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 (第十二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十二集)  1991/6  加拿大  档名:02-009-0012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一面,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从这里看起。前面佛教给我们求学的心态,就是态度,这个地方接著要跟我们讲具体的行持,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前面两句这是总说。『庄严众行』,庄是讲的端庄、庄重,严是讲的严肃,也就是整齐的意思,严整的意思,行是行持,也就是说一举一动要合礼。在我们中国人古时候,行持的标准是礼,在佛法里面就是戒,戒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大部分佛家讲作威仪,威仪实在上就是中国人所讲的礼节,我们现在人讲的风度,一种良好的风度。『轨范具足』,轨范是模范,要为一切众生做个表率、做个模范,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这是表现在外面的。

  后面两句是说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这样的看法才是正确的。『观法如化』,法是指一切万法,这一切万法都不是实在的,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化就是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从哪里看?从它的本质上去观察,一切法都是刹那在变迁的,佛家讲的无常,统统是在变迁。动物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讲显著、大的变化,我们很容易觉察到,其实这个变化是一分一秒在变,刹那刹那在变,永远不会停止,这变化不会停止。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切万法它的真相就是梦幻泡影,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觉悟。觉悟到事实的真相,你对於一切万法才不会执著,在一切万法里面,把得失的错误观念打掉,这是个很错误的观念,你说你能够得到吗?什么也得不到。既然一样都得不到,哪有一样会丢掉?没有,也不会有失的。世间人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得失心生的,哪里晓得得失是个妄想,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思想,它不是真实的。

  能够把事实真相看清楚、明了了,你的心自然就定了,叫『三昧常寂』,就定了,心才能定。凡夫每天都在造业,为什么造业?他心不定,心里面妄想太多了,妄想是迷惑。迷惑,他对於一切事物的看法、想法全是错误的。因此,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罪业,既然造作罪业,当然要受果报,所以有三途六道的果报。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佛菩萨对於事实真相他认识得很清楚,在一切诸法里面他不取不舍,这叫随缘。缘来了,他也不必要把它避开,缘不来,他也不强求。所以他心就得自在,他的心是清净的。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是讲身、语、意三业行持的标准。不要说别人的过失,为什么?别人没有过失。别人哪有过失?过失是在自己,看到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过失现行。所以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见到别人的过失,正是自己的过失。为什么别人没有过失?因为一切万法,前面讲了「观法如化」,是梦幻泡影,哪来的过失?所以这个心能够在境界上不动,如如不动,没有分别执著,从来不起心动念,他心永远是清净的。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护口业,口业清净。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佛家的律仪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礼节,但是现在中国人把礼也丢掉了,没有了。民国成立以来,大概只有军队还有礼,有军礼,军队之外就看不出来。现在民间所用的礼,婚礼、丧礼这些东西,统统还是用满清的,还是用清朝的,民国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制礼作乐。所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个依凭,有些人学外国人的,有些人就学满清的。譬如说丧礼,我们在台湾所看见的,有些人还是披麻戴孝,那是满清的礼节;有些人穿著黑的长褂,是外国教会里面的礼节。就有很多同修来问我,他说法师,这对不对?我说都对。为什么都对?你没有礼,没有礼,你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国家没有制礼。所以老百姓没有办法,没有一个依据,到底该怎么做法,不知道。

  军队里面还有行礼,因为他有阶级,阶级没有了,谁知道哪个大小,也就不便行礼了。在从前,文官都有礼服,像从前官员穿的衣服,衣服上绣的花纹都代表阶级的,他便於行礼,连王公大臣都不例外。虽然皇帝、亲王,像满清贝勒都是穿龙袍,他龙袍有阶级,皇帝穿的龙袍是五个爪子的,五爪是皇帝,皇帝穿的,四个爪是亲王,三个爪是贝勒,你看看他都很清楚。所以一见面一看到这个章服,他就晓得谁应该先给谁行礼。这是礼服。戴的帽子也分阶级,所以叫章服,章是文章的章,章是彰显,把你的身分都统统表明在外面。士农工商都有礼服,读书人有读书人的礼服,工人有工人的礼服,商人有商人的礼服,他在任何场合之下,他能够不失礼,知道如何来做。这个就是属於「不失律仪」。但是现在统统都乱了。我们自己,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尤其现在交通便捷,常常到国外旅行,每个国家有些法令规章不相同,法律不一样,人情也不相同,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就入境问俗。为什么要入境问俗?便於「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可见得现在不仅要懂自己国家的法令规章、风俗习惯,外国的也要懂得,因为常常去接触,外国人来访,我们到他那里去观光、去旅游,都有必要。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意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理、精神、思想、见解,这个要清净,不能受污染。三业当中是以意业为主。这几句是庄严自己,完全属於自己本分上的事情,我们应该要这样的修学。下面所说是成就众生的德行。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

  这是所讲的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可以受用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受用自在这是对的。所以能够随缘,能够随分,这样子一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佛法修学功夫才用得上力。『国城』是指国家。像法藏比丘他本来是一个国王,他把国家舍弃掉,他去出家,这就是能舍,他不执著,能舍。早年到中国来弘法的,汉朝时候安世高大师,他老人家也曾经做了国王。他是安息国的王太子,父亲死了以后,他继承王位,他做了半年的皇帝,他不做了,他也舍弃王位,他出家了,后半生都在中国弘法利生。他死在中国,对中国早期的佛教很有贡献,在译经的法师,在早期的,他是最有成就的一位。这就是能舍国城。『聚落』就是我们讲现在的乡镇。他如果做乡镇长、县市长,他也能够看得很淡泊,他能够舍。『眷属,珍宝』,这是讲一般大众,他不执著,虽有,不执著,这就很自在了。

  【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

  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就是用底下这六个方法,这六个方法实在上说就是菩萨日常生活的准则,菩萨行就是指这六条。菩萨自己这样修学,也教大家这样修学。『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弃,把什么放下?你觉得有哪些困难的地方,有哪些痛苦的地方,你为什么会痛苦?是因为你放不下。你把这个东西放下,不就没事了吗?你有烦恼,为什么不把烦恼放下?你有忧虑,为什么不把忧虑放下?甚至於你有生死,为什么不把生死放下?这非常重要,就像前面的,他因为内心里头没有执著,放下就很轻松,轻而易举,他就能放下。布施就是舍弃、就是放下,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学纲领。

  『持戒』是守法,循规蹈矩,佛弟子决定是一个守法的人。『忍辱』就是讲有耐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尤其是学佛,学佛这个道路是相当之长,如果没有耐心,你就不能够圆满。像我们在学校念书,你念个大学要四年,你没有四年的耐心,你就不能毕业,一定要有耐心。佛菩萨这个道路比我们世间求学要长得太多了,不仅是一生,生生世世继续不断努力的修学。『精进』,精进前面都跟诸位说的很多,要求进步,求进步必定要顾及纯而不杂,这个进步才叫精进。一门东西学成了,学成功了,才能学第二门,同时学个两门、三门以上的,很不容易有成就。一定要一门深入,要专精。

  『禅定』是说你心里面有主宰,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这个叫禅定。所以此地这个禅定,不是禅宗里面讲的坐禅入定,不是指这个。这个六度是讲在日常生活当中,譬如我修念佛法门,我的朋友当中有很多好朋友,他是参禅的,他是念咒的,他修其他的法门,他来劝我,我如如不动,我有定。如果他来劝我、来拉我,我就跟他去了,听听他那个也不错,也想学一学,你就是没有定,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说,你心作不了主,你心是浮的、是动的。心里头有定,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所动摇,这个叫禅定。

  『智慧』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理智,无论出什么事情,他考虑一定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感情就没有智慧。所以绝对不是用情,他是用智。佛以这六个原则教菩萨,菩萨也以这六个原则教我们,这叫『六度之行』。

  『教化安立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前面这六种就是日常生活行为的标准,依照这个标准去做,这叫菩萨行,你的行为跟菩萨没有两样,你是真正在学菩萨。后面这一句就更殊胜了,要帮助众生住於无上真正之道。无上真正之道是什么?这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一生决定成佛,这就是无上真正之道;不能教我们在这一生决定成佛,这就不是无上真正之道。这个单凭口说不行,你遇到许许多多的出家、在家的,我们现在所讲的知识,遇到他,他教给你,每一个人教给你都是无上真正之道,到底哪个是真的?这个要能辨别。怎么个辨别法?佛在入灭之前教给我们的「四依法」,依就是依靠。佛不在世间了,我们依靠什么?佛教给我们四条,你只要依照这四条,等於佛在世没有两样。

  第一条,就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经典上佛是这样说的,那没错,依法不依人。人,他怎么说,他说的没有经典作依据,这个我们可以不要去相信他。第二个是「依义不依语」。义是什么?道理,我们要依佛所讲的道理,言语没有什么关系,多说一点、少说一点,长说、短说,只要说的道理不错就行了。我们依理,不是依语言文字,重要的是道理。

  第三个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所讲的经很多,有了义经、有不了义经。什么叫了义经?就是此地讲的「无上真正之道」,这是了义的。佛教给你生天,佛教给你做人,这个没有出三界,虽然是很好,不是了义,为什么?不是真正解决问题。佛叫你证阿罗汉果,佛叫你证菩萨,还不算真正了义,为什么?没成佛。一定要成佛了,才叫究竟了义。哪一部经典是成佛的经典?这个大家都知道,《华严经》是成佛的经典,《法华经》是成佛的经典,《楞严经》是成佛的经典,《无量寿经》是成佛的经典,像这些叫了义经。我们要依了义经为修学的依据。

  像这些了义经都被中国人找出来了,在中国普遍修学都是依这几部大经。你要说,那么多的经典,为什么只选择这几部?这几部真正是了义。如果讲了义当中究竟了义,那就是这部经。为什么?《华严》《法华》《楞严》不见得是人人能修的,那里面理论很深,方法很周密,我们一般人往往不能接受。这个经理论虽深,但是它方法容易简单,人人可以修,人人可以学,人人可以成功。因此,这个经才是一切了义经当中的究竟了义,那就是无上真正之道。「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能够帮助我们把这个心真正安住在这部经上,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为什么?等於帮助一个人这一生成佛。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

  这个『善根』是讲前面,身语意这是三善根,六波罗密是菩萨善根,住於无上真正之道,那是究竟圆满的善根。

  【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这一句有很深的理论,我们佛法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刚才他提醒我,这四依法还漏掉一条,只说了三个。末后一个是「依智不依识」,智就是理智,识就是感情,我们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这是佛教给我们四依法,佛不在世了,我们遵守佛这四句教训,就跟佛在世没有两样,所以这个很重要。我们接著看这个。佛在经典上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什么?是物质环境。正报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理。心善,外面环境就善,心不善,外面环境也就不善。这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去观察,你才能够得到真相。我们中国俗话说,人有福报,他住在什么地方都有福;没有福报的人,无论住在哪里都困苦,都感觉到艰难。这个地方就是说,你要像前面修积这样的善根,心也善、口也善、身也善,没有一样不善,你『所生之处』物质受用的环境决定不会缺乏。

  『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发是开发、显发,应是一种感应,它自然的,这是什么?这是你自己福德的感应。没有福的人,这些宝藏自自然然就没有了,就变质了。像我们现在这个世界,要跟古时候人比一比,现在世界上的宝藏不如古时候。我们看历史,古时候的帝王对於有功的这些臣子,赏赐都是黄金,黄金多少镒,一镒是二十四两,百镒,常常用这个,你就晓得黄金之多。现在它都到哪里去了?不见了,现在变成稀有金属,少了。从前世间七宝多,现在这个世间七宝很少,这个与每一个时代的众生福报有关系。从前人,人心厚道,杀人的工具就不发达;现在人,人心薄,七宝没有了,杀人的利器是愈来愈多,跟从前恰恰相反。这是与福德、因缘有密切的关系。学佛,佛法眼光看世间,跟世间人看的不一样。所以,人一定要修福。底下说: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这是讲果报。这个人福报大了,他就享福,小一点的『长者居士』。古时候的长者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当然条件里面最重要的是富贵,他必需有财富,在社会上有地位,受到朝野的尊重,这样才能够称之为长者。有道德、有学问,肯帮助大众,这些条件才是长者。长者居士都是一般在家的,长者有很多在社会上做官的,居士大概都是不做官的,有学问、有地位、也有财富,也欢喜救济一些贫苦,不愿意做官,像这些人很难得。

  我在年轻的时候读历史,中国历代史书里面,都会有一类叫「隐逸传」。我那个时候不懂,就想想这些人他有学问、他有能力,他不做官,不替社会做事,他天天去游山玩水,去做个隐士,为什么国家还要给他立传?从前想不通这个道理。立传,应该是对国家有很大贡献的人,才会给他立传,这些人有什么贡献?到以后学佛了才知道,他对於国家民族的贡献是教化,不一定他是用口头教化,他是以身教。有学问、有能力,不做官,这就是教给我们什么?不争名、不夺利。人人都能够不争名、不夺利,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所以这些人很了不起,国家替他作传是有道理的。所以才明了隐逸是很难得,非常之可贵。

  所以在从前,像这样有能力的人,有机缘,国家选拔他,他会替国家做事情;没有机缘,他不怨天、不尤人,逍遥自在去度他一生。甚至於一生相当清苦,清苦他也快乐,绝对不会以为物质生活清苦就怨天尤人,他不会。因为念书人都明理,晓得一生的际遇都有因果关系,所以对於富贵,他不羡慕,他也不嫉妒,为什么?人家富贵是他前生修的财布施,我今生贫贱,我过去没修,怎么能怪人?不怨天,不尤人。这个社会才安定。社会不安定,大家都晓得,贫富不均,悬殊太大,就会有动乱。如果人人都念书明理,悬殊再大,社会不会动乱,为什么?他安於本分。贫贱安於贫贱,富贵安於富贵。富贵也不会傲慢,也不会说瞧不起别人,贫贱的也不会嫉妒富贵,也不会怨天尤人,社会能安定。这都是需要良好的教育。所以说中国的教育跟外国教育在基本上不相同。中国教育基本上的观念,是教给你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环境,教给你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很重要,这叫真正的教育。外国人教育对这个疏忽掉了,他们讲的是功利;中国人讲的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一切万物的关系,是要了解这些。所以它跟佛法的教育非常的接近,佛也是教给我们这些。

  福报更大的,在世间就做国王。『刹利国王』,刹利这是在印度的王族,印度的阶级自古以来就分得很清楚,刹帝利是王族,或王族或者做国王。福报更大的就做『转轮圣帝』,转轮圣帝在我们可以说是有历史以来,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什么样的帝王是转轮圣帝?如果讲到最小,是统一了全世界,这个地球,这个地球完全统一,他是这个地球上的王,那叫转轮圣王。我们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还没有一个人统一过全世界,所以转轮圣王在我们世间还没有出现过。这是有大福德的人,确实他的道德为一切众生所尊重,为一切众生所仰慕,那就很可能统一全世界。所以统一是用教育、教化,不是用武力,武力统一的都不能够维持很久。

  『或为六欲天主』,这就是福报更大的了,更大的福报,人间没有这么大的福,到哪里去?到天上去了。六欲天主,我们看其他宗教里面讲的上帝、天主,大概都是这些。为什么晓得他是这些?因为他的欲没有断,欲没有断就生在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从我们这个地面上去有四王天,就四大天王,四王天;四王天再上去忉利天;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弥勒菩萨就住在兜率天;兜率天再上去叫化乐天;再上去,这是欲界最高的,叫他化自在天。这六层天都是属於欲界,所以叫六欲天主。愈往上面去福报愈大,到化乐天,化乐天一切受用都是变化所作,不需要制造,真是你心里想什么他就会变现什么,就非常自在。到他化自在天就更自在了,为什么?都不要自己变了,由别人变了送给他来供养。叫他化自在天,别人变化供给他享受,那是最自在的了。

  从欲界再往上面去,欲断掉了,没有欲了,那就叫禅天,就是四禅天,这一点我们也要晓得。所以禅不容易成就,诸位很有兴趣学是可以,能不能学得成功?很难。为什么?确实五欲六尘从内心里面舍掉了,财色名食睡摆在面前,绝对不会有一念贪心,如果有一念贪心,你还有欲,色界没有分,去不了,不容易!五欲六尘摆在面前,你能不动心吗?你能够不沾染,那是另外一桩事情,那个没用处的,要不动心。还会起心动念,你还是有欲,你有欲你就得不到禅定;换句话说,四禅你没分。真正在一切情欲里头不动心、不起念了,才有资格生到四禅天,得禅定。『乃至梵王』,梵王是四禅天的天王,这就到色界天。这些统统说的福报,你修积善根,积功累德,你才能得这样殊胜的果报。

  所以世间一切荣华富贵的果报,都是他前生修的。没有学佛,我们看到好像很不平,有的时候嫉妒;学了佛之后,对於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他享福应该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应该享的;我们没有福报,没福也是应该的,没种。明白这个道理了,现在种来得及。所以往往你冷静去观察,穷人修福真心在修,富人修福就修不过穷人,为什么?富人他有傲慢,比如在佛门里面布施,他布施一点钱觉得很了不起,架子很大,要人家侍候招待,稍微得罪他一点,下次就不来了。他捐的虽然是多,但是在他整个财富比例太小了,他所拿出来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是那个数字很可观,他财富很多。穷人一个月只赚几百块钱,到这边来捐几十块,是他的收入十分之一,甚至於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从比例上比的时候,穷人种的福比富人大。富人譬如说他有一百万,他捐了一万,才百分之一;这个穷人一个月收入一千块钱,他在这里捐了两百块钱,人家是百分之二十,那你怎么能比得过他?将来得的果报不一样。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才晓得天道满公平的。富人他不可能生生世世富,穷人不可能生生世世穷,这就是我们中国俗话讲「风水轮流转」,就是这么个道理。往往穷人的时候,布施帮助人慷慨大方,他没有计较;富人往往舍的时候,他还计算,我做的好事将来我要得什么果报,斤斤计较。愈计较果报愈小,愈不计较的果报愈大,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一切,人这一生,连这个身体也是如此,身体的健康长寿也是果报,你怎么样去保养没有用的,命该如此,怎么保养,救不了命,转不了业。真正转业,转业是多做好事,这才真正转。所以你保养身体,希望身体健康长寿,怎么保养?不是吃补,不是进补,是多多帮助病苦之人,你帮助他们,你就得健康长寿。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果报,你懂得这个才叫真正会修。我天天吃这些补品,我把这些补品省下来,捐助作医药费。你自己不会生病,为什么?医药费捐掉了。你不捐掉,你应该生病,因为医药费没用掉。这个道理诸位去想想,你就会明了了。每年去捐助那些病苦的捐一笔,这一年不生病,要明白这个道理。

  在美国,大概加拿大也是如此,有健康保险,这很好,这等於是捐助医药,帮助那些生病的人。你为了自己健康买保险,你是准备生病,心理上准备生病;我不是这个观念,我是把这个捐助作医药费,帮助那些生病的人,你就不会生病。同样付这个保险,心理上一转,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自受用就生病,自受用嘛!他受用就不生病。佛法就看你这个念头怎么转,这叫心地功夫。所以你要明了事实真相,才知道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做法。

  【於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这是说他善根非常深厚,虽然得福报享受富贵荣华,还不断的在修因,这很殊胜,他还知道供养三宝。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鉢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当然,这些都是说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心地清净,心地慈悲,得的身也是福德之身,他有福,福德之身、智慧之身。身不但有光明,而且有『妙香』,『犹如栴檀』,栴檀我们叫檀香,但是现在我们一般讲檀香都不是真正的檀香,真正的栴檀也很不容易得到,那个香气跟一般香就不一样,香气能够远闻。下面比喻是比喻著莲花,莲花有清香。这是讲身香的庄严,『普熏无量世界』。

  【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

  前面一段是讲他的体质,这个体质就非常之尊贵,后半段是讲他的色相,『色相端严』,这些实实在在都是福报。真正有大福德的人不需要化妆,不需要用任何化妆品,他身上自然有一股清香,那个味道不难闻。诸位如果要留意,特别在那个真正修行人,真正修行,不管是在家、出家,出家法师、在家的居士,他什么化妆品都不用,甚至於好几天也不洗澡,他身上没有怪味道,确实有一股清香,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证明经上所讲的不是假话。为什么?修行心清净了,他体质变了。

  如果你再细细观察,假如说这个人死了,真正修行人,那个人死了的时候,身体不容易腐化,所以有能够留肉身的,不容易腐化。心不清净的人,腐化的很快,平常身上他就有一股很难闻的味道,心不清净,身不清净,死了之后很快就烂掉,气味就很难闻了。真正修行人,死了之后,停在那里,身上不会有臭味道,不会有味道的;甚至於更好的,他有香味,这真正不可思议。这些情形我们稍稍留意都能够观察的到,亲身可以体验得到。从这个地方证明佛给我们讲的,依报确实随著正报转。我们身体是最直接的一个依报,所以心清净,身就清净。心不清净,这个身怎样去化妆、怎样去保护,还是不会清净的。学佛真正的好处、功德利益,从这些地方也能够体验的出来。

  【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菩萨慷慨大方,尤其是这样的大菩萨,连欲界第五天,一切物质受用都可以变化所作,何况这些大菩萨们?他们的智慧、能力、神通远远超过欲界、色界。我们要问,菩萨既然有这样的能力,我们现在世间贫苦之人太多了,为什么不来帮助我们,解除我们苦难?这样菩萨岂不是不慈悲?我们的想法、看法是感情的,菩萨的想法、看法是理智的,他的看法不相同。众生造作这些罪业,他应当要受报。菩萨确实有能力帮助他解决他眼前的问题,但是他后来的果报会更苦,所以应当要叫他受,果报受完了,他这个心回心转意了,佛菩萨再来帮助他,这是正确的。所以我们怎样想,真的都是想错了,没有佛菩萨看得那么圆满,设计得那么样周到。这一点我们明了之后,你对於诸佛菩萨教化众生的一切设施,种种善巧方便,我们会生敬仰之心。他不是不照顾,他在照顾,真的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照顾得非常周到。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由於前面讲的这些种种因缘,能够使一切众生感动,都发了无上道心,就是学佛,希望自己也能成佛,成佛之后,希望自己能够与诸佛一样,都发这样的心。如果对於佛法,实在讲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搞不清楚,这才迷惑颠倒;真正搞清楚了,哪一个不知道向上?谁不愿意学好?无上道心他自然就生起了。

  上面从第四章一直到此地,都是说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愿,所修的行门。从底下这一章起,这是讲弥陀果德上的成就,前面统统讲修因,后面这是结果,他所得的果报。我们看:

  【圆满成就第九】

  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认真的去思考、去体会,修好因一定得好的结果。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够把这个理论搞清楚了,能够向这个方向去学习,我们所得的受用就很多。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这里说到『积功累德,无量无边』是总结前面的经文,总结前面他的修持。说不尽,佛能给我们讲的也不过是在许许多多行门里面拈举一、二而已,哪里能说得尽?他所得的果报是『於一切法,而得自在』,这是总说。如果在一切法不能得自在,他的世界怎么可以叫极乐世界?极乐的意思就是一切自在,一切都能够随心所欲,那才会极乐。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他修因跟结果实在是太深广了,说不尽。不但说不尽,我们连想也没有办法想得那么样的周全,也不能想得圆满。

  【所发誓愿。圆满成就。】

  这就是说前面所讲的四十八愿,愿愿都圆满,愿愿都兑现了。

  【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这一句是形容他所居住的世界,他所成就的国土。『如实安住』,实是实实在在,这不是虚妄的,不是虚假的。十方世界都是虚假的,都是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西方世界就不一样了,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这个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它那里没有变化,我们这里人有生老病死,它没有,它那边人永远不老、也不死、也不生病,所以它是常住的。一切万物、花草树木它不会变易,它不会枯,花也不会谢,果也不会落下来。那个世界是永恒的世界,这个不一样,如实安住。

  『具足庄严』,具足是没有一丝毫欠缺。就像前面我们所见到的,十方诸佛世界所有一切的美好,西方世界统统有;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的缺陷,西方世界都找不到,这叫具足庄严。『威德广大』,这就是讲在里面享受无有穷尽。『清净佛土』,清净到什么程度?不但这里面一切染污之事没有,一切染污的名词都听不到,这才是真正清净。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

  阿难听了释迦牟尼佛这个样子把西方世界说得这么清楚,说得这么明白,他老人家有问题提出来。这个问题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问题,我们也有这个疑问,他代我们提出来。

  【法藏菩萨成菩提者。】

  『成菩提』就是成佛了,他成佛了。

  【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

  他是不是过去的佛?还是未来佛?还是现在佛?现在佛当然不在这个世界,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现在佛那一定是他方世界。

  【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

  这就问了,法藏成佛,到底是现在佛,是过去佛,是未来佛?

  【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

  阿难所问的是从事相上问,佛所答的是从理上答,理上「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哪有来去?哪有先后?所以诸位要晓得,有很多人问,哪个佛在前,哪个佛在后?有人说古佛今佛,哪个佛大,哪个佛小?这都是我们凡夫的妄想分别执著。其实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没有成就的时候,就像江里面的水、河里面的水,真的有前有后,长江后浪推前浪,有前有后;成佛,就像到大海里面去了。流到大海里面去,那问问哪个先哪个后,哪个大哪个小?没有了,一入大海一切平等。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法里面,这成佛,佛法里面平等的,没有先后、没有大小。没成佛之前,有先后、有大小;成了佛,没有先后、没有大小。

  所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这也是如来这个名号的一个意思,《金刚经》上也说得很好,「如来者,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也有这个意思。『无生无灭』,既然无生无灭,没有来去,还说得上什么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话说不上。那是有分别、有执著了,那个就不平等了。所以统统说不上,这从理上来讲。我们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也是如此。下面再从事上来答覆:

  【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这就给我们说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报土,是阿弥陀佛在那边示现的,正如同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生在印度,示现成佛,为我们讲经说法,一样的。不过我们这个世界不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制造的、当时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建立的,这一点不相同。所以,西方世界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是用它来接引一切众生,帮助大家快速的圆成佛道。所以它不是跟我们这个世界一样,我们这个世界是一切众生大家业力变现出来的。你说这个世界有没有?说实话是非有非无。你不要认为真有,看到好像是实在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相信,你晚上一睡觉的话,这个世界就没有了,你梦中另外有世界,变现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了。人死了之后就像作梦一样,不会醒,他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这个世界就脱离了,就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是假的,不要以为到死了之后,这个现象才出现,每天晚上都死一次,你想想看对不对?睡熟了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了都不晓得,还有什么世界?你才知道,这个世间没有一样是自己的,身体也不是,没有一样是自己的。

  你只要把事实搞清楚了,你不去执著,你的生活就自在、就快乐了;你要是执著,你就苦不堪言。离开一切妄想执著,怎么不快乐?富有富的快乐,穷有穷的快乐。我们今天讲穷,还没有穷到颜回那个样子。颜回过那么穷的日子,孔老夫子说「回也不改其乐」。他乐的什么?他乐的看破、放下了,他了解事实真相。颜回之乐是把贫富放下了,在他的精神生活里,他没有贫富,他是平等的,那叫真乐。我们这个世间人他放不下,他要舍离贫穷,追求财富,那是苦不堪言,一天到晚自己在找罪受,他能追求得到吗?追求不到。追求到的,是命里有的,你不追求它也有!何必要去追求?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来。所以真正搞清楚了,乐得清净自在,一切享受自然,那多快乐。

  所以弥陀在那边是示现。『但以酬愿度生』,愿是他当时发的大愿,酬愿,我所发的愿我要兑现;度生,我要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实在讲这四弘誓愿,《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讲的一切,西方极乐世界跟它完全相符。你要是不知道净土,实在讲那四句话里面的含义,你就没有办法搞清楚,那四句话完全说的净土的状况。所以他『现在西方』。

  【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

  『俱胝』是印度的数目字,『那由他』也是数目字,这到底是多少?其实就是《弥陀经》上讲的十万亿佛国土,就是十万亿。李老师在此地有简单的注解,十万亿。去我们这个世界过十万亿个佛国土,那一边有个世界「名曰极乐」,拿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外太空。这个太空,佛讲的一个世界,就像我们现在讲的一个银河系。所以这个西方不是我们地球的西方,是我们这个银河系的西方。地球的西方,地球天天在转,哪有西方?找不到西方!银河系的西方,那你能够了解了。银河虽然在动,但是它的范围太大,佛给我们说法到现在三千年,三千年在整个银河系的转动,它的角度是很小很小,微乎其微,几乎这个方向还是决定正确。何况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一万二千年在银河系移动的话,恐怕不会到一度,不可能有那么大,只是几分几秒而已,所以它的方向非常正确。这个诸位要记住,不是讲我们这个地球的西方,是讲『阎浮提』,不是讲地球。

  【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於今十劫。】

  这跟《弥陀经》上讲的完全相同,成佛到现在已经有『十劫』了,有这么长的时间。十劫在我们看起来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如果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看起来,很短很短的时间,为什么?他们的寿命是无量劫。无量劫,这才十劫,所以照他们那边的时间观念来讲,才开张没多久,西方世界才开张。我们现在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在前面跟诸位说了,以后都是元老级的,十劫我们就来了,这是元老级的。所以这个机会要把握住,千万不要把它放过,因为你要是一放过今天的机会,来生再遇到这个法门,不知道到哪一生哪一劫去了。所以这个机会决定不能够错过,谁能把握这个机会,谁就一生成佛了。你能够把握这个机会,不肯舍弃这个机会,给你说,你有福了,为什么?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护念你,护法善神龙天保佑你。为什么?因为你马上要成佛了,这是真正可贵,才能感动诸佛菩萨、天神拥护。可是你得要真心,你假心不行,你是真心还是假意,诸佛菩萨看得很清楚,你是假意他不来,你是真心,他就来,他就来护持。假意,那假的,不是真的,他不会来,不可能有感应道交。所以,一定要用真诚之心。

  【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这个跟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的完全相同。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这个社会有种种的行业?给诸位说,没有,它那里什么行业也没有。实际上那边就是个学校,所以进去身分、地位完全平等,统统是学生,弥陀是老师,平等的,到那里全是平等,大菩萨、小菩萨统统平等。为什么?都是直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导。文殊、普贤受阿弥陀佛教导,我们生到那边去,带业往生,下下品往生,也是亲自接受弥陀指导。所以它是平等的。那边就是读书、修学,完全是学生,所以种种行业统统没有。

  如果你要从事於某种行业,那离开西方极乐世界到他方世界去,你就可以现种种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身。你可以现国王身,前面八相成道,是成佛身,示现菩萨身,示现各行各业都可以,像《华严经》的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随心随意的变化。所以在西方世界是念书,是在那里学习。凡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发心去上学、去念书,亲近阿弥陀佛,到那里去学习,一直到毕业,毕业就成佛了。

  我们再看底下一章:

  【皆愿作佛第十】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

  这一句指前面九章所说的,承先启后。

  【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

  这是当时在会的听众,听众里面有阿闍王子,还有五百长者。他们这一帮人在过去生中有共业,所以形成了一帮。

  【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这些人听了欢喜,听了非常感动。说法是佛对我们的恩德,佛不给我们说,我们怎么知道有这个事情。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为我们推荐阿弥陀佛,这是佛对我们的莫大恩德。为了感谢佛,这是供养,以『金华盖』来供佛,供养佛之后,回到自己的座位,继续听经。可是心里面动了个念头,希望我将来成佛要跟阿弥陀佛一样,没说出来,心里动念头。释迦牟尼佛有他心通,所以你心里一动念头,他就知道了,这种请法叫「密请显应」,密是没有说出来,心里面动念头,可是佛呢?佛是给你说出来,佛是明显的说出来,这是显应。动这么一个念头。

  【佛即知之。】

  他一动念,佛就晓得。佛就告诉大家:

  【告诸比丘。是王子等。】

  就告诉大家,这一批人,这五百人,这一帮人。这一帮人:

  【后当作佛。】

  他们将来会成佛,也等於给他授记了。

  【彼於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

  可见得这些人善根非常深厚。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他们都学佛的,而且曾经亲自供养过四百亿尊佛,你说这个善根多厚!

  【迦叶佛时。】

  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一尊佛。迦叶佛在世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补处菩萨,也住在兜率天,叫护明菩萨,是在那个时代。

  【彼等为我弟子。】

  他是护明菩萨的弟子。就好像现在,现在补处菩萨是弥勒菩萨,有很多人修弥勒净土的,那就是弥勒菩萨的弟子。『彼等为我弟子』。

  【今供养我。复相值也。】

  现在我成佛了,他们又来供养我,又遇到了,叙说过去生中的因缘。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这个事实,我们人与人间见一面,过去生中都有缘,没有缘,见不到的。所以这个缘要珍惜,难得,多少生多少劫才碰一次,何必过不去?有什么过不去的?那个错误,都想错、看错了。你要知道从前无量劫这个因缘,纵然有什么,都没事了,就很好相处。现在见面聚会的时间很短,短短几十年又离开了,再碰头,又不晓得哪一生哪一劫了。要知道这个事实的真相,冤家要化解,不要再结。

  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法缘是大家在一起欢欢喜喜的学习、研究、切磋、琢磨,这个缘好,最为殊胜。不要结恶缘,恶缘就是生生世世做冤家对头。也不要结爱缘,爱缘不得了,这个事情,那是绳索愈缠就愈紧,到后来都变成恶缘,这是真的。所有一切的恶缘最初都是爱,爱到最后就变成恶,就变成痛苦,互相残害,苦不堪言,这种缘不要去结。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理智,不要动感情,道理就在此地。

  【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与会的大众,听到佛说明他们这些人过去生中的缘分,各个都替他们欢喜。这一段经文里面含的意思很深,不仅仅给我们说了三世因果,李老师在眉注里头给我们注了三条,「应警三点」,警是警觉,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要警觉。第一个,你看看他们在过去生中,无数劫来,他是住菩萨道,供养四百亿佛。从前是菩萨,现在做王子、做长者,退下来了,退转了,退得很厉害。从菩萨退到王子、退到长者、退到一个在家居士,这退得太厉害了。佛要不说,他们过去生中事情都不知道,隔阴之迷。一生死、一轮回,前生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这个可怕。这不是普通人,菩萨供养四百亿佛还有退转,还有隔阴之迷。我们要多想想,这个给自己的确是很大的警惕。

  第二,佛虽然说了「后当作佛」,换句话说,将来他总会,因为有缘,他将来总会成佛。但是什么时候成佛?时间太长了,没成佛之前还要搞轮回,不晓得轮回要搞多少次,这很可怕。他们这些人,我们想想,我们跟他比一比,我们到底是超过他,还是不如他?如果我们听到这个法门,马上就发心,我要这一生当中求生净土,你超过他。换句话说,你在过去生中一定是住菩萨道,你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绝对不止四百亿佛。四百亿佛,他还没想求生西方,经上没说,他没有说求生西方,只说我将来作佛希望跟阿弥陀佛一样,他没动心。虽然听了,听了很欢喜,没有发愿,不肯念佛,还不想求生西方。

  这就是说明,菩萨供养四百亿佛还是善根少,《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们这一类是少善根少福德的人,不容易。我们今天一听了就会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想一想,虽然佛没有在此地,没有给你作证明,没有说你前生,我们能想到我们的善根比他深厚。我们过去生中,绝对不只供养四百亿佛,如果供养四百亿佛的话,跟他一样。所以不要轻视自己,不要小看了那些念佛人,有些念佛的一些老太太,不认识字,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能小看,甚至於他们善根、福德超过他太多了,我们怎能小看她!

  所以李老师在此地下了个结论,末后第三条,「不求带业往生,非愚即狂」。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要不求带业往生,你不是个大笨蛋,就是个狂妄之人。为什么?一个头脑清楚的人,谁不愿意抓住这个机会求解脱,还能再搞生死轮回吗?还会这么傻?还会这么愚痴?不会了。所以,李老这三点,我们一般人读这段经看不出来。佛说这部经,把这一段说在此地,用意就在此地,教我们要警觉,教我们自知善根、福德、因缘超过阿闍王子,超过他们很多很多。这都是在你一念之间,如果你也没有这个意思求生西方,信不深、愿不切,念佛也不用功,你就跟阿闍王子差不多,甚至於你还不如他。

  由此可知,这个事情能勉强吗?不能勉强。我们常常劝家亲眷属,我们劝他念佛,劝他求生净土,他不相信,我们也很难过,还得想种种方法。给诸位说,没有用,为什么?善根不多。他一听就接受,他是善根成熟;听了不能接受,不要勉强他,勉强没有用的,不是少善根福德因缘能生彼国的,所以没有用。我们自己清楚,自己认真努力学习,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之后,你的家亲眷属,不管他在哪一道,你天天看到,他的状况你完全明了。等到他什么时候善根成熟,这个成熟就是他能信、能愿、肯念佛,善根成熟,善根一成熟,你一定去帮助他。因为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的能力广大无边,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变现什么身得度,就可以能帮助你的家亲眷属。所以说真正要度家亲眷属,除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没有第二个办法,这是真的,度自己、度众生统统都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段落,我想就到这里结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