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 (第九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第九集)  1994/7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14-0009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第廿三面倒数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这以下是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解释妙行,妙行就是『执持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怎么晓得它不可思议?名号如果就字面上来翻译,它翻作无量,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所以从字面的意思是无量觉。无量觉就是无所不觉,无所不知、无所不觉。这个名号不仅仅是称西方世界的教主,如果说教主有这个名号,其他人没有,这个名号就不能够说具足不可思议的功德。正因为这个名号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统统具足,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是谁?人人都是阿弥陀佛,个个都是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诸位想想,究竟觉、圆满觉这才称之为阿弥陀佛,成佛了。哪一尊佛不是究竟觉、圆满觉?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由此可知,原来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共同的德号。已经成佛的是无量觉,我们没有成佛的,从本性上来讲是无量觉,没错的,我们只是把无量觉迷失。今天用无量觉这个名号,让我们的性德再恢复,如此而已!所以名号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

  佛用这个名号,而不用其他的名号。其他的名号有没有这个效果?不能说没有。禅宗里面,观心是一个方法,参话头也是个方法。念佛这个法门,念释迦如来也是方法,念药师如来也是方法,念毗卢遮那佛也是方法。为什么偏偏叫我们念阿弥陀佛?这要晓得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圆满。譬如念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号里面只含两、三个意思。释迦是慈悲的意思,仁慈,牟尼是寂默的意思,佛是觉。仁慈、清净、觉是这个意思,这是性德里面的一部分,不是全体。无量觉,那是全体。所以无量觉里面能包括仁慈,能包括寂默;仁慈、寂默里头不能包括无量。所以『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他名号就不可思议。我们如果就事论事来观察,更容易体会这个名号功德的不可思议。

  在隋唐时代,是我们中国佛教黄金时代!大乘八个宗派、小乘两个宗派都在那个时候成立。各宗的祖师大德,人才之多,修行人多,开悟人多,证果的人多,这是盛极一时。那时候有些大德们讨论,在研究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这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最重要?这几乎修学大乘的大德们大家公认的《华严》。这个说法没错,《华严》讲的理最究竟、最圆满,《华严》讲的事也讲得彻底,理事都圆融到极处,所以称为圆满的法轮,称为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这就说明一切经所说的都是讲全体当中的一部分。唯独《华严》讲得圆满,方法也圆满。教我们修行的方法,《华严经》里面说出两千多个方法。更难得的,末后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做出来给我们看的。这样的教科书,古今中外找不到第二部,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做出一个榜样来给我们看。所以它确确实实是最好的教材。

  同时,世尊在一切经里面讲到一生成佛,从凡夫一生怎样修成佛果,只有《华严》。《法华经》里面就没有《华严》说得那么透彻。《法华经》里面,龙女八岁成佛。所以讲一生成佛的就这两部经。古来大德很聪明,发现《无量寿经》不寻常,《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依这个法门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华严经》上看到一个善财,《法华经》上看到一个龙女,《无量寿经》里面看到往生的真是无量人,那哪能比!何况《华严》末后成佛怎么成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而成的。换句话说,还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这么一回事情。

  我们再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开端就讲「德遵普贤」,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修的是普贤法门。西方极乐世界纯一普贤菩萨,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凡圣土下下品往生是初信位的普贤菩萨,一直到等觉。因为经上说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西方极乐世界全部都是修普贤行的。所以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这我们要认识清楚。这就说明净土是《华严》的归宿,《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结论。这一比,《无量寿经》第一。《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精要,是《无量寿经》的精华。《无量寿经》是第一,《弥陀经》就不会是第二。我们把它看作第一的第一,不为过!这要晓得。这是古德为我们说出来的。

  我们从这个方向继续不断的再去追问,《无量寿经》有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当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全经的核心,全经的中心。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为我们说明依正庄严,你看他每一句话都没有离开四十八愿。不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句句离不开四十八愿。由此可知,三经就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这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里面有四十八条,哪一愿又是第一?这是古来大德几乎也是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持名念佛。用这个方法,我们明白了,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

  我们再回过头来一看意思就更明显,整个的佛法,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法,给诸位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解释阿弥陀佛的,《无量寿经》解释四十八愿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解释《无量寿经》的。世尊所说的四十九年,现在集结的一部《大藏经》,就是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么一看,你才晓得这一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世间人会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但是肯定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的人不多。他不了解,虽然听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究竟怎么不可思议,他不知道。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的信心就不坚定,愿就不恳切,念一生佛也未必能往生。真正明白、真正肯定,他念佛的那个心跟别人的心不一样。确确实实如古大德所说的「一念相应一念佛」。他念的相应,为什么相应?因为他肯定了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他真的有认识,真的明了。这是我们从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仔细观察到最后,这一句佛号原来是他所说的总纲领。一切经都不出这个名号的范围。所以名号功德就不可思议。

  『故使散称为佛种』。「散称」是很随便的念一句佛号,漫不经心的念一句佛号。像在《法华经》上世尊所说的「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那个「皆已」是佛的眼光看,我们看得很浅,只看到眼前,佛能够看到将来。佛看他成佛了,念这一句佛号时成佛了。念一声南无佛都成佛道,何况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不一样!那个成佛道比一声南无佛就更快。佛为我们讲这一句话是有一个典故的,在我们佛法里面称为公案,我们一般人讲有一段故事。

  这是佛说久远劫之前,这个时间太远太远,曾经有一个樵夫(砍柴的),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老虎很凶,要吃他,他爬到树上去了,老虎不会上树,爬到树上叫了一句「南无佛」,这么样叫出来的。这一个种子经历无量劫之后,遇到缘,因这个缘,他发心出家修行,后来证果了。这一个种子。佛说这个事情,再看看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讲的许多原理原则,比对一下,非常合理。佛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有意无意念这一声佛号也是从心想生。这个佛的种子就是金刚种子,永远不坏,遇缘它就起现行,它就起作用。

  我们的缘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深,这个缘非常非常希有而难得。我们从佛这个原则上来观察,我们非常欢喜,欢喜什么?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外教的,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他们一生当中不止念一声南无佛!那佛的眼光是「皆已成佛道」,他就不是外道。纵然是谤佛、毁佛、侮辱佛,那个佛的种子已经种到他阿赖耶识里头去。佛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谤佛、毁佛是有罪过的,那个罪过报完之后,佛的种子没有消灭,还是那个种子将来要圆成佛道。由此可知,阿弥陀这个名号是圆满性德的称号。西方教主用这个德号做名字,劝十方一切众生称念,这个方法高明极了。我们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统统搞清楚、搞明白,这个名号我们就非常欢喜受持,喜欢念它,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所以散称就是佛种,成佛的种子永远不坏,只是时间长短不定而已,他决定成佛。

  所以大家已经学了佛,看到经上讲的菩萨要自利利他、要自度度他,想想自己又没有能力,怎么度他?能叫人念一句佛号,那个人就得度。我这次在新加坡,新加坡净宗学会很难得。新加坡是热带,没有四季,它只有一季,只有一个夏季,所以他们穿的衣服很单薄。我到那边去,发现他们穿ㄒ恤,短袖,背后写的南无阿弥陀佛。走在大街上,人家一看,都念一下南无阿弥陀佛,你看看他度多少人。那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就度了好多人。有中文的、有英文的,前面是阿弥陀佛,后面也是阿弥陀佛。我觉得那个不错,很好。他们还做了许多结缘品,纸袋子上统统印的是阿弥陀佛,我也把它带了一点到台湾。这很好,这个想法非常有意义,这就自行化他。要用心!如何能教大家有意无意把阿弥陀佛都印到阿赖耶识里头去。那个地方种族很复杂,宗教很复杂,你看连那些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马来印度教,他统统看到阿弥陀佛,全都念阿弥陀佛,佛的种子统统种下,这个殊胜。我们现在这边人很少,希望带到台湾做,多做一些衣服,我们带一些到美国来。

  『执持登不退也』。如果能够一心执持。持是保持,执是坚固的执著这个佛号,念念不放松、念念不忘,这就是执持。也许有同修说:这个很难,晚上一睡觉统统都忘掉。没错,那是你功夫还不到家。真正功夫到家,晚上睡觉佛号也不中断。作梦也念佛!俗话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梦都会念佛,作梦也梦见佛,作梦也梦见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大家能到这个境界,你可以相信你往生有把握。能够在梦中念佛、梦中见佛,往生很有把握。这要功夫!

  我们为什么晚上睡觉就胡乱作梦,佛号没有了?我们的妄想杂念太多,在白天你不能够觉察,到晚上作梦,这妄想杂念起现行就变成了梦境。还是自己念佛功夫力量不够,不能把这些妄想杂念伏住。伏住的时候,那个梦境决定不一样,总在功夫。这个功夫勉强不得,单单口念,心口不相应,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很难很难,最重要是心要相应。心里头真想阿弥陀佛,真想极乐世界,给诸位说,那才叫念佛。

  念佛是心念不是口念,口是称。这个地方讲「散称」,散称,称是口念,不一定有心,有口无心,称念。念不一定有称,换句话说,念不一定念在口上,心里头真的记挂,那叫念,所以念跟称不一样。我们今天讲的念佛,是经典里讲的称佛;经上讲念佛是心上真有佛,那个叫念佛。你看《观经•下品下生章》里头所说的,人业障很重,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不能念佛,教他称佛、称名,一声、十声也能往生。可见得称跟念是有差别的。称,力量浅;念,力量大、力量深。这个执持是念,一心是功夫,一心是定,不乱是慧。所以这一称佛号,戒定慧三学具足。特别是不乱,这些功夫都要在平时去培养。不乱是不为世缘所乱,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不为它所乱,不为佛法所乱。佛法大小乘宗派不一样,道理很多、方法很多,我们接触了也不为所乱。所以这一点我们实在要感谢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在华严会上为我们做了示范。

  五十三位善知识显示的五十三种完全不同的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先问善财的老师是谁?文殊菩萨。他是文殊,我们俗话讲得意弟子,文殊菩萨的传人。文殊菩萨修什么法门?在《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是念佛求生净土。他的得意门生、他的传人,当然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看,你才真正看到《华严经》的奥妙,把《华严经》的门道看出来。再看他出去参访,第一个碰到德云比丘,我们中国俗话说先入为主。这第一个善知识,那就是他主修的,先入为主,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这印证他跟文殊菩萨同一个路子。向后这些善知识所表演的,实际上他所代表的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我们生活当中接触一切人物,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五十三参就是这么回事情。我们接触一些世法,接触一些佛法,我们生活在这社会上不能不接触,接触怎么样?心是定的,一心不乱,绝不被他扰乱。

  所以人家一心不乱是怎么修成?历事炼心。不是坐在家里,不出门,你就能成了一心不乱,没有这个道理,历事炼心。这个参访就是接触,一接触,你的那些东西一看我都明了,我还是老实念佛。你修你的,我修我的,我绝对不会被你干扰,绝对不会被你障碍,我还是一句佛号念到底,还是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五十三参真正义趣在这个地方,世出世法都不动,世出世法都清楚。清楚是慧,不动是定,一心不乱,他这么成就的。到末后第五十三参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地位?等觉菩萨。他那个五十三参,每这一参他这个地位提升一层。初出来参德云比丘,圆教初住菩萨,所以他就经历了四十一个阶位。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么成就的!这是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所以我们认识真的清楚、真的明白、真的肯定,这个时候什么法门接触都没有关系,接触没有妨碍。不但没有妨碍,有好处,成就自己的定慧。所以是决定得生,圆登不退。不仅仅是登不退,圆登不退。我们接著看底下这一段:

  【然诸经示净土行。】

  『示』是指示、开示净土修行的方法。

  【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净土』这个门非常广大,净土的教决定没有偏见。我们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章里面看到,使我们对於阿弥陀佛真的佩服到五体投地。这品经里面一共有四个段落,前面三个段落为我们讲的上辈、中辈、下辈。《无量寿经》上讲的简单,《观经》里面就说得详细,三辈里面又分三辈,就变成九品。变九品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实际上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是很多的、很复杂的,这把它归纳大致上归纳大分,分为这三类。

  末后一段,那就不可思议。过去慈舟法师在科判里面判作「一心三辈」,他这判得很好,确实有见地。这一段里面佛告诉我们,不是修净土法门,是修学一切大乘法门的,临命终时回向求生净土,统统得生。这个法门不一定要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有人问我:我们念地藏菩萨能不能往生?当然能往生。念药师如来能不能往生?当然能往生。《无量寿经》有经文做证明,修学任何大乘法门,回向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生的。可见得阿弥陀佛的心量很大,不是说「你不念我,你将来就不能到极乐世界;念其他的佛菩萨不可以来」,没有。

  实际上讲,西方极乐世界惟一的条件就是清净心。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到心清净的时候,回向求生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欢迎。这很了不起,完全没有障碍。我们在这一段里面,能够体会到他的精神,能够体会到他修行的原则。方法多,千差万别,这个千差万别实际上就是包括无量法门。我们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净宗包括无量法门。因为无量法门都是修定的,在净宗里面都是修一心不乱的。尽管他所用的名相不相同,他的境界完全相同。有了这个条件,这回向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底下是举例,观像念佛,观想念佛,这是《观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十六观经。『礼拜、供养、五悔』,我们讲「五悔」里面就包括了礼拜、供养。五悔法门是什么?悔是忏悔,忏悔是佛法修行最重要的一个科目,说实在话,所有一切修行法统统是忏悔法。五悔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这个在此地不能细说,细说要讲很长的时间。修敬!一切恭敬。假如我们真正想学佛,真正要求生净土,在这一生当中有成就,一定要努力认真去学,学敬。诸佛是一切佛,一切佛里面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对佛恭敬,对人不恭敬,你错了,那就是你在佛法里种个种子而已,你这一生怎么修都不能成就。为什么?烦恼习气不断。

  所以我们每天拜佛,拜佛的用意在哪里?我天天对佛恭敬,佛一定很喜欢我,那就错了!你拜他,他未必看到你;看到你,他也不理你。拜佛真正的意义,是要我早晨起来礼佛,我对佛这种恭敬心,我今天一天当中要应用在生活上,对人、对事、对物就像对佛这么恭敬。你真的是礼拜了,这么个意思。所以今天我们看到拜佛的人很多,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像从前寒山、拾得看到,在外面拍手笑话。这个拜佛像什么?像那个碓,舂米一样,上上下下,不起作用。离开佛堂,这个人喜欢,那个人瞪眼睛,那怎么行?不可以。不晓得那是上课,我们在佛堂作课是上课。上课学什么?学了要会用,学以致用,要用在生活上,那叫真的拜佛。不能用在生活上,你对那个佛像拜,你白拜。拜佛是修行,怎么个修法?原来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把不恭敬的心、轻慢的心修正过来,一切恭敬,这是修行。修正我们不恭敬错误的行为。所以今天学佛的人很多,得佛受用的人不多。为什么?没有真学,学的都是皮毛、学的都是形式、样子,没有实质、没有内容。所以真实利益他得不到。这是第一个礼敬。

  第二称赞。这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我们非常明显的见到。礼敬确实对人对事对物真的是平等,一切恭敬。但是称赞?至少我们看到他对三位善友、善知识没有称赞。这一点很重要!他对於甘露火王没有称赞,对於胜热婆罗门没有称赞、伐苏蜜多女没有称赞,对这三个人没有称赞。这三个人代表什么?代表贪瞋痴,三毒烦恼。我们这就明了称赞跟礼敬不一样,礼敬是外表、形式的,一定要恭敬。称赞德行,他是善的、他是美的,我们称赞他;他是不善的、他是恶的,我们敬不称赞。孔老夫子教给我们「敬而远之」,这个敬是真的礼敬,真诚的礼敬,不是假的,不称赞。不称赞就不跟他学,不学他的。为什么要礼敬?因为他有性德、他有佛性,他是未来佛,我们礼敬诸佛。所以这个礼敬跟称赞差别在此地。因为他真的有德行,真的是善,我们称赞,大家都会跟他学,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利益。我们看到不善的人、恶人,我们不称赞,别人一看就晓得,我们对他敬而远之,不要跟他学。也是利益许许多多众生,指点他不入歧途。佛法,菩萨用的这个方法非常和善,不出恶言。用这种默默的来启示大众、来点醒大众,方法非常和善。

  第三「广修供养」。你看菩萨六度里面讲布施!布施的心就不是恭敬到极处,供养的心恭敬到极处。你看一般菩萨修布施,普贤菩萨是修供养,供养跟布施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最极恭敬心,那个布施就叫供养。所以不仅是对佛供养,对一切众生都是供养,平等法,这是普贤菩萨,广修供养。对一切众生,特别是法供养。《行愿品》里面佛告诉我们,「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经里面为我们举出了七条,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真正要存供养的心,你才会有供养的事,才能叫一切众生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不可以没有心!常存利益众生心,常念著希望一切众生有缘遇到这个殊胜法门。为什么?唯有这个法门能令众生一生得度。其他法门虽然好,一生成就很难很难。因为所有一切法门,唯独这个法门带业往生,其他法门没有带业的。没有带业,一定要断惑才能证真。那个断惑就难,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有能力吗?

  我遇到禅宗的大德,我参访禅宗的道场,我对他尊敬,我勉励他真参实修。他问我:你为什么不参禅?为什么你念佛?我老实告诉他:我不是参禅的材料,我没有那么好的根性。为什么?世间初禅,不要讲出世间,出世间禅,高!世间初禅要断五欲,财色名食睡真正不动心,这才能到初禅。不是说你离开,离开你还会动心,不行,你还在欲界。我说:我能力办不到,我还会动心;换句话说,我要搞禅,我自己明白,我初禅得不到,我离不开欲界。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自己骗自己,那这个人就完了,什么都谈不上。自己不能骗自己。

  五欲这个念头习气断不掉,没法子成就。大乘佛法无论修什么法门,修到最高还是在欲界天,色界都没分。我回过头遇到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我的烦恼习气不要断能往生,这对我有用处。我凭这个法门能出得了三界,超过了初禅、超过了四禅、超过了四空,再往上去超过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这么好的法门我怎么能不学?所以一定要想一想自己是什么根性,再细细观察那些法门需要的条件,我们果然具足,行!可以学。若是勉强,勉强就不一定,没有把握,这个事情我们不能干。我们在这个世界时间不长,所以决定不能够做没有把握的事情,这是我们选择这个法门。我同样的,我们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像我们一类根性的众生,就是没有能力断惑的,没有能力离开五欲六尘的,咱们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行,能有成就,容易修!

  法供养为最,念念当中要知道用这个法门去供养一切众生。我告诉大家这个「十念法」,一天念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钟,对於现代人在这个繁忙,精神生活有种种压力的人,这个方法非常有效,不妨碍他的工作,而且对他的工作有好处。这个方法,许多同修用这个方法去做,做了两个星期、三个星期就打电话、写信告诉我,很感谢,很有效果,很欢喜,这是应当普遍去推广的。假如他一生当中真的不断,求愿往生,决定得生。为什么?符合大势至菩萨的标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方法比慈云灌顶法师那个十口气那个方法还要方便、还要有效。慈云灌顶大师那个方法是给人家很繁忙的人、没有空的人,用作早晚课。我这个方法不是在早晚课当中做,是一天当中要做九次。除早晚课之外,三餐饭三次,上午上班下班两次,下午上班下班两次,九次。一次都不缺,一生都不缺,决定得生。你看不妨碍工作!所以我们要用这个法供养来供养大众。

  第四「忏悔业障」。业障很麻烦,所以首先要晓得什么叫业?有很多同修来问业障怎么消除?我就先问:什么叫业?什么叫业障?他不知道。业障不知道,怎么消业障?怎么消法?你要晓得什么叫业障。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活动。我们心里面起心动念,意业,这意的活动,口的言语、身体的造作。当你活动造作的时候,这个时候叫事,我们常讲:你在做什么事?造作的时候是事,造作完了之后,那个结果叫业。所以业是造作的结果。这个结果把它归纳,不外乎三大类: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就是无所谓善恶,非善非恶。

  善恶的标准从哪里定?凡是利益众生的是善,佛法的善恶是这么分的。利益众生,於自己不利的都是善,如果说利益自己不利益众生的,这是恶。所以佛法善恶的标准是在众生不在自己,这个要知道。也许有人问:对於自己没有利益,那我要学它干什么?佛为什么不叫我们求自己的利益?诸位要晓得,佛法自始至终没有别的,教我们破二执而已。大小乘经论里头讲得太多,我执破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超越三界;法执破了就成佛。由此可知,这两种障碍叫业障,这两种大障碍。人起心动念都想自己,你这个我执别想破了,为什么?念念在增长我执。这跟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完全相违背。所以佛教给我们,特别是教学大乘人,起心动念想众生,念念是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我。这样久而久之,这个我的念头自然就淡了、自然就断掉,不断自己就没有了。为什么?他从来不想我,起心动念想众生,这个方法非常妙!比小乘人硬要断我执,好难断。所以大乘的方法巧妙多。

  让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著想,为整个佛法著想,不要去想自己,自己什么都不要去理会。也许是最现实的,自己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也不要想。有很多同修说:法师你出家,可以不要想,我们在家人不能不想。你出家有人供养,我们在家谁供养我们?其实你错了,这个事情不论在家出家,你真的能为众生想,能为佛法想,你有苦难的时候,护法神来帮助你。可惜什么?你不相信。信佛好难!你对他没有信心,你天天动脑筋,想办法去赚钱,不相信佛菩萨送钱来,那有什么法子?你不相信,他只有不管你了,没有法子。你真相信,他真照顾你。很不可思议!真的要相信佛。

  我这个是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对於老人家非常相信,老人家不骗我,我一生遵守他老人家的教诫。他告诉我:你一生什么都不要去想去。你的生活,一生自然有佛菩萨给你安排。什么都不要操心!我就很听话,我这一生从来不操心,从来不想自己吃什么、穿什么。自自然然有佛菩萨送来,你看这个日子过得多舒服,过得多自在。如果要我去操心,搞这个搞那个,那累死。我非常感激老师!这一生这样幸福快乐,老师传给我的。老师也常常劝别的学生,那些人不相信、不听,那就得不到。我很相信,我很听话,依教奉行,一生都是佛菩萨安排的。安排的顺境喜欢,安排的逆境我也喜欢。为什么?安排的逆境大概消灾、消业障,所以很欢喜,没有不欢喜的。顺逆境界都欢喜,知道是佛菩萨安排的,一定不错。这要有坚定的信心,你才能够得到受用。

  业它就障。障什么?最浅显的障清净心。用净宗来讲障一心、障不乱。你得不到一心,遇事心就乱,这就苦!所以这个业障要晓得消除。业是造作。所以我们想到这个,看到人生很可怜,想想我们小时候念书,上的课堂。现在学校,我没去看不晓得,我们那个本子叫作业簿。你看要消业,他作业,作业,这怎么得了!从小孩训练他作业,这作一辈子,这哪能消得掉?那个作业就是造业。从小就叫他造业,这个麻烦大。如何能消业障?现在我们懂得,念佛就消业障。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念头起来,最重要是意业,念头一起来,不管是善念是恶念,禅宗讲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业、是业障,觉就消掉。我们的觉就是一句佛号。念头一起来,第一个念头,不管善念恶念起来,第二念就阿弥陀佛压下去,业障就消,控制住。不要让念头相续,要让佛念相续。杂念不能让它相续,这叫真消业障。

  所以大家念佛、念经都是消业障。念经就是念佛,经上不是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经,经上所讲的依正庄严,常常想著,忆佛;心里面常常挂念著佛,口里不念,那都是念佛。心里常常有佛,心里头常常惦记著西方极乐世界,常常想著这个,不要去胡思乱想。你要记住,胡思乱想是造轮回业,一切法从心想生,不得了!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想极乐世界?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是成佛。想佛就成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就得生极乐世界。

  经为什么教大家念熟?为什么教大家念一部经?一部经念熟你会专想。经念得太多,你就乱想、你就杂想,反而坏。那很大的忌讳。所以念一部经,想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绝对正确,这真正消业障,再重的业障都会消除。业障消除之后,那个境界不但身心轻安,无论做什么事情,事事都顺利,那就没有障碍;不称心,不如意是有障碍,没有障碍就称心如意。所以一定要忏悔,念佛就是忏悔,念《无量寿经》就是忏悔,忏悔法里头第一忏悔门。

  底下,「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对治我们无量劫以来一个很不好的习气,什么习气?嫉妒、障碍。看到别人比我好,心里就难过,这个毛病是众生无量劫以来都有的,不要教的,与生俱来的。你看看那小孩,不懂事的小孩,这一两岁两个小孩,你要给糖给他吃的时候,一个给他,一个没有,你看那个就生气,那个就嫉妒。那个多,这个少,他那个嫉妒心就表现出来。所以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的坏习气。普贤菩萨特别把这个法门定在这个地方教导我们,不可以嫉妒。嫉妒不但是对人不会产生障碍,对自己产生重大的障碍,由嫉妒引起瞋恚,由瞋恚引起堕三恶道,这个麻烦就大。所以一定要懂得随喜功德,随喜,看到人家有好事情,生欢喜心,不但生欢喜心,我们还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成人之美。诸位要晓得你帮助他,没有力量的时候生欢喜心,他有多大功德,我得多大功德。他修那个功德好辛苦,我得来的不辛苦。这个要有智慧!

  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得法的时候,很年轻。同学对他非常不满,认为他太年轻,资历太浅。怎么老师把衣钵传给他?大家都不服!所以要找他,把衣钵夺回来,这不能给他。他在猎人队里头躲了十五年,隐名埋姓藏了十五年,渐渐平淡了,这才出来。出来广东,就是现在的法性寺,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在那里讲经,印宗在当时是南方很有名气的大法师,提到印宗没有人不尊敬。在偶然的机会,底下的说旗杆上挂的那个幡,风动、幡动,你们都晓得,大家都争的不休的时候,他老人家到那里去说了一句话「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大家听到这句话很有道理,传到印宗法师那里去。印宗法师召见,这一问一答,佩服得五体投地。印宗不但不嫉妒,拜他为师。这还得了!

  所以印宗的德能,给诸位说,不在六祖之下。六祖要得不到印宗,他纵然是传法之人,要想能够弘化一方,他要费多少时间、要费多少精力才能建个道场?才能让大众对他信任?这印宗一个人,印宗整个几十年的基础基业,全部奉献给他。自己做他的徒弟,他自己所有的徒众,当然都是六祖的徒弟。所以六祖的成就是印宗法师把他抬起来的!真正了不起。所以你们读《坛经》,只晓得六祖,你要记住印宗比他更高明,真的菩萨再来!今天世间哪有这么大度量的人?把自己整个基业统统奉献出来,毫无保留。这是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丝毫为自己的念头。所以他遇到六祖,这一开示之后,印宗就见性,明心见性,就证入这个境界,禅宗里面讲大彻大悟。六祖一生,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记载,在他会下见性的人、大彻大悟见性的人,四十三个人。所以都不是简单的,都是属於真正的再来人。

  所以随喜功德非常重要。印宗就是把随喜做得很圆满,做了个样子给我们看,这才叫真正随喜。全心全力成就他,让他来教化众生。六祖所度化的众生统统是印宗度的。六祖费那么多的力气去度,印宗不费力气就度那么多人。所以印宗比六祖高明。你们大家细细想想,你就懂得怎么修随喜功德,你就喜欢修随喜功德,知道如何来修随喜功德。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