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 (第五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第五集)  1994/7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14-0005

  请掀开经本第十九页第二行,从第二句看起: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

  前面讲的「照寂」、「寂照」,是从性体上说的,这两句是『性德』跟『修德』合起来说。『法身』,前面跟诸位概略的介绍过。简单的说,法是一切万法,一切万法是我们性德的相分。在法相唯识家里面说,山河大地是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要问,心性有没有相分?净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弥陀身土是性德还是阿赖耶的相分?如果属於阿赖耶的相分,那与我们现前的相分又有什么不同?在我们初学的同修,总是免不了有这些疑惑,总是希望追根究柢,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

  实在说,事实真相确确实实摆在我们面前,可惜的我们就是把它错认了。这个话不是我敢说的,这是诸佛菩萨所说。错在哪里?错在我们这个念头。我们想知道、我们想明了,就这一想就坏了。坏在哪里?这一想,原来就是世尊在《楞严经》上所开示的叫「知见立知」。这知见立知就不好了,世尊说「是无明本」。我们都知道,佛常讲的无明,无明是很难破的。这无明从哪里来?无明就是从我们样样想知道,样样想明白,就是那个想来的。那不想,无明就没有;想,愈想这无明就愈重。用这种心态,用这种方法,要想去明白性德,是不可能。这个方法、这个心态,最大的能力,你可以缘到阿赖耶。

  阿赖耶的见相两分你有能力缘到,那就相当了不起。说实在话,还不是我们凡夫的能力。像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有这个能力。连四禅天、四空天都不行,他所缘的还是相当有限,不能出这个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区,不能出这个范围。三乘圣者能够出这个范围,所以他能够见到两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几十个、几百个大千世界,可是缘不到自性,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就是我们用思惟想像,这是有范围,不能够见性。因此心性这一桩事情,一定要很深的定功,从定功里面开悟,所谓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智慧现前,这个问题自然就明了。所以这是性德。

  我们今天要重视的是修德,修德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始觉,性德是本觉。凡夫迷惑,那就是不觉,不觉就是迷。《起信论》里头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马鸣菩萨这两句话给我们修行人,实实在在把这个心、情绪定下来了。本来无的,当然可以断得掉,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了信心,只要依照佛给我们讲的理论与方法。佛是过来人,为我们说的是经验之谈!一尊佛是这么过来的,过去、现在无量诸佛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佛佛道同,原理、原则、方向决定是一致。所以始觉是非常可贵,你开始觉悟了。我们要问,始觉以后?始觉以后还是始觉。从我们今天起,我们就开始觉悟,不开始觉悟,你怎么会念佛?你怎么会去读经?你会念佛、你会读经,你想著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或者是你要想往生,想见阿弥陀佛,这不觉的人没有这个念头,觉就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开始觉悟。

  给诸位说,这个始觉是天天在始觉,你们想想对不对?今天觉悟一点,明天又多一点,这还是始觉,后天还是始觉。一直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还是始觉,始觉满了就成佛,叫究竟觉,所以天天在觉。我们常讲天天有悟处,那个悟处就是始觉。这个很有味道!始觉是一念心性,一念光明。这个光明纵然很小、纵然很短暂,如果它常常有,就会产生力量。像闪电一样,时间虽然短,照得虽然短暂,假如这个闪电,过不多久它又有一次,愈来愈密集,这就是我们修行人的现象。初学的人也许一个星期、半个月有一点觉悟,觉悟有一点进步,这样过个三、五年,就会每三、四天就有一个觉悟。如果能达到天天都有觉悟,这功夫就算不错,求往生可以说有把握,决定有把握。

  我们读经、我们念佛,读经的时候遍遍有悟处,所以经念得很高兴,他不会厌倦。世间东西念了会厌倦,念到最后不想念,为什么?没有悟处。这个有悟处就是有新鲜的发现,怎么昨天没有发现,今天在这儿发现。这种天天发现是永远没有止境,这是经典。所以你要问为什么经典这样的奥妙?让你永远在里面悟不尽!即使天天有悟处,都没有止境。因为经典是佛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性德里头流露,性德是无尽的,所以性德里面流出来的言语文字,里面所蕴藏的理与事也是无尽的。这就是真正修行功夫入了境界、上了轨道,法喜充满!

  修行人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现在修行人这物质的享受跟古时候大大不一样。古人住在深山里面,顶多自己砍一点树枝,砍一点竹子,搭个茅蓬。吃的东西简单,吃松子、吃水果,都吃野生的东西。他健康,他长寿,飘飘欲仙,仙人一样的。我们要是过这种生活,那不得了,几天就饿坏。他为什么有那么高的享受?他这个物质生活需要量非常之少,精神生活充沛,法喜充满。境界如果更要往上提升,这个人间的饮食可以不要了。我们供斋的时候,「禅悦为食」。悦是什么?喜悦!在修行里面得定开慧,那个喜悦就滋养著生命,法喜充满。所以不需要饮食,这个饮食是可以不需要的。你看佛说的五盖、五欲,财、色、名、食、睡。所以真正功夫到家的人不需要饮食,也不需要睡眠。睡眠是昏沉,不是好事情,功夫愈好的人睡眠愈少,他心地清净,神智清楚。所以睡眠多的人不行,多的人昏沉的时间多。所以这个就是始觉,时时始觉,天天开始觉悟。这是以智照理。

  一般人总讲用心去研究,研究是第六意识。始觉是真心的作用、心性的作用,所以它不需要研究,它是直接不是间接的,直接,照!我们今天很可惜的,我们始觉,我们也在照,我们照的功夫不够深,照的力量很薄弱。但是一切诸佛菩萨都是像我们这样开始学成功的,不是他一下就达到那么高的境界。可贵的是你能够保持,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今天进步很慢,就是我们不能保持,一天偶尔照一、两次,像那闪电放个一、两次光,以后就不再放,不晓得过几天又放一次,所以不能够密集,这就是功夫不能保持。就是照理。这照理也叫见到事实的真相,理就是事实的真相。心愈净、心愈定愈是见到。

  所以同修一定要记住,古大德教我们的一个原则,禅宗叫「离心意识参」,落到心意识里面,这个照没有了。为什么?意识,妄心起用,真心就不现,这一辈子都不能成就,所以要离心意识。这个心意识怎么离法?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就是第六意识,怎么个离法?这个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从无始以来用到今天,已经用得熟透。现在要想不用它,不太可能!自自然然它就现前。我们今天学佛,真正功夫就在此地。禅,特别讲求离心意识参。教下?教下也要离心意识,才能大开圆解。如果用心意识,你想大开圆解,做不到!我们净土宗念阿弥陀佛求一心不乱,还是要离心意识,不离心意识,你决定到不了理一心不乱。换句话说,你用心意识,最高的功夫可以能达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没有分。可见得在这个原则,不仅仅是禅宗讲求,教下、净土宗,哪一宗哪一派都不能违背。

  我们现在要略说说心意识是什么?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你到哪儿去用功夫?这个讲起来非常复杂,很难讲也很难懂。我们只讲心意识的样子,这好懂,明白这个也就有办法下手。心是阿赖耶,阿赖耶是仓库,我们今天俗话说落印象。我们眼见一桩事情,耳听一点声音,落了印象。在唯识里面叫种子,种子储存在阿赖耶识里头。所以阿赖耶叫藏识,藏就是仓库。所有一切,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些影像全都收在里面。譬如说,我昨天看到你,今天我看到你为什么会认识你?昨天看到你那个印象收到我这个里头,今天一见面,那个里面档案调出来,跟你对照对照没错,认识了,就这么回事情。假如没有这个藏识,昨天看到,今天见了一定不认识。藏识叫含藏种子,换句话说,我们见色闻声能够不落印象,这就不用阿赖耶识。第七识的样子,执著,第六识是分别。我们明知道它作用的样子,就晓得我们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正能够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就离心意识。

  还有分别,那你还是用第六意识;还有执著,还用末那识;还会落印象,还用阿赖耶识。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有没有能力离心意识?特别是禅,禅要不能离心意识,你参的是什么禅?也叫禅,世间禅定,不是出世间。换句话说,你那个禅的功夫再高,出不了三界。因为你用心意识,你那个禅的功夫达到顶点,生非想非非想天,这是达到顶点。参这禅的功夫真正得力,来生生到初禅天,这很了不起。初禅天要什么样的功夫?我在此地简单说一说,你就想想你自己有没有能力到初禅天去?初禅上面还有二禅、三禅、四禅,还有四空天,后面比你高的太多!初禅已经离开五欲,财、色、名(名是我们今天讲荣誉)、食、睡,这五样东西都没有,你就得初禅。

  如果你对於财还会动念头,对於色还会有贪爱。那你禅别想了,没分,为什么?你的欲没有断。欲没有断,你只能在欲界,你爬不上色界。这个断,不是从身体形式上断,到深山去修行,找个石头洞里头枯坐,坐死了也没用处。要心断,心地里头绝对不会起心动念,这叫禅定。所以五欲六尘这个念头决定不会起,定功到这种程度时候,这才能生初禅。所以我们想到这个地方,看看禅宗那些语录典籍是满有趣,想想自己不行。为什么?我们还会有念头起来;换句话说,初禅没分。

  欲界天人,我们还要有真正的善行,上品十善,这才能够生四王天、忉利天,那欲界天很下层的,你才晓得这真难。我们今天自己给自己打打分数,能够有上品十善吗?十善业道是个标准,身断杀盗淫,口没有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里面没有贪瞋痴,这才能到四王天、忉利天。再往上去,上品十善加上禅定,那功夫没到家,所以叫未到定。如果功夫到家,那就到初禅天去。譬如说修禅定六十分及格,你只有二十分、只有四十分,你这个禅定不及格。所以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就晓得我们要想生忉利天都不容易。真正上品十善!

  大家现在看《了凡四训》的人很多,你看了凡居士,一天到晚存心就想做善事,就想积功累德,善恶辨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是大善?什么是小善?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什么是圆善?什么是偏善?你看他所讲的,真正在做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像他那种修持,生人天。真正修得好,四王天、忉利天没有问题。他也打坐,他也修定,当然那个定是未到定,不到家的。所以功夫更好一点,了凡居士可能生到夜摩天。这是我们从书里面看到他的境界,他能与这个阶层的相应,与忉利天、夜摩天相应。很难!。

  假如我们对这是非、善恶、真妄、邪正、偏圆都搞不清楚,我们想要达到了凡居士那个境界,就难了!因此,今天始觉最贵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从净宗里面去深入,这个深入决定不是叫你去研究,叫你用真诚的心、恭敬的心去读诵受持。因为真诚恭敬会有悟处,为什么?真诚恭敬是真心。我们虽然不能用真心,是妄心,妄心偏向真心那一边,它就起作用。只要偏一点点就有作用,就有些悟处,有悟处就会欢喜,修德就有功。这个功逐渐在进步,那个性德慢慢、慢慢就往外透。众生的修德与性德决定是相应的。佛修德圆满,所以成就智慧的报身。佛的圆满智慧报身,实在讲就是众生性德的法身。「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无二无别。这些都是讲的事实真相,所以我们称它作实相,佛学名词称作实相。这是从性德、修德合起来说。底下一句完全从修德上来讲,这就好说,也好懂。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

  前面是照寂,这是寂照,这名字稍微调换一下,意思就不一样,体用差别不相同。

  【名应化身。】

  『修德』照而常寂。诸位一定要懂得这个『照』字,照就是明了的意思,一切明了,如如不动,它就起用。我们今天眼见用一个「照」做代表,他不用见,因为见用识,不用识就用见性见,这就用照;耳听也叫照,六根对於外面六种境界的作用统统用一个照。「照而常寂」,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寂。寂是定,心是定的,这是功夫,这叫修行。我们怎么修?我们「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还胡思乱想,这个不行!这一句阿弥陀佛,跟诸位说就是照。

  所以净宗用的功夫比禅宗方便,净宗有个阿弥陀佛,禅宗连阿弥陀佛也没有。譬如净宗,我们眼睛一见色、一起心,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那个妄念就没有,分别执著都没有,一句阿弥陀佛就赶跑掉,这个好。禅宗没有这阿弥陀佛,他也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净宗比禅宗来得方便,禅宗难,净宗容易。在见色闻声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很难;起心动念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住,这个容易。不用阿弥陀佛他就起心动念,所以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抓牢。这是净宗用功方法跟禅宗不同的地方,净宗比禅宗方便的地方在此地。

  我们是不是在起心动念之处,马上阿弥陀佛就提起来?第一个念头才动,第二个念头已经是阿弥陀佛,分别执著妄想全都没有。所以佛在《大集经》上说「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不是假的,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原理原则、目标效果都相同。何况更不可思议的,这个方法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应,这是真实的殊胜。它跟弥陀本愿相应,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集合成一体,得佛力的加持!所以我们把什么叫寂、什么叫照,把它搞清楚。

  照而常寂,这个自受用身,就是从前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们想想对不对?没有离开世间,没有离开红尘,最高的享受。他里头没有烦恼,没有业障。因为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造业,你在享受里头造业,享受里头会有障碍。这个修行人有功德,享受里头不造业,享受里头无障碍,这叫真正第一等的享受!你们要看清凉大师判《大方广佛华严经》最高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这个境界。凡夫为什么有碍?凡夫六根对六尘,他有分别、有执著,他落印象,所以他就有业障。

  诸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实在讲完全没有两样!他为什么事事无碍、他没有障碍?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所以他就没有障碍。他心是清净、寂的。所以我们今天要学照,照怎么样?在照里头学寂,不要学分别执著,不要学起心动念。实在不会?阿弥陀佛。把阿弥陀佛拿出来,所有一切念头统统归到阿弥陀佛,这个高明!非常非常高明。这一句阿弥陀佛,六道里头没有,十法界里头也没有。所以这个阿弥陀佛念熟,他的果报就在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到别的地方,别的地方没有。这个道理、这个事实要知道。

  修德里面寂照是应化身,应化是它受用身。我们帮助别人,无论是世法帮助别人,是以佛法帮助别人,讲经说法,种种的举止,这个讲叫演讲,讲演,讲是靠口舌,演是表演,一举一动,表演!讲给人听,做样子给人看,这都是属於照。照怎么样?心要清净。你接触大众,你去度化大众、帮助大众。帮助大众,假如你起心动念,你没度众生,让众生把你给度跑了,就是这样的。所以一定要有能力自己如如不动,这样我接触大众没有妨碍。所以诸位你们要看到《戒经》里面,佛给我们提出警告,佛弟子在山林里面修行,不接触社会、不接触大众,什么事都没有,佛心很安很欢喜。佛子要到外面去度化众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佛提心吊胆,为什么?就怕你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起心动念贪著名闻利养,被众生度跑掉,道业亏欠而不能成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诸佛菩萨担心。

  你接触广大的社会,如果你不能在这个地方守住寂,守住清净心,那就很难成就。怕的是这一生所修的,变成世间有漏的善法,你不能出三界,这一生的修学变成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到哪里去受?到人天来受,那很难得。能到人天来受,五戒十善还要修够标准,来生才能得人身,才能生天。假如善戒这个标准不够的话,他到哪里去受?到畜生道受,到饿鬼道受。畜生道享福的,我们在美国看到很多。你看美国人养的宠物,真的享福,真有福报,主人做奴婢伺候它。死了以后,动物有公墓,我都去看过,小狗小猫死了之后,他还给它立个碑,还把照片挂在上面,还常常到那里去弄点花的,好像还祭祀它的样子。我去参观过动物公墓,我还照了照片送到台湾给大家看。你看外国这些动物多有福报。那福报哪来?前生修的!得不到人身,到畜生道去享受。饿鬼道里面享福,就是做那些像在台湾这个土地公、什么王爷那些神,大家拜的那些,那都是在饿鬼道享福的。修的福,他一定有这个福报,在哪一道享就不一定。

  所以修德里面,我们就要明白,要抓牢住一个寂、一个照,这是总纲领。这个照的意思,样样明了,寂是如如不动。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是照而常寂,他受用是寂而常照。这就跟佛菩萨的生活就很接近。诸佛菩萨自受用、他受用不过如是而已。底下说: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

  底下这就是总结:

  【无非实相。】

  但是要做到『不二』,『实相』才现前。二怎么样?二有能所,它是相对的。相对就没有入真实,真实法里面决定找不到相对。所以大乘法里面讲「入不二法门」,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入不二法门就是明心见性,因为心性是不二。二决定见不了性,也明不了心。诸位想想《金刚经》上的话,佛说「菩萨有我相」,你们想想有我,我的对面就有人,我跟人就是二,那就不能见性,不能见性就不是真的菩萨。教有实、有权,前面讲过,实是真实的,真实里面是不二的,二就不是真实。所以我们叫那样的菩萨叫权教菩萨。权教菩萨,没有见性的菩萨;见了性的菩萨,就不是权教,是实教。明心见性,见性叫实教。所以这个地方要晓得不二是真的,二都不是真的,二都是我们看错了,都是认错了、看错了。所以佛与大菩萨他们境界里面,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这叫入不二法门。

  所以佛看一切众生,那个慈悲叫同体大悲。什么体?性体。同一个真性,一个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就跟我前面跟诸位用梦境做比喻,大家细细去体会,尽虚空遍法界确实是一个自己,所以叫无缘大慈。缘是没有条件,无条件的,同体大悲。还有分别执著,那就错了,这个要知道。

  理上讲『寂照不二』,事上讲『身土』、『性修』、『真应』。「真应」怎么讲?真是诸佛菩萨,应是应化。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为什么会有感应?因为是一个心性变的,是一体的。所以与佛菩萨有感应,与鬼神有感应,与一切众生统统有感应。只要心专,如果心再清净,感应的力量特别强大。这个感应就是现在科学里面所谓的磁场,就是这一类的,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感应的道理。它这个频率,心地清净真诚频率就会一样,那个感应非常的快速。我们再看底下:

  【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这是这一段的总结,说明「实相不二」的道理,然后再为我们说明心性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差别的所以然。十法界森罗万象,无量的差别,这无量的差别,要知道都是一心作。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从真实心中作」,这句话很有道理。都是真实心中,因为无量差别的因缘,变现出这些现象,所变一切现象,总不外一心。所以一心统摄一切法,一切法不出一心。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无不二』的实相。从心性能变来说,不二的实相。从十法界依正庄严所变这方面来讲,无不二的实相。所以实相无相无不相,就是解释这个道理。

  能变的心性是照寂、寂照,这两个字很有味道。照寂、寂照这里面都没有东西,都是空的,里面没有相分的存在。要用今天的话说,里面没有物质存在,没有色法存在。它是真性空寂,照跟寂,寂跟照,统统是空寂,这在佛法叫真空。所现的这些现象,这些现象也不是真有,所以说「万法皆空」。这个东西实实在在讲,就跟我们作梦一样,在梦中这个境界宛然。梦醒之后,确实就在作梦的时候,梦境也是空寂的,也是了不可得。实实在在不可得,但是在作梦的时候你不知道,你认为那是真有,醒过来之后才晓得、才觉悟到那是假的,不可得。十法界依正庄严,实实在在讲梦中境界,佛讲的「如梦幻泡影」,没错!你要把它当真,那就是太苦了。那就迷惑颠倒造业,叫冤枉受果报。你要觉悟,那跟诸佛菩萨一样,在这个境界里得大自在,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自心清净毫无染著,这个就是照寂自受用,寂照他受用,这叫真快乐。世间人那个乐,乐极生悲,这是事实。自己以为快乐,佛菩萨看到你,可怜!很可怜!这实在的。下面说: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

  『体』就是自性,自性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依报是环境,像我们今天讲的世界、星球、星系、太空,这是依报。正报?我们的身体,自己身体是正报。身体以外的一直到太虚空,都是属於依报。

  【作法作报。】

  『法』是法身,『报』是报身。法就是前面讲的依,法身;报就是前面说的正。但是「作依作正」,是迷悟都有,都包括在里面。「作法作报」完全是觉悟,这没有迷,佛菩萨就是法身报身。如果连同一切迷惑颠倒六道凡夫来说?依报正报,就这样说的。所以他两个名词,觉迷不一样,迷的时候依报正报,悟的时候法身报身,法身就是依报。

  【作自作他。】

  『自』是佛,『他』是佛所度化的这些有情众生。

  【乃至能说所说。】

  『能说』的是佛,佛菩萨讲经说法,能说的。『所说』的是法,是他所讲的理论,所讲的方法,所讲的境界。

  【能度所度。】

  『能度』的是佛菩萨,也可以说能度的是教法(他的方法)。『所度』的是众生。

  【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

  这三句就是《弥陀经》的修学三个条件,古人称为「三资粮」,信、愿、行。后面还要细说。

  【能生所生。】

  『能生』的是十法界念佛的众生,『所生』的是西方极乐世界。

  【能赞所赞。】

  『能赞』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西方极乐世界、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所赞叹的就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些统统属於事,统统是心性里面变现出来无比殊胜之事。

  【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你要是都清楚、都明白,晓得哪一样都是实相,样样皆是!无有一法不是实相。所以悟了就是,迷了就不是。不是迷了不是,迷了自己不以为是,那就不是,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我们再看第三段「明宗」。玄义这个部分是第二段最难懂,第二段是理论的依据,要不搞清楚,我们对佛讲的这个东西就很难接受。清楚了、明白了,你自自然然会接受。原来佛讲的不是别的事情,全是自家的事情,离开了自性,确确实实别无一物。佛对我们的帮助,就是帮助我们见性、帮助我们恢复性德,恢复性德当中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而净宗这个方法,真的在无量方便法之中,是最巧妙的一个方法,能令一切众生在极短的时机得到最殊胜的成就。所以这个法门十方如来赞叹。十方如来赞叹就是十方如来劝导我们。我们要不信、要不听,诸位想想怎么对得起诸佛?实实在在讲,是愚痴到极点之人!古德、经典里头也讲,不能接受、不能认真去修学,这样的人非愚即狂,不是愚痴,那就是狂妄之人。下面这一段「明宗」是讲修行的方法,这一段就好懂多了。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

  这个五重玄义也是有层次的。『宗』,天台家只讲『明宗』,贤首家讲「宗趣」,宗还有一个趣,趣就是趣向,他到哪里去,一个归趣。所以宗是修行的归趣,是修行的方向、修行的目的。古人讲归趣,我们今天讲目标、讲目的,大家好懂。是我们修行的一个目标,修行的一个目的,这个大家好懂。前面显体是讲性,完全著重在说明性德,而明宗著重在修行。当然他最高的标准,就是大乘法里头常讲「全性起修,全修即性」,这是讲到高级的修行法。这种修行法,实在讲很容易达到性修不二那个境界,入不二法门,明心见性;在我们净土宗,理一心不乱,这个层次非常高。

  可是用什么方法能达到?我们在一生当中可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说老实话,达到这个境界,应该讲人人有分。毕竟在一生当中达到这个境界太少太少。原因在哪里?这个答案我可以答得出来,原因就在「不老实」,这是真话。凡是老实修行,可以说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从哪些地方看?我们就从近代这些往生的人,我们看到许多高境界往生的人,都是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一天到晚做苦工,老实念佛。他临终的时候又不生病,晓得什么时候走,站著走、坐著走,他达到这个境界。反而知识分子糟糕,知识分子不老实,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自以为是,这个亏吃大。不如那些没念过书的人,他自己谦虚,样样觉得都不如人,老实,这个缘殊胜!念几天书自以为是,比起那些人差远了。他们往生,说老实话,往生的品位高,达不到理一心,在我想像当中事一心都达到。通达教理的人、讲经说法的人不如他们。我们这些讲经说法,就连智者大师,那了不起!智者大师往生,五品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所以这个知识害人。

  我们佛法讲「转识成智」,那就是佛,就是菩萨。把智变成为识,知识分子,这是六道凡夫。怎么样把知识转过来?转识成智,那就高明了,这才行。所以我们应当学什么人?学那个愚人。我在台中,李老师常常告诉我,叫我学愚人。他说他也学。他说:我学了几十年,学得还不像。他勉励我要学得像一点。愚,愚不可及!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傻傻的,老老实实念佛,好!决定有成就。所以达到高境界,「全性起修,全修即性」,这高境界。

  此地说『修行要径』,「径」是路,「要」是非常重要,径是近路,我们现在讲直路,直路是最近,不拐弯。所以念佛法门,也许诸位看到古人有个小册子,劝人念佛的,叫《径中径又径》,这个名字起得很好。在佛法里面,径路是大乘,大乘比小乘好修,比小乘快速,当然比小乘要高,这大乘是径路。禅宗是径路里面的径路,大乘里面的径路,径中径是禅宗。可是净土念佛要比起禅,那又更径,所以是「径中径又径」,这「又径」就是念佛法门。所以这三个径是大乘、禅、净土,净土是最近的一条道路!

  假如没有径路,我们要想达到诸佛对我们的期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要相当遥远的时间。因为有径路就快,真的从这个法门修学,我们看到的,我们从《净土圣贤录》里面看、从《往生传》里面看,真正用功的人,真正希求净土的人,你要问,大概要多少时间能够修成?我们看古人那些的例子,大多数人三年到六年的时间就成就。这是我们在《往生传》跟《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

  我们看倓老法师讲的郑锡宾居士,这是他老人家的一个学生。抗战之前,早年在青岛湛山寺,他老人家做住持的时候,郑锡宾居士也是山东人,他自从闻法开始,念阿弥陀佛起,六年。他学佛很专、很用功,学了三年他就学会讲《弥陀经》。学会讲《弥陀经》,他本来是经商、做生意的,他买卖不做了,交给他弟弟去做,他就一天到晚到外面去讲经,劝人念佛。到乡村里头去讲经,劝人念阿弥陀佛。这样又过了三年,你看他往生多自在。他往生预知时至,他那一天是《弥陀经》讲圆满了,很高兴告诉他几个朋友,他说:我要走了,麻烦你们明天替我租个房子。这朋友们就奇怪了:你要走了,你还租房子干什么?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怕死在人家家里不方便。这些朋友们一听:你真的往生,到我家好了,我不忌讳。那个朋友说到我家,大家都争著请他到他家里,不忌讳他。所以他就到一个朋友家里去了,往生得很自在。临终的时候,这些朋友还要求他做个偈子,做几首诗,留作个纪念。他说得很好:不必了,看我这个样子就是很好的纪念。大家念佛送他往生,不到一刻钟(一刻十五分钟)他就坐化了。六年!

  你们要问,我们已经念了不止六年,几个六年都不止,为什么还不能往生?那我要问你,你想不想往生?不想,还不想去。那难怪!人家真正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他就成熟了。我们今天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一面嘴巴说求往生,心里牵挂这边,牵肠挂肚太多,断不了,所以佛不来接引你。佛知道,你这个心口不相应,口是心非,所以佛不来接引。你要是果然是真的,感应道交不可思议。郑锡宾居士是个很普通的人,是个在家居士做生意人,六年!预知时至,不生病,这经讲完,说走就走,这个多自在。别的事情能骗人,这个事情能骗人吗?

  民国五十七年,不晓得是五十七年还是五十六年,就是这两年,哪一年我记不清楚。那个时候我在佛光山,佛光山有个长工,佛光山的工程从来没有间断,等於说包工一样。佛光山做工的工人告诉我,他亲眼看到的,他的邻居老太太站著往生,是台南县将军乡的,他告诉我这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现在高雄还有不少人对这件事记忆得很清楚,我前年到高雄,提到这件事还有不少人知道。这个老太太也不认识字,走的时候没有生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走的时候没让家人知道,怕家人扰乱,吃晚饭时候走的,家人吃晚饭,她说不要等我,你们先吃。她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等到家人发现,她已经走了,站在那里走的。三年!所以说实实在在话,我们念佛,心里很想去,但不是现在要去,最好能过个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才去,存的是这么个心。换句话说,这个世间的罪还没受够,还要多受几年。可以了了,他不肯了,这叫无可奈何,这没办法。好,时间到了,这修行这一段明天再跟诸位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