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十一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41
请掀开经本二○二面,倒数第二行。
解【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
前面讲到三不退,这个都是佛法里面非常殊胜的法门。这一段再给我们解释『一生补处』,这是说最殊胜的成就。所以学佛真正对这个法门体认了,就可以将一切法门统统放下。实在说,任何一个法门要想成就都要归到净土,如果不归净土,决定不能有圆满的成就。所以我们选择这个法门之后,是真正对它体认,肯定了,从此以后再没有怀疑,可以安心的将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古人所谓「一尊佛像,一部经典」。一尊佛像就是阿弥陀如来,一部经典就是一部《阿弥陀经》,再「一串念珠」就足够了。这一生决定圆证三不退,往生西方一生决定证得补处菩萨。
补处菩萨就是成佛,佛位是在教化众生地位上建立的,佛是众生的本师。就好像一个学校的校长,如果他不在这个地位,他就叫补处菩萨,譬如这个人他有资格做校长,他坐校长这个位子上,我们就称作佛,他没做校长了,我们就叫他做补处菩萨。可见得补处菩萨与佛是一不是二。「一生补处」就是一生成佛,这个成佛是成圆教的究竟佛果。所以佛法在这个地方才叫做究竟圆满。
大师在此地举出两位例子,像弥勒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补处菩萨,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极乐国的人民,『普』是普遍,『皆』是完全,普皆就是普遍完全都是『一生成佛』,就是一生证得补处的地位,一生成佛,没有一个是例外的。这是三种不退转达到究竟圆满,人人必定实实在在证得补处。这句是解释前面所讲极乐世界人民,为什么普遍都是一生成佛。『其中』这是讲极乐世界,特别是指的凡圣同居土,上三土就更不必说了,凡圣同居土里面『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这是极乐世界的人和。所以我们读这部经可以看到天时、地利、人和,在西方净土完全具足。这样的地方我们要是不去,我们到哪里去?
所以我们这个道场,今天我还跟常住大众说,我们一定要念佛,天天要念佛。我们在佛七当中所讲的开示,多半是引用蕅益大师的教诲。他老人家劝我们不要参禅、也不要学教,死心塌地的就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决定成就。我们希望能利用这个时间,天天念佛。实在是没有时间,星期六,星期六大家下午都有时间,我们星期六下午念两支香,晚上大回向,也是很好,我们自己做,同修们有时间的欢迎来随喜。两个月或者是三个月,我们打一次佛七,这一次的佛七算是很不错。但是我们领众的几个同修,在法器上、唱念上,还是不太熟悉,希望下一次都能够熟练,我们的佛七就打得更圆满。这是说明这个处所,我们要下决心,快快的成就。
解【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这也是提示我们念佛法门的殊胜,念佛法门的超绝。在如来四十九年教学之中,所讲一切经论,的确只有《华严经》讲得最圆满,无论是在理论上、在方法上、在境界上,都是非常非常的圆满。其余的经,无论在理论、方法、境界都是讲了一部分。
他『一生圆满之因』,确实在净土。末后「入法界品」,最后的一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才圆满。我们对於本经真正体认了,还是从讲《华严经》而得到的,才真正的明了。《华严经》到末后,以善财童子做为一个修行的示范,一个榜样。就是将《华严经》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华严经》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实际的生活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而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一开始就是讲的念佛法门,开始在《四十华严》里面是德云比丘,他来代表,教给善财童子是念佛法门,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贤菩萨导归极乐。从这个上面来看就晓得,华严教学是以念佛为主,彻始彻终。
当中五十一位善友代表的八万四千法门,禅、教、密、律都有,代表这些法门。而这些法门到最后要不归到净土,不能圆满成就,这是诸位一定要了解的。你参禅也好、你学密也好,最后如果不归到净土法门,不能圆满成就。可是念佛法门最特别了,它可以不必修任何法门,因为它是彻始彻终。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不是说这个念佛法门还要加上禅、加上密、加上律,还要加上许许多多,不需要。在《四十华严》里头一定要把这个门道看出来,我们才真正有了收获,真正有了心得。一句佛号念到底,死心塌地,不做第二个念头了,我们这一生就成功了。你念《华严经》,这个功德就圆满了。
《华严经》就是教你死心塌地老老实实的念佛,《华严》里教学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圆满,念《华严经》就可以打上一百分了。大师在此地特别指出来,指出这一段。普贤菩萨不但是教善财,而且是教华藏海会诸菩萨,这才是显示出一生圆满成佛的因缘。所以这部经表面上看起来是劝善财童子一个人,其实善财童子是代表一切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我们对这一点要多想想,一定要得到佛讲《华严》的真实义。像开经偈里面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就是教我们念佛,直截了当的修一心不乱。
华严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是代表法身理体,那个不必说。所以《华严经》里面佛不说法,法身不说法。从体起用,那就是菩萨,所以经典里面统统是菩萨说法。菩萨说法是代表毗卢遮那如来说法。而《华严经》是以两大菩萨为主,文殊、普贤,这是与毗卢遮那佛号称为「华严三圣」。而文殊、普贤这两位大菩萨也是发愿往生净土。「行愿品」里面偈颂说得很明白,「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诸大愿」。像四弘誓愿,普贤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才能够圆满成就。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於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这个偈子,二○四页,圆瑛法师讲义统统都记录下来,诸位可以参考。这是文殊、普贤都是求生净土,何况我们?十方三世诸佛刹土菩萨众当中,没有能够胜过文殊、普贤的。我们看了这些菩萨们的往生,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怎能不发愿?
解【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这几句话可以能够看出,蕅益大师的苦口婆心。他老人家是非常的感叹,博地凡夫,见思烦恼一丝毫都没有断,他能在一生当中证得补处,这是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一切经论里面所没有的,一切法门里面也没有的,所以称之为『奇倡极谈』,非常奇特的这种提倡,极妙的谈论,这真正是像《法华经》里面讲的一大事因缘,『不可测度』。一大事因缘,一是一生成就,一是一心不乱。从凡夫就能证得补处菩萨,这是大事!
平常人修行是落在阶级里,一步一步的去提升,生生世世、无量劫才能修成,这个法门一生成就。我们求生净土是一生,生净土之后成佛也是一生,没有第二生。华严海会的诸菩萨,他们之所以能一生成佛,也是靠《阿弥陀经》。刚才跟诸位提到《四十华严》里头,我们所见到的这个情形,善财童子一生成就,五十三参就是日常生活,历事炼心。我们平常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所接触的一些环境、人事,那就是五十三参。在这个里面抱定宗旨,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切境缘之中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绝对不动摇念佛这个信念,绝对不叫念佛的功夫被环境打断,他一生成就了。
所以真正选定这个法门,没有人能障碍你。他能障碍你的身,不能障碍你的心,你心里头佛号不间断。无论是逆境是顺境,只要这句佛号不间断,就是一生成就。所以其他的法门有魔障,这个法门魔不能障碍。其他的法门一生很难成就,这个法门古德跟我们说的「万修万人去」。这样殊胜的法门,这样奇特的法门,很可惜,『天下古今。信尠疑多』,相信的人太少了,怀疑的人太多了。真正是可惜!所以不通达,不真正体会到这个法门的人,他不晓得,他糊里糊涂,真正通达明了这个法门,没有不替众生惋惜的。讲什么都是空的、都是假的,说得好听而已,不能成就,要成就只有念佛。
所以印光大师在灵岩山办念佛堂,一天六支香,叫常年佛七。他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每年有三个月的精进佛七,加香,念九支香,平常是念六支香。你看看灵岩山的课诵本,它没有佛事,也没有讲经,也没有法会,一年到头统统打佛七。给我们做了个典型,做了个榜样!那个经教不通,行,不需要通。选定这个法门,等於《华严经》毕业了。说老实话,《华严经》不是从头到尾学完叫毕业,也不是把这部经讲完就叫毕业,讲到你真正了解念佛法门,真正体认念佛法门,决定不改了,你的《华严经》就毕业了,念《华严》的目的就在此地。
假如你把《华严经》听完了、讲完了,你对於这个念佛法门还半信半疑,你那个《华严经》不及格,虽然讲完了也不及格,你毕不了业。《华严》里面毕业没有不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丢掉了,什么都放下了,就《华严经》毕业了。《华严》是根本法轮,《华严经》毕业了,就一切佛法都毕业了。几个人能体会到这个意思?
我们这部经本,到今天差不多结缘都送完了,所以这次发起再印,诸位懂得这个意思吗?一部就够了。我们发心是从《华严经》来的,这才晓得送人这部经就是送《大藏经》,比送《大藏经》的价值还大。我们为什么要印这部经?这一次当中两篇换掉是因为什么?里面《阿弥陀经讲义》跟这个地方重复,所以把它换掉,换成《西方公据》,再附上《释门法戒录》。我们有这一本,这一生就够了,不需要再第二种。这部经印出来之后送完了,我们再印这部经,我印经都不打算再印第二种,选定了就是这一种,提倡的就是这一门。我们讲席研究讨论的是这一门,我们行门就是念佛。一个人也念佛,大众在一起也念佛。
『辞繁义蚀』,这句话是对於李长者《华严合论》而说的。李长者是很了不起的人,他在注解《华严经》里面曾经说到,西方世界是权,华藏世界是实。他说得很多的一大串道理,所以有很多人读《华严合论》之后怀疑,对於净土法门怀疑,所以真是注疏讲演百密一疏。也许他当时是有为而说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是对后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句话是特别对他说的。
底下大师说:『余』,我,『唯有剖心沥血而已』,以这样沉痛的心来告诉后学,告诉大众,这个法是真实法。净土法门在中国,从东晋庐山远公提倡以来,历代无数的莲友,在家、出家,成就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要怀疑,那是自己错过了因缘,自己误了这一生。再看底下的经文:
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一段是讲上善俱会。具有殊胜因缘增上的功德,也是刚才所讲的,人和之乐。极乐世界不但都是善人,没有一个恶人,都是善人,而且是上善之人。能够选择这个法门就是上善,能够选择这个法门就是上智。如果不是上智,不是大福德、大因缘,他不会选择这个法门。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要解》。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这是特别给我们说出上善。这个上善直接指出,前面所讲「不可算数」那些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都这么多了,罗汉、菩萨的数目就可想而知,必定是更多。这一段是特别劝勉我们,应当发愿求生净土。不但蕅益大师剖心沥血,本师释迦牟尼佛又何尝不如是?叫著舍利弗,告诉他、劝导他,就是劝告我们每一位同修,舍利弗是我们的代表人。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引用「行愿品」里头一段话,这是我们应当要牢牢的记住。这一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在将死的时候,身体逐渐逐渐就败坏了,四大分散,连身体都带不走,何况身外之物,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带走的。正是古人所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我们真正要觉悟!
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是暂有的,不是你永久有的,你一样都拿不走,只是业随身。你造的善业,你来生得三善道的果报,你造恶业,来生得三恶道的果报。如果你发愿求生净土,这叫愿王,你来生必定生净土。由此可知,发愿求生是我们今天第一桩要紧的事情。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些等觉菩萨,像我们所景仰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菩萨,都在西方极乐世界。一到西方我们跟他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等於他是前期的学长,他是老学生,班级高,我们这个班级低,都是同学的身分。佛教导我们,菩萨帮助我们,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这样的因缘,才能够得到一生成佛。
解【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
那些补处菩萨,他们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的当然是太殊胜了。在他方世界凡圣同居土里面,凡夫见不到圣人,圣人也不常与凡夫在一起。唯独西方世界,凡夫跟圣人打成一片,没有阶级身分的分别。
解【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
这是讲一般的,一般实圣怎么讲?这讲小乘。譬如阿罗汉、辟支佛,这是实实在在的圣人。他还有漏,他为什么有漏?见思烦恼是断了,如果从见思上说,他证得无漏果了,如果从无明上来看,他还是有漏。三贤十圣菩萨,根本无明没有断尽,都还属於有漏。『权圣』,权是讲权巧方便,它是指实报土、寂光土里面这些法身大士,以权巧方便示现在人间,所以凡夫可以与圣人同居。刚才讲了,虽然同居,不是常常同居。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也常常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虽然示现,必定是要有一种特殊的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够遇得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的。
现在实在讲是年头不对了,学佛的同修要提高警觉。凡是佛菩萨示现,化身到世间来,身分一暴露一定就走,就入灭了。我们俗话讲他就死了,他就不在世间了,身分暴露了。没有说身分露了,还住在世间,没有这个道理。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人家一知道他是阿弥陀佛,他走了、圆寂了。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再来的,你看身分一露的时候,三个人都走了,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没有说露了身分还住在世间,没有这个道理。我们不要被人欺骗了,他要说他是什么佛再来,什么菩萨再来,你问他:你为什么不走?你要是不走,你拿著佛菩萨这个名号在此地招摇撞骗。他如果是马上就走了,他是真的,一点不假。他要走不了,那就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你说他,他死不承认,绝对不承认,我们印光大师就是这样。你们看看印光大师《永思录》,是有一个居士,是个学生,年轻的学生,他们一家都不信佛,他於佛法有因缘,他晚上作梦,梦到观世音菩萨告诉他: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你应当去亲近他。他就问:我又不晓得大势至菩萨是谁?观世音告诉他:印光法师,他住世还有四年,他还有四年他要回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人醒了之后,就感觉到很莫名其妙,家里的人都不信佛,但是观世音菩萨的印象很深,他作过梦,那个人好像是观音菩萨,他自己也说他是观音菩萨。
他就向佛门里头打听,问问学佛的人,知不知道有个大势至菩萨?问了好多人都不晓得,不晓得有大势至菩萨。过了好几个月,遇到一些念佛的内行人,再问他们,佛门是有一个大势至菩萨。再问有没有印光法师,就有人知道。这印光法师在普陀山,最近到上海打佛七,真有这么回事情,他全家人就找到印光法师。印光法师问他怎么来的?他就告诉他梦里的事情。老和尚把这个人臭骂一顿,不准胡说八道,他以后就不敢讲了,他们一家人也皈依了。果然四年以后,印光法师圆寂了,圆寂之后他才把这个事情发表,印光大师决定不承认。可是他是真真实实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所以圣人与凡人不是普遍的同居,不是人人都有亲近的机会。
解【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
『实圣』是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证得果位之后,多半不要这个身体了,入无余涅盘,自己把这个身体烧掉,不要了。权教菩萨他住世是没有期限的,他是为众生,众生亲近他的多,愿意跟他学,他就多住几天。不愿意跟他学,不肯听他的话,度化众生的机缘尽了,他就走了。这是讲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没有了,应也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圣与凡,圣人往上升,凡夫往下堕落。圣人离苦得乐,凡夫六道轮回。还是避免不了『苦乐悬殊』,这是『暂同,非究竟同也』,不像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究竟同,不是暂同。
解【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这几句话意思是说天上人间,都是说的道场。因为我们娑婆世界,天上人间都有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是凡圣同居土,欲界天里面第四层,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弥勒菩萨住在那个地方。第四禅天有五不还天,我们晓得四禅有九天,除了凡夫三天之外,有一层外道天,叫无想天,还有五种叫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修行,在那个地方讲道。所以天上是指这些凡圣同居土。凡间,我们地球上就是凡圣同居土。『见闻者少』,像慈悲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所见到的迦诺迦尊者,他有缘能见到,别人见不到,那是在四川一个山上。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法照大师,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大圣竹林寺,别人没见到。所以说「见闻者少」,不是很多人都见到。
『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这是讲有这么一个机会见到,见到的时候能够亲近他、能够跟他学的人几乎没听到过。四祖法照禅师见到文殊的时候,在文殊菩萨会上听了一次经,听完之后他向文殊菩萨请教,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器很钝,业障很重,问他修什么样的法门为妥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一问怎么个念法?他就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离开之后再回头去看,那个寺庙没有了,一片荒山。所以要想亲近、常跟菩萨学,不容易!这是说明即使有幸见到、闻到,要想亲近、要想跟他学,不容易。
解【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前面所讲佛前佛后,这一段所讲的佛住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那个时候菩萨、罗汉、辟支佛很多,虽然多,数目之多,也不能普遍全世界。像本经所讲,这个讲经的处所,是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佛在这个地方讲了不少经,住了不少年,而舍卫城里面见过佛的,听过佛说法的人,只占人口的三分之一,算是很多了。另外有三分之一,晓得只树给孤独园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在那里教化众生,可是没去过,没见过面,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有这么一个事情,他没机会接触到。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不晓得,那个时候没报纸,没有广播,佛在舍卫国住那么多年,舍卫国的人居然有三分之一是不知道,何况更远的地方,更远的城市、村庄。
所以大师在此地说,那些菩萨、声闻、缘觉『如珍如瑞』,像珍宝,像祥瑞一样,不普遍。即使是有,不普遍,『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那个众星,晚上看星星是遍满的,微尘是遍满的。这些菩萨们,这些声闻、缘觉不能像微尘,不能像众星。这些话是反显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是讲这些菩萨、声闻、缘觉,就是一生补处菩萨,都像众星、像微尘遍满。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这是讲当年佛在世,菩萨办菩萨的事业,罗汉办罗汉的事业,凡夫在这个世间,各人有各人的行业,彼此不相同。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西方极乐世界天天都是念佛,大家都一样。天天都讨论佛法,大家也是一样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行业只有一种。不像我们这个世间行业有许多种,你念书有许多科系,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科系,只有一个行业,那是修念佛法门。这句佛号一定念到成佛,这句佛号一定念到见性,这句佛号一定念到般若智慧现前,成就万德万能。这是在任何佛国土、任何法门里头,都找不到的。他方世界那些诸菩萨们,每一个人学的东西不一样,所作所办不同。
弥勒菩萨专门修唯识的,有的菩萨专学般若的,八万四千法门,各人有各人的行门。你们看看《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各人修各人的,它不一样!你跟他志不同道不合,就没法子同住。我们要不想学唯识,你跟弥勒菩萨就格格不入,自然就不同住。可是弥勒菩萨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念佛。为什么?《华严》末后所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要是不念佛,他那个唯识不能够究竟圆满。他要想他那个法门究竟圆满,还是要念佛。五十三参不是把这个道理明白的给我们显示出来了?无论哪一个法门,要想究竟圆满,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弥勒菩萨他也想究竟圆满,所以他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常常去,不去不能圆满,这是我们必定要记住。
解【今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这个几句话非常重要。特别是第一句,『今』是讲我们现在,『以无漏不思议业』,这个太殊胜了。凡夫不生净土,要想成就无漏不思议业,那到阿罗汉以上才能做得到。阿罗汉是漏尽通,证得无漏,阿罗汉以下的都没有分。可是发愿求生净土的人,一往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是无漏不思议业。他的见思烦恼没断,怎么能称无漏?这个称无漏是因为他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称之为无漏不思议业。烦恼虽然没断,只要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烦恼绝对不起现行,不起作用,虽有也等於没有。我们真正发愿,死心塌地,决心求生净土,你念头一下,决心一下,也等於往生。为什么?这一生决定往生,不会再有犹豫不决了,决定往生。换句话说,你现在所修行的,就是无漏不思议业。这是诸位要记住,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心、这个念、这个行持,就叫做无漏不思议业。所以这个小注里面讲,「多善根福德因缘」。
『感生俱会一处』,这是感应,与阿弥陀佛感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这些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小注里面讲,「得生彼国」。到那里去之后,跟这些补处菩萨『为师友』。刚才说过,大家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是同参道友。他的道学比我们都高,随时可以指点我们,这又好像是我们的老师,是以学长的身分帮助我们,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跟他们是这样的关系。
底下这一句是比喻,『如埙如箎』,这个比喻就好像非常要好的兄弟一样。「埙箎」是乐器的名称,是古代的乐器,现在已经没有了。《诗经》里面有所谓「伯氏吹埙。仲氏吹箎」,就是兄弟两个人,在一块吹乐器唱歌,形容他弟兄的和睦,不相舍离的意思。大师以这个比喻来形容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跟一般的人民。譬如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这些补处菩萨就像非常好的兄弟一样,形影不离。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因缘。确实他方世界无论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都找不到的。如果我们连这个意思也不能够体会,那是业障。体会了要是不能发心,那是愚痴,那太可惜了!
『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这两句话是说我们自己与这些补处菩萨们,断尽无明才成佛。我们从凡夫地要断尽无明,这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而这些一生补处菩萨,他们陪同我们一道,同尽无明。正是佛法里面所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至极,一个人都不舍。你虽然是下品下生,补处菩萨他一定要带你,要领导你,一直把你带到成佛,你成佛了,他也成佛了。「妙觉」就是成佛。「同尽无明」,这句讲的功夫。「同登妙觉」,这句讲的果位。这是真正「一生成佛,圆满三身,圆显四智」。如来果地上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大用,到这个时候都圆满,而这个时候,这是真真实实给我们说的一生成就。
希望我们同修对於今天讲的这段经文,这个意思要牢牢的记住,要细细的去想一想。不辜负如来的苦口婆心,不辜负蕅益大师剖心沥血为我们详细的陈述。而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到真实不可思议的受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二○二面,倒数第二行。
解【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
前面讲到三不退,这个都是佛法里面非常殊胜的法门。这一段再给我们解释『一生补处』,这是说最殊胜的成就。所以学佛真正对这个法门体认了,就可以将一切法门统统放下。实在说,任何一个法门要想成就都要归到净土,如果不归净土,决定不能有圆满的成就。所以我们选择这个法门之后,是真正对它体认,肯定了,从此以后再没有怀疑,可以安心的将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古人所谓「一尊佛像,一部经典」。一尊佛像就是阿弥陀如来,一部经典就是一部《阿弥陀经》,再「一串念珠」就足够了。这一生决定圆证三不退,往生西方一生决定证得补处菩萨。
补处菩萨就是成佛,佛位是在教化众生地位上建立的,佛是众生的本师。就好像一个学校的校长,如果他不在这个地位,他就叫补处菩萨,譬如这个人他有资格做校长,他坐校长这个位子上,我们就称作佛,他没做校长了,我们就叫他做补处菩萨。可见得补处菩萨与佛是一不是二。「一生补处」就是一生成佛,这个成佛是成圆教的究竟佛果。所以佛法在这个地方才叫做究竟圆满。
大师在此地举出两位例子,像弥勒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补处菩萨,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菩萨。极乐国的人民,『普』是普遍,『皆』是完全,普皆就是普遍完全都是『一生成佛』,就是一生证得补处的地位,一生成佛,没有一个是例外的。这是三种不退转达到究竟圆满,人人必定实实在在证得补处。这句是解释前面所讲极乐世界人民,为什么普遍都是一生成佛。『其中』这是讲极乐世界,特别是指的凡圣同居土,上三土就更不必说了,凡圣同居土里面『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这是极乐世界的人和。所以我们读这部经可以看到天时、地利、人和,在西方净土完全具足。这样的地方我们要是不去,我们到哪里去?
所以我们这个道场,今天我还跟常住大众说,我们一定要念佛,天天要念佛。我们在佛七当中所讲的开示,多半是引用蕅益大师的教诲。他老人家劝我们不要参禅、也不要学教,死心塌地的就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决定成就。我们希望能利用这个时间,天天念佛。实在是没有时间,星期六,星期六大家下午都有时间,我们星期六下午念两支香,晚上大回向,也是很好,我们自己做,同修们有时间的欢迎来随喜。两个月或者是三个月,我们打一次佛七,这一次的佛七算是很不错。但是我们领众的几个同修,在法器上、唱念上,还是不太熟悉,希望下一次都能够熟练,我们的佛七就打得更圆满。这是说明这个处所,我们要下决心,快快的成就。
解【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这也是提示我们念佛法门的殊胜,念佛法门的超绝。在如来四十九年教学之中,所讲一切经论,的确只有《华严经》讲得最圆满,无论是在理论上、在方法上、在境界上,都是非常非常的圆满。其余的经,无论在理论、方法、境界都是讲了一部分。
他『一生圆满之因』,确实在净土。末后「入法界品」,最后的一章,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才圆满。我们对於本经真正体认了,还是从讲《华严经》而得到的,才真正的明了。《华严经》到末后,以善财童子做为一个修行的示范,一个榜样。就是将《华严经》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华严经》变成自己实际的生活,实际的生活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而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一开始就是讲的念佛法门,开始在《四十华严》里面是德云比丘,他来代表,教给善财童子是念佛法门,到最后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贤菩萨导归极乐。从这个上面来看就晓得,华严教学是以念佛为主,彻始彻终。
当中五十一位善友代表的八万四千法门,禅、教、密、律都有,代表这些法门。而这些法门到最后要不归到净土,不能圆满成就,这是诸位一定要了解的。你参禅也好、你学密也好,最后如果不归到净土法门,不能圆满成就。可是念佛法门最特别了,它可以不必修任何法门,因为它是彻始彻终。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到,不是说这个念佛法门还要加上禅、加上密、加上律,还要加上许许多多,不需要。在《四十华严》里头一定要把这个门道看出来,我们才真正有了收获,真正有了心得。一句佛号念到底,死心塌地,不做第二个念头了,我们这一生就成功了。你念《华严经》,这个功德就圆满了。
《华严经》就是教你死心塌地老老实实的念佛,《华严》里教学那就是百分之百的圆满,念《华严经》就可以打上一百分了。大师在此地特别指出来,指出这一段。普贤菩萨不但是教善财,而且是教华藏海会诸菩萨,这才是显示出一生圆满成佛的因缘。所以这部经表面上看起来是劝善财童子一个人,其实善财童子是代表一切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我们对这一点要多想想,一定要得到佛讲《华严》的真实义。像开经偈里面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的真实义就是教我们念佛,直截了当的修一心不乱。
华严三圣,毗卢遮那如来是代表法身理体,那个不必说。所以《华严经》里面佛不说法,法身不说法。从体起用,那就是菩萨,所以经典里面统统是菩萨说法。菩萨说法是代表毗卢遮那如来说法。而《华严经》是以两大菩萨为主,文殊、普贤,这是与毗卢遮那佛号称为「华严三圣」。而文殊、普贤这两位大菩萨也是发愿往生净土。「行愿品」里面偈颂说得很明白,「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诸大愿」。像四弘誓愿,普贤十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才能够圆满成就。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於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这个偈子,二○四页,圆瑛法师讲义统统都记录下来,诸位可以参考。这是文殊、普贤都是求生净土,何况我们?十方三世诸佛刹土菩萨众当中,没有能够胜过文殊、普贤的。我们看了这些菩萨们的往生,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怎能不发愿?
解【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尠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这几句话可以能够看出,蕅益大师的苦口婆心。他老人家是非常的感叹,博地凡夫,见思烦恼一丝毫都没有断,他能在一生当中证得补处,这是实实在在不可思议。一切经论里面所没有的,一切法门里面也没有的,所以称之为『奇倡极谈』,非常奇特的这种提倡,极妙的谈论,这真正是像《法华经》里面讲的一大事因缘,『不可测度』。一大事因缘,一是一生成就,一是一心不乱。从凡夫就能证得补处菩萨,这是大事!
平常人修行是落在阶级里,一步一步的去提升,生生世世、无量劫才能修成,这个法门一生成就。我们求生净土是一生,生净土之后成佛也是一生,没有第二生。华严海会的诸菩萨,他们之所以能一生成佛,也是靠《阿弥陀经》。刚才跟诸位提到《四十华严》里头,我们所见到的这个情形,善财童子一生成就,五十三参就是日常生活,历事炼心。我们平常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所接触的一些环境、人事,那就是五十三参。在这个里面抱定宗旨,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切境缘之中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绝对不动摇念佛这个信念,绝对不叫念佛的功夫被环境打断,他一生成就了。
所以真正选定这个法门,没有人能障碍你。他能障碍你的身,不能障碍你的心,你心里头佛号不间断。无论是逆境是顺境,只要这句佛号不间断,就是一生成就。所以其他的法门有魔障,这个法门魔不能障碍。其他的法门一生很难成就,这个法门古德跟我们说的「万修万人去」。这样殊胜的法门,这样奇特的法门,很可惜,『天下古今。信尠疑多』,相信的人太少了,怀疑的人太多了。真正是可惜!所以不通达,不真正体会到这个法门的人,他不晓得,他糊里糊涂,真正通达明了这个法门,没有不替众生惋惜的。讲什么都是空的、都是假的,说得好听而已,不能成就,要成就只有念佛。
所以印光大师在灵岩山办念佛堂,一天六支香,叫常年佛七。他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每年有三个月的精进佛七,加香,念九支香,平常是念六支香。你看看灵岩山的课诵本,它没有佛事,也没有讲经,也没有法会,一年到头统统打佛七。给我们做了个典型,做了个榜样!那个经教不通,行,不需要通。选定这个法门,等於《华严经》毕业了。说老实话,《华严经》不是从头到尾学完叫毕业,也不是把这部经讲完就叫毕业,讲到你真正了解念佛法门,真正体认念佛法门,决定不改了,你的《华严经》就毕业了,念《华严》的目的就在此地。
假如你把《华严经》听完了、讲完了,你对於这个念佛法门还半信半疑,你那个《华严经》不及格,虽然讲完了也不及格,你毕不了业。《华严》里面毕业没有不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丢掉了,什么都放下了,就《华严经》毕业了。《华严》是根本法轮,《华严经》毕业了,就一切佛法都毕业了。几个人能体会到这个意思?
我们这部经本,到今天差不多结缘都送完了,所以这次发起再印,诸位懂得这个意思吗?一部就够了。我们发心是从《华严经》来的,这才晓得送人这部经就是送《大藏经》,比送《大藏经》的价值还大。我们为什么要印这部经?这一次当中两篇换掉是因为什么?里面《阿弥陀经讲义》跟这个地方重复,所以把它换掉,换成《西方公据》,再附上《释门法戒录》。我们有这一本,这一生就够了,不需要再第二种。这部经印出来之后送完了,我们再印这部经,我印经都不打算再印第二种,选定了就是这一种,提倡的就是这一门。我们讲席研究讨论的是这一门,我们行门就是念佛。一个人也念佛,大众在一起也念佛。
『辞繁义蚀』,这句话是对於李长者《华严合论》而说的。李长者是很了不起的人,他在注解《华严经》里面曾经说到,西方世界是权,华藏世界是实。他说得很多的一大串道理,所以有很多人读《华严合论》之后怀疑,对於净土法门怀疑,所以真是注疏讲演百密一疏。也许他当时是有为而说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是对后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句话是特别对他说的。
底下大师说:『余』,我,『唯有剖心沥血而已』,以这样沉痛的心来告诉后学,告诉大众,这个法是真实法。净土法门在中国,从东晋庐山远公提倡以来,历代无数的莲友,在家、出家,成就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要怀疑,那是自己错过了因缘,自己误了这一生。再看底下的经文:
经【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一段是讲上善俱会。具有殊胜因缘增上的功德,也是刚才所讲的,人和之乐。极乐世界不但都是善人,没有一个恶人,都是善人,而且是上善之人。能够选择这个法门就是上善,能够选择这个法门就是上智。如果不是上智,不是大福德、大因缘,他不会选择这个法门。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要解》。
解【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这是特别给我们说出上善。这个上善直接指出,前面所讲「不可算数」那些一生补处菩萨。补处菩萨都这么多了,罗汉、菩萨的数目就可想而知,必定是更多。这一段是特别劝勉我们,应当发愿求生净土。不但蕅益大师剖心沥血,本师释迦牟尼佛又何尝不如是?叫著舍利弗,告诉他、劝导他,就是劝告我们每一位同修,舍利弗是我们的代表人。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引用「行愿品」里头一段话,这是我们应当要牢牢的记住。这一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在将死的时候,身体逐渐逐渐就败坏了,四大分散,连身体都带不走,何况身外之物,没有一样东西你能够带走的。正是古人所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我们真正要觉悟!
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是暂有的,不是你永久有的,你一样都拿不走,只是业随身。你造的善业,你来生得三善道的果报,你造恶业,来生得三恶道的果报。如果你发愿求生净土,这叫愿王,你来生必定生净土。由此可知,发愿求生是我们今天第一桩要紧的事情。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些等觉菩萨,像我们所景仰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弥勒菩萨,都在西方极乐世界。一到西方我们跟他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等於他是前期的学长,他是老学生,班级高,我们这个班级低,都是同学的身分。佛教导我们,菩萨帮助我们,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这样的因缘,才能够得到一生成佛。
解【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
那些补处菩萨,他们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的当然是太殊胜了。在他方世界凡圣同居土里面,凡夫见不到圣人,圣人也不常与凡夫在一起。唯独西方世界,凡夫跟圣人打成一片,没有阶级身分的分别。
解【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
这是讲一般的,一般实圣怎么讲?这讲小乘。譬如阿罗汉、辟支佛,这是实实在在的圣人。他还有漏,他为什么有漏?见思烦恼是断了,如果从见思上说,他证得无漏果了,如果从无明上来看,他还是有漏。三贤十圣菩萨,根本无明没有断尽,都还属於有漏。『权圣』,权是讲权巧方便,它是指实报土、寂光土里面这些法身大士,以权巧方便示现在人间,所以凡夫可以与圣人同居。刚才讲了,虽然同居,不是常常同居。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也常常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虽然示现,必定是要有一种特殊的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够遇得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的。
现在实在讲是年头不对了,学佛的同修要提高警觉。凡是佛菩萨示现,化身到世间来,身分一暴露一定就走,就入灭了。我们俗话讲他就死了,他就不在世间了,身分暴露了。没有说身分露了,还住在世间,没有这个道理。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人家一知道他是阿弥陀佛,他走了、圆寂了。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再来的,你看身分一露的时候,三个人都走了,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没有说露了身分还住在世间,没有这个道理。我们不要被人欺骗了,他要说他是什么佛再来,什么菩萨再来,你问他:你为什么不走?你要是不走,你拿著佛菩萨这个名号在此地招摇撞骗。他如果是马上就走了,他是真的,一点不假。他要走不了,那就是假的,决定不是真的。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你说他,他死不承认,绝对不承认,我们印光大师就是这样。你们看看印光大师《永思录》,是有一个居士,是个学生,年轻的学生,他们一家都不信佛,他於佛法有因缘,他晚上作梦,梦到观世音菩萨告诉他:大势至菩萨在上海讲经,你应当去亲近他。他就问:我又不晓得大势至菩萨是谁?观世音告诉他:印光法师,他住世还有四年,他还有四年他要回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人醒了之后,就感觉到很莫名其妙,家里的人都不信佛,但是观世音菩萨的印象很深,他作过梦,那个人好像是观音菩萨,他自己也说他是观音菩萨。
他就向佛门里头打听,问问学佛的人,知不知道有个大势至菩萨?问了好多人都不晓得,不晓得有大势至菩萨。过了好几个月,遇到一些念佛的内行人,再问他们,佛门是有一个大势至菩萨。再问有没有印光法师,就有人知道。这印光法师在普陀山,最近到上海打佛七,真有这么回事情,他全家人就找到印光法师。印光法师问他怎么来的?他就告诉他梦里的事情。老和尚把这个人臭骂一顿,不准胡说八道,他以后就不敢讲了,他们一家人也皈依了。果然四年以后,印光法师圆寂了,圆寂之后他才把这个事情发表,印光大师决定不承认。可是他是真真实实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所以圣人与凡人不是普遍的同居,不是人人都有亲近的机会。
解【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
『实圣』是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们证得果位之后,多半不要这个身体了,入无余涅盘,自己把这个身体烧掉,不要了。权教菩萨他住世是没有期限的,他是为众生,众生亲近他的多,愿意跟他学,他就多住几天。不愿意跟他学,不肯听他的话,度化众生的机缘尽了,他就走了。这是讲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没有了,应也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圣与凡,圣人往上升,凡夫往下堕落。圣人离苦得乐,凡夫六道轮回。还是避免不了『苦乐悬殊』,这是『暂同,非究竟同也』,不像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究竟同,不是暂同。
解【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这几句话意思是说天上人间,都是说的道场。因为我们娑婆世界,天上人间都有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是凡圣同居土,欲界天里面第四层,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土,弥勒菩萨住在那个地方。第四禅天有五不还天,我们晓得四禅有九天,除了凡夫三天之外,有一层外道天,叫无想天,还有五种叫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居住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修行,在那个地方讲道。所以天上是指这些凡圣同居土。凡间,我们地球上就是凡圣同居土。『见闻者少』,像慈悲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所见到的迦诺迦尊者,他有缘能见到,别人见不到,那是在四川一个山上。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法照大师,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跟普贤菩萨。大圣竹林寺,别人没见到。所以说「见闻者少」,不是很多人都见到。
『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这是讲有这么一个机会见到,见到的时候能够亲近他、能够跟他学的人几乎没听到过。四祖法照禅师见到文殊的时候,在文殊菩萨会上听了一次经,听完之后他向文殊菩萨请教,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器很钝,业障很重,问他修什么样的法门为妥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一问怎么个念法?他就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离开之后再回头去看,那个寺庙没有了,一片荒山。所以要想亲近、常跟菩萨学,不容易!这是说明即使有幸见到、闻到,要想亲近、要想跟他学,不容易。
解【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前面所讲佛前佛后,这一段所讲的佛住在世间。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那个时候菩萨、罗汉、辟支佛很多,虽然多,数目之多,也不能普遍全世界。像本经所讲,这个讲经的处所,是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佛在这个地方讲了不少经,住了不少年,而舍卫城里面见过佛的,听过佛说法的人,只占人口的三分之一,算是很多了。另外有三分之一,晓得只树给孤独园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在那里教化众生,可是没去过,没见过面,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有这么一个事情,他没机会接触到。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不晓得,那个时候没报纸,没有广播,佛在舍卫国住那么多年,舍卫国的人居然有三分之一是不知道,何况更远的地方,更远的城市、村庄。
所以大师在此地说,那些菩萨、声闻、缘觉『如珍如瑞』,像珍宝,像祥瑞一样,不普遍。即使是有,不普遍,『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那个众星,晚上看星星是遍满的,微尘是遍满的。这些菩萨们,这些声闻、缘觉不能像微尘,不能像众星。这些话是反显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是讲这些菩萨、声闻、缘觉,就是一生补处菩萨,都像众星、像微尘遍满。
『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这是讲当年佛在世,菩萨办菩萨的事业,罗汉办罗汉的事业,凡夫在这个世间,各人有各人的行业,彼此不相同。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西方极乐世界天天都是念佛,大家都一样。天天都讨论佛法,大家也是一样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那里行业只有一种。不像我们这个世间行业有许多种,你念书有许多科系,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科系,只有一个行业,那是修念佛法门。这句佛号一定念到成佛,这句佛号一定念到见性,这句佛号一定念到般若智慧现前,成就万德万能。这是在任何佛国土、任何法门里头,都找不到的。他方世界那些诸菩萨们,每一个人学的东西不一样,所作所办不同。
弥勒菩萨专门修唯识的,有的菩萨专学般若的,八万四千法门,各人有各人的行门。你们看看《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各人修各人的,它不一样!你跟他志不同道不合,就没法子同住。我们要不想学唯识,你跟弥勒菩萨就格格不入,自然就不同住。可是弥勒菩萨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就念佛。为什么?《华严》末后所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要是不念佛,他那个唯识不能够究竟圆满。他要想他那个法门究竟圆满,还是要念佛。五十三参不是把这个道理明白的给我们显示出来了?无论哪一个法门,要想究竟圆满,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弥勒菩萨他也想究竟圆满,所以他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常常去,不去不能圆满,这是我们必定要记住。
解【今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这个几句话非常重要。特别是第一句,『今』是讲我们现在,『以无漏不思议业』,这个太殊胜了。凡夫不生净土,要想成就无漏不思议业,那到阿罗汉以上才能做得到。阿罗汉是漏尽通,证得无漏,阿罗汉以下的都没有分。可是发愿求生净土的人,一往生,哪怕是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是无漏不思议业。他的见思烦恼没断,怎么能称无漏?这个称无漏是因为他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称之为无漏不思议业。烦恼虽然没断,只要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烦恼绝对不起现行,不起作用,虽有也等於没有。我们真正发愿,死心塌地,决心求生净土,你念头一下,决心一下,也等於往生。为什么?这一生决定往生,不会再有犹豫不决了,决定往生。换句话说,你现在所修行的,就是无漏不思议业。这是诸位要记住,死心塌地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心、这个念、这个行持,就叫做无漏不思议业。所以这个小注里面讲,「多善根福德因缘」。
『感生俱会一处』,这是感应,与阿弥陀佛感应。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这些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个小注里面讲,「得生彼国」。到那里去之后,跟这些补处菩萨『为师友』。刚才说过,大家都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是同参道友。他的道学比我们都高,随时可以指点我们,这又好像是我们的老师,是以学长的身分帮助我们,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跟他们是这样的关系。
底下这一句是比喻,『如埙如箎』,这个比喻就好像非常要好的兄弟一样。「埙箎」是乐器的名称,是古代的乐器,现在已经没有了。《诗经》里面有所谓「伯氏吹埙。仲氏吹箎」,就是兄弟两个人,在一块吹乐器唱歌,形容他弟兄的和睦,不相舍离的意思。大师以这个比喻来形容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跟一般的人民。譬如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与这些补处菩萨就像非常好的兄弟一样,形影不离。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因缘。确实他方世界无论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都找不到的。如果我们连这个意思也不能够体会,那是业障。体会了要是不能发心,那是愚痴,那太可惜了!
『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这两句话是说我们自己与这些补处菩萨们,断尽无明才成佛。我们从凡夫地要断尽无明,这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而这些一生补处菩萨,他们陪同我们一道,同尽无明。正是佛法里面所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慈悲至极,一个人都不舍。你虽然是下品下生,补处菩萨他一定要带你,要领导你,一直把你带到成佛,你成佛了,他也成佛了。「妙觉」就是成佛。「同尽无明」,这句讲的功夫。「同登妙觉」,这句讲的果位。这是真正「一生成佛,圆满三身,圆显四智」。如来果地上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大用,到这个时候都圆满,而这个时候,这是真真实实给我们说的一生成就。
希望我们同修对於今天讲的这段经文,这个意思要牢牢的记住,要细细的去想一想。不辜负如来的苦口婆心,不辜负蕅益大师剖心沥血为我们详细的陈述。而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到真实不可思议的受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