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 (第十三集)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十三集)  1991  台湾电台  档名:01-009-0013

  【经云:『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贤亲为胜友。则薰陶有自,成佛无难,此生有幸,获见获闻,可不愿生欤。】

  蕅益大师《要解》里面这一段的开示确实是非常的恳切。经上说得好,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带著重罪生到同居土下下品,他也能够与『诸上善人』每天都俱会在一处,「诸上善人」就像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弥勒菩萨等等,像这样的等觉菩萨。这里面许多都是十方诸佛世界里面的后补佛,就如同我们这个世界的后补佛(弥勒菩萨)一样,弥勒菩萨也是天天都在极乐世界。我们想到兜率天去见弥勒菩萨不容易,在西方极乐世界见弥勒菩萨就非常容易。

  而且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清净世界,所以见到菩萨可以与他把手同行,『把手』是手牵著手,这是形容地位平等,关系亲密。『文殊、普贤亲为胜友』,「胜」是最殊胜的,真实的益友,这些诸上善人是我们最亲密、殊胜的同参道友,跟这些人在一起,那当然是『薰陶有自,成佛无难』了。受他们之感化,受他们的指教,怎么可能退步?只有天天进步,决定没有退转,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你生到那里圆证三不退,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真正相信,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会不退转。真的是『此生有幸』,我们这一生大幸,能够见到这部经,能够听到这个法门,既然见到这部经、听到这个法门,怎么能不愿往生?这是大师在此地恳切的劝勉我们决定要发愿求生净土。再看第三段:

  【顿超绝待。】

  【下凡众生,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初住至等觉),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位,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以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下凡众生,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位,与观音势至无别』,这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真相,我们要知道的。「下凡」是说我们下等根性的凡夫,就是像我们自己这样的身分,烦恼一品都没有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统统具足,这是「下凡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生的是凡圣同居土,或者是下下品往生,下下品往生也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我们讲念不退中,居然「超尽四十一因位」。这「四十一因位」是指什么?指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超越这四十一个位次。一生到那边就超越,所以你要说他是凡夫的话,他又不必等到第二生他就成等觉菩萨了,一生就成等觉菩萨了,必定补佛位,他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二无别,你说这是什么样的身分?『若谓是一生补处』,你要说他真的是「一生补处」吗?不然。『却可名凡夫』,为什么?因为他的烦恼、习气没断,见思、尘沙、无明统统具足,怎么能说他是一生补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他又是凡夫。从三不退来说,他好像是等觉菩萨,而从他带著这么多烦恼,他「不可以名等觉菩萨」,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状况。

  这些都是『教网所不能收』,「教网」是佛所讲的一切经论,经论之多就像罗网一样,佛在所有一切经论没有这种讲法。『刹网所不能例』,这是十方诸佛世界里头没有这个现象,找不到例子。这种现象唯独西方世界有,这是我们要知道,要认识的。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这蕅益大师特别提醒我们,我们人生「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凡圣同居土这一关很不容易超越。『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唯独西方极乐世界同居土非常特殊,它跟十方诸佛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完全不一样。『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对於这个事实真相真正明了,你才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相信佛力,然后你才能够深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彻底体察名号功德才能相信持名念佛不可思议,这才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这是追根究柢,彻底明了,体究认识这个法门。

  【具此深信,方能发於大愿,经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具此深信,方能发於大愿』,往生净土,成佛度生,这是无比广大之愿。『经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我们常常讲「无上菩提心」,要发菩提心,不但是很不容易讲,也很不容易明了。蕅益大师在本经为我们发明出来,为我们道出,这实在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未曾说过的,「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所以念佛要这样的念法,这句佛号是从什么地方生来?是从深信发愿心,也就是无上菩提心里面生出这一句佛号,从口里面念出来,从耳朵里头再听进去,这样念佛才叫做「正行」,这样念佛才叫做相应,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心为要,正与此同。】

  蕅益大师这一段的开示,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菩提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我们在《无量寿经》经文当中看到,在「三辈往生」的经文里面,无论是上中下三辈,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修学的宗旨,蕅祖在此地又特别以这个意思来劝告我们。信愿要真正的坚固,真正坚固,他老人家说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这个「有」要坚定的有,这是决定得生的因素,所以在临命终时,十念乃至於一念都决定得生。如果没有信愿,纵然将这句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这都是形容,『亦无得生之理』,那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信愿不坚固。不坚固就是信心常常动摇,愿力不强,一时候想往生,一时候还想别的,这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认识清楚,所以『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特别又举出《无量寿经》来做证明,说大本《阿弥陀经》就是指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讲到修行方法还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佛在《大经》上给我们讲修学的方法,跟小本里面讲的完全相同。

  发愿太重要了,愿如果真正发了,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是自自然然能放下,自自然然能舍,你的慈悲心,称性的慈悲心,也自然流露。这种称性的慈悲心流露出来的现象,就是以一切方便法帮助一切众生认识这个法门、相信这个法门、修学这个法门,这个绝对不是故意做作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就跟弥陀、诸佛一样,佛怀念众生从来没有间断,念念希望众生欢喜信受这个法门。我们发心要与佛一样,所以我常常讲,希望念佛的同修,我们心、愿、解、行都能够如佛无二,都能够像佛,那就是念念之中要受持这个法门。莲池大师在《疏钞》里面讲「受持」这两个字讲得很清楚,「受持」,不但自己要接受,而且要全力的荷担,荷担就是要把如来宣扬这个法门普遍为一切众生推荐、介绍,这才是真正荷担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随时随地去帮助别人,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这才是「受持」圆满的意思。

  具足信愿,临终一念、十念,《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都有记载,像唐朝张钟馗、张善和生前都是屠户,杀猪杀牛的,所以罪业非常深重,临终地狱相现前,遇到善友,十念都能够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光寿同佛,这正是古德所谓「不用三只修福慧,但将六字出干坤」,这是事实,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要知道这绝对不是偶然,像张善和这一类的人,必定是过去生中有非常深厚的善根,而是这一生没有缘遇到佛法,绝对不是他没有善根,是没有缘遇到佛法,所以才造下深重的罪业。临终,缘才成熟,遇到善友,信愿念佛,虽然念得很少,十声、一声必定往生。由此可知,修净业者必须以信愿为生西之先导,这是引导我们往西方的;深信切愿。

  老实念佛的行持,真正老实是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才算是老实。如果有疑,一定要亲近善知识,一定要在经论里面下功夫,要求解,这些主要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果真深信不疑,对於经教的研修探讨可有可无,为什么?因为对於你往生不会构成障碍。

  功夫里面切要的是决定不能夹杂,不但世间法不杂,出世间的佛法也不夹杂,不但不杂其他经论修学的方法,即使是本宗里面所讲的「观想、观像、实相」,我们也不要,只取「持名念佛」。经典的依靠,一部《无量寿经》,或者一部《阿弥陀经》,就足够了,像莲池大师晚年,只依靠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这是给我们最好的一个榜样。果然能够效法古来的祖师大德,我们的净业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极乐莲台指日可待。今天的关键就在我们是不是有真正的认识、真正的修持,果然这两样都真实,那就恭喜你,你已经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了。第五讲:

  【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这是正宗分里面第三个大段,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经文从: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个一大段,我们从经文的开示,知道不能往生的原因是「善根、福德」不具足。就「善根」来说,是「菩提正道」,这是「亲因」,「菩提正道」要是具体落实来讲,就是「执持名号」,老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无量劫中生生世世念佛的善根,这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亲因缘。「二乘人少」,缺乏这个善根,所以纵然遇到这个法门,他不相信,或者相信了,他自己也不愿意求生,这是善根少。

  其次,我们看「福德」,福德也是多生多世修积的,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些统统是助道的因缘。「人天少」,为什么说人天少?人天的意念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想自己,顶多想家族。从前受过伦理教育的,起心动念他的心量上比较大一点,他想到他的家族,如果心量更大一点的人,他想到社会、想到乡里、想到国家,这样的人就相当的少了。像范仲淹这种人的心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这个思想是全国同胞,为全国同胞造福,为全国同胞解除苦难,这样的人在历史上非常的希有,很少见。所以佛在经上说「福德,人天少」,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因此,善根力量薄弱,福德力量薄弱,这都是为什么不能往生的原因。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说:

  【二乘但求自利,得少为足,不发菩提心,故善根少。人天虽修六度,但求人天福乐,未了无为,未得无漏,故福德少。皆不得生净土。】

  『二乘但求自利,得少为足,不发菩提心』,所以『善根少』。『人天虽修六度』,目标只求『人天福乐』,『未了无为,未得无漏』,所以『福德少』,这都不能构成往生净土的因素,我们要知道。

  所以学佛的人,心愿要同佛,佛心佛愿广大无边,念念是以法界一切众生为怀,绝对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希望我们的同修对於这一层要细心去体会。同样是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这一个念头涵盖到虚空法界?念头起来是那么小的一个范围,心量小是迷、是惑;心量大,迷惑就破除,所以无明不破,自然没有了;烦恼不断,已经转变成菩提了,都在一念心,就统统转过来了。所以修行实在说不难,难在你自己不留意,起心动念心量那么小。所以这个法门为什么一生就圆成佛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等同等觉菩萨,原因在哪里?就是念头转得快。二乘人心量不大,菩萨心量也不圆满,唯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人心是等同阿弥陀佛,真正不费什么力气,不需要什么学问,一下就从凡夫成佛了。所以你要说是难信,难信是这个理难信,这个事相他不明了,他不会转变,所以就难了,如果一转变,这个事情就不难了,本来不难,本来如是。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善根、福德是被迷了,透不出来,现在用这一句佛号,只要真信切愿老老实实念这一句佛号,声声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都能够相应,这样声声佛号都具足了无量的善根、福德。『散心称名』,就是我们没有到一心不乱,福德已经不可称量,何况『一心不乱』?这个里面需要跟同修们说明的,念佛一心是不容易得到的,所以有些同修们看到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也就被它吓住了,认为我一生做不到,要一心不乱这个标准才能往生,那我这一生恐怕不能往生了,所以他就不学这个法门,就改修其他法门,这是错误。原本的经文,诸位看玄奘大师所翻译的,没有一心不乱,玄奘大师翻的是「一心系念」,看这个字样,我们信心就起来了。「系念」就是我们一心一意去挂念它,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

  尤其《无量寿经》上讲得更好,「发菩提心,一向称念」,还没有说一心,说一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专心,你只要专心念这个佛号就行了。专心念,善根、福德就不可称量。不专心那就叫散心,不专心的念这一句佛号,『福善』也不可思议,何况是专心,一心一意去念!又何况具足信愿!更何况心愿解行能与阿弥陀佛相应!那个功德真正不可思量,确实像经上讲「唯佛与佛才能够究竟」,才知道你念佛的功德究竟有多么大。佛以下的九法界的有情,确实如果要不是佛力加持,他也没有办法知道,即使佛力加持,他也不能圆满的知道,念佛的好处、念佛的利益、念佛的功德,如是如是。我们这一生确实非常幸运,遇到了,听到了,能够把握住,认真的一门深入,努力修学,现前的利益,将来的果报,都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显示正行持名三要」,第一小段讲「信愿具足」。念佛早晚两堂功课是非常的重要,这是让我们在平时养成念佛忆佛的习惯。如果时间长,我们就多念一些,要是时间短,工作非常的忙碌,我们就可以采取「十念法」,要紧的是一生当中一次都不可以缺课。

  平时可以依据《西方确指》的办法来做,这是觉明妙行菩萨为我们定的功课,他的功课是简单、单纯,容易修学,无论是个人,或者是大众在一起共修,都非常的恰当,尤其在现代工业时代。这个课程的内容是一支香,大概我们通常讲的一支香就是一个半小时,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不快不慢,缓急适中,这样做下来叫一支香。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接著两支香、三支香,每一支香当中可以休息十几分钟,或者二十分钟,这确实非常理想。休息期间当中最好是拜佛,拜佛也是很好的一个运动,调节生理。打佛七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日夜不断就是十二支香。如果按照这个理想来做,就是每一支香都是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一千声佛号,或者是礼佛四十八拜,这个四十八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念念不忘弥陀本愿功德。由此可知,这是平时的早晚功课以及精进结七念佛都可以遵守。

  课程是自己定的,像净宗学会的同修们,他们早课是采用《无量寿经》的第六章,就是四十八愿,晚课采取的是三十三到三十七这个五章,其实第三十二也非常之好,文都不算很长。这里面许多的教训,都可以作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的规则、典范,我们依照经训来修改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所以它确实有很大的利益。用这个作早晚课,即使全经不能够记诵,就是背不过来,把这几章背下来,我们一生受用无穷,这是特别采取这几章经文作为专修的早晚功课。当然能念全部经文那是最好的,全经如果念熟了,大概念一遍也只要三十分钟,再有三十分钟念佛,早晚功课每一堂用一个小时,在现代的社会这是很适中的。

  第二,讲「执持名号」。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一句名号是善中之善,是福中之福,为什么说它是善中之善?这个善就是善根,无上的善根。《大经》里面,《大经》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必须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由此可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此地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具足五种菩提心」,这五种菩提心是出在《大智度论》,第一种是「发心菩提」,第二种是「伏心菩提」,第三种是「明心菩提」,第四种是「出到菩提」,第五种是「无上菩提」。在本经经文明白的开导我们,「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在五种菩提心里面,「伏心菩提」就属於事一心,「明心」以上是属於理一心,由此可知,这一句名号确实具足了《大智度论》上所讲的五种菩提心。五种里面第一种是「发心」,发心就是愿生西方净土,也就是蕅益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发愿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它确实是善中之善。

  「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盘界」,大涅盘就是成佛的境界。要注意的是「一称佛名」,「一」是一心,一心称念,这个善根才真正能够发生力量。如果是杂心称名、乱心称名,当然也有殊胜的功德,这个功德就是佛门当中常说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为来生来世作种子而已。念佛不但是善中之善,也是福中之福,因为这句佛号是万德洪名,它是性德的称号,名以召德,所以一心念佛可以说菩萨无量的行门统统都含摄在其中,真正是一修一切修。

  「经云:闻无量寿佛名」,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一心诵持,此人当得无量之福」,这个话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出来的,决定不是妄语,决定是真实,只要我们信得真,愿要切,持名要坚持,这个样子三资粮都在「一心」之中。如是念佛,声声显万德师尊,句句摄万心,字字彰性体,念念获佛果德,因此十方诸佛称扬莫尽,其乐邦莲品必当优胜,「优」是第一殊胜的意思,我们在一生当中必定可以证得。要紧的一定要记住,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要统统具足在这一句名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