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三集) 1991 台湾电台 档名:01-009-0003
前面介绍过本经修行的方法,这是非常的重要。理论如果不清楚,但是他的信心具足,於这个法门决定不怀疑,发愿求生,一心念佛,还是有决定的成就,因为念到心地清净,自然就开智慧。莲池大师说得很好,他说「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这就是讲执著在事相上相续不断的念这句佛号,他能成就,如果执著理,而心确实还没有开悟,事上他不肯念,反而受「落空之祸」,这两句话值得我们深深的警惕。所以世间自以为聪明才智的人,成就往往不如一个老太太,这就是人家心地清净,一心在称念。
【德用—此经以往生为功,以不退为德。】
念佛的好处我们要知道,这就是讲它的德用,本经是「以往生为功,以不退为德」。极乐世界,经上讲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是指「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切诸佛都有这四土,实在讲四土之形成是这个世界众生迷悟不相同而有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很特殊,它确实有四土,但是四土是同时存在,这是非常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世界里面没有这种现象,唯独西方世界有。
【极乐有四土,各论九品,故说带业亦得,消业亦得。带业说—旨在令人发心求生,人人有分。消业说—旨在令人精进修学,增上品位。】
『四土,各论九品』,「九品」也是各人修行功夫不相同而形成的,就好像一个学校分许多班级,班级是学生程度不同而分的。同一个班级里面在考试有名次不同,从第一名到末后一名,虽然同一个班级,但是学生程度还不是完全平等的,西方极乐世界亦复如是,因此我们讲「带业往生」是正确的,讲「消业往生」也能讲得通。这个问题发生在近代,近代有人主张消业才能往生,带业不能往生,因为带业往生这个说法是祖师们说的,佛在经上没有说过这句话,於是很多人就怀疑了。过去在美国就有几位同修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问我,像周宣德老居士、沈家桢老居士,都把这个问题很严肃的问过我。我告诉他,虽然经文里面没有带业往生的字样,但是经典中明白给我们说出西方有四土、有九品,这他们承认了,这是经上有的。我就跟他说,如果不带业,四土九品从哪里来的?四土九品实在就是带业多少而分的,带得多,品位就下;带得少,品位就高;带得最少的就是上上品,带得最多的就是下下品,不就这么回事情?可见得都是带业。
严格一点来说,就是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都带业,他们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那就是业,所以这种人带得最少。如果说完全都不带业,业都消尽了,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人,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要是不许带业往生,那西方世界就变成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这世界还能去吗?所以带业往生决定是正确的。带业这个说法,目的是叫一切众生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人人有分。主张消业的说法,我们也不要得罪他,他讲也能讲得通,是劝你多消一点业,那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不就高一点了吗?这也是好事情,也不是坏事情。所以:
【带业生同居净土,证位不退,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处。】
这不可思议,这就说明了西方世界虽然有四土,虽然各论九品,但是确实是同住在一起,所以凡夫可以跟等觉菩萨天天在一块儿共修。四土都是依自己本有的信心所感的,「增上善业」感『同居净土』,随著自己功行、境界不同,所现种种不同的境界。在他方世界境界不相同,它就有隔有碍。西方净土没有障碍,换句话说,虽有四土九品,实际上是平等法界。这个事情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得非常清楚,无论在四十八愿,或者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介绍西方状况的时候,都说得很详细,读了《无量寿经》,我们对这个问题就不会再有疑惑了。
【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处,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其次,西方世界最殊胜的地方就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指等觉菩萨,天天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人生活在一起,诸位想想,我们怎么可能退转?这就说明了生同居土就是生方便土,就是生实报土,就是生寂光土,一生一切生,这不可思议。『一生补处』,换句话说,那就是『位不退』就同时圆满证得『三不退』,「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是普通一般人修行很难得到的。「位不退」在我们这个世界,最低限度要证得小乘须陀洹果,也就是把三界之内的八十八品见惑统统断尽,我们在三界六道里面永远不会堕三恶道,这叫「位不退」,不容易得到。在西方世界这三种不退,「念不退」是法身大士才证得的,生到西方世界这三种功夫圆圆满满都证得,这样的功德利益是一切经典里面所没有的,学佛的同修应当多多的去想想。
今天要跟诸位介绍本经的「教相」,所谓「教相」就是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型态,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明了教相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接受这部经典,有没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本经的教相是:
【大乘圆顿,三根普被。】
『大乘』是我们心目当中所希求的,『圆顿』更是我们所期望的。问我们自己的根性、程度、修学环境,能不能接受这样理想的法门?底下给我们讲『三根普被』,「三根」是说上根的人、中根的人、下根的人,统统可以接受。
【大乘菩萨藏摄,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
本经是『大乘菩萨藏』里面所摄的,在三藏经典里面,「声闻藏」与「菩萨藏」,它是大乘佛法,是佛『无问自说』。在一切经,可以说都是先有人提出问题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然后佛才为他解答。这部经没有人启请,是佛自己说出来的,这就是所谓『彻底大慈之所加持』,因为这个法门是非常奇妙特殊的法门,没有人能够发问,没有人能够理解。佛观察大众之中有不少人缘分成熟了,佛说这个法门,他们能够相信,能够接受,所以佛就把这个法门说出来。这个法门能够教一切众生,特别是『末法多障』,也就是烦恼、习气非常深重的这一类众生,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修行可以得到圆满的成就。
【方便门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法门,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在一切『方便门中』,修学总要找方便的法子,所有方便法门当中要找到一个最直捷、最圆满、最快速的法门,无过於『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法门』,求其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的,无过於『信愿专持名号』,这是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要知道的。我们自己的罪业虽然很多很重,只要用念佛的方法就可以能够消除,不但是消灾,而且可以灭罪。佛在《大经》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句弥陀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见得这句佛号的功德、力量是多么之大。但是我们也常常听说,一般念佛的人每天念得很多,古人讥笑他「喊破喉咙也枉然」,那经上又明明说这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一天念到晚还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念得得法、不得法。如果念得得法就是消灾灭罪,无量功德;念得不得法,那只是口善而已,得不到功德利益,也就是消不了灾,也灭不了罪。
怎样才得法?前面跟诸位说过,凡夫所以不同於诸佛的,就是佛心清净,凡夫的心,妄念纷飞。功夫得力,就是这一句佛号能够把我们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了,这个功夫就得力了。句句佛号恢复到我们的清净心,恢复到觉正净,觉正净是真心本有的德能。现在我们被迷惑,被邪见、被染污障碍了性德,我们今天用这句佛号恢复我们的性德,破除一切迷惑,破除一切邪见,洗刷心地上的染污,如果这样念佛,这样用功,这就得法了,那就是经上所称赞的一句弥陀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说法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不如法,虽然念佛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还会被贪瞋痴慢所染污,那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要知道的。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他说本经是: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这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也是他老人家真正把大乘经典念透了、念通了,才能够在一切大乘经里面拈出大乘的精华。《华严》奥藏,就是《华严经》最奥妙的处所,《法华经》秘髓,这就是本经确实是《华严》、《法华》的浓缩,是《华严》、《法华》的精华,念这部经就等於念全部的《华严》与《法华》。《华严》、《法华》在中国佛教里面,无论哪一宗、哪一派都承认这是圆满的经典,根本的法轮,殊不知这部经是它的精要,是它的浓缩,所以本经确实是一切诸佛的心要,一切菩萨万行的指南。要是细说、广说,说之不尽,『穷劫莫尽』,说一劫也说不完,这是真的。由此可知,《弥陀经》虽然不长,《法华经》、《华严经》就是本经的注解,你要想知道本经详尽的意义,那就是《华严》与《法华》了,也就是整个的佛法,整个佛法浓缩起来就是这部经,才知道这部经典的价值,这部经典的殊胜,我们应当认真努力来学习。
今天要跟诸位介绍到经文的部分了。我们既然讲大意,所以经文不能一句一句的细说,诸位需要讲义可以向佛陀教育基金会,或者是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这边都有讲义赠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个段落,我们从经文『如是我闻』到『今现在说法』,主要是介绍这一段的内容,但是这段经文很长,也必须多次才能够介绍完毕。
如果依方便究竟的标准来观察,我们才知道这部经在整个佛法里面的价值与地位。「方便」是说容易修学,「究竟」是讲成佛的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如果方便就不究竟,譬如小乘经、方等经方便,但是不究竟。究竟的经典像《华严》、《法华》,都是讲圆满成佛的佛法,但是不方便。唯独本经具足方便究竟,究竟无异於《华严》、《法华》,讲方便比方等、阿含还要容易修学,这才是一切诸佛为什么赞叹的原因,我们有幸能够遇到这样微妙的经典。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标说处所。舍利弗……等,标听众。】
我们现在看经文,『如是我闻』,我们简单解释,「如是」是说『信顺』,我们相信,我们能够遵从佛的教导,这是「如是」的意思。「我闻」是讲『师承』,经典的结集是阿难尊者与同学们所做的。因为当时佛在世讲经说法没有写出来,并没有讲义,而是佛灭度之后,学生们把佛过去所讲的,就自己的记忆写出来留传给后世,成为经典。结集里面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复讲,把从前佛所讲的经重复再讲一遍,复讲就是阿难尊者。「我闻」就是阿难自己说,「我」是阿难自称,是我亲自听佛所说的。『一时』是指的时间,这个时间不记载年月日而说「一时」,有它很深的意思,所谓是「机感相应」,是众生机缘成熟,佛在这个时候为他说法,这叫做「一时」。『佛』是释迦牟尼佛,是主讲人。『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当年讲经的处所。『舍利弗』这些人,经上举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当时参加法会的听众。这些记载又叫做「六种成就」,就像开会记录一样,首先要把时间、地点、主席、出席的人统统列上,证明这个事实是真实的,不是伪造的,不是阿难一个人所听到的,而是与会有很多人大家同时听到,都可以出来作证,证明阿难复讲如佛所说,值得我们相信,值得我们遵守。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又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是。】
其次,「如是」里面含著有很深的道理,也就是前面我们在本经性质里面跟诸位所提到的。古德在注疏里面跟我们说,『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这叫『如』。「实相」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实的道理永远不变,这叫做「如」。佛是根据这个真理来给我们演说,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得真实的利益,这个事情绝对真实,决定不假,这叫『是』,这是从事实真相上跟我们解释「如是」的含义。从理上讲,『万法俱寂,一心不乱』,心地到绝对的清净,一念不生,这是「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是」,这一点都不错,这个讲法是从理上讲的。理事是一,理事无碍,这是简单解释「如是」两个字的含义,是佛说法理论的依据。
【际遇良时,师资道合,曰一时。】
『师资道合』,老师、学生志同道合,感应道交,这叫做『一时』。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我们称他作『佛』,「佛」是人天导师,他能够帮助我们永远的离开迷惑,离开烦恼,得到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自在解脱,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一位老师。
【舍卫,此云闻物。只陀、须达多,施供佛僧,建立道场,普利众生。】
「舍卫国」,「舍卫」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叫做『闻物』。「闻」是说这个地方有许多有德有学之人,知名度都很高,有很多名人,「物」是讲物产丰富,由此可知,这是一个文化水准非常高的都市,所以称为「舍卫」。只陀太子,须达多长者,这是两个人,所以「只树给孤独园」,这些事情详细在此地,我都不说了,诸位可以从许许多多《弥陀经》注解里面能够看到。这两位布施、供养佛与大众,『建立道场』,请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普遍利益众生,这个善举善行是值得赞叹的,非常之难得。
【大众同闻—为后学示范,善自取师。声闻居首,出世相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故。天人列后,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其次介绍的就是『大众同闻』,这是给后学做一个榜样,我们可以取法。在排列顺序,声闻众排在第一,因为他们是出家人,出家人常常跟著佛,佛法需要靠出家人承传,所以他摆在第一。菩萨摆在中间,菩萨的相不定,因为有在家的菩萨,有出家的菩萨。菩萨并不常常跟著佛,他常常在一方教化众生,他也讲经说法,所以他『表中道』。『天人』列在最后,「天人」是在家的俗人,是在家学佛的,这个里面有凡有圣,所谓是『凡圣品杂』。他们的职责是护法,所谓是护持的工作,像此地讲的只陀、须达多都是佛门的大护法,没有这些人护持,佛法也不能够普遍弘扬利益众生。所以外护在佛法里面讲,他的地位非常之重要,佛法毕竟是一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
前面曾经介绍过「六种成就」,今天还得要补充几句。佛教的僧团,就是它教学的组织,就好比现在学校一样,它是由声闻、菩萨、天人所集合组成的团体。这里面当然最重要的是「僧伽」,也就是弘法利生的这些人,像学校里面讲的教员,教员固然最重要,职员也不能缺少,职员就是护持的人,办事的人员,这样组织形成一个团体,我们称它作「僧团」,在佛学的名词叫「僧伽」,所以僧伽是团体的名字,它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和合众」,僧有和合的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了。
和合有理有事,理可以说是目标、方向,大家在一起修学一定是同一个目标、方向,依净土来讲,「同证一心不乱无上菩提」。一心不乱是近的目标,无上菩提是远的目标,一心不乱是我们现前的目标,无上菩提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目标。目标虽然有远近,有现前、有将来,毕竟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叫理和合。事和合,这就是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遵守的守则,也就是规约,一定要遵守,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只有六条,所以叫「六和合」,也叫「六和敬」,大众住在一起,无论是教员、职员,要互相尊敬。
「六和敬」第一条是「见和同解」,很显然的,我们大家住在一起,见解要相同,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的认识要相同,这是同住在一起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有共识才能和睦相处,这是列在第一条。第二条是「戒和同修」,戒就是规矩,换句话说,每个人要守规矩,大众在一块相处一定要有一个规约,大家都能够遵守规约,这个团体才有秩序,才不至於紊乱。所以戒就是生活规范,有个人的、有团体的,个人在生活当中应该要守哪些规矩,跟大众相处应该要守哪些规矩,都有规约明文制定。戒律,广义上来讲,包括国家的宪法、法律、风俗习惯,这些我们统统都要遵守,才能够跟社会大众和睦相处。一个团体有团体的公约,制定之后,团体每一个分子都要遵守,这叫「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这是大家居住在一起。佛法的修行,因为要修心地清净,因此对於生活环境非常重视。学生跟军队,生活都是同在一起的,晚上睡觉就睡通铺,这有好处。因为如果一个人一个房间,自己在房间里面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就会放逸,就马虎随便了,换句话说,习气、毛病都出来了,如果有人看到,他当然会谨慎,会约束自己,所以佛的教学是不主张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他主张的是大家睡通铺,所谓叫做「广单」。就是白天「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你的言行动作要谨慎、要规矩,晚上大家睡在一起还是要约束自己,不敢马虎随便,这就是给你一个好的修学环境,把你所有的毛病、习气都断掉,用意在此地。「口和无诤」,大家在一块没有争论。「意和同悦」,要法喜充满,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利和同均」,这是讲物质的享受是平等的。
这是佛给我们说出大家在一块共同居住的六个条件,这是佛法的基本戒条,也就是说大家在一起同修基本的规则,是每个人必须要遵守的,这样才称为「僧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佛教道场。如果大众在一块居住不遵守这六条,这不是佛教的僧团,虽然有形式,但不是真正的僧团,起不了作用。
除这个之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叫「同羯磨」,「羯磨」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作法」,古时候翻作「作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会议的议决,因此佛教是民主的,任何事情都要徵求大众的意见,不能够独断独行。僧团里面的负责人,像住持,是大众推选出来的,不是有人任命的,而且任期是有限度的,任期通常是一年,每年要改选一次,连选可以连任,住持不过是会议当中的主席而已,他也不可以独断专行。所以大小事情要开会,会议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小的事情宣布一下,大家没有意见就算通过了,如果是大事情,必须要三读通过,四读通过,最重要的是四读,就是一桩事情要说四遍,让大家认真冷静的考虑有没有意见,没有意见这算是通过了,才可以照办,所以佛教的僧团是民主。
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只要住在僧团里面,住在这个道场里面,要以弘扬佛法为职责,积极救世为己任,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凡是僧团的一分子,特别是出家人担负教学的重任,必须对佛法要认真的去研究,期望佛法能够久住世间,所谓正法久住,这样才能够尽到佛弟子的责任。
前面介绍过本经修行的方法,这是非常的重要。理论如果不清楚,但是他的信心具足,於这个法门决定不怀疑,发愿求生,一心念佛,还是有决定的成就,因为念到心地清净,自然就开智慧。莲池大师说得很好,他说「著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这就是讲执著在事相上相续不断的念这句佛号,他能成就,如果执著理,而心确实还没有开悟,事上他不肯念,反而受「落空之祸」,这两句话值得我们深深的警惕。所以世间自以为聪明才智的人,成就往往不如一个老太太,这就是人家心地清净,一心在称念。
【德用—此经以往生为功,以不退为德。】
念佛的好处我们要知道,这就是讲它的德用,本经是「以往生为功,以不退为德」。极乐世界,经上讲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是指「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切诸佛都有这四土,实在讲四土之形成是这个世界众生迷悟不相同而有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很特殊,它确实有四土,但是四土是同时存在,这是非常不可思议,一切诸佛世界里面没有这种现象,唯独西方世界有。
【极乐有四土,各论九品,故说带业亦得,消业亦得。带业说—旨在令人发心求生,人人有分。消业说—旨在令人精进修学,增上品位。】
『四土,各论九品』,「九品」也是各人修行功夫不相同而形成的,就好像一个学校分许多班级,班级是学生程度不同而分的。同一个班级里面在考试有名次不同,从第一名到末后一名,虽然同一个班级,但是学生程度还不是完全平等的,西方极乐世界亦复如是,因此我们讲「带业往生」是正确的,讲「消业往生」也能讲得通。这个问题发生在近代,近代有人主张消业才能往生,带业不能往生,因为带业往生这个说法是祖师们说的,佛在经上没有说过这句话,於是很多人就怀疑了。过去在美国就有几位同修把这个问题提出来问我,像周宣德老居士、沈家桢老居士,都把这个问题很严肃的问过我。我告诉他,虽然经文里面没有带业往生的字样,但是经典中明白给我们说出西方有四土、有九品,这他们承认了,这是经上有的。我就跟他说,如果不带业,四土九品从哪里来的?四土九品实在就是带业多少而分的,带得多,品位就下;带得少,品位就高;带得最少的就是上上品,带得最多的就是下下品,不就这么回事情?可见得都是带业。
严格一点来说,就是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都带业,他们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那就是业,所以这种人带得最少。如果说完全都不带业,业都消尽了,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人,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要是不许带业往生,那西方世界就变成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这世界还能去吗?所以带业往生决定是正确的。带业这个说法,目的是叫一切众生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人人有分。主张消业的说法,我们也不要得罪他,他讲也能讲得通,是劝你多消一点业,那你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不就高一点了吗?这也是好事情,也不是坏事情。所以:
【带业生同居净土,证位不退,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处。】
这不可思议,这就说明了西方世界虽然有四土,虽然各论九品,但是确实是同住在一起,所以凡夫可以跟等觉菩萨天天在一块儿共修。四土都是依自己本有的信心所感的,「增上善业」感『同居净土』,随著自己功行、境界不同,所现种种不同的境界。在他方世界境界不相同,它就有隔有碍。西方净土没有障碍,换句话说,虽有四土九品,实际上是平等法界。这个事情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得非常清楚,无论在四十八愿,或者释迦牟尼佛跟我们介绍西方状况的时候,都说得很详细,读了《无量寿经》,我们对这个问题就不会再有疑惑了。
【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处,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其次,西方世界最殊胜的地方就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是指等觉菩萨,天天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人生活在一起,诸位想想,我们怎么可能退转?这就说明了生同居土就是生方便土,就是生实报土,就是生寂光土,一生一切生,这不可思议。『一生补处』,换句话说,那就是『位不退』就同时圆满证得『三不退』,「三不退」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是普通一般人修行很难得到的。「位不退」在我们这个世界,最低限度要证得小乘须陀洹果,也就是把三界之内的八十八品见惑统统断尽,我们在三界六道里面永远不会堕三恶道,这叫「位不退」,不容易得到。在西方世界这三种不退,「念不退」是法身大士才证得的,生到西方世界这三种功夫圆圆满满都证得,这样的功德利益是一切经典里面所没有的,学佛的同修应当多多的去想想。
今天要跟诸位介绍本经的「教相」,所谓「教相」就是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型态,这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的。明了教相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接受这部经典,有没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本经的教相是:
【大乘圆顿,三根普被。】
『大乘』是我们心目当中所希求的,『圆顿』更是我们所期望的。问我们自己的根性、程度、修学环境,能不能接受这样理想的法门?底下给我们讲『三根普被』,「三根」是说上根的人、中根的人、下根的人,统统可以接受。
【大乘菩萨藏摄,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
本经是『大乘菩萨藏』里面所摄的,在三藏经典里面,「声闻藏」与「菩萨藏」,它是大乘佛法,是佛『无问自说』。在一切经,可以说都是先有人提出问题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然后佛才为他解答。这部经没有人启请,是佛自己说出来的,这就是所谓『彻底大慈之所加持』,因为这个法门是非常奇妙特殊的法门,没有人能够发问,没有人能够理解。佛观察大众之中有不少人缘分成熟了,佛说这个法门,他们能够相信,能够接受,所以佛就把这个法门说出来。这个法门能够教一切众生,特别是『末法多障』,也就是烦恼、习气非常深重的这一类众生,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修行可以得到圆满的成就。
【方便门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法门,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在一切『方便门中』,修学总要找方便的法子,所有方便法门当中要找到一个最直捷、最圆满、最快速的法门,无过於『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法门』,求其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的,无过於『信愿专持名号』,这是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要知道的。我们自己的罪业虽然很多很重,只要用念佛的方法就可以能够消除,不但是消灾,而且可以灭罪。佛在《大经》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句弥陀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见得这句佛号的功德、力量是多么之大。但是我们也常常听说,一般念佛的人每天念得很多,古人讥笑他「喊破喉咙也枉然」,那经上又明明说这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一天念到晚还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念得得法、不得法。如果念得得法就是消灾灭罪,无量功德;念得不得法,那只是口善而已,得不到功德利益,也就是消不了灾,也灭不了罪。
怎样才得法?前面跟诸位说过,凡夫所以不同於诸佛的,就是佛心清净,凡夫的心,妄念纷飞。功夫得力,就是这一句佛号能够把我们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了,这个功夫就得力了。句句佛号恢复到我们的清净心,恢复到觉正净,觉正净是真心本有的德能。现在我们被迷惑,被邪见、被染污障碍了性德,我们今天用这句佛号恢复我们的性德,破除一切迷惑,破除一切邪见,洗刷心地上的染污,如果这样念佛,这样用功,这就得法了,那就是经上所称赞的一句弥陀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说法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不如法,虽然念佛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还会被贪瞋痴慢所染污,那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要知道的。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告诉我们,他说本经是: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这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也是他老人家真正把大乘经典念透了、念通了,才能够在一切大乘经里面拈出大乘的精华。《华严》奥藏,就是《华严经》最奥妙的处所,《法华经》秘髓,这就是本经确实是《华严》、《法华》的浓缩,是《华严》、《法华》的精华,念这部经就等於念全部的《华严》与《法华》。《华严》、《法华》在中国佛教里面,无论哪一宗、哪一派都承认这是圆满的经典,根本的法轮,殊不知这部经是它的精要,是它的浓缩,所以本经确实是一切诸佛的心要,一切菩萨万行的指南。要是细说、广说,说之不尽,『穷劫莫尽』,说一劫也说不完,这是真的。由此可知,《弥陀经》虽然不长,《法华经》、《华严经》就是本经的注解,你要想知道本经详尽的意义,那就是《华严》与《法华》了,也就是整个的佛法,整个佛法浓缩起来就是这部经,才知道这部经典的价值,这部经典的殊胜,我们应当认真努力来学习。
今天要跟诸位介绍到经文的部分了。我们既然讲大意,所以经文不能一句一句的细说,诸位需要讲义可以向佛陀教育基金会,或者是景美华藏佛教图书馆,这边都有讲义赠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个段落,我们从经文『如是我闻』到『今现在说法』,主要是介绍这一段的内容,但是这段经文很长,也必须多次才能够介绍完毕。
如果依方便究竟的标准来观察,我们才知道这部经在整个佛法里面的价值与地位。「方便」是说容易修学,「究竟」是讲成佛的法门。在一切法门里面,如果方便就不究竟,譬如小乘经、方等经方便,但是不究竟。究竟的经典像《华严》、《法华》,都是讲圆满成佛的佛法,但是不方便。唯独本经具足方便究竟,究竟无异於《华严》、《法华》,讲方便比方等、阿含还要容易修学,这才是一切诸佛为什么赞叹的原因,我们有幸能够遇到这样微妙的经典。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标说处所。舍利弗……等,标听众。】
我们现在看经文,『如是我闻』,我们简单解释,「如是」是说『信顺』,我们相信,我们能够遵从佛的教导,这是「如是」的意思。「我闻」是讲『师承』,经典的结集是阿难尊者与同学们所做的。因为当时佛在世讲经说法没有写出来,并没有讲义,而是佛灭度之后,学生们把佛过去所讲的,就自己的记忆写出来留传给后世,成为经典。结集里面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复讲,把从前佛所讲的经重复再讲一遍,复讲就是阿难尊者。「我闻」就是阿难自己说,「我」是阿难自称,是我亲自听佛所说的。『一时』是指的时间,这个时间不记载年月日而说「一时」,有它很深的意思,所谓是「机感相应」,是众生机缘成熟,佛在这个时候为他说法,这叫做「一时」。『佛』是释迦牟尼佛,是主讲人。『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当年讲经的处所。『舍利弗』这些人,经上举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当时参加法会的听众。这些记载又叫做「六种成就」,就像开会记录一样,首先要把时间、地点、主席、出席的人统统列上,证明这个事实是真实的,不是伪造的,不是阿难一个人所听到的,而是与会有很多人大家同时听到,都可以出来作证,证明阿难复讲如佛所说,值得我们相信,值得我们遵守。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又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是。】
其次,「如是」里面含著有很深的道理,也就是前面我们在本经性质里面跟诸位所提到的。古德在注疏里面跟我们说,『实相妙理,古今不变』,这叫『如』。「实相」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实的道理永远不变,这叫做「如」。佛是根据这个真理来给我们演说,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得真实的利益,这个事情绝对真实,决定不假,这叫『是』,这是从事实真相上跟我们解释「如是」的含义。从理上讲,『万法俱寂,一心不乱』,心地到绝对的清净,一念不生,这是「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是」,这一点都不错,这个讲法是从理上讲的。理事是一,理事无碍,这是简单解释「如是」两个字的含义,是佛说法理论的依据。
【际遇良时,师资道合,曰一时。】
『师资道合』,老师、学生志同道合,感应道交,这叫做『一时』。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我们称他作『佛』,「佛」是人天导师,他能够帮助我们永远的离开迷惑,离开烦恼,得到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自在解脱,所以这是非常好的一位老师。
【舍卫,此云闻物。只陀、须达多,施供佛僧,建立道场,普利众生。】
「舍卫国」,「舍卫」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叫做『闻物』。「闻」是说这个地方有许多有德有学之人,知名度都很高,有很多名人,「物」是讲物产丰富,由此可知,这是一个文化水准非常高的都市,所以称为「舍卫」。只陀太子,须达多长者,这是两个人,所以「只树给孤独园」,这些事情详细在此地,我都不说了,诸位可以从许许多多《弥陀经》注解里面能够看到。这两位布施、供养佛与大众,『建立道场』,请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普遍利益众生,这个善举善行是值得赞叹的,非常之难得。
【大众同闻—为后学示范,善自取师。声闻居首,出世相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故。天人列后,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其次介绍的就是『大众同闻』,这是给后学做一个榜样,我们可以取法。在排列顺序,声闻众排在第一,因为他们是出家人,出家人常常跟著佛,佛法需要靠出家人承传,所以他摆在第一。菩萨摆在中间,菩萨的相不定,因为有在家的菩萨,有出家的菩萨。菩萨并不常常跟著佛,他常常在一方教化众生,他也讲经说法,所以他『表中道』。『天人』列在最后,「天人」是在家的俗人,是在家学佛的,这个里面有凡有圣,所谓是『凡圣品杂』。他们的职责是护法,所谓是护持的工作,像此地讲的只陀、须达多都是佛门的大护法,没有这些人护持,佛法也不能够普遍弘扬利益众生。所以外护在佛法里面讲,他的地位非常之重要,佛法毕竟是一个团队的合作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
前面曾经介绍过「六种成就」,今天还得要补充几句。佛教的僧团,就是它教学的组织,就好比现在学校一样,它是由声闻、菩萨、天人所集合组成的团体。这里面当然最重要的是「僧伽」,也就是弘法利生的这些人,像学校里面讲的教员,教员固然最重要,职员也不能缺少,职员就是护持的人,办事的人员,这样组织形成一个团体,我们称它作「僧团」,在佛学的名词叫「僧伽」,所以僧伽是团体的名字,它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和合众」,僧有和合的意思,前面跟诸位说过了。
和合有理有事,理可以说是目标、方向,大家在一起修学一定是同一个目标、方向,依净土来讲,「同证一心不乱无上菩提」。一心不乱是近的目标,无上菩提是远的目标,一心不乱是我们现前的目标,无上菩提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目标。目标虽然有远近,有现前、有将来,毕竟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这叫理和合。事和合,这就是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遵守的守则,也就是规约,一定要遵守,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只有六条,所以叫「六和合」,也叫「六和敬」,大众住在一起,无论是教员、职员,要互相尊敬。
「六和敬」第一条是「见和同解」,很显然的,我们大家住在一起,见解要相同,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建立共识,我们的认识要相同,这是同住在一起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有共识才能和睦相处,这是列在第一条。第二条是「戒和同修」,戒就是规矩,换句话说,每个人要守规矩,大众在一块相处一定要有一个规约,大家都能够遵守规约,这个团体才有秩序,才不至於紊乱。所以戒就是生活规范,有个人的、有团体的,个人在生活当中应该要守哪些规矩,跟大众相处应该要守哪些规矩,都有规约明文制定。戒律,广义上来讲,包括国家的宪法、法律、风俗习惯,这些我们统统都要遵守,才能够跟社会大众和睦相处。一个团体有团体的公约,制定之后,团体每一个分子都要遵守,这叫「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这是大家居住在一起。佛法的修行,因为要修心地清净,因此对於生活环境非常重视。学生跟军队,生活都是同在一起的,晚上睡觉就睡通铺,这有好处。因为如果一个人一个房间,自己在房间里面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就会放逸,就马虎随便了,换句话说,习气、毛病都出来了,如果有人看到,他当然会谨慎,会约束自己,所以佛的教学是不主张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他主张的是大家睡通铺,所谓叫做「广单」。就是白天「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你的言行动作要谨慎、要规矩,晚上大家睡在一起还是要约束自己,不敢马虎随便,这就是给你一个好的修学环境,把你所有的毛病、习气都断掉,用意在此地。「口和无诤」,大家在一块没有争论。「意和同悦」,要法喜充满,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利和同均」,这是讲物质的享受是平等的。
这是佛给我们说出大家在一块共同居住的六个条件,这是佛法的基本戒条,也就是说大家在一起同修基本的规则,是每个人必须要遵守的,这样才称为「僧团」,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佛教道场。如果大众在一块居住不遵守这六条,这不是佛教的僧团,虽然有形式,但不是真正的僧团,起不了作用。
除这个之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叫「同羯磨」,「羯磨」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作法」,古时候翻作「作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会议的议决,因此佛教是民主的,任何事情都要徵求大众的意见,不能够独断独行。僧团里面的负责人,像住持,是大众推选出来的,不是有人任命的,而且任期是有限度的,任期通常是一年,每年要改选一次,连选可以连任,住持不过是会议当中的主席而已,他也不可以独断专行。所以大小事情要开会,会议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小的事情宣布一下,大家没有意见就算通过了,如果是大事情,必须要三读通过,四读通过,最重要的是四读,就是一桩事情要说四遍,让大家认真冷静的考虑有没有意见,没有意见这算是通过了,才可以照办,所以佛教的僧团是民主。
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只要住在僧团里面,住在这个道场里面,要以弘扬佛法为职责,积极救世为己任,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凡是僧团的一分子,特别是出家人担负教学的重任,必须对佛法要认真的去研究,期望佛法能够久住世间,所谓正法久住,这样才能够尽到佛弟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