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 (第四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0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倒数第四行:
讲【先讲无相之实相。】
一切大乘经的体性都是以实相而兴起的。佛在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讲三种实相,「无相之实相、无不相之实相、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我们曾经读过,也用了很长的时间研讨过,像这些重要的义理我们多读几遍、多听几遍,实在是必要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尚未能证得实相。未证之前要想证得,一定要长时间的薰习,就是说多看多听,才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唯有观照才叫做真正的修行。我们的修行不得力,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观照的功夫。观照功夫如果能与实相相应,那就无量功德了。
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特别是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你看每一段的经文,莲池大师在讲解到最后,总要说一个「称理」,「称理」就是我们常说「称性而谈」。什么叫称性?就是观照与实相相应就叫做称性,就叫做称理。由此可知,实相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此地我们万万不能够疏忽。
「无相的实相」,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
讲【无相者。离虚妄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小注是他冠注注的,这么一注就非常的清楚。
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什么叫『如来』?这是我们应当要明白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义」是什么?就是诸法的实相。所以说你要见到『诸相非相』,你就见到诸法的实相。
圆瑛老法师怕我们对这个意思还不能够体会,特别慈悲给我们开示。
讲【非相即离相。】
『离』不是叫我们身离,这个诸位要晓得。我们六根是没有办法离相,眼见的是色相,耳听的是声相,六根接触,这是六尘之相,没法子离。就是离开社会、离开都市、离开人群,到个深山古洞里面去修行,他张开眼睛还是看到青山,还是看到绿水,还是色相。「离」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执著。离一切分别心,离一切执著心,这叫离相。我们想想,凡夫,想像自己,我们是不是见到外面相就起分别、就起执著?分别、执著的结果就是烦恼。起惑造业,感受种种的果报,这一些都是著相才有的。如果不著相就没有,不著相你所见到的就是诸法实相。譬如我手上拿这个,你们诸位见了,当你没有起分别、执著的时候,你见的是实相,真实相。「扇子」,你就见到虚妄相,诸位懂得吗?你说扇子,你见到妄相,为什么?这就是这样子,它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加上去的,加上一个名字就是加上一层虚妄,你要执著一定叫扇子,那就加上两层虚妄了。
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离开一切名相,名字相、心缘相,就是心里面对它攀缘的这个相,分别相、执著相,这就是实相。认为实相在哪里?你六根所接触的统统是实相,三种实相都具足。无相的实相那看到的是非常深刻,这一看,这个相马上就了解,当体皆空,不是实在。为什么当体皆空?因缘所生法,它本来没有,种种因缘聚合起来才有。
扇骨,竹子的、纸做的,这上面是绢裱的,再加上人工制造,种种因缘所生,它没有自体,这就是「无相的实相」。虽然无自体,它有一个现相在,这个现相就是「无不相的实相」,它不是没有相,它是有相。虽然有相,这个相是虚妄的,为什么说有相,相是虚妄的?佛法里头常常讲,要是真实的就永远不变,那是真实的,凡是会变的就是虚妄。我们想想这个东西会不会变?会变。你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放上几十年,放上一百年,纸就变成灰,它会变灭的,所以这个东西有成、住、坏、空。它会变,它不是常住的,所以这个相是虚妄。我们再想想我们人,人有生、老、病、死,所以我们这个相也不是真实的,这个相就是无不相之实相。
我们人虽然有生、老、病、死,它有一个不死,有一个永远不生不灭,那是什么?是我们的佛性。佛性在哪里?六根的根性。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详细,波斯匿王听到都悟入了。他的一悟入,他很开心,晓得肉身有生死,真我没有生死。假我有生死,真我没有生死。真我虽然没有生死,你要是不肯好好的修,它有轮回,也是个很苦恼的事情。如果你要好好的修,把真我修到脱离了轮回,没有轮回了,这就得大自在了。佛法教人最殊胜之处、最究竟之处,就是在此地。叫我们真正的体认,自己有一个真我。只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确实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如果再到六道里面来,乘愿再来,乘愿再来是自在的。第二十九页第一行讲:
讲【次讲无不相之实相。无不相者。不是没有真实相也。】
像我刚才举扇子作例子,诸位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就能够明白经论里面这两种名词的定义。下面注解上说:
讲【诸法虽妄。妄中有真。】
有情众生相是妄的,妄中有真,是真性、是佛性。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无情的,它也有个妄相,像扇子是无情的,它有法性,法性是真的。
讲【诸法生灭。生灭之中。有个不生灭性。】
刚才所说的,佛性与法性是一个性,一心无二性。
讲【凡虚妄生灭者。皆差别相。真实不生灭者。乃平等相。】
我们读《华严经》,《华严经》的五周因果里面先说差别因果,再说平等因果。《华严经》经文长,字数多,说理特别的详细。我们一想,「差别因果」是讲无不相的实相,「平等因果」是讲无相之实相,可见得一切大乘经实在是离不开实相。底下,不但是圆瑛法师,世尊在世的时候,以及历代的祖师、菩萨们,根性利的,一听就能够悟入。中下根性的人,悟入比较上要困难,所以离不开比喻。经论当中用比喻的非常之多,这个地方也举比喻给我们说,就像经里面常说的一样,「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二十九页,倒数第四行第三句,诸位看:
讲【依金作器。器器皆金。诸器差别相上。】
『差别相』就是无不相之实相。
讲【不是没有金之平等相。】
任何一法,哪怕是一微尘,一粒微尘,乃至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这么一个小的东西,它都具足了平等性、差别相。差别相就叫做无不相的实相,平等性就是无相的实相。末后一行很重要:
讲【吾人现前一念心性。】
这就是指我们现前「念佛的一念心性」,重要的就是『一念』,二念就落在妄想里面。「一念」是心性,二念就变成心意识,就变成八识。所以诸位要明了,一念就是真心,二念的时候就变成妄想,真心变成妄想。如果我们能够永远保持一念,就叫一心不乱,那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菩萨有大菩萨,小菩萨还做不到。所以怎样学著在境界里头保持著一念,在境界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一切境界都能够任运成就,任运的造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个意思我们在过去《六祖坛经》里面说得很多、很详细,也说了很多遍,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讲【心有灵知之用。性乃不变之体。用不离体。故合称心性。】
『心』与『性』就是讲的实相,无不相的实相。这个两字在佛经里面,我们一定要看它的上下文,有的时候是一个意思,有的时候是两个意思。此地,从体用上来说,两个意思,也有经论从真妄两个意思。性是真的,心是妄的。所以一定要从上下文句当中去看它,它是怎么个说法。不过有一个原则,一定不变的,那就是它是一不是二。体用是一,真妄也是一,「识得一,万事具毕」,真正达到究竟圆满。大师在此地特别嘱咐我们,教我们必须在这个义理上痛下功夫,认真的去研修,然后才能够得到消息。如果单从言语、文字上去著手,那像古人所谓:死在字里行间,那是得不到受用的。
下面又以「二义」来解释,这都是解释实相。第一个是「本空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经上常讲「万法皆空」。我们初学的人一听都害怕了,空还得了,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的萤幕本空,你们都相信,现在是不是空?还是空的,虽然现出画面,还是空的,这叫「本空义」。我们的心性本空,虽然本空能现相,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电视萤光幕上现的相一样,虽现,但是是空的,本空,绝不丧失了它的本空,在此地是用这个来代表无相的实相。实相之体,这一点要是真正在这里体会得到,我们会得很大的受用,常言说得好,看破放下了。为什么看不破?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不知道万法本来空寂,以为样样东西都是有,在这个里面分别、计较、执著,不肯放下,不知道是本来空的。
你看看菩萨在修行,修行到最高的位置,我们读《仁王经》就晓得,《仁王经》说道,法云地的菩萨,菩萨位次到了顶头,法云地就是大乘的阿罗汉。我们经上常常念到「大阿罗汉」,大阿罗汉不是小乘的罗汉,小乘的叫四果罗汉。大乘阿罗汉是十地菩萨。阿罗汉翻作「无学」,就是毕业了,他所学的东西学完了,小乘四果毕业,大乘菩萨,法云地是第十地,毕业了。他什么境界?《仁王经》里面讲「五忍菩萨,寂灭忍」。他证得的境界清净寂灭,就是本空。
大乘菩萨怎么能毕得了业?本空。《楞严经》上说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他毕业了。「归无所得」就是本来空。小乘阿罗汉毕业是证得了「人我空」,晓得烦恼是空,见思烦恼本来空,他证得小乘罗汉。大乘罗汉是根本无明本来空,不但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也是本来空,所以才能证得大乘阿罗汉。等觉菩萨中品寂灭忍,如来果地上是上品的寂灭忍,都是见到本来空。
他下面引用了达摩祖师一段公案来证明,我们在这里看到慧可大师真正聪明。
讲【二祖神光。】
这是祖师的别号,就是慧可大师,是我们中国禅宗:
讲【断臂求法。求初祖达磨。为他安心。】
这个公案诸位都很熟悉,虽然很熟悉,你也能说得出来,但是你得不到受用。你会说,说的是别人的境界,不是自己的境界,不得受用。如果你到这个境界里面,给你说你生死了了,不但生死了了,轮回也出了,轮回没有了,一下就证到圆初住,净土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你要是发愿求生净土,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
他能回光返照,我们就是不能照,回不了光,不能返照。我们跟慧可大师差别的就是这么一点,他能回头,我们不能回头。他求法,换句话说,他的目的、方向是搞正确,他学佛,求法求什么?求安心,这个目的就对了。他学佛不是求佛菩萨保佑我身体健康、升官发财,不是保佑这个,不是保佑我弘法利生法缘殊胜,不求这个,求心安。心为什么不能安?理没有得到,理没有明白,心安理得,当你明白,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他可是真诚心,他见达摩祖师的时候是在冬天,站在雪地里面等了很久,达摩祖师理都不理他,最后自己拿刀断一条手臂,达摩祖师看到这个样子,「你何苦,何苦自己断一条手臂,站在这个地方,到底为什么?」他才说出来,「求祖师给我安心,我心不安」。这么样的诚恳,诚到了极处,一点就通了。
我们今天怎么点,点上一万遍、十万遍都不能通,原因在哪儿?不诚,没有人家这么诚心。如果我们要看到一个和尚的时候,我们在那里诚诚恳恳的站了半天,他理都不理,掉头而去,这个和尚架子太大了,我们可不要理他,那就不行了。我们求学的精神,对於老师的恭敬,比不上神光。他提出问题出来了,达摩祖师就一伸手,「好,你把心拿来,拿来我给你安」,这就是答覆他,叫他自己回光返照。
讲【二祖即时回光返照。】
『照』是观照,回过头来找心。
讲【觅心了不可得。】
找心,没有,心没有,本来空。
《楞严经》上诸位很明了,阿难也是起心动念,说出他的出家因缘,是由於眼睛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里面想这个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修来的,我也要发心来修行,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释迦牟尼佛问他,你的心在哪里?问他的心在哪里,不管是真心、是妄心,没有处所,没有处所就是本来空,如果有处所那就是有,没有处所。
阿难「七处徵心」,找不到心,他不开悟,他是找了,怎么找就是找不到,不开悟,没悟。为什么没悟?他心里想,是有心。佛叫我找,找了,找不到,总有个地方我不晓得,求佛指点,心到底在哪里?自己找不到,这叫不开悟,没有神光聪明。神光一回头一找的时候,『了不可得』,本来空,这就比阿难聪明太多了。所以阿难在楞严会上,小乘初果。
神光这一悟,从凡夫地就一下悟到圆教初住,真正不得了,这个叫顿超,当中不经过十信位,一下就到初住。达摩祖师也给他说了,你既然讲了「觅心了不可得」,说「与汝安心竟」。好,我替你安心安好了,安完了。你根本心都没有,还有什么不安的?可见得你常常讲不安,那是妄想、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不可得」就是本空,本来空,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常住义」。「常住」就是「无不相之实相」。我们把底下小注念一念:
讲【以现前一念心性。常住本然。不属过现未来三际。】
在我们真心之中,没有三世,没有古今,也没有十方,十方跟三世都不是真实的。诸位念过《百法明门论》,你看看《百法明门论》里面所讲的「十方、三世」,它排列在哪一类法里头,你就会觉悟。「十方」,它叫「方分」,分就是一分一分,「三世」叫「时分」,「时分」跟「方分」都是「不相应行法」,什么叫「不相应行法」?我们现代的术语叫做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不是事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我们要明白的,所以时间跟空间是一不是二。
所以经里面经文一打开,「一时」,很有味道。一时是真的,没有前后际,成佛也没有说先佛、后佛,没有。如果有先佛、后佛,那就有三世。也没有大佛、小佛,它有大佛、小佛,那就有十方了。某个人先成佛,某人后成佛,我说是古佛,我说是今佛,给诸位说,这都是释迦牟尼佛骗小孩的话,随顺凡夫之见,随顺俗谛而说;给你真实话,没有。真实话的时候,成了佛,佛没有大小,佛没有先后,佛没有古今。
讲【此之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不生不灭。故三际悉皆不属。】
所以它没有『三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无生论》云,《无生论》非常之好,《净土十要》里头有《净土生无生论》。自古以来就有人提出这一个问题,到底是有没有生?《无生论》里头有这么一句话,「法界圆融体」,小注讲这就是实相。「作我一念心」,这个一念心与法界圆融体相应,所以你一心的时候就相应,与实相就相应。心里才起一念,实相就失掉了,把实相就变成妄相,把真心变成了妄心,把本性变成了八识,才起一念就变了。
所以大经里面讲的「十方如来与大菩萨」,他们都是住在三摩地中。三摩地是禅定,以本经来讲是住在一心不乱之中。我们如果也住在一心不乱,那不是佛菩萨是什么?佛菩萨与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佛菩萨常住一心不乱,凡夫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凡夫跟佛没有两样,就是用心不一样,人家那个心不胡思乱想,就叫做佛菩萨,胡思乱想就叫凡夫。没有胡思乱想叫正念,有胡思乱想叫邪念。所以真正讲到修行,妄念是愈少愈好。古来的修行人常讲「知事少时烦恼少」,你知道的事愈少愈好,烦恼就少了,你们想想对不对?知道的事情愈多,你的分别心愈多、执著心愈多、妄念愈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得的人多了,就是非多,你要想不认识人,没有是非,少应酬、少交际,少与人打交道,是非就少了。这两句话非常有道理,修行人不能不留意。
所以印光法师,凡是皈依印光法师的人,很少跑庙,不会今天到这个庙里,明天到那里,不会,那要被印光法师知道,要骂死了。不但别的地方你不准跑,就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庙里头,你一年去个一次,他对你很客气,去多了会挨骂,你来干什么?你已经见到我了,我还是这个老样子,有什么好看的?不在家里好好用功、好好的念佛,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又浪费精神、又浪费钱财。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叫你少接触外面境界,知道的事少,认识的人少,你的心才清净,才能够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念到一心不乱。
老和尚这个话对我很大的启示,我再看那些《高僧传》、《五灯会元》、禅宗的语录,仔细看一看,古来人成就果然如此。他们一生就是一个寺庙、一个老师、一批的同参道友,他那些是非就这么几个人,那几个人以外没有,他的圈圈都很小,所以他有成就。现在道场跟从前不一样,从前的道场门庭施设不同,国家有国家的家宗,不要说是每一个宗它不一样,同样一个宗,你讲禅宗,禅宗每一个寺庙的作风都不一样。教下也不例外,它每一个寺院有它独特的道风,有它独特的学风,与其他的寺庙不相同。你要是在一个寺庙修行,决定有成就,你要走个两、三个寺庙,你心里面就有分别,它跟它不一样,它跟它也不一样,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起了分别、起了执著。
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说你成佛了,他到这个圆心,这上面许许多多的寺庙,各人的家风不一样,你走一个一定到达,你要是走两、三个,「哪一个对?哪一个对?」永远到不了,麻烦在此地。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第一,没有第二,只要你走一门就行,走两门决定不行,所以你千万不要梦想禅净双修、禅密双修,还禅密净三修,这好了,自找苦吃,不行。你们想想不行的道理在哪里?你这里头有分别、有执著。唯独修一样才能离分别、离执著,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有很多人坚固的执著不能破,怎么劝他跟他讲,他都不相信,认为什么?禅净双修快,禅、净、密大概更可靠。好像我们这边一个大讲堂一样,四面都有好多个门户,走一个靠不住,我走两个门进去,大概可以能进得去,他两个门不够,从三个门进去,你有什么本事一下子从三个门里进来?自古以来只听说「一门深入」,没有听说二门、三门可以深入。这个理不难懂,要多想想,要肯放下,不肯放下,搞多了,错误,错了要回头,不能再错下去。
我们看《净土生无生论》,《净土生无生论》实在是非常之好,文章好极了。我们虽然没有时间讲,诸位是应当要看看,这个有注解,古德有注解,说:
讲【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即法界。】
这个四句是论里面的一首偈。
讲【达此者。】
『达』是通达,你对这个道理、对这个理论,你要是真正能够通达:
讲【由持名念佛。而悟实相也。】
你要问究竟怎么样念才能够悟入?我就可以告诉你,「『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一直念下去就悟入了」。你听了,「哪有这么容易?」你就决定不能悟入,为什么?你怀疑,疑是障碍,烦恼障。你要在里面起分别,这样念能悟实相?这样念要念多久才能悟实相?你要在念佛里头起心动念,统统是障碍。所以叫你老实念佛,老实念,实相自然现前,不要心里常常去想到我已经念了好几天,我念了好几个月了,实相怎么还没现前?这样子念一辈子也不会现前。这是在念佛途径之中处处自己做拦路石,处处给自己的障碍,你怎么能成就?
所以古德教人「老实念佛」,这四个字一点都不错。什么叫老实?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起一个妄念,不打一个妄想,什么一心不一心,实相不实相,一概不理会,到时候自然现前,自然成就。这样念佛真正能够成就一心,就是成就念佛三昧,真正能开悟,能够念到明心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到。再看底下一段,三十页倒数第二行:
解【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这就是空不空的实相,无相无不相的实相,这个境界很不容易懂。虽然了不可得,但是它是有,它是存在,它不是无。它不是无,它是真的存在,为什么说它为空?因为它没有迹象可寻,无有迹象可寻,所以说它为空。但是空不当作无讲,这个空不能说是什么没有了叫做空,不是这个讲法。这个空是有,是真有,真有没有形迹,所以叫它做空。
譬如我们的妄念、妄心,妄想心也是找不到。楞严会上佛叫阿难找心,并没有讲是真心、妄心,直接问他心在哪里?不问他那个心是真或妄,心在哪里?真心、妄心都了不可得,都是本来空。妄想心最显著的现象就是作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从哪里来的?梦是从妄想心变现出来的,你那个妄想心了不可得,你找不到,它会变梦境,所以你不能说它无,它变成梦境了,整个心变成梦境,就底下一句,『具造百界千如』,「造」就是变现,变现成这梦境,那个梦境你不能说它有。作梦因为时间短,一下醒过来的时候,所以你要作了一个梦的时候,醒过来的时候,你就想想那个梦境,跟佛经里头的意思,好好的去思惟揣摩,这就叫「观照」。你几时把这个道理想通了,再一引申,我们前眼的山河大地依正庄严就是我们真如本性,本来空的真性变现的幻相。
我们现在就好像在梦中一样,梦中一下觉悟了,本来空,你在这一生当中就得自在、就得快乐,与诸佛大菩萨一样在这个世间上游戏神通,没有障碍了,晓得万法皆空,万法俱不可得。就好像我们作梦,在梦里头忽然觉悟了,我现在在作梦,那你就可以在梦里头好好享受。知道是在梦,统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遇到欢喜的事情,你的心也清净,假的,不是真的。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你的时候,你可要脖子伸长一点,请你吃,假的不是真的,一点恐惧都没有。
所以说一悟入这个境界,跟诸位说,得失、妄想就没有了。得失是妄念,在《百法明门论》里是不相应行法第一条,「得」。得失是假的,无有一法可得,也无有一法失掉,没有得失。而我们凡夫最苦恼的,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千方百计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你说多苦!到这个时候晓得,原来这个大千世界是一场大梦而已,梦中哪有得失?所以你就非常的自在,这个时候的生活,一般说神仙生活。神仙都不如你,神仙看到你都羡慕你,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不是佛菩萨的真相,是我们自己的真实相,可惜我们把这个真实相迷了,悟了就是这样子。
诸位看三十一面第三行,这三句,我们只著重这个三句。「具造百界千如」,这是解释这一句:
讲【具是理具。造是事造。】
诸位只要记这两句就行了。『理』就是心性里面本来就具足的,『造』是因缘生法,就是变现的境界。理是能变,事是所变。好像我们作梦一样,心是能作梦,它是理,理去作,梦境,梦境就是事,是它所变现的。
六祖当年刚刚悟入这个境界的时候,他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是「没想到」,没想到我们自己的心性是本来具足,这是第一句。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一条都不少,法法具足,这没想到。「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下一句,就是「事造」。没有想到我们自己的心性能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
什么叫「百界千如」?《法华经》里面,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给我们讲的「十如是」,每一个法界有十如是,十法界就是百如是,每一个法界都具足十法界。你想这个人,我们这个人间,人是一法界,十法界之一,人中有佛,人中的佛法界。人中有菩萨,人中有缘觉、有声闻,人中有天人,修十善业道、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人中之天。修五戒的,人中之人。修贪瞋痴的,是人中的地狱、饿鬼、畜生。所以每一界里头都有十法界。
人中十法界听到没问题,那佛法界怎么说法?佛法界里有佛,这个可以承认,佛倒驾慈航作菩萨也行,难道佛还堕地狱?佛还变畜生?照变。给诸位说,佛要到畜生道里去度众生,他不变畜生怎么能度它?你们念过《普品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给他说法」。佛要去度猪,给猪说法,他就得要投身变个猪,跟猪在一块,天天给它讲经说法,我们也听不懂。那是什么?佛法界里头的畜生。观音菩萨在饿鬼道里面现的鬼王的身分给饿鬼道说法。我们放焰口,我们图书馆常常放大蒙山,供的面然大士的牌位,面然大士就是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现的身,应以鬼身得度者即现鬼身而为说法。地藏菩萨,你们看地藏菩萨这个人的像,其实地藏菩萨在地狱道里头是地狱相,不是这样庄严的,现这种庄严的相,地狱、畜生看到早就吓跑了,谁还敢亲近他?要现同类身相。你才明了每一法界里头都具足十法界,每个法界里头有「十如是」。「十如是」在三十一面,倒数第四行,圆圈底下,我们以前在《法华经》大意里头讲过。
【千如者。一界有十如是。法华经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这一共十如,叫「十如是」。诸位特别要注意「如是」两个字,佛经一打开,第一句话是什么?「如是我闻」,「如是」两个字就包括多大的范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没有一样不包括在里头。千经万论所讲,讲的是什么?就讲「如是」两个字。你要是有佛经,佛经讲什么?佛经就讲「如是」。《法华经》里头把一切法归纳为十大类,每一类里头都有无量无边。相,相状。这十大类跟诸位说,是一桩事情,所以才「如」。相,相如其性,如是。相,相如其体,如是。没有一法不如,万法皆如,万法是一不是二,为什么皆如?因为万法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
前面在实相里面讲,这里讲百界千如,是无不相的实相,没有一法不与无相的实相相应,所以它怎么不如?如就是,不如就不是。所以《金刚经》上解释「如来者」,解释「如来」这两个字,「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就是此地讲的「百界千如」,「如义」就是「如是」。所以这是个纲领,也是教给我们观察一切法,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随拈一法都具足这十个意思,随便拈一法,它有相、它有性、它有体、它有力。力就是力用,就可以有能力。作是它的作用,它造作,它有因、它有缘、它有果、它有报,本末究竟是指从相一直到果报一定具足这些条件,无论哪一法,没有一法例外。
【百界各具十如。是则成千如。复有假名一千。正报一千。依报一千。共有三千。复有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古人云。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也。】
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天台家讲「一念三千」,就是这个意思。「一念三千」实际上讲的什么?就是我们整个宇宙万有,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一念变现出来,一念三千就是这个意思。就像我们作梦,我们梦境是一念变现的,没有先后,不会说是你作梦的时候,先变一个天,然后再梦到一个地,然后再梦到山河,再梦到树木,没有这个层次的。所以现代这些科学家在寻找宇宙的起源,好像有什么时代、什么时代的事,那叫做在打妄想。一刹那,一次完成,决定没有先后,先后是你的妄想,没有先后,一次完成。
这个一次完成的,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譬如我们看电影,银幕上是空寂的,电影底片照在银幕上,是不是一次完成?第二张底片接著来,它还是一次完成的。你说有先后?没有先后,张张都是一次完成。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把这两句话用在电影银幕上是不是非常的恰当!「当处出生」,显现了;「随处灭尽」,第二张又现了,一秒钟二十四张,张张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有先后次第!
所以那些科学家费尽了精神,天天在打妄想,写了好多书,那个书都叫做梦想,是一场空,没有意义。什么宇宙的起源,最初是什么样,以后又变成什么样,都在打妄想。所以你记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唯有佛法才能说出这个真实义,宇宙万有的真相。这些是真实的事相,就叫实相,真实相,不是科学家、哲学家与这些宗教们能够道得出来。如果他们能道得出、说得出来,佛绝不多事。别人说了,我还说干什么?不用说了,省事了。正因为大家想知道,而别人说不出来,佛不得不出现世间为我们指出事实的真相,所以这是说「不可以言其无,不可以言其有」。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倒数第四行:
讲【先讲无相之实相。】
一切大乘经的体性都是以实相而兴起的。佛在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讲三种实相,「无相之实相、无不相之实相、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在《金刚经讲义》里面我们曾经读过,也用了很长的时间研讨过,像这些重要的义理我们多读几遍、多听几遍,实在是必要的,为什么?因为我们尚未能证得实相。未证之前要想证得,一定要长时间的薰习,就是说多看多听,才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唯有观照才叫做真正的修行。我们的修行不得力,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观照的功夫。观照功夫如果能与实相相应,那就无量功德了。
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特别是在《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你看每一段的经文,莲池大师在讲解到最后,总要说一个「称理」,「称理」就是我们常说「称性而谈」。什么叫称性?就是观照与实相相应就叫做称性,就叫做称理。由此可知,实相对我们修行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此地我们万万不能够疏忽。
「无相的实相」,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
讲【无相者。离虚妄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小注是他冠注注的,这么一注就非常的清楚。
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什么叫『如来』?这是我们应当要明白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义」是什么?就是诸法的实相。所以说你要见到『诸相非相』,你就见到诸法的实相。
圆瑛老法师怕我们对这个意思还不能够体会,特别慈悲给我们开示。
讲【非相即离相。】
『离』不是叫我们身离,这个诸位要晓得。我们六根是没有办法离相,眼见的是色相,耳听的是声相,六根接触,这是六尘之相,没法子离。就是离开社会、离开都市、离开人群,到个深山古洞里面去修行,他张开眼睛还是看到青山,还是看到绿水,还是色相。「离」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执著。离一切分别心,离一切执著心,这叫离相。我们想想,凡夫,想像自己,我们是不是见到外面相就起分别、就起执著?分别、执著的结果就是烦恼。起惑造业,感受种种的果报,这一些都是著相才有的。如果不著相就没有,不著相你所见到的就是诸法实相。譬如我手上拿这个,你们诸位见了,当你没有起分别、执著的时候,你见的是实相,真实相。「扇子」,你就见到虚妄相,诸位懂得吗?你说扇子,你见到妄相,为什么?这就是这样子,它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加上去的,加上一个名字就是加上一层虚妄,你要执著一定叫扇子,那就加上两层虚妄了。
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离开一切名相,名字相、心缘相,就是心里面对它攀缘的这个相,分别相、执著相,这就是实相。认为实相在哪里?你六根所接触的统统是实相,三种实相都具足。无相的实相那看到的是非常深刻,这一看,这个相马上就了解,当体皆空,不是实在。为什么当体皆空?因缘所生法,它本来没有,种种因缘聚合起来才有。
扇骨,竹子的、纸做的,这上面是绢裱的,再加上人工制造,种种因缘所生,它没有自体,这就是「无相的实相」。虽然无自体,它有一个现相在,这个现相就是「无不相的实相」,它不是没有相,它是有相。虽然有相,这个相是虚妄的,为什么说有相,相是虚妄的?佛法里头常常讲,要是真实的就永远不变,那是真实的,凡是会变的就是虚妄。我们想想这个东西会不会变?会变。你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放上几十年,放上一百年,纸就变成灰,它会变灭的,所以这个东西有成、住、坏、空。它会变,它不是常住的,所以这个相是虚妄。我们再想想我们人,人有生、老、病、死,所以我们这个相也不是真实的,这个相就是无不相之实相。
我们人虽然有生、老、病、死,它有一个不死,有一个永远不生不灭,那是什么?是我们的佛性。佛性在哪里?六根的根性。这个道理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详细,波斯匿王听到都悟入了。他的一悟入,他很开心,晓得肉身有生死,真我没有生死。假我有生死,真我没有生死。真我虽然没有生死,你要是不肯好好的修,它有轮回,也是个很苦恼的事情。如果你要好好的修,把真我修到脱离了轮回,没有轮回了,这就得大自在了。佛法教人最殊胜之处、最究竟之处,就是在此地。叫我们真正的体认,自己有一个真我。只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确实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如果再到六道里面来,乘愿再来,乘愿再来是自在的。第二十九页第一行讲:
讲【次讲无不相之实相。无不相者。不是没有真实相也。】
像我刚才举扇子作例子,诸位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就能够明白经论里面这两种名词的定义。下面注解上说:
讲【诸法虽妄。妄中有真。】
有情众生相是妄的,妄中有真,是真性、是佛性。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无情的,它也有个妄相,像扇子是无情的,它有法性,法性是真的。
讲【诸法生灭。生灭之中。有个不生灭性。】
刚才所说的,佛性与法性是一个性,一心无二性。
讲【凡虚妄生灭者。皆差别相。真实不生灭者。乃平等相。】
我们读《华严经》,《华严经》的五周因果里面先说差别因果,再说平等因果。《华严经》经文长,字数多,说理特别的详细。我们一想,「差别因果」是讲无不相的实相,「平等因果」是讲无相之实相,可见得一切大乘经实在是离不开实相。底下,不但是圆瑛法师,世尊在世的时候,以及历代的祖师、菩萨们,根性利的,一听就能够悟入。中下根性的人,悟入比较上要困难,所以离不开比喻。经论当中用比喻的非常之多,这个地方也举比喻给我们说,就像经里面常说的一样,「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二十九页,倒数第四行第三句,诸位看:
讲【依金作器。器器皆金。诸器差别相上。】
『差别相』就是无不相之实相。
讲【不是没有金之平等相。】
任何一法,哪怕是一微尘,一粒微尘,乃至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这么一个小的东西,它都具足了平等性、差别相。差别相就叫做无不相的实相,平等性就是无相的实相。末后一行很重要:
讲【吾人现前一念心性。】
这就是指我们现前「念佛的一念心性」,重要的就是『一念』,二念就落在妄想里面。「一念」是心性,二念就变成心意识,就变成八识。所以诸位要明了,一念就是真心,二念的时候就变成妄想,真心变成妄想。如果我们能够永远保持一念,就叫一心不乱,那与诸佛菩萨没有两样,菩萨有大菩萨,小菩萨还做不到。所以怎样学著在境界里头保持著一念,在境界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一切境界都能够任运成就,任运的造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个意思我们在过去《六祖坛经》里面说得很多、很详细,也说了很多遍,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讲【心有灵知之用。性乃不变之体。用不离体。故合称心性。】
『心』与『性』就是讲的实相,无不相的实相。这个两字在佛经里面,我们一定要看它的上下文,有的时候是一个意思,有的时候是两个意思。此地,从体用上来说,两个意思,也有经论从真妄两个意思。性是真的,心是妄的。所以一定要从上下文句当中去看它,它是怎么个说法。不过有一个原则,一定不变的,那就是它是一不是二。体用是一,真妄也是一,「识得一,万事具毕」,真正达到究竟圆满。大师在此地特别嘱咐我们,教我们必须在这个义理上痛下功夫,认真的去研修,然后才能够得到消息。如果单从言语、文字上去著手,那像古人所谓:死在字里行间,那是得不到受用的。
下面又以「二义」来解释,这都是解释实相。第一个是「本空义」,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经上常讲「万法皆空」。我们初学的人一听都害怕了,空还得了,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的萤幕本空,你们都相信,现在是不是空?还是空的,虽然现出画面,还是空的,这叫「本空义」。我们的心性本空,虽然本空能现相,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电视萤光幕上现的相一样,虽现,但是是空的,本空,绝不丧失了它的本空,在此地是用这个来代表无相的实相。实相之体,这一点要是真正在这里体会得到,我们会得很大的受用,常言说得好,看破放下了。为什么看不破?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不知道万法本来空寂,以为样样东西都是有,在这个里面分别、计较、执著,不肯放下,不知道是本来空的。
你看看菩萨在修行,修行到最高的位置,我们读《仁王经》就晓得,《仁王经》说道,法云地的菩萨,菩萨位次到了顶头,法云地就是大乘的阿罗汉。我们经上常常念到「大阿罗汉」,大阿罗汉不是小乘的罗汉,小乘的叫四果罗汉。大乘阿罗汉是十地菩萨。阿罗汉翻作「无学」,就是毕业了,他所学的东西学完了,小乘四果毕业,大乘菩萨,法云地是第十地,毕业了。他什么境界?《仁王经》里面讲「五忍菩萨,寂灭忍」。他证得的境界清净寂灭,就是本空。
大乘菩萨怎么能毕得了业?本空。《楞严经》上说得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他毕业了。「归无所得」就是本来空。小乘阿罗汉毕业是证得了「人我空」,晓得烦恼是空,见思烦恼本来空,他证得小乘罗汉。大乘罗汉是根本无明本来空,不但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也是本来空,所以才能证得大乘阿罗汉。等觉菩萨中品寂灭忍,如来果地上是上品的寂灭忍,都是见到本来空。
他下面引用了达摩祖师一段公案来证明,我们在这里看到慧可大师真正聪明。
讲【二祖神光。】
这是祖师的别号,就是慧可大师,是我们中国禅宗:
讲【断臂求法。求初祖达磨。为他安心。】
这个公案诸位都很熟悉,虽然很熟悉,你也能说得出来,但是你得不到受用。你会说,说的是别人的境界,不是自己的境界,不得受用。如果你到这个境界里面,给你说你生死了了,不但生死了了,轮回也出了,轮回没有了,一下就证到圆初住,净土法门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你要是发愿求生净土,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
他能回光返照,我们就是不能照,回不了光,不能返照。我们跟慧可大师差别的就是这么一点,他能回头,我们不能回头。他求法,换句话说,他的目的、方向是搞正确,他学佛,求法求什么?求安心,这个目的就对了。他学佛不是求佛菩萨保佑我身体健康、升官发财,不是保佑这个,不是保佑我弘法利生法缘殊胜,不求这个,求心安。心为什么不能安?理没有得到,理没有明白,心安理得,当你明白,心就安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他可是真诚心,他见达摩祖师的时候是在冬天,站在雪地里面等了很久,达摩祖师理都不理他,最后自己拿刀断一条手臂,达摩祖师看到这个样子,「你何苦,何苦自己断一条手臂,站在这个地方,到底为什么?」他才说出来,「求祖师给我安心,我心不安」。这么样的诚恳,诚到了极处,一点就通了。
我们今天怎么点,点上一万遍、十万遍都不能通,原因在哪儿?不诚,没有人家这么诚心。如果我们要看到一个和尚的时候,我们在那里诚诚恳恳的站了半天,他理都不理,掉头而去,这个和尚架子太大了,我们可不要理他,那就不行了。我们求学的精神,对於老师的恭敬,比不上神光。他提出问题出来了,达摩祖师就一伸手,「好,你把心拿来,拿来我给你安」,这就是答覆他,叫他自己回光返照。
讲【二祖即时回光返照。】
『照』是观照,回过头来找心。
讲【觅心了不可得。】
找心,没有,心没有,本来空。
《楞严经》上诸位很明了,阿难也是起心动念,说出他的出家因缘,是由於眼睛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里面想这个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修来的,我也要发心来修行,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释迦牟尼佛问他,你的心在哪里?问他的心在哪里,不管是真心、是妄心,没有处所,没有处所就是本来空,如果有处所那就是有,没有处所。
阿难「七处徵心」,找不到心,他不开悟,他是找了,怎么找就是找不到,不开悟,没悟。为什么没悟?他心里想,是有心。佛叫我找,找了,找不到,总有个地方我不晓得,求佛指点,心到底在哪里?自己找不到,这叫不开悟,没有神光聪明。神光一回头一找的时候,『了不可得』,本来空,这就比阿难聪明太多了。所以阿难在楞严会上,小乘初果。
神光这一悟,从凡夫地就一下悟到圆教初住,真正不得了,这个叫顿超,当中不经过十信位,一下就到初住。达摩祖师也给他说了,你既然讲了「觅心了不可得」,说「与汝安心竟」。好,我替你安心安好了,安完了。你根本心都没有,还有什么不安的?可见得你常常讲不安,那是妄想、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不可得」就是本空,本来空,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常住义」。「常住」就是「无不相之实相」。我们把底下小注念一念:
讲【以现前一念心性。常住本然。不属过现未来三际。】
在我们真心之中,没有三世,没有古今,也没有十方,十方跟三世都不是真实的。诸位念过《百法明门论》,你看看《百法明门论》里面所讲的「十方、三世」,它排列在哪一类法里头,你就会觉悟。「十方」,它叫「方分」,分就是一分一分,「三世」叫「时分」,「时分」跟「方分」都是「不相应行法」,什么叫「不相应行法」?我们现代的术语叫做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不是事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是我们要明白的,所以时间跟空间是一不是二。
所以经里面经文一打开,「一时」,很有味道。一时是真的,没有前后际,成佛也没有说先佛、后佛,没有。如果有先佛、后佛,那就有三世。也没有大佛、小佛,它有大佛、小佛,那就有十方了。某个人先成佛,某人后成佛,我说是古佛,我说是今佛,给诸位说,这都是释迦牟尼佛骗小孩的话,随顺凡夫之见,随顺俗谛而说;给你真实话,没有。真实话的时候,成了佛,佛没有大小,佛没有先后,佛没有古今。
讲【此之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不生不灭。故三际悉皆不属。】
所以它没有『三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无生论》云,《无生论》非常之好,《净土十要》里头有《净土生无生论》。自古以来就有人提出这一个问题,到底是有没有生?《无生论》里头有这么一句话,「法界圆融体」,小注讲这就是实相。「作我一念心」,这个一念心与法界圆融体相应,所以你一心的时候就相应,与实相就相应。心里才起一念,实相就失掉了,把实相就变成妄相,把真心变成了妄心,把本性变成了八识,才起一念就变了。
所以大经里面讲的「十方如来与大菩萨」,他们都是住在三摩地中。三摩地是禅定,以本经来讲是住在一心不乱之中。我们如果也住在一心不乱,那不是佛菩萨是什么?佛菩萨与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佛菩萨常住一心不乱,凡夫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凡夫跟佛没有两样,就是用心不一样,人家那个心不胡思乱想,就叫做佛菩萨,胡思乱想就叫凡夫。没有胡思乱想叫正念,有胡思乱想叫邪念。所以真正讲到修行,妄念是愈少愈好。古来的修行人常讲「知事少时烦恼少」,你知道的事愈少愈好,烦恼就少了,你们想想对不对?知道的事情愈多,你的分别心愈多、执著心愈多、妄念愈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得的人多了,就是非多,你要想不认识人,没有是非,少应酬、少交际,少与人打交道,是非就少了。这两句话非常有道理,修行人不能不留意。
所以印光法师,凡是皈依印光法师的人,很少跑庙,不会今天到这个庙里,明天到那里,不会,那要被印光法师知道,要骂死了。不但别的地方你不准跑,就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庙里头,你一年去个一次,他对你很客气,去多了会挨骂,你来干什么?你已经见到我了,我还是这个老样子,有什么好看的?不在家里好好用功、好好的念佛,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又浪费精神、又浪费钱财。你看看《印光大师文钞》,叫你少接触外面境界,知道的事少,认识的人少,你的心才清净,才能够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念到一心不乱。
老和尚这个话对我很大的启示,我再看那些《高僧传》、《五灯会元》、禅宗的语录,仔细看一看,古来人成就果然如此。他们一生就是一个寺庙、一个老师、一批的同参道友,他那些是非就这么几个人,那几个人以外没有,他的圈圈都很小,所以他有成就。现在道场跟从前不一样,从前的道场门庭施设不同,国家有国家的家宗,不要说是每一个宗它不一样,同样一个宗,你讲禅宗,禅宗每一个寺庙的作风都不一样。教下也不例外,它每一个寺院有它独特的道风,有它独特的学风,与其他的寺庙不相同。你要是在一个寺庙修行,决定有成就,你要走个两、三个寺庙,你心里面就有分别,它跟它不一样,它跟它也不一样,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起了分别、起了执著。
我举个例子给诸位说,说你成佛了,他到这个圆心,这上面许许多多的寺庙,各人的家风不一样,你走一个一定到达,你要是走两、三个,「哪一个对?哪一个对?」永远到不了,麻烦在此地。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第一,没有第二,只要你走一门就行,走两门决定不行,所以你千万不要梦想禅净双修、禅密双修,还禅密净三修,这好了,自找苦吃,不行。你们想想不行的道理在哪里?你这里头有分别、有执著。唯独修一样才能离分别、离执著,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有很多人坚固的执著不能破,怎么劝他跟他讲,他都不相信,认为什么?禅净双修快,禅、净、密大概更可靠。好像我们这边一个大讲堂一样,四面都有好多个门户,走一个靠不住,我走两个门进去,大概可以能进得去,他两个门不够,从三个门进去,你有什么本事一下子从三个门里进来?自古以来只听说「一门深入」,没有听说二门、三门可以深入。这个理不难懂,要多想想,要肯放下,不肯放下,搞多了,错误,错了要回头,不能再错下去。
我们看《净土生无生论》,《净土生无生论》实在是非常之好,文章好极了。我们虽然没有时间讲,诸位是应当要看看,这个有注解,古德有注解,说:
讲【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即法界。】
这个四句是论里面的一首偈。
讲【达此者。】
『达』是通达,你对这个道理、对这个理论,你要是真正能够通达:
讲【由持名念佛。而悟实相也。】
你要问究竟怎么样念才能够悟入?我就可以告诉你,「『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一直念下去就悟入了」。你听了,「哪有这么容易?」你就决定不能悟入,为什么?你怀疑,疑是障碍,烦恼障。你要在里面起分别,这样念能悟实相?这样念要念多久才能悟实相?你要在念佛里头起心动念,统统是障碍。所以叫你老实念佛,老实念,实相自然现前,不要心里常常去想到我已经念了好几天,我念了好几个月了,实相怎么还没现前?这样子念一辈子也不会现前。这是在念佛途径之中处处自己做拦路石,处处给自己的障碍,你怎么能成就?
所以古德教人「老实念佛」,这四个字一点都不错。什么叫老实?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起一个妄念,不打一个妄想,什么一心不一心,实相不实相,一概不理会,到时候自然现前,自然成就。这样念佛真正能够成就一心,就是成就念佛三昧,真正能开悟,能够念到明心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到。再看底下一段,三十页倒数第二行:
解【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这就是空不空的实相,无相无不相的实相,这个境界很不容易懂。虽然了不可得,但是它是有,它是存在,它不是无。它不是无,它是真的存在,为什么说它为空?因为它没有迹象可寻,无有迹象可寻,所以说它为空。但是空不当作无讲,这个空不能说是什么没有了叫做空,不是这个讲法。这个空是有,是真有,真有没有形迹,所以叫它做空。
譬如我们的妄念、妄心,妄想心也是找不到。楞严会上佛叫阿难找心,并没有讲是真心、妄心,直接问他心在哪里?不问他那个心是真或妄,心在哪里?真心、妄心都了不可得,都是本来空。妄想心最显著的现象就是作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从哪里来的?梦是从妄想心变现出来的,你那个妄想心了不可得,你找不到,它会变梦境,所以你不能说它无,它变成梦境了,整个心变成梦境,就底下一句,『具造百界千如』,「造」就是变现,变现成这梦境,那个梦境你不能说它有。作梦因为时间短,一下醒过来的时候,所以你要作了一个梦的时候,醒过来的时候,你就想想那个梦境,跟佛经里头的意思,好好的去思惟揣摩,这就叫「观照」。你几时把这个道理想通了,再一引申,我们前眼的山河大地依正庄严就是我们真如本性,本来空的真性变现的幻相。
我们现在就好像在梦中一样,梦中一下觉悟了,本来空,你在这一生当中就得自在、就得快乐,与诸佛大菩萨一样在这个世间上游戏神通,没有障碍了,晓得万法皆空,万法俱不可得。就好像我们作梦,在梦里头忽然觉悟了,我现在在作梦,那你就可以在梦里头好好享受。知道是在梦,统统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遇到欢喜的事情,你的心也清净,假的,不是真的。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你的时候,你可要脖子伸长一点,请你吃,假的不是真的,一点恐惧都没有。
所以说一悟入这个境界,跟诸位说,得失、妄想就没有了。得失是妄念,在《百法明门论》里是不相应行法第一条,「得」。得失是假的,无有一法可得,也无有一法失掉,没有得失。而我们凡夫最苦恼的,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千方百计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你说多苦!到这个时候晓得,原来这个大千世界是一场大梦而已,梦中哪有得失?所以你就非常的自在,这个时候的生活,一般说神仙生活。神仙都不如你,神仙看到你都羡慕你,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不是佛菩萨的真相,是我们自己的真实相,可惜我们把这个真实相迷了,悟了就是这样子。
诸位看三十一面第三行,这三句,我们只著重这个三句。「具造百界千如」,这是解释这一句:
讲【具是理具。造是事造。】
诸位只要记这两句就行了。『理』就是心性里面本来就具足的,『造』是因缘生法,就是变现的境界。理是能变,事是所变。好像我们作梦一样,心是能作梦,它是理,理去作,梦境,梦境就是事,是它所变现的。
六祖当年刚刚悟入这个境界的时候,他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是「没想到」,没想到我们自己的心性是本来具足,这是第一句。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一条都不少,法法具足,这没想到。「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下一句,就是「事造」。没有想到我们自己的心性能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
什么叫「百界千如」?《法华经》里面,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给我们讲的「十如是」,每一个法界有十如是,十法界就是百如是,每一个法界都具足十法界。你想这个人,我们这个人间,人是一法界,十法界之一,人中有佛,人中的佛法界。人中有菩萨,人中有缘觉、有声闻,人中有天人,修十善业道、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人中之天。修五戒的,人中之人。修贪瞋痴的,是人中的地狱、饿鬼、畜生。所以每一界里头都有十法界。
人中十法界听到没问题,那佛法界怎么说法?佛法界里有佛,这个可以承认,佛倒驾慈航作菩萨也行,难道佛还堕地狱?佛还变畜生?照变。给诸位说,佛要到畜生道里去度众生,他不变畜生怎么能度它?你们念过《普品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给他说法」。佛要去度猪,给猪说法,他就得要投身变个猪,跟猪在一块,天天给它讲经说法,我们也听不懂。那是什么?佛法界里头的畜生。观音菩萨在饿鬼道里面现的鬼王的身分给饿鬼道说法。我们放焰口,我们图书馆常常放大蒙山,供的面然大士的牌位,面然大士就是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现的身,应以鬼身得度者即现鬼身而为说法。地藏菩萨,你们看地藏菩萨这个人的像,其实地藏菩萨在地狱道里头是地狱相,不是这样庄严的,现这种庄严的相,地狱、畜生看到早就吓跑了,谁还敢亲近他?要现同类身相。你才明了每一法界里头都具足十法界,每个法界里头有「十如是」。「十如是」在三十一面,倒数第四行,圆圈底下,我们以前在《法华经》大意里头讲过。
【千如者。一界有十如是。法华经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这一共十如,叫「十如是」。诸位特别要注意「如是」两个字,佛经一打开,第一句话是什么?「如是我闻」,「如是」两个字就包括多大的范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理没有一样不包括在里头。千经万论所讲,讲的是什么?就讲「如是」两个字。你要是有佛经,佛经讲什么?佛经就讲「如是」。《法华经》里头把一切法归纳为十大类,每一类里头都有无量无边。相,相状。这十大类跟诸位说,是一桩事情,所以才「如」。相,相如其性,如是。相,相如其体,如是。没有一法不如,万法皆如,万法是一不是二,为什么皆如?因为万法都是你自性变现出来。
前面在实相里面讲,这里讲百界千如,是无不相的实相,没有一法不与无相的实相相应,所以它怎么不如?如就是,不如就不是。所以《金刚经》上解释「如来者」,解释「如来」这两个字,「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就是此地讲的「百界千如」,「如义」就是「如是」。所以这是个纲领,也是教给我们观察一切法,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随拈一法都具足这十个意思,随便拈一法,它有相、它有性、它有体、它有力。力就是力用,就可以有能力。作是它的作用,它造作,它有因、它有缘、它有果、它有报,本末究竟是指从相一直到果报一定具足这些条件,无论哪一法,没有一法例外。
【百界各具十如。是则成千如。复有假名一千。正报一千。依报一千。共有三千。复有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古人云。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也。】
一念具足,百界千如,天台家讲「一念三千」,就是这个意思。「一念三千」实际上讲的什么?就是我们整个宇宙万有,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一念变现出来,一念三千就是这个意思。就像我们作梦,我们梦境是一念变现的,没有先后,不会说是你作梦的时候,先变一个天,然后再梦到一个地,然后再梦到山河,再梦到树木,没有这个层次的。所以现代这些科学家在寻找宇宙的起源,好像有什么时代、什么时代的事,那叫做在打妄想。一刹那,一次完成,决定没有先后,先后是你的妄想,没有先后,一次完成。
这个一次完成的,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譬如我们看电影,银幕上是空寂的,电影底片照在银幕上,是不是一次完成?第二张底片接著来,它还是一次完成的。你说有先后?没有先后,张张都是一次完成。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把这两句话用在电影银幕上是不是非常的恰当!「当处出生」,显现了;「随处灭尽」,第二张又现了,一秒钟二十四张,张张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哪有先后次第!
所以那些科学家费尽了精神,天天在打妄想,写了好多书,那个书都叫做梦想,是一场空,没有意义。什么宇宙的起源,最初是什么样,以后又变成什么样,都在打妄想。所以你记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唯有佛法才能说出这个真实义,宇宙万有的真相。这些是真实的事相,就叫实相,真实相,不是科学家、哲学家与这些宗教们能够道得出来。如果他们能道得出、说得出来,佛绝不多事。别人说了,我还说干什么?不用说了,省事了。正因为大家想知道,而别人说不出来,佛不得不出现世间为我们指出事实的真相,所以这是说「不可以言其无,不可以言其有」。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