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 (第六集) 1993/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07-0006
从五根看起,「讲义」第十二页,「五根」与「五力」名相相同,都是「信、进、念、定、慧」。信正道及助道法,这就叫信根。我们一般学佛,信可以说有一点,但是讲到信根,很少人有。为什么?这就讲到正道以及助道法。我们首先要明了什么叫做正道?什么叫做助道?正道就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世尊都是给我们这样的开示,几个人能够相信,我自己与释迦、与弥陀、与毗卢遮那如来,原本不二!几个人能相信?本来是佛,现在怎么搞成这个地位?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能相信这个,这个叫信正道。助道就是佛所有的教法,依照这个方法,我们能够恢复我们本来是佛的这个地位,这就叫做助道法。我们今天在无量无边助道法里面,选择这个念佛的助道法,能不能相信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恢复我们自己本来成佛?这个信就不太容易了。所以,从这个条件上来讲,信的人就不多了。此地讲的信佛,不是平常讲的信佛拜拜,不是讲的这些。这才叫信有了根,从这个根它才能生长,才能长出菩提芽、菩提树,才能开花结果;开花是菩萨地位,结果是如来的果位。
「进」就是精进,真正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修行里面最重要的,是破迷开悟。为什么?悟了,我们就是佛,迷了,就是凡夫。所以,修行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来破迷,破迷自然就是悟,要破迷开悟,一定要修戒定慧。而且佛在圆寂之前,曾经答覆阿难尊者的启请。佛将要灭度了,阿难很悲伤,流眼泪,很伤心,阿难那个时候没有得道,他只是一个初果须陀洹,所以感情还很重。同学们看到他这个样子:不行!佛走了,将来还有很多大事情他还没有交代清楚,赶快问。所以同学提示,里面就有一条,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跟著佛住,佛不在世了,我们依靠谁来住?佛告诉阿难,也就是嘱咐后来的弟子,「依四念处住」。我们前面讲过,他一共问了四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老师,佛不在世了,谁能做我们老师?佛告诉他,「以戒为师」。
你们就想想,四念处跟戒律是修学佛法的根本,如果要不相信,就没有法子成就。所以四念处重要,常常记住四念处,不要忘掉,那是观慧。戒律不是容易的事情,今天讲经的法师还不少,讲戒律的没人了。所以,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这也是菩萨再来的,传说当中(这个传说是可以相信的)他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等觉菩萨。他看到我们现在这些人业习太重,我们念《地藏经》,要深深的反省,已经没有法子讲持戒了。
但是离开了戒律不能成就,所以他是苦口婆心教给我们,依三本书代替戒律。第一种就是《了凡四训》,第二种是《安士全书》,第三种就是《感应篇汇编》,用这三样东西来代替戒律。因为这三样东西比较上浅,文字也浅,容易看,容易懂,要大家拿这个来代替戒律。我们最近所印的《在家律要广集》,这是本非常好的书,这是真正戒律,戒经,诸位可以好好的去研究,要依照这里面去做。所谓受戒,你能做一条就是受一条,能做两条就是受两条,持戒念佛这是助道法,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精进。对於正道的精进,是深深的相信,我这一生决定往生,往生之后决定成佛,没有一丝毫的怀疑,这就是正道的精进,这叫做进根,就是精进的根。
第三,「念」。念也是教你在二六时中没有其他的妄念,只是念正道与助道,就念这个。可是阎浮提众生业习深重,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止不住,念就是念头。那怎么办?念佛!把所有的妄念都换成佛这个佛号,这是个办法;另外一个办法是读经。所以,诸位发心出来讲经,这对於你修学根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要发心讲经,你不得不读经,不得不认真的去研究注疏。每天能够花上相当的时间来研究注解,研究经典,起心动念都是念的经,都是想的经里面的道理。如何把这些道理、方法用我们的言语表达出来,叫人家能听得懂,听了能相信。你天天想这个就好了,这就是想的助道法,这就叫做念有了根。念根不能中断,前面讲精进,每天都得要精进。
「定根」,定是讲摄心,我们一般讲收心。这个心一天到晚攀缘外面的五欲六尘,或者是攀缘到其他的法门,都不行。佛法就是以中文所翻译的经典来说,已经是相当的丰富了,这一部《大藏经》,恐怕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够读得完的,所能够研究得透彻的,它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所以,古大德在这个浩如烟海的经典里面取它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一宗。以某几部经论为主,然后再取与这些经论有相关的经论来辅助,这在中国成立了十大宗,等於分科一样。还有些大德们,他们认为这一宗的东西也太多了,经典、注疏,加上历代祖师的语录,总是上千卷以上,也觉得太多了。於是乎连研宗都不敢尝试,只在经典里面选择几部经,一生专攻,这样成就的人不计其数。他能收心,把这个心收在正道与助道上,这叫做定根。我们自己这个小道场,我与诸位同修在一起共修,我们研究经论的范围,大概也不会超过二十种,而这里面以《弥陀经》为主修的课程,以这个为中心,念兹在兹,这是定根。
「慧根」是为正道及助道善法,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时时提得起观照,使念念都能与般若相应,这就叫慧根。跟般若相应的样子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与般若相应了。不但是五欲六尘一切世间法,就是连佛法也不例外,也不能著相,这才是真正契入般若智慧了。
再讲五力,力是什么?根增长了,它有力量了,就是它起作用了。根是初学,力是有作用,发挥了。「信根」要增长,它能够破疑,能够破邪见、破烦恼,於正道、助道都没有疑惑,这叫信有根了。譬如今天我们相信念佛法门,如果来了一个禅门的大德,跟你讲讲参禅,你那个心就动了。他那里再劝你: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你听了:我这个念佛最好还加点禅,那我就是戴角虎了。你这就是对於净土的信没有力。还好怎么样?你还没放弃,你没有力,见到别的法门心会动摇,虽有信根没有力量。真正有了力量,别说什么禅师,什么上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来了,告诉你,我还有一个好法门,叫你学了马上就成佛。你要是真正这个信有力了,你要感谢释迦牟尼佛:我就修这个法门就好了,你那个好法门教给别人去。这才有力!什么人都不能动摇你,这个信算是有力量了。
「精进」增长怎么样?它的现象就是没有懈怠,不放逸,不懈怠,不懒惰,真精进!它才能成就,真正能帮助你增高品位。「念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念。「定根」增长,能帮助你得一心不乱。「慧根」增长,能破一切迷惑颠倒;换句话说,在世法、出世法里面,在一切法门里面你都不迷惑,这才叫做慧力起用了。所以,力有断疑、有成德,成就功德。
底下这一科叫「七菩提分」,七是数目,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的意思,所以也称作「七觉支」,七菩提分也翻作七觉支。七觉分里面,「於一切法善能觉了」,这是讲功夫。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善」字,善能觉了,有些人他虽然觉,觉怎么样?他不善。善,怎么样叫善?觉了而不著相才叫善,只要你有觉,觉里面有执著就不善了,那不是真正的觉。
第一条「择法」,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条,「善别真妄正邪是非善恶,不取虚伪法」。这在我们今天来说,确确实实是大学问,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如何去选择?等到自己每个法门都浏览一下,观察一下,然后再来选择,这对不对?当然是对的,可是要花多少时间!那不得了,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寿命。这样才不得已效法古人,前人他们是过来人,他们在这个法门里面,也是费了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精神去选择的,看看他们选的是什么?
当然我们所考虑的,一定是在历史上很有成就的人,他们选的什么法门?我们看看每个宗派里面特别著名的祖师大德,他们所选择的经典,可以说在大乘佛法里面,具有决定性的代表作用。再看看他们所修的法门,几乎十之八、九都是修念佛法门,无论是贤首的、天台的。智者大师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识宗的窥基大师,诸位看看《弥陀经通赞疏》,你就晓得了。乃至於禅宗的大德,连百丈大师,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就是他们两个人最初创办的。百丈大师亲手制定的禅门日诵,就是禅宗里面的早晚课,晚课里面特别列了《弥陀经》,禅宗晚课念《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而且临命终时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中国禅宗。由此可知,我们就有了选择的方向,换句话说,他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择法的条件,我们就有所依据来选择法门,哪个法门是真的,哪是妄的,哪是邪、哪是正。
这些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只有诸位自己用你的智慧、善根、福德去辨别,你今天要去问别人,人家纵然是明眼人也不好说。为什么?说了要得罪人。用智慧去择法,千万不能听「这些人都说这个大德不错」,你一窝蜂也跟著去,到最后吃亏上当的是你自己。你要晓得,世间明眼人少,盲从的人多,正知见的人少,邪知见的人多,所以才叫做五浊恶世。我们择法的标准,当然是依经典,依祖师的开示。我在讲习当中也常常劝勉同修,古人的东西是经过历史的考验,总有几分可以相信。今人的东西还没经过历史的考验,现代人信奉再多,也不敢断定。要紧的是绝不取虚伪法,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这底下七条,都是「慧力所发无漏正智」。
第二,「精进,常勤於真正,不取无益苦行」。佛赞叹苦行,但是不赞成你修无益的苦行;换句话说,苦行一定要有代价,要有利益。如果修这个苦行什么东西都得不到,这个苦行,佛不赞成我们修学,一定要勤於真正的法门。
「喜觉支」,喜是法喜充满,人只要一喜欢,精神就来了,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一有喜事来了,他的疲倦都忘掉了。所以,你在修学里头要能得到法喜,证明你的功夫上轨道了。没有法喜,就会疲倦、懈怠,你看念佛,叫你念几个钟点,就很不耐烦,念不下去,不是心里很烦躁,就是打瞌睡了,这就是没有法喜;如果有法喜,念上三天三夜愈念愈欢喜,愈念精神愈来。假如你要是疲倦了,没有精神了,一念佛,精神就来了,法喜!「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颠倒之法,世间你得五欲六尘你也欢喜,你今天发财了你也欢喜,你今天升迁了你也欢喜,那是世间颠倒的法喜,不是真正的法喜。为什么?颠倒法不真实,颠倒法很容易失掉;真正法得到,决定不会失掉,这才真正值得可喜。
「除觉支,断除诸见烦恼,不损真正善根」。这里面所说的,就是指见思烦恼。诸见就是见惑,我们平常所讲的一切错误的见解,思惑是一切错误的思想。你能把一切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把它断除掉,就不会伤害你真正的善根,真正的善根是正知正见。
「舍觉支,舍所见念著境,永不追忆」。这一条跟前面不一样,这一条就是一切境界不要执著,不要追忆。追忆有什么不好?不好。这次《地藏经科注》到了不少本,希望诸位同修把那个注解要好好的看一遍。灵椉法师他在注解里头,引用的经论相当丰富,有许多经典你们没有看到,你看注解等於看了很多经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每起一个念头都有果报,一个念头就是一次生死的亲因缘,可怕!一个善念,三善道受生,一个恶念,三恶道受生。没有事情,想想过去,想善的,又是一个三善道,想恶的,又是一个三恶道,不得了!所以,不要想过去事情,不要想未来的事情;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去想阿弥陀佛,去念阿弥陀佛?是叫你舍的这个。
「定,於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定中有境界,这些境界不要执著。定中可能也见到许许多多的这些,甚至於见到佛菩萨,见到许多境界,你记住佛在《金刚经》上告诉你的一个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楞严经》上说的很好,在定中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够不执著,这是好境界,你一执著就上当了,所谓是著魔。所以,什么境界现前都不要执著,境界现前,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执著。对境界还是要抱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绝对不为境界所动摇,这叫定。
「念」是讲到「定慧均平」,这才能开智慧,如果说定多慧少会出毛病,容易昏沈;慧多定少,心不能摄心,就是经上常讲掉举,心里面妄想很多;妄想很多是慧多过於定,昏沈多是定多过於慧。所以我们初学人,尤其是像念佛的时候静坐,叫你静坐下来坐几分钟,有一种人一静坐他就睡著了,那就是定多於慧的;有一种人一坐下来,妄念不知道有多少,止都止不住,这种情形很多很多,这是很普通的情形。诸位要有,不要害怕,这不足以为奇,释迦牟尼佛当年那些学生里面,哪个不是这样的,初学的人都是这样的。凡是有这种情形,你就要懂得来对治,你要懂得方法。人昏沈多的时候,就是精神提不起来,别人在静坐,你可以起来拜佛,也不妨碍大家,就在你位子上拜,用这个方法。或者是经行,起来在旁边不干扰别人的地方走著,走著念佛,像散步一样,你要想办法对治。
如果妄念太多了,那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来对治。譬如说,有人佛号念得很长,慢慢的念,他能摄心;有的人这个念摄不住,妄念很多。有个什么方法?追顶念,追顶就是佛号接著不断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他的妄念才不起来,这叫追顶念佛。有高声念、有默念,方式很多,你自己去适应,哪一种方法能摄心,能够叫你妄念不起来,你就用哪个方法。所以,这是每个人情形不相同,要是用一个方法叫大家共同来修,的确许多人得不到利益,真正要得利益,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还是讲求的个别对治,才是最有效的。所以一定懂得方法,「此等功夫,均在日常生活中修炼也」,这是真功夫,这就是真正修行人的生活。
第七科「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修学成就,正智现前,觉不迷也」,这八正道是成就。由此可知,七菩提分是修行,是对治我们毛病的,八正道才是成就。第一个是「正见」,这个次第也是不能乱的,先后次第不可以乱的,第一个是正确的见解,此地只提示一个纲领。什么叫正见?「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这个话我们说浅一点,修无漏行,行就是行为,起心动念是你的意业行为,言语是你的口业行为,身体的动作是你身业的行为。行为无量无边,不外乎这三大类,身口意,这个三类就包括尽了。漏是什么?烦恼,你的行为里生烦恼,这错误的。无漏行就是什么?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是没有过失,有过失就有烦恼,没有过失,这叫无漏的行为。观是观照,是照见。
四谛分明,简单的说就是因果分明,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世出世间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说,因为你因果明白,所以你才不造恶业,不但不造恶业,连与恶相对的善业也不造。你造的业叫什么?不得已说的,叫净业,善恶两边都不染,清净之业,这才叫真正的无漏行,这是正见。那么引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正见就是对於念佛的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丝毫疑惑,这就是正见。「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这是修净土人的正见。
第二,「正思惟」。思是思想,「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思」。可见得这个思惟跟我们世间人的思想不一样,世间人的思想是落在第六意识里面,这个不落在心意识,不落心意识的思惟就叫做正思惟。我们念佛人天天想佛,天天念佛,纵然是以第六意识,也叫做正思惟,这是很特别的。为什么?因为你用第六意识去缘阿弥陀佛,决定超越三界,决定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也是一生成佛。所以,在净土法门里面用第六意识,行,也可以。所以,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如果舍心意识,那就是理一心不乱,那要往生,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个要记住,用心意识修其他的法门,不能超越三界,唯独修净土法门可以,因为西方有带业往生。
「正语,除四邪命,摄诸口业名正语」。语是言语,这个三十七品小乘人正修,大乘的修学也离不开它,主要的是对比丘与出家菩萨们说的,於是这就拣别四种邪命。摄诸口业,这一句包括戒律里面的四种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离这四种口过才叫做正语。在念佛法门里面,它的正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在寺院丛林里面,二六时中,你心心念念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连禅宗也不例外。人家喊你某人,你不会说「啊?」不会这样答应。你们如果在庄严寺受过戒,我想戒师一定要告诉你,你怎么答应?阿弥陀佛。无论什么事情,开口、闭口都是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句话,正语。
第四条叫「正业」,业是事业,「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特别对僧说的。以出家人来说,他的正业就是修行,礼拜、恭敬、赞叹、供养,或者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这是他的正业。如果他要搞其他的慈善事业,这不是正业,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你想想我们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社会,每个人都有他的工作岗位,他把工作岗位上的事情做好了,这叫守本分,负责尽职。连孔老夫子也说过「君子务本」,你要是不务本分,天下就大乱。出家的佛弟子,他的本分的事业就是传道。他的职务就像现在所说的老师,你看称出家人称法师,法师是要以佛法教给众生,这才是法师。如果他不守本分,去搞别的事业去了,那就错了。
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在家居士可以办,因为他的本分的事业不是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他的本分是护法;当然也可以弘法,弘法是他兼任的。出家弘法是本分,本分没有做好,去搞别的,这是大错特错,这就是佛法衰败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清楚。所以出家的比丘菩萨,只有弘法利生是他的正业,在我们这个法门里面,专修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的正业。如果我们兼修禅、兼修密,就不是正业,正里面掺著有杂,这个要知道,正里头掺著有杂,不是纯正。纯正,二六时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读什么经?就是一部《弥陀经》,我刚才说我们选择有关的经典,大约二十几种,其余的都不容易懂,不能不求助於注解。等於说这个地方我们没有能力来理解它,不懂,只好请两个导游,请他们来给我讲解介绍。我们请的两个人,一个就是莲池大师,一个是蕅益大师,请他们两个人给我们讲解,给我们指点,使我们对这个经的义理能够明白、通达而没有错误。
下面「正进」,其实要讲到精进,每个人都有,问题就是正与不正,这就是我们在《十四讲》里面讨论的积极与消极。这个世间哪个人不积极?他积极干了什么?底下这是「正命,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这条就是生活方式。生活的方式特别是出家人,佛的制度是三衣一钵,出家人的生活是托钵,接受在家同修的四事供养。这个四事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接受这四种供养,除这个之外,没有一丝毫的积蓄,这是「正命」。可是这里面也有些出家人,就这里讲的五种邪命,给人看相算命,以这个得到的供养,这是邪命。还有给人讲仰观星宿、推论吉凶,这是邪命。还有些给这些国王大臣们传达意见,好像外交官一样,这一类的交际应酬,这是邪命。乃至於自己耕田、耕种,都是属於邪命。
我们中国的出家人,从百丈大师以后都是种田,尤其是百丈大师自己,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他做什么?就是耕种,他种田、种菜,这样违背了戒律。所以,当时就有人请教大师,他说你这是邪命。大师说是,没错!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师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比丘,真正比丘大福报,我的福德还不够,每天还要领众,自己来耕种。当然大师是谦虚的话,那都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这一点我们要晓得。佛当年在世是在印度,印度的风俗习惯跟我们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在印度托钵是要饭,大家都非常尊重,一定供养;在中国,你要出去讨饭,谁都瞧不起你,中国人看是乞丐,没人瞧得起你。如果你在讲经,「这是乞丐讲的,谁听他的」!没人听了。所以,到中国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不能不有所改变。
从前出家人树下一宿,在中国,你看寺院都盖得宫殿式的,富丽堂皇,出家人在那里办道,没有树下一宿的。所以,佛教一到中国来,这两个制度就没有了,一个托钵没有了,一个树下一宿没有了,这是环境的不相同。现在的出家人,我在以前也跟诸位说了,自己有私有财产,自己这个道场所有权是自己,自己也有积蓄,这完全是邪命。可是你想想现代这个社会背景,你就理解,他今天为什么这么做?他生活没有保障。在从前中国大陆,寺院叫十方丛林,只要你是出家人,任何一个寺院可以挂单,你可以去住,在那边吃饭,没有人问你要钱。今天不行了,我们拿台湾来说,任何台湾的一个寺庙,你想在那里住一天,不太容易,甚至於吃一餐饭,他都不招待你。那怎么办?逼著没法子,只好自己去搞地方,自己去积蓄,否则的话,日子过不下去了。
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时代的背景,不能够看到这些人:这些人邪命,这些人都犯戒。你要晓得,谁叫他犯戒的,谁叫他邪命的,他要照著正当的方法修行,他的日子能不能过得下去?心不安,如何能办道?古人所谓说「身安道隆」,身心都不安,没法子办道。换句话说,今天就是出了家的,正如同弘一大师所说的,弘一大师不敢自称比丘,他自称什么?出家优婆塞。他说我也是居士,我示现的出家的样子,我还是优婆塞,不敢说比丘。出家优婆塞不是他最先说出来的,最先说出来是成时大师,成时是蕅益大师的徒弟。因为蕅益大师自己一生不称比丘,称沙弥,他说比丘他没分,不够资格,沙弥他当得起。他的徒弟说,我的师父是沙弥,我沙弥也当不起,我只能称优婆塞了,所以成时大师自称出家优婆塞,从他开始。
这个历史也有五百年了,这就是真的众生的福报一代不如一代,今天我们找一个真正清净比丘,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他不能活在这个世间,他会饿死、会冻死,没有人照顾他。所以这个世间不会有真正比丘存在,只有一些出家优婆塞来代替,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学佛的同修,特别是修学念佛法门的同修,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向往著西方极乐世界,在现前我们修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要以清净心弘扬,换句话说,不攀缘,不要求我要做到什么样什么样,不可以,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你就清净了。一念攀缘,心就不清净了,你就会起烦恼,一切随缘,那好自在!我们今天这个小小地方,把它当做什么?当做阿兰若来看待。阿兰若是一个人静修的地方,没有人来干扰,一个人静修。到什么时候你就不住阿兰若?跟诸位说,等觉菩萨还要住阿兰若,就是一个人独居,专心办道,一个人独居。
你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参访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因为这一章里面内容非常的丰富,有很多要紧的东西,我们过去在台湾大专讲座特别提出这一章跟同学们讲解。这里面有十二种头陀行,是菩萨的头陀行,跟小乘不一样,名称相同,境界不相同。德生童子劝善财童子要住阿兰若,德生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是等於像是住茅蓬一样,阿兰若就是我们中国讲的茅蓬,一个人清修。随缘利益众生,决定不攀缘,决定不坏自己的清净心,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则。有这个机缘来了,你不能不做,你不做没有慈悲心,没有这个机缘,不要勉强去做。
下面一条就是「正进」,就是正精进。「勤行精进,修涅盘道」,这个涅盘道是大涅盘道,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跟前面五根、五力所说的一样;五根五力是因地上,此地是果地上。「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定」,这才叫做正定。在我们念佛法门,它正确的指的就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跟功夫成片也可以含摄在其中,但是它正指是指理一心。「八圣道由择法觉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盘曰道」,这是简单解释八正道的名相。由此可知,这个觉法非常重要,根力是培养我们的基础,真正修行是在择法。
我们再看底下一页,「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前面说过,这个三十七品可以说把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方法都包括尽了,总不出这三十七类。但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机缘不一样,所以这三十七品,就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开合。开是展开来说,从一条把它再分开来讲,合是归纳;这样一开一合,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无量法门。讲三十七道品,是合、归纳,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所以名义不同,无不演畅。特别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法门一样都不缺,经上只提三十七道品,是提纲领,归纳起来讲。所以,以前印光大师讲,只要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好了,成佛都有余。说不学其他法门又有何憾?还有什么遗憾?他老人家教我们,就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好就够了,不要再去搞这个、搞那个,分心!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
那么就问了,几个人肯死心?死心塌地去念这句阿弥陀佛,他决定能成功,那才叫上上根的人。他一点疑虑都没有,真的死心塌地去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想学什么法门,就有什么法门,阿弥陀佛亲自来教你,来指导你。所以,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今天什么是最要紧的?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其余的事情都是次要,最重要的是如何赶快的取得西方极乐世界。底下一句,就讲西方世界那些人了,他们听经闻法,目的?目的都是教「念三宝」,念三宝就如同惠能大师所说的,念觉、正、净,念佛、念法、念僧,念觉正净。「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大觉之心!菩提心一发,当然烦恼就覆灭了,因为烦恼从迷来的,迷了才有烦恼,觉就没有烦恼,破迷开悟当然断烦恼。
底下「三宝略释」,三宝有很多种,这个地方只简单的列了两种,一种是「别相三宝」,一个是「一体三宝」。我们从别相下手,一定要会归一体三宝,自己才有真实的受用。别相三宝里面的佛宝,就是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这是佛宝。法宝是经典,所以经教有四种,有四类。有教法,教法就是指的经典,教科书、书本,这是教法;有理法,理法是教科书里面所讲的理论,这是理法。所以,教与理都是在书本上,我们今天讲经典;行与证这是在自己本人这边,你要依照这个理论去修正你自己错误的行持,这就叫做行法。行法是你自己要去做的,你做到了,使你的行与这个教、理相应了,行就是教,行就是理,教理就是自己的行为,这就叫证。证没有别的证,完全相应了就叫做证,清凉大师分《华严经》为四分,信、解、行、证,跟这个意思是相通的。
什么叫证?信解行融合成一体了,就叫做证。假如说我信的、解的、行的不是一样的,信是信,解是解,行是行,这就不叫证。如果是证,决定是信就是解,就是行;行就是信,就是解,是一而三,三而一,这就叫证果了。证里面有浅深次第不相同,深位的证,那是法身大士,浅证是三贤菩萨。所以底下讲,「僧,三乘贤圣」,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菩萨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叫贤位,地上菩萨叫圣人,菩萨里面的贤圣。小乘里面,四果向以前的叫贤人,四果罗汉叫圣人,小乘的贤圣。所以,这个三宝就是觉正净,我们从别相三宝要证入一体三宝。
一体三宝里面,「湛然智照,灵明觉了」是佛宝,这就是觉而不迷。这指什么东西?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湛然是比喻,像水非常的静,非常的清,从水面一直看到水底,像一面镜子一样,一点染污都没有,湛然之相。所以,你的心不但定而且清净,定、净到了极处,就是湛寂灵明。这个心起作用,实在是广大无边不可思议,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知道的。智照,觉了,到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明白,佛在经上所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怎么现的?怎么变的?你统统明了了,觉而不迷。自己变的,自己现的!你能相信这个,这是正道。这才叫真正的佛,自性佛,或者称自性天真佛,都是讲的这个。
一体的法宝,「实相理体,清净圆妙」。到这里,三宝真的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是从另一个角度上去看。实相是真相,决定不是虚妄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或者讲理事不二,实相是事,理体是理,理跟事是一不是二,也是清净圆妙。圆是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妙是什么?非有非空,不可思议,圆极、妙极。
僧宝是「理智不二,和合无违」。理是所照的境界,智是能照的般若,就是智境不二。和合无违,正是《华严》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大经称为无障碍的法界。如果不能证到一体三宝,决定还是有障碍,没有办法入《华严》的一真法界。因为一真法界就是一体三宝,名称不一样,事是一桩事情,在西方净土里面讲,就是实报庄严土,《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诸位要是把这些经论合起来看,然后你再想到,弥陀法门不可思议。为什么?他用的方法太妙了,他教人求一心不乱,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所以,在华严会上到末后,在一真法界里头达到最高峰,无上正等正觉,你看还是用阿弥陀佛一心不乱的方法,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大方广佛华严经》好比是我们的家,《阿弥陀经》好比是你家大门的钥匙,你拿到这个钥匙你就回家了;你不拿到这个钥匙你进不去,没门可入。才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里面,阿弥陀第一,没错!修学其他的法门将来还要归弥陀法门,才能够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这是讲到一体三宝,我们要从别相归一体,念别相三宝证一体三宝。
下面说「行树演法,风树作乐,微妙法音,闻正法乐,自念三宝,得正念乐」,这个意思非常重要。西方世界的环境殊胜、微妙,真正不可思议,如果不闻正法,就不能够破迷开悟。因为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我们不知不觉被邪知邪见薰习,被烦恼薰习,薰习得太久了;换句话说,习气太重太深,这个迷关不容易破除,不容易断掉,要想破迷开悟,唯一的方法就是正法薰修。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讲经四十九年,这就是告诉你,正法薰修的重要。他的弟子当中,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众,所谓是常随众,差不多就是佛说法四十九年,他们就听了四十九年,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佛,佛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叫常随众,这是给我们做榜样的。在中国,我们过去丛林寺院,这些祖师大德们也是天天说法、天天读经,接受佛法的薰修,非常非常的重要。自念三宝,得正念乐,唯有正念才是真正之乐,才是真乐。正念是觉正净,心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当然乐。讲到这个地方,我特别提醒同修们一定要读经,一定要读古德的注疏,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每天一定要找一点时间去读经,天天不要间断。
「此中显化禽微风树网等音,乃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这是说明西方世界的殊胜,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的神力,神通力,他给一切众生做增上缘。禽是指前面白鹤、孔雀这一类的,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风吹树,西方世界的树木,因为他们那个地方的人福报大,风景是美极了。怎么样?不要收拾,我们这个地方也有草坪,也有树木,一个星期还得剪一次草,还要扫树叶,很麻烦。西方极乐世界的树不落叶子,草不要剪的,你想多长,永远就是那么长,你想他长一点,他就长一点,想他短一点,他就短一点,随心所欲。好!那个环境太好了。风吹树叶,它的树是七宝所成的,不像我们的树木,是草本、木本。西方极乐世界树都是宝本,金树、银树、琉璃树。所以它的树叶风一吹,碰在一起敲的音声非常好听,我们这个世间叫风铃,非常的好听。
阿弥陀佛就藉著这个来说法,所以它树叶敲击的音声,你去听听,原来它讲经。阿弥陀佛真慈悲,那个地方自由、自在、民主,比美国不晓得超过好多好多倍。阿弥陀佛要现成佛身给你说法,你是规规矩矩在那里听,很约束。他化一阵清风吹树叶的时候,在那里讲经说法,那你就很自在了,一点拘束都没有;坐著听也行,走著听也行,累了躺一会,睡著听也行,太自在了,真是以无量的方便成就一切众生。这些树上的罗网,这一切依报正报,假法、实法,全都是阿弥陀佛法身、报身、应化身,四德「常乐我净」变现出来的,以这个来教化众生,全体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难得!
下面说,「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情是有情众生,像阿弥陀佛变化的这些鸟、人,就是有情众生,无情的,像风、树、罗网,这些属於无情的众生,没有一样不说法。西方极乐世界是六尘说法,无量法门同时演说,不要等待还有先后次第,没有,他同时的;换句话说,你喜欢听什么法,他就给你说什么法。我们两个人坐在一起,我喜欢听《法华经》,你喜欢听《华严经》,我听那个音声就是讲《法华经》,你听的就是讲《华严经》,没有冲突,同时的,真正是奇妙。四教道品,四教是天台宗所说的,诸位要知道详细一点,你可以看《天台四教仪》,现在这个书也很普遍,到处都能找得到。这是天台大师将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他分判为藏通别圆,所以也代表整个的佛法。
无量法门,那就更多了,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没说的,在他方世界所说的,这一句都包括了。释迦牟尼佛没说的,他方诸佛说过的,也包括在这一句里面。无量无边的法门,总而言之,归到最后都是叫你念三宝。为什么?诸位想想,佛门修学这四个程序,信解行证,无量无边的法门是理解,是在那里讲解,解了以后你要修行,行门的纲领就是觉正净。所以,你早晚课里面一定有三皈依,我们今天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外国的我不晓得,中国寺院丛林,无论是大庙小庙,他们的三皈依统统是《华严经・净行品》里面所说的,就是「净行品」里面的三首偈。「自皈依佛」,著重在「自」,自皈依,「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是皈依佛。「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皈依法。「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华严经》上的三首偈,这个三皈依就是念三宝,就是念的觉正净。所以修行,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那个法门是方法、是手段,修的什么?修的是觉正净。
底下「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依报正报,经上讲的四大类的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导师是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种智所现」,种智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我们的真心,唯心所现,种智所现就是唯心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我们也有种智,也有佛性,虽然在迷,我们的种智、我们的佛性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只要我们真心念佛,发心求生净土,我们的心性与阿弥陀佛的心性就能起感应道交,所以说是自己净业所感,唯识所变。这是说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自己也有一份力量。
「佛心生心」,佛是阿弥陀佛,生是往生的众生,「互为影质」,影质就是形影,本质跟影像是离不开的。众生心是本质,阿弥陀佛就是影像,弥陀是本质,我们众生就是影像,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像我们一个讲堂有很多灯,灯打开了,每盏灯的光明都是充满这个房间。我们在这个光里头,的确分不出哪是这盏灯,哪是那盏灯,分不出来。可是怎么样?还是各是各的一盏灯,这就是比喻佛心生心好像这两盏灯互为影质。「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长深思矣」。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是性,事是修,所以理事一如,性修不二,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没有离开理与事,就是理与事,只要你会用心,决定相应。
末后这一句,「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这是蕅益大师非常感叹的话。就是有些人他轻视西方净土,他在那里高谈阔论,谈唯心净土,谈自性弥陀,完全从理上,不肯从事上来修学,这是我们要反省的。连《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是等觉菩萨还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难道他不懂理吗?理,他懂得太多了,事,他一天到晚阿弥陀佛,他没有间断过。所以,理与事要相应,不能只谈理,把事废掉了,不可以。如果单谈事修,不懂理,还能带业往生;如果单讲理,事上不修了,往生的机会都没有,那就太可惜了。所以理明白,事要真修,这才是决定正确,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从五根看起,「讲义」第十二页,「五根」与「五力」名相相同,都是「信、进、念、定、慧」。信正道及助道法,这就叫信根。我们一般学佛,信可以说有一点,但是讲到信根,很少人有。为什么?这就讲到正道以及助道法。我们首先要明了什么叫做正道?什么叫做助道?正道就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华严》、《圆觉》,世尊都是给我们这样的开示,几个人能够相信,我自己与释迦、与弥陀、与毗卢遮那如来,原本不二!几个人能相信?本来是佛,现在怎么搞成这个地位?怎么搞成这个样子?能相信这个,这个叫信正道。助道就是佛所有的教法,依照这个方法,我们能够恢复我们本来是佛的这个地位,这就叫做助道法。我们今天在无量无边助道法里面,选择这个念佛的助道法,能不能相信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恢复我们自己本来成佛?这个信就不太容易了。所以,从这个条件上来讲,信的人就不多了。此地讲的信佛,不是平常讲的信佛拜拜,不是讲的这些。这才叫信有了根,从这个根它才能生长,才能长出菩提芽、菩提树,才能开花结果;开花是菩萨地位,结果是如来的果位。
「进」就是精进,真正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修行里面最重要的,是破迷开悟。为什么?悟了,我们就是佛,迷了,就是凡夫。所以,修行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来破迷,破迷自然就是悟,要破迷开悟,一定要修戒定慧。而且佛在圆寂之前,曾经答覆阿难尊者的启请。佛将要灭度了,阿难很悲伤,流眼泪,很伤心,阿难那个时候没有得道,他只是一个初果须陀洹,所以感情还很重。同学们看到他这个样子:不行!佛走了,将来还有很多大事情他还没有交代清楚,赶快问。所以同学提示,里面就有一条,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跟著佛住,佛不在世了,我们依靠谁来住?佛告诉阿难,也就是嘱咐后来的弟子,「依四念处住」。我们前面讲过,他一共问了四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老师,佛不在世了,谁能做我们老师?佛告诉他,「以戒为师」。
你们就想想,四念处跟戒律是修学佛法的根本,如果要不相信,就没有法子成就。所以四念处重要,常常记住四念处,不要忘掉,那是观慧。戒律不是容易的事情,今天讲经的法师还不少,讲戒律的没人了。所以,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这也是菩萨再来的,传说当中(这个传说是可以相信的)他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等觉菩萨。他看到我们现在这些人业习太重,我们念《地藏经》,要深深的反省,已经没有法子讲持戒了。
但是离开了戒律不能成就,所以他是苦口婆心教给我们,依三本书代替戒律。第一种就是《了凡四训》,第二种是《安士全书》,第三种就是《感应篇汇编》,用这三样东西来代替戒律。因为这三样东西比较上浅,文字也浅,容易看,容易懂,要大家拿这个来代替戒律。我们最近所印的《在家律要广集》,这是本非常好的书,这是真正戒律,戒经,诸位可以好好的去研究,要依照这里面去做。所谓受戒,你能做一条就是受一条,能做两条就是受两条,持戒念佛这是助道法,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精进。对於正道的精进,是深深的相信,我这一生决定往生,往生之后决定成佛,没有一丝毫的怀疑,这就是正道的精进,这叫做进根,就是精进的根。
第三,「念」。念也是教你在二六时中没有其他的妄念,只是念正道与助道,就念这个。可是阎浮提众生业习深重,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止不住,念就是念头。那怎么办?念佛!把所有的妄念都换成佛这个佛号,这是个办法;另外一个办法是读经。所以,诸位发心出来讲经,这对於你修学根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你要发心讲经,你不得不读经,不得不认真的去研究注疏。每天能够花上相当的时间来研究注解,研究经典,起心动念都是念的经,都是想的经里面的道理。如何把这些道理、方法用我们的言语表达出来,叫人家能听得懂,听了能相信。你天天想这个就好了,这就是想的助道法,这就叫做念有了根。念根不能中断,前面讲精进,每天都得要精进。
「定根」,定是讲摄心,我们一般讲收心。这个心一天到晚攀缘外面的五欲六尘,或者是攀缘到其他的法门,都不行。佛法就是以中文所翻译的经典来说,已经是相当的丰富了,这一部《大藏经》,恐怕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够读得完的,所能够研究得透彻的,它里面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所以,古大德在这个浩如烟海的经典里面取它一部分,这样就形成了一宗。以某几部经论为主,然后再取与这些经论有相关的经论来辅助,这在中国成立了十大宗,等於分科一样。还有些大德们,他们认为这一宗的东西也太多了,经典、注疏,加上历代祖师的语录,总是上千卷以上,也觉得太多了。於是乎连研宗都不敢尝试,只在经典里面选择几部经,一生专攻,这样成就的人不计其数。他能收心,把这个心收在正道与助道上,这叫做定根。我们自己这个小道场,我与诸位同修在一起共修,我们研究经论的范围,大概也不会超过二十种,而这里面以《弥陀经》为主修的课程,以这个为中心,念兹在兹,这是定根。
「慧根」是为正道及助道善法,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时时提得起观照,使念念都能与般若相应,这就叫慧根。跟般若相应的样子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就与般若相应了。不但是五欲六尘一切世间法,就是连佛法也不例外,也不能著相,这才是真正契入般若智慧了。
再讲五力,力是什么?根增长了,它有力量了,就是它起作用了。根是初学,力是有作用,发挥了。「信根」要增长,它能够破疑,能够破邪见、破烦恼,於正道、助道都没有疑惑,这叫信有根了。譬如今天我们相信念佛法门,如果来了一个禅门的大德,跟你讲讲参禅,你那个心就动了。他那里再劝你: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你听了:我这个念佛最好还加点禅,那我就是戴角虎了。你这就是对於净土的信没有力。还好怎么样?你还没放弃,你没有力,见到别的法门心会动摇,虽有信根没有力量。真正有了力量,别说什么禅师,什么上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来了,告诉你,我还有一个好法门,叫你学了马上就成佛。你要是真正这个信有力了,你要感谢释迦牟尼佛:我就修这个法门就好了,你那个好法门教给别人去。这才有力!什么人都不能动摇你,这个信算是有力量了。
「精进」增长怎么样?它的现象就是没有懈怠,不放逸,不懈怠,不懒惰,真精进!它才能成就,真正能帮助你增高品位。「念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念。「定根」增长,能帮助你得一心不乱。「慧根」增长,能破一切迷惑颠倒;换句话说,在世法、出世法里面,在一切法门里面你都不迷惑,这才叫做慧力起用了。所以,力有断疑、有成德,成就功德。
底下这一科叫「七菩提分」,七是数目,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的意思,所以也称作「七觉支」,七菩提分也翻作七觉支。七觉分里面,「於一切法善能觉了」,这是讲功夫。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善」字,善能觉了,有些人他虽然觉,觉怎么样?他不善。善,怎么样叫善?觉了而不著相才叫善,只要你有觉,觉里面有执著就不善了,那不是真正的觉。
第一条「择法」,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条,「善别真妄正邪是非善恶,不取虚伪法」。这在我们今天来说,确确实实是大学问,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如何去选择?等到自己每个法门都浏览一下,观察一下,然后再来选择,这对不对?当然是对的,可是要花多少时间!那不得了,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寿命。这样才不得已效法古人,前人他们是过来人,他们在这个法门里面,也是费了许多的时间、许多的精神去选择的,看看他们选的是什么?
当然我们所考虑的,一定是在历史上很有成就的人,他们选的什么法门?我们看看每个宗派里面特别著名的祖师大德,他们所选择的经典,可以说在大乘佛法里面,具有决定性的代表作用。再看看他们所修的法门,几乎十之八、九都是修念佛法门,无论是贤首的、天台的。智者大师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识宗的窥基大师,诸位看看《弥陀经通赞疏》,你就晓得了。乃至於禅宗的大德,连百丈大师,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就是他们两个人最初创办的。百丈大师亲手制定的禅门日诵,就是禅宗里面的早晚课,晚课里面特别列了《弥陀经》,禅宗晚课念《弥陀经》,念阿弥陀佛,而且临命终时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中国禅宗。由此可知,我们就有了选择的方向,换句话说,他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择法的条件,我们就有所依据来选择法门,哪个法门是真的,哪是妄的,哪是邪、哪是正。
这些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只有诸位自己用你的智慧、善根、福德去辨别,你今天要去问别人,人家纵然是明眼人也不好说。为什么?说了要得罪人。用智慧去择法,千万不能听「这些人都说这个大德不错」,你一窝蜂也跟著去,到最后吃亏上当的是你自己。你要晓得,世间明眼人少,盲从的人多,正知见的人少,邪知见的人多,所以才叫做五浊恶世。我们择法的标准,当然是依经典,依祖师的开示。我在讲习当中也常常劝勉同修,古人的东西是经过历史的考验,总有几分可以相信。今人的东西还没经过历史的考验,现代人信奉再多,也不敢断定。要紧的是绝不取虚伪法,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这底下七条,都是「慧力所发无漏正智」。
第二,「精进,常勤於真正,不取无益苦行」。佛赞叹苦行,但是不赞成你修无益的苦行;换句话说,苦行一定要有代价,要有利益。如果修这个苦行什么东西都得不到,这个苦行,佛不赞成我们修学,一定要勤於真正的法门。
「喜觉支」,喜是法喜充满,人只要一喜欢,精神就来了,俗话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一有喜事来了,他的疲倦都忘掉了。所以,你在修学里头要能得到法喜,证明你的功夫上轨道了。没有法喜,就会疲倦、懈怠,你看念佛,叫你念几个钟点,就很不耐烦,念不下去,不是心里很烦躁,就是打瞌睡了,这就是没有法喜;如果有法喜,念上三天三夜愈念愈欢喜,愈念精神愈来。假如你要是疲倦了,没有精神了,一念佛,精神就来了,法喜!「住真法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颠倒之法,世间你得五欲六尘你也欢喜,你今天发财了你也欢喜,你今天升迁了你也欢喜,那是世间颠倒的法喜,不是真正的法喜。为什么?颠倒法不真实,颠倒法很容易失掉;真正法得到,决定不会失掉,这才真正值得可喜。
「除觉支,断除诸见烦恼,不损真正善根」。这里面所说的,就是指见思烦恼。诸见就是见惑,我们平常所讲的一切错误的见解,思惑是一切错误的思想。你能把一切错误的见解、错误的思想把它断除掉,就不会伤害你真正的善根,真正的善根是正知正见。
「舍觉支,舍所见念著境,永不追忆」。这一条跟前面不一样,这一条就是一切境界不要执著,不要追忆。追忆有什么不好?不好。这次《地藏经科注》到了不少本,希望诸位同修把那个注解要好好的看一遍。灵椉法师他在注解里头,引用的经论相当丰富,有许多经典你们没有看到,你看注解等於看了很多经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每起一个念头都有果报,一个念头就是一次生死的亲因缘,可怕!一个善念,三善道受生,一个恶念,三恶道受生。没有事情,想想过去,想善的,又是一个三善道,想恶的,又是一个三恶道,不得了!所以,不要想过去事情,不要想未来的事情;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去想阿弥陀佛,去念阿弥陀佛?是叫你舍的这个。
「定,於诸禅定境界,不生爱见妄想」。定中有境界,这些境界不要执著。定中可能也见到许许多多的这些,甚至於见到佛菩萨,见到许多境界,你记住佛在《金刚经》上告诉你的一个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楞严经》上说的很好,在定中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够不执著,这是好境界,你一执著就上当了,所谓是著魔。所以,什么境界现前都不要执著,境界现前,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执著。对境界还是要抱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绝对不为境界所动摇,这叫定。
「念」是讲到「定慧均平」,这才能开智慧,如果说定多慧少会出毛病,容易昏沈;慧多定少,心不能摄心,就是经上常讲掉举,心里面妄想很多;妄想很多是慧多过於定,昏沈多是定多过於慧。所以我们初学人,尤其是像念佛的时候静坐,叫你静坐下来坐几分钟,有一种人一静坐他就睡著了,那就是定多於慧的;有一种人一坐下来,妄念不知道有多少,止都止不住,这种情形很多很多,这是很普通的情形。诸位要有,不要害怕,这不足以为奇,释迦牟尼佛当年那些学生里面,哪个不是这样的,初学的人都是这样的。凡是有这种情形,你就要懂得来对治,你要懂得方法。人昏沈多的时候,就是精神提不起来,别人在静坐,你可以起来拜佛,也不妨碍大家,就在你位子上拜,用这个方法。或者是经行,起来在旁边不干扰别人的地方走著,走著念佛,像散步一样,你要想办法对治。
如果妄念太多了,那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来对治。譬如说,有人佛号念得很长,慢慢的念,他能摄心;有的人这个念摄不住,妄念很多。有个什么方法?追顶念,追顶就是佛号接著不断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子他的妄念才不起来,这叫追顶念佛。有高声念、有默念,方式很多,你自己去适应,哪一种方法能摄心,能够叫你妄念不起来,你就用哪个方法。所以,这是每个人情形不相同,要是用一个方法叫大家共同来修,的确许多人得不到利益,真正要得利益,因为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还是讲求的个别对治,才是最有效的。所以一定懂得方法,「此等功夫,均在日常生活中修炼也」,这是真功夫,这就是真正修行人的生活。
第七科「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修学成就,正智现前,觉不迷也」,这八正道是成就。由此可知,七菩提分是修行,是对治我们毛病的,八正道才是成就。第一个是「正见」,这个次第也是不能乱的,先后次第不可以乱的,第一个是正确的见解,此地只提示一个纲领。什么叫正见?「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这个话我们说浅一点,修无漏行,行就是行为,起心动念是你的意业行为,言语是你的口业行为,身体的动作是你身业的行为。行为无量无边,不外乎这三大类,身口意,这个三类就包括尽了。漏是什么?烦恼,你的行为里生烦恼,这错误的。无漏行就是什么?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是没有过失,有过失就有烦恼,没有过失,这叫无漏的行为。观是观照,是照见。
四谛分明,简单的说就是因果分明,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世出世间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说,因为你因果明白,所以你才不造恶业,不但不造恶业,连与恶相对的善业也不造。你造的业叫什么?不得已说的,叫净业,善恶两边都不染,清净之业,这才叫真正的无漏行,这是正见。那么引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正见就是对於念佛的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一丝毫疑惑,这就是正见。「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成佛」,这是修净土人的正见。
第二,「正思惟」。思是思想,「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是思」。可见得这个思惟跟我们世间人的思想不一样,世间人的思想是落在第六意识里面,这个不落在心意识,不落心意识的思惟就叫做正思惟。我们念佛人天天想佛,天天念佛,纵然是以第六意识,也叫做正思惟,这是很特别的。为什么?因为你用第六意识去缘阿弥陀佛,决定超越三界,决定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也是一生成佛。所以,在净土法门里面用第六意识,行,也可以。所以,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都没有离开第六意识,如果舍心意识,那就是理一心不乱,那要往生,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这个要记住,用心意识修其他的法门,不能超越三界,唯独修净土法门可以,因为西方有带业往生。
「正语,除四邪命,摄诸口业名正语」。语是言语,这个三十七品小乘人正修,大乘的修学也离不开它,主要的是对比丘与出家菩萨们说的,於是这就拣别四种邪命。摄诸口业,这一句包括戒律里面的四种口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离这四种口过才叫做正语。在念佛法门里面,它的正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在寺院丛林里面,二六时中,你心心念念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连禅宗也不例外。人家喊你某人,你不会说「啊?」不会这样答应。你们如果在庄严寺受过戒,我想戒师一定要告诉你,你怎么答应?阿弥陀佛。无论什么事情,开口、闭口都是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句话,正语。
第四条叫「正业」,业是事业,「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特别对僧说的。以出家人来说,他的正业就是修行,礼拜、恭敬、赞叹、供养,或者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这是他的正业。如果他要搞其他的慈善事业,这不是正业,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你想想我们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社会,每个人都有他的工作岗位,他把工作岗位上的事情做好了,这叫守本分,负责尽职。连孔老夫子也说过「君子务本」,你要是不务本分,天下就大乱。出家的佛弟子,他的本分的事业就是传道。他的职务就像现在所说的老师,你看称出家人称法师,法师是要以佛法教给众生,这才是法师。如果他不守本分,去搞别的事业去了,那就错了。
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在家居士可以办,因为他的本分的事业不是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他的本分是护法;当然也可以弘法,弘法是他兼任的。出家弘法是本分,本分没有做好,去搞别的,这是大错特错,这就是佛法衰败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清楚。所以出家的比丘菩萨,只有弘法利生是他的正业,在我们这个法门里面,专修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的正业。如果我们兼修禅、兼修密,就不是正业,正里面掺著有杂,这个要知道,正里头掺著有杂,不是纯正。纯正,二六时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读什么经?就是一部《弥陀经》,我刚才说我们选择有关的经典,大约二十几种,其余的都不容易懂,不能不求助於注解。等於说这个地方我们没有能力来理解它,不懂,只好请两个导游,请他们来给我讲解介绍。我们请的两个人,一个就是莲池大师,一个是蕅益大师,请他们两个人给我们讲解,给我们指点,使我们对这个经的义理能够明白、通达而没有错误。
下面「正进」,其实要讲到精进,每个人都有,问题就是正与不正,这就是我们在《十四讲》里面讨论的积极与消极。这个世间哪个人不积极?他积极干了什么?底下这是「正命,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这条就是生活方式。生活的方式特别是出家人,佛的制度是三衣一钵,出家人的生活是托钵,接受在家同修的四事供养。这个四事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接受这四种供养,除这个之外,没有一丝毫的积蓄,这是「正命」。可是这里面也有些出家人,就这里讲的五种邪命,给人看相算命,以这个得到的供养,这是邪命。还有给人讲仰观星宿、推论吉凶,这是邪命。还有些给这些国王大臣们传达意见,好像外交官一样,这一类的交际应酬,这是邪命。乃至於自己耕田、耕种,都是属於邪命。
我们中国的出家人,从百丈大师以后都是种田,尤其是百丈大师自己,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他做什么?就是耕种,他种田、种菜,这样违背了戒律。所以,当时就有人请教大师,他说你这是邪命。大师说是,没错!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师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比丘,真正比丘大福报,我的福德还不够,每天还要领众,自己来耕种。当然大师是谦虚的话,那都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这一点我们要晓得。佛当年在世是在印度,印度的风俗习惯跟我们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在印度托钵是要饭,大家都非常尊重,一定供养;在中国,你要出去讨饭,谁都瞧不起你,中国人看是乞丐,没人瞧得起你。如果你在讲经,「这是乞丐讲的,谁听他的」!没人听了。所以,到中国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不能不有所改变。
从前出家人树下一宿,在中国,你看寺院都盖得宫殿式的,富丽堂皇,出家人在那里办道,没有树下一宿的。所以,佛教一到中国来,这两个制度就没有了,一个托钵没有了,一个树下一宿没有了,这是环境的不相同。现在的出家人,我在以前也跟诸位说了,自己有私有财产,自己这个道场所有权是自己,自己也有积蓄,这完全是邪命。可是你想想现代这个社会背景,你就理解,他今天为什么这么做?他生活没有保障。在从前中国大陆,寺院叫十方丛林,只要你是出家人,任何一个寺院可以挂单,你可以去住,在那边吃饭,没有人问你要钱。今天不行了,我们拿台湾来说,任何台湾的一个寺庙,你想在那里住一天,不太容易,甚至於吃一餐饭,他都不招待你。那怎么办?逼著没法子,只好自己去搞地方,自己去积蓄,否则的话,日子过不下去了。
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时代的背景,不能够看到这些人:这些人邪命,这些人都犯戒。你要晓得,谁叫他犯戒的,谁叫他邪命的,他要照著正当的方法修行,他的日子能不能过得下去?心不安,如何能办道?古人所谓说「身安道隆」,身心都不安,没法子办道。换句话说,今天就是出了家的,正如同弘一大师所说的,弘一大师不敢自称比丘,他自称什么?出家优婆塞。他说我也是居士,我示现的出家的样子,我还是优婆塞,不敢说比丘。出家优婆塞不是他最先说出来的,最先说出来是成时大师,成时是蕅益大师的徒弟。因为蕅益大师自己一生不称比丘,称沙弥,他说比丘他没分,不够资格,沙弥他当得起。他的徒弟说,我的师父是沙弥,我沙弥也当不起,我只能称优婆塞了,所以成时大师自称出家优婆塞,从他开始。
这个历史也有五百年了,这就是真的众生的福报一代不如一代,今天我们找一个真正清净比丘,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他不能活在这个世间,他会饿死、会冻死,没有人照顾他。所以这个世间不会有真正比丘存在,只有一些出家优婆塞来代替,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学佛的同修,特别是修学念佛法门的同修,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向往著西方极乐世界,在现前我们修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弘扬这个法门要以清净心弘扬,换句话说,不攀缘,不要求我要做到什么样什么样,不可以,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你就清净了。一念攀缘,心就不清净了,你就会起烦恼,一切随缘,那好自在!我们今天这个小小地方,把它当做什么?当做阿兰若来看待。阿兰若是一个人静修的地方,没有人来干扰,一个人静修。到什么时候你就不住阿兰若?跟诸位说,等觉菩萨还要住阿兰若,就是一个人独居,专心办道,一个人独居。
你看《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参访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因为这一章里面内容非常的丰富,有很多要紧的东西,我们过去在台湾大专讲座特别提出这一章跟同学们讲解。这里面有十二种头陀行,是菩萨的头陀行,跟小乘不一样,名称相同,境界不相同。德生童子劝善财童子要住阿兰若,德生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是等於像是住茅蓬一样,阿兰若就是我们中国讲的茅蓬,一个人清修。随缘利益众生,决定不攀缘,决定不坏自己的清净心,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则。有这个机缘来了,你不能不做,你不做没有慈悲心,没有这个机缘,不要勉强去做。
下面一条就是「正进」,就是正精进。「勤行精进,修涅盘道」,这个涅盘道是大涅盘道,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跟前面五根、五力所说的一样;五根五力是因地上,此地是果地上。「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定」,这才叫做正定。在我们念佛法门,它正确的指的就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跟功夫成片也可以含摄在其中,但是它正指是指理一心。「八圣道由择法觉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无漏圣法曰正,能通涅盘曰道」,这是简单解释八正道的名相。由此可知,这个觉法非常重要,根力是培养我们的基础,真正修行是在择法。
我们再看底下一页,「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前面说过,这个三十七品可以说把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方法都包括尽了,总不出这三十七类。但是众生根性不相同,机缘不一样,所以这三十七品,就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开合。开是展开来说,从一条把它再分开来讲,合是归纳;这样一开一合,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无量法门。讲三十七道品,是合、归纳,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所以名义不同,无不演畅。特别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法门一样都不缺,经上只提三十七道品,是提纲领,归纳起来讲。所以,以前印光大师讲,只要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好了,成佛都有余。说不学其他法门又有何憾?还有什么遗憾?他老人家教我们,就把一句阿弥陀佛念好就够了,不要再去搞这个、搞那个,分心!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
那么就问了,几个人肯死心?死心塌地去念这句阿弥陀佛,他决定能成功,那才叫上上根的人。他一点疑虑都没有,真的死心塌地去念。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想学什么法门,就有什么法门,阿弥陀佛亲自来教你,来指导你。所以,我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今天什么是最要紧的?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其余的事情都是次要,最重要的是如何赶快的取得西方极乐世界。底下一句,就讲西方世界那些人了,他们听经闻法,目的?目的都是教「念三宝」,念三宝就如同惠能大师所说的,念觉、正、净,念佛、念法、念僧,念觉正净。「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大觉之心!菩提心一发,当然烦恼就覆灭了,因为烦恼从迷来的,迷了才有烦恼,觉就没有烦恼,破迷开悟当然断烦恼。
底下「三宝略释」,三宝有很多种,这个地方只简单的列了两种,一种是「别相三宝」,一个是「一体三宝」。我们从别相下手,一定要会归一体三宝,自己才有真实的受用。别相三宝里面的佛宝,就是佛的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这是佛宝。法宝是经典,所以经教有四种,有四类。有教法,教法就是指的经典,教科书、书本,这是教法;有理法,理法是教科书里面所讲的理论,这是理法。所以,教与理都是在书本上,我们今天讲经典;行与证这是在自己本人这边,你要依照这个理论去修正你自己错误的行持,这就叫做行法。行法是你自己要去做的,你做到了,使你的行与这个教、理相应了,行就是教,行就是理,教理就是自己的行为,这就叫证。证没有别的证,完全相应了就叫做证,清凉大师分《华严经》为四分,信、解、行、证,跟这个意思是相通的。
什么叫证?信解行融合成一体了,就叫做证。假如说我信的、解的、行的不是一样的,信是信,解是解,行是行,这就不叫证。如果是证,决定是信就是解,就是行;行就是信,就是解,是一而三,三而一,这就叫证果了。证里面有浅深次第不相同,深位的证,那是法身大士,浅证是三贤菩萨。所以底下讲,「僧,三乘贤圣」,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菩萨里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叫贤位,地上菩萨叫圣人,菩萨里面的贤圣。小乘里面,四果向以前的叫贤人,四果罗汉叫圣人,小乘的贤圣。所以,这个三宝就是觉正净,我们从别相三宝要证入一体三宝。
一体三宝里面,「湛然智照,灵明觉了」是佛宝,这就是觉而不迷。这指什么东西?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湛然是比喻,像水非常的静,非常的清,从水面一直看到水底,像一面镜子一样,一点染污都没有,湛然之相。所以,你的心不但定而且清净,定、净到了极处,就是湛寂灵明。这个心起作用,实在是广大无边不可思议,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不知道的。智照,觉了,到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明白,佛在经上所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怎么现的?怎么变的?你统统明了了,觉而不迷。自己变的,自己现的!你能相信这个,这是正道。这才叫真正的佛,自性佛,或者称自性天真佛,都是讲的这个。
一体的法宝,「实相理体,清净圆妙」。到这里,三宝真的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是从另一个角度上去看。实相是真相,决定不是虚妄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或者讲理事不二,实相是事,理体是理,理跟事是一不是二,也是清净圆妙。圆是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妙是什么?非有非空,不可思议,圆极、妙极。
僧宝是「理智不二,和合无违」。理是所照的境界,智是能照的般若,就是智境不二。和合无违,正是《华严》里面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大经称为无障碍的法界。如果不能证到一体三宝,决定还是有障碍,没有办法入《华严》的一真法界。因为一真法界就是一体三宝,名称不一样,事是一桩事情,在西方净土里面讲,就是实报庄严土,《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诸位要是把这些经论合起来看,然后你再想到,弥陀法门不可思议。为什么?他用的方法太妙了,他教人求一心不乱,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所以,在华严会上到末后,在一真法界里头达到最高峰,无上正等正觉,你看还是用阿弥陀佛一心不乱的方法,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大方广佛华严经》好比是我们的家,《阿弥陀经》好比是你家大门的钥匙,你拿到这个钥匙你就回家了;你不拿到这个钥匙你进不去,没门可入。才晓得八万四千法门里面,阿弥陀第一,没错!修学其他的法门将来还要归弥陀法门,才能够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这是讲到一体三宝,我们要从别相归一体,念别相三宝证一体三宝。
下面说「行树演法,风树作乐,微妙法音,闻正法乐,自念三宝,得正念乐」,这个意思非常重要。西方世界的环境殊胜、微妙,真正不可思议,如果不闻正法,就不能够破迷开悟。因为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我们不知不觉被邪知邪见薰习,被烦恼薰习,薰习得太久了;换句话说,习气太重太深,这个迷关不容易破除,不容易断掉,要想破迷开悟,唯一的方法就是正法薰修。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讲经四十九年,这就是告诉你,正法薰修的重要。他的弟子当中,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众,所谓是常随众,差不多就是佛说法四十九年,他们就听了四十九年,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佛,佛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叫常随众,这是给我们做榜样的。在中国,我们过去丛林寺院,这些祖师大德们也是天天说法、天天读经,接受佛法的薰修,非常非常的重要。自念三宝,得正念乐,唯有正念才是真正之乐,才是真乐。正念是觉正净,心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当然乐。讲到这个地方,我特别提醒同修们一定要读经,一定要读古德的注疏,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每天一定要找一点时间去读经,天天不要间断。
「此中显化禽微风树网等音,乃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这是说明西方世界的殊胜,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的神力,神通力,他给一切众生做增上缘。禽是指前面白鹤、孔雀这一类的,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风吹树,西方世界的树木,因为他们那个地方的人福报大,风景是美极了。怎么样?不要收拾,我们这个地方也有草坪,也有树木,一个星期还得剪一次草,还要扫树叶,很麻烦。西方极乐世界的树不落叶子,草不要剪的,你想多长,永远就是那么长,你想他长一点,他就长一点,想他短一点,他就短一点,随心所欲。好!那个环境太好了。风吹树叶,它的树是七宝所成的,不像我们的树木,是草本、木本。西方极乐世界树都是宝本,金树、银树、琉璃树。所以它的树叶风一吹,碰在一起敲的音声非常好听,我们这个世间叫风铃,非常的好听。
阿弥陀佛就藉著这个来说法,所以它树叶敲击的音声,你去听听,原来它讲经。阿弥陀佛真慈悲,那个地方自由、自在、民主,比美国不晓得超过好多好多倍。阿弥陀佛要现成佛身给你说法,你是规规矩矩在那里听,很约束。他化一阵清风吹树叶的时候,在那里讲经说法,那你就很自在了,一点拘束都没有;坐著听也行,走著听也行,累了躺一会,睡著听也行,太自在了,真是以无量的方便成就一切众生。这些树上的罗网,这一切依报正报,假法、实法,全都是阿弥陀佛法身、报身、应化身,四德「常乐我净」变现出来的,以这个来教化众生,全体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难得!
下面说,「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情是有情众生,像阿弥陀佛变化的这些鸟、人,就是有情众生,无情的,像风、树、罗网,这些属於无情的众生,没有一样不说法。西方极乐世界是六尘说法,无量法门同时演说,不要等待还有先后次第,没有,他同时的;换句话说,你喜欢听什么法,他就给你说什么法。我们两个人坐在一起,我喜欢听《法华经》,你喜欢听《华严经》,我听那个音声就是讲《法华经》,你听的就是讲《华严经》,没有冲突,同时的,真正是奇妙。四教道品,四教是天台宗所说的,诸位要知道详细一点,你可以看《天台四教仪》,现在这个书也很普遍,到处都能找得到。这是天台大师将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他分判为藏通别圆,所以也代表整个的佛法。
无量法门,那就更多了,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没说的,在他方世界所说的,这一句都包括了。释迦牟尼佛没说的,他方诸佛说过的,也包括在这一句里面。无量无边的法门,总而言之,归到最后都是叫你念三宝。为什么?诸位想想,佛门修学这四个程序,信解行证,无量无边的法门是理解,是在那里讲解,解了以后你要修行,行门的纲领就是觉正净。所以,你早晚课里面一定有三皈依,我们今天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外国的我不晓得,中国寺院丛林,无论是大庙小庙,他们的三皈依统统是《华严经・净行品》里面所说的,就是「净行品」里面的三首偈。「自皈依佛」,著重在「自」,自皈依,「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是皈依佛。「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皈依法。「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华严经》上的三首偈,这个三皈依就是念三宝,就是念的觉正净。所以修行,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那个法门是方法、是手段,修的什么?修的是觉正净。
底下「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依报正报,经上讲的四大类的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导师是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种智所现」,种智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我们的真心,唯心所现,种智所现就是唯心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我们也有种智,也有佛性,虽然在迷,我们的种智、我们的佛性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只要我们真心念佛,发心求生净土,我们的心性与阿弥陀佛的心性就能起感应道交,所以说是自己净业所感,唯识所变。这是说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自己也有一份力量。
「佛心生心」,佛是阿弥陀佛,生是往生的众生,「互为影质」,影质就是形影,本质跟影像是离不开的。众生心是本质,阿弥陀佛就是影像,弥陀是本质,我们众生就是影像,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像我们一个讲堂有很多灯,灯打开了,每盏灯的光明都是充满这个房间。我们在这个光里头,的确分不出哪是这盏灯,哪是那盏灯,分不出来。可是怎么样?还是各是各的一盏灯,这就是比喻佛心生心好像这两盏灯互为影质。「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长深思矣」。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是性,事是修,所以理事一如,性修不二,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们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没有离开理与事,就是理与事,只要你会用心,决定相应。
末后这一句,「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这是蕅益大师非常感叹的话。就是有些人他轻视西方净土,他在那里高谈阔论,谈唯心净土,谈自性弥陀,完全从理上,不肯从事上来修学,这是我们要反省的。连《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是等觉菩萨还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难道他不懂理吗?理,他懂得太多了,事,他一天到晚阿弥陀佛,他没有间断过。所以,理与事要相应,不能只谈理,把事废掉了,不可以。如果单谈事修,不懂理,还能带业往生;如果单讲理,事上不修了,往生的机会都没有,那就太可惜了。所以理明白,事要真修,这才是决定正确,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