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学生我一个,没有同学。如果有一个同学,十大愿王修不成,礼敬里头就有欠缺了。为什么?我们两个同学,你跟我差不多,我何必对你那么恭敬?你看礼敬诸佛里头就缺了一块,就不圆满了。所以学生只有一个人,我们这个恭敬心才能够普遍圆满,才能够称性,这个多么重要。
你就晓得,这个学戒律的,他戒律学得很严,持戒很严,他为什么不能得定?他看到那个不持戒的人心里就不高兴,看到那个破戒的人他就生烦恼,这个人破了戒,那个人不持戒,你想想看他心能定得下来吗?心定不下来。六祖大师说得好,别人持戒不持戒与我不相关,所以他老人家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真正修道人见不到别人过失。为什么?自己改正自己的过失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别人过失!「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你要看到别人的错处,你自己就往下堕落了,你自己的罪过就大了。这是六祖在《坛经》里面教给我们的。
我们再看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做出的榜样,我们应当要觉悟、应当要明了,如何成就自己的戒学、定学、慧学。实在讲都在恭敬心里面成就的,决定不能够贡高我慢。自己修持,自己认为自以为是,愈是修持得好,愈是瞧不起别人,这就糟糕了。瞧不起别人是什么?是我慢,贪瞋痴慢,愈修烦恼愈增长,你想想看这个是问题来了。真正修行是断烦恼,不是增长烦恼,诸位要明了。如果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贪心增长了,瞋恚心增长了,脾气愈修愈大了,愚痴增长了,傲慢增长了,增长到最后都要到三途去了。他的果报不在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在天堂,果报在三恶道。
所以俗话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仔细一观察,心里很明白,他说得非常有理。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容易堕三途,出家人修学不如法,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既然出家了,做佛的弟子,不能够认真的修学,不能够与佛的教训相应,对不起佛、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对不起所有的众生,他怎么不堕三途?这是出家同修要格外警惕的。所以要想救自己,出家要想真正了生死出三界,别的法门很难,你只依照这一部《无量寿经》,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能成就。你成就了,所有供养你的这些人他才得福;你要不成就,将来这个债有得还了。定学不能开慧,也是这个因素。所以离开贡高我慢,离开贪、瞋、愚痴,我们的戒学能够得定,定学能够开慧。因此处事待人接物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要用慈悲心。由此可知,修学的关键,实在讲在於我们会用心。
下面这讲的「六度」。六度是大乘菩萨共同修学的纲领,包括了菩萨无量的行门,也就是菩萨无量行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个六大纲领。这六条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不一定是我舍财物叫布施。现在大家看到布施这个意思很浅,实在讲是舍什么?舍烦恼、舍妄想、舍分别、舍执著,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掉。佛门为什么又强调舍财的重要?的确很重要,舍财是断悭贪的缘。诸位晓得,佛法里面讲因缘果,舍缘。这个钱财愈有就愈想有,容易增长贪心,我们要把贪心舍掉。现在这个贪心不断在增长,这个不得了,这个与自己的道业完全相背。
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出家人三衣一钵,什么都没有,他也没房子,没有居住的地方,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到外面托钵,什么都没有,舍得真的是干净,他心清净,不打妄想。如果自己钱财多了,麻烦就来了,那个麻烦就很多了。你要叫我说,我也说不出来,我晓得很多。我知道有钱的人很苦、很痛苦,没有钱的人很快乐,没有钱的人没有妄想,晚上一觉睡到天亮,有钱的人睡都睡不著,这个钱又怕贬值,又怕这个钱丢掉,又怕强盗、又怕小偷,那个麻烦大了,晚上睡觉都睡不好。满脑袋想的是钱,把阿弥陀佛早都忘掉了,这怎么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把这个东西舍掉。就是在家同修真正是觉悟了,知道这个道业重要,我们生活能过得去就行了,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应当专心认真老实念佛,来生才有救,来生的好处数不尽。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远、放大,不要看眼前,眼前时光很短暂。如果我们短暂的时光里面能够忍受,咬紧牙根忍受,我们的前途无限的光明。在西方极乐世界,你把经典多念念,那个富贵人间没有,不但人间没有,天上也无!为什么十方诸大菩萨都想求生净土,你就知道这个地方的好处。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所居住的房子是七宝造成的,你走的地面、马路是黄金铺的,你想想多富。这是我们可以能够得到的,能够享受到的。可是今天在这个世间,如果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不能真正舍掉,西方极乐世界再好,你没有分。所以我们中国人口头上常讲「舍得」,你能够把这个世间、身心世界舍掉,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了,舍才可以得到;你要不肯舍,西方极乐世界你得不到,你没有分。
由此可知,这个布施非常的重要。特别是我们出家人,不要积钱财,十方来的供养马上十方就去掉,不要积。我是同修们供养我的钱财统统印经布施掉了,印经是最实在,是最真实的。这个是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一生统统是印经、布施。昨天发给诸位的小本子,你们可以看看,他在这小本子里面提到一桩事情,那个时候北方有灾难,大家想救济灾难,他从印经的款项拨三千银元去赈灾。由此可知,印光大师一生修法布施,他这个钱财,人家供养钱,没有做别的用处,统统印经布施,就是救灾,还从印经款子里面拨三千银元出去。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明了,这是我们出家人应当要效法的、应当要学习的。绝对不要以为我没有钱,没有钱我不方便,甚至於我生活没著落怎么办?你还要打这些妄想,你又何必出家?既然出家了,头一个要信佛,要相信,要建立真正的信心。
我们出家人的生活靠什么?靠三宝,三宝护持,靠护法神,韦陀菩萨护法。如果我们真正身心与道业相应,我要是饿死了、冻死了,给诸位说,韦陀菩萨一定是撤职查办,他干什么的!所以出家人到现在对这个话不相信了,自己想办法找钱,护法神一看到,你们各个都有办法了,他轻松了、他不管你了。你与道业不相应了,你对於佛菩萨、对於护法神根本就没有信心,你还谈什么,你怎么会不堕落?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身上一毛钱没有,不怕。明天没得吃?明天还没有到,你怎么晓得没得吃?还想明天、想后天,你的忧虑太多了,你想得太多了,打妄想。明天还没有来,想明天的事情,这叫打妄想,你为什么不好好的念佛?念佛才真正有感应。佛叫我们念佛,佛没有叫我们想明天、想后天,没有,佛没有叫我们想那么多。所以你要真正能够相信佛菩萨护念,真正相信护法龙天的护持,你说我们多自在!我们的靠山这么多,照顾我们有这么多诸佛菩萨,这么多的护法神明,我们还操什么心,还有什么可忧虑的!佛弟子在这个世间比任何人都安全,比任何一个人都有保障,自在、快乐,我们要从清净、信心里面去建立。所以要真正肯放下,要敢放下,你才能够得到感应道交。
第二是「持戒」。戒是戒律,持是保持,这在前面跟诸位也说了很多了,不仅仅是世尊给我们制定的戒律。小乘戒律是自律的,完全对自己不对别人,大乘戒律是处众的,就是跟大家一起生活我应该要怎样做,只限於我应该怎样做,不要求别人。这个是佛法戒律跟世间的法律规约不一样,世间法律规章是要求别人,要求大家要做的;佛法的戒律,无论大小乘的戒律,是要求我自己做的,与别人不相干。人人都能够自律,这个僧团就是六和敬的僧团,戒和同修,人人自律,不干涉别人,别人持戒犯戒与我不相干,我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个是戒律跟世间法令规章不相同的地方,实在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第三是「忍辱」。忍辱实在讲就是讲一个忍,忍非常的重要。你看《金刚经》里面,《金刚经》在我们中国,由於五祖、六祖特别提倡,所以这部经在中国流行最广,读诵的人最多。《金刚经》是般若经,般若是讲菩萨道,六度里面《金刚经》特别重视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你们念这部经就晓得了。布施是舍、是放下,这是你真正的积功累德。忍辱是保持,如果你要是不能忍,你就无法保持了,就保不住了,特别是你所修持的功德,功德要靠忍辱才能够保住。佛门里常说「火烧功德林」,功德不容易修,火是什么?瞋恚,这一发脾气,心里一不高兴,功德就烧光了。功德是什么东西?给诸位说就是定,就是清净心。这一发脾气,定没有了,清净心没有了,清净心、定心很不容易修成,一发脾气烧光了,功德就没有了。
所以你要是问,你问自己,你自己学佛这么多年,究竟修了多少功德?你得想一想,什么时候没发脾气。如果今天早晨发了脾气,你一生的功德统统烧光了,发脾气以后,到现在你有多少功德。如果你临死的时候,发个脾气那就完了,一切功德都完了。福德是可以保持的,功德,一发脾气就完了。所以你晓得忍辱多么重要。凡是一些事情让你不顺心的、不如意的那都是些魔。魔看到你修的功德,修得差不多了,所以在旁边搧火,魔不能破坏你,叫你自己破坏,叫你发脾气,劝你发脾气。你果然一发脾气,很听话,所以把你自己的功德烧掉了,愚痴!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原本六度里面只是讲忍,没有讲忍辱,翻到中国来特别加个辱字。因为中国人对这个辱看得很重,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读书人杀头没有关系,侮辱不可以,所以翻经的法师,你们把辱看得这么重,忍辱,辱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诸位要知道,《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这个世间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你还要认真干什么?了解事实真相,你自然在境界里面就不动心了,忍辱波罗蜜才能够成就。
忍之后再讲「精进」,精进是菩萨善根。我们通常讲善根,三善根,世间的善根。世间一切善法从三善根生,这个三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就是十善业道里面的最后三条。无贪、无瞋、无痴是世间法的三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三个根里面生出来的。菩萨善根只有一个,精进。精进特别著重在精,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经典浩如烟海,我们修学下手取一门,在一门里面精进、专攻。你只要把这一门专透了,必然戒定慧三学都圆满了。到慧开的时候,大彻大悟,禅宗叫大彻大悟,教下叫大开圆解,净土宗里面讲一心不乱,唯有精进才能得到。你这个进步是很进步,但是不精,不精是决定得不到的,这一点希望同修们要特别注意。
所以我们初学佛的人,决定不能学太多,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与你的指导老师有很大的关系。我过去学佛,我学佛实在讲非常之单纯。我的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跟他学哲学,是他从哲学里面给我讲到佛经哲学。他说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里面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两句话很动心,这才发心读经,才研究佛学。我研究佛学,先后只有两个老师指导,所以的确是不复杂。第一个老师章嘉大师,他指导我三年。章嘉大师圆寂了,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我那个章嘉大师指导我的三年他还不承认、还不算。我跟李炳老十年。我学佛,佛法两个老师,哲学一个老师,所以说非常单纯,头脑简单,没有复杂、没有被染污,老师对我非常的器重、非常的爱护。
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我想到台湾大学去旁听他的课,他要我到他家里去面谈,谈了之后他了解我,我发心学,还没有接触,还没有看过什么哲学的书,也没有听过人家讲演,这个是他很喜欢的。他就告诉我,叫我不要到学校旁听,不要到学校听课。当初我听了这句话,像一盆凉水浇到头上,老师拒绝了,这就完了。没想到老师真慈悲,他说你这样好了,每一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的课。所以我的哲学是在方东美先生家里,小客室里圆桌子,学生我一个,老师他一个,这样教出来的,真是难得。到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子,这么费事,特别来教,不让我到学校去听。到学校去听,一定认识很多同学,同学意见很多,听得很多、看得很多,脑袋就复杂了。他是怕我头脑受污染,到他家里去听,不受污染,了不起!我非常感谢老师。
学佛我也没有受到污染,一个老师教,只找一个人,不找第二个人,所以我学的东西非常之精,非常之纯。我跟李老师十年,十年学五部经,现在佛学院一个学期就学五部经,我十年学五部。李老师的教学方法,一部经没有完全学会不可以学第二部经。我这个五部经,第一部跟他学的是小乘经,他是从基础教起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一部学的。第二部跟他学的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楞严经》,十年当中学五部经。现在佛学院,我一听说你们上的这个经那个论,太多了,你们能够消化得了吗?这是我们要注意到的。8150
所以东西要学得踏实、学得坚固。一经通一切经通。我没有学《华严》,我讲《华严》,我讲《华严》超过二千五百个小时,《华严经》讲了一大半,现在还继续在讲。我没有学过《法华》,我讲《法华经》;我没有学过《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我讲了很多遍。这一切大的经不需要学的。甚至於告诉诸位,我讲经不需要找参考资料,不需要预备,不管什么大乘经典展开我面前,大概我都能够讲得下去。所要准备的是什么?查查字典生字,生字不认识,念错了这个不行,所以我的预备工作就是查生字,给它做个注音符号,不要把字念白了,义理方面不需要了。所以我学佛方法跟大家不一样,老师指导我的,跟你们现在遇到的指导的老师方法不相同。我这个老师是用古老的方法传给我的,就是从前教私塾的方法,个别教学。你看我跟方先生,这个哲学,个别教学;章嘉大师也是个别教学,每一个星期都要去见他,也是两个小时;在李老师那边也是个别教学,教私塾的方法教出来的。这是提供诸位做一个参考。
精进,一定要精、要专,决定不要求多。佛法像一棵树一样,先修根本,有根、有本,自然枝条花叶它就茂盛,所以从根本修要紧。你的一开头就是枝叶花果,这个树没有根,一开头就这么好看,这个枝叶花果是什么?咱们花瓶里摆的花,没有根、没有本,几天就死掉了,它不是活的。咱们中国古老的方法培养一个人,它是活的,活活泼泼,它叫你开悟,它不叫你多记,你记的这些名相是死的,它叫你开悟,你开悟是活的。一切法,世出世间法,你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佛法教出的学生是希望得到这样的成果。
有精进而后才有「禅定」,精才会得定,不精不能得定,不精就杂了、乱了,哪里还会能得定?所以这个禅定是从精进得来的。我劝诸位同修精,学一种,至少三年的时间,当然最好你能够五年,五年读一部经,其他一切经论放下,暂时都不读,五年读一部。精,精进,心就定了;心定了,五年之后再看其他的一切经,给诸位说,你的眼睛放光,一接触,意思就通达、就明了。为什么?你有定、你有慧,智慧开了,藉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引发自性的智慧,这是真智慧。智慧绝对不是说我读的东西多,我看的东西多,我记得多,那个在孔老夫子讲叫「记问之学」,孔老夫子底下一句话说,「不足以为人师也」。为什么?全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不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所谓是道听涂说,听到别人这样讲的,不是自己的。可见这个精进是个关键。有精进才有禅定,有禅定才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够断烦恼,才能够破无明,才能够证得无上菩提。这个是六度。
末后第五科「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出自於《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第一个是「礼敬诸佛」。礼是外表,我们今天讲的礼貌,敬是讲的内心,真诚的恭敬,敬心自然表现在外面有礼。要注意的是对什么人礼敬?对诸佛。那是不是我们看到这些佛像,我们就恭恭敬敬的去拜三拜,是不是这个意思?给诸位说,不是的。他这个地方讲的诸佛范围非常广大。佛在《华严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仅仅佛在《华严经》上这样告诉我们,佛在《圆觉经》上也是这样子给我们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众生这两个字怎么讲法?众生这两个字的意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叫做众生。我们这个人是四大五蕴和合生起的现象,所以人叫众生;一切物也是众生,它也是许多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这个众生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统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佛法讲缘生论,一切万法是因缘所生的。《中论》上讲得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为什么?没有自体。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一切有相统统是因缘生的,因缘生没有自体。众生的本义是如此。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但我们一切动物(这动物有佛性)本来成佛,桌椅、板凳、植物、矿物统统都是本来成佛。《华严经》上讲得透彻,「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的动物,无情就是植物与矿物,同圆种智,同是平等、同时,圆是圆满,种智就是成佛,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华严经》普贤菩萨这个行法它是平等法,所以这个礼敬对象是一切众生,情与无情。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礼节对待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待阿弥陀佛,我们要拿这个心态、拿这个礼节来对一切大众,因为一切大众就是佛。所以善财童子修学没有同伴,学生只有我一个,除了我之外,都是佛、都是菩萨,我怎么能不恭敬?
不仅仅一切大众是佛、是菩萨,我对他要礼敬,我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来修这个礼敬法。桌椅、板凳它有法性,一切物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性,一性无二性,我对待它也要跟对诸佛如来没有两样。那是不是说我们对桌椅、板凳每天也去跟它磕几个头?那就错了,人家看到你学佛学成神经病了。对这些物如何恭敬?把它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的礼敬。所以一个学佛人的家庭必定是整齐、清洁、井然有序,叫人家一踏进你的门,心里舒畅喜悦。为什么?礼敬的效果。对事,事也是诸佛,做事情我们要认真、要负责、要尽心、要尽力,把事情做好,这是对事的礼敬。
可见得这个礼敬的范围是多么的广大!不仅仅是见到佛菩萨磕几个头,佛菩萨才不要你磕头。我们见到佛菩萨形像我们向他礼拜磕头,这等於提醒我们,我们要拿这个恭敬心、拿这种礼节,真诚的礼节,对人、对物、对事,这才是普贤行愿。所以《华严经》上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你要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普贤行。所以普贤行对於修净土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因为能修普贤行,你的心量拓开了,海阔天空,清净无比,对於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尊重、礼敬,自己的欢喜心才真正能够透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喜悦是从自性里面生出来的,叫法喜充满。这是这一愿的浅说,不能细说,细说要听我讲《普贤行愿品》,这一愿要讲很多天才能讲得完,几分钟是讲不完的。
第二愿是「称赞如来」。你看用的字不一样,前面礼敬是诸佛,称赞的不是诸佛,是如来。如来不就是诸佛吗?诸佛不就是如来吗?给诸位说不一样,字换了意思就不相同。你看《金刚经》上有的时候说佛,有的时候说如来,如果如来跟佛是一个意思就不能够更换,决定是两个意思。说佛是从形相上说的,所以我们对於一切形相要至诚恭敬,这是身业。称赞这是语业,语业,这个称赞就不能随著形相,因为形相里头的确有善有恶,恶形也赞叹,鼓励人作恶,那这个社会就大乱了,这就害了人。如来是怎么说的?如来是指真如本性。换句话说,与真性相应的我们要称赞,与真性不相应的不称赞,我们也不毁谤,这样就好了。
这一桩事情可以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得到证据。五十三位善知识,刚才说了,他是代表我们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所以善财童子每一天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从早到晚也是接触这五十三类的善知识,这善知识里面有善、有恶,善财童子遇到的也是有善、有恶。譬如说胜热婆罗门愚痴,他代表贪瞋痴的痴;甘露火王他代表著瞋恚,这个人脾气很大,小小得罪他,他就要整人,甚至於要害人、杀人,那是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甘露火王;第三位伐苏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贪爱、贪淫。所以这三个人代表的贪瞋痴,也是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他,有礼敬没有赞叹。你去看经文,他对於每一个善知识去参访,有礼敬、有赞叹,唯独对於这三个人有礼敬没有赞叹,为什么?因为这三个人的行法与如来不相应。
这个在十愿修学的纲领里面我们要记住,对於好人、好事我们赞叹,它跟儒家的道理一样,「隐恶扬善」,人家做的好事情我们赞叹,他做的坏事情不说、不赞叹,不像礼敬。礼,不管是善人、恶人,我统统要以礼貌,都要以真诚心,对他表示恭敬,因为他都有佛性。赞叹就有分寸了,要看他这个言行善不善,言行符不符合真如本性,这个是有分寸、有标准的,跟前面用这个字不一样,意思就不相同。
第三是「广修供养」。供养是对上的,对下我们叫布施,对上才叫供养。普贤法里面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只有我自己是生死凡夫,所以只有供养,不讲布施。为什么?统统在我之上,统统是我的善知识,统统是我的老师,真是孔老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普贤菩萨的精神。三个人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这叫三人。这三个人必定是我的老师,怎么说?善人我要学他的善,恶人我要反省,看到他的恶,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我有这个恶要改正,要改过来,所以恶人也是我的老师。所以善财童子去参访贪瞋痴,这三个人也是老师,看到他贪瞋痴,反省我有没有,我如果要有,改过自新,所以他是我的老师,我对他要恭敬,但是对他的行持不赞叹。你才真正晓得善人恶人、顺境逆境都是磨炼自己的,都是成就自己的,这个里面决定是平等,没有差别。我们今天讲禁得起考验、禁得起折磨,在这里面炼我们自己的清净心,炼我们自己的平等心,极不平等里面磨炼自己的平等心。
所以广修供养,对待一切人,我们用供养的心情,都把他当作佛、当作菩萨、当作老师、当作尊长这样的恭敬,而不是平辈的或者是对我们晚一辈的布施,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修自己真正的清净平等觉。所以经上讲这一些大德们统统都「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如果不是普贤大士之德,清净平等觉你是决定得不到的。为什么?你心不清净,你心不平等,你与无量寿就不相应。由此可知,普贤行愿是非常的重要。
第四「忏悔业障」。业障常常起现行,起心动念、妄想执著都是业障,这些妄念一起来,自己马上觉知,我的业障现行。业障如何忏除?赶快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业障消除掉了。所以忏除业障用这个方法奇妙无比!古德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就是业障,觉悟,业障就没有了。什么觉悟?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悟。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把它完全翻成中国的意思,南无是皈依,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皈依无量觉,觉就不迷了,一觉业障就没有了。所以你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消业障,无比殊胜的功德。所谓是「念一声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不是假的,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说得一点都不过分。所以忏悔业障用念佛的方法是最好。
今天时间到了,底下还有几愿,虽然没有时间跟诸位介绍出来,但是我们图书馆跟这个讲堂都有《普贤行愿品》的录音带。这部经我过去讲过很多遍,有长讲也有短讲,现在在华藏讲堂还继续不断的在讲。这次华藏讲堂我们选的是清凉大师的《疏》,宗密大师的《钞》,就是《普贤行愿品疏钞》,连《疏》带《钞》一起讲。这是要很长的时间,大概这一部经全部讲完至少要四年到五年的时间,但是非常的有价值。诸位有时间,欢迎诸位到那边去听,没有时间可以听录音带。
同修们,昨天跟大家说了我们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这个仪式简单隆重。诸位要记住,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千万要记住。你皈依之后,你是三宝弟子,不是某一位法师的弟子。所以我这个皈依证,我这里署名是「三皈证明阿闍黎」,我是给你做证明的,阿闍黎就是老师,我是给你做证明的,你不是皈依我的。你们如果说皈依我了,我不承认,你是皈依三宝。住持三宝,只要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师父,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来看待,这才是真实的智慧、真实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