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乘无量寿经(当生成就第一法门) - (第三集)
大乘无量寿经(当生成就第一法门)  (第三集)  1990/7  香港  档名:02-008-0003

  「法会圣众第一」。在前面我们将本经的大义与经题介绍过了,今天就开始介绍经文。本经经文总共有四十八章,前面三章是属於序分;序分当中前两章是通序,第三章是别序,这在其他经典里面,我们很少看到通序有这么长的经文;当中有三十九章是属於正宗分,末后六章是本经的流通分,流通分也有很长的经文。请看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

  这是六种成就。六种成就是一切大小乘经里面都有的,可是随著经论性质不同,它的含义也有浅深的差别。这部经是世尊出现在世间度化众生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它的重要性超过《华严》、《法华》。因此『如是』两个字的意义就非常之深广。如果简单的说,我们要问一句,佛出现在世间为我们说了些什么?那可以讲「如是」两个字就统统包括尽了。也可以说四十九年所讲的,就是讲「如是」这两个字而已。什么叫如?所谓如,简单讲就是这样;没错,这就是「是」。

  佛将一切法说为三分,体、相、作用。体是本体,相是现象、相状,用是作用。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相如其体,体如其相,这叫如。这个意思诸位听了一下不能体会过来,古人有个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作成器具,每一个器具就是黄金,金是体,器具是相,你做盘子也可以,做碗也可以,做杯子也可以,做手镯也可以,做项炼也可以,随你怎么做法,那是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这叫「如」。佛告诉我们宇宙之间一切万物,相,它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真如本性。性在哪里?性没有离开相,正如同是金在哪里?黄金没有离开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这个意思再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宇宙人生一切万物的真相,真相就叫如是。佛把真相给我们说出来。

  这两个字的含义,就本宗来说,这个意思就特别的明显。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就是本性、就是本体,佛是现象。是心既然是佛,那菩萨是不是心?罗汉是不是心?我们这些人是不是心?一切动物是不是心?乃至於植物、矿物、虚空世界是不是心?统统都是的。是心是佛,是心是菩萨,乃至於妖魔鬼怪都是唯心所变。《华严》上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就是指的这个心,心能造万法,所谓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十法界依正庄严,识变的,识是什么?是分别执著。如果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万法一如,万法平等。离开分别执著就是佛与大菩萨果地上的境界,在《华严》里面叫做一真法界。法界是一不是十。十是什么?迷了自心之后,这才说为十法界;悟了以后,十法界就变成一法界,一真法界。佛把这个事实给我们说出,这叫做「是」。

  所以是心是佛,这是讲的「理」;是心作佛,这是讲的「事」。理与事是一不是二,诸位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原来十法界是自己做的!你现在想不想作佛?如果想作佛,这部经就是教给我们作佛的方法,依照这一部经来做,那就恭喜你,为什么?你这一生就成佛了,不要等到第二生。当生成就的佛法。再告诉诸位,这当生成佛是唯独此经,除这个经之外,说当生成佛,那是说来好听的,不可能,唯独此经是决定成就。这就本经的意思来解释「如是」。『我闻』。这是讲师承。「我」是集结经藏的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亲听释迦牟尼佛宣说的,不是传闻。所以这四个字是属於证信,如是经典是阿难亲自听到为我们转述的。

  『一时』是时成就。佛在什么时候说的?阿难尊者为什么不把年月日说出来,而含糊笼统说个一时?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佛,看到经典是样样都佩服,唯有这一句是不太满意,为什么不把年月日说出来?这一句话说的含糊笼统。这是我们以凡夫的心来看如来的正法,往往有一些偏差,偏差就是错误。殊不知这「一时」是妙极了!如果说出某年某月某日,这就变什么?过去了。过去了我们还有分吗?没分。这个「一时」是活的,佛讲这部经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参与?能,为什么?不要说是佛的境界,可以说阿罗汉以上就超越时空,可以到过去,也可以到未来,过去、未来、现在合成一个,这个妙!一时是这个意思,绝对不是我们凡夫常识里面所有的。

  就本宗的教义来讲,就是信愿行三资粮具足的时候,只要这个条件具足。这个条件具足,给诸位说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我们天天念佛,嘴巴里说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说得很好听,这信愿行有没有具足?没具足。为什么?果然具足了,你不会到此地来听我讲经。你到这里来听我讲经,这三个条件没具足,为什么?具足这三个条件,自己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还来听你讲经干什么?决定往生。所以很难很难。三个条件一具足,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一次跟大家介绍这一部大经,希望在这短短一个月当中,培养我们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果然能够在一个月当中建立了,我们这一次法会就有殊胜功德。这叫时成就。

  『佛』是释迦牟尼佛,是教主,「主成就」。『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这是「处所成就」。佛在哪里讲的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灵鹫山。灵山,《法华经》是在这个地方讲的,无量寿经也在这地方讲的。『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这是「众成就」。当时世尊宣讲《无量寿经》,听众非常殊胜,我们在其他经里面所看到的多半都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个地方是万二千人,比平常加了十倍,这是表示这个法会殊胜,与《法华》无二无别。你看看《法华经》也是「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法华》纯圆,圆教一乘,本经也不例外,跟《法华》、跟《华严》是相等的,所以「万二千人」里面含的这个意思。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两句是赞叹大比丘们的德行,比丘不能称大圣,证得阿罗汉果,阿罗汉、辟支佛在我们佛门里称为小圣,不能称大圣。大圣是对谁说的?是对大乘地上菩萨的称呼,大乘里面登了地的菩萨,这才称大圣。这个地方称他们为大圣,诸位就要晓得这些佛的弟子们,虽然示现的样子是个比丘的身分,其实统统是地上菩萨化身再来的,不是普通人!这到以后佛在经论里面给我们证实,像舍利弗、目犍连早已成佛,古佛再来。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跟唱戏一样,释迦牟尼佛唱个主角,其他的人来唱配角。配角是什么人?配角有的时候是主角的老师,不是普通人!所以佛的弟子当中,许许多多是古佛再来的,这一台戏才唱得圆满。所以佛在此地,这暗暗当中把他们的身分都透露出来了,「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达是圆满通达,跟佛没两样,就是佛。

  下面给我们列出几位代表,这个代表是每部经上都不一样,我们读经对这几个代表的人物要特别留意,这些人不是随便说的。实在讲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这些人统统都在,哪一会他也没漏掉,为什么这一会写他的名字,那一会写那个人的名字?诸位要晓得他写这些名字是表法的,与这部经、这个法门有密切关系,使我们看了这几个人,就晓得这部经的性质,用意在此地。就好像开会一样,你看看出席的那些是什么人,你就晓得他们开什么会议,他们商量是什么东西。佛经里面列上首的德号,用意也在此地。

  第一个人列的是『憍陈如尊者』。这位尊者,诸位平常看经有没有看过他摆在第一个,有没有看到过?没有看到,太少太少!他老人家除非不摆,要摆那就得摆第一,不可以摆第二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转法轮度五比丘,他第一个开悟,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所以在释迦牟尼佛弟子当中,他是大师兄。一切经里面我们很少看到,唯独这部经看到。这部经看到,他代表什么?这个经是第一经,是度众生的第一法门,是一切众生得度的第一经,这意思深!《华严经》没有看到他,那不算第一。把他摆在那里,这是第一经,第一得度!向下经文,佛明白给我们说明,在「非是小乘」的这一章,这好像是第四十三章,第八十六面在第一行的下面,我们把经文念念。「当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这是指什么人?就是受持本经,依照这部经修行的人,他是如来第一弟子,是第一个得度成佛的。现在看看你们是要当第一弟子,还是当第二、第三,由诸位自己去选择,这是佛门第一经。

  第二位『尊者舍利弗』。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没有大智怎么会选择第一经?佛这么多经典、这么多法门,你怎么一下就选到第一?这是要大智,没有大智慧是遇不到的,没有大智慧他也不能接受、也不能相信。舍利弗代表我们本性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第三位是『尊者大目犍连』。目犍连尊者代表神通第一。这个神通不是离地三尺,不是身上放光。神通怎么讲法?通是通达无碍,神是神奇莫测,是我们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他样样都通达,样样都明了,样样都自在,样样都圆满,表这个意思。我们要想得到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也在这部经上,目犍连代表这个意思。智慧圆满,通达自在圆满,这经上所说的。下面代表的意义就更殊胜了。

  『尊者迦叶,尊者阿难』。「迦叶」代表的是禅宗,当年佛在世的时候拈花微笑,大众茫然,唯独摩诃迦叶懂得佛的意思,所以禅宗是传给摩诃迦叶的,摩诃迦叶是禅宗第一代的祖师,他代表宗门。「阿难」是集结经典的一个人物,他代表著教下。这宗门教下就把整个的佛法都包括了。除了禅宗,其余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所以迦叶表宗门,阿难表教下,宗门教下都离不开无量寿。所以诸位看看这五个人所代表的,你就晓得这部经的内容,这部经的性质,这部经的分量,这部经的重要性。这是一切经里面我们看不到的。『等』。这等还有其他的人,多!同学们太多,『而为上首』。这一段是说与会当中的声闻众,就是比丘众。下面是讲第二类的,就是菩萨众。

  【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前面我们看到所表的是同於《法华》,因为万二千人,一切大圣神通已达,这是赞叹无量寿会上的菩萨众们,这跟《法华》相等。现在再看到菩萨众里面,它是『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这跟《华严经》相等。《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两旁边就是普贤、文殊,而且跟《华严》完全一样,《华严》是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庶男,你看他这里排名,普贤排在第一,文殊排在第二,跟《华严》排法完全相同。不仅仅这两位菩萨是代表《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经》,而且还代表密宗。怎么说代表密宗?密宗的承传比较晚一点。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出现,龙树菩萨开铁塔,见到金刚萨埵,就是金刚手菩萨,把这个法门传授给龙树,龙树传下来的,密宗是这么来的。

  金刚萨埵是谁?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所以普贤菩萨代表密宗。密也归无量寿,禅归无量寿,教归无量寿,没有一法不归无量寿。他代表这一个深义。普贤在此地代表密净不二,文殊代表的禅净不二,文殊菩萨是大乘的禅宗。弥勒菩萨这是当来下生的第五尊佛,我们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贤劫第四尊,第五尊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在本经地位非常重要,本经的前一半是阿难当机,后一半是弥勒菩萨当机,诸位就能想得到弥勒菩萨与净土的关系。而且释迦牟尼佛将这一部经特别嘱咐给弥勒菩萨,交代他要弘扬、要护持。所以我们知道弥勒菩萨将来成佛,龙华三会一定讲《无量寿经》,一定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在这部经上有明文我们能看到的,所以才真正体会到这经义之殊胜!

  『贤劫中一切菩萨』。贤劫有千佛出世,除了这五尊之外,还有九百九十五尊菩萨,这都是当来佛,将来要成佛的。现在他们统统参加这个法会,统统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我们就明了将来千佛出世,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没有一尊佛不弘扬念佛法门,才知道念佛法门殊胜无比!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同所弘扬,其他经我们没有看到这个现象,唯独这部经是一切诸佛共同弘扬的。这些,总而言之,它都代表这一句万德洪名,就是阿弥陀佛真如本性里面本具的圆满般若智慧,智德也就是我们自己自性本具,确确实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这是我们在通序第一章里面所看到的,这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的确是殊胜无比。

  底下一章是这一章的继续,就是接著的。接著夏老居士特别给它另外标个题「德遵普贤」,这个用意很深很深。实在是可以连起来的,他特别加上这个标题,提醒我们。提醒我们,说明这一部经就是《华严经》。《华严》的分量太大了,这是《华严经》的精华,本经的内容、经义与《华严》无二无别,《华严》说得详细,这个说得简单,但是只有详略不同,义理并无二致。我们看经文: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这个地方给我们说了十六位菩萨,这代表的意义就不平常。这十六位菩萨,给诸位说统统是等觉菩萨,跟普贤、文殊、弥勒是平等的,不是普通菩萨,等觉菩萨。而且再告诉诸位,这十六位是在家菩萨不是出家的。前面所讲的是出家菩萨,普贤、文殊、弥勒是出家菩萨,这十六位是在家菩萨。只有在家、出家不同,他所证的果位是相同的。这叫我们一看,这经上是在家菩萨多过出家菩萨,这用意大家就知道了,这个法门是以度在家菩萨为主的,是在家同修一生圆成佛道的经典。

  现在我们看看眼前的佛教界,正如同黄念祖老居士所说的,现在这个世界颠倒,我们佛教里头也颠倒了。怎么个颠倒法?从前在佛门里面的成就,排名顺序第一个是出家比丘,第二个是比丘尼,第三是优婆塞,第四是优婆夷。现在颠倒了,现在排名第一个是在家女众,其次是在家男众,再其次是出家女众,最后的是出家的男众。诸位要不相信,你看看我们现在讲经,岂不是在家女众多过男众。你再看看《往生传》,最近宽律法师写的《往生传》,宽老听说还在南华寺,我在新加坡得到他这个本子,在台湾我把它重新印了一万本。《往生传》一打开,我们看到念佛往生的,最多的在家女众,排名第一,男众排名第二,出家人往生的不多。这就说明这个经是以度在家众为主。通常我们讲在家业障重,殊不知现在出家人的业障比在家人还重,这个世界的确是颠倒了。所以在家同修死心塌地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决定成就。

  这十六位菩萨,除了贤护之外,都是他方世界的菩萨,听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都来参加这个法会。这个意思就又代表了他方世界诸佛如来统统宣说这个法门,所以佛一说,他方菩萨都来了。说明这部经、这个法门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菩萨同所弘扬,实在是非常希有,我们在其他经典里面没有看见过。『贤护』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位在家修行的长老,证得等觉菩萨的果位。名号上的含义是代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金刚经》上说的。佛护念菩萨,大菩萨护念小菩萨。所以你真正发菩提心,真正一向专念,你必然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诸佛菩萨护念,怕的就是你心不向道。心不向道,也有人照顾你,什么人?妖魔鬼怪。他常常护念你,常常照顾你,将来你跟他同一类去了,你也做了妖魔鬼怪。佛与魔就是在一念心,一念心清净、一念正就与佛菩萨感应,一念染、一念邪就跟魔感应,这是不可以不注意的。我们看底下这些菩萨。

  『善思惟』代表正智明了,觉而不迷。思惟是明了的意思,并不是真正的去想一想,去想一想落到意识里头去了,所以思惟是代表明了的意思。那什么叫善?不要想就明了,那才叫善,想了又想才明了,那不善。这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直觉,眼一见就明了,耳一听就明了,不需要加以思考的。就是不要落在意识里头,自然通达明了,这叫「善思惟」。这实在讲就是般若智照,《心经》里面讲照见,是这个意思。

  『慧辩才』。慧是智慧,有智慧一定有辩才,有辩才才能够接引教化一切众生。『观无住』。这《金刚经》上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菩萨就表这个意思,无住生心。『神通华菩萨』。他代表的是行愿方便,华代表的是修因。『光英菩萨』。光是光明,英是精英,就是精华的意思,光明之中的精华。『宝幢菩萨』,宝幢是代表智慧殊胜,凡是幢,幢是高显、明显的意思,我们可以用殊胜来称他。『智上菩萨』是表无上的妙智。『寂根菩萨』,他代表的是六根清净,这是净宗修学的根本,也就是小本《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

  所以本宗的修学求什么?就是求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在哪里求?要在境界里面修。菩萨跟凡夫不一样,凡夫在境界里头怨天尤人,这个环境不好,这个人对不起我,怨天尤人,那是凡夫。菩萨是这一切境缘都是我的善知识,为什么?要在一切顺境、逆境里面去练一心不乱。顺境里面没有贪爱之心,逆境里面没有瞋恚之心,把这心在境界里面练平了,我们经题里面讲平等心、清净心。所以一切善恶境界都是我的善知识,在这个境界里头真是感激不尽,哪里会怨天尤人!你不在这个境界里,你怎么能成就清净平等?

  所以凡是怨天尤人,我们听了这个,笑笑而已,不要去理会。为什么?他不是修行人,诸位自己明了就好了。特别要紧的我们自己是不是真正修行人?是不是在真修?《华严》里面讲历事炼心。历是经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种不同的境界,他在里面磨炼,磨炼出清净平等,他成就了。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有善、有恶,就是我们现在现实的社会,男女老少,善人恶人,顺境逆境,你看五十三参就是这个。善财童子在这个里面磨炼,磨炼出清净平等,觉而不迷,那叫做修行。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用一句阿弥陀佛来炼自己的心,修成一心不乱,修成六根清净,叫寂根菩萨。

  『信慧菩萨,愿慧菩萨』。这是三资粮里面信愿行两个项目。特别是信,这有智慧才信,才相信这部经典,才相信这个法门。真正有智慧他才愿生净土,凡是不愿意生净土的,没有智慧!到向下经文我们会看到。『香象菩萨』是代表愿力无边,在古时候,象力气是最大的,尤其是香象,是象里面最特殊的、也最大的。『宝英菩萨』代表的是愿海庄严。『中住菩萨』代表的是安住中道。『制行菩萨』代表的是持戒念佛。『解脱菩萨』,他代表的是圆满的成就。这十六位,除了贤护之外,十五位是他方世界来参加这个法会的等觉菩萨,统统是在家等觉菩萨。名号上表的法,全部是赞扬信愿持名,赞扬本经的功德殊胜。接著这是叹德,前面这个叹德是「一切大圣,神通已达」,是略叹。这个地方是要广叹,详细来说明。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这一句话要紧,所以夏莲居大士就用这句话作为这一章的标题,「德遵普贤」。修净土的人要想在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不修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古大德就把它列在朝暮课诵当中,教我们每天记住,把普贤菩萨十大愿念一念,念一遍。念是念了,念了没照做,有口无心,有口无行,这念了没用处,这不作数。只可以说,阿赖耶识里面种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到哪一生哪一劫开花结果,这不得而知,很渺茫。诸位要想成就,这十大愿王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我们修净宗,净宗经论虽然现在说的「五经一论」,其中最重要的三种,《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三种最重要。我自己修学是依靠这三种,我到处弘扬也是这三种,没有想到北京黄念祖老居士他也是选择这三种,我们是不谋而合。他老人家一生提倡的也是这三样东西,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十大愿王确实是难修,为什么难修?凡夫你有分别执著,你就没有法子修十大愿王。十大愿王要到什么时候你才能修?你的心真正清净、真正平等了,这时候就有资格修十大愿王。换句话说,至少要跟善财童子一般才行,你有分别执著那不行。这个十愿要略略的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礼敬诸佛」。因为这一部经、这个法门是直截成佛的法门,不是普通法门,它的要求水准当然是高水准,你能够做得到,你的一生决定成就;做不到,那只是在净宗里面种个善根而已。礼敬是属於性德,成佛是性德的流露!唯有性德才能够开发性德,「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每一个人都有真如本性,与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为什么我们性德透不出来?为什么佛的性德能显露出来,我们显不出来?性德好像是宝藏,好像是个金矿,人家都开采出来,得受用;我家有一金矿,埋在地下没开出来,还是贫穷窭陋!用什么东西来开?要用性德来开,什么是性德?孝亲尊师,所以就讲到礼敬。

  在中国大乘表法的菩萨四位,地藏、观音、文殊、普贤,这是代表性德显露的四个层次。从哪里学?从地藏学。地藏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佛这样教给我们,儒家孔老夫子也是这样教给我们。孔老夫子教学,你翻开《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从这个地方学起!那个人不敬我,我还敬他?他不敬你,他是搞凡夫,要搞轮回的;我现在要想成佛,他不敬我,我不应该敬他,换句话说,他搞轮回,我跟你继续轮回。那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我们今天既然真正觉悟了,不跟他一样,他不敬我,我敬他,他虚情假意待我,我用真诚心对待他,这就跟他不一样!他是天天烦恼做主,七情五欲烦恼在作祟,我们智慧光明样样照亮,这不一样就在此地。

  所以你真正想学佛,真正想往生,没二话说,一切恭敬。你怎么样敬佛,你就怎么样敬人,善人要敬,恶人也要敬。为什么?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就是对诸佛如来的恭敬;对一切众生不敬,就是你性德上又起了无明,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又起了业障。你天天想消业障,这业障不断的起来,你哪能够消得掉?如果真正想消业障,那就得一切恭敬,真正做到一切恭敬,那恭喜你,你的业障消掉了,你没有业障了。我们古人说得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人家给你说这个是非、那个长短,笑笑,心里明白那就是个是非人,佛门叫业障鬼,是个业障鬼,他不会成就。所以诸位一定要修礼敬。礼敬,不但对人要真诚恭敬,诚心就是没有分别心,有分别心就不诚。对人、对事,对事是认真负责,把这桩事情做好;对物,物是要爱惜,要把它保持整齐清洁,这是对物的恭敬。这一张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没有把它摆歪摆斜,这对它多恭敬;每天把它擦得干干净净,不要让它有灰尘,这是对它的礼敬。

  所以「礼敬诸佛」里面含义非常之广大,你不要看到这个「礼敬诸佛」,看到佛菩萨恭恭敬敬,顶礼拜三拜,看到人就发脾气,那怎么行?这就错了!一切众生统统是佛,不但一切人是佛,刚才讲桌椅板凳也是佛,一切事也是佛,这个佛里面的含义是广大无边,你想想看这真的不容易做到,所以这是如来与大菩萨的境界。说老实话,小乘阿罗汉做不到,辟支佛也做不到,权教菩萨也做不到,为什么?他还有分别执著,所以他不能成就。他几时能做到,那他就成就了。所以一句「礼敬诸佛」是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来对待,这是我们性德开发自性的光明,那个功德利益是无比的殊胜。不肯做,他不知道!你真正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你自然就能体会到了。

  第二愿「称赞如来」。前面第一个是讲「礼敬诸佛」,第二句他不说诸佛,他说如来,这什么意思?诸佛跟如来一样不一样?如果是一样,那就用诸佛就好了,何必要用个如来?给诸位说不一样,真的不一样,说诸佛是从事上讲的。《金刚经》上一会儿讲如来,一会儿讲诸佛,意思不相同。说佛是从事上说,事上要恭敬,平等的恭敬。称赞要从理上讲,如果这个人尽做坏事,尽在害人,你还去称赞他,这就错了,那个坏人我们对他恭敬,是对的。恶人、坏人对他恭敬是对的,事上是对的,为什么?他有佛性,但是称赞就不可以,称赞是一定他有善、有德,我们才称赞,没有德与善,我们只恭敬不称赞。

  所以如来是从性上的称号,佛是从事相上的称号,这不一样。我们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得到了证明,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的,的确有善人、有恶人,有学佛的,还有学外道的;像胜热婆罗门就是外道,遍行比丘也是外道,外道有好几个。要拿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不是我们佛教,其他宗教的教徒,善财童子一律平等的恭敬。可是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有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只有恭敬没有赞叹。善财童子去参访都赞叹的,唯有三个人没有赞叹,这三个人是哪三个人?第一个是胜热婆罗门。胜热婆罗门这个人愚痴,所以他这三个人是代表三毒烦恼—贪瞋痴,他代表的愚痴。愚痴是根本烦恼之一,当然善财童子不能赞叹,赞叹我们大家都学他,还得了吗?第二位是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代表什么?瞋恨。脾气非常之大,稍稍得罪他,他就要用严刑来对付,杀人如麻,在我们眼里是魔王,善财童子去参访,礼敬不赞叹。第三位是伐苏蜜多女,她是一个妓女,善财童子去参访,这是代表贪欲,所以有礼敬没有赞叹。

  由此可知,赞叹是要符合於性德,性善的,这用如来,不用诸佛。礼敬里面没有分别,赞叹里面有差别。经文上往往用一两个字的差异,里面的境界就不相同,这些地方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中国人俗话说「隐恶扬善」。扬就是赞扬,人家有好的地方要赞叹,见到人家有过失的地方一字不提。我们都能够这样去做,社会的风气必定慢慢会淳厚了。为什么?作恶的人,恶人有时候也会做一点好事。好事你就赞叹,恶事不提,到后来他会生惭愧心,你看看这人对我多好,我做了小小的好事就赞叹,我做那么多坏事,你看他们都不说,他慢慢会反省,会改过自新。

  现在社会,实在讲,我们所看到的是适得其反,凡是好事、好人没人提;恶事、恶行,你看看那个报纸大篇大篇都在那边报导,这是什么?鼓励作恶!使这个作恶的人心地麻痹了,不知道作恶是错误,这就是迷惑颠倒。学佛的同修一定要知道这个事实。从自己本身,影响到我们附近的一些人,人人都能够认真修学,自然能够转风易俗,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群,所以这一点相当的重要。

  第三愿是「广修供养」。供养是对上说的,对平辈讲布施。六度里头有布施,布施跟供养是一个意思。因为是普贤菩萨所修的,普贤菩萨眼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没有布施只有供养。对人、对事、对物统统供养,用最尊重的心,最虔诚的心来修这个法门,所以不叫广修布施,叫广修供养。供养就是放下、就是舍,能把一切放下,心就清净了。

  我们想修清净平等,为什么得不到?这心里头有牵挂,放不下!佛教菩萨要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普贤菩萨修供养,也是教我们统统放下。从哪里放起?先从身外之物放起。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与这些外物不要有贪恋之心,放下是从心地上放下,没有牵挂,没有取舍,没有得失,你就自在了。一切法随缘,随缘就是正确的,所以菩萨自在。你命里面有财富,有财富偏偏把财富舍掉,不要了,这个对不对?这个也是不对的。为什么?你有心。没有财富的人一天到晚动脑筋想办法赚钱,这也错误的,为什么?都是你的妄念,起了妄念了。能够六根在六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一切随缘而不攀缘,就对了。不但世法如此,佛法也不例外。

  佛法,本经里面也明白开示我们「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这是菩萨大慈大悲,众生没有请他,他就来了。来了干什么?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一切众生,开导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不请,菩萨就来了。可是菩萨也要观机,他不请是什么?看他机缘成熟了,他能够接受佛法,欢喜佛法,菩萨才来。如果菩萨来给他说法,他听了就讨厌,拒绝排斥,菩萨不会来。你欢喜,你愿意接受,肯依教修行,那菩萨怎么会不来?他当然要来,正是所谓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发心,菩萨都不会舍弃他。为什么?一个人真正要是信愿这部经典,依照这部经典修学,那是一尊佛,不是普通人!正是所谓这个众生现前成佛的机会成熟了,那菩萨要不帮助他,这是过失。这个机会正如彭二林所讲「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十方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机缘成熟,他怎么不来帮助?他要不来帮助,那对不起众生,那也就是他的迷惑颠倒。

  所以放下就是放下妄想,放下执著,放下忧虑,放下牵挂,放下烦恼,这叫真正的供养。《行愿品》里面,十大愿王讲到「广修供养」,这一段经文特别长。末后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里面第一个是依教修行供养。我们就明了怎样广修供养?依教修行就是广修供养。特别是这个法门,这部经典刚才说过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宣扬的一部经典,我们能够信愿受持,就是虔诚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必搞这些东西,这都是假的,这佛菩萨都不要的。我们讲「广修供养」怎么个修法,这都是性德的开显,这工具!把我们真如本性的宝藏开发出来,这三条是基本条件。

  恭敬、赞叹,恭敬如果说得粗浅一点,对治傲慢。人都有傲慢的心,傲慢也是根本烦恼,根本烦恼五个,贪瞋痴,底下就是慢,所以礼敬是对治傲慢,称赞是对治嫉妒。嫉妒心也是与生俱来的,不要学的。你看那个两、三岁的小孩,分糖果分得不均,他就会嫉妒,谁教他的?没人教他,他就会嫉妒,可见得嫉妒、烦恼是与生俱来的,这个不要学的。广修供养是断悭贪。我们晓得傲慢、嫉妒、悭贪都是真如本性里面根本的妨碍,根本的障碍。普贤菩萨用这个方法把我们这些障碍去掉,使我们的真如本性能够重获透露出来。所以这三桩一定要修学,要认真的修学。

  第四是「忏悔业障」。学佛的同修常常挂在嘴边,怎么样消业障?什么叫业障?拜个《大悲忏》能不能消业障?拜个《梁皇忏》可不可以消业障?我相信你们同修多多少少都拜过,业障有没有消掉?先要晓得什么叫做业障,业是造业,造业就有障碍,障碍什么?这经上讲得好,障碍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自性,是我们的本心,清净平等觉不能现前就是有障碍,什么障碍?业,就造业!现在这个社会,从中国到外国,从学校里面,你看那个小孩念书笔记本叫作业簿,他就造业了。外国公司还考核业绩,你那个业积了多少了?这有什么法子。业就是动,就是事,我们常讲事业。你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事,造作完了的时候叫做业,这结业。我们从早到晚不停的在造业,连晚上睡觉还会作梦,作梦也造业,他不造业就不作梦了。所以这个造业是日夜不停,这个业障怎么能消得了?

  业障是一回什么事情我们搞清楚了,我们的思想见解、活动、言语统统是业,这些业里面有善、有恶,恶业是障,善业还是障。所以佛教给我们修什么?修净业。净业是什么?心清净了,业就清净,心不清净,业不会清净的。善业果报在三善道,恶业的果报在三恶道,这个事情很麻烦,业障想消除是真正不容易!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一个方法,教我们在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这也是造业。阿弥陀佛,三善道没有,三恶道也没有,果报在哪里?在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叫净土,所以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这叫造净业。净业成就了,就往生了,从前所造的善业、恶业一概不要去理会,叫带业往生。你也不要问我从前那个业有没有消掉,不去理会它,想这些都叫打妄想,又再造业障,障碍你清净心!所以除了阿弥陀佛这一念,把其他的念头统统打掉。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

  学佛,对这个世间决定不能有牵挂,世间事,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告诉我们:世间事可以做,世间意不可以有。意是什么?意念、牵挂,这个不可以有。虚云老和尚出家之后,他在福建鼓山听说他父亲过世了,以后跟家里面就一刀两断,从此以后就没有往来了。他的母亲,他还有两个太太,以后统统都出家了,决定没有牵挂。我这一次讲经完了之后,要到上海去看看我母亲,不能不去。为什么不能不去?我听说她天天在想我,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我这一次去的目的,就是改变她的念头,教她天天想阿弥陀佛,不要再想我了。想阿弥陀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想阿弥陀佛,将来一定是六道轮回,这不得了!她要真的断掉这个念头,一心一意想阿弥陀佛,我以后可以不要再跟她见面了。下一次再见面,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面。所以这是不能不去原因在这个地方。所以诸位要知道什么叫业障,怎样忏悔。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上的忏悔法,一切业障统统能够快速的消除,不要再去搞其他的方法。其他的方法未必有效,真正有效是这个方法,你就念《无量寿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

  第五愿是「随喜功德」。这一愿也是对治嫉妒的。这个嫉妒是大害事,世出世间法所以不能成就,说老实话,这是很大的一个关键。所以佛在前面教给我们称赞还不够,还教给我们还要随喜。随喜是什么?是成人之善,成人之美。即使是冤家对头,他做一桩好事情,我们不要记这个冤仇,我们还要从中尽心尽力帮助他。为什么?这一桩好事是利益社会的,利益大众的,不是他个人的。如果为他个人利益,我们可以不必去赞助他;他这个事情是关系於大众的利益,那即使是冤家对头也要去帮忙。这是修随喜功德。尽心尽力去做,功德的成就,说实在的话,他的功德多大,随喜的人也那么大,这个不可思议。

  第六「请转法轮」。转法轮是比喻讲经说法。一定要请善知识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这一点也得要智慧,没有智慧,你会把这一愿错会了意思。佛法无论大小乘没有不善的,没有不好的,但是要想成就,必须一门深入。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好,你要想修行证果,你只能走一门,你不能走两门。像这个佛堂有好几个门可以进来,你只能选择一个门,你才进得来;你同时想走两个门、三个门,你是决定走不进来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你展开经典看,佛讲一切经都有当机者,当机就是对象!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的祖师大德确实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所以建立了宗派。宗派就是提倡一门深入。古时候寺院叫高竖法幢,建立宗旨,这是一个道场。你这个道场宗旨是什么?我们今天国内外寺庙很多,不能称为道场。为什么?没有宗旨,没有宗旨是个什么现象?杂修、乱修,他怎么能成功?请转法轮,各宗各派的法师大德我都请,听众听了之后,不晓得学哪个好。这个法师好,我教你念佛好;下一次来个参禅的,念佛不行,参禅好;再来个密宗仁波切,禅与净都不行,这个密,三密相应,即身成佛,搞得你不知道学哪个门好。这样请转法轮的时候,意思完全错了。

  所以印光大师灵岩山的道场,你看看他的规矩,他不请法师讲经,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这是绝对正确。为什么?请法师讲经,请这个不请那个,得罪人。请来的时候,宗派修学不相同,把大家的信心乱掉了。古德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尤其现在这一些讲经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懂得讲经的规矩,处处他是好心,效果?破坏道场。古德讲经是赞叹,譬如说你是禅宗道场,我是修净土的,你请我到这里来给大家讲开示,我绝对不会劝你修净土,我劝你修净土,把你道场破坏了。我一定是赞叹你的道场,赞叹你的老师,使大众对老师更有信心,这是对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到此地来,一九七七年,圣一法师在这里听了几次,以后请我到宝林寺去讲开示,它是禅宗道场,我到宝林寺去讲完全赞叹禅宗。使大众对圣一法师更有信心,这帮助他们成就。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请我去讲开示,演培法师修弥勒净土的,我修弥陀净土,不一样!所以我到他那里讲开示,弥陀净土一字不提,统统讲弥勒净土的好处,希望同修们认识演培法师,真正是亲近、学习演培法师,他才会成就。现在一些人不知道,就说我这个好,他们那个是要差一点,这就糟糕了!这实在讲是谤佛、谤法、谤僧。一切法都是佛说的,你说它不好,岂不是谤佛!自古以来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不知道成就多少人,你在这里毁谤,这谤僧;谤佛、谤法、谤僧。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称赞不能毁谤。要像善财童子一样,自谦赞叹别人。他们问:你既然讲弥勒净土怎么这么好,法师你为什么不修?你去修弥陀净土。我只说我不如你,你的根机好可以修,我不行!他听了也欢喜、也高兴,所以这个请转法轮非常非常不容易。

  所以一个道场确确实实要建立起宗旨,我这个道场修什么,学的什么。我在台北两个道场,景美图书馆这个道场只讲两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讲完了重头再讲,是永远不换的,就两部经。杭州南路这个讲堂是专讲《普贤菩萨行愿品》,一遍讲完了重头再来一遍,永远不换的,这就是确立宗旨。在国内外有法师大德,居士也一样,从我们那边经过,短时间我们接待,住宿我们都供应;我们供养,我们不请讲经。为什么?因为我们大众都是修净土的,你万一来破坏大众信心,我对不起大众,所以我们是不请讲经。这是请转法轮。除非是你要讲我这个宗旨相同的,我礼请,恭恭敬敬礼请。你讲跟我不一样的,那我没有法子,我只有不请。所以我不在台湾的时候,我由学生们去讲,学生们代我去讲,不请外面人。同修们真正想修学,自己有道场的时候不能不留意,我们建立道场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同修这一生当中真正有成就,确确实实有成就。

  往生,是要看到阿弥陀佛来接他走的,这才是真的往生。没有见到佛来接引,往生死了之后瑞相很好,不能证明是往生。可以证明什么?不堕三恶道。他走的时候相非常好,他来生生天,相好;来生得人道,相也好,所以不能证明他是往生。真正往生的,是他没走之前,他告诉大家我看到佛来接引我,那是决定往生。我们希望是真正帮助这些人。一个道场,说老实话,能够有三个、五个往生的就不得了!这个道场就殊胜庄严。所以这请转法轮要注意。

  第七是「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是请讲经,哪有听一次经就开悟了?这太希有了。所以要想大众真正得利益有成就,必须要请善知识长住在我们这里,领导我们薰修,大家才有依靠、才有依止。没有真正善知识,依止很难。所以遇到真正善知识,要请他长住在这个地方,这当然要有缘分。现在在我们这个世界,由於交通便捷,距离缩短了,全世界哪些善知识,几乎我们都能知道。可是这些善知识都有自己的道场,请也请不来,想请他来住世,那谈何容易?住在我们这个地方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交通便捷有一个好处,我们不能把他请来,我们可以到他那里去参学。像现代演培法师,是我们当代唯识宗的第一个人。唯识在佛法里面相当重要,所以我总是希望有年轻人真正发心来学唯识,弘扬唯识,到新加坡去跟他学。跟他三年、五年,把他那个东西学过来,这真正有心人,真正发菩提心,使法相唯识一宗不至於断灭。

  所以修学的时候,有善知识,则去找他,亲近他,向他请教,这也是个好方法,可以弥补请佛住世。他不能到我这个地方,我到他那里去。等到自己学成了,回到自己这个地方来教化一方,这是菩萨发心。世间我们要真正讲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了。人生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价值,说老实话,就是弘法利生;除此之外,你们想想人活在世间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世间人认为的意义价值,在佛法里面看一场空!历史上留名也是假的,因为地球有成住坏空,地球坏掉了,那历史留到哪里了?没有。所以真正有意义的无过於弘法利生。自己这一生能超越六道轮回,也能帮助别人了生死、出三界,这有意义。可是真正认识这一点的人,不多!这是希望我们同修要很冷静、细心去体会。更希望年轻人能够发大心,救度一切众生,不但救自己,救众生。佛法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不很困难,如果依照本宗来修学,有五年的时间足够了。五年的时间足足可以自己往生净土,决定有把握,也有能力帮助别人。五年的时间不长,自己肯不肯认真努力来修学。

  十大愿从第一到第七,到请佛住世,这是愿。后面三愿都是回向。所以在《普贤行愿品》里面,后三愿合起来讲。「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我们跟佛学。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又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就在这部经上。阿弥陀佛是怎样存心、怎样发愿、怎样修行,对於宇宙人生怎样的认识,统统在这部经上。只要我们自己的心愿解行完全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就学到手了,学到家了。学其他宗派,经论很多,不容易学,要很长的时间。学阿弥陀佛容易!这一部经就够了。所以学佛一定要找一个典型、找一个模样,照著这个模样来塑造自己,使我们自己学得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是讲自己的修学。

  我们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人间,我们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不能脱离这个社会,要跟大家在一起相处。相处要以什么态度?「恒顺众生」,要学著顺。换句话说,不与任何一个人结冤仇,不与任何一个人有冲突。他看我不顺眼,我躲开他,他心里欢喜。这不是怕他,恒顺,让你心里欢喜。这是佛教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样样要顺,顺就是孝道,所以孝底下是一个顺,什么叫孝?顺才叫孝。这个顺是智慧、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

  「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我们自己所修一切的功德,让一切众生去分享,绝不自己享受。所以普皆回向是拓开心量,心量之大跟虚空法界完全相等,把所有的界限统统破除,这叫十大愿王。所以菩萨的德号「普贤」,普皆回向就是普的意思,常随佛学、恒顺众生,这是贤。我们通常讲,讲道、讲德,道德的标准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就是道,好善喜贤就是德,绝对没有嫉妒障碍,这是德。所以这个法门成就道德,比其他法门的确是来得容易、来得殊胜。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