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 (第十九集)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十九集)  1991  台湾电台  档名:01-009-0019

  【《占察经》云: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虽然是在《占察经》上所讲的,《占察经》是地藏三经之一,也是修学初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佛说,杂心、乱心,『垢』就是染污心,心地杂乱、染乱,用这样的心来念佛,这不叫「闻慧」,为什么?因为他不能够生决定的信解,我们想想佛这一句话,确实讲得有道理,是事实。我们姑且不论他人,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虽然发心修净土,我们对净土有没有真的相信?有没有真正的接受?所以我在讲席当中讲,我们念佛人起心动念偏偏跟阿弥陀佛作对,跟净宗祖师大德做冤家,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往生?为什么说跟阿弥陀佛作对,跟祖师做冤家?就是我们是杂心、乱心、染污心,心不清净,所以确实不具足信解的标准。这样念佛得到什么?只能得到世间的福报,来世得人天福报。说实在话,讲人天福报还是讲客气话,要是克实而论,是六道里面的福报,畜生道里面有很有福报的畜生,现在被富贵人家所养的宠物那就是福报很大的畜生。饿鬼道里面的鬼王、城隍、土地,为大家所祭祀拜拜的,那是饿鬼道里面的福报,这念佛变成这个东西了。

  『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广大深妙的利益是什么?是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利益他得不到,原因就是他的心杂、乱、染污。所以同修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正获得广大深妙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修清净心,要修平等心,就是大经经题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用什么方法来修?用这一句佛号来修。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把杂心念掉,把乱心念掉,把染污心念掉,恢复自己清净、平等、觉,这样才能往生不退成佛。经上又讲:

  【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闻十方佛名。】

  这都是佛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所讲的。『一行三昧』是什么?我们底下要说明,一定要得到「一行三昧」才能真正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才真正叫『闻十方佛名』。「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也叫做「一相三昧」,它的目标是「专念阿弥陀佛」,也就是「一心不乱」,信愿持名。念到一心不乱,清净心就现前了,广大心就现前了,什么是广大心?广大就是平等,平等没有界限就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时候起心动念的作用那是微妙不可思议,念佛的标准本来就如是,这是真正发愿修学念佛法门的同修不可以不知道。

  【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不论有心无心,信与不信,皆成缘种。佛慈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的是难信之法。】

  『佛度众生』怨亲平等,不疲不厌,这一个事实我相信许多同修们都知道,也会说,那么我们在眼前面对著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我们还有没有差别的对待?有;佛是平等,我们不平等。平等是真心,平等是事实的真相;不平等是迷,差别的对待是造业。我们念念当中希求著要消业障,希求消业障,天天不断还在造业,业障何时能消得了?岂不是自相矛盾?不在这个地方检点,不在这里反省,不在这里改过,念佛功夫不能成就。所以想想佛,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自己跟佛的差别在哪里?然后再进一步,如何把这个差别消除?我们跟佛一样,这叫做学佛。

  修学,我们要找一个标准,不必去深入经藏,去探讨那么多的经论,这一本《无量寿经》,这一本《弥陀经要解》,我们这一生受用不尽,这是真话。不但这一生受用不尽,我们从今天发心一直到成佛,将来普度法界一切众生,都受用不尽,所以这部经叫「不可思议经」,所以这部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所赞叹的经。

  我们只要听到这句名号,「阿弥陀佛」,以清净、平等、觉心来受持这句佛号,就是来念这句佛号,『佛必护念』。『不论有心无心,信与不信,皆成缘种』,都是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缘,这句佛号在阿赖耶识里面成为金刚种子。『佛慈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的是难信之法』,的确是「难信之法」。佛的慈悲、名号的功德说之不尽。实在讲闻名的人很多,但是对於名号功德能够体会的人就不多了,能够说得出一些的人那就更少了。我们要想叫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得到真实利益,对於名号功德的宣扬是要认真努力。那么名号功德的宣扬就是要讲经说法,把《无量寿经》、《弥陀要解》、《弥陀疏钞》普遍的介绍给大家。

  【闻经受持,不仅诸佛护念,人人皆得圆证三不退,念念趣向佛果妙觉也。】

  『闻经受持,不仅诸佛护念』,「诸佛护念」是福报,是世间人所希求的,求佛菩萨保佑。我们在《要解》里面才明了这个事实的真相,要想得到一切诸佛菩萨的保佑,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听了这部经之后能够依教奉行,就能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一切诸佛的保佑。更殊胜的是得『三不退』,不但是得「三不退」,是圆满的证得三不退,『念念趣向佛果妙觉』,这个说起来也是叫人很难接受,但是它是事实。诸位如果有疑惑,那必须要深入《大经》细心的去探讨,然后才能断疑生信,功德利益我们才能够得到少分。

  「三不退」前面说过,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证得三不退的菩萨是圆教初住以上,果位远远超过了二乘(就是阿罗汉跟辟支佛),超过太多了,但是他没有圆,真正讲圆是要等觉菩萨才真正圆证三不退,如果把标准再降低一点,最低限度也是得八地菩萨才可以说是圆证三不退。由此可知,一个念佛人在一生当中有这样殊胜的成果,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

  果觉这个名号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藐三菩提」翻成「正等正觉」。我们从后面倒过来看,「正觉」就是觉悟了,「正」是拣别没有错误,真正觉悟了,这样的人在佛门里面称为阿罗汉、辟支佛,他不是凡夫,这是位不退,不会再退到凡夫位,换句话说,绝对不会再搞六道轮回,超越三界。「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等」是等於佛,当然没成佛,成佛不能叫等於佛,所以称为「正等正觉」。依天台家的判教,天台的四教,圆教的菩萨、别教的佛跟菩萨都是属於正等正觉,他们超过了声闻、缘觉。正等正觉在圆教里面,一直到等觉菩萨都是属於正等正觉。《华严经》上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以上的都叫做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位,「正等正觉」有四十一个位次,「无上正等正觉」只有一位,圆教佛果。念佛的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当中所证得的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真正希有殊胜不可思议。

  【闻名功德,如此超胜,世尊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

  所以闻名的功德『如此超胜』,「超」是超越、殊胜,一切经典里面没有的,佛从来未曾这样说过,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也没有这个事实,唯独西方世界有,唯独西方世界特别。诸位如果要想明了西方世界为什么这样特别,你去仔细看一看阿弥陀佛的历史就明了了,读了阿弥陀佛的历史,他老人家的历史从发心、修行、经过,以及建造极乐世界接引一切众生,这些事情统统记载在《无量寿经》之中。读了之后才恍然大悟,也真正能生起信心,为什么?看到他的经历确实像现在人所说的符合科学的精神,我们真正能够信得过。所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诸佛』都乐意的为大家宣说,都真诚的劝导大家念佛求生净土,不是一尊佛、两尊佛这个说法,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统统是这个说法,怎么能不相信?这不相信行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所以这部经确实是一生成佛的妙典,是现前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幸福美满的不二法门。我们人生在世所求的是什么?所要的是什么?所期望的是什么?如果对这个问题都疏忽了,都没有仔细去想一想,那真是古人所讲的「醉生梦死」,这一生为什么活的,不晓得。我们所求、所希望的,无非是自己这一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大同,这是我们所希求、所向往的,能不能得到?能得到,能真正得到,能如我们所意得到的。要怎样才能得到?我们就在这大、小两本之中细细的去参究,细心的去体会,用这个标准改正我们对於宇宙人生(也就是对於自己以及生活环境)种种的想法、看法、做法,你就能圆满的得到。

  【劝愿劝行流通。】

  第七讲的内容是劝发愿、劝持名,也就是劝行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经文从『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一直到『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就是到这一部经文的结束。我们还是分几个段落来介绍。第一个是:

  【劝愿往生。】

  前面六方佛这一大段,蕅益大师判作「劝信流通」,这是他老人家的慧眼独到之处。因为这部经典、这个法门确实是唯佛与佛方能究尽,换句话说,只有佛才有能力流通这样殊胜无比之大法。这一段我们也介绍得很详细。接著劝信之后,信了一定要发愿,如果要不发愿,这个信也就落空了,发愿之后还要实行,所以信愿行是修学这个法门必须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经文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叫著「舍利弗」,实际上舍利弗是代表我们所有信仰、修学这个经典、法门的人。他说「若有人」,假如有人已经发愿,这是指过去以往已经发愿的人。「今发愿」是说当今现代,众生有机缘听到这部经典,接触到这个法门,生起了欢喜心,发愿求生净土。「当发愿」是指当来,也就是将来以后有因缘遇到这部经典依教修行的人。佛告诉我们:

  【皆得不退菩提。】

  这一句话也确确实实,只要有缘听到佛名,听到这部经典,无论他是不是发愿求生净土,可以说『皆得不退菩提』,这个话怎么讲?这是说纵然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佛国,佛号种子已经深深植於众生八识田中,永远不坏,将来如果遇到缘的时候,这个种子一定起作用,必定能够得生净土,得生净土就是一生不退圆证无上菩提。所以佛在这个经文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已发愿的都已经往生了,今发愿的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将来要发愿求生的,他在「当生」一定也能够成就。这个事实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亲眼所见的,决定不虚,所以他劝我们: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信了不发愿实在讲非常可惜,一直是阿赖耶识里面深植种子而已,虽然有了弥陀的种子,可是不发愿往生依然脱离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之中依然是头出头没,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时劫才再遇到这个法门,再遇到这部经典,这是我们应当要深深的去反省、去思惟。知道这个得失利害就决定要把握著这一次的机缘,决定不可以放过,要听从佛的劝导,佛在此地劝我们应当要发愿。

  【信愿往生,正显所发之愿无虚也。】

  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注重在念念切实之愿,这就是说一念相应的重要性。「一念相应」我们听得很多,也能够说得出来,究竟要怎样才相应?我们就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来谈,前面六方佛所表的义趣要真正能够体会,要依教奉行,依著六方佛所表的层次提高自己的境界,认真努力去学习,把这部经的经文字字句句变成自己的行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这就叫相应,换句话说,如果不能够实践笃行那就不叫做相应。所以我们的信、愿、行要融成一个,决定不能够把信、愿、行分成三个,那就不相应了。信中就有愿、有行,愿中有信、有行,行中有信、有愿,这就叫相应。

  当我们疾病的时候,临终的时候,心心极乐,念念弥陀,愿生彼国,这个当然是往生必要的条件。这一种条件如果我们确实能够得到,决定有把握得到,那么你就必须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今天大家都晓得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什么地方?就在不相应。我们再要追究,为什么不相应?大概第一个是对於西方世界事实的真相,以及我们现在处的这个环境的真相,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他依然是看不破、放不下,这就成了严重的障碍,所以这些都在平常要训练,要常常觉而不迷。日常生活当中认真努力的学习,必须远离娑婆,一心向往极乐世界,如小孩的思念慈母,如游子的思念家乡,这个样子才有决定得生的把握。

  释迦牟尼佛在这部经里,这部经不长,很短,可是他曾经三次劝我们发愿,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所谓一而再、再而三这样恳切的劝勉我们。在第一次,他老人家在经文里面讲: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正因为这是一个无比希有的因缘,太珍贵了,太难得了。众生成佛,佛在其他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一定要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论时间上来讲,通常讲三个阿僧只劫,《华严》上还不止这么长的时间,说是无量劫。这样长的时间,这样艰苦的修学,才能从凡夫地圆成佛道。哪里晓得有一个特别奇妙的法门不需要经历这么长的时间,也不需要这样精勤的苦修,而在一生当中就能够圆满成就,这是非常的希有殊胜,这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门。因此佛为我们宣说,就特别来劝导我们。『闻』,这是机缘,也是无量劫来的善根发现,我们有缘听到这个法门,听了之后确实就『应当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二次,他老人家在经上又说: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闻是说』就是讲的这一部经,佛说《阿弥陀经》,说《无量寿经》,说《十六观经》,这三部经是专门介绍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有缘的众生听到了之后就应当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这一段我们又看到释迦牟尼佛劝我们,经文上说: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是第三次的劝告。

  【释迦悲心特切,不惮重烦,再三劝谕,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则辜负佛恩甚矣。】

  显示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婆心恳切,不怕麻烦,所以再三的劝勉我们。如果我们读了这部经,听了这部经,还不肯发愿求生净土,那就辜负释迦牟尼佛的恩德太多太多。发愿怎么个发法?

  【愿依四弘。】

  这是我们最简单的一个说法。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教给我们依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可以说把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所发的大愿做一个归纳,归纳为四大类,这个四大类也是我们修学的次第,依照这个次第来修学决定成就,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第一愿是:

  【众生无边誓愿度。】

  我们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众生,我们这个身体,这是物质,四大和合而现的,我们的思惟想像、心理、精神这一方面也是众缘和合。佛归纳起来讲,色、受、想、行、识,这是我们的心理现象,所谓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的这个现象,这叫「自性众生」。所以四弘誓愿里面有「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这是真实的,一点都不假。

  如何要度自性众生?实在讲自性众生与法界众生,这当中有没有界限?实在说没有界限。自性众生原来就是法界众生,法界众生原本就是自性众生,所以学佛一开头就教我们把心量拓开。凡夫、二乘所以不能够一生圆成佛道,实在讲最大的障碍就是心量太小,起心动念他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利害得失,这是迷,这是邪,这就是染污,与自性完全相违背;自性是清净、平等、觉而不迷;这个就是佛在《大经》上所讲的妄想、执著。执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我执,一类是法执,我执破了证阿罗汉果,法执破了就圆成佛道。因此我们就要觉悟,起心动念都想到本身的利害得失,这是增长我执,这不是破我执。天天在增长我执,这与自性愈去愈远,所以这样的根性不但说不能证果,实在讲连佛门都入不进去,也就是说入佛门的资格是要有很大的心量,要把心量拓开,要像阿弥陀佛的心量一样。弥陀的心量是要普度法界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一定要有这样的大心量才能与阿弥陀佛的心、愿相应。

  因此,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真正有把握往生西方净土,我们要跟阿弥陀佛学,我们起心动念要利益一切众生,换句话说,我们要多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著想,不要想自己。大家有福,我当然有福;大家有利,决定少不了我一分,因为我是大众当中的一分子。所以学佛先要把这个观念改过来,也就是改正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与诸佛如来,特别是要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应、完全相同,这样才能够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