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46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七九页:
钞【渐进者,根稍钝人,先勤事持,后渐究理;若根性大利,径就理持,故名顿入;作用小殊,及其成功,一也。】
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都要清楚、明了,然后我们念佛的心才会定下来。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得很清楚,无论是事持、是理持,自己根性利钝不同,可是念到功夫纯熟之后,它的效果是相同的。『渐进』,随顺自己的根性,如果不是上上利根的人,我们下手就从事持。事持也是经上教给我们的,我们深信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国土,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确实有阿弥陀佛,「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我们对这个经训深信不疑。信愿持名,一句名号念到底,这叫事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从事持进入到理持?这个不要著急,也不必去问,哪一天念到理一心,尔后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就从事持变成理持了。为什么?理一心就见性,理是见性,不见性都不叫做理持。不管是事持或是理持,境界在事一心不乱的,统统叫事持;见性之后,无论是理持、是事持,都叫做理持了。所以它的作用虽然不一样,理跟事在修学方法上不一样,它成就是一样的,都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是完全相同的。根性利的人,理持好,理持开悟得快。可是要记住,我们的根性是不是大利?如果自己确实是中下根性,误以为是上上根性,你从理持上下手,恐怕这一生连下下品都得不到,那就可惜;不如事持,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到底的人,往往都能往生。既然往生了,品位就不会很低,大概都是中品以上。
疏【又一心不乱下,有本加专持名号二十一字,今所不用,以文义不安故,仍依古本不加。】
这一段是讲襄阳石经,襄阳在湖北省,石头上刻《阿弥陀经》经文。这个本子与我们现在流通的《弥陀经》本子,它多了二十一个字。有些人主张这二十一个字是后人加上去的;有些人的看法,这可能是《弥陀经》当年翻译的原文,二十一个字可能是抄写时抄漏的,有这两种说法。莲池大师也见到这个本子。二十一字者:「专持名号,以称名故,众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襄阳石经有这二十一个字,对这个经的意思真的是明显很多。莲池大师没有采用,为什么?『以文义不安』,文字跟意思好像跟《弥陀经》全文不太妥当,不安就是不太妥当,莲池大师的看法很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所以『仍依古本不加』。自古传下来这个本子,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有不少大德们认为这二十一个字对於经义的发明非常的重要。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弥陀经》两种译本,把这二十一个字也加进去,看起来这意思就更为明显。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二十一个字明白告诉我们,专心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个对於信愿持名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肯定的答覆,使我们能坚定信心。
疏【而以即是善福之意,言外补入,斯为允当。】
莲池大师的意思,这二十一个字应该是《弥陀经》的注解,这是最恰当的,把它并在经文里面并不妥当。
钞【文义不安者,上文已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更著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
为什么说它文义不妥当?前面一句文已经有「执持名号」,后面再加上「专持名号」,这在文义上来讲就有不妥当之处。古时候的文章很忌讳雷同、重复,那就不是好文章。上下文字重复,莲池大师是这个说法、这样的看法。也有古大德的看法跟他的不一样,说得也有道理,为什么文义重复?是佛讲经说法的时候加强语气,在最重要的地方不妨重复一次、两次,这个说法也能说得通。究竟是经文,还是古人的注子?只能划一个问号存疑,两种说法都好,都有道理,我们用它来做参考就好了。
钞【旧传此二十一字,是襄阳石刻,当知是前人解经之语,襄本讹入正文,混书不别耳。】
这是莲池大师所以不取,他把理由说出来了。他老人家认为这是古人对《弥陀经》解释的几句话,不是经文,襄阳石刻误会了,把它当作经文刻在这个经中。
钞【义文义者,当自见得。】
懂得文章的人,在文章法则里面这二十一个字是多余的。另一派的意见跟莲池大师不一样,有人认为这二十一个字确实是经文。
疏【称理。】
称理就是消归自性。莲池大师的《疏钞》称理这一段是他的特色,也是很精彩的一个段落。
疏【则自性非忆非忘,是执持义。】
『自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没有『忆』、没有『忘』。忆跟忘是对立的,忆念就不忘,忘掉了,忆念就没有了,两个是对立的,对立是二法,六祖说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是一法不立、一法不舍,这是性德的相状;如果有个东西对立,与性德就相违背,那就不是自性。这个地方给我们讲有忆有忘,从自性里面来说,没有忆念也没有忘掉这才是真正『执持』的意思。
疏【非今非昨,是七日义。】
『七日』,在事上讲,有一天、二天、三天,《弥陀经》上讲七天,他为什么不说六天、不说八天、不说九天,偏偏说七天?从理上来说,「七」表圆满,它是表法的,它不是一个数字。从事持上,把它看作一个数字;从理持上来讲,它不是一个数字,是表大圆满。七从哪里来的?四方、上、下、当中,这就圆满了,所以它代表圆满。『非今非昨』,没有过去、未来,这才叫圆满。
疏【非一非多,是一心义。】
说『一』,一的对面是『多』,多的反面是一,统统是相对的,都是对立的,换句话说,都是二法。二法,佛才能说得出来;一法,佛就说不出来。佛形容一法的状况,「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出,不但言语说不出,我们连想像也达不到。什么都不想,一切念头都息掉,都没有了,一句话也没有了,那才叫「一」。一动念头、一开口,古人讲已经落在二、三里头,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有开口动念已经落在二、三,已经不是一。这些要我们细心去体会,我们晓得这是正理,非常正确的道理,是事实的真相。我们今天做不到,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打妄想,所以佛教给我们一个很巧妙的方法,你不是要打妄想吗?打妄想就想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很妙!专想阿弥陀佛,其他的妄想都放下了;专念阿弥陀佛,把其他的念头也放下了。用一念断一切妄念,用一个想断一切妄想,净宗用这个方法,这叫事持,叫事一心不乱。事持纯熟之后,这开悟了,把这一念也打掉,那就入理持,功德就圆满,真正达到一心不乱。由此可知,事持是修行的方便,是修学第一个阶段,不依照这个顺序,不从这个阶段下功夫,明心见性是永远达不到的。
疏【非定非乱,是不乱义。】
经上讲的一心不乱,真正的意思是说这个。
称理这一段的解释,完全是禅宗的境界,大师注解这部经,每一段后面都有称理这样的说法,他的苦心、他的用意是告诉世人「禅净不二」,念佛就是参禅,只是在方式上不相同,在成就上没有两样,他的用意在此地。
钞【本无生灭,何有忆忘。】
自性没有生灭,何有忆忘?因为忆忘是生灭相,自性本体不生不灭,怎么可能会有这个现象?这种现象之产生,完全产生在意识心里,八识五十一心所是生灭法,有忆有忘,那么八识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里头有这个现象。《百法明门》,古大德将一切万法归纳成一百法,前面九十四种叫有为法,后面六种叫无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无为法就是没有生灭。有为法,第一个是「心法」,八心王,阿赖耶、末那、意识、前五识,接著是「五十一个心所法」,都是有生有灭的。自性没有生灭,自性是无为法,在《百法》属於最后一个「真如无为」,真如无为就是我们此地讲的自性,不生不灭,这里面没有忆念。
钞【体绝去来,谁成今昨。】
『体』是讲自性、本体,本体就是自性。自性遍一切处,哪有来去?来去,这也是二法;没有来去,这才真正叫「一」!没有去来,谁成今昨?昨天过去了,今天来了,这有个来去之相,实际上自性本体里没有这个现象。所以来去这个相也是生灭法,这是我们讲时间,时间在《百法》里面属於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绝非事实,只是抽象概念而已。
钞【一亦不为一,多尚奚存。】
『一』已经不可以说了,说个一,对面就有个多!一都说不出,哪里还有『多』的存在?没有见性之前,确实有一有多、有生有灭、有来有去,这统统都存在,都摆在面前;见性之后,都没有了。这是个标准,拿这个对对,就晓得我们自己有没有见性。我们还有是非人我,还有种种分别执著,没见性;见性的人,这些全都没有了。还有一种人,这些念头也没有了,入了无想定,入无想定的人也都没有这些分别执著,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无想定跟见性有什么不同?如果从一法不立,无想定跟见性很相像;从一法不舍,两个就完全不相同。见性的人,对於一切万法通达明了;无想定的人,虽然心很清净,一切放下,他什么都不知道。见性的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对於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一样不清楚。换句话说,见性的人有圆满的智慧,无想定的人没有智慧,这是迥然不同的样子。
钞【定且无定形,乱将安寄。】
定的反面是乱。菩萨六度里面,禅定就是度散乱的。定是什么样子?定没有样子。我们凡夫那个入定有样子,盘腿面壁,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佛菩萨坐在莲台,那是个入定的样子。真正自性本定没有样子,像大乘经上常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个定我们就看不出来了,那才叫大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自性本定。定既然没有形相,哪来的乱?真正的定,定跟乱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那才叫性定。
钞【如斯会得,终日念佛,终日念心。】
『终日念佛』是净土宗的事情,『终日念心』是禅宗的事情,禅宗参话头、观心,那都是念心。这就说明,我们念佛跟观心、参话头没有两样,是一桩事情。把禅跟净合为一体,净者禅之净,禅者净之禅,是一不是二,只是修行方法、手段不相同。我们这个方法、手段比那个禅参究容易。
钞【终日念心,终日无念。】
这两句话注解里注得很清楚,我就不多说了。
钞【即心即佛,非佛非心,是则名为真念佛者。】
这我们可不能学,学了就决定不能往生,你就落空。我们还是事念,老老实实执持名号求生净土,这是对的,不劳参究!大师这段话告诉我们,跟禅宗上上乘的境界是相等的,我们用立方著相的方法达到上上禅的境界,他这段话用意是在此地。
经文讲到这个地方,把一心不乱这四个字介绍完了。这一段占《疏钞》全文的八分之一,《疏钞》一共四卷,一心不乱占了半卷,第三卷的半卷。再看第四卷,这是最后一卷,经文:
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疏【其人,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乱,命终之时,佛必现前也。】
『持名』,净宗三个条件,这是第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深信」,决定不能怀疑;第二个条件是「切愿」,非常恳切的愿望,要生西方,要见弥陀;第三个条件就是一心持名,这是净土三资粮。讲资粮,现在很多人不懂,我们说往生净土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能往生。既然讲持名,当然具足前面两个条件,为什么?信了未必想去,想去未必肯念佛,已经念佛了,当然有信、有愿。所以讲一个持名者,就具足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承上』是前面这段经文,上面经文讲的一心不乱。『但能一心不乱』,仅仅能得一心不乱。此地这个一心不乱通事一心、理一心,就是蕅益大师讲的持名功夫之深浅,功夫深的就是理一心,功夫浅的是事一心。我们平常在道场上也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么境界?是事一心之浅者,不是深的。一心浅深,实在讲差别很大。就说理一心,理一心是明心见性了,依照圆教来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是理一心;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品无明都破尽,那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是理一心。换句话说,理一心里面就分成四十一个等级,这是浅深不同的等级。理一心里头差别很大,圆初住是理一心,等觉菩萨也是理一心。事一心也不例外,以小乘来说,初果到四果都是属於事一心。初果不到,初果之前叫初果向,向著初果这个方向,没有到初果,我们平常讲功夫成片就在这个地位上。有没有证得初果?没有。因为证得初果,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就断掉,我们没有断!我们只是这句佛号功夫得力,得力是把这个烦恼伏住,烦恼在,暂时不起作用,心地得相似的清净,这叫功夫成片。诸位要知道,这样的功夫在其他宗派里面可以说是毫无成就,依旧要去搞生死轮回。其他宗派里面最低限度要达到初果的境界才算是成就,也就是说你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一定要断八十八品见惑,你证了三不退里面位不退,这是成就了,位不退了。位不退,绝对不会退到凡夫,换句话说,虽然不能出三界,依旧在三界里轮回,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六道里头他只有人、天两道去轮回,其他的他绝对不会堕落,他不落三恶道,也不会变成阿修罗。他就在人、天两道里面受生修行,那算是一个成就。几时将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这才能不轮回,超越人天,也就是从凡圣同居土超生到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是六道,他不在六道里面。你才知道这个多难!太难太难!唯有净土,只要能伏烦恼。所以他实际的功夫就是初果向,没有达到初果,初果向,得到初果一点气氛而已,他就能带业往生,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这是净土的殊胜。古德说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为什么大家都能去?因为这种功夫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能成就的,就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人人能得到。换句话说,人人能往生,这是净土的殊胜。
『命终之时,佛必现前』,佛来接引是佛的本愿,他曾经发过这个誓,立下这个愿,他不来接引,与他的本愿就相违背,所以佛是必定来接引。有些人就怀疑,世界上念佛的人太多!又听说念佛不止我们这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念佛的人那么多,阿弥陀佛一个一个去接引,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到那个时候会不会把我忘记?存这种疑惑的人很多,我常常遇到。以为佛的头脑跟我们差不多,很容易把事情忘掉!把佛看成凡夫,看成跟我差不多,这是很大的罪过。佛的智慧神通道力是圆满的,佛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任何一个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决定没有差错,决定不会遗漏一个人。这是我们一定要相信,不可以疑惑。念佛,命终的时候,佛一定现前。
福报大的人,他真往生了,为什么?我们见到了。福报大,临命终时头脑很清楚,告诉旁边的人说:佛来了,我看到了,佛来接我,我跟佛去了。这个决定往生。福报差一点,业障重一点的,临终时他有病痛,佛来接引,他看到了,他也想告诉家人,嘴巴在动,想要说话没有声音,嘴动是告诉家人,「我看到佛来接引我」。往往我们在助念的时候,好像看到他嘴动,也跟著我们念,其实最后那一刹那,他已经不是念佛,他看到佛来接引,说话没有声音,这个都是决定往生。最怕的是临命终那一刹那神智不清,迷惑颠倒,人在这种状况之下,一般都是随业流转,被业力牵著走了,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真正的关键,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是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要想将这第一桩大事办得圆满,一定要晓得,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知道修福,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修善得福报,福报决定不享受,把福报留在临终这一刹那,这一刹那不生病,预知时至,晓得自己哪一天走,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潇洒,这是福报!这样走的人,在我们台湾这四十多年当中,我们见到很多。台湾确实是福地,是宝岛!这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这么一个地区在短短四十年中,念佛往生这么多人,还没听说过!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生病。
台北市,在民国五十一、二年,莲友念佛团,在龙江街。莲友念佛团的创办人李济华老居士的往生,这距离我们不太远!老居士夫妻两个参加念佛会,他们的念佛会就像我们平常打佛七一支香那个方式。止静的时候讲开示,一般讲开示是半个小时,老居士那天高兴,讲开示讲了一个半钟点,讲完之后跟大家告假,「我要回家去了」,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下座之后,他到念佛堂旁边的小客厅,坐在沙发上,一坐就走了,就往生了。你看看多自在!以后我们打听,他老人家两个月前就晓得他哪一天走,所以星期假日都去看老朋友辞行。他老人家往生那一天,徐醒民居士在场,他那天也参加念佛会,那时候他是新生报的记者,亲眼看到这个事情,第二天写一封限时信给我,我在台中,跟我讲念佛往生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亲眼看到的。我们的福报要在这个时候享,现在有福报就把福报享尽,临终时没有福,那叫真的没福!现前有福,我们福报给大家去享,不要自己享,我们的福报永远存在那个地方。临终预知时至,不生病,站著走、坐著走,随自己的意思,这就对了,这才是真正聪明人。
疏【以自力佛力,感应道交故。如二部经,及诸经中说。】
二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都说得很清楚。
钞【自力者,凡人命终,前有将谢,后有未生,平生善恶,自然现前。】
这个现象,如果我们稍稍留意可以看得出来,真的是事实。我们看看病重的人,看看人将死的时候那个现象,你就看出来了。这个人在弥留期间,断气之前,『前有将谢,后有未生』,「前有」就是讲我们的神识(中国人讲灵魂)还没有离开身体,将要离开身体了,「谢」就是离开,将要离开还没有离开,在这个时候。「后有」是已经脱离,跟身体离开了,那就是我们讲死了以后。将要死还没死之前,没断气之前,『平生善恶,自然现前』,你这一生所造的善事、所造的恶事,这个时候统统现前。善心人,平生做好事的这些人,见到佛菩萨、见到天神,见到很好的瑞相;不学佛的人,见到天人来接引他,见到的是好相。恶业现前的时候,见到的是冤家债主,哪些冤家债主?《地藏经》上说得很明白,见到你的家亲眷属,都是已经死的人,或者见到已经过世的祖父、父母,或者见到一些非常恐怖的现象,那就更不好了。这些家亲眷属是真的还是假的?佛在《地藏经》上告诉我们,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死了之后,家亲眷属在鬼道里也不会来接引我们,千万不要弄错了,那些是什么人?冤家债主。他要是用他自己的面目来,你一见就害怕,不会跟他走!他变成你家亲眷属样子来诱惑你,你就跟他走了,在他转个背面把脸一抹的时候,冤家对头来跟你算帐的,所谓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他来报复你了。善恶业报这个时候现前,这是非常恐怖的现象。底下举例:
钞【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
造的这个恶业太重,这个时候所看到是地狱相,见到的是牛头马面,见到的是刀山油鼎,见这些相。
钞【悭贪嫉妒,饿鬼现前。】
大概见到家亲眷属这一类的,这一类变现来的时候,多半都落在饿鬼道。饿鬼道里头,他要先给你算帐,先要接受这些冤家债主的报复。这是恶道的果报现前。
钞【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现前。】
这是不念佛的人,修福积德,善心善行,他来生的果报在人天。大的福报,就到天上享天福。天,最高他能生到忉利天,为什么?他是凭修善积德,是福报生天的,福报生天就是生四天王跟忉利天这两层。往上面去,单凭福报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定功,他曾经修行,曾经修定,定没修成;定如果修成功,他就到色界天,不在欲界了。定没修成,看他定功浅深,功夫浅的夜摩天,再深一点的兜率天,再往上去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都叫做未到定,定没修得成功。定修成,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色界天去了。这些因因果果,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所以临终见到天人来迎接他,这是享人天福报。
钞【今专念佛,一心不乱,则净念成就。】
我们这一生非常幸运,遇到大乘佛法,遇到大乘当中第一殊胜的大法,信愿持名,这个功夫成就了。此地这个『一心不乱』,包括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一心不乱,是相似的一心不乱,不是真的,相似的就行,就能往生。这完全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培养、去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就是此地讲的恶逆、悭贪嫉妒、是非人我,这都不是正常的,这都是些恶习气,要把这些东西除掉,培养善心善行。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就在存心对人、对事、对物,这叫真正修行。千万不要误会,修行就是早晚功课很诚心的去念,念给佛菩萨听,佛菩萨看我就欢喜我了,说这是一个好徒弟,很乖的徒弟;课诵完毕,贪瞋嫉妒一切都来了,一点用都没有,那是假的!那个早晚课,我曾经讲过很多遍,造罪业,怎么叫造罪业?早晨去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一次,一天骗两次,骗了一辈子,你想想看,你将来的前途到哪里去?中国社会上有个俗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僧是出家人,俗话说和尚、道士,和尚、道士都是修行人,为什么到地狱去?和尚骗佛菩萨,道士骗神仙,造这样重的罪业就堕地狱。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修行不是在早晚二课,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早课它的用意是提醒我们,我们读这些经论,早晨读经提醒我们,经典是佛菩萨的教训,我今天一天处事待人接物要守住佛菩萨的教诲,这叫早课。晚课是反省、是忏悔,想想我这一天从早到晚,佛菩萨的教训,我是不是真的做到?做到的,明天更努力;没有做到的,明天一定要做。善行要保持,恶行要知道改过,这叫做修行。一定要懂!不可以自欺欺人,当然更不可以自欺欺佛菩萨,佛菩萨不在,塑个像在此地,像都忍心去欺骗他,你想想这种人的心,可诛!所以我们念佛人修的什么?就是修的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显示得很清楚,清净平等觉。我们每天晚课的反省,我们的心比昨天是不是清净几分?是不是平等?是不是觉悟?天天念清净平等觉,不去学清净平等觉,那个叫白念了,念了没用处,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做到!知而不能行等於不知,一定要老老实实把它做到,这样我们清净心成就了。
钞【则净念成就,清净心中,宁不佛现前乎。】
『清净心』,这个心里面没有界限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怀疑了,这个时候的心跟佛心就完全相应。佛的心清净,没有怀疑、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们的心也没有了,这叫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有感,佛心就有应。我们一念求生,佛的净土立刻就现前,这就是「现在其前」。所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钞【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也。】
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两句最重要的开示。『忆』是心里想,『念』是心里头有。这个「念」,在六书是属於会意,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心里头真有,这叫「念」,不是说口念出来。口念,心里头没有,不叫念佛;心里头真有,口不念,也叫念佛。此地『忆佛念佛』没有说是口念,统统都是心里头常常想。常常想,这是「忆」,心里头真的有,这叫「念」。这样净业就很容易成就,就会有感应。『现前』就是指我们现在,各人的缘不相同,缘要是特别殊胜的,佛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得清清楚楚,睁著眼睛看到,佛现在面前,「现前见佛」。其次一等是定中,像我们念佛止静的时候,打坐的时候,眼睛闭著没有睁开,佛现前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属於「定中见佛」。第三种是「梦中见佛」,这都是属於现前见佛。现前还有第四种,就是往生的时候,那一口气没断,还会讲话,还会讲话这个人当然是活人!看到佛来了,这个时候是现前见佛,看到佛来了,跟著佛走了,这身体不要了,丢下来了。
诸位必须要知道,这个法门确实是不死的法门,往生是活著往生,不是死了往生!死了往生,这就隔第二世,不是当生成就!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所以是看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迎接,还有许多的菩萨、罗汉跟著佛一起来接引。凡是跟佛一起来接引的,与这个往生人都有很深的因缘;如果没有缘,不会跟来。有什么缘?总是过去家亲眷属朋友,很熟的人,他们从前念佛早就往生了,在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一次看到你念佛成功了,今天也要到极乐世界来了,阿弥陀佛迎接,我们从前相识,都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迎接你。所以,跟著阿弥陀佛来迎接都是熟人,这就是告诉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寂寞,熟人亲故很多!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搞六道轮回,那才叫寂寞,为什么?家亲眷属业力不同,统统分散掉了,永远不见面了。唯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家亲眷属常常见面、常常在一起。你要是晓得这个事实,哪有不急著赶快到极乐世界的道理?所以,这是「现前见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是「当来见佛」,「当来」就跟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不但见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都常常见,每天去看看拜访拜访,带一点供养听佛讲经说法,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刹土,想到哪里参学就到哪里参学,得大自在!这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七九页:
钞【渐进者,根稍钝人,先勤事持,后渐究理;若根性大利,径就理持,故名顿入;作用小殊,及其成功,一也。】
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都要清楚、明了,然后我们念佛的心才会定下来。大师在此地跟我们说得很清楚,无论是事持、是理持,自己根性利钝不同,可是念到功夫纯熟之后,它的效果是相同的。『渐进』,随顺自己的根性,如果不是上上利根的人,我们下手就从事持。事持也是经上教给我们的,我们深信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国土,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确实有阿弥陀佛,「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我们对这个经训深信不疑。信愿持名,一句名号念到底,这叫事持。到什么时候我们才从事持进入到理持?这个不要著急,也不必去问,哪一天念到理一心,尔后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就从事持变成理持了。为什么?理一心就见性,理是见性,不见性都不叫做理持。不管是事持或是理持,境界在事一心不乱的,统统叫事持;见性之后,无论是理持、是事持,都叫做理持了。所以它的作用虽然不一样,理跟事在修学方法上不一样,它成就是一样的,都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这是完全相同的。根性利的人,理持好,理持开悟得快。可是要记住,我们的根性是不是大利?如果自己确实是中下根性,误以为是上上根性,你从理持上下手,恐怕这一生连下下品都得不到,那就可惜;不如事持,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到底的人,往往都能往生。既然往生了,品位就不会很低,大概都是中品以上。
疏【又一心不乱下,有本加专持名号二十一字,今所不用,以文义不安故,仍依古本不加。】
这一段是讲襄阳石经,襄阳在湖北省,石头上刻《阿弥陀经》经文。这个本子与我们现在流通的《弥陀经》本子,它多了二十一个字。有些人主张这二十一个字是后人加上去的;有些人的看法,这可能是《弥陀经》当年翻译的原文,二十一个字可能是抄写时抄漏的,有这两种说法。莲池大师也见到这个本子。二十一字者:「专持名号,以称名故,众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襄阳石经有这二十一个字,对这个经的意思真的是明显很多。莲池大师没有采用,为什么?『以文义不安』,文字跟意思好像跟《弥陀经》全文不太妥当,不安就是不太妥当,莲池大师的看法很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所以『仍依古本不加』。自古传下来这个本子,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有不少大德们认为这二十一个字对於经义的发明非常的重要。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弥陀经》两种译本,把这二十一个字也加进去,看起来这意思就更为明显。经上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二十一个字明白告诉我们,专心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个对於信愿持名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肯定的答覆,使我们能坚定信心。
疏【而以即是善福之意,言外补入,斯为允当。】
莲池大师的意思,这二十一个字应该是《弥陀经》的注解,这是最恰当的,把它并在经文里面并不妥当。
钞【文义不安者,上文已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更著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
为什么说它文义不妥当?前面一句文已经有「执持名号」,后面再加上「专持名号」,这在文义上来讲就有不妥当之处。古时候的文章很忌讳雷同、重复,那就不是好文章。上下文字重复,莲池大师是这个说法、这样的看法。也有古大德的看法跟他的不一样,说得也有道理,为什么文义重复?是佛讲经说法的时候加强语气,在最重要的地方不妨重复一次、两次,这个说法也能说得通。究竟是经文,还是古人的注子?只能划一个问号存疑,两种说法都好,都有道理,我们用它来做参考就好了。
钞【旧传此二十一字,是襄阳石刻,当知是前人解经之语,襄本讹入正文,混书不别耳。】
这是莲池大师所以不取,他把理由说出来了。他老人家认为这是古人对《弥陀经》解释的几句话,不是经文,襄阳石刻误会了,把它当作经文刻在这个经中。
钞【义文义者,当自见得。】
懂得文章的人,在文章法则里面这二十一个字是多余的。另一派的意见跟莲池大师不一样,有人认为这二十一个字确实是经文。
疏【称理。】
称理就是消归自性。莲池大师的《疏钞》称理这一段是他的特色,也是很精彩的一个段落。
疏【则自性非忆非忘,是执持义。】
『自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没有『忆』、没有『忘』。忆跟忘是对立的,忆念就不忘,忘掉了,忆念就没有了,两个是对立的,对立是二法,六祖说二法就不是佛法。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什么?佛法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是一法不立、一法不舍,这是性德的相状;如果有个东西对立,与性德就相违背,那就不是自性。这个地方给我们讲有忆有忘,从自性里面来说,没有忆念也没有忘掉这才是真正『执持』的意思。
疏【非今非昨,是七日义。】
『七日』,在事上讲,有一天、二天、三天,《弥陀经》上讲七天,他为什么不说六天、不说八天、不说九天,偏偏说七天?从理上来说,「七」表圆满,它是表法的,它不是一个数字。从事持上,把它看作一个数字;从理持上来讲,它不是一个数字,是表大圆满。七从哪里来的?四方、上、下、当中,这就圆满了,所以它代表圆满。『非今非昨』,没有过去、未来,这才叫圆满。
疏【非一非多,是一心义。】
说『一』,一的对面是『多』,多的反面是一,统统是相对的,都是对立的,换句话说,都是二法。二法,佛才能说得出来;一法,佛就说不出来。佛形容一法的状况,「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出,不但言语说不出,我们连想像也达不到。什么都不想,一切念头都息掉,都没有了,一句话也没有了,那才叫「一」。一动念头、一开口,古人讲已经落在二、三里头,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有开口动念已经落在二、三,已经不是一。这些要我们细心去体会,我们晓得这是正理,非常正确的道理,是事实的真相。我们今天做不到,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打妄想,所以佛教给我们一个很巧妙的方法,你不是要打妄想吗?打妄想就想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很妙!专想阿弥陀佛,其他的妄想都放下了;专念阿弥陀佛,把其他的念头也放下了。用一念断一切妄念,用一个想断一切妄想,净宗用这个方法,这叫事持,叫事一心不乱。事持纯熟之后,这开悟了,把这一念也打掉,那就入理持,功德就圆满,真正达到一心不乱。由此可知,事持是修行的方便,是修学第一个阶段,不依照这个顺序,不从这个阶段下功夫,明心见性是永远达不到的。
疏【非定非乱,是不乱义。】
经上讲的一心不乱,真正的意思是说这个。
称理这一段的解释,完全是禅宗的境界,大师注解这部经,每一段后面都有称理这样的说法,他的苦心、他的用意是告诉世人「禅净不二」,念佛就是参禅,只是在方式上不相同,在成就上没有两样,他的用意在此地。
钞【本无生灭,何有忆忘。】
自性没有生灭,何有忆忘?因为忆忘是生灭相,自性本体不生不灭,怎么可能会有这个现象?这种现象之产生,完全产生在意识心里,八识五十一心所是生灭法,有忆有忘,那么八识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里头有这个现象。《百法明门》,古大德将一切万法归纳成一百法,前面九十四种叫有为法,后面六种叫无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无为法就是没有生灭。有为法,第一个是「心法」,八心王,阿赖耶、末那、意识、前五识,接著是「五十一个心所法」,都是有生有灭的。自性没有生灭,自性是无为法,在《百法》属於最后一个「真如无为」,真如无为就是我们此地讲的自性,不生不灭,这里面没有忆念。
钞【体绝去来,谁成今昨。】
『体』是讲自性、本体,本体就是自性。自性遍一切处,哪有来去?来去,这也是二法;没有来去,这才真正叫「一」!没有去来,谁成今昨?昨天过去了,今天来了,这有个来去之相,实际上自性本体里没有这个现象。所以来去这个相也是生灭法,这是我们讲时间,时间在《百法》里面属於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抽象的概念,绝非事实,只是抽象概念而已。
钞【一亦不为一,多尚奚存。】
『一』已经不可以说了,说个一,对面就有个多!一都说不出,哪里还有『多』的存在?没有见性之前,确实有一有多、有生有灭、有来有去,这统统都存在,都摆在面前;见性之后,都没有了。这是个标准,拿这个对对,就晓得我们自己有没有见性。我们还有是非人我,还有种种分别执著,没见性;见性的人,这些全都没有了。还有一种人,这些念头也没有了,入了无想定,入无想定的人也都没有这些分别执著,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无想定跟见性有什么不同?如果从一法不立,无想定跟见性很相像;从一法不舍,两个就完全不相同。见性的人,对於一切万法通达明了;无想定的人,虽然心很清净,一切放下,他什么都不知道。见性的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对於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一样不清楚。换句话说,见性的人有圆满的智慧,无想定的人没有智慧,这是迥然不同的样子。
钞【定且无定形,乱将安寄。】
定的反面是乱。菩萨六度里面,禅定就是度散乱的。定是什么样子?定没有样子。我们凡夫那个入定有样子,盘腿面壁,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佛菩萨坐在莲台,那是个入定的样子。真正自性本定没有样子,像大乘经上常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个定我们就看不出来了,那才叫大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自性本定。定既然没有形相,哪来的乱?真正的定,定跟乱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那才叫性定。
钞【如斯会得,终日念佛,终日念心。】
『终日念佛』是净土宗的事情,『终日念心』是禅宗的事情,禅宗参话头、观心,那都是念心。这就说明,我们念佛跟观心、参话头没有两样,是一桩事情。把禅跟净合为一体,净者禅之净,禅者净之禅,是一不是二,只是修行方法、手段不相同。我们这个方法、手段比那个禅参究容易。
钞【终日念心,终日无念。】
这两句话注解里注得很清楚,我就不多说了。
钞【即心即佛,非佛非心,是则名为真念佛者。】
这我们可不能学,学了就决定不能往生,你就落空。我们还是事念,老老实实执持名号求生净土,这是对的,不劳参究!大师这段话告诉我们,跟禅宗上上乘的境界是相等的,我们用立方著相的方法达到上上禅的境界,他这段话用意是在此地。
经文讲到这个地方,把一心不乱这四个字介绍完了。这一段占《疏钞》全文的八分之一,《疏钞》一共四卷,一心不乱占了半卷,第三卷的半卷。再看第四卷,这是最后一卷,经文:
经【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疏【其人,指持名者,承上但能一心不乱,命终之时,佛必现前也。】
『持名』,净宗三个条件,这是第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深信」,决定不能怀疑;第二个条件是「切愿」,非常恳切的愿望,要生西方,要见弥陀;第三个条件就是一心持名,这是净土三资粮。讲资粮,现在很多人不懂,我们说往生净土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能往生。既然讲持名,当然具足前面两个条件,为什么?信了未必想去,想去未必肯念佛,已经念佛了,当然有信、有愿。所以讲一个持名者,就具足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承上』是前面这段经文,上面经文讲的一心不乱。『但能一心不乱』,仅仅能得一心不乱。此地这个一心不乱通事一心、理一心,就是蕅益大师讲的持名功夫之深浅,功夫深的就是理一心,功夫浅的是事一心。我们平常在道场上也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什么境界?是事一心之浅者,不是深的。一心浅深,实在讲差别很大。就说理一心,理一心是明心见性了,依照圆教来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是理一心;无明有四十一品,四十品无明都破尽,那到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是理一心。换句话说,理一心里面就分成四十一个等级,这是浅深不同的等级。理一心里头差别很大,圆初住是理一心,等觉菩萨也是理一心。事一心也不例外,以小乘来说,初果到四果都是属於事一心。初果不到,初果之前叫初果向,向著初果这个方向,没有到初果,我们平常讲功夫成片就在这个地位上。有没有证得初果?没有。因为证得初果,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就断掉,我们没有断!我们只是这句佛号功夫得力,得力是把这个烦恼伏住,烦恼在,暂时不起作用,心地得相似的清净,这叫功夫成片。诸位要知道,这样的功夫在其他宗派里面可以说是毫无成就,依旧要去搞生死轮回。其他宗派里面最低限度要达到初果的境界才算是成就,也就是说你学禅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一定要断八十八品见惑,你证了三不退里面位不退,这是成就了,位不退了。位不退,绝对不会退到凡夫,换句话说,虽然不能出三界,依旧在三界里轮回,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六道里头他只有人、天两道去轮回,其他的他绝对不会堕落,他不落三恶道,也不会变成阿修罗。他就在人、天两道里面受生修行,那算是一个成就。几时将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这才能不轮回,超越人天,也就是从凡圣同居土超生到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是六道,他不在六道里面。你才知道这个多难!太难太难!唯有净土,只要能伏烦恼。所以他实际的功夫就是初果向,没有达到初果,初果向,得到初果一点气氛而已,他就能带业往生,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这是净土的殊胜。古德说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为什么大家都能去?因为这种功夫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能成就的,就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人人能得到。换句话说,人人能往生,这是净土的殊胜。
『命终之时,佛必现前』,佛来接引是佛的本愿,他曾经发过这个誓,立下这个愿,他不来接引,与他的本愿就相违背,所以佛是必定来接引。有些人就怀疑,世界上念佛的人太多!又听说念佛不止我们这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念佛的人那么多,阿弥陀佛一个一个去接引,他哪有那么多时间!到那个时候会不会把我忘记?存这种疑惑的人很多,我常常遇到。以为佛的头脑跟我们差不多,很容易把事情忘掉!把佛看成凡夫,看成跟我差不多,这是很大的罪过。佛的智慧神通道力是圆满的,佛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任何一个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决定没有差错,决定不会遗漏一个人。这是我们一定要相信,不可以疑惑。念佛,命终的时候,佛一定现前。
福报大的人,他真往生了,为什么?我们见到了。福报大,临命终时头脑很清楚,告诉旁边的人说:佛来了,我看到了,佛来接我,我跟佛去了。这个决定往生。福报差一点,业障重一点的,临终时他有病痛,佛来接引,他看到了,他也想告诉家人,嘴巴在动,想要说话没有声音,嘴动是告诉家人,「我看到佛来接引我」。往往我们在助念的时候,好像看到他嘴动,也跟著我们念,其实最后那一刹那,他已经不是念佛,他看到佛来接引,说话没有声音,这个都是决定往生。最怕的是临命终那一刹那神智不清,迷惑颠倒,人在这种状况之下,一般都是随业流转,被业力牵著走了,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真正的关键,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是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要想将这第一桩大事办得圆满,一定要晓得,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知道修福,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修善得福报,福报决定不享受,把福报留在临终这一刹那,这一刹那不生病,预知时至,晓得自己哪一天走,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潇洒,这是福报!这样走的人,在我们台湾这四十多年当中,我们见到很多。台湾确实是福地,是宝岛!这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这么一个地区在短短四十年中,念佛往生这么多人,还没听说过!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不生病。
台北市,在民国五十一、二年,莲友念佛团,在龙江街。莲友念佛团的创办人李济华老居士的往生,这距离我们不太远!老居士夫妻两个参加念佛会,他们的念佛会就像我们平常打佛七一支香那个方式。止静的时候讲开示,一般讲开示是半个小时,老居士那天高兴,讲开示讲了一个半钟点,讲完之后跟大家告假,「我要回家去了」,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下座之后,他到念佛堂旁边的小客厅,坐在沙发上,一坐就走了,就往生了。你看看多自在!以后我们打听,他老人家两个月前就晓得他哪一天走,所以星期假日都去看老朋友辞行。他老人家往生那一天,徐醒民居士在场,他那天也参加念佛会,那时候他是新生报的记者,亲眼看到这个事情,第二天写一封限时信给我,我在台中,跟我讲念佛往生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亲眼看到的。我们的福报要在这个时候享,现在有福报就把福报享尽,临终时没有福,那叫真的没福!现前有福,我们福报给大家去享,不要自己享,我们的福报永远存在那个地方。临终预知时至,不生病,站著走、坐著走,随自己的意思,这就对了,这才是真正聪明人。
疏【以自力佛力,感应道交故。如二部经,及诸经中说。】
二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里面都说得很清楚。
钞【自力者,凡人命终,前有将谢,后有未生,平生善恶,自然现前。】
这个现象,如果我们稍稍留意可以看得出来,真的是事实。我们看看病重的人,看看人将死的时候那个现象,你就看出来了。这个人在弥留期间,断气之前,『前有将谢,后有未生』,「前有」就是讲我们的神识(中国人讲灵魂)还没有离开身体,将要离开身体了,「谢」就是离开,将要离开还没有离开,在这个时候。「后有」是已经脱离,跟身体离开了,那就是我们讲死了以后。将要死还没死之前,没断气之前,『平生善恶,自然现前』,你这一生所造的善事、所造的恶事,这个时候统统现前。善心人,平生做好事的这些人,见到佛菩萨、见到天神,见到很好的瑞相;不学佛的人,见到天人来接引他,见到的是好相。恶业现前的时候,见到的是冤家债主,哪些冤家债主?《地藏经》上说得很明白,见到你的家亲眷属,都是已经死的人,或者见到已经过世的祖父、父母,或者见到一些非常恐怖的现象,那就更不好了。这些家亲眷属是真的还是假的?佛在《地藏经》上告诉我们,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死了之后,家亲眷属在鬼道里也不会来接引我们,千万不要弄错了,那些是什么人?冤家债主。他要是用他自己的面目来,你一见就害怕,不会跟他走!他变成你家亲眷属样子来诱惑你,你就跟他走了,在他转个背面把脸一抹的时候,冤家对头来跟你算帐的,所谓欠命的要还命,欠债的要还钱,他来报复你了。善恶业报这个时候现前,这是非常恐怖的现象。底下举例:
钞【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
造的这个恶业太重,这个时候所看到是地狱相,见到的是牛头马面,见到的是刀山油鼎,见这些相。
钞【悭贪嫉妒,饿鬼现前。】
大概见到家亲眷属这一类的,这一类变现来的时候,多半都落在饿鬼道。饿鬼道里头,他要先给你算帐,先要接受这些冤家债主的报复。这是恶道的果报现前。
钞【乃至五戒十善,人天现前。】
这是不念佛的人,修福积德,善心善行,他来生的果报在人天。大的福报,就到天上享天福。天,最高他能生到忉利天,为什么?他是凭修善积德,是福报生天的,福报生天就是生四天王跟忉利天这两层。往上面去,单凭福报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定功,他曾经修行,曾经修定,定没修成;定如果修成功,他就到色界天,不在欲界了。定没修成,看他定功浅深,功夫浅的夜摩天,再深一点的兜率天,再往上去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都叫做未到定,定没修得成功。定修成,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色界天去了。这些因因果果,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所以临终见到天人来迎接他,这是享人天福报。
钞【今专念佛,一心不乱,则净念成就。】
我们这一生非常幸运,遇到大乘佛法,遇到大乘当中第一殊胜的大法,信愿持名,这个功夫成就了。此地这个『一心不乱』,包括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一心不乱,是相似的一心不乱,不是真的,相似的就行,就能往生。这完全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培养、去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就是此地讲的恶逆、悭贪嫉妒、是非人我,这都不是正常的,这都是些恶习气,要把这些东西除掉,培养善心善行。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就在存心对人、对事、对物,这叫真正修行。千万不要误会,修行就是早晚功课很诚心的去念,念给佛菩萨听,佛菩萨看我就欢喜我了,说这是一个好徒弟,很乖的徒弟;课诵完毕,贪瞋嫉妒一切都来了,一点用都没有,那是假的!那个早晚课,我曾经讲过很多遍,造罪业,怎么叫造罪业?早晨去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一次,一天骗两次,骗了一辈子,你想想看,你将来的前途到哪里去?中国社会上有个俗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僧是出家人,俗话说和尚、道士,和尚、道士都是修行人,为什么到地狱去?和尚骗佛菩萨,道士骗神仙,造这样重的罪业就堕地狱。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修行不是在早晚二课,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早课它的用意是提醒我们,我们读这些经论,早晨读经提醒我们,经典是佛菩萨的教训,我今天一天处事待人接物要守住佛菩萨的教诲,这叫早课。晚课是反省、是忏悔,想想我这一天从早到晚,佛菩萨的教训,我是不是真的做到?做到的,明天更努力;没有做到的,明天一定要做。善行要保持,恶行要知道改过,这叫做修行。一定要懂!不可以自欺欺人,当然更不可以自欺欺佛菩萨,佛菩萨不在,塑个像在此地,像都忍心去欺骗他,你想想这种人的心,可诛!所以我们念佛人修的什么?就是修的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就显示得很清楚,清净平等觉。我们每天晚课的反省,我们的心比昨天是不是清净几分?是不是平等?是不是觉悟?天天念清净平等觉,不去学清净平等觉,那个叫白念了,念了没用处,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做到!知而不能行等於不知,一定要老老实实把它做到,这样我们清净心成就了。
钞【则净念成就,清净心中,宁不佛现前乎。】
『清净心』,这个心里面没有界限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怀疑了,这个时候的心跟佛心就完全相应。佛的心清净,没有怀疑、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们的心也没有了,这叫感应道交,我们的心有感,佛心就有应。我们一念求生,佛的净土立刻就现前,这就是「现在其前」。所以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钞【楞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也。】
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两句最重要的开示。『忆』是心里想,『念』是心里头有。这个「念」,在六书是属於会意,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心里头真有,这叫「念」,不是说口念出来。口念,心里头没有,不叫念佛;心里头真有,口不念,也叫念佛。此地『忆佛念佛』没有说是口念,统统都是心里头常常想。常常想,这是「忆」,心里头真的有,这叫「念」。这样净业就很容易成就,就会有感应。『现前』就是指我们现在,各人的缘不相同,缘要是特别殊胜的,佛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得清清楚楚,睁著眼睛看到,佛现在面前,「现前见佛」。其次一等是定中,像我们念佛止静的时候,打坐的时候,眼睛闭著没有睁开,佛现前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属於「定中见佛」。第三种是「梦中见佛」,这都是属於现前见佛。现前还有第四种,就是往生的时候,那一口气没断,还会讲话,还会讲话这个人当然是活人!看到佛来了,这个时候是现前见佛,看到佛来了,跟著佛走了,这身体不要了,丢下来了。
诸位必须要知道,这个法门确实是不死的法门,往生是活著往生,不是死了往生!死了往生,这就隔第二世,不是当生成就!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所以是看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迎接,还有许多的菩萨、罗汉跟著佛一起来接引。凡是跟佛一起来接引的,与这个往生人都有很深的因缘;如果没有缘,不会跟来。有什么缘?总是过去家亲眷属朋友,很熟的人,他们从前念佛早就往生了,在西方极乐世界了,这一次看到你念佛成功了,今天也要到极乐世界来了,阿弥陀佛迎接,我们从前相识,都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迎接你。所以,跟著阿弥陀佛来迎接都是熟人,这就是告诉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寂寞,熟人亲故很多!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搞六道轮回,那才叫寂寞,为什么?家亲眷属业力不同,统统分散掉了,永远不见面了。唯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家亲眷属常常见面、常常在一起。你要是晓得这个事实,哪有不急著赶快到极乐世界的道理?所以,这是「现前见佛」。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是「当来见佛」,「当来」就跟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一起,不但见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都常常见,每天去看看拜访拜访,带一点供养听佛讲经说法,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刹土,想到哪里参学就到哪里参学,得大自在!这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