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阿弥陀经要解 - (第十集)
阿弥陀经要解  (第十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10

  请掀开经本第五十二面,倒数第六行,我们将这个文念一遍:

  解【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这是一段,这是讲到修行了。前面曾经讨论到诸经所讲的修行法门,方法实在讲是太多了,通常我们知道的,像观像、观想,乃至於五悔、六念,这里面包括了许多的宗派,都是修的净土法门。可是这么多方法当中,究竟哪一种方法最适合我们来修行?大师在此地给我们提出了,那就是『持名一法』。这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这两句我们总要把它认清楚,实在说净土之难信也就是这两句。「机」是讲的根机,「广」到什么程度?上面到等觉菩萨,我们在华严会上看到,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西方净土,下面到六道众生,包括了饿鬼、畜生、地狱,可见得这个方法才真正称得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可以说再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广大的。而下手最容易,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再找不到一个比这个更容易的法门,这个法门就是持名「阿弥陀佛」四个字,这四个字就能把自己从凡夫地念到如来地,谁能相信?因为没人相信,当然就没有人能问。虽然没有人能问,佛是无问自说,没有人问,佛自己说出来,对谁说?如果没有大智慧,你给他说了,他还是不相信,所以一定要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为他说,他能相信,所以说特地向舍利弗尊者拈出。

  『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底下几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希望大家牢牢的记住。你只要把这几句话记住了,可以说是整个的佛法,你就得到第一方便法。这是讲行经,在行门里面讲没有比这个更方便。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也是以这个第一方便为主。谁要能把第一方便的法门掌握到了,他这一生必定成佛。我们学佛总是求样样第一,今天第一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认识,实在是太可惜了。

  『了义中,无上了义』。请看经文,把经文看清楚。四依法里面,佛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经?诸位晓得《华严》是了义经,《法华》是了义经,《楞严》是了义经,《圆觉》是了义经。这了义经里面,第一了义是《阿弥陀经》,你能相信吗?第一了义。所以我在讲席当中曾经讲了多少次,我们这个道场叫第一道场,我们今天讨论的经是佛门里面第一经,这个话不是我们自己在夸张,是蕅益大师说的。所以在教里面讲,这是第一了义。在理上讲,理是讲圆顿,这部经是最圆最顿,『最极圆顿』。这个地方的三句话我再重复一遍,「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最极圆顿」。我们要是真正肯定,真正信得过了,学佛就这部经就够了,这部经就成就了。可是这部经看起来是容易,实际里面境界非常之广大,它要不那么广大,要没有那么精深,怎么能称为无上了义、最极圆顿?「经」乍看起来不难,好像很容易懂,诸位要是念念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你就晓得这部经不简单,不是你想像当中那么样的容易。

  下面这是比喻,『清珠投於浊水,浊水不得不清』,这旁边有个小注:「古人圆极语」。这些小注都非常重要,这个小注是古人讲的「画龙点睛」,这是注解里头的精华。这是讲清水珠,清水珠投到浊水,浊水自然就清了,用这个来比喻『佛号投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乱心」是迷,佛心是觉。我们要破迷开悟,用什么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念佛。佛门里面讲一切经都没有讲《阿弥陀经》的功德大,你们不要以为《华严经》、《法华经》了不起了,实在讲没有讲《阿弥陀经》的功德大。《华严》、《法华》虽然是一乘了义经典,你听了未必能得受用。好像东西好是好,吃了不消化,没受用。这部经的好处,吃了之后,马上就能消化,养分完全能够吸收,真正得受用。再看底下一段:

  解【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这一段是总结上面所讲的,修学净土的三个条件就是『信愿持名』,「持名」就是修行的方法,信愿行三资粮。这三个条件要是统统具足了,很难。三个条件都具足了,那就恭喜你了,你这一生决定成佛了,这一生就成就了。而我们同修们与这个法门因缘深厚,换句话说,都是生生世世修学这个法门,虽修学,没去得成,如果你去成了,你就不会在此地听经了。生生世世的修学没去成,为什么没去成?这三个条件当中欠缺了「信」。前面讲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们信心不具足,信心不足,你这个愿就不深,纵然行很勤奋,一天十万声佛号,奈何信愿不具足,还是去不成,连个带业往生下品下生都没有成就。我们要追究原因,可以说非常的明显,就是净土的道理我们没有彻底的明白。

  诸位想想这部《阿弥陀经》,像我们讲席当中所讲的,这部《阿弥陀经疏钞》从头到尾讲圆满,讲了三百三十五次,这个讲法就像开经偈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一遍下来,你是不是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了?这一遍要是听完了,你这个三资粮具足了,给诸位说,你是上根利智,你不是普通人。一遍听过了,这三个条件还是不具足,怎么办?再来第二遍,二遍不行再来三遍。我们现在这部经,讲一遍就是包括《阿弥陀经要解》在内。《阿弥陀经要解》讲一遍、《阿弥陀经疏钞》讲一遍,总得要三年,这个三年当中,我们的三个条件不能具足,好,再来个三年,什么时候能成就?三个条件统统具足了。这三个条件不得了。

  前面所讲「无上了义,最极圆顿」,此地给我们说出来了,『以为一乘真因』。你看大经里面佛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这个经文你要特别看清楚,这是一乘法,在大乘之上。请看经文,这些地方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你念佛修的是什么法门?你修的是一乘大法。六祖所接的是上上乘人,就是一乘人,他用的是禅的方法。此地也是接的一乘人,用的是净的方法。可是禅的方法,如果不是一乘根性,你是不得其门而入,他那个门太窄小了。净土这个门广大,初学的人、钝根的人、不识字的人也能修一乘大法,这不可思议,这个叫难信之法。

  譬如禅宗他接引一乘根性的,那个我们没什么问题,不够条件不能入门。这个地方是不够条件也能入门,诸位要记住,不够条件也能入门,那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只有这个法门,所以古德称之为「门余大道」,八万四千法门以外的一个特别法门,除这门之外,其他的法门没听说过,这是诸位要记住。既然持名是「一乘真因」,他的果报当然是『一乘妙果』,四种净土都是「一乘妙果」,这是果报不思议。

  『举因则果必随之』,「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像我们昨天在《梵网经》里面读到的卢舍那佛的依正庄严,讲到华藏世界,讲到大莲花,大莲花就是表因果是一不是二。『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这是在三分里面的正宗分,正宗分里面三大段就是这么样分的。『其四种净土之相』(录影的法师要注意到,我念到哪个地方,最好能叫大家能看到经文,因为带子寄到国外,他们未必有经典,这个求你是特别慈悲,能够便利於远方的同修),「相」是样子。「四种净土」是讲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土虽然有四,但是四就是一,一就是四,是一而四,四而一,这又是不可思议的。正因为是这样的殊胜,所以这个地方只要你一往生,哪怕是生在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可是你的享受、你的待遇,是同时可以享受到实报土、常寂光土,这种的享受待遇,这是真正不可思议,他方世界诸佛净土里面所没有的,这个道理在前面我也曾经说过。

  这里面这些相状,蕅益大师给我们指示出来,『详在妙宗钞』,「妙宗钞」是智者大师,就是天台第一代祖师,智者大师所注解的《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经》的注解叫做《妙宗钞》,这里面说得详细。『及梵网玄义』,「梵网玄义」是蕅益大师的注解,就是蕅益大师《梵网经疏》的玄义,他说得很清楚。这个地方省略了,不再详细说明,但是将来到经文里面多多少少还要提出来给我们介绍。说到这个地方,这是第三大段讲完了。下面是第四段,「明力用」:

  解【第四明力用。】

  是五重玄义里面的第四段。『力』是能力,『用』是作用。前面一段是讲修行的方法。修行方法懂得之后,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它的结果如何?我们能得到些什么样的好处、什么样的受用?大师告诉我们:

  解【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这个意思就是说明这部经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功,而以不退为德,我们讲的功德。经文里面讲,「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的意思就是不退转地。不仅仅是上三土证三种不退转,就是同居土下品下生也是圆证三不退,前面曾经提到过,这是不可思议。

  由此可知,我们只要是往生西方,我们这个身就是最后身了。什么最后身?凡夫的最后身,从此以后不再作凡夫了。一生到西方世界就是菩萨,是大乘圆教的菩萨,阿弥陀佛的学生。走到哪个世界,哪个国土,没有人对你不恭敬的,为什么?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你看本经后面流通分里头,十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学生来了,他也必定是特别的招待,这是我们可以能够想像得到。

  再看底下经文,底下一段经文也非常的重要,因为在最近这个阶段里面,有许多地方在闹「带业往生」、「消业往生」,说是经论里面找不到「带业往生」的字样,所以我特别提醒诸位看这一段:

  解【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

  所以有这一句就够了,假如要不带业,怎么会有四土?怎么会有九品?既有四土九品了,当然是带业,这是一定的。换句话说,你这个业要带得多,你的品位就下;你这个业要带得少,你品位就增高,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个地方特别要记住,就是『各论九品』,凡圣同居土有九品,方便有余土也有九品,乃至於常寂光土还有九品,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下面,大师就把这些境界相给我们提示出来,使我们自己在用功的时候明白自己到了什么境界了,所以这桩事情不必去问人,你要问人,你自己一定有疑惑,你才会问人。你自己不疑惑了,你当然不要去问人。所以学佛,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讲到,学佛有三个基本的条件,这三个基本条件有一条不具足,修行都有障碍。第一个是理论要通达,要正确没有错误的理解它。第二个是方法要明了。第三个是境界要清楚,我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理论、方法、境界三样都搞清楚了,这才可以开始修行。这个地方讲境界。底下说:

  解【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底下这段文,我们句句都要把它记牢,这好像我们在走路之前在研究地图,第一站到什么地方,第二站到什么地方,把它搞清楚,以后你就不会迷路了,你的前途呈现一片光明。

  解【若执持名号。】

  『执持名号』是修行。

  解【未断见思。】

  这就是讲功夫,你念佛的功夫,虽然念得很勤,你的见思烦恼没有断。诸位要知道,只是没有断,没有断怎么样?要有能力伏,就是把见思烦恼要压住,决定不起现行,要有这个能力才行,没有这个能力不能往生。没有这个能力,就是你念佛号的时候不得力,虽然念佛了,但是佛号不起作用。所以佛号应该怎么念法?平常固然佛号不断,这好比是练兵,平常出操练兵,对付烦恼的时候就好比打仗,什么时候打仗不一定,时时刻刻都打仗,心里面烦恼一起来了,这个时候马上佛号下去,就要跟它作战了。

  顺境里面,心里面起了欢喜了,「阿弥陀佛」,把欢喜心给压下去。诸位要晓得,欢喜心是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喜欢是七情五欲,有这个东西不能往生。诸位不要听到,佛门当中不常常讲法喜充满?法喜充满是不是欢喜?那要一欢喜就完了,决定不能往生。什么叫法喜?法喜是「清凉自在」,喜怒哀乐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这个时候叫法喜。千万不要把你自己的欢喜心当作法喜,那是感情。你能够把情识统统压住了,这个时候叫法喜,心地清净光明一念不生,这个时候叫法喜充满。

  在逆境里面,我们的瞋恚心、嫉妒心如果稍微一生起来了,这句阿弥陀佛也能把它压住,那个念头才动,一句佛号就把它压住了,这就是打仗。绝对不叫分别执著妄想起作用,一有这个东西,佛号立刻把它压住。这是未断见思,可是你的佛号能起作用,心里头没有妄念则已,一有妄念,佛号立刻就把它压住。

  这样的功夫也分为三辈九品,也分九品。上品的功夫,给诸位说,虽然是带业往生,见思烦恼没断,他就生死自在了,就预知时至,也可以来去自如,换句话说,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想再多住几年就可以多住几年。那要得一心还得了!那个功夫不得了,怎么知道?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在《往生传》里面诸位都可以看到,古人有例子在。你想《净土圣贤录》里头记载的莹珂法师,他只念了三天三夜,他往生了,他那个是什么功夫?就是「执持名号,未断见思」,他那个境界是功夫成片,他就能自在往生了,他还有十年寿命,他不要了,他提前走了,佛来接引他,他跟佛走了,像这种例子很多。

  解【随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这句我们要特别注意。执持名号是有散、有定,什么叫散定?「定」是定课,就是早晚课,早晚课是决定不缺,这是比什么都重要。不要说我今天忙,我明天补过来,不行的,定课就是定课。所谓定课,不要定得太多,定得太多怎么样?你自己做不到,这是要特别注意的。看自己生活环境,如果自己工作很忙,早晚课就定少一点;如果自己很清闲,有的是时间,你可以定多一点。但是诸位一定要晓得,课诵里头最重要的是执持名号,不是念经,念经没用处,这是诸位千万要记住。所以现在很多人不晓得,定的早晚课诵念经,叫你念经,叫你念一遍经是什么意思?念一遍经是定心的。因为我们的心散乱,散乱称名,念名号不得力,所以一遍经念下来,收心,心定了,然后接著念佛号,功夫都在佛号上,不在那遍经上。你的功夫浅深是你执持名号的多寡,与经决定不相干。所以诸位是念经、念咒那都不相干,功夫在名号。

  我们净土宗古来许多的祖师们,他们念佛的方法是一天十万声佛号,你看人家也不念经,也不念咒,他什么都没有,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十万声。十万声佛号差不多是要念二十个小时,我们这个四个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概一个小时可以念五千声,十万声是二十个小时,大概除了四个小时睡眠之外,佛号是从无间断。他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一句佛号,莲池大师如此,蕅益大师也是如此,这是我们也晓得的。

  「散」就不是定课,总希望二六时中不要间断,心里面念念有佛。你出声念可以,不出声念也可以,大声、小声都没有关系,念到疲倦的时候,不妨大声念几声把精神提起来,念累了的时候就默念,不出声音,总求佛号不间断。这里面功夫浅深分三辈九品。再看底下一段: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

  你看,功夫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没换样子。所以诸位念佛,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了,功夫成片是不是到一心了?你就看你见思烦恼断了没有,就从这里看,见思烦恼没断是功夫成片的境界,见思烦恼要断了就是一心的境界。见思烦恼断了是什么相?第一个,没有人、我之相,这是见思烦恼断了,没有人我是非了,心是平等的。在顺境里面决定没有一丝毫的贪心,贪、瞋、痴、慢、疑统统断掉了,这是见思烦恼。在逆境里头不生一点瞋恨心,不是说生了一点点心则压下去,那是什么?那是前面的境界,那是功夫成片的境界,在第二层境界里头决定不会有。人家就是把你处死,拿著刀一片一片来割你的肉,像《金刚经》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样,你也没有一念瞋恨心,这个时候你是得事一心不乱,这都是境界,非常重要。

  我们功夫已经到成片了,就希望再提升一层,提升到事一心,所以见思烦恼是『任运先落』的。「任运」是自自然然断的,不是有心断的,有心断,断不掉。我天天念,我要断见思烦恼,你决定断不掉,为什么?因为我要断见思烦恼,有我执在。我执是念念增长,我执不破。事一心不乱是破我执,所以他的地位与小乘阿罗汉相等,与辟支佛相等。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就是断见思,所以你的功夫是跟他们相等。但是你的功德比他大,因为他修的是小乘法,你修的是圆顿一乘法,所以你的功德比他大,你断证的功夫是跟他相等,功德是他比不上你。所以像这些地方要知道,晓得这个境界是自自然然现前的,没有一丝毫的勉强,见思烦恼断了,这叫功夫。

  你如果要测验一个人,要了解一个人,他要说他的功夫怎么样了,你恭维他几句,他也很得意,他是凡夫。你臭骂他几句,他马上就生气了,是博地凡夫,没有功夫,连前面第一层的功夫都没有。第一层伏烦恼,他能伏得住。伏烦恼,我们常讲「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是凡圣同居土的境界,八风吹不动。到事一心不乱就没有风,风平浪静了,没风了,这一层功夫,他的果报『则生方便有余土』。这个里头也有三辈九品,怎么晓得有三辈九品?前面讲过「四土各论九品」,每一土里头都有三辈九品。它这个地方文省略,如果这个文要是具足的话,「则生方便有余土,分三辈九品」,那个文的意思就足了,它这是文简略,意思是具足的,这个地方的意思非常重要。

  我们讲《阿弥陀经》,研究讨论这部经典,你看在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里面讲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两句,大师的注解差不多占全部注子里头的八分之一,可见这是一部经重点的所在,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重点也在这两句,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应该怎么念法?

  我在这一次,我们翻印的《西方公据》九品莲图,我在前面题了几个字。所以讲到这个地方,现在这个印刷,错字实在是太多了,第一篇里头就有两个错字。第二篇我是讲念佛的方法,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间断、不怀疑就行了,这个法门就这么简单。念的时候要一心念,专心念,念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想东想西,所谓是「放下身心世界」,我们只把念佛当作我们第一桩大事。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再没有一桩事情比这个事情更重要了,再没有一桩事情比这个事情更大了。什么都能舍,就是一句佛号不舍,你就成功了。决定不间断,决定不怀疑,你就这么一直念下去,不要想著「我哪一天才得一心?」你要有这么一个疑问在心中,你这一生就得不到一心,为什么?它这是个障碍。不许可有一个妄念,不许可存著什么时候,佛现个身我看一下,什么时候我才能看到莲花,你要有这个妄念,统统叫做障碍,自己障碍自己。只要一直念下去,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求,一心也不要求,见佛也不要,什么都不求,到时候自然现前。下面一段说:

  解【若至理一心不乱。】

  这是功夫达到上乘了。

  解【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这是讲『实报庄严土』的样子。「实报庄严土」也叫做无障碍净土,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何谓「理一心」?是念到破一品无明了。无明,大乘经里面所讲的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品当中,只要你破一品就是理一心不乱,所以理一心不乱里面,功夫有浅深差别不相同。净土里面分为三辈九品是大分,一般经典里面讲的四十一品。换句话说,同样是理一心,理一心里头有四十一个阶级,《华严经》就是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讲的是什么地方?就是实报庄严土的。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们那些人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生到哪一土?他生到实报庄严土,这些法身大士就是证得理一心不乱。你要问他用什么方法?我告诉你,是用念佛的方法。你要不相信,你看《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用的是念佛的方法。由此可知,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法门,是一切诸佛度化众生的根本法门,我们要是读经连这一点都没看出来,那真叫白念了。

  四十一位从圆教初住开始,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二住菩萨破两品无明,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叫四十一品。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就是第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就成佛了,圆满菩提了,所以他们的净土叫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方便有余土跟凡圣同居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十法界,到几时把无明念破一品的时候,这个时候你住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我们要问,破一品无明是什么样子?你要晓得破无明的那个样子,我介绍你去念《六祖坛经》,六祖就是个样子。六祖那个样子是什么样子?六祖不认识字,他一切经典没学过,人家念,他就懂了。你经典不懂的话,你念给他听,他就讲给你听,这就是开悟的样子,这就是理一心不乱的样子。那我们看看我们是不是到理一心了,你由这里就可以能测验到你自己。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不必要学的,一看就会了,一听就会了,不但三藏经典是如此,世间所有的学术没有一样不如是,这叫开悟。如果经典摆在面前,看了还是看不懂,那证明没开悟,没有到理一心不乱。我们听别人念经,这个意思还是不明白,没开悟。所以你要问开悟的那个样子,你就看看六祖,六祖的样子就是开悟的样子。

  所以几时开悟你也不要问,用什么方法能快一点开悟,也不要做这个梦想,「欲速则不达」。所以这句佛号念到底,念到事一心了,烦恼不生了,我执没有了,念没有了,功夫继续用下去,不要间断,不要怀疑,还是一样的功夫,一样平平用下去,然后自然法执破掉了。到这个时候,无论什么事情,你眼睛也放光了,耳朵也聪明了,一看就晓得了,一听就明了了,这个时候你就开悟了,所以这些事情不要问人。

  你们看《坛经》,《坛经》里面有一些极少数是开悟了以后,求祖师给他印证,那很少,像永嘉,只有几个人,像法达都不是。法达是功夫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而是在没有达到将要达到,将要达到未达到,遇到祖师,祖师给他一点醒,豁然大悟,这样的人占多数。他的功夫真正用得勤,到这一关不能突破,遇到善知识,他这个点破,这个时候才入境界,这些都是功夫有一些偏差。像永嘉就没有疑惑,只是来求证,求六祖给他证明,果然与祖师所证的是同一个境界。所以我们今天只要用功,绝对不要祈求,不要求境界,不要去求一心,因为心里面只要有一丝毫的求都是妄念,都是妄想。这些分别、执著、妄想,说个不好听的话都叫业障,障碍了你一心不乱,障碍了你功夫成片,障碍你这一生的大好因缘。

  所谓理念,这个理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常住真心,就是法界全体。前面说过「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诸位如果入到这个境界,这就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就是破无明的境界。前面讲到那四句的时候,也特别提示诸位要牢牢的记住。因为无明破一品,你就证一分法身了。我们法身不能证得是无明障碍了,无明破一分,法身就证一分,见一分真性,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能所双亡,心佛不二,不住有念,也不落无念。

  像《楞严经》里面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落有无,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从相上看,他的一句佛号二六时中从无间断,这是有念。如果从性上去看,从理上去看,他心境一如,无念。简单的说,心里面无念,口里面有念,性中无念,相中有念,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念而无念不是说口也无念,口有念,形相上有念,心里面不执著。他心里面为什么不执著?诸位要晓得,他的我、法两种执著都破了,我都没有了,谁在念?这个时候真正的三轮体空。虽然二六时中一句佛号不断,没有能念之我相,没有所念的佛相,能所双亡,而佛号二六时中从无间断,这是理一心不乱的样子。这个境界通一切大乘了义的境界,所以这里头,诸位必须要记住,理一心不乱是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菩萨,我们看《华严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是理一心不乱,因此理一心不乱里头也有三辈九品。实报庄严土就是他的果相,他的果报的相,这个里面也有三辈九品,如果严格的来分也是四十一品。

  寂光净土是破一品无明,也就分证一分的寂光。寂光是性,是法性土,是性、是理,实报庄严土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如果从唯识上来说,这是阿赖耶的见分与相分,阿赖耶的见相就是实报庄严土,阿赖耶的自证分就是常寂光土,诸位如果懂得唯识,这么样说起来你就很容易明了了。这个时候,不但是阿赖耶的见相两分的亲证是你的现量境界,阿赖耶的自证分也是你的现量境界。而阿赖识的证自证分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本智,阿赖耶的见分就是后得智,这两分都是属於般若。自证分跟相分属於法身,一个法身之体,自证分是法身的理体,阿赖耶的相分是法身的相,你看有体、有相、有用,《华严经》里面讲的大方广就是所谓的体、相、用,所以生实报庄严土,同时也分证常寂光净土,这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如果我们要不明了,我们自己的功夫到什么程度是一无所知。你要是把这个路子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现在就晓得我现在是什么样的功夫,我现在能不能往生?我往生的时候,生的四种净土,分生在哪一种净土?而且自己大致上还能知道自己的品位,三辈九品自己的品位高下也能够知道,这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诸位再想想,除这个法门之外,八万四千法门,他们前途哪有这么清楚?哪有这么明白?这是从凡夫初下手一直到等觉菩萨,这条路清清楚楚。好像我们旅行看地图一样,一看一目了然,分明在眼前,路就看我们怎么走,我们现在走到什么地方。

  诸位要晓得,这是多么的幸运,「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所以我们对於这部经、对於这部的注解,决定不能够轻易的放过。什么经可以不看,什么经可以不听,《阿弥陀经要解》不能不听,《弥陀经疏钞》不能不看,其他的经我暂时不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来得及,我留到那边去看。现在取西方净土,这是第一桩大事,第一桩要紧的事情,决定不能轻易的疏忽了。所以请经真正是高明的人,这是请讲《阿弥陀经》。我们过去都不晓得这部经的重要,没把这部经看在眼里,哪里晓得这部经是最极圆顿的法门。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