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四集) 1986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1-006-0004
请掀开第二讲,第六页,第二讲的题目是:
【经序的启示。】
经文一共有三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一讲我们讨论的就是本经的序分。第一:
【释名义。】
解释名词义理,展开经文首先看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会看到这个字样。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
佛当年说经并没有把它写成讲义,只是说出来而已,一直到佛入灭,就是俗话说「佛死了」,这些弟子们才开始把佛以往所说许许多多的开示,凭记忆记录下来,这样才成为经典。这种追记也不是偶然的。佛弟子当中是以阿难为佛的侍者,就是伺候释迦牟尼佛的,常常在他身边,这位尊者记忆力最好,真是过目不忘,他所听的东西可以说比任何一个人记得都完整,记忆力非常之好,於是同学们就推他出来复讲,把佛所讲的经重复再讲一遍。在听的,第一次结集有五百阿罗汉,都是佛的弟子,有五百人参加。阿难复讲,假如他所讲当中的言语、意义有一位阿罗汉听到说:「阿难,你这个讲的我不以为然」,这一句就不能记下来,必须这五百阿罗汉各个都承认,都说不错,这样才能记录下来,所以佛经的结集非常严格,这样才能取信於后人。不像今天,譬如我们来开会,多数通过就可以。在那个会议里面,一个人不承认就不能通过,必须所有与会的五百罗汉各个都能通过。
经的开头这些字样是释迦牟尼佛嘱咐的,凡是佛所讲的,将来要结集成经典,前面一定要用「如是我闻」,「我」就是阿难,「如是」就是指这部经典,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我阿难亲自听的,不是传闻的,阿难复讲。
【一时,标机感。】
这部经在什么处所讲的、什么时间讲的?时间用『一时』,不记载年月日。「一时」这个意义非常的好,「一时」就是机感相应的时候,所谓是感应道交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机缘成熟与佛就起感应,佛就来应,是指这个时候,所以不能记载年、月、日、时,年月日时一记载,时辰就变成死的,这是活的,活活泼泼的。
譬如中国过去智者大师(智顗),他是隋朝时候的人,隋朝年数不多,所以他是生在隋朝死在唐朝,这是天台宗的祖师,是天台宗历代祖师里面最有成就的。他念《法华经》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这一段的时候就入了定,在定中他到灵鹫山去了,他那个时候住在浙江天台,在那里入定,念《法华经》念了一半的时候就入定,入定,我们俗话说这个灵魂就到了印度去,到印度灵鹫山,释迦牟尼佛正在那里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座,所以他出了定说:「法华一会到现在还没有散」。诸位想想看,他那个时代距离释迦牟尼佛差不多已经是一千五百年,佛已经灭度一千五百年怎么他还去参加?还在那里听佛讲经?这就证明「一时」。如果我们念佛称念到「念佛三昧」,你要想听释迦牟尼佛讲《弥陀经》,那《弥陀经》这一会也没有散。所以不能够记载某年、某月、某时,那个记载就成过去了。所以我们晓得诸佛菩萨的法会永远不散,只要你有这个机缘,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参与,这是一种不思议的境界,这是机感相应。
【佛,标教主。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标处所。舍利弗……等,标听众。】
『佛』是『教主』,就是说法主。『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所』,当年讲经的地方。『舍利弗……等』,这里面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是『听众』,记载的这些听众。这也都是属於佛学常识,我们应该要晓得的,一切经一展开,前面都有这样的字样。
「如是」两个字意思很深,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如是」两个字一共用了三卷的经文,《大智度论》一共是一百卷,前面三卷就是解释「如是」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这两个字也可以概括全部的佛法,我们在这里是简单略略的来说明。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
这从理上说,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个叫『如』。
【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这叫『是』。『无非』就是决定不错。佛说经所依据的理论就是『实相』,由佛亲证「实相」,从实相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我们今天也依据这个理论(就是依据经典的理论)来念佛发愿求生净土,决定不错。「如是」两个字就是依本经的理论、方法、境界上来解释的。
【又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为如。】
这是从理上讲。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是。】
这个理论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尤其是智者大师写的《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就是《观经疏》,他的学生将这个《疏》(《疏》还是很深)也做了注解。这本《疏钞》过去我们曾经印过、流通过,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这也是净土宗在理论上很重要的一本书。
『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万法俱寂」是讲境界,比无生法忍还要高。诸位假如读过《仁王经》,《仁王经》里面把菩萨分做五个阶段,最高的是如来的境界,叫「寂灭忍」,寂灭忍往下一层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菩萨境界里面最高的,再往上去就是如来的境界。万法俱寂就是寂灭忍,一切万法是清净寂灭相,这种境界在经上讲,它要分三品,下品的寂灭忍是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中品的是等觉菩萨,上品的就是圆教的佛果。这个地方讲万法俱寂就是入寂灭忍,最低限度是法云地的菩萨,这是讲圆教。「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那是深位的理一心不乱,就证到这个境界,这是「如」。这个解释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想成佛,成什么佛?成圆教的佛,成究竟圆满的佛,这一句阿弥陀佛行不行?这说行。因为我们念佛就证得一心不乱,由一心不乱就能入寂灭忍,寂灭忍就是圆教的佛果(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得这一句佛号真正不可思议,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四个字就行,就能成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清净心就是佛心,清净心就是佛。学佛的目的就是自己要成佛,什么叫成佛?前面跟诸位讲过,自己要细细想想,成就究竟圆满的大智大觉。这是「如是」两个字简单的解释。
【际遇良时,师资道合,曰一时。】
所以这个时间讲的是活泼的,不是死呆板的。『际遇良时』就是因缘巧合的时候。『师资道合』,「师」是老师,「资」是学生,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学生也能资助老师,所以是教学相长,这个时候学生的机缘成熟,老师绝对不会把这个时候失掉,「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机缘没成熟的时候不来,你遇不到佛法,机缘来的时候一定可以遇到,这才显示出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佛」的意思简单说,是: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自觉』就是正觉,阿罗汉就有了,阿罗汉得到「自觉」。『觉他』是菩萨,自觉之后要帮助别人觉悟。到自觉、觉他都圆满,这就叫成佛。由此可知,菩萨教化众生,为什么?为了成就自己圆满的大觉,如果不肯教化众生,这个觉是有,但不能圆满。你要成就圆满的大觉,什么样的境界都要经历。善财童子为什么要五十三参?就是要求觉行圆满。五十三参里面那些菩萨们所示现的境界,有顺境、有逆境,有佛道也有外道,有你欢喜的境界,有你非常厌恶的境界,统统要经历,经历这些境界里面,心清净,这叫真清净;心平等,那叫真平等,凡是没有经历过的,你的心清净不能叫真清净,不能叫真平等,所以这个大修行叫「历事炼心」,要在境界上去锻炼,这才成就圆满的大觉。
成佛之后教化众生,是『人天大师』。诸位在此地注意,「大师」是对佛的尊称,是对佛的称呼。我们称菩萨没有称大师的,菩萨称「大士」,佛称「大师」。现在有许多人,他也称大师,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会笑话的,太过分了,不可以的。以前翻译经典的那些法师还得了,那个成就不得了,人家称什么?「三藏法师」,连大士都不敢称。我们称观音大士、普贤大士、地藏大士,称菩萨为大士,怎么可以随便称大师?这是你们同学学了佛,以后要注意。对一个人尊敬不要尊敬过分,过分就是失礼,所以「礼」讲节度的,不能不到也不能过头。尊称一个人「某某大师」,这过分了。通常尊称一个人,我们很尊敬他,称「开士」,要地上菩萨才能称大士。三贤十圣,十圣菩萨称大士,三贤菩萨称开士,开士就是开悟之士,他开悟了,开士是三贤位的菩萨,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地就称大士,地上菩萨称大士。所以称呼不能过分。在从前,皇帝的老师、师父称国师,历代的国师很多,你看他不称大师。禅宗里面称禅师,祖师是那个宗派里面代表一代的称祖师,这可以,没有称大师的。现代这些人这个尊敬太过分了,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这是佛学常识。
但是有一个特殊,有一个特别,就是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像我们称「印光大师」,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其他宗派里面祖师不称大师,唯独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你想想这是什么意思?净土宗的祖师不是一代一代相承的,不是祖师的位子传授来的,禅宗里面是一代传一代,代代传下来的,一脉相承的,净土宗没有,净土宗的祖师是选举的,民选的,民主制度,他的成就后人公认,大家承认他,认为他是净土宗某一代的祖师,所以称大师,他不是一个传一个的,是大家公认的。净土宗称大师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成圆满的佛。传这个法门的当然跟佛没有两样,你要是跟到佛了,这一生必定成就,必定证果。因为佛不在,再找一位修净土宗的祖师,你要跟著他修这个法门,你这一生必定往生,一往生必定作佛,那跟亲近佛有什么两样?所以净土宗祖师称大师很有道理,那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来接引大众,与佛在世没有两样,我们晓得这个意义、这个道理,也能够认识净土宗特殊的地位。
【舍卫,此云闻物。】
第五小段是『舍卫』,就是舍卫国,「舍卫」是梵语,『此云闻物』,这是它的意思。「闻」就是那个地方名人很多,今天讲知名度很高的人很多,有学问、有道德,换句话说,这个地方的文化水准非常高;「物」是物产,物产丰富,是非常富裕的国家,「舍卫」是这个意思。
【只陀、须达多。】
『只陀』,『只树给孤独园』,「只陀」是人的名字,「给孤独」也是人的名字,只陀是舍卫国的王太子,给孤独就是『须达多』长者,「须达多」非常富有,社会地位也非常的崇高。这个起源,你看《弥陀经》许多注解里头有叙述这一段故事,须达多给他儿子娶媳妇,这位媳妇是王舍城一位大臣的女儿,他娶媳妇到王舍城去的时候,到他亲家去的时候,亲家正在张罗,忙得不得了,几乎都没有办法招待他,他看那个情形,「你们家里忙得团团转,忙些什么?」原来他那个亲家接待释迦牟尼佛,请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讲经,就对他说明介绍释迦牟尼佛,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他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动,於是顺便就去礼佛,就邀请佛到舍卫城说法,就这么一个因缘。
那么一看,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有一千二百多人,所以回到舍卫城之后就想找那么大的地方来安置这些人,找了许多地方都不太中意,最后看到只陀太子的花园,那个别墅很大,庭院也很美,房舍很多,可以容纳这么多人,他就跟只陀太子商量要买他这个花园,只陀太子以为他开玩笑,「你买这花园干什么?」他说要招待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舍卫城里面的人也没听说过释迦牟尼佛,也不认识这个人,只陀太子就跟他开玩笑,「听说你家里黄金不少,你要买我这个房子可以,你把你那个黄金抬出来铺地,铺到哪个地方,我卖多少给你」。须达多真的把他家仓库打开,派了多少人把黄金抬了铺地。只陀太子一看到,很受感动,就问他「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这样舍得金钱来买地供养他,这个人大概不是个简单的人」。须达多长者就跟他说明佛陀的功德,希望邀请佛陀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只陀太子就很感动,他说「这样好了,这个功德我们两个人做,一人一半」,须达多长者不答应,「我家里有的是黄金,足够把你这个地铺完,这个功德我一个人做,不给你做」。太子也生了气,「好,我这个地卖给你,这个树木、园林我统统把它砍光,把地卖给你,树你总没有办法去铺」,这样一来,须达多没有办法。你想那么好的庭院要是把树木花草统统去掉,一片荒地那有什么意思?不如在外面买一座荒山。所以这样就答应功德两个人一起做。
太子,当然是要尊重他,所以把他的名字摆在前面,叫「只树给孤独园」,就是这个树木花草是只陀太子供养的,这个园要算他买下来,是须达多长者的,两个人做功德主,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佛陀在这里住了十几年,讲了许多重要的经典,像《华严》第九会就在这个地方讲的,《弥陀经》、《金刚经》是在这里讲的,很多有名的经典都在这个地方讲的,他们两个人非常的感动人。
【施供佛僧,建立道场,普利众生。】
这两个人做大施主,布施供养佛及佛弟子,在这个地方建立道场。在此地特别要提醒诸位一点,建立道场是地方人士建立的,请佛到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而不是把这个地方送给释迦牟尼佛,假如把这个地方送给释迦牟尼佛,那就大错特错。你们想想,佛是出家了,出家就没有家,现在这么大的一个别墅花园要送给他,那释迦牟尼佛又有家了,那释迦牟尼佛又还俗,又回家了,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道场的所有权是谁的?是给孤独长者的,他供养的,道场主权是他的。换句话说,就是请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弘法利生。
在中国古时候有许多寺院都是国家建立的,主权是国家的,也有私人供养的,也是有管理的人来管理,主权决定不是那个出家人的,所谓「铁打的常住,流水僧」。出家人决定自己没有房子,出家人买个房子那他已经就还俗了,虽然穿的是出家人衣服,其实是俗人,这决定不如法。所以居士们真正爱护佛法、护佛法要晓得,你建立道场千万不要把道场送给某个法师,这就坏了。你请这位法师做住持,让他在那里好好的修行,弘法利生,产业、产权是自己的,他做得很好,我们请他多住几年;他做得不好,请他离开,我们另请高明。这位出家人,主权不是他自己的,他一定认真修行,好好的弘法利生,有个好的形象不会让人赶走。如果这个地方是他自己的,他天天睡懒觉也无所谓,「这地方反正是我的,谁也不能动我的」,所有的毛病都出来了,这样佛法就破坏了。所以今天的形象很不好,许多出家人都有财产,都有房屋,都有房地产,甚至於比在家人还多,这是不如法的。所以我们读到此地看看只树给孤独园,这个财产是属於只陀太子、给孤独长者的,并不是送给释迦牟尼佛,是请他到这边来供养他,请他到这边来住,招待他,佛到这儿来是客人,他们是主人,这样才如法。今天有许多不明事理的人,尊敬出家人,尊敬师父,结果把师父弄得还俗,把师父弄到地狱去,自己还认为很尊重他。一定要明理,不明理做了糊涂事情,将来堕地狱还不晓得为什么堕地狱,冤枉不冤枉!再看第二段:
【大众同闻—为后学示范,善自取师。】
这个意思也非常的重要。我们看了这些上首,好像他也是分班分组,他有组长、有班长,下面这十六位尊者就是的。
【声闻居首。】
排列是把声闻众(就是阿罗汉)排在第一位,先说他们。
【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他们是住持三宝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佛法要靠出家比丘来住持,所以我们对出家比丘要特别的尊重,道理在此地,所以佛讲经说法,他们排在第一排。
【菩萨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故。】
『菩萨居中』,菩萨还在比丘的后面,列在当中,也有他的道理。『相不定故』,菩萨有很多是在家菩萨,也有出家的菩萨,所以『不定』,不像声闻一定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人。菩萨不一定出家,在家、出家都有,而且菩萨在家多,出家的少。你看看中国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中国大陆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道场,四大菩萨里面只有地藏菩萨出家,其余三个都是在家的,观音菩萨在家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在家的,在家相。所以在家的菩萨多,出家的菩萨少,所以「菩萨居中,相不定」。『不常随故,表中道故』。菩萨要代表佛到各个地方弘法利生,所以并不常常在佛的身边,不像这些声闻众,他们自己学业没有完成,天天要跟到佛,不能离开佛。菩萨等於是毕业了,所以常常离开佛在外面帮助佛,代佛教化一方。
【天人列后。】
当中还有天人众,听众里面天人众摆在最后面。
【世间相故。】
这是世间一般人。
【凡圣品杂故。】
这些大众当中也有不少是有修有行的,虽然他好像是凡夫,是国王大臣,但是有很多是佛菩萨化身在其中。
【外护职故。】
他们的职责是护法,护持三宝,出钱出力,维护道场,使大家身心安稳,能够安心的学道。
在这个地方,「僧伽」简单的提出来说一说,「僧」就是「和合众」。僧伽,中国人简称一个「僧」,就称僧,三宝之一。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称僧。僧不是一个人称的,僧是团体,这个团体要遵守底下七个条件。这个僧是四个人以上,四个人以下不能称僧,四个人以上在一块共住遵守这七个条件,这个地方就叫僧团,在家出家都一样。出家人大众在一起住,如果不遵守这七个条件,人再多,不能叫僧团。在家人如果四个人以上,你这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能照这样做,你这个家庭就是僧团,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僧团七个条件,分为「理、事」,理是:
【理—同证一心不乱,无上菩提。】
这就是大家共住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么才能构成僧团的基本。如果这个团体四个人,一个参禅的,一个持咒的,一个念佛的,这不行,他们所依据的理论、方法都不一样,这不能成为一个僧团。所以决定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这是特别讲的修学要同一个法门,此地是指念佛法门,志同道合,大家共住在一起。
【事—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事相上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就是见解要相同,才能共住,见解不相同就会有争执,会意见不合,意见不合就有纠纷,所以见解要相同。见解怎么个同法?每个人把自己的成见都舍掉就相同,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绝对不是说「你要接受我的意见,你要遵循我的意见」,佛不是这么说的。我们每个人把意见统统都舍掉不就一样了?大家都没有意见,这是佛法里头最妙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佛不是叫哪个人服从哪个人,佛法平等,每个人把自己的成见、见解统统放弃掉,每个人心都清净,心都平等,用这种见解就和合了。『戒和同修』,戒律是生活规范,团体一定要遵守,而遵守的方法不是叫别人遵守,它是个人遵守的,每个人都自动自发的持戒,戒律就清净了。所以戒律最重要的,也是最殊胜的,就是戒自己不戒别人,所以他修道能得清净心,能得定,正如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不见他人过?因为他只戒自己不戒别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别人守戒,别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与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每个人自己都守戒,这就「戒和同修」,佛法是这样要求人的。『身和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口和无诤』,没有争论。『意和同悦』,每个人都欢欢喜喜,法喜充满。『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遵守理事这七个条件,就是四个人在一块共住,我都做到,你也做到,他也做到,四人都做到,这个团体叫僧团,不分在家、出家,一个家庭里面一家人都能这样做,你的家庭就是僧团。诸位要晓得现在真正僧团的道场很少,如果真正出现这样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护持,护法神护什么?就是护这种僧团。几个出家人住在一起天天吵架,绝对没有护法神,谁在这里?妖魔鬼怪在这里,来看热闹,来破坏你。真正僧团有护法神,有诸佛菩萨护念。
再看下面一页,这一页就介绍法会里面十六位尊者,十六位尊者的事迹,诸位可以参考《弥陀经》的注解,都有他们简单的介绍,我在此地统统省掉。这个地方只介绍他的专长,他在这个法门所代表的是什么。
「舍利弗」是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要拿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位「哲学家」。「摩诃目犍连」就是大目犍连尊者,他是「神通第一」,现在人看他是「科学家」。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头陀第一」,苦行,他是位苦行僧,这是「禅宗初祖」,禅宗第一代的祖师。拈花微笑,佛把「涅盘妙心」传给摩诃迦叶,他是禅宗第一代的祖师,清高的苦行,他也在弥陀会上。「迦旃延」尊者,这是「议论第一」,现在来看他就像是「评论家」。「摩诃俱絺罗」,「答问第一」,你有任何疑难去请教他,他都能解答,这个人是「博学才艺」。「离婆多」尊者是「无倒乱第一」,他真正是觉而不迷,不论在什么境界,他不迷惑,「正觉不迷」。
「周利盘陀伽」是「义持第一」,这个人是「困学成功」的,在佛弟子当中是最笨的一个,没有记性。他出家,他哥哥也出家,哥哥劝他不要出家,为什么?太笨了,结果佛还是收他作徒弟。教他念「扫帚」,教他「扫」,「帚」忘掉;「帚」,上头「扫」又忘掉,就这么笨。你想想看,如果你说「我太笨了,不能学佛」,你比周利盘陀伽强多了,你没有笨到他那个程度,他这么笨也能成功。佛在传记里面说他过去生中是三藏法师,通达教理,讲经说法,为什么这一生这么笨?笨到这个样子?因为他吝法,讲佛法给人听,自己留一手,怕人家将来高过他,所以他所知道的东西,知道十分只跟你讲个四分、五分他就不讲,他也保留一点,叫吝法,舍不得完全教人,所以得愚痴的果报,这是讲因果报应。财布施得财富,你为什么会发财?是你前生修财布施,这一生得大富贵。你前生肯法布施,你知道多少,尽心尽力教给别人,你所得的果报是聪明智慧。他就是吝法不肯教人,教人教一半,自己还要留一半,所以得愚痴的果报。
所以修布施,我们要欢欢喜喜的布施,痛痛快快的布施,将来这个果报得来就自在。有很多人发财了,要吃很多辛苦才能把钱赚到,为什么?从前布施,布施得不痛快,很勉强的布施,或者人家劝你布施,那就布施,不好意思不布施,布施之后又后悔,那么将来还是会发财的,但是发财的时候很辛苦,不是很容易。如果你布施得很痛快,自己发心,很痛快的布施,布施之后不后悔,很欢喜,将来你的财富源源而来,不晓得从哪来的那么多钱,你自己都不晓得,那就不受一点辛苦,不操一点心,财富就来了。因果报应是真的。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佛讲布施三种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果报一定有因缘的。
「难陀」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仪容」第一,也有经上讲「声妙」第一,他长得非常美,是位美男子。「佛之胞弟」,释迦牟尼佛的胞弟,他是弟兄两个,释迦牟尼佛还有一个妹妹,他们是弟兄姊妹共三人,他也出家了。「阿难陀」,「多闻第一」,就是阿难尊者,他是佛的堂弟,「博闻强记」,所以以后经典都是阿难结集的。他的记性非常好,听过一遍永远不会忘记,他有这种天赋、特长。「罗睺罗」尊者是「密行第一」,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在僧团里面他是个小孩,他最小,小沙弥,天天玩耍,也很顽皮,他修行佛知道,别人不晓得,别人只看到他一天到晚很顽皮在那边玩,哪里晓得他在修行,他是密行第一,玩耍当中修行,这很高明的。
「憍梵波提」,「受天供第一」,好像现在讲的「宗教家」。他有一个古怪的毛病,就是嘴巴一天到晚都在动,他自自然然有这个习惯,这个习惯从哪里来?这是他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在很久之前,他也是位出家人,很年轻的出家人,他遇到一位老比丘在那里念经,大概念的声音不好听,他在旁边讥笑,说他念经嘴动得像牛吃草一样。这位老比丘已经证阿罗汉果,马上就叫他忏悔,他说「你这个罪业造得很重,我证了阿罗汉果,你这样讽刺我,不恭敬我,将来会受恶报的」,结果他忏悔,忏悔之后还是堕恶报,堕到牛身,他说人家像牛吃草,自己就变成牛,做了五百世的牛。牛吃草,它把胃里面的草吐出来慢慢再嚼,所以他就养成这个习惯,现在他也证阿罗汉果,嘴巴也是那么动,所以佛就讲「你要小心,别人看到你会骂你,会毁谤你,你不就又害人家堕落?所以你不要去托钵,每天到天上去,天人供养你」,天人有天眼,有神通,知道他是圣人,不会计较他。所以他每天吃饭要到天上去接受天人供养,所以天供养第一。这都是讲因果的。
「宾头卢颇罗堕」,「福田第一」。这位尊者现在还在人间,佛灭度之后三千年了,他还在人间,这是位阿罗汉,佛不准他入涅盘,叫他长住在世间,世间有人要种福,要供僧,叫他来应供,使后来的众生真正能得福报。他是用什么身分来,我们也不认识,他会变化,阿罗汉有神通,有变化,所以「应末世供为人天福田」。「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是位「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很善巧。「摩诃劫宾那」是「知星宿第一」,今天所谓「天文学家」,他对於天文非常的通达。「薄拘罗」尊者,「寿命第一」,这是「善因善果」,他跟佛的时候,年岁最大,一百六十多岁,所以在佛弟子当中他年岁最大。
「阿[少/兔]楼驮」是「天眼第一」,「福德困学」。因为他当时在僧团里面听佛讲经老打瞌睡,佛就把他叫过来呵斥一顿,骂他像螺蛳、像蚌壳一样,一睡一千年。他也很了不起,就发愤,七天七夜不睡眠,结果把眼晴搞坏了。眼晴弄坏了,佛也很怜悯他,他真精进,真肯回头改过,但是太勇猛,所以把身体搞坏,佛就教他修一种定,定修成之后,他就得了天眼,叫「半头天眼」。他这半个头都能看,不要用眼看,他半个头前后左右都能看得见,所以就变成阿罗汉当中天眼第一。旁边注的是解释,哪几位是「德慧才能」,哪几位是「愚昧钝根」,像周利盘陀伽,这是愚昧钝根,这只有一个。有几位是显示因果报应。「善藏养晦」,这是宾头卢尊者,迦留陀夷是「世法方便」,「精进破障」有阿[少/兔]楼驮跟周利盘陀伽,都是非常精进。他们都有业障,但是由於精进,业障能消除,都能成就。这是十六位尊者简单跟诸位介绍过。
【此等大众,本是法身大士。】
这就说明这些人都不是平常人,都是深位的大菩萨。
【示作声闻。】
佛到这里来教化众生,他们都发心来当佛的学生,带领大众,做大众的首领。
【证此不思议法。从佛转轮广利人天。】
帮助佛教化众生,正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所以佛法才能推行,才能够普遍的利益众生,这些地方我们要学,我们要学习。将来在一起弘法利生,要靠团体,要互助合作,这样才行。一个人没办法教化众生,一定要团体。一个团体当然只能有一个领袖,各个都要当领袖,这个团体就乱了,就不会起作用,所以推出一个领袖我们大家来拥护他,大家来帮助他,这个团体才能发挥功能。像这里面的舍利弗是古佛再来,早就成佛了,目犍连也是古佛再来,要论资格,他比释迦牟尼佛老得多,释迦牟尼佛是后辈,今天成佛,古佛倒过头来示现作他的学生,就好像唱戏一样,学生唱个主角,老师在那里敲边鼓、跑龙套,这台戏才能唱得好,才能表演得成功。佛法僧团往往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能轻看了他,这些人都是古佛、大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帮助佛把这台戏唱好,来教化众生,来利益众生。所以僧团里面决定没有名闻利养,只有一个心愿,「利益众生」;决定没有争名争利,凡是有争执,有放不下的,那是凡夫,那不能成就,这些地方我们要注意,我们要学习。
【今闻净土摄受功德,信受奉行,实乃以身作则。劝吾人深信莫疑也。】
他示现这种身分,示现聪明才智,示现愚不堪言,学这个法门都能成功,这就说明上、中、下三等根性的人统统可以修这个法门,各个都能成就,用意是在此地。前面这十六位尊者是劝我们相信自己有资格修这个法门,相信自己修这个法门决定成功,这是劝信。当中有四大菩萨,菩萨在此地是劝愿,劝我们发愿。
【四大菩萨示劝愿行。】
【文殊—表无上正等正觉。】
【弥勒—表一生补处(中国造像表平等喜悦—极乐之意)。】
文殊菩萨是菩萨当中智慧第一,『表无上正等正觉』,他代表这个。弥勒菩萨是后补佛,『表一生补处(中国造像表平等喜悦)』,也是『极乐』的意思,中国人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像,所以供养这尊像也有它特别的意义。这两位菩萨在「劝愿」,愿生西方净土。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他们求什么?求弥勒净土,因为底下一尊佛就是弥勒佛,要修弥勒净土。又听说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兜率天距离我们很近,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好远,所以有人说为什么舍近取远?你听听也满有道理。其实弥勒菩萨虽然近,弥勒菩萨的门槛很高,不容易进去,好像你家就住在台湾大学隔壁,你为什么要到高雄去念大学?为什么不到台湾大学念?因为他录取的分数太高,考不取,没办法。所以弥勒菩萨他的水准高,普通人进不去,所以弥勒内院虽然很近,真正能进得去的人很少。
可是真正想到弥勒内院有一个抄近路的方法,这很多人不晓得,走什么近路?走西方净土,西方净土的水准很低,「信愿行,万修万人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教唯识,他是唯识专家,所以你们今天对於「法相唯识」有兴趣,把它放下,暂时不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跟弥勒菩萨学,他在那里教唯识,决定不错,何必在这里绞脑汁?自古以来,学法相唯识宗的寿命都短,为什么?用脑过度,这是真的。你看中国历史,学法相唯识宗没有超过七十岁的,寿命都不长,实在是用脑过度,何必去惹这个麻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听说你那里也不错,我们到你那里观光」,弥勒菩萨一定很欢迎,「走,跟我一道去」,多自在,这抄近路。你生到弥勒净土不一定能到西方,你要求老师,「我跟你一起到西方」,他不带你去,你乖乖在家里学习,他去上课,他不带你去,所以还是西方净土靠得住,还是西方净土好。这是两位菩萨在劝你。
【干陀诃提—此云:不休息。】
【常精进—永不退也。】
『干陀诃提』菩萨,「干陀诃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不休息』。『常精进』就是『永不退』的意思。这两位菩萨教我们「行」,就是念佛,念佛要精进、要不休息,二六时中我们希望佛号不间断,纵然自己没有时间念,要听,听也好,现在可以放录音带,录音带的佛号不要中断。纵然不念,我一面做事情一面听,专心做事情的时候,可能放的念佛声音自己也听不到,不要紧,工作一放下来,马上录音带就把你带起来,这非常之好,现在我们要利用这些科学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助念,效果也非常之大。
【如善财之参学,一生修证寂光净土。】
『寂光净土』是四土里最高的、最圆满的,这两位菩萨「劝行」。在序分里面,有劝信、劝愿、劝行,这是往生净土三个必须要的条件。下面讲:
【凡众劝修(弘护)。】
这是『弘护』。
「释提桓因、无量诸天」是表一切宗教之士应该要修这个法门。释提桓因就是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道教里头崇拜玉皇大帝。无量诸天,有很多天的身分比他还要高,玉皇大帝只是忉利天主,忉利天的上面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天。再上去有四禅十八层天,四禅再上去有四空天,这些天人身分都比释提桓因要高。所以三界六道、无量诸天,他们也修这个法门。
【大众—表一切众生欲离苦得究竟乐者应当修。】
『大众』,这是我们人间,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们。『表一切众生欲离苦得究竟乐者』,也应当要修学、弘扬这个法门。
【弘护此经,畅佛本怀。】
所以一生修净土、弘扬净土这个法师,大家尊称他为净土宗的祖师,称他为大师,道理就在此地。
【不问自说—慈悯深切,急度众故,义理玄秘难信,无人启请。】
底下讲『不问自说』,这是这部经没有人启请,释迦牟尼佛自动、主动说出来。『慈悯深切』,慈悲众生,悲悯众生,『急度众故』,希望众生快快成佛是佛陀殷切的期望。『义理玄秘难信』,这个净土,事的确是容易,理太深了,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不是简单事情。我过去初学《弥陀经》,老师告诉我,你要没有半部大藏经的基础,《弥陀经》你不会懂,以后想想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今天展开《弥陀经疏钞》,简直就是整部大藏经的浓缩,所以这部经的义理包罗万象,世出世间法总在其中,所以它太玄太深。这个「秘」是深密,不是秘密,太深,难信。『无人启请』,佛弟子当中没有人能够提得出这个问题,没有人启请,佛自己说。到此地是讲的通序。下面讲别序,别序就是这部经的发起,经的发起也是佛说的,经文上讲: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里头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说「依报庄严」,经文是『有世界名曰极乐』,特别注重那个「有」,「有」这个字非常的肯定,确确实实有。有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叫「极乐」。看看这个名字就晓得那个世界的人,福报之大,智慧圆满,他才有极乐。如果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富而不乐。有智慧没有福报也能得一点乐,那就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生活非常艰苦,他有精神生活,缺乏物质生活。极乐世界的精神生活跟物质生活都非常的丰满,丰足圆满,所以才称为极乐。
第二句是讲正报殊胜。『其土』就是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也注重这个「有」,全程肯定那个世界有佛,佛的名号叫「阿弥陀」。第三句是讲事业的庄严,就是说法,说法就是事业。『今现在说法』,说「今、现在」,这个词句就有两个意思,「今」表示佛现在住世,不是过去佛,不是未来佛,是现在住在世间的佛,这个「今」是代表住世,现在住世的佛。他现在虽然住世,住世他现在在做什么?现在在说法。现在的佛,现在又在说法,我们要想听佛法,到那个地方现在正是好时候。因为阿弥陀佛,经上讲他的寿命是无量寿,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多久?经上讲十劫,我们现在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元老,老资格。等於说极乐世界开张才十天,我们就去了,这是元老,现在正是好时光,千万不要错过。他的寿命太长了,但是他成佛到现在才十劫,十劫跟无量寿,那就等於一百年,他开张才十天,你想想看这个时光多好,这个机会非常难得。
这段文里头有几个字眼我们特别把它提出来,在这个后面说明。
【有、今现在—劝信。】
【世界、极乐—劝愿。】
说『有、今现在』,这都是『劝信』,我们要相信,这真的不是假的。说『世界、极乐』,这是『劝愿』,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们还不想去吗?现在有多少在台湾的人都是想往外国,都想移民到外国,为什么?听说外国比台湾好,你就想去,你为什么不移民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比外国好得太多了,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跟极乐世界相比,何况诸位要是真正到外国去走一走,你才恍然大悟,原来外国没有台湾好。台湾只要有几样东西改进,台湾是世界第一,第一个要改进的就是道德的观念,这第一个要改进,第二个是交通秩序,第三个是一切物质上的污染,能够把这三方面改进,台湾是世界第一。我们今天不如人家也就是这三方面,这三方面真正改进的时候,台湾的确是不得了,住在这个地方福报最大。你问我要选择在哪长住,我决定选择台湾,我不想到国外。一般人想往外国,到外国去移民,那都是不了解,听人家那么说,人家是骗人的,都不是真实话,真正好地方是极乐世界,我们要移民到那里去。
【阿弥陀佛—劝持名妙行。】
『阿弥陀佛』,这就是『劝持名妙行』,我们念这一句名号就行,所以这个修行实在是方便。下面就讲佛号,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绝对就不是相对,这是说明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名号:
【唯心为宗。】
决定离不开我们的真心本性,它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所显现之物。
【唯佛为宗。】
我们要学,跟谁学?我们要跟佛学,跟一个究竟圆满的老师来学,我们的成就才会殊胜。
【绝待圆融为宗。】
『绝待』,不是相对的,是真真实实得大圆满。密宗里头有些修「大圆满法」,他那个大圆满很麻烦,许多的经咒。这个地方修大圆满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你看多简单,成就决定超过密宗的大圆满,要不然密宗成就之后为什么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非常显然的告诉我们,究竟圆满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超情离见为宗。】
这句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情』是烦恼障,『见』是所知障,二障都超越,这就是圆满菩提。我们要是把这四个意思看清楚,才晓得阿弥陀佛真正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具足三学三慧一切法门,古云:八万门中,念佛第一。】
『阿弥陀佛—具足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我们要不要再去修戒、修定、修慧?不需要,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三学具足,就是所有经典统统收在这个佛号里面,一样都不漏。「三慧具足」,三慧是菩萨修的,「闻慧、思慧、修慧」,一句阿弥陀佛也具足了。三学三慧是所有的佛法,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全都包括在里头,『一切法门』。『古云:八万门中,念佛第一』,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要真正的认识它,你才会选择,你不认识或者认识不相信,那你就选别的法门,门门都好,没有一个法门不好。门门都好,但是门门有差别,你是愿意选择一个麻烦的,还是愿意选择一个简单的?你愿意选择一个修行要花很长时间,一生当中未必学得成的,还是选择一个一生当中很少的时间,决定就成就的?在於你自己选择,你要不认识就不晓得怎么选择法,你不识货,你要是样样都认识就晓得怎么选择。
有一个人提了几个问题,我把问题在此地简单的解答一下。
问:十法界再可分为百法界,佛法界中的地狱法界是什么样子?
答:佛法界中有地狱法界,佛到地狱里面去教化众生,佛法界在地狱法界里头,就是这个样子,绝对不是说佛到地狱去教化众生,佛也下地狱了,没有这个道理,这就是佛法界里有地狱法界。同样的,地狱法界里头有佛法界,佛在那里教化众生。其余的也以此类推。
问:师父第一堂说「念佛不可掺杂」,后来在持名念佛时又说工作亦可念,其间有无矛盾?
答:不矛盾。工作是你现在没有法子离开的,你需要生活就需要工作,工作的时候,刚才讲过,在认真工作的时候要尽心尽力的工作,可以听佛号,如果听佛号还妨碍工作,妨碍你精神集中,暂时把佛号中断去工作,工作完了之后,佛号马上就要提起来,这不叫掺杂。掺杂是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这叫掺杂,这不好。一面念佛一面在想事情,这个不可以。念佛的时候什么念头都不要想,想事情的时候把念佛就中断,就专门去想事,这个不叫掺杂。
问:听经或思考时可念吗?
答:那要功夫,你真正有功夫,做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行,一面思考一面还可以念佛,那要相当的功夫。在平常的时候,思考的时候思考,听经的时候就专心听经,听经的目的在求明理,断疑生信,念佛的时候专心念佛。换句话说,一心二用的念佛得力吗?一心二用不得力,要专。
问:既言,「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何以言净土念佛法门为第一,如此是否有扬净贬禅密之意?弟子不明,请师父开示。
答:这里头决定没有扬净贬禅密,如果有这个意念,这叫谤佛、谤法、谤僧,这个不许可的。说念佛第一是在一切法门里面去观察,我在前面跟诸位讲过,《华严经》里面讲的两千多个法门,文殊菩萨选念佛法门,普贤菩萨选念佛法门,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也选择念佛法门,两千多个法门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法门?法门决定是平等的,决定是无有高下的,这个法门是最容易、最简单、最直捷、最妥当,从这个条件上来选择的。你不选择,选禅也行,选密也行,门门都能成无上道,但是别的宗成就之后,最后要成无上道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既然拐个弯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直接去?我们要想想这个道理。佛的法门都是方便法门,适应於一切众生的根性,你相信这个法门,直接给你,不相信再教你别的法门,你去修,修到最后的时候,到大彻大悟,再教你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法门确实是平等,是值得人普遍尊重的。那个快慢不相同,有的修得快,成就快,有的成就慢一点,但是不管是快是慢,总归是到达目的地,快的先到,慢的后到,就是如此而已,所以没有褒贬的意思在。
问:字纸如何处置才得法?尤其是写有关佛法的纸张,若用火烧,是否会被人批评污染空气?又是否可集中后卖给造纸厂再次利用?
答:我觉得你第二个意思很好,可以把它集中起来卖给造纸厂再用,这个方法好。从前惜字纸是很大的功德,但是现在的字纸不一样,从前字纸是文以载道,书籍非常的难得。像在民国初年以前用的书都是手抄的本子,印刷的书不多,而且价钱非常之贵,木刻版本的价钱好贵。我们看到民国初年的那种书,你看看后头的定价,商务印书馆的《辞源》上下两册,不过这么厚而已,你看看民国十几年那个版本厚度,定价大洋伍圆,那时候的伍圆差不多八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一家八口一个月不吃饭,这个钱才能买一部《辞源》,所以家里能够买得起书的人很少。从前家庭表示富有陈列什么?陈列几部书,这个家庭富有,不像现在买些古董陈设表示自己好富;这古董便宜,书贵又难得,所以对於字纸敬、惜。现在太普遍了,印刷术太发达,而且现在报纸、杂志写得乱七八糟的,看到就要把它烧掉,这是跟从前的观念不相同。
所以我们遇到这些字纸收集起来,把它卖给造纸厂重新造纸再使用,这是很正确的。烧,如果在乡下空地多的话可以。都市,尤其像公寓大楼,你烧的确是空气污染,确实不好。不但烧字纸污染空气,就是佛道场里头燃香,香要燃多了也污染空气,所以同修们家里烧香要烧好香,烧一支,早晨念佛的时候一支,中午要上供烧一支,不上供可以不必烧,晚上晚课烧一支,一天两支香就够了,不要烧很多,的确是空气污染。
请掀开第二讲,第六页,第二讲的题目是:
【经序的启示。】
经文一共有三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一讲我们讨论的就是本经的序分。第一:
【释名义。】
解释名词义理,展开经文首先看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会看到这个字样。
【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
佛当年说经并没有把它写成讲义,只是说出来而已,一直到佛入灭,就是俗话说「佛死了」,这些弟子们才开始把佛以往所说许许多多的开示,凭记忆记录下来,这样才成为经典。这种追记也不是偶然的。佛弟子当中是以阿难为佛的侍者,就是伺候释迦牟尼佛的,常常在他身边,这位尊者记忆力最好,真是过目不忘,他所听的东西可以说比任何一个人记得都完整,记忆力非常之好,於是同学们就推他出来复讲,把佛所讲的经重复再讲一遍。在听的,第一次结集有五百阿罗汉,都是佛的弟子,有五百人参加。阿难复讲,假如他所讲当中的言语、意义有一位阿罗汉听到说:「阿难,你这个讲的我不以为然」,这一句就不能记下来,必须这五百阿罗汉各个都承认,都说不错,这样才能记录下来,所以佛经的结集非常严格,这样才能取信於后人。不像今天,譬如我们来开会,多数通过就可以。在那个会议里面,一个人不承认就不能通过,必须所有与会的五百罗汉各个都能通过。
经的开头这些字样是释迦牟尼佛嘱咐的,凡是佛所讲的,将来要结集成经典,前面一定要用「如是我闻」,「我」就是阿难,「如是」就是指这部经典,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我阿难亲自听的,不是传闻的,阿难复讲。
【一时,标机感。】
这部经在什么处所讲的、什么时间讲的?时间用『一时』,不记载年月日。「一时」这个意义非常的好,「一时」就是机感相应的时候,所谓是感应道交的时候。对学生来说,机缘成熟与佛就起感应,佛就来应,是指这个时候,所以不能记载年、月、日、时,年月日时一记载,时辰就变成死的,这是活的,活活泼泼的。
譬如中国过去智者大师(智顗),他是隋朝时候的人,隋朝年数不多,所以他是生在隋朝死在唐朝,这是天台宗的祖师,是天台宗历代祖师里面最有成就的。他念《法华经》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这一段的时候就入了定,在定中他到灵鹫山去了,他那个时候住在浙江天台,在那里入定,念《法华经》念了一半的时候就入定,入定,我们俗话说这个灵魂就到了印度去,到印度灵鹫山,释迦牟尼佛正在那里讲《法华经》,他还听了一座,所以他出了定说:「法华一会到现在还没有散」。诸位想想看,他那个时代距离释迦牟尼佛差不多已经是一千五百年,佛已经灭度一千五百年怎么他还去参加?还在那里听佛讲经?这就证明「一时」。如果我们念佛称念到「念佛三昧」,你要想听释迦牟尼佛讲《弥陀经》,那《弥陀经》这一会也没有散。所以不能够记载某年、某月、某时,那个记载就成过去了。所以我们晓得诸佛菩萨的法会永远不散,只要你有这个机缘,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参与,这是一种不思议的境界,这是机感相应。
【佛,标教主。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标处所。舍利弗……等,标听众。】
『佛』是『教主』,就是说法主。『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所』,当年讲经的地方。『舍利弗……等』,这里面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是『听众』,记载的这些听众。这也都是属於佛学常识,我们应该要晓得的,一切经一展开,前面都有这样的字样。
「如是」两个字意思很深,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如是」两个字一共用了三卷的经文,《大智度论》一共是一百卷,前面三卷就是解释「如是」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深,这两个字也可以概括全部的佛法,我们在这里是简单略略的来说明。
【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
这从理上说,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个叫『如』。
【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这叫『是』。『无非』就是决定不错。佛说经所依据的理论就是『实相』,由佛亲证「实相」,从实相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我们今天也依据这个理论(就是依据经典的理论)来念佛发愿求生净土,决定不错。「如是」两个字就是依本经的理论、方法、境界上来解释的。
【又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为如。】
这是从理上讲。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为是。】
这个理论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尤其是智者大师写的《观无量寿佛经》的注解,就是《观经疏》,他的学生将这个《疏》(《疏》还是很深)也做了注解。这本《疏钞》过去我们曾经印过、流通过,就是《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这也是净土宗在理论上很重要的一本书。
『万法俱寂,一心不乱』,「万法俱寂」是讲境界,比无生法忍还要高。诸位假如读过《仁王经》,《仁王经》里面把菩萨分做五个阶段,最高的是如来的境界,叫「寂灭忍」,寂灭忍往下一层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菩萨境界里面最高的,再往上去就是如来的境界。万法俱寂就是寂灭忍,一切万法是清净寂灭相,这种境界在经上讲,它要分三品,下品的寂灭忍是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中品的是等觉菩萨,上品的就是圆教的佛果。这个地方讲万法俱寂就是入寂灭忍,最低限度是法云地的菩萨,这是讲圆教。「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那是深位的理一心不乱,就证到这个境界,这是「如」。这个解释也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想成佛,成什么佛?成圆教的佛,成究竟圆满的佛,这一句阿弥陀佛行不行?这说行。因为我们念佛就证得一心不乱,由一心不乱就能入寂灭忍,寂灭忍就是圆教的佛果(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得这一句佛号真正不可思议,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四个字就行,就能成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清净心就是佛心,清净心就是佛。学佛的目的就是自己要成佛,什么叫成佛?前面跟诸位讲过,自己要细细想想,成就究竟圆满的大智大觉。这是「如是」两个字简单的解释。
【际遇良时,师资道合,曰一时。】
所以这个时间讲的是活泼的,不是死呆板的。『际遇良时』就是因缘巧合的时候。『师资道合』,「师」是老师,「资」是学生,老师可以教导学生,学生也能资助老师,所以是教学相长,这个时候学生的机缘成熟,老师绝对不会把这个时候失掉,「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机缘没成熟的时候不来,你遇不到佛法,机缘来的时候一定可以遇到,这才显示出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佛」的意思简单说,是: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自觉』就是正觉,阿罗汉就有了,阿罗汉得到「自觉」。『觉他』是菩萨,自觉之后要帮助别人觉悟。到自觉、觉他都圆满,这就叫成佛。由此可知,菩萨教化众生,为什么?为了成就自己圆满的大觉,如果不肯教化众生,这个觉是有,但不能圆满。你要成就圆满的大觉,什么样的境界都要经历。善财童子为什么要五十三参?就是要求觉行圆满。五十三参里面那些菩萨们所示现的境界,有顺境、有逆境,有佛道也有外道,有你欢喜的境界,有你非常厌恶的境界,统统要经历,经历这些境界里面,心清净,这叫真清净;心平等,那叫真平等,凡是没有经历过的,你的心清净不能叫真清净,不能叫真平等,所以这个大修行叫「历事炼心」,要在境界上去锻炼,这才成就圆满的大觉。
成佛之后教化众生,是『人天大师』。诸位在此地注意,「大师」是对佛的尊称,是对佛的称呼。我们称菩萨没有称大师的,菩萨称「大士」,佛称「大师」。现在有许多人,他也称大师,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会笑话的,太过分了,不可以的。以前翻译经典的那些法师还得了,那个成就不得了,人家称什么?「三藏法师」,连大士都不敢称。我们称观音大士、普贤大士、地藏大士,称菩萨为大士,怎么可以随便称大师?这是你们同学学了佛,以后要注意。对一个人尊敬不要尊敬过分,过分就是失礼,所以「礼」讲节度的,不能不到也不能过头。尊称一个人「某某大师」,这过分了。通常尊称一个人,我们很尊敬他,称「开士」,要地上菩萨才能称大士。三贤十圣,十圣菩萨称大士,三贤菩萨称开士,开士就是开悟之士,他开悟了,开士是三贤位的菩萨,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登地就称大士,地上菩萨称大士。所以称呼不能过分。在从前,皇帝的老师、师父称国师,历代的国师很多,你看他不称大师。禅宗里面称禅师,祖师是那个宗派里面代表一代的称祖师,这可以,没有称大师的。现代这些人这个尊敬太过分了,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这是佛学常识。
但是有一个特殊,有一个特别,就是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像我们称「印光大师」,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其他宗派里面祖师不称大师,唯独净土宗的祖师称大师,你想想这是什么意思?净土宗的祖师不是一代一代相承的,不是祖师的位子传授来的,禅宗里面是一代传一代,代代传下来的,一脉相承的,净土宗没有,净土宗的祖师是选举的,民选的,民主制度,他的成就后人公认,大家承认他,认为他是净土宗某一代的祖师,所以称大师,他不是一个传一个的,是大家公认的。净土宗称大师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是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成圆满的佛。传这个法门的当然跟佛没有两样,你要是跟到佛了,这一生必定成就,必定证果。因为佛不在,再找一位修净土宗的祖师,你要跟著他修这个法门,你这一生必定往生,一往生必定作佛,那跟亲近佛有什么两样?所以净土宗祖师称大师很有道理,那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来接引大众,与佛在世没有两样,我们晓得这个意义、这个道理,也能够认识净土宗特殊的地位。
【舍卫,此云闻物。】
第五小段是『舍卫』,就是舍卫国,「舍卫」是梵语,『此云闻物』,这是它的意思。「闻」就是那个地方名人很多,今天讲知名度很高的人很多,有学问、有道德,换句话说,这个地方的文化水准非常高;「物」是物产,物产丰富,是非常富裕的国家,「舍卫」是这个意思。
【只陀、须达多。】
『只陀』,『只树给孤独园』,「只陀」是人的名字,「给孤独」也是人的名字,只陀是舍卫国的王太子,给孤独就是『须达多』长者,「须达多」非常富有,社会地位也非常的崇高。这个起源,你看《弥陀经》许多注解里头有叙述这一段故事,须达多给他儿子娶媳妇,这位媳妇是王舍城一位大臣的女儿,他娶媳妇到王舍城去的时候,到他亲家去的时候,亲家正在张罗,忙得不得了,几乎都没有办法招待他,他看那个情形,「你们家里忙得团团转,忙些什么?」原来他那个亲家接待释迦牟尼佛,请释迦牟尼佛在那里讲经,就对他说明介绍释迦牟尼佛,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他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动,於是顺便就去礼佛,就邀请佛到舍卫城说法,就这么一个因缘。
那么一看,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有一千二百多人,所以回到舍卫城之后就想找那么大的地方来安置这些人,找了许多地方都不太中意,最后看到只陀太子的花园,那个别墅很大,庭院也很美,房舍很多,可以容纳这么多人,他就跟只陀太子商量要买他这个花园,只陀太子以为他开玩笑,「你买这花园干什么?」他说要招待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舍卫城里面的人也没听说过释迦牟尼佛,也不认识这个人,只陀太子就跟他开玩笑,「听说你家里黄金不少,你要买我这个房子可以,你把你那个黄金抬出来铺地,铺到哪个地方,我卖多少给你」。须达多真的把他家仓库打开,派了多少人把黄金抬了铺地。只陀太子一看到,很受感动,就问他「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这样舍得金钱来买地供养他,这个人大概不是个简单的人」。须达多长者就跟他说明佛陀的功德,希望邀请佛陀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只陀太子就很感动,他说「这样好了,这个功德我们两个人做,一人一半」,须达多长者不答应,「我家里有的是黄金,足够把你这个地铺完,这个功德我一个人做,不给你做」。太子也生了气,「好,我这个地卖给你,这个树木、园林我统统把它砍光,把地卖给你,树你总没有办法去铺」,这样一来,须达多没有办法。你想那么好的庭院要是把树木花草统统去掉,一片荒地那有什么意思?不如在外面买一座荒山。所以这样就答应功德两个人一起做。
太子,当然是要尊重他,所以把他的名字摆在前面,叫「只树给孤独园」,就是这个树木花草是只陀太子供养的,这个园要算他买下来,是须达多长者的,两个人做功德主,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佛陀在这里住了十几年,讲了许多重要的经典,像《华严》第九会就在这个地方讲的,《弥陀经》、《金刚经》是在这里讲的,很多有名的经典都在这个地方讲的,他们两个人非常的感动人。
【施供佛僧,建立道场,普利众生。】
这两个人做大施主,布施供养佛及佛弟子,在这个地方建立道场。在此地特别要提醒诸位一点,建立道场是地方人士建立的,请佛到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而不是把这个地方送给释迦牟尼佛,假如把这个地方送给释迦牟尼佛,那就大错特错。你们想想,佛是出家了,出家就没有家,现在这么大的一个别墅花园要送给他,那释迦牟尼佛又有家了,那释迦牟尼佛又还俗,又回家了,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道场的所有权是谁的?是给孤独长者的,他供养的,道场主权是他的。换句话说,就是请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弘法利生。
在中国古时候有许多寺院都是国家建立的,主权是国家的,也有私人供养的,也是有管理的人来管理,主权决定不是那个出家人的,所谓「铁打的常住,流水僧」。出家人决定自己没有房子,出家人买个房子那他已经就还俗了,虽然穿的是出家人衣服,其实是俗人,这决定不如法。所以居士们真正爱护佛法、护佛法要晓得,你建立道场千万不要把道场送给某个法师,这就坏了。你请这位法师做住持,让他在那里好好的修行,弘法利生,产业、产权是自己的,他做得很好,我们请他多住几年;他做得不好,请他离开,我们另请高明。这位出家人,主权不是他自己的,他一定认真修行,好好的弘法利生,有个好的形象不会让人赶走。如果这个地方是他自己的,他天天睡懒觉也无所谓,「这地方反正是我的,谁也不能动我的」,所有的毛病都出来了,这样佛法就破坏了。所以今天的形象很不好,许多出家人都有财产,都有房屋,都有房地产,甚至於比在家人还多,这是不如法的。所以我们读到此地看看只树给孤独园,这个财产是属於只陀太子、给孤独长者的,并不是送给释迦牟尼佛,是请他到这边来供养他,请他到这边来住,招待他,佛到这儿来是客人,他们是主人,这样才如法。今天有许多不明事理的人,尊敬出家人,尊敬师父,结果把师父弄得还俗,把师父弄到地狱去,自己还认为很尊重他。一定要明理,不明理做了糊涂事情,将来堕地狱还不晓得为什么堕地狱,冤枉不冤枉!再看第二段:
【大众同闻—为后学示范,善自取师。】
这个意思也非常的重要。我们看了这些上首,好像他也是分班分组,他有组长、有班长,下面这十六位尊者就是的。
【声闻居首。】
排列是把声闻众(就是阿罗汉)排在第一位,先说他们。
【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他们是住持三宝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佛法要靠出家比丘来住持,所以我们对出家比丘要特别的尊重,道理在此地,所以佛讲经说法,他们排在第一排。
【菩萨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故。】
『菩萨居中』,菩萨还在比丘的后面,列在当中,也有他的道理。『相不定故』,菩萨有很多是在家菩萨,也有出家的菩萨,所以『不定』,不像声闻一定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人。菩萨不一定出家,在家、出家都有,而且菩萨在家多,出家的少。你看看中国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中国大陆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道场,四大菩萨里面只有地藏菩萨出家,其余三个都是在家的,观音菩萨在家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在家的,在家相。所以在家的菩萨多,出家的菩萨少,所以「菩萨居中,相不定」。『不常随故,表中道故』。菩萨要代表佛到各个地方弘法利生,所以并不常常在佛的身边,不像这些声闻众,他们自己学业没有完成,天天要跟到佛,不能离开佛。菩萨等於是毕业了,所以常常离开佛在外面帮助佛,代佛教化一方。
【天人列后。】
当中还有天人众,听众里面天人众摆在最后面。
【世间相故。】
这是世间一般人。
【凡圣品杂故。】
这些大众当中也有不少是有修有行的,虽然他好像是凡夫,是国王大臣,但是有很多是佛菩萨化身在其中。
【外护职故。】
他们的职责是护法,护持三宝,出钱出力,维护道场,使大家身心安稳,能够安心的学道。
在这个地方,「僧伽」简单的提出来说一说,「僧」就是「和合众」。僧伽,中国人简称一个「僧」,就称僧,三宝之一。僧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称僧。僧不是一个人称的,僧是团体,这个团体要遵守底下七个条件。这个僧是四个人以上,四个人以下不能称僧,四个人以上在一块共住遵守这七个条件,这个地方就叫僧团,在家出家都一样。出家人大众在一起住,如果不遵守这七个条件,人再多,不能叫僧团。在家人如果四个人以上,你这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能照这样做,你这个家庭就是僧团,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僧团七个条件,分为「理、事」,理是:
【理—同证一心不乱,无上菩提。】
这就是大家共住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么才能构成僧团的基本。如果这个团体四个人,一个参禅的,一个持咒的,一个念佛的,这不行,他们所依据的理论、方法都不一样,这不能成为一个僧团。所以决定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方向,这是特别讲的修学要同一个法门,此地是指念佛法门,志同道合,大家共住在一起。
【事—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事相上第一个是『见和同解』,就是见解要相同,才能共住,见解不相同就会有争执,会意见不合,意见不合就有纠纷,所以见解要相同。见解怎么个同法?每个人把自己的成见都舍掉就相同,佛是这样教给我们,绝对不是说「你要接受我的意见,你要遵循我的意见」,佛不是这么说的。我们每个人把意见统统都舍掉不就一样了?大家都没有意见,这是佛法里头最妙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佛不是叫哪个人服从哪个人,佛法平等,每个人把自己的成见、见解统统放弃掉,每个人心都清净,心都平等,用这种见解就和合了。『戒和同修』,戒律是生活规范,团体一定要遵守,而遵守的方法不是叫别人遵守,它是个人遵守的,每个人都自动自发的持戒,戒律就清净了。所以戒律最重要的,也是最殊胜的,就是戒自己不戒别人,所以他修道能得清净心,能得定,正如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不见他人过?因为他只戒自己不戒别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别人守戒,别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与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每个人自己都守戒,这就「戒和同修」,佛法是这样要求人的。『身和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口和无诤』,没有争论。『意和同悦』,每个人都欢欢喜喜,法喜充满。『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遵守理事这七个条件,就是四个人在一块共住,我都做到,你也做到,他也做到,四人都做到,这个团体叫僧团,不分在家、出家,一个家庭里面一家人都能这样做,你的家庭就是僧团。诸位要晓得现在真正僧团的道场很少,如果真正出现这样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护持,护法神护什么?就是护这种僧团。几个出家人住在一起天天吵架,绝对没有护法神,谁在这里?妖魔鬼怪在这里,来看热闹,来破坏你。真正僧团有护法神,有诸佛菩萨护念。
再看下面一页,这一页就介绍法会里面十六位尊者,十六位尊者的事迹,诸位可以参考《弥陀经》的注解,都有他们简单的介绍,我在此地统统省掉。这个地方只介绍他的专长,他在这个法门所代表的是什么。
「舍利弗」是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要拿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位「哲学家」。「摩诃目犍连」就是大目犍连尊者,他是「神通第一」,现在人看他是「科学家」。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头陀第一」,苦行,他是位苦行僧,这是「禅宗初祖」,禅宗第一代的祖师。拈花微笑,佛把「涅盘妙心」传给摩诃迦叶,他是禅宗第一代的祖师,清高的苦行,他也在弥陀会上。「迦旃延」尊者,这是「议论第一」,现在来看他就像是「评论家」。「摩诃俱絺罗」,「答问第一」,你有任何疑难去请教他,他都能解答,这个人是「博学才艺」。「离婆多」尊者是「无倒乱第一」,他真正是觉而不迷,不论在什么境界,他不迷惑,「正觉不迷」。
「周利盘陀伽」是「义持第一」,这个人是「困学成功」的,在佛弟子当中是最笨的一个,没有记性。他出家,他哥哥也出家,哥哥劝他不要出家,为什么?太笨了,结果佛还是收他作徒弟。教他念「扫帚」,教他「扫」,「帚」忘掉;「帚」,上头「扫」又忘掉,就这么笨。你想想看,如果你说「我太笨了,不能学佛」,你比周利盘陀伽强多了,你没有笨到他那个程度,他这么笨也能成功。佛在传记里面说他过去生中是三藏法师,通达教理,讲经说法,为什么这一生这么笨?笨到这个样子?因为他吝法,讲佛法给人听,自己留一手,怕人家将来高过他,所以他所知道的东西,知道十分只跟你讲个四分、五分他就不讲,他也保留一点,叫吝法,舍不得完全教人,所以得愚痴的果报,这是讲因果报应。财布施得财富,你为什么会发财?是你前生修财布施,这一生得大富贵。你前生肯法布施,你知道多少,尽心尽力教给别人,你所得的果报是聪明智慧。他就是吝法不肯教人,教人教一半,自己还要留一半,所以得愚痴的果报。
所以修布施,我们要欢欢喜喜的布施,痛痛快快的布施,将来这个果报得来就自在。有很多人发财了,要吃很多辛苦才能把钱赚到,为什么?从前布施,布施得不痛快,很勉强的布施,或者人家劝你布施,那就布施,不好意思不布施,布施之后又后悔,那么将来还是会发财的,但是发财的时候很辛苦,不是很容易。如果你布施得很痛快,自己发心,很痛快的布施,布施之后不后悔,很欢喜,将来你的财富源源而来,不晓得从哪来的那么多钱,你自己都不晓得,那就不受一点辛苦,不操一点心,财富就来了。因果报应是真的。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佛讲布施三种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果报一定有因缘的。
「难陀」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仪容」第一,也有经上讲「声妙」第一,他长得非常美,是位美男子。「佛之胞弟」,释迦牟尼佛的胞弟,他是弟兄两个,释迦牟尼佛还有一个妹妹,他们是弟兄姊妹共三人,他也出家了。「阿难陀」,「多闻第一」,就是阿难尊者,他是佛的堂弟,「博闻强记」,所以以后经典都是阿难结集的。他的记性非常好,听过一遍永远不会忘记,他有这种天赋、特长。「罗睺罗」尊者是「密行第一」,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在僧团里面他是个小孩,他最小,小沙弥,天天玩耍,也很顽皮,他修行佛知道,别人不晓得,别人只看到他一天到晚很顽皮在那边玩,哪里晓得他在修行,他是密行第一,玩耍当中修行,这很高明的。
「憍梵波提」,「受天供第一」,好像现在讲的「宗教家」。他有一个古怪的毛病,就是嘴巴一天到晚都在动,他自自然然有这个习惯,这个习惯从哪里来?这是他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在很久之前,他也是位出家人,很年轻的出家人,他遇到一位老比丘在那里念经,大概念的声音不好听,他在旁边讥笑,说他念经嘴动得像牛吃草一样。这位老比丘已经证阿罗汉果,马上就叫他忏悔,他说「你这个罪业造得很重,我证了阿罗汉果,你这样讽刺我,不恭敬我,将来会受恶报的」,结果他忏悔,忏悔之后还是堕恶报,堕到牛身,他说人家像牛吃草,自己就变成牛,做了五百世的牛。牛吃草,它把胃里面的草吐出来慢慢再嚼,所以他就养成这个习惯,现在他也证阿罗汉果,嘴巴也是那么动,所以佛就讲「你要小心,别人看到你会骂你,会毁谤你,你不就又害人家堕落?所以你不要去托钵,每天到天上去,天人供养你」,天人有天眼,有神通,知道他是圣人,不会计较他。所以他每天吃饭要到天上去接受天人供养,所以天供养第一。这都是讲因果的。
「宾头卢颇罗堕」,「福田第一」。这位尊者现在还在人间,佛灭度之后三千年了,他还在人间,这是位阿罗汉,佛不准他入涅盘,叫他长住在世间,世间有人要种福,要供僧,叫他来应供,使后来的众生真正能得福报。他是用什么身分来,我们也不认识,他会变化,阿罗汉有神通,有变化,所以「应末世供为人天福田」。「迦留陀夷」是「教化第一」,是位「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很善巧。「摩诃劫宾那」是「知星宿第一」,今天所谓「天文学家」,他对於天文非常的通达。「薄拘罗」尊者,「寿命第一」,这是「善因善果」,他跟佛的时候,年岁最大,一百六十多岁,所以在佛弟子当中他年岁最大。
「阿[少/兔]楼驮」是「天眼第一」,「福德困学」。因为他当时在僧团里面听佛讲经老打瞌睡,佛就把他叫过来呵斥一顿,骂他像螺蛳、像蚌壳一样,一睡一千年。他也很了不起,就发愤,七天七夜不睡眠,结果把眼晴搞坏了。眼晴弄坏了,佛也很怜悯他,他真精进,真肯回头改过,但是太勇猛,所以把身体搞坏,佛就教他修一种定,定修成之后,他就得了天眼,叫「半头天眼」。他这半个头都能看,不要用眼看,他半个头前后左右都能看得见,所以就变成阿罗汉当中天眼第一。旁边注的是解释,哪几位是「德慧才能」,哪几位是「愚昧钝根」,像周利盘陀伽,这是愚昧钝根,这只有一个。有几位是显示因果报应。「善藏养晦」,这是宾头卢尊者,迦留陀夷是「世法方便」,「精进破障」有阿[少/兔]楼驮跟周利盘陀伽,都是非常精进。他们都有业障,但是由於精进,业障能消除,都能成就。这是十六位尊者简单跟诸位介绍过。
【此等大众,本是法身大士。】
这就说明这些人都不是平常人,都是深位的大菩萨。
【示作声闻。】
佛到这里来教化众生,他们都发心来当佛的学生,带领大众,做大众的首领。
【证此不思议法。从佛转轮广利人天。】
帮助佛教化众生,正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所以佛法才能推行,才能够普遍的利益众生,这些地方我们要学,我们要学习。将来在一起弘法利生,要靠团体,要互助合作,这样才行。一个人没办法教化众生,一定要团体。一个团体当然只能有一个领袖,各个都要当领袖,这个团体就乱了,就不会起作用,所以推出一个领袖我们大家来拥护他,大家来帮助他,这个团体才能发挥功能。像这里面的舍利弗是古佛再来,早就成佛了,目犍连也是古佛再来,要论资格,他比释迦牟尼佛老得多,释迦牟尼佛是后辈,今天成佛,古佛倒过头来示现作他的学生,就好像唱戏一样,学生唱个主角,老师在那里敲边鼓、跑龙套,这台戏才能唱得好,才能表演得成功。佛法僧团往往是如此,所以我们不能轻看了他,这些人都是古佛、大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帮助佛把这台戏唱好,来教化众生,来利益众生。所以僧团里面决定没有名闻利养,只有一个心愿,「利益众生」;决定没有争名争利,凡是有争执,有放不下的,那是凡夫,那不能成就,这些地方我们要注意,我们要学习。
【今闻净土摄受功德,信受奉行,实乃以身作则。劝吾人深信莫疑也。】
他示现这种身分,示现聪明才智,示现愚不堪言,学这个法门都能成功,这就说明上、中、下三等根性的人统统可以修这个法门,各个都能成就,用意是在此地。前面这十六位尊者是劝我们相信自己有资格修这个法门,相信自己修这个法门决定成功,这是劝信。当中有四大菩萨,菩萨在此地是劝愿,劝我们发愿。
【四大菩萨示劝愿行。】
【文殊—表无上正等正觉。】
【弥勒—表一生补处(中国造像表平等喜悦—极乐之意)。】
文殊菩萨是菩萨当中智慧第一,『表无上正等正觉』,他代表这个。弥勒菩萨是后补佛,『表一生补处(中国造像表平等喜悦)』,也是『极乐』的意思,中国人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像,所以供养这尊像也有它特别的意义。这两位菩萨在「劝愿」,愿生西方净土。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他们求什么?求弥勒净土,因为底下一尊佛就是弥勒佛,要修弥勒净土。又听说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兜率天距离我们很近,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好远,所以有人说为什么舍近取远?你听听也满有道理。其实弥勒菩萨虽然近,弥勒菩萨的门槛很高,不容易进去,好像你家就住在台湾大学隔壁,你为什么要到高雄去念大学?为什么不到台湾大学念?因为他录取的分数太高,考不取,没办法。所以弥勒菩萨他的水准高,普通人进不去,所以弥勒内院虽然很近,真正能进得去的人很少。
可是真正想到弥勒内院有一个抄近路的方法,这很多人不晓得,走什么近路?走西方净土,西方净土的水准很低,「信愿行,万修万人去」。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教唯识,他是唯识专家,所以你们今天对於「法相唯识」有兴趣,把它放下,暂时不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跟弥勒菩萨学,他在那里教唯识,决定不错,何必在这里绞脑汁?自古以来,学法相唯识宗的寿命都短,为什么?用脑过度,这是真的。你看中国历史,学法相唯识宗没有超过七十岁的,寿命都不长,实在是用脑过度,何必去惹这个麻烦?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听说你那里也不错,我们到你那里观光」,弥勒菩萨一定很欢迎,「走,跟我一道去」,多自在,这抄近路。你生到弥勒净土不一定能到西方,你要求老师,「我跟你一起到西方」,他不带你去,你乖乖在家里学习,他去上课,他不带你去,所以还是西方净土靠得住,还是西方净土好。这是两位菩萨在劝你。
【干陀诃提—此云:不休息。】
【常精进—永不退也。】
『干陀诃提』菩萨,「干陀诃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不休息』。『常精进』就是『永不退』的意思。这两位菩萨教我们「行」,就是念佛,念佛要精进、要不休息,二六时中我们希望佛号不间断,纵然自己没有时间念,要听,听也好,现在可以放录音带,录音带的佛号不要中断。纵然不念,我一面做事情一面听,专心做事情的时候,可能放的念佛声音自己也听不到,不要紧,工作一放下来,马上录音带就把你带起来,这非常之好,现在我们要利用这些科学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助念,效果也非常之大。
【如善财之参学,一生修证寂光净土。】
『寂光净土』是四土里最高的、最圆满的,这两位菩萨「劝行」。在序分里面,有劝信、劝愿、劝行,这是往生净土三个必须要的条件。下面讲:
【凡众劝修(弘护)。】
这是『弘护』。
「释提桓因、无量诸天」是表一切宗教之士应该要修这个法门。释提桓因就是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道教里头崇拜玉皇大帝。无量诸天,有很多天的身分比他还要高,玉皇大帝只是忉利天主,忉利天的上面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天。再上去有四禅十八层天,四禅再上去有四空天,这些天人身分都比释提桓因要高。所以三界六道、无量诸天,他们也修这个法门。
【大众—表一切众生欲离苦得究竟乐者应当修。】
『大众』,这是我们人间,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们。『表一切众生欲离苦得究竟乐者』,也应当要修学、弘扬这个法门。
【弘护此经,畅佛本怀。】
所以一生修净土、弘扬净土这个法师,大家尊称他为净土宗的祖师,称他为大师,道理就在此地。
【不问自说—慈悯深切,急度众故,义理玄秘难信,无人启请。】
底下讲『不问自说』,这是这部经没有人启请,释迦牟尼佛自动、主动说出来。『慈悯深切』,慈悲众生,悲悯众生,『急度众故』,希望众生快快成佛是佛陀殷切的期望。『义理玄秘难信』,这个净土,事的确是容易,理太深了,要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不是简单事情。我过去初学《弥陀经》,老师告诉我,你要没有半部大藏经的基础,《弥陀经》你不会懂,以后想想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我们今天展开《弥陀经疏钞》,简直就是整部大藏经的浓缩,所以这部经的义理包罗万象,世出世间法总在其中,所以它太玄太深。这个「秘」是深密,不是秘密,太深,难信。『无人启请』,佛弟子当中没有人能够提得出这个问题,没有人启请,佛自己说。到此地是讲的通序。下面讲别序,别序就是这部经的发起,经的发起也是佛说的,经文上讲: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段经文里头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说「依报庄严」,经文是『有世界名曰极乐』,特别注重那个「有」,「有」这个字非常的肯定,确确实实有。有一个世界,这是一个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叫「极乐」。看看这个名字就晓得那个世界的人,福报之大,智慧圆满,他才有极乐。如果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富而不乐。有智慧没有福报也能得一点乐,那就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生活非常艰苦,他有精神生活,缺乏物质生活。极乐世界的精神生活跟物质生活都非常的丰满,丰足圆满,所以才称为极乐。
第二句是讲正报殊胜。『其土』就是极乐世界,『有佛号阿弥陀』,也注重这个「有」,全程肯定那个世界有佛,佛的名号叫「阿弥陀」。第三句是讲事业的庄严,就是说法,说法就是事业。『今现在说法』,说「今、现在」,这个词句就有两个意思,「今」表示佛现在住世,不是过去佛,不是未来佛,是现在住在世间的佛,这个「今」是代表住世,现在住世的佛。他现在虽然住世,住世他现在在做什么?现在在说法。现在的佛,现在又在说法,我们要想听佛法,到那个地方现在正是好时候。因为阿弥陀佛,经上讲他的寿命是无量寿,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多久?经上讲十劫,我们现在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元老,老资格。等於说极乐世界开张才十天,我们就去了,这是元老,现在正是好时光,千万不要错过。他的寿命太长了,但是他成佛到现在才十劫,十劫跟无量寿,那就等於一百年,他开张才十天,你想想看这个时光多好,这个机会非常难得。
这段文里头有几个字眼我们特别把它提出来,在这个后面说明。
【有、今现在—劝信。】
【世界、极乐—劝愿。】
说『有、今现在』,这都是『劝信』,我们要相信,这真的不是假的。说『世界、极乐』,这是『劝愿』,有这么好的地方我们还不想去吗?现在有多少在台湾的人都是想往外国,都想移民到外国,为什么?听说外国比台湾好,你就想去,你为什么不移民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比外国好得太多了,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能跟极乐世界相比,何况诸位要是真正到外国去走一走,你才恍然大悟,原来外国没有台湾好。台湾只要有几样东西改进,台湾是世界第一,第一个要改进的就是道德的观念,这第一个要改进,第二个是交通秩序,第三个是一切物质上的污染,能够把这三方面改进,台湾是世界第一。我们今天不如人家也就是这三方面,这三方面真正改进的时候,台湾的确是不得了,住在这个地方福报最大。你问我要选择在哪长住,我决定选择台湾,我不想到国外。一般人想往外国,到外国去移民,那都是不了解,听人家那么说,人家是骗人的,都不是真实话,真正好地方是极乐世界,我们要移民到那里去。
【阿弥陀佛—劝持名妙行。】
『阿弥陀佛』,这就是『劝持名妙行』,我们念这一句名号就行,所以这个修行实在是方便。下面就讲佛号,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绝对就不是相对,这是说明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名号:
【唯心为宗。】
决定离不开我们的真心本性,它是我们真心本性里面所显现之物。
【唯佛为宗。】
我们要学,跟谁学?我们要跟佛学,跟一个究竟圆满的老师来学,我们的成就才会殊胜。
【绝待圆融为宗。】
『绝待』,不是相对的,是真真实实得大圆满。密宗里头有些修「大圆满法」,他那个大圆满很麻烦,许多的经咒。这个地方修大圆满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你看多简单,成就决定超过密宗的大圆满,要不然密宗成就之后为什么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非常显然的告诉我们,究竟圆满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超情离见为宗。】
这句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情』是烦恼障,『见』是所知障,二障都超越,这就是圆满菩提。我们要是把这四个意思看清楚,才晓得阿弥陀佛真正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具足三学三慧一切法门,古云:八万门中,念佛第一。】
『阿弥陀佛—具足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我们要不要再去修戒、修定、修慧?不需要,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括,三学具足,就是所有经典统统收在这个佛号里面,一样都不漏。「三慧具足」,三慧是菩萨修的,「闻慧、思慧、修慧」,一句阿弥陀佛也具足了。三学三慧是所有的佛法,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全都包括在里头,『一切法门』。『古云:八万门中,念佛第一』,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要真正的认识它,你才会选择,你不认识或者认识不相信,那你就选别的法门,门门都好,没有一个法门不好。门门都好,但是门门有差别,你是愿意选择一个麻烦的,还是愿意选择一个简单的?你愿意选择一个修行要花很长时间,一生当中未必学得成的,还是选择一个一生当中很少的时间,决定就成就的?在於你自己选择,你要不认识就不晓得怎么选择法,你不识货,你要是样样都认识就晓得怎么选择。
有一个人提了几个问题,我把问题在此地简单的解答一下。
问:十法界再可分为百法界,佛法界中的地狱法界是什么样子?
答:佛法界中有地狱法界,佛到地狱里面去教化众生,佛法界在地狱法界里头,就是这个样子,绝对不是说佛到地狱去教化众生,佛也下地狱了,没有这个道理,这就是佛法界里有地狱法界。同样的,地狱法界里头有佛法界,佛在那里教化众生。其余的也以此类推。
问:师父第一堂说「念佛不可掺杂」,后来在持名念佛时又说工作亦可念,其间有无矛盾?
答:不矛盾。工作是你现在没有法子离开的,你需要生活就需要工作,工作的时候,刚才讲过,在认真工作的时候要尽心尽力的工作,可以听佛号,如果听佛号还妨碍工作,妨碍你精神集中,暂时把佛号中断去工作,工作完了之后,佛号马上就要提起来,这不叫掺杂。掺杂是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这叫掺杂,这不好。一面念佛一面在想事情,这个不可以。念佛的时候什么念头都不要想,想事情的时候把念佛就中断,就专门去想事,这个不叫掺杂。
问:听经或思考时可念吗?
答:那要功夫,你真正有功夫,做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行,一面思考一面还可以念佛,那要相当的功夫。在平常的时候,思考的时候思考,听经的时候就专心听经,听经的目的在求明理,断疑生信,念佛的时候专心念佛。换句话说,一心二用的念佛得力吗?一心二用不得力,要专。
问:既言,「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何以言净土念佛法门为第一,如此是否有扬净贬禅密之意?弟子不明,请师父开示。
答:这里头决定没有扬净贬禅密,如果有这个意念,这叫谤佛、谤法、谤僧,这个不许可的。说念佛第一是在一切法门里面去观察,我在前面跟诸位讲过,《华严经》里面讲的两千多个法门,文殊菩萨选念佛法门,普贤菩萨选念佛法门,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也选择念佛法门,两千多个法门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法门?法门决定是平等的,决定是无有高下的,这个法门是最容易、最简单、最直捷、最妥当,从这个条件上来选择的。你不选择,选禅也行,选密也行,门门都能成无上道,但是别的宗成就之后,最后要成无上道还是要念佛求生净土,既然拐个弯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直接去?我们要想想这个道理。佛的法门都是方便法门,适应於一切众生的根性,你相信这个法门,直接给你,不相信再教你别的法门,你去修,修到最后的时候,到大彻大悟,再教你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法门确实是平等,是值得人普遍尊重的。那个快慢不相同,有的修得快,成就快,有的成就慢一点,但是不管是快是慢,总归是到达目的地,快的先到,慢的后到,就是如此而已,所以没有褒贬的意思在。
问:字纸如何处置才得法?尤其是写有关佛法的纸张,若用火烧,是否会被人批评污染空气?又是否可集中后卖给造纸厂再次利用?
答:我觉得你第二个意思很好,可以把它集中起来卖给造纸厂再用,这个方法好。从前惜字纸是很大的功德,但是现在的字纸不一样,从前字纸是文以载道,书籍非常的难得。像在民国初年以前用的书都是手抄的本子,印刷的书不多,而且价钱非常之贵,木刻版本的价钱好贵。我们看到民国初年的那种书,你看看后头的定价,商务印书馆的《辞源》上下两册,不过这么厚而已,你看看民国十几年那个版本厚度,定价大洋伍圆,那时候的伍圆差不多八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一家八口一个月不吃饭,这个钱才能买一部《辞源》,所以家里能够买得起书的人很少。从前家庭表示富有陈列什么?陈列几部书,这个家庭富有,不像现在买些古董陈设表示自己好富;这古董便宜,书贵又难得,所以对於字纸敬、惜。现在太普遍了,印刷术太发达,而且现在报纸、杂志写得乱七八糟的,看到就要把它烧掉,这是跟从前的观念不相同。
所以我们遇到这些字纸收集起来,把它卖给造纸厂重新造纸再使用,这是很正确的。烧,如果在乡下空地多的话可以。都市,尤其像公寓大楼,你烧的确是空气污染,确实不好。不但烧字纸污染空气,就是佛道场里头燃香,香要燃多了也污染空气,所以同修们家里烧香要烧好香,烧一支,早晨念佛的时候一支,中午要上供烧一支,不上供可以不必烧,晚上晚课烧一支,一天两支香就够了,不要烧很多,的确是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