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集) 1993/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01-007-0003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第二讲,今天的讲题是「经序的启示」,在经文,从「如是我闻」到「今现在说法」。我们先简单的介绍经典几个名相。
首先,我们展开佛教的经典,就会看到「如是我闻,一时」,有这些字样,几乎一切经都相同的,这在佛法里面叫做证信序。「如是」是「信顺」的意思,「我闻」是「师承」的意思。部部经里面虽然都有这几个字,它的意思大多数是相同的,但是也有部分不一样,也有部分就是与当部有密切的关系。从理上说,「如」,是讲宇宙人生的实相,拿佛法的名词来讲,就是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这个叫如。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就是一切大小乘经典都能讲得通,换句话说,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浅而言之,这是指这部经,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阿难尊者在集结的时候,说出如是我闻,如是就是指这部经典,是我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佛怎么说我就怎么讲,不增不减,这叫如是。所以「我闻」这两个字就显然含著有师承的意思。
「一时」,这是讲机感,机是众生,所以佛经从经序上来看,就如同会议记录一样,它有时间、有地点、有主席,也有参与的这些大众,很像会议记录。但是它时间并没有标明年月日,没有注明年月日,只用个一时,一时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在。一,实在说就是师资道合的时候,或者是说感应道交的时候,众生有感,佛来应的这个时候。什么时候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通常讲是机缘成熟的时候。什么是机缘成熟?如果以本经来说,是一心不乱的时候。一心不乱,我们与佛就感应道交了,所以一时是通指机缘成熟的时候。其实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个真实法,不仅仅在太空当中这许许多多星球,时间不相同,就是在我们地球上,现在大家晓得有时差,可见得也不相同。我们这个地方说的是下午七点钟,到加州就不一样,所以时间也不容易记载的很正确。何况印度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当时,他们有许许多多的小国家,跟我们中国春秋战国的时候差不多,都是些小国,每个小国家所用的历法不相同,要记载都相当的困难。印度没有统一,而我们中国到秦才统一,但是在周朝的时候,许多小国家都用周历,都用周朝皇室的历法,所以在时间的记载比较上有个准则。在印度就相当困难,这也是用一时的原因。
「佛」是主席,当然一个法会一定有个主席,尤其这一会是属於教学的法会,讲经教学,所以佛是老师。教,我们称教主,是他主持教化,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称的「和尚」的意思,是相同的,和尚叫亲教师,教主也是亲教师的意思。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标处所,这是说明这部经最初佛说的处所,佛说经的处所。舍卫国是当时印度一个比较大的国,首都就叫做舍卫。舍卫是梵语,它的意思古人翻作「丰德」,是说明这个地区,丰是物产丰富;德是说这个地区、这个时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很多。要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它是当代文化水准最高的一个地区,也是经济发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都市,生活水准、文化水平都相当之高。这个城市相当之大,在这个城市什么地方讲的?这个地方有个精舍,这个精舍就叫做「只树给孤独园」。是在舍卫大城的城外,距离舍卫大城很近,经上记载只有一里多路。这本来是只陀太子的一个花园,就是他自己的别墅,太子的别墅,它的建筑也很理想,场所也非常之宽大。
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邻国,就是王舍城,在那边讲经。偶然有个机缘,就是须达多长者,他有个亲家住在王舍城,他到亲家那里去走动的时候,看到他亲家非常的忙碌,好像招待贵宾一样。他就问说:你为什么这么忙?他的亲家就告诉他,说:我接待释迦牟尼佛,佛在王舍城讲经。他对於佛的智慧、道德、学问都倍加赞叹,於是须达多很受感动,也去听经。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当面就邀请,就礼请释迦牟尼佛到他们国家去讲经,佛也就答应了。佛这一答应,因为佛当时的团体很大,一共连他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所以不是招待一个人,他一来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你要准备这么大的场所来接待他。
所以,回到舍卫国之后,到处找合适地方,都找不到。结果看中只陀太子的花园,有这么大的范围,足够住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余,有这么大的场所。於是就跟太子商量,想买他这个花园,太子就跟他开玩笑。他说你是我们国家最富有的长者,就是大财主,国家大财主,你家里黄金很多,你能把黄金把我这个地铺满了,我的地就卖给你。结果须达多长者就真的回家去派人去搬黄金来铺地。只陀太子一看到:我跟他开玩笑的,他当真的了。於是乎只陀太子很受感动,就问:你买这个地干什么?为什么要黄金铺地,买我这个地?他就跟他说,我要请佛到这儿来讲经。只陀太子一听之后也非常欢喜,他说这样好了,这个功德我们两个人做。须达多不肯,他说我要一个人做,我不要两个人做。只陀太子一想,他说:好,你用黄金可以铺满我这个地,这个地卖给你,我这里头很多树木花草,你黄金铺不上,这个东西你要不合作,我全部把他砍光。砍光就变成荒地,那就没有意思了,於是给孤独长者没法子,不得已就答应了。所以,两个功德主,就是两个施主来供养释迦牟尼佛这个僧团,这是一段就是黄金布地的一段故事。
须达多,当时人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给孤独就是他很慈悲,凡是有孤苦伶仃的人,他都愿意救济,只要去找他,他一定肯帮忙。所以大家不叫他的名字,就叫他给孤独长者,送他这么个称号。这是真正对於佛法能认识,他才有这样的信心、毅力、诚意来礼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弘法。佛在舍卫国的的确确讲了许许多多重要的经典,像大家晓得的《金刚经》,我们这部经,都是家户喻晓的,都是在舍卫国讲的。「舍利弗等」十六位上首弟子,以及菩萨众们,这是标听众。所以从这一段里面来看,所谓六种成就具足。这是讲到正信,下面我们略微介绍一下。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这是从理上说的。「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这底下解释如是完全依据本宗的教义,就是净土宗的教义来说的,这是决定没错。「又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是」,这也是依本宗教义说的。前面一个说法,是坚定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第二个说法,是坚定我们当生成佛的意念。「如是」,说到究竟圆满,不可思议。
「际遇良时,师资道合,曰一时」,一时,就是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们今天虽然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的时代,但是我们有幸能读到佛的经典,而且所读的这部经典是决定可靠,决定没有疑问的;的的确确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的的确确是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翻译得完全没有错误。我们依照这部经典来修行,一生决定往生,决定成佛,这是一时!这个一时真是千载难逢,就像开经偈里面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一时我们遇到了,实实在在不容易。我们讲这部《弥陀经》的时候也不容易,尤其是讲《弥陀经疏钞》跟《要解》,不但在国外难,在国内也是相当不容易,所以这个机缘我们一定要珍惜。在此地,我们不得已利用录影的方法,介绍给没有机会来参与这个法会的。但是听录音带或者是看录影带,总不如现场来得亲切,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一时我们一定要把它把握住,这个一时是稍稍疏忽一点就过去了,所以这个机会非常非常的难得。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天人大师,名佛」,这种三觉,我们在「佛学概要」里面讲过。自觉,拣别凡夫的,凡夫是迷而不觉,佛觉悟,所以佛不是凡夫。觉他,拣别不是二乘,小乘人虽然有自觉,但是他不肯教别人,不肯帮助别人。觉行圆满是拣别他不通菩萨,菩萨虽然自觉又能觉他,但是他没有圆满,佛是圆满的。前面两种我们还容易懂,后面这一种,免不了我们就要起疑问,究竟什么样才叫圆满?自觉圆满还能体会得到,说度众生也圆满了,我们就怀疑了,我们现在是众生,佛没有把我们度了,他怎么就算圆满?诸位要晓得,圆满是从他本身上说的,不是从教化众生这一边讲的。教化众生可以帮助他自觉圆满,所谓是教学相长。
大经里面讲得很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之所以成佛,都是在一切众生边成就的。怎么成就的?教化众生。尤其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学佛不能不读《华严》,不能不在《华严经》上认真的讨论。《华严》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代表一生成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他怎么成的?他在一切境界里头锻炼成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修行人,凡夫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之外,恶的人、恶的环境是自己的善知识,是自己的老师。为什么?这些境界现前,帮助你修无分别心,断我的瞋恚、嫉妒、障碍,断这些。一切的善人,顺境、善人、好的环境,也是善知识,也是佛。他教给我们什么?因为凡夫在顺境里面就起了贪爱,贪爱也是烦恼。所以你要能够在顺境、善人这边去炼,炼什么?把你的贪心断掉,把你染污心也断掉。所以顺、逆都是善知识,顺、逆境界统统是佛,菩萨成佛是这样锻炼成的。
我们修行不能成就,一读经一反省就明白了。我们遇到善人,遇到好环境,心里喜欢,舍不得丢掉;遇到恶人、遇到恶境,心里就怨恨,这怎么能成佛!我们是心为境转,这的确很可怜,自己在境界里做不了主,心被境转。修行人修个什么?就是把这个错误的修正过来。怎么修正?我的心不随境转,就修这个。不管什么境界现前,我修清净心,我修平等心,这叫修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要修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顺境里面修的是这个,逆境里头也是修的这个。善缘里面,善缘就是人事环境,恶缘也是指人事环境,统统修的是这个,这修的是一心不乱,这才能够达到觉行圆满。「天人大师」是对佛的尊称,佛是天人师。
「舍卫,此云闻物,只陀、须达多」,这是只陀太子跟须达多长者,「施供佛僧,建立道场,普利众生」。如果当年没有只陀跟须达多他们两个人发心建这个大道场,舍卫国大众闻法的机缘就难得到了,所以这两位大德是佛的护法。这个道场的所有权,就是这两个人的,须达多、只陀太子并没有说把这个地方送给佛,没有,是供养佛。佛出家了,如果把这个地方送给他,佛不又有家了,佛就又还俗了,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诸位要记住,建道场确确实实是在家人的事情,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事情。出家人自己道业成就,什么地方来请,看看这个启请的人很虔诚,听众都很欢喜,他就来了。如果这个地方因缘不成熟,他就到别的地方去了,实在找不到因缘,像达摩祖师也可以面壁九年,面壁九年在等,等一个人。只给这一个人讲经,只给这一个人说法,只叫这一个人开悟,一个传一个,他就不中断了。所以到第六代,六祖大师他的法缘殊胜,把整个佛法展开,普度众生。
假如达摩祖师当年来一看,都没有人愿意跟他学,他就回去了,那咱们中国的禅宗也就没有了。他很有耐心,他面壁九年就等一个人,等一个可以能够相信他的,能够继承他的。这也说明,我们怎样建道场,用什么态度来建立道场,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弘法利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陀跟这些长者大德们,在最初建立了榜样,就建立了规矩。后世人如果真正能够仿照,依教奉行,佛法就不会灭亡,一定能够常住在世间,正法久住。这是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的,就是出家人有出家人本分的事,在家有在家本分之事。实在讲,就是真正要想佛法兴,像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所讲的,出家人应当托钵,佛法决定能兴。但是托钵在中国还行,中国要真是托钵的话,真有人供养,哪条街上都能托得到吃的。今天在美国就很难了,托钵还得开汽车去托钵,这很困难。可是如果真正是像中国人住得比较密集一点的地方,托钵还是有好处,也能叫很多外国人看看。外国人很好奇,趁著这个机会灌输他佛法的教义,所以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教育。
第二段,我们要介绍的是「大众同闻」,这里面所说的是「为后学示范,善自取师」。这一句是我们自己应当要做的,就是古德这些榜样,我们应当要师法。「声闻居首,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经,序里面列的有这些听众,听众在上首里头排列的顺序,它是把这些阿罗汉排在前面,小乘排在前面,把菩萨摆在其次,人天大众那个听众摆在最后。这个排列的顺序都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声闻,换句话说,这些人跟释迦牟尼佛学,还没毕业,还不能够离开佛单独去教化一方,还不能够离开老师。这个我们一般叫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佛到什么地方,他们这些人就跟到什么地方,一生都跟著释迦牟尼佛的。这些人统统是出家众,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说一千二百五十人,零头略去了,还有五个人,零头就不说了,说一个概数。
他们所示现的都是出家相,示现的出家相,又是佛的常随弟子,所以无论在哪个法会,前面所坐的座位总是他们这些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思,佛是希望后世人对於出家人尊重。出家人纵然是凡夫,那是菩萨,可是我们对出家人比对菩萨还要尊重三分。原因在哪里?因为出家人要住持佛法,要负这个责任,就是我们讲三宝里头的「住持三宝」。住持三宝里头一定是出家人,虽然僧宝,菩萨也包括在里面,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讲声闻,还是讲剃发染衣,还是以这个为主,并不以在家菩萨为主,还是以出家人为主,这就是佛法一定要出家人来承传。
可是这毕竟是一个大事业,所以四众弟子一定要能够充分的合作,才能达到传法的目标。如果四众不和,出家人也没有办法,那么佛法就逐渐逐渐要衰微了。今天我们看佛门里面现象,确实四众不和,这种情形佛早就晓得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讲的五五百年(我们现在是第五个五百年以后)斗诤坚固,如果四众和合,就不斗诤了;既然斗诤,当然就不和合。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真正懂得,明白了,他斗我不斗,他争我不争。几个人能成为一个僧团?跟诸位说,佛在戒经里面讲,四个人就是一个僧团。人多了不容易,和合困难,四、五个人不难,真正能找到志同道合,四、五个人在一块共修,僧团就建立在世间,这个世间又出现僧宝了;只要有僧宝,必定佛宝、法宝,三宝具足。
在这个星期天,佛光寺举行「盂兰盆会」。诸位要是展开《盂兰盆经》来看一看,他是要供养十方僧的,而且是要供养夏安居自恣的这些出家人,我们到哪儿找去,找不到了,所以非常非常难。假如能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小道场,有五个出家人,五比丘在一起静修,举行结夏安居,这个自恣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要想真正叫佛法常住在世间,利益人天大众,我们一定要向这个方向来努力,求出家人安居在一处,专心办道,弘法利生。诸位如果向这个方向去做,你们大家都是须达多,都是只陀太子,这是真正在家菩萨。所以,出家众是传法的。修行也是传法,修行是身教,以自己行持做大家修行的榜样。所以,有身教、有言教,讲经说法是言教,著作传播是言教的推广,这些我们都应当要常常提高警觉。
「菩萨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故」,菩萨的位子排在当中,因为菩萨有出家、有在家,所以相就不定。在我们中国,可以说与佛有特别的缘分,虽然佛法出兴於印度,等於说出生在印度,而它的生长、开花、结果都在中国。所以我们中国人对於中国的佛教,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展开整个世界的佛教史,在佛法上修学成就,我们中国人第一。当年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他的威德使印度人尊称他为大乘天。他的雄辩,当时在国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辩得过他。他在印度开过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就是他自己建立宗旨,在那里,坐在那里等於说打擂台一样,任何人可以来跟他两个人辩论。他十八天当中,没有一个人敢给他提出问题,敢跟他辩论的。所以当时印度十六国的国王尊称他为大乘天,真是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在中国,我们有四大名山,这四大菩萨。四大菩萨除了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相,其余三位都是在家相,在家的菩萨多,出家的菩萨实在讲没有在家的多。很显然的,我们讲到底是出家人多,还是在家人多?一定是在家人多。中国出家人统统都受了菩萨戒,所以菩萨比丘,可是菩萨比丘要比起菩萨居士,还是菩萨居士多,菩萨比丘还是占少数,所以菩萨的相不定。比丘常随众,菩萨不常随,为什么不常随?菩萨要教化一方,代佛弘法,这是菩萨唯一的使命,所以他代表中道。
「天人列后,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天人像只陀太子,像须达多长者,这都是人众,他们是佛门的护法。这些都是从表面上看的,实际上这些人全是大菩萨应化而来的,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佛菩萨变现人天,来护持佛法,所以一个真正护法,绝对不是普通人。不是佛菩萨怎么能够真正热诚的来护持佛法?护法统统是菩萨再来的!所以四众一定要合作,这才能使佛法广大,僧团健全。
下面我们有个简单的表解,说明「僧伽」,就是佛法要靠僧传。僧伽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和合众」。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两个人在一起也不能称僧。佛教戒律里面规定是四个人在一起,有四个人以上在一起,遵守这六个戒条,而且实行羯磨制度,这才叫和合众。羯磨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会议,无论大小事情开会决议,每个人都要服从决议。所以,佛法从三千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大小事情都是会议来解决。遵守这几条戒条是非常的重要,第一,这是讲理,分做理、事两方面。理,我们以净土宗本宗的教义来说,「同证一心不乱无上菩提」。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在一块儿住、在一块修行的宗旨、目标。我们到这个僧团里面来干什么?求一心不乱的,我来求一心不乱,我来求无上菩提,我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为别的来,我就为这个来的。这是理,我们的目标完全相同。
那么在事上面就有六条,我们平常讲六和敬,一定要遵守。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就是见解一定要相同。见解如何相同法?这就要读经,所以寺院里头为什么天天要讲经,释迦牟尼佛当年率领的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么多人怎么会不闹意见?就靠天天讲经!三天不讲经,意见都出来了,所以天天要讲经。就跟学校一样,学校里的学生为什么那么好?天天上课,老师天天严格的督促他,他就规规矩矩的,循规蹈矩。如果学校三天不上课,没有老师,学生你看又是吵、又是闹、又是打架,不知道出些什么乱子出来。所以,我们要求的见和同解。你看从前寺院当中,佛陀在世,经典上也是如此的教给我们,二时讲经。那个二时是现在的八小时,因为印度把一天昼夜分做六时,我们中国分做十二个时辰。所以,印度的六时里头的二时,它的一时等於我们四小时,二时就是八小时。每天八小时听经,听了八个钟点经,还要去修八个钟点行,譬如念佛,还要念八个钟点。一天已经去了十六个钟点了,其余时间都已经精疲力竭,只好睡大头觉,不会闹意见了,他闹意见没有精神闹了。何况在那个时候日中一食,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饱,每天十六个钟点课程,他还有什么精神去闹意见?没事,天下太平。所以,要求的是见和同解。
正因为如此,这一个寺院、一个道场,它有一个宗旨、有一个目标、有一种见解,所以另一种见解要深入到这个地方,就把我们见和同解分化掉了,这是不可以的。所以,佛教在我们中国形成了许多的宗派,宗派里头宗旨不一样。譬如华严宗的,是以《华严经》为主,你要到他那个寺院去讲《法华经》,那就不行了。为什么?跟他的见解不一样。天台家是以《法华经》为主修的,他们天天讲《法华经》,研究《法华经》,你要去跟他讲唯识、讲禅,也不行,他不能接受。这就等於说办专科大学一样,他请这个法师来讲经,一定是跟他的思想相同的。我这里是专研究《华严》的,某个人也是专研究《华严》的,我们可以请他来讲。他不是研究我这一门的,就不能请他来讲,怕动摇了我们自己的根本。就是我们走的路不一样,虽然目标是相同的,但是路不一样。同样达到一个目标,都是成就无上菩提,可是路不相同。这不是排斥,是便利我们自己成就。
所以有各宗各派不一样,我们兴之所好,喜欢哪个法门,喜欢什么样的经典,你去找这个道场,去找这些老师、同学,大家在一块学,和合众。否则的话,就不和合了,把和合破坏,那叫破和合众,那个罪就大了,破和合众罪过是在阿鼻地狱。所以,破和合众不是说这是个道场,我们把它捣乱,把它破坏掉,这叫破和合众,这个当然也是。如果我们请了一个法师来,这个法师所讲的跟我们所修学的理论完全相背的,背道而驰,也是破和合众,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大家统统都是修净土法门,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你请一个禅宗的大德来给你讲禅,叫破和合众;您请一个密宗大德到这个地方来给你灌顶,也是破和合众,诸位要懂这个道理,要明白这个道理。
譬如你们在学校,你们这个学校是学文学的。另外也是个名教授,他是个学医学的,他到你那里讲,跟你所学的风马牛不相干,你听也听不懂,岂不是破坏你们学习的风气?这是决定不能够相融的。他学医学的,他能拿博士,你学文学,也能拿博士。你文学院请医学博士天天来给你上课,你文学博士决定拿不到,你医学博士也拿不到。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今天有许许多多人在佛法里头,的的确确是走错了路子,错了方向,古人所讲盲修瞎练。这是见解一定要相同。
第二个就是「戒和同修」,戒律是生活规范。因为是团体,团体一定要守纪律,要守规矩,一定自己要能够约束自己,这样才行,大家才能够共住。如果每个人都放逸,不遵守同住这些公约,那么这个团体就变成散乱而没有秩序。所以,戒律就是生活规范。「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这个好懂。意同悦就是心里面每个人都是法喜充满,为什么?他天天在那里修持,无论在解门、在行门,他的境界天天都在提升,他很快乐。读经天天有悟处,修行天天有境界,这个乐!所以「意和同悦」。
「利和同均」,利是利养,在家信徒的供养,出家人的享受决定平等。一切供养都要归公,没有私人的,个人需要用的,由常住来给。常住一定按照规矩,譬如说普通零用钱,斟酌需要,大家平等。如果说某个人生病了他需要医药,常住一定要开医药费用。或者有某个人受别请,就是外面或者请他去讲经,旅途上的费用,常住一定要给他;他外面有供养的,回来一定交给常住,这样才如法。所以,我们以这个标准要来建立一个僧团,今天五个人都找不到,你到哪里去找?人家供养我的钱,我怎么可以给你?这就不行了。
五比丘的僧团难求!尤其五比丘要修一个法门,依同样的经典就更难得了,到哪里去找?我们要想佛法常住在世间,确确实实要建立如法的僧团。因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这一个如法的僧团,那个功德不可思议,十方诸佛护念,龙天鬼神护持,这个世界就不会遭难;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绝对不会有毁灭性的大灾难。为什么?有诸佛菩萨、护法神在护持著,它正法住世。没有这样一个僧团,就不能代表正法住世,就不能代表;没有正法住世,妖魔鬼怪就来扰乱世间。这些现象,如果同修们很冷静的观察,你就会发现,现在确确实实是如此。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的,应当要晓得我们如何来努力。这是讲僧团,和合众,简单介绍到此地,这也是我们必需要晓得的。
下面有十六位尊者,当然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只列了十六位。这十六个人不是随随便便列的,我们看佛的经典上面,每部经列的上首的名字都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为什么?这些人就代表了这部经,所以我们要懂它的意思;懂得它的意思,你就晓得这部经讲的是什么。就好像开会一样,你看到出席的是些什么人,你就能够猜得到他们是开什么会议。如果这个会议你去一看,都是管理财政,管理这些人的他们在开会,你就晓得一定是讨论经济、财政的问题。如果是教育界的那些什么学校校长、训导主任、教务主任,他们在一起开会,那一定是讨论教育上的问题。佛法也是如此,你看看这些人,这些是什么样的人,佛的这些弟子都有专长,所以各个人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各个都第一。
下面列的十六个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是神通第一,「摩诃迦叶」是头陀第一,「摩诃迦旃延」是议论第一,「摩诃俱絺罗」是答问第一,「离婆多」是无倒乱第一(倒是颠倒,乱是错乱,他从来不颠倒,从来不错乱的)。「周利盘陀伽」是义持第一,这一位尊者,佛说他的因缘。他的记忆力实在是太差了,记性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简直我们无法想像。佛教他两个字,念到下面一个字,上头忘掉了,再教他上面,下头又忘掉了,这么样差。到底是什么原因?佛就说了,他过去世是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讲经说法的,因为吝法得这个果报。他也教人,但是教人自己留一手,怕将来人家学的好在他之上,叫吝法,所以得愚痴果报。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是得愚痴果报,这佛说出他的因缘。但是毕竟是多生多世佛法薰修,他种子在,是业障障住了。佛就教他持之有恒,两个字念了九十天,念了三个月。念哪两个字?笤帚,扫地的笤帚,念了笤,帚忘掉了,念了帚,笤忘掉了。三个月,三个月当中念下去之后,他开悟了。悟了以后,那也是一等的聪明人。笤帚真的把他心里面的业障都扫干净了,所以他叫义持第一。悟了以后的境界就跟六祖大师一样,虽然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什么问题你去问他,他都能答得上来,什么问题去请教他,他都能够给你解决。
「难陀」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仪容第一。仪容第一,这是一般经上说的,在《要解》里面讲的是声妙第一。但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其他经论里头没有看到过,我们只看到仪容第一,这是最常讲的。「阿难陀」就是阿难尊者,这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他是多闻第一。「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密行第一。他当年在会是个小沙弥,是个小孩,非常顽皮,一天到晚都是在玩,从来没看到他修行。释迦牟尼佛晓得,他怎么修行?他一天到晚玩耍就是修行,所以他叫密行,别人看不出来。他真用功,真修行,可是绝不耽误他去玩,他这是很巧妙的一个功夫,别人不知道。
「憍梵波提」受天供第一。这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牛呞。古时候印度人取的名字,不见得名字很好听,但是这个名字都有来由。有的人,他的特徵,比方「摩诃俱絺罗」,俱絺罗是什么?是大膝,他的膝盖长得比别人大,摩诃是大,俱絺罗是膝,也是他的特徵,所以人家叫他大膝盖,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这位尊者憍梵波提,牛呞,他的嘴一天动到晚,就像牛吃草一样。他是阿罗汉,所以怕人家见到他的时候就笑话他,笑话他要造罪业的。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过去世做了五百世的牛,所以带著有牛的习气,没事坐在那里他嘴巴就会动。为什么他堕到五百世变做牛?他从前也是个修行人,有个阿罗汉,证阿罗汉果的阿罗汉,那个阿罗汉念经嘴巴动,他就笑话他,他说你念经不太好看,像牛吃草一样。阿罗汉听到之后,就叫他忏悔,他说我已经证了阿罗汉果,你讽刺我,将来你要背因果的,你会堕恶道的,你赶紧忏悔。他也是真心忏悔,虽然忏悔还堕在恶道里,堕在牛身五百世。所以,释迦牟尼佛看到他这个情形,他今天也证阿罗汉了,别人看到他也讽刺,不就害了人。所以你别在人间,到天上去供养去,天人都有神通,天人有五通,一看晓得你是圣人,大家对你很尊敬,不会笑话你,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是福田第一,「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摩诃劫宾那」知星宿第一,「薄拘罗」寿命第一(在同修大众当中,他年纪最大,他那个时候已经有一百六十岁了,这位尊者)。「阿[少/兔]楼驮」天眼第一,这位尊者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就是听经的时候喜欢打瞌睡,有一次被佛呵斥了一顿,他自己生了惭愧心,七天七夜没睡觉,把眼睛搞坏了。眼睛,睡眠的时候是养眼睛,用眼过度,眼坏了。佛就教他修一种定,修「乐见光明定」,这个定修成功之后,他就得天眼通。所以在阿罗汉当中,他的天眼是第一,半头天眼。他见东西不要用眼睛,半个头都可以见,前后都看得到,这叫半头天眼。
这十六位尊者代表的意义,我们在前面用线条上画出来的,这是李老师依古大德来分类的。代表「德慧才能」,这是讲修净土法门的,我们自己道德、智慧、才能,能不能比得上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这些人,他们这些人都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你要说净土法门太高了,我这个人业障太重,没有资格去,你再看看,「愚昧钝根」像周利盘陀伽,大概你比他聪明多了,他也能去,你为什么不能去?所以,底下有「显示因果」,也有几位,「善藏养晦」宾头卢颇罗堕,「世法方便」的也有两位,密行的罗睺罗、迦留陀夷。「精进破障」的阿[少/兔]楼驮,因为精进,他能够得天眼通。周利盘陀伽虽然愚笨,他能够精进,所以他能开悟。这是分出六大类,说明这个法门,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资格学,无论什么样的根性都一样的成就。
在这边,我提示给诸位,舍利弗智慧第一,相当於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哲学家」,哲学家应该学佛,应该求生净土。目犍连神通第一,相当於现在「科学家」,也应当要学佛。大迦叶尊者是「禅宗初祖清高苦行」的人。迦旃延「评论家」,俱絺罗「博学才艺」,离婆多「正觉不迷」,周利盘陀伽「困学成功」的,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胞弟,憍梵波提是「宗教家」。宾头卢颇罗堕「应末世供,为人天福田」,所有阿罗汉都灭度了,释迦牟尼佛不许他灭度,这位尊者现在还在人间,但是他是随类化身,他是什么样子你也不会认得,就是跟你一天到晚坐在一起,跟你见面,你也不知道,凡是有斋僧,真正斋僧供养,你想真正修福,他就来应供,这是世尊特别交代的。迦留陀夷我们今天来讲,他是「教育家」,劫宾那尊者「天文学家」,薄拘罗尊者「善因善果」,他长寿,长寿的果报是不杀生、是不嫉妒、不障碍,他才能得这个果报。阿[少/兔]楼驮是「福德困学」。
所以,这些都是社会上有大成就的人,这些人都来听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这些人都能够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求生西方净土。经前面列的这么多人,后头信受奉行,信受奉行里头有没有包括禅宗的初祖摩诃迦叶?如果没有他,信受奉行后头要注一注,「摩诃迦叶除外,他是禅宗的」,没说!由此可知,他也是信受奉行之一,我们要觉悟。这几位尊者可以说把禅、律、教、密统统包括在其中,你要是拿佛门十个大宗派来讲,也都全部包括在里头。「此等大众,本是法身大士」,都是大菩萨,来帮助佛弘法的。「示作声闻,证此不思议法」,为我们做证明,来劝我们,「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今闻净土摄受功德,信受奉行,实乃以身作则,劝吾人深信莫疑也」。这十六位尊者排在这里,是让我们信,他们都相信,我们怎么能不信?他们这些人都乐意去修,我们为什么不修?所以,他们在此地的用意是劝信的,无论你是哪一行、哪一业,你是修学的哪个宗派,都应当要皈依净土。
下面列的这四大菩萨,菩萨居当中,本经的条件就是信愿行,所以前面声闻众劝信,菩萨众劝愿、劝行。「文殊表无上正等正觉」,文殊是等觉菩萨,为什么加上无上?我们晓得文殊菩萨是古佛再来的,曾为七佛之师,他做过七尊佛的老师,古佛再来。我们学佛是不是求无上正等正觉?他代表这个目标。「弥勒」是什么?是代表地位,「表一生补处」。中国人造的弥勒菩萨像,就是布袋和尚像,这个像代表什么意义?代表「平等喜悦」,就是极乐的意思。你看弥勒菩萨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极乐!他没有忧愁,他没有烦恼,他就代表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今天要求无上正等正觉,到哪里去,要到西方极乐世界里求。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证得一生补处,这个经里头含这个意思,所以这两位菩萨劝我们发愿。
后面两位菩萨劝我们修行,怎么个修法?「干陀诃提」,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不休息」。「常精进菩萨」,就是精进不退,永不退转,「如善财之参学,一生修证寂光净土」,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两位菩萨劝我们修行,修行要精进,要不休息,一定要把精神提起来。到自己很倦、很累的时候,想一想我这一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怎么敢懈怠?怎么敢懒惰?这个菩萨代表这个意思,所以名字不是随便列的。
第六条是「凡众劝修」,这就是末后凡夫众,劝修就是讲弘护。「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一般其他宗教里面所讲的上帝,大概都是讲的忉利天主。「无量诸天」,印度还有些宗教,他们的确比这些宗教要高,像婆罗门教他们讲到大梵天,那比忉利天主地位要高得多,这些代表一切宗教之士应修。所以佛门广大,我们要把这个教义让那些宗教人统统都要明了,使他们不怀疑。他们信仰宗教,来学佛,来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绝不违背。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上帝也护持这个法门,也修这个法门。宗教徒里,他们教徒跟上帝的关系好像父子关系,天上的父都修西方净土,求生极乐世界,儿子也修,那个父亲当然高兴,还有什么话说?绝不违背,一定要把这个教义宣扬。
「大众表一切众生,欲离苦得究竟乐者应当修」。这就是指我们一般的众生,特别对我们人道来说的。你要想真正离苦,想得真乐,想得究竟之乐,你只有修这个法门。「弘护此经,畅佛本怀」,要弘扬、要护持这部经,这个法门。为什么?唯有这部经、这个法门是真正畅佛的本怀,佛度众生的本愿在此。佛说一切经都是不得已,说这个经是最痛快了。为什么?说别的经,你不见得能成功,指点你别的路子,你的障碍还很多。说这个经你是决定能成功,一生决定成佛的,所以这个经是第一经,这个经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道理就在此地。
「不问自说,慈悯深切,急度众故」,佛一看到这些学生还满不错,都很听话,能接受,不问也说了,急著要说,等不及大家问,都说了。其次就是「义理玄秘」,太深了,「难信,无人启请」,等人家来请佛才说,没有人请,这是佛的境界,连菩萨都不知道。所以佛不问自说,这是慈悲到了极处,期望我们众生各个在一生当中圆满得度,所以才说出这部经。
下面别序里头,前面讲的都是通序的意思,底下别序里头有三个纲目。实际上,别序的经文完全在此地,「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就是这部经的别序。第一段是讲西方世界的「依报庄严」,这个「有」,是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们,有一个世界名字叫极乐。顾名思义,这个世界里头没苦,只有乐,我们要是听了,怎么能不动心?第二,是「正报庄严,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个「有」,又是非常的肯定,这个佛是现在佛,不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现在佛,现在的佛住世,佛的德号叫阿弥陀,这无量的意思。第三,「说法庄严」,这事业,佛从事什么事业?说法!「今现在说法」。后面有个简单的注子说,「有、今现在」,这是劝你要信;「极乐世界」,听到这个名词,劝你要发愿;「阿弥陀佛」,劝你持名妙行,只要你念这句佛号,临命终时佛就来接引。这个意思把本经的宗旨也是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了。
就是底下表里面所列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这一句「阿弥陀佛」,绝是绝对的,圆是圆满,融是融通,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正如清凉大师讲《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圆融,真正不可思议。所以,本经是「唯心为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是《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佛说的。「唯佛为宗」,就是阿弥陀佛为宗,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唯佛为宗。「绝待圆融为宗」,真的,无论哪个经,无论哪一个法门,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更圆融的,没有比这部经、比这个法门更快速的,没有。这个经如法修行,一天能成功。你们看看,哪个宗派、哪个法门说一天能成功的!本经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所以窥基大师在《通赞疏》里面,也是在讲「至圆至顿」,这是到了极处,圆到极处,说顿得快,顿超,快到极处了,没有比这部经更快的。
《往生传》里面、《净土圣贤录》里面,你看看莹珂法师,三天成就的,这一点都不假,历史上记载的。他是什么?他是破戒的出家人,不守清规,但是他自己觉悟,他晓得自己破戒,不守规矩,恶习气很重,将来一定要堕地狱。他是因为怕堕地狱,所以就问别的同参道友怎么办?人家就劝他,你念佛求生西方。他就把门关起来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饭也不吃,水也不喝,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用功,十年以后我接引你」。这个法师说不行,我的恶习气太重,我自己不能把持,再过十年不晓得造多少罪业。他说,我十年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去。结果阿弥陀佛就答应了,他说「好,三天以后我来接你」。
他好欢喜,高兴,房门一打开,跟大众宣布,三天以后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一个人相信,谁相信他?你这个人,你怎么能往生?没人能相信他,结果大众看他那个态度又不像是说假话,不像在骗人的。好,看你三天往生不往生!他到第三天,换了干净衣服洗了澡,做早课的时候请大众帮他助念,就是那一天早课不照平常的做,全部念佛。佛号才念了几声,他就告诉大众佛来了,别人看不到,他看到。「佛来接引我,我走了」,他就那么走的,三天!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说,像莹珂那样的人三天都能往生,我们怎么不能往生?我们至少还不像他那么样堕落。我们为什么不能往生?现在还不愿意往生,还舍不得这个世间,还有所贪恋,所以你去不了。他是真正觉悟,晓得什么?晓得这个世间太可怕了,自己习气又很重,改过自新好难,不如干脆往生算了,人家是打的这个主意,抱著这个决心。所以,念了三天就成功。
这个法门不难!真正关起门来,你念上三天也能往生,这是一点都不假。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懂这个理论。我们在经论深入,尽量的劝一切同修修这个法门,替阿弥陀佛宣扬,替西方世界多带几个同修去。如果带了几个去,比自己一个人去好多了。如果带了一大批,阿弥陀佛在那里开欢迎大会欢迎你,那就不一样了,比个人要强得多。我们懂得这个法门之后,我们今天唯一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多多的接引一些众生,多多的带一些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然更好的是把这个法门永久建立在世间,普度众生。所以「绝待圆融,超情离见」,超情离见是《楞严经》上最高的境界,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这是以这个为宗旨,一句阿弥陀佛。
不但如此,这一句阿弥陀佛「具足三学、三慧,一切法门」,一句佛号统统都包括了。「古云」,古人说,「八万门中,念佛第一」,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是第一。我们在《华严》上看,善财童子也是修的这个法门,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也是这个法门,这个到以后我们都会讨论到的。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第二讲,今天的讲题是「经序的启示」,在经文,从「如是我闻」到「今现在说法」。我们先简单的介绍经典几个名相。
首先,我们展开佛教的经典,就会看到「如是我闻,一时」,有这些字样,几乎一切经都相同的,这在佛法里面叫做证信序。「如是」是「信顺」的意思,「我闻」是「师承」的意思。部部经里面虽然都有这几个字,它的意思大多数是相同的,但是也有部分不一样,也有部分就是与当部有密切的关系。从理上说,「如」,是讲宇宙人生的实相,拿佛法的名词来讲,就是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这个叫如。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就是一切大小乘经典都能讲得通,换句话说,都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浅而言之,这是指这部经,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阿难尊者在集结的时候,说出如是我闻,如是就是指这部经典,是我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佛怎么说我就怎么讲,不增不减,这叫如是。所以「我闻」这两个字就显然含著有师承的意思。
「一时」,这是讲机感,机是众生,所以佛经从经序上来看,就如同会议记录一样,它有时间、有地点、有主席,也有参与的这些大众,很像会议记录。但是它时间并没有标明年月日,没有注明年月日,只用个一时,一时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在。一,实在说就是师资道合的时候,或者是说感应道交的时候,众生有感,佛来应的这个时候。什么时候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通常讲是机缘成熟的时候。什么是机缘成熟?如果以本经来说,是一心不乱的时候。一心不乱,我们与佛就感应道交了,所以一时是通指机缘成熟的时候。其实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个真实法,不仅仅在太空当中这许许多多星球,时间不相同,就是在我们地球上,现在大家晓得有时差,可见得也不相同。我们这个地方说的是下午七点钟,到加州就不一样,所以时间也不容易记载的很正确。何况印度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当时,他们有许许多多的小国家,跟我们中国春秋战国的时候差不多,都是些小国,每个小国家所用的历法不相同,要记载都相当的困难。印度没有统一,而我们中国到秦才统一,但是在周朝的时候,许多小国家都用周历,都用周朝皇室的历法,所以在时间的记载比较上有个准则。在印度就相当困难,这也是用一时的原因。
「佛」是主席,当然一个法会一定有个主席,尤其这一会是属於教学的法会,讲经教学,所以佛是老师。教,我们称教主,是他主持教化,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称的「和尚」的意思,是相同的,和尚叫亲教师,教主也是亲教师的意思。
「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标处所,这是说明这部经最初佛说的处所,佛说经的处所。舍卫国是当时印度一个比较大的国,首都就叫做舍卫。舍卫是梵语,它的意思古人翻作「丰德」,是说明这个地区,丰是物产丰富;德是说这个地区、这个时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很多。要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它是当代文化水准最高的一个地区,也是经济发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都市,生活水准、文化水平都相当之高。这个城市相当之大,在这个城市什么地方讲的?这个地方有个精舍,这个精舍就叫做「只树给孤独园」。是在舍卫大城的城外,距离舍卫大城很近,经上记载只有一里多路。这本来是只陀太子的一个花园,就是他自己的别墅,太子的别墅,它的建筑也很理想,场所也非常之宽大。
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邻国,就是王舍城,在那边讲经。偶然有个机缘,就是须达多长者,他有个亲家住在王舍城,他到亲家那里去走动的时候,看到他亲家非常的忙碌,好像招待贵宾一样。他就问说:你为什么这么忙?他的亲家就告诉他,说:我接待释迦牟尼佛,佛在王舍城讲经。他对於佛的智慧、道德、学问都倍加赞叹,於是须达多很受感动,也去听经。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当面就邀请,就礼请释迦牟尼佛到他们国家去讲经,佛也就答应了。佛这一答应,因为佛当时的团体很大,一共连他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所以不是招待一个人,他一来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你要准备这么大的场所来接待他。
所以,回到舍卫国之后,到处找合适地方,都找不到。结果看中只陀太子的花园,有这么大的范围,足够住一千二百五十人,还有余,有这么大的场所。於是就跟太子商量,想买他这个花园,太子就跟他开玩笑。他说你是我们国家最富有的长者,就是大财主,国家大财主,你家里黄金很多,你能把黄金把我这个地铺满了,我的地就卖给你。结果须达多长者就真的回家去派人去搬黄金来铺地。只陀太子一看到:我跟他开玩笑的,他当真的了。於是乎只陀太子很受感动,就问:你买这个地干什么?为什么要黄金铺地,买我这个地?他就跟他说,我要请佛到这儿来讲经。只陀太子一听之后也非常欢喜,他说这样好了,这个功德我们两个人做。须达多不肯,他说我要一个人做,我不要两个人做。只陀太子一想,他说:好,你用黄金可以铺满我这个地,这个地卖给你,我这里头很多树木花草,你黄金铺不上,这个东西你要不合作,我全部把他砍光。砍光就变成荒地,那就没有意思了,於是给孤独长者没法子,不得已就答应了。所以,两个功德主,就是两个施主来供养释迦牟尼佛这个僧团,这是一段就是黄金布地的一段故事。
须达多,当时人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给孤独就是他很慈悲,凡是有孤苦伶仃的人,他都愿意救济,只要去找他,他一定肯帮忙。所以大家不叫他的名字,就叫他给孤独长者,送他这么个称号。这是真正对於佛法能认识,他才有这样的信心、毅力、诚意来礼请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弘法。佛在舍卫国的的确确讲了许许多多重要的经典,像大家晓得的《金刚经》,我们这部经,都是家户喻晓的,都是在舍卫国讲的。「舍利弗等」十六位上首弟子,以及菩萨众们,这是标听众。所以从这一段里面来看,所谓六种成就具足。这是讲到正信,下面我们略微介绍一下。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这是从理上说的。「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这底下解释如是完全依据本宗的教义,就是净土宗的教义来说的,这是决定没错。「又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为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是」,这也是依本宗教义说的。前面一个说法,是坚定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第二个说法,是坚定我们当生成佛的意念。「如是」,说到究竟圆满,不可思议。
「际遇良时,师资道合,曰一时」,一时,就是机缘成熟的时候。我们今天虽然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的时代,但是我们有幸能读到佛的经典,而且所读的这部经典是决定可靠,决定没有疑问的;的的确确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的的确确是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翻译得完全没有错误。我们依照这部经典来修行,一生决定往生,决定成佛,这是一时!这个一时真是千载难逢,就像开经偈里面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一时我们遇到了,实实在在不容易。我们讲这部《弥陀经》的时候也不容易,尤其是讲《弥陀经疏钞》跟《要解》,不但在国外难,在国内也是相当不容易,所以这个机缘我们一定要珍惜。在此地,我们不得已利用录影的方法,介绍给没有机会来参与这个法会的。但是听录音带或者是看录影带,总不如现场来得亲切,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一时我们一定要把它把握住,这个一时是稍稍疏忽一点就过去了,所以这个机会非常非常的难得。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天人大师,名佛」,这种三觉,我们在「佛学概要」里面讲过。自觉,拣别凡夫的,凡夫是迷而不觉,佛觉悟,所以佛不是凡夫。觉他,拣别不是二乘,小乘人虽然有自觉,但是他不肯教别人,不肯帮助别人。觉行圆满是拣别他不通菩萨,菩萨虽然自觉又能觉他,但是他没有圆满,佛是圆满的。前面两种我们还容易懂,后面这一种,免不了我们就要起疑问,究竟什么样才叫圆满?自觉圆满还能体会得到,说度众生也圆满了,我们就怀疑了,我们现在是众生,佛没有把我们度了,他怎么就算圆满?诸位要晓得,圆满是从他本身上说的,不是从教化众生这一边讲的。教化众生可以帮助他自觉圆满,所谓是教学相长。
大经里面讲得很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之所以成佛,都是在一切众生边成就的。怎么成就的?教化众生。尤其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学佛不能不读《华严》,不能不在《华严经》上认真的讨论。《华严》末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代表一生成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他怎么成的?他在一切境界里头锻炼成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修行人,凡夫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之外,恶的人、恶的环境是自己的善知识,是自己的老师。为什么?这些境界现前,帮助你修无分别心,断我的瞋恚、嫉妒、障碍,断这些。一切的善人,顺境、善人、好的环境,也是善知识,也是佛。他教给我们什么?因为凡夫在顺境里面就起了贪爱,贪爱也是烦恼。所以你要能够在顺境、善人这边去炼,炼什么?把你的贪心断掉,把你染污心也断掉。所以顺、逆都是善知识,顺、逆境界统统是佛,菩萨成佛是这样锻炼成的。
我们修行不能成就,一读经一反省就明白了。我们遇到善人,遇到好环境,心里喜欢,舍不得丢掉;遇到恶人、遇到恶境,心里就怨恨,这怎么能成佛!我们是心为境转,这的确很可怜,自己在境界里做不了主,心被境转。修行人修个什么?就是把这个错误的修正过来。怎么修正?我的心不随境转,就修这个。不管什么境界现前,我修清净心,我修平等心,这叫修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要修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顺境里面修的是这个,逆境里头也是修的这个。善缘里面,善缘就是人事环境,恶缘也是指人事环境,统统修的是这个,这修的是一心不乱,这才能够达到觉行圆满。「天人大师」是对佛的尊称,佛是天人师。
「舍卫,此云闻物,只陀、须达多」,这是只陀太子跟须达多长者,「施供佛僧,建立道场,普利众生」。如果当年没有只陀跟须达多他们两个人发心建这个大道场,舍卫国大众闻法的机缘就难得到了,所以这两位大德是佛的护法。这个道场的所有权,就是这两个人的,须达多、只陀太子并没有说把这个地方送给佛,没有,是供养佛。佛出家了,如果把这个地方送给他,佛不又有家了,佛就又还俗了,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诸位要记住,建道场确确实实是在家人的事情,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事情。出家人自己道业成就,什么地方来请,看看这个启请的人很虔诚,听众都很欢喜,他就来了。如果这个地方因缘不成熟,他就到别的地方去了,实在找不到因缘,像达摩祖师也可以面壁九年,面壁九年在等,等一个人。只给这一个人讲经,只给这一个人说法,只叫这一个人开悟,一个传一个,他就不中断了。所以到第六代,六祖大师他的法缘殊胜,把整个佛法展开,普度众生。
假如达摩祖师当年来一看,都没有人愿意跟他学,他就回去了,那咱们中国的禅宗也就没有了。他很有耐心,他面壁九年就等一个人,等一个可以能够相信他的,能够继承他的。这也说明,我们怎样建道场,用什么态度来建立道场,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弘法利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陀跟这些长者大德们,在最初建立了榜样,就建立了规矩。后世人如果真正能够仿照,依教奉行,佛法就不会灭亡,一定能够常住在世间,正法久住。这是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的,就是出家人有出家人本分的事,在家有在家本分之事。实在讲,就是真正要想佛法兴,像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所讲的,出家人应当托钵,佛法决定能兴。但是托钵在中国还行,中国要真是托钵的话,真有人供养,哪条街上都能托得到吃的。今天在美国就很难了,托钵还得开汽车去托钵,这很困难。可是如果真正是像中国人住得比较密集一点的地方,托钵还是有好处,也能叫很多外国人看看。外国人很好奇,趁著这个机会灌输他佛法的教义,所以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教育。
第二段,我们要介绍的是「大众同闻」,这里面所说的是「为后学示范,善自取师」。这一句是我们自己应当要做的,就是古德这些榜样,我们应当要师法。「声闻居首,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经,序里面列的有这些听众,听众在上首里头排列的顺序,它是把这些阿罗汉排在前面,小乘排在前面,把菩萨摆在其次,人天大众那个听众摆在最后。这个排列的顺序都含著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声闻,换句话说,这些人跟释迦牟尼佛学,还没毕业,还不能够离开佛单独去教化一方,还不能够离开老师。这个我们一般叫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众,佛到什么地方,他们这些人就跟到什么地方,一生都跟著释迦牟尼佛的。这些人统统是出家众,常随众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说一千二百五十人,零头略去了,还有五个人,零头就不说了,说一个概数。
他们所示现的都是出家相,示现的出家相,又是佛的常随弟子,所以无论在哪个法会,前面所坐的座位总是他们这些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意思,佛是希望后世人对於出家人尊重。出家人纵然是凡夫,那是菩萨,可是我们对出家人比对菩萨还要尊重三分。原因在哪里?因为出家人要住持佛法,要负这个责任,就是我们讲三宝里头的「住持三宝」。住持三宝里头一定是出家人,虽然僧宝,菩萨也包括在里面,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讲声闻,还是讲剃发染衣,还是以这个为主,并不以在家菩萨为主,还是以出家人为主,这就是佛法一定要出家人来承传。
可是这毕竟是一个大事业,所以四众弟子一定要能够充分的合作,才能达到传法的目标。如果四众不和,出家人也没有办法,那么佛法就逐渐逐渐要衰微了。今天我们看佛门里面现象,确实四众不和,这种情形佛早就晓得了。所以《金刚经》里面讲的五五百年(我们现在是第五个五百年以后)斗诤坚固,如果四众和合,就不斗诤了;既然斗诤,当然就不和合。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真正懂得,明白了,他斗我不斗,他争我不争。几个人能成为一个僧团?跟诸位说,佛在戒经里面讲,四个人就是一个僧团。人多了不容易,和合困难,四、五个人不难,真正能找到志同道合,四、五个人在一块共修,僧团就建立在世间,这个世间又出现僧宝了;只要有僧宝,必定佛宝、法宝,三宝具足。
在这个星期天,佛光寺举行「盂兰盆会」。诸位要是展开《盂兰盆经》来看一看,他是要供养十方僧的,而且是要供养夏安居自恣的这些出家人,我们到哪儿找去,找不到了,所以非常非常难。假如能有这么一个小小的小道场,有五个出家人,五比丘在一起静修,举行结夏安居,这个自恣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要想真正叫佛法常住在世间,利益人天大众,我们一定要向这个方向来努力,求出家人安居在一处,专心办道,弘法利生。诸位如果向这个方向去做,你们大家都是须达多,都是只陀太子,这是真正在家菩萨。所以,出家众是传法的。修行也是传法,修行是身教,以自己行持做大家修行的榜样。所以,有身教、有言教,讲经说法是言教,著作传播是言教的推广,这些我们都应当要常常提高警觉。
「菩萨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故」,菩萨的位子排在当中,因为菩萨有出家、有在家,所以相就不定。在我们中国,可以说与佛有特别的缘分,虽然佛法出兴於印度,等於说出生在印度,而它的生长、开花、结果都在中国。所以我们中国人对於中国的佛教,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展开整个世界的佛教史,在佛法上修学成就,我们中国人第一。当年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他的威德使印度人尊称他为大乘天。他的雄辩,当时在国际上没有一个人能够辩得过他。他在印度开过无遮大会,无遮大会就是他自己建立宗旨,在那里,坐在那里等於说打擂台一样,任何人可以来跟他两个人辩论。他十八天当中,没有一个人敢给他提出问题,敢跟他辩论的。所以当时印度十六国的国王尊称他为大乘天,真是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在中国,我们有四大名山,这四大菩萨。四大菩萨除了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相,其余三位都是在家相,在家的菩萨多,出家的菩萨实在讲没有在家的多。很显然的,我们讲到底是出家人多,还是在家人多?一定是在家人多。中国出家人统统都受了菩萨戒,所以菩萨比丘,可是菩萨比丘要比起菩萨居士,还是菩萨居士多,菩萨比丘还是占少数,所以菩萨的相不定。比丘常随众,菩萨不常随,为什么不常随?菩萨要教化一方,代佛弘法,这是菩萨唯一的使命,所以他代表中道。
「天人列后,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天人像只陀太子,像须达多长者,这都是人众,他们是佛门的护法。这些都是从表面上看的,实际上这些人全是大菩萨应化而来的,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佛菩萨变现人天,来护持佛法,所以一个真正护法,绝对不是普通人。不是佛菩萨怎么能够真正热诚的来护持佛法?护法统统是菩萨再来的!所以四众一定要合作,这才能使佛法广大,僧团健全。
下面我们有个简单的表解,说明「僧伽」,就是佛法要靠僧传。僧伽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和合众」。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两个人在一起也不能称僧。佛教戒律里面规定是四个人在一起,有四个人以上在一起,遵守这六个戒条,而且实行羯磨制度,这才叫和合众。羯磨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会议,无论大小事情开会决议,每个人都要服从决议。所以,佛法从三千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大小事情都是会议来解决。遵守这几条戒条是非常的重要,第一,这是讲理,分做理、事两方面。理,我们以净土宗本宗的教义来说,「同证一心不乱无上菩提」。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在一块儿住、在一块修行的宗旨、目标。我们到这个僧团里面来干什么?求一心不乱的,我来求一心不乱,我来求无上菩提,我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为别的来,我就为这个来的。这是理,我们的目标完全相同。
那么在事上面就有六条,我们平常讲六和敬,一定要遵守。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就是见解一定要相同。见解如何相同法?这就要读经,所以寺院里头为什么天天要讲经,释迦牟尼佛当年率领的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么多人怎么会不闹意见?就靠天天讲经!三天不讲经,意见都出来了,所以天天要讲经。就跟学校一样,学校里的学生为什么那么好?天天上课,老师天天严格的督促他,他就规规矩矩的,循规蹈矩。如果学校三天不上课,没有老师,学生你看又是吵、又是闹、又是打架,不知道出些什么乱子出来。所以,我们要求的见和同解。你看从前寺院当中,佛陀在世,经典上也是如此的教给我们,二时讲经。那个二时是现在的八小时,因为印度把一天昼夜分做六时,我们中国分做十二个时辰。所以,印度的六时里头的二时,它的一时等於我们四小时,二时就是八小时。每天八小时听经,听了八个钟点经,还要去修八个钟点行,譬如念佛,还要念八个钟点。一天已经去了十六个钟点了,其余时间都已经精疲力竭,只好睡大头觉,不会闹意见了,他闹意见没有精神闹了。何况在那个时候日中一食,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饱,每天十六个钟点课程,他还有什么精神去闹意见?没事,天下太平。所以,要求的是见和同解。
正因为如此,这一个寺院、一个道场,它有一个宗旨、有一个目标、有一种见解,所以另一种见解要深入到这个地方,就把我们见和同解分化掉了,这是不可以的。所以,佛教在我们中国形成了许多的宗派,宗派里头宗旨不一样。譬如华严宗的,是以《华严经》为主,你要到他那个寺院去讲《法华经》,那就不行了。为什么?跟他的见解不一样。天台家是以《法华经》为主修的,他们天天讲《法华经》,研究《法华经》,你要去跟他讲唯识、讲禅,也不行,他不能接受。这就等於说办专科大学一样,他请这个法师来讲经,一定是跟他的思想相同的。我这里是专研究《华严》的,某个人也是专研究《华严》的,我们可以请他来讲。他不是研究我这一门的,就不能请他来讲,怕动摇了我们自己的根本。就是我们走的路不一样,虽然目标是相同的,但是路不一样。同样达到一个目标,都是成就无上菩提,可是路不相同。这不是排斥,是便利我们自己成就。
所以有各宗各派不一样,我们兴之所好,喜欢哪个法门,喜欢什么样的经典,你去找这个道场,去找这些老师、同学,大家在一块学,和合众。否则的话,就不和合了,把和合破坏,那叫破和合众,那个罪就大了,破和合众罪过是在阿鼻地狱。所以,破和合众不是说这是个道场,我们把它捣乱,把它破坏掉,这叫破和合众,这个当然也是。如果我们请了一个法师来,这个法师所讲的跟我们所修学的理论完全相背的,背道而驰,也是破和合众,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大家统统都是修净土法门,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你请一个禅宗的大德来给你讲禅,叫破和合众;您请一个密宗大德到这个地方来给你灌顶,也是破和合众,诸位要懂这个道理,要明白这个道理。
譬如你们在学校,你们这个学校是学文学的。另外也是个名教授,他是个学医学的,他到你那里讲,跟你所学的风马牛不相干,你听也听不懂,岂不是破坏你们学习的风气?这是决定不能够相融的。他学医学的,他能拿博士,你学文学,也能拿博士。你文学院请医学博士天天来给你上课,你文学博士决定拿不到,你医学博士也拿不到。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今天有许许多多人在佛法里头,的的确确是走错了路子,错了方向,古人所讲盲修瞎练。这是见解一定要相同。
第二个就是「戒和同修」,戒律是生活规范。因为是团体,团体一定要守纪律,要守规矩,一定自己要能够约束自己,这样才行,大家才能够共住。如果每个人都放逸,不遵守同住这些公约,那么这个团体就变成散乱而没有秩序。所以,戒律就是生活规范。「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这个好懂。意同悦就是心里面每个人都是法喜充满,为什么?他天天在那里修持,无论在解门、在行门,他的境界天天都在提升,他很快乐。读经天天有悟处,修行天天有境界,这个乐!所以「意和同悦」。
「利和同均」,利是利养,在家信徒的供养,出家人的享受决定平等。一切供养都要归公,没有私人的,个人需要用的,由常住来给。常住一定按照规矩,譬如说普通零用钱,斟酌需要,大家平等。如果说某个人生病了他需要医药,常住一定要开医药费用。或者有某个人受别请,就是外面或者请他去讲经,旅途上的费用,常住一定要给他;他外面有供养的,回来一定交给常住,这样才如法。所以,我们以这个标准要来建立一个僧团,今天五个人都找不到,你到哪里去找?人家供养我的钱,我怎么可以给你?这就不行了。
五比丘的僧团难求!尤其五比丘要修一个法门,依同样的经典就更难得了,到哪里去找?我们要想佛法常住在世间,确确实实要建立如法的僧团。因为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这一个如法的僧团,那个功德不可思议,十方诸佛护念,龙天鬼神护持,这个世界就不会遭难;换句话说,这个世界绝对不会有毁灭性的大灾难。为什么?有诸佛菩萨、护法神在护持著,它正法住世。没有这样一个僧团,就不能代表正法住世,就不能代表;没有正法住世,妖魔鬼怪就来扰乱世间。这些现象,如果同修们很冷静的观察,你就会发现,现在确确实实是如此。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的,应当要晓得我们如何来努力。这是讲僧团,和合众,简单介绍到此地,这也是我们必需要晓得的。
下面有十六位尊者,当然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经上只列了十六位。这十六个人不是随随便便列的,我们看佛的经典上面,每部经列的上首的名字都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为什么?这些人就代表了这部经,所以我们要懂它的意思;懂得它的意思,你就晓得这部经讲的是什么。就好像开会一样,你看到出席的是些什么人,你就能够猜得到他们是开什么会议。如果这个会议你去一看,都是管理财政,管理这些人的他们在开会,你就晓得一定是讨论经济、财政的问题。如果是教育界的那些什么学校校长、训导主任、教务主任,他们在一起开会,那一定是讨论教育上的问题。佛法也是如此,你看看这些人,这些是什么样的人,佛的这些弟子都有专长,所以各个人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各个都第一。
下面列的十六个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是神通第一,「摩诃迦叶」是头陀第一,「摩诃迦旃延」是议论第一,「摩诃俱絺罗」是答问第一,「离婆多」是无倒乱第一(倒是颠倒,乱是错乱,他从来不颠倒,从来不错乱的)。「周利盘陀伽」是义持第一,这一位尊者,佛说他的因缘。他的记忆力实在是太差了,记性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简直我们无法想像。佛教他两个字,念到下面一个字,上头忘掉了,再教他上面,下头又忘掉了,这么样差。到底是什么原因?佛就说了,他过去世是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讲经说法的,因为吝法得这个果报。他也教人,但是教人自己留一手,怕将来人家学的好在他之上,叫吝法,所以得愚痴果报。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是得愚痴果报,这佛说出他的因缘。但是毕竟是多生多世佛法薰修,他种子在,是业障障住了。佛就教他持之有恒,两个字念了九十天,念了三个月。念哪两个字?笤帚,扫地的笤帚,念了笤,帚忘掉了,念了帚,笤忘掉了。三个月,三个月当中念下去之后,他开悟了。悟了以后,那也是一等的聪明人。笤帚真的把他心里面的业障都扫干净了,所以他叫义持第一。悟了以后的境界就跟六祖大师一样,虽然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什么问题你去问他,他都能答得上来,什么问题去请教他,他都能够给你解决。
「难陀」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仪容第一。仪容第一,这是一般经上说的,在《要解》里面讲的是声妙第一。但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其他经论里头没有看到过,我们只看到仪容第一,这是最常讲的。「阿难陀」就是阿难尊者,这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他是多闻第一。「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密行第一。他当年在会是个小沙弥,是个小孩,非常顽皮,一天到晚都是在玩,从来没看到他修行。释迦牟尼佛晓得,他怎么修行?他一天到晚玩耍就是修行,所以他叫密行,别人看不出来。他真用功,真修行,可是绝不耽误他去玩,他这是很巧妙的一个功夫,别人不知道。
「憍梵波提」受天供第一。这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牛呞。古时候印度人取的名字,不见得名字很好听,但是这个名字都有来由。有的人,他的特徵,比方「摩诃俱絺罗」,俱絺罗是什么?是大膝,他的膝盖长得比别人大,摩诃是大,俱絺罗是膝,也是他的特徵,所以人家叫他大膝盖,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这位尊者憍梵波提,牛呞,他的嘴一天动到晚,就像牛吃草一样。他是阿罗汉,所以怕人家见到他的时候就笑话他,笑话他要造罪业的。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他过去世做了五百世的牛,所以带著有牛的习气,没事坐在那里他嘴巴就会动。为什么他堕到五百世变做牛?他从前也是个修行人,有个阿罗汉,证阿罗汉果的阿罗汉,那个阿罗汉念经嘴巴动,他就笑话他,他说你念经不太好看,像牛吃草一样。阿罗汉听到之后,就叫他忏悔,他说我已经证了阿罗汉果,你讽刺我,将来你要背因果的,你会堕恶道的,你赶紧忏悔。他也是真心忏悔,虽然忏悔还堕在恶道里,堕在牛身五百世。所以,释迦牟尼佛看到他这个情形,他今天也证阿罗汉了,别人看到他也讽刺,不就害了人。所以你别在人间,到天上去供养去,天人都有神通,天人有五通,一看晓得你是圣人,大家对你很尊敬,不会笑话你,受天供养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是福田第一,「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摩诃劫宾那」知星宿第一,「薄拘罗」寿命第一(在同修大众当中,他年纪最大,他那个时候已经有一百六十岁了,这位尊者)。「阿[少/兔]楼驮」天眼第一,这位尊者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就是听经的时候喜欢打瞌睡,有一次被佛呵斥了一顿,他自己生了惭愧心,七天七夜没睡觉,把眼睛搞坏了。眼睛,睡眠的时候是养眼睛,用眼过度,眼坏了。佛就教他修一种定,修「乐见光明定」,这个定修成功之后,他就得天眼通。所以在阿罗汉当中,他的天眼是第一,半头天眼。他见东西不要用眼睛,半个头都可以见,前后都看得到,这叫半头天眼。
这十六位尊者代表的意义,我们在前面用线条上画出来的,这是李老师依古大德来分类的。代表「德慧才能」,这是讲修净土法门的,我们自己道德、智慧、才能,能不能比得上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这些人,他们这些人都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你要说净土法门太高了,我这个人业障太重,没有资格去,你再看看,「愚昧钝根」像周利盘陀伽,大概你比他聪明多了,他也能去,你为什么不能去?所以,底下有「显示因果」,也有几位,「善藏养晦」宾头卢颇罗堕,「世法方便」的也有两位,密行的罗睺罗、迦留陀夷。「精进破障」的阿[少/兔]楼驮,因为精进,他能够得天眼通。周利盘陀伽虽然愚笨,他能够精进,所以他能开悟。这是分出六大类,说明这个法门,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资格学,无论什么样的根性都一样的成就。
在这边,我提示给诸位,舍利弗智慧第一,相当於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哲学家」,哲学家应该学佛,应该求生净土。目犍连神通第一,相当於现在「科学家」,也应当要学佛。大迦叶尊者是「禅宗初祖清高苦行」的人。迦旃延「评论家」,俱絺罗「博学才艺」,离婆多「正觉不迷」,周利盘陀伽「困学成功」的,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胞弟,憍梵波提是「宗教家」。宾头卢颇罗堕「应末世供,为人天福田」,所有阿罗汉都灭度了,释迦牟尼佛不许他灭度,这位尊者现在还在人间,但是他是随类化身,他是什么样子你也不会认得,就是跟你一天到晚坐在一起,跟你见面,你也不知道,凡是有斋僧,真正斋僧供养,你想真正修福,他就来应供,这是世尊特别交代的。迦留陀夷我们今天来讲,他是「教育家」,劫宾那尊者「天文学家」,薄拘罗尊者「善因善果」,他长寿,长寿的果报是不杀生、是不嫉妒、不障碍,他才能得这个果报。阿[少/兔]楼驮是「福德困学」。
所以,这些都是社会上有大成就的人,这些人都来听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这些人都能够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求生西方净土。经前面列的这么多人,后头信受奉行,信受奉行里头有没有包括禅宗的初祖摩诃迦叶?如果没有他,信受奉行后头要注一注,「摩诃迦叶除外,他是禅宗的」,没说!由此可知,他也是信受奉行之一,我们要觉悟。这几位尊者可以说把禅、律、教、密统统包括在其中,你要是拿佛门十个大宗派来讲,也都全部包括在里头。「此等大众,本是法身大士」,都是大菩萨,来帮助佛弘法的。「示作声闻,证此不思议法」,为我们做证明,来劝我们,「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今闻净土摄受功德,信受奉行,实乃以身作则,劝吾人深信莫疑也」。这十六位尊者排在这里,是让我们信,他们都相信,我们怎么能不信?他们这些人都乐意去修,我们为什么不修?所以,他们在此地的用意是劝信的,无论你是哪一行、哪一业,你是修学的哪个宗派,都应当要皈依净土。
下面列的这四大菩萨,菩萨居当中,本经的条件就是信愿行,所以前面声闻众劝信,菩萨众劝愿、劝行。「文殊表无上正等正觉」,文殊是等觉菩萨,为什么加上无上?我们晓得文殊菩萨是古佛再来的,曾为七佛之师,他做过七尊佛的老师,古佛再来。我们学佛是不是求无上正等正觉?他代表这个目标。「弥勒」是什么?是代表地位,「表一生补处」。中国人造的弥勒菩萨像,就是布袋和尚像,这个像代表什么意义?代表「平等喜悦」,就是极乐的意思。你看弥勒菩萨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极乐!他没有忧愁,他没有烦恼,他就代表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今天要求无上正等正觉,到哪里去,要到西方极乐世界里求。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证得一生补处,这个经里头含这个意思,所以这两位菩萨劝我们发愿。
后面两位菩萨劝我们修行,怎么个修法?「干陀诃提」,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不休息」。「常精进菩萨」,就是精进不退,永不退转,「如善财之参学,一生修证寂光净土」,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两位菩萨劝我们修行,修行要精进,要不休息,一定要把精神提起来。到自己很倦、很累的时候,想一想我这一生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我怎么敢懈怠?怎么敢懒惰?这个菩萨代表这个意思,所以名字不是随便列的。
第六条是「凡众劝修」,这就是末后凡夫众,劝修就是讲弘护。「释提桓因」就是忉利天主,一般其他宗教里面所讲的上帝,大概都是讲的忉利天主。「无量诸天」,印度还有些宗教,他们的确比这些宗教要高,像婆罗门教他们讲到大梵天,那比忉利天主地位要高得多,这些代表一切宗教之士应修。所以佛门广大,我们要把这个教义让那些宗教人统统都要明了,使他们不怀疑。他们信仰宗教,来学佛,来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绝不违背。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上帝也护持这个法门,也修这个法门。宗教徒里,他们教徒跟上帝的关系好像父子关系,天上的父都修西方净土,求生极乐世界,儿子也修,那个父亲当然高兴,还有什么话说?绝不违背,一定要把这个教义宣扬。
「大众表一切众生,欲离苦得究竟乐者应当修」。这就是指我们一般的众生,特别对我们人道来说的。你要想真正离苦,想得真乐,想得究竟之乐,你只有修这个法门。「弘护此经,畅佛本怀」,要弘扬、要护持这部经,这个法门。为什么?唯有这部经、这个法门是真正畅佛的本怀,佛度众生的本愿在此。佛说一切经都是不得已,说这个经是最痛快了。为什么?说别的经,你不见得能成功,指点你别的路子,你的障碍还很多。说这个经你是决定能成功,一生决定成佛的,所以这个经是第一经,这个经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道理就在此地。
「不问自说,慈悯深切,急度众故」,佛一看到这些学生还满不错,都很听话,能接受,不问也说了,急著要说,等不及大家问,都说了。其次就是「义理玄秘」,太深了,「难信,无人启请」,等人家来请佛才说,没有人请,这是佛的境界,连菩萨都不知道。所以佛不问自说,这是慈悲到了极处,期望我们众生各个在一生当中圆满得度,所以才说出这部经。
下面别序里头,前面讲的都是通序的意思,底下别序里头有三个纲目。实际上,别序的经文完全在此地,「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就是这部经的别序。第一段是讲西方世界的「依报庄严」,这个「有」,是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们,有一个世界名字叫极乐。顾名思义,这个世界里头没苦,只有乐,我们要是听了,怎么能不动心?第二,是「正报庄严,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这个「有」,又是非常的肯定,这个佛是现在佛,不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现在佛,现在的佛住世,佛的德号叫阿弥陀,这无量的意思。第三,「说法庄严」,这事业,佛从事什么事业?说法!「今现在说法」。后面有个简单的注子说,「有、今现在」,这是劝你要信;「极乐世界」,听到这个名词,劝你要发愿;「阿弥陀佛」,劝你持名妙行,只要你念这句佛号,临命终时佛就来接引。这个意思把本经的宗旨也是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了。
就是底下表里面所列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这一句「阿弥陀佛」,绝是绝对的,圆是圆满,融是融通,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正如清凉大师讲《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圆融,真正不可思议。所以,本经是「唯心为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是《观无量寿佛经》的经文,佛说的。「唯佛为宗」,就是阿弥陀佛为宗,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唯佛为宗。「绝待圆融为宗」,真的,无论哪个经,无论哪一个法门,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更圆融的,没有比这部经、比这个法门更快速的,没有。这个经如法修行,一天能成功。你们看看,哪个宗派、哪个法门说一天能成功的!本经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所以窥基大师在《通赞疏》里面,也是在讲「至圆至顿」,这是到了极处,圆到极处,说顿得快,顿超,快到极处了,没有比这部经更快的。
《往生传》里面、《净土圣贤录》里面,你看看莹珂法师,三天成就的,这一点都不假,历史上记载的。他是什么?他是破戒的出家人,不守清规,但是他自己觉悟,他晓得自己破戒,不守规矩,恶习气很重,将来一定要堕地狱。他是因为怕堕地狱,所以就问别的同参道友怎么办?人家就劝他,你念佛求生西方。他就把门关起来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饭也不吃,水也不喝,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用功,十年以后我接引你」。这个法师说不行,我的恶习气太重,我自己不能把持,再过十年不晓得造多少罪业。他说,我十年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去。结果阿弥陀佛就答应了,他说「好,三天以后我来接你」。
他好欢喜,高兴,房门一打开,跟大众宣布,三天以后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一个人相信,谁相信他?你这个人,你怎么能往生?没人能相信他,结果大众看他那个态度又不像是说假话,不像在骗人的。好,看你三天往生不往生!他到第三天,换了干净衣服洗了澡,做早课的时候请大众帮他助念,就是那一天早课不照平常的做,全部念佛。佛号才念了几声,他就告诉大众佛来了,别人看不到,他看到。「佛来接引我,我走了」,他就那么走的,三天!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说,像莹珂那样的人三天都能往生,我们怎么不能往生?我们至少还不像他那么样堕落。我们为什么不能往生?现在还不愿意往生,还舍不得这个世间,还有所贪恋,所以你去不了。他是真正觉悟,晓得什么?晓得这个世间太可怕了,自己习气又很重,改过自新好难,不如干脆往生算了,人家是打的这个主意,抱著这个决心。所以,念了三天就成功。
这个法门不难!真正关起门来,你念上三天也能往生,这是一点都不假。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懂这个理论。我们在经论深入,尽量的劝一切同修修这个法门,替阿弥陀佛宣扬,替西方世界多带几个同修去。如果带了几个去,比自己一个人去好多了。如果带了一大批,阿弥陀佛在那里开欢迎大会欢迎你,那就不一样了,比个人要强得多。我们懂得这个法门之后,我们今天唯一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多多的接引一些众生,多多的带一些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当然更好的是把这个法门永久建立在世间,普度众生。所以「绝待圆融,超情离见」,超情离见是《楞严经》上最高的境界,这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这是以这个为宗旨,一句阿弥陀佛。
不但如此,这一句阿弥陀佛「具足三学、三慧,一切法门」,一句佛号统统都包括了。「古云」,古人说,「八万门中,念佛第一」,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是第一。我们在《华严》上看,善财童子也是修的这个法门,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也是这个法门,这个到以后我们都会讨论到的。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