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一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31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三面,第八行: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这一段文不长,包含的意思相当之多,我们也得在此地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我在上次将布施的意思说过了,「布施」是接引众生的手段。
第二条「爱语」,圆瑛法师在此地注解得很简单,说:「以柔软语,令众生乐闻,易於受度」,这句话说得非常中肯。其实爱语里面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泛。「爱」的意思,是叫众生喜欢听,凡是众生喜欢听的,当然他容易听进去、容易接受。诸位一定要晓得,在一切众生当中,有的喜欢听好听的话,花言巧语,他虽然知道那不是好话,他也喜欢听。有些人喜欢听直话,虽然说得不好听,但是没有一丝毫隐瞒,都是说真实话,他喜欢听。所以爱语里面范围就很广泛了,每个人所爱的不相同,接引真的是要以智慧、以方便,目的是把他接引到佛门里面来。在接引的时候,什么样的手段可以用?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只要把他引进门来就行了,这里面善巧方便很多,可是它有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爱护众生」,是要叫他得最殊胜的利益,所以诱导他进门,可以用种种不同的方式,这是没有限制的。
第三条讲「利行」。「利」是利益,「行」就是行持,这些行持对於众生实在有利益,有利益他就乐意。如果我们所作所为对他没有利益,他一定怀疑、一定加以排斥。所以学佛的人,无论是在佛法之中,或者是在世俗,我们在社会上从事於各种行业,这种行业一定是有利於社会的,有利於一切众生的。譬如现代佛门里面很重视慈善事业,慈善事业就是属於利行。可是诸位要记住,佛门里面慈善事业是摄受众生,是引他入佛门的,并不是到此地为止,那就错了。入门之后,还要叫他接受佛陀的教化,还要帮助他「破迷开悟,修行证果」,这是佛法的目的,所以慈善事业可以作为接引,它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便,不是目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第四是「同事」,在《讲义》的本子上都有。同事这一条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通常这一条是法身大士,就是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像《华严经》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有能力对一切众生示现同类身,他们能够变化,能化身。要度人道,他就变化成人来度我们,他也有能力到人道来投胎,那个投胎可不是业力来的。我们是「业力」来的,无可奈何,他是「愿力」来的,他自在,我们不自在。他要是度畜生就到畜生道投胎去,他就有这个本事,於一切众生现同类身,这叫同事。不但现同类身,而且还示现同样的嗜好、兴趣,这与一切众生就很容易结合了。
在这个里面以种种方便诱导这些众生入佛门,这就是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两句话是总说,不但同事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特别的多,就是前面所讲的布施、爱语、利行也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平常讲,未成佛之前要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而四摄法里头结缘的意思最为丰富,结缘的意思最多,这是讲这四种法都是佛陀、菩萨们摄取众生的方法。「摄取」这个名词现在都不用了,讲起来不好懂,就好比他办学校招生的手腕,这四种方法是招生的手法,这样讲大家就懂了。怎么样把这些众生能够招生到这个地方来跟佛菩萨修学佛法,我们懂得这个方法了,我们如果要想介绍人来听经、介绍人来学佛,你得会这套方法,也得要会应用这套方法,才能够帮助佛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成就无上法,这里面的功德实在是无量无边。
诸位再看一六四面,这讲到六度。「六度」,诸位都相当的熟悉,因为大乘法里面讲得太多了。在这个地方我们略略的把它带过。六度第一个是「布施」,著重在「度」;四摄法里面也有布施,著重在「招生」,不一样,那是把别人招来劝他学佛,目的在这里,而六度里面的布施是度自己,诸位要晓得这六种统统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你要认为这是佛菩萨度众生的就错了。佛菩萨不度众生,佛菩萨没有办法度众生,佛菩萨要能度众生、有方法度众生,我们这些众生早就被他度了,佛菩萨用这些方法给我们做增上缘,岂不闻六祖所说,众生是自悟、自修、自度,要明白这个意思。
这六种方法,佛教给我们自己度自己。布施度什么?我们晓得凡夫之所以成了凡夫,根本的原因就是「三毒烦恼」,三毒烦恼里面最严重的就是「贪」,贪求无厌。得不到的就想尽方法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患得患失,这就是生死根本。贪到了,喜欢,又怕丢掉,贪不到的时候生瞋恚心,这些统统叫愚痴。所以三毒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贪。因此佛菩萨教我们自悟、自修、自度,第一个就是教我们布施。
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众生哪个不贪财?佛教我们财要舍。其实舍财不是真正的目标,舍财只是一个助缘,真正要舍的是什么?贪财的那个贪心。如果没有贪财的贪心,财富没有障碍。障碍你修行证果的是你贪财的心,那个东西要不得,所以这个要舍,可是贪财的贪心不容易舍。你说财富很多,天天摆在那个地方,你想把贪财的心舍掉不容易,一看到财他又贪了。所以佛教我们干脆把外缘给断掉,把财富统统舍掉。舍掉,养你不贪财的那个心。几时你那个不贪财的心真的断了、没有了,再大的财富来了也可以享受,不相妨碍。
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你看诸佛菩萨,看净土法门,看净土极乐世界的众生,那种享受比我们这个世间富足太多了,要什么就有什么。住的是七宝宫殿,我们怎么能跟人家相比?没有法子相比。我们今天这个磨石子地就不错了,铺上大理石那个地就不错了,人家黄金为地,怎么能跟人家相比?所以说贪心尽了,一切富贵可以享受,不是不能享受,这个享受是没有烦恼,不会堕落,他不造业,所以财要舍。
其次是「法布施」,「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技能、才艺、智慧,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追求的,总希望自己在世间能够达到多才多艺,总希望成就自己很深的学问、很大的能力,这些都在「法」里头包括了。我们自己会的往往不肯教给别人,教别人自己还要留一手,怕将来别人超过自己了,这就叫吝法。佛教我们「法」要舍,法要布施。法布施,我们自己知道多少,人家要想来学,完全教给他,毫无保留的教给他,别人的成就超过自己,那就太好了,不但没有嫉妒,而且生欢喜心。他的智慧比我高,能力比我强,这事情他办好了,我就不必办了,不必办是享清福,古人所谓是「能者多劳」。他很聪明、很能干,那他得做很多事情为我们服务,他很辛苦。我们无能的人、无智慧的人只有享福,只有享受。所以希望别人在智慧、能力上都比我们强,这就是法布施的意思,度我们吝法的心,度的是这个。
第三类叫「无畏布施」。换句话说,前面财与法所不包括的都在无畏布施里面包括了。而无畏布施里面顶重要的一个意思是保障大家的身心安稳,别人要遇到苦难的时候,身心不安,你能够有力量来保障他。这是布施的三种。这三种布施都是度我们贪心的,无畏布施度贪生怕死,所以这种布施,目的是断自己的烦恼,你看跟四摄法里头,布施手段是一样,外表看是一样,用意、目的却不相同。四摄法的布施完全是利他的,而六度里面的布施完全是自利。
布施有三种果报,可是我们修布施如果心里面念念著有三种果报,诸位晓得,那你是修世间福报,不是修布施波罗蜜,这个要搞清楚,修福跟修波罗蜜完全不相同。如果我们财布施希望将来自己得到财用不缺乏,那是真得到的,这是一定的道理,因为布施是因,果报上一定得财富。你修财布施的目的不是断贪财的贪心,而是求将来在福报上没有缺乏,那这个就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你看看不一样,结果不相同。你的目的要是去贪心,你的果报是无上菩提,如果求生净土,你的果报是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是得眼前的财富,出不了三界,你来生一定享福,福报在哪里享不一定,除了地狱之外,五道里面都有福报的,畜生里面,有福报的;饿鬼道里,也有福报的,不定得什么身,但是一定有福。
法布施,如果你的目的是在增长聪明智慧,那又糟了,就变成「世智辩聪」了,不能成就你的道业。法布施确实得聪明智慧,可是我们修法布施的目的不在求聪明智慧,目的是求清净心,你的目标也算是正确了。世智辩聪要是落在神道里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那个神很灵验,他为什么会灵验?前生做人修法布施。在人间里面就是绝顶的聪明,在鬼神道里头就是灵验。你们常常读经,你看读到安世高传的时候,安世高那个同学不是做了[共+阝]亭湖的湖神吗?那是畜生身,他的身是蛇身,是一条大蛇,他在那个庙里头作神很灵验,真是问什么事情都很灵验,知道过去、现在、未来,那是个蛇,不是人,所以不能求。
无畏布施的果报里头有健康长寿,这都是有一定的,如果你要是求健康长寿,对於你修行也是障碍,为什么?增长我执,纵然能带业往生,品位不高。我执破掉,品位就高,才能得一心不乱。破了「我执」得「事一心」,破了「法执」得「理一心」。所以你看看同样是布施,事是一样,用心不一样、目的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如果要用真心来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布施的物很少,只有一点点,果报不可思议,这是我们没法子想像的,诸位要读《华严经》你就晓得。很小一点财物布施,变成无量无边的果报,为什么?称性布施。用的是真心,也就是以无分别、清净、平等心布施,那个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底下讲「度悭贪」,悭是悭吝,自己已经有的,舍不得放下,这是大病。贪是什么?没有的想贪得,有的丢不掉,这是修行人可以说是病根的病根。
佛陀在世,当年他修学的方式,所谓「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佛陀当年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叫树下一宿?那个叫真正出家,没有家了。晚上过夜也在野外,野外有大树可以能够遮雨、遮露水。如果这个树很大,在树下坐得很舒服,他每天都到那里去,变成对那个地方起了贪爱的心,这个地方比那个地方好,贪心起来了,这点贪心就成了重大的障碍,为什么?烦恼断不掉。学佛就是教你断烦恼的,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你这个烦恼天天增长,你怎么能断得掉?「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掉了,「尘沙、无明」断了,「法执」破掉了,两种执著要是破了就成佛了。所以在世出世间法里头不能有一点点贪心,所以佛的制度,在树底下只能住一晚上,第二天就得搬家了,不能再到那里去了,绝对不贪恋,不是说你不能受用,不能有贪心。你看防范得这么样的严密,无非是叫我们把这个贪心彻底连根拔除。
今日之下比起过去那些人修道要难得多,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证阿罗汉果的人很多。在佛整个法运里面来讲,正法时期,戒成就;像法时期,定成就;末法时期,净成就。而佛在五五百年里面是更清楚的告诉我们,第一个五百年真正有修行证果的人,「禅定成就」,真正有证阿罗汉果的人,往后一代不如一代,第一个五百年有证果的。第二个五百年证果的人少了,但是有得定的。第三个五百年得定的人也不多了,「多闻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正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前两个五百年过去了,第三个五百年到中国,所以佛法到中国来的时候,你看中国历代大法师,你看看我们大藏经里头注疏多少,真是多闻成就。就连禅家,禅宗祖师留下的语录,《续藏经》里头几乎二分之一以上是禅宗语录,真正是多闻成就。
第四个五百年连多闻也不行了,大家念书也念烦了、念厌了,念不上心了,但是修福,天天修庙、修塔、造佛像,干这个,修福,「塔寺坚固」。第五个五百年以后,那就是佛灭度两千年以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坚固?「斗争坚固」,福也不修了,天天斗争。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到处斗争,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如果要是现在不斗争了,那释迦牟尼佛的话我们不能相信了。他说斗争坚固,现在不斗争了,佛的话就不灵了。所以今日之下普遍斗争,给诸位说,那是正常的现象,不足以为奇怪。我们自己要明了,他斗我不斗,他斗我让他斗,我们能忍让就是禅定成就,我们不争,智慧成就了,真的修行在个人。他所要斗的无非是他要贪的,他要贪的都给他,他不舍,我们能舍,只有两个都不肯舍,两个都放不下,才会斗争。一个要,一个不要了,那就斗不起来了。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要度自己的悭吝心、要度自己的贪心,一定要一切都放下。
第二「持戒」。修行,戒律是根本。戒律里面有大乘戒、有小乘戒、有在家戒、有出家戒,也相当的复杂。今日之下,讲经的道场还有,讲戒的道场没有了。我再告诉诸位,讲戒的道场没有了,就是佛法没有了。这部经要以戒为基础,这部经是佛法,离开了戒,单单讲经不是佛法,为什么?那叫玄谈,谈玄说妙,与我们自己不相干。「戒是无上菩提本」,我们要尊重。古德为了方便我们末法时期的大众,给我们编辑了一部《在家律要广集》上、下两册,那是在家修行的根本,要从这个地方做起。
出家修行,弘赞律师大慈大悲,他也是在戒律里面提起最重要的一部分,给我们做了个注解,流通后世,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戒律全书》。《戒律全书》实际上只有三样东西,「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菩萨戒就是我们讲的《梵网经》,它只有下卷,没有上卷,这个不能再少了,离开这个基础,什么都谈不上。离开了这个,如果我们讲念佛,跟诸位说,功夫最高的只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想得一心不乱,难,太难,为什么?没有戒的基础。
戒律的精神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这两句。戒律是善恶的标准,它的部类非常之广大繁多,换句话说,善恶的标准有许多层次的不同。我们一般初学有初学的标准,声闻有声闻乘的标准,缘觉有缘觉的标准,菩萨有菩萨的标准。声闻有四果、四向,有八个阶级,换句话说,八个阶级标准都不一样。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五十一个标准也不一样,这个我们一定要明了。标准虽然不一样,它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与明心见性相应,这是决定不变的。换句话说,标准愈高愈是接近明心见性,标准很低,是朝著这个方向走,虽然不能见性,但是向见性这个方向没错,这是持戒。持戒度诸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断烦恼,破「烦恼障」,「众善奉行」是破「所知障」,这是持戒。
第三讲「忍辱」,这也非常重要,连佛在《金刚经》都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要是不能忍就不能有成就,连世间法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出世间讲道业,菩萨事业。世间种种的事业,事业的大小与你忍辱决定是成正比例的,你忍耐的力量愈强,你做的事业愈大。什么都不能忍耐,你的前途就有限。小注里头有「事理二忍」,事是事相上,譬如我们在待人接物之间,常言说得好,「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如意的事要忍,而后才能达到圆满,所以对人为的毁谤、加害要能忍。
第二类是要能忍受自然的灾害。托钵不是天天都能托到的,如果这天托不到,托不到就要饿一天,要能忍受,时间相当长。就以念佛来说,我们开始念佛,当然第一个目标要达到功夫成片,由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要念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再往上提升到理一心不乱,这要有相当的耐心、要有相当的智慧、有相当的定力,才能做得到。是不是应该这么做?绝对应该这么做。
不要到了功夫成片,高等的,就是上品的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了,随时可以走,你一看这个世界众生,跟他们这些人在一块没意思,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虽然你是去得了,说去就去,去了怎么样?到那边是凡圣同居土,要在那一边凡圣同居土里面慢慢往上升级,要好长的时间,要经过几个大劫。你为什么不在娑婆世界在这一生当中把你的品位提高?受不了,我也要受,才能把自己的品位提高。在这个地方能够熬个二十年、三十年,把自己熬到理一心不乱,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生实报庄严土,你看你占的便宜多大,这就是你要能忍受得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西方世界修行固然只有进没有退,可是它时间很缓慢,它是按部就班的来,没有那么快速。娑婆世界快,进得快,退得也快,这是一个很不平常的一个地区,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这个世界好。岂不闻经上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可以抵得上极乐世界一百年,那就是说我们这里环境太恶劣了,你真能忍受得了,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忍受,样样都顺利,所以他的进步慢,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纵然自己到了决定往生自在了,还不往生,为什么?要再念,再提高自己品位,到西方极乐世界缩短了好长的时间。这是讲忍辱度瞋恨。瞋恨,烦恼里面的重烦恼,凡是不能忍都是有瞋恚心。刚才讲了,纵然是得到上品功夫成片,他往生了,他也是不耐烦这个世界了,怎么办?他先走了,当然那是好事情,先走了,可是他还是有著瞋恚的意思。
第四「精进」,精进度懈怠。诸位要著重这个「精」,「精」是「纯一不杂」,真正是一门深入。所以你们诸位在此地专修《阿弥陀经》,我不劝你们到杭州南路讲堂去听《华严经》,我没有劝过你们,为什么?专一才是精进,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依照这一部《阿弥陀经》就够了,你要是死心塌地,就在这一门深入。
我们这部书大概今年年底可以讲圆满,讲圆满之后,我们再讲《弥陀经疏钞演义》,我们就是这两部书翻来覆去的讲。你只要《弥陀疏钞演义》讲完了,再讲这个,遍遍境界不一样,遍遍讲法不相同。我们隔两、三个月打一个佛七,把自己行门提醒一下。我们底下这个佛七,二十五号开始,还有半个月,佛七当中我们讲经不中断,一、三、五还是照常讲经,二、四、六晚上大回向。三天大回向,三天继续不断的讲经,希望同学们在这个道场都能够获得解行相应,真精进,这是自行。化他,刚才讲了,我们用四摄法,以善巧方便诱导大家都到这个地方来听经,都到此地来纯一修学念佛法门,这是利他。
诸位如果要发心将来讲经,讲什么经?就讲《阿弥陀经》。别人要请你讲别的经,别的经我不会,我就会讲《阿弥陀经》,就行了,这个不丢人。如果要是丢人的话,《华严经》里头五十三位善知识,各个都丢人。你看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告诉善财童子,我只晓得这个法门,其余的我都不知道。可见得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大菩萨,他们每一个人所修的都是纯一精进,这是绝对正确。
古来的大德就有不少人一生专讲《阿弥陀经》,一生讲几百遍。《阿弥陀经》别小看,你看我们讲《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遍的录影带在此地,三百三十五个,要是天天不断的讲,一天讲一次,一年圆满,这部经要是讲一百遍得讲一百年,可见得不容易。我们这部《要解》一遍讲下来至少也要四个月,我们现在是一个星期讲三天,要是一个星期讲六天,天天讲也得要两个多月的样子,这部《要解》才能讲完。所以《阿弥陀经》并不简单,不能小看了它。精进是度懈怠,我们对於理论非常有兴趣,肯用功夫去研究。行门里头,我们的功夫,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很得受用,念到烦恼轻、菩提长就是受用,所以要真干。
第五条是「禅定」,禅定度散乱,我们的心是散乱,一天到晚想东想西,妄念纷飞,这就是意志不集中。散乱就障碍智慧,智慧是从定心里面生的,心散乱就没有智慧,所以要修禅定,念佛人修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这个注子讲「百八三昧等」,我们在大经里面常常看到「无量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有「正受」的意思,正是正常,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有「等持」的意思,等是平等,持是保持,就是保持你的心在一切境界上都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三昧。
为什么讲「百千三昧」、「无量三昧」?就是无量境界里面,你的心在境界都是平等的,无量境界你都可以受用,不是不能受用,在受用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禅定」。所以无量无边境界,我们现前受用的时候,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念,这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的作用也是无量三昧。所以念佛人不必要格外修别种禅定,用不著,这句佛号本身就是禅定,这句佛号本身所修的就是一心不乱,岂不正好是度散乱!
第六是「般若」,「般若」翻成中国叫「智慧」,它的作用是度愚痴。所以诸位要记住,经典里面翻般若不翻智慧很有道理,怕我们产生误会,把我们一般以为的智慧(世智辩聪)以为就是般若,那就错了。般若是真智慧、是正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的人没有智慧。世智辩聪在佛法里面讲八难之一,他遭了难了。遭什么难?增长烦恼、增长愚痴。般若不如此,般若能破无明,有般若智慧的人,烦恼一定轻。所以往往有很多不识字的老太婆,她没有世智辩聪,但有般若智慧,她对於什么事情,心里清清楚楚很明了,外面装糊涂,她一句佛号念到底,身心清净,她很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做不到,没有智慧的人胡思乱想。有智慧的人,心是定的;没有智慧的人,心是乱的。
所以「般若智慧」,我们一般在经里面讲,有「一切智」、有「道种智」、有「一切种智」,有这三种。经论里面常常讨论这个问题。像四念处就是偏重在一切智,告诉你万法皆空,万法俱不可得,这是智慧。你在一切万法里头,念头息掉了,得失的念头消除,取舍的念头消除了,这是何等功夫!一切法里头没有取舍,没有得失了。诸位可以冷静的去想一想,一个人在世间、出世间里头,取舍得失的念头没有了,他好自在,所有的苦恼都是取舍得失里头生的,一切法实在不可得。《华严》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佛才教你「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应该的,一个正常的人决定是这么做法。换句话说,在一切法里面有取舍的心,有得失的念头,都是迷在法里头,不知道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才有这么多的误会,起惑、造业、受报,冤枉!
第二种智慧叫「道种智」,那是菩萨的智慧,这个高明,所谓是「从空入假」。小乘人所修的空观,阿罗汉跟辟支佛都是证得一切智,换句话说,他是取舍得失完全没有了,这个念头从心地里面拔除掉了,永远不再有这个念头了,这证小乘阿罗汉跟辟支佛。可是他对於一切众生没有积极的一种作为,所以他自己不变,他不随缘,这是小乘人的态度,所以只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他的智慧有限。菩萨从这个地方超越了,他知道一切法是假有,既然是假有,和光同尘不妨碍,所以菩萨就发大心积极的去帮助一切众生,参与一切众生的社会活动,从空出假。他晓得一切是假有,所以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他知道不妨碍,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就是前面四摄里头讲跟众生同事,在同事里面成就自己的禅定,为什么?他什么境界都接触,接触这个境界里头,他心里头不取相、不动念、不动心,样样都明了是智慧,样样都不能够动他的念头是禅定,定慧等学,中国的禅宗就是这个境界,这是大乘菩萨法。
最高的智慧是「一切种智,体用圆融」。「一切智」是智慧的「体」,「道种智」是智慧的「用」,体用不二,也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始觉」。「一切智」是「本觉」,「道种智」是「始觉」,始本不二。所以在度化众生,也就是接引众生,帮助众生当中成就自己大定,成就自己大智慧,就是如来果地上所讲的大菩提、大涅盘。大涅盘是大定,大菩提是大慧,也就是经上常讲的「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末后接得好,悭贪、恶业、瞋恚、懈怠、散乱、愚痴是众生的大病。佛教给我们这六种方法是治我们这六种病的,用这六种方法消除这六种病就叫得度了。由此可知,这桩事情势必要我们自己应用这六种方法,把自己这六种毛病消除,岂不是自修自度?佛菩萨何尝度我们?佛菩萨无能力度我们,度我们要靠自己。自己不晓得这个道理,等到诸佛菩萨来度你,你再等无量阿僧只劫,佛菩萨还是不来,你会大失所望。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今天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就是提供我们这些方法,我们应用这些方法就可以自修自度,自证无上道。这是大乘法里面修学的总纲领。
底下讲『十力』,如来果地上十种能力,这十种能力菩萨也有,但是菩萨的十力没有如来那样的圆满。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跟诸位详细介绍了好几遍,这个时间已经很长了,在此地又遇到,圆瑛法师也一条一条的都给我们写出来了,这对我们可以再做一次复习。诸位请看,著重这个条目,第一条「是处非处智力」,是处跟非处是讲因果报应,作善因得善果,这叫「是处」,作善因得恶果,这叫「非处」,是处、非处是这个意思,无论在理上或者在事上,都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为善决定得善报,造恶决定得恶报,不可能说作恶得了善报,作善得了恶报,没有这个道理。
也许诸位要问,我看到那个人无恶不作,他发大财,也做大官,那岂不是他作恶得了善报?这是我们凡夫之见,凡夫只从表面上看,不晓得里面的因果,不知道因果是三世的。他今天发大财、做大官,他前世修的善因,今世得的善果,没错。今世他做了许多恶因,与他今世的果报不一样,果报是前面的,来世则得恶报,要晓得这个道理。现世果报的不是没有,那是善恶力量太强了,会遭到现世报。作的恶太大,不要等到来世果报,现在就得到果报了,所以说是大善大恶就变成现世的果报。所以因果是自己造的,因与果自己可以转变。
今天有一位同学,下午碰到我的时候,我问他最近身体怎么样?身体不好,他就讲说恐怕风水不好。我就告诉他,佛经里面常讲「境随心转」,心要转了,风水就转了,所以不必去改风水,没用处的。改哪里?改心。心改了,风水自然就变了。高明的地理先生,他们一看,这个地方变了,他就看出来了,这是最正确的,从心地上做功夫。了凡居士改造他的命运,他就是极力的行善,他行善行得太多了,力量太强了,於是等不到来生,这个果报现前就报了,他的命运整个转过来了,这都是非常好的榜样,非常好的例子,我们应当要相信,应当要学习。所以如理如法的修行可以改造我们自己的命运,可以创造我们新的命运,不等到来生,这一生就成功了,就改过来了,这都是所谓「是处非处智力」。佛有这么大的智慧,对於因缘果报这个事情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晓得善恶果报是绝对真实的,一丝一毫都差错不了。
第二种是「业智力」,「业」是讲造作,造作的结果叫业。譬如学生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你看念书叫作业,功课学完叫毕业;我们在社会上从事种种事叫事业,业是事的结果,你做的事,结果就叫业。结果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於人、於自己都有利益的,叫「善业」。於自己、於人都没有利益的,就叫「恶业」。也许诸位说,於自己没有利益的,人肯干吗?干的人很多。他在造作的时候於自己有点利益,可是这个利益是很短暂的,过后就变成对自己没有利益,有害了。你看那个强盗去抢银行,抢到手,利益是得手了,没几天破案要判死刑了,自害。他这个利益时间太短,害处太长太大了,自害害他,这叫恶业。还有一种叫「无记业」,就是於自己於他人说不上善恶。我口渴了,喝一杯水,这里头没有善也没有恶,这叫无记业。所以一切的业不外乎这三大类。佛有能力知道一切众生过去所造的业、现在所造的业,甚至於未来所造的业,他都晓得,这叫「业智力」。
第三叫「定智力」。所有禅定的境界,禅定种类太多了,无量无边,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世间有四禅八定,无想定都是属於世间,出世间的,像阿罗汉、辟支佛、诸菩萨。无量无边的禅定,佛没有一样不知道。这个修学的理论、方法、境界、所得的功德利益,佛是样样都明了,所以才能够为天人师。
第四条叫「根智力」,「根」是讲众生的根性,众生的根性各个不相同,而根性与过去世有关系,我们常讲宿根,与过去世有关系。过去生中喜欢念佛,一听到念佛法门他就很高兴,他就很欢喜,你问他什么道理?不晓得,他就喜欢这个法门。他过去有这个根性,他要没有这个根性,他见到这个法门就排斥,掉头而去,下次再不来了。还有这个道场、法师,甚至於同学,他都有缘分,也是有宿根的,可见得这个事情不是偶然的。根性利或者不利,上、中、下种种不同的根性,佛都知道,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见佛?你应该明了了。
我们世间再好的老师,他没有这么高的能力,不知道我们的根性,对我们的教化就很难。好像我们有病,我们找一个初初懂得一点医药的护士,请他给我们配点药方,再给我们治病,她也没办法给我们诊断,也不晓得病源。看看大概是这种,猜一猜,给你一点药,吃了不见得有效,不能药到病除。佛好比是一个最好的大夫,你给他一看,一诊断,他就晓得你的病源,你这个病什么原因起来的,已经多久了,有些什么变化了,他那个药一下去,病就好了,药到病除。所以见佛就好像是看高明的大夫,佛跟你一说法就开悟了,就证果了。
所以见佛闻法就证果,有这个好处。见其他的人闻法不见得能证果,见佛闻法一定证果,那就是佛有「根智力」,佛有「业智力」,佛有底下讲的「欲智力」、「界智力」,他有这些特殊的能力,所以才劝你赶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是现在佛,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是这么个道理。其他十方世界都有佛,当然也可以,但是去的条件很难,不容易。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条件很容易,换句话说,他方世界诸佛国土没有带业往生的,都是要断惑才有资格去得了,唯独西方极乐世界,见思烦恼不断也行,这个真是占大便宜了,换句话说,我们人人都有资格去。如果讲要断了惑才能去的时候,那去的人就不多了,那条件太高了。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珍惜的。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一条,下一次从第五「欲智力」我们再来讨论。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三面,第八行: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这一段文不长,包含的意思相当之多,我们也得在此地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我在上次将布施的意思说过了,「布施」是接引众生的手段。
第二条「爱语」,圆瑛法师在此地注解得很简单,说:「以柔软语,令众生乐闻,易於受度」,这句话说得非常中肯。其实爱语里面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泛。「爱」的意思,是叫众生喜欢听,凡是众生喜欢听的,当然他容易听进去、容易接受。诸位一定要晓得,在一切众生当中,有的喜欢听好听的话,花言巧语,他虽然知道那不是好话,他也喜欢听。有些人喜欢听直话,虽然说得不好听,但是没有一丝毫隐瞒,都是说真实话,他喜欢听。所以爱语里面范围就很广泛了,每个人所爱的不相同,接引真的是要以智慧、以方便,目的是把他接引到佛门里面来。在接引的时候,什么样的手段可以用?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只要把他引进门来就行了,这里面善巧方便很多,可是它有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爱护众生」,是要叫他得最殊胜的利益,所以诱导他进门,可以用种种不同的方式,这是没有限制的。
第三条讲「利行」。「利」是利益,「行」就是行持,这些行持对於众生实在有利益,有利益他就乐意。如果我们所作所为对他没有利益,他一定怀疑、一定加以排斥。所以学佛的人,无论是在佛法之中,或者是在世俗,我们在社会上从事於各种行业,这种行业一定是有利於社会的,有利於一切众生的。譬如现代佛门里面很重视慈善事业,慈善事业就是属於利行。可是诸位要记住,佛门里面慈善事业是摄受众生,是引他入佛门的,并不是到此地为止,那就错了。入门之后,还要叫他接受佛陀的教化,还要帮助他「破迷开悟,修行证果」,这是佛法的目的,所以慈善事业可以作为接引,它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便,不是目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第四是「同事」,在《讲义》的本子上都有。同事这一条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通常这一条是法身大士,就是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像《华严经》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有能力对一切众生示现同类身,他们能够变化,能化身。要度人道,他就变化成人来度我们,他也有能力到人道来投胎,那个投胎可不是业力来的。我们是「业力」来的,无可奈何,他是「愿力」来的,他自在,我们不自在。他要是度畜生就到畜生道投胎去,他就有这个本事,於一切众生现同类身,这叫同事。不但现同类身,而且还示现同样的嗜好、兴趣,这与一切众生就很容易结合了。
在这个里面以种种方便诱导这些众生入佛门,这就是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两句话是总说,不但同事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特别的多,就是前面所讲的布施、爱语、利行也都是这个意思。我们平常讲,未成佛之前要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而四摄法里头结缘的意思最为丰富,结缘的意思最多,这是讲这四种法都是佛陀、菩萨们摄取众生的方法。「摄取」这个名词现在都不用了,讲起来不好懂,就好比他办学校招生的手腕,这四种方法是招生的手法,这样讲大家就懂了。怎么样把这些众生能够招生到这个地方来跟佛菩萨修学佛法,我们懂得这个方法了,我们如果要想介绍人来听经、介绍人来学佛,你得会这套方法,也得要会应用这套方法,才能够帮助佛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成就无上法,这里面的功德实在是无量无边。
诸位再看一六四面,这讲到六度。「六度」,诸位都相当的熟悉,因为大乘法里面讲得太多了。在这个地方我们略略的把它带过。六度第一个是「布施」,著重在「度」;四摄法里面也有布施,著重在「招生」,不一样,那是把别人招来劝他学佛,目的在这里,而六度里面的布施是度自己,诸位要晓得这六种统统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你要认为这是佛菩萨度众生的就错了。佛菩萨不度众生,佛菩萨没有办法度众生,佛菩萨要能度众生、有方法度众生,我们这些众生早就被他度了,佛菩萨用这些方法给我们做增上缘,岂不闻六祖所说,众生是自悟、自修、自度,要明白这个意思。
这六种方法,佛教给我们自己度自己。布施度什么?我们晓得凡夫之所以成了凡夫,根本的原因就是「三毒烦恼」,三毒烦恼里面最严重的就是「贪」,贪求无厌。得不到的就想尽方法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患得患失,这就是生死根本。贪到了,喜欢,又怕丢掉,贪不到的时候生瞋恚心,这些统统叫愚痴。所以三毒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贪。因此佛菩萨教我们自悟、自修、自度,第一个就是教我们布施。
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众生哪个不贪财?佛教我们财要舍。其实舍财不是真正的目标,舍财只是一个助缘,真正要舍的是什么?贪财的那个贪心。如果没有贪财的贪心,财富没有障碍。障碍你修行证果的是你贪财的心,那个东西要不得,所以这个要舍,可是贪财的贪心不容易舍。你说财富很多,天天摆在那个地方,你想把贪财的心舍掉不容易,一看到财他又贪了。所以佛教我们干脆把外缘给断掉,把财富统统舍掉。舍掉,养你不贪财的那个心。几时你那个不贪财的心真的断了、没有了,再大的财富来了也可以享受,不相妨碍。
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你看诸佛菩萨,看净土法门,看净土极乐世界的众生,那种享受比我们这个世间富足太多了,要什么就有什么。住的是七宝宫殿,我们怎么能跟人家相比?没有法子相比。我们今天这个磨石子地就不错了,铺上大理石那个地就不错了,人家黄金为地,怎么能跟人家相比?所以说贪心尽了,一切富贵可以享受,不是不能享受,这个享受是没有烦恼,不会堕落,他不造业,所以财要舍。
其次是「法布施」,「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技能、才艺、智慧,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追求的,总希望自己在世间能够达到多才多艺,总希望成就自己很深的学问、很大的能力,这些都在「法」里头包括了。我们自己会的往往不肯教给别人,教别人自己还要留一手,怕将来别人超过自己了,这就叫吝法。佛教我们「法」要舍,法要布施。法布施,我们自己知道多少,人家要想来学,完全教给他,毫无保留的教给他,别人的成就超过自己,那就太好了,不但没有嫉妒,而且生欢喜心。他的智慧比我高,能力比我强,这事情他办好了,我就不必办了,不必办是享清福,古人所谓是「能者多劳」。他很聪明、很能干,那他得做很多事情为我们服务,他很辛苦。我们无能的人、无智慧的人只有享福,只有享受。所以希望别人在智慧、能力上都比我们强,这就是法布施的意思,度我们吝法的心,度的是这个。
第三类叫「无畏布施」。换句话说,前面财与法所不包括的都在无畏布施里面包括了。而无畏布施里面顶重要的一个意思是保障大家的身心安稳,别人要遇到苦难的时候,身心不安,你能够有力量来保障他。这是布施的三种。这三种布施都是度我们贪心的,无畏布施度贪生怕死,所以这种布施,目的是断自己的烦恼,你看跟四摄法里头,布施手段是一样,外表看是一样,用意、目的却不相同。四摄法的布施完全是利他的,而六度里面的布施完全是自利。
布施有三种果报,可是我们修布施如果心里面念念著有三种果报,诸位晓得,那你是修世间福报,不是修布施波罗蜜,这个要搞清楚,修福跟修波罗蜜完全不相同。如果我们财布施希望将来自己得到财用不缺乏,那是真得到的,这是一定的道理,因为布施是因,果报上一定得财富。你修财布施的目的不是断贪财的贪心,而是求将来在福报上没有缺乏,那这个就变成世间有漏的福报。你看看不一样,结果不相同。你的目的要是去贪心,你的果报是无上菩提,如果求生净土,你的果报是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是得眼前的财富,出不了三界,你来生一定享福,福报在哪里享不一定,除了地狱之外,五道里面都有福报的,畜生里面,有福报的;饿鬼道里,也有福报的,不定得什么身,但是一定有福。
法布施,如果你的目的是在增长聪明智慧,那又糟了,就变成「世智辩聪」了,不能成就你的道业。法布施确实得聪明智慧,可是我们修法布施的目的不在求聪明智慧,目的是求清净心,你的目标也算是正确了。世智辩聪要是落在神道里面,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那个神很灵验,他为什么会灵验?前生做人修法布施。在人间里面就是绝顶的聪明,在鬼神道里头就是灵验。你们常常读经,你看读到安世高传的时候,安世高那个同学不是做了[共+阝]亭湖的湖神吗?那是畜生身,他的身是蛇身,是一条大蛇,他在那个庙里头作神很灵验,真是问什么事情都很灵验,知道过去、现在、未来,那是个蛇,不是人,所以不能求。
无畏布施的果报里头有健康长寿,这都是有一定的,如果你要是求健康长寿,对於你修行也是障碍,为什么?增长我执,纵然能带业往生,品位不高。我执破掉,品位就高,才能得一心不乱。破了「我执」得「事一心」,破了「法执」得「理一心」。所以你看看同样是布施,事是一样,用心不一样、目的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如果要用真心来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布施的物很少,只有一点点,果报不可思议,这是我们没法子想像的,诸位要读《华严经》你就晓得。很小一点财物布施,变成无量无边的果报,为什么?称性布施。用的是真心,也就是以无分别、清净、平等心布施,那个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底下讲「度悭贪」,悭是悭吝,自己已经有的,舍不得放下,这是大病。贪是什么?没有的想贪得,有的丢不掉,这是修行人可以说是病根的病根。
佛陀在世,当年他修学的方式,所谓「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佛陀当年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叫树下一宿?那个叫真正出家,没有家了。晚上过夜也在野外,野外有大树可以能够遮雨、遮露水。如果这个树很大,在树下坐得很舒服,他每天都到那里去,变成对那个地方起了贪爱的心,这个地方比那个地方好,贪心起来了,这点贪心就成了重大的障碍,为什么?烦恼断不掉。学佛就是教你断烦恼的,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你这个烦恼天天增长,你怎么能断得掉?「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掉了,「尘沙、无明」断了,「法执」破掉了,两种执著要是破了就成佛了。所以在世出世间法里头不能有一点点贪心,所以佛的制度,在树底下只能住一晚上,第二天就得搬家了,不能再到那里去了,绝对不贪恋,不是说你不能受用,不能有贪心。你看防范得这么样的严密,无非是叫我们把这个贪心彻底连根拔除。
今日之下比起过去那些人修道要难得多,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证阿罗汉果的人很多。在佛整个法运里面来讲,正法时期,戒成就;像法时期,定成就;末法时期,净成就。而佛在五五百年里面是更清楚的告诉我们,第一个五百年真正有修行证果的人,「禅定成就」,真正有证阿罗汉果的人,往后一代不如一代,第一个五百年有证果的。第二个五百年证果的人少了,但是有得定的。第三个五百年得定的人也不多了,「多闻成就」。佛法传到中国正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前两个五百年过去了,第三个五百年到中国,所以佛法到中国来的时候,你看中国历代大法师,你看看我们大藏经里头注疏多少,真是多闻成就。就连禅家,禅宗祖师留下的语录,《续藏经》里头几乎二分之一以上是禅宗语录,真正是多闻成就。
第四个五百年连多闻也不行了,大家念书也念烦了、念厌了,念不上心了,但是修福,天天修庙、修塔、造佛像,干这个,修福,「塔寺坚固」。第五个五百年以后,那就是佛灭度两千年以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坚固?「斗争坚固」,福也不修了,天天斗争。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到处斗争,这个现象是正常的,如果要是现在不斗争了,那释迦牟尼佛的话我们不能相信了。他说斗争坚固,现在不斗争了,佛的话就不灵了。所以今日之下普遍斗争,给诸位说,那是正常的现象,不足以为奇怪。我们自己要明了,他斗我不斗,他斗我让他斗,我们能忍让就是禅定成就,我们不争,智慧成就了,真的修行在个人。他所要斗的无非是他要贪的,他要贪的都给他,他不舍,我们能舍,只有两个都不肯舍,两个都放不下,才会斗争。一个要,一个不要了,那就斗不起来了。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要度自己的悭吝心、要度自己的贪心,一定要一切都放下。
第二「持戒」。修行,戒律是根本。戒律里面有大乘戒、有小乘戒、有在家戒、有出家戒,也相当的复杂。今日之下,讲经的道场还有,讲戒的道场没有了。我再告诉诸位,讲戒的道场没有了,就是佛法没有了。这部经要以戒为基础,这部经是佛法,离开了戒,单单讲经不是佛法,为什么?那叫玄谈,谈玄说妙,与我们自己不相干。「戒是无上菩提本」,我们要尊重。古德为了方便我们末法时期的大众,给我们编辑了一部《在家律要广集》上、下两册,那是在家修行的根本,要从这个地方做起。
出家修行,弘赞律师大慈大悲,他也是在戒律里面提起最重要的一部分,给我们做了个注解,流通后世,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戒律全书》。《戒律全书》实际上只有三样东西,「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菩萨戒就是我们讲的《梵网经》,它只有下卷,没有上卷,这个不能再少了,离开这个基础,什么都谈不上。离开了这个,如果我们讲念佛,跟诸位说,功夫最高的只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想得一心不乱,难,太难,为什么?没有戒的基础。
戒律的精神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这两句。戒律是善恶的标准,它的部类非常之广大繁多,换句话说,善恶的标准有许多层次的不同。我们一般初学有初学的标准,声闻有声闻乘的标准,缘觉有缘觉的标准,菩萨有菩萨的标准。声闻有四果、四向,有八个阶级,换句话说,八个阶级标准都不一样。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五十一个标准也不一样,这个我们一定要明了。标准虽然不一样,它有一个原则,就是要与明心见性相应,这是决定不变的。换句话说,标准愈高愈是接近明心见性,标准很低,是朝著这个方向走,虽然不能见性,但是向见性这个方向没错,这是持戒。持戒度诸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断烦恼,破「烦恼障」,「众善奉行」是破「所知障」,这是持戒。
第三讲「忍辱」,这也非常重要,连佛在《金刚经》都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要是不能忍就不能有成就,连世间法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出世间讲道业,菩萨事业。世间种种的事业,事业的大小与你忍辱决定是成正比例的,你忍耐的力量愈强,你做的事业愈大。什么都不能忍耐,你的前途就有限。小注里头有「事理二忍」,事是事相上,譬如我们在待人接物之间,常言说得好,「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如意的事要忍,而后才能达到圆满,所以对人为的毁谤、加害要能忍。
第二类是要能忍受自然的灾害。托钵不是天天都能托到的,如果这天托不到,托不到就要饿一天,要能忍受,时间相当长。就以念佛来说,我们开始念佛,当然第一个目标要达到功夫成片,由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要念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再往上提升到理一心不乱,这要有相当的耐心、要有相当的智慧、有相当的定力,才能做得到。是不是应该这么做?绝对应该这么做。
不要到了功夫成片,高等的,就是上品的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了,随时可以走,你一看这个世界众生,跟他们这些人在一块没意思,走,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虽然你是去得了,说去就去,去了怎么样?到那边是凡圣同居土,要在那一边凡圣同居土里面慢慢往上升级,要好长的时间,要经过几个大劫。你为什么不在娑婆世界在这一生当中把你的品位提高?受不了,我也要受,才能把自己的品位提高。在这个地方能够熬个二十年、三十年,把自己熬到理一心不乱,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生实报庄严土,你看你占的便宜多大,这就是你要能忍受得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西方世界修行固然只有进没有退,可是它时间很缓慢,它是按部就班的来,没有那么快速。娑婆世界快,进得快,退得也快,这是一个很不平常的一个地区,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这个世界好。岂不闻经上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可以抵得上极乐世界一百年,那就是说我们这里环境太恶劣了,你真能忍受得了,西方极乐世界不要忍受,样样都顺利,所以他的进步慢,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纵然自己到了决定往生自在了,还不往生,为什么?要再念,再提高自己品位,到西方极乐世界缩短了好长的时间。这是讲忍辱度瞋恨。瞋恨,烦恼里面的重烦恼,凡是不能忍都是有瞋恚心。刚才讲了,纵然是得到上品功夫成片,他往生了,他也是不耐烦这个世界了,怎么办?他先走了,当然那是好事情,先走了,可是他还是有著瞋恚的意思。
第四「精进」,精进度懈怠。诸位要著重这个「精」,「精」是「纯一不杂」,真正是一门深入。所以你们诸位在此地专修《阿弥陀经》,我不劝你们到杭州南路讲堂去听《华严经》,我没有劝过你们,为什么?专一才是精进,要懂这个道理,我们依照这一部《阿弥陀经》就够了,你要是死心塌地,就在这一门深入。
我们这部书大概今年年底可以讲圆满,讲圆满之后,我们再讲《弥陀经疏钞演义》,我们就是这两部书翻来覆去的讲。你只要《弥陀疏钞演义》讲完了,再讲这个,遍遍境界不一样,遍遍讲法不相同。我们隔两、三个月打一个佛七,把自己行门提醒一下。我们底下这个佛七,二十五号开始,还有半个月,佛七当中我们讲经不中断,一、三、五还是照常讲经,二、四、六晚上大回向。三天大回向,三天继续不断的讲经,希望同学们在这个道场都能够获得解行相应,真精进,这是自行。化他,刚才讲了,我们用四摄法,以善巧方便诱导大家都到这个地方来听经,都到此地来纯一修学念佛法门,这是利他。
诸位如果要发心将来讲经,讲什么经?就讲《阿弥陀经》。别人要请你讲别的经,别的经我不会,我就会讲《阿弥陀经》,就行了,这个不丢人。如果要是丢人的话,《华严经》里头五十三位善知识,各个都丢人。你看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告诉善财童子,我只晓得这个法门,其余的我都不知道。可见得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大菩萨,他们每一个人所修的都是纯一精进,这是绝对正确。
古来的大德就有不少人一生专讲《阿弥陀经》,一生讲几百遍。《阿弥陀经》别小看,你看我们讲《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遍的录影带在此地,三百三十五个,要是天天不断的讲,一天讲一次,一年圆满,这部经要是讲一百遍得讲一百年,可见得不容易。我们这部《要解》一遍讲下来至少也要四个月,我们现在是一个星期讲三天,要是一个星期讲六天,天天讲也得要两个多月的样子,这部《要解》才能讲完。所以《阿弥陀经》并不简单,不能小看了它。精进是度懈怠,我们对於理论非常有兴趣,肯用功夫去研究。行门里头,我们的功夫,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很得受用,念到烦恼轻、菩提长就是受用,所以要真干。
第五条是「禅定」,禅定度散乱,我们的心是散乱,一天到晚想东想西,妄念纷飞,这就是意志不集中。散乱就障碍智慧,智慧是从定心里面生的,心散乱就没有智慧,所以要修禅定,念佛人修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这个注子讲「百八三昧等」,我们在大经里面常常看到「无量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有「正受」的意思,正是正常,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有「等持」的意思,等是平等,持是保持,就是保持你的心在一切境界上都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三昧。
为什么讲「百千三昧」、「无量三昧」?就是无量境界里面,你的心在境界都是平等的,无量境界你都可以受用,不是不能受用,在受用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禅定」。所以无量无边境界,我们现前受用的时候,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念,这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的作用也是无量三昧。所以念佛人不必要格外修别种禅定,用不著,这句佛号本身就是禅定,这句佛号本身所修的就是一心不乱,岂不正好是度散乱!
第六是「般若」,「般若」翻成中国叫「智慧」,它的作用是度愚痴。所以诸位要记住,经典里面翻般若不翻智慧很有道理,怕我们产生误会,把我们一般以为的智慧(世智辩聪)以为就是般若,那就错了。般若是真智慧、是正智慧,不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的人没有智慧。世智辩聪在佛法里面讲八难之一,他遭了难了。遭什么难?增长烦恼、增长愚痴。般若不如此,般若能破无明,有般若智慧的人,烦恼一定轻。所以往往有很多不识字的老太婆,她没有世智辩聪,但有般若智慧,她对於什么事情,心里清清楚楚很明了,外面装糊涂,她一句佛号念到底,身心清净,她很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做不到,没有智慧的人胡思乱想。有智慧的人,心是定的;没有智慧的人,心是乱的。
所以「般若智慧」,我们一般在经里面讲,有「一切智」、有「道种智」、有「一切种智」,有这三种。经论里面常常讨论这个问题。像四念处就是偏重在一切智,告诉你万法皆空,万法俱不可得,这是智慧。你在一切万法里头,念头息掉了,得失的念头消除,取舍的念头消除了,这是何等功夫!一切法里头没有取舍,没有得失了。诸位可以冷静的去想一想,一个人在世间、出世间里头,取舍得失的念头没有了,他好自在,所有的苦恼都是取舍得失里头生的,一切法实在不可得。《华严》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佛才教你「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应该的,一个正常的人决定是这么做法。换句话说,在一切法里面有取舍的心,有得失的念头,都是迷在法里头,不知道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才有这么多的误会,起惑、造业、受报,冤枉!
第二种智慧叫「道种智」,那是菩萨的智慧,这个高明,所谓是「从空入假」。小乘人所修的空观,阿罗汉跟辟支佛都是证得一切智,换句话说,他是取舍得失完全没有了,这个念头从心地里面拔除掉了,永远不再有这个念头了,这证小乘阿罗汉跟辟支佛。可是他对於一切众生没有积极的一种作为,所以他自己不变,他不随缘,这是小乘人的态度,所以只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他的智慧有限。菩萨从这个地方超越了,他知道一切法是假有,既然是假有,和光同尘不妨碍,所以菩萨就发大心积极的去帮助一切众生,参与一切众生的社会活动,从空出假。他晓得一切是假有,所以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他知道不妨碍,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就是前面四摄里头讲跟众生同事,在同事里面成就自己的禅定,为什么?他什么境界都接触,接触这个境界里头,他心里头不取相、不动念、不动心,样样都明了是智慧,样样都不能够动他的念头是禅定,定慧等学,中国的禅宗就是这个境界,这是大乘菩萨法。
最高的智慧是「一切种智,体用圆融」。「一切智」是智慧的「体」,「道种智」是智慧的「用」,体用不二,也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始觉」。「一切智」是「本觉」,「道种智」是「始觉」,始本不二。所以在度化众生,也就是接引众生,帮助众生当中成就自己大定,成就自己大智慧,就是如来果地上所讲的大菩提、大涅盘。大涅盘是大定,大菩提是大慧,也就是经上常讲的「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末后接得好,悭贪、恶业、瞋恚、懈怠、散乱、愚痴是众生的大病。佛教给我们这六种方法是治我们这六种病的,用这六种方法消除这六种病就叫得度了。由此可知,这桩事情势必要我们自己应用这六种方法,把自己这六种毛病消除,岂不是自修自度?佛菩萨何尝度我们?佛菩萨无能力度我们,度我们要靠自己。自己不晓得这个道理,等到诸佛菩萨来度你,你再等无量阿僧只劫,佛菩萨还是不来,你会大失所望。你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今天释迦牟尼佛的遗教就是提供我们这些方法,我们应用这些方法就可以自修自度,自证无上道。这是大乘法里面修学的总纲领。
底下讲『十力』,如来果地上十种能力,这十种能力菩萨也有,但是菩萨的十力没有如来那样的圆满。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曾经跟诸位详细介绍了好几遍,这个时间已经很长了,在此地又遇到,圆瑛法师也一条一条的都给我们写出来了,这对我们可以再做一次复习。诸位请看,著重这个条目,第一条「是处非处智力」,是处跟非处是讲因果报应,作善因得善果,这叫「是处」,作善因得恶果,这叫「非处」,是处、非处是这个意思,无论在理上或者在事上,都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为善决定得善报,造恶决定得恶报,不可能说作恶得了善报,作善得了恶报,没有这个道理。
也许诸位要问,我看到那个人无恶不作,他发大财,也做大官,那岂不是他作恶得了善报?这是我们凡夫之见,凡夫只从表面上看,不晓得里面的因果,不知道因果是三世的。他今天发大财、做大官,他前世修的善因,今世得的善果,没错。今世他做了许多恶因,与他今世的果报不一样,果报是前面的,来世则得恶报,要晓得这个道理。现世果报的不是没有,那是善恶力量太强了,会遭到现世报。作的恶太大,不要等到来世果报,现在就得到果报了,所以说是大善大恶就变成现世的果报。所以因果是自己造的,因与果自己可以转变。
今天有一位同学,下午碰到我的时候,我问他最近身体怎么样?身体不好,他就讲说恐怕风水不好。我就告诉他,佛经里面常讲「境随心转」,心要转了,风水就转了,所以不必去改风水,没用处的。改哪里?改心。心改了,风水自然就变了。高明的地理先生,他们一看,这个地方变了,他就看出来了,这是最正确的,从心地上做功夫。了凡居士改造他的命运,他就是极力的行善,他行善行得太多了,力量太强了,於是等不到来生,这个果报现前就报了,他的命运整个转过来了,这都是非常好的榜样,非常好的例子,我们应当要相信,应当要学习。所以如理如法的修行可以改造我们自己的命运,可以创造我们新的命运,不等到来生,这一生就成功了,就改过来了,这都是所谓「是处非处智力」。佛有这么大的智慧,对於因缘果报这个事情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晓得善恶果报是绝对真实的,一丝一毫都差错不了。
第二种是「业智力」,「业」是讲造作,造作的结果叫业。譬如学生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你看念书叫作业,功课学完叫毕业;我们在社会上从事种种事叫事业,业是事的结果,你做的事,结果就叫业。结果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於人、於自己都有利益的,叫「善业」。於自己、於人都没有利益的,就叫「恶业」。也许诸位说,於自己没有利益的,人肯干吗?干的人很多。他在造作的时候於自己有点利益,可是这个利益是很短暂的,过后就变成对自己没有利益,有害了。你看那个强盗去抢银行,抢到手,利益是得手了,没几天破案要判死刑了,自害。他这个利益时间太短,害处太长太大了,自害害他,这叫恶业。还有一种叫「无记业」,就是於自己於他人说不上善恶。我口渴了,喝一杯水,这里头没有善也没有恶,这叫无记业。所以一切的业不外乎这三大类。佛有能力知道一切众生过去所造的业、现在所造的业,甚至於未来所造的业,他都晓得,这叫「业智力」。
第三叫「定智力」。所有禅定的境界,禅定种类太多了,无量无边,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世间有四禅八定,无想定都是属於世间,出世间的,像阿罗汉、辟支佛、诸菩萨。无量无边的禅定,佛没有一样不知道。这个修学的理论、方法、境界、所得的功德利益,佛是样样都明了,所以才能够为天人师。
第四条叫「根智力」,「根」是讲众生的根性,众生的根性各个不相同,而根性与过去世有关系,我们常讲宿根,与过去世有关系。过去生中喜欢念佛,一听到念佛法门他就很高兴,他就很欢喜,你问他什么道理?不晓得,他就喜欢这个法门。他过去有这个根性,他要没有这个根性,他见到这个法门就排斥,掉头而去,下次再不来了。还有这个道场、法师,甚至於同学,他都有缘分,也是有宿根的,可见得这个事情不是偶然的。根性利或者不利,上、中、下种种不同的根性,佛都知道,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见佛?你应该明了了。
我们世间再好的老师,他没有这么高的能力,不知道我们的根性,对我们的教化就很难。好像我们有病,我们找一个初初懂得一点医药的护士,请他给我们配点药方,再给我们治病,她也没办法给我们诊断,也不晓得病源。看看大概是这种,猜一猜,给你一点药,吃了不见得有效,不能药到病除。佛好比是一个最好的大夫,你给他一看,一诊断,他就晓得你的病源,你这个病什么原因起来的,已经多久了,有些什么变化了,他那个药一下去,病就好了,药到病除。所以见佛就好像是看高明的大夫,佛跟你一说法就开悟了,就证果了。
所以见佛闻法就证果,有这个好处。见其他的人闻法不见得能证果,见佛闻法一定证果,那就是佛有「根智力」,佛有「业智力」,佛有底下讲的「欲智力」、「界智力」,他有这些特殊的能力,所以才劝你赶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是现在佛,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是这么个道理。其他十方世界都有佛,当然也可以,但是去的条件很难,不容易。西方极乐世界去的条件很容易,换句话说,他方世界诸佛国土没有带业往生的,都是要断惑才有资格去得了,唯独西方极乐世界,见思烦恼不断也行,这个真是占大便宜了,换句话说,我们人人都有资格去。如果讲要断了惑才能去的时候,那去的人就不多了,那条件太高了。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珍惜的。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一条,下一次从第五「欲智力」我们再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