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 (第五集)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五集)  1991  台湾电台  档名:01-009-0005

  今天我们要谈到本经的正宗分,正宗分里面第一个大段,《要解》的科题(标题)是「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广」是广说,「广陈」就是详细跟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居住的人民以及生活的环境,无比的殊胜奇妙,说这一段经文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起建信心。经文从: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个一大段,我们分别来介绍。

  【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福行。】

  第一,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信愿持名』是这部经修学的要旨,也就是修行重要的依据,也是修行最主要的指导纲领。「信」是虔诚的深信,决定没有疑惑。信心的建立是相当不容易的,这必须要有深厚的善根,其次要以充分的理解、信心,这样才能够建立。我们在现前或者在历史上所看到,信心的启发不外乎这两种因素。一种像历代祖师大德们,他们深入经藏,最后回归到净土,这是从理论上建立的信心,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的理论、事实,他确实明了了,这样产生信心,这是我们知识分子所能够接受的,也是乐意接受的,这不盲从,不迷信。

  另外一种人的信心,他虽然对於佛所讲的这些经论并没有研究,也不了解,教他念佛他就能老实念,他不怀疑,他凭什么?实在说他也有理论的依据,这个理论就近的、浅的来说,他对於佛不怀疑,认为佛是圣人,佛教给我们决定不会错,佛教给我们不妄语,佛决定不会说假话,凡是佛所讲的一定完全可靠,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佛的德行使我们尊敬,使我们仰信不已,这是近因。但是实在讲还有远因,那就是《大经》里面所说的,这个人在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种植非常深厚的善根,所以对於圣人所说的,他只要一听就能够深信不疑,他不需要去求理解。由此可知,「信」确实不是一个容易事情。

  信了以后要紧的是要发愿,我们看到有不少,实在讲有相当的多数,他信不信?信,愿不愿?暂时还不愿,还不想离开娑婆世界,还不想求生西方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他为什么不能发愿?这里面当然有障碍,这些障碍不能在此地细说,诸位将来有机缘听到《无量寿经》,或者《华严疏钞》、《弥陀疏钞》,有详细的分析。「愿」是关键,有信有愿就决定成就,所以念佛不是很容易的,念佛必须有真信切愿,这句佛号才能相应,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可见得信愿行三个条件要想真正具足的确不是容易事情,但是要想在这一生永脱轮回,不退成佛,那就必须具足这三个条件。

  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信愿为慧行』,是真实的智慧,『持名为福行』,信愿持名才是真正福慧双修。他老人家又说: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看你是不是真信切愿,真信切愿必须要以经典里面所说的标准为依据,这个向后我们会讨论到。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是由『持名之深浅』,我们要特别注意「深浅」这两个字,他不是说持名之多少。有些人认为我们佛号念得愈多愈好,这个说得也没错,可是诸位要晓得,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佛的时候还打妄想,对於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放不下,这样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也没用处,所以大师不说持名之多少,他讲功夫的深浅,也就是说功夫深的心清净。我们将功夫分为三等,上等的功夫,那就是最深的,是「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功夫是「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叫「功夫成片」,功夫浅的是功夫成片,这是一定要知道,要明了,千万不能够错了。我们说最浅的,因为最浅的就能往生,什么叫功夫成片?底下我们就要说到了。

  【信愿为前导,持名为正修。】

  『信愿』在前面领导我们,「老实念佛」是『正修』。

  【持名时,心如佛,愿如佛,解如佛,行如佛,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它的秘诀是在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一向专念决定往生,这就叫成片,这是念佛功夫浅的。诸位听了要说「这好难,这不容易」,你想想看,一生从凡夫永断轮回不退成佛,这实在不是容易事,这个法门跟一切法门比较起来可以说是最容易的,没有比这个更容易。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一定要理解,一定要认真的学习,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真正一条无上光明的大道,是我们在无量劫中很不容易遇到的一个法门。

  上一次讲到「信愿持名」,这是净宗修学的纲领,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我们特别强调持名的时候,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念,这个很重要,也就是我们讲念佛的功夫能不能得力。我提到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心要像阿弥陀佛的心一样,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样子?是绝对的清净,所以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一样的清净。阿弥陀佛希望一切众生跟他一样快速的圆成佛道,我们念这一句名号的时候,不但自己希望这一生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我们念念之中也像阿弥陀佛期望法界一切众生同成佛道,这一念就具足了弥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名目虽多,但是它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普度众生同成佛道,也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是教他圆满成佛,这是弥陀大愿,我们念佛声声当中具足佛的大愿。

  佛对於十法界依正庄严通达明了没有障碍,所以我们的见解也要如佛,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虚幻不实,因此於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永断妄想、执著,这『解如佛』。『行如佛』,「行」是我们的造作,阿弥陀佛之行是普度众生,身、语、意三业无不是令一切众生,理解这个无上广大、圆满、快速成佛的微妙法门。我们要想跟佛一样,那就不仅仅是自己修学,还要把这个法门尽心尽力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这样才真正做到『持名时,心如佛,愿如佛,解如佛,行如佛』,这才是古德所说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就是心愿解行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就相应了。这样的相应,当然你能够把《无量寿经》、《弥陀经》念得很熟,在声声佛号里面,经义都能够现前,这样子当然相应,如果不能,我们老实称念,念到心地清净,「净极光通达」,那也就相应。所以有些老太太、老公公,他们不认识字,他们没有念过经的,他念佛念得很虔诚,他也能相应,念念相应就念念成佛。

  念佛的秘诀前面跟诸位提过,这个不妨重复再重复的多说。第一,决定不怀疑,特别是对於《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古德对於会集本有疑问是有理由的,因为会集不按照原译本来会集,或者是改动它的文句,这是遗憾,这是过失。《无量寿经》有四种会本,四种本子以夏莲居老居士符合会集的标准,他没有改动一个字,完全是五种原译本里面的原文,这是使我们深信不疑。

  我们现在念的《阿弥陀经》,选择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是意译的,另外还有玄奘大师的译本,奘师是直译的,这两个本子可以比照来看,我们对於经文的内容会有充分的理解。但是罗什大师译的有没有错误?可以说决定没有。玄奘大师他们师徒,他的徒弟就是窥基大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证明,那就是窥基大师有《弥陀经通赞疏》,就是《弥陀经》的注解,他所采取的本子不是玄奘大师的译本,而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由此可知,奘法师师徒肯定罗什大师译本的正确性,这是我们对它深信不疑。

  因此我们信愿持名要紧的是不间断,尤其是不夹杂。大多数念佛人功夫不能成就,追究他的原因不外乎间断、夹杂,这是用功的大障碍,我们必须努力的去克服。所以从前丛林是修学的好环境,依众靠众,现在这种环境恐怕不可能再遇到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机器,像录音机,尤其是随身听,随身听的好处可以帮助自己佛号不间断、不夹杂,同时也不会妨碍别人。有些同修来告诉我,他说「我念佛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妄念,没有办法克服」,问我怎么办?实在讲,妄念多的时候,妄念力量强的时候,我们不妨把佛号的声音开大,大到把妄念完全盖覆住,这样念一段时期,妄念就少了,妄念渐渐就没有了,我们就可以恢复到正常。这个方法实行起来有相当的效果,希望我们能够善於运用这些方法。这才真正符合《大经》里面所说的「一向专念」,达到功夫成片决定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成佛,所以《楞严经》上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今天要跟诸位说依报的奇妙。西方世界同居土的众生,因为他们在没有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前,都是以信愿持名修积的善根、福德同佛的缘故。上一次跟诸位所讲的,他们的心愿解行都以阿弥陀佛作标准来修学,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就「圆净四土,圆受诸乐」,这是不可思议。经文里面所说的: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我们现在先来谈一谈『众苦』,「众」是众多,众多之苦哪里能够说得尽?世尊把一切的苦难归纳为三大类,这三大类的归纳法就是指六道当中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统统都有苦。

  【苦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烦恼逼身心故。】

  先说『苦苦』,第一个「苦」是动词,第二个「苦」是名词,这里面又分为八大类,前面四类是『生、老、病、死』,可以说是一切众生没有办法避免的。「生」很苦,我们成年人能够体会,能够想像得到,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投胎必须要经过的,出生之后渐渐长大,渐渐的淡忘,这个苦难他忘掉了。老苦、病苦,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能够见到,时时能体会到,尤其是亲身遇到的。如何防患?这是学问,这是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预防衰老,预防疾病,那就要晓得老病的原因在哪里。老病的根本原因是染污,现在很时髦的流行语,「染污了」,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就必定有老病的结果。如果我们想减少衰老的速度,避除一切疾病,预防一切疾病,你就要懂得保持清净心,保持健康的精神,健康的生理,只要我们的心、精神、生理不受染污,我们的衰老速度就会减缓,疾病就会减少,这是养生之道的根本修学法。

  在本宗真正修学的人,信愿持名,他的「心愿解行」都如阿弥陀佛,这个可以说是最健康的心理、精神、生理,自然就不容易衰老。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念佛人,无论是出家、在家,他老而不衰。过去台中李老师,九十七岁还讲经,耳目聪明,老而不衰,往生自在,这就给我们说明修学的真实利益。但是一般人不懂得修行的方法,不晓得生老病死的因由,冤枉受这些苦报。死之苦,这是一切痛苦里面最苦的,佛在经典上有许多的形容。除此之外,有「求不得苦」,世人都有欲望,欲望无穷,那你的痛苦也就无穷,所以佛教给我们「知足常乐」,这是要细心去体会的。

  第六是『爱别离』,无论是人,无论是物,无论事,有喜爱的,凡是喜爱的,他都不能保持很久,偏偏要别离。还有『怨憎会』,「怨」是你厌恶的、讨厌的,希望离开他偏偏没法子离开,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怨憎会。昨天有位法师来跟我说,他说世间人说的是「多儿多女多冤家」,儿女是冤家;「一儿一女叫一枝花」,只有一个,疼爱就是一个人,多了之后就冤家了;「无儿无女是活菩萨」,这是世间人所说的,你细细去想想,这个话很有味道。我过去在香港讲经,寿冶老和尚的讲堂,光明讲堂有一副对联也说得很妙,上联是「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细细的去体味,这都是爱别离、怨憎会苦,所以真正觉悟了,何苦来哉!

  「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都是苦果,末后一条有『五阴炽盛』,这一条是苦之因,说明你为什么会苦。「五阴」是烦恼,「色受想行识」。「炽盛」是太旺盛了,太多了。「色」是色身,物质的身,你要想尽方法去养它,去进补,殊不知你不懂得这些生理反而害了身体,不知道生活要顺其自然,不懂得养生之道。心理,就是「受想行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烦恼逼迫身心,所以你才会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之苦」。「苦苦」,凡是欲界的众生统统都有,什么人能够离开?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

  【坏苦—乐是坏苦,不久住故。】

  前面跟诸位说过众苦当中的「苦苦」,除了「苦苦」之外还有『坏苦』,佛告诉我们『乐是坏苦,不久住故』,这是一般人不太容易发现的,但是迟早会发现,因此佛给我们说这个世间只有苦没有乐,为什么?因为乐会变坏,换句话说,乐是苦之因,乐的结果是苦,那么这个乐就不是真乐了。这是我们要细心冷静去观察,我们要求的是真乐,真乐是永恒不会变坏。真乐,西方世界有,这个世界也有,诸位想求得就要真正向大乘佛法里面去追求,尤其是《华严》、《圆觉》,与《无量寿经》。

  【行苦—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

  第三种叫『行苦』,「行苦」的意思是『非苦非乐』。这不苦不乐很好,实在讲不苦不乐就接近禅定的境界了,为什么还说它苦?因为它也不常住,它不是永恒的,既不是永恒的,它就是属於刹那刹那在变化。譬如我们青春不住,这就属於行苦,我们人类的衰老不是突然的衰老,实在讲是一年比一年衰老,一个月比一个月衰老,一天比一天衰老,一刹那比一刹那衰老,没有办法停留的,止不住的,这叫行苦。

  佛给我们讲的这三类苦,在欲界,拿我们人来说,这三大类的苦我们统统具足。如果在色界天,他没有苦苦,他是化生,他没有生老病死,没有五阴炽盛,但是他有坏苦,为什么?他有色身,他有色相,所以他有坏苦。到无色界的天人,这是六道里面最高级的凡夫,他没有身相,我们俗话说,他是属於灵界,他有神识存在,没有一切物质,他也没有坏苦,当然他没有苦苦,但是他有行苦,他的功力能够支持八万大劫。八万大劫还是有尽的时候,八万大劫到了,他的功力失效了,还是要六道轮回,所以他有行苦。这就是说明这个世界,乃至於十方诸佛的刹土,六道众生都免不了这三大类的苦痛。

  我们再看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然了,西方世界没有罪报之苦,也就是说没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这些苦,他是莲花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的。他一切物质上的享受是应念现前,他没有求不得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他没有爱别离、怨憎会苦,身心清净,妄想烦恼永远不生,他没有五阴炽盛苦。寿命无量,不但寿命无量,依报也是永无变异,所以那个世界上没有坏苦也没有行苦,十方世界里面所能够找出的这些苦难,西方极乐世界找不到。其次,他没有享受而造业的这种因缘,西方极乐世界享受不造业,为什么他不造业?因为他的心清净,没有妄想、执著。其次,他圆证三不退,圆满证得三不退,即使是下下品往生也没有例外,这是「无求寂灭之退转」。在修行过程当中接受阿弥陀佛的指导,接受诸大菩萨的辅助,所以在修道上他没有障碍。这是讲他「但受诸乐」,所以他确实是永离三苦,受用同佛,诸位要是细读《无量寿经》就明了了。这是跟诸位总说西方世界的概况,下面我们再依照经文来细细的观察。

  【地利之乐(居住)。】

  【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先看『地利之乐』,我们中国人常讲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看他们那边的地利,经文上讲『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一直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一段经文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居住的环境。

  【众宝栏树—(地利之乐)。】

  居住环境里面先看到『众宝栏树』,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地利』。

  【七重表七科道品,又表圆满之意。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自德深,他贤遍,是极乐之真实因缘。】

  经上说『七重』,这个「七」不是数字,是表法的意思,七代表『圆满』,什么叫「圆满」?称心如意就是圆满,能够称每个人的心意,满足每个人的愿望,这才叫圆满。所以它也代表『七科道品』,「七科道品」是圆满的佛法,所以它有这个意思。『四宝』,这个「四」也不是一个数目字,它是代表自性里面『常乐我净』这四种的德用。这些种种庄严从哪里生的?大师告诉我们,第一个是『自德深』,自己修养,心地清净,智慧德能现前。第二是『他贤遍』,「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极乐世界真正的因缘。这个话说得非常之好,是把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的原因给我们说出来了。由此可知,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是自己的修养,再能够得到诸上善人的协助与阿弥陀佛导师的指导,我们才能够真正离一切苦、得一切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