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无量寿经 - (第十七集)
无量寿经  (第十七集)  1989/4  新加坡  档名:02-003-0017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昨天我们讲到这段里面的第一句『舍家弃欲』,家的意思一定要清楚,并不重视形式之家,不重视这一点。因为我们在这部经上得到明证,就是非常明白的证据,前面在序分里面有贤护等十六正士,以及历代上品上生,在家居士不胜枚举。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体会到,此地的舍家是舍烦恼之家、舍无明之家、舍生死之家,这个用意比舍田宅之家要深得很多,这是不能不知道的。舍,实在说是心地上不执著,对家真正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并不是舍弃,诸位要明白这个意思。但是这一句里头也包括舍田宅之家而出家的,我们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了,四种出家,在家而出家的是心出身不出,舍家而出家的是身心俱出,这个也是在上辈之中,身心俱出。

  我们要问,为什么要出家?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候,出家不是容易事情,决定不是随便一个人想跟佛出家就出家,没有这个道理。怎么晓得?经上曾经有个公案,有个年老的人想要跟佛出家,佛就叫这些阿罗汉,就是舍利弗、目犍连这些人,把他们叫来,叫大家看看这个人可不可以出家,他有没有善根。这些阿罗汉他们的通力能够观察五百世,这些阿罗汉看了摇摇头说,他五百世里都没有种善根,就是没有在三宝面前种善根,他怎么能出家?由此可知,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想出家,是要有善根福德;过去世没有种善根福德不能出家,佛不会收的。可见得出家是有条件的。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一直到明朝末年,出家不是个简单事情,为什么?要经过政府的考试,考试不及格不能出家。所以,过去的出家人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得到一切大众的尊敬,为什么?出家的考试是皇帝亲自考试,殿试。不但要考世间学术,世间学术的程度要跟进士相等。普通一般人念书中个进士是很了不起了,出家人一般的学问要跟进士平等。所以当时朝廷里文武百官,对出家人没有不尊敬的,为什么?他有那个水准在。另外还要考经典,还要考佛学,换句话说,他要通过两门考试,世间学术跟佛学这两门科目。世间进士只考一门,他不考佛学,出家人还要考佛学,因此他的学问、道德可以说超过进士之上,哪有不尊敬的道理!一般文武百官多半是进士的身分,所谓进士及第,这个身分,所以对出家人非常尊重。

  帝王考试,实在讲也有很深的意义,因为出家人是人天师,是老师的身分。皇帝准许你出家了,换句话说,就是承认你可以做我的老师,这不是容易事情,所以皇帝要亲自考试。考试及格之后,有个及格的证书颁赠给你,这个证书叫做度牒。你考取度牒之后,才有资格出家,至於你到哪里去出家,皇帝不干涉你。所以你要到一个寺院,想亲近一个老和尚,说我想跟老和尚出家,老和尚一定问你有没有度牒,你把度牒呈上来,他就给你剃度,这才能出家。你如果没有度牒,他要给你剃度他就犯法,犯国家的法律,那是犯法的,不许可的。所以一定要先考取度牒。因此,从前出家人在社会上,无论在道德、学问确实达到一定的水准,为社会大众所承认。不是随便出家的。

  这个制度一直到明朝末年,清世祖,就是顺治皇帝,清朝顺治皇帝入关,实在讲他做皇帝的时候很年轻,年岁不大,十几二十岁。他心里想,出家是个好事情,何必这样刁难,这样严格的考试?他做了皇帝,有权,就把这个制度废除,从此以后,出家可以自由出家,不必经过朝廷考试。他的用心可以说并不是错误的,用心也满好的,也就是大家愿意出家的,不要受这些限制。当时一般达不到这个水准而希望出家的,那真是都满愿了,所以在当时一时是好事情。可是这个制度废除之后,到了今天弊病就出来了,我们佛教出家人的水准一落千丈。今天在社会上,我们出家人的身分比不上基督教的牧师,比不上天主教的神父,为什么?人家当个神父、当个牧师还一定要大学毕业,要神学院念三年,经过考试,才能派出来传教。所以,一般社会对於神父、牧师都很尊敬,就是他们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出家人很多年岁很大了,也没念过书,也不认识字,大概老的时候儿女不孝,没人养他,出家去吧!把寺庙当作养老院,问他为什么出家?不晓得。这个很糟糕。

  甚至於最近几年,尤其是不可思议,有些年轻很聪明的人,大学毕业了,很聪明,他来出家。什么动机?出家这个行业不错,不要本钱,几年就赚许多钱,名闻利养统统都来了。我还听说还俗的很多,钱赚够了,大概一生够花了,他还俗了。到佛门里做投机的买卖,这就是晚近一般所说的开佛店,佛店的生意好赚,一本万利,又不要纳税。所以我们佛教在社会上被人家歧视,人家说我们迷信,瞧不起我们,他说的也没错,我们也不能怪他,很多地方表现确实是如此。

  所以,如果我们想发心出家,先想我的动机何在?我为什么要出家?诸位要知道,既然要发心出家,出家人有两个事业、两个工作,两个工作都做得好,是最上乘的,两个不能做,至少做一个。这两个工作是什么?佛教的道场是学校,前面跟大家说过,佛教是佛陀教育,学校里面只有两种人,一个是教员,一个是职员,就这两种人。教员是要给学生上课的,职员是要办事的,是要护持这个道场,这是出家人本分的责任。换句话说,一个是你要学讲经说法,另外一个就是照顾道场,要发心来照顾道场,为道场工作。道场大,工作繁多,所以他也分工合作。譬如我们讲纲领执事,有监院,就是当家师,拿现在学校的职务来说就是总务,管总务的就是当家师,就是监院;首座就等於现在的教务主任,专门管教务的;维那是专门管训导的,管大众的秩序。所以,跟学校里面执事完全相同,就是名称不一样,职务是相同的,不当教员就要当职员,佛法才能兴旺得起来。出家要知道为什么出家,教员、职员目标都是弘法利生,把佛陀的教育普遍传达给一切众生,这样出家就对了。如果不是这个目标,出家是有过失的,决定是有过失的。

  弃欲,欲就是欲望,昨天也给诸位略略的提示了一下,欲望没有止境,所以众生苦难无边。佛教给我们,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欲望回头,知足常乐。我们中国圣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古时候富贵人家手上常常拿著一柄如意,手上拿个如意干什么?如意是称心如意,代表这个意思。要怎样才能称心如意?你看如意的头是弯过来的,回首如意,回首就是回头。一看到如意,头是回过来的,我赶紧回头,回头就如意,跟佛门里讲的回头是岸意思相同。官做大了,回头,不能再大了,够了;财发得足了,不能再发了,回头,他才能保得住,他才能真正得到享受。如果贪而无厌的话,实在讲他没法子享受,每天心里头念念在得失上,一回头,得失的念头减轻了,所以才如意。这是弃欲的意思。

  尤其是在本经,因为这段经文是连著上面一章,上面一章昨天特别跟诸位介绍「归依供养」,特别跟大家介绍这一句,这四个字。这个归依不是一般的皈依,这个供养也不是普通的供养。合这一章经来讲,弃欲,不但世间五欲六尘我们要降低,要回头,学佛的欲望也要降低。有很多人好学,什么样的经典、论典都喜欢,样样都想学,禅、教、密、律都好,都要学,要博学多闻,这是欲,多欲!这是对佛法的多欲,也不行,佛法的多欲也要放下,要回头,专依这部经,这部经是我们真正皈依处。我们从前拜很多的佛菩萨,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专拜阿弥陀佛,要回头。再跟诸位说得严格一点,从前我们亲近很多法师大德,现在也得回头来,这个事情麻烦了。不回头行不行?不回头不行,不回头你这一生搞的是人情佛事,你搞人情,你自己得不到成就。

  前天我们在福慧讲堂,我提出我自己当年亲近李老师,李老师跟我谈的三个条件,三个条件也跟诸位说过,很苛刻。我在讲堂下来的时候,演公上人就告诉我,他当年在谛闲老和尚那个地方,就是观宗寺,也是这三个条件,一样的。这三个条件并不是李炳老的,自古以来,这些传法大德对学生的要求都是这个样子。五年之内,只能听一个老师讲经,不能随便听,随便听,听乱了,你没有能力听,你不知道取舍。所以他是有期限的,给你五年,五年心定了,智慧开了,有能力取舍了,这个时候就开放。任何法师大德你都可以亲近,世出世间什么样的书你都可以看,没有障碍,对你只有利益,没有伤害。如果你没有这个根基,就是辨别邪正、是非的能力,你没办法辨别,你要是跑多了,对你自己修学是很大障碍。为什么?一般人绝大多数有先入为主,他听了这些邪师说法,他听多了,认为这是真的。遇到善知识跟他讲,他说你讲得不对,你跟人家讲的不一样,人家讲的是对的,你讲得不对。正法他听了不接受,他说不对,这是邪法;邪法,在心里早接受的,他以那个做标准,这就不得了,这个麻烦就大了。

  所以弃欲这个欲,包括佛门里面无量法门、无量经论,我们都要舍弃。莲池大师到了晚年,他什么都放弃了,提出一个口号,「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他不要了,三藏十二部统统舍掉,「八万四千门,饶与别人行」。经典、法门统统舍掉了,弃欲要弃到这样才算是到了家。莲公祖师到最后只有一部《弥陀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到最后他的真正皈依处。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底下这一句这是真实的供养,真正的供养,这一点我们同修一定要牢牢记住,我们这一生当中要想成就,一定要这样做法。真正修行人,说老实话无需要天天跟著老师,那个没意思,你天天跟老师有什么意思。古德常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小孩跟父亲是一生,老师只要教我一天,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他教我一天,我一生都受用不尽,老师指我一条路,这条路是我一生要走的。印光大师常常教人他就是这个方法,把方法、门道教给你了,你回家老实去念佛、去修行,你决定成就。从此以后不要再跑了,连皈依的师父你去看次数多了,他都要骂人,都不准你看,何况其他的法师大德,诸位就可想而知。所以不必常常亲近老师。你天天念这部经就是亲近老师,老师是谁?昨天我跟诸位说过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每天念这部经就是亲近老师,每天念这句佛号,就是跟老师心心相印,始终没离开。你这样就决定成佛,这个非常要紧。所以弃欲要弃得彻底。

  『而作沙门』,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在古印度,包括一切外道,只要是出家,都称之为沙门。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沙门就是佛教出家人的专称。它的意义是勤息,沙门是梵语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就叫沙门。沙门同样也包括在家,在家人心出身不出,他算是沙门,为什么?他在家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只要你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你就可以称为沙门。我教诸位同修念这部经,念经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所以念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非常重要,大家要认真的学习。为什么?不念经,你心里面一定想贪瞋痴,打妄想;我念经,专心念经,贪瞋痴、妄想暂时就放下了,这不就叫息灭贪瞋痴吗?

  你诚心诚意读诵这部经的时候,你的戒学具足。戒律虽然条文很多,它的精神只有两句话,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这两句话。我们在读经、在念佛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没有妄念,不起贪瞋痴,这就是诸恶莫作,诸恶莫作这一条做到了,读经的时候做到了。经典,特别是这部经,这部经典前面跟诸位说过,是一切诸佛修学、度生的第一经,所以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赞叹的,没有一尊佛不讲解,没有一尊佛不宣扬,这是第一经。是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最纯、最妙的一部经,可以讲是善中之善,没有任何一法比这部经更善,找不到了。《华严经》善,《华严经》不如这部经,为什么?《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归到这部经上来,它要不归到这个经上来,《华严》不能算是纯善,它归到这个经才是纯善。但是《华严》到最后才讲到这个,这个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得这个经要比起《华严经》,《华严经》虽善不纯,这个经才纯。我们读诵这个经,真的是众善奉行,这个经含摄了无量无边的善法,所以是众善奉行。你念这部经的时候,戒学具足,可以说任何一条戒文都不漏,平常我们讲持戒不容易,念这部经,大小乘戒圆圆满满,决定没有缺戒、没有漏戒,没有缺漏。

  念的时候,前面教给我们方法,用清净心,一念净信。用清净心,一念净信来念这部经,给诸位说,这就是修定。用清净心,一念净信念这部经,不但是与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相应,也与一切诸佛如来称叹、弘扬的大愿相应,这都是说外面的。更不可思议的,是与自己的真如本性相应,为什么?到后面我们会看到。古德跟我们说,我们能念之心就是清净心,一念净信心这是我们的始觉,所念的佛号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本觉是什么?本觉就是本性,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这一部《无量寿经》也是我们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这个就是,一点都没错。所以,你念这部经、念阿弥陀佛,你念久了会明心见性,这里头定慧都具足,可见得念经、念佛号,正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是沙门的意思,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做。

  刚才李团长告诉我一个消息,我听了非常欢喜。念经的录音带现在已经有两、三百人要,你们要去,当然回家照念,跟著录音带念。又告诉我,我们现在讲经的录音带,全套录音带现在有好几十个人登记要。新加坡人有福,一切如来第一法门在这里生根了,这不是我的功德,我没有功德,是你们诸位同修无量劫来的善根发现,是你们自己有这个善根,我到这里来不过是引导一下你们善根出来。好像灯火一样,我这枝火柴一燃它就亮了,不是火柴有能力叫它亮,它本身具足,它有那么多油在,我只是一根火柴而已。你们现在统统都大放光明,你们自性般若的灯亮起来了,大放光明。新加坡的确是有大福德,这是阿弥陀佛加持,十方一切诸佛加持。沙门的意思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非常重要,黄念祖老居士作的注解,就将这八个字做为本经的宗旨。宗旨是什么意思?就是修行的纲领,修行指导的原则。这个法门修行的指导原则就是这两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要怎么发法?一般大乘佛法里面讲菩提心,像《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究竟什么样的心才叫直心?我们现在这个心难道不直吗?我们觉得自己心很直,我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不是很直吗?直不是这个讲法。我们再把《观无量寿经》佛给我们讲的菩提心,两个对照起来看一看,意思就很明显。佛在《观经》上给我们讲的菩提心,第一个是至诚心,诚就是真诚,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这个心是体,菩提心的本体,有体当然就有作用,有体有用。菩提心的作用,有自己的受用,有别人的受用;换句话说,我有这个心,我怎样对待自己,我怎样对待别人。所以作用有两种,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别人,佛法里面讲,自受用是对自己,他受用是对别人。

  深心就是自受用,就是对自己,对自己要深心。《观经》里面也讲的是深心,跟《起信论》讲的一样,都是讲深心。什么叫深心?古德注解告诉我们,好德好善,喜欢道德、喜欢善行,这叫深心。德与善到了极处,就是到了顶点,无过於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第一大德,念阿弥陀佛是第一大善,你要修大德大善,你就是至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这部《无量寿经》,这是第一大德、第一大善,这是深心。为什么?因为这句名号、这部经典无所不包,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完全含摄在其中,所以称它作第一德、第一大善。

  对待别人,《起信论》说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观经》上讲回向发愿心,我们就晓得回向发愿就是大慈大悲。慈悲上加个大字,大是什么意思?大是清净平等,没有分别。如果我有慈悲,我对喜欢的人就慈悲他,我不喜欢的人就讨厌他,我就不慈悲,这个慈悲不能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没有条件的,他恭敬我,我对他慈悲;他骂我,我也对他慈悲;他打我,甚至於他要杀害我,我对他还是慈悲,这才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简单讲就是没有条件,普通的慈悲是有条件的。佛门讲慈悲,一共讲四种,第一种慈悲叫「爱缘慈」。所以佛说哪个人没有慈悲,每个人都有慈悲,他对於他的儿女很爱护、很慈悲,这叫爱缘慈。缘就是条件,他爱他,他对他就慈悲;他不爱他,他慈悲就没有了。所以第一种慈悲是一般众生都有的,每个人都有,这很小,非常小的慈悲心。

  第二种慈悲心,那个心就大一点,叫「众生缘慈悲」,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像范仲淹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尊敬我的老人,我也尊敬天下所有的老人;我喜欢我的子女,我也喜欢所有的小朋友。把小朋友都看成自己子女一样,把老人都看成自己父母一样,他这个慈悲心就很大了,这种叫众生缘慈悲,他能够推己及人。儒家的慈悲就讲到这个地方,孔孟就讲到这个地方,孔孟讲仁,仁就是推己及人,这就是众生缘慈悲。大概世间所有的宗教讲慈悲都讲到这个阶段,譬如像基督教的博爱,也是讲的这个阶段,众生缘慈悲。

  第三种叫「法缘慈悲」,这是菩萨的境界。菩萨为什么慈悲?因为菩萨晓得一切众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他彻底了解,他知道自己跟这一切众生的关系。所以他这个慈悲是从理论上建立的,还是有条件,知道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个本体。就像老子,老子也体会到这个意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那当然要慈悲,应当要慈悲。法缘慈接近无缘慈,接近大慈大悲,可以说它也就算是大慈大悲,因为这里头已经没有什么条件。虽没有什么条件,它还建立有个理论依据;换句话说,还是有能、有所,能所还没有忘掉。

  到了佛的程度叫「无缘大慈」,没条件了。菩萨还有个法,为什么慈悲?法,根据这个法,他还有个法做依据。佛是法也不要了,所以称作无缘大慈。通常我们讲大慈大悲,四种慈悲里面,法缘慈、无缘慈都可以称之为大慈大悲。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还有迹象,佛连迹象都没有,痕迹都没有,真的看人就跟自己一样。菩萨看人是「我把你当作自己」,还有这个味道在,还不是真的是自己。佛是完全真的是自己,不会把别人当作自己,我当作别人,没有这个,所以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这个叫做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过来的,意思是觉,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不迷,是觉心。所以,真诚心、至诚心,诚到了极处,它起的作用有对自己、对别人;至诚心是体,深心是自受用,发愿回向心,或者讲大慈大悲心,是他受用。这是诸佛菩萨的存心,我们要学佛,要把我们自性的真心透出来。菩提心是每个人本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法缘慈悲、无缘慈悲,每个人都有,各个具足,没有一个人有欠缺。我们现在为什么这个心发不起来?迷惑颠倒,佛说迷了,到底迷在哪里?把自己的心迷了。佛菩萨觉悟,是觉悟自心,我们迷,是迷了自心,所以迷悟不二。心,说老实话没有迷悟,迷悟在人。我们怎么会迷了?《金刚经》上说得好,有四相,四种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迷了。这四种妄想分别执著是什么?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我们的自性,自性就是菩提心,透不出来。虽然有,不发生作用,本来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现在迷了,迷得剩了一点爱缘慈,剩这么一点点了。

  这个意思我们拿灯光可以做个比喻,这个宫灯。我们的自性,菩提心,像里面的灯泡一样非常明亮,外面包了一层,这就是迷,它还是有光,光减弱了;如果你再包一层,光就更弱;包个十层、二十层,简直就看不到,光就没有了,就是这个意思。诸佛如来就像电灯泡露在外面,完全没有障碍,菩萨包一层,缘觉包了二层,阿罗汉包了三层,天人包了四层,阿修罗包了五层,我们人包了六层。还有比我们差的,畜生包了七层,饿鬼包了八层,地狱包了九层,地狱里头没有光,看不到日月,没有光明。他有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没变,不管包多少,里面一样亮,里面的亮度跟佛没有减少,佛怎么亮,我也怎么亮,跟他是不增不减。这就是讲迷有浅深不同,十法界愈是往下面去迷得愈深,愈往上面去迷得愈浅。

  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迷到最深的,到阿鼻地狱,他要有机缘遇到这个法门,一念回心转意,念阿弥陀佛,一样能往生,这还得了,这个不得了。任何一个法门都做不到,唯独这个法门,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这个法门才会被十方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都采取、采纳这个法门,自己修行,教化众生。所以诸佛自己修行也念佛,在发起序里面大家看过,释迦牟尼佛一念佛,整个金身光彩跟平常都不一样。为什么?当你念佛的时候,你的心就变成佛心,心变成佛心,我们世俗人常讲相随心转,你今天心是佛心,你的相就变成佛相。释迦佛已经成佛,再念阿弥陀佛,佛上再加佛,所以他容光焕发,精神特别好。阿难跟他做侍者,从来没有见到过,你就晓得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所以诸佛都念阿弥陀佛。这是发菩提心的一个讲法。

  菩提心第二种说法就是「四弘誓愿」,所以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四弘誓愿里面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条就是大慈悲心,平等度脱、接引一切众生。度这个字要拿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帮助众生、协助众生。帮助他什么?帮助他成佛,协助他成佛,这就叫度。也许我们就会怀疑,我们自己是博地凡夫,烦恼一大堆,我有什么能力帮助他成佛?这是真的。换句话说,你遇不到这个法门,的确是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你遇到这个法门,你度众生成佛道,跟十方如来无二无别。虽然我是博地凡夫,我还没有能力度自己,我有能力帮助别人成佛,什么能力?佛劝人念这部经,我也劝你念这部经;佛劝人念阿弥陀佛,我也劝你念阿弥陀佛,我跟佛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这个法子你们大家都学会了,学会了之后,你们从今天起,度化众生的本事跟一切诸佛没有两样,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要用其他的法门,说老实话,你不但比不上佛,菩萨、阿罗汉都比不上,不但比不上这些人,连一个真正高明的大法师你都比不上,这是真的。你用其他八万四千法门,你比不上一个法师,比不上一个真正有修有学的大德。可是我们用这个法门来度化众生,简直就跟一切诸佛平等,这个不可思议。

  所以自古以来,净土宗的祖师称为大师,大师是对佛的尊称。现在有称某某法师为大师,这个称得过分,这个名称决定不适当,过分了。大师是对佛的称呼,菩萨称大士,没有称大师的。观世音菩萨是等觉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后补佛,他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地位,跟弥勒菩萨在娑婆世界的地位一样,补处菩萨,没有称大师,称大士。菩萨称大士,称开士、正士,像我们这部经上讲十六正士,只能这样称呼。大师唯独对佛称呼。可是历代有个习惯,对於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为什么?就是他这个教化跟佛一样,没有两样。所以你们诸位同修学会这个本事,将来你们教化众生,就是居士身也可以当得起大师,跟佛没有两样。你们要用其他的法门教别人的时候,那不行,这个名称你们担当不了。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大慈悲心。

  断烦恼、学法门,在我们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之前,我们就用这部经,就用这一句圣号六字洪名来断烦恼,用这部经来学法门,其他的我统统不要学了,我就这一门。无量无边的法门,留著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再学,现在最要紧的,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其他的都是次要再次要,都是不太重要的。像现在我要去念《华严经》、我要去学《法华经》、我要去学唯识,都不重要,现在见阿弥陀佛最重要。见到阿弥陀佛,古德常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了阿弥陀佛,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不要再干傻事,现在第一个目标定下来,我要见阿弥陀佛,一心见佛。见别的佛很难,见阿弥陀佛很容易,阿弥陀佛没有架子,很慈悲。只要依照这部经典修行,他老人家都欢喜、都接见。「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要用这个态度去修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一愿在三种菩提心里面就是至诚心,这是直心;断烦恼、学法门是属於深心。由此可知,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我们天天念,口皮上在念,如何能叫心口相应,你这个心就真发了。你口里头念著,心里头不是,这个不行;你心没有发,口里虽然念,心并没有发,没发心。这是第二个讲法。

  还有第三个,第三个讲法非常直截了当,蕅益大师说的,他老人家说得非常简单,不像前面这两种这么麻烦、这么复杂的解释。他老人家讲,你真心想生西方极乐世界,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说法,的确自古以来没有人这个讲法,没人讲过,蕅益大师第一个说出来。印光大师非常赞叹,他说这一句,这个对於发菩提心的解释,完全把阿弥陀佛、一切诸佛的意思统统说破,说出来了。所以印祖对於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的赞叹,可以说赞叹到极处,他说即使是诸佛再来给《弥陀经》做注解,也不能超过他。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对於这部经典的注解这么赞叹,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蕅益大师身分没露,我们不知道。根据印祖这个赞叹,在我们推想当中,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否则怎么能值得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所以《要解》在我们修学净土非常重要。

  我采取的这三个本子,跟黄念祖老居士的看法完全一致、完全相同,我自己修学这么多年,得到他老人家的印证。我采取的三个本子,最重要的三本书就是《无量寿经》、《弥陀要解》、《普贤行愿品》,就是这三种。他老人家也是取这三种,你看他给人家写信,说法介绍,特别著重这三本,我跟他的看法不谋而合。这三部经我讲得很多,《要解》我讲过很多遍,一直不断的讲。我在台北两个讲堂,一个讲堂专讲《普贤行愿品》,一遍讲完,从头再来,专讲这一部。另外一个道场,就是图书馆,专讲《弥陀经》。《弥陀经》我只取两个注解,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疏钞》讲完了,讲《要解》;《要解》讲完了,讲《疏钞》,就是这两个注解永远在循环不断。《疏钞》太大,博大精深,一般人不太容易受持,《要解》比较少,我讲《要解》讲得最长的也只讲了九十几次,一共九十多个录音带,这是讲得最长的;短的好像只有三十几个。但是《疏钞》就不一样,《疏钞》一遍讲下来总要三、四百次。我过去第二遍讲的,留了一套完整的带子,一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就是三百三十五次讲完,太长了,现代人受持不太容易。总共就是三部经,非常重要。

  《要解》里头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你诚心诚意,你不懂得四弘誓愿,不懂得《观经》、《起信论》里所讲的这些不要紧,不懂没关系,不要烦恼,你只懂得蕅益大师这句话就行了。我诚心诚意想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很简单,一听就懂,很容易明了。他老人家讲这句话,对不对?当然,印光大师给他做了证明。如果我们再细细的跟《起信论》、《观无量寿经》的三心,仔细去对一下,他讲的真是一点都不错,不但不错,解释得太妙了。为什么?无上菩提心就是圆成佛道之心,他发心求生西方净土,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那不是无上菩提心是什么?所以,这个解释非常的正确、简单,容易明了,这是它的好处。

  心发了,发了就决定往生。蕅益大师给我们说,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有信、有愿,这个人决定往生。下面何必还要一向专念呢?实在讲,一向专念就是前面发心的实践。我心是发了,发了我没做,那你能不能往生还真的有问题,为什么?怕你这个发心会退转。现在我诚心诚意想生西方极乐世界,再过个几分钟我又不想去了,马上就退转了。可见得,一向专念的目的就是保持你的菩提心不退转,保持你不变心,用意在此地。可见得这一条也很重要。何况你念得愈勤,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愈高,前面跟诸位说了,你的莲花愈大,光色愈美。所以一定要一向专念。

  这个「一向」,含义也很多,第一个就是一心,一个方向,只取西方极乐世界,其他的统统都放下,这个叫一向。第二个意思,一向是二六时中忆念受持,从无间断,这个叫一向。这个一向是做得很圆满、很彻底,这样的人决定上品上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如果做不到,古大德也给我们说,我们早晚订功课,从今天起尽形寿,尽形寿是到我们命终那一天为止,一天不缺,这也叫一向。我不能够一天到晚念佛、读经,但是我早晚念,我早晚课从不间断,从来不缺,这个符合一向。

  早晚课当然最好是能够念一卷经,一卷《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比较少、比较短,做为朝暮课诵非常理想。一遍《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阿弥陀佛念一千声,念珠念十圈,一圈是一百零八,念十圈,我们算整数,一千声佛号。你不要说我只念一千声,八十声我不要念,念珠十串。早课跟晚课统统一样,不要缺。如果你工作非常忙碌,你自己做不到,很忙,实在没有时间,古大德也告诉我们修十念法。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一口气不一定念多少声,这个不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家里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念;没有佛像,面朝西方。用这个做为自己的早晚课,一次都不能缺,一生不缺,也符合一向专念,也符合这个标准,这是最低的标准。

  学佛一定要发长远心,要有耐心,要晓得精进,就是要有进步,不要退步。所以发心不要太猛,太猛了会退步。听说人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我也发个心,念十万声,头一天念十万声念得好辛苦;第二天我只念八万,佛菩萨原谅我一下;再过一天,八万也不行,我只能够念个三万;念两天之后,三万也没有了,念一万,甚至於念一千都念不到,愈来愈退转,这不是好现象,这个不可以。所以,这样发心是错误的,应该发心是由少慢慢增加,这是进步,这是好现象。发得太勇猛,受不了,他就会退步,这个事情我们不能干。

  我过去学佛的时候,在没有出家之前,在家居士的时候,我跟忏云法师在一块住,我就学他的生活方式,学持午。那个持午很清净,差不多将近有十五年之久,其中有五年,我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我去受戒的时候我要吃三餐,我就不持,为什么?受戒很辛苦,需要体力,所以我就开了,受戒的时候有点心我统统都照吃。有些我们同戒的很发心,一受戒马上就要持午,到了三天受不了,统统都开了。我说我绝不干这个傻事。所以要看情况,平常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工作量,不需要那么辛苦,我们生活正常,可以按著正常来;非常的时候要用非常的方法,绝不学好看,绝不要面子。面子害死人,很多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我们不干这个傻事情,我们要做得脚踏实地,稳稳当当,学佛里得到真正自在快乐。这是最低限度,一向专念就是早晚十念,十念法。

  除了早晚课之外,我们佛门叫散课,散课就是没有规定的,有时间就念,没有时间就不要念。还有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有些同修的确很用功,用心过度,结果不得法。我在台北,我台北道场经常有二十多位开计程车的司机,就是有二十多辆计程车,在我讲经的时候他们都不做生意,都来听经。他们的车子都贴了阿弥陀佛,前后左右都贴,贴了好多,弥陀车行,台北市有弥陀车行,这一帮人。他们用功很猛,常常跟我说,一面开车,一面念佛,有的时候不知道把乘客拉到什么地方去了,走了很多冤枉路,当然还是把人家送到了。他们很好,他们不多收人家的钱,他说这是我的错,我忘掉了,路走错了。开了很多冤枉路,他注意念佛去了,把路忘掉了,常常来给我讲。

  我就告诉他们,你这错了,你这有罪过,为什么?人家如果有事情赶时间,你把人家时间耽误掉,你对不起人,你没有做到敬业的责任,这不可以。为什么?你这样做,车也没开好,佛也没念好,念佛想到开车,开车又想到念佛,两头都没有做好,这个要注意。念佛的时候万缘放下,专心念佛,佛念好了,做事的时候把佛放下,专心做事,事也做好了,佛也念好了,这个重要。诸位同修要记住,当你要做工作的时候,你就专心做你的工作,事做好。尤其是佛教徒,在社会上要做别人的榜样,不要让人说佛教徒不能叫他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他一面做事一面念佛,事情做错了还不晓得。那以后佛教徒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社会上不要我们了,所以这个不可以。做事情一定是认真负责任,事情做得比别人还好,将来人家一听到佛教徒,佛教徒认真负责,每个人都想要,都想争取佛教徒,这样才好。所以,不能够把念佛、做事混在一起,不可以,决定不可以。

  真正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切工作不妨碍修行,那是高等的功夫,不是我们初学的,初学人做不到。那种程度差不多是到了一心不乱以上,才可以做得到,我们现在不行,现在一定要守住这个原则。这都是一向专念里面一些重要的意义。像他们开计程车的,车上放佛经、放佛号,可以放,给谁听?给乘客听,不是给自己听,这个就对了。你自己专心去听那就错了。没有乘客,你在休息的时候,你自己专心听是对的。你正在替别人服务的时候,那是给别人听的,是度众生的,给他做增上缘。他乘你的车,坐一段路,他一生当中说不定就这一次,有机会听一次经,这是你给他做了善缘,这是好事情,决定不是为自己。

  底下一句就把发心一向专念念什么,给我们明确指示出来。发心一向专念,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别的。专念《阿弥陀经》,它这里只说阿弥陀佛,没有说《阿弥陀经》,没有说《无量寿经》,但是你看底下一句就是《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修诸功德』,这个经上所讲的是阿弥陀佛从初发心、出家、发愿、修行,以及广度一切众生不退成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在这部经上。所以我们自己应当要效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怎样发心、怎样发愿,我们学他。我们把阿弥陀佛当作自己修行的榜样,依照阿弥陀佛这个模样来塑造自己,使自己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这叫做修诸功德。所以,这个修诸功德跟普通讲的修诸功德不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上品上生。中下品的修诸功德,意思就不是这么圆满,不是这样的殊胜了。同样一句话,看它放在哪里,意思不一样,讲法不相同。我们怎么修?你有这本经书,你就会了,不要再问别人。经书里头意思有不太懂的地方,黄老居士注解注得非常详细,等於是《无量寿经》的大辞典。

  『愿生彼国』,这个愿很重要,有信、有愿。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讲修因,你看这里实际上只有一行半,这是讲上辈往生所具备的条件。这一行半的经文,我们差不多花了,连昨天的时间花了两个小时,讲这一行半。因为它太重要了,关系我们上辈往生,这两个小时是值得的。大家牢牢的记住,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我们决定成就。下半段是阿弥陀佛的事情,上半段是我们的事情,我们具备这些条件,阿弥陀佛答应我们的是些什么。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这是阿弥陀佛的事情了。这个地方说的经文就是佛对我们的承诺,我们具备这些条件,到我们临终的时候,佛与圣众一定来接引,阿弥陀佛亲自来接。『与诸圣众』,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除了观音、势至,还有许多的菩萨都会跟阿弥陀佛一起来迎接。我们要问,哪些菩萨?你平常在经上所念的这些菩萨大概都有,为什么?你曾经念到这个佛菩萨名号,就跟他有缘,只要你一生当中曾经念过一次,就有缘。「这个人他曾经念过我,阿弥陀佛你去接引他,我跟你一道去」,他也会跟著来,这是有缘的,一定是跟你有缘的。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你多生多劫当中的家亲眷属、同参道友,那些人先往生了。过去生中他们都往生了,大家在一块共修,他往生了,我们没去得成,我们现在去了,他还会记得我,他有神通,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我们今天缘熟了,他们看得清楚、听得清楚、知道得很清楚,他们跟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同来接引。

  我就跟诸位说过了,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点都不陌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熟人比我们这个世界多,到那里去不陌生。不要以为我去了没有几个人认识的,好像觉得不太愿意去,没有认识的人,有什么意思。没有想到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认识生生世世的同参道友、家亲眷属太多了,怎么晓得会有那么多人?从我们自己本身的善根就晓得。我们今天在这个时候,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部经典,能够这样的欢喜,要不是生生世世所种的善根福德,不可能有这个情形。从这个情形就看得出过去世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与阿弥陀佛的因缘密切,就能够判断生生世世都是修这个法门。修这个法门,同修当中往生的太多了,所以他一定会来。不说别的,就是以我们这个世界就不得了,不要讲过去世,讲现在世。

  我昨天看到大陆上出版的近代往生录,差不多将近有两百人。在台湾我所晓得的,这四十年当中往生的至少有四百多人,这是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还不晓得。这加起来就有六百多人,还有我们不晓得的。在我们推测当中,这四十年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中国人里面我想至少也有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我们往生的时候他一定会来接引,为什么?同乡!我们都是从地球去往生的,一问,我前生住在地球上哪个国、哪个省、哪一州,一谈起来我们都很接近,这些人统统都会来。跟著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的,至少也有一千多人以上的诸上善人,这是最低的估计,决定是超过这个数字,很热闹,不会寂寞。

  『现在其前』,就是在我们面前,你在临终的时候决定亲眼看到,看到这个境界。

  『经须臾间』,须臾就是时间快,时间非常之快,刹那之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你们在这一段经文里头要特别留意,你们有没有看出门道?门道在哪里?没死,活著去的。它没有说死以后才跟阿弥陀佛走的,没有,活著的。佛来迎接他,他亲眼看到的,天乐盈空,亲耳听到的,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跟佛就走了,这不就是活著走的,不是死著走的。何况这里面功夫上乘的,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没生病。所以往生是活著往生,这个法门叫不死的法门,你要不学这个法门,准定要死,学了这个法门就不死了,希望大家努力。中上辈往生的,实在讲太清楚了,他会告诉家里人,佛已经来接引我,我要跟他去了,你看多明白、多清楚。这个法门真是永生的法门。一般宗教讲永生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法门讲永生才是确实的。除这个法门,就是一切大乘法门里面,你自己功夫不到家你做不到,为什么?没有带业的。所有大乘法门里头一定要做到明心见性,你才能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死自在,永脱轮回;你要是不到明心见性都不行。

  诸位看看禅宗史里面,你就晓得参禅人以后退转、堕落比比皆是。苏东坡的前生是五祖戒和尚,他前生是禅宗一个小支派里的第五代的祖师,那个时候也是朝廷里有个大官到寺庙来进香,他一看到做官的威仪,他动了心,很羡慕,所以来生做官去了。一生的修持换得一个官位,官也没做好,得罪了当权派,最后贬到南海(海南岛)去教书,苏东坡在海南岛住过一段时期,日子过得苦的很,这个历史上有记载。苏东坡死了以后,再转世还是在人道,地位就更差了,做了一个很小的官,好像县政府的科长一样,这么个地位,以后就没消息了。一世一世转,他往下坠落,所以非常可怕。真正能够救度我们,真正是得救的唯一的法门就是这部经,就是这个法门。所以希望诸位同修千万不能够错过,错过就太可惜了!

  跟著佛到西方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那个世界莲花化生,前面介绍过,这不要细说了。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因为上品的人是「花开见佛悟无生」,他一到那个地方去花就开了,这是上品的。他一到那个地方,他的智慧、他的神通差不多就跟七地菩萨一样,七地以上的菩萨就平等了,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功德,真是无与伦比。底下的话是释迦牟尼佛劝勉我们的话,把我们自己具备的条件说出来了,阿弥陀佛的承诺也说出来,佛在劝我们。

  【是故阿难。】

  『是故』就是前面这个缘故,修因证果,往生就是证果。叫著阿难说:

  【其有众生欲於今世见阿弥陀佛者。】

  这一世你决定见得到,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是你亲眼见到的,你还没断气,你见到的,这是『今世』见到的。何况在往生之前,还有很多人心地念到清净的时候,佛也会有感应。像当年慧远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他老人家在一生当中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打坐,打坐念佛的时候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所见到的境界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他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他自己临往生的那一天才宣布告诉大家。往生那天跟大家说,今天我又见到极乐世界现前,佛来接引我了,这个境界过去我曾经见过三次。这就是今世,今世见阿弥陀佛,今世见极乐世界,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应该怎样做?

  【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

  所以世尊在此地劝勉我们,语意宏深。你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要专念佛号,还要专念这部经。为什么?极乐国土都是在这部经上所宣讲的,你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不熟读《无量寿经》你怎么会晓得!今天纵然说阿弥陀佛很慈悲,把极乐世界现前给你看到了,你没有念过《无量寿经》,你看到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佛示现的还是魔变现的?你不晓得。如果这个经念得很熟,境界一现前,仔细去看,看看哪个地方跟经上讲的不一样。跟经上讲的不一样的一点也没有找出来,没有看出来,完全是一样的,那你就晓得完全是佛境界。如果找到有一桩跟经上讲的不一样,这是魔境界,你能够辨别。所以经一定要念,我劝同修们先把经念三千遍是有道理的,三千遍念下来,你对於这个法门死心塌地。以后不管见什么样的法门,见到那个法师放光,见到法师在座上升起来,你也不动心,你还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绝不好奇骛怪,心有主宰,心定了,你决定往生。所以这三千遍经一定要念。

  【积集善根。】

  这是助行,前面讲正修,我们读经、执持名号,这是正修。『积集善根』,善根里头第一善根就是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我们得佛这么大的恩德,除了弘扬这个法门,除了把这个法门普遍介绍、推荐之外,你想想我们有什么法子报佛恩?没有法子。我昨天教给诸位的印经、拷贝录音带,你自己听一个就可以拷贝一个送给别人、你的亲戚朋友,这是度他。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希望我们一起去,去的熟人不是愈来愈多吗?我去了,不叫他去,不让他去,这个心量不好,这不是菩提心,与弥陀本愿相违背的。所以凡是有认识的人,凡是你知道他地点的人,你就给他寄,看不看是他的事情,我们都给他寄,有地址的统统照地址寄去。以这个为助行。

  【应持回向。】

  『应』是应当,『持』是受持,正行、助行都应当受持。应当『回向』,回向简单的意思,就是我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自己这样修,为什么用这个方法帮助别人?我只有一个目的,希望我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回向。希望这一生决定见佛,决定往生。

  【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这是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果报,佛给我们宣说出来。佛决定不打妄语,样样都是真实不虚,由於这个缘故你见佛,这个见佛是现前、当来统统见佛。『生彼国中』,圆证三不退,一生当中就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圆满菩提就这样得到了。你想想看,哪个法门有这个法门殊胜?哪个法门有这个法门快速?所以这个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生成佛的第一法门,你再找第二个法门找不到,没有,你去查《大藏经》,确实没有。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