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 - (第六集)
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  (第六集)  1991  新加坡  档名:01-008-0006

  诸位同修,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五面,看「五根、五力」。五是数目,一共有五条。根是用植物来做个比喻,譬如植物有根它就「能生」,能够成长,所以根有「能持」的意思;持是保持而不会丧失掉,生就是成长。力是五根成长到相当的程度,它就有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断疑」,断疑之后那个信才叫做真信。我们今天信心不坚固,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原因在哪里?我们的疑根未断,虽然学佛了,对佛法里头许许多多的怀疑,使我们的信心不能够坚定;如果有根、有力,这个信心就会清净,就会坚固。第二,「成德」。这个成德,根有力量的时候它就会开花结果,开花结果就是成就万德、万能,它有这个大用。五条,这个地方列得很清楚,信、进、念、定、慧,五根的名目是这五个,五力也是这五个,所以我们就不要重复列,只把这个五条讲清楚就行了。

  「信」,信什么?底下有个简单的解释,「信正道,信助道」,下面「进、念、定、慧」都是对於正道、助道而说的。信是深信不疑,对它不疑惑了,这个才叫信。可是信实实在在讲是有等级的,我们初学佛的人,这个信叫勉强信。为什么?还没搞清楚。只听人家说学佛很好,我就来学佛,佛究竟是什么,没搞清楚。甚至於很多同修听说这里讲净土,净土很好,我们要来修净土,净土是什么也没搞清楚,这样的信心是强信,勉强信。几时把这个理论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有了理论的依据,这个信心我们叫它做正信。正信是有理论依据的,真正到破疑之后,那个信才叫真信,所以正信还比不上真信。真信,诸位想想看,后面一定是真修,真信哪有不修的道理!正信还未必肯修,真信才真修。所以,信要有根,有根,断疑了就有根,能生一切善法,在净土宗里面来说,能够帮助我们往生不退成佛。

  「进」是进步,如果每天都有进步,我们的精神才能够提得起来,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满。假如学佛没有进步,时间久了一定产生厌倦、退堕,甚至於完全舍弃了,没有意义,得不到利益,所以进步是要求的,要求进步。「念」是记得住,学了之后我念念不忘,不会把它忘失。「定」就是心定在你所信、所学的这桩事情上。「慧」是对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五个字简单的解释,当然重要的是内容。什么是正道?什么是助道?正道跟助道内容非常的广泛。在佛法里面,每一宗有每一宗的正道,每一个法门有每个法门的助道,可见得这两个名词是通名,不是别名,通名。

  在净土宗的正道是什么?我们今天讲净土宗的经典,宣扬净土,修学净土,净土的正道就是持名念佛。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环境里面,我们牢牢执持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不退成佛就靠这个,而且是在一生当中就成就,就能把它办得很妥善、很圆满,这是正道当中的正道,我们要把它认清楚。为什么?其他一切法门不是说不好,不是不殊胜,而是我们的根性不利,我们的环境不善,因此在一生当中不容易修成功,是这个道理,不是说它不好。

  佛法,我们在过去也一再跟诸位同修提起,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想要成就就得要记住,一门深入。弘法团这个名称非常广大,顾名思义,它是要弘扬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佛法,这样的广大。但是求学的人可不能每一个法都学,那是不会成就的。学佛一定是一门深入,学净要一门深入,学禅也要一门深入,学教还是要一门深入。绝对不能说同时学两个法门、三个法门,甚至於更多的法门,这个很难成就。所以,大家要想真正有成就,要在所有一切法门里头选择一门。譬如弘法团一个星期七天都有活动,都讲各种不同的法门、经典,你只能在这里选一门,一个星期只来一次,这样你才能得到受用。如果你说我七天都来,七种法门都学,那我可以说,你这一生当中一样都学不成功,为什么?学杂了,学乱了。开无量无边的法门,是要接引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我的根性是适合於哪一门,就选择哪一门,这个样子才有根、才有力,才能够开花结果,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

  净宗的助道,在前一次弘法团成立净宗学会,团长要我跟大家做个简短的讲演,我就提出我们净宗学会修行的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很好记。第一个科目,就是《观无量寿经》佛告诉我们的「三福」。学佛的人不能没有福,成佛是福慧二足尊,所以要修福。《观经》里面韦提希尊者,在佛没有教她修净土之前,先教她修三福,以三福作为修学的基础,我们才知道三福非常非常的重要。

  三福里面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所以,佛的学生一定是孝子。怎样才能尽孝?要让父母精神生活充沛,物质生活不缺乏;物质生活我们尽心尽力的供养,就是圆满,精神生活一定要一家和睦。兄弟姐妹多了,兄弟不和父母就忧心,心里面就难过,那就是不孝。同样的,佛弟子、佛门大众不和就是对佛不恭敬、不尊敬。为什么?佛看到了也难过,你看这些学生天天吵架,天天闹事,简直不像样子,佛看到多难过,佛跟父母是一样的。我们同学当中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佛看到就欢喜了,那才叫奉事师长。所以,奉事师长一定要依教修行,把佛的教训我们认真把它做到,不但佛欢喜,我们自己也非常欢喜。一个道场,住众跟信徒都跟一家人一样,比一家人还要亲密,你说这多欢喜、多快乐,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

  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修行最高的指导纲领,我们在生活当中,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要觉不迷,要正,心地正大光明,没有弯曲,没有委曲,心地要清净,绝对不受染污,这叫做三皈。守住这三个原则修觉、正、净,戒律就是修觉正净的手段,我们要遵守。不但佛教给我们的戒律我们要遵守,世间的法律,像宪法、规章,社会的风俗、道德,样样都要遵守。所以,佛弟子无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处所,都会被大众接受,都为大众所欢迎,这是佛对於学生的教导,对於学生的期望。威仪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礼节,对人、处世都要守礼,威仪就是礼节。不犯威仪就是今天讲的守礼、守本分,这是第二条。

  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要发真正觉悟之心,在这一生当中,自己要成就,还要帮助大家成就,要发这个心。发心当然要修学,从哪里学?要从经论上学,所以一定要读诵大乘。我们讲的这些经典都是大乘经,大乘经的受持,根利的人、聪明智慧高的人可以在一生当中学个十几部、几十部,根性利的;根性钝的人、工作繁忙时间不多的人,学个一部、两部就好,不要学太多。太多怎么样?我们俗话讲,贪多嚼不烂,学了很多,一样都得不到受用。不如学得少一点,学要精,要专精,就是现在所讲的,我们要做专家,不要做通家。通家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得到的,那的确要有很高的天才,才可以做得到,普通人做不到。如果做专家,我想每个人都有资格,都可以做得到。

  我过去在求学的时代,老师就是要求我们专。我们跟老师学经,如果同时选两部经,老师不教,老师说你没有能力学。所以,一定选一部经,选一部经他很愿意教给我们,这就是要求精,不要求多。在净宗经典里面,我们净土现代所依靠的是「五经一论」,就六种。六种里面选一种就好,你说我六种都要学,说我六种里头学个三部,很难学得成功,最好学一种。一种学多久?我现在教学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十年,一本经学十年。十年学成功了,可以再学一本经,十年学成一本经之后,再学一本只需要两年的时间就够了。然后再学一本,那一年就够了。为什么?你基础有了,再学就不难。所以,第一本经一定要学十年,这样才行。

  十年学一部《阿弥陀经》,如果出去讲,我一定会合掌称他阿弥陀佛。为什么?他是《阿弥陀经》的专家,专家就是阿弥陀佛;十年要学一个《无量寿经》,他就是无量寿佛;学一个《普贤行愿品》,他就是普贤菩萨;学一个《大势至圆通章》,他就是大势至菩萨。这个成就不可思议,这是同修们要牢牢记住。我们花上十年的时间,有非常殊胜不思议的成就;你十年学十样东西,是一样都学不好,你什么也不是。你给我讲一部《阿弥陀经》,我只恭惟你,称你一声法师,这很恭敬,我不会称你阿弥陀佛,为什么?你不够资格。十年学一部,那他真的是阿弥陀佛,他不是普通人,这种功德利益我们要抓住。

  四弘誓愿是我们修学的次第,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心,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度的意思。从哪里下手?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我教大家十年学一本经,是断烦恼。为什么?他心专,不散乱,他的妄想、烦恼逐渐逐渐轻了,逐渐逐渐少了;你学很多经典的时候,你烦恼不会断。所以,大主意是在断烦恼。十年定下来之后,智慧开了,再去学其他的经典非常容易,愈学愈容易,那个时候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学法门一定是在十年之后,这个要记住。所以读诵大乘,在大乘经里面选一部。

  诸位如果不知道选择,也有不少同修来找我,希望我代他选一部。我实在讲不能代你们选,只可以提供给你们做参考,建议给你,那就是《大乘无量寿经》。因为这部经典无论在理论、在方法、在境界上都说得很圆满,样样都讲到了,这个很难得,确实是一部非常完备的经典,分量又不多。像这样完备的经典,在大乘经里面,给诸位讲只有两部,另外一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太长了,一看到那个经的部头都吓到了,八十一卷,太长。另外就是《无量寿经》,一切经里面,只有这两部经是把整个佛法面面都讲到,就好像佛学概论一样,概论统统都说到了。所以,这个经典非常之好,同时又是净土宗主修的经典,读诵大乘在选这部。

  深信因果,这个深信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决定成佛。所以,在无量法门里面,这个法门第一殊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的,这在前面经题给诸位报告过,所以这个法门是无上的法门。不但一般人称之为难信,一切诸佛菩萨都说这个法门难信易行,你要相信,做很容易。相信很难,真正相信,这是真正有智慧、有善根,这是《弥陀经》里面所说的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了,你才会相信。你不相信这个法门,换句话说,不是你的善根少,就是你的福德少,这一定的道理。少善根、少福德,不能够相信这个法门,不能够接受这个法门,这是我们不能去怪他。

  善根、福德绝对不是一生一世修成的,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以,能够相信这个法门的人,我们对他决定要恭敬,即使他不认识字,我们也不能够轻视他。为什么?他这一生决定成佛。《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明白、很清楚,这样的人过去生中曾经行菩萨道,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他今天遇到了才会相信。所以,世尊明白指示我们,这样的人不是凡人,这都是《无量寿经》上的经文。他不是凡人,你怎么可以用凡人的眼光来看他?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是凡人,过去生中没有这样的修积。我们今天把这一句佛号教给他,他信不信没关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把这个弥陀的种子在他八识田里面种下去了。这一生他不会结果,因为他不相信,他不会结果。到多生多劫以后,也许无量劫无量劫以后,他的善根成熟了,这个种子可以启发他念佛求生净土。所以,这个深信因果不是别的,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三福前面十句,都是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只有最后一句,「劝进行者」,这是帮助别人。我们自己成就了,自己得到这样的利益,这样殊胜的利益,可以说是佛祖给我们无比的恩德。我们怎么报恩?只有一个方法,宣传这个法门,普遍为众生介绍这个法门,才能报佛恩於少许,才能报一点佛恩,不这样做不能报佛恩。这是三福。

  第二个科目就是「六和」,前面曾经跟诸位讲过,就不要细说了。「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团体生活要遵守的基本戒条,这个戒条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制定的。这个六条戒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在哪个地区,大家在一块共修一定要遵守。如果不遵守,这个地方不叫做僧团,换句话说,也不是佛的学生,你自称为佛弟子,说老实话,就有罪过。什么罪过?冒牌。你看现在在外面有冒牌的,查出来都是犯法的。你不是佛弟子冒充佛弟子,冒牌也是犯法的,这个诸位要晓得。佛弟子一定要守六和敬,这个千万要记住。

  第三科叫「三学」,三学是「戒定慧」三学。我们学什么?佛经虽然很多,任何宗教都不能够比的,这个世间,中国、外国,任何学派也不能比。我们的教科书分量多,内容丰富,但是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个字,三学。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修行的标准。三学里面特别注重定学,戒是帮助我们得定的,你想想看,人他守规矩、守法,他的心就很容易得定,为什么?他不胡思乱想,也不敢胡作妄为,容易得定。定了以后就会开智慧,所以定学是佛门修行的总纲领、总枢纽。我们为什么说十年去念一本经,学一样东西?他的心容易得定;学多了,这个心就定不下来,主要的还是学定。智慧开了之后,这才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也不伤害定,心里还是清净,还是定的,绝对不会把定破坏掉,那个时候就可以学了。

  三学是我们修行的三纲,平常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这个身体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大众生活。我们怎样去跟大众相处?佛给我们讲了六个原则。这六个原则,说老实话就是幸福人生、美满家庭的标准,这就是菩萨行的「六度」。第一个,「布施」。布施是放下,放得下,你能够放下,心就清净了。无论是在家庭,无论是在社会,第一个把我们的成见放下,把我们的争执放下,与大家相处就容易了。不要固执,不要执著,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这叫真正布施。不是一看到布施这两个字,赶紧到寺庙里去捐一点钱,去布施,其实大家把意思都搞错了。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烦恼布施掉?不把你的固执布施掉?不把你的妄想布施掉?凡是那些东西,不好的全部布施掉,那就没有事情了。布施是舍、是放下,这样就容易跟大众相处,随喜功德,跟大家能够随缘、随顺,这样就好。

  第二,「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我们自己都能守规矩,别人看到也很尊重,自自然然人家就尊重你。为什么我们不会被人尊重?不守法!第三条,「忍辱」。忍辱就是要有耐心,对人、对事统统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成就,古德常讲欲速则不达,总要慢慢来,总要忍耐;处人要忍耐,做事也要忍耐,这才能成就。第四个是「精进」,精进就是求进步。无论做什么事情,读书要求进步,工作也要求进步,使我们的生活品质一年比一年提升。由此可知,佛法不落伍,不守旧,日新又新,它天天在求进步。第五,「禅定」。禅定是心清净,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他真的有定功,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个才有禅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第六,「般若」是智慧,是对於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立刻就知道,了然而没有怀疑。这是佛教给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六个条件,叫六度。人一生当中过这样的生活,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美满?

  所以,佛法学了之后要会用,学了不会用,那是白学了。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家庭上、应用在事业上、应用在社会上,学了要会用,无论你从事於哪一行哪一业,这六个原则统统用得上,会带给你真正的幸福,带给你一生的快乐。菩萨行里面最高的修行水准是「十大愿王」,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教给我们的,所以我们把十大愿王列作第五个科目,这个在此地也不详细的解释了。总而言之,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大家记住这五科。这五个科目我们要把它做到,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助成我们「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解同佛解,行同佛行」。那我们实在是快乐无比,这一生过得才有价值,才有意义。佛在经里面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我们才确实肯定了,佛确确实实是给我们最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我们分分都得到了。根、力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翻过来看「七菩提分」。

  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也叫「七觉分」,菩提翻成中文就是觉的意思,就是觉而不迷。怎么个觉法?这个地方教给我们,「於一切法善能觉了,功夫也」。我们讲修行人的功夫,功夫是讲这个,不是讲少林派的拳术,不是说那个,这才是佛门真正的功夫。说「慧力所发,无漏正智」,所以七觉分从哪儿来的?是以五根、五力,五力后面那个智慧,念、定、慧,是从慧里面产生的,慧里产生的就是觉,慧的起用就是觉。觉里面一共有七条,这个七条很重要,第一个是「择法」,择是选择,法是诸法。广义的讲,「善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晓得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哪是正,哪是邪,哪是善,哪是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取虚伪法」,假的、虚妄的、邪的、恶的,我们决定不取。你有能力辨别,你就会取真正的法门。

  譬如说我们学了佛,学佛之后,学了一段时期。我最初学佛是从小乘经看起的,以后再看大乘经,觉得大乘经比小乘经好,我们小乘经不要了,取大乘,这就是选择。大乘经里面,我那个时候选择的是《楞严经》、《金刚经》、《华严经》,以这个作为主修。学了十几年之后,差不多将近学了二十年,再看《无量寿经》,觉得它比那个东西又好,又精彩、又简短,容易受持。我就把《楞严经》、《金刚经》、《华严经》统统都舍掉了,所以这是选择,要有智慧去选择。我学佛四十年了,最后挑选的《无量寿经》,我现在选的是三部经,《无量寿经》是第一部,《阿弥陀经要解》是第二部,《普贤行愿品》是第三部,我现在专讲这三部经,其他的经,我统统都不讲了。好在现在在台湾,年轻的法师很多,他们都会讲,那些经典都让给他们讲,我不要再讲了。所以希望同修们有智慧择法,选择最真实的法门,我们才有最真实的果报,真实的成就。

  第二,「精进」,这就好说了,「常勤於真正,不取无益苦行」。法门抉择之后,我就在这个法门专攻,不但读诵,我还要为人讲解,讲很多很多遍。有不少的同修来告诉我,希望我把它写出来,连大陆上黄念祖老居士都劝我不要讲经了,他说你讲了三十多年,够了,不要再讲了。劝我干什么?劝我培养学生,他说后继无人不得了,这个事情严重,劝我培养学生,教学,劝我写书。可是我自己实在讲,培养学生重要,我现在开始在做了。写书,我不想写,留给我的学生去写,为什么不想写?我每讲一遍,那个意思有很大的不同,怎么写法?今天写了,明天一看,丢字纸篓去,没用了。我这个经每部经都讲了很多很多遍,都留著有录音带,大家去听,都不是一样的。所以,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做会集本。每个录音带听了之后,把它挑选出来不同的,编成一个本子,大概可以把我所讲的意思就圆满了,只有这个办法。

  所以,让他们去会集去,现在连写作这个念头都打消,身心一身轻松。如果有写作,心里还有牵挂,常常还会打妄想,想那个经什么意思,那是打妄想。现在什么妄想都没有,什么妄念都没有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留给学生去做好。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做了样子给我看,他老人家一生没有写作,讲完之后让学生去搞,我跟释迦牟尼佛学,让学生去搞。所以要精,净宗的精是什么?是清净心,进步就是说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个月比一个月清净,一天比一天清净,这叫精进,这是净土宗的精进。因为其他的都是假的,只有这一法是真的,所以求清净心是比什么都重要。妄想、杂念一天比一天少,少到没有了,那是最好,要一天比一天少,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这是真正的受用,那是真正的享受,真正的快乐。

  第三,「喜」,这个喜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法喜,这个很重要。喜不是从外面来的刺激,是从内心生的。你看你们在课诵本里面,都念到色界以上的天人不需要饮食。那他靠什么来维持生命?禅悦为食。悦就是欢喜,是从禅定当中生的欢喜心,那个欢喜心是最好的养分,欢喜就是法喜。「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颠倒之法是世间法,世间五欲六尘你得到了生欢喜心,这是颠倒之法。真正的欢喜心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心愈清净就愈欢喜,真的是法喜充满,精神百倍。无论做什么事情,愈做愈有精神,不疲不倦,不会厌倦。

  下面一条叫「除」,除的意思是「断除诸见烦恼,不损真正善根」。诸见就是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统统把它除掉。这条是对内,内里面的见思烦恼要把它除掉,不会损坏善根,我们的善根才会增长。因为邪见、烦恼是把我们的善根破坏了,我们能把它除掉,就不会损我们的真正的善根。

  第五是「舍,舍所见念著境,永不追忆」,这两条定义很清楚,除是对内的,舍是对外的。外面你所见的、你所挂念的、你所贪著的种种境界,或者是人,或者是事,或者是名,或者是利,你统统把它舍掉,舍得干干净净,想都不要去想、想是追忆,我想想,不要去想,想都不要去想。如其想那些事情,不如想阿弥陀佛,想那些事情统统叫妄想,想阿弥陀佛这叫正念,这对。所以这是除,除里面的烦恼,舍,舍外面的执著。

  第六是「定,於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这个地方就很重要了。可见得三十七分里面,这三十七道品七科里面都有定,每个定的讲法不相同,看它在哪一科,它的大主意在什么地方,解释就不一样。这个定是你已经在定境当中,五根里面有定,五力里头有定,你已经在定境当中,定境有境界,这个境界不要染著,就对了,於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有不少初初学定的人,还有学打坐的人,坐了不久,他有境界现前,於是他生欢喜心,他贪著,觉得自己功夫不错,这就坏了。他不晓得《金刚经》上所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定中那个境界相也不要去理会它,这就对了。不管什么样的境界现前,统统不理会,保持你的定功,这样就对了。

  我们念佛人,哪一天你念到阿弥陀佛现在你面前,看到怎么样?见如不见,很平常,没有一点希奇,我的清净心没有被破坏。如果一见到阿弥陀佛的像就生大欢喜,就贡高我慢:我了不得了,你们都不如我,你看我见到阿弥陀佛,你们谁见到?你的定功、清净心马上被破坏了。所以,佛不会现在你们面前,为什么?你们受不了,一现到面前,你的功夫完全被破坏了,所以他不来。几时你功夫真正得力,境界现前能如如不动,可能会见到个一次、两次,那是什么?是功夫的考验,等於来考试一样。确实如如不动,也不会炫耀,也不会告诉别人,这是正确的,就是此地讲的定。

  第七个是「念」,这个地方的念是「定慧均平」,定慧一样的,一样多。不会是定多慧少,也不会是慧多定少,不会,它是均等。均等才会精进,功夫才得力,假如定多慧少就容易昏沉,慧多定少就妄想很多。特别是在初学,坐下来止静,止静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有很多同修在打瞌睡,严重的打呼了;另外有些同修东张西望,心里头七上八下。那个东张西望、七上八下的,就是慧多定少;那个打瞌睡的,就是定多慧少,这个定慧不是讲禅定,不是讲那种的。所以,这里一看毛病就出来了,那要怎么办法?就要择法,就要选择。

  如果是定多慧少,就是你学佛提不起精神,容易感到疲倦,读经也会打瞌睡,听经也会打瞌睡,念佛就更不必说,这一类的。这个我们就要用「择法、喜、精进」,用这三条的方法来治疗、来对治,选择法门,来选择。念佛堂里面常常用到,禅堂里头也常常用到。假如心里面妄念很多,伏不住,这个时候是慧多定少,我们要用「除、舍、定」,用这些方法来对治。所以定慧均等,功夫才真正得力,这是一定要讲求的。

  「此等功夫,均在日常生活中修炼也」,所以一定要晓得要会用,不是统统用,在什么场合需要用什么就用什么。这个东西就好像家里面常备的药品一样,打几个喷嚏了,赶快吃两颗感冒药,就没事情了。等於说常用的药一样,来帮助我们在修学当中保持著顺利通畅,不至於发生障碍。七菩提分是这个作用,只要你觉,就不会有障碍,不觉,障碍就来了。个人修行如是,你想想家庭,你上班的公司行号,乃至於社会、团体,不觉,所有的障碍都来了,觉就没有障碍,一切都能够很顺利的去进行。

  下面是第七科,「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修学成就,正智现前,觉不迷也」,觉而不迷了。天台大师跟我们说,三十七品含摄大小乘,所以他讲藏、通、别、圆。见思烦恼重的,佛为我们说藏教次第三十七品来对治;见思烦恼要轻,佛就给我们讲通教三十七品;无明重的人,佛给我们讲别教三十七品;无明轻的人,给我们讲圆教三十七品。由此可知,念佛法门到底是哪个重,哪个轻?念佛法门跟诸位说,是无明很轻的人,见思烦恼重不怕,没有关系。无明很轻,所以什么?一给你讲,就相信,就接受,就依教奉行。经论里面的意思不懂,不懂不要紧,老实念就行了,所以是无明最轻的人。可见得大经里面讲,这是善根深厚,这一点都不假,处处我们都能够找到证据,确确实实善根是无比的深厚。

  好,我们看底下这个八条,第一个是「正见」。见是见解,正确的见解,看东西没有看错。「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这是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提示的,多分都是采取天台家的解释。无漏就是智慧,他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他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决定不会迷惑,这是见解正确。在「般若经」里面,像《金刚经》大家都念过,经上讲「如来五眼圆明」,佛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所以世出世间法,他看得清清楚楚,没有看错,这个见就是正见。在我们净宗,你要真正看净土五经一论,看看念佛的法门,看看念佛同修往生的瑞相,深信不疑。过去倓虚老法师,这是去我们很近的人,你看他在《念佛论》里面所讲的。他说他一生当中看到念佛往生,没有生病,知道什么时候走,预知时至,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看到二十多个人。亲眼看到的,听人家讲的那就太多了,他说记都记不清楚。所以,他对於念佛法门深具信心,他是念佛坐著走的。

  他临终的时候也生病,有病苦,所以学生跟他讲,老师恐怕你不能如愿了。什么不能如愿?恐怕你要躺著走,不能坐著走。老和尚很生气,你怎么知道我不能坐著走?最后走的时候,果然是坐著走。最后临走的时候,他晓得预知时至,叫学生把他扶起来,盘腿坐好,跟大家讲开示,讲完之后他就往生了。他真的是坐著走的,他不是躺著走的。所以像这些我们见到之后,这是正见,这绝对不是假的,绝对不是骗人的。人在一生当中,可以用许许多多机心、巧妙欺骗一切众生,唯独最后那一著不能骗人。这最后一著,你一生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显露无遗,每个人都看清楚,你是真的是假的。所以,他这一生当中什么样辉煌的成就,我们都打个问号在那里,等他临终看他怎么走。这才是真正有智慧,不至於被人骗了,不至於被人迷了,你看他将来怎么走法。

  所以,我们自己也要留意、要当心,我将来怎么走法?这个问题很严重,每个人要想想自己,我怎么走法!你要想劝你的家人学佛,你的家人现在不相信,没有关系,你临走的时候表演一套给他看看,他就相信了。像香港何东爵士的老太太,何世礼的母亲,何世礼将军一家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妈妈念佛。不过他们家里很洋派,儿子、媳妇对母亲很孝顺,宗教的问题平常都不谈的。他老母亲死的时候开了个往生大会,把亲戚朋友统统找来,她预知时至,跟大家讲佛法,劝大家念佛。最后说完了,叫大家统统念阿弥陀佛送她往生,她是盘腿打坐的,结果大家都念佛,不到十五分钟她就走了。何世礼一家都信佛了,高明!你不相信我也不要讲,讲了辩来辩去没有意思,表演给你看看。你基督教里头有没有这样盘腿自在,跟大家说完就走了?他没有见到,所以他看到他母亲这样走了,全家学佛了。他母亲这叫真正爱护儿孙,度他学佛,现身说法,都度了。所以,现在度不了没关系,等,等到最后一著再度他。

  「思,正思」,思是思想,「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思」。由此可知,思惟确确实实是不需要用头脑去想的,它只是一个代名词,代表什么?代表一切通达明了,这叫做正思。「般若经」上这两句话是纲领,般若无知,无知是什么?清净心,心如止水,清净一念不生;清净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那叫照见。水在平静的时候不起波浪,一尘不染,它像一面镜子。体是清净的,作用,它照明,它像镜子,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绝不染污,那个影像不染它,我们的真心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一定要恢复真心。正思惟是四智增长,四智就是唯识家所讲的,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四智。我们凡夫用八识,八识是心迷了所起的作用;四智是心地清净起的作用,就是无所不知,这才能够断惑证真,才能够破无明,恢复我们的真性。

  第三,「正语」,语是言语,言语也造作,「除四邪命,摄诸口业,名正语」,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这么给我们说的。什么叫做四邪命?四邪命第一个叫「方口食」,方是四方的方,以这个来求得自己的生活。方是什么?是替别人做调解人,往来通使,好像外交使节一样。用这种方式人家来供养你,来酬报你,靠这个来维持生活,这是佛弟子不许可的,佛法不许可的。换句话说,佛弟子一定要离开一切纠纷的场所,要离开政治的范围,不要参与政治,不要协助别人做外交的工作,这是佛不许可的,这叫邪命。

  第二种叫「维口食」,维是四维的维,维持的维。维口食里面,包括看相、算命、占卜吉凶、看风水这一类,这一类方式得到的供养钱财,拿这个来生活,这叫维口食,这个佛也不许可的。为什么?诸位想想看,心不清净。佛法修的是清净心,这个没有办法叫心清净,要受境界的影响,所以这是佛不许可的。第三种叫「仰口食」,仰口食是看天文、看星相,断吉凶祸福,是这一类的。这也是邪命,也不许可。第四类叫「下口食」,上下的下。下是什么?种田,自己去种,自己耕种,自己来维护自己的生活,这个佛也不许可。佛的制度是外面去托钵,接受社会大众的供养,所谓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是佛的原始教弟子们生活的方式,所以前面讲的四种都不许可。

  但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唐朝百丈跟马祖两位法师创立丛林,丛林提倡共修。在这个以前我们佛门修行没有共修的,只有佛讲经说法,我们大家在一起集会来听,听完了各人修各人的,没有在一块共修的。丛林制度建立,就提倡共修的制度了,就变成有个严密的组织,因为人数多了。百丈大师提倡种植,那就是佛讲的四邪命的下口食,他亲自率领大众下田,种五谷杂粮、蔬菜,用这种方式来维持寺院的道粮。那个时候也有人批评,拿著佛经来批评,法师说得也很好,这是末法时代,这是逼不得已。因为在中国托钵没有人给你,不得已从事於农耕,来维持道粮,这是通权达变,这种做法我们应当要能够体会到的。口业有四种,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这个四种称为正语。

  第四,「正业」,业是事业,我们一个人在社会上,必须要有正当的事业。什么是正当的事业?「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所谓邪业,从原则上讲,妨害我们觉正净的那些事业,就不是正业;能够促进我们觉正净的,那是绝对的正业,正当的事业,至少不会造成我们迷邪染,这样的事业,我们才可以选择,否则的话,我们要很慎重来思考。这一生事情小,来生事大,聪明人要为来生著想,这个人眼光就远了;看我们眼前这一生,要把来生疏忽掉,这是眼光短浅的人。能够想到我来世,这个人知见就会正,能够断恶修善,求得永恒的果报。

  「正命」,命是生命,换句话说,也是讲我们生活方式,「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三业是身、语、意,身语意里面,佛给我们归纳有五种错误,五种是邪而不正的,我们一定要把它离开。这些多半都讲的出家人,出家人不能,在家同修当然也不可以做。第一种是「诈现异相」,诈是欺诈,骗人。譬如现在有许多人为了要求人家恭敬供养,现起奇异的相,什么放光、离地三尺,这些奇奇怪怪的,叫别人一看,这个很了不起。别人一恭敬,一礼拜,荷包里面的钱统统都跑掉了,都跑到这个法师这儿来了,这是用欺诈的一个手段。这些事情确实是有,实在讲是妖魔鬼怪附在人身上,我想骗人,妖魔鬼怪也想骗人,咱们两个合作。我不会放光,他藉著我身体放光,让你们看见,你们就觉得我一定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供养就有大福报,其实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一类邪命。

  第二种是「自说功德」,自己夸张说自己的功德,说出来叫别人敬佩,目的也是要诈财。第三种是「占相吉凶」。给人家说这些吉凶祸福,让别人心里生恐惧心,要来依靠他指点迷津,做这些事情。第四种是「高声现威」,故意显出威德,故意,我们讲装模作样。这里面包含的方式就太多太多了,花样很多。第五是「说所得的供养」,这个人供养我多少,那个人供养多少,换句话说,你也该供养我多少,目的在此地。所以,这五种说穿了,全是为了名闻利养,是为这个,这就叫邪命。佛告诉我们,离开这五种邪命,学佛一定要守本分,本分才是正命,要守本分。尤其是学佛愈是有成就的人、愈是有道德的人愈谦虚,愈是平易近人,对待一切人愈恭敬。他生活所需已经够了,知足,无求了,绝不会贪求利养。说实在的话,你不供养他他心里面最欢喜,为什么?没事;你供养他,他要考虑这个钱怎么个用法,还要叫他去伤脑筋。

  所以在大陆上,黄念祖老居士绝对不接受供养,这是对的,他也是了不起的,在密宗里头金刚上师。他在大陆教书,现在退休了,他有一份退休金,每个月的生活过得去,所以他不接受任何供养。我们出家人衣食很简单,生活很容易,钱供养多了怎么办?处理不当就要造业!你们修福,我在造罪,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所以,你说你供养了,供养是修福,我要不接受,「这个法师你看看,我们想修一点福都种不上,这个法师不近人情」,这又不行。供养来了,我们想这怎么办法?怎么打发?又成了问题。

  我早年读《印光大师文钞》,仰慕印光大师的为人,我学他。他老人家一生的供养(他供养的真不少),全部拿去印经布施,我觉得这是好事情,这个不造罪业。譬如我拿这个钱盖庙,盖了庙,假如徒弟不好,争名夺利,是非场,那这个钱就造业,就不好了。所以,我不主张造庙,不主张建道场,印经。经书送给人家,看也好,不看也好,不造业,所以我的钱全部都拿去印经去了。印了这么多年,现在每年印的经都差不多上千万,赠送到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跟我基金会里面联系的,全世界有三百多个单位。所以,经书要流通,要送给需要的人,送得要快,不要贪,不要贪心,不要吝啬;你没有贪心、不吝啬,有求必应。

  我在没有学佛的时候,我喜欢书、爱书,喜欢买书。那个时候我自己那一点收入,什么加班费,什么奖金,统统都买书。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很少,因为公家有吃的、有穿的,没有什么用钱的地方,顶多就是理个发(那个时候理发要上理发店,现在理发自己理,不要上理发店了),给朋友写个信贴几张邮票。所以,我过去没有学佛之前,在公家机关服务八年,我一个月最少的用的钱,只用八块,最多的都没有超过二十块钱,钱都买书买掉了。以后学了佛,李老师办了个图书馆,我到那一参观,他那儿书不多,我把我所有的书都送给他,都送给图书馆了。

  以后我自己学佛,我想要什么书,听说那个书很好,想这个书,在这里想。最多最多半年会有人送给我,快的一、两个星期就送来了,有求必应。所以要舍,舍才会得到;如果不舍,你就什么都得不到。舍得,这是佛教的名词,舍才会得到,不舍是得不到。所以,你就尽量舍,你拚命舍,舍了之后想得什么就得什么,你看这个多自在,太自在了。我们现在在美国,你们很多同修知道,我在那里盖个道场,我这个道场现在还没盖好,才动工,大概才动工一、两个星期,要到五、六月间才盖好。还没有盖好,我已经就舍了,我已经在想,我请个人去做主持,我就不管。请人做住持,请人做当家,给他们,不要了,这才好,没有事。

  道场建了交给别人去管去,是他的,我再不管了。只要你不犯过失,我在旁边看著,走向正路,不要走错了。道场要有道,要有学,要弘法利生,我只看到你们这样做,我就很欢喜,我决定不管事。所以,我还是老三不管,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钱,什么都不管,做好了交给别人去,这才自在。要看破,要放下,自己永远做个无事的人,无事才快乐,心里头没有事,身也没有事,你说多快乐。我是把我一生怎样幸福快乐的秘诀,都传授给你们,你们如果要能够照办,一定快乐,一定幸福,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绝对不会有缺乏的。这就是讲的果报,你种什么样的因,就得什么样的果报。你这个布施舍得自在,果报得来也自在、也痛快;舍有的时候舍得很难、很勉强,又想舍又后悔,舍掉了,将来你得的时候也很困难,许许多多的折磨才得到,好不容易得到;如果你从前没有舍的话,你怎样难也得不到。很困难得到,是你从前布施得不痛快。

  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我记得我上次在此地讲过。你们很多人供养法师,请法师到外面去吃饭,这是种福,将来你们所得的果报,也有很多困难,会得到,但要经过相当辛苦才会得到。为什么?法师走到那个饭店很辛苦,到那里去。如果你们供养,把菜饭供养到这边,法师一步路都不要走。将来你们得到的果报,称心如意,不费力就得到,赚钱就赚来了,不要费力气就赚来了,你想想,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这样的供养,最好大家凑一点分子,不要叫法师麻烦,就在弘法团里面供养最好了,你们将来得的果报第一殊胜。绝对比在外面花很多钱好,你辛苦,法师也辛苦,果报不如意,这个要知道,举个小小的例子你就晓得了。

  第六是「进,正进」,就是正精进,「勤行精进,修涅盘道」。这个容易懂,在净宗里面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往生不退。第七,「念,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正道跟助道,我在根、力里面说过,此地就不再讲了。最后一个是「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定」。

  上面这些注解都是普通的解释,是解释这八个名词的含义,其实它在哪一宗有哪一宗特别的解释。譬如说正念,在净土宗里面,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这叫正念。如果在禅宗里面,你念阿弥陀佛叫邪念,那就不是正念。你看禅宗里面念一句阿弥陀佛,漱口三天,它说染污了,被阿弥陀佛染污了,漱口漱三天都洗不干净。你就晓得,每一宗有每一宗的说法,不一样的。这个地方的注解是一般的解释,这是要知道的。正定在净宗里面,就是心定在这一句佛号,定在西方净土,我们每天礼佛就是礼阿弥陀佛;念,称念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这才叫做正念、正定。

  「八圣道由择法觉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盘曰道」,这一行是解释圣道,就是八圣道或者是八正道。什么叫正?什么叫道?无漏圣法,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能够断见思烦恼,能断尘沙烦恼,能断无明烦恼,这叫正。由此可知,凡是不能断三种烦恼,或者是叫我们烦恼增加了,那决定是邪,不是正。涅盘就是成佛,本宗往生不退成佛,就是正道当中的正道,无上的正道。这是一切诸佛说法利生,三十七条总纲领,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离不开这个纲领,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无量无边法界众生说法,也离不开这些纲领。所以,佛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西方世界有情、无情,说些什么法?说的是这些法。说的这些法实在讲,大乘法中无法不说,因为它统摄一切大乘法。所以说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想修学什么法门,都能够如愿以偿。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西方世界的大众听经闻法,听了之后都念三宝。念三宝就是听经闻法以后修行的功夫,听了以后他就修,修才能证。什么叫三宝,此地简单给诸位解释,三宝是「佛、法、僧」,「佛」有法身、有报身、有应化身,这是从相上讲的。「法」有教法,像我们现在这个经本就是教法,教法拿现在话讲就是教科书,经典就是教科书,就是教法。它里面有道理,有理论,那就是理法。它教给我们怎么做,就是行法。你照这样去做,你将来会得一定的果报,这就是果法。所以,法里面有「教、理、行、果」,理行果统统在教科书里面,也就在经典含摄之中。依照经典,明白经典里面的道理,知道修行的方法,以及晓得将来证得的境界,这叫法宝。僧宝,「三乘贤圣」,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小乘里面前面三果是贤人,阿罗汉是圣人;菩萨里面,三贤菩萨是贤人,地上菩萨是圣人,所谓三贤十圣。这个地方讲的范围更大,是三乘贤圣,这是事相。

  从事相我们要能够引发自性三宝,这才是佛教给我们的真实义,自性三宝具足无量的功德。佛宝是「觉,湛然智照,灵明觉了」,这是自性觉。世出世间一切法,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不通达,没有一样不明了,这是我们的本能,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现在没有了。现在没有是我们自性迷了,迷失了自性,把自己的能力丧失掉。佛教给我们没有别的,恢复自性本能而已,这就是佛教。法宝是「正」,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实相理体,清净圆妙」,实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清净圆满,微妙不可思议。僧宝是清净,「理智不二,和合无违」,这个和合就是讲的六和合,不会有争论,一团和气。这叫做一体三宝,就是自性的三德,觉正净就是自性的三德。由此可知,听经闻法之后,自性三德不断的涌现现前,这叫做念三宝,所以念三宝是这个意思。

  底下一条,「行树演法,风树作乐,微妙法音,闻正法乐,自念三宝,得正念乐也」。行树演法就是无情说法,前面是讲众鸟,众鸟是有情,行树是无情。树怎么说法?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树是无量珍宝所成。珍宝,像树叶被风吹了,如果树叶都是金、银、琉璃,风吹的时候,互相敲击的声音,就像我们现在讲的风铃,比风铃还要美,自然就变成交响乐。交响乐里面演奏出来的音声说法,这才真正是妙不可言,无情说法。

  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普遍都是在讲经说法,随时随处你都能听到、都能见到,智慧怎么不增长?所以,这是个学校,学校里面的事业就是上课,就是教学。西方世界的老师阿弥陀佛很会变化,有情、无情统统都在那里说法,都在那里教学。像我们现在所讲的电化教学,这虽然比较进步,我们用电视、用录音、用电脑,用这些方法来教学。西方科技比我们更进步,连外面风吹树叶都变成教学,都变成讲经说法,我们现在科技还做不到。你想想这是佛法确确实实最圆满的学校,最殊胜的教学场所,学生听了之后自念三宝,得正念乐,这是教学的成就、教学的成绩。这样美好的地方,我们怎么能不去?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