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六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36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五面,倒数第七行。
解【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这一段是讲解依报的庄严。蕅益大师说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有无限的感慨。这个法门,不但古德公认为是最殊胜的法门,可是信的人太少,不但古人有这个看法,十方诸佛菩萨也不例外。如果真正对这个法门认识了,肯定了,可以说他就能从此以后放下万缘,这一生必定成就。但是有这种认识的人确确实实不多,这就是一般人产生了很大的误会,认为这个法门太容易,这么容易的法门大概没什么了不起。所以纵然是发心来修学这个法门,来念佛,还是要带一点禅,或者带一点其他的来帮助。换句话说,这都是对於净土信心不足,认识得不够透彻。何况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对於净土一无所知,大师在此地慨叹。离了这个法门,实在讲太可惜,这一生要想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那是说的理论。这个理有没有错?没错。有持名念佛,决定可以证得。如果离开老实念佛,说唯心自性,没有不落空的。所以大师在此地举了一个比喻,甘心堕落在『鼠即』,就是老鼠叫;『鸟空』是鸟飞过之后,空中没有痕迹。这两种比喻都是比喻不了解实际,完全落空的。这是特别在这个地方提醒我们,修行要脚踏实地。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有所成就。
请看底下一段经文,依报讲完,接著讲正报。向下是讲正报庄严,正报庄严里面第一段,是佛德摄受一切众生。请看经文:
经【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这几句是经文,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解【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讲到正报庄严,世尊在一开端就叫著舍利弗,问他:你的意思怎么样?以为如何?西方教主,为什么叫做阿弥陀?这是来了一个徵问,叫著他,来问他。大师给我们解释,这里面的义趣、用意非常之深远。因为这个法门最重要的修行就是「执持名号」。换句话说,名号是修行第一个条件,这句名号真正不可思议,无论是事,无论是理,无不圆融,所以称之为『万德洪名』。义理实在是太深太广,这句名号「阿弥陀佛」四个字,看起来容易,理事境界无量无边。单单持这个名号就能成佛、就能往生,真正不可思议。如果不把名号的含义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几个人能相信?如果不相信,纵然念佛,有口无心,还是不能成就,只不过跟西方世界结一个法缘而已,这一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把它解释清楚。
而圆瑛法师告诉我们,持名称之为妙行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只要持这句名号,在八万四千行门里面,再没有比这个简单的,这个妙。第二,不但是持名他就能成就,就是临命终时十念,或者是一念,都可以带业往生,这个问题到后面要详细的来谈论,千万不能够误会。这个是妙。第三,一生净土就圆证三不退,前面我们说过很多,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所没有的,无怪乎人家说这是难信之法。
大师在此地劝我们要把这个事理搞清楚,千万不能够疑惑,如果有疑惑就要来讨论。所以希望将来我们自己建念佛堂,除了每天照这个功课念佛之外,我们一天还要定上一支香大家在一块研究讨论。这个意思就是一定要断疑,我们有疑惑,有不明了的地方,或者在境界上,乃至於生活上,感到与这个法门有抵触、有障碍,都得要提出来讨论,把所有的疑障统统排除,我们的功夫才能上轨道。这种情形也等於是佛七当中的开示,佛七开示主要是警策提醒我们功夫不要间断、不要懈怠。而研究讨论的好处更多,开示我们是听主其事的,这个讨论是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都可以提出他的疑惑,所以这个利益是特别殊胜。下面世尊就光寿这两门来解释,佛为什么叫阿弥陀?
解【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
这向下两段,念佛的人不可不知,对我们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求生净土,有很大很大的关系。这两句说得太好了。『阿弥陀』这三个字是梵语,「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阿弥陀佛完全翻作中国字是「无量觉」。诸位想想,这里面的事理境界是不是不可思议?太深太广太大,没法子说。『本不可说』,世尊为我们方便解说,那就是在无量里面把它归纳为光跟寿。
解【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
何以故?『光』是代表的空间,『寿』是代表的时间,我们今天学术界的术语称为时空。我们讲到时空,时间空间所包括的一切,全都不会遗漏,都包括到了。但是时空的确没有光寿来得圆满,为什么?时空是死的,光寿是活的,所以这个意义更为丰富了。
解【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
『光』是光明遍照,东南西北上下它统统照到,这是空间的意思,而且还表著有智慧的意思,有明达的意思在。『寿』是指过去、现在、未来,这是表时间。
解【横竖交彻。即法界体。】
它代表什么?代表一真法界,代表的无量法界,这个地方讲的是法界的本体。本来法界的体、相、用都是一,所谓是一真,既然是一真,为什么又说十法界?又说百界千如?又说无量法界?这个地方我们也得要搞清楚。法界原本是一真,那是真实不虚的。可是凡夫一念不觉,心动了,这一动就起了分别,就起了执著,就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其实一真还是一真,说十法界、说百法界,那是妄心看走了眼,不是真的,看错了,把一法界看成了十法界,看成了无量法界。所以,一称为真法界,十不叫真法界,没有说十真法界,百真法界,没有,只说了一真法界。诸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的感受中,这个法界是一真,为什么?因为诸佛与菩萨们都是一心不乱。没别的,就是一心不乱。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不二,心境一如,这是不可思议。《华严经》里面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
那我们凡夫想想,我们不能达到一心,我们是乱心,所以我们的心目当中,我们的感受当中,这个法界有无量的差别,这才有十法界,才有百法界,病根就出在这个地方。而佛法的教学,无非是教我们恢复一真,如同诸佛如来一样的受用,这是佛法。换句话说,希望人人成佛,与佛无二无别。佛所说的无量的法门都是朝这个目标,一个目的,因此法门确实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任何一门都是证入一真法界。可是在无量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是最直接、最简易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是直接求一心不乱,其余法门是委曲婉转的,还是要到一心不乱。虽然名称不一样,可是这个意思是一样,都要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够证得,才能成功,这是我们要了解。我们能够遇到这个法门,可以说在学佛过程当中真正是幸运,无比的幸运,我们自己要觉悟!这个法门是一条直路,古德所谓「径中径又径」。既然讲是法界体,
解【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大师在此地用的文字不多,可是把阿弥陀的意义,确确实实全都给我们说出来了,这几句话很要紧。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的身、阿弥陀佛的国土就是法界理体,而阿弥陀佛的名号也不离开这个理体。虽然是这么说,而我们初学的人还是很不容易体会到这个境界。弥陀身土,乃至於名号,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底下这两句说,『即众生本觉理性』,那怎么没关系?弥陀的身土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弥陀名号就是我们自己的始觉,从本觉里面透出来的始觉,这句名号就是始觉合本觉。
如果真正透过这个道理,你对於持名念佛自然是死心塌地,再也不会更改了。你得到这个法门之后,当然可以放下万缘,不但世间一切境缘你能放下,一切大小乘佛法你也会放下。为什么?彻底明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上所说的。一,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十方诸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法门,这句名号统统包括了。蕅益大师所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这个话说得不过分。
始觉与本觉是一不是二,众生与佛也是一不是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现在为什么把生佛看作两桩事情?众生不是佛,佛不是众生,那是我们自己有分别执著。我们细心去想一想,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想像那是什么境界?那不是一真,那叫做什么?所以末后这两句接得很好,『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阿弥陀佛是自己的本觉,无量觉。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这句名号怎么说是始觉?一句名号把我们的本觉唤醒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才起心动念那就是迷,心动了就是迷,这一动的时候立刻就觉,立刻就「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生起来了,立刻就从迷那里回过头来,又恢复了你的觉性。南无是皈依,皈依无量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都要觉。时时要觉、处处要觉,觉而不迷,这是阿弥陀的意思。它既是西方教主德号,又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念的是始觉,始觉唤醒我们的本觉,始本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佛就是觉而不迷,念念相应,我们念念都觉而不迷。一念觉是一念佛,念念觉是念念佛,还有哪个法门能够比这个法门更为殊胜?我们才明了!
再看底下的经文,这个经文就是世尊依光明跟寿命这两个意思来开导我们。
经【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说到『光明』,比学术界所讲的空间这个意义要来得圆满。光明有遍照的意思,我们讲空间没这个意思。光明有摄受的意思,佛光普照,佛光注照,它有摄受的意思,空间没这个意思。「光明」有加被的意思,有加持的意思,我们俗话讲保佑的意思,空间也没这个意思。光明具有除障,具有破除黑暗,具有无量智慧的功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性里面原本具足的,不是外来的,佛有、众生也有,当然我们自己也不例外。这个注子里面说: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这一段是说阿弥陀佛,是讲西方教主。事,说的是他;理上,把我们每个人都包括进去了,我们原本也是这样的。现在怎么样?告诉诸位,现在还是这样子。为什么说现在还是这样子?因为真如本性从来没有改变,它才叫真,它要会变那就不叫真。既然现在还是这样的,那我们为什么没有智慧?为什么迷惑颠倒?这个原因就在迷。我们把我们的心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迷了。它寂不寂?寂。照不照?照。又寂又照,可惜我们迷了,毛病出在这个地方,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的真心是寂、是照。
同修当中有许多过去读过《楞严》、听过《楞严》。《楞严经》里面对这个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你难道不觉悟吗?佛就我们六根,举出眼根做一个代表,「十番显见」,说明我们的见性没丧失,我们的见性天天在起作用。如同禅家所说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哪一个不如是?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佛。又佛自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看看一切众生各个都如此,跟他没有两样,无二无别。所以佛才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不是二。
我们还是用眼根来做个比喻。眼根的见性就是心性,见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耳根里头的闻性,就是心性。名称虽然不一样,心性是总名称。在六根门头,它有个别号,而这个别号与它的本体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性在眼就叫见性,在耳就叫闻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尝性,一性无二性。所以楞严会上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性是一不是二。我们以见性来说,如果见性要不起作用了,你们想想还会有眼识?还会有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统统都没有了。好比我们人身体在灯光底下有个影子,没有人,把人比作心性,那个影子比作眼识,没有这个人,哪来的影子?没有影子。
所以八识是怎么回事情?在三性里面讲八识是依他起性,它没有自体,是依他起性。依谁?就是依心性,依心性寂照的作用而发生的。怎么发生?迷了。换句话说,是迷了的寂照,寂照上带了一层迷情,我们就叫它眼识。眼识是依寂照而起来的,这个我们讲妄心,妄心是依真心变现出来的,离开真心,没有妄心。妄心毕竟是虚妄的,真心毕竟还是真实,真心是不变的,妄心是会变的。真心是本来有的,妄心是本来无的,本来有的当然可以证得,本来无的当然可以离开。
寂是真心的本体,照是真心的作用。本体就是讲的法身,作用就是讲的般若。在我们修行法门里面来说,一心不乱是寂,这个要特别特别注意到,一心不乱的起用就是照。你几时要是证得一心,一心起作用就是无量智慧。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德能统统现前了,可见得一心要紧!我们修行用什么方法来修到一心不乱?这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一时一刻都不能缓和的。几时我们找到了,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我们决定成就。而本经尤其是这个注解,正是我们心目当中所希求的,而所希求的就在我们面前。不但是现前我们所求,我们生生世世之所求,乃至於十方三世那些没有成佛的人,念念当中所希求的,就是这个经,就是这个注解。可惜许许多多人当面错过,好像我们希求珍宝,这个珍宝就摆在眼前我们不识货,把它挑到一边去了,这个可惜!
我们在讲堂里一再的强调,这个经是一切经中第一经,这个法门无量法门里面第一法门。我有这个体认,我有没有把它认错?没有。为什么?蕅益大师也是这样的体认,莲池大师也是这样的体认,近代的圆瑛法师也是这个认识,可见得我还有不少同志。我这个觉悟、这个认识,不是读《疏钞》、《讲义》,读圆瑛法师这些书认识的,我是在读《华严经》的时候认识的,以后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些大师、大德们的见解,证实我看的没错。我们有共同的认识,这个经在一切经里是第一经。我们在一切经里选一部,我们决定选《阿弥陀经》,其他的统统放下。因为这部经是阿弥陀佛『彻证心性无量之体』。这部经也帮助我们,恢复我们「彻证心性无量之体」,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是光明无量的意思。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第一句也跟我们说,「首句为一切诸佛心要,诸佛心性,悉皆寂而常照,不变常随缘,故为光明,遍照法界」。一切诸佛,包括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在内。再看底下这一段:
解【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
佛佛道同,无二无别。这样说起来,我们何必要念西方阿弥陀佛?念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可是,同当中有不同。你要不相信,就以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心性跟阿弥陀佛的心性没有两样,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里头含义,跟阿弥陀佛的名号含义,大异其趣。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无量觉,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能仁,能是能够,仁是仁慈,换句话说,就是慈悲的意思,他很慈悲。「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是清净,寂就是寂灭,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心地清净。所以他这个名号简单的说,就是慈悲清净,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意思跟那个无量觉来比较,是不相同。慈悲是觉的意思,清净也是觉的意思,觉才会慈悲,觉才会清净。可是无量觉,这个意义特别显得广大深远,名号不一样。
那我们要问,为什么?因为佛在因地当中,他的愿力不相同。我们试问问,我们现前每位同修,你们在今天发心学佛,你们发的是什么愿?你们所发的愿,能不能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比较比较?我们这个愿力能不能比得上他?比不上。没有一愿像阿弥陀佛在因地里,那样大的心、那样广的愿,所以我们比不上他。所以他的愿特别大,愿大了,行也大。
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所讲的这些经论之中,最圆满的一部经就是《华严经》。有圆满的理论,圆满的方法,圆满的修持,圆满的果证。信解行证是样样圆满,只有这部经。而在修证里面,以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五十三参历事炼心,我们只能看到这么多。而阿弥陀佛他老人家所参学的,大本经讲他因地的本行,他参访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这个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够想像得到的。连想像都想像不到,我们怎么会发这样的心?由此可知,阿弥陀佛不但心地清净,智慧广大,单说他的见闻就不可思议,所以他的成就也不可思议。这是底下文所讲的:
解【而因中愿力不同。】
所以佛的名号不一样。
解【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此地,替我们介绍阿弥陀佛。在无量义里面,特别介绍无量光跟无量寿,是有用意的。因为他在因地里头,他就发这个大愿,光明遍照十方国土,无所不照。这是我们要认真细心去领会,才知道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不可思议,你才真正肯发心,这一生决定要生净土。这个所在,无论在物质环境上、人事环境上,确确实实他方一切诸佛的国土都无法跟他相比。这个里面的因素很多,当然带头的是阿弥陀佛,往生的各个都是清净愿,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所以他的道场愈来愈兴盛。最初就他一个人,后来愈来愈多,统统都是志同道合的,各个都是修一心不乱的,各个都是修广大愿行的。连华藏海会佛菩萨都不例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由此可知,华严宗修法界观,法界观观成之后,还要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还是念阿弥陀佛才能成就。他要不念阿弥陀佛,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界观观成了,还是不能成就,岂不是拐弯抹角?哪有这个地方直接一句名号,直截了当,哪有这么方便?《华严》是圆教,这部经不但圆,而且顿。圆极了、顿极了,圆顿法门。所以我这两部经连起来讲,我也常常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本经的详细说明,就是大本《阿弥陀经》,可以做如是观。我们这部小本《阿弥陀经》,可以说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纲要,这两部经是一不是二,真正把《华严经》念通了,没有不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的。假如《华严经》说是念通了,不相信西方净土,不念阿弥陀佛,我敢说他《华严经》没有念通,没看懂。再看底下这一段:
解【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
这一段是就三身来说。『法身』是本体,这个当然是一样的。『报身』是自受用,报身是以智慧为身,就是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这是『佛佛道同』,无二无别,没话说的。可是应化身就不一样了,佛门里头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那就看了,我们在初发心的时候跟这一切众生,结的缘大不大?我们愿大不大?行大不大?结的缘大不大?问题在此地。如果那个缘结得特别多的,他将来的成就,他的国土一定也大,他不大怎么能容得下那么多人?他度的众生一定非常多,如果没有缘就度不了。所以我们不但是要发大心、大愿、大行,还要跟众生结大缘,这点很重要。
我们一个人结缘没有办法结那么大。我们在道场大家共同来结缘,这个缘就大了。譬如我们在这边印经,我们印这本经书,我们分送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地区,这缘结得很广。我们一个人来做呢?很多人我们不认识,我们想跟他结缘,东西没有法子送到,那我们参加这个团体,我们这个缘就结到了。刚才讲过,阿弥陀佛曾经拜访过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你看看他这个缘结得大不大?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我们要一念阿弥陀佛,那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里面,上至诸佛下至众生,我们与他都有缘了,为什么?我们沾了阿弥陀佛的光。阿弥陀佛跟他结的缘,我参加阿弥陀佛的集团,当然我也跟他结了那么大缘,不可思议!
你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因地没那么大的缘分,这不是同样的一个道理?这个事理不难懂。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结缘要重视。我们这个缘怎么结?我们替阿弥陀佛结缘,我们既然参加阿弥陀佛这个集团,我们要把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给西方净土,就是我们替这个大的团体来贡献我们自己的心力。团体愈大,我们自己的光明智慧也愈大,我们自己的法缘也特别殊胜,是这么个道理。不要那个缘结的,这是我的功德,我给的这些东西,那这个缘结的就太小太有限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行,跟阿弥陀佛的愿行集合成为一体,那就不可思议了。
讲到印经,我这几天也常常在想,因为我们《弥陀经通赞疏》马上要印出来。下面一部想印什么?我又选了好多种东西来到此地,想一想,真是无过於这一本。我们这一本,我翻翻后面的版权页,印了二千本,不错。我们香港寄了不少,美国也寄了不少,可是二千本不够用,所以我想想底下再印,还是印这个好。本来我想印《要解》,单单印《要解》,愈看圆瑛法师的讲义好。因为什么?《要解》怕许许多多,尤其在外国华侨,他们看还是看不懂。如果这个意思看不出来,他兴趣就没有了。圆瑛法师的讲义是很浅显的文言文,这样一注解,一发明,《要解》的意思完全显露出来,不要听讲也行,也能够得利益。所以明年我到香港去讲经就是讲这部经,《弥陀经要解》。但香港那边的本子恐怕不够用,因为我们自己寄,我们寄了大概一百多本,我这次在香港讲经,已经跟同学们结缘结掉了。所以讲席当中,将来用的本子,单单《要解》的本子有,那一定还有不少,可是讲义没有了。明年到美国去讲经,也讲《要解》。
念佛好,念佛太重要了。所以在国内、国外普遍的劝勉大家老实念佛,这就是我们真正把自己愿行跟阿弥陀佛结成一家人,决定不分家。也许诸位要问,我们是有这个意思,阿弥陀佛肯不肯答应?我要告诉诸位,阿弥陀佛那边决定没有问题,问题在你自己这边,你肯不肯加入?你要肯加入,阿弥陀佛一定欢迎。他老人家那个地方,我知道得很清楚,「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参加以后想退出,你搞别的,他也不在乎,你去好了。那个七宝池当中,你一不念佛,花就枯萎掉,就没有了。你一发心,七宝池当中莲花就生起来了。可见得他那个地方,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因此关键是在我们这边,不在阿弥陀佛那边,这是我们自己要信得过的。所以底下我们再印书就印这本,这本要大量的去翻印。当然好东西太好了,很多很多好东西,可是《要解》讲义非常非常之好。
应化身,就是讲缘分不一样,有些愿力比较小的,缘结得少的,这个光明就不大,有『一由旬』。一由旬,照我们中国华里来算就是四十里,大概相当於现在二十公里。有十由旬的、百由旬的、千由旬的。有些佛的应身,他的光明照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指大千世界,有的照百世界、千世界、万世界,这个不等。刚才讲,看他在因地里面与众生结缘广狭而定。阿弥陀佛在因地里这个愿力简直不可思议,无法想像,所以他的光明是遍照,没有限制的,所以在德号里面别名无量光,有这个意思。这也是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介绍西方教主,提出这个名号的渊源。底下这个小节里面说:
解【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这是从理上讲,我们一定要明了。『三身』是一不是二,法身是理体,报身是自受用身,同时也是地上菩萨的他受用身,而应化身纯粹是他受用身。圆瑛法师后面也给我们说过,法身是理体,报身是智慧,应身是随机示现。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形,可见得示现全是他受用。佛为我们说法,为什么又要在一体上给我们区分为这三方面?他是为我们得四悉檀的利益,才委曲婉转这样的开示。
四悉檀,第一是叫我们生欢喜。确实我们读了这部经,尤其是读了莲池大师的《疏钞》,以及蕅益大师的《要解》,我们对这部经可以说有了相当深度的认识,真正的在这部经、这个法门里面生起无量的法喜,这是得欢喜益。由於深刻的认识,无量的欢喜,所以我们选择这个法门,这就是生善的利益。一门深入,放下万缘,这就是对治的意思。从此以后精进不懈,由持名而入功夫成片,再进而事一心不乱,再进一步理一心不乱,这就是第一义悉檀。可见得,确确实实具足四悉檀的意思,叫我们真正得到四悉的利益。可见得佛祖引经弘教,教化众生,确实是苦口婆心,慈悲之至,我们怎么能够不感激?底下一段,我们把它念掉,这是一个段落。
解【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这里头说的光明无碍。佛光既然普照十方无量国土,当然我们这个地球也在阿弥陀佛光明普照之中,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佛光?要知道,我们见不到佛光,不是佛的光明不照我们,而是自己有障碍,把佛的光明障碍了,所以你见不到。什么东西障碍?岂不闻二障、三障,烦恼是障碍,所知是障碍,惑是障碍,业是障碍,六道果报是障碍,惑、业、苦是三障。我们能够把这些障碍稍微去掉几分,就见到佛光了。换句话说,见到佛的光明,见到佛光,与佛有缘了,佛的智慧、佛的德能就加持到你身上来,就加上了,你自己的智慧德能跟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就相结合了。它能够帮助你,它能够增长你的智慧德能,所以佛的光明有摄受、有加持的作用。
如何消除我们的障碍?方法无过於念佛。念佛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那个念才真正能够破除障碍,与阿弥陀佛光明相应,感应道交。所以要如理如法,那得要认真来研究这部经典,认真来探讨注解,才能够办得到。一遍不行,就是我们众生业障太重,一遍没法子,两遍,两遍还记不住,还搞不行,三遍,不厌其烦的我们来重复。所以研究经,千万要记住,这部经我已经听过,不要再听了,那是大错特错。《阿弥陀经》好,你听过了,你有没有证得理一心不乱?没有。没有,那听了是白听,还得要听。
清凉大师讲《华严经》,那么大的经典他讲五十遍。他没有说这部经我已经讲过一遍,不要再讲了,当年那些听众也没有说:大师,《华严经》我听了一遍,你讲别的,这个不要再听了。他讲五十遍,底下听众也听了五十遍,不到熟透了,不起作用。熟透了才变成自己的,变成自己的才有用处,才真正跟阿弥陀佛两个集合成一体,才决定能得往生。所以我们不厌其烦遍遍来重复,尽形寿的来探讨、来研究,希望这一生决定成功,而且增高品位,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五面,倒数第七行。
解【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这一段是讲解依报的庄严。蕅益大师说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有无限的感慨。这个法门,不但古德公认为是最殊胜的法门,可是信的人太少,不但古人有这个看法,十方诸佛菩萨也不例外。如果真正对这个法门认识了,肯定了,可以说他就能从此以后放下万缘,这一生必定成就。但是有这种认识的人确确实实不多,这就是一般人产生了很大的误会,认为这个法门太容易,这么容易的法门大概没什么了不起。所以纵然是发心来修学这个法门,来念佛,还是要带一点禅,或者带一点其他的来帮助。换句话说,这都是对於净土信心不足,认识得不够透彻。何况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对於净土一无所知,大师在此地慨叹。离了这个法门,实在讲太可惜,这一生要想成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那是说的理论。这个理有没有错?没错。有持名念佛,决定可以证得。如果离开老实念佛,说唯心自性,没有不落空的。所以大师在此地举了一个比喻,甘心堕落在『鼠即』,就是老鼠叫;『鸟空』是鸟飞过之后,空中没有痕迹。这两种比喻都是比喻不了解实际,完全落空的。这是特别在这个地方提醒我们,修行要脚踏实地。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有所成就。
请看底下一段经文,依报讲完,接著讲正报。向下是讲正报庄严,正报庄严里面第一段,是佛德摄受一切众生。请看经文:
经【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这几句是经文,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解【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
讲到正报庄严,世尊在一开端就叫著舍利弗,问他:你的意思怎么样?以为如何?西方教主,为什么叫做阿弥陀?这是来了一个徵问,叫著他,来问他。大师给我们解释,这里面的义趣、用意非常之深远。因为这个法门最重要的修行就是「执持名号」。换句话说,名号是修行第一个条件,这句名号真正不可思议,无论是事,无论是理,无不圆融,所以称之为『万德洪名』。义理实在是太深太广,这句名号「阿弥陀佛」四个字,看起来容易,理事境界无量无边。单单持这个名号就能成佛、就能往生,真正不可思议。如果不把名号的含义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几个人能相信?如果不相信,纵然念佛,有口无心,还是不能成就,只不过跟西方世界结一个法缘而已,这一生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把它解释清楚。
而圆瑛法师告诉我们,持名称之为妙行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只要持这句名号,在八万四千行门里面,再没有比这个简单的,这个妙。第二,不但是持名他就能成就,就是临命终时十念,或者是一念,都可以带业往生,这个问题到后面要详细的来谈论,千万不能够误会。这个是妙。第三,一生净土就圆证三不退,前面我们说过很多,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所没有的,无怪乎人家说这是难信之法。
大师在此地劝我们要把这个事理搞清楚,千万不能够疑惑,如果有疑惑就要来讨论。所以希望将来我们自己建念佛堂,除了每天照这个功课念佛之外,我们一天还要定上一支香大家在一块研究讨论。这个意思就是一定要断疑,我们有疑惑,有不明了的地方,或者在境界上,乃至於生活上,感到与这个法门有抵触、有障碍,都得要提出来讨论,把所有的疑障统统排除,我们的功夫才能上轨道。这种情形也等於是佛七当中的开示,佛七开示主要是警策提醒我们功夫不要间断、不要懈怠。而研究讨论的好处更多,开示我们是听主其事的,这个讨论是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都可以提出他的疑惑,所以这个利益是特别殊胜。下面世尊就光寿这两门来解释,佛为什么叫阿弥陀?
解【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
这向下两段,念佛的人不可不知,对我们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求生净土,有很大很大的关系。这两句说得太好了。『阿弥陀』这三个字是梵语,「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阿弥陀佛完全翻作中国字是「无量觉」。诸位想想,这里面的事理境界是不是不可思议?太深太广太大,没法子说。『本不可说』,世尊为我们方便解说,那就是在无量里面把它归纳为光跟寿。
解【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
何以故?『光』是代表的空间,『寿』是代表的时间,我们今天学术界的术语称为时空。我们讲到时空,时间空间所包括的一切,全都不会遗漏,都包括到了。但是时空的确没有光寿来得圆满,为什么?时空是死的,光寿是活的,所以这个意义更为丰富了。
解【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
『光』是光明遍照,东南西北上下它统统照到,这是空间的意思,而且还表著有智慧的意思,有明达的意思在。『寿』是指过去、现在、未来,这是表时间。
解【横竖交彻。即法界体。】
它代表什么?代表一真法界,代表的无量法界,这个地方讲的是法界的本体。本来法界的体、相、用都是一,所谓是一真,既然是一真,为什么又说十法界?又说百界千如?又说无量法界?这个地方我们也得要搞清楚。法界原本是一真,那是真实不虚的。可是凡夫一念不觉,心动了,这一动就起了分别,就起了执著,就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其实一真还是一真,说十法界、说百法界,那是妄心看走了眼,不是真的,看错了,把一法界看成了十法界,看成了无量法界。所以,一称为真法界,十不叫真法界,没有说十真法界,百真法界,没有,只说了一真法界。诸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的感受中,这个法界是一真,为什么?因为诸佛与菩萨们都是一心不乱。没别的,就是一心不乱。一心是能证,一真是所证,能所不二,心境一如,这是不可思议。《华严经》里面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
那我们凡夫想想,我们不能达到一心,我们是乱心,所以我们的心目当中,我们的感受当中,这个法界有无量的差别,这才有十法界,才有百法界,病根就出在这个地方。而佛法的教学,无非是教我们恢复一真,如同诸佛如来一样的受用,这是佛法。换句话说,希望人人成佛,与佛无二无别。佛所说的无量的法门都是朝这个目标,一个目的,因此法门确实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任何一门都是证入一真法界。可是在无量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是最直接、最简易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法门是直接求一心不乱,其余法门是委曲婉转的,还是要到一心不乱。虽然名称不一样,可是这个意思是一样,都要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够证得,才能成功,这是我们要了解。我们能够遇到这个法门,可以说在学佛过程当中真正是幸运,无比的幸运,我们自己要觉悟!这个法门是一条直路,古德所谓「径中径又径」。既然讲是法界体,
解【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大师在此地用的文字不多,可是把阿弥陀的意义,确确实实全都给我们说出来了,这几句话很要紧。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的身、阿弥陀佛的国土就是法界理体,而阿弥陀佛的名号也不离开这个理体。虽然是这么说,而我们初学的人还是很不容易体会到这个境界。弥陀身土,乃至於名号,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底下这两句说,『即众生本觉理性』,那怎么没关系?弥陀的身土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弥陀名号就是我们自己的始觉,从本觉里面透出来的始觉,这句名号就是始觉合本觉。
如果真正透过这个道理,你对於持名念佛自然是死心塌地,再也不会更改了。你得到这个法门之后,当然可以放下万缘,不但世间一切境缘你能放下,一切大小乘佛法你也会放下。为什么?彻底明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经》上所说的。一,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十方诸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法门,这句名号统统包括了。蕅益大师所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这个话说得不过分。
始觉与本觉是一不是二,众生与佛也是一不是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现在为什么把生佛看作两桩事情?众生不是佛,佛不是众生,那是我们自己有分别执著。我们细心去想一想,离开一切分别执著,想像那是什么境界?那不是一真,那叫做什么?所以末后这两句接得很好,『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阿弥陀佛是自己的本觉,无量觉。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这句名号怎么说是始觉?一句名号把我们的本觉唤醒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才起心动念那就是迷,心动了就是迷,这一动的时候立刻就觉,立刻就「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生起来了,立刻就从迷那里回过头来,又恢复了你的觉性。南无是皈依,皈依无量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都要觉。时时要觉、处处要觉,觉而不迷,这是阿弥陀的意思。它既是西方教主德号,又是我们自己的本觉,我们念的是始觉,始觉唤醒我们的本觉,始本是一不是二。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佛就是觉而不迷,念念相应,我们念念都觉而不迷。一念觉是一念佛,念念觉是念念佛,还有哪个法门能够比这个法门更为殊胜?我们才明了!
再看底下的经文,这个经文就是世尊依光明跟寿命这两个意思来开导我们。
经【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说到『光明』,比学术界所讲的空间这个意义要来得圆满。光明有遍照的意思,我们讲空间没这个意思。光明有摄受的意思,佛光普照,佛光注照,它有摄受的意思,空间没这个意思。「光明」有加被的意思,有加持的意思,我们俗话讲保佑的意思,空间也没这个意思。光明具有除障,具有破除黑暗,具有无量智慧的功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性里面原本具足的,不是外来的,佛有、众生也有,当然我们自己也不例外。这个注子里面说: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
这一段是说阿弥陀佛,是讲西方教主。事,说的是他;理上,把我们每个人都包括进去了,我们原本也是这样的。现在怎么样?告诉诸位,现在还是这样子。为什么说现在还是这样子?因为真如本性从来没有改变,它才叫真,它要会变那就不叫真。既然现在还是这样的,那我们为什么没有智慧?为什么迷惑颠倒?这个原因就在迷。我们把我们的心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迷了。它寂不寂?寂。照不照?照。又寂又照,可惜我们迷了,毛病出在这个地方,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的真心是寂、是照。
同修当中有许多过去读过《楞严》、听过《楞严》。《楞严经》里面对这个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你难道不觉悟吗?佛就我们六根,举出眼根做一个代表,「十番显见」,说明我们的见性没丧失,我们的见性天天在起作用。如同禅家所说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哪一个不如是?所以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佛。又佛自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看看一切众生各个都如此,跟他没有两样,无二无别。所以佛才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不是二。
我们还是用眼根来做个比喻。眼根的见性就是心性,见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耳根里头的闻性,就是心性。名称虽然不一样,心性是总名称。在六根门头,它有个别号,而这个别号与它的本体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性在眼就叫见性,在耳就叫闻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尝性,一性无二性。所以楞严会上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性是一不是二。我们以见性来说,如果见性要不起作用了,你们想想还会有眼识?还会有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统统都没有了。好比我们人身体在灯光底下有个影子,没有人,把人比作心性,那个影子比作眼识,没有这个人,哪来的影子?没有影子。
所以八识是怎么回事情?在三性里面讲八识是依他起性,它没有自体,是依他起性。依谁?就是依心性,依心性寂照的作用而发生的。怎么发生?迷了。换句话说,是迷了的寂照,寂照上带了一层迷情,我们就叫它眼识。眼识是依寂照而起来的,这个我们讲妄心,妄心是依真心变现出来的,离开真心,没有妄心。妄心毕竟是虚妄的,真心毕竟还是真实,真心是不变的,妄心是会变的。真心是本来有的,妄心是本来无的,本来有的当然可以证得,本来无的当然可以离开。
寂是真心的本体,照是真心的作用。本体就是讲的法身,作用就是讲的般若。在我们修行法门里面来说,一心不乱是寂,这个要特别特别注意到,一心不乱的起用就是照。你几时要是证得一心,一心起作用就是无量智慧。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智慧德能统统现前了,可见得一心要紧!我们修行用什么方法来修到一心不乱?这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一时一刻都不能缓和的。几时我们找到了,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我们决定成就。而本经尤其是这个注解,正是我们心目当中所希求的,而所希求的就在我们面前。不但是现前我们所求,我们生生世世之所求,乃至於十方三世那些没有成佛的人,念念当中所希求的,就是这个经,就是这个注解。可惜许许多多人当面错过,好像我们希求珍宝,这个珍宝就摆在眼前我们不识货,把它挑到一边去了,这个可惜!
我们在讲堂里一再的强调,这个经是一切经中第一经,这个法门无量法门里面第一法门。我有这个体认,我有没有把它认错?没有。为什么?蕅益大师也是这样的体认,莲池大师也是这样的体认,近代的圆瑛法师也是这个认识,可见得我还有不少同志。我这个觉悟、这个认识,不是读《疏钞》、《讲义》,读圆瑛法师这些书认识的,我是在读《华严经》的时候认识的,以后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些大师、大德们的见解,证实我看的没错。我们有共同的认识,这个经在一切经里是第一经。我们在一切经里选一部,我们决定选《阿弥陀经》,其他的统统放下。因为这部经是阿弥陀佛『彻证心性无量之体』。这部经也帮助我们,恢复我们「彻证心性无量之体」,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是光明无量的意思。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第一句也跟我们说,「首句为一切诸佛心要,诸佛心性,悉皆寂而常照,不变常随缘,故为光明,遍照法界」。一切诸佛,包括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在内。再看底下这一段:
解【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
佛佛道同,无二无别。这样说起来,我们何必要念西方阿弥陀佛?念任何一尊佛都可以。可是,同当中有不同。你要不相信,就以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心性跟阿弥陀佛的心性没有两样,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里头含义,跟阿弥陀佛的名号含义,大异其趣。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无量觉,释迦牟尼佛的名号,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能仁,能是能够,仁是仁慈,换句话说,就是慈悲的意思,他很慈悲。「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是清净,寂就是寂灭,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心地清净。所以他这个名号简单的说,就是慈悲清净,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意思跟那个无量觉来比较,是不相同。慈悲是觉的意思,清净也是觉的意思,觉才会慈悲,觉才会清净。可是无量觉,这个意义特别显得广大深远,名号不一样。
那我们要问,为什么?因为佛在因地当中,他的愿力不相同。我们试问问,我们现前每位同修,你们在今天发心学佛,你们发的是什么愿?你们所发的愿,能不能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比较比较?我们这个愿力能不能比得上他?比不上。没有一愿像阿弥陀佛在因地里,那样大的心、那样广的愿,所以我们比不上他。所以他的愿特别大,愿大了,行也大。
释迦牟尼佛在四十九年所讲的这些经论之中,最圆满的一部经就是《华严经》。有圆满的理论,圆满的方法,圆满的修持,圆满的果证。信解行证是样样圆满,只有这部经。而在修证里面,以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五十三参历事炼心,我们只能看到这么多。而阿弥陀佛他老人家所参学的,大本经讲他因地的本行,他参访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这个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够想像得到的。连想像都想像不到,我们怎么会发这样的心?由此可知,阿弥陀佛不但心地清净,智慧广大,单说他的见闻就不可思议,所以他的成就也不可思议。这是底下文所讲的:
解【而因中愿力不同。】
所以佛的名号不一样。
解【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此地,替我们介绍阿弥陀佛。在无量义里面,特别介绍无量光跟无量寿,是有用意的。因为他在因地里头,他就发这个大愿,光明遍照十方国土,无所不照。这是我们要认真细心去领会,才知道西方世界依正庄严不可思议,你才真正肯发心,这一生决定要生净土。这个所在,无论在物质环境上、人事环境上,确确实实他方一切诸佛的国土都无法跟他相比。这个里面的因素很多,当然带头的是阿弥陀佛,往生的各个都是清净愿,与阿弥陀佛志同道合,所以他的道场愈来愈兴盛。最初就他一个人,后来愈来愈多,统统都是志同道合的,各个都是修一心不乱的,各个都是修广大愿行的。连华藏海会佛菩萨都不例外,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由此可知,华严宗修法界观,法界观观成之后,还要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还是念阿弥陀佛才能成就。他要不念阿弥陀佛,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界观观成了,还是不能成就,岂不是拐弯抹角?哪有这个地方直接一句名号,直截了当,哪有这么方便?《华严》是圆教,这部经不但圆,而且顿。圆极了、顿极了,圆顿法门。所以我这两部经连起来讲,我也常常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本经的详细说明,就是大本《阿弥陀经》,可以做如是观。我们这部小本《阿弥陀经》,可以说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纲要,这两部经是一不是二,真正把《华严经》念通了,没有不死心塌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的。假如《华严经》说是念通了,不相信西方净土,不念阿弥陀佛,我敢说他《华严经》没有念通,没看懂。再看底下这一段:
解【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
这一段是就三身来说。『法身』是本体,这个当然是一样的。『报身』是自受用,报身是以智慧为身,就是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这是『佛佛道同』,无二无别,没话说的。可是应化身就不一样了,佛门里头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那就看了,我们在初发心的时候跟这一切众生,结的缘大不大?我们愿大不大?行大不大?结的缘大不大?问题在此地。如果那个缘结得特别多的,他将来的成就,他的国土一定也大,他不大怎么能容得下那么多人?他度的众生一定非常多,如果没有缘就度不了。所以我们不但是要发大心、大愿、大行,还要跟众生结大缘,这点很重要。
我们一个人结缘没有办法结那么大。我们在道场大家共同来结缘,这个缘就大了。譬如我们在这边印经,我们印这本经书,我们分送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地区,这缘结得很广。我们一个人来做呢?很多人我们不认识,我们想跟他结缘,东西没有法子送到,那我们参加这个团体,我们这个缘就结到了。刚才讲过,阿弥陀佛曾经拜访过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你看看他这个缘结得大不大?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我们要一念阿弥陀佛,那二百一十亿个佛国土里面,上至诸佛下至众生,我们与他都有缘了,为什么?我们沾了阿弥陀佛的光。阿弥陀佛跟他结的缘,我参加阿弥陀佛的集团,当然我也跟他结了那么大缘,不可思议!
你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因地没那么大的缘分,这不是同样的一个道理?这个事理不难懂。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结缘要重视。我们这个缘怎么结?我们替阿弥陀佛结缘,我们既然参加阿弥陀佛这个集团,我们要把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给西方净土,就是我们替这个大的团体来贡献我们自己的心力。团体愈大,我们自己的光明智慧也愈大,我们自己的法缘也特别殊胜,是这么个道理。不要那个缘结的,这是我的功德,我给的这些东西,那这个缘结的就太小太有限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行,跟阿弥陀佛的愿行集合成为一体,那就不可思议了。
讲到印经,我这几天也常常在想,因为我们《弥陀经通赞疏》马上要印出来。下面一部想印什么?我又选了好多种东西来到此地,想一想,真是无过於这一本。我们这一本,我翻翻后面的版权页,印了二千本,不错。我们香港寄了不少,美国也寄了不少,可是二千本不够用,所以我想想底下再印,还是印这个好。本来我想印《要解》,单单印《要解》,愈看圆瑛法师的讲义好。因为什么?《要解》怕许许多多,尤其在外国华侨,他们看还是看不懂。如果这个意思看不出来,他兴趣就没有了。圆瑛法师的讲义是很浅显的文言文,这样一注解,一发明,《要解》的意思完全显露出来,不要听讲也行,也能够得利益。所以明年我到香港去讲经就是讲这部经,《弥陀经要解》。但香港那边的本子恐怕不够用,因为我们自己寄,我们寄了大概一百多本,我这次在香港讲经,已经跟同学们结缘结掉了。所以讲席当中,将来用的本子,单单《要解》的本子有,那一定还有不少,可是讲义没有了。明年到美国去讲经,也讲《要解》。
念佛好,念佛太重要了。所以在国内、国外普遍的劝勉大家老实念佛,这就是我们真正把自己愿行跟阿弥陀佛结成一家人,决定不分家。也许诸位要问,我们是有这个意思,阿弥陀佛肯不肯答应?我要告诉诸位,阿弥陀佛那边决定没有问题,问题在你自己这边,你肯不肯加入?你要肯加入,阿弥陀佛一定欢迎。他老人家那个地方,我知道得很清楚,「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参加以后想退出,你搞别的,他也不在乎,你去好了。那个七宝池当中,你一不念佛,花就枯萎掉,就没有了。你一发心,七宝池当中莲花就生起来了。可见得他那个地方,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因此关键是在我们这边,不在阿弥陀佛那边,这是我们自己要信得过的。所以底下我们再印书就印这本,这本要大量的去翻印。当然好东西太好了,很多很多好东西,可是《要解》讲义非常非常之好。
应化身,就是讲缘分不一样,有些愿力比较小的,缘结得少的,这个光明就不大,有『一由旬』。一由旬,照我们中国华里来算就是四十里,大概相当於现在二十公里。有十由旬的、百由旬的、千由旬的。有些佛的应身,他的光明照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指大千世界,有的照百世界、千世界、万世界,这个不等。刚才讲,看他在因地里面与众生结缘广狭而定。阿弥陀佛在因地里这个愿力简直不可思议,无法想像,所以他的光明是遍照,没有限制的,所以在德号里面别名无量光,有这个意思。这也是释迦牟尼佛特别为我们介绍西方教主,提出这个名号的渊源。底下这个小节里面说:
解【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
这是从理上讲,我们一定要明了。『三身』是一不是二,法身是理体,报身是自受用身,同时也是地上菩萨的他受用身,而应化身纯粹是他受用身。圆瑛法师后面也给我们说过,法身是理体,报身是智慧,应身是随机示现。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形,可见得示现全是他受用。佛为我们说法,为什么又要在一体上给我们区分为这三方面?他是为我们得四悉檀的利益,才委曲婉转这样的开示。
四悉檀,第一是叫我们生欢喜。确实我们读了这部经,尤其是读了莲池大师的《疏钞》,以及蕅益大师的《要解》,我们对这部经可以说有了相当深度的认识,真正的在这部经、这个法门里面生起无量的法喜,这是得欢喜益。由於深刻的认识,无量的欢喜,所以我们选择这个法门,这就是生善的利益。一门深入,放下万缘,这就是对治的意思。从此以后精进不懈,由持名而入功夫成片,再进而事一心不乱,再进一步理一心不乱,这就是第一义悉檀。可见得,确确实实具足四悉檀的意思,叫我们真正得到四悉的利益。可见得佛祖引经弘教,教化众生,确实是苦口婆心,慈悲之至,我们怎么能够不感激?底下一段,我们把它念掉,这是一个段落。
解【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这里头说的光明无碍。佛光既然普照十方无量国土,当然我们这个地球也在阿弥陀佛光明普照之中,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佛光?要知道,我们见不到佛光,不是佛的光明不照我们,而是自己有障碍,把佛的光明障碍了,所以你见不到。什么东西障碍?岂不闻二障、三障,烦恼是障碍,所知是障碍,惑是障碍,业是障碍,六道果报是障碍,惑、业、苦是三障。我们能够把这些障碍稍微去掉几分,就见到佛光了。换句话说,见到佛的光明,见到佛光,与佛有缘了,佛的智慧、佛的德能就加持到你身上来,就加上了,你自己的智慧德能跟阿弥陀佛的智慧德能就相结合了。它能够帮助你,它能够增长你的智慧德能,所以佛的光明有摄受、有加持的作用。
如何消除我们的障碍?方法无过於念佛。念佛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那个念才真正能够破除障碍,与阿弥陀佛光明相应,感应道交。所以要如理如法,那得要认真来研究这部经典,认真来探讨注解,才能够办得到。一遍不行,就是我们众生业障太重,一遍没法子,两遍,两遍还记不住,还搞不行,三遍,不厌其烦的我们来重复。所以研究经,千万要记住,这部经我已经听过,不要再听了,那是大错特错。《阿弥陀经》好,你听过了,你有没有证得理一心不乱?没有。没有,那听了是白听,还得要听。
清凉大师讲《华严经》,那么大的经典他讲五十遍。他没有说这部经我已经讲过一遍,不要再讲了,当年那些听众也没有说:大师,《华严经》我听了一遍,你讲别的,这个不要再听了。他讲五十遍,底下听众也听了五十遍,不到熟透了,不起作用。熟透了才变成自己的,变成自己的才有用处,才真正跟阿弥陀佛两个集合成一体,才决定能得往生。所以我们不厌其烦遍遍来重复,尽形寿的来探讨、来研究,希望这一生决定成功,而且增高品位,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