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 (第十七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十七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17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八面,倒数第三行,第四个字开始,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前面说过中辈往生的因行,因地修行当然是很多,佛在经典上给我们讲的都是原则,对於细节统统没有说,说了个原理原则。因此,我们要懂得他的意思,要能够举一反三,晓得在现前生活当中,应该要怎样做法才能够如法,就是不违背原理原则。

  前面有两句怕同修们有疑问,在此地再略略的解释一下。悬缯,缯就是丝绸一类的纺织品,在此地,这个字多半是指幡幢,幡是扁形的,幢是圆形的。好像我们这个地方这是幡,这是扁形的,是幡。在佛门里面一般的习惯,如果做法会,我们都悬幡,如果是讲经就悬幢,幢是圆筒,有一点像飞机场上风筒那个样子。也许诸位到大陆去参访,有很多寺院还有。在从前在台湾很少见到,现在台湾有些大的寺庙也有了。幢是这个道场今天有讲经法会的一个讯号,它挂在旗杆上面,也是属於旗帜一类的,是佛教一种特殊的旗帜。一般人在外面看到旗杆上悬著有幡幢,就晓得今天道场里面有什么活动,就是用这种方式告诉大众,所以这个今天来讲就是宣传。现在实在讲,幡幢只可以做个纪念品,挂在佛堂两边作纪念,实际上已经不能起作用。因为现在无论在传播、在通讯技术上比从前进步太多了,现在可以用广播,甚至於可以用电视广告、海报,这从前都没有的,不可能的事情。通知、电话,这些就是此地悬缯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法。

  然灯,灯是代表光明。我们供佛像,佛像前面要燃灯,灯是代表智慧光明,同时还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最能够表现这个意思的就是蜡烛跟油灯,你看蜡烛慢慢烧,自己烧掉了,照别人,油灯也是照别人,油慢慢的就干了。电灯很不容易,不容易看出有这个表法的意思。所以要诸位晓得,佛门这些东西,用现代的术语来讲就是道具,这些道具都是表示很深刻的义理,你要了解它,这绝对不是迷信。所以,灯不是佛享受的,佛有无尽的光明,还用得著灯吗?用不著。是提醒我们自己,佛法里面所有一切设施,全是提醒自己觉而不迷,就是这个意思。时时刻刻要想到,我要像佛菩萨一样,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就是然灯的意思。

  散华,华代表因,先开花后结果。花在佛门里面,就代表无量修行的法门、修行的方法,因为你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将来可以证果,所以花代表因。在大乘,它代表六度万行,在小乘,代表了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它代表这个意思。所以一看到花,我们就要想到,我们要以什么法门来修行。

  香,香不要烧得很多,如果不好的香,烧多了空气污染了,对我们人的身体有害处,没有好处。香是烧一枝,烧好香,这个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它代表什么?代表信香。《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想入佛门,想学佛,你要没有信心就不能成就,香代表信。为什么代表信?在古时候,烟是唯一通讯的信号。你们到长城去看,长城每隔一段有个烽火台,烽火台是什么?烧狼烟的。如果有警报了,敌人来进攻了,怎么样通知后面?烧狼烟。狼烟,狼粪烧起来它的烟不容易散,是直的,升得很高,很远的地方就看到。看到这个就晓得那个地方有警报,我们后面人马要去支援他,所以它是一种信号。我们佛前烧这个香,我们跟佛的信号,取这个意思,取信的意思,香叫信香。所以你要知道它的含义,否则的话,那都迷信了。佛何必还要闻这个香?泥塑木雕的佛,实在讲那个身体上并没有神经系统,他哪里闻得到?他闻不到的。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表我们自己的信心。同时,香又表戒定真香,它含有这个意思。它代表戒、代表定。戒定是我们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修学的最高纲领。还代表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种。所以我们见到香、闻到香就要想到戒定,要想到五分法身。修净土的人要想到信愿行,净土是最著重於信,三个条件当中,信是第一,信愿行。因此它是表法的。

  佛前面通常我们供一杯水,这个地方没有,这里就省略掉了。水代表什么?代表心。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的干净,一尘不染,要像水一样的平,平等,不要有波浪。烦恼就是波浪,知见就是波浪,分别执著就是波浪,统统舍下,心要像水一样干净,一样的定,它表这个意思。

  这些诸位统统都要晓得,晓得这个意思,你才晓得佛家所有一切的设施,都是含著有很深教学的意义在其中,决定没有迷信,是属於一种艺术的教学。你才真正能体会到,佛教里面智慧之高,方法之巧妙,确实令人尊敬。寺院里面就是个艺术的宫殿,如果用现在话来讲,就是佛教的学校与佛教的博物馆混合在一起,是这么个机构,学校就是博物馆,博物馆就是学校。不像我们一般世间博物馆跟学校是分开的,它是混合在一起。这些意思要懂得了,才晓得「以此回向」怎么个回向法,你就明了了。能够时时刻刻,样样东西都提醒自己,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一心向道,这就是功德,以这个功德求生净土。

  这个人在临终的时候,弥陀不违本愿,他的大愿里面有接引众生往生,只要哪个发愿往生,他都来迎接。所以『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化佛来迎接你,『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佛这个分身、化身无量无边,佛的身相跟真佛完全一样,无二无别。『与诸大众』,这个大众就是菩萨。前面跟诸位说过,在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眷属、朋友、同参道友,已经往生的人会随阿弥陀佛一同来接引,这就是『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往生的人看得清清楚楚。一般人看不到,往生的这个人看到,可是一般人如果心地清净,心地清净就有感应。心地真诚,比如说往生的时候帮他助念,以真诚心、清净心助念,他可能见到光、可能闻到香。闻香是最普遍的,为什么?阿弥陀佛、诸菩萨身上都放香,他能够闻到异香,这是比较上平常的事情,一般很多人都有这个感应。其次是光,见到佛光。

  『摄受导引』,佛来接你,来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即随化佛往生其国』,这是讲往生时候的状况。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住不退转,无上菩提』,这就是受用跟上品没有两样,这是平等世界,没有两样。智慧、功德比上辈的要差一点,除这个之外没什么两样。为什么说智慧、功德差一点?因为智慧、功德是从清净心起作用,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果报,实在讲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的,我们得到这个受用。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能力要享受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如一般大乘经上所讲的,至少是七地菩萨,七地菩萨不容易证得。所以这个要知道,这是弥陀本愿功德的加持,是我们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到。再看下面经文。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

  『下辈』,就是业障比较重一点的众生,他没有能力、没有时间、没有机会,也许受生活的压力,或者其他种种的限制,他没有办法作。换句话说,想对佛教做一点贡献都没有这个缘分,这一类就属於下辈的。

  【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这一句三辈统有,所以我们才晓得,这一句是往生西方世界必定要修的一个科目。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老实念佛」,上辈老实,中辈也老实,下辈往生还是老实,老实念佛是决定不能够更改的。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这个不能像前面那些人,他们那些人有福报、有机缘,能修很多的功德,他没有。他虽然没有,他对於佛所讲的这个法门、经典,他相信、他喜欢。『信乐』,乐是喜欢。『不生疑惑』,他真正相信,一点疑惑都没有。『以至诚心,愿生其国』,至诚是真诚之心,没有一丝毫怀疑,真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人也能生。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个人行,他能往生,他在往生的时候,『梦见彼佛』,这个梦见不是我们平常讲的下意识的作梦,不是的,这是佛来接引,他自己彷佛是在梦中见到的。其实是不是梦?不是,自己彷佛以为在作梦。也就是说临终的时候,他神识不像前面那两种人那么样的清楚,虽然有一点昏沉,并不严重,佛来接引的时候,他还是看到,还是清清楚楚见到,见到就是彷佛在梦中,是这种情形。当然,佛也是与菩萨大众现在他面前,接引他往生,他也是一念顷随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种种受用没有差别,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看到,那是平等的。他没有说下辈往生的,一切神通道力要差一点,愿文上没有,愿文上都讲「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上辈、中辈、下辈,统统包括。所以这个我们应当要理解,经文很多地方省略了。

  这个地方就是讲通常三辈往生,除三辈往生之外还有一类,从前善导大师说过,专修这个法门的,也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善导大师讲,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的。这是什么?专修。除这个专修一类之外,还有一类杂修的,他不是专修,他修其他法门,他回向求生净土,这行不行?行,底下一段就说这个。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他不是专修的,不是专修那的确要看他的功夫,往生品位不定。但是诸位要知道,这一类修行人往生不是一百个修一百个去,善导大师讲,一万个人难得有四个、五个,这个比例就很少了。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清楚。

  譬如像古时候,马鸣、龙树他们不是专修净土的,他们是在临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人家真有功夫,马鸣、龙树都是地上菩萨,他证得果位。在中国,像智者大师,智者大师不是专修的,他临终念佛往生,他也真的往生了。根据中国历史上记载,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这是来示现的。他临终往生的时候,学生还问他,老师,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多高?天台宗一代祖师,了不起的人物。他告诉学生们,他说我因为领众,领众就是做住持,要管人、要管事,换句话说,很操心,不能专修,所以往生只有五品位,这地位就不高,生凡圣同居土,五品位。智者大师自己说他是五品位往生,换句话说,这个意思就含著,如果不管人、不管事,不做当家住持,专修,那品位就高了。这叫做「一心三辈」。

  像近代的,我们所熟知的像谛闲法师、倓虚法师、宝静法师,这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们,都是一代祖师。居士当中像江味农居士,江老居士的女儿在纽约,不晓得现在,我很多年没有跟她联络,不晓得现在在不在?如果要在的话,也八十多快到九十岁了。我在纽约跟她见面的时候,大概就是八十一、二岁的样子,江味农的女儿。江味农一生研究《金刚经》,作了一本《金刚经讲义》,他那个《讲义》可以说是研究《金刚经》的权威注解,他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在一部经上。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也真的往生了。像这个都不是专修净土的。

  不是专修净土,你要有真正往生的本钱才行,你要没有这种功夫,不是万修万人去,是万分之四、五,这个要知道。像我们自己想想,业障太重,没有人家那个本事,也没有人家那个学问道德,还是老实念佛靠得住。我们找万修万人去的路子,那个万分之四、五的等於中奖一样,很难,我们不冒险,不干这个,我们要专。好,我们看底下这一段,他们这些人要具备些什么条件。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

  这就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大乘佛法范围非常的广泛,除了净土宗之外,在中国大乘总共有八个宗,净土除外,还有七个宗,这七个宗都是属於大乘。为什么他不说小乘?小乘人没有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小乘人要想往生,回小向大,把小乘舍弃,专门来念佛,念佛是大乘,不是小乘。这是指一般大乘的学人,他往生的条件,说实在话还是信愿行,这个基本条件是决定不能够违背的。

  【以清净心。向无量寿。】

  这就是信,以清净的信心,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弥陀本愿功德、极乐依正庄严,决定没有怀疑。这个是三个条件,信具足了。

  【乃至十念。】

  这是行。

  【愿生彼国。】

  这是愿。所以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他统统具足。他不是专念,乃至於十念,他也往生,这个十念是什么?是早晚课诵,早晚课诵里面加十念法。他有他本宗的修行课诵,课诵完了之后,他念十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十念是一口气,尽一口气叫一念,这一念当中不拘多少,不要去计数。随著每个人气的长短,你念佛的快慢,那都不要紧,尽一口气,譬如讲我们平常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口气,这叫一念,念十口气,可见得这个时间不要很长。

  我们一般就是专修净土的同修,如果你的工作很繁忙,没有时间做早晚课诵,你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叫定课,定课是一天都不可以缺少的。从你发心修净土一直到你往生,一次不缺,一天两次,早课、晚课一课都不缺,这能往生,为什么?这个符合一向专念,念得不多就是了。换句话说,养成一个念佛的习惯,早晚一定会想到念佛。平常有时间就念,计数不计数没有关系,那叫散念。早晚课这叫定课,定课是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有时间、有功夫,你定的课就可以定得多一点,没有时间,你功课就可以定少一点。但是诸位要晓得,不能先定得很多,慢慢减少,这个不好,这是什么?这是你退转了。宁可先定得很少,慢慢增加,那是什么?那是你进步,你往上提升了。有很多同修他不晓得这个道理,一开头发心非常勇猛,定了很多很多功课,到最后做不完,慢慢减少,减到最后就完了,什么都不做了,这样的人我们看了很多。我们中国俗话说「欲速则不达」,这是错误的。所以学佛要有耐心,要有长远心,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来,不要操之过急。

  这个十念就是非常好的方法,再忙的人都不碍事。早晨起来洗洗脸,刷牙之后就可以做了,做完了再吃早饭,再上班。晚上回来的时候,在睡觉之前,洗个脸洗干净的时候,念十念,再去睡觉,怎么会耽误时间?什么时间都不耽误。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处,所以说是人人能修,人人能成,无论你从事於哪个行业,男女老少统统没有障碍。你家里有佛像,你在佛像面前做早晚课,没有佛像,经上讲得很清楚,面向西方合掌念佛就行了。有没有佛堂、有没有佛像,统统没关系,这个法门的确是方便,真正广大,所以它能够度一切众生。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闻甚深法。即生信解。】

  这一句实在是很难,『甚深法』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过去我在台中的时候,李老师很感慨的告诉我,他说对於佛经,任何经典请他去讲,他都不觉得困难,唯独《弥陀经》难。他讲《弥陀经》非常非常慎重,如果他今天讲经,他一定用一整天的时间不见客,所有一切杂事统统放下,这一整天在那里读经,在那里研究,晚上他讲这一个小时,一天的时间,一生都是那么样的谨慎,从来没有疏忽过一次。他告诉我,这个经是一切经里面最难讲的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看起《弥陀经》好像很容易,你看看莲池大师的注解、蕅益大师的注解,就不简单了。我早年到美国,在美国讲经,最初到美国来,这边的同修轻视净土。我们也要恒顺众生,所以头三年都不讲净土,头三年我讲过《坛经》、讲过《金刚经》,天台、贤首、唯识的几乎都讲过。当然,这个大经不能全讲,取它的经义,或者做概要的介绍,逐渐逐渐引导大家归到净土。我介绍《弥陀经》的时候,我说诸位不要小看这一本《阿弥陀经》,我在台湾讲过两遍,第一遍没有留录音带,那个时候我自己还没有道场,在别人道场讲的,我们就没有录音。第二遍是我们景美图书馆成立之后开讲的,总共讲了四年圆满。因为不是天天讲,有的时候还要到国外去,就停止,四年圆满。这部经留下一个完整的录音带,总共九十分钟的带子三百三十五个,一部《阿弥陀经》,大家一听都呆了。

  我讲完之后,没有人敢问我净土,没人敢问。以为《弥陀经》很简单,我现在讲第三遍,第三遍还没讲完,要讲完,这个录音带四百个以上,这次讲得比上次清楚,讲得详细。哪有那么简单?不容易!《金刚经》我过去在大专佛学讲座讲过一遍,没讲完,讲了一半,一半讲了多久?我记得好像是讲四年。我跟大家说,这一部《金刚经》讲完,八年,在中国跟日本打仗,八年。哪有那么简单?所以经的意思,实在讲其深无比,我能讲的出来的,是大海的一滴,我没讲的出来的是大海。尤其是净土经典,因为净土经典是精华,是整个佛法的精华。这不是我说的,是唐朝时候古大德所讲的。我们再看到有记载的,头一个讲这个话,做这个比较的,还是日本的法师,在我们中国留学,亲近智者大师,亲近善导大师的。所以,净土宗在日本相当发达。善导寺是日本人建的,日本人对於善导大师非常崇敬,善导是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所以你只看到善导寺,一定是修净土的,这是以祖师的名号来做为寺庙的名称。

  这是古大德做了个比较,一切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做个比较,是《华严经》第一,这是大家公认的。《华严经》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说实在话,《华严经》确实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整部《大藏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注解。然后你才晓得这部经在整个佛法里面,它占的是什么地位,就知道了。古人比到此地,我们再深入一层,再来比,再来比一比,这部经有四十八章,哪一章第一?我跟诸位说过了,第六章第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有四十八条,哪一条第一?第十八愿第一。这样一比较,就是把整个佛法的尖峰把它找出来。十八愿是十念必生,这才真正是第一,这才真正是普度,叫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必定成佛,就是第十八愿。这一点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哪一个法门保证我们在一生当中决定成佛,这才是第一法门。用这样的方法,才把佛法真正的尖端、真正的精髓找出来。

  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介绍给我们的,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劝我们修学,十方恒沙诸佛来给我们作证明,诸位想想,这还会错吗?释迦牟尼佛介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例外的,来给我们作证明。你要是不相信,一切诸佛都摇头,这个人善根太薄,业障太重了,缘还没成熟。不能说你没有缘,你没有缘,你这一生当中听不到,你就是听一次,有缘,缘没成熟,慢慢再等,等到哪一生哪一劫,不晓得。听了能信,听了能够欢喜,像此地讲的「欢喜信乐,不生疑惑」,愿生净土,这个人就成熟了,根性成熟了,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所以这个法是「甚深法」,这一点不假,一切佛法里没有这个深。这个法门可以说是诸佛如来都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不能搞得很清楚,完全清楚明了他都做不到,只有成佛了,才能彻底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这些学大乘的这些大德们,无论在家、出家,他听了这个法门,他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这是善根非常非常深厚。

  【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於彼佛。】

  这就是我们讲的一念、十念,一念、十念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在『一念净心』,这一句很重要。如果你有疑惑,你心就不清净。这是对那个学大乘的,他学得很多、学得很杂,用那种心来念阿弥陀佛,不行,不能感应。但是他每天虽然念十念,他念十念的时候,他把一切放下,也就说他这个时候,十念时间很短,他专心、他专一。十念这个时间,他是一念净心,用一念净心来念这个十念,这行,这个有效,这个能成功。所以,我们念佛号的时候,最大的忌讳就是夹杂,这是没有感应的,一定要心地清净『念於彼佛』。

  【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他们往生究竟是上辈、中辈、下辈?不一定,看他的功夫,看他的道行,要从这上去看,不一定是在哪一品。这是说明,除上面正规的三辈往生之外,还有这一类的。我们再看底下这一章。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前面这一章,主要是说往生后的位次,三辈九品,对於往生的因行说得很简单,说得不多,上辈、中辈、下辈都说得不多,略说。这一章做补充,在修因上的补充。修因,有因当然有果,果就是前面讲的三辈,三辈九品就是它的果,补充的这一段特别著重在因。所以,这一章非常重要。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

  我们先看这段。此地『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是要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才是弥陀会上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三个条件不具足,换句话说,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没有分,那怎么能称善?称善是这一生决定有分。此经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包括《阿弥陀经》,这诸位要知道。《弥陀经》跟本经是同一部,莲池大师讲大本、小本,内容完全一样,只是讲得详细一点,简单一点,它是一部经。所以,此经就包括了《阿弥陀经》。

  『受持』,受是完全接受,对於经典里讲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不怀疑,能信,这叫受;持是保持,不会失掉。不是我今天信了,明天就不信,那就虽然受,后头没有持。一定要能够保持,永远不会失掉,依教奉行,要去做,这才叫受持。现在有很多人认为每天把这个经念一遍,我就受持了,这是假的,这不是受持。你念一遍,完全没做到,哪里叫受持?受持是要把里面的教训做到,才叫受持。接受了,接受就照做,把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我们的行持、我们的生活,样样都要与经训相应。也就是要让我们生活在《无量寿经》当中,《无量寿经》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这叫受持。不是把它念一遍叫受持,这个同修们要牢牢的记住。

  『读诵』,对著本子叫读,离开本子叫诵,诵就是背诵,你念得很熟了,不要看经文也会念了,那叫背诵。经文要熟,诸位想想,不熟你怎么能做到?所以学佛第一步的功夫就是要读诵,要读熟。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人、遇到事、遇到物,起心动念,马上就想到经上教我怎么做。你经不熟,经不熟没法子,你做事情没标准,这是我们修净土宗的标准。我们起心念动想一想,佛是不是准许我们这样做法?如果这个念头,佛在经上是教我们这样做的,我们欢喜去做;这个念头,经上教我们禁止,不准我们做的,我们这个念头就要息下去。所以经一定要熟。熟,对年轻人行,年岁大的人怎么念也背不出,这个事情可麻烦了。怎么办呢?平常读经的时候,你去写一点笔记、摘要,对一对我哪些常常犯的毛病,把那几句写出来,把那几句念熟。平常一犯毛病,就想到佛教我这样做法,就是哪些应该做的,哪些不应该做的,你在经典里面把它写出来,这就方便多了。

  特别重要的当然是四十八愿。所以我们专修净宗的人,早课就是用四十八愿。平常我们自己做早课,不跟大家在一起,仪式就可以省略。早课,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就念经题;经题念完了之后,就念第六章;第六章念完了念佛,念佛号,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一百声或者念一千声,多少不拘;念完佛号回向,三皈依就行了。这个课诵,个人在家里修很简单,不要念全经。晚课,念本经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念这五章,这五章是什么?这五章专门讲我们毛病的。念了之后,想一想哪些我又犯了,要改过自新。所以诸位要知道,早课是提醒自己,我们的心、愿要跟佛一样,心同佛,愿同佛。晚课,反省、检点自己的过失,展开经文对照对照,我今天哪些想错了,哪些问题看错了,哪些事情做错了,要把它改正过来,明天我不犯这个错误。所以晚课是反省,是改过自新。

  诸位要知道,早晚课念的经、咒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佛菩萨不要听的。我怎么知道佛菩萨不要听?我不要听,我都不要听,佛菩萨还要听?所以要晓得,早课提醒自己,晚课反省、改过。早晚课的功德就很大。不可以不做,你要不做,自己一身的毛病不知道,自己不晓得。看别人的毛病很容易看出来,自己的毛病看不到,别人要给你说了还不高兴,怎么办?读经。读经把这些毛病都念出来了,这是个很好的方法。早晚课这样去做,这才叫修行。因此,读诵很重要,不能够记诵的,就是记不住的,平常读经,哪些句子写出来,把它记住。

  『书写』,书写就是流通。你多写一本,我们这个世间就多一部经,多一部经,这一部经不晓得度多少人,这个功德很大。佛法要重流通,我们自己得了好处,怎样报佛的恩?佛是什么都不要,佛只希望你把这个法门再介绍别人,只有这个方法叫报佛恩,除这个方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现在科学发达,不要写了,现在就印。从前写一部,诸位想想,这么大的经写一部要写多少天!现在你有力量,印一千部、印一万部,轻而易举,不难。一个人没有力量印,大家集合力量来印,都好。我们印经流通,就是此地讲的书写。如果你的书法写得很好,我劝你还是书写,为什么?这是高度的艺术品,你写这个经,可以影印,印出来流通,原本可以送到人家图书馆、博物院做为纪念,留传后世,这很有意义,这个功德比任何艺术品价值都高。艺术品可以供人欣赏,不能叫人了生死出三界,这一点要知道。

  我今天上午到UBC去参观佛教摄影展览,里面的图片差不多我统统都见过。宏勋法师在大陆上照的,他照的那些东西统统都给我看过,这个展出是一部分,不是全部,他手上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今天很感慨的给这边负责的同修、居士们说了,佛菩萨的希望,是希望把这些佛像印在每一个众生的阿赖耶识里,给他做得度的因缘。可惜的是什么?现在这些东西都是「版权所有」,这一句四个字就是将来阎罗王判你下地狱的证据,证据!为什么?你把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给断掉了。他跟我讲,他说不是我们不肯给人翻印,给人照像,他说人家拿去卖钱的。卖钱也好,你能够帮助别人发财,这是你的大福报。人家拿钱买去了,他买去的时候,他一定天天去看,这个佛的种子落在他阿赖耶识里头,你不要管人家怎么卖,佛法要弘扬、要普遍,这个重要。你要是一道封锁了,这是断佛慧命,这个问题大了。

  这次演培法师到台湾,住在我那个地方,他知道我印送的经书非常多。我就跟他讲,我说,去年我印送《大藏经》送大陆上每个寺庙送一部,我说你的《谛观全集》我就不能印。他说为什么?后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看了、听了之后,就楞住了。他说我这个是那个书局里头,版权是他的。我说是啊!我一本也不能翻印的。我说你的东西很适合於现代人读诵,现代众生没有福报,读不到你的东西。当然,我不好意思说就是他没有福报,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不能流通,不能供养大众。最后又送了两、三本书来,这个书没版权,我说好,没版权,我给你印。我说我们学佛的人守法,持戒、守法,只要看到后头版权所有,我是决定不印。为什么?免得麻烦,我们自己要做个守法的榜样。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教的东西,后头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将来就是阎罗王判罪的证据,赖都赖不掉。他把你送到阿鼻地狱,凭什么?就凭这八个字。你有什么法子?证据十足,这个要知道。眼前得一点利益,小利,你得一点这个利小利;你能够把这个普遍供养天下人,普遍利益天下人,你那个福报不晓得有多大,无量无边。

  我这么多年来,统统布施掉了,一样都不要。我今天什么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就是不要而已,什么都不缺,多自在。人家出去旅行,身上要带钱,什么都要自己去花,我出去旅行身上可以一分钱不带。走到哪里,机票什么东西都人家去买好,一切都招待好,我身上的钱,说实在话没有地方用,用不上。你说我要想去买个东西,给你们说,你们马上就给我买来,钱对我来讲没用处。没用怎么办?只好印经,除印经之外没有第二个用途。所以要晓得,福报,你要是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你念通了,你就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有的,怎么丢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尽方法去求也求不到。不知道这个因果,所以尽量保护什么自己的权益,那都是妄想,愚痴。

  佛法里面,你看经文明白告诉我们,「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我们人生什么最有意义,什么最有价值?对於一切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情多做一点,这是有价值,这个有意义。不要专为自己,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这是佛法,这是佛弟子。念念还要讲求自己的权利,自己的利益,不能被别人侵犯,给诸位说这是冒充的佛弟子。你虽然皈依了,受了戒,甚至出家了,佛菩萨学生名册里没有你的名字,你是冒充的、假的、犯法的;冒充佛弟子,一切鬼神他会抓你的。这些地方真的要清楚、要了解。这是讲到书写流通,真正佛弟子尽心尽力去做。

  『供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广修供养」,虽然说得不多,也说了一个原则,我们要去体会这个意思。普贤菩萨明白的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第一。经上给我们说了七条,这也是举例而说的,「所谓如说修行供养」,第一种供养就是依教修行。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样做,这就是真正供养诸佛如来,这就是供养一切众生,这个要晓得。第二是「利益众生供养」。於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应当要多做。我们知道,最大的利益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我们今天读这个经知道,帮助众生认识净土,帮助众生深信净土,发愿求生,那就帮助他成佛了。这种供养是无比的,没有办法比拟的,哪有这种供养利益更大!

  「摄受众生供养」,这是要讲求的善巧方便,诱导他。有一类众生刚强难化,需要用智慧,需要用巧妙的方法来诱导他,让他欢喜,让他接受,渐渐产生信心。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最后回归到净土,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种方法就是属於摄受众生的供养。其次讲到「代众生苦供养」。众生有苦难,我能代吗?代不了的。佛经上常说,因缘果报,自作自受,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代替。又在比喻上说,譬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谁都不能帮谁的忙。但是代众生苦还是有具体的方法做到,譬如我们生活很富裕,我们能够俭省一点,我俭省一点,这一点可以贡献别人多一点。

  早年我印《无量寿经》,印小本的,早年印的,现在价钱一年比一年高。我最初印的小本经,一本六块钱,台币六块钱。你要知道,我每用六块钱,我就想一想这个钱能不能省,能省六块钱就多一本经书。我生活过得苦一点,我多一点经书送人,这是我的供养,我受一点苦,我这个苦是代众生受的。我能减一分,佛法就增一分,只要你有心,只要你肯受苦。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其中五年,我一天吃一餐,有很多人对我赞叹,法师你很了不起,日中一食。我说我哪有什么了不起,我没有钱,我要有钱,我一天吃五餐。我是逼著没有办法,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一天吃两餐、三餐,没有那么多钱,吃不起。那种清苦的生活,别人看起来苦得不得了,我们自己觉得非常自在、非常快乐,为什么?我还是比不上李老师。李老师一天吃一餐,一天两块钱,我一天吃一餐,我年轻吃得比他多,我要吃三块钱,两块钱,那个我没办法过去,我不如他。我一个月生活费用要九十块钱,他只要六十块钱。

  为什么?少、省,不求人。不求人,我说话的声音就亮,我不看你的脸色说话,我不要你钱,我也不要你恭维,我句句说的是真话,对得起你,对得起佛菩萨,为什么?无求於你。有求於你,那要看你颜色说话,不好听的话不敢说,怕你明天不来了,怕你的供养不送到我红包里来,他有这些顾忌。我什么顾忌也没有,我跟你说的句句是真话,你有福气,你听了相信,你得利益,於我不相干;你听了不相信,不相信是你善根没成熟,来生来劫再说。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代众生苦,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李老师一生「代众生苦」,他收入挺多,为什么生活那么清苦?所有的收入全部拿到台中莲社做慈善事业去,做佛教事业去了,他叫人出钱出力,他第一个带头,做榜样。除了最低的生活费用,那不能少的,这大家了解,大家都做不到,他可以做得到,全部拿出来。所以李老师一生不生病,他在台中四十多年从来没生过病,讲经说法一切活动从来没有一天缺席过,真了不起。你要问他为什么不生病?没有医药费。你们都准备有一笔医药费,那不生病怎么可以?不生病那个钱怎么花?所以一定会生病。他把这个统统布施光了,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他怎么能生病?生病没钱治,这个要懂得,这才叫真正觉悟,这叫佛法。所以代众生苦供养。

  我们在物质生活上种种清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都是为了弘扬佛法。信徒的钱不是容易赚来的,他送给我了,我就常常想,用得不妥当我有罪过,佛门里面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要还债的。我相信因果,我很怕还债,我这一生决定不敢负债,负债的事情我不做,当然我就怕还债。所以人家供养我这个,我除了最低生活之外,统统印经布施送人,我不了道,还债有那些人代还,我也不要还。这些事实真相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搞明白。所以,「代众生苦」确实有具体的做法。

  第五「劝修善根供养」。修积善根,世间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出世间的善根,勇猛精进,这是供养,这是真正的供养。第六个是「不舍菩萨业供养」。世间一切人都有事业,菩萨的事业是什么?是教化众生。像本经前面讲的世间自在王佛,当年在世,为一切大众说经讲道,为大众说经讲道就是菩萨事业。流通佛法、弘扬佛法这都是菩萨事业,我们要学习,我们要随分随力去做。在家同修随分随力,出家的同学是尽心尽力,这是菩萨事业。第七条是「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就是觉心,决定不迷惑。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其中的因果,所谓因缘果报,统统清楚,决定不迷惑,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真正觉悟,这是供养。佛就希望我们觉而不迷,我们果然做到觉而不迷了,佛欢喜、佛安慰。

  这是普贤菩萨给我们举了七个例子,教给我们怎样去广修供养,特别著重在法。这七条都是属於法供养,为什么?经上又说「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重法的。「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佛法能普遍弘扬,正确的介绍给大家,大家听了能信,依照这个方法修学,他都会成佛。所以,菩萨要能够修法供养,这才真正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这是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有这么几句经文。这是讲到第四条供养。

  『昼夜相续,求生彼刹』,昼夜是不断,就是受持读诵,书写供养,这种心念、事行都不断,尽心尽力去做,这叫做学佛。我们整个的生活就是学佛,学佛菩萨的生活方式,学佛菩萨的处事待人接物,以诸佛菩萨做为我们的典型,做为我们的榜样。他是存什么心,他怎么待人,怎么做事,佛菩萨虽然不在,他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统统在经典上。所以,我们只要依据经典修行,就是学佛。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

  这是严持戒律。

  【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

  经文到这个地方,如果我们把它归纳一下,在这段里面有五桩事情:第一个教给我们受持本经,第二个是求生净土,第三个是发菩提心,第四个就是严持戒律,第五个是『饶益有情』。这是讲第一类往生净土的正因。后面还有一句很重要。

  【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

  这句很重要,这就是念佛,老实念佛。我们仔细看了这六条,这六条实在上讲,跟《观无量寿经》的「三福」旨趣完全相同。佛在《观经》里面给我们讲了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是非常非常重要,不仅是修净土不能少,任何一宗、任何一个法门都不可以少,换句话说,是佛法的基础教学,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佛法都谈不上。因为《观经》一开端,是韦提希夫人遭了灾难,这才发心求生净土,求佛给她讲往生净土的方法。佛在没有讲修行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明白的告诉她,他说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很严重,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净业的正因,这三条。所以它是属於根本法,是基本法。

  第一福里面四句,第一是人天福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句,第二条。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四句。这是学佛的基本法,有没有做到?就好像盖房子一样,没盖,打地基,基础!有这个基础才能学佛,没有这个基础,什么也谈不上。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不孝顺父母的人不能成就,孝亲尊师。我们这一代,学佛的人看起来很多,成就的人没有看到,原因在哪里?乱学,不晓得从哪学起!几个人从孝顺父母学起?从尊敬老师学起?这是根本的根本。这两条没有,「孝亲尊师」这四个字没有,就没有佛法了。所以,黄念祖老居士批评台湾的佛教,说台湾没有佛教,台湾佛教是假的、是样子,台湾一个修行人都没有。这个话传来,传给我,我听了我点头,一点没错,样子!这三福第一条就做不到,第一条做不到,有第二条?没有。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你们哪个受了三皈?一个也没有。那个受三皈是假的,形式上的,三皈是什么不知道。皈,从哪里归?依,依什么?都不晓得。皈依证是拿到了,可是究竟是皈什么,依什么,不知道。糊里糊涂受,糊里糊涂的去修,修到最后还得了一个糊里糊涂的果报。所以你将来学佛得什么果报,你就了解了,得个糊涂果报,这是真的。

  所以佛法,你看佛一生在世,四十九年,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没有一天休息的。我们在《大藏经》上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哪一天带我们念一天佛,没有。有没有听说佛打个佛七、打个禅七,有没有?没有,在经上找不到的。讲经说法,是把理事方法讲明白,至於怎么修、怎么做是你的事情。你只要把道理、方法、境界搞清楚了,你爱怎么修就怎么修。所以,修行是个人的事情。佛陀在世,修行是个人,没有大家在一起共修的。佛法传到中国来,早期也是各人修各人的。什么时候才开始有大家在一起共修?给诸位说,马祖、百丈这两位和尚提倡共修。所以,真正共修的开始,是他们两个人提倡的。他们两个人为什么提倡?看到佛法渐渐变质了,对於讲演都喜欢,怎么呢?会说不会行,每个人都懈怠、懒惰,不肯修了。他们两个看到这个样子,著急,大家在一块共修。共修怎么样?一个看一个,你不好意思不修,用这种方法对治懒散,则提倡共修。

  早年的人,心地淳厚,他做事情都认真负责,所以各人都会修行,就用不著共修。到懒散的时候,懒惰散漫,做什么事情不认真,祖师看到著急,所以提倡共修。共修是叫依众靠众,彼此互相监督,互相看著,采取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确实成就了很多人。众生真的有惰性,没有这个方法监督,他会偷懒的。佛陀在世,那个时候没有,大家自己都会修行,都会很用功,所以用不著共修,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

  『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忆佛念佛」。实在讲的是「大势至圆通章」里头只有两句话最重要,「忆佛念佛,净念相继」,这八个字是他的核心,非常非常的重要。这是讲的修因,这是第一类,第一类也就是补充前面的上品上生,第一类。

  【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这个人他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前面讲过了,这个地方补充一点,就是一生到西方世界,他的色相就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前面没有的,此地补充出来。他的生活环境也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讲『种种庄严』。这才是真常,不坏,因为他没有生灭,他是化生的。所以,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像一个小孩慢慢慢慢长成,不是这样的;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身相跟阿弥陀佛一样,就相同,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跟弥陀统统都相同。他的神通、道力,像前面讲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都跟大菩萨完全一样,不是慢慢慢慢恢复的,不是,他一下统统得到。所以,这个法门叫不思议法门,真正不可思议。

  实在讲,佛确实其他经典里头没有这个说法的,一切诸佛世界里头没有这个事情,佛从来没讲过。所以西方世界真正是个很特别的世界,跟一切诸佛世界都不一样,不可以拿普通的常识来衡量它,它是个极其奇妙的世界。你到了『宝刹』之中,宝刹就是极乐世界,到那个地方之后就『闻法』了,弥陀就跟你说法。说什么法?就是头先跟诸位说的,你想听什么法,他就跟你说什么法。我也就因为看这一句,才放心大胆的把所有一切法都舍掉了,为什么?我只要到西方,到了西方以后再学。实在讲,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法门我统统都想学,可是我现在不学,现在学,怕将来往生去不了。为什么?善导大师讲的,学很多法门,虽然修十念发愿往生,一万个人只有四、五个,这比例太少了,万一我不是那四、五个,不就完了。这个帐要好好的算一算,这是冒险的一条路,投机冒险这个事情我们不干,我们做稳稳当当的。所以,把一切法门暂时放下,也不过是放下几十年而已,到西方极乐世界我就接著再干。

  那个时候就不怕了,寿命无量,有最好的老师,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十方如来是老师,同参道友都是诸上善人。上善是指等觉菩萨,这样的菩萨跟我们做同学,我们占便宜就多了。什么样的疑惑,什么样的疑难,同学都能帮我们解决。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资料,样样都不缺,一切随心所欲,不像此地,找一部经书都很不容易找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切受用应念就现前,这才是真正求学的理想的环境。我们要认识清楚,决定不能够放弃,所以『永不退转』。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第一类。这一章经跟前面段落相同,也是分四段,上辈、中辈、下辈、一心三辈,都分这个四段,做为补充说明。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