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第八集) 1994/7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14-0008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二面最后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前面是把「信」的六种大师为我们介绍出来。这个地方则是讲「愿」,愿在总纲领上说就是我们常常念到的「四弘誓愿」。诸佛菩萨在因地当中,虽然发愿不同,像观音菩萨的十二愿,普贤菩萨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是把这些大愿将它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弘誓愿」,这四条就全部都包括。由此可知,这四愿是佛门弘愿的总纲。
四愿是依四谛而发。依「苦谛」,见到无量的众生生活非常痛苦,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在美国这个地区大家过得非常幸福,可是我想诸位常常在电视里面,在广播、报章、杂志当中,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落后的国家。最显著的像非洲那些人过的生活,痛苦的状况,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菩萨看到这种情形,所以才发起大愿,愿度众生。度这些众生,就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怎样离开痛苦,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世间人找不出这个根源,所以一切的救助是治标不是治本;换句话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没得吃,我们去救济送一点粮食,那粮食吃完怎么办?这不是解决问题。何况这人死了以后,还有轮回的问题,这是世间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也都没有能见到的。少数的宗教家接触到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也无法解决。这就是所谓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
六道轮回这桩事情,不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后,他老人家第一个说出来的,不是的。佛没有出现之前,印度宗教就相当发达,佛经里面所称的九十六种外道。他们那些修行人有许多有很深的禅定,他们的定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能达到四禅天、四空天,所以对六道里面的状况,在他们天眼观察当中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这个轮回究竟怎么现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他没有办法解释,就是再往深远之处,他见不到。
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说出,特别是法相唯识的经论,对於宇宙人生的状况、由来、演变、发展、归宿,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相宗的典籍是任何一个宗派里面最繁杂的,那就是他要探讨这些问题,要说明这个事实真相。在原理原则上讲,这很简单,这一切现象都是众生迷失了真性,才变现出来的,才有这个东西。觉悟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所以根本解决之道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它的结果就离苦得乐。所有一切苦是从迷惑而生的,迷的什么?对於自己,对於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就是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这是迷。因为不明,所以就产生妄想,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於是也讲错、也做错。这些错误并不是一错就了,没有那么容易。错后面有错的现象发生,这就是我们讲的果报,这个东西讨厌。恶因一定感恶果,这个果报从哪里来?是自己业力感召的,换句话说,业力变现的不是从外面来。诸佛菩萨对於这个状况,了解得非常透彻,所以他懂得解决这些苦难众生的方法。
当然要解决众生苦难,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得度,才有能力度众生。自己度自己从哪里开始?从断烦恼开始,这是依「集谛」就发了「烦恼无尽誓愿断」,就发这个愿。断烦恼非常重要,如果烦恼不断,纵然广学法门也没用。烦恼好比什么?古人有比喻,好比毒药,这东西有毒。烦恼里面最重的叫三毒烦恼,是什么?贪、瞋、痴。诸位想想我们这心里头贪瞋痴还没有断,这心很毒,怎么能接受佛法?
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头讲得好,他老人家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是断烦恼,解是广学法门。广学法门而不断烦恼,他的结果就是增长邪见,你所学的无量法门就变成无量的邪见。这些邪见一定帮助你造业,增长你贪瞋痴慢。这个我们就在现在社会里面也常常看到,不懂经教的念佛人很老实、很可爱,学了一些经教就贡高我慢,瞧不起人。佛法叫断烦恼的,结果是增长烦恼,增长贡高我慢。因为经教通达,这讲经说法又得了名闻利养就增长贪瞋痴,这不是麻烦!清凉大师说这邪知邪见,没错。所以学佛一定要知道次第,不能躐等,按部就班。四弘誓愿这是个程序,最初叫你发心,要发广大的心。这个度众生的心就是大菩提心、大慈悲心,这个心发了,它就是一个动力,推动你精进不懈。我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我不能不努力修行,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智慧。道业是断烦恼,智慧是广学多闻,这才有道德、有学问,才能帮助一切众生。
所以断烦恼在先,学法门在后。自古以来佛法的承传,也许同修们都听过五年学戒,《沙弥律仪》里面都有,五年学戒。五年学戒到底学个什么?用五年的时间专门来学著断烦恼。五年之后,烦恼轻、智慧长了,这才能够学法门。从前是这么个学法,不像现在,现在一开始学佛就广学多闻,断烦恼那个事情忘掉了,给你讲你也不相信,为什么?太麻烦!不喜欢断烦恼,喜欢学法门,这是颠倒。所以我们今人学佛,学了几十年没进步,还是老样子。我们看《高僧传》、看《居士传》,你看那从前在家出家学佛的,两三年开悟了,十年、八年有得禅定的、有证小果的、有得自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得不到?不依程序,不肯按部就班,我们的病出在这个地方。
我们看看古德的教学,初学的人入佛门来,老师传授他一部经。这个传授就是给他一部经叫他去念,老实念也不讲解,天天叫他念这部经。老师有的时候来考一考,考什么?背给我听听。就跟私塾教学一样,只教你去读诵,没有讲解,这是最高明的教学法。他学什么东西?在这本书里头得定。要是不给他事情做,他会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现在叫你背经,过几天你要背给我听,他就不能不老实在念。念就不打妄想,用这个方法把妄想打掉,所以读诵经典是个方法。同时又做为将来广学多闻的基础,一举数得,所以叫你读一部经。
每个宗派他主修的经论不一样,因此他的老师传授给他的经本也不相同。像贤首宗那一定是叫你念《华严经》;天台宗这一定叫你念三大部,三大部是《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释笺》,智者大师讲的,法华宗里面很著名的就是谈玄,就是玄义。天台大师当年讲《法华经》的经题五重玄义,讲了九十天,那个分量也很多,线装本的书二十册,没有讲到经文,单单讲玄义。这个要背的,天台宗这个要背的,《法华经文句》要背的,这都是智者大师作的,连经带注解统统要背。还有一部修行的总纲领,《摩诃止观》,天台家称为大止观。这三大部在从前线装本总共是六十册,在五年当中要把它背得透熟,才有资格听教、参禅。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也是禅,修止观。不像现在,现在学佛容易,从前入佛门,那个条件可不简单。这六十本书要不念得很熟,考试不及格,不行,入不了门。五年的工夫叫你干这个。
这五年读一部经,在佛法里面来说就是教你根本智,《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只叫你念、只叫你读,把你的一切妄想、分别、烦恼统统念掉,用这个方法五年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根本智。这般若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进入第二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无所不知。《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一定先要无知,然后才无所不知。你要没有做到无知,那你就有所不知,你不可能是无所不知。从前人教学用这个方法,跟现在人不一样,老方法好,几千年来不晓得成就了多少人。我们过去在李老师会下,依旧用的是古老方法。李老师教人只可以学一部经,你要同时学两部经,他不教你,他很老实告诉你:你没有这个能力。简单明了,一点都不客气,没这个能力。只准许学一部,他肯教你。都是遵循古老的原理原则,先要你得清净心。断烦恼当然不容易,希望把烦恼减少,叫烦恼轻,菩提长。五年的功夫,烦恼确实轻了很多,头脑清楚了,听东西不像从前那么糊涂,这个时候学东西就方便多了,不能有大悟,多少有点小悟处。这就是心地清净,头脑清醒,杂念少、妄想少,才能够达得到。所以「烦恼无尽誓愿断」非常非常重要。
念佛的同修在一开端,我叫大家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目的在哪里?也是在这里。只叫你去念,你去念三千遍,这对现代人来说少得不能再少。一天念三遍,念三年,三千遍。从前五年,我要叫大家念五年,「时间太长,受不了,法师,我不学了」。把人吓跑了。所以现在不得已打了六折,这要知道。能不能再少?再少不行,再少恐怕很难有效果。当然你念得愈多愈好!现在在美国、在台湾、在东南亚、在中国大陆,我知道有不少人一天念十遍,许多人都超过一万遍,继续不断还在念,这是对的,这个决定有成就。我听了很欢喜,对於这些人非常尊敬,真的在用功夫。
功夫用到纯熟,读诵、听经都会开悟,我们中国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不要讲,自己就明了。为什么明了?愈念心愈清净,清净心里头悟出来。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清净心中间流出来的。我们心清净跟佛心就相应,佛的意思我们怎么不知道?「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能用研究去求解,那一定会错解。就是用清净心,就是用甚深的定功,所谓是「照见」,佛的意思自然就明了。所以这一句是学佛的关键,是学佛最紧要的一个科目,不可以不认真去断烦恼、去断习气,非常非常重要。
然后再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道是什么?是道理、是方法。依据这个道理,依据方法来修学。法门无量,我们要问:何必要学那么多法门?因为众生根机无量无边,差别无量无边,一个法门不能度一切众生。你要发大誓愿,要普度一切众生;换句话说,种种法门你都要通达,都得要会。这样学要学到什么时候才能学成?实在讲,这个事情不难,绝对不是叫你每一部经论都去修学,每一部经论都去研究,佛菩萨教人没有这个笨办法的。佛菩萨教人非常巧妙,就是一经,一经通一切经就通,这个妙极。要问那怎么叫通?到底达到什么时候才叫通?前面我们虽然说,但是说得很简略。这个经有四种,有教经,教科书;有行经,修行的方法;有理经,经论里头依据的原理,你要把这个理得到,这叫通。所以会学的人在经典里面学什么?学教理。理要通,不但佛法里面所有一切经论你都通,世间法也通。为什么?世出世间法是一个原理,只要你把理悟到,就通达。这很难!的确不容易。
我们过去求学的时候,老师指点我们,要我们读诵、听经要悟入教理,这是你真正有得,真正有收获。我们这么做不能悟入,那怎么办?老师告诉我们不得已而求其次,要明教义,这也行。你能明了教义,你在整个教下可以能够通达一部分。譬如说我通一宗,我这一宗的教义我能明了。谈到其他宗派的经论就不能完全明了,不能完全通达,这是懂教义。要说理?那就一切都通达,这叫会修。如果学一部经,老师怎么讲,我学他怎么讲法,这个没法子,这你学一部就会一部,再换一本经就不会。这样笨的学生,大概老师都不愿意教,那要教到哪一年才把你教会。聪明的学生在一部经里面,不能整个把佛法通达,也要通达一部分。老师要遇到这个学生就欢喜,这个学生有能力传法,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为什么有人能通达,有人不能通达?问题还是发生在个人烦恼习气不同。烦恼轻的人容易通达,心量广大的人容易通达;烦恼重、心量小的人很不容易,心量小,念念都想自己,不想利益众生,那就很难,跟佛的心愿不相应。这是我们讲得三宝的加持,他得不到,他心量小,得不到佛菩萨威神的加持。烦恼轻是你自己障碍少,心量广大,同时又得诸佛菩萨加持,那就便利多,就很容易通达一切法门。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是偶尔卖柴听到人念《金刚经》,他听得很欢喜,站在窗外面站了一会,听到念一半,他就明白,《金刚经》里面的道理他就通达。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那当然不一样,那是个再来人,他不是这一生修的,是再来人。遇到人家念经,这是个缘,因为这个缘把他阿赖耶识里头佛法的种子引发,多生多劫的善根因缘。他这一悟,他是通了教理,所以到黄梅他是去求印证。
到黄梅,老师教他什么?那是禅宗,禅宗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以禅宗没有经本叫他去念经,没有,只叫他去做苦工。诸位要晓得做苦工是修福,佛门里面为大众服务,那修大福报。你有智慧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所以叫他到槽房里面去舂米、劈柴,做这些苦工,修福。修慧这一方面,五祖忍和尚早已看出来,不必教,他会!所以八个月传法的时候,传衣钵就传给他。《坛经》许多同修都读过,五祖传给他是为他讲《金刚经》,《金刚经》讲不到一半,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彻大悟,后头不要讲。不但《金刚经》不要讲,那一部《大藏经》都不要讲,全都通了。这是什么?这个教理。这个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学《法华》的,《法华经》念了三千遍,贡高我慢,被六祖呵斥了一顿。他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我不会看经,我没有听过人家念《法华经》,你念给我听听。法达就念给他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完,六祖说:好了,停止,不要再念。他全都通达,给他一讲解,法达开悟了。这是天台宗的东西,他没学!连法相唯识他都讲得那么简单、那么透彻,使我们真正惊讶,他确实一切经都通达。
在最早那个记载的,就是无尽藏比丘尼,那是最早的时候,在逃难的时候,从黄梅逃出来,在曹侯村遇到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一生读诵《大涅盘经》,也没开悟,遇到六祖,六祖给她讲解,她开悟了。那个时候六祖大师二十四岁,就是离开黄梅那年二十四岁,第一个得度的无尽藏比丘尼。
从这个地方你就明了,为什么要把「烦恼无尽誓愿断」摆在前面?六祖大师有什么能力?换句话说,人家没有烦恼,心地清净自在。从哪里看出来?从他那个「本来无一物」就知道他的心是多清净。他见五祖的时候,这一问一答,这个记载里面有几句话很值得玩味的,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不简单。我们这一般人,那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那怎么会相同。从这里就透了消息,他的心多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染污心生烦恼,这个我们明了的。
他既然说他的心常生智慧,就晓得他的心是多清净。我们学从哪里学,不就明白!一定要从清净心学,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智慧现前,无法不知、无法不明了、无法不通达,这就快了,这是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真正这个关键,就是一部经在读诵的时候,把你的烦恼念掉、把习气念掉,凡夫就是妄想执著,这佛说的。妄想执著不怕,这是无始来的习气,怕也没用,禅家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紧的是妄想执著不能够相续,不能叫它连起来,那就坏了。一起来的时候要知道马上把它压住、把它伏住。
断,我们没有能力,我们把它伏住,用什么方法伏?读经。心里头读经就伏住,念佛伏住,我们用这个方法,用读经、念佛的方法把这些妄想执著伏住。伏久了就得定,久了就成三昧,久就有力量。我们不要作意去伏,它自然就不起现行,这个妄想执著它就不起作用。到那个时候就叫功夫成片,我们的功夫得力,能把烦恼伏住。最低限度要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学法门,你就有利益,对你一定有好处。如果不到这个功夫,学东西太早了,说实在的话,没有多大的好处。这古时候教学跟现在教学不一样。
最后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所谓的是自己未度,先度众生,菩萨发心,是到这个境界。他烦恼断了,这法门成就了,还没有成佛,他不著急成佛,也不愿意那么早去成佛,先去度众生,这是菩萨发心。菩萨有这个能力,烦恼断了,法门成就了,没成佛而已。这个事情如果要不搞清楚,要发生误会,我们现在露水道心都没有,就要学菩萨发心先去度众生。自古以来发心去度众生那些法师,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众生度跑掉。这在现在就很多,这就所谓是还俗。怎么还俗?被众生度走。所以我们要晓得菩萨发心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可以能够学习的。
依这个大愿,我们求生净土,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第一句话总结前面,『如此信已』是总结前面六信,然后我们就明了我们为什么要发愿求生净土?而是四弘誓愿在我们娑婆世界,纵然发心很难成就,断烦恼难、学法门难,为这个原因这才求生净土。那一边断烦恼容易、学法门容易,这在这个经上我们都会看到。这两个世界,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得很好,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极苦,跟极乐是相对的,极苦的世界。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苦?是我们『自心所感之秽』。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这个大仓库里头含藏著染污的种子、烦恼的种子起现行变现出来的。所以娑婆世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这个境界不好,应该要『厌离』。正如同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台湾有不少同胞到外国去旅行,到处去观光、去考察,目的何在?哪个地方清净,哪个地方环境好,晚年想移民到那里去住,不就这个意思!你为什么不住台湾?台湾现在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污染的地区,谁污染的?还不是我们自己搞坏了的。是我们自己从内心的污染,变现出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佛讲的一点都不错。
所以我们现在要想找一个清净的环境,空气好的地方、水土好的地方,这是我们生活没有办法离开的,重要的生存因素。在美国居住久的同修们,回到台湾住了一、两个月就生病,我们俗话说「水土不服」,实际上你从台湾来的,哪有水土不服?而是现在台湾水污染、空气污染,你没有办法适应,是这么个道理。台湾污染得很重,我听一个同修说,这个同修是经商的,他有个客人从泰国到我们台北,他到台北深深的做了几个深呼吸,问他为什么?这个地方空气比我们泰国好得太多太多。那我们就晓得泰国那个空气污染,那比我们台北市还要严重。
这就是说明为什么我们要移民,道理在此地。娑婆世界污染很重,是我们自心秽变现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极清净的国土,能容纳我们吗?我们想移民到那里去,他能接受吗?能。为什么能?极乐是『自心所感之净』变现出来的。原来西方净土不出自性,这就是我们凭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有那么大的信心,道理在此地。『自心净,理应欣求』,应该要来转换这个环境,成就自己的道业,然后才能广度苦难的众生。这段是这么个意思。我们再看底下这段: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这是说明取舍的事相与理论。当我们初学的时候,功夫还没有达到相当的境界,我们有能取与所取,能所未忘。虽然能所未忘,如果我们取舍的这个心愿强烈也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假如理明白了,境界提升了,取舍的情见没有了,情执、见解空掉了,那你生西方世界就生实报庄严土、生常寂光净土,那就不一样。大师在此地说,一定要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明,我们往上去,这一生的确没有把握做到。但是看看底下两种净土,我们想想自己不难得到。
所以诸佛菩萨、古来的祖师大德常说「西方净土的殊胜,不殊胜在上三土,而是殊胜在凡圣同居土」。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也是赞叹他的凡圣同居土殊胜,诸佛菩萨不能跟他为比的。如果讲上面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土、常寂光土,实在讲诸佛菩萨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没有什么逊色。唯独凡圣同居土,真正不可思议。此地这个境界讲得高,如果能到这个境界,决定是实报土的菩萨,这个往生的品位高,可是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
『厌秽』。秽是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必须把娑婆世界舍弃、放下。这个舍弃、放下,诸位要晓得,不是叫我们在事上舍弃放下,为什么?事事无碍。我们把事上放下,很多人家放下了,世俗里家放下了,发心出家,是不是这一出家就成就了?不见得。殊不知出了家比在家还麻烦,这是真的。在家里面有世俗这些事情缠绕著你,你的心不能清净。从前出家好,出家都是在山林里面,一出家做清众,真的依照这个方法、程序来修学。现在出家的道场不是像从前那一种清净道场。
古时候的道场,二时讲经,二时参禅,这是道场正常的功课,就跟学校一样。二时是多少时候?是用印度昼三时、夜三时,古印度一天一昼夜六个时辰。我们中国古代这一昼夜十二个时辰,我们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等十二个时辰。现在世界通用时间的单位二十四个小时,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小时,外国大概没有小时这个意思。我们中国称为小时,为什么?比我们中国时辰小,我们中国一时是他们的两时,而印度是四时。所以二时讲经,就是一天上讲堂听经八小时,解门八小时。行门?行门是用功,或者是参禅或者是念佛。大概到以后,在中国丛林里面可以说许许多多行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参禅一天多少个钟点?八个小时。如果是念佛堂?也是八个小时。一天听八个小时的经,念八个小时的佛,那叫道场。那个道场你住上三年,所以成就的人很多。为什么?没工夫去打妄想,没有时间去搞分别执著。所以道场里头冶炼人才,比军队里训练士兵还要严格,就是不叫你有妄念,不叫你生烦恼,是用这种方法来陶铸学人。
哪里像现在,现在一入佛门,一天到晚没有事情干,没事干就胡思乱想,没事干就为非作歹。但是我们要想回复到过去那一种僧团、那一种道场,已经不可能,也就是说我们学佛的福报不如古人。古人有这个机缘,我们现在没这个机缘。听说在现在大陆还有,还有这样的道场,为数不多,那是真正难得。我知道的是有一、两处,也许其他地方还有我们不知道。凡是真修的道场都是不出名的,都是人迹不到的,观光旅游也不到那些地方,他的心才清净,他的道业才能够成就。所以舍是从心地上舍,心地绝无沾染,这是高段的功夫。事上舍,那不是很高的功夫;从心上舍,从念头上舍,舍到究竟,舍无所舍,那个心就清净。
以这样的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是『欣』,欣是欢喜取净土。『取至究竟』。所谓取至究竟,全心全意向往净土,恋慕弥陀,除了弥陀西方净土之外,这个心里面什么都没有,这叫取至究竟。到取无可取,取舍到了极处,到极处跟《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境界相同。《般若经》在中国最具代表的是《金刚经》,《金刚经》大家都念得很熟。《金刚经》反反覆覆的三句话,把般若甚深之理完全显示无遗。譬如此地说「取即非取,是名取净土」,即非、是名,这就把这桩事情讲得究竟,讲到圆满。『异辙』是两样,跟《般若经》上讲的没有两样。
【设不从事取舍。】
『设』是假设,这段话是怕我们有执著,防止我们执著。
【但尚不取不舍。】
这学般若的人、学性宗的人,学的什么?不著相。你有取有舍,著了相,他要不著相。不著相好不好?真不著相,那不错,就怕他是假不著相。怎么假不著相?他要『不取不舍』,你们想想看,他是不是著了不取不舍,他还是著了。这边著了取舍,那一边著了不取不舍,一个著有,一个著空。著有的能带业往生,著空的往生的机会没了,落空。所以古德讲「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这是念了一点《般若经》,学了一点《般若》的皮毛,《般若》真正的精神、精髓他没见到。所谓是堕恶取空,学《般若》最怕这个。大师在此地说,我但尚不取不舍:
【即是执理废事。】
执著理,对於事修舍弃掉。
【既废於事。理亦不圆。】
理事是无碍的,理事是圆融的。他执著理,事不要了,说老实话,他理也没有明了,理也没得到。
【若达全事即理。】
这是真的。
【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般若经》上讲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法『无非法界』,这个意思前面都说过。所以取舍都是中道,如果有偏执那就错了,那是误解。所以大师在此地这几句话说得好,『取亦即理,舍亦即理』,理是一个,取舍是事,理事无碍。所以一舍一取都是法界,都是称性。
【故次信而明愿也。】
这是说完了六信,紧接著我们要讲发愿求生。发愿求生里头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把秽土要放下,全心全意取净土,这才能往生。这几句话是告诉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秘诀。我们舍的心舍得干净,取的心取得非常圆满,没有一个不往生。这是根据什么道理?就是佛在大乘经论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秽舍得干干净净了,秽土离开了,心地一点都不沾染,离开了。净取得圆圆满满,跟阿弥陀佛的心愿完全相应,这是往生真实的理论。然后念佛当然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一定达到这个境界。我们今天念佛不相应,怎么念都不相应。现在这不相应的原因我们总算明白,我们舍秽土没有舍干净,我们取净土没有取圆满,所以不相应。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是接著愿,教给我们念佛,念佛成佛。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
性宗里面要破执著,我们净土宗里就要你执著,『执持名号』,这跟性宗的方法不一样。这个执著,诸位要记住,就是刚才讲执著就是取,要取得究竟,对於娑婆世界的舍要舍得干净。持是保持,念念不失掉。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执持名号」是方法,『一心不乱』是功夫,我们用这个方法成就一心不乱的功夫。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有浅深不同,差别很大!所以在西方世界果报有四土三辈九品。这个四土三辈九品从哪里来?就是一心不乱功夫差等不同而变现出来的。细分无量无边,大分这才分成九品,再粗一点三辈。《无量寿经》上讲的三辈,《观无量寿经》上讲的九品,三辈九品!
下品功夫就是我们常讲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中品的事一心不乱,上品的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相当於小乘,小乘的阶位,我们晓得有四果四向,这就是说明事一心不乱至少有七个位次,七个等级。从小乘初果,那个向不要算,向没到初果,我们把它算做下品。初果起这位不退,要从这里算起,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一直到四果,七个,七个阶级。理一心从破一品无明,圆教初住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你从这里看出浅深次第不同。凡圣同居土就是那个初果向,那一个位子里头又把它再分,分成三辈九品。
我们常说,我们看到很多念佛人不生病,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不但有站著走,坐著走的。我在受戒的时候,道源老和尚是我们的戒和尚,跟我们讲了个故事,故事当然是真的,但是出在哪里我不知道,当时他说了,我没记清楚。他说从前有一个法师,往生的时候问大家:你们有没有看过或者听说坐著走的?大家说:没见过也有听说过。坐著往生的,站著往生的也有听过。他老人家竖了一筋斗,头朝下脚朝上:这样走的有没有听说过?没有。他就这么走了,简直叫游戏神通。这是什么样的功夫?假如在念佛人来说,给诸位说,那个下品的、下辈的功夫成片的功夫就做得到,不必要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我们未必能得到,功夫成片里面有九品,上品功夫就预知时至,就可以自在往生。
往生没有病苦是大福报!福要修,那个福报最要紧的根源是心清净,心清净是第一福。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全心全力帮助别人,那当然是福,那个福还不够大;在生死当中想走得很自在,一点病苦都没有,这种福报还不行。这个我们很明显看到,有很多在家的大居士护持佛法,出家的这些法师弘法利生,到临终时还有病苦,你才晓得这样的福报还是敌不过业力。真正能够敌过业力,就是清净心。清净心中一念不生,不但恶念没有,善念也没有,这才能敌过业力,自在往生。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也搞清楚,我们将来走要走得自在。我们晓得怎么修,知道怎么做,只要自己肯干,没有一个人得不到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没有不得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今天时间又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二面最后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前面是把「信」的六种大师为我们介绍出来。这个地方则是讲「愿」,愿在总纲领上说就是我们常常念到的「四弘誓愿」。诸佛菩萨在因地当中,虽然发愿不同,像观音菩萨的十二愿,普贤菩萨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是把这些大愿将它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弘誓愿」,这四条就全部都包括。由此可知,这四愿是佛门弘愿的总纲。
四愿是依四谛而发。依「苦谛」,见到无量的众生生活非常痛苦,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在美国这个地区大家过得非常幸福,可是我想诸位常常在电视里面,在广播、报章、杂志当中,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落后的国家。最显著的像非洲那些人过的生活,痛苦的状况,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菩萨看到这种情形,所以才发起大愿,愿度众生。度这些众生,就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怎样离开痛苦,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世间人找不出这个根源,所以一切的救助是治标不是治本;换句话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没得吃,我们去救济送一点粮食,那粮食吃完怎么办?这不是解决问题。何况这人死了以后,还有轮回的问题,这是世间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也都没有能见到的。少数的宗教家接触到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也无法解决。这就是所谓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
六道轮回这桩事情,不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后,他老人家第一个说出来的,不是的。佛没有出现之前,印度宗教就相当发达,佛经里面所称的九十六种外道。他们那些修行人有许多有很深的禅定,他们的定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能达到四禅天、四空天,所以对六道里面的状况,在他们天眼观察当中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他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这个轮回究竟怎么现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他没有办法解释,就是再往深远之处,他见不到。
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说出,特别是法相唯识的经论,对於宇宙人生的状况、由来、演变、发展、归宿,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相宗的典籍是任何一个宗派里面最繁杂的,那就是他要探讨这些问题,要说明这个事实真相。在原理原则上讲,这很简单,这一切现象都是众生迷失了真性,才变现出来的,才有这个东西。觉悟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所以根本解决之道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它的结果就离苦得乐。所有一切苦是从迷惑而生的,迷的什么?对於自己,对於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就是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这是迷。因为不明,所以就产生妄想,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於是也讲错、也做错。这些错误并不是一错就了,没有那么容易。错后面有错的现象发生,这就是我们讲的果报,这个东西讨厌。恶因一定感恶果,这个果报从哪里来?是自己业力感召的,换句话说,业力变现的不是从外面来。诸佛菩萨对於这个状况,了解得非常透彻,所以他懂得解决这些苦难众生的方法。
当然要解决众生苦难,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得度,才有能力度众生。自己度自己从哪里开始?从断烦恼开始,这是依「集谛」就发了「烦恼无尽誓愿断」,就发这个愿。断烦恼非常重要,如果烦恼不断,纵然广学法门也没用。烦恼好比什么?古人有比喻,好比毒药,这东西有毒。烦恼里面最重的叫三毒烦恼,是什么?贪、瞋、痴。诸位想想我们这心里头贪瞋痴还没有断,这心很毒,怎么能接受佛法?
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头讲得好,他老人家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行是什么?是断烦恼,解是广学法门。广学法门而不断烦恼,他的结果就是增长邪见,你所学的无量法门就变成无量的邪见。这些邪见一定帮助你造业,增长你贪瞋痴慢。这个我们就在现在社会里面也常常看到,不懂经教的念佛人很老实、很可爱,学了一些经教就贡高我慢,瞧不起人。佛法叫断烦恼的,结果是增长烦恼,增长贡高我慢。因为经教通达,这讲经说法又得了名闻利养就增长贪瞋痴,这不是麻烦!清凉大师说这邪知邪见,没错。所以学佛一定要知道次第,不能躐等,按部就班。四弘誓愿这是个程序,最初叫你发心,要发广大的心。这个度众生的心就是大菩提心、大慈悲心,这个心发了,它就是一个动力,推动你精进不懈。我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我不能不努力修行,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智慧。道业是断烦恼,智慧是广学多闻,这才有道德、有学问,才能帮助一切众生。
所以断烦恼在先,学法门在后。自古以来佛法的承传,也许同修们都听过五年学戒,《沙弥律仪》里面都有,五年学戒。五年学戒到底学个什么?用五年的时间专门来学著断烦恼。五年之后,烦恼轻、智慧长了,这才能够学法门。从前是这么个学法,不像现在,现在一开始学佛就广学多闻,断烦恼那个事情忘掉了,给你讲你也不相信,为什么?太麻烦!不喜欢断烦恼,喜欢学法门,这是颠倒。所以我们今人学佛,学了几十年没进步,还是老样子。我们看《高僧传》、看《居士传》,你看那从前在家出家学佛的,两三年开悟了,十年、八年有得禅定的、有证小果的、有得自在的,我们现在为什么得不到?不依程序,不肯按部就班,我们的病出在这个地方。
我们看看古德的教学,初学的人入佛门来,老师传授他一部经。这个传授就是给他一部经叫他去念,老实念也不讲解,天天叫他念这部经。老师有的时候来考一考,考什么?背给我听听。就跟私塾教学一样,只教你去读诵,没有讲解,这是最高明的教学法。他学什么东西?在这本书里头得定。要是不给他事情做,他会打妄想,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现在叫你背经,过几天你要背给我听,他就不能不老实在念。念就不打妄想,用这个方法把妄想打掉,所以读诵经典是个方法。同时又做为将来广学多闻的基础,一举数得,所以叫你读一部经。
每个宗派他主修的经论不一样,因此他的老师传授给他的经本也不相同。像贤首宗那一定是叫你念《华严经》;天台宗这一定叫你念三大部,三大部是《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释笺》,智者大师讲的,法华宗里面很著名的就是谈玄,就是玄义。天台大师当年讲《法华经》的经题五重玄义,讲了九十天,那个分量也很多,线装本的书二十册,没有讲到经文,单单讲玄义。这个要背的,天台宗这个要背的,《法华经文句》要背的,这都是智者大师作的,连经带注解统统要背。还有一部修行的总纲领,《摩诃止观》,天台家称为大止观。这三大部在从前线装本总共是六十册,在五年当中要把它背得透熟,才有资格听教、参禅。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也是禅,修止观。不像现在,现在学佛容易,从前入佛门,那个条件可不简单。这六十本书要不念得很熟,考试不及格,不行,入不了门。五年的工夫叫你干这个。
这五年读一部经,在佛法里面来说就是教你根本智,《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根本智是无知。只叫你念、只叫你读,把你的一切妄想、分别、烦恼统统念掉,用这个方法五年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根本智。这般若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进入第二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无所不知。《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一定先要无知,然后才无所不知。你要没有做到无知,那你就有所不知,你不可能是无所不知。从前人教学用这个方法,跟现在人不一样,老方法好,几千年来不晓得成就了多少人。我们过去在李老师会下,依旧用的是古老方法。李老师教人只可以学一部经,你要同时学两部经,他不教你,他很老实告诉你:你没有这个能力。简单明了,一点都不客气,没这个能力。只准许学一部,他肯教你。都是遵循古老的原理原则,先要你得清净心。断烦恼当然不容易,希望把烦恼减少,叫烦恼轻,菩提长。五年的功夫,烦恼确实轻了很多,头脑清楚了,听东西不像从前那么糊涂,这个时候学东西就方便多了,不能有大悟,多少有点小悟处。这就是心地清净,头脑清醒,杂念少、妄想少,才能够达得到。所以「烦恼无尽誓愿断」非常非常重要。
念佛的同修在一开端,我叫大家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目的在哪里?也是在这里。只叫你去念,你去念三千遍,这对现代人来说少得不能再少。一天念三遍,念三年,三千遍。从前五年,我要叫大家念五年,「时间太长,受不了,法师,我不学了」。把人吓跑了。所以现在不得已打了六折,这要知道。能不能再少?再少不行,再少恐怕很难有效果。当然你念得愈多愈好!现在在美国、在台湾、在东南亚、在中国大陆,我知道有不少人一天念十遍,许多人都超过一万遍,继续不断还在念,这是对的,这个决定有成就。我听了很欢喜,对於这些人非常尊敬,真的在用功夫。
功夫用到纯熟,读诵、听经都会开悟,我们中国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不要讲,自己就明了。为什么明了?愈念心愈清净,清净心里头悟出来。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清净心中间流出来的。我们心清净跟佛心就相应,佛的意思我们怎么不知道?「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能用研究去求解,那一定会错解。就是用清净心,就是用甚深的定功,所谓是「照见」,佛的意思自然就明了。所以这一句是学佛的关键,是学佛最紧要的一个科目,不可以不认真去断烦恼、去断习气,非常非常重要。
然后再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道是什么?是道理、是方法。依据这个道理,依据方法来修学。法门无量,我们要问:何必要学那么多法门?因为众生根机无量无边,差别无量无边,一个法门不能度一切众生。你要发大誓愿,要普度一切众生;换句话说,种种法门你都要通达,都得要会。这样学要学到什么时候才能学成?实在讲,这个事情不难,绝对不是叫你每一部经论都去修学,每一部经论都去研究,佛菩萨教人没有这个笨办法的。佛菩萨教人非常巧妙,就是一经,一经通一切经就通,这个妙极。要问那怎么叫通?到底达到什么时候才叫通?前面我们虽然说,但是说得很简略。这个经有四种,有教经,教科书;有行经,修行的方法;有理经,经论里头依据的原理,你要把这个理得到,这叫通。所以会学的人在经典里面学什么?学教理。理要通,不但佛法里面所有一切经论你都通,世间法也通。为什么?世出世间法是一个原理,只要你把理悟到,就通达。这很难!的确不容易。
我们过去求学的时候,老师指点我们,要我们读诵、听经要悟入教理,这是你真正有得,真正有收获。我们这么做不能悟入,那怎么办?老师告诉我们不得已而求其次,要明教义,这也行。你能明了教义,你在整个教下可以能够通达一部分。譬如说我通一宗,我这一宗的教义我能明了。谈到其他宗派的经论就不能完全明了,不能完全通达,这是懂教义。要说理?那就一切都通达,这叫会修。如果学一部经,老师怎么讲,我学他怎么讲法,这个没法子,这你学一部就会一部,再换一本经就不会。这样笨的学生,大概老师都不愿意教,那要教到哪一年才把你教会。聪明的学生在一部经里面,不能整个把佛法通达,也要通达一部分。老师要遇到这个学生就欢喜,这个学生有能力传法,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为什么有人能通达,有人不能通达?问题还是发生在个人烦恼习气不同。烦恼轻的人容易通达,心量广大的人容易通达;烦恼重、心量小的人很不容易,心量小,念念都想自己,不想利益众生,那就很难,跟佛的心愿不相应。这是我们讲得三宝的加持,他得不到,他心量小,得不到佛菩萨威神的加持。烦恼轻是你自己障碍少,心量广大,同时又得诸佛菩萨加持,那就便利多,就很容易通达一切法门。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是偶尔卖柴听到人念《金刚经》,他听得很欢喜,站在窗外面站了一会,听到念一半,他就明白,《金刚经》里面的道理他就通达。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那当然不一样,那是个再来人,他不是这一生修的,是再来人。遇到人家念经,这是个缘,因为这个缘把他阿赖耶识里头佛法的种子引发,多生多劫的善根因缘。他这一悟,他是通了教理,所以到黄梅他是去求印证。
到黄梅,老师教他什么?那是禅宗,禅宗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以禅宗没有经本叫他去念经,没有,只叫他去做苦工。诸位要晓得做苦工是修福,佛门里面为大众服务,那修大福报。你有智慧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所以叫他到槽房里面去舂米、劈柴,做这些苦工,修福。修慧这一方面,五祖忍和尚早已看出来,不必教,他会!所以八个月传法的时候,传衣钵就传给他。《坛经》许多同修都读过,五祖传给他是为他讲《金刚经》,《金刚经》讲不到一半,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彻大悟,后头不要讲。不但《金刚经》不要讲,那一部《大藏经》都不要讲,全都通了。这是什么?这个教理。这个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学《法华》的,《法华经》念了三千遍,贡高我慢,被六祖呵斥了一顿。他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我不会看经,我没有听过人家念《法华经》,你念给我听听。法达就念给他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完,六祖说:好了,停止,不要再念。他全都通达,给他一讲解,法达开悟了。这是天台宗的东西,他没学!连法相唯识他都讲得那么简单、那么透彻,使我们真正惊讶,他确实一切经都通达。
在最早那个记载的,就是无尽藏比丘尼,那是最早的时候,在逃难的时候,从黄梅逃出来,在曹侯村遇到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一生读诵《大涅盘经》,也没开悟,遇到六祖,六祖给她讲解,她开悟了。那个时候六祖大师二十四岁,就是离开黄梅那年二十四岁,第一个得度的无尽藏比丘尼。
从这个地方你就明了,为什么要把「烦恼无尽誓愿断」摆在前面?六祖大师有什么能力?换句话说,人家没有烦恼,心地清净自在。从哪里看出来?从他那个「本来无一物」就知道他的心是多清净。他见五祖的时候,这一问一答,这个记载里面有几句话很值得玩味的,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不简单。我们这一般人,那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那怎么会相同。从这里就透了消息,他的心多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染污心生烦恼,这个我们明了的。
他既然说他的心常生智慧,就晓得他的心是多清净。我们学从哪里学,不就明白!一定要从清净心学,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智慧现前,无法不知、无法不明了、无法不通达,这就快了,这是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真正这个关键,就是一部经在读诵的时候,把你的烦恼念掉、把习气念掉,凡夫就是妄想执著,这佛说的。妄想执著不怕,这是无始来的习气,怕也没用,禅家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紧的是妄想执著不能够相续,不能叫它连起来,那就坏了。一起来的时候要知道马上把它压住、把它伏住。
断,我们没有能力,我们把它伏住,用什么方法伏?读经。心里头读经就伏住,念佛伏住,我们用这个方法,用读经、念佛的方法把这些妄想执著伏住。伏久了就得定,久了就成三昧,久就有力量。我们不要作意去伏,它自然就不起现行,这个妄想执著它就不起作用。到那个时候就叫功夫成片,我们的功夫得力,能把烦恼伏住。最低限度要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学法门,你就有利益,对你一定有好处。如果不到这个功夫,学东西太早了,说实在的话,没有多大的好处。这古时候教学跟现在教学不一样。
最后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所谓的是自己未度,先度众生,菩萨发心,是到这个境界。他烦恼断了,这法门成就了,还没有成佛,他不著急成佛,也不愿意那么早去成佛,先去度众生,这是菩萨发心。菩萨有这个能力,烦恼断了,法门成就了,没成佛而已。这个事情如果要不搞清楚,要发生误会,我们现在露水道心都没有,就要学菩萨发心先去度众生。自古以来发心去度众生那些法师,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众生度跑掉。这在现在就很多,这就所谓是还俗。怎么还俗?被众生度走。所以我们要晓得菩萨发心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可以能够学习的。
依这个大愿,我们求生净土,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第一句话总结前面,『如此信已』是总结前面六信,然后我们就明了我们为什么要发愿求生净土?而是四弘誓愿在我们娑婆世界,纵然发心很难成就,断烦恼难、学法门难,为这个原因这才求生净土。那一边断烦恼容易、学法门容易,这在这个经上我们都会看到。这两个世界,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得很好,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极苦,跟极乐是相对的,极苦的世界。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苦?是我们『自心所感之秽』。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这个大仓库里头含藏著染污的种子、烦恼的种子起现行变现出来的。所以娑婆世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这个境界不好,应该要『厌离』。正如同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台湾有不少同胞到外国去旅行,到处去观光、去考察,目的何在?哪个地方清净,哪个地方环境好,晚年想移民到那里去住,不就这个意思!你为什么不住台湾?台湾现在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污染的地区,谁污染的?还不是我们自己搞坏了的。是我们自己从内心的污染,变现出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佛讲的一点都不错。
所以我们现在要想找一个清净的环境,空气好的地方、水土好的地方,这是我们生活没有办法离开的,重要的生存因素。在美国居住久的同修们,回到台湾住了一、两个月就生病,我们俗话说「水土不服」,实际上你从台湾来的,哪有水土不服?而是现在台湾水污染、空气污染,你没有办法适应,是这么个道理。台湾污染得很重,我听一个同修说,这个同修是经商的,他有个客人从泰国到我们台北,他到台北深深的做了几个深呼吸,问他为什么?这个地方空气比我们泰国好得太多太多。那我们就晓得泰国那个空气污染,那比我们台北市还要严重。
这就是说明为什么我们要移民,道理在此地。娑婆世界污染很重,是我们自心秽变现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极清净的国土,能容纳我们吗?我们想移民到那里去,他能接受吗?能。为什么能?极乐是『自心所感之净』变现出来的。原来西方净土不出自性,这就是我们凭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有那么大的信心,道理在此地。『自心净,理应欣求』,应该要来转换这个环境,成就自己的道业,然后才能广度苦难的众生。这段是这么个意思。我们再看底下这段: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这是说明取舍的事相与理论。当我们初学的时候,功夫还没有达到相当的境界,我们有能取与所取,能所未忘。虽然能所未忘,如果我们取舍的这个心愿强烈也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假如理明白了,境界提升了,取舍的情见没有了,情执、见解空掉了,那你生西方世界就生实报庄严土、生常寂光净土,那就不一样。大师在此地说,一定要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明,我们往上去,这一生的确没有把握做到。但是看看底下两种净土,我们想想自己不难得到。
所以诸佛菩萨、古来的祖师大德常说「西方净土的殊胜,不殊胜在上三土,而是殊胜在凡圣同居土」。一切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也是赞叹他的凡圣同居土殊胜,诸佛菩萨不能跟他为比的。如果讲上面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土、常寂光土,实在讲诸佛菩萨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没有什么逊色。唯独凡圣同居土,真正不可思议。此地这个境界讲得高,如果能到这个境界,决定是实报土的菩萨,这个往生的品位高,可是我们要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
『厌秽』。秽是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必须把娑婆世界舍弃、放下。这个舍弃、放下,诸位要晓得,不是叫我们在事上舍弃放下,为什么?事事无碍。我们把事上放下,很多人家放下了,世俗里家放下了,发心出家,是不是这一出家就成就了?不见得。殊不知出了家比在家还麻烦,这是真的。在家里面有世俗这些事情缠绕著你,你的心不能清净。从前出家好,出家都是在山林里面,一出家做清众,真的依照这个方法、程序来修学。现在出家的道场不是像从前那一种清净道场。
古时候的道场,二时讲经,二时参禅,这是道场正常的功课,就跟学校一样。二时是多少时候?是用印度昼三时、夜三时,古印度一天一昼夜六个时辰。我们中国古代这一昼夜十二个时辰,我们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等十二个时辰。现在世界通用时间的单位二十四个小时,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小时,外国大概没有小时这个意思。我们中国称为小时,为什么?比我们中国时辰小,我们中国一时是他们的两时,而印度是四时。所以二时讲经,就是一天上讲堂听经八小时,解门八小时。行门?行门是用功,或者是参禅或者是念佛。大概到以后,在中国丛林里面可以说许许多多行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参禅一天多少个钟点?八个小时。如果是念佛堂?也是八个小时。一天听八个小时的经,念八个小时的佛,那叫道场。那个道场你住上三年,所以成就的人很多。为什么?没工夫去打妄想,没有时间去搞分别执著。所以道场里头冶炼人才,比军队里训练士兵还要严格,就是不叫你有妄念,不叫你生烦恼,是用这种方法来陶铸学人。
哪里像现在,现在一入佛门,一天到晚没有事情干,没事干就胡思乱想,没事干就为非作歹。但是我们要想回复到过去那一种僧团、那一种道场,已经不可能,也就是说我们学佛的福报不如古人。古人有这个机缘,我们现在没这个机缘。听说在现在大陆还有,还有这样的道场,为数不多,那是真正难得。我知道的是有一、两处,也许其他地方还有我们不知道。凡是真修的道场都是不出名的,都是人迹不到的,观光旅游也不到那些地方,他的心才清净,他的道业才能够成就。所以舍是从心地上舍,心地绝无沾染,这是高段的功夫。事上舍,那不是很高的功夫;从心上舍,从念头上舍,舍到究竟,舍无所舍,那个心就清净。
以这样的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就是『欣』,欣是欢喜取净土。『取至究竟』。所谓取至究竟,全心全意向往净土,恋慕弥陀,除了弥陀西方净土之外,这个心里面什么都没有,这叫取至究竟。到取无可取,取舍到了极处,到极处跟《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境界相同。《般若经》在中国最具代表的是《金刚经》,《金刚经》大家都念得很熟。《金刚经》反反覆覆的三句话,把般若甚深之理完全显示无遗。譬如此地说「取即非取,是名取净土」,即非、是名,这就把这桩事情讲得究竟,讲到圆满。『异辙』是两样,跟《般若经》上讲的没有两样。
【设不从事取舍。】
『设』是假设,这段话是怕我们有执著,防止我们执著。
【但尚不取不舍。】
这学般若的人、学性宗的人,学的什么?不著相。你有取有舍,著了相,他要不著相。不著相好不好?真不著相,那不错,就怕他是假不著相。怎么假不著相?他要『不取不舍』,你们想想看,他是不是著了不取不舍,他还是著了。这边著了取舍,那一边著了不取不舍,一个著有,一个著空。著有的能带业往生,著空的往生的机会没了,落空。所以古德讲「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这是念了一点《般若经》,学了一点《般若》的皮毛,《般若》真正的精神、精髓他没见到。所谓是堕恶取空,学《般若》最怕这个。大师在此地说,我但尚不取不舍:
【即是执理废事。】
执著理,对於事修舍弃掉。
【既废於事。理亦不圆。】
理事是无碍的,理事是圆融的。他执著理,事不要了,说老实话,他理也没有明了,理也没得到。
【若达全事即理。】
这是真的。
【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这个话说得一点都不错。《般若经》上讲的「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法法『无非法界』,这个意思前面都说过。所以取舍都是中道,如果有偏执那就错了,那是误解。所以大师在此地这几句话说得好,『取亦即理,舍亦即理』,理是一个,取舍是事,理事无碍。所以一舍一取都是法界,都是称性。
【故次信而明愿也。】
这是说完了六信,紧接著我们要讲发愿求生。发愿求生里头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把秽土要放下,全心全意取净土,这才能往生。这几句话是告诉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秘诀。我们舍的心舍得干净,取的心取得非常圆满,没有一个不往生。这是根据什么道理?就是佛在大乘经论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秽舍得干干净净了,秽土离开了,心地一点都不沾染,离开了。净取得圆圆满满,跟阿弥陀佛的心愿完全相应,这是往生真实的理论。然后念佛当然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一定达到这个境界。我们今天念佛不相应,怎么念都不相应。现在这不相应的原因我们总算明白,我们舍秽土没有舍干净,我们取净土没有取圆满,所以不相应。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是接著愿,教给我们念佛,念佛成佛。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
性宗里面要破执著,我们净土宗里就要你执著,『执持名号』,这跟性宗的方法不一样。这个执著,诸位要记住,就是刚才讲执著就是取,要取得究竟,对於娑婆世界的舍要舍得干净。持是保持,念念不失掉。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执持名号」是方法,『一心不乱』是功夫,我们用这个方法成就一心不乱的功夫。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有浅深不同,差别很大!所以在西方世界果报有四土三辈九品。这个四土三辈九品从哪里来?就是一心不乱功夫差等不同而变现出来的。细分无量无边,大分这才分成九品,再粗一点三辈。《无量寿经》上讲的三辈,《观无量寿经》上讲的九品,三辈九品!
下品功夫就是我们常讲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中品的事一心不乱,上品的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相当於小乘,小乘的阶位,我们晓得有四果四向,这就是说明事一心不乱至少有七个位次,七个等级。从小乘初果,那个向不要算,向没到初果,我们把它算做下品。初果起这位不退,要从这里算起,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一直到四果,七个,七个阶级。理一心从破一品无明,圆教初住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你从这里看出浅深次第不同。凡圣同居土就是那个初果向,那一个位子里头又把它再分,分成三辈九品。
我们常说,我们看到很多念佛人不生病,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不但有站著走,坐著走的。我在受戒的时候,道源老和尚是我们的戒和尚,跟我们讲了个故事,故事当然是真的,但是出在哪里我不知道,当时他说了,我没记清楚。他说从前有一个法师,往生的时候问大家:你们有没有看过或者听说坐著走的?大家说:没见过也有听说过。坐著往生的,站著往生的也有听过。他老人家竖了一筋斗,头朝下脚朝上:这样走的有没有听说过?没有。他就这么走了,简直叫游戏神通。这是什么样的功夫?假如在念佛人来说,给诸位说,那个下品的、下辈的功夫成片的功夫就做得到,不必要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我们未必能得到,功夫成片里面有九品,上品功夫就预知时至,就可以自在往生。
往生没有病苦是大福报!福要修,那个福报最要紧的根源是心清净,心清净是第一福。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全心全力帮助别人,那当然是福,那个福还不够大;在生死当中想走得很自在,一点病苦都没有,这种福报还不行。这个我们很明显看到,有很多在家的大居士护持佛法,出家的这些法师弘法利生,到临终时还有病苦,你才晓得这样的福报还是敌不过业力。真正能够敌过业力,就是清净心。清净心中一念不生,不但恶念没有,善念也没有,这才能敌过业力,自在往生。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也搞清楚,我们将来走要走得自在。我们晓得怎么修,知道怎么做,只要自己肯干,没有一个人得不到的。「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没有不得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今天时间又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