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 (第四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第四集)  1994/7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14-0004

  请掀开经本第十八页第二行: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

  天台家介绍全经大义,总分五条,称之为五重玄义。第一条是解释经名,第二条是『辨体』。辨是辨别,体是性质,也就是这部经理论的依据。佛为我们说这部经,佛是根据什么说的。这一条非常重要。假如佛要没有真实理论的根据,他所说的,我们就很难采信,一定要有真正的理论依据。所以「辨体」主要是要说明这一桩事情。由此可知,佛说经不是凭空而说,不是凭自己想像猜测而说,那都靠不住。

  这个地方大师为我们说明『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佛经分大、小乘,小乘经是权说、方便说,所以小乘经的经体是三法印。三法印是无常、无我、涅盘,小乘经不违背这个原理。但是大乘经比小乘经更要真实,所以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实相是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佛是根据事实真相说的。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凡夫因为迷失了自性,因此我们见不到真相,我们所见到的都是虚妄相,就像佛在《金刚经》上为我们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我们凡夫见到的。但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见到的境界,那就不一样,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人家见的是真相,我们见的是妄相。

  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他见的是真相,我们见的是妄相?实在说,这个问题发生都在自己。诸佛菩萨用真心,真心就见真相;我们用的是妄心。怎么知道是妄心?妄心是个生灭心,我们心里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所以我们用的叫生灭心,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灭相。法相唯识里面告诉我们,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都是生灭法、有为法。我们读《百法》,《百法》将一切法归纳成一百大类,前面九十四种都是有为法。九十四种分为五大类,第一大类心法,就是八心王;第二是心所法,心所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心理作用,有五十一大类;在色法、不相应行法。这四大类都是有为法,总共里面包括九十四类。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所以阿赖耶识也是生灭法,不是究竟的。

  我们六道凡夫用的是心心所,妄心!不但六道凡夫用妄心,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也用妄心。他们用的妄心,接近到真心,但不是真心,接近这个真实,所见到的境界都不是真相。唯有大乘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用的心跟佛心一样。差别的是佛的心圆满,他的心不圆满。像月亮一样,菩萨的心,那个月亮像初三、初四,十住菩萨,月牙,如来果地是满月。但是无论是月牙也好,满月也好,是真月不是假的。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所见的境界是实相,所见的是真相,没有见错。由此可知,佛所讲的一切大乘经,我们应当深信不疑,他老人家见到真相,我们见不到,我们对佛要产生真实的信心,才能够得利益。「实相」在此地,我们也不要细细解释,解释这个名词,两个小时也是讲不完。但是我们过去在经中都曾经详细讲解过,录音带保存的都相当的完整,可以提供大家做参考。我们继续看底下这个文: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

  这下面是为我们解释实相,说明实相的状况。佛门当中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差别是从性上说,相上那差别就很大。心、佛、众生在事相上讲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体性上讲没有差别,这个没有差别就是实相妙性。一念心,在净宗来说,就是直接告诉我们,这一句佛号之性体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念心性』。一声佛号一声心,把我们的真心,把我们的本性给念出来,这才叫真正的相应。古德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什么相应?跟自性相应。那个佛不是假的,禅宗不是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是实实在在的话。

  江味农居士注解的《金刚经讲义》,大家要细细看看,你看江居士在《金刚经》上解释的诸佛,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诸佛是从圆教初住,因为圆初住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就是佛,见性就成佛。圆初住的菩萨怎么也叫佛?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楞严经》在第六卷一开端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楞严经》上的观世音菩萨是初住菩萨,是代表圆初住的。这跟大乘经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位次不一样。《楞严经》是初住菩萨,因为他说明他是怎么样修行证果,他是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一成道之后,这成道就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他就有能力随类化身,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相成道。就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圆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示现成佛。所以他是佛,他真的是佛,不是假佛。在天台家讲叫分证佛,他不是圆满佛,从圆初住到圆教等觉,这四十一个阶级都叫做分证佛。等觉再往上去,妙觉位,那叫究竟佛。天台六即,那是究竟即佛,分证佛有四十一个位次,这都是亲证实相,所以与心性相应,那就是成佛,这「一念相应一念佛」是一点都不假。

  可是我们业障很重,这个相应的标准我们做不到,不但现在做不到,我们在一生当中恐怕都做不到。假如你做到了,那就恭喜你,你不是带业往生,因为你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都破了,你不带业了。正因为我们今天做不到,不能与这个高标准相应。我们把这个一念相应标准降低,降到我们也能做到。这个低是低到什么程度?低到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我们天天念四十八愿,要学著发愿,跟阿弥陀佛发同样的愿,我这一声佛号里面具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把他的四十八愿变成我的本愿,这也叫一念相应,这个标准就低很多。我们努力努力还可以能做得到,决定得生。这个往生,生同居土,那个一念与心性相应,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果报不相同。但是蕅益大师在此地,他不能不这么说,这个标准是高标准,我们要知道,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应该有这个愿望,眼前是做不到。

  所以这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就是超越了空间,不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底下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超越时间,也不在时间范围之内,为什么?因为时空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心性是能变,时空是所变。所变的决定不能范围能变,能变可以包括所变,所变不能包括能变。心性是真实的无量,虚空法界都是心性变现之物。

  这一句佛号的理体,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就是四个字「阿弥陀佛」。因为世尊在经上教导我们,净宗修学的方法,「执持名号」,名号只有四个字。「南无」是我们加上去的,南无是梵语,意思是皈依的意思、归命的意思、恭敬的意思。所以从前莲池大师念佛念四个字,《竹窗随笔》里面有记载,这是他老人家自己笔记里面写的,有人问他,向他老人家请教:你老人家教人家念佛,是怎样教法?你自己念佛是怎么个念法?他就说:我教人念佛,教他念六个字,我自己念佛,念四个字。人家就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你教人的跟自己念的不一样?大师就说:我自己对西方净土有坚定的信心,恳切的愿望,这一生是决定要去,非去不可,所以我就遵守世尊的教诫,执持名号四个字。我教别人,别人未必有信心,未必有这个愿望,所以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客气一点,跟阿弥陀佛结个缘,种种善根,这一生不能去,还有来生,还有后生,是这么个意思。

  换句话说,真的决心要想去,跟阿弥陀佛不要讲客气,客套都不要,直截了当就是这一句名号。还有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不想去,加上「南无」好,恭敬礼敬阿弥陀佛,那是对一般人讲。真正决心要生净土,这客气话不必要,愈简单愈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祖师给我们做了典范、给我们做了模范,我们知道应当怎样修学。所以这一句名号的理体就是真如自性,也就是教下所讲的实相妙性。底下说:

  【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前面说的是不在时空范围之内,这个地方所说的是不在形相范围之内。『青黄赤白』是色相,是颜色,它不属於这些。『长短方圆』是形相,形状的相貌。「香味触法」这是六尘,这实相都不是。换句话说,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对象,六尘的相分,《楞严经》上讲得好,「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四大,非六尘,非六根,非六识,非四谛,非十二因缘,非六度,乃至如来果上的四德也不是。那到底是什么?是这一切万事万法的本体。这些东西全是心性变现出来的。所以:

  【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

  你要找,找不到。《楞严经》一开端七处徵心,阿难可以说是非常聪明,我们比不上他,佛问他心在哪里?他先说心在内,被佛否定。他就想到那心应该在外,外也不成立,在当中。他能够想七个地方,我们想不出来,这就是比我们聪明。七处都被佛否定,这阿难才没有法子,才投降。那一段经文很有味道,这就是说『觅之了不可得』,你找不到。到底在哪里?无所不在。无所不在,你就不能说一处,一处不能成立,无所不在。因为它没有形相,不是色相,没有形相,所以你找不到。非法相,你想也想不到,我这个眼耳鼻舌身接触不到,我心里会想,它又不是法相,心想也没用,想也想不到。换句话说,六根对它简直是没法子。但是你不能说它无,不能说它没有,不能说它不存在,它确实起作用。作用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它起作用。

  【具造百界千如。】

  这就是它起作用。『具』是具足,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变现的。世间一般宗教,看到宇宙非常奇妙,这到底从哪里来?於是想像有个造宇宙的上帝,宇宙万物上帝造的。上帝谁造的?追根究柢再去问,这一追上去就没有答案,就答不出来。佛法里面不是上帝造的,是我们心性变现。虽然变现万物:

  【而不可言其有。】

  为什么?能造的这个性体是空寂的,所造的万物绝对不是有。不是有,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哪里说是没有?那是我们的眼睛看花了,看走了样子,没看到实相!实在讲,解释这个实相,解释得最清楚、最圆满的,的确是《楞严经》。古大德讲「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赞叹的不错,《楞严》讲得透彻,《楞严》讲得明白,「一切法因心成体」。现代的科学实在讲也很值得赞叹,科学家发现确确实实没有物质存在,以前还以为有物质,现在说法跟从前不一样,没有物质存在。这一切现象是什么?这现象是波动,这个说法跟佛经里面讲的又接近了一层,波动产生的这个现象。当然这里面的情形非常复杂,大乘经上讲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就非常复杂。虽然复杂,它有层次,它有秩序,它一点都不乱。

  这个无量因缘一念显现,并不是很长时间它在那演变,一念、一刹那这个境界就现前。我们对於这个也很难体会、很难明白。佛经里头常常用比喻来说,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领会。而比喻最多的,佛常讲「梦幻泡影」。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有没境界?有,梦里确实有境界。梦里境界可不可以说它有?虽然天天作梦,『而不可言其有』。我们今天这个境界跟作梦一样,没有两样,你如果是真的看穿,你就很自在。为什么?在梦中不是真的。梦中得一大堆黄金,你知道是梦,就不会很兴奋,不会很感动。梦里头梦到一只老虎来吃你,「我就发个菩萨心去喂喂老虎」,也很甘心情愿,也很快乐,为什么?假的不是真。你就得大自在。

  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示现在九法界叫游戏神通,他为什么能做到游戏神通?他知道这个真实相。用现在科学家的术语,我们比较容易体会,知道是波动所现的现象,不是真实的。所以他那个态度就游戏神通,在梦中唤醒梦中人。他在梦中是个醒的人,就是我们讲觉悟的人;我们在梦中是迷的人,把梦境当作真实,所以苦恼就无量无边。样样认真,样样计较,患得患失,那多苦!所以梦醒来之后,他这个宇宙人生观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他得自在,他了解真相。

  体性虽然六根缘不到,六识缘不到,在我们凡夫境界里面,作用最大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能够缘阿赖耶,对内能够缘到阿赖耶,对外能够缘到虚空法界,就是缘不到本性,所以「觅之了不可得」。阿赖耶识可以缘得到,阿赖耶识可以得,真如本性不可得,就是它的功能达不到。所以第六意识,我们讲思惟想像有界限,言语能力有界限,超越这个界限说不出。所以佛讲真相,佛讲心性,讲到最后告诉我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心行就是指我们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达不到、想不到,没法子想,言语达不到也说不出,只有靠自己真实的功夫去实证、去领悟。

  由此可知,佛对我们的教导,这一条路只能够帮助一半,这一半就是言语能力可以达到的这一半,他教导我们,往后那一半达不到的,完全要你自己去领悟。这禅家常讲「无功用道」,我们以前听李老师讲到这一句,很不容易领会,李老师举一个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他就比喻说,从前我们在大陆上,水路用的船,帆船,现在很少看到,几乎看不到了,这个船要靠岸的时候,蓬拉下来,用竹竿撑船,用这个力量缓缓的将船向岸边靠,但是距离到岸还有几尺的时候,竹竿也不能用,统统放下,船继续慢慢的向岸上靠,他说那一段什么力量都不用,那就叫无功用道。最高阶段的修行是无功用道,那时候不能用力,用力就错了。

  苏东坡在临终的时候说:此处用不上力。就有这个味道。但是苏东坡没能往生,也没见性,临终的时候,别人去劝他,他说用不上力,这功夫用不上力。学佛不能学这些人。我最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就告诉我,那时没出家做居士,他就举两个居士:古人不可以学苏东坡,今人不可以学梁启超。为什么?这两位是佛学家而已,他们搞的是佛学,不是学佛,没有真正的功夫,只是在经论上去研究,会说会写,佛学家而已,佛法真实的利益,他们没有得到。所以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解释,文字不多,意思实在是无有穷尽。再看下面这一段:

  【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

  这一段文字很深,义理很深,能听懂很好,听不懂也没有关系。听不懂,如果真正能够相信这个法门,老实念下去,都能够往生、都能够成就。大师在此地这个讲法,就如同我们中国人画画,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云彩,云彩当中露一块空白,叫你想像那就是月亮,用这个方法。实相怎么说得出?说不出来!你看他用这些方法来烘托,叫你从这个里面去体会。

  『离一切缘虑分别』,缘虑分别就是第六意识,就是意识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我们能够思想,能够想像,这是缘虑分别。『语言文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我们用符号把言语记录下来,这就是文字,所以我们可以说文字是言语的一种延长。这些都是自性的起用,它不是自性,它是自性的起用。虽然起用,绝不落在缘虑、文字上。

  『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这个「此」就是自性的实相,并没有离开。凡夫的缘虑分别就是经上所讲的见思烦恼、见思惑,惑是迷惑,见惑就是你对於一切事物的看法看错,思惑是你想错。对於宇宙人生世间法、出世间法,你看错,你想错,这叫见思惑,见思烦恼。因为这个错误,才变现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要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证得阿罗汉果就超越六道轮回,什么缘故?阿罗汉见思惑断了,轮回的因没有了。轮回的因没有了,轮回的相当然就没有。好像作梦一样醒过来了,「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醒了,梦中境界完全没有了,阿罗汉就梦醒,从六道里头梦醒,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所看的、所想的是正确的,没那回事情。

  佛在《遗教三经》里面,给我们提出一个很严重的警告,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为什么?你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你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换句话说,继续不断再搞六道轮回。《遗教三经》流通得很广泛,读的人很多,几个人能记取这个教训?我们仔细想来,这是很严重的警告。换句话说,我们生生世世学佛而没有成就,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过分相信自己,所以才造成这么大的误会,生生世世不能成就。

  我们没有明心见性,在这一阶段当中,我们究竟怎么办?佛很慈悲,留下来这些经律论,就是给我们做思想见解、言语行持的标准。经论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戒律就是修正我们言语造作的。经律论是标准,这是讲没见性之前。阿罗汉以上的,那没什么大关系,不太重要,他们不会做错事情。在这以前,我们没有能够证得三昧,没有能够见性,唯一的依靠,靠佛!靠佛保佑、靠佛加持。佛用什么来保佑你,用什么来加持你,这个要知道。现在人在那里幻想,佛以神通、佛以什么来加持我。好像自己被加持一样,一天到晚颠三倒四,疯疯癫癫,以为是佛菩萨加持他,错了!佛菩萨加持我们就是经典,我们读诵经典就是接受佛菩萨的加持。读多了,渐渐道理明白了,我们想法看法跟经上慢慢一致了,错误的依照经典的标准修正过来,这就是佛菩萨保佑,这就是佛菩萨加持,佛教里头没有迷信。

  所以你真正依教奉行,你决定得真实的利益。利益是从哪里来?不是佛给我们的,自己修得的。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佛法是最极清净,你得的果报当然是清净的,当然与佛菩萨相应,理在这个地方。清净心达到相当的程度,净极光通达,光通达就是从定当中开悟,净极光通达就开悟,开悟就是见性,就是见到自性的实相。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真相你统统见到、统统证实。如果不依佛这个方法,那就难了。佛是过来人,把他自己怎样修行证果、契入境界经历的过程,告诉我们、提供给我们做参考。我们的能力不能超过他,依照他走的老路去走,不会迷失方向,会走得通。何况净宗这条大道人人走得通,无论贤愚、无论老少、无论贵贱,各个能走得通。所以这个法门为一切诸佛之所赞叹,道理也就在此地。

  【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小节。前面烘云托月的方法,让我们从这些开导里面去领悟、去体会,这里给我们做个结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是从真谛上说的。佛说法,欧阳竟无过去有一篇讲演,为我们介绍佛法,「佛说法是依二谛而说的」,这是讲佛说法的原则。二谛,一个是真谛,真理就是真实、真相,真相我们见不到,他见到了。纯粹讲真谛,我们不懂,无法体会,因此佛说法也必须要讲俗谛,俗谛就是我们世间人的常识见解,这一讲我们都懂、都明白了。所以佛说法的原则是依二谛。如果我们对佛有真实的信心,那么佛在真相那一部分就讲得多;假如我们对佛没有很深、很坚定的清净信心,那佛就在俗谛上讲得多。这一句里面,离一切相是就真谛上说,清净心中不染一法。所以离相,诸位要晓得不是把外面境界不要,那个搞法,你就完全搞错,心中不执著,离是在心里头离,不是在事上离。事上一离,那社会秩序完全破坏了,那还得了吗?所以佛法讲的离相,是心里头不要执著。心清净,外面现相有没有?有。外面的事情处理更圆满、更美好,为什么?一切分别执著烦恼没有了。人与人相处和睦快乐,真正能够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达到究竟圆满,没有一丝毫缺陷。

  凡夫的病就是心里头执著,心里面放不下,不能舍离。诸佛菩萨心地清净,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菩萨的心清净,清净到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对於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心清净。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平等。对待这些人事物慈悲,慈悲心,慈悲是从平等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他那个慈悲也是清净平等的,这叫得大自在。

  凡夫的心染著,分别执著,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分别执著就是迷、就是惑,迷惑他就造业,造业就变现出境界,那个境界就是果报。所以这个东西哪里来的?是自己心里头变现出来。譬如说你晚上作梦,梦哪里来?梦你自己心变的,不是别人在那里操纵的,没有!与别人不相干,自己变现的,自作自受。心地好的人,天天想好事,天天做好事,晚上作梦也是好梦。天天计算人,天天做坏事,晚上天天做恶梦。哪有主宰?没有主宰,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我们今天这个境界都是自心变现的。所以你要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参透,你很快乐。环境不好也快乐,为什么?知道事实真相。

  每一桩事情都有前因后果,因是自己造的,果当然自己要承受,怎么能怪人?所以绝对不会怨天尤人。顺境很好,逆境也不坏,报过去了!逆境是我过去造的恶因,顺境是我过去造的好因,都能够欢欢喜喜的去承受,在这个里头不怨天、不尤人,就不再造业。这一报,帐一结,没有了!不会再留后面麻烦事情。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在受果报的时候怨天尤人;换句话说,这个帐结不了,后面又有,愈来愈多,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叫愚痴。

  所以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离相,是心地不执著,不是叫你事上把它丢掉,那就大错特错。佛在经论上一再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希望你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幸福的人生,不能说学了佛,把家庭破坏了。我不著相,我一切舍离了,家里事情也不要做,丈夫儿女都不要过问,那成什么话。这就把佛的意思错解了,佛不是这个意思。心地清净,以清净心来处理这些事情,处理的更圆满,为什么?清净心里面充满了智慧,真实智慧。染污的心里面是感情、情执。情,容易产生错误;智,你处理事情决定不会错误。所以家庭才会真正美满,人生才真正的幸福,你处理的正确,没有错误。现在学佛的人很多,错解佛意思的人也很多,所以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不简单!我们看很多人,曲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那就没法子。所以造成社会对佛教产生严重的误会,这个责任,学佛的弟子们要负责。佛没这么说的,不可以把佛的话想错、曲解。

  「即一切法」,这一句是从俗谛上建立的。『离』这是『无相』,无相是心里头不著相;『即』就是有相,事实我们眼前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六道真有六道,十法界真有十法界,确确实实摆在我们面前,这是事,这是俗谛。譬如说我们作梦,你总不能否定梦中没有境界,梦中确实有境界,那不是假的,但是叫你不要执著,你就对了。那你在梦里也很自在,梦中生活也很美满,只要你不执著,只要你用清净心就对。所以『实相』有无相的实相,有无不相的实相,这才能把这个真相讲到圆满。「实相」这个名词,也是不得已而建立的,这个要知道,不能执著真的要有个实相,那又错,你这个心里头又落了一个痕迹,又被染污。被什么染污?被实相染污。实相也没有,这个名词假设的,这是连我们中国老子都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这才是把这个真相认清楚、搞明白。再看底下这一段:

  【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这一段里面是说明体性的圆满成就,说明它的德用不可思议。『寂』是定、是清净、是一尘不染。『照』是明了,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诸位要晓得,这就是我们真心本性的作用,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心本来清净、本来圆照,圆满的照,无所不照,十方三世没有一样不明了,照见!这是我们自己的本能。诸佛菩萨如是,一切众生也如是,我们每一个人亦复如是。我们今天能力、德能丧失了,为什么丧失?就是你的心不定,你寂没有了。佛常常用水来比心,水在清净的时候像一面镜子。清净是寂,它的作用它就照,山河大地在水里照得清清楚楚。可是一动、一有波浪,它这个照就消失掉。还是照,照的破碎,照的不完整,照的不真实。我们的妄念、我们的烦恼就是心水里头的波涛。心愈清净愈定,照的能力就愈大,到最寂清净的时候,如来果地上,圆照了,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法所修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修什么?清净心而已。如何能把心水这个波浪把它平下来,这就是修行,这真实功夫。

  同修们许多人家里都供的有佛像,佛像前面的供具,最重要的是水,供水;不烧香没有关系,不燃灯也没有关系,一定要供一杯水。水表什么?表心,心要像水一样干净,要像水一样平,要像水一样照,就是这几句。那一杯水的意思就是这个。所以一切供养具是表法的,看到这一杯水,就想到我的心像不像这个水,清不清净?平不平等?供这一杯水是提醒自己,不是供给佛喝,佛不喝这个水。所以供茶,茶不能供,为什么?茶有颜色,不干净。它是表法提醒我们自己,於佛不相干。

  香表信,信香!香是香烟,古代传递消息靠烟。你们到大陆去参观,看长城你就看到,长城的烽火台就是香炉。几千里路的距离,如果在边关上有敌人来攻击的时候,那个地方烽火台燃上狼烟,狼粪,因为狼粪的烟风不容易吹散,底下这个烽火台看到,马上也燃,这样一个烽火台接著一个燃,一直到首都皇帝住的地方,大概只要好像是十几个小时的样子,就传递到了。古时用这个方法传递消息,所以香叫信香。我们今天燃这柱香,香炉是烽火台,燃这个香表示我要跟佛菩萨通消息,是取这个意思。所以香表信,香表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代表这个。天天烧香,不晓得这个意思,这香白烧了。

  所以佛门里头供的佛像,所有一切道具,含著很深的意思,样样唤醒我们,样样都是叫我们觉悟。所以这所有一切供养具里面,水最重要,它就是表『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它代表这个意思。「寂照」是互为体用,心清净,当然生智慧。智慧开,心一定清净。没有说智慧开的人,心不清净,没有那个道理。心清净的人,说实在的话不一定智慧开,那要清净到相当的纯度,智慧就开。智慧开的人一定清净,心地一定清净。所以这两个字在大乘经里面,可以互为体用,寂是体,照就是用;照是体,寂就是用。实在讲,寂照是同时,哪有先后?所以它互为体用。寂照不二,唯是一心,我们这个法门直捷修的就是这个。《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我们修行的标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念佛是直捷修一心,一心就是寂照。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

  这是说世尊为我们建立许许多多的法相名词,用现在话说专有名词,为了讲解说明方便起见,建立了很多专有名词。这些专有名词,说实在的话,都是为了教学方便不得已而建立。你可不能执著,你要执著就错了。为什么?无论是理体,无论是事相上,都没有名字。名字在百法里面是属於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这个意义,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它纯粹是抽象的,决定没有事实,完全是属於抽象。这个不相应行法,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抽象,没有事实。所以这个名词都是属於抽象,我们要了解它。我们可以用它,但是不能执著它,你不执著它,它的作用就很大,你执著它,那就错了。『照而寂』,照是明了,明了而心地清净,一点都不染著,这就叫做『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在哪里?在我们自己心地。四土都在自己心地。

  【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寂而照』,心地清净;心地清净又明明白白,这叫『清净法身』。寂而照,照而寂,寂照不二,所以身土一如,常寂光土就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就是常寂光土。这个清净法身,学佛的人都知道,名词都知道,看到这个名相,总以为会有一个身,这就是被名相迷住。诸位要知道,身,法身,法是什么?法是万法,虚空世界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自己真正的身相,这个话能体会吗?为什么?一切法是自己心变现出来。

  这个境界,如果一下会不过来,我们拿梦境做比喻,你在作梦的时候,梦中当然有自己,不可能说你做一次梦,梦中没有自己,没有自己,谁作梦?谁知道在作梦?梦里一定有自己,一定还有别人,有山河大地,梦中所有的境界哪里来的?自心变现的。梦中自己是自己,梦中别人是不是自己?还是自己,自己变的,梦里面山河大地虚空也是自己变的。全梦即心,心能变,梦是所变。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整个梦境都是自己。自己是自己,别人也是自己,你对於别人爱护,就跟爱护自己一样,你就没有分别,同体大悲!可是我们今天迷了,不晓得我们现在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自性变现的。佛菩萨知道,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所以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没有条件,为什么?它自己变现的。

  自己变现为什么有善有恶?善境界、善人是善心所变现,恶人恶境界是恶心所变现。我们的心所太复杂,乱七八糟一大堆统统现前,全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绝对找不到第二个人,诸佛菩萨也是自己变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给你讲的是真相。这才知道这身是我,尽虚空就是我自己。所以觉悟了,禅宗常讲: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就是讲的这个意思。能变是一个心,一切众生的心是相同,同一个心,这是事实真相。所有一切大乘经,确实依这个真相而说。所以清净法身,法身无始,法身无终,虚空法界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谁能体会到?体会到,恭喜你,那你有相当程度的觉悟,你不会生烦恼,你对待人一定非常亲切,非常关怀,非常平等,看人跟自己完全一样。还有跟人对立,那就迷。所以一有对待法就迷了。真正觉悟,这个分别执著没有了。十法界统是自己变现的,所以我们一念心性就是诸佛如来的身土。

  【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

  前面说的是最高一层的境界,是第一义谛,佛经常讲的第一义谛。这个地方所说的,这是第二义,把这个标准又拉下来一点,这个好懂多了,比前面好懂多了。『照寂』无相,这叫『法身』。这个法身是前面讲的清净法身,法身无相的。『寂照』有相,有相就叫『报身』。这个报,跟我们现在这个报不一样,我们凡夫是业报身,我们是业报所感。诸佛如来是智慧的报身,积聚智慧而成的报身,所以是圆满报身,圆满的智慧成就的。我们是善恶业,这是惑业烦恼感得的这个身相,这个不一样。

  法身随缘,虽然随缘它不变,能随十法界的缘,但是它不会随缘而变,它不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法上这两句,我在早年讲经的时候,我把这两句说成四句,来看四种不同的境界。佛究竟果地不变随缘,他能够随十法界众生的缘,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这是佛。随缘不变是菩萨,菩萨在随缘当中学不变。不变不随缘是阿罗汉,小乘,他不度众生。他自己证得偏真涅盘,他怕麻烦,他不度众生。随缘随变,我们六道凡夫随缘随变。这四个不同的境界,确确实实是如此。所以此地说报身、说应化身,大师这个文字都用『强名』,强名就是不得以勉强而说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