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02
诸位同学,翻开经本第十五页第六行,我们看这个序文:
序【又。於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这一段是大师告诉我们,在念佛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显得特别的殊胜。前面说过在一切法门当中,最直捷、最圆顿的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最简易、最稳当的是「持名念佛」。圆瑛大师在《讲义》里面跟我们开示,这是净土法门里面,通常将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种「实相念佛」,第二种「观想念佛」,第三种叫「观像念佛」,第四种叫「持名念佛」,这四种我们在《疏钞》里面也常常讲到。
「实相念佛」那是相当不容易,如果我们没有证得实相,那就谈不上实相念佛了。其实实相念佛是证得理一心之后,那个念佛就是实相念佛,所以这种方法不是初发心的人能够做得到。向下三类,初学的人都可以做,但是这个里面有难有易。像观想要依据《十六观经》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在念佛法门里面可以说相当之难,即使观成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还要把这个相去掉,为什么要去掉?《金刚经》里头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虚妄相可以帮助你生净土,但是向上一著要「即相离相」,才能够让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
观像念佛要有时间,不是平常人能够做得到的。那要供养一尊佛像,佛像一定要庄严,而且只能供养一尊,为什么?你求这个法门,目的是修一心不乱。两尊佛像就不容易得一心,所以一定要一尊佛像,心才能够专一。观成之后,到我们报身了的时候,寿命到的时候,临命终时佛来接引,那个佛就跟你供养这个像一样,所以你很熟悉。你要是念观音菩萨,供养观音菩萨,也供一尊像,一生都不能改变,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供的像太多了,到临命终时,到底哪一个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就成了问题了。这个时候稍稍有一点疑惑就去不成了,这个一心就被破坏了。由此可知,供一尊是决定正确的。
所以古来大德专修净土的,不说别人,你看看净土宗历代祖师的修行,他们就是一尊像、一个香炉、一本《阿弥陀经》,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所以说观像要有时间,你自己或者是寺院里面,或者是你自己家里面设一个小佛堂,你一天到晚不能离开这个佛堂,离开佛堂,像就看不到了。所以我们过去打观音七,我们把观音菩萨的像,墙壁四周都挂了,这个意思是叫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菩萨都在你的眼前,而且所悬挂的佛菩萨形像只有一尊。这个要有时间,没有时间的人很难做到。
第四种,持名就方便了,持名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不忘。执持名号,它的方便是行住坐卧都没有障碍,不像观想那么难,观像就不能去做日常的工作,它就有障碍,所以四种念佛法门当中,这是最容易的。有人说了,我们持名里面要不要观想?有一些法师大德们主张念佛的时候,或者观佛的三十二相,或者观莲花开合,那就是心里面想,一面念佛一面心里面想这个像。这个情形要看我们个人,如果这一句名号能够摄心就不必要加观想,佛号虽然念,念的时候还是起妄念,佛号止不住妄念,可以加观想先试试看,加上观想能不能帮助你止息妄念,如果有止息妄念的作用就可以加,如果没有就不必要,最好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有受用。
还有在四种里面,持名念佛可以说一教就会,非常的简单容易。念佛讲到稳当,最稳当了,这句话实在的,大师在此地讲的四句:直捷、圆顿、简易、稳当,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确实没有能跟持名念佛相比。
第一,念佛的人真正念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他没有第二个念头。在东晋的时候,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启建莲社,中国第一个莲社就是慧远大师的。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居士叫刘遗民,他在晋朝作官做得很大,听说远公大师在庐山结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他把官辞掉,就到庐山跟远大师念佛。远公跟他见了面之后,他说「你不错,你怎么把官也不做了,俸禄也不要了,你到这儿来打算做什么?」他就跟远公说,说话的意思就跟《仁王经.护国品》里面偈颂的意思相彷佛,「国土危脆」。那个时候东晋正是乱的时候,五胡乱华,时局不稳定,寿命短促,所以他自己把人生确实看破了,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所以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庐山来念佛。他老人家到庐山,五年往生的,是在远祖道场里面第一个往生的。念了两、三年,他就见佛了,所以境界就现前了,五年往生,所以我们今天讲到念佛往生总是以他作为第一个榜样。
远公当年庐山莲社一共是一百二十八个人,各个往生,没有一个漏掉的,正是后来永明大师所说「万修万人去」。要晓得这个世界真正的是苦,空手而来,还是空手而走,古人所讲「万般将不去」,「将不去」就是带不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真正觉悟的人,为什么不念佛?念佛往生的人,古时候多,现在也时有所闻。念得不感应是我们把这世界没有看破,还有所留恋,还放不下,还舍不得,这就没有感应了。如果真正放下,决定有感应。
我们一般人最不容易放下的是家亲眷属,殊不知你怎么样挂念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各人有各人的业报,生死没有法子代替。如果你真正往生了,乘愿再来,他们各个都有得度的机会,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这才叫真正的关心、真正的爱护。
讲到超度,有人问过我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给各位说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说到超度的效果,主法的人修行要有功夫,这个最重要了。诸位读过《影尘回忆录》,过去我们印了三千本都送完了,你看看倓虚大师在没出家作居士的时候,「八载寒窗读《楞严》」,《影尘回忆录》有这么一个题目。你看那一段,他那时候有三十多岁了,将近四十岁,跟一些朋友们在一起开中药铺。他是中年出家的,四十几岁才出家的,九十多岁圆寂,是一代祖师,那也叫专攻。一部经读了八年。
他们有几个同志(大家都学佛的,但是没有人指导),常常在一块互相的研究,找一些注解来看,没有法师讲经。有一天,他的传记里面写的(《回忆录》里头写的),他中午打瞌睡,就在桌子上闭闭眼睛,打个瞌睡休息一下。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人来做生意,店里面有三个人。中午,他彷佛觉得有两个人来了,来找他,一看这两个人是他的冤家。这两个人他都很熟悉,过去跟他有财物上的纠纷打官司,打官司他打赢了,那两个人打输了,输了以后,这两个人上吊了、自杀了。他对这个事情心里头非常歉疚,虽然不是他杀的,但是总是为了这个官司,为了这个事情,人家才死的,所以很歉疚。
看这两个人来了,他心里想,这个不好,恐怕是来报复的,就看到这两个人。这两个当然是鬼,看著两个鬼来了,这个鬼面貌不恶,不像很凶的样子,走到他面前就向他跪下。他就问了:你们两个来干什么?他们说:我们两个来求超度的。他听了这个话,心里放心了,不是来报复,来求超度的。他说:好,行!我一定替你超度,但是怎么个超度法?他说:只要你答应就可以了。他说:好,我答应你。说到答应,就看到那两个鬼,脚就站在他膝盖上,再踩到他肩膀上,往上面去了,就生天了。这两个鬼魂就这么走了。
又一会儿,看到他从前,前面一个太太,也是过世,还有两个小孩也都死了。这前面的,看到他太太带著两个小孩来了,来的时候跪到面前也求超度,也是这个样子,他答应了一下,也就这么走了。他醒过来之后,就问他旁边两个人:刚才的事情,你们有没有看到?旁边的人说:没有看到。这个境界非常的清晰,不能当作一个梦境来看。由此可知,超度是要你自己真正有了功夫了。倓老在那个时候,在《楞严经》上没有功夫,这些鬼魂不会来找他的,找他没用处。当他有这个能力了,来找他求他帮助,真帮上忙。由此可知,超度不需要具备什么仪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诚心诵经念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由此可知,这桩事情最重要就是自己修,如果我们修到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了,不必要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功夫成片决定往生,何况一心不乱?真心修行,古德所说的「自始至终,不遭魔事」。这句话我们能够信得过,为什么?魔事现前,自己就可以舍报忘身。在大陆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当中,我们看到许多的例子,有许多我们都闻名的,这些法师居士们能够舍报,能够忘身,所以他不遭魔事。
第二,「念佛之人,一生精进」,这一句话很重要。如果不能做到一生精进,不叫念佛之人,念佛人一定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才能有成就。所以二六时中决定不要把佛号忘掉,「临命终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这是其他法门所比不上的。
第三条,念佛的人一定要相信,你的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具备就够了,不必求开悟,也不必求禅定,什么都不要求。我真信,相信自己这一生决定可以往生,相信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要有决定的信心,千万不能怀疑。要愿,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极乐世界,对於这个世间一切的一切决定没有留恋,不但在世缘上没有留恋,就是在弘法利生上也不留恋。弘法利生也是个缘分,我们常讲法缘,有缘我们尽心尽力的去做,去帮助别人,没有缘分,一丝毫都勉强不得,所以一定要发愿。行,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绝不三心二意,绝不见异思迁,八万四千法门,我只守定这个法门。所以诸位能够具备这三个条件,信愿行就够了。如何去断烦恼,如何去开智慧,都把它放在一边,永明大师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回向偈里面说「华开见佛悟无生」,一见到阿弥陀佛自然就开悟了,所以这是一定要把它守定。
诸位再翻开第十六页,我们看序文:
序【是故净土三经。并行於世。古人研究推重。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这二行半特别强调持名这个方法。净土的根本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以及《阿弥陀经》,这三种。三经虽然『并行於世』,可是自古以来,不但在教下,连宗门都不例外(宗门是讲禅宗),我们看看《禅门日诵》,《禅门日诵》是禅宗的课诵本,晚课也念《阿弥陀经》,也念佛回向求生净土,那其余的就不必说了。这是讲『古人研究推重』,特别推重《阿弥陀经》,把它『列为日课』。
蕅益大师说,『岂非有见於持名一法』。大家体会到,这不是一个人,历代这些菩萨祖师大德们,共同认为这个法门的确是『普被三根』,上智下愚都蒙利益。经文虽然不长,把一切事理全都包括了。就以佛门里面来说,宗门教下的这些道理也不能超过持名这个法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上根的,譬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是华严会上辅助毗卢遮那如来的两大菩萨。这两位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有明文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在十六页最后的这一行,你看第二句,这都是《华严经》上的。文殊菩萨发愿偈云:「愿我临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普贤偈意全同,每一句加了两个字「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个偈子都是《华严经》的经文。这两位菩萨都是古佛再来,他们尚且发愿求生净土,希望见佛,见到阿弥陀佛,我们如果再不发心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见佛开悟,那就太愚痴了。
说到下愚,他也举了一个例子,举了一个衡州王打铁,衡州是湖南衡阳。衡阳一带,念佛的人很多,受王铁匠的影响。他也不认识字,家里面非常之清苦,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有饭吃。他是有一天偶然的遇到一位出家人,从他的店铺面前过,他就请这位出家人教他修行的法门。请他坐,供养他一杯水。诸位想想,他那么清苦,他哪来的茶?没有茶点招待人,只供养人家一杯水,请人家开示。「我太苦了,有没有什么方法教给我离苦得乐?」这位法师就教给他念佛法门。念佛不耽误他的工作,也不要花钱,也不要浪费一些精神,一心一意念去。一面打铁,一面念佛,念了三年,他念成功了,而且他往生是站著走的,预知时至。三年,这是讲一个下愚。他为什么能做到?给诸位说,他具足了信愿行,所以他三年成功了。
我们今天口口声声讲念佛,我们的信愿行比不上王铁匠。人家是太苦了,日子太苦了,一心求去,求去心切。临终的时候还说了一首偈子,这首偈子在十七页倒数第二行,偈子说的是「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锤念佛一声,敲下即立亡」。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铁锤往下一放,站在那里往生了,这样好的瑞相。一个不认识字的粗人,一生过著穷苦的日子,这么样自在往生,瑞相还多了,你们诸位看看就晓得。这个经里面讲的,有异香、有天乐,大家共见共闻的。
底下老法师又举了一个恶人的例子,第十八页。这是唐朝的事情,张善和,这是我们净土宗也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位往生的人。照理说这个人是不应该往生的,为什么他能往生?所以我们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的恶业太重的话,都举张善和这个例子。
这是个屠夫,杀牛为业的,诸位要晓得在古代杀生当中,杀牛的罪最重了,牛是一生为农夫辛苦耕作,所以杀牛最重。这个人就是杀牛为业的,当然他不学佛,他要学佛决定不会干这个事情。他也不信佛,甚至於也不相信因果报应。到他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人总算是前生修的福报很大,这一生是造了很多恶业,前生的福报很大,他临命终的时候得了一个好处,是心不颠倒,这个很难得。临命终时清清楚楚,头脑清楚,这个难得。如果临命终时一下糊涂了,那就完了,什么人都救不了他。他临终清楚,看到许多牛头人来向他讨命,都是他一生当中所杀的。牛头人来要命,这个时候他相信,他晓得这些人来要命,要偿命。
正在这个时候,他就叫了,叫救命了。他太太听到的时候,请了一位法师来给他开示。那位法师来了之后,告诉他,你的杀业太重了,在现在这个时候,除了念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他是为了自己,救自己的命,所以叫他念阿弥陀佛,他这个时候也是什么念头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就求阿弥陀佛来救命,念了几声,牛头人不见了,他就说牛头人没有了,这位法师就说,再念,拼命念,再念的时候,佛念来了,跟佛去了。这是一个带业往生,我们通常讲十念,临终十念带业往生的一个例子。
诸位要晓得,前面几声念的,把那些牛头人念走了,这个业障消掉了,所以「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时候念佛是至心,我们平常念佛是散乱心念,不是至心念,所以没有这个力量。人家那个至心一念的时候,念几声罪障就消除了,再念几声阿弥陀佛就念来了,这是个好榜样,说明不怕自己罪业深重,罪业深重的人一生当中也能往生。但是这句话,诸位一定要记住,你看到张善和,「那不要紧,现在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等到临命终时再念还来得及」,你要是这么想法就错了,怕的是到你临命终时糊里糊涂,连家亲眷属都不认得了,那个时候就是千万人帮你助念,你也听不进去,这业障重。
我们当年在临济寺,也许有老同修都还记得,临济寺念佛会的副会长林道棨居士,那个样子我们看到也害怕了。念佛会的副会长,平常是领众念佛的人,他自己临命终时,人家帮他助念,听到佛号就讨厌,他就生气,就骂人,不愿意听阿弥陀佛,这怎么得了?这是业障。张善和这个人前世有善根,这一世迷惑颠倒造这个罪业,所以他临命终时神识那么清楚,心不颠倒,他凭心不颠倒才能带业往生。
你看林道棨居士,他临命终时颠倒了,不听佛号,这样的人不少,我们自己临命终时会不会像这个样子?所以要有很高的警觉心,现在就干,这个世间无可留恋,真正念佛成功了,什么时候往生都可以,要多住几天也没关系,不妨碍,是自己功夫成了。没有成的时候,一心一意要把它修成,修成之后,那就是乘愿再来,游戏人间,目标是多带几个往生去。我自己没问题,随时可以去了,多带几个去,这是好事情,能够带人愈多愈好。所以举出这三个例子,说明这个法门的成就实在是简单容易,而且非常稳当。
可是这四句话,「直捷、圆顿、简易、稳当」,这八个字叫难信之法,太难太难了,不容易相信。真正相信了,你一定什么都放下,三、五年的时间,你的功夫一定成功,你对这八个字真正相信了。你自己念佛一成功,你就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我们一定要相信的。信了之后,刚才讲,不但世缘放下了,佛法里头的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也统统放下了。真相信,死心塌地就是这一门。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应当要细心去想一想,去度量这当中的利害得失,真正想通了,下定决心一门深入,像莲祖所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去,八万四千门也让给别人去行去。我专门守定这一句阿弥陀佛决定不改,这叫念佛人。
说『摄事理以无遗』,这个法门里面有事念、有理念。这到后面经文里面,我们讲到什么叫做事一心,什么叫做理一心,诸位就明了了。但是理念也离不开事念,所以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决定不能间断。你出声念可以,默念也行,都很自在,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念到自己内心烦恼不生,外面不为境界所转,这就叫事一心不乱。当然在得一心之前是功夫成片,然后再努力、再精进念到事一心不乱。理念,理念是要加上,就是对这个道理要通达,念到人空、法空,像《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念佛法门不是用的观照,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到五蕴皆空,得理一心不乱。所以说「摄事理以无遗」,这个法门把宗门教下全部都包括在里面,真正不可思议。这个意思,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说得很清楚,诸位自己去看。
再看下面一段序注疏,十九面倒数第四行:
序【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
首先叙述自古以来《阿弥陀经》的注解,代代都有人注解这部经,在从前流通是相当不容易。因为本经著重在信愿行,具备这三个条件就行了,就决定成就了。所以这个注疏不像其余教下的大经大论的注疏,人家把它看得很宝贵,都把它珍藏起来一代一代的流通,流传了下来。修《阿弥陀经》的人,刚才说了,他把什么都放下,抓住这一句佛号,他这一生就决定成就,他不需要这些拉拉杂杂,甚至於连这个注解都觉得是累赘,都用不著,这些注解是对於不信的人讲的、半信半疑的人讲的、信心不具足的人讲的。如果他得清净信,还要这个《疏钞》干什么?《要解》都不要了。有一句经文就够了,我要这么多干什么?就不必要了。所以《阿弥陀经》是代代有人注,但是流传下来的不多。
『云栖和尚』就是莲池大师,莲池大师的《疏钞演义》,我们刚刚讲完。我们这个道场也就是这两种注解,周而复始的与诸位研究,无非是建立我们圆满的信愿行。我想在这几天把这个序文跟诸位研究完。我十六号到美国去,预定在阳历的八月五号回来,正好赶到我们的中元法会,我们中元祭祀的法会,我会来参加,七月半的中元法会,我回来。这次到美国大概去五十天,也是劝人念佛,不念佛不行,搞那个密、搞那个禅,没有用处。
我想在我出国的期间当中,我们这边同修,上次讲了,我们播放《阿弥陀经》的录音带。同时我希望能够打两个佛七,打一个观音七,打一个弥陀七,打观音七的时候就放这个《阿弥陀经》的录音带。打弥陀七的时候,打观音七的时候,我们过去讲的《普门品》的录音带,都可以在此地播放,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来认真的在一起共修,人数多寡没有关系。古德结七念佛不超过十个人,他能够真精进,所以像我们这个地方以二、三十人最理想,能够身心清净在这个地方来念佛。我想我今年在冬天的时候可以跟大家在一起打一个佛七,来考验我们念佛的功夫。平常讲经念佛,佛七就是考试,考我们功夫到了什么境界,是这个用意的,我们行解相应,大家好好的来努力。
「云栖」,这是对他特别尊敬的称呼,因为他老人家住的寺院叫云栖寺,是就这个寺来称他。蕅益大师对於莲池大师是最敬佩的,这个注解里头说过,他老人家受戒是在莲池大师骨灰塔的前面受戒,可见得他对他是非常的敬重,所以称他为「和尚」。「和尚」是亲教师。蕅益大师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没有见过面,但是他是以他做模范、以他做榜样,一生都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他确实学得很像,他成为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是我们莲宗九祖。
《疏钞》真正是博大精微,你看我们讲一遍,都还不是细讲,都不是细讲,讲了三百三十五次,我们这一部经,我想大概三个月可以圆满,实际上在讲席当中,三个月可以圆满。我八月回来,大概今年年底是一定会圆满,到明年我们这个《疏钞》,第三遍才开始,希望我们的境界也是遍遍提高。
『幽溪』也是一个地名,底下注解里头说明,是天台山幽溪高明寺,是传灯法师的道场。传灯是法师的法名,他的辈分比蕅益大师长一辈,所以称他作师伯。传灯大师有《圆中钞》流传於后世,这个注解的本子分量不多,过去台中也印过,现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得到,我们图书馆也还有几本。这是对他的赞叹,他解释《阿弥陀经》当中的意思是「圆融中道之理,真俗中三谛,圆融无碍」,故称之为「圆中」,这是赞叹它『高深洪博』。
今天我们要是讲到《阿弥陀经》的注解,都是以这三种为代表。莲池大师的《疏钞》,它因为文字多,说得详细,就跟《华严经疏钞》一样,有利於初学。《圆中钞》是发明净土这个经教里面圆融无碍的道理,比较不适於初机,因为它自始至终都有相当的深度,不像这个《疏钞》,《疏钞》里头是由浅而深。你看每一段先从事上讲,后从理上讲,每一句经文都是由浅入深,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疏钞》的好处。第三部就是蕅益大师的《要解》。而现在流通最流行的就是《要解》与《疏钞》,《圆中钞》不大流行,有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实际上读了《要解》再去看《圆中钞》,它里面的意思都差不多,所以我们在三种注解里面取两种就够了。《圆中钞》诸位要有兴趣,自己去看看,不必要讲解就能够明了,因为它的意思与《疏钞》与《要解》都能够旁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像『日月中天』,太阳、月亮在天的正当中,每个人都能够看得见,这是大家共同赞叹的。
序【特以文富义繁。】
二十一面倒数第五行的序,『特以文富义繁』,这是指《疏钞》文字太多了,说得详细,详细就免不了繁琐,这是一定的。像清凉大师解释《华严经》一样,当然《华严经》本身就多,再加以解释当然就更繁琐,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有它的好处,就是能真正帮助我们起信。
序【边涯莫测。】
这两句是赞叹《疏钞》。后面两句是赞叹《圆中钞》:
序【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刚才讲了,《圆中钞》自始至终有它的深度,所以不适合初机,不适合初学。初学的人以《圆中钞》起信发愿的确是比较难。因为理要是不明,信心就生不起来,愿也发不起来,必须把这个道理统统都贯通了,信心才建立,所以建立信心真正不简单。
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我不说别人,说自己,自己学佛三十多年,我学佛七年出家,一出家就上台讲经,也讲了二十五年了。没出家之前读《印光大师文钞》起信的,才相信净土法门,是不是真信了?没真信。如果真信,我想想王打铁要三年,我大概还不要三年,没有真信。出家之后,这二十五年当中大概讲了有几十种的经论,对净土法门没信,如果要信了,专讲《阿弥陀经》了,怎么还会讲其他的经论,没有相信。
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是哪一位我不太清楚,我要去查一查,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讲了三百多遍,从来不讲第二种经的,那是第几位祖师?在莲池大师之前的,不搞别的。你要是说《阿弥陀经》简单,你看《疏钞》讲起来简单不简单?《疏钞》讲一遍差不多等於讲两部《楞严经》。往年李老师讲《楞严经》,一部《楞严经》讲下来,一共用了一百三十多个小时。我过去在念佛堂讲《楞严经》,吴居士家里还有全套的录音带,一共讲了二百七十多个小时。你看我们现在这一部《弥陀经疏钞》,三百三十五次,一次一个半小时,是不是两部《楞严经》,不容易。所以这一部《阿弥陀经》值得讲,遍遍境界不相同。
如果我当年就相信了,一出家就讲《阿弥陀经》,讲到今天,那我今天就是天下闻名,哪个见到我不合掌称我阿弥陀佛?我就是阿弥陀佛再来了。不信,到现在才觉悟,才相信。现在信还不迟,有三、五年时间决定成就,为什么?不怀疑了,死心塌地了。我在此地也勉励诸位同修,我们要认真的在一起共同的修学。
好,再看底下一段「序今解」。下面叙说他自己做《要解》的因由,什么原因?什么理由?
序【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这是说明他的《要解》了。你看,一个是莲池大师的,太繁了、太多了。你譬如说,这个也是的,工作要繁忙的人,他看到《疏钞》那么多,他读的兴趣没有了,「它的分量太多了,我看不完」。你要是听讲经,「这部经讲要讲一年,我没有时间来听」。《圆中钞》虽然少了,「太深了,我听不懂」,这个也困难。他的《要解》就是从这个上面得到一个启示,真正做到了「简、要、详、明」,所以很受人欢迎。
你看《净土十要》,成时大师编《净土十要》,《十要》里面,《阿弥陀经》是第一部,他不收《弥陀经疏钞》,也不收《圆中钞》,他收《要解》为《净土十要》之一。这个意思非常明显,简、要、详、明,适合於初机,也不碍於那些对佛法有深入研究的人。所以他自己说明了,不敢与莲祖跟大佑法师的《圆中钞》『竞异』,不必跟他们标新立异,不跟古人标新立异,但是也不必要勉强著完全相同。
下面从一个比喻上说,这个比喻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东坡游庐山的一首诗,他取这个意思。『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这是把山峰比喻作《阿弥陀经》,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是都是亲自在经上所体悟的,绝对不离开经文的真实义,确确实实是理。各人有各人的见地,各人有各人的发明。我们把这个两种注解,或者把《圆中钞》三种注解合起来看,对《阿弥陀经》的经义自然就圆融了,就能有相当深度的体会。
过去印光大师对於《阿弥陀经》的注解,他老人家特别赞叹《要解》。《要解》里所讲的,他老人家真是赞到高到不能再高了,阿弥陀佛亲自来注解也不过如此,赞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话说?所以我们在读了《疏钞》之后,再看《要解》,特别的亲切有味,能够把经中的要义一下抓住,作为我们自己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愿力。这个序到此地讲完了。
下面就是玄义,他老人家是学天台的,所以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来解释经体。玄义的部分我想在我出国之前可以跟诸位讲完,回来之后,我们就讲经文,这是一个大段落。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翻开经本第十五页第六行,我们看这个序文:
序【又。於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这一段是大师告诉我们,在念佛法门里面这个法门显得特别的殊胜。前面说过在一切法门当中,最直捷、最圆顿的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最简易、最稳当的是「持名念佛」。圆瑛大师在《讲义》里面跟我们开示,这是净土法门里面,通常将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种「实相念佛」,第二种「观想念佛」,第三种叫「观像念佛」,第四种叫「持名念佛」,这四种我们在《疏钞》里面也常常讲到。
「实相念佛」那是相当不容易,如果我们没有证得实相,那就谈不上实相念佛了。其实实相念佛是证得理一心之后,那个念佛就是实相念佛,所以这种方法不是初发心的人能够做得到。向下三类,初学的人都可以做,但是这个里面有难有易。像观想要依据《十六观经》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在念佛法门里面可以说相当之难,即使观成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还要把这个相去掉,为什么要去掉?《金刚经》里头说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虚妄相可以帮助你生净土,但是向上一著要「即相离相」,才能够让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
观像念佛要有时间,不是平常人能够做得到的。那要供养一尊佛像,佛像一定要庄严,而且只能供养一尊,为什么?你求这个法门,目的是修一心不乱。两尊佛像就不容易得一心,所以一定要一尊佛像,心才能够专一。观成之后,到我们报身了的时候,寿命到的时候,临命终时佛来接引,那个佛就跟你供养这个像一样,所以你很熟悉。你要是念观音菩萨,供养观音菩萨,也供一尊像,一生都不能改变,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供的像太多了,到临命终时,到底哪一个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就成了问题了。这个时候稍稍有一点疑惑就去不成了,这个一心就被破坏了。由此可知,供一尊是决定正确的。
所以古来大德专修净土的,不说别人,你看看净土宗历代祖师的修行,他们就是一尊像、一个香炉、一本《阿弥陀经》,其他的什么都不要。所以说观像要有时间,你自己或者是寺院里面,或者是你自己家里面设一个小佛堂,你一天到晚不能离开这个佛堂,离开佛堂,像就看不到了。所以我们过去打观音七,我们把观音菩萨的像,墙壁四周都挂了,这个意思是叫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菩萨都在你的眼前,而且所悬挂的佛菩萨形像只有一尊。这个要有时间,没有时间的人很难做到。
第四种,持名就方便了,持名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念不忘。执持名号,它的方便是行住坐卧都没有障碍,不像观想那么难,观像就不能去做日常的工作,它就有障碍,所以四种念佛法门当中,这是最容易的。有人说了,我们持名里面要不要观想?有一些法师大德们主张念佛的时候,或者观佛的三十二相,或者观莲花开合,那就是心里面想,一面念佛一面心里面想这个像。这个情形要看我们个人,如果这一句名号能够摄心就不必要加观想,佛号虽然念,念的时候还是起妄念,佛号止不住妄念,可以加观想先试试看,加上观想能不能帮助你止息妄念,如果有止息妄念的作用就可以加,如果没有就不必要,最好是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有受用。
还有在四种里面,持名念佛可以说一教就会,非常的简单容易。念佛讲到稳当,最稳当了,这句话实在的,大师在此地讲的四句:直捷、圆顿、简易、稳当,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确实没有能跟持名念佛相比。
第一,念佛的人真正念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他没有第二个念头。在东晋的时候,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启建莲社,中国第一个莲社就是慧远大师的。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居士叫刘遗民,他在晋朝作官做得很大,听说远公大师在庐山结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他把官辞掉,就到庐山跟远大师念佛。远公跟他见了面之后,他说「你不错,你怎么把官也不做了,俸禄也不要了,你到这儿来打算做什么?」他就跟远公说,说话的意思就跟《仁王经.护国品》里面偈颂的意思相彷佛,「国土危脆」。那个时候东晋正是乱的时候,五胡乱华,时局不稳定,寿命短促,所以他自己把人生确实看破了,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所以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到庐山来念佛。他老人家到庐山,五年往生的,是在远祖道场里面第一个往生的。念了两、三年,他就见佛了,所以境界就现前了,五年往生,所以我们今天讲到念佛往生总是以他作为第一个榜样。
远公当年庐山莲社一共是一百二十八个人,各个往生,没有一个漏掉的,正是后来永明大师所说「万修万人去」。要晓得这个世界真正的是苦,空手而来,还是空手而走,古人所讲「万般将不去」,「将不去」就是带不去,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真正觉悟的人,为什么不念佛?念佛往生的人,古时候多,现在也时有所闻。念得不感应是我们把这世界没有看破,还有所留恋,还放不下,还舍不得,这就没有感应了。如果真正放下,决定有感应。
我们一般人最不容易放下的是家亲眷属,殊不知你怎么样挂念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各人有各人的业报,生死没有法子代替。如果你真正往生了,乘愿再来,他们各个都有得度的机会,这是我们要觉悟的,这才叫真正的关心、真正的爱护。
讲到超度,有人问过我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给各位说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说到超度的效果,主法的人修行要有功夫,这个最重要了。诸位读过《影尘回忆录》,过去我们印了三千本都送完了,你看看倓虚大师在没出家作居士的时候,「八载寒窗读《楞严》」,《影尘回忆录》有这么一个题目。你看那一段,他那时候有三十多岁了,将近四十岁,跟一些朋友们在一起开中药铺。他是中年出家的,四十几岁才出家的,九十多岁圆寂,是一代祖师,那也叫专攻。一部经读了八年。
他们有几个同志(大家都学佛的,但是没有人指导),常常在一块互相的研究,找一些注解来看,没有法师讲经。有一天,他的传记里面写的(《回忆录》里头写的),他中午打瞌睡,就在桌子上闭闭眼睛,打个瞌睡休息一下。那个时候没有什么人来做生意,店里面有三个人。中午,他彷佛觉得有两个人来了,来找他,一看这两个人是他的冤家。这两个人他都很熟悉,过去跟他有财物上的纠纷打官司,打官司他打赢了,那两个人打输了,输了以后,这两个人上吊了、自杀了。他对这个事情心里头非常歉疚,虽然不是他杀的,但是总是为了这个官司,为了这个事情,人家才死的,所以很歉疚。
看这两个人来了,他心里想,这个不好,恐怕是来报复的,就看到这两个人。这两个当然是鬼,看著两个鬼来了,这个鬼面貌不恶,不像很凶的样子,走到他面前就向他跪下。他就问了:你们两个来干什么?他们说:我们两个来求超度的。他听了这个话,心里放心了,不是来报复,来求超度的。他说:好,行!我一定替你超度,但是怎么个超度法?他说:只要你答应就可以了。他说:好,我答应你。说到答应,就看到那两个鬼,脚就站在他膝盖上,再踩到他肩膀上,往上面去了,就生天了。这两个鬼魂就这么走了。
又一会儿,看到他从前,前面一个太太,也是过世,还有两个小孩也都死了。这前面的,看到他太太带著两个小孩来了,来的时候跪到面前也求超度,也是这个样子,他答应了一下,也就这么走了。他醒过来之后,就问他旁边两个人:刚才的事情,你们有没有看到?旁边的人说:没有看到。这个境界非常的清晰,不能当作一个梦境来看。由此可知,超度是要你自己真正有了功夫了。倓老在那个时候,在《楞严经》上没有功夫,这些鬼魂不会来找他的,找他没用处。当他有这个能力了,来找他求他帮助,真帮上忙。由此可知,超度不需要具备什么仪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诚心诵经念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
由此可知,这桩事情最重要就是自己修,如果我们修到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了,不必要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就有这个能力。功夫成片决定往生,何况一心不乱?真心修行,古德所说的「自始至终,不遭魔事」。这句话我们能够信得过,为什么?魔事现前,自己就可以舍报忘身。在大陆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当中,我们看到许多的例子,有许多我们都闻名的,这些法师居士们能够舍报,能够忘身,所以他不遭魔事。
第二,「念佛之人,一生精进」,这一句话很重要。如果不能做到一生精进,不叫念佛之人,念佛人一定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才能有成就。所以二六时中决定不要把佛号忘掉,「临命终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这是其他法门所比不上的。
第三条,念佛的人一定要相信,你的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具备就够了,不必求开悟,也不必求禅定,什么都不要求。我真信,相信自己这一生决定可以往生,相信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来接引,要有决定的信心,千万不能怀疑。要愿,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极乐世界,对於这个世间一切的一切决定没有留恋,不但在世缘上没有留恋,就是在弘法利生上也不留恋。弘法利生也是个缘分,我们常讲法缘,有缘我们尽心尽力的去做,去帮助别人,没有缘分,一丝毫都勉强不得,所以一定要发愿。行,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绝不三心二意,绝不见异思迁,八万四千法门,我只守定这个法门。所以诸位能够具备这三个条件,信愿行就够了。如何去断烦恼,如何去开智慧,都把它放在一边,永明大师讲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回向偈里面说「华开见佛悟无生」,一见到阿弥陀佛自然就开悟了,所以这是一定要把它守定。
诸位再翻开第十六页,我们看序文:
序【是故净土三经。并行於世。古人研究推重。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这二行半特别强调持名这个方法。净土的根本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以及《阿弥陀经》,这三种。三经虽然『并行於世』,可是自古以来,不但在教下,连宗门都不例外(宗门是讲禅宗),我们看看《禅门日诵》,《禅门日诵》是禅宗的课诵本,晚课也念《阿弥陀经》,也念佛回向求生净土,那其余的就不必说了。这是讲『古人研究推重』,特别推重《阿弥陀经》,把它『列为日课』。
蕅益大师说,『岂非有见於持名一法』。大家体会到,这不是一个人,历代这些菩萨祖师大德们,共同认为这个法门的确是『普被三根』,上智下愚都蒙利益。经文虽然不长,把一切事理全都包括了。就以佛门里面来说,宗门教下的这些道理也不能超过持名这个法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上根的,譬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这是华严会上辅助毗卢遮那如来的两大菩萨。这两位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有明文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在十六页最后的这一行,你看第二句,这都是《华严经》上的。文殊菩萨发愿偈云:「愿我临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普贤偈意全同,每一句加了两个字「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这个偈子都是《华严经》的经文。这两位菩萨都是古佛再来,他们尚且发愿求生净土,希望见佛,见到阿弥陀佛,我们如果再不发心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见佛开悟,那就太愚痴了。
说到下愚,他也举了一个例子,举了一个衡州王打铁,衡州是湖南衡阳。衡阳一带,念佛的人很多,受王铁匠的影响。他也不认识字,家里面非常之清苦,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有饭吃。他是有一天偶然的遇到一位出家人,从他的店铺面前过,他就请这位出家人教他修行的法门。请他坐,供养他一杯水。诸位想想,他那么清苦,他哪来的茶?没有茶点招待人,只供养人家一杯水,请人家开示。「我太苦了,有没有什么方法教给我离苦得乐?」这位法师就教给他念佛法门。念佛不耽误他的工作,也不要花钱,也不要浪费一些精神,一心一意念去。一面打铁,一面念佛,念了三年,他念成功了,而且他往生是站著走的,预知时至。三年,这是讲一个下愚。他为什么能做到?给诸位说,他具足了信愿行,所以他三年成功了。
我们今天口口声声讲念佛,我们的信愿行比不上王铁匠。人家是太苦了,日子太苦了,一心求去,求去心切。临终的时候还说了一首偈子,这首偈子在十七页倒数第二行,偈子说的是「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锤念佛一声,敲下即立亡」。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铁锤往下一放,站在那里往生了,这样好的瑞相。一个不认识字的粗人,一生过著穷苦的日子,这么样自在往生,瑞相还多了,你们诸位看看就晓得。这个经里面讲的,有异香、有天乐,大家共见共闻的。
底下老法师又举了一个恶人的例子,第十八页。这是唐朝的事情,张善和,这是我们净土宗也是非常有名气的一位往生的人。照理说这个人是不应该往生的,为什么他能往生?所以我们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的恶业太重的话,都举张善和这个例子。
这是个屠夫,杀牛为业的,诸位要晓得在古代杀生当中,杀牛的罪最重了,牛是一生为农夫辛苦耕作,所以杀牛最重。这个人就是杀牛为业的,当然他不学佛,他要学佛决定不会干这个事情。他也不信佛,甚至於也不相信因果报应。到他临命终的时候,这个人总算是前生修的福报很大,这一生是造了很多恶业,前生的福报很大,他临命终的时候得了一个好处,是心不颠倒,这个很难得。临命终时清清楚楚,头脑清楚,这个难得。如果临命终时一下糊涂了,那就完了,什么人都救不了他。他临终清楚,看到许多牛头人来向他讨命,都是他一生当中所杀的。牛头人来要命,这个时候他相信,他晓得这些人来要命,要偿命。
正在这个时候,他就叫了,叫救命了。他太太听到的时候,请了一位法师来给他开示。那位法师来了之后,告诉他,你的杀业太重了,在现在这个时候,除了念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他是为了自己,救自己的命,所以叫他念阿弥陀佛,他这个时候也是什么念头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就求阿弥陀佛来救命,念了几声,牛头人不见了,他就说牛头人没有了,这位法师就说,再念,拼命念,再念的时候,佛念来了,跟佛去了。这是一个带业往生,我们通常讲十念,临终十念带业往生的一个例子。
诸位要晓得,前面几声念的,把那些牛头人念走了,这个业障消掉了,所以「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时候念佛是至心,我们平常念佛是散乱心念,不是至心念,所以没有这个力量。人家那个至心一念的时候,念几声罪障就消除了,再念几声阿弥陀佛就念来了,这是个好榜样,说明不怕自己罪业深重,罪业深重的人一生当中也能往生。但是这句话,诸位一定要记住,你看到张善和,「那不要紧,现在多造一点罪业没关系,等到临命终时再念还来得及」,你要是这么想法就错了,怕的是到你临命终时糊里糊涂,连家亲眷属都不认得了,那个时候就是千万人帮你助念,你也听不进去,这业障重。
我们当年在临济寺,也许有老同修都还记得,临济寺念佛会的副会长林道棨居士,那个样子我们看到也害怕了。念佛会的副会长,平常是领众念佛的人,他自己临命终时,人家帮他助念,听到佛号就讨厌,他就生气,就骂人,不愿意听阿弥陀佛,这怎么得了?这是业障。张善和这个人前世有善根,这一世迷惑颠倒造这个罪业,所以他临命终时神识那么清楚,心不颠倒,他凭心不颠倒才能带业往生。
你看林道棨居士,他临命终时颠倒了,不听佛号,这样的人不少,我们自己临命终时会不会像这个样子?所以要有很高的警觉心,现在就干,这个世间无可留恋,真正念佛成功了,什么时候往生都可以,要多住几天也没关系,不妨碍,是自己功夫成了。没有成的时候,一心一意要把它修成,修成之后,那就是乘愿再来,游戏人间,目标是多带几个往生去。我自己没问题,随时可以去了,多带几个去,这是好事情,能够带人愈多愈好。所以举出这三个例子,说明这个法门的成就实在是简单容易,而且非常稳当。
可是这四句话,「直捷、圆顿、简易、稳当」,这八个字叫难信之法,太难太难了,不容易相信。真正相信了,你一定什么都放下,三、五年的时间,你的功夫一定成功,你对这八个字真正相信了。你自己念佛一成功,你就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我们一定要相信的。信了之后,刚才讲,不但世缘放下了,佛法里头的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也统统放下了。真相信,死心塌地就是这一门。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应当要细心去想一想,去度量这当中的利害得失,真正想通了,下定决心一门深入,像莲祖所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去,八万四千门也让给别人去行去。我专门守定这一句阿弥陀佛决定不改,这叫念佛人。
说『摄事理以无遗』,这个法门里面有事念、有理念。这到后面经文里面,我们讲到什么叫做事一心,什么叫做理一心,诸位就明了了。但是理念也离不开事念,所以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决定不能间断。你出声念可以,默念也行,都很自在,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念到自己内心烦恼不生,外面不为境界所转,这就叫事一心不乱。当然在得一心之前是功夫成片,然后再努力、再精进念到事一心不乱。理念,理念是要加上,就是对这个道理要通达,念到人空、法空,像《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念佛法门不是用的观照,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到五蕴皆空,得理一心不乱。所以说「摄事理以无遗」,这个法门把宗门教下全部都包括在里面,真正不可思议。这个意思,圆瑛法师在《讲义》里面说得很清楚,诸位自己去看。
再看下面一段序注疏,十九面倒数第四行:
序【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
首先叙述自古以来《阿弥陀经》的注解,代代都有人注解这部经,在从前流通是相当不容易。因为本经著重在信愿行,具备这三个条件就行了,就决定成就了。所以这个注疏不像其余教下的大经大论的注疏,人家把它看得很宝贵,都把它珍藏起来一代一代的流通,流传了下来。修《阿弥陀经》的人,刚才说了,他把什么都放下,抓住这一句佛号,他这一生就决定成就,他不需要这些拉拉杂杂,甚至於连这个注解都觉得是累赘,都用不著,这些注解是对於不信的人讲的、半信半疑的人讲的、信心不具足的人讲的。如果他得清净信,还要这个《疏钞》干什么?《要解》都不要了。有一句经文就够了,我要这么多干什么?就不必要了。所以《阿弥陀经》是代代有人注,但是流传下来的不多。
『云栖和尚』就是莲池大师,莲池大师的《疏钞演义》,我们刚刚讲完。我们这个道场也就是这两种注解,周而复始的与诸位研究,无非是建立我们圆满的信愿行。我想在这几天把这个序文跟诸位研究完。我十六号到美国去,预定在阳历的八月五号回来,正好赶到我们的中元法会,我们中元祭祀的法会,我会来参加,七月半的中元法会,我回来。这次到美国大概去五十天,也是劝人念佛,不念佛不行,搞那个密、搞那个禅,没有用处。
我想在我出国的期间当中,我们这边同修,上次讲了,我们播放《阿弥陀经》的录音带。同时我希望能够打两个佛七,打一个观音七,打一个弥陀七,打观音七的时候就放这个《阿弥陀经》的录音带。打弥陀七的时候,打观音七的时候,我们过去讲的《普门品》的录音带,都可以在此地播放,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来认真的在一起共修,人数多寡没有关系。古德结七念佛不超过十个人,他能够真精进,所以像我们这个地方以二、三十人最理想,能够身心清净在这个地方来念佛。我想我今年在冬天的时候可以跟大家在一起打一个佛七,来考验我们念佛的功夫。平常讲经念佛,佛七就是考试,考我们功夫到了什么境界,是这个用意的,我们行解相应,大家好好的来努力。
「云栖」,这是对他特别尊敬的称呼,因为他老人家住的寺院叫云栖寺,是就这个寺来称他。蕅益大师对於莲池大师是最敬佩的,这个注解里头说过,他老人家受戒是在莲池大师骨灰塔的前面受戒,可见得他对他是非常的敬重,所以称他为「和尚」。「和尚」是亲教师。蕅益大师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没有见过面,但是他是以他做模范、以他做榜样,一生都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他确实学得很像,他成为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是我们莲宗九祖。
《疏钞》真正是博大精微,你看我们讲一遍,都还不是细讲,都不是细讲,讲了三百三十五次,我们这一部经,我想大概三个月可以圆满,实际上在讲席当中,三个月可以圆满。我八月回来,大概今年年底是一定会圆满,到明年我们这个《疏钞》,第三遍才开始,希望我们的境界也是遍遍提高。
『幽溪』也是一个地名,底下注解里头说明,是天台山幽溪高明寺,是传灯法师的道场。传灯是法师的法名,他的辈分比蕅益大师长一辈,所以称他作师伯。传灯大师有《圆中钞》流传於后世,这个注解的本子分量不多,过去台中也印过,现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得到,我们图书馆也还有几本。这是对他的赞叹,他解释《阿弥陀经》当中的意思是「圆融中道之理,真俗中三谛,圆融无碍」,故称之为「圆中」,这是赞叹它『高深洪博』。
今天我们要是讲到《阿弥陀经》的注解,都是以这三种为代表。莲池大师的《疏钞》,它因为文字多,说得详细,就跟《华严经疏钞》一样,有利於初学。《圆中钞》是发明净土这个经教里面圆融无碍的道理,比较不适於初机,因为它自始至终都有相当的深度,不像这个《疏钞》,《疏钞》里头是由浅而深。你看每一段先从事上讲,后从理上讲,每一句经文都是由浅入深,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疏钞》的好处。第三部就是蕅益大师的《要解》。而现在流通最流行的就是《要解》与《疏钞》,《圆中钞》不大流行,有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实际上读了《要解》再去看《圆中钞》,它里面的意思都差不多,所以我们在三种注解里面取两种就够了。《圆中钞》诸位要有兴趣,自己去看看,不必要讲解就能够明了,因为它的意思与《疏钞》与《要解》都能够旁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像『日月中天』,太阳、月亮在天的正当中,每个人都能够看得见,这是大家共同赞叹的。
序【特以文富义繁。】
二十一面倒数第五行的序,『特以文富义繁』,这是指《疏钞》文字太多了,说得详细,详细就免不了繁琐,这是一定的。像清凉大师解释《华严经》一样,当然《华严经》本身就多,再加以解释当然就更繁琐,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有它的好处,就是能真正帮助我们起信。
序【边涯莫测。】
这两句是赞叹《疏钞》。后面两句是赞叹《圆中钞》:
序【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刚才讲了,《圆中钞》自始至终有它的深度,所以不适合初机,不适合初学。初学的人以《圆中钞》起信发愿的确是比较难。因为理要是不明,信心就生不起来,愿也发不起来,必须把这个道理统统都贯通了,信心才建立,所以建立信心真正不简单。
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我不说别人,说自己,自己学佛三十多年,我学佛七年出家,一出家就上台讲经,也讲了二十五年了。没出家之前读《印光大师文钞》起信的,才相信净土法门,是不是真信了?没真信。如果真信,我想想王打铁要三年,我大概还不要三年,没有真信。出家之后,这二十五年当中大概讲了有几十种的经论,对净土法门没信,如果要信了,专讲《阿弥陀经》了,怎么还会讲其他的经论,没有相信。
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是哪一位我不太清楚,我要去查一查,一生专讲《阿弥陀经》,讲了三百多遍,从来不讲第二种经的,那是第几位祖师?在莲池大师之前的,不搞别的。你要是说《阿弥陀经》简单,你看《疏钞》讲起来简单不简单?《疏钞》讲一遍差不多等於讲两部《楞严经》。往年李老师讲《楞严经》,一部《楞严经》讲下来,一共用了一百三十多个小时。我过去在念佛堂讲《楞严经》,吴居士家里还有全套的录音带,一共讲了二百七十多个小时。你看我们现在这一部《弥陀经疏钞》,三百三十五次,一次一个半小时,是不是两部《楞严经》,不容易。所以这一部《阿弥陀经》值得讲,遍遍境界不相同。
如果我当年就相信了,一出家就讲《阿弥陀经》,讲到今天,那我今天就是天下闻名,哪个见到我不合掌称我阿弥陀佛?我就是阿弥陀佛再来了。不信,到现在才觉悟,才相信。现在信还不迟,有三、五年时间决定成就,为什么?不怀疑了,死心塌地了。我在此地也勉励诸位同修,我们要认真的在一起共同的修学。
好,再看底下一段「序今解」。下面叙说他自己做《要解》的因由,什么原因?什么理由?
序【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这是说明他的《要解》了。你看,一个是莲池大师的,太繁了、太多了。你譬如说,这个也是的,工作要繁忙的人,他看到《疏钞》那么多,他读的兴趣没有了,「它的分量太多了,我看不完」。你要是听讲经,「这部经讲要讲一年,我没有时间来听」。《圆中钞》虽然少了,「太深了,我听不懂」,这个也困难。他的《要解》就是从这个上面得到一个启示,真正做到了「简、要、详、明」,所以很受人欢迎。
你看《净土十要》,成时大师编《净土十要》,《十要》里面,《阿弥陀经》是第一部,他不收《弥陀经疏钞》,也不收《圆中钞》,他收《要解》为《净土十要》之一。这个意思非常明显,简、要、详、明,适合於初机,也不碍於那些对佛法有深入研究的人。所以他自己说明了,不敢与莲祖跟大佑法师的《圆中钞》『竞异』,不必跟他们标新立异,不跟古人标新立异,但是也不必要勉强著完全相同。
下面从一个比喻上说,这个比喻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东坡游庐山的一首诗,他取这个意思。『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这是把山峰比喻作《阿弥陀经》,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是都是亲自在经上所体悟的,绝对不离开经文的真实义,确确实实是理。各人有各人的见地,各人有各人的发明。我们把这个两种注解,或者把《圆中钞》三种注解合起来看,对《阿弥陀经》的经义自然就圆融了,就能有相当深度的体会。
过去印光大师对於《阿弥陀经》的注解,他老人家特别赞叹《要解》。《要解》里所讲的,他老人家真是赞到高到不能再高了,阿弥陀佛亲自来注解也不过如此,赞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话说?所以我们在读了《疏钞》之后,再看《要解》,特别的亲切有味,能够把经中的要义一下抓住,作为我们自己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的愿力。这个序到此地讲完了。
下面就是玄义,他老人家是学天台的,所以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来解释经体。玄义的部分我想在我出国之前可以跟诸位讲完,回来之后,我们就讲经文,这是一个大段落。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