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第四十六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四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46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五十七页:

  疏【古云:佛灭度后,凡诸弟子,所有著述,皆归三宝。良繇圣境高玄,佛言微妙,而欲以凡夫毫末之智,罔自评量,是乃用蠡测海,持管窥天,漫自疲劳,所得几何。故必归命三宝,冥希加被。】

  这桩事情也是一个事实,诸佛如来乃至这些大菩萨们,他们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不容易观察得出来。凡夫看到佛菩萨也是凡夫,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用心不一样。凡夫用的是分别心,就是意识心;佛与大菩萨们用的是真心,就是本性,这就不相同。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永远是清净的;第六意识是不清净的,一天到晚不晓得有多少妄念。妄念多了不清净,本有的智慧就不能现前。智慧虽然是本有,「本觉本有」,但是不能现前,这就叫凡夫。

  诸佛的言语文字都是从清净心、本性里面流出来的,凡夫要想理解那是相当不容易。正如同《华严经》上所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没法子理解,原因就是用心不相同。怎么办?这就需要过来人为我们讲解,这是一个方法。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读诵,读的时候不能用意识心,换句话说,读经,甚至於念古大德注解也是如此,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要去想这里面什么意思。你要晓得,读经就是修行,修戒定慧。

  读经怎么是修戒定慧?我们晓得,戒是什么意思?戒律虽然那么多,它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读经,你心里面不会起恶念,自然就诸恶莫作。哪有一面念经一面还在想坏事,没这个道理的。所以你读经的时候,自自然然就诸恶莫作。而经典是最善,善中之善,佛菩萨的教训,经是佛说的,注解是菩萨所讲的,祖师就是菩萨,绝对不是凡人。你念佛菩萨的教训,这是最善,再没有比这个更善了。

  你要晓得,念经就是持戒,而且是圆圆满满的持戒,一点都不缺的。如果你念经要在里面想想这个话什么意思,这句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戒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你打妄想了,妄想是恶,不是善。所以读经的时候不能打妄想,不要求了解意思,乃至於这经里面有生字,怎么办?生字最好预先查字典,把音注在旁边,这是最好的办法。否则的话就不念,不念没有过失,念错了有过失。除了修戒之外,还是修定,因为你念经要专心,专心就是定,所以是修定。同时还是修慧。慧是怎么修的?这个慧是修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经》上说「般若无知」,就是修无知之智,这是真知。所以经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白又没有分别执著,也没有妄想,这样的念经就是修行,就是修戒定慧,而且戒定慧是一次修成,一次圆满,非常的高明。这样念就会念了,这种念法三宝加持。所以说「读经千遍,其义自见」,有三宝神力加持,念多了会开悟。

  有些人念多了不会开悟,因为他念的,是像我们一般念书一样,一面念一面打妄想,这个不行,这不会开悟的,因为他虽然是念经,这里头没有戒定慧。有戒定慧,他怎么会不开悟?没有戒定慧,那就开不了悟,就跟我们世间一般凡人念书没有两样。由此可知,修行人念经跟凡夫念经不一样。凡夫念经的确像念书,以分别执著妄想思惟,用这些东西,修行人他不是的,他念经是修行,是修戒定慧,这是完全不相同。

  因此菩萨以下,无论是著述,给经论作注解,或者发明经中的要义、作论,乃至登台讲经,为人演说,都要靠三宝神力加持。如果没有三宝神力加持,经里面微妙的义趣你体会不到,你也说不出来。有许多人讲经讲别人注解,而且讲的是注解的皮毛,所谓皮毛就是文字,义理他体会不到,原因在什么地方?很简单,没有三宝神力加持。三宝神力是不是我们能求得到的?不行,一定要感应才能求得到。

  什么感应?就是我们现前这个心像不像佛心。你的心总得有几分像佛心,它才能起感应作用,不完全像有部分像,不真像,要接近,相似的像,能有相似的像就有感应。如果完全不像佛心,拿著佛法搞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这就完全不相应。完全不相应,他讲的也好,写的也好,你仔细去观察,绝对不是那么回事情,而是把整个经典经论都变成了世间法。它不是佛法,它是世间法,说得再好,你听了之后没有余味。真正有修行的人,你听他讲一次,这一生都忘不了,古人所谓余音绕梁,它有余味。愈是接近见性的人,他说出来的内容,余味时间长。

  所以,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下面几句话说明这个道理。『良繇圣境高玄』,圣是圣人,诸佛菩萨他们的境界高,不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这是不可思议。『佛言微妙』,佛的言语这个意思非常之深。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一比较,有一个最显著特殊的地方,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你们在学校念书,念过小学、中学,现在念大学,每年念的教科书不一样,年年要换新书。佛法这个教科书很特别,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念到博士班还是这一本书,这个不可思议。譬如一部《阿弥陀经》,你开始学的时候念这个,你到等觉菩萨还是念这个,这就是佛言微妙之处,愈念愈有味道。你初学的是初学的境界,体会到一点法味,将来到法身大士明心见性,你看到又是另一个境界,还是这么多字,你看到的意思不一样。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看得深,经里面意思浅深随著你境界不同,所以愈念愈有味道。不像学校那个课本,念完之后没有味道了,再也不想念了。佛经愈念愈有味道,为什么?其味无穷。

  佛经怎么讲法?这个经是什么意思?我老实告诉你,经没有意思,经也没有讲法。如果有意思有讲法,它就不微妙!换句话说,一年级的课程拿到二年级就不适用,为什么?因为它有意思,它有讲法,它就不适用了。正因为它没有意思,你要去体会,它有无量义,它没有讲法,它有无量无边的讲法,正是所谓「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经本无知,没有讲法、没有意思,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去念经才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要是有个讲法、有个意思,戒定慧三学统统没有了,变成世间法。你念这个东西就会念得疲倦、讨厌。世间书,这一本书老实叫你念,念个几遍,你就讨厌了。那里头内容全都知道了,念了有什么意思?不想念了。佛经,这里头意思没有穷尽,愈念愈欢喜,愈念愈想念。所以,佛言微妙。

  如果把《阿弥陀经》做一个详细的讲解,就是这一部经,给诸位说,讲一百年都讲不完,讲三大阿僧只劫、讲无量劫也讲不完,它这个意思妙就妙在此地。确确实实是如此,就这么几个字,每一个字里头含无量义,你怎么能说它一个讲法?即使古来祖师大德他一生修行相应的功夫,给我们讲出来或者注解出来,也是他所见到的境界。每个人讲的、每个人注解的,因为每个人他修行的境界不相同,他所看到的不一样,他讲解的浅深偏圆也各个不相同,这是我们要了解佛经的本质不可思议。以凡夫的智慧『罔自评量』,现在许多人就是如此,这个罪过很大!

  演【著述皆皈三宝者,示学有所宗,不敢自用自专也。】

  这是一个做学生的态度,莲池大师他是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

  演【用蠡测海者,东方朔答客难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梃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浅深,发其音声哉。】

  这都是讲见识浅薄,所涉及的很浅,所看的非常局限。你用根管子看天,能看多大?取这个比喻。说明我们凡夫的知见非常有限,没有办法了解诸佛菩萨的境界,这是徒自疲劳,所得的非常有限。如果能得到一点还算不错,怕的是错解佛的意思,曲解经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看注解,为什么我劝同修们要看古人的?古人有修有证,他要是没有实际修证功夫,他的著作不能流传到后世。不像现在人,花一点点钱就可以印很多到处流通了。古人不求名、不求利,这些东西不是他自己流通的,都是后人读到他的东西太好了,给他流通的。后人跟他也不认识,也没关系,这里头决定没有感情的成分,都是看到对他太佩服,才花钱刻版给他流通。何况古人这些著作得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这当中多少人看过,如果不是好东西就传不下来。

  真正是好东西,传的人多!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劝大家念古人的东西。今人的东西,偶尔拿来参考一下,可以,还要看看是什么人,这对於我们自己,特别是初学,影响非常的深远,关系很大,不能不留意。选定几种,我们一生受持就足够,不要贪多,希望能够入得深。几时你开悟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你不学也通达了。你们看《坛经》,六祖大师不学就通达。所以,要紧的是要入得深。今天的道场,像我们这种道场不容易!我们这个道场一门深入。其余的,纵然有弘法道场,讲的人多,课程多,不专,很难得受用。所以,作佛法宣传可以,对一个真正修行人来说,打闲岔了。因此,菩萨都是如此,一切的著述、演说在之前都要求三宝加持。

  『冥希加被』,冥冥当中保佑,以佛菩萨智慧神力加持,使所说的、所注解的不至於有错误,目的是希望流通法宝利益众生,绝对没有想到个人的利益。一想到个人的利益就错了,就感应不上。佛心清净、佛心慈悲,我们也要以清净心、慈悲心,与佛菩萨才能起感应道交,掺杂一点点私心都不行。这都是我们要知道的、要效法的。

  疏【威神者,如经言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贤圣力不可思议。】

  这就是三宝,佛是佛宝,法是法宝,贤圣是僧宝。可见这个不是凡夫僧,最低限度必须证得小乘初果,这算贤人;在圆教,一定要到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以上的,这是贤人。以念佛人来说,要到事一心不乱,这是贤人;理一心不乱,圣人;达不了这个境界,要到功夫成片,这就是相似的贤人,才能有感应道交。

  发愿弘经,功德无量无边!你不能贪图功德。我为什么发愿弘经?功德太大了,我要不干这个,我就没有功德了。你是用贪心去弘法,贪图功德。贪心是最大的烦恼,你烦恼没断,你心不清净。功德再大,我不是为功德弘经,为什么弘经?为利益一切众生弘经、为报佛恩而弘经,这个就对了。功德的确是大,不可思议,绝不贪图,不是为功德弘经的,才能有感应。为利益众生,这是大慈悲心。

  为报佛恩是助佛弘化,除了这个方法之外,还用什么方法能报佛恩?没有别的办法,真正讲报佛恩只有流通法宝。因为佛什么都不要,你每天香花供养,佛还天天欣赏你这些供养?不可能的事情。香花供养也不过就是尽自己一点心,其实更重要的是启发自己,叫自己看到花立刻联想到六度万行,想到自己要认真修菩萨道,是这个意思。它提醒自己的,这是最大的一个作用。所以,三宝都是不可思议!

  疏【仗三宝力,能使愚衷忽成胜智。】

  你只要诚心诚意发心去做,本来很愚笨的,忽然变聪明了,三宝威神力量加持的,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将笨拙的口才变得能够感动人,动人心弦,要至诚才能感通。

  疏【凡口所述,冥通圣心也。】

  我们凡夫口里面说出来的,冥冥当中与佛菩萨的意思相通相应,这就是神力加持。诸位要是真正发心,你能够体会得到。往往你在讲经之前,你要做充分预备,不预备上台下不了台。预备那是用凡情,当你用至诚心、供养的心、报恩的心、利益众生的心,去写讲稿,去做充分预备,你上台之后,忽然讲出的那个意思跟你预备的不一样,比预备的更殊胜更好,而是在你预备的时候没想到的,到讲台上不知道是哪里来的智慧就能说出来。自古以来讲经的法师都有这种感应。我们读谛闲法师的《圆觉经亲闻记》,那就是听众写的笔记,他自己也有预备,他有讲稿,讲义是他自己写的。《亲闻记》里面所记录的,讲稿里没有,人家记了之后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之后问他:这是我讲的吗?不知道是自己讲的,这就是佛菩萨神力加持。

  疏【遐迩者,兼处与时。处则繇一隅以至周遍十方,时则繇刹那以至尽未来际,皆名自迩及遐也。】

  『遐迩』是远近的意思,遐是远,迩是近;对时间来说、对空间来说,都可以。在空间来讲,一方能通达十方;时间来讲,从刹那可以到尽未来际。这一句是说流通这个意思,利益的意思。譬如当年大师写这注解的时候,我们今天来看这句话就应验了。当时他这个注解是在杭州云栖寺方丈室里面写的,到他老人家圆寂,弟子们把它流通普及到全国。今天这个本子普及到全世界,国外许多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都有收藏,空间真是遍十方,时间流传了五百多年,这个对於一切众生的利益太大了。多少人念他的注解而发心念佛,已经往生到西方世界去了,他这个注解接引的。我们也是得他这个注解的力量,没有他老人家开导,《弥陀经》我们不懂,怎么念也不晓得经里面含这么多意思。所以,真正与诸佛威神智慧相应的注解、演说,那个功德不可思议,这是利益众生的功德。

  疏【含灵者,拣非木石,谓一切有情也。】

  就是指一切众生。

  疏【见闻随喜者。】

  『见』是见到这个注子,『闻』是听讲,在我们讲堂里面诸位是亦见亦闻,能够随喜,西方世界你就有分了。

  疏【但於此经,目览耳听。】

  『览』是自己看,『听』是听讲。

  疏【以至暂尔随顺生欢喜者,皆植善根,同生彼国也。】

  不一定叫你把注解从头到尾念完,也不是说从头到尾把这个经都听完,不是的,听一次听两次,这一次两次你真的就生欢喜心,你就相信了,你就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你必定能往生。一会两会尚且如此,何况能够听到全经、能够读到全经,就是全部的《疏钞演义》,那就更不必说了。《疏钞演义》,蕅益大师非常赞叹,博大精深,不但是整个佛法的精华之所在,这注解里所引用的大乘经典非常多,尤其是《华严经》,读这部《疏钞》就等於读了一部《大藏经》,精华都在里头。晓得这个意思,我们有这一部就够了,不要再搞其他的,死心塌地就学这一本就行了。如果再嫌不足,将《普贤菩萨行愿品别行疏钞》拿来补充就绰绰有余,稳稳当当生西方了。再搞其他的,那你就分心,你的力量不能集中,求一心就有障碍。所以我们今天不能搞别的,这一点也是关系我们这一生能不能成就,非常重要。下面是讲果报,净土。

  疏【寂光者,如来真净土,生彼国已,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得自本心,寂照不二,名常寂光。】

  这是解释净土里面的常寂光净土。西方有四种净土,为什么不说其余,单说寂光?《演义》里头有注:

  演【如来真净土者,上三土未为真,而寂光乃为真。】

  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都不是真实的,只有常寂光土是真实的,是真正的净土。

  演【然寂光亦有净秽不同。】

  真的常寂光还有什么净秽?你要说是实报庄严土有净秽,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常寂光净土里头如果说有净秽,那就不可思议了。理上讲决定没有净秽,事上讲有。我们举个比喻来说,譬如我们外面境界是非常的清明,丝毫染污都没有,如果我们戴有色的太阳眼镜,戴黑的,看外头黑黑的,戴绿的,看白的墙都是绿的,都有了颜色,那是自己有障碍。说寂光有秽,这个障碍在哪里?无明没有断尽,带著无明的眼镜看真实的净土,所以自己生染污,不是净土里头不平等有染污,净土没有。不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的净土没有染污,我们博地凡夫的寂光净土也没有染污。我们今天寂光全染,法身大士、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他的常寂光净土还有一分染污,断掉这一分生相无明,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常寂光,叫「究竟寂光」,没有染污。这个理要懂得。所以,此地讲寂光亦有净秽不同。

  演【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为秽土,唯佛一人所居为净土。今曰如来真净土,则是常寂光净土也。名之为真者。妙宗钞云。】

  这是引用《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也是我们净土宗权威的注解。这个注子诸位看不看无所谓,为什么?好的句子、重要的理论,莲池大师都引用了。

  演【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是也。】

  这是《妙宗钞》里头的几句话。由此可知,大师的志愿在求究竟净土,也就是究竟的佛果,他也勉励我们,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见到《疏钞》、听到《疏钞》,也跟他一样的发心,求圆满究竟的净土,应当如是。

  『生彼国已,见佛闻法,悟无生忍』,这几句话是说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乱,所谓上品上生,这是我们应当加紧努力的。你要问:上品上生能求得到吗?你要是有这个怀疑,就求不到了。这个法门完全建立在自信心的基础上,你自己一定要相信你自己,有坚定的自信心、清净的自信心,佛的神力可以帮助你、可以加持你。所以,自己一定要有自信心。

  怎么修法?除了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不能间断之外,要修十大愿王,要明了十种行法。实际上讲,十种行法、十大愿王就是这句阿弥陀佛如何应用在生活上。行法与愿王统统都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十大愿王,就是十种行法,你要懂这个意思。真正能这样修,现在就得身心自在,就得利益,现前你自己就会感觉得出来,你与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净土就感应道交。所以,你不会再有疑虑。一定要做!要把「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实践在生活之中,这样一定能达到这个效果。「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就是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一。这种地位,跟《华严经》上诸菩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没有两样,是相同的身分、相同的地位,我们在一生当中可以办到,不是办不到的。

  今天有一个同学问我,我们暑假要不要办讲座,我说:你们愿意来,我们就办。可是你要记住,不管我们办寒假、暑假,我们讲的就是这两种经,没有第三种。但是你再听听看,我的境界有没有提升,这个很有味道!第二遍跟前一次不一样了。如果讲第二遍,跟前面是一样的,我也不要讲了,你们也不要听了。你要晓得,遍遍不相同!不但遍遍不相同,你如果仔细听我讲经,天天不相同。所以我能法喜充满,每天的境界都不一样,每天念这个经都发现有新的意思,所以这里头有无量义。你永远发现不尽的,每看一遍有一遍的新意思出来,每讲一遍有一遍新意思出来。

  『寂照不二,名常寂光』,这是解释「寂光」这个名词。虽然解释名词,这里面也是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这是法身大士所修学的,我们现在如果肯干,也用得上,不是用不上,佛门好就好在此地。大菩萨修行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我们现在这个初学的方法,大菩萨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少,他也要用。这正是《华严》里面所说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顿超,彼此可以互相交流,可以交互运用,这是佛法的妙处。

  演【寂照不二者,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寂即照,即照即寂。】

  我们要是会了这个理论、会了这个方法,对我们念佛的功夫大有帮助。什么是『照』?照是一切明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照。照是智慧,是般若智慧起作用,诸位要记住,不是意识。『寂』是什么?如如不动。什么不动?第六意识不动、第七识不动、第八识不动。第六识不动,但是分别得清清楚楚,分别没有分别心,清清楚楚,这就叫「妙观察智」,这是照;第七识不起作用,不执著,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那是「平等性智」在照;第八识不起作用,就是不落印象,是「大圆镜智」在照。

  什么叫照、什么叫寂,关键还是在「寂」字,你要不动才行,寂是不动,不动心。心有八个,前五识与第八识可以不理会它,重要的是第六、第七。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著,我那个分别心不动、执著心不动,就是不用它,这就是寂,心寂了。寂起作用就是照,所以寂而常照。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无论是顺境、逆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佛知佛见,这就叫做寂而常照。

  照,明理。理上透彻了,晓得一切法如幻如化,像《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能够这样照见一切法的真实相,你自然就不动心,你怎么会有执著?怎么会有分别?不会有分别执著了,不会在一切境界上起心动念了,这个时候你这个心就入性定。你的本性本来是定的,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六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这个清净就是定,清净就是寂。所以这个时候,寂照、照寂是同时的,这个跟法身大士就没有两样,既没有两样,你自己也证得法身,也成了法身大士。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能这样用功的话,你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理一心不乱,你念阿弥陀佛是理念,这个境界非常高。我们今天做不到,做不到要晓得这个道理,晓得有这桩事,为什么?将来逐步逐步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就不会终止在现前的阶段上。

  这个境界高,但是没有法子,教你用,你也不会用,纵然你用,你还是用分别心在用。我现在不分别了,我也不执著了,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分别?你在分别不分别,你在执著不执著,你还是执著。所以现在你不会用,没有法子。现在我们还是用第六意识,还是用分别执著来念这句阿弥陀佛,首先把它念到功夫成片,做到这一层;由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再往上提升,提升到理一心不乱才是这个境界。所以我们的修学要按部就班,不可以躐等,能够一下就到这个境界,像六祖惠能那样的人才可以,普通人做不到。但是说做不到是说现在,过个十年二十年,那就不敢说了,也许我们这里有不少人可以做到,只要用功得法,如理如法,是可以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

  演【名常寂光者。】

  这个境界就叫『常寂光』。

  演【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

  法身、解脱、般若,这是一而三、三而一的,这叫做三德秘藏,你能够得到一个,三个都得到。如果证得法身,一定有解脱、般若。般若是明心见性,你一定证得法身。解脱就是自在。诸位要晓得,清净心里头才有自在,心不清净,起了念头就不自在,就有烦恼,就有束缚;心里头一念不生,这叫解脱,就得大自在。这个自在,是从定当中得来的,从清净心里面显示出来的。

  演【诸佛住处,无量甚深法性也。】

  十方一切诸佛,他的心安在什么地方?就安在这个地方,这是我们真正皈依处,常寂光是无上佛果。

  疏【无上果者,佛证圆满大觉,超越二乘及诸菩萨,此果之上更无过者,名无上果,是证佛一切种智也。】

  无上果就是圆教佛。

  演【圆满大觉者,离迷曰觉,离小曰大,离因曰圆满。】

  这个解释简单明了,意思非常具足。首先我们要学的就是觉而不迷,什么叫做觉,什么叫做迷,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起心动念就是迷,对外面境界起分别执著是迷,外面真相就不了解。不起心动念也是迷,这个事情就难办了。起心动念生烦恼、打妄想,妄想就起来了;不起心动念,糊里糊涂的,无明,长无明。你看看,不落在邪见里头就落在无明里头,这个事情糟糕!应当怎么样?寂照,外面境界清清楚楚又很明了,里面不动心、不起念,这样才行,这才是真正修行,才是得法。

  这个修,实实在在不容易,说的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不容易怎么办?你就老实念这句阿弥陀佛,这就是个妙办法。我们接触外面,见色闻声不要起妄想,不要起贪瞋痴慢的念头,起阿弥陀佛,不动念则已,动念马上转过来阿弥陀佛就好。阿弥陀佛也是一念,用这一念止住一切妄念;因为这一念与觉相应,妄念与迷相应。阿弥陀佛是无量觉,这一念与觉相应,其余的念头与迷相应,会愈迷愈深。立刻把妄念转成阿弥陀佛,保持你的觉心,觉而不迷,我们的功夫要这个用法。所以佛号你要会念,就是说你学了之后你要会用,什么时候用?当你昏沈、迷惑、有邪思邪知见的时候要用,就是起心动念时要用,迷惑颠倒时要用,用这一句佛号使自己不迷不邪,这就叫你会念了,会念佛了,你就会用它了,在日常生活中对你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离小曰大』,小是小乘,这是讲大乘,所以它是菩萨法,它不是小觉。阿罗汉的觉是小觉,阿罗汉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称之为大觉。虽大还没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断,统统断完这才叫圆满。圆满大觉,这也只有一个人,就是圆教的佛。他一个人以下的,可以称大觉,不能称圆满大觉。

  演【更无过者,天台云:无上士者,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更无过者,是也。】

  在这个位次,再没有比他高的,他到了顶头。下面用比喻来说,好像月亮十五满月,任何时候的月光都不能跟它相比,它是圆满的,没有欠缺的。这个比喻圆教的佛果,他到了顶头。『无上士』,士,通常称读书人、知识分子,有学问、有道德之人。在学问道德当中没有比他更高的,他的道德到了极处,他的学问也到了极处,究竟圆满是这么个意思。

  演【一切种智者。】

  这是如来果地上的智慧。

  演【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也。】

  『诸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的真实相,他统统都明白了。一般宗教赞叹神是全知全能,其实神不是全知全能。到这个地位这是全知全能,那是一点都不假的,「一切种智」,是全知全能。『边际智满』,没有边际,智慧没有边际的。『种觉顿圆』,种觉就是指一切种智,世出世间,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不知道,没有一样不能做到,这种智慧、这种能力,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本来统统都具足,不是外来的。所以佛法讲平等是从这儿讲的,个个人都是如此。

  现在你的全知全能丧失了,因为你起无明,你起邪见,把你的本能丧失了。这个本能丧失,经上讲得很清楚,不是真的丧失,是迷失,几时你一觉悟,你又恢复了。迷失,好比你睡觉的时候,你的能力都丧失,都不能起作用,可是你一醒过来又恢复了,恢复本能,不是学得来的,是本能。所以佛法跟我们讲,无量的智慧德能是本能,我们修学的目的无非是恢复本能而已。佛在大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恢复你的佛面目而已,只要你从迷妄回过头来就行了。

  疏【经云: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知但得往生,毕竟成佛,故云同证寂光无上果也。】

  这个意思我们要明了,大师怕我们怀疑,特别引经,经是佛说的,来给我们做证明,希望我们能够断疑生信,这样才不辜负他的好意,这里头意思很重要。『皆得不退转』,这个「皆」是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就不退转,而且经里面还跟我们说是圆证三不退,更妙、更不可思议。所以怕的是不能往生,如果往生,一定是一生成佛,成什么佛?成圆教佛,证无上果。所以他在这里请求三宝加持,末后有这个愿,这个愿不是空说的,是有佛经做凭据的,希望我们统统都能够『同证寂光无上果』。

  疏【乞求加被,意盖如此,以上通序一经大意竟。】

  这是注解里面第一个大段落,我们今天到此地讲完。向下第二个大段落要讲玄义,第三个大段落才真正讲到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