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十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40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九十七面经文: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这一段是讲顿超圆证。经文显然的告诉我们,西方世界没有死苦。经文虽然只有两句,前面一句的重点告诉我们,往生西方之后就证得三不退。后一句是告诉我们那个世界,许许多多的『一生补处』,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为什么?生皆不退,它就具有诱导、培养我们善根功德的因缘。一生补处,这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最殊胜的增上缘,帮助我们当生成就。这两种殊胜的因缘,不是很容易能够得到的。蕅益大师在注解里面,首先给我们说明这三种不退,就是
解【阿鞞跋致。】
这句话是印度话,翻成中国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解【此云不退。】
『此』,是我们中国,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不退转,印度话叫「阿鞞跋致」。这个不退转有三种,前面也跟诸位说过,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种不退。这三种不退,我告诉诸位,跟三学、六度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念佛,如果是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就等於戒成就,也就等於六度里面布施、持戒的成就,就得:
解【一位不退。】
什么叫位不退?
解【入圣流。不堕凡地。】
不会再退到凡夫地位上来。超凡入圣,圣人之流。第二种:
解【二行不退。】
『行』是定成就,六度里头的忍辱、精进成就。这个意思是:
解【恒度生。不堕二乘地。】
前面这个位不退,小乘须陀洹以上就叫圣人了。小乘的圣果,就叫圣人。小乘须陀洹,绝不退落到三恶道,他还有人、天两道轮回,他是绝对不会退落到三途,但是还会堕落在人天。到「行不退」,这是菩萨,绝对不会退到二乘的地位上,就是声闻跟缘觉,不会再去作小乘。第三种叫:
解【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萨婆若』,是梵语,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一切种智」,就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念念都往这个智慧上精进,这是讲的『念不退』。
我们再看底下,下面这是蕅益大师给我们注得很清楚:
解【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若约此土』,这是就我们娑婆世界来说。藏教的初果,就是小乘须陀洹,这是小乘的见道位。通教的见地,通教第四地,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名位不退』。这些都要把它记牢。有许多同修不明了菩萨的境界,往往以为我们自己现前就是圆教初信的菩萨了。我现在刚刚开始信佛,那我就是初发心的菩萨,像诸位有很多受了菩萨戒,这一受菩萨戒就是菩萨,什么菩萨?初发心的菩萨,初信菩萨。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初信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是圆教的初信。初信位的菩萨,刚才说过了,决不堕三恶道。
为什么不堕三恶道?因为他不再做三恶道的业因,当然就不会结三恶道的果。因断了,哪里会结果?所以要晓得,我们连个初信都不够。圆教初信决定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有把握,决定没问题。不求往生西方,在这个世间六道轮回,不入三恶道。如果愿意发心往生西方,决定往生,他有这个条件。这是讲「位不退」。
『行不退』,通教的菩萨位,别教的十回向,圆教的十信位,这叫做「行不退」。这个地位在净土里面讲,就是事一心不乱,所以他绝对不会再退落在二乘的地位上。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名念不退』,这是属於理一心不乱。这是三种不退,是分配在西方世界的三土。凡圣同居土是位不退,方便有余土行不退,实报庄严土念不退。这个说法我们听了决定没有疑惑,这个很合道理。可是它特别在哪里?这一往生西方,纵然是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这地位最低的,他也圆证三不退,这个不可思议!换句话说,位、行、念,他都不退了,这真正是不可思议,难信之法!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如此,这是他方世界所找不到的,净土的殊胜就在此地,这是很值得我们留意的。我们在这个世间,要想证到行不退、念不退,不简单!证到位不退是可能的,行不退跟念不退非常非常不容易,可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成就了。
下面这一段更重要,许许多多的同修由於在这个地方起了疑惑,发生误会,所以这一生就耽误了。
解【今净土。】
『今』是指现前、现在,西方世界弥陀净土。
解【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这个不可思议!这就是所谓的难信之法。不要说我们凡夫听了不相信,阿罗汉、辟支佛,甚至於许多权教菩萨,听佛这样讲都摇头,这个境界太高了。圆证三不退已经是很难信了,再加上个『五逆十恶』,这都是堕阿鼻地狱的罪业,他在临命终时,十念就能往生。我们先把这个「五逆十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圆瑛法师讲义里面,注得很清楚。
第一条是恶意出佛身血,不是无意的,无意当中没有这么重的罪,是存了恶心想把佛害死。佛的福报太大,有护法龙天护持,没有人能够伤害佛,出佛身血是怎么回事情?佛虽然有神通,诸位要晓得,佛是随缘而不攀缘,佛要是知道有人害他,佛不回避。不像我们,如果我们有预知的话,这个地方有人害我,我可以避免一下,佛不避免。譬如这个路上有人埋伏要想暗杀,佛还是走那条路,知道,不回避的。不是像世间人,知道这条路有人暗算我,我走另外一条路。佛有这个能力,但是佛不回避。
这一桩事情是提婆达多,看到佛每天乞食要走这个路,走一条山路,他在山顶上放了一块大石头,看到释迦牟尼佛走到下面了,他把石头推下去,想把释迦牟尼佛打死。佛知道,还是从下面过,石头落下来了,提婆达多也很厉害,石头正落在佛的头顶上,护法神拿著金刚杵,把这个石头从空中拦截住,这一拦,石头打碎了,小碎石头碰到佛的脚,佛的脚受了一点伤,流了一点血,出佛身血这个公案是从这里来的,就是这么回事情,这是五逆罪,这个罪太大太大了。现在佛不住世了,佛的像在世间,世间人所造的佛像,如果你恶意把它破坏,等於出佛身血,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如果是无意当中把佛像碰坏,这个没有什么过失。恶意的、瞋恨心要把佛像破坏。
还有一种,我们最近在《华严经》里面读到,修补旧佛像的功德比造新佛像的功德要殊胜、要大,大得太多太多了。这个乍听起来好像也很难懂得,很难体会到。其实这个道理不难懂,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我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商代的那些铜器,你们到故宫博物院都看到过。现在我们的冶金术比古时候不知道进步多少,我们今天要做一个铜器,比它漂亮多了,可是我们造的这个新的,造得再美、再漂亮,那个价值比不上古时候那个破铜烂铁。那个破铜烂铁卖给外国人,是无价之宝。你做一个新的,那个价值有限,为什么?它有它历史的价值。你就晓得,这个旧佛像它有这个功德,它有它的历史价值,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几百年的历史,千百年当中,它受过多少人的膜拜,给多少人有许多启发的功德,所以旧佛像功德比新佛像功德,那不晓得大多少?这个观念我们一定要有。所以说对於故旧的东西要珍惜,要知道那是我们的国宝。在佛法里头也不例外,旧的经书也是如此。
我们这个地方所收藏的,最古的版本是明朝时候的版本,距离现在有五、六百年了。我们今天印出新的书,比这个旧的要好太多了,无论是在纸张、印刷、装订,都比从前进步得太多。可是其价值上,比不上这六百年前的本子,这个本子宝贵,我们要格外的珍惜。这是教给我们对於故旧的东西,要知道保护、要知道珍惜,一代一代的让它传下去。所以这个旧书上,决定不能画圈写字,不能把它糟蹋了。我看了,看得好的上面写几个字,画几条线。他看了再画,传几百年之后这个书就乱七八糟,都不成样子。决定不许可的,你要做笔记,另外拿本子去做,这个书本上决定不能动。现在方便,现在可以影印。你看我现在,在杭州南路讲《华严经》,我在讲台上用的那个本子就是影印的,拿原书影印的,将原书完完整整的保存下来,这是现代的科技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方便。
第二弑阿罗汉,这也是五无间地狱罪业之因。阿罗汉是道德之人,是人天师范。这一条也代表老师,这样的人,他在这个社会上有转移风俗、潜移默化的功德,能够利益一方。换句话说,是一方众生法身慧命所寄托的,你要把他杀了,就是断除这一个地方众生的法身慧命,所以这个罪过非常之大,不是对一个人结罪,是对这一个地方的人来结罪。这一个地方的一个好老师,一个好的模范、典型,你把他毁灭掉,这个罪过大。现在就是阿罗汉,你也找不到。刚才说了,如果是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或者是法师,或者是居士,或者是世间教学上有名的教授、老师,他确确实实能够给这一个地方带来善良的风气,有那么大影响力的人,你要把他杀掉,跟这个罪过是相等的,是同等的罪过。
第三杀父亲,第四是杀母亲。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这个恩德太大了,所以杀父母是无间地狱的罪。第五条是破和合僧,就是破坏僧团。僧团的条件是六和合,如果不具备六和合,不叫僧团。过去赵默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有一次他请我吃饭,吃饭的时候,他感觉到非常的悲哀!我说:你什么事情这么难过?他说:法师,现在我看到许许多多的人在造阿鼻地狱的罪业。我一听,阿鼻地狱的罪业,很重!我说:谁?他怎么造法?他说:破和合僧。他说:这个五逆罪,前面四条当然很少,这真是不容易,最容易犯的就是第五条。我说:您老人家实在非常慈悲,很难得。我就劝他,我说:你放心,没那么严重。他看到我说得那么轻松,他觉得很奇怪,他说:为什么?我说:五逆罪上明明说的,破和合僧,您老人家几时看过和合僧团?我没看到过。我这么一提,他就笑起来了。果真如此!这个寺庙里头住三个人,他都打架、都争斗,哪有和合僧团?没有!
和合僧团是四个出家人以上的,四个人以上,他要守两个条件,才叫和合僧团。第一个,就是守六和敬。这是佛法戒律里头的根本戒。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一定要做到,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大小事情开会决定,都要做羯摩。羯摩是印度话,翻成现在意思就是开会。所以佛教它是民主制度,不是说某一个人说了算数,不是的。无论大小事情都要开会,多数通过的时候,少数要服从多数。最重要的事情叫大事,所以叫白四羯摩,拿我们现在话讲,四读通过,这是大事情。平常生活当中,小事情就是白一羯摩,就是一次。开会的时候,某个人有事情了,向大众报告,小事情说一遍,说一遍给大家的时候,默认了,就叫通过了。有意见的就要说话,没有意见的就算通过,所以它是民主制度。当年佛陀在世,佛也不是说我这个僧团,我说了怎么样就算数。你们去查查《大藏经》,佛有没有这么武断过?没有。你再看看戒律,大小事情统统召集大众来开会。所以我们今天讲民主制度,三千年前在佛门里头实行的,实行得非常彻底,这个会议制度可以说是很周密。如果不是实行这两个制度的话,那就不叫做和合僧。
所以我们中国在晚年的时候,发展为子孙庙,那就不是和合僧团了。子孙庙是一代传一代的,是住持、当家他说了算数,不必经过大众同意的,不必经过会议决定,他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叫子孙庙。一般人对子孙庙这个看法的时候,比较上有轻视。寺院丛林都是民主制度,住持是大家推选的,任期是一年,正月初一起到腊月三十,这个任期就是这样。腊月三十辞岁之后,就整个总辞,马上开始选举新的住持,新的当家,所有的执事统统新请,第二天初一的时候等於是就职。佛门是民主制度,不是专制的。所以和合僧如果真正实行民主,实行六和敬,这一个僧团如果有造谣生事、毁谤破坏,这个罪业就是阿鼻地狱,那是不得了的。
可是这样的僧团,在现在几乎已经没有,我们找都找不著。这样的僧团,跟诸位说,诸佛护念,龙天护持,这是正法道场。所以这个道场不在大,小小的四个人以上,依照这个规矩去做,就是一个正法的道场,这是在乎我们自己的努力。如果这一个地区,有一个正法道场在,这是一个地方的福报。为什么?有诸佛护念,有龙天护持。诸佛、龙天护持这个道场,我们这个地区都沾光了。我们台湾如果出现这个道场,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们这里也很太平,为什么?有诸佛菩萨护念,龙天护持,他护持这一个道场,必须护持整个台湾岛,这是一定的道理!那就是看我们这个地方有没有人真正发心。每一个人都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团体,这个不行,这是决定做不到的。这是讲的五逆罪,这是在一切罪业里头最重的。
「十恶」,身是「杀盗淫」。口是「妄语、绮语」,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去欺骗别人,「恶口、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口有四恶。意是「贪瞋痴」。身三、口四、意三,这个十条。这十条这个恶就有轻有重,极重的十恶业这是堕地狱。轻的十恶业,那就是饿鬼、畜生。但是五逆里面,只要有一条就是堕阿鼻地狱。这一段是说的《观经》下品往生那一章里头讲的,这一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十六观前面十五,这个十五项里面都带著观想,唯独第十六,最后这一条,只要念佛,不要观想,就能往生,与持名念佛完全相应。而且它说,「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造这么样重罪的人,十念能成就。
这是在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了,经上讲得一点没错,我们千万不要把意思会错了。那一会错了,可就不得了。这一个罪人虽然造极重之罪,他在前生总有相当的福报,为什么?因为他临命终时,他心不颠倒,他清清楚楚,这一点可不简单了,这个是他十念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如果临命终时,糊里糊涂,人事不知,那就不得了,那他就没有这个机会。所以他最低限度的条件,是要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不迷惑、不颠倒。在这个时候,忽然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他十念能往生,甚至於一念就能往生。
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他一生从来没有遇到过佛法,没有听到过佛法,所以他不是一个侥幸的心理。他在临命终这一刹那,才闻到佛法,听了就相信,听了就发愿,虽然念佛没念几句,就能够带业往生,他这个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他是这么个条件往生的。不是老早就懂得这一桩事情了,拼命造罪业没关系,到临命终时还可以十念往生,如果存这样的心那就坏了,这个心就坏透了,那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哪有用这种心机的人,这是不可以的。
刚才我跟诸位说过,人临命终时,有几个人能不迷惑颠倒?太少太少了。《阿弥陀经》里面讲往生的条件是两个。第一个是一心不乱,第二个是心不颠倒。一心不乱那是决定不颠倒,那是没有话说的,念到一心不乱可以自在往生,什么时候想走就可以去,愿意再多住几年也行,生死自在。换句话说,没有生死了。念到一心不乱,如果没有到一心不乱,就是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一定要心不颠倒。假如临命终时候,连家亲眷属都不认得了,糊里糊涂了,这个时候助念都靠不住。这个心不颠倒是福报,诸位要晓得,一心不乱是功夫,心不颠倒是福报。所以佛祖一再的告诉我们,我们一生要修福,要多多的去培福,修福不要享福。
希望这个福报在什么时候出现?就是在临命终时,求心不颠倒,我只要享这个福,临命终的时候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就决定往生,没有话说了。希望临终的时候没有痛苦,所谓是「如入禅定,自在往生」,这是大福报!我们一生所修的福报,就希望在那一刹那间享这个福,这是能不能往生,就是往生跟六道轮回关键的一刹那。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数十年寒暑,再苦也要忍耐,希望临命终这一刹那,我们的福报能现前,以后就不再受苦,到了极乐世界就永远不再受苦,这是佛祖教给我们的。
所以『十念成就』,要晓得这个里头真正的道理,以及它的行法,决不是侥幸的。『带业往生』,虽然他居下下品,这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下下品,他的功德是『皆得三不退』,像前面所讲的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同居土里面下品下生的众生,他就有上三品的这种享受果报,这是不可思议,这是难信之法。
我们今天学佛,对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明白了,我们就晓得在这一生当中,什么事情对我们最重要?念佛。持戒念佛,没有比这个更重要!广钦老法师标榜的是禅宗,现在在南部也办起念佛堂了,这是一个善知识。参禅不能成就,还是要念佛。佛七应当天天打佛七,一直到我们往生,这才是一条正路!偶尔打个佛七,一暴十寒很难收到效果。我们看看这个佛七,后天就圆满了,希望圆满的时候,看看你们大家有没有发心,组织一个念佛会,希望以后每一个星期天,或者每一个星期当中一天,我们像这样打佛七,打一天,念一天佛,上午两支香,下午两支香。那样也好,一个星期我们念一次,觉得懈怠的时候我们就加香,我们就打一个七,或者两个七,乃至於七个七,看大家能有多少时间,我们就一起来干。
可是这个念佛要真诚,如果参加念佛会报了名,不能说名报了人不来。我们在佛前面发这个誓愿,我要来念佛,求生净土,到那个时候我又向佛请假,假请太多就往生不成了,就去不了。所以非逼不得已,是一定要来参加,现在我们真正明了念佛的重要了。
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这是给我们说明,佛法一个是教学,一个是实行。就好比我们世间一样,一种是学校课堂的教学,另外一个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实际的生活。我们这个课堂要能跟实际生活完全相应才行,否则的话,所学非所用,教跟生活就脱节,就不相应了。佛门里面,教学与生活是完全相应的。
『然据』就是根据,假设我们来依据,『教』就是佛的教语,『道』就是我们生活的修持,我们一般讲修行。要是根据教学与修行来说,假如是凡夫那就不是初果,为什么?初果以上,这是讲小乘,初果以上我们称为圣人,他不是凡夫。因为凡夫具足见思烦恼,初果圣人他已经把见惑断尽,虽然思惑他还有,见惑断尽,所以他不同凡夫。如果是二乘,那他不是菩萨,二乘是小乘,他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境界跟菩萨迥然不同,菩萨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境界跟小乘人不一样。
『若是异生』,「异生」是指别教的三贤。异是什么?异是没见性,同是见性了。圆教初住以上就见性,『同生』就是见性跟如来是相同,同什么?同一个心。佛用的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初住以上的菩萨用真心,不是用妄心,所以跟如来相同,叫「同生性」。「异生性」,别教三贤菩萨,还是用的心意识,不是用六根根性。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舍识用根」。如果我们能够舍心意识,用六根的根性,那就是同生性,圆教初住以上的果位。我们念佛人来讲,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同生性。事一心不乱,还是异生性。
『又。念不退。非复异生』,因为这个念不退决定是同生性的,如果不是用同生性,不能到念不退。念念契入萨婆若海,这是圆初住以上,法身大士的境界,别教三贤菩萨达不到的。『行不退。非仅见道』,这是讲小乘,行不退的菩萨,他三昧成就,所以他不是须陀洹果,比须陀洹要高得太多。『位不退。非是人民』,位不退,最低限度是小乘见道位,他不是凡人。这么样一看,这个修行是有层次的,没有法子躐等。前面讲了,下品下生就圆证三不退,这不是躐等?如果说躐等,那是大妄语,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证得,自己以为证得,这是妄语。不但是妄语,是妄语当中的大妄语,那就犯根本戒。
『进步则舍故称』,「进」是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只要往上提升,譬如我们由功夫成片升到事一心不乱。「则舍故称」,原来你是功夫成片,这个时候不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舍掉了。好像我们念书一样,从小学毕业,念到中学了,以后就叫中学生,不再叫小学生,小学生那个故称一定要舍掉它。再念几年到大学,你叫大学生,中学生的名称也把它丢掉了,也舍掉了。向上提升的时候,底下那个称呼一定舍掉。这都是说明教与行都不能够躐等,都是有顺序的,按部就班。这是我们照常规来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情形不一样。底下说: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这个不可思议。就是平常这一个规矩,极乐世界不适用。因为它那个地方下品下生是人民,说老实话,连小乘须陀洹还没到,可是怎么样?可是他行也不退、念也不退,他都不退。这个在教理上讲,不相应。他是不是提升到那么高的境界?不是,他还是凡夫,他这个身分还是人天的身分。所以说『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圆瑛法师把这个意思注得很明白,这一句就是开示我们,西方世界圆超绝待,真的,这四个字形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一点都不过分。
「一切俱非」是圆超,「一切俱是」这就是绝待,因为它没有相对的。为什么没有相对的?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这个话就说得很明白了。所有的差等,都是从分别执著分的。如果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诸位想一想阶级在哪里?没有阶级了,没有阶级就「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了。所以说「一切俱非俱是者。以与佛同体。本来是佛」。《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在《圆觉经》上也是这么说法。这就是本来是佛,凡夫、二乘、菩萨都说不上了,可是怎么样?虽然本来是佛,体上是如此,可是在作用上可不行了,作用上,你现在尘沙、见思、无明,盖得满满的,不能像佛那样清净自在的德用,所以「一切俱非」。是佛,是个佛没错,可是现在在作用上可不是佛,作用上是迷惑颠倒的佛。这是把「俱非俱是」的意思给我们透出来。
底下还有意思说,虽然我们现在是具足烦恼的凡夫,如果你选定念佛的法门,你在这个法门里头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你是凡夫,就算你成佛了。因为什么?这一生决定成就,像永明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你之所以不能去,是因为你三资粮不具足,你就不能去。如果三资粮要具足,决定往生。所以你现在虽然是博地凡夫,在我这个世间你还没走,可是怎样?好比你那个西方极乐世界签证都办好了,随时可以去,等於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了,没去也算,也算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也是「一切俱是」的意思。
我们这一个身,可以说是成佛的最后身,你这一生往生,往生西方世界是一生成佛,那岂不是最后身?不必再经过生死轮回了,这个就是「一切俱是」。从具足烦恼、博地凡夫来讲,这是「一切俱非」。选定这个法门,从这个法门上来讲,我具足信愿行,这是「一切俱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意思认识清楚,好好的抓到这个殊胜的机缘,决定不错过。
所以这个念佛道场建立,好!不在大。诸位要晓得,这个道场要大了,人多了,就变成法会,收不到效果。初祖远公大师在世的时候,这讲东晋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好,人心都厚道。他老人家在庐山建立一个念佛堂,才不过是一百二十几个人,各个成就。今日之下,我们所期望的念佛堂,人数再多,最好不要超过三十个人,会各个成就。因为现在众生根性跟从前不一样,人多了怎样?我看他不顺眼,他看我这个又不高兴,这个不会成就的。真正是志同道合,十个八个就好,真正打佛七。所以李老师过去常常教诫我们,他说真正的佛七,最好不要超过十个人,那各个会很有受用。多了怎样?多了变成法会,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而已,除了热闹之外,还能谈到个什么?
真正佛七,我们在这两天念佛当中,也提示过诸位,心里面佛号决定不间断。止静的时候,口虽然不念了,心里念,心里佛号不中断。两支香当中休息的时候,决定不说话的,因为一说话,佛号不就断了?一面说话,佛号不断,有几个人能有这种功夫?所以佛七当中止语是对的。我们现在虽然不是严格的,就是说非必要的话不必说。天天打佛七见了面,点点头就好了,何必还要打招呼?还说话?所以这个念佛堂自始至终,一天到晚,都是清净的,一点声音都没有。除了这个佛号的声音,没有其他的声音,这是念佛堂。
所以念佛堂外面要有外护,不能让外头人随便进来,他一开门进来的时候,打闲岔了,一进来一个人,我们大家就看一下,又打闲岔,也打妄想。可是我们今天环境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一个门,没有第二个门,有些闲杂人来找我们的时候,一定还得应付他,不容易!念佛堂就是念佛堂,除了护七的人之外,任何一个人不能进去,这是真正办道的地方,所以叫道场。也许我们将来有因缘建立这么一个念佛堂,真正的帮助大家成就。虽然不能普遍的帮大家成就,能成就十个、八个就不得了,那真是无量功德。有十个、八个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还得了!
解【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这一段就是说明前面所讲的同居土的殊胜、超群。说明他的三种不思议的业因,所以才有三种不退转的果报。就是同居土下下品都圆证三不退,何况其上?首先大师跟我们说明这是一点都不假。蕅益大师对於《大藏经》非常之熟,要是没看过《大藏经》说这个话,我们会不以为然。他老人家有一本《阅藏知津》,这一部书是《大藏经》的目录提要。他是每一部经都看过,把这个经里面的要点节录出来给大家介绍。这一部经内容是什么?讲些什么东西?《阅藏知津》,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目录提要。他是把整个《大藏经》真用功夫看过。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他说这个话够资格。如果没有把《大藏经》那么详细的看过,说这个话我们会怀疑。他说这个话我们不怀疑,因为什么?《阅藏知津》可以作证,只有净土才有这种情形。所以他讲,『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他把它结归这三种不思议。
「心性之极致」这是讲心要,心性就是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切法的理体。拿今天哲学上的术语来讲,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是清净平等的。在这个平等法里面,一切的阶级、一切的名相都不存在,所谓是「万法皆空,万法皆如」。这是讲到心性的极致,从心体上来看,心性本体上来看。
第二讲持名。持名,念佛人是以一句名号为境界,心就缘在这个境界上。而这个名号,诸位一定要记住,句句都要唤醒我们觉而不迷,「南无阿弥陀佛」皈依无量觉,觉心是平等的,觉心是清净的。觉心里面就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觉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妄想,迷心里头才有,觉心里头没有。所以我们念佛,是句句把我们的本觉给叫醒、给它唤出来。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始觉,始觉与本觉相应,才叫正觉。假如这句佛号不能把本觉唤醒,还是迷惑颠倒,还是不觉,这句佛号念得就不起作用,那就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个生死的根本,就是烦恼,就是分别执著妄想,就是这东西在作祟,所以才有三界六道轮回的果报。如果念念都觉而不迷,念念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妄想,不但六道没有了,二乘、菩萨、佛也没有了。为什么?二乘、菩萨、佛还是分别执著里头起来的。这不就是说一切俱非?虽然没有,也不妨碍假名建立,那就一切俱是。假名无碍真体,真体也不碍假名,不相妨碍,这多自在!这个就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自在。所以这是「持名之奇勋」,「勋」是功勋,「奇」是不可思议。所以这句名号,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八万四千法门,什么样修行的功夫,说老实话,没有办法跟这句佛号相比,可惜世间人他不晓得,他迷惑,这个佛号的意思真难懂!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在这句名号包括之中。蕅益大师所说「该罗八教,圆摄五宗」,这仅仅是说这句佛号,把整个佛法都包括在其中。除佛法,一切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有几个人晓得?真正觉悟到了,真正明白了,你还要搞别的干什么?什么都得放下。为什么?那一切都是分别执著妄想,都是权巧方便法,这句佛号足够了。
刚才我说了,我们要建一个怎么样大的道场,将来好多人在一块共修,那都叫打妄想,那都叫自己找麻烦。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真的想的时候,我们找一个地方,有个四、五十坪,几个志同道合的,十个、八个在一块来结七念佛,那叫真正道场。
刚才讲六和敬,四个人以上就可以组织一个僧团。僧团,跟诸位说,不一定是在家、出家。不要以为,出家人这才叫僧团,那你搞错了。因为僧团它这个名词的定义,只是遵守这个条件,不管你在家、出家,不管你学佛不学佛。譬如外道,他也守这个条件,他也叫僧团。所以僧这个意思叫和合众,众是大众,遵守六和合的这个团体,就叫僧团,不一定是在家、出家。你家庭里面父子兄弟,你要有四个人在一块,如果也是实行羯摩制度,实行六和合,你那一家人就叫僧团。这些名词定义都要搞清楚,不要一看到僧,就想到那是出家人。在家人也称僧,只要你照这样做,你就称僧。所以说真正有志同道合,这个很重要。六和合就是志同道合,有十个、八个在一块,每天在一块结七如法的念佛修持,这就是西方道场,没有不成就的。所以要晓得,这句佛号不可思议,要珍重!
所以我现在印经只印《阿弥陀经》,其他经我都不想印了。今天还有一个人来,他要印《瑜伽师地论》。那个书很大,花钱不少,他问我要这个原本。我们《瑜伽师地论》原本是妙莲法师借来用的,印完之后已经送还他了。我就介绍他,我说你去找妙莲法师去,向他借原本去印。现在印书的地方太多了,各种书我们都让给别人印,我们专印《阿弥陀经》,专印《阿弥陀经疏钞》、《要解》,我们初步的目标是订十万本,广结净土的法缘。我们一年一年印,累积起来,我这一次有意思想印五千本,看看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阿弥陀经通赞疏》印了四千本,这个如果印五千本,我们今年《阿弥陀经》就印了九千本。以后再有因缘的时候,我们大量的来印《阿弥陀经》来流通。这一次印的,上一次跟诸位报告了,今天有不少人来打听,这次印这个本子,跟我们现在用这个本子一样厚,也是这样的精装,但是这个里面,四个项目,变更了一下,就是《阿弥陀经要解》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西方确指》。第三个是《西方公据》。第四个部分是《释门法戒录》,那是讲因果、讲戒律的。我们就提倡持戒念佛。这次印这个本子,封面上题字,是四个字《西方公据》。据,是凭据,是往生西方的凭据,这个凭据是经过公证过的,像法院,像我们什么东西凭据经过法院公证,我们这个凭据是十方诸佛给我们公证的。你看《阿弥陀经》后面不是六方佛?那个六方佛就是十方佛,十方诸佛给我们公证的。这一册书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凭据,你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决定往生。所以我们今天要印的,是印这个书,愈多愈好。如果大家这个钱来得多的时候,我们统统都印。如果马上有足够的资金,我们立刻就印十万部,印十万部流通。
末后一句,「弥陀之大愿」,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所发的四十八愿,庄严极乐世界依报、正报,所以凡圣同居土的下下品也能圆证三不退,有这三种不思议,这是他方世界、十方佛国土所没有的。蕅益大师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字字句句都有经论的依据,我们应当要相信,应当要接受,努力依教奉行。这两天我们还是要努力的来念佛,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九十七面经文: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这一段是讲顿超圆证。经文显然的告诉我们,西方世界没有死苦。经文虽然只有两句,前面一句的重点告诉我们,往生西方之后就证得三不退。后一句是告诉我们那个世界,许许多多的『一生补处』,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为什么?生皆不退,它就具有诱导、培养我们善根功德的因缘。一生补处,这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最殊胜的增上缘,帮助我们当生成就。这两种殊胜的因缘,不是很容易能够得到的。蕅益大师在注解里面,首先给我们说明这三种不退,就是
解【阿鞞跋致。】
这句话是印度话,翻成中国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解【此云不退。】
『此』,是我们中国,我们中国的意思就是不退转,印度话叫「阿鞞跋致」。这个不退转有三种,前面也跟诸位说过,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种不退。这三种不退,我告诉诸位,跟三学、六度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念佛,如果是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就等於戒成就,也就等於六度里面布施、持戒的成就,就得:
解【一位不退。】
什么叫位不退?
解【入圣流。不堕凡地。】
不会再退到凡夫地位上来。超凡入圣,圣人之流。第二种:
解【二行不退。】
『行』是定成就,六度里头的忍辱、精进成就。这个意思是:
解【恒度生。不堕二乘地。】
前面这个位不退,小乘须陀洹以上就叫圣人了。小乘的圣果,就叫圣人。小乘须陀洹,绝不退落到三恶道,他还有人、天两道轮回,他是绝对不会退落到三途,但是还会堕落在人天。到「行不退」,这是菩萨,绝对不会退到二乘的地位上,就是声闻跟缘觉,不会再去作小乘。第三种叫:
解【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萨婆若』,是梵语,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一切种智」,就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念念都往这个智慧上精进,这是讲的『念不退』。
我们再看底下,下面这是蕅益大师给我们注得很清楚:
解【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若约此土』,这是就我们娑婆世界来说。藏教的初果,就是小乘须陀洹,这是小乘的见道位。通教的见地,通教第四地,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名位不退』。这些都要把它记牢。有许多同修不明了菩萨的境界,往往以为我们自己现前就是圆教初信的菩萨了。我现在刚刚开始信佛,那我就是初发心的菩萨,像诸位有很多受了菩萨戒,这一受菩萨戒就是菩萨,什么菩萨?初发心的菩萨,初信菩萨。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初信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这是圆教的初信。初信位的菩萨,刚才说过了,决不堕三恶道。
为什么不堕三恶道?因为他不再做三恶道的业因,当然就不会结三恶道的果。因断了,哪里会结果?所以要晓得,我们连个初信都不够。圆教初信决定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有把握,决定没问题。不求往生西方,在这个世间六道轮回,不入三恶道。如果愿意发心往生西方,决定往生,他有这个条件。这是讲「位不退」。
『行不退』,通教的菩萨位,别教的十回向,圆教的十信位,这叫做「行不退」。这个地位在净土里面讲,就是事一心不乱,所以他绝对不会再退落在二乘的地位上。别教初地,圆教初住,『名念不退』,这是属於理一心不乱。这是三种不退,是分配在西方世界的三土。凡圣同居土是位不退,方便有余土行不退,实报庄严土念不退。这个说法我们听了决定没有疑惑,这个很合道理。可是它特别在哪里?这一往生西方,纵然是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这地位最低的,他也圆证三不退,这个不可思议!换句话说,位、行、念,他都不退了,这真正是不可思议,难信之法!可是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如此,这是他方世界所找不到的,净土的殊胜就在此地,这是很值得我们留意的。我们在这个世间,要想证到行不退、念不退,不简单!证到位不退是可能的,行不退跟念不退非常非常不容易,可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成就了。
下面这一段更重要,许许多多的同修由於在这个地方起了疑惑,发生误会,所以这一生就耽误了。
解【今净土。】
『今』是指现前、现在,西方世界弥陀净土。
解【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
这个不可思议!这就是所谓的难信之法。不要说我们凡夫听了不相信,阿罗汉、辟支佛,甚至於许多权教菩萨,听佛这样讲都摇头,这个境界太高了。圆证三不退已经是很难信了,再加上个『五逆十恶』,这都是堕阿鼻地狱的罪业,他在临命终时,十念就能往生。我们先把这个「五逆十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圆瑛法师讲义里面,注得很清楚。
第一条是恶意出佛身血,不是无意的,无意当中没有这么重的罪,是存了恶心想把佛害死。佛的福报太大,有护法龙天护持,没有人能够伤害佛,出佛身血是怎么回事情?佛虽然有神通,诸位要晓得,佛是随缘而不攀缘,佛要是知道有人害他,佛不回避。不像我们,如果我们有预知的话,这个地方有人害我,我可以避免一下,佛不避免。譬如这个路上有人埋伏要想暗杀,佛还是走那条路,知道,不回避的。不是像世间人,知道这条路有人暗算我,我走另外一条路。佛有这个能力,但是佛不回避。
这一桩事情是提婆达多,看到佛每天乞食要走这个路,走一条山路,他在山顶上放了一块大石头,看到释迦牟尼佛走到下面了,他把石头推下去,想把释迦牟尼佛打死。佛知道,还是从下面过,石头落下来了,提婆达多也很厉害,石头正落在佛的头顶上,护法神拿著金刚杵,把这个石头从空中拦截住,这一拦,石头打碎了,小碎石头碰到佛的脚,佛的脚受了一点伤,流了一点血,出佛身血这个公案是从这里来的,就是这么回事情,这是五逆罪,这个罪太大太大了。现在佛不住世了,佛的像在世间,世间人所造的佛像,如果你恶意把它破坏,等於出佛身血,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如果是无意当中把佛像碰坏,这个没有什么过失。恶意的、瞋恨心要把佛像破坏。
还有一种,我们最近在《华严经》里面读到,修补旧佛像的功德比造新佛像的功德要殊胜、要大,大得太多太多了。这个乍听起来好像也很难懂得,很难体会到。其实这个道理不难懂,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我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商代的那些铜器,你们到故宫博物院都看到过。现在我们的冶金术比古时候不知道进步多少,我们今天要做一个铜器,比它漂亮多了,可是我们造的这个新的,造得再美、再漂亮,那个价值比不上古时候那个破铜烂铁。那个破铜烂铁卖给外国人,是无价之宝。你做一个新的,那个价值有限,为什么?它有它历史的价值。你就晓得,这个旧佛像它有这个功德,它有它的历史价值,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几百年的历史,千百年当中,它受过多少人的膜拜,给多少人有许多启发的功德,所以旧佛像功德比新佛像功德,那不晓得大多少?这个观念我们一定要有。所以说对於故旧的东西要珍惜,要知道那是我们的国宝。在佛法里头也不例外,旧的经书也是如此。
我们这个地方所收藏的,最古的版本是明朝时候的版本,距离现在有五、六百年了。我们今天印出新的书,比这个旧的要好太多了,无论是在纸张、印刷、装订,都比从前进步得太多。可是其价值上,比不上这六百年前的本子,这个本子宝贵,我们要格外的珍惜。这是教给我们对於故旧的东西,要知道保护、要知道珍惜,一代一代的让它传下去。所以这个旧书上,决定不能画圈写字,不能把它糟蹋了。我看了,看得好的上面写几个字,画几条线。他看了再画,传几百年之后这个书就乱七八糟,都不成样子。决定不许可的,你要做笔记,另外拿本子去做,这个书本上决定不能动。现在方便,现在可以影印。你看我现在,在杭州南路讲《华严经》,我在讲台上用的那个本子就是影印的,拿原书影印的,将原书完完整整的保存下来,这是现代的科技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方便。
第二弑阿罗汉,这也是五无间地狱罪业之因。阿罗汉是道德之人,是人天师范。这一条也代表老师,这样的人,他在这个社会上有转移风俗、潜移默化的功德,能够利益一方。换句话说,是一方众生法身慧命所寄托的,你要把他杀了,就是断除这一个地方众生的法身慧命,所以这个罪过非常之大,不是对一个人结罪,是对这一个地方的人来结罪。这一个地方的一个好老师,一个好的模范、典型,你把他毁灭掉,这个罪过大。现在就是阿罗汉,你也找不到。刚才说了,如果是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或者是法师,或者是居士,或者是世间教学上有名的教授、老师,他确确实实能够给这一个地方带来善良的风气,有那么大影响力的人,你要把他杀掉,跟这个罪过是相等的,是同等的罪过。
第三杀父亲,第四是杀母亲。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这个恩德太大了,所以杀父母是无间地狱的罪。第五条是破和合僧,就是破坏僧团。僧团的条件是六和合,如果不具备六和合,不叫僧团。过去赵默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有一次他请我吃饭,吃饭的时候,他感觉到非常的悲哀!我说:你什么事情这么难过?他说:法师,现在我看到许许多多的人在造阿鼻地狱的罪业。我一听,阿鼻地狱的罪业,很重!我说:谁?他怎么造法?他说:破和合僧。他说:这个五逆罪,前面四条当然很少,这真是不容易,最容易犯的就是第五条。我说:您老人家实在非常慈悲,很难得。我就劝他,我说:你放心,没那么严重。他看到我说得那么轻松,他觉得很奇怪,他说:为什么?我说:五逆罪上明明说的,破和合僧,您老人家几时看过和合僧团?我没看到过。我这么一提,他就笑起来了。果真如此!这个寺庙里头住三个人,他都打架、都争斗,哪有和合僧团?没有!
和合僧团是四个出家人以上的,四个人以上,他要守两个条件,才叫和合僧团。第一个,就是守六和敬。这是佛法戒律里头的根本戒。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利同均,这一定要做到,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大小事情开会决定,都要做羯摩。羯摩是印度话,翻成现在意思就是开会。所以佛教它是民主制度,不是说某一个人说了算数,不是的。无论大小事情都要开会,多数通过的时候,少数要服从多数。最重要的事情叫大事,所以叫白四羯摩,拿我们现在话讲,四读通过,这是大事情。平常生活当中,小事情就是白一羯摩,就是一次。开会的时候,某个人有事情了,向大众报告,小事情说一遍,说一遍给大家的时候,默认了,就叫通过了。有意见的就要说话,没有意见的就算通过,所以它是民主制度。当年佛陀在世,佛也不是说我这个僧团,我说了怎么样就算数。你们去查查《大藏经》,佛有没有这么武断过?没有。你再看看戒律,大小事情统统召集大众来开会。所以我们今天讲民主制度,三千年前在佛门里头实行的,实行得非常彻底,这个会议制度可以说是很周密。如果不是实行这两个制度的话,那就不叫做和合僧。
所以我们中国在晚年的时候,发展为子孙庙,那就不是和合僧团了。子孙庙是一代传一代的,是住持、当家他说了算数,不必经过大众同意的,不必经过会议决定,他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叫子孙庙。一般人对子孙庙这个看法的时候,比较上有轻视。寺院丛林都是民主制度,住持是大家推选的,任期是一年,正月初一起到腊月三十,这个任期就是这样。腊月三十辞岁之后,就整个总辞,马上开始选举新的住持,新的当家,所有的执事统统新请,第二天初一的时候等於是就职。佛门是民主制度,不是专制的。所以和合僧如果真正实行民主,实行六和敬,这一个僧团如果有造谣生事、毁谤破坏,这个罪业就是阿鼻地狱,那是不得了的。
可是这样的僧团,在现在几乎已经没有,我们找都找不著。这样的僧团,跟诸位说,诸佛护念,龙天护持,这是正法道场。所以这个道场不在大,小小的四个人以上,依照这个规矩去做,就是一个正法的道场,这是在乎我们自己的努力。如果这一个地区,有一个正法道场在,这是一个地方的福报。为什么?有诸佛护念,有龙天护持。诸佛、龙天护持这个道场,我们这个地区都沾光了。我们台湾如果出现这个道场,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们这里也很太平,为什么?有诸佛菩萨护念,龙天护持,他护持这一个道场,必须护持整个台湾岛,这是一定的道理!那就是看我们这个地方有没有人真正发心。每一个人都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团体,这个不行,这是决定做不到的。这是讲的五逆罪,这是在一切罪业里头最重的。
「十恶」,身是「杀盗淫」。口是「妄语、绮语」,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去欺骗别人,「恶口、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口有四恶。意是「贪瞋痴」。身三、口四、意三,这个十条。这十条这个恶就有轻有重,极重的十恶业这是堕地狱。轻的十恶业,那就是饿鬼、畜生。但是五逆里面,只要有一条就是堕阿鼻地狱。这一段是说的《观经》下品往生那一章里头讲的,这一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十六观前面十五,这个十五项里面都带著观想,唯独第十六,最后这一条,只要念佛,不要观想,就能往生,与持名念佛完全相应。而且它说,「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造这么样重罪的人,十念能成就。
这是在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了,经上讲得一点没错,我们千万不要把意思会错了。那一会错了,可就不得了。这一个罪人虽然造极重之罪,他在前生总有相当的福报,为什么?因为他临命终时,他心不颠倒,他清清楚楚,这一点可不简单了,这个是他十念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如果临命终时,糊里糊涂,人事不知,那就不得了,那他就没有这个机会。所以他最低限度的条件,是要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不迷惑、不颠倒。在这个时候,忽然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他十念能往生,甚至於一念就能往生。
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他一生从来没有遇到过佛法,没有听到过佛法,所以他不是一个侥幸的心理。他在临命终这一刹那,才闻到佛法,听了就相信,听了就发愿,虽然念佛没念几句,就能够带业往生,他这个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他是这么个条件往生的。不是老早就懂得这一桩事情了,拼命造罪业没关系,到临命终时还可以十念往生,如果存这样的心那就坏了,这个心就坏透了,那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哪有用这种心机的人,这是不可以的。
刚才我跟诸位说过,人临命终时,有几个人能不迷惑颠倒?太少太少了。《阿弥陀经》里面讲往生的条件是两个。第一个是一心不乱,第二个是心不颠倒。一心不乱那是决定不颠倒,那是没有话说的,念到一心不乱可以自在往生,什么时候想走就可以去,愿意再多住几年也行,生死自在。换句话说,没有生死了。念到一心不乱,如果没有到一心不乱,就是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一定要心不颠倒。假如临命终时候,连家亲眷属都不认得了,糊里糊涂了,这个时候助念都靠不住。这个心不颠倒是福报,诸位要晓得,一心不乱是功夫,心不颠倒是福报。所以佛祖一再的告诉我们,我们一生要修福,要多多的去培福,修福不要享福。
希望这个福报在什么时候出现?就是在临命终时,求心不颠倒,我只要享这个福,临命终的时候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就决定往生,没有话说了。希望临终的时候没有痛苦,所谓是「如入禅定,自在往生」,这是大福报!我们一生所修的福报,就希望在那一刹那间享这个福,这是能不能往生,就是往生跟六道轮回关键的一刹那。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数十年寒暑,再苦也要忍耐,希望临命终这一刹那,我们的福报能现前,以后就不再受苦,到了极乐世界就永远不再受苦,这是佛祖教给我们的。
所以『十念成就』,要晓得这个里头真正的道理,以及它的行法,决不是侥幸的。『带业往生』,虽然他居下下品,这是凡圣同居土里面的下下品,他的功德是『皆得三不退』,像前面所讲的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同居土里面下品下生的众生,他就有上三品的这种享受果报,这是不可思议,这是难信之法。
我们今天学佛,对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明白了,我们就晓得在这一生当中,什么事情对我们最重要?念佛。持戒念佛,没有比这个更重要!广钦老法师标榜的是禅宗,现在在南部也办起念佛堂了,这是一个善知识。参禅不能成就,还是要念佛。佛七应当天天打佛七,一直到我们往生,这才是一条正路!偶尔打个佛七,一暴十寒很难收到效果。我们看看这个佛七,后天就圆满了,希望圆满的时候,看看你们大家有没有发心,组织一个念佛会,希望以后每一个星期天,或者每一个星期当中一天,我们像这样打佛七,打一天,念一天佛,上午两支香,下午两支香。那样也好,一个星期我们念一次,觉得懈怠的时候我们就加香,我们就打一个七,或者两个七,乃至於七个七,看大家能有多少时间,我们就一起来干。
可是这个念佛要真诚,如果参加念佛会报了名,不能说名报了人不来。我们在佛前面发这个誓愿,我要来念佛,求生净土,到那个时候我又向佛请假,假请太多就往生不成了,就去不了。所以非逼不得已,是一定要来参加,现在我们真正明了念佛的重要了。
解【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这是给我们说明,佛法一个是教学,一个是实行。就好比我们世间一样,一种是学校课堂的教学,另外一个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实际的生活。我们这个课堂要能跟实际生活完全相应才行,否则的话,所学非所用,教跟生活就脱节,就不相应了。佛门里面,教学与生活是完全相应的。
『然据』就是根据,假设我们来依据,『教』就是佛的教语,『道』就是我们生活的修持,我们一般讲修行。要是根据教学与修行来说,假如是凡夫那就不是初果,为什么?初果以上,这是讲小乘,初果以上我们称为圣人,他不是凡夫。因为凡夫具足见思烦恼,初果圣人他已经把见惑断尽,虽然思惑他还有,见惑断尽,所以他不同凡夫。如果是二乘,那他不是菩萨,二乘是小乘,他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境界跟菩萨迥然不同,菩萨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境界跟小乘人不一样。
『若是异生』,「异生」是指别教的三贤。异是什么?异是没见性,同是见性了。圆教初住以上就见性,『同生』就是见性跟如来是相同,同什么?同一个心。佛用的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初住以上的菩萨用真心,不是用妄心,所以跟如来相同,叫「同生性」。「异生性」,别教三贤菩萨,还是用的心意识,不是用六根根性。交光大师在《楞严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舍识用根」。如果我们能够舍心意识,用六根的根性,那就是同生性,圆教初住以上的果位。我们念佛人来讲,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同生性。事一心不乱,还是异生性。
『又。念不退。非复异生』,因为这个念不退决定是同生性的,如果不是用同生性,不能到念不退。念念契入萨婆若海,这是圆初住以上,法身大士的境界,别教三贤菩萨达不到的。『行不退。非仅见道』,这是讲小乘,行不退的菩萨,他三昧成就,所以他不是须陀洹果,比须陀洹要高得太多。『位不退。非是人民』,位不退,最低限度是小乘见道位,他不是凡人。这么样一看,这个修行是有层次的,没有法子躐等。前面讲了,下品下生就圆证三不退,这不是躐等?如果说躐等,那是大妄语,没有这个道理,没有证得,自己以为证得,这是妄语。不但是妄语,是妄语当中的大妄语,那就犯根本戒。
『进步则舍故称』,「进」是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只要往上提升,譬如我们由功夫成片升到事一心不乱。「则舍故称」,原来你是功夫成片,这个时候不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舍掉了。好像我们念书一样,从小学毕业,念到中学了,以后就叫中学生,不再叫小学生,小学生那个故称一定要舍掉它。再念几年到大学,你叫大学生,中学生的名称也把它丢掉了,也舍掉了。向上提升的时候,底下那个称呼一定舍掉。这都是说明教与行都不能够躐等,都是有顺序的,按部就班。这是我们照常规来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情形不一样。底下说: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这个不可思议。就是平常这一个规矩,极乐世界不适用。因为它那个地方下品下生是人民,说老实话,连小乘须陀洹还没到,可是怎么样?可是他行也不退、念也不退,他都不退。这个在教理上讲,不相应。他是不是提升到那么高的境界?不是,他还是凡夫,他这个身分还是人天的身分。所以说『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圆瑛法师把这个意思注得很明白,这一句就是开示我们,西方世界圆超绝待,真的,这四个字形容极乐世界的同居土,一点都不过分。
「一切俱非」是圆超,「一切俱是」这就是绝待,因为它没有相对的。为什么没有相对的?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这个话就说得很明白了。所有的差等,都是从分别执著分的。如果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诸位想一想阶级在哪里?没有阶级了,没有阶级就「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了。所以说「一切俱非俱是者。以与佛同体。本来是佛」。《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在《圆觉经》上也是这么说法。这就是本来是佛,凡夫、二乘、菩萨都说不上了,可是怎么样?虽然本来是佛,体上是如此,可是在作用上可不行了,作用上,你现在尘沙、见思、无明,盖得满满的,不能像佛那样清净自在的德用,所以「一切俱非」。是佛,是个佛没错,可是现在在作用上可不是佛,作用上是迷惑颠倒的佛。这是把「俱非俱是」的意思给我们透出来。
底下还有意思说,虽然我们现在是具足烦恼的凡夫,如果你选定念佛的法门,你在这个法门里头具足信愿行三资粮,你是凡夫,就算你成佛了。因为什么?这一生决定成就,像永明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你之所以不能去,是因为你三资粮不具足,你就不能去。如果三资粮要具足,决定往生。所以你现在虽然是博地凡夫,在我这个世间你还没走,可是怎样?好比你那个西方极乐世界签证都办好了,随时可以去,等於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了,没去也算,也算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也是「一切俱是」的意思。
我们这一个身,可以说是成佛的最后身,你这一生往生,往生西方世界是一生成佛,那岂不是最后身?不必再经过生死轮回了,这个就是「一切俱是」。从具足烦恼、博地凡夫来讲,这是「一切俱非」。选定这个法门,从这个法门上来讲,我具足信愿行,这是「一切俱是」。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意思认识清楚,好好的抓到这个殊胜的机缘,决定不错过。
所以这个念佛道场建立,好!不在大。诸位要晓得,这个道场要大了,人多了,就变成法会,收不到效果。初祖远公大师在世的时候,这讲东晋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好,人心都厚道。他老人家在庐山建立一个念佛堂,才不过是一百二十几个人,各个成就。今日之下,我们所期望的念佛堂,人数再多,最好不要超过三十个人,会各个成就。因为现在众生根性跟从前不一样,人多了怎样?我看他不顺眼,他看我这个又不高兴,这个不会成就的。真正是志同道合,十个八个就好,真正打佛七。所以李老师过去常常教诫我们,他说真正的佛七,最好不要超过十个人,那各个会很有受用。多了怎样?多了变成法会,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而已,除了热闹之外,还能谈到个什么?
真正佛七,我们在这两天念佛当中,也提示过诸位,心里面佛号决定不间断。止静的时候,口虽然不念了,心里念,心里佛号不中断。两支香当中休息的时候,决定不说话的,因为一说话,佛号不就断了?一面说话,佛号不断,有几个人能有这种功夫?所以佛七当中止语是对的。我们现在虽然不是严格的,就是说非必要的话不必说。天天打佛七见了面,点点头就好了,何必还要打招呼?还说话?所以这个念佛堂自始至终,一天到晚,都是清净的,一点声音都没有。除了这个佛号的声音,没有其他的声音,这是念佛堂。
所以念佛堂外面要有外护,不能让外头人随便进来,他一开门进来的时候,打闲岔了,一进来一个人,我们大家就看一下,又打闲岔,也打妄想。可是我们今天环境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一个门,没有第二个门,有些闲杂人来找我们的时候,一定还得应付他,不容易!念佛堂就是念佛堂,除了护七的人之外,任何一个人不能进去,这是真正办道的地方,所以叫道场。也许我们将来有因缘建立这么一个念佛堂,真正的帮助大家成就。虽然不能普遍的帮大家成就,能成就十个、八个就不得了,那真是无量功德。有十个、八个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还得了!
解【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这一段就是说明前面所讲的同居土的殊胜、超群。说明他的三种不思议的业因,所以才有三种不退转的果报。就是同居土下下品都圆证三不退,何况其上?首先大师跟我们说明这是一点都不假。蕅益大师对於《大藏经》非常之熟,要是没看过《大藏经》说这个话,我们会不以为然。他老人家有一本《阅藏知津》,这一部书是《大藏经》的目录提要。他是每一部经都看过,把这个经里面的要点节录出来给大家介绍。这一部经内容是什么?讲些什么东西?《阅藏知津》,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目录提要。他是把整个《大藏经》真用功夫看过。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他说这个话够资格。如果没有把《大藏经》那么详细的看过,说这个话我们会怀疑。他说这个话我们不怀疑,因为什么?《阅藏知津》可以作证,只有净土才有这种情形。所以他讲,『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他把它结归这三种不思议。
「心性之极致」这是讲心要,心性就是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切法的理体。拿今天哲学上的术语来讲,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是清净平等的。在这个平等法里面,一切的阶级、一切的名相都不存在,所谓是「万法皆空,万法皆如」。这是讲到心性的极致,从心体上来看,心性本体上来看。
第二讲持名。持名,念佛人是以一句名号为境界,心就缘在这个境界上。而这个名号,诸位一定要记住,句句都要唤醒我们觉而不迷,「南无阿弥陀佛」皈依无量觉,觉心是平等的,觉心是清净的。觉心里面就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觉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妄想,迷心里头才有,觉心里头没有。所以我们念佛,是句句把我们的本觉给叫醒、给它唤出来。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始觉,始觉与本觉相应,才叫正觉。假如这句佛号不能把本觉唤醒,还是迷惑颠倒,还是不觉,这句佛号念得就不起作用,那就是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个生死的根本,就是烦恼,就是分别执著妄想,就是这东西在作祟,所以才有三界六道轮回的果报。如果念念都觉而不迷,念念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妄想,不但六道没有了,二乘、菩萨、佛也没有了。为什么?二乘、菩萨、佛还是分别执著里头起来的。这不就是说一切俱非?虽然没有,也不妨碍假名建立,那就一切俱是。假名无碍真体,真体也不碍假名,不相妨碍,这多自在!这个就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自在。所以这是「持名之奇勋」,「勋」是功勋,「奇」是不可思议。所以这句名号,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
八万四千法门,什么样修行的功夫,说老实话,没有办法跟这句佛号相比,可惜世间人他不晓得,他迷惑,这个佛号的意思真难懂!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在这句名号包括之中。蕅益大师所说「该罗八教,圆摄五宗」,这仅仅是说这句佛号,把整个佛法都包括在其中。除佛法,一切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有几个人晓得?真正觉悟到了,真正明白了,你还要搞别的干什么?什么都得放下。为什么?那一切都是分别执著妄想,都是权巧方便法,这句佛号足够了。
刚才我说了,我们要建一个怎么样大的道场,将来好多人在一块共修,那都叫打妄想,那都叫自己找麻烦。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真的想的时候,我们找一个地方,有个四、五十坪,几个志同道合的,十个、八个在一块来结七念佛,那叫真正道场。
刚才讲六和敬,四个人以上就可以组织一个僧团。僧团,跟诸位说,不一定是在家、出家。不要以为,出家人这才叫僧团,那你搞错了。因为僧团它这个名词的定义,只是遵守这个条件,不管你在家、出家,不管你学佛不学佛。譬如外道,他也守这个条件,他也叫僧团。所以僧这个意思叫和合众,众是大众,遵守六和合的这个团体,就叫僧团,不一定是在家、出家。你家庭里面父子兄弟,你要有四个人在一块,如果也是实行羯摩制度,实行六和合,你那一家人就叫僧团。这些名词定义都要搞清楚,不要一看到僧,就想到那是出家人。在家人也称僧,只要你照这样做,你就称僧。所以说真正有志同道合,这个很重要。六和合就是志同道合,有十个、八个在一块,每天在一块结七如法的念佛修持,这就是西方道场,没有不成就的。所以要晓得,这句佛号不可思议,要珍重!
所以我现在印经只印《阿弥陀经》,其他经我都不想印了。今天还有一个人来,他要印《瑜伽师地论》。那个书很大,花钱不少,他问我要这个原本。我们《瑜伽师地论》原本是妙莲法师借来用的,印完之后已经送还他了。我就介绍他,我说你去找妙莲法师去,向他借原本去印。现在印书的地方太多了,各种书我们都让给别人印,我们专印《阿弥陀经》,专印《阿弥陀经疏钞》、《要解》,我们初步的目标是订十万本,广结净土的法缘。我们一年一年印,累积起来,我这一次有意思想印五千本,看看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阿弥陀经通赞疏》印了四千本,这个如果印五千本,我们今年《阿弥陀经》就印了九千本。以后再有因缘的时候,我们大量的来印《阿弥陀经》来流通。这一次印的,上一次跟诸位报告了,今天有不少人来打听,这次印这个本子,跟我们现在用这个本子一样厚,也是这样的精装,但是这个里面,四个项目,变更了一下,就是《阿弥陀经要解》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西方确指》。第三个是《西方公据》。第四个部分是《释门法戒录》,那是讲因果、讲戒律的。我们就提倡持戒念佛。这次印这个本子,封面上题字,是四个字《西方公据》。据,是凭据,是往生西方的凭据,这个凭据是经过公证过的,像法院,像我们什么东西凭据经过法院公证,我们这个凭据是十方诸佛给我们公证的。你看《阿弥陀经》后面不是六方佛?那个六方佛就是十方佛,十方诸佛给我们公证的。这一册书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凭据,你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决定往生。所以我们今天要印的,是印这个书,愈多愈好。如果大家这个钱来得多的时候,我们统统都印。如果马上有足够的资金,我们立刻就印十万部,印十万部流通。
末后一句,「弥陀之大愿」,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所发的四十八愿,庄严极乐世界依报、正报,所以凡圣同居土的下下品也能圆证三不退,有这三种不思议,这是他方世界、十方佛国土所没有的。蕅益大师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字字句句都有经论的依据,我们应当要相信,应当要接受,努力依教奉行。这两天我们还是要努力的来念佛,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