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72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六六页:
钞【二者会事归理门。】
我们还是接著介绍别相里面的三宝,同相约五教来说,第一个是「立事就义门」。今天看第二段,「会事归理门」讲的三宝:
演【非三十二相之佛为佛。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故以如理为佛宝。】
前面一段是就事相上讲三宝,这一段完全是从理上讲三宝。理上的佛宝,就是自性觉,所以不能从相上来看,一定要离相才能见性,性才是真正的佛宝。经上说得很清楚,句句都是教我们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从事上要能够明了它所显示的理,这是佛宝,这个地方讲「如理」,「如」就是真如本性的理体。
演【法者,非以文字为法。经云:有法可说,名为谤法;无法可说,是为说法;所谓无说无闻,是名真说般若。此以如理名法宝。】
理是一个。就真如本性本觉上来说,它是佛,佛是觉的意思,本觉,本来就觉悟。法是轨持的意思,轨是轨道,持是保持,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规律。自性,它是不乱的,本来就具足一切的规律。所以宇宙,乃至大而世界,小而微尘,它的结构都有规律。现在科技发达,从一微尘当中观察,它有多少个电子、多少个核子在那个地方运行,都是有条不紊。法就是有条理,不紊乱,大到宇宙星球的运行,它都有规则。自性本来就有规则,本来就是不乱的,这些规则称之为「法」,这是自性的法宝。佛所说的一切法,也符合这个原理,无论佛所说的义理,或者佛所用的言语、方法,都是有条不紊。我们在经题里面常讲「经」字,它有贯、摄、常、法四个意思。贯摄常法,拿现代话来讲,非常符合科学的条件,它有层次、有程序,决定不紊乱。
演【僧者,非以剃发为僧。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乃至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亦以如理为僧宝。】
僧宝,从理上讲就是自性和合,自性本来就是和合,本来就是清净的。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清净,一个是和合的意思,这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看宇宙万法,现在所说的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它是和合的。今天自然生态被破坏,是人为的,是众生把它破坏掉,它本来是和合的。从理发展到事相,事不违理,理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往往看一个局部,看一个断层的,没有看到全体,所以感觉到处处有妨碍、有障碍,不圆融。如果能够看到十方、看到三世,你才晓得没有一法不圆融,法法皆融。理上的三宝,「始教之三宝也」,始教是大乘空宗,大乘开始就是从空门入的。
钞【三者理事融显门。】
这个观察比前面要来得深入,愈深愈接近於事实的真相。
演【虽云色相不是佛,音声亦复然。】
色相、音声就是六根、六尘。
演【又云: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所谓於法不说断灭相,名曰佛宝。】
这种观察,理、事都有,因为理不能离开事而独立,事也不能离开理而单独存在,理跟事是一桩事情,它并不是二桩。我们今天往往在学习上增加困难,就是把理事分开,理不是事,事不是理,这个麻烦就大。不知道理跟事是一不是二。事是理之事、理之相,理有个样子,那个样子是理之相;事相既然是理之相,理就是事之理。没有事相,理我们见不到;没有理,绝对不会有事相存在,所以它是一桩事情,表里二面而已。因此也不能够离开色相去见到真性,真如本性在哪里?真如本性就是色相。可惜,我们就是把理跟事分做二截,所以在相上见不到理。如果哪一天在相上见到理,那就是佛门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是在相上见到性。古人有个比喻,在器上见到金,金在哪里?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如果一定说「我不要器,我要金」,金到哪里也找不到。要金不要器也不行,要器不要金也不行。前面二者,第一个偏在事上,第二个偏在理上,都不能够圆融。到这个地方才开始圆融,晓得理事是一不是二。「於法不说断灭相」,确实它只有变化,没有断灭。
演【虽曰,文字性空,名字亦离,又不离文字,说解脱相。以文字性空,即实相故,名为法宝。】
名字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实在讲是个符号,尤其文字是符号,它的性还是真如本性。任何一法都有体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一切万法同一个性体,这个性体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然无一物,它能够变现一切物相。所以无一物不能说它是无,说它是无,它就不能变现;它能变,能变也不能说它是有,因为它所变的东西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有,我们叫妙有、假有,它不是真有;真是空,假是有。我们讲妙有,妙有就是假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它虽然变现出一切森罗万象,这一切现象是当体即空。诸位如果细读《楞严》,能体会到当中一点点义趣,所有一切万物绝对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因为它无碍。《楞严》显示出《华严经》所讲「事事无碍」的味道,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决定有障碍。因为它是一,所以它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看到所有一切物相的障碍,的确是错觉,这是佛门里讲迷而不觉,现在科学家讲的错觉。西方许多大科学家也证明,证明我们对於许多事物的看法看错了。《楞严》上说,我们讲这是物体,假如真的有,现在在这个地方它一定占一个空间,我们把这个拿掉,这个地方空间应该缺一块,它刚才占有它,我现在拿掉,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个空间缺一块?或者看到别的空间挤到这个地方?没有。这种现象如果不存在的话,就证明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如果它确实有的话,拿掉之后这个虚空应当缺一块。我们在水里放一个有体积的东西,拿掉的时候,它那里会空一块,四面水会往它那儿流,把它填补起来。我们在空中把物体移过去,有没有看到空被填补?有没有看到这边空被挤,那边空被填补?没有这个现象。从这个地方证明,《心经》所讲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确实如此。这个道理能体会到一些,以后讲到神通妙用就不会感到奇怪,那在理上讲得通。
演【虽云预流非预流,罗汉非罗汉,又不坏僧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即成沙门,名为僧宝。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事理无碍,乃终教之三宝也。】
这是大乘到最后的阶段,明心见性。不像前面大乘始教,开始是偏在一边,到最后圆融中道,所以三宝解释就不一样,理事无碍。无论从事、从理上,理上既然具足觉正净,事是理变现的,事相就是理体,事相上一一法中无有一法不具足觉正净,法法具足。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自性既然具足,在有情众生称为「佛性」,在无情的众生称为「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佛性具足觉正净三宝,法性哪有不具足的道理?这样理跟事才能圆融,理与事才会无碍。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烦恼妄想一定会减少,清净心、觉心必然会增长。觉心增长,就是我们常讲的开悟,常常会有悟处,在生活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离苦得乐。所有一切苦都是迷惑而生,苦不是真的,乐是真的。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是由苦而显的乐,那不是真正的乐,还是迷。悟了之后有真乐!第四段是顿教的三宝:
钞【四者绝相理实门。】
演【一念不生,即名佛宝。】
这完全从真性理体上说。一念不生,怎么叫佛宝?因为一念不生就是正觉现前。诸位要晓得,念是迷,一念不生是纯觉、不迷。我们今天最难的就是妄念止不住,纵然妄念没有,其实还是有个妄念,什么妄念?「一切妄念没有了」那个妄念,那个妄念是无明,所以还是不觉。觉心不动!这个要训练,在佛门里训练的功夫最常说的是禅定。禅定不是心里什么都没有,不是的,禅定是清清楚楚、如如不动。禅定不是闭著眼睛参,是睁著眼睛参的,竖著耳朵参的,六根见外面六尘境界清清楚楚。禅,翻成中文叫静虑,虑是明了的意思,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六根接触六尘样样清楚;可是如如不动,他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合起来叫禅定。《金刚经》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一念不生是这个境界。真正到一念不生,不但眼前一切法你统统明了,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没有一样不清楚。为什么?六根没有障碍,眼能见到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见,还能见过去、见未来,统统都见,时空都打破。今天时空是个很大的障碍,我们看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时空都打破,完全没障碍,耳根听的能力,真如本性有多大,它的能力就多大。这能力不是修得的,本来就是的。我们的自性,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
《楞严经》说:虚空在我们真心里面,就像一片云彩在太空当中。把太空比作我们真如本性,把云彩比喻现在的虚空。我们讲的宇宙万有像一片云彩一样,原来宇宙是包在我们心里面,可见心量有多大!见闻觉知是心性的作用,这个作用本来就是这么大。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这能力丧失,是迷惑颠倒,佛在《华严》上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修学的是什么?断妄想、去执著而已。离开一切妄想执著,你就叫如如佛,如如佛是你本来就是佛。你今天所以不是佛,就是因为有妄想执著。同样道理,我们今天样样都有障碍,障碍从哪来的?妄想、执著。离开一切妄想执著,哪有障碍?岂不是《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经》上法身大士修行的方法,总而言之叫「历事炼心」,事是什么?生活,五十三参讲的日常生活,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炼,炼不著相、炼不动心。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华严经》上五十三参就炼这个东西。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们讲席当中常讲「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在极不平等里面学平等,极不清净里面修清净,然后修慈悲心。慈悲心从哪里生?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慈悲,叫大慈大悲,跟佛菩萨的心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在《大经》上看到人家修行著眼之处,值得我们记取、值得我们效法。所以一念不生是正觉现前。
演【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所谓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若有若无,二悉皆离,乃顿教之三宝也。】
这几句话就是一念不生的注解。什么叫一念不生?不但这个世间一切妄想没有,佛法也没有了,有佛法还是有一念!这才晓得,佛所讲的一切法,「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就是讲的整个佛法,佛法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佛法原来是假有,是因为众生迷了才建立。众生哪一天觉悟了,觉悟就没有佛法。觉悟还要执著有佛法,又迷了。所以法也不能执著,《金刚经》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不能执著。
现在有些人学起来很困难,为什么?他执著的习气太重。世间法不好,叫他不要执著世间法,世间法舍了,他又执著佛法。世间法不贪了,去贪爱佛法,你们想想,那个贪心还是一样增长,不过就换个题目而已。换个题目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贪心堕饿鬼道,贪爱佛法还是堕饿鬼道。因为贪心堕饿鬼,并不是讲你贪什么!饿鬼道里有大福德鬼,是贪佛法而得的。鬼里头有福报大的,也有福报小的,就看他贪什么?他贪一切恶法,得的是鬼道里的恶报;贪佛法,鬼道里得善报。虽得善报,他总离不开鬼身,他还是鬼,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佛法不可以贪爱,佛法我们要用它,因为我们现在在迷位,还没有开悟,知道这是帮助我们度过苦海达到彼岸的工具而已。工具需要用,不能执著、不能贪恋,这一点很要紧。末后这段是讲圆教:
钞【五者融通不碍门。】
这是真正得大自在,真实得大自在。
演【以前四种,前浅后深,前不摄后,后不摄前。】
前面四种,第一种浅,第二种比较深,第三种就更深,所以「前不摄后,后不摄前」,意思有浅深差别,个个都不圆融,互不相摄。圆教就不一样,圆教浅深次第能融合在一起,为什么?因为前面这些人都还有执著。第一种人执著在事相上,第二种人执著在理上,第三种人执著有事有理,事理他不能够圆融,不能运用得非常自在。顿教是顿悟,也是偏执在空上,偏执在理性上,事上还是不能够圆融,不能够无碍。到圆教这才自在无碍。
演【今则举前兼后,举后兼前。】
这个义趣就融通,《华严》教义就是这样。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在大乘法叫「见道位」,才见真如本性,他就有能力现佛的身相去度那些大菩萨。《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是圆教初住菩萨,经文说「应以佛身而说法者,就现佛身而度脱之」,这要是不圆,怎么行?现佛身可以度等觉菩萨,初住菩萨怎么能度等觉菩萨?位次差很远,他是证得前位马上就兼后面阶位。证得等觉,等觉还修初住菩萨所修的法门,前后圆融,自在无碍。「举前兼后」,举初住兼后面等觉,「举后兼前」,举等觉菩萨兼圆教初住。不像前面,那个位次就是那个位次,他不能够兼前兼后。《华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无碍」,所以「一证一切证,一切证一证」,位位都是如此。
因此整个《华严经》所讲的,虽然在大经里面分得清清楚楚,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位位都是前后交融,每个地位虽然强调主修一个法门,但是它这一个法门里头圆摄一切法门。譬如圆初住菩萨,凡是初住、初行位、初回向位、初地位,统统修布施,四个位次分配在施波罗蜜。第二个位次修持戒,第三个位次修忍辱,统统都是这样。但是位位前后都交融,布施里面有持戒、有忍辱,乃至愿力智统统都有,的确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位位皆是如此,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个境界。
演【拈一茎草即丈六金身。】
一根草无异於丈六金身,这是圆教里面佛的看法。《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一根草是无情,丈六金身是有情,同圆种智,有什么分别呢?十大愿王的礼敬诸佛,在这里现出来了,用真诚恭敬心对佛,对一根草也是如此。他那个礼敬,一般人学不到!他那个礼敬是一切恭敬,决定没有分别,因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华严》所显示的,修行人学生只有我一个,除我之外,统统是诸佛,有情是诸佛,无情还是诸佛。要用这种心态去修礼敬、去修称赞、去修供养,乃至普皆回向。普贤十大愿的心行是无量无边的,绝对不是凡夫能做得到。我们在这个地方又见到,纯粹的华严境界。
演【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
这是法宝,前面是佛宝。法宝也是无有边际的,微尘非常之小,大千经卷就是指的《华严经》,因为龙树菩萨在龙宫里看到的《华严经》,分量有多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实在讲,这部经就是佛所讲的完整经典,今天称为《大藏经》,在佛法里本来的名称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就是整个经的总题目、总名称。所以说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都是《华严》的某一部分,整体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今天全部的《大藏经》,比起这个差太远,比不上!经藏在一微尘中,就是十方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经藏在一微尘当中。
演【普贤身相若虚空。】
这是僧宝。佛宝、法宝、僧宝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三宝都称性,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事不二,性相不二,这是圆教所讲的三宝。
演【依真而住非国土,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头头涉入,刹刹圆通,乃圆教之三宝也。】
佛家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佛法决定是平等的,为什么平等?理平等、性平等,平等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真平等,为什么?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就不平等;因为它无一物,它平等。真正证得平等,才叫成佛。换句话说,佛、菩萨、罗汉等级之分,就是他心清净的纯度,平等的相差。与佛的清净心、平等心接近,这是罗汉。已经接近,还没有到真正平等,靠到平等的边缘,这是罗汉、辟支佛。真正证得清净平等,没有达到圆满,这叫菩萨。清净平等达到究竟圆满,就叫成佛。成佛,有没有佛可成?没有。为什么?禅宗讲:恢复你本来面目而已。你本来是佛,你成个什么佛?本来不是佛,才会成佛。所以要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为什么?明白之后,才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修哪个法门,不管用什么样的功夫,功夫会得力,法门会修得正确,不会有偏差,决定是修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
修学最重要是观念上的问题,能够常常读诵圆顿大乘经典,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佛家常讲五种根性:小、始、终、顿、圆。当然圆人的根性是最可贵的,圆人根性从哪来的?当然也是圆教经典薰习而来的。不懂得这些原理,你会在一切事上斤斤计较,很苦!你懂得这个原理,慢慢就不会那么计较。心开意解,你的修学就会得很大的帮助,分别、执著容易舍弃。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不分别、不计较是合理的。有人认为,我吃亏,人家占我便宜,我不甘心,为什么要这样?他不晓得,他那种执著是不合理的。你能把这一切妄想执著舍掉,那是真正合理,心清净这是合理。理就是清净心,理就是平等心;一不清净、不平等就不合理。这是最圆实的一个理,最真实之理,也就是完全以自性为标准而说的。
钞【虽前浅后深。】
五教的教义,小始终顿圆,前面浅、后面深。
钞【而同归一原。】
一原就是自性。浅深次第,也就是对自性的迷、对自性的执著之浅深而分的,而有差别。
钞【括其大意,则性体灵觉,照了诸法,名为佛宝。恒沙性德,皆可轨持,名为法宝。性相不二,冥合无违,名为僧宝。即出世间最上三宝也。】
这一段是把前面五教合起来讲,统统都归到自性,这里讲的是自性三宝。我们通常讲皈依三宝,一定要以自性三宝做为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自性三宝,这个地方讲得很完整、很透彻。『性体灵觉,照了诸法』,这两句是佛宝,底下有注解:
演【佛者觉也。真性之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普照诸法,而无能所,自性佛也。】
能知、所知是一,能照、所照也是一,这个不容易体会,因为在一般观念当中,能知是心,所知的是物,心有知、物无知。我们有知跟无知对立,能知跟所知对立,永远不能够合而为一,这就是障碍、就是迷。始终有能所,有能所就是有对立,圆不过来。无能所的那个境界不可思议!无能所,诸位想想,尽虚空遍法界变成一个自己,自己跟自己就没有能所,自己跟别人就有能所。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我们迷人很难体会的,无量劫以来就迷在这境界里,怎么知道这个事实真相?
我们常常拿作梦来比喻,整个梦境是不是自己一个人变的?梦里头有自己,也有别人,也有虚空,也有山河大地,全是自己一个人变的。如果恍然大悟,整个梦境就是我自己,你这个知见就圆了。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确实是如此,这才叫真正自觉,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样不知道,没有一样不觉悟,才真正明了《华严》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性体灵觉。体是灵明觉知,体所现的一切物相也是灵明觉知。自己心地到一念不生的时候,别人心里起心动念你知道,为什么?你障碍没有了。别人心里起心动念,我为什么知道?因为别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就这么一回事情。到我自己一念不生,别人起心动念,他的事情我怎么会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我们这里起心动念,凡夫不知道,我起念头你不晓得,你起念头我不晓得,佛菩萨都知道。佛菩萨为什么都知道?佛菩萨当中障碍去掉了,没有了。我们当中有障碍,我不是你,你不是我,这就是有障碍。有了障碍,你的念头我不晓得,我的念头你也不晓得。障碍一去除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样不知道,不但人起个念头,连蚂蚁起个念头也知道,他障碍没有了,道理就在此地。晓得这个原理,才知道佛法不是谈玄说妙,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它的确有理论在。
『恒沙性德』,恒沙是比喻多,无量无边。德是什么?德是作用、德用,真如本性起的作用,『皆可轨持』。我们看注解:
演【因翻彼恒沙烦恼,显此恒沙性德,一一皆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自性法也。】
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性德,烦恼还是性德。烦恼多,不要怕,问题在哪里?一转过来就变成菩提,菩提是智慧。烦恼要不要断?不要断。烦恼要是断了,菩提不就没有了?烦恼怎么可以断?实在讲,烦恼断了是烦恼转变,把烦恼变成菩提,那以后就不叫做烦恼。怎么变?从迷变成觉悟,觉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迷的时候烦恼重重,觉的时候智慧无量,把烦恼变成智慧了。可见得是迷悟之间,佛法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无论你是在悟、在迷,乃至於细说每个妄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层次、程序,都不会乱的。
一个念头,佛讲有生住异灭;一念非常之短,再短它也有四个阶段,念头生、停住、变化、灭掉,有这四个现象。这就是「轨生物解」,轨是轨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原则,它有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我们可以理解,能够很清楚、很明白。他不用「人解」,他用「物解」。如果说人,十法界里是人道;说物,十法界都包括,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修罗、人、饿鬼、地狱、畜生,用一个物都包括。物比人的范围要大,我们今天讲生物,一切生物统统能够理解,这个范围大。「任持自性」,任是自自然然、任运自然,自然保持这个法则。这就是法,法是有条不紊。
演【性相不二、冥合无违者,灵觉之体即恒沙性德,恒沙性德即灵觉之体,二而不二,自性僧也。】
这句把它归纳起来讲,就是性相不二,或者理事不二。灵觉是理,性德是事、是相。性相事理是一不是二,它怎么会有冲突?决定没有冲突,一定是和合的。知道这个原理,我们就晓得,宇宙之间万事万法没有不和的。如果这些万法不调和,决定是迷失自性,它才不调和;如果对於自性不迷、自性觉,一定是调和的。根据这个理念,确实能够统合万法,能够调整脱序,这是佛法在根本原理上给我们说出。像现在这个世界脱序,原因在哪里?世间存在许多种的学说主义,这些学说主义彼此互相矛盾,不能调和,这才引起世界的纠纷,对立、战争乃至毁灭,这是一念错觉而造成的。共产主义跟资本主义能不能调和?决定能,原理上讲得通,在佛法是一个原理,哪有不能调和的!独裁主义跟民主主义能不能调和?决定能调和,没有不能调和的,明了理就好办。要怎样能做到调和?中国人讲中、讲和,佛法讲六和敬,归根结底的大问题在教育,也就是教。大家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他自然就不会那么坚持,不会那么执著。理明白了,晓得这样做对自己有大利,对一切众生也有大利,自利利他;坚固的执著是自己灭亡,也叫别人痛苦。
过去很显然的例子,日本军阀,德国希特勒、墨索里尼这些人,坚固执著,没有几年自己就败亡,给国家、给世界带来多大的灾难。什么原因?不明白真理。佛法讲的「偏漏执」,偏见、浅见、固执,毛病出在这个地方。所以佛法是教育,中国孔老夫子所提倡的是教育,中国自古以来特别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使大家明理,一切事情、一切冲突就好商量,都能够趋向於中、和,和睦相处。今天台湾的现象,病根在哪里?还是出在教育上。方东美先生讲的现在社会现象,他在三十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他说:我们的教育政策错误。那个时候,我们听他老人家分析说:台湾是个岛国,小岛。我们土地只有这么大,人口只有这么多,不能办那么多大学。他老人家观念当中,台湾两所大学就够,因为大学是培养通才,也就是培养社会管理的人才。社会位置只有这么多,我就培养这么多人,大家就不争!大学办多了,你位置就只有这几个,培养的人多,将来大家一定要打得焦头烂额,要来争。他老人家主张应当办工业、航空、航海,使大家走科技的道路。如果真的像他那个理想,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在世界上不得了,航空在全世界是飞机王国,制造飞机、轮船,使大家聪明智慧向这上面发展,不要争社会地位。这个构想了不起,所以要多办航空学校、航海学校、造船学校、造飞机的学校,向技术、工业上去发展。所以还是教育上指导错误。佛法的精髓,就是在一个正确的教导,教育里面特别强调伦理教育。大家都有伦理的观念,社会决定不会有动乱,每人爱父母、爱家庭、爱乡党邻里,他会为社会造福,绝对不会破坏社会。所以伦理教育非常的重要。底下一段是讲尊贵:
钞【尊贵者,佛两足尊,法离欲尊,僧众中尊,依之修行则出三界,世间珍重无与为伍,故名为宝。通书亦云,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况三宝道德之极,岂不称宝。】
这个宝是尊贵的意思。「佛两足尊」,足是满足,两就是智慧、福德。如来智慧圆满,福德也圆满,称为两足尊。「法离欲尊」,法是清凉、自在,欲是欲望。心清净、心平等、心专一,决定没有欲望,中国道家说无欲则刚。「僧众中尊」,在一切团体大众当中,和睦是最尊贵的,团体相处就是要和,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在一块相处,和睦是最尊贵的。
自性三宝,实在就是教给我们,对自己是求智慧、求福德,修慧、修福,清净、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福慧,与人相处和睦不争,这就是自性三宝,这是我们真正归依处。「依之修行」,依照这个来修正自己一切错误的行持,拿这个来做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这样就超越了三界。「世间珍重,无与为伍」,世间法里面没有这样殊胜,没有这样圆满的,这才称之为宝。
下面引用世间法来说,世间法通书也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三宝是道德到了顶极,「岂不称宝」!宝是比喻,是形容词。这一段莲池大师解释得非常之好,我们平常讲三宝,很少讲得这样的圆满、这样的透彻。我们常讲皈依,到底是依靠什么?这才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依靠自己的自性三宝,来认真的修学,将自性三宝之德用显露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就真正得到三皈的受用。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六六页:
钞【二者会事归理门。】
我们还是接著介绍别相里面的三宝,同相约五教来说,第一个是「立事就义门」。今天看第二段,「会事归理门」讲的三宝:
演【非三十二相之佛为佛。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故以如理为佛宝。】
前面一段是就事相上讲三宝,这一段完全是从理上讲三宝。理上的佛宝,就是自性觉,所以不能从相上来看,一定要离相才能见性,性才是真正的佛宝。经上说得很清楚,句句都是教我们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从事上要能够明了它所显示的理,这是佛宝,这个地方讲「如理」,「如」就是真如本性的理体。
演【法者,非以文字为法。经云:有法可说,名为谤法;无法可说,是为说法;所谓无说无闻,是名真说般若。此以如理名法宝。】
理是一个。就真如本性本觉上来说,它是佛,佛是觉的意思,本觉,本来就觉悟。法是轨持的意思,轨是轨道,持是保持,拿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规律。自性,它是不乱的,本来就具足一切的规律。所以宇宙,乃至大而世界,小而微尘,它的结构都有规律。现在科技发达,从一微尘当中观察,它有多少个电子、多少个核子在那个地方运行,都是有条不紊。法就是有条理,不紊乱,大到宇宙星球的运行,它都有规则。自性本来就有规则,本来就是不乱的,这些规则称之为「法」,这是自性的法宝。佛所说的一切法,也符合这个原理,无论佛所说的义理,或者佛所用的言语、方法,都是有条不紊。我们在经题里面常讲「经」字,它有贯、摄、常、法四个意思。贯摄常法,拿现代话来讲,非常符合科学的条件,它有层次、有程序,决定不紊乱。
演【僧者,非以剃发为僧。经云: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乃至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亦以如理为僧宝。】
僧宝,从理上讲就是自性和合,自性本来就是和合,本来就是清净的。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清净,一个是和合的意思,这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我们看宇宙万法,现在所说的自然生态,自然生态它是和合的。今天自然生态被破坏,是人为的,是众生把它破坏掉,它本来是和合的。从理发展到事相,事不违理,理不碍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往往看一个局部,看一个断层的,没有看到全体,所以感觉到处处有妨碍、有障碍,不圆融。如果能够看到十方、看到三世,你才晓得没有一法不圆融,法法皆融。理上的三宝,「始教之三宝也」,始教是大乘空宗,大乘开始就是从空门入的。
钞【三者理事融显门。】
这个观察比前面要来得深入,愈深愈接近於事实的真相。
演【虽云色相不是佛,音声亦复然。】
色相、音声就是六根、六尘。
演【又云: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所谓於法不说断灭相,名曰佛宝。】
这种观察,理、事都有,因为理不能离开事而独立,事也不能离开理而单独存在,理跟事是一桩事情,它并不是二桩。我们今天往往在学习上增加困难,就是把理事分开,理不是事,事不是理,这个麻烦就大。不知道理跟事是一不是二。事是理之事、理之相,理有个样子,那个样子是理之相;事相既然是理之相,理就是事之理。没有事相,理我们见不到;没有理,绝对不会有事相存在,所以它是一桩事情,表里二面而已。因此也不能够离开色相去见到真性,真如本性在哪里?真如本性就是色相。可惜,我们就是把理跟事分做二截,所以在相上见不到理。如果哪一天在相上见到理,那就是佛门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是在相上见到性。古人有个比喻,在器上见到金,金在哪里?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如果一定说「我不要器,我要金」,金到哪里也找不到。要金不要器也不行,要器不要金也不行。前面二者,第一个偏在事上,第二个偏在理上,都不能够圆融。到这个地方才开始圆融,晓得理事是一不是二。「於法不说断灭相」,确实它只有变化,没有断灭。
演【虽曰,文字性空,名字亦离,又不离文字,说解脱相。以文字性空,即实相故,名为法宝。】
名字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实在讲是个符号,尤其文字是符号,它的性还是真如本性。任何一法都有体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一切万法同一个性体,这个性体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然无一物,它能够变现一切物相。所以无一物不能说它是无,说它是无,它就不能变现;它能变,能变也不能说它是有,因为它所变的东西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有,我们叫妙有、假有,它不是真有;真是空,假是有。我们讲妙有,妙有就是假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它虽然变现出一切森罗万象,这一切现象是当体即空。诸位如果细读《楞严》,能体会到当中一点点义趣,所有一切万物绝对不是真实的,为什么?因为它无碍。《楞严》显示出《华严经》所讲「事事无碍」的味道,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决定有障碍。因为它是一,所以它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看到所有一切物相的障碍,的确是错觉,这是佛门里讲迷而不觉,现在科学家讲的错觉。西方许多大科学家也证明,证明我们对於许多事物的看法看错了。《楞严》上说,我们讲这是物体,假如真的有,现在在这个地方它一定占一个空间,我们把这个拿掉,这个地方空间应该缺一块,它刚才占有它,我现在拿掉,你们有没有看到这个空间缺一块?或者看到别的空间挤到这个地方?没有。这种现象如果不存在的话,就证明空跟有是一不是二。如果它确实有的话,拿掉之后这个虚空应当缺一块。我们在水里放一个有体积的东西,拿掉的时候,它那里会空一块,四面水会往它那儿流,把它填补起来。我们在空中把物体移过去,有没有看到空被填补?有没有看到这边空被挤,那边空被填补?没有这个现象。从这个地方证明,《心经》所讲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确实如此。这个道理能体会到一些,以后讲到神通妙用就不会感到奇怪,那在理上讲得通。
演【虽云预流非预流,罗汉非罗汉,又不坏僧相。善来比丘,须发自落,即成沙门,名为僧宝。事不碍理,理不碍事,事理无碍,乃终教之三宝也。】
这是大乘到最后的阶段,明心见性。不像前面大乘始教,开始是偏在一边,到最后圆融中道,所以三宝解释就不一样,理事无碍。无论从事、从理上,理上既然具足觉正净,事是理变现的,事相就是理体,事相上一一法中无有一法不具足觉正净,法法具足。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自性既然具足,在有情众生称为「佛性」,在无情的众生称为「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佛性具足觉正净三宝,法性哪有不具足的道理?这样理跟事才能圆融,理与事才会无碍。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烦恼妄想一定会减少,清净心、觉心必然会增长。觉心增长,就是我们常讲的开悟,常常会有悟处,在生活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离苦得乐。所有一切苦都是迷惑而生,苦不是真的,乐是真的。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之乐是由苦而显的乐,那不是真正的乐,还是迷。悟了之后有真乐!第四段是顿教的三宝:
钞【四者绝相理实门。】
演【一念不生,即名佛宝。】
这完全从真性理体上说。一念不生,怎么叫佛宝?因为一念不生就是正觉现前。诸位要晓得,念是迷,一念不生是纯觉、不迷。我们今天最难的就是妄念止不住,纵然妄念没有,其实还是有个妄念,什么妄念?「一切妄念没有了」那个妄念,那个妄念是无明,所以还是不觉。觉心不动!这个要训练,在佛门里训练的功夫最常说的是禅定。禅定不是心里什么都没有,不是的,禅定是清清楚楚、如如不动。禅定不是闭著眼睛参,是睁著眼睛参的,竖著耳朵参的,六根见外面六尘境界清清楚楚。禅,翻成中文叫静虑,虑是明了的意思,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六根接触六尘样样清楚;可是如如不动,他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合起来叫禅定。《金刚经》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一念不生是这个境界。真正到一念不生,不但眼前一切法你统统明了,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没有一样不清楚。为什么?六根没有障碍,眼能见到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见,还能见过去、见未来,统统都见,时空都打破。今天时空是个很大的障碍,我们看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时空都打破,完全没障碍,耳根听的能力,真如本性有多大,它的能力就多大。这能力不是修得的,本来就是的。我们的自性,它就是尽虚空遍法界。
《楞严经》说:虚空在我们真心里面,就像一片云彩在太空当中。把太空比作我们真如本性,把云彩比喻现在的虚空。我们讲的宇宙万有像一片云彩一样,原来宇宙是包在我们心里面,可见心量有多大!见闻觉知是心性的作用,这个作用本来就是这么大。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这能力丧失,是迷惑颠倒,佛在《华严》上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修学的是什么?断妄想、去执著而已。离开一切妄想执著,你就叫如如佛,如如佛是你本来就是佛。你今天所以不是佛,就是因为有妄想执著。同样道理,我们今天样样都有障碍,障碍从哪来的?妄想、执著。离开一切妄想执著,哪有障碍?岂不是《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经》上法身大士修行的方法,总而言之叫「历事炼心」,事是什么?生活,五十三参讲的日常生活,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炼,炼不著相、炼不动心。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华严经》上五十三参就炼这个东西。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们讲席当中常讲「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在极不平等里面学平等,极不清净里面修清净,然后修慈悲心。慈悲心从哪里生?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慈悲,叫大慈大悲,跟佛菩萨的心没有两样。这是我们在《大经》上看到人家修行著眼之处,值得我们记取、值得我们效法。所以一念不生是正觉现前。
演【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所谓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若有若无,二悉皆离,乃顿教之三宝也。】
这几句话就是一念不生的注解。什么叫一念不生?不但这个世间一切妄想没有,佛法也没有了,有佛法还是有一念!这才晓得,佛所讲的一切法,「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就是讲的整个佛法,佛法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佛法原来是假有,是因为众生迷了才建立。众生哪一天觉悟了,觉悟就没有佛法。觉悟还要执著有佛法,又迷了。所以法也不能执著,《金刚经》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不能执著。
现在有些人学起来很困难,为什么?他执著的习气太重。世间法不好,叫他不要执著世间法,世间法舍了,他又执著佛法。世间法不贪了,去贪爱佛法,你们想想,那个贪心还是一样增长,不过就换个题目而已。换个题目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贪心堕饿鬼道,贪爱佛法还是堕饿鬼道。因为贪心堕饿鬼,并不是讲你贪什么!饿鬼道里有大福德鬼,是贪佛法而得的。鬼里头有福报大的,也有福报小的,就看他贪什么?他贪一切恶法,得的是鬼道里的恶报;贪佛法,鬼道里得善报。虽得善报,他总离不开鬼身,他还是鬼,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佛法不可以贪爱,佛法我们要用它,因为我们现在在迷位,还没有开悟,知道这是帮助我们度过苦海达到彼岸的工具而已。工具需要用,不能执著、不能贪恋,这一点很要紧。末后这段是讲圆教:
钞【五者融通不碍门。】
这是真正得大自在,真实得大自在。
演【以前四种,前浅后深,前不摄后,后不摄前。】
前面四种,第一种浅,第二种比较深,第三种就更深,所以「前不摄后,后不摄前」,意思有浅深差别,个个都不圆融,互不相摄。圆教就不一样,圆教浅深次第能融合在一起,为什么?因为前面这些人都还有执著。第一种人执著在事相上,第二种人执著在理上,第三种人执著有事有理,事理他不能够圆融,不能运用得非常自在。顿教是顿悟,也是偏执在空上,偏执在理性上,事上还是不能够圆融,不能够无碍。到圆教这才自在无碍。
演【今则举前兼后,举后兼前。】
这个义趣就融通,《华严》教义就是这样。证得圆教初住的果位,在大乘法叫「见道位」,才见真如本性,他就有能力现佛的身相去度那些大菩萨。《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示现的是圆教初住菩萨,经文说「应以佛身而说法者,就现佛身而度脱之」,这要是不圆,怎么行?现佛身可以度等觉菩萨,初住菩萨怎么能度等觉菩萨?位次差很远,他是证得前位马上就兼后面阶位。证得等觉,等觉还修初住菩萨所修的法门,前后圆融,自在无碍。「举前兼后」,举初住兼后面等觉,「举后兼前」,举等觉菩萨兼圆教初住。不像前面,那个位次就是那个位次,他不能够兼前兼后。《华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无碍」,所以「一证一切证,一切证一证」,位位都是如此。
因此整个《华严经》所讲的,虽然在大经里面分得清清楚楚,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位位都是前后交融,每个地位虽然强调主修一个法门,但是它这一个法门里头圆摄一切法门。譬如圆初住菩萨,凡是初住、初行位、初回向位、初地位,统统修布施,四个位次分配在施波罗蜜。第二个位次修持戒,第三个位次修忍辱,统统都是这样。但是位位前后都交融,布施里面有持戒、有忍辱,乃至愿力智统统都有,的确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位位皆是如此,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个境界。
演【拈一茎草即丈六金身。】
一根草无异於丈六金身,这是圆教里面佛的看法。《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一根草是无情,丈六金身是有情,同圆种智,有什么分别呢?十大愿王的礼敬诸佛,在这里现出来了,用真诚恭敬心对佛,对一根草也是如此。他那个礼敬,一般人学不到!他那个礼敬是一切恭敬,决定没有分别,因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华严》所显示的,修行人学生只有我一个,除我之外,统统是诸佛,有情是诸佛,无情还是诸佛。要用这种心态去修礼敬、去修称赞、去修供养,乃至普皆回向。普贤十大愿的心行是无量无边的,绝对不是凡夫能做得到。我们在这个地方又见到,纯粹的华严境界。
演【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
这是法宝,前面是佛宝。法宝也是无有边际的,微尘非常之小,大千经卷就是指的《华严经》,因为龙树菩萨在龙宫里看到的《华严经》,分量有多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实在讲,这部经就是佛所讲的完整经典,今天称为《大藏经》,在佛法里本来的名称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那就是整个经的总题目、总名称。所以说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都是《华严》的某一部分,整体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今天全部的《大藏经》,比起这个差太远,比不上!经藏在一微尘中,就是十方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经藏在一微尘当中。
演【普贤身相若虚空。】
这是僧宝。佛宝、法宝、僧宝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三宝都称性,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事不二,性相不二,这是圆教所讲的三宝。
演【依真而住非国土,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头头涉入,刹刹圆通,乃圆教之三宝也。】
佛家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佛法决定是平等的,为什么平等?理平等、性平等,平等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真平等,为什么?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就不平等;因为它无一物,它平等。真正证得平等,才叫成佛。换句话说,佛、菩萨、罗汉等级之分,就是他心清净的纯度,平等的相差。与佛的清净心、平等心接近,这是罗汉。已经接近,还没有到真正平等,靠到平等的边缘,这是罗汉、辟支佛。真正证得清净平等,没有达到圆满,这叫菩萨。清净平等达到究竟圆满,就叫成佛。成佛,有没有佛可成?没有。为什么?禅宗讲:恢复你本来面目而已。你本来是佛,你成个什么佛?本来不是佛,才会成佛。所以要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为什么?明白之后,才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管修哪个法门,不管用什么样的功夫,功夫会得力,法门会修得正确,不会有偏差,决定是修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
修学最重要是观念上的问题,能够常常读诵圆顿大乘经典,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佛家常讲五种根性:小、始、终、顿、圆。当然圆人的根性是最可贵的,圆人根性从哪来的?当然也是圆教经典薰习而来的。不懂得这些原理,你会在一切事上斤斤计较,很苦!你懂得这个原理,慢慢就不会那么计较。心开意解,你的修学就会得很大的帮助,分别、执著容易舍弃。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不分别、不计较是合理的。有人认为,我吃亏,人家占我便宜,我不甘心,为什么要这样?他不晓得,他那种执著是不合理的。你能把这一切妄想执著舍掉,那是真正合理,心清净这是合理。理就是清净心,理就是平等心;一不清净、不平等就不合理。这是最圆实的一个理,最真实之理,也就是完全以自性为标准而说的。
钞【虽前浅后深。】
五教的教义,小始终顿圆,前面浅、后面深。
钞【而同归一原。】
一原就是自性。浅深次第,也就是对自性的迷、对自性的执著之浅深而分的,而有差别。
钞【括其大意,则性体灵觉,照了诸法,名为佛宝。恒沙性德,皆可轨持,名为法宝。性相不二,冥合无违,名为僧宝。即出世间最上三宝也。】
这一段是把前面五教合起来讲,统统都归到自性,这里讲的是自性三宝。我们通常讲皈依三宝,一定要以自性三宝做为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自性三宝,这个地方讲得很完整、很透彻。『性体灵觉,照了诸法』,这两句是佛宝,底下有注解:
演【佛者觉也。真性之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普照诸法,而无能所,自性佛也。】
能知、所知是一,能照、所照也是一,这个不容易体会,因为在一般观念当中,能知是心,所知的是物,心有知、物无知。我们有知跟无知对立,能知跟所知对立,永远不能够合而为一,这就是障碍、就是迷。始终有能所,有能所就是有对立,圆不过来。无能所的那个境界不可思议!无能所,诸位想想,尽虚空遍法界变成一个自己,自己跟自己就没有能所,自己跟别人就有能所。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我们迷人很难体会的,无量劫以来就迷在这境界里,怎么知道这个事实真相?
我们常常拿作梦来比喻,整个梦境是不是自己一个人变的?梦里头有自己,也有别人,也有虚空,也有山河大地,全是自己一个人变的。如果恍然大悟,整个梦境就是我自己,你这个知见就圆了。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确实是如此,这才叫真正自觉,所以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样不知道,没有一样不觉悟,才真正明了《华严》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性体灵觉。体是灵明觉知,体所现的一切物相也是灵明觉知。自己心地到一念不生的时候,别人心里起心动念你知道,为什么?你障碍没有了。别人心里起心动念,我为什么知道?因为别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就这么一回事情。到我自己一念不生,别人起心动念,他的事情我怎么会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我们这里起心动念,凡夫不知道,我起念头你不晓得,你起念头我不晓得,佛菩萨都知道。佛菩萨为什么都知道?佛菩萨当中障碍去掉了,没有了。我们当中有障碍,我不是你,你不是我,这就是有障碍。有了障碍,你的念头我不晓得,我的念头你也不晓得。障碍一去除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样不知道,不但人起个念头,连蚂蚁起个念头也知道,他障碍没有了,道理就在此地。晓得这个原理,才知道佛法不是谈玄说妙,没有什么奇奇怪怪的,它的确有理论在。
『恒沙性德』,恒沙是比喻多,无量无边。德是什么?德是作用、德用,真如本性起的作用,『皆可轨持』。我们看注解:
演【因翻彼恒沙烦恼,显此恒沙性德,一一皆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自性法也。】
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性德,烦恼还是性德。烦恼多,不要怕,问题在哪里?一转过来就变成菩提,菩提是智慧。烦恼要不要断?不要断。烦恼要是断了,菩提不就没有了?烦恼怎么可以断?实在讲,烦恼断了是烦恼转变,把烦恼变成菩提,那以后就不叫做烦恼。怎么变?从迷变成觉悟,觉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迷的时候烦恼重重,觉的时候智慧无量,把烦恼变成智慧了。可见得是迷悟之间,佛法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无论你是在悟、在迷,乃至於细说每个妄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层次、程序,都不会乱的。
一个念头,佛讲有生住异灭;一念非常之短,再短它也有四个阶段,念头生、停住、变化、灭掉,有这四个现象。这就是「轨生物解」,轨是轨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原则,它有一定的法则,这个法则我们可以理解,能够很清楚、很明白。他不用「人解」,他用「物解」。如果说人,十法界里是人道;说物,十法界都包括,包括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修罗、人、饿鬼、地狱、畜生,用一个物都包括。物比人的范围要大,我们今天讲生物,一切生物统统能够理解,这个范围大。「任持自性」,任是自自然然、任运自然,自然保持这个法则。这就是法,法是有条不紊。
演【性相不二、冥合无违者,灵觉之体即恒沙性德,恒沙性德即灵觉之体,二而不二,自性僧也。】
这句把它归纳起来讲,就是性相不二,或者理事不二。灵觉是理,性德是事、是相。性相事理是一不是二,它怎么会有冲突?决定没有冲突,一定是和合的。知道这个原理,我们就晓得,宇宙之间万事万法没有不和的。如果这些万法不调和,决定是迷失自性,它才不调和;如果对於自性不迷、自性觉,一定是调和的。根据这个理念,确实能够统合万法,能够调整脱序,这是佛法在根本原理上给我们说出。像现在这个世界脱序,原因在哪里?世间存在许多种的学说主义,这些学说主义彼此互相矛盾,不能调和,这才引起世界的纠纷,对立、战争乃至毁灭,这是一念错觉而造成的。共产主义跟资本主义能不能调和?决定能,原理上讲得通,在佛法是一个原理,哪有不能调和的!独裁主义跟民主主义能不能调和?决定能调和,没有不能调和的,明了理就好办。要怎样能做到调和?中国人讲中、讲和,佛法讲六和敬,归根结底的大问题在教育,也就是教。大家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他自然就不会那么坚持,不会那么执著。理明白了,晓得这样做对自己有大利,对一切众生也有大利,自利利他;坚固的执著是自己灭亡,也叫别人痛苦。
过去很显然的例子,日本军阀,德国希特勒、墨索里尼这些人,坚固执著,没有几年自己就败亡,给国家、给世界带来多大的灾难。什么原因?不明白真理。佛法讲的「偏漏执」,偏见、浅见、固执,毛病出在这个地方。所以佛法是教育,中国孔老夫子所提倡的是教育,中国自古以来特别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使大家明理,一切事情、一切冲突就好商量,都能够趋向於中、和,和睦相处。今天台湾的现象,病根在哪里?还是出在教育上。方东美先生讲的现在社会现象,他在三十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他说:我们的教育政策错误。那个时候,我们听他老人家分析说:台湾是个岛国,小岛。我们土地只有这么大,人口只有这么多,不能办那么多大学。他老人家观念当中,台湾两所大学就够,因为大学是培养通才,也就是培养社会管理的人才。社会位置只有这么多,我就培养这么多人,大家就不争!大学办多了,你位置就只有这几个,培养的人多,将来大家一定要打得焦头烂额,要来争。他老人家主张应当办工业、航空、航海,使大家走科技的道路。如果真的像他那个理想,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在世界上不得了,航空在全世界是飞机王国,制造飞机、轮船,使大家聪明智慧向这上面发展,不要争社会地位。这个构想了不起,所以要多办航空学校、航海学校、造船学校、造飞机的学校,向技术、工业上去发展。所以还是教育上指导错误。佛法的精髓,就是在一个正确的教导,教育里面特别强调伦理教育。大家都有伦理的观念,社会决定不会有动乱,每人爱父母、爱家庭、爱乡党邻里,他会为社会造福,绝对不会破坏社会。所以伦理教育非常的重要。底下一段是讲尊贵:
钞【尊贵者,佛两足尊,法离欲尊,僧众中尊,依之修行则出三界,世间珍重无与为伍,故名为宝。通书亦云,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况三宝道德之极,岂不称宝。】
这个宝是尊贵的意思。「佛两足尊」,足是满足,两就是智慧、福德。如来智慧圆满,福德也圆满,称为两足尊。「法离欲尊」,法是清凉、自在,欲是欲望。心清净、心平等、心专一,决定没有欲望,中国道家说无欲则刚。「僧众中尊」,在一切团体大众当中,和睦是最尊贵的,团体相处就是要和,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在一块相处,和睦是最尊贵的。
自性三宝,实在就是教给我们,对自己是求智慧、求福德,修慧、修福,清净、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福慧,与人相处和睦不争,这就是自性三宝,这是我们真正归依处。「依之修行」,依照这个来修正自己一切错误的行持,拿这个来做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这样就超越了三界。「世间珍重,无与为伍」,世间法里面没有这样殊胜,没有这样圆满的,这才称之为宝。
下面引用世间法来说,世间法通书也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三宝是道德到了顶极,「岂不称宝」!宝是比喻,是形容词。这一段莲池大师解释得非常之好,我们平常讲三宝,很少讲得这样的圆满、这样的透彻。我们常讲皈依,到底是依靠什么?这才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依靠自己的自性三宝,来认真的修学,将自性三宝之德用显露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就真正得到三皈的受用。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