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 (第五十三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53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六页,最后一行经文。
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是六方佛里面最后一段。『上方』,在前面给诸位提起过,经里面说四方、四维,又说上方、下方,这已经显示出我们这个世界是在太虚空当中。以我们这个世界为中心,十方都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边教化有缘的众生,因此世界无边,诸佛就无量。大师在这两段都有注解,这个注子也是特别为我们提示。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这是讲到上方佛,『此界』是指我们娑婆世界。诸位看注解。这一个大千世界最上面的就是无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个天顶是「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高的地方。非想非非想处天再往上面去,那就是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最下面也是有风轮、金轮,及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个世界再往上去,还有这样的世界,所以说『重重无尽』,这个意思就是如此。这也是说明了世界无有边际的意思。
经里面在这一段给我们举出十尊佛,「十」是一个圆满的数字。在这一段经文里面,这是最后一段,显示出究竟圆满。第一尊佛叫『梵音佛』,「梵」是梵语里面「清净」的意思,佛的身心清净,无有染污,所以他的言词也清净。像《般若经》里面给我们所说的,法相与非法相它都远离了,所以音声自然清净。这种清净音我们不容易体会得到,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境界。如果我们在大乘了义经典里面,有一段长时期的薰修,这个心渐渐摆脱五欲六尘,对於诸佛菩萨的清净音,自自然然就能有几分体验到,所以称之为「梵音佛」。
第二尊佛称为『宿王佛』,这个念ㄒ一ㄡˋ,星宿,天上的星星非常多,星星当中称之为王的,星球里面最大的,我们称它作「王」。这个最大的星球,以我们肉眼能够见得到的,白天是太阳,晚上是月亮。可是诸位要晓得,这并不是来论它实际上体积的大小,而是以我们肉眼观察。我们晓得月球是很小的,它距离我们很近,所以我们看起来很大,其余的很多星星,距离我们太远了,实际上它非常的庞大,因为距离太远,我们看它很小。我们就以肉眼接触到的观感来说,月亮是最大的。这些是比喻佛的智慧光明迥超一切众生,为九法界众生所不及的,是取这个意思。拿众星来比喻作九界的众生,将佛比喻作月亮。
第三尊『香上佛』,就是香中最上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经典里面常讲的,旃檀,这是香中最上的。而诸佛如来具足五分法身香,这个五分法身香,过去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曾经详细的讨论过,特别在第五章,祖师教给我们修行,目标就是求证五分法身香。圆满的五分法身,就是如来的果地,所以说无上菩提。这个五分就是五种,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所以称之为「香上佛」。
第四尊『香光佛』。这个香光与我们念佛法门关系非常密切。经上称赞念佛,所谓香光庄严。《大势至圆通章》里面,此地也举出来了,「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由此可知,香光就是从念佛法门而证得的圆满菩提。我们在大经里面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要到究竟圆满成佛的时候,一定要在西方净土。换句话说,凡是成佛都可以叫做「香光佛」。为什么?都是在西方世界成就无上菩提的。而这个名称特别提出来讲,就是它从因地里面,一开始就修念佛法门,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就是不掺杂其他的法门,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从初发心到无上道,都是这一句佛号成就的,这个称之为「香光佛」。这个说法是很有意义的,也非常的相应,与《大势至圆通章》所讲的是很相应的。
第五尊是『大焰肩佛』,与前面南方大焰肩佛名字相同,意思也是一样的,所以在这里就不必再提了。第六尊『杂色宝华严身佛』,这一尊佛的德号是从修行上建立的,与《华严经》相应,《华严经》它本来的经题是《大方广觉者杂华庄严经》,这一个题里面就特别著重修行,「普贤大行」,所以《华严经》是以普贤菩萨为第一个表法。经里面常讲「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庶男」,这就是两位菩萨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是老大,文殊菩萨是老二。这个表法的意思就是华严重在实行。所以他特别提出「十大愿王」,为一乘圆教修行的总纲领,而以西方世界为最后的归宿,这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尊佛,他在因地当中修普贤行,所以称之为「杂色宝华严身佛」。杂色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自行化他,以这个因行庄严果地上的法身,所以有这样的殊胜的德号。
第七尊『娑罗树王佛』,娑罗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坚固」。这个树也是生长在热带,经上给我们说这个树高大,树长得很高很大,树叶也非常的茂盛,它的特色像松柏一样,它耐寒,冬天也不凋谢。经上常常用它来比喻坚固,凡是讲到坚固,常常用娑罗树王,用这个来比喻。在此地比喻佛的法身、般若、解脱,比喻佛的常乐我净四净德,都是坚固不坏的。称之为王,「王」是自在的意思。因为法身大士都有如来果德上种种殊胜,可是他依然比不上如来究竟果地上的功德,所以称佛为「王」,称菩萨为「法王子」,意思就是在此地。
第八尊『宝华德佛』,「华」是比喻菩萨的因行,平常所谓「六度因华,庄严一乘果德」,因是无量无边,果只有一个,所谓一真法界,禅家也是这么说,万法归一。我们念佛法门,直截了当修的那个归一,一心不乱。一心是能证、是能入,一真法界、无上菩提是所证、所入,真正证入那就所谓是能所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因行是可宝可贵,称之为「宝华德佛」,宝华两个字是指因,德是称的果,这个名号里面有因有果。同时它还教给我们,世间一切法不足为贵,世间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决定不是真实,世间一切境界相是一种相续的幻相,了不可得。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银幕上现出那个相,刹那之间幻生幻灭,生灭皆如幻。《金刚经》上又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晓得,能现相的是心,《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十法界森罗万象是心所现的,现相是心,变化是识,所以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能现的是心,能变的是识,所以唯识里面一开端给我们讲「三能变」。
既然心跟识都不可得,《金刚经》三心不可得,心跟识可以把它合并起来讲,俱不可得,心跟识所现所变的相怎么可得?俱不可得。如果你晓得一切法不可得,你的心就清净了。从此以后你也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远离分别执著妄想。到这个时候,一乘果德这是真实的,就现前了,法性的全体就证得,证得这个境界我们叫成佛。世出世间只有这桩事情是真实的,除这桩事情之外,都是虚妄的,没有一桩事情是真实的。
再看下面一尊佛,『见一切义佛』,这是第九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义理无量无边,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能见世出世间一切义;换句话说,那是真正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见。学佛如果我们不愿意在经教上去下功夫,经教上下功夫是要费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经教。你不愿意花那么长的时间,希望很快的成就就好了,愈简单愈好,愈不麻烦愈好,你要走这个路子,那禅与净就非常适合你了。如果你不怕麻烦,不怕耽误时间,这一生不成就没有关系,来生继续再干,你这么想法,你就可以去研究教。
可是诸位要晓得,研教古人常讲「入海算沙」,真的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一生未必能成就。我们看自古以来教下的祖师,他们末后的成就无不是念佛。天台、贤首、法相,都是要靠念佛才能成就!这些教义对於这些人有没有帮助?当然有帮助。有没有妨害?也有妨害。帮助,是帮助他在念佛这个法门上,建立了真正的信心,助成他真实的三资粮,他决定往生。妨碍是什么?妨碍了修行的时间;换句话说,品位降低了。
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他的学生问他,他说:老师,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如何?你证到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很谦虚的说:我如果不领众,不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一心一意老实念佛,那我可以得上品上生。换句话说,他可以得理一心不乱。因为领众,诸位晓得,天台山是中国的十大丛林之一,大陆上有那么多的寺庙,十个大庙之一。那个庙里头住上万的人,老和尚天天领众,给他们讲经说法,统领这么多的大众,要分心。所以他说他往生只落个五品位,圆教五品位是什么?生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功夫只是到成片,功夫成片,还没有能够到事一心不乱,这就是耽误。生凡圣同居土这决定往生,没有能够得上品上生,就是这个耽误了。
这些祖师大德可以说都是现身说法,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弘宗演教是舍己为人。你看他牺牲自己的品位来帮助大家。他是不是真的牺牲?那就太难讲,因为这些祖师大德们,我们知道有许许多多都是古佛、大菩萨乘愿再来的,他来示现的。我们怎么晓得?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一个藏教佛,我们在《梵网经》上读到,他老人家自己说的,他到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了。换句话说,他久远劫前就成佛,他好像来唱戏,来表演给我们看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中国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许许多多都是诸佛菩萨示现的。我们从迹象上来观察,自己一定要觉悟,真正觉悟了,无不是老实念佛,一门深入。
这是我们舍弃研究复杂的教义,回过头来,专心念佛。什么时候你念到理一心不乱,那你就见一切义。这个理一心就像前面香光佛,《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所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自得心开就是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开圆解,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就见一切义。
末后一尊『如须弥山佛』,这个名号是从比喻上建立的。须弥山在一个单位世界里面,这是最高的一座山,经上告诉我们,「四宝所成」,一个世界这个山峰最高,称它为山王,经上常常用须弥山来比喻诸佛菩萨。佛在十法界里面最尊最贵,就好比须弥山在众山里面,它最高最大,取这个意思。
以上所说的这些佛,『如是等』,像以上所说的这些等等,『恒河沙数诸佛』,上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无不是赞叹这一部经,劝勉我们大家,以这部经里面所说的道理、方法来修行,就是具足三资粮,一心称名,不间断、不怀疑,以西方净土为我们的归宿,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是讲六方诸佛,讲到这个地方告一个段落。
下面,大师在此地假设了几个问答,来帮助我们断疑生信。
解【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虽是假设,也确确实实有人有这种疑惑。十方世界,哪个地方没有净土?凡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净土,又何必要偏偏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我们生别的佛净土不可以吗?何必要单单生阿弥陀佛净土?我们看祖师的答覆,
解【答。此亦非善问。】
这个问得并不高明,何以不高明?
解【假使赞阿閦佛国。】
这是东方的。
解【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变成开玩笑的话。所以这个问,问得不高明,这是一种感情上的偏执,是一种贡高我慢的习气所使,换句话说,不服人。实在讲,这是障碍。
解【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众生偏有缘故。】
『法界』是指十方法界,十方法界无有边际,对於初发心的人来讲,很难办得到。因此法身大士还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何况初发心?所以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蕅益大师在此地也答得非常之好,他是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初发心的人,『令初机』是初发心的人,『易标心故』,他的精神、他的心里容易集中。他要是听到这个法门能够深信不疑,一心一意向往西方,求生极乐世界,这在修行上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持名法门,叫你整个心里专注在一句名号上,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
第二,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大本经上所讲,四十八愿无比的殊胜。阿弥陀佛成佛,愿愿都圆满了这才成佛道,所以愿愿真实、愿愿不虚。我们如果也想快一点成佛,这真正是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圆顿的捷径,再没有比这个更快了。第三,『佛与众生偏有缘故』,这个佛就是讲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我们世界的众生,缘分特别的深。世尊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佛不度无缘之人」。缘分这么深,当然是最容易得度的,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也确确实实,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弥陀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念阿弥陀佛生西方净土,念观世音菩萨也是生西方净土,这个意思我们总得要明了。再看底下一段注解:
解【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於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这一段文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它念熟,最好是能够背过,它给我们解释前面这三点意思的道理。诸佛度化众生,教化众生,众生接受佛的教化,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出世间法如是,世间法也是如是,这个里面所讲求的,就是所谓师资道合。老师跟学生有一种特别的缘分,所以我们古人常说师徒如父子,你看那个缘分多深。这样深的缘分,这个老师才能教,学生才肯学。如果师生没有缘分,老师再高明,学生不肯接受,还是枉然。所以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明,这个『其间』就是佛与众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就是教学之间,这个里面『难易浅深』都是一个缘分。
如果缘分很深,『恩德弘深』,学生对老师敬爱,这就是有缘,既有这个缘分,这个学生一定成就。为什么?学生对老师感恩戴德,如果不好好的学,他觉得对不起老师,老师对他有殷切的期望,他不敢辜负老师。所以他一定是自动自发,精进不懈,他当然就有成就了。如果学生对老师很随便,并没有把老师看重,老师以什么样的善巧方便来教化他,他也把它当作耳边风,这样他就很难成就了。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师生当中它有一个默契,这个默契很深,所以这个道不但能传下去,一定能够发扬光大。这里给我们讲是恩德所在。
『种种教启』,这个旁边小字、旁注,就是特别提醒我们。种种教启,「教」是教学,「启」是启发。『能令欢喜信入』,这在四悉檀里面就是世界悉檀,生欢喜益。若就本经来说,这部经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是难信之法,真的难信。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这一生当中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的法门。你看经论里面常说,一般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他一生就成就了。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几个人有这么大的因缘?所以不容易!
我们过去讲《弥陀经疏钞演义》,我记得第一遍讲的时候,是四年。第二遍讲的时候,是五年,就在图书馆讲的。我想第三遍,三年就可以完成,因为当中不讲其他的经,顶多三年可以完成。这个时间不算短,但是也不算长,能够在三、五年当中,我们建立了信心,具足三资粮一生成佛,这是比什么都快!比那个三大阿僧只劫来比较一下,人家用那么长的时间,你才不过用个三、五年而已,你的成就超过那个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成个佛,才藏教佛,地位并不怎么高,比不上往生西方世界。所以这个因缘我们要珍惜,千万不能错过!不但是你这一生的福报,生生世世累积的福报,才能够感到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所以这多么欢喜。
『能令触动宿种』,这就是生善的利益。我们发心修学这个法门决定不简单,那就是一定要凭藉过去世中,生生世世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成熟了,触动过去世修学净土的种子,今生又发芽、茁壮、开花、结果。没有过去世的大善根、大福德,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个大因缘。
『能令魔障难遮』,这就是对治悉檀,破恶的利益。这个法门是教我们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一心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就是平常所讲的,念念都是正念现前。正念现前,它妄念不生。魔来扰乱是凭藉你的妄念,因为你有妄念,所以你才著魔,如果你没有妄念,魔就不得其便。魔想来扰乱你,没机会。一定要你自己有妄念、有妄想,魔就有了机会,就来找你的麻烦。你二六时中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一心清净,什么样的魔对你都无可奈何。所以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怎样才不著魔?你在念佛里面打妄想就会著魔。
譬如念佛,他心里很著急,我怎么还不得一心?我念了这么多天,怎么还没有得一心?几时才得一心?这个时候你就给魔方便了,为什么?打妄想。所以常常打精进佛七的时候容易著魔,什么原因?因为他这个用功里面掺杂著妄想,或者妄想求得一心,或者妄想求见瑞相,他总有妄念,没有妄念绝不著魔。所以善於用功的人,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绝不求一心,也不求瑞相,他不著魔。连一心、瑞相都不求了,这个妄念都不生了,世出世间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不生,这是念佛人不著魔的所以然。你要不懂这个道理,打一个妄想,就是给魔王找碴的机会。
末后一句说『能令体性开发』,这就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的功德利益。体性是真如本性。我们现在《梵网经》正念到十地菩萨,《梵网经》里面这个十地,每一地都是冠上「体性」两个字,这是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大开圆解,三身四智这个时候都现前了。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诸位要牢牢的记住,就是我们与佛的因缘深厚!在一切诸佛当中,我们对於阿弥陀佛感觉得特别的亲切,我们一生当中所念的佛号,这个佛名念得最多,我们见到许许多多的佛像,也是阿弥陀佛见面最多,这是因缘熟。熟的就容易度,不熟的就难度,这是一定道理。再看底下这一段:
解【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於教乘。举扬於海会。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这一段文为我们说明,诸佛如来原本是从法身显示出应化身的迹象,法身为本,从本垂迹。我们晓得佛有三身,应化身是为他受用,所以这个里头不讲报身,只讲应化身,这个『迹』就是讲的应化身。佛既然现应化身了,其实佛并不是有心现的,应化身是随著众生所感而现的,所谓是「众生有感,佛乃有应」,感应道交。『固结缘种』,结众生之缘,叫这些众生,没有种善根的,佛为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帮助这个善根增长;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当生要帮助他往生西方世界,证究竟的佛果。由此可知,应化佛对於一切众生是大有利益,这种身专门为众生示现的,他受用身。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令一切众生感戴不尽的,也就是在此地。
『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世」,凡圣同居土,「出世」,方便有余土就出世,超越了三界,见思烦恼断尽,实报土更不必说了,这是就西方世界来说,前面我们已经讨论得太多了。西方净土,它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希望大家把这句也要多念几遍,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只有西方世界四土是不纵不横,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就有上三土的那种殊胜享受,殊胜的果报,真正不可思议!
『尊隆於教乘』,「尊」是尊重,「隆」是兴隆,「教乘」是指一切经教当中。这一句话就是说明,这部经在一切经里面最尊、最为隆重。所以我们也常常在此地提示给诸位,这部经是一切经当中的第一经。莲池大师的注解与这部《要解》,这在第一经里头的注疏也是第一注疏。我们今天在此地,共同研究讨论的是第一经注,这种因缘正是像开经偈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
『举扬於海会』,「举」是特别把它提出来,「扬」是弘扬,「海」是广大的意思。换句话说,十方诸佛国土讲经说法的大会当中,异口同音都赞扬这部经典。你看佛给我们说多少经,有没有看到哪一部经十方诸佛统统来赞扬的?没有。唯独这部经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在一切菩萨海会当中,特别举出来赞扬劝修,你就可以晓得它多尊重了。我们今天能遇到这个法门,怎么能不欢喜?怎样能不尊重?也许你会觉得,这部经流通得很普遍,我见到,别人也见到,不错。别人见到怎么样?没看在眼里头,当面错过了,他不识货,虽然他曾经见过,他没有采取,当面错过,他不识货。见过后你要认识才行,认得之后,你要能够把它取出来,你才能够得受用。
『沁入於苦海』,这个旁注是「为人悉檀」。这句话的意思,「沁」是比喻,水侵透了;「苦海」,是指我们六道凡夫,没有法子、没有能力断烦恼出三界。佛是大慈大悲,将这个法门拈出,提供给一切六道里面有缘的众生,这就好比法水渗透在六道凡夫的苦海。『慈契於寂光』,慈是大慈大悲,与如来寂光净土完全相应。这么大的恩惠、这么大的慈悲,所以才叫一切众生感恩戴德。
『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群灵是指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没有一个不尊重、礼敬本师阿弥陀佛。另外一个意思是指十方无量的菩萨们,他们灵,我们凡夫是冥顽不灵。法身大士没有不向往西方世界的,法身大士没有不亲近弥陀如来的。像《华严经》讲的文殊、普贤无不发愿往生极乐国土。我们想想,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物?我们今天不肯发心,还想学这个、学那个,那都是烦恼业障太重。第一经、第一个法门你当面错过,你没有能够认清,没有能够把握住,这是愚昧!认清了,选定这一门,诸佛赞叹,菩萨欢喜,无有不护念、不拥护的。可见得这个法门的殊胜,这部经是值得我们尊重之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六页,最后一行经文。
经【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是六方佛里面最后一段。『上方』,在前面给诸位提起过,经里面说四方、四维,又说上方、下方,这已经显示出我们这个世界是在太虚空当中。以我们这个世界为中心,十方都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边教化有缘的众生,因此世界无边,诸佛就无量。大师在这两段都有注解,这个注子也是特别为我们提示。
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这是讲到上方佛,『此界』是指我们娑婆世界。诸位看注解。这一个大千世界最上面的就是无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个天顶是「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我们这个世界最高的地方。非想非非想处天再往上面去,那就是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最下面也是有风轮、金轮,及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个世界再往上去,还有这样的世界,所以说『重重无尽』,这个意思就是如此。这也是说明了世界无有边际的意思。
经里面在这一段给我们举出十尊佛,「十」是一个圆满的数字。在这一段经文里面,这是最后一段,显示出究竟圆满。第一尊佛叫『梵音佛』,「梵」是梵语里面「清净」的意思,佛的身心清净,无有染污,所以他的言词也清净。像《般若经》里面给我们所说的,法相与非法相它都远离了,所以音声自然清净。这种清净音我们不容易体会得到,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境界。如果我们在大乘了义经典里面,有一段长时期的薰修,这个心渐渐摆脱五欲六尘,对於诸佛菩萨的清净音,自自然然就能有几分体验到,所以称之为「梵音佛」。
第二尊佛称为『宿王佛』,这个念ㄒ一ㄡˋ,星宿,天上的星星非常多,星星当中称之为王的,星球里面最大的,我们称它作「王」。这个最大的星球,以我们肉眼能够见得到的,白天是太阳,晚上是月亮。可是诸位要晓得,这并不是来论它实际上体积的大小,而是以我们肉眼观察。我们晓得月球是很小的,它距离我们很近,所以我们看起来很大,其余的很多星星,距离我们太远了,实际上它非常的庞大,因为距离太远,我们看它很小。我们就以肉眼接触到的观感来说,月亮是最大的。这些是比喻佛的智慧光明迥超一切众生,为九法界众生所不及的,是取这个意思。拿众星来比喻作九界的众生,将佛比喻作月亮。
第三尊『香上佛』,就是香中最上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经典里面常讲的,旃檀,这是香中最上的。而诸佛如来具足五分法身香,这个五分法身香,过去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曾经详细的讨论过,特别在第五章,祖师教给我们修行,目标就是求证五分法身香。圆满的五分法身,就是如来的果地,所以说无上菩提。这个五分就是五种,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所以称之为「香上佛」。
第四尊『香光佛』。这个香光与我们念佛法门关系非常密切。经上称赞念佛,所谓香光庄严。《大势至圆通章》里面,此地也举出来了,「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由此可知,香光就是从念佛法门而证得的圆满菩提。我们在大经里面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要到究竟圆满成佛的时候,一定要在西方净土。换句话说,凡是成佛都可以叫做「香光佛」。为什么?都是在西方世界成就无上菩提的。而这个名称特别提出来讲,就是它从因地里面,一开始就修念佛法门,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假方便就是不掺杂其他的法门,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从初发心到无上道,都是这一句佛号成就的,这个称之为「香光佛」。这个说法是很有意义的,也非常的相应,与《大势至圆通章》所讲的是很相应的。
第五尊是『大焰肩佛』,与前面南方大焰肩佛名字相同,意思也是一样的,所以在这里就不必再提了。第六尊『杂色宝华严身佛』,这一尊佛的德号是从修行上建立的,与《华严经》相应,《华严经》它本来的经题是《大方广觉者杂华庄严经》,这一个题里面就特别著重修行,「普贤大行」,所以《华严经》是以普贤菩萨为第一个表法。经里面常讲「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庶男」,这就是两位菩萨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是老大,文殊菩萨是老二。这个表法的意思就是华严重在实行。所以他特别提出「十大愿王」,为一乘圆教修行的总纲领,而以西方世界为最后的归宿,这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尊佛,他在因地当中修普贤行,所以称之为「杂色宝华严身佛」。杂色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自行化他,以这个因行庄严果地上的法身,所以有这样的殊胜的德号。
第七尊『娑罗树王佛』,娑罗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坚固」。这个树也是生长在热带,经上给我们说这个树高大,树长得很高很大,树叶也非常的茂盛,它的特色像松柏一样,它耐寒,冬天也不凋谢。经上常常用它来比喻坚固,凡是讲到坚固,常常用娑罗树王,用这个来比喻。在此地比喻佛的法身、般若、解脱,比喻佛的常乐我净四净德,都是坚固不坏的。称之为王,「王」是自在的意思。因为法身大士都有如来果德上种种殊胜,可是他依然比不上如来究竟果地上的功德,所以称佛为「王」,称菩萨为「法王子」,意思就是在此地。
第八尊『宝华德佛』,「华」是比喻菩萨的因行,平常所谓「六度因华,庄严一乘果德」,因是无量无边,果只有一个,所谓一真法界,禅家也是这么说,万法归一。我们念佛法门,直截了当修的那个归一,一心不乱。一心是能证、是能入,一真法界、无上菩提是所证、所入,真正证入那就所谓是能所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因行是可宝可贵,称之为「宝华德佛」,宝华两个字是指因,德是称的果,这个名号里面有因有果。同时它还教给我们,世间一切法不足为贵,世间一切法都是虚妄不实,决定不是真实,世间一切境界相是一种相续的幻相,了不可得。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银幕上现出那个相,刹那之间幻生幻灭,生灭皆如幻。《金刚经》上又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晓得,能现相的是心,《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十法界森罗万象是心所现的,现相是心,变化是识,所以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能现的是心,能变的是识,所以唯识里面一开端给我们讲「三能变」。
既然心跟识都不可得,《金刚经》三心不可得,心跟识可以把它合并起来讲,俱不可得,心跟识所现所变的相怎么可得?俱不可得。如果你晓得一切法不可得,你的心就清净了。从此以后你也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远离分别执著妄想。到这个时候,一乘果德这是真实的,就现前了,法性的全体就证得,证得这个境界我们叫成佛。世出世间只有这桩事情是真实的,除这桩事情之外,都是虚妄的,没有一桩事情是真实的。
再看下面一尊佛,『见一切义佛』,这是第九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义理无量无边,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能见世出世间一切义;换句话说,那是真正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见。学佛如果我们不愿意在经教上去下功夫,经教上下功夫是要费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经教。你不愿意花那么长的时间,希望很快的成就就好了,愈简单愈好,愈不麻烦愈好,你要走这个路子,那禅与净就非常适合你了。如果你不怕麻烦,不怕耽误时间,这一生不成就没有关系,来生继续再干,你这么想法,你就可以去研究教。
可是诸位要晓得,研教古人常讲「入海算沙」,真的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这一生未必能成就。我们看自古以来教下的祖师,他们末后的成就无不是念佛。天台、贤首、法相,都是要靠念佛才能成就!这些教义对於这些人有没有帮助?当然有帮助。有没有妨害?也有妨害。帮助,是帮助他在念佛这个法门上,建立了真正的信心,助成他真实的三资粮,他决定往生。妨碍是什么?妨碍了修行的时间;换句话说,品位降低了。
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他的学生问他,他说:老师,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如何?你证到什么样的品位?智者大师很谦虚的说:我如果不领众,不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一心一意老实念佛,那我可以得上品上生。换句话说,他可以得理一心不乱。因为领众,诸位晓得,天台山是中国的十大丛林之一,大陆上有那么多的寺庙,十个大庙之一。那个庙里头住上万的人,老和尚天天领众,给他们讲经说法,统领这么多的大众,要分心。所以他说他往生只落个五品位,圆教五品位是什么?生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功夫只是到成片,功夫成片,还没有能够到事一心不乱,这就是耽误。生凡圣同居土这决定往生,没有能够得上品上生,就是这个耽误了。
这些祖师大德可以说都是现身说法,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弘宗演教是舍己为人。你看他牺牲自己的品位来帮助大家。他是不是真的牺牲?那就太难讲,因为这些祖师大德们,我们知道有许许多多都是古佛、大菩萨乘愿再来的,他来示现的。我们怎么晓得?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一个藏教佛,我们在《梵网经》上读到,他老人家自己说的,他到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了。换句话说,他久远劫前就成佛,他好像来唱戏,来表演给我们看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中国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们,许许多多都是诸佛菩萨示现的。我们从迹象上来观察,自己一定要觉悟,真正觉悟了,无不是老实念佛,一门深入。
这是我们舍弃研究复杂的教义,回过头来,专心念佛。什么时候你念到理一心不乱,那你就见一切义。这个理一心就像前面香光佛,《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上所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个自得心开就是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开圆解,明心见性,这个时候就见一切义。
末后一尊『如须弥山佛』,这个名号是从比喻上建立的。须弥山在一个单位世界里面,这是最高的一座山,经上告诉我们,「四宝所成」,一个世界这个山峰最高,称它为山王,经上常常用须弥山来比喻诸佛菩萨。佛在十法界里面最尊最贵,就好比须弥山在众山里面,它最高最大,取这个意思。
以上所说的这些佛,『如是等』,像以上所说的这些等等,『恒河沙数诸佛』,上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各於其国,出广长舌相』,无不是赞叹这一部经,劝勉我们大家,以这部经里面所说的道理、方法来修行,就是具足三资粮,一心称名,不间断、不怀疑,以西方净土为我们的归宿,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是讲六方诸佛,讲到这个地方告一个段落。
下面,大师在此地假设了几个问答,来帮助我们断疑生信。
解【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虽是假设,也确确实实有人有这种疑惑。十方世界,哪个地方没有净土?凡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居住的地方都是净土,又何必要偏偏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我们生别的佛净土不可以吗?何必要单单生阿弥陀佛净土?我们看祖师的答覆,
解【答。此亦非善问。】
这个问得并不高明,何以不高明?
解【假使赞阿閦佛国。】
这是东方的。
解【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变成开玩笑的话。所以这个问,问得不高明,这是一种感情上的偏执,是一种贡高我慢的习气所使,换句话说,不服人。实在讲,这是障碍。
解【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众生偏有缘故。】
『法界』是指十方法界,十方法界无有边际,对於初发心的人来讲,很难办得到。因此法身大士还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何况初发心?所以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蕅益大师在此地也答得非常之好,他是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初发心的人,『令初机』是初发心的人,『易标心故』,他的精神、他的心里容易集中。他要是听到这个法门能够深信不疑,一心一意向往西方,求生极乐世界,这在修行上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持名法门,叫你整个心里专注在一句名号上,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
第二,阿弥陀佛的本愿,也就是大本经上所讲,四十八愿无比的殊胜。阿弥陀佛成佛,愿愿都圆满了这才成佛道,所以愿愿真实、愿愿不虚。我们如果也想快一点成佛,这真正是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圆顿的捷径,再没有比这个更快了。第三,『佛与众生偏有缘故』,这个佛就是讲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我们世界的众生,缘分特别的深。世尊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佛不度无缘之人」。缘分这么深,当然是最容易得度的,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也确确实实,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弥陀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念阿弥陀佛生西方净土,念观世音菩萨也是生西方净土,这个意思我们总得要明了。再看底下一段注解:
解【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於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
这一段文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它念熟,最好是能够背过,它给我们解释前面这三点意思的道理。诸佛度化众生,教化众生,众生接受佛的教化,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出世间法如是,世间法也是如是,这个里面所讲求的,就是所谓师资道合。老师跟学生有一种特别的缘分,所以我们古人常说师徒如父子,你看那个缘分多深。这样深的缘分,这个老师才能教,学生才肯学。如果师生没有缘分,老师再高明,学生不肯接受,还是枉然。所以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明,这个『其间』就是佛与众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就是教学之间,这个里面『难易浅深』都是一个缘分。
如果缘分很深,『恩德弘深』,学生对老师敬爱,这就是有缘,既有这个缘分,这个学生一定成就。为什么?学生对老师感恩戴德,如果不好好的学,他觉得对不起老师,老师对他有殷切的期望,他不敢辜负老师。所以他一定是自动自发,精进不懈,他当然就有成就了。如果学生对老师很随便,并没有把老师看重,老师以什么样的善巧方便来教化他,他也把它当作耳边风,这样他就很难成就了。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师生当中它有一个默契,这个默契很深,所以这个道不但能传下去,一定能够发扬光大。这里给我们讲是恩德所在。
『种种教启』,这个旁边小字、旁注,就是特别提醒我们。种种教启,「教」是教学,「启」是启发。『能令欢喜信入』,这在四悉檀里面就是世界悉檀,生欢喜益。若就本经来说,这部经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是难信之法,真的难信。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这一生当中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的法门。你看经论里面常说,一般讲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他一生就成就了。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几个人有这么大的因缘?所以不容易!
我们过去讲《弥陀经疏钞演义》,我记得第一遍讲的时候,是四年。第二遍讲的时候,是五年,就在图书馆讲的。我想第三遍,三年就可以完成,因为当中不讲其他的经,顶多三年可以完成。这个时间不算短,但是也不算长,能够在三、五年当中,我们建立了信心,具足三资粮一生成佛,这是比什么都快!比那个三大阿僧只劫来比较一下,人家用那么长的时间,你才不过用个三、五年而已,你的成就超过那个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成个佛,才藏教佛,地位并不怎么高,比不上往生西方世界。所以这个因缘我们要珍惜,千万不能错过!不但是你这一生的福报,生生世世累积的福报,才能够感到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所以这多么欢喜。
『能令触动宿种』,这就是生善的利益。我们发心修学这个法门决定不简单,那就是一定要凭藉过去世中,生生世世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生成熟了,触动过去世修学净土的种子,今生又发芽、茁壮、开花、结果。没有过去世的大善根、大福德,这一生当中遇不到这个大因缘。
『能令魔障难遮』,这就是对治悉檀,破恶的利益。这个法门是教我们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一心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这就是平常所讲的,念念都是正念现前。正念现前,它妄念不生。魔来扰乱是凭藉你的妄念,因为你有妄念,所以你才著魔,如果你没有妄念,魔就不得其便。魔想来扰乱你,没机会。一定要你自己有妄念、有妄想,魔就有了机会,就来找你的麻烦。你二六时中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一心清净,什么样的魔对你都无可奈何。所以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怎样才不著魔?你在念佛里面打妄想就会著魔。
譬如念佛,他心里很著急,我怎么还不得一心?我念了这么多天,怎么还没有得一心?几时才得一心?这个时候你就给魔方便了,为什么?打妄想。所以常常打精进佛七的时候容易著魔,什么原因?因为他这个用功里面掺杂著妄想,或者妄想求得一心,或者妄想求见瑞相,他总有妄念,没有妄念绝不著魔。所以善於用功的人,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绝不求一心,也不求瑞相,他不著魔。连一心、瑞相都不求了,这个妄念都不生了,世出世间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不生,这是念佛人不著魔的所以然。你要不懂这个道理,打一个妄想,就是给魔王找碴的机会。
末后一句说『能令体性开发』,这就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的功德利益。体性是真如本性。我们现在《梵网经》正念到十地菩萨,《梵网经》里面这个十地,每一地都是冠上「体性」两个字,这是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大开圆解,三身四智这个时候都现前了。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诸位要牢牢的记住,就是我们与佛的因缘深厚!在一切诸佛当中,我们对於阿弥陀佛感觉得特别的亲切,我们一生当中所念的佛号,这个佛名念得最多,我们见到许许多多的佛像,也是阿弥陀佛见面最多,这是因缘熟。熟的就容易度,不熟的就难度,这是一定道理。再看底下这一段:
解【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於教乘。举扬於海会。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这一段文为我们说明,诸佛如来原本是从法身显示出应化身的迹象,法身为本,从本垂迹。我们晓得佛有三身,应化身是为他受用,所以这个里头不讲报身,只讲应化身,这个『迹』就是讲的应化身。佛既然现应化身了,其实佛并不是有心现的,应化身是随著众生所感而现的,所谓是「众生有感,佛乃有应」,感应道交。『固结缘种』,结众生之缘,叫这些众生,没有种善根的,佛为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帮助这个善根增长;已经增长的,帮助他成熟;已经成熟的,当生要帮助他往生西方世界,证究竟的佛果。由此可知,应化佛对於一切众生是大有利益,这种身专门为众生示现的,他受用身。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令一切众生感戴不尽的,也就是在此地。
『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世」,凡圣同居土,「出世」,方便有余土就出世,超越了三界,见思烦恼断尽,实报土更不必说了,这是就西方世界来说,前面我们已经讨论得太多了。西方净土,它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希望大家把这句也要多念几遍,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只有西方世界四土是不纵不横,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就有上三土的那种殊胜享受,殊胜的果报,真正不可思议!
『尊隆於教乘』,「尊」是尊重,「隆」是兴隆,「教乘」是指一切经教当中。这一句话就是说明,这部经在一切经里面最尊、最为隆重。所以我们也常常在此地提示给诸位,这部经是一切经当中的第一经。莲池大师的注解与这部《要解》,这在第一经里头的注疏也是第一注疏。我们今天在此地,共同研究讨论的是第一经注,这种因缘正是像开经偈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
『举扬於海会』,「举」是特别把它提出来,「扬」是弘扬,「海」是广大的意思。换句话说,十方诸佛国土讲经说法的大会当中,异口同音都赞扬这部经典。你看佛给我们说多少经,有没有看到哪一部经十方诸佛统统来赞扬的?没有。唯独这部经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在一切菩萨海会当中,特别举出来赞扬劝修,你就可以晓得它多尊重了。我们今天能遇到这个法门,怎么能不欢喜?怎样能不尊重?也许你会觉得,这部经流通得很普遍,我见到,别人也见到,不错。别人见到怎么样?没看在眼里头,当面错过了,他不识货,虽然他曾经见过,他没有采取,当面错过,他不识货。见过后你要认识才行,认得之后,你要能够把它取出来,你才能够得受用。
『沁入於苦海』,这个旁注是「为人悉檀」。这句话的意思,「沁」是比喻,水侵透了;「苦海」,是指我们六道凡夫,没有法子、没有能力断烦恼出三界。佛是大慈大悲,将这个法门拈出,提供给一切六道里面有缘的众生,这就好比法水渗透在六道凡夫的苦海。『慈契於寂光』,慈是大慈大悲,与如来寂光净土完全相应。这么大的恩惠、这么大的慈悲,所以才叫一切众生感恩戴德。
『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群灵是指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没有一个不尊重、礼敬本师阿弥陀佛。另外一个意思是指十方无量的菩萨们,他们灵,我们凡夫是冥顽不灵。法身大士没有不向往西方世界的,法身大士没有不亲近弥陀如来的。像《华严经》讲的文殊、普贤无不发愿往生极乐国土。我们想想,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物?我们今天不肯发心,还想学这个、学那个,那都是烦恼业障太重。第一经、第一个法门你当面错过,你没有能够认清,没有能够把握住,这是愚昧!认清了,选定这一门,诸佛赞叹,菩萨欢喜,无有不护念、不拥护的。可见得这个法门的殊胜,这部经是值得我们尊重之处。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