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 (第二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第二集)  1994/7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14-0002

  请掀开经本第十五页,从序文看起: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昨天我们讲到这个地方,今天接著看底下的文:

  【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在这句里面,大师就为我们显示佛法当中的第一法门。我们在蕅益大师传记里面读到,他老人家不但是在教下下过功夫,他在禅堂里面也认真的参究过,所以用佛门的术语来说,他是通宗通教。这些我们可以从他老人家的著述里面得到证明。古德著述,蕅益大师算是相当丰富的,我们这个道场有好几套大师的《全集》,现在是精装本,一套有三十多册,这是相当丰富。以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深入,为我们抉择法门,这是值得我们信赖的。

  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无论是显说或者是密说,无论是宗门教下,都是方便法。为什么?真实法是说不出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能够说得出的通是方便法,他的方便是通入真实。就这一切法门当中,要讲到最『直捷』,这个『至』,就是达到了顶点,我们讲最直捷的,决定没有委曲之相。《楞严经》,佛说的非常坦白,世尊为众生说这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委曲婉转,直捷而不婉转的那就是这一部经。不但是直捷,而且是至圆至顿。『圆』是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顿』是顿超,不要经过次第。这在一般经教里面所说,菩萨修行从初发心到等觉有五十一个阶级,有阶级就不叫做顿。这个顿叫顿超,没有阶级。没有阶级,这五十一个位次是不是通过?通过了。这就好比我们现在上楼,上这五十一层的大楼,这「渐教」是爬楼梯上去,一层一层往上爬;顿教是坐电梯上去的,他也通过了,但是他快速,每个阶层他不停,一直就到了顶点,顿超是这么个意思。

  圆极顿极无过於念佛求生净土法门。我们在古大德,他们对於净宗的看法,对於净宗的赞叹,确实有超过蕅益大师的。蕅益大师这里是说的直捷,至圆至顿,古德有说它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真实第一无上的法门。这样的赞叹,实在赞叹到无以复加。可是有不少人,对於这个经论与法门还是存疑,还是怀疑,说这种赞叹是不是太过分?唯有深入经藏有修有证之人,他听了才会点头,认为古大德们这些赞叹,实在是恰到好处。为什么?带业往生确实不落在阶级之中。像小果小乘有四果四相,这是阶位,大乘刚才讲五十一个位次,所以印光大师常说「十方诸佛舍这个法门,不能圆成佛道」。这句话我们不能够轻易的看过,十方诸佛要证得圆满的菩提,还是要靠这个法门。

  十方诸佛是指哪些人?依天台家来说,蕅益大师早年是学天台的,天台家讲的四教,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别教佛,那都是成佛,一点都不假。但是要想成就圆教佛就得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看到。像《华严经》,《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人就是十方诸佛,文殊、普贤是圆教的等觉菩萨,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就是别教的佛果,他不在华藏世界成佛,他要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到阿弥陀佛那里去成佛,这就证明了古大德讲的十方诸佛舍此法,不能圆成佛道。圆成佛道是证圆教佛,证圆教佛,统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那么有一些人听到这个话就怀疑来问我。他说:法师,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只有十劫,十劫以前的那些佛成佛,他是念什么成佛的?这话问得满有道理。十劫在佛法里面来讲是很短的时间,这又是一回什么事?诸位要知道,阿弥陀佛在西方示现的这个净土,极乐世界是应化的,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在北印度示现成佛一样。释迦牟尼佛是不是那时候夜睹明星他就成了佛?不是的。这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我们读到,《法华经》上有记载,《梵网经》上说的更明白。《梵网经》上说世尊这一次来示现成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老早就成佛,是到这来唱戏的,现在再唱一出就是了。由此可知,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现成佛,也是最近又唱一出戏而已,久远劫就成佛了。何况世尊给我们介绍西方世界,同名同号的阿弥陀佛无量无边。这无量无边同名同号的阿弥陀佛,究竟是一尊还是多尊?一多无碍。说一也行,说多也行;说一从体上说、从性上说是一,从事上说、从相上说是多。一多都讲得通,都很圆满。所以确确实实是诸佛要证究竟圆满佛,就要用这个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三福里面说得很好,「深信因果」。这个因果我们在讲席里面跟诸位做过详细报告,「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诸大菩萨深信不疑。像文殊、普贤他们深深相信,所以他们念佛成就圆满佛。同样的一个道理,一切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舍此法,不能普度众生。如果要度众生一生成佛,除这个法门之外,确确实实找不到第二个法门。因此,我们一定要晓得,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觉,假如这一生当中不求净土,纵然造作一切善业,来生也是人天福报。诸位冷静的观察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细心去读历史,哪一个有福的人不造业?我们展眼看这个世间,没有福报的人造的业少,造的业轻;福报愈大,造的业愈重愈深,将来果报就愈可怕。这佛家所讲的「三世怨」,这一世修福,来世享福,享福就不会再修福,就造罪业,福享完了,这罪报现前就堕落了,叫三世怨。不生净土,必定是走这条道路,非常非常可怕!

  一生净土,一证永证,永不退转,所以是直捷、是圆顿。何况祖师大德们为我们明白的指出,生到西方就是「圆证三不退」。我们要注意那个「圆」字,证三不退已经就不可思议,这个三不退后面我们还要细说,但是没法子圆证,「圆」是圆满的证得。圆满证得三不退是什么地位?大乘圆教里面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他所证的才是圆满的三不退。我们这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信愿持名带业生到净土,也许下下品往生,这下下品往生到那个地方,也是圆证三不退。所以这个法门,等觉菩萨都搞不清楚,真的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所以有人听到不信、怀疑,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应该怀疑这才对。那么你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现在有点明白了,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四十八愿的加持。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他就不成佛,他现在已经成佛十劫,四十八愿愿愿都圆满、愿愿都兑现。所以这是本愿不思议的神力加持,是这么回事情。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

  【又於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这个念佛法门是第一法门,第一里面还有第一,那就是『专持名号』。念佛方法很多,境界很广,古德把它归纳为四大类,所谓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观无量寿佛经》上都讲得很清楚。这四种念佛当中,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的,这四种念佛当中无过於信愿持名,持名念佛。蕅益大师这么劝我们,这话有没有根据?有,《弥陀经》上就是主张的持名念佛,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不但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在《弥陀经》里面,我们看到六方佛的赞叹,六方就是十方,就是一切诸佛如来统统赞叹持名念佛。可见得持名念佛是一切诸佛为我们介绍的,一切诸佛劝我们采取的。《弥陀经》上四次劝勉,所以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哪一部经上也没有看到佛这样的劝导我们。《无量寿经》也是主张持名念佛,持名哪里会错!而历代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人太多太多,感应不可思议。

  本经蕅益大师为我们分科,他老人家用的是「信,愿,行」,将这部经分成三个大段落,正宗分里面信愿行三科,序分里头也是信愿行三科,流通分里头还是信愿行三科。他的分法跟古来一些大德分法不一样,他是序、正、流通里面统统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就是往生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都不可。「信」很难很难,信心确实不容易建立。能有信心,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一个是无量劫的善根现前,这一说你就相信;另外一个是对於经教彻底明白,两个都难!多少大德,在家出家,一生研究经教都没有能够彻底明了。真正彻底明了没有不归净土,包括禅宗在内。禅宗有不少大德大彻大悟之后,回过头来专修净土。在我们净宗里面有两位非常著名的,一个是永明延寿大师,禅宗大德,一个是彻悟禅师,晚年专修净土。

  所以这个地方讲的专念,这个很重要很重要,专持名号,「信愿专持名号」,这是最稳当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叫难信而易行,这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人人会念,连三岁小孩都会念。现在我看有些小朋友三岁还不到,他也会念,容易!可是这一句佛号如果说到难,那也是真难,要不是大彻大悟,对於这个名号不思议的功德,他没有法子体会。我们在讲席当中曾经引用古来的大德们,他们在修学经验当中告诉我们,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大乘重要的经论几乎全是那个时候翻译出来的。当时这些大德们,有这么多的经典到中国,这些经当中到底哪一部经,我们讲最好、最第一,几乎各宗各派的大德们,都公认《华严》是第一。所以大家对《华严经》称为根本法轮,经中之王。根本法轮就像一棵树一样,《华严》是根是本,本就是那个树干,一切经是枝是叶,都是从这个根本生的,都不离开这个根本,这显示出《华严》重要。

  《华严》再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什么道理?《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才圆满,就是前面讲的圆成佛道,他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圆满。假如没有后面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就不能圆满。那导归极乐导归哪里?导归《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归宿,是华严经的结论。这么一比较,《无量寿经》在整个佛法里面的价值,这才被看出来。

  《无量寿经》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本子,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再去找,继续不断去找,当然是第六品,这也是大家公认的。第六品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之后,向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提出的报告,他那个报告就是四十八愿,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理事因果,这四十八条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无论讲多少话,都离不开四十八愿。所以大家仔细看看净土三经,乃至於现在净土五经你去看看,字字句句都不出四十八愿的范围。换句话说,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说明,详细解释而已。四十八愿是净宗真经。

  四十八愿这有四十八条,哪一条是第一?这也几乎是古来祖师大德公认的,第十八愿第一。十八愿是什么?临终一念十念就能往生,十念往生。从这样来观察,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名号功德真正是第一、是顶尖。四十八愿,换句话说,就是解释这名号功德的第十八愿的注解。《无量寿经》又是四十八愿的注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可以说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这整部《大藏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你这么一看,你才真正认清楚,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一切诸佛赞叹,真正搞清楚的人不多。我们明白了,这才死心塌地信愿持名,不会再怀疑,不会再改变,那你就决定得生。虽然还没去,念佛功夫还没成就,你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的决心,西方世界那你已经报名、已经注册,这就决定得生。

  往生,要真正决定拿到把握,不能不知道这业障!这怕的是临终时候有障碍,这是每一个真正要发心往生的人不可以不留意。因此,一定要依教奉行,要断恶修善,要把这个世间,不但是这个世间法,乃至於佛法都要放下,让这个心地纯净,心净则土净,心地清净障碍就没有。现前的障碍是昏沉、掉举,我们念佛的时候,念几句佛号,精神打不起来,打瞌睡,这叫昏沉。掉举是佛号愈念妄念愈多,妄想愈多,心静不下来。这个现象,这叫业障!一定要知道对治。

  业障消除,我们念佛愈念精神愈饱满,愈念愈欢喜,法喜充满,这念佛功夫得力了。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对人、对事、对物清净平等慈悲,这个清净平等慈悲不要学的,自然流露,功夫得力,自自然然流露。那是过去方东美先生所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实在讲,方先生这话没错,真正那个享受他没尝到,这要功夫,你真正会入这个境界,尝到这个法味,法喜充满。古人讲的佛法的纲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个得乐真的得到。这就是我今天,刚刚悟尘放了一段小的录影带给我看,四分钟,这美国介绍佛法,我看了一下。佛法能给我们真正的快乐,真实的快乐,是现在的,不是讲过去也不是讲未来,现在。所以只要你真正肯做,你就会得到。得到之后给诸位说,不会失掉,这妙绝了!为什么不会失掉?因为你得到之后,你的信心更坚定,你的愿心更恳切。换句话说,决定是乐上又加乐,不会乐变成苦,也不会把这个法喜失掉,不会的。请看底下一段:

  【是故净土三经并行。古人独以弥陀经为日课。岂非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无遗。统宗教无外。尤不可思议也哉。】

  尤其是不可思议。『净土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这本《阿弥陀经》。现在净宗里面有五经,蕅益大师那个时代,净宗是三经一论。五经怎么来的我们学净土的人不可以不知道。前清咸丰年间,距离我们不算太远,慈禧太后就是咸丰的妃子。咸丰年间魏源居士,这也是个通宗通教,晚年专修净土,是他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号称净土四经,这净土就四经一论了。这个事情在咸丰年间,蕅益大师当然没见到,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之人,所以他那个时候是三经。到民国初年,印光老法师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附在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这五经是这么来的。他们把这东西附进去,那真是叫我们后人看到,佩服到五体投地,净宗的经论真正完备了,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

  《行愿品》附在里面,我们读《无量寿经》就知道,《无量寿经》第二品里面「德遵普贤」,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西方极乐世界是专修普贤行的,所以我们发愿求生净土,就是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菩萨?给诸位说是普贤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统统是普贤菩萨。菩萨五十一个阶位,初信位、二信位、三信位,一直到等觉菩萨,全是普贤,全修普贤行。单从这一点,在我们想像为什么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那个地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求生净土?华藏世界难道不好吗?华藏世界虽然好,不是专修普贤行,西方极乐世界是专修普贤行,差别在这里。这是人家要问文殊普贤为什么也要求生净土?明白这个道理,恍然大悟!那个地方是专修普贤行,所以特别容易成就,道场气氛都不一样,他专,华藏不专,西方净土专。

  这道场的气氛,现在在中国大陆练气功的人很多。有没有气?真有气。这在科学里面讲就是磁场,每个人磁场都不一样,我们居住这个房屋都有磁场。如果自己有真修、有实证,那个磁场的力量特别强,感受不一样!最明显的,从来没有学过佛法的,他走到我们这个佛堂,他有一个特别的感受,这就是踏入了这个磁场。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能想像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磁场是诸佛如来的加持。换句话说,踏进西方净土,就踏进一切诸佛果地上的境界,那怎么会相同。这就是十方等觉菩萨为什么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道理在此地。它不一样。

  这《普贤行愿品》附在这三经后面,那真的是圆满了。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非常非常的精要,那是修行方法的精华,实实在在教导我们专修专弘。大势至菩萨一开头就说明,他与五十二同伦,这句话说明了他专。五十二是指什么?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往上去等觉、妙觉,妙觉就是成佛。这就是说明菩萨跟这些念佛的一些同修们,真正同志们,他们用什么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再用其他的法门,专到这么一个程度。他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这一句佛号,不需要再用其他的方法来帮助,真的是一门深入,自自然然就断烦恼,自自然然成就三昧,自自然然开悟,明心见性成佛就一句佛号。同时菩萨也就用这方法,在十方世界接引念佛的众生。

  对於念佛的方法,讲到了极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把念佛的秘诀传授给我们。这一句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们对念佛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就成就了。这念佛的秘诀确实是简单。所以《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这一部分的经文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少,《般若心经》两百六十个字,两百四十四个字。那是我们净宗的心经,不可思议,不是《般若心经》能够相比。《般若心经》是般若部的心经,这是净宗的心经,净宗是整个佛法的中心。换句话说,这是一切诸佛心要的中心。所以《楞严经》这一章经文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这五经,我们这个净宗经典真的就圆满,再不需要第六部,到这个地方确确实实圆满。但是古德用《弥陀经》为日课,这又是什么道理?大师在此地说『岂非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无遗,统宗教无外』。他这个讲法也非常有道理。除他老人家这个讲法,我们还看出有别的道理,重要性也不在这之下,那是什么?就是十方一切诸佛都劝我们,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一切经,一切法门,没有看到一切诸佛都来劝告,没有见到的;唯独这部经。所以我们读这部经,就像密宗的灌顶一样。

  密宗灌顶,现在在美国密宗很盛行,灌顶真正的意义知道的人并不多。黄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传人,他的身分是金刚上师,他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给我们讲的灌顶,他讲得很详细很明白。「灌」是慈悲加持的意思,「顶」是至高无上的法门,顶法、顶尖。诸佛如来大慈大悲把一切法门里头第一顶法传授给你,这叫做灌顶;而不是用一点水在你头顶上浇一下,那叫灌顶,那个没用处。由此可知,诸佛如来第一顶法是什么?就是《弥陀经》。因此我们把《弥陀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给我们灌一次顶,念两遍灌两次顶。是一切诸佛如来给你灌顶,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我们自己没有感受,为什么没有感受?我们的心不清净,念的不真诚,也就是信愿不坚。但是诸佛如来还是加持,这个加持,因为我们自己本身有抗拒,有业障障住,所以感受不显著。如果到你信愿真诚的时候,这个业障就消除,你读经蒙一切诸佛的加持,那个力量就很显著,有些时候自己都能够体会到,那怎么会一样!一切经感应的效果力量不能跟《弥陀经》比,古大德用这个来做课诵,真的是有道理。以这个为课诵,就是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融成一体。不只是摄事理无遗,统宗教无外,不只这个,这当然包括在其中。所以尤其不可思议,真实不可思议。再看下面一段:

  【注疏代不乏人。世湮所存无几。云栖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圆中钞。高深洪博。如二曜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这一段是蕅益大师说明他自己做《要解》的因由。他为什么要做这个《要解》。这样重要的法门,古德注解的人很多。但是这个法门,诚如世尊、诸佛所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一切世间,不仅是我们六道,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怎么个难信法,我就不必再说,诸位听了前面的,听了《无量寿经》,听了《观无量寿经》,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明白一些。因此这个注解,在从前印刷术不发达,留传的本子很少,很容易散失,这是注的人多,保存留传下来的很少。

  现在《弥陀经》三种重要的注解,近代科技发达,尤其是印刷术,所以得以普遍的流通。一种就是莲池大师的《疏钞》;另外一种流通还不很普遍,就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虽然有流通,不普遍;第三种就是《要解》,反而《要解》流通的最为普遍。当然这里面也有道理,这《要解》的确做得非常好,文字不多,义理圆满,在现代社会大家工作非常繁忙,这个本子是非常合口味的。莲池大师的《疏钞》一看太多,分量太大,於是乎都不喜欢去读这些东西,喜欢读简单的。《圆中钞》太深,虽然分量跟《要解》差不多,但是他文字写得深,《要解》写得浅。所以这三种本子现在流通在这世间。

  蕅益大师对於古人这两种注解,他也非常赞美,我们从他这个地方也能够见到这两本书的价值。他说『疏钞广大精微』,对於《疏钞》这四个字的评语评得非常恰当。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这本书,实在说就是整个佛法的浓缩,不仅仅是发明净宗的道理,几乎教下这些宗派,像华严、法华、三论、般若、法相,乃至於密乘,无所不包。所以《疏钞》确确实实不容易,真的是精微博大。

  他老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我们去探讨一下那个时代背景,就晓得莲池大师了不起。那个时代净宗衰微衰到极处,几乎念佛都被人耻笑,而世间所流行的是禅,禅的风气很盛,莲池大师也参过禅,他也是通宗通教、显密圆融。要真正想度一切众生,除这个法门,没有第二个法门。所以他老人家要给《弥陀经》做一个注解,要把《弥陀经》提升到最高的地位。这大家都知道在经典里面最高的是《华严经》,你们看看《疏钞》,《疏钞》里面用《华严经》来解释《弥陀经》,就把《弥陀经》提高到跟《华严经》平等,等量其观。每一段注解之后,老人家又有一段称性而谈,那是什么?那是禅宗的,用宗门的这个方式来解释《弥陀经》,禅净不二。这是他老人家的苦心。

  我们看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对於一切大小乘经论的注解,没有像莲池大师《疏钞》这个注解法,看不到这种形式,看不到的。段段都有称性而谈,引用《华严》特别多,用这个方法把净宗复兴起来。他的目的果然达到了,让大家再不敢轻视净土。《疏钞》一看,不敢轻视净土。这个现象,在早年在美国也是如此。我没有到美国来之前,在台湾有不少同修告诉我,美国的佛教是禅宗的天下,是密宗的天下,没有净土,说念《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会被人讥笑的,这么一个环境。就在那个时候,纽约哥伦比亚有一个学生,美国人,他跟台湾大学交换,是交换学生,在台湾研究一年。这没想到他是专门研究《华严经》的,那么到台湾打听,听说我在那里讲《华严》,他就来找我,我就让他在我们图书馆住下,他在我们图书馆住了四、五个月。他的中文很不错,他能够看《华严经疏钞》,听我讲经。他来告诉我,他说:法师,你到美国去弘扬净土,没有问题。劝我到美国来。

  而这个缘,实在上讲是王源松居士,现在在亚特兰大。那个时候他在洛杉矶,他回台湾度假的时候来找我,告诉我,我们早年慈光讲座的同学,佛教会大专讲座的同学,那一批同学现在在美国各地,他是个非常热心的人,跟这些同学都有联系。他告诉我有三百多人,这些人跟我都有很好的关系,都听过我的课。他就邀我,他说:你到美国来,这个净土宗就可以弘扬了。真的碰到一个机会,我就到美国来看看。一到这边来就被这些同学们找到,大家在洛杉矶聚会,非常欢喜,了解这个状况。

  这头三年我在美国讲什么?讲禅,也讲密,也讲教,讲过很多的东西。禅是口头禅!口头禅我很会讲。这样说说就告诉大家,你们学的那一套,我都学过,我都会。然后我再讲净土,再介绍净土。正好那个时候我们《弥陀经疏钞》第二次讲圆满,这一套录音带我也就带来,摆在那里给大家看。这一套录音带三百三十五个,人家一问一看带子,这是什么东西?这是一部《阿弥陀经》,那个听经的人,就这样把他压下去了,一个也不敢说话。一部《阿弥陀经》讲了三百三十五个带子,一个带子是一个半小时,九十分钟,再也不敢轻视净土了。我们在美国净土宗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也很辛苦,到处跟人辩论。刚刚来的时候,我那个时候答覆大家的问题是用整天的时间,有的时候连续三天你们来问,还算不错,三宝加持,没有把我问倒。现在念佛的人多,手上拿著念珠没有人笑话了。莲池大师那个时代是这样一个状况,所以他老人家这《疏钞》写得非常特殊,我看了几乎就是小藏经。确实他这四个字评语非常正确,「广大精微」。

  幽溪的《圆中钞》,幽溪是传灯大师,浙江天台山,也是属於天台宗,是他做的。他这个注解是根据元朝大佑法师的《弥陀经略解》,大佑禅师这部书现在《大藏经》里面有,他是用这个《略解》再加以解释,解释大佑的注解,称为《圆中钞》。这《圆中钞》取的意思就是圆满的中道,用中道第一义谛来解释《略解》,来解释《弥陀经》,所以称之《圆中钞》,圆实的中道。文字虽然不多,比起莲池大师《疏钞》分量,那是少了很多很多,但是里面的道理非常之深,一般初学如果在教下没有相当修养,是很难看得懂的。所以蕅益大师看了这个情形,不能不再做一个注解。所以『幽溪圆中钞,高深洪博,如二曜中天』,这个二曜就是日月,光明遍照,『有目皆睹』。《弥陀经》得这两种注解,确确实实是让这些宗门教下的人不敢轻视。『特以文富义繁』,文字多义理深,『边涯莫测』,这样对於初学的人来讲,对浅识的人来讲,很难得利益。

  【故复不揣庸愚。再述要解。】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也就顾不了自己的愚昧,这是客气话,平庸愚昧这是大师的客气话。说我也顾不了了,我再做一个《要解》。这是把他做《要解》的理由说出来。

  【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也。】

  蕅益大师对前面这两位大德,他是后学,尤其是莲池。莲池大师那个时候虽然已经往生,他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也就是依莲池为老师,跟莲池大师学习,他学得很成功。莲池不在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他老人家的著作没有散失,一直到现在保存的非常完整,台湾最近印出来的《莲池大师全集》,精装四册。他是以莲池大师的著作为自己修学的依据,跟一个人学,这个很重要。所以,虽然跟莲池大师没有见过面,这是莲池大师真正传法弟子。莲池大师传给他,他真的接受,他真的得到了,所以这在中国称为私淑弟子。所以莲池是他的老师,是他的前辈。幽溪是他老师的同学,这个老师不是莲池,是他剃头的老师,他出家剃度师的师兄弟,所以他称他作师伯,都是他的长辈,称『二翁』。我不敢跟他相比,但是也不必跟他一样。这就是说明了。

  【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这一段重要。客气话虽然是客气,这几句话透露了一个消息,什么消息?亲证西方极乐世界。他所引用的『侧看成峰,横看成岭』,这是苏东坡游庐山的一首诗。这个意思就是说莲池大师亲证西方极乐世界,幽溪大师也是亲证极乐世界,他自己也不例外是属於亲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那个庐山就是比喻的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句话很重要,这是暗示他确实是亲证。如果不是亲证,印光大师怎么会说,就是阿弥陀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印光大师把这个注解赞叹到巅峰,赞叹到极处。换句话说,他的注解超过了莲池大师,超过了幽溪大师。三种注解里这是第一。下面:

  【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还是用天台家的方法,用『五重玄义』来解释经文。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