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第十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十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10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十页:

  疏【举清浊向背,意该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

  演【意该善恶凡圣等者,孟子道性善,天台说性恶,一则就事造边说,一则就理具边说。】

  这个意思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些。实在讲,法界确确实实是圆融的,所以古人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我们套这个例子来说,「圆人观法,无法不圆」,「圆人听法,无法不圆」。换句话说,圆人六根接触一切境界都是圆融自在,决定没有障碍,这个境界是《华严》的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没有毛病了。如果有障碍,就是有了毛病,障碍就是病,没病哪有障碍?像一个人身体健康,血气畅通,没有障碍。如果身体某一部分有了障碍,血脉不通,病就生起来了。所以真正健康的人是佛与大菩萨,他们入了一真法界,从此以后一切障碍都没有了。要是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不但自己在修学上能把握住一个重要的纲领,同时也能观察许许多多修行人他的病症出在什么地方。不是深入大经,实实在在非常难得觉察到的一个问题。说『性善』、说『性恶』都是偏在一边讲,就儒家来说「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这个说法都不是第一义。为什么?善与恶,习性里面才有,本性里头没有。孔老夫子比他们要高明一层,夫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他没有说善恶,相近就是差不多,性是一样,佛法里面讲完全一样,孔老夫子说性相近。说「性善」、「性恶」是习性。习相远,习性我们常常讲习惯成自然,「少成若天性」,那是一种习性,不是本性。

  佛法里面就是真性跟习性都讲,佛法讲「真如」是讲本性,讲「阿赖耶」就是习性,为什么?阿赖耶里面善、恶、无记都有,善、恶、无记都不是本性,由此可知,善、恶、无记统统是习性。本性是本来有,习性是本来无。本性是本性空叫真空,习性是当体即空,为什么?没有自性,习性无自性,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天台说性恶』也是从习性上说,不是从本性上讲的。莲池大师在序文一开端讲的这个「性」,是讲本性,不是习性。

  演【今则如实空中,善既不立,恶亦何存。】

  『实』就是真实,这个『空』是真空,所以叫如实空。就是《心经》里面所讲的空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讲这个「空」,这个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善既不立,恶亦何存』。善、恶两边都找不到,禅家所谓「一法不立,本无一物」,这是真性。我们要修要证的就是这个。

  演【祖云,廓然无圣;非圣也。经云,凡夫者即非凡夫;非凡也。】

  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在真如本性里面无圣亦无凡,凡圣平等。佛法讲平等是真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华严》上所说的,真正的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在本性里面,善恶、凡圣、去来、净秽都不可得,本来无一物,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这些东西是从第二义里面生的,第一义里面完全没有。

  演【有无如上。】

  这是说「凡圣」、「有无」,像前面所说的。

  演【性无前际非生也,性无后际非灭也。】

  这是生灭不可得,本性里头没有生灭。诸位要记住,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我们凡夫执著一个现象,有生死,对生死非常恐惧、恐怖,如果把这个道理参透,原来没生死,这个恐怖的念头你就断掉了,不会再有这种念头,这个是事实。我们今天看的时候,生、老、病、死是个幻相,不是真实的。

  演【本自具足。】

  真如本性里头一切法具足,没有一丝毫欠缺。所以说:

  演【无法可增,非增也。本无一物,无法可减,非减也。】

  古德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

  演【染净千差,非一也。】

  这从相上说,十法界,四圣法界清净,六凡法界染污。千差万别,相上不一样,相『非一』。

  演【一味平等,非异也。】

  体是平等的。全是性之相,相从哪里来的?相是性之相。从相上看千差万别,从性上看『一味平等』,无二无别,古人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没两样,『非异也』。要说说不尽,举这几个例子,我们仔细念上几遍,真如本性虽然说不出来,总有一条路子可以寻求了,可以能够得知一个大概。正如同绘画里「烘云托月」的方式,使我们能得到一点意象。为什么说不出来?底下这两句就讲得很清楚:

  演【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所以是言语道断,『但随妄念不可得故』,心行处灭。这个真实的境界不是言语能传的,不是心思能够想像得到的,你只要起心动念就错了,你只要付诸言说也错,决定得不到。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他教我们无论是读经、听经,三个要领:第一是「离言说相」,不能执著言语;第二是「离名字相」,不要执著这些名词术语;第三是「离心缘相」,心里面不要想这些道理。这里头没有道理,你才能够体会,你一起心动念统统叫妄想。一般人听经不能开悟就是著了相,著了什么?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缘相。著相听经,听上无量三大阿僧只劫都不会开悟,还是个凡夫;如果离相听经,给诸位说,听一次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几时成佛?这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离相,什么时候就成就了。你要是还是舍不得,不肯离,这个时间就长了。所以成就与否、时间长短,完全操在自己,不在别人,与人、与境都没关系,全在自己!佛法称为「无依道人」,真是名实相副,就看自己能不能把分别、执著、妄想舍掉,离开。

  这是为我们解释「清浊、向背」里面所含的这些意思,他所说都是相对的。相对显示一个绝对,这是一种教学的手段,唯有以这个手段,我们自己才能够契入。

  疏【大哉二句,赞辞。】

  这两句是赞叹的话,意思也非常深。序文里面,「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

  疏【大者,当体得名,具遍常二义。以横满十方,竖极三际,更无有法可与为比,非对小言大之大也。】

  这是把这个字的意思说得很清楚,这个字是无可奈何不得已而用的一个称赞的辞。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大小的大是相对的,超越了大小,真大!佛经里面,《大方广》那个「大」字是这个意思;《楞严》大佛顶那个「大」也是这个意思,都是称赞,称赞本体、称赞法性。这是『当体得名』。『具遍常二义』,这个字里头含著有两个意思。

  演【当体得名者,常言大者,对小之称,今则不然,直指性体,名之曰大。】

  这个我们一念就明了,意思都讲过。

  演【具常遍二义者,涅盘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此明体无变易。】

  《涅盘经》上有这么几句经文,大师特别举出来印证此地所说的「大」义。经上说「大」,有「常」的意思,所谓常就是永恒而不变,永远是这个样子。「圣如是,凡亦如是」,成佛是这个样子,纵然是造无量无边罪业堕落在阿鼻地狱,他还是这个样子,这个体永远不变的。这个地方误会不得,如果误会,麻烦就大了。一听说凡圣都一样,既然是阿鼻地狱跟成佛没有两样,我多造点罪业有什么关系?理上是一样,受用不一样。譬如,我们天天晚上睡觉都会作梦,有人梦中很快乐,有的人天天做恶梦,尽遇到妖魔鬼怪,尽做些恐怖的梦,那个做梦的心,做好梦那个心跟做恶梦的心,能做梦的心是一样,没两样。好梦是你心变现的,恶梦还是你心变现的,从心上讲没两样。可是你喜不喜欢天天做恶梦?你要是不喜欢做恶梦,你就想想到三恶道就跟做恶梦一样,不好受!理上讲是没两样,事实上受用大大的不相同。恶道里头受用很恐怖,诸位读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你就晓得了,那是恶梦,极恐怖的恶梦。所以要晓得,性中是一样,相上有差别。因此,还是要修因,还是要断恶修善,才能够与佛法相应。

  演【又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虚空。】

  这是第二个意思,是『遍』的意思,尽虚空遍法界。「常」是从时间上说,万古而不易,没有改变。

  演【此明体性周遍。】

  尽虚空遍法界,法界里面一一法都是性体变现之物,换句话说,就是性体的相分。性体是我们自己本人,认识了性体才能真正的建立现在科学家所讲的宇宙人生观,才能够真正发掘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如果不到这个境界,谈宇宙观、人生观,佛法里面有两个字就把它断定,叫戏论,开玩笑!为什么?你根本不够程度。谈这些问题最起码的程度是圆教初住才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有资格来讨论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做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听听这个课了。讨论这个问题是佛与大菩萨他们的事情,他们讨论的记录就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一乘经典、大乘经典。

  我在没学佛之前,很喜欢读哲学、心理学的书,我感觉得很佩服、很了不起;读了佛经之后,这些东西统统丢掉了,你现在叫我再看一遍,不看,为什么?浪费时间,里面都叫胡造谣言,就是佛法讲的「戏论」。都是在摸索、猜想,我想是这样的,他想是那样的,没有一个人想对。那我们要问,佛经里面所想的对不对?释迦牟尼佛想的对不对?也不对。你要说这个对了,那你又错了。到底什么是对的?佛说过了,他一生从来没有说一句法,谁要说他说法就是谤佛;对了,一点都没错!他四十九年真的一句话没说过,一个字也没说过,一天到晚在那里说,没说一个字,你要能懂这个意思,那就对了。你要是把他所说的这些东西,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缘相,那跟世间学说有什么两样?把一大藏经都变成戏论。所以佛说法是意在言外,你要懂得弦外之音,你才算是一个知音的人。佛的知音,那只有佛、只有菩萨。这是佛法的难处,这是佛法修学最不容易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向此地体会,向这个地方下手,那就不难了。所以,佛法是难在放下。

  今天有一个居士到我这里来,他最近常常去一个小庙,这地方听说很偏僻,我没去过,很少人到那边去,他想把这个庙建起来再发展。我就跟他摇头:没有必要。这个庙里只有一个法师,是个比丘尼,年岁很大了,她要在那里建念佛堂。我说:何必呢?广钦法师剃度的,广老是一个有道的高僧,今年过了年九十四岁,住世的时间不长,为什么不去亲近他老人家?自己要离开去搞一个小庙。她要是真正觉悟到法身慧命要紧,那个小庙赶快丢掉。老法师在南部现在建了一个念佛堂,听说有六、七十个人在那里共修,到那里去多好。你自己搞个小庙,庙里柴米油盐样样都要操心。你到那里跟大众念佛,什么心也不要操,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笃定往生,这才是聪明人!他摇摇头,放不下。放不下,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分。死了之后,那个地方,山上没人去的地方,也没有老百姓住在那个地方,再一转世投胎,山上有松鼠,老鼠、蛇一类的,房子里有蟑螂,只好投胎做这些东西,为什么?舍不得这个地方。可怜,真正可怜!

  虚云老和尚一生到处盖庙、修庙,他一修好,马上看看哪些年轻人没地方住的,他召来给他了,他老人家走了。只要盖好就丢掉,再不过问,这是对的,决定不留恋。建道场给谁?便利别人修行,供养十方的修行人。自己决定不沾染,身心清净,他老人家给我们做这个榜样,要能舍、要能放下。能放下的人,真正有福!一天到晚背好多包袱,那人可怜,没有福报!有福报的人是一身轻松,身心没有牵挂,这种人有福。什么叫迷,什么叫悟,我们要有能力拣别,要常常反省自己,破迷开悟。

  性既然是一切法统统具足,一切法皆是真性所变现之物,所以不应该贪恋,不应该执著。能变不是毛病,是他的功德,变出来之后,他执著、贪恋,这是病,病在这个地方。祖师说的「能生万法」,那是他的功德,「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能生万法」,这是功德。本来没有执著,他没有说本来有执著,没有说本来有分别,没有说本来有妄想,没有!「本来清净」、「本无生灭」、「本无一异」,从这些地方去观察,总应该觉悟一个大概。

  演【无法可比者。】

  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能够跟真性相比。

  演【世间最大,莫若虚空。经云,迷妄有虚空。】

  这句是《楞严经》上的句子,『虚空』从哪里来?迷了以后现出一个妄相,虚空相。所以虚空有没有生灭?有生灭。虚空因为住的时间太长,你不容易觉察到,几时虚空灭了,你就成佛道了。

  演【空乃有始,此法无始。】

  这是讲虚空有开始、有终了,虚空有生有灭。虚空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迷失本性那时候开始的。什么时候虚空没有?几时本性完全觉悟,虚空就没有了。一切法里面虚空第一个生,一切法当中虚空最后灭,所以这个虚空叫「顽空」,不是「真空」。真空是讲自性,没有生灭、没有去来、没有变异。真空是光明的,顽空是黑暗的,叫无明。我们这个太虚空是一片漆黑,这叫无明。讲到虚空,它也有个开始,『空乃有始』。『此法无始』,真如本性无始,无始当然就无终,有始就有终了。

  演【又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

  这也是《楞严经》上的话。《楞严经》里给我们讲,一个人成佛了,『发真』就是禅家讲的见性,『归元』,「元」就是本元、就是自性,这个时候『十方虚空悉皆消殒』。

  演【空乃有终。】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发真归元就是觉悟,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之后,大千世界就没有了,就好像一个人作梦,忽然醒过来,醒过来梦中境界没有了,梦里面虚空也没有了。梦中所有一切法都是生灭法,连梦里头虚空也是生灭法。这种景象非常的相接近。

  演【空乃有终,此法无终,是竖穷无法可比也。】

  前面是讲周遍,是从空间上讲,没法子能跟真性比;这个地方是从时间上来说,也没有办法跟真性比。真性无始终、无内外。这个地方引的经,都是引《楞严经》:

  演【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

  『虚空』跟「真性」两个比较,真性太大了。真性就像太虚空,而我们现在的太空在真性里面就像一片云彩在太空当中一样。我们感官当中的太虚空跟真如本性较量一下,那实在显得太渺小,简直是不成比例。

  演【空乃有际。】

  空,它有边际。这种现象,现在有很多科学家感觉到,我们这个宇宙有边际。这么多年科学在太空当中的探测,不能不佩服他,太虚空的确有边际,佛经上早就讲得清清楚楚。可是这个边际外面还有,不是没有东西,那是什么?真如本性没有边际。几时他能突破这个太空,这个太虚空说老实话,禅宗里面讲的「无明窠」就是太虚空,超越这个无明窠就见性。现在科学家已经晓得虚空有边际,这个不容易,真的很聪明。他虽然晓得有边际,可是现在的边际究竟怎么样,摸不著!只在理论上讲,这个太空有边际。现在还搞不清楚,只是在理论上讲是有,边际在哪里不晓得。有许多假设,但是这个假设并不能完全肯定,也许后来的这些科学家、哲学家又把前面的推翻,又有新的建立。所以科学只有推论没有结论,换句话说,统统都在那里摸索,摸到一些又发现了一些、摸到一些又发现了一些,没结论。佛法有结论,决不是在摸索。

  这些科学家非常聪明,可惜没有念佛经,要是念佛经,那他的聪明智慧比我们一般人高出太多太多,他们要学佛容易。他们没有善根福德因缘,生长在没有佛法的地方,没有机会接触到。我们生长在有佛法地方,头脑没有他们那么聪明,觉悟的能力不如人家。所以拿现代科学跟佛经一对照,我们对於释迦牟尼佛真的不能不佩服,没话说。科学家所发现的都没有超越佛法的范围,近代讲的这些许许多多的学说统统在佛法里面。

  演【此法无际,是横遍无法可比也。喻金喻月,亦复如是无可比也。】

  一切的比喻只能比喻个彷佛,决定不能比喻得恰到好处,那是比不到的。我们不可以把比喻当作真实,要从比喻里面去悟入真实法,这比喻的作用就真正达到了。这是讲「大」的意思,「遍、常」二义。再看「真体」:

  疏【真者,不妄。以三界虚伪,唯此真实。】

  演【三界虚伪,唯此真实者:虚者不实,如空中花,本无所有。】

  这是讲『虚』。什么叫『空中花』?眼睛有了毛病,看虚空当中有好多花出来,看到灯,灯上有个圆影,会看到这种现象。虚空有没有花?没有花。但是在你眼睛看到确实有花,好眼睛的时候没有,病眼睛的时候看的有。灯上确确实实没有圆影,可是病眼睛看灯上确实有一个圆影,害过眼病的人都有这个经验。这是说「花」、「圆影」是虚妄的,完全没有,你把它看作有。这是「虚」的意思。

  演【伪者不真,如鍮似金,毕竟非金。】

  『伪』,不是真实。「虚伪」常常连在一起讲,一个是根本没有,一个是决非真实。这两个字现在形容什么?三界。这个事实我们就很难体会到,也是相当不容易接受。三界里面包括六道,我们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不是真实的,三界是虚伪的。

  近代科学家有一个比喻,比喻得很好,叫一个「宇宙历」,就是从我们这个宇宙开始,一直发展到我们近代,把这个时间算为一年三百六十天,在哪一月、哪一日,这个宇宙是如何来发展。这个年代有多少?几百亿年,把它浓缩成三百六十天。我们这个地球上从有人类一直到现在,在宇宙历里头多少时间呢?十秒钟之内。从地球上有人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时间到现在没超过十秒。如果把时间这么一浓缩的话,很接近《华严经》里面所讲:破一微尘,出无量无边刹土。很有这个味道,说出一切法虚妄不实。我们人生百年,要在宇宙历里面连一刹那都不到,人家一刹那都是几万年,我们人生百年,一刹那都不到,哪有真实可言!我们要觉悟。

  《金刚经》上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话说得千真万确。有为法是指什么?就是三界。三界是有为法,三界把它一分析,不外乎心法、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再加上几个无为法(那个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相似的无为)。这也说明,三界不是真实的。既然是虚伪而不实在的,如果我们在这里面分别、执著、贪恋,岂不是大错特错!就好像作梦,梦中是虚伪的,在梦里面患得患失,在梦里头争名夺利,打得头破血流,一觉醒来一场空,什么也没有,就这么回事情。人生就是作梦,迷惑颠倒!觉悟了就好比在梦中清醒,梦中清醒再看梦中境界那很有趣,游戏神通。自己没事了,看著别人在做大梦,看著别人在颠倒是非,那就是佛菩萨。底下他举几个实例:

  演【所谓太山有崩裂。】

  中国的山,泰山是非常著名的五岳之一,是一座大山。太山有崩裂的时候,它并不坚固。

  演【大海有枯竭。】

  大海有枯竭的时候。什么地方大海枯竭?有,在我们中国最著名的寒海,这个地方在蒙古跟甘肃、山西交接的地方,是非常广大的一片沙漠,历史上记载,这从前是大海,现在水没有了,变成沙漠。黄河常常泛滥,如果能把黄河的水,现在的水利工程有能力做的时候,把黄河的水引到那边去,那个沙漠就又恢复成变成大海,黄河泛滥可以永远断除,而且能在那边造出广大的平原。我们想到寒海这个沙漠古时候是大海,现在非洲好多沙漠,新疆大戈壁的沙漠,恐怕在过去都是大海。你就会想到海有枯竭的一天,这叫沧海桑田。

  演【一切荣华,皆有衰谢。】

  这是讲人生,人生的寿命更短促。荣华富贵,你要是仔细去想想,昙花一现。昙花开的时间最短,半夜开,第二天就看不到,就没有了。

  演【一切眷属,皆有别离也。】

  要觉悟!俗话常讲:恩爱夫妻不到头。没有到头的,终要别离。生生世世作夫妻的,那是小说家的幻想,不是事实;不要以为是真的,你要以为是真的,那就错了,不是真的。小说里面写的「七世夫妻」,小说家胡造谣言,他不负法律责任,也不负因果责任。佛法说「缘聚缘散」,既有聚哪有不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觉悟。这是说明三界当中有情、无情,山河大地是无情,这主要是讲矿物,无常;荣华衰谢,可以比作植物;一切眷属皆有别离,动物。我们今天把这分为三大类:动物、植物、矿物,统统都不是真实的,都要坏。佛经里面讲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都是无常的,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暂有本无。

  演【唯有真如诸法中实。】

  这讲到真如本性,在一切法里面无论是动物、植物、矿物,一切法里面它是实实在在的,它不是假的。

  演【所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是也。】

  这个『物』就是真如本性,它在天地之先,没有天地的时候先有它,它是能变,天地是所变。『无形本寂寥』,「寂」是不动,「寥」是广大没有边际。真性没有形相,无处而不在。『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这是僧肇大师《肇论》里面的四句话,他是鸠摩罗什大师的学生,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位天才,人聪明极了。参加罗什大师的译场,是罗什大师的得意弟子,过世的时候很年轻,三十几岁过世,绝顶聪明之人。这四句话描绘真如本性。万象,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能为万象主」,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变现出来,它是能变。「不逐四时凋」,凋是凋零、变坏。万象会变坏,它不会变坏,所以称它为真如。说这些话,说明《阿弥陀经》所依据的理论就是真如、就是本性,既然是依真如本性建立的,用这部经的理论方法一定可以明心见性,一定可以证得真如。这是要我们在这部经三资粮里面,信资粮之建立有确确实实理论的依据。所以才说「三界虚伪,唯此真实」。

  疏【所谓非幻不灭,不可破坏,故云真也。】

  底下注子就讲这两句,大师也举经论来给我们开导:

  演【非幻不灭,出圆觉经。】

  『非幻不灭』这一句是出在《圆觉经》。

  演【经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经上这几句,意思一层比一层深,与《楞严经》上的「六结三空」有相同的趣味。『身』是指我们四大的身体,肉身,这是举最浅的例子来说。我们的「身」有生灭,纵然寿命长,它还是有生灭。天人的寿命长,四禅天的人寿命更长,他那个身灭不灭?灭,还是有生灭。寿命的长短,给诸位说,也是虚妄不实的。你要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寿命没有长短。你要不相信,你自己可以做一个试验,你就会觉悟到。你在作梦的时候,在梦中,古人所讲「黄粱梦」,他一个穷秀才作梦上京去赶考,考取了,承蒙皇帝的宠爱,派他去做知县,官做得不错,过几年又升官,逐渐升到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做二十年宰相告老回家、还乡。你们去读《黄粱梦》去。一觉醒来的时候,旁边煮的黄粱是高粱米(小米)还没熟,那个时间不过几分钟,他在梦里已经过了几十年。梦里感觉真正是几十年,一醒来才几分钟,没有长短!

  我们今天看天人寿命那么长,好羡慕!你要是作天人,在那个寿命当中所感觉跟现在感觉没两样,完全一样。水上那个蜉蝣,在水上跑来跑去,朝生暮死,它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它的眼光看我们人,就跟我们人看摩醯首罗天一样,那个人寿命那么长,那是神仙!蜉蝣看我们人,不就是神仙吗?它的寿命只几个小时,我们寿命有几十年,那不是神仙一样,岂不就是跟我们看色界天一样。但是它所感受的完全一样,它几个小时所感受是一生,我们数十年也是一生,天人几千年、几万年,他感受还是这么一生。在感受这个时间里面,长短没有差异!我们比较起来好像很悬殊,但是感觉起来决定没有悬殊。我们觉得几十年当中一弹指就过去,他感觉得多少大劫也一弹指就过去了。

  『幻身灭』了,怎么说『幻心灭』呢?唯识论说得好,「第八识先来后去作主公」,投胎的时候它先来,到死的时候它最后一个走,你就明了,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先灭。『幻心亦灭』,幻心是指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是指这些,六、七识跟前五识。『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尘」是什么?四大五蕴分散,人死了之后肉身也分散,也逐渐消失,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这是六结三空的「灭结」,这个讲得微细。

  佛法里面讲的邻虚尘,极微之微,它是从哪里来?就是相分,相分是见分变现出来,见相同源。唯识里面讲的,见、相都是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本体,见分是精神,就是心法,相分是色法,心法跟色法原本是一法。见分就是阿赖耶识的见分,相分则是包括一切的色法,见分、相分亦灭。这个灭,就是永嘉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幻灭灭故』,幻灭也灭掉,也没有了,到后来成什么?『非幻不灭』,真如本性不是幻法,为什么?它不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如本性不是有为法,所以它不灭。

  演【盖谓此性无有变异,毕竟常住。】

  这是讲真性,是我们真实的本能,这才是自己,禅家所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是本来佛、如如佛,是自佛不是他佛。

  演【不同诸幻终消灭也。】

  与一切幻法,就是与一切有为法不相同,一切有为法有生灭变异,真如本性决定没有生灭变异,所以在《圆觉经》里面称之为「常住真心」,《楞严经》也是用这个名词「常住真心」。《圆觉》里面称之为「圆觉性」,清净心,都是指这个。在《弥陀经》里面称之为「一心不乱」,诸位要记住,「一心不乱」就是常住真心,就是自己的佛性,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佛,求的是什么?恢复我们本来面目,恢复世尊所说的本来佛,就是这个意思。『不同诸幻终消灭也』,这是说明真性非幻,所以不灭。「不可破坏」,决定不坏。今天时间到了。