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20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十二页:
疏【用从体相而出,故止言妙用也。】
『用』是作用,必定是依理体现相而产生。
演【用从体相而出者。佛证平等真如恒沙性德。】
这一句是说体。此地所说的『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特别讲的是圆教之佛,也就是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平等真如』。『恒沙性德』,恒沙这两个字在此地是形容无量无边,形容本性的德用,就是它的作用。这些作用是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在这一句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平等」。我们今天修学,不能证果、不能开悟,是因为心不平等,这是大问题!心为什么不平等?坚固的执著,我执、法执。真正学佛,真正修行,必得要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古人常说「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永远不变的真理。心平等了,平等心就是真心,平等相就是如如,平等心相的作用就是「恒沙性德」。我们要在这上面努力,在二六时中,心才有不平等(才发现不平等),就要提起佛号。佛号是把我们迷心唤醒、把我们不平等的心恢复到平等。平等才是正常,不平等是不正常。佛已经证得平等,换句话说,不但六、七已经转成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五、八也转过来,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演【然后流出报化之用演说此经,是如来之用,固从体相而出。】
这个经不简单!它是从「平等真如恒沙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经如是,西方极乐世界亦复如是,也是这个样子。证得平等真如之体,然后现报身、化身之相,报身佛为地上菩萨演说《阿弥陀经》,化身佛为六道凡夫权教小乘演说此经,这是如来在果地上的大用。「固从体相而出」,固然实实在在是从真如理体实相而流出的。
演【今众生依经念佛。】
这部经经文、佛号,声声都与如来体相相应,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这一句佛号怎么能够与真如本性的体相用相应?此地所讲的「体相用」,就是《华严经》经题所讲的「大方广」,三个字都是赞叹,大是赞体,方是赞相,广是赞用。所以,我们这句佛号如何与大方广相应?不明这个道理,确实是不相应。不相应,所以成效不大、不显著;如果声声相应,效果不可思议。大师这几句话是勉励我们,叫我们要觉悟,依经念佛。
演【顿超即证,亦以本有真如,本具性德,方有如是力用,故云从体相而出也。】
这就是我们怎样跟诸佛相应,与体相用相应。『顿超即证』,可见得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古人所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顿超即证。窥基大师在《通赞疏》里面特别赞叹《阿弥陀经》是圆顿大法,经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成就,我们在一切经里面没有看到有这种说法的。可是我们也曾经打过不少次佛七,打完之后还是凡夫。换句话说,没有一丝毫的改变,进入佛七道场是这个样子,七天出来之后还是这个样子,这七天念佛不得法,不明理、不得法,七天空过了。要是如理如法还得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样念七天,他怎么不成佛!所以声声佛号都要把自己『本有真如,本具性德』念出来。
佛从「体相」流出的经典,我们依经典也要流入体相,这个「用」就不可思议,这就是接引的意思。佛从体相流出的经典来接引我们,我们依这个经典、这个方法来念佛,就能顿超即证。「超」是超越生死,超越十法界,即证平等真如。这种妙用真正是不可思议,所以莲池大师在《疏》里说,「故止言妙用也」。
疏【末句结归,言如是妙用当是何经。】
这种妙用,哪一个人见到之后,他不羡慕,不希求?这是什么经?大师在此地说得非常明了:
疏【惟佛说阿弥陀经,足以当之。】
这是在三藏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讲到「顿超即证」,这四行文把顿超即证的理给我们说出来了。如果没有理论,说顿超即证,我们不相信。我们也曾经试验过,念了这么多年也没有顿超、也没有即证。凭什么说这个话?人家在此地把这个理说出来,我们想想看,真是有道理。过去我们念佛有很大的偏差、错误,佛号声声与体相不相应,声声与平等真如恒沙性德不相应,虽然天天在念,没能顿超得了,没能够证入。这是我们应当要深思,要认真反省,把它修正过来。
下面大师假设一个问答,来阐明破除我们的疑惑。有疑必须要把它断掉,因为疑是很大的障碍,它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里面的一个。对什么怀疑?对圣教怀疑。所以,我们对经典的理论、修行的方法、所证得的境界都要清清楚楚,体相作用统统明了而没有怀疑,就能帮助我们很快的证得,如果有怀怀疑总是障碍。
疏【或问。】
或者有一个人这么问,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疏【小乘且置。】
「置」是放置、放在一边。小乘法我们不谈它,因为『小乘』的修证只到阿罗汉,只断见思,不是究竟法,我们暂且把它放在一边。
疏【只如诸大乘经,广如山积,云何妙用偏赞此经。】
这问得很有道理!大乘经太多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楞严》、《楞伽》也是不可思议,那么多经都不赞叹,为什么偏偏赞叹《阿弥陀经》?难道《华严经》不如《阿弥陀经》?《法华经》也不如?禅宗《六祖坛经》也不如?密宗这些经论也不如?给诸位说,真的不如。这是一点都不假,决不是感情用事。撇开感情,纯客观的来观察,而后才晓得这部经之好。释迦牟尼佛说这个经把出世度生的本怀全部推出,才是达到真正的圆满。莲池大师假设这个问题,自己解答:
疏【答:修多罗中。】
「修多罗」是指一切大乘经。
疏【虽具有此义,未有如此经之明且简者。】
大乘经里面有这个意思,而且还多又普遍,但是像这样明显而精简的,那是任何一部经都比不上《阿弥陀经》。
疏【故夫称性而谈,正直而说,非不圆顿。】
演【称性而谈指华严,正直而说指法华。】
疏【而澄浊返背,方便未彰。】
演【方便未彰者。】
《华严》、《法华》都是一乘圆教,但是对於澄浊返背确实没有《阿弥陀经》说得这样简要详明。简要详明便於受持,便於修学。底下给我们解释这个道理,显示出这个经的殊胜处。
演【以华严唯谈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六相十玄四种法界等。】
这几句,把《华严经》大意都说出来了。从这几句,能见到《华严经》的博大精深。在一切经里面,唯独《华严》是最圆满、最究竟的教科书,无论讲事、讲理、讲方法、讲境界,没有一样不圆融。《华严》部头大,经文长,所以能够称性而谈,没有一丝毫拘束。『性海圆融』,「性」是自家的真如本性。你要以为这是毗卢遮那佛的,这是阿弥陀佛的,或者释迦牟尼佛的,与自己不相干,那就错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完全讲的是自己,就是自家人生宇宙的说明,人生是自己,宇宙还是自己。『缘起无碍』,这是讲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缘生之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相即相入,帝网重重』,都是讲无碍,一切法无不相即、无不相入,「帝网重重」是比喻重重无尽。无尽这个意思也是在《华严》里面显示出来的,这个境界很难懂,古人不得已用两面大镜子平行排列,就是镜子照镜子,人站在其中,里面的影像无有穷尽,「重重无尽,相即相入」,领悟这个意思。法界里面一切法无不如是,只是我们不能够觉察,不能够觉知,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六相』是同时的,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同时具足,显示出一切法不生不灭,缘起性空。六相、十玄门,我们在《华严纶贯》里面讲过。『四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诸法实相」,都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华严》句句说实话。
演【二乘贤圣,尚如聋哑。】
二乘是声闻、缘觉,圣人是阿罗汉、辟支佛,初果、二果、三果是贤人,他们在华严会上如聋如哑,「聋」是听不懂,「哑」是没法子发问。他完全不懂,问都没法子问。
演【末法下凡,岂能修证,故方便未彰。】
末法时期根性下劣的凡夫,怎么能修?怎么能证?《华严》虽然方便,但是不明显,『彰』是彰显。《华严经》不是不好。那么我们要问,二乘人为什么听不懂《华严经》?诸位要知道,二乘人还有坚固的法执,所以经义他是不得其门而入。华严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我执、法执都破了,他才能入得了。如果我、法两种执著都破了,读《华严经》就跟读自己的文章一样,才有味道,才能体会。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讲,二执三障障碍修行,障碍解义。你有障碍、有执著,听经不会开悟,听不懂,对这些大经不得其门而入,病就在这个地方。果然把两种执著破了,烦恼障、所知障断掉了,这一切大经又何尝不是自家的境界?世尊的言语又何尝不是自己的言语?没有两样。这一段是说,称性而谈的《华严经》虽好,我们不得其门而入。
演【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皆不明示进修方便,故亦方便未彰。】
这一段是对《法华经》的批评。《法华》,好!也是圆教一乘,没话说的。《法华经》开权显实,权就是方便法,实就是真实法。『法华正直舍方便』,直截了当把方便法舍掉,完全讲真实法,『但说无上道』。综观全经所说,无不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以善巧方便的方式指示我们诸法实相,『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诸佛所证之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说明二乘、三乘统统是方便接引,真正的佛法只是一乘法。
《法华经》里面未曾明白指示我们进修的方法,我们读《法华经》,怎么修法?中国天台大师建立一套修行的方法「三止三观」,就是法华宗修学的方法。三止三观非常之妙!当时印度有许多高僧来到中国,看到天台大师提倡这种修行的方法,他这个方法是从《法华经》里面悟出来的,都对於天台大师非常赞叹!还说大师所建立的「一心三观」,与印度流传的《楞严经》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非常相似。於是中国人才晓得大乘经里面还有一部《楞严经》。从印度来中国的高僧们,带来许多经典,没带《楞严经》,中国法师到印度取经、留学,也没有读到《楞严经》。印度人吝法,一切经可以送给国外,《楞严经》看作国宝,秘密藏著,只传本国人不传外国人。所以印度今天遭这个大难,佛法断灭,吝法的果报!这是我们应当警觉的。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所以印度今天没有佛法。
《楞严经》传到中国来实在不容易!天台大师那个时候想到印度,谈何容易!交通不方便,走路要走两、三年,不简单!所以他老人家在天台山向西面筑了一个拜经台,每天在台上拜,求《楞严经》早一天到中国来。他拜了十八年,一直到圆寂,经还是没来,所以天台大师没看过《楞严经》。中国人虽没有去取经,十八年没有间断天天在拜,这种精神的感召不得了!到唐朝中宗的时候,印度高僧般剌蜜帝把这个经偷偷的瞒过海关送到中国来,中国人如获至宝,刚好遇到房融,这是国内一流的学者参加翻译。
天台用的修行方法三止三观,或者《楞严经》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也不是末法时期凡夫能够成就的。你想今日之下学禅的人有多少?学禅的人未必会用止观,未必会用《楞严经》上的方便、最初方便。奢摩他是最初方便,三摩是初方便,禅那是方便。方便、初方便、最初方便,不容易!《楞严》过去我讲过很多遍,这些大经我算是过来人,这么多年仔细去反省检讨,真正发现《阿弥陀经》的价值不可思议。大师在此地,对这两部圆教一乘大经都说「方便未彰」,它的方便门不明显,我们很不容易掌握。这两部大经如是,其余更不用说了。
疏【其余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而罔措。】
演【浩博难持,如广修万行等。】
这个决不是初学的人能够办得到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要晓得他是具备了什么条件,我们能学吗?以我们念佛人来说,人家已经得理一心不乱,才有资格去参学。我们今天连功夫成片都没有得到,如果到处去参学,你这个心怎么能定得下来?听多了增长邪见。这个人这么说法,那个人那么说法,到底哪个说法对?道场跑多了,增长是非,不容易成就。古人的特长,几乎一生没有大彻大悟之前,他就是住一个道场,亲近一个善知识,他的思想单纯,不容易起邪见是非。所以古人比现在的人老实。现在人比起古人真是好高骛远,一下手就要求博,就要求广修万行,就要去做大通家,正如印光法师所说的,决定不能成就。佛法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自己去想想,经论读多了、听多了,与这三个原则有没有妨碍?道场跑多了,人认识多了,与这三个原则有没有妨碍?你就会恍然大悟。
东晋以来,远公大师在庐山启建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他老人家一生行谊等於闭关一样,他自己如是,凡是参加念佛堂的无不如是,那个地方有个小溪叫虎溪,他们活动范围不超过这个小溪。「虎溪三笑」是历史上流传的一段佳话,那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陶渊明与一位道士到庐山拜访远公大师,一路说著话,一路散步,不知不觉过了虎溪,从来没有越过一步,就是那么一次。人家那个心多清净,不乱跑!不但没有修成不敢乱跑,修成之后也是如如不动,守住一个道场,一生就在那个地方,所以自己成就,也成就了大众,当年莲社一百二十多人,个个成就,个个往生。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道场,没有成就这么多人的,我们只看到远公大师这个道场,一百多人个个往生。后往生的人,临命终时看到西方三圣,还看到他们自己的同修跟著佛一同来接引。在禅宗里面,六祖大师道场成就的一共四十三个人,比起远公大师那个成就的一半还不到。读这些历史,对我们来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念佛要认真的干!现在在台湾,念佛堂的风气很盛,是个好事情,但是教义不明,这一声佛号不能与平等真如恒沙性德相应。由此可知,念佛人不能不通教义,最低限度《阿弥陀经疏钞》、《阿弥陀经要解》要认真的讨论,如果教义、方法、境界都明了,这个佛号是声声相应。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发心学讲经,专讲《阿弥陀经》,一门深入,自己这一生决定成功。如果发心一生讲《阿弥陀经》、讲《疏钞》、《要解》,这个人将来必定上品上生。学一部经不难,花上十年功夫,哪有不成就的!十年学十部经,一部经学一年,功力不够,拿出去平平,不能够超越别人,人家的东西也不在你之下。你要是这部经用上十年功夫,出人头地了。什么都要专,都要一心。
演【幽深罔措,如直悟一心等。】
『幽深』是指这一切大乘经太深,『罔措』就是无从下手。其实这一部《弥陀经》也是其深无底,没有止境!但是我们得到莲池大师的指引,蕅益这些祖师们从中协助,於是这个经义渐渐能够明了,才真正相信这一生当中有可能成就,这是信心建立了。如果自己真正能深入,那就一点也不怀疑,会觉得这一生决定成就,决不落空,直截了当修一心不乱。
疏【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
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处。「片言」就是一句名号。《心经》里面讲:「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个咒是什么?就是指的《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我特别向诸位介绍,还有第一大神咒,比那个还要高的。咒,梵语是陀罗尼,陀罗尼翻成中国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诸位想想,「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不是总持?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无量觉。这六个字是不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没话说,确实这个名号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就是咒语;不但是咒语,我把它冠上「第一大神咒、第一大明咒、第一无上咒、第一无等等咒」。诸位不要再学密宗的咒语了,阿弥陀佛是第一咒!大家一定要明了,净土宗祖师一天十万声佛号,他不念经也不念咒,这个佛号就是咒。
在一部《心经》里面,真正能体会到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真实不虚的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心经》没白念,这部《般若心经》归到佛号上去了。念《华严经》,念到最后体悟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整个华严归到这句佛号上去。这句佛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念这句佛号就等於念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念《华严经》,一天念八个小时,要念半个月才念得完,一句佛号,片言,全部包括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一个字都没漏,它怎么不是大神咒,不是大明咒?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对於净土法门就死心塌地,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祖师在此地结叹:『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达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真正不容易,理一心不乱分破无明,事一心不乱断见思烦恼,都不是我们轻易能办到,但是这一句佛号能降伏烦恼,能把烦恼压住,达到功夫成片,带业往生,那是永明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都有这个能力,就怕你不肯干。当然你有障碍,就怕你不肯把自己的障碍排除,障碍是什么?烦恼。譬如大众在一起共修,每个人意见不相同,每个人看法、做法、想法都不一样,不一样就是障碍,障碍就来了。障谁?障自己功夫成片。如果能舍去自己的成见,一句佛号提起来,把自己这个烦恼压下去,自己功夫成片。自己念佛得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处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一味执著、一味分别,障碍自己功夫成片。自己这个佛号念不好,不能得力,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只要往生,哪怕是下品下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长处,寿命长,那是报得的,阿弥陀佛无量寿,你也无量寿。纵然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你的寿命是无量阿僧只劫,三个阿僧只劫算什么!?除非不生西方,生西方决定一生成佛,「既得往生,直至成佛」,这是真实的。
疏【即方便而成圆顿。】
演【即方便成圆顿者,称彼名号方便法也。】
每天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方便,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的。上品上生就是圆顿。
演【上品上生即登初地,岂非圆顿。】
这不是圆顿,什么叫圆顿?『上品上生』是理一心不乱。要达到上品上生,对於净土的理要真正通达。想真正达到,只要肯信我的话,你就省三十年的时间。我是费三十年的时间在一切经典、无量法门里面,才找到!你不信,那活该,你慢慢去摸吧!你要是相信,从今天起把一切经论、一切法门统统舍弃,专修这个,修上三十年,你已经上品上生了。我这三十年是才把门路摸到,你已经上品上生了,不能比!可是你要不信的话,恐怕这一生要错过!我是当年刚刚学佛的时候,不知道!如果晓得,我从初发心就专念《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专门读这个经,专门讲这个经。如果这个经讲了三十多年,我想你们诸位看到我,也不会叫我净空法师,一定会叫我阿弥陀佛,真的,一点都不假。一定要真干,要肯舍!把一切解门、行门都舍掉,你就得到这一门,得到这一部经,得到一心不乱,这才是大功圆满告成。
演【为通玄秘诀,换骨神丹,如后文所赞。】
这两句都是赞辞。『通玄秘诀』,通是通达,玄是玄妙、幽玄,秘诀,这都是形容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大神咒能通玄,是佛门里的秘诀。『换骨神丹』,好比神仙的丹药,吃了之后能脱胎换骨,超凡入圣。都是赞叹这一句佛号,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赞叹。
疏【神功胜力,不归此经,将谁归乎。】
这种神妙不可思议的功德、殊胜的力用,不归《阿弥陀经》,归什么经?一比较,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些地方实在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所以,功力确确实实集中在一部经上;《大藏经》,这么多经典、世出世间典籍,则作参考用。譬如刚才讲到「六相十玄」可以查《华严经疏钞》、《佛学辞典》、《三藏法数》,作参考用。将一切经的精华、世出世法的精华,统统融归在这部经,破自己无始无明,成就自己一心不乱,然后再光大净土法门,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真正讲到利益,必得要效法远公大师,在念佛堂念佛,大家发心一生不出山门,或者划定一个界线,真正把心定下来。像民国初年印祖在苏州灵岩山建的念佛堂,他的规矩虽然没有远公当年莲社这样严,但是也成就不少人。无论在家、出家都可以挂单参加念佛,它是常年念佛堂,天天打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过年也不休息。灵岩山的课诵,每天六支香,每年有一两次精进佛七,精进佛七是加香,要念九支香,通常是七个七连在一起打精进佛七,这样的道场才能成就大众。从前念佛人多半能通达教理,现在念佛人虽有场地,念了两天他心愈念愈烦,他走了,原因在哪里?不通教理,不晓得这个法门的功德利益殊胜,所以他没有耐心。如果真正明白这个法门的功德利益与好处,我相信他一定尽形寿不离开山门,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到这个地方,大师可以说把释迦牟尼佛一代圣教四十九年所说的佛法,统统归到《阿弥陀经》里面。今天时间到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二十二页:
疏【用从体相而出,故止言妙用也。】
『用』是作用,必定是依理体现相而产生。
演【用从体相而出者。佛证平等真如恒沙性德。】
这一句是说体。此地所说的『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特别讲的是圆教之佛,也就是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平等真如』。『恒沙性德』,恒沙这两个字在此地是形容无量无边,形容本性的德用,就是它的作用。这些作用是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在这一句里面,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平等」。我们今天修学,不能证果、不能开悟,是因为心不平等,这是大问题!心为什么不平等?坚固的执著,我执、法执。真正学佛,真正修行,必得要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古人常说「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永远不变的真理。心平等了,平等心就是真心,平等相就是如如,平等心相的作用就是「恒沙性德」。我们要在这上面努力,在二六时中,心才有不平等(才发现不平等),就要提起佛号。佛号是把我们迷心唤醒、把我们不平等的心恢复到平等。平等才是正常,不平等是不正常。佛已经证得平等,换句话说,不但六、七已经转成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五、八也转过来,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演【然后流出报化之用演说此经,是如来之用,固从体相而出。】
这个经不简单!它是从「平等真如恒沙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经如是,西方极乐世界亦复如是,也是这个样子。证得平等真如之体,然后现报身、化身之相,报身佛为地上菩萨演说《阿弥陀经》,化身佛为六道凡夫权教小乘演说此经,这是如来在果地上的大用。「固从体相而出」,固然实实在在是从真如理体实相而流出的。
演【今众生依经念佛。】
这部经经文、佛号,声声都与如来体相相应,如果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这一句佛号怎么能够与真如本性的体相用相应?此地所讲的「体相用」,就是《华严经》经题所讲的「大方广」,三个字都是赞叹,大是赞体,方是赞相,广是赞用。所以,我们这句佛号如何与大方广相应?不明这个道理,确实是不相应。不相应,所以成效不大、不显著;如果声声相应,效果不可思议。大师这几句话是勉励我们,叫我们要觉悟,依经念佛。
演【顿超即证,亦以本有真如,本具性德,方有如是力用,故云从体相而出也。】
这就是我们怎样跟诸佛相应,与体相用相应。『顿超即证』,可见得不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古人所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是顿超即证。窥基大师在《通赞疏》里面特别赞叹《阿弥陀经》是圆顿大法,经上讲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成就,我们在一切经里面没有看到有这种说法的。可是我们也曾经打过不少次佛七,打完之后还是凡夫。换句话说,没有一丝毫的改变,进入佛七道场是这个样子,七天出来之后还是这个样子,这七天念佛不得法,不明理、不得法,七天空过了。要是如理如法还得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样念七天,他怎么不成佛!所以声声佛号都要把自己『本有真如,本具性德』念出来。
佛从「体相」流出的经典,我们依经典也要流入体相,这个「用」就不可思议,这就是接引的意思。佛从体相流出的经典来接引我们,我们依这个经典、这个方法来念佛,就能顿超即证。「超」是超越生死,超越十法界,即证平等真如。这种妙用真正是不可思议,所以莲池大师在《疏》里说,「故止言妙用也」。
疏【末句结归,言如是妙用当是何经。】
这种妙用,哪一个人见到之后,他不羡慕,不希求?这是什么经?大师在此地说得非常明了:
疏【惟佛说阿弥陀经,足以当之。】
这是在三藏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讲到「顿超即证」,这四行文把顿超即证的理给我们说出来了。如果没有理论,说顿超即证,我们不相信。我们也曾经试验过,念了这么多年也没有顿超、也没有即证。凭什么说这个话?人家在此地把这个理说出来,我们想想看,真是有道理。过去我们念佛有很大的偏差、错误,佛号声声与体相不相应,声声与平等真如恒沙性德不相应,虽然天天在念,没能顿超得了,没能够证入。这是我们应当要深思,要认真反省,把它修正过来。
下面大师假设一个问答,来阐明破除我们的疑惑。有疑必须要把它断掉,因为疑是很大的障碍,它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里面的一个。对什么怀疑?对圣教怀疑。所以,我们对经典的理论、修行的方法、所证得的境界都要清清楚楚,体相作用统统明了而没有怀疑,就能帮助我们很快的证得,如果有怀怀疑总是障碍。
疏【或问。】
或者有一个人这么问,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疏【小乘且置。】
「置」是放置、放在一边。小乘法我们不谈它,因为『小乘』的修证只到阿罗汉,只断见思,不是究竟法,我们暂且把它放在一边。
疏【只如诸大乘经,广如山积,云何妙用偏赞此经。】
这问得很有道理!大乘经太多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楞严》、《楞伽》也是不可思议,那么多经都不赞叹,为什么偏偏赞叹《阿弥陀经》?难道《华严经》不如《阿弥陀经》?《法华经》也不如?禅宗《六祖坛经》也不如?密宗这些经论也不如?给诸位说,真的不如。这是一点都不假,决不是感情用事。撇开感情,纯客观的来观察,而后才晓得这部经之好。释迦牟尼佛说这个经把出世度生的本怀全部推出,才是达到真正的圆满。莲池大师假设这个问题,自己解答:
疏【答:修多罗中。】
「修多罗」是指一切大乘经。
疏【虽具有此义,未有如此经之明且简者。】
大乘经里面有这个意思,而且还多又普遍,但是像这样明显而精简的,那是任何一部经都比不上《阿弥陀经》。
疏【故夫称性而谈,正直而说,非不圆顿。】
演【称性而谈指华严,正直而说指法华。】
疏【而澄浊返背,方便未彰。】
演【方便未彰者。】
《华严》、《法华》都是一乘圆教,但是对於澄浊返背确实没有《阿弥陀经》说得这样简要详明。简要详明便於受持,便於修学。底下给我们解释这个道理,显示出这个经的殊胜处。
演【以华严唯谈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六相十玄四种法界等。】
这几句,把《华严经》大意都说出来了。从这几句,能见到《华严经》的博大精深。在一切经里面,唯独《华严》是最圆满、最究竟的教科书,无论讲事、讲理、讲方法、讲境界,没有一样不圆融。《华严》部头大,经文长,所以能够称性而谈,没有一丝毫拘束。『性海圆融』,「性」是自家的真如本性。你要以为这是毗卢遮那佛的,这是阿弥陀佛的,或者释迦牟尼佛的,与自己不相干,那就错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完全讲的是自己,就是自家人生宇宙的说明,人生是自己,宇宙还是自己。『缘起无碍』,这是讲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缘生之法,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相即相入,帝网重重』,都是讲无碍,一切法无不相即、无不相入,「帝网重重」是比喻重重无尽。无尽这个意思也是在《华严》里面显示出来的,这个境界很难懂,古人不得已用两面大镜子平行排列,就是镜子照镜子,人站在其中,里面的影像无有穷尽,「重重无尽,相即相入」,领悟这个意思。法界里面一切法无不如是,只是我们不能够觉察,不能够觉知,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六相』是同时的,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同时具足,显示出一切法不生不灭,缘起性空。六相、十玄门,我们在《华严纶贯》里面讲过。『四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诸法实相」,都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华严》句句说实话。
演【二乘贤圣,尚如聋哑。】
二乘是声闻、缘觉,圣人是阿罗汉、辟支佛,初果、二果、三果是贤人,他们在华严会上如聋如哑,「聋」是听不懂,「哑」是没法子发问。他完全不懂,问都没法子问。
演【末法下凡,岂能修证,故方便未彰。】
末法时期根性下劣的凡夫,怎么能修?怎么能证?《华严》虽然方便,但是不明显,『彰』是彰显。《华严经》不是不好。那么我们要问,二乘人为什么听不懂《华严经》?诸位要知道,二乘人还有坚固的法执,所以经义他是不得其门而入。华严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法身大士,我执、法执都破了,他才能入得了。如果我、法两种执著都破了,读《华严经》就跟读自己的文章一样,才有味道,才能体会。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讲,二执三障障碍修行,障碍解义。你有障碍、有执著,听经不会开悟,听不懂,对这些大经不得其门而入,病就在这个地方。果然把两种执著破了,烦恼障、所知障断掉了,这一切大经又何尝不是自家的境界?世尊的言语又何尝不是自己的言语?没有两样。这一段是说,称性而谈的《华严经》虽好,我们不得其门而入。
演【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皆不明示进修方便,故亦方便未彰。】
这一段是对《法华经》的批评。《法华》,好!也是圆教一乘,没话说的。《法华经》开权显实,权就是方便法,实就是真实法。『法华正直舍方便』,直截了当把方便法舍掉,完全讲真实法,『但说无上道』。综观全经所说,无不是『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以善巧方便的方式指示我们诸法实相,『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是《法华经》里面所说的,「诸佛所证之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说明二乘、三乘统统是方便接引,真正的佛法只是一乘法。
《法华经》里面未曾明白指示我们进修的方法,我们读《法华经》,怎么修法?中国天台大师建立一套修行的方法「三止三观」,就是法华宗修学的方法。三止三观非常之妙!当时印度有许多高僧来到中国,看到天台大师提倡这种修行的方法,他这个方法是从《法华经》里面悟出来的,都对於天台大师非常赞叹!还说大师所建立的「一心三观」,与印度流传的《楞严经》所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非常相似。於是中国人才晓得大乘经里面还有一部《楞严经》。从印度来中国的高僧们,带来许多经典,没带《楞严经》,中国法师到印度取经、留学,也没有读到《楞严经》。印度人吝法,一切经可以送给国外,《楞严经》看作国宝,秘密藏著,只传本国人不传外国人。所以印度今天遭这个大难,佛法断灭,吝法的果报!这是我们应当警觉的。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所以印度今天没有佛法。
《楞严经》传到中国来实在不容易!天台大师那个时候想到印度,谈何容易!交通不方便,走路要走两、三年,不简单!所以他老人家在天台山向西面筑了一个拜经台,每天在台上拜,求《楞严经》早一天到中国来。他拜了十八年,一直到圆寂,经还是没来,所以天台大师没看过《楞严经》。中国人虽没有去取经,十八年没有间断天天在拜,这种精神的感召不得了!到唐朝中宗的时候,印度高僧般剌蜜帝把这个经偷偷的瞒过海关送到中国来,中国人如获至宝,刚好遇到房融,这是国内一流的学者参加翻译。
天台用的修行方法三止三观,或者《楞严经》讲的「奢摩他、三摩、禅那」,也不是末法时期凡夫能够成就的。你想今日之下学禅的人有多少?学禅的人未必会用止观,未必会用《楞严经》上的方便、最初方便。奢摩他是最初方便,三摩是初方便,禅那是方便。方便、初方便、最初方便,不容易!《楞严》过去我讲过很多遍,这些大经我算是过来人,这么多年仔细去反省检讨,真正发现《阿弥陀经》的价值不可思议。大师在此地,对这两部圆教一乘大经都说「方便未彰」,它的方便门不明显,我们很不容易掌握。这两部大经如是,其余更不用说了。
疏【其余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而罔措。】
演【浩博难持,如广修万行等。】
这个决不是初学的人能够办得到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要晓得他是具备了什么条件,我们能学吗?以我们念佛人来说,人家已经得理一心不乱,才有资格去参学。我们今天连功夫成片都没有得到,如果到处去参学,你这个心怎么能定得下来?听多了增长邪见。这个人这么说法,那个人那么说法,到底哪个说法对?道场跑多了,增长是非,不容易成就。古人的特长,几乎一生没有大彻大悟之前,他就是住一个道场,亲近一个善知识,他的思想单纯,不容易起邪见是非。所以古人比现在的人老实。现在人比起古人真是好高骛远,一下手就要求博,就要求广修万行,就要去做大通家,正如印光法师所说的,决定不能成就。佛法修行的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自己去想想,经论读多了、听多了,与这三个原则有没有妨碍?道场跑多了,人认识多了,与这三个原则有没有妨碍?你就会恍然大悟。
东晋以来,远公大师在庐山启建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他老人家一生行谊等於闭关一样,他自己如是,凡是参加念佛堂的无不如是,那个地方有个小溪叫虎溪,他们活动范围不超过这个小溪。「虎溪三笑」是历史上流传的一段佳话,那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陶渊明与一位道士到庐山拜访远公大师,一路说著话,一路散步,不知不觉过了虎溪,从来没有越过一步,就是那么一次。人家那个心多清净,不乱跑!不但没有修成不敢乱跑,修成之后也是如如不动,守住一个道场,一生就在那个地方,所以自己成就,也成就了大众,当年莲社一百二十多人,个个成就,个个往生。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道场,没有成就这么多人的,我们只看到远公大师这个道场,一百多人个个往生。后往生的人,临命终时看到西方三圣,还看到他们自己的同修跟著佛一同来接引。在禅宗里面,六祖大师道场成就的一共四十三个人,比起远公大师那个成就的一半还不到。读这些历史,对我们来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念佛要认真的干!现在在台湾,念佛堂的风气很盛,是个好事情,但是教义不明,这一声佛号不能与平等真如恒沙性德相应。由此可知,念佛人不能不通教义,最低限度《阿弥陀经疏钞》、《阿弥陀经要解》要认真的讨论,如果教义、方法、境界都明了,这个佛号是声声相应。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发心学讲经,专讲《阿弥陀经》,一门深入,自己这一生决定成功。如果发心一生讲《阿弥陀经》、讲《疏钞》、《要解》,这个人将来必定上品上生。学一部经不难,花上十年功夫,哪有不成就的!十年学十部经,一部经学一年,功力不够,拿出去平平,不能够超越别人,人家的东西也不在你之下。你要是这部经用上十年功夫,出人头地了。什么都要专,都要一心。
演【幽深罔措,如直悟一心等。】
『幽深』是指这一切大乘经太深,『罔措』就是无从下手。其实这一部《弥陀经》也是其深无底,没有止境!但是我们得到莲池大师的指引,蕅益这些祖师们从中协助,於是这个经义渐渐能够明了,才真正相信这一生当中有可能成就,这是信心建立了。如果自己真正能深入,那就一点也不怀疑,会觉得这一生决定成就,决不落空,直截了当修一心不乱。
疏【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
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处。「片言」就是一句名号。《心经》里面讲:「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这个咒是什么?就是指的《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我特别向诸位介绍,还有第一大神咒,比那个还要高的。咒,梵语是陀罗尼,陀罗尼翻成中国意思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诸位想想,「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不是总持?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无量觉。这六个字是不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没话说,确实这个名号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换句话说,这一句佛号就是咒语;不但是咒语,我把它冠上「第一大神咒、第一大明咒、第一无上咒、第一无等等咒」。诸位不要再学密宗的咒语了,阿弥陀佛是第一咒!大家一定要明了,净土宗祖师一天十万声佛号,他不念经也不念咒,这个佛号就是咒。
在一部《心经》里面,真正能体会到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真实不虚的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心经》没白念,这部《般若心经》归到佛号上去了。念《华严经》,念到最后体悟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整个华严归到这句佛号上去。这句佛号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念这句佛号就等於念全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念《华严经》,一天念八个小时,要念半个月才念得完,一句佛号,片言,全部包括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一个字都没漏,它怎么不是大神咒,不是大明咒?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对於净土法门就死心塌地,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祖师在此地结叹:『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达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真正不容易,理一心不乱分破无明,事一心不乱断见思烦恼,都不是我们轻易能办到,但是这一句佛号能降伏烦恼,能把烦恼压住,达到功夫成片,带业往生,那是永明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都有这个能力,就怕你不肯干。当然你有障碍,就怕你不肯把自己的障碍排除,障碍是什么?烦恼。譬如大众在一起共修,每个人意见不相同,每个人看法、做法、想法都不一样,不一样就是障碍,障碍就来了。障谁?障自己功夫成片。如果能舍去自己的成见,一句佛号提起来,把自己这个烦恼压下去,自己功夫成片。自己念佛得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处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一味执著、一味分别,障碍自己功夫成片。自己这个佛号念不好,不能得力,吃亏的是自己不是别人!只要往生,哪怕是下品下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长处,寿命长,那是报得的,阿弥陀佛无量寿,你也无量寿。纵然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你的寿命是无量阿僧只劫,三个阿僧只劫算什么!?除非不生西方,生西方决定一生成佛,「既得往生,直至成佛」,这是真实的。
疏【即方便而成圆顿。】
演【即方便成圆顿者,称彼名号方便法也。】
每天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方便,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的。上品上生就是圆顿。
演【上品上生即登初地,岂非圆顿。】
这不是圆顿,什么叫圆顿?『上品上生』是理一心不乱。要达到上品上生,对於净土的理要真正通达。想真正达到,只要肯信我的话,你就省三十年的时间。我是费三十年的时间在一切经典、无量法门里面,才找到!你不信,那活该,你慢慢去摸吧!你要是相信,从今天起把一切经论、一切法门统统舍弃,专修这个,修上三十年,你已经上品上生了。我这三十年是才把门路摸到,你已经上品上生了,不能比!可是你要不信的话,恐怕这一生要错过!我是当年刚刚学佛的时候,不知道!如果晓得,我从初发心就专念《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专门读这个经,专门讲这个经。如果这个经讲了三十多年,我想你们诸位看到我,也不会叫我净空法师,一定会叫我阿弥陀佛,真的,一点都不假。一定要真干,要肯舍!把一切解门、行门都舍掉,你就得到这一门,得到这一部经,得到一心不乱,这才是大功圆满告成。
演【为通玄秘诀,换骨神丹,如后文所赞。】
这两句都是赞辞。『通玄秘诀』,通是通达,玄是玄妙、幽玄,秘诀,这都是形容一句阿弥陀佛,这个大神咒能通玄,是佛门里的秘诀。『换骨神丹』,好比神仙的丹药,吃了之后能脱胎换骨,超凡入圣。都是赞叹这一句佛号,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赞叹。
疏【神功胜力,不归此经,将谁归乎。】
这种神妙不可思议的功德、殊胜的力用,不归《阿弥陀经》,归什么经?一比较,真的一点都不假,这些地方实在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所以,功力确确实实集中在一部经上;《大藏经》,这么多经典、世出世间典籍,则作参考用。譬如刚才讲到「六相十玄」可以查《华严经疏钞》、《佛学辞典》、《三藏法数》,作参考用。将一切经的精华、世出世法的精华,统统融归在这部经,破自己无始无明,成就自己一心不乱,然后再光大净土法门,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真正讲到利益,必得要效法远公大师,在念佛堂念佛,大家发心一生不出山门,或者划定一个界线,真正把心定下来。像民国初年印祖在苏州灵岩山建的念佛堂,他的规矩虽然没有远公当年莲社这样严,但是也成就不少人。无论在家、出家都可以挂单参加念佛,它是常年念佛堂,天天打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过年也不休息。灵岩山的课诵,每天六支香,每年有一两次精进佛七,精进佛七是加香,要念九支香,通常是七个七连在一起打精进佛七,这样的道场才能成就大众。从前念佛人多半能通达教理,现在念佛人虽有场地,念了两天他心愈念愈烦,他走了,原因在哪里?不通教理,不晓得这个法门的功德利益殊胜,所以他没有耐心。如果真正明白这个法门的功德利益与好处,我相信他一定尽形寿不离开山门,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到这个地方,大师可以说把释迦牟尼佛一代圣教四十九年所说的佛法,统统归到《阿弥陀经》里面。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